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工作人员激励机制

2023-02-26

第一篇:社区工作人员激励机制

社区工作者奖励机制

青年街道专职工作者奖励办法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社区专职工作者管理工作,有效激发社区专职工作者积极投身于社区建设中,特制定《青年街道社区专职工作者奖励办法》,明确奖励细则。

一是定期考评奖励。明确每年对社区专职工作者进行一次全面考评,每三年综合评比表彰一批“优秀社区工作者”。每年由各社区根据工作需要,对表现突出、符合奖励条件的人员进行专项表彰和奖励。定期考评奖励坚持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原则,采取授予荣誉称号和奖金奖励,奖金数额参照市区有关规定执行

二是录用考试加分。明确在职社区专职工作者在社区工作满1年及以上的,报考市、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时,根据年度考核、聘用期考核情况,给予笔试加分,年终考核或聘用期考核被评定为优秀等次的1次加2分,被评定为合格等次的1次加1分,最多加至5分。

三是突出贡献嘉奖。对在工作中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取得显著经济或社会效益的、为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勇于同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的、在抢险救灾或防止消除安全事故中有功的,均给予突出贡献奖励,具体奖励办法根据有关规定和实际情况而定。

- 1 -

第二篇:完善社区党建工作机制体制

完善社区党建工作机制体制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掌握社区党组织建设的现状,社区党总支对社区党建工作进行了调研,进一步探索提高社区党组织领导、服务和推进科学发展能力的途径,更好地推进社区科学发展。

一、社区党建工作的现状及成效

我社区现常住人口4200多人,流动人口82人,辖区共有党员32名,其中直管党员28名,在职党员4名。近年来,岱东社区党总支适应加快城市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领导班子建设为核心,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不断加强社区基层党组织领导、服务和推动科学发展能力建设,进一步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了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为推动街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社区党建工作领导协调体系不断完善。组织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社区党建工作的职能,形成了“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共享”的社区党建工作领导协调体系,加大了社区组织资源整合力度。

(二)社区党建工作运行机制基本建立。明确了社区党组织的工作重心和社区居委会的功能定位,建立健全了由社区党组织领导、社区党员议事会参与、居民代表听证、社区

居民(代表)会议决策、社区居委会执行的民主议事决策机制和以推进社区党务公开、居务公开、开展民主评议活动为重点的社区民主监督机制,社区自治功能不断增强。理顺了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其他组织的关系,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管理机制不断完善。

(三)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的机制初步形成。以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为依托,协调各种社会资源,构建社会服务网络,从不同群体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便民利民活动。以改善和保障民生为重点,不断健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障机制;以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大力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占领社区思想文化阵地;以维护社区和谐稳定为目标,积极推进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建设和社会矛盾调处5级网络建设,社区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的功能进一步增强。

(四)社区党建工作活动载体创建新亮点纷呈。把载体建设作为社区党建工作的切入点,以创设新载体、选树新典型、打造新品牌为重点,广泛开展党建活动品牌建设,扎实推进社区党建工作。先后创新设立了支部加协会、党员先锋岗、党员志愿服务队、特色分支部建设、文明楼院先进工程、邻里情、楼门文化等党建工作活动载体,有力地促进了社区党建工作的开展。

(五)社区党组织自身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创新社区党组织设置形式,推行社区党建网络化管理,加大了在驻

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力度,实现了党的工作纵向延伸、横向拓展。以提高社区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为目标,加大了对社区干部教育、培训和管理力度。以“奉献社区、服务群众”为主题,以社区党员服务站为依托,教育引导社区党员积极参加与社区建设,服务居民群众,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几年来,社区党建工作的实践给我们以深刻启示:一是必须处理好“建党”与“党建”的关系。扩大党在城市工作的覆盖面,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建党”就是要建立党组织体系,扩大党组织覆盖面、延伸党的工作触角,实现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使党员有归属感;“党建”就是要解决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问题,社区要通过开展党建工作,增强党在居民中的领导力、凝聚力、影响力和吸引力。通过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通过群众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一个个显性的具体实例,潜移默化地影响群众,春风化雨般地教育群众,在人民群众中牢固树立起党的丰碑。二是必须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在党组织开展工作过程中,党组织是主导,党员是主体;在党员服务群众过程中,党员是主导,群众是主体。如何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激发、调动党员和群众作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党建工作领导和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各级党组织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牢固树立群众观点,

将服务群众作为社区党建的核心,以实现居民利益、服务居民需求为根本,推动科学发展。其中主体是根本,主导是关键,党组织要切实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党员群众参与社区建设、促进和谐发展的活力。

二、社区党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和需要破解的问题。

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一是社区建设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近年来,随着泰安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进城市,随着城市发展及集聚效应不断增强,大量流动人口不断涌进,新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增加并发展壮大,社区已经成为各种社会群体的集聚点、各种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各种社会组织的落脚点和党在城市执政的支撑点。二是社区组织结构越来越多元化。随着城市建设迅速发展,实行物业管理的住宅小区不断增多。同时,社区内的社会团体、社会中介组织也大量涌现。社区党组织如何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发挥好领导、协调、服务的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对做好理顺群众情绪,稳定社会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三是社区群众的精神物质文化需求层次越来越复杂化。随着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社区群众对社区的归属感越来越强,对生活质量和社区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在精神物质文化需求方面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趋势。这就要求社区党组织根据群众不同层次的需求,转变观念,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做好各阶

层群众的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四是基层民主发展趋势越来越显性化。随着社区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社区居民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关心社区工作,参与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政治热情日益高涨。这就要求社区党组织既要不断完善社区群众自治组织功能,推进社区民主政治建设,又要改革和创新领导方式,增强领导力和执政力,保证社区民主自治在党的领导下,向着正确方向发展。需要破解的问题:一是党建工作者综合素质还较低,与社区党建工作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二是社区党建工作的协调机制落实不到位,与新时期大党建工作格局不相适应。总之,社区建设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党建是社会领域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社区党建工作必须以社区建设为基础,同时促进和推动社区建设工作,使社区社会管理工作步入成熟、稳定、良性的运行轨道,提高党对社会的领导力和组织力,这正是街道社区党建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所在。遵循纲要,我们认为社区党组织要提升领导、服务和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必须实现“三个转变”,即领导方式从封闭的行政化管理模式,向指导、协调、服务的方式转变;组织方式从过去的以条为主、条块分割,向条块结合的网络化方向转变;活动方式从过去比较多的依靠街道、社区党组织自身力量,向更多地调动和依靠社区各类资源的方向转变。为此,应从体制建设入手,着重在以下三个方面寻求突破:

(一)健全领导机制,进一步构建统筹协调的社区大党建工作格局。成立社会领域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对社区党建工作的领导和统筹协调,将社区党建工作纳入规范化建设体系。

(二)完善共驻共建共享机制,形成全员参与社区党建工作的合力。创新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机构设置形式,提高其权威性和执行力。把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情况作为本人年终考评的重要内容,在职党员提升职务,要征求社区党组织的意见并在社区进行公示。

(三)健全完善科学选人用人机制,保障社区党建工作正常运行。要选好配强街道、社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突破身份、行业、地域界限,采取公开招录、选聘的方式,吸引更多的热爱社区工作、有一定政策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强的社会人员,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加入到社区工作者队伍中来。使街道党建及社会工作者成为令人向往、受人尊重的职业,增强社区岗位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解决社区工作者引得进、用得上、留得住的问题。

第三篇:计划生育社区为主工作机制

积极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

认真落实计生“社区为主”工作机制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人口计生工作发展的要求,我们结合实际,积极探索解决新形势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拓宽信息采集反馈渠道,以人口信息服务系统为落脚点,实现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夯实基础、明确责任、强化措施、认真落实计划生育“社区为主”的工作机制,街道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和服务水平得到了不断提升。

一、探索网格化管理,构建计生“社区为主”工作机制 近年来,“社会人”的增多,人口流动性加大,同时计生、民政、社保等社会性工作大量下放到社区,社区原有工作模式已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尤其是计生工作,人员少、任务重、压力大,加之对人口变动信息要求高,使计生工作长期处于疲于应付状态,队伍不稳,人心思动,更无法谈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为改变这一工作现状,适应社区建设新形势,使计划生育真正融入社区建设总体规划,2007年5月,我们进行了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的探索,并在原石城、市建两社区进行了试点。社区网格化管理是以社区为“网”,根据区域功能、居住人员情况等方面的差别,把社区细分为若干网格,将行政、企事业单位、个体商铺、居民住宅分别划分到各对应网格,以“不动的房产”管“流动的 1

人”。各个社区工作者是网格管理责任人,具体负责一个片区内的计生、社保、民政等各项基础性工作。实行信息采集网格化,各网格责任人负责人口信息的收集和反馈工作,要求做到对片区底数清、情况明,并将了解掌握的信息及时反馈给社区分管工作人员,协助分管工作人员做好具体工作。建立了楼栋长---网格责任人(户籍警)--- 社区分管工作者的三级信息采集处理网络。社区网格化管理改变了社区工作者工作量的不平衡,打破了重事累事无人干、干好干坏一个样的被动局面。计生工作从两人担到大家担,信息来源广了,掌握更及时了,计生工作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计生工作人员的抱怨声也少了,工作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办事效率显著提高。2007年10月,我们对社区网格化管理实效进行了考查,通过综合检查评估,实施网格化管理的石城、市建两社区无论是在人口信息掌握上,还是群众对社区工作评价上,都明显好于其它社区。我们及时总结石城、市建两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工作经验,进一步完善了《社区管理网格化实施意见》。2008年4月,我街道专门召开了社区工作大会,在八个社区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工作模式。

二、强化信息化管理, 夯实计生“社区为主”工作机制 2007年,根据市、区人口计生委的统一部署,我街道建立健全了现居住地区域和户况基本情况档案资料。2008年,结合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机制,我们对原有的户况管理系统进行了改进,建立人口和计生信息服务系统。一是实行了“信息动态管理”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模式。我们本着“合理分割、划片定责、

以户管人”的原则,将常住人口、流动人口、暂住人口全部输入微机,通过户况显示系统,各社区人口分布情况、每家每户、每个家庭成员的基本信息全部一目了然,为准确掌握辖区人口变化情况奠定了基础,真正实现了人口计生信息底数清、情况明。二是实行了计划生育分类管理。网格信息反应灵敏,可以看图知片情、看标知户况、看房知人、看人知情,即全面到位又能够对号入座便于区分,重点难点齐抓共管。消除了管理死角,解决了特殊人群重管、漏管问题,摸清已婚育龄妇女底数,实现无缝隙管理。使街道、社区工作人员能方便快捷、更有针对性地为居民开展各类管理和服务。三是健全了社区计划生育、社区服务、劳动保障等综合信息库。我们运用划片包保、户况显示、责任定位、综合服务的手段,把计划生育、社区服务、劳动保障等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整合,推进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提高了人口计生基础信息的公共利用价值。实现了部门优势互补,减少信息的重复收集,达到信息共享、信息互用的作用,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浪费。增强了网格责任人工作责任意识。四是加强了对网格责任人的监督和管理。为保证户况工作的有效运行,我们建立了户况管理网络,街道党工委班子成员各负责2个社区户况管理工作,街道计生办具体负责户况工作督查和指导,各社区党政领导不定期对各网格责任人户况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各网格责任人负责向本片区的楼栋长集户况信息。我们还制定了户况管理制度,并通过季度考核对社区户况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检查,促进了各网格责任人的工作主动性。

三、加强督查考核,实现计生“社区为主”工作机制

积极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认真落实计生“社区为主”工作机制,强化了以社区为主阵地的计生管理与服务,初步实现了计划生育工作由集中管理向楼院自治管理的目标转变,彰显了计生管理与服务功能,凝聚了群众对计划生育的向心力。为确保计生 “社区为主”工作机制有效运行,我们制定了相关制度,以建立社区计生长效工作机制。一是建立目标责任体系。2008年8月,街道制定了《关于落实计划生育“社区为主”工作机制的实施方案》,确立了目标,明确了责任,其中“社区为主”工作标准就有8条,“社区工作职责”则细分为“社区党总支、居委会主要职责,社区书记、主任主要职责,计生专干主要职责,社区其他工作人员工作职责”等共计25条。二是建立联系点制度。街道党政领导每人联系2个社区,对联系点社区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负全责。我们还成立计划生育网格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街道办事处在计划生育网格化管理中的地位和责任。三是建立检查考评制度。街道每季度开展一次调度考评,对各社区网格计划生育工作进行检查、评比,并将检查结果进行通报。社区党政主要负责人、街道相关职能部门人员和部分居民代表,也不定期对社区工作者的责任区检查,现场打分。四是建立考核奖惩制度。每年,我们对考核前两名的社区各奖励500元,主要负责人和计生专干奖励100元,对综合评分90分以上的所有社区均奖励500元。每季度我们还根据考评结果,召开社区主要负责人、专干调度会,通报情况、分析问题、落实整改。2008年,我们加大考

核奖惩力度,成立了综合考核委员会,制定《综合考核考评标准》。对全年综合考核“优秀”的社区,人均奖励500元,主要负责人奖励1000元;“良好”的社区,人均奖励400元,主要负责人奖励800元,只“完成任务”社区,发给人均基本奖200元,并对季度考评第一名的网格责任人奖励150元,对重要信息漏登、重点人员漏管的网格责任人根据《关于落实“社区为主”工作机制的实施方案》标准给予相关的处罚。由于落实了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网格化管理服务成绩突出,实现了计生管理服务的全覆盖。只要在管理服务口径内,基本能达到村不漏栋、栋不漏户、户不漏人的要求。2008年省级示范街道挂牌验收工作中,我街道户况工作单项考核无一缺漏。

总之,近年来,我们在落实计划生育“社区为主”的工作机制方面虽然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离上级要求还有差距,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在市、区计生委的精心指导下,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理清思路、齐心协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积极进取,抓特色、抓创新,努力开创街道计生工作新局面!

第四篇:社区儿童俱乐部工作激励制度

1、学校、社区要把"社区儿童俱乐部"建设列入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头等大事.根据实施细则,制定具体的贯彻实施意见,方案,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加强督促检查.

2、建立"社区儿童俱乐部"建设的激励机制.学校及社区向对社区儿童俱乐部事业发展做出显著成绩的班级或个人定期给予表彰,并授予荣誉称号.

3、加大工作考核力度.把各班,各单位,各学生参与,支持"儿童俱乐部"建设情况作为工作考核特别是精神文明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树先的重要依据.社区儿童俱乐部领导小组要对社区儿童俱乐部活动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评优的重要依据.

4、学校及社区有关部门向对社区儿童俱乐部事业发展做出显著成绩的班级或个人定期给予表彰,并授予荣誉称号.

5、社区儿童俱乐部小组对于工作推进不力,拖拉的班级,视具体情况责令限期整改,加入量化考核,以保障社区儿童俱乐部的顺利有序的进行.

第五篇:不断探索社区志愿者工作机制

东江社区创建平安志愿者的调研报告

不断探索社区志愿者工作机制,丰富社区志愿者服务内容,努力提高社区志愿服务水平,是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切入点。随着社区建设的不断深化发展,广大居民群众对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呼声的不断高涨,以及创建和谐示范社区的现实需要,都对志愿者服务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当前做好社区志愿者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凸显。

一、东江社区平安志愿者服务的基本情况

1999年4月,东江社区成立了志愿者总队。建立之初,总队由机关、青年、巾帼、服务设施、辖区单位以及楼组6支分队,9425名社区志愿者组成,志愿者人数约占辖区常住居民总数的14%左右。随后的几年,社区根据工作实际和需要,又相继组建了精神文明建设市民巡访队、文明学校讲师团、科普宣传讲师团等多支队伍,各社区也围绕百姓和社区需求,组建了小区日、夜防队、医疗服务队、送报送书小队等志愿者服务队。

经过多年的建设,社区志愿者总队不断壮大,志愿服务从不定型、全能型逐渐向针对型、需求型发展,形成了劳务奉献、智力服务和应急救助3种类型的队伍。 8年来,广大社区志愿者充分实践“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创建以及社会各项公益性活动,展现了东江社区居民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文明素质,涌现了包括二道江区好人xxx在内的一大批优秀志愿者,志愿者活动已逐步成为社区社会生活中的一个“亮点”,公民道德建设的“主流”,和实现精神文明创建向纵深推进的一个“品牌”。主要体现为三个“有力增强”:

1、志愿者活动有力增强了社区服务功能。着眼于“便民”、“利民”,社区每年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本社区、共建单位的志愿者开展便民服务、教育培训讲座等服务活动,服务项目涉及医疗卫生、健康保健、家政服务、家电维修、美容美发、法律法规、劳动就业、权益维护、科教文化等多个领域,以其面向特殊人群和公益性的特点,成为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累计有6000多人次的居民能从中受益。

2、志愿者活动有力增强了公共管理功能。着眼于改善居住和生活环境,居民巡访队积极扮演“啄木鸟”角色,对市容卫生等工作进行监督检查,为社区落实整改措施提供第一手资料;小区日、夜防队负责巡视居民区,承担了社区稳定工作,积极维护社区治安环境;交通文明志愿者积极协助交巡警、交通协管员维持交通秩序,宣传文明出行;还组织居民成立了护绿队、护园队,积极协助街道、社区以及辖区单位参与公共管理,提高了管理水平。

3、志愿者活动有力增强了社会保障功能。着眼于帮助弱势群体,保障居民安居乐业,社区志愿者广泛与困难家庭、优抚对象、残障人士、

4、孤寡老人结对帮困,积极提供物质和精神支持,有效实现了社会保障功能在社区的延伸,促进了社区的和谐稳定。

二、街道社区志愿者工作面临的问题

尽管近几年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比较活跃,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和谐社区建设的更高要求面前还有差距,社区志愿者工作顺应形势的能力尚待提高。从目前来看,制约和影响社区志愿者工作规范化、长效化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政出多头,缺乏统一管理。虽然建立了志愿者总队,但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队伍建设缺乏远景规划和协调统筹,导致志愿者分队称谓繁多、档案重臵。目前,社区就有科普、日防夜防、法制宣传、环保、交通值勤、精神文明建设市民巡访等志愿者队伍20支以上,这些志愿者队伍的组建,从登记注册到工作记录都存在大量重复性要求,无端增加了工作负担。平时又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组织,难以形成工作合力。

2、管理散乱,缺乏机制保证。目前,社区志愿服务还停留在搞活动、上项目的阶段,短期性、随意性强。主要表现为:(1)没有建立志愿者注册登记机制,造成志愿服务供给信息匮乏;(2)没有建立志愿服务记录反馈机制,缺乏对志愿服务行为的认同和肯定;(3)没有建立志愿服务需求信息采集机制,社区内大量的服务需求不能通过有效的渠道反映出来;(4)没有建立志愿者约束激励机制,志愿者干多干少都一样,干好干坏都一样,难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内化为志愿服务的精神动力。

3、宣传无力,缺乏正面引导。近年来,社区对志愿者活动也有报道,但忽视了典型的示范和辐射效应,对志愿者活动中所涌现出来的典型事例、个人鲜有及时、持续、系统的宣传报道,宣传的手段还较为单一,时间上也缺乏连续性,影响了典型作用的发挥。

4、参与面窄,缺乏活动载体。尽管社区几年来相继开展了一些志愿者活动,也有社区课堂、法制宣传站、便民设摊服务等一批活动载体和阵地,但仅限于特定人群,很多志愿者都是老面孔,真正适合群众广泛参与的活动载体并不多,志愿者活动的能量还有进一步挖掘释放的空间。

5、存在误解,缺乏正确认识。目前,社会上对志愿者工作的认识还不够到位,甚至存在误解,严重影响志愿者工作的持续开展。主要表现为:(1)形式主义论。认为开展志愿者活动是逢场作戏、摆花架子,都是为应付上级检查和工作宣传的需要,没有实质内容。(2)无用论。认为抓志愿者工作没有实际效果,只能增加工作量,忽视了志愿者活动对人素质的内化作用和对工作的巨大推动作用。认识上的偏差严重阻碍志愿者队伍的进一步壮大。

三、主要对策及工作设想

加强社区志愿者工作,从长期来看,就是要在社区志愿者工作的阵地建设、人员配备、管理激励等方面寻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要在成熟和完善的机制下形成社区志愿者工作的自我良性运行状态;要使每一位志愿者都乐意在社区内从事服务、贡献力量。根据社区实际,现提出如下工作对策和设想:

(一)加强基础建设,构建社区志愿服务组织体系

1、强化志愿服务组织网络建设。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工作思路,社区志愿者总队办公室设在社区文明办,具体负责社区所有志愿者服务资源的管理、统筹、调配以及社区层面志愿者队伍的登记管理工作。建立社区志愿者服务站,构成组织网络,社区党(总)支部书记为服务站负责人,负责本地区志愿者注册登记、信息管理、服务评估,协调和配臵社区内的所有公益服务资源,设计和开展志愿服务项目以及培育发展本地区层面志愿者队伍等工作。

2、实行志愿者注册登记。依托社区志愿者服务站,开展志愿者注册登记工作,制作颁发志愿者注册登记证,将其作为志愿者身份证明、业绩证明和奖励依据,着力建设一支以注册志愿者为主、管理型志愿者为核心的高素质、多层次、相对稳定的志愿者队伍,进而带动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志愿服务。

3、强化志愿者信息管理。按照志愿者登记的专业、特长、服务意向、服务区域、服务时间等进行分类,建立社区政务平台数据库,便于志愿服务的供给和需求进行对接。既避免了信息重复,又方便了信息查阅和组织活动。可考虑与实有人口数据库实现数据对接,丰富信息内容。

(二)加强四项机制建设,促进志愿者服务规范化、长效化发展

1、建立认证反馈机制。推行“小时制”志愿服务认证制度,以完成志愿服务的小时数作为考核注册志愿者的基本标准。积极倡导注册志愿者每年至少参加48小时志愿服务。志愿者每次服务时需携带志愿者注册登记证,如实在志愿者注册登记证上填写服务内容、服务小时数,并由服务对象或社区志愿者服务站确认。每年,社区志愿者服务站对在本地区注册的志愿者服务情况进行一次认证评定,并报社区文明办备案。

2、健全招募工作机制。改变以往“拉壮丁”式的招募办法,以自愿为主,通过各类宣传阵地,长期刊登志愿者招募启事和登记办法,为志愿参与社区服务的市民提供信息。

3、建立培训工作机制。根据志愿者或具体工作需要,由社区志愿者服务站组织,运用社区内的各类教育资源对相关志愿者进行业务、技能培训或其他进修,提升专业服务水平。重点加强志愿者骨干的培训,使之成为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者,最大程度发挥他们在志愿服务中“自我管理、自我运作、自我服务”的积极作用。对有一技之长的市民和热心公益的专业人士也要加强培训,提高志愿服务的针对性和专业性。

4、健全考核激励机制。一是制定标准,将志愿者服务情况作为各类评优活动(如“精神文明十佳好事”“五好文明家庭”、“优秀党员”、“文明楼组”等)的准入或重要参考条件,以此提高全社会对志愿者工作的重视程度。二是每年开展“明星志愿者”评选活动,大力倡导志愿者精神,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以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同和肯定。三是每年向优秀志愿者所在单位反馈信息,或通过表扬信等形式予以赞扬和肯定,赢得单位重视,激励、鼓舞志愿者本人。

(三)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加强志愿服务项目建设 要着力培育和确定一批效果明显、影响广泛的志愿服务项目,如“三百工程”、“蓝天下的挚爱”等,不断做深做实,并积极推广特色项目的工作模式和工作经验,打响志愿服务品牌,提升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要不断丰富和发展服务项目,形成长短项目齐头并进、不同领域项目各具特色的开放式志愿服务项目库,同时扩大项目的领域覆盖、人群覆盖,拓宽群众参与面,使每一位志愿者都能“人尽其用,各展所长”。应根据不同社会层面,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培育和发展志愿服务项目。

1、根据社区弱势群体人数多的特点以及各项创建任务的需要,重点开展以敬老助残、双拥优抚、帮困助学、司法矫治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活动。实施义工制度,定点、定时、定人开展“一对一”、“多对一”的常态化服务。服务内容由物质支持向精神抚慰转变,突出志愿者服务的公益性、非物质性特点。要对“三百工程”、“蓝天下的挚爱”等活动品牌进行发展,扩大工作外延。双拥优抚、司法矫治方面要培育新品牌。

2、要发挥社区辖区行业繁多、服务资源丰富的优势,重点开展以美容美发、餐饮服务、摄影摄像、法律援助、金融理财、医疗保健、文化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充分调动辖区单位的积极性,以扩大影响,创造社会效益为双赢目标,将上述服务引入社区、楼组和家庭,如开办老年食堂、专家诊疗室、法律咨询室、社区理财课堂、市民大讲坛等,让需要帮助的人享受到志愿服务的实惠。

(四)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对志愿者工作的保障力度

1、注重宣传,打造志愿服务文化。要开展生动鲜活的宣传活动,突出典型事例、典型人物的宣传,发挥典型引路的作用。要持续不断地加强志愿精神的宣传,开展“寻找身边的志愿者”等主题活动,营造全社会重视志愿者工作、积极参与志愿者服务的良好氛围,推动志愿服务理念的传播、志愿精神的弘扬。

2、条块结合,增强志愿者工作合力。要将志愿者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纳入各部门、社区、单位的工作规划中。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并切实发挥群团工作优势,支持协助群团组织广泛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推动形成“党政支持、群团承办、项目化管理、社会化运作”的志愿服务工作格局,促进志愿服务更快更好地向前发展。

3、强力推进,加强对志愿者工作的督导。要强化工作考核评估,定期对志愿者工作的组织建设、项目建设、机制建设进行检查督促,巩固工作根基。

上一篇:申请国外大学的推荐信下一篇:社区矫正帮教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