分析我国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把握的问题

2022-09-11

一、优质校建设在宏观层面要紧盯“优质”目标

十二年前, 我国启动了示范高职院校建设, 重点抓“工学结合”及专业建设, 确立了高职院校是属于高等教育但又具有自身特殊属性的教育类型。2010年, 我国启动了骨干高职院校建设, 重点抓“校企合作”及创新体制机制, 把合作办学提到了前所未有重要的位置。

经过十几年的高速发展, 我国高职教育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截至2015年, 我国高职高专类院校达1322所, 其中高水平的示范骨干高职院校达200所。但与此相对的是我国目前职业教育面临体量大而不强、校企合作合而不深、体系有了框架不完善、吸引力还比较弱等问题, 高职教育整体办学质量和社会认可度并不高, 与应对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助推“中国制造2025”的现实需要, 与解决高职学生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供给不充分的矛盾不相适应。有鉴于此, 2015年, 教育部颁布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2015—2018年) 》 (简称《行动计划》) , 计划到2018年支持地方建设200所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综合办学水平领先、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契合度高、行业优势突出的优质校。如何深化改革, 彰显优质校品牌和特色, 摆在了高职的面前。

相对于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在建设路径上依托于“项目”、强调“点”的突破, 优质校建设已经从项目延伸至整个院校层面, 强调的是以一流的专业、师资、社会服务、科研、信息化、学生素养的打造为抓手, 促使整体办学质量的提升。“扶优扶强”“一流引领”“全面优质”是此次优质校建设的主要特征。

二、优质校建设在中观层面要瞄准“机制”优化

在“提质增效”成为高职院校发展主题的大背景下, 能否以优化内部治理结构拆“藩篱”、动“蛋糕”、提“效能”, 是优质校建设能否有序推进、开花结果的前提和基础。

一是要健全管理重心下移机制。在二级管理改革过程中, 在权利的共享与分享的过程中, 要切实夯实二级学院办学实体、管理实体、发展实体的地位。优质校建设, 专业是核心, 二级学院是“主战场”, 如何真正落实“放管服”, 充分发挥“关键力量”的“关键作用”, 是高职院校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是要完善绩效激励机制。优质校各个项目, 最终还需要高职院校广大教职员工来落实、来推进, 只有有了一批想干事、能干事, 真正把优质校建设放在心里、抓在手中、扛在肩上的教职员工, 学校的蓝图落地才一切皆有可能。高职院校要针对完善绩效激励机制做充分调研, 经过充分酝酿, 出台有针对性的人事改革措施, 切实解决教职工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痛点、难点, 使每人都拥有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大的平台, 每个身在其中的人都将进一步享受学校改革发展的成果, 提升获得感, 充分激发广大教职员工参与优质校建设的积极性。

三是打造更加开放、灵活的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要真正办好高职教育, 把优质校建设的“优质”充分凸显出来, 单靠校内的师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 我们需要大量企业一线高技能人才成为我们的兼职教师, 尤其是站在行业前沿的领军人物, 更是我们搞好专业建设的强力“助推器”。如何秉持“不为我所用、但为我所用”的柔性引进理念, 以项目制为抓手, 搭建平台、细化措施, 为学校专业尤其是骨干专业引进一批留得住、用得上、能引领的行业领军人物, 将是高职院校专业做一流、创品牌的前提和关键所在。

三、优质校建设在微观层面要实现“重点”突破

相对于示范、骨干校建设评条件后讲故事的操作模式, 优质校建设主要是先建设, 后认定, 主要是看建设成效。所以, 在建什么逐步明了的背景下, 如何建、重点建什么、建成什么样是高职院校优质校建设的重心所在。

打造一组标准。2012年,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成立, 标志着我国教育教学质量管理进入一个以“管办评分离”为主要特征的新的发展阶段。2015年至今, 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 明确了以“诊断与改进” (简称:“诊改”) 为抓手实现高职院校从外部驱动管理转向内部自主管理, 以“内部体检”实现高职教育优质化发展。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没有标准化, 就没有专业化, 更谈不上优质化。

当下, 高职院校要以“五纵五横一平台”为骨架, 按照“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则, 重点设置高职办学、管理、教学、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发展等方面的标准, 为高职教育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厘清标准, 指明方向, 设计路径。只有合适的“尺子”, 才能量准自己的“个子”, 才能找准“诊改”的起跑点。

聚焦一个核心。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 高水平专业是优质校建设的主体, 如何舞好专业这个龙头, 是优质校建设成败的关键。

首先, 高职院校二级学院负责人一定要明确本学院骨干专业在全省的开办情况、所处位次, 对建设期满该专业各指标拟提升幅度有多大, 哪些指标可以达到优质化目标, 哪些指标可以在全省甚至全国实现标准引领, 务必了然于胸并能采取针对性的建设措施, 这是建好专业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 专业建设做到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可以实行分层打造, 做精做特国家级骨干专业, 做优做强省级骨干专业, 做好做实校级骨干专业, 确保政策、资源向骨干专业倾斜。

再次, 要优化结构, 整体推进。“一支独放不是春, 百花齐放春满园”, 高职院校聚掌为拳、注重特色, 并不意味着要限定规模、收缩战线。建设期内, 各高职院校既要以“特色化”的专业抢占制高点, 营造品牌效应;也要以“接地气”的专业打造航母群, 赢得规模效益。切实以专业建设的高水平推动整体办学的高质量。

锤炼一支队伍。与优质校的要求相比, 部分高职院校不管是数量、质量, 还是职称学历结构, 都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高层次的教学名师和专业带头人偏少, 真正能“进得课堂、下得现场、上得赛场”的“双师型”教师还很短缺, 带动专业发展的行业领军人物更是凤毛麟角。

高职院校要以优质校建设为契机, 加快高层次骨干教师、职教名师和专业带头人的培养, 加快引进一批校外知名专家、行业企业领军人物, 同时, 以更有力的措施增强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 推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

抓住一处关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是办好高职教育的核心要义所在。示范校在教学层面的工学结合、骨干校在办学层面的校企合作、优质校在管理层面的产教融合, 合作办学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合作办学的手段日趋多样。随着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高职教育中重要地位的重申, 国务院办公室《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等六部门《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相继出台,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凸显, 也是此次优质校建设优化内部治理结构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 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面临一些困难, 有些老路不能再走, 必须在国家政策指引下趟出一条新路。

职教集团、现代学徒制试点、开放实训基地、大师工作室等建设项目是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向深入的有效抓手。

首先, 职教集团建设, 最重要的是要在相关领域实现标准引领, 要借助平台推进集团化办学和校企一体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

其次, 现代学徒制作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要素的集合体”, 涵盖了职业教育各利益相关者, 对现代学徒制的探索符合职业教育办学规律。就高职院校而言, 不要单单把现代学徒制试点作为一个独立的项目来完成, 而要以试点建设为抓手, 破解高职教育在校企合作方面面临的深层次问题, 探索与现代学徒制试点建设相配套的教育教学改革路径, 为高职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探路子、做示范。

在建设过程中, 要避免“新瓶装旧酒”现象, 取得实效, 必须在招生、教材、课程、培养标准、培养模式、评价模式、学分转换、弹性学制等方面作出全方位改革, 打出的必然是一套“组合拳”。这一系列工作的推进, 需要多部门联动, 单靠个别部门、单个领域的发力很难取得预期效果。

这就需要“自上而下”推进, 要把现代学徒制试点建设工作纳入整个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再次, 打造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共享型多功能实训基地, 基地的设备、技术要有一定通用性和先进性, 训练内容要有前瞻性。实训基地是仿真性的, 但不能“仿而不真”, 一定要体现真实性和开放性, 切实发挥基地在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方面的功效。

最后, 要完善大师工作室运行机制。大师工作室要避免虚而不实、失真走样, 必须以项目为抓手, 实施“校企双主体”负责人制, 配套专项建设经费, 实施工作室运行管理、经费使用、项目支持、绩效考核与奖励等管理办法, 促进“大师工作室”在学生生产性实训、技能大赛培育、技术服务研发及教师素质培训提升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实现校企合作由硬件建设为主的合作, 升级为以软件建设为核心的合作育人, 开创一条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总之, 优质校建设期满, 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要有质的突破, 要趟出一条新路来, 切实在推动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发挥“核心引擎”作用。

发挥一项功能。科学研究是大学的四项功能之一,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 开展科学研究是分内之事。《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明确提出, 要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要特别重视增强服务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技术升级和产品研发的能力。这些为高职院校的科研指明了方向。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要取得大的发展, 要着力做好“顶天”“立地”两篇文章。首先要高标准“顶天”。通过出台《科研优秀成果奖励办法》等规章制度, 组建团队, 力争在国家级、省级重点攻关课题上获得立项, 并以研促教, 全力实现高职院校在国家级、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上的整体突破。其次要重实效“立地”。

一要立足高职教育的特点, 研究出台《横向课题管理办法》, 积极争取各类行业、企业等投入的横向课题, 提升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开发等横向项目占科研项目总数的比重, 与普通本科院校形成错位发展。

二要研究制定《科研成果转化管理办法》, 利用学校的产教融合社会服务平台, 加强与技术转移中介和政府部门的联系与合作, 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推广。

三要把科技研发中的创新理念、经验、成果、案例, 融入教育教学和双创人才的培养中, 形成教学、科研、服务一体化的科研新模式。

当下, 《行动计划》已进入收官之年, 200所国家优质高职院校的布局逐步明朗, 在“头雁”效应的带动下, 各省优质校建设有序开展, 稳步推进。随着建设的深入推进, 在宏观上明确优质导向, 在中观上优化体制机制, 在微观上实现办学上的重点突破, 是我国高职院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摘要:开展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 (简称优质校) 建设是在“提质增效”背景下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举措, 是高职院校实现优质、精细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是优化职业教育供给、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基础性工程。本文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阐述了优质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以期为各高职院校推进此项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优质,高职院校,建设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2015-2018年) (教职成[2015]9号) [Z].2015-10-19.

[2] 高志研.高职教育:如何创新发展?[N].光明日报, 2015-11-24 (14) .

[3] 任占营.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 (07) .

上一篇:“一带一路”视野下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下一篇:永川区扩大种植油菜生产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