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社区阵地建设多方投入机制

2024-05-20

建立健全社区阵地建设多方投入机制(共3篇)

篇1:建立健全社区阵地建设多方投入机制

抓规范 创精品 促提升

建立健全社区阵地建设多方投入机制

问问区辖5个乡,5个街道,共74个社区。近年来,问问区为适应不断变化的社区工作新情况,落实“三有一化”要求,多方投入、建管并重,采取多种途径加大社区阵地建设力度,取得明显成效。截止目前,全区00个社区,办公场所平均面积达到00平米,其中0个社区的办公场所面积达00平方米以上,00个社区办公场所面积达到00平米以上,均解决了“有场所议事”问题,大大提升了社区服务水平。我区先后被评为省市级社区建设示范区、市级社区建设先进单位,涌现出 等一大批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影响的社区。主要做法是:

一、政策引导,为社区阵地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区委、区政府深刻认识到没有固定办公场所将严重影响社区作用的发挥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社区服务阵地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社区示范点建设的意见》、《关于创建党建示范社区建设的意见》、《关于创建精品社区建设的意见》等相关文件,对加强全区社区办公阵地建设的指导思想、整体规划、主要措施、组织保障等内容进行了明确,提出采用新建、扩建和改建等办法,争取使每个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面积达到130—200平方米以上,在政策上给予了正确引导。同时严格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社区办公、服务和活动用房建设的有关规定》(不办字„2011‟72号文件),按照“百户三十平方米”的规定,将社区办公、服务和活动用房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住宅区建设规划,与小区开发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新建了800余平米的 社区、500余平米的 社区、规划面积500平米以上的 社区、社区正在建设中。

二、多方投入,建立社区阵地建设资金保障机制 建设资金的筹积是社区阵地建设中最棘手的问题。区委、区政府按照“财政拨付、费随事转、社会资助”的原则,建立了社区建设的资金保障机制,区财政每年安排30万元社区建设专项基金,在社区设立专门工作窗口的职能部门每年给社区解决必要的工作经费,未设专门工作窗口但需社区组织协助完成行政性工作的部门,按准入办法,依据“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拨付相应工作经费。三年来,区财政累计投入到社区办公阵地建设的资金近XX万元,区民政投入社区建设资金XX余万元,计生、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帮助解决资金XX万元,创建了 等X个市、区级党建示范社区和精品社区;创建了 等X个小精品社区;改建了 等X个社区,在精品社区的基础上进一步上档升级。

三、统筹规划,促使社区阵地建设统一规范

为促进社区办公场所规范化建设,区委、区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阵地建设的意见》。要求每个社区以办公、服务、党员居民活动用房为载体,成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社区硬件建设达到八有标准:有电话、有电脑、有打印机、有电教设备、有1000本以上的新图书、有党报党刊、每年有固定的办公和活动经费、有活动和健身器材。设立“五室四站三栏二校一场所”,即200㎡以上的社区办公室、党员活动室,20㎡以上的警务室,100㎡以上的老年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社区服务站、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站、社区卫生计生服务站;社区党务公开栏、政务公开栏、信息栏;社区业余党校、科普学校;有中心花园、晨练场等健身娱乐活动场所。今年又新建电子阅览室4个。并要求活动阵地达到“六有三经常”的标准,即:有标识牌、有党员活动室、有电教及相关设施、有基本情况介绍、有党建工作制度、有学习资料,做到学习经常、活动经常、作用发挥经常。统一的建设标准促进了办公场所的规范化建设。同时,实行的“一站式”服务让社区居民不出社区范围,就能享受优质、快捷的便民服务,更加方便了社区群众的生活。

四、共驻共建,形成社区阵地建设合力

我区积极落实社区党建共驻共建的工作格局,利用共建机制寻求多方支持。一是建立社区党建工作联席制度。社区定期主持召开由驻区行政事业单位、新经济和社会组织等负责人参加的党建联席会议,共同研究解决社区党建存在的问题,寻求上级领导、单位负责人和业主老板对社区阵地建设的支持和资助。在保定市电力公司的支持下,社区新建了580平米的综合办公楼、二是建立社区工作帮建制度。每年我区都向 个社区派出由区直单位人员组成的扶建工作组,明确联点区级领导和帮扶单位,不定期研究指导社区各项工作,为加强社区阵地建设提供了大力支持。

五、建管并重,发挥社区阵地作用

坚持建管并重的原则,我区 个社区根据实际,先后开展了“党员服务承诺制”、“三个一”、“连五心”、“双关爱”等主题实践活动,先后推行了社区党建“四管”工作机制、“双化双责”工作机制,增强了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为落实“三有一化”,结合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年和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今年开展了“五制一化”、“一定双诺三评议”主题实践活动。近年来,城市社区充分利用社区阵地资源,共举办全民健康义诊活动、全民健身活动、法律咨询活动405场次;帮扶困难居民300余人;长期坚持为下岗职工开展免费就业知识培训,共培训1860人,并为856人解决了就业难题;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组织广大社区党员、居民集中学习政治理论、实用技术、法律法规等知识2600多次;利用“一站式”服务大厅为居民调处矛盾纠纷439起。通过努力为居民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极大地改善了社区干群关系,社区的亲和力、凝聚力,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不断提升。

篇2:建立健全社区阵地建设多方投入机制

一、高校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主要存在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以雷霆万钧之势“打虎拍蝇”、涤荡“四风”, 同时不断推进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 取得了显著成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的重要论断, 是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 “各级党委 (党组) 要落实好主体责任, 不抓党风廉政建设是严重失职。各级纪委要履行好监督责任, 更好地发挥党内监督专门机关作用。”[1]王岐山同志指出, “两个责任”是党章赋予的职责, 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牛鼻子”, 只要全党共同努力, 把“两个责任” 真正扛起来, 落实下去, 就一定能从严峻复杂的形势中走出来。[2]对照中央的要求, 高校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尤其是履行“两个责任”方面还存在着明显差距。

1.“牛鼻子”抓得不牢, 种不好自己的 “责任田”

(1) 党委主体责任存在虚化空转现象。高校绝非纯洁的“象牙塔”。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2014年7月25日在直属高校党委书记、纪委书记约谈会上指出, 近年来高校违纪违法案件仍然易发多发, 腐败蔓延势头尚未得到根本遏制, 个别高校问题不断被曝光。这些问题的出现有复杂的原因, 包括社会风气、体制机制等诸多因素, 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党委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尽管在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党风廉政建设得到了重视, 但“3+2”的传统路径依赖情况仍然突出, 即每年初开个会、讲个话、签个责任书, 外加年中搞个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年终交个总结了事。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常研究、常部署, 抓领导、领导抓, 抓具体、具体抓”的要求差距甚远。校级党委尚且如此, 校内基层党组织问题更突出。主体责任虚化, 其结果是在一团和气下对干部疏于教育、管理和监督, 种不好自己的责任田。

(2) 纪委监督责任存在泛化空转现象。高校纪委作为内设机构, 除了协助党委完成每年“3+2”的作业外, 更多的是对基建项目、物资设备采购、招投标、招生录取、干部选拔、职称评审等各个重要环节的监督, 战线拉得很长, 方方面面的工作都在参与, 但实际上是泛化空转。现在要求纪委“三转”, 但许多高校还没有真正 “转”起来、更遑论“转”到位。个别甚至存在“三摆”现象, 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党规党纪当做“摆设”, 责任意识淡薄;有的在工作中把“摆平”当水平, 处理问题和稀泥, 甚至为违纪行为说情开脱、助纣为虐; 有的还利用手中的权力把“摆弄”他人当乐趣, 对意见不合者玩权找茬、吹毛求疵。 这种“三摆”现象是监督泛化背后的极端表现, 是与“三转”要求背道而驰的祸害。

2.“皮鞭子”有名无实, 责任追究严不起来

如果说“两个责任”是党风廉政建设的“牛鼻子”, 那么其责任追究制度则是 “皮鞭子”。动员千遍, 不如问责一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落实不力的, “无论是党委还是纪委, 不管是谁, 只要负有责任, 都要追究责任。”[3]高校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尤其是履行 “两个责任”方面存在的问题, 究其原因, 最根本的还是问责机制不完善、不健全, 责任追究严不起来。

一是不想问。有的担心问责会影响学校形象、影响学校发展, 家丑不外扬, 在消极腐败面前当好人, 以致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的怕伤人声誉、误己前途, 担心在年度考核测评中失分、丢票;有的是自身不正, 担心问责把自己卷进去;有的怕出纰漏, 不敢作为等等。

二是不善问。有的问责不全面, 对责任界定不清、追责档次不明, 问题处理就事论事, 只注重直接责任, 无视连带责任和领导责任;有的问责不及时, 削弱了问责的震慑性;还有的不关注问责结果的运用, 只为问责而问责, 效果大打折扣。

三是不能问。由于高校本质上是学术教育机构, 与地方政府权力结构和运作模式有所不同, 不能照搬上级行政机关的问责方式。目前高校已制订问责制度, 但大多照搬上级文件, 没有很好结合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要求和自身实际, 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问责主体不够明确、问责对象权责不够清晰、问责内容不够细致全面、问责程序不规范、问责效果不理想等问题。 概而言之, 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尚未形成完整的责任链条, 问责机制不完善导致了 “不能问”的现象。

二、厘清高校党风廉政建设问责要素及作用机理

1.问责主体

问责主体即“谁来问”。这似乎是不言自明的, 高校的内部问责是其内部科层式问责, 其外部问责则是上级党委、纪委与高校之间的外部科层式问责。事实上, 这是从传统的管理视角看问题。在治理视野中, 现代大学作为非营利性组织, 是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4]当前政府厉行职能转变, 其与高校之关系日益规范化、 制度化, 高校办学自主权不断改善, 其利益相关者权利也随之彰显, 共同问责诉求浮出水面。对高校的问责诉求, 党和政府无疑是核心利益相关者。但高校师生、学生家长、校友以及一切与学校有契约关系的当事人, 包括科研经费提供者、产学研合作者、贷款提供者等也都是利益相关者。因而, 对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的问责, 应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诉求, 其问责主体应扩大参与范围, 尽可能涵盖和体现高校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诉求。

2.问责对象

问责对象即“向谁问”。高校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的问责对象, 从组织层面讲, 是高校各级党委和纪委。学校党委书记是主体责任第一责任人, 纪委书记是监督责任第一责任人;高校内部各级党组织依次类推。问责对象还应包括领导班子全体成员, 当视其履行“一岗双责”之情形。 此外, 现代大学制度要求, 在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上, 要处理好行政机构和学术组织的关系, 在学术事务上要“去行政化”。这意味着, 学术组织将拥有更大的权力, 同时也应负更大的责任, 应将其负责人列为廉政问责对象。

3.问责内容

问责内容即“问什么”。明确责任是建立问责机制之前提。现代大学制度要求权责清晰, 权责相对等、权责相一致, 失责必追究。中央对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分别提出了五个方面和四个方面的要求, 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 进一步厘清责任清单, 细化责任内容, 突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一是在量化和细化责任时, 要体现高校整体上作为学术教育机构的特性, 体现校内单位、部门的特点, 避免责任清单千篇一律, 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要结合高校廉政风险点, 重点明确选人用人、招生、科研经费、基建项目、设备采购等关键领域的责任清单;三是要区分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所谓“正面清单”, 即问责对象的责任事项和要求, 而“负面清单” 则是需要追究的情形。例如“贯彻执行上级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部署要求”属正面清单, 而“对上级党委和纪委交办的责任范围内的工作不传达贯彻、不安排部署、不督促落实, 或者拒不办理”的情形则是负面清单。区分两种性质的责任清单, 有利于明确问责导向。

4.问责程序

问责程序即“怎么问”。依法治校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本质要求, 对党风廉政建设的问责必须严格依纪依规、按程序进行。一是明确问责决定机关 (一般为校党委) 和调查机关 (一般为纪委监察处、组织部) , 按照管理权限实行问责;二是明确调查部门工作内容和工作时限、工作要求;三是明确问责决定及处理程序。在问责实践中应区分“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的问责要求。对正面清单的问责, 要遵循“绩效导向、综合评价”原则, 重在挖掘、树立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典型。对“负面清单”的问责, 要遵循“一案双查、失职必究”的原则, 依据线索来源和问责决定机关的要求, 严格按照权限和程序认真开展调查。

5.问责后果

问责后果的处理一般可分为奖励机制和惩罚机制, 前者是相对“正面清单”而言, 后者则是针对“负责清单”而言。对 “正面清单”的问责结果, 要作为干部政绩评定、表彰奖励和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对责任工作落实好的单位要进行表彰奖励。对“负面清单”的问责处理, 要按照实事求是和治病救人原则, 严格区分直接责任者、主要领导责任者和重要领导责任者, 区别不同情况实行惩戒, 对情节轻微的责令写出检查、通报批评、约谈、诫勉谈话等, 涉嫌违纪违法的要严肃依纪依法处理。

综上所述, 高校党风廉政建设问责制构成要素包括问责主体、问责对象、问责内容、问责程序和问责后果。这5个要素是一个互相作用的统一体:基于保证政治方向正确和办学廉洁性要求, 问责主体与问责对象围绕责任内容, 通过一定的问责程序进行有效互动, 最终使问责主体利益不断得到满足[5], 从而确保高校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得到有效落实, 维护高校作为立德树人高地的纯洁和尊严。

三、完善高校党风廉政建设问责机制的路径

依据高校党风廉政建设问责要素及作用机理, 针对高校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特别是履行“两个责任”方面存在的问题, 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问责机制:

1.构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完整链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抓紧完善并严格执行责任制追究办法, 对每一个具体问题都要分清党委负什么责任、有关部门负什么责任、纪委负什么责任, 健全责任分解、检查监督、倒查追究的完整链条, 有错必究, 有责必问。”[6]总书记明确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的办法、路径, 其关键词是“完整链条”。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质上是一个一级抓一级、层层传导压力的完整链条, 其中哪一部分“掉链”, 都将使压力传导中断或弱化, 最终影响实施效果。在责任链条中, 某一层级对其下级而言是问责主体, 对其上级则又是问责对象, 问责就是要看谁在其中“掉链”。在这个完整链条中, 责任分解是基础, 检查监督是关键, 倒查追究是保障。

结合高校权力运行特点和实际, 一是要进一步明确问责对象范围, 细化责任内容, 分解责任到位。问责对象范围应实现对高校管理各层级的全覆盖, 不仅包括党政群团机构, 还要将学术机构纳入进来。 要结合高校基层组织的运行特点, 细化、 量化责任内容, 厘清集体责任、主要领导责任和重要领导责任, 确保权责清晰、责任到位。二是加强检查监督。检查监督是保证责任链条不脱节、压力传导不间断的重要手段, 问责主体应经常深入基层调研, 加强对问责对象履职情况的督查, 方式可灵活多样, 如综合督查、专项督查、跟踪督查等, 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一般性问题, 针对不同情况分别采取询问谈话、诫勉谈话等方式, 责成作出说明并限期整改。三是严肃责任追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党委还是纪委或其他相关职能部门, 都要对承担的党风廉政廉政建设责任进行签字背书, 做到守土有责。出了问题, 就要追究责任。”[7]对那些领导不力、 不抓不管导致问题成串、发生重大腐败案件或严重违纪行为的单位 (部门) , 要实行 “一案双查”, 既追究当事人责任, 也要倒查追究相关领导责任, 以及该单位主体责任和主要领导责任。

2.纵向问责与横向问责相结合

在政治问责理论中, 所谓纵向问责是指官僚体系内部以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等方式为形式的考核评估机制, 其特点是自上而下纵向控制;横向问责则是官僚机构之间相互评估及其公民社团、媒体、公民个人对官僚机构的社会化评价, 其特点是横向制约。[8]纵向问责与横向问责相结合是发展“善治”之要求。

当前高校党风廉政建设问责机制, 无论是主管部门对高校的问责, 还是高校内部的科层式问责, 基本上都是单向度的纵向问责, 这与高校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如前文所述, 对高校的问责应考虑利益相关者的诉求, 包括高校师生、家长、校友, 以及科研经费提供者、社会捐赠人等与学校有契约关系者。高校腐败不仅损害党和政府利益, 损害师生利益, 也侵害到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比如, 科研经费提供者不会同意其经费被挪用、套取, 捐赠人也不答应其捐资被滥用、侵吞。这就需要开展横向问责, 形成内外结合、纵横互补的问责机制。

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的横向问责, 实质上是对高校政治正确性和办学廉洁性的社会化监督、评价。高校应该主动将党委主体责任清单和纪委监督责任清单向社会公开, 以利公众监督。近年来, 每年都有社会评价机构推出所谓“大学排名榜”, 但均未涉及办学廉洁性指标。对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的横向问责, 应由其问责主体 (高校或其上级主管部门) 积极推动, 可以自己开展评估, 也可委托相关社会专业机构开展 (将办学廉洁性指标纳入其综合评价体系) 。横向问责是高校回应社会关切的重要举措, 其结果应以适当形式向社会公布。

3.强化刚性问责确保履责底线

对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的问责应刚柔相济、奖惩结合, 对“正面清单”的问责以 “奖”为主, 对“负面清单”的问责以“惩”为主。但基于政治正确性和办学廉洁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底线, 针对当前高校反腐败形势的严峻性、复杂性, 应强化刚性问责以确保其履责底线。

一是要使制度成为硬约束。制度的硬约束和刚性问责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9]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制度保障, 必须狠抓这一制度的执行, 扎紧其篱笆, 真正让铁规发力、让禁令生威。对违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行为, 必须严格问责到位, 不能搞变通, 不能以批评教育代替党内责任追究, 不能以纪律处分代替法律责任追究, 避免问责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问题。

二是坚持常态化问责。刚性问责首先是一种对失责行为的惩戒措施, 但其根本目的在于警醒责任人在平时必须充分承担责任。因而刚性问责之“刚”, 应体现为一种常态化的“硬机制”, 而非临时应急之“软措施”, 不能让责任人有任何侥幸心理。高校要将“负面清单”, 尤其是“四风”、纪律松弛、违规招生、师德师风等突出问题作为问责重点, 坚持常态化问责, 以零容忍的态度长期抓、经常抓。

三是发挥问责的时效性和威慑作用。时效性、严厉性和震慑性是刚性问责的重要特征。高校是人才培养之高地, 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 社会关注度极高, 其红线不容触碰、底线不容逾越。一旦发现失责情形, 要立即汇报, 及时启动问责机制、及时进入问责程序、及时给出问责结果, 从严从快处理、公开处理, 发挥“杀一儆百”的震慑效果。要维护问责结果的严肃性, 不容违纪者突破规定时限“复出”。

四、增强高校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自觉性

实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之目的, 就在于保障高校正确的政治方向, 保障高校的廉洁办学, 保障人才培养的德性要求。 党风廉政建设落实不到位, 人才培养势必出偏差。受社会风气的影响, 高校同样面临着腐败毒瘤的侵扰, 面临着严峻复杂的反腐形势。当前一些高校发生的腐败案件令人触目惊心, 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令其形象严重受损, 斯文扫地。各高校应引以为戒、警钟长鸣, 不断增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避免党委主体责任的虚化和纪委监督责任的泛化, 真正把“两个责任”担当起来, 落实下去, 以实际行动坚决维护立德树人的纯洁高地, 捍卫师道尊严的优良传统, 打造山清水秀的教育政治生态。

科学有效的问责机制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有力保障。良好的问责制应是一把催人上进的梯子, 而不是让人一蹶不振的锤子。问责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责任的落实, 是为了预防和教育, 而不是为了问责而问责。因此, 高校要结合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要求, 依据党风廉政建设问责要素及其作用机理, 构建起完整责任链条, 不断完善问责机制, 努力变被动为主动, 变压力为动力, “不待扬鞭自奋蹄”, 自觉履行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

摘要: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保障, 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关键在于抓住“两个责任”这一“牛鼻子”, 并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问责机制这一“皮鞭子”。目前高校存在的问题是“牛鼻子”抓得不牢, “皮鞭子”有名无实;问责无力影响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要结合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要求, 厘清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的问责要素及其作用机理, 构建完整责任链条, 将纵向问责与横向问责相结合、强化刚性问责确保履责底线, 不断完善问责机制, 最终促使高校“不待扬鞭自奋蹄”, 自觉履行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 维护立德树人高地的纯洁与尊严。

关键词:高校,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问责机制

参考文献

[1][3][6][7][9]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2015:61-63+127.

[2]王岐山.落实两个责任就定能从严峻复杂形势中走出来[M/OL].新浪网, 2015-01-29.http://news.sina.com.cn/c/2015-01-29/191531459458.shtml

[4][5]周湘林.从管理到治理:中国高校问责制范式转型[J].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11 (5) .

篇3:建立健全社区阵地建设多方投入机制

然而,我国的继续教育长期存在着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以北京地区为例,学历继续教育的收费仍然执行1998年的標准,而这14年来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的幅度却很大,经费投入不足已经严重影响了继续教育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2011年12月24日全国继续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迎来了继续教育的又一个春天。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要建立健全继续教育经费投入保障制度与机制。

要建立健全继续教育经费投入保障制度与机制,应该切实把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明确目标任务,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原则,实行政府统筹、分类管理,强化对继续教育的统筹和协调,动员各方参与,研究制订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分担的政策,即:

第一,政府对继续教育进行财政补贴。继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全民学习型社会中肩负着重要任务,因此政府应该在财政方面参照普通全日制在校研究生和本专科学生的办法,拿出部分教育经费,按照招生规模对继续教育进行补贴,以弥补继续教育办学经费的不足。

第二,企业设立继续教育发展基金。在职工接受继续教育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和劳动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因此企业应该制定政策鼓励职工参加继续教育,在财政方面参照企业在教育界设立奖学金的办法,设立继续教育发展基金,用于支持和奖励本企业职工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减轻学习者的学费负担。

第三,学习者个人承担部分学费。因为参加学习的最终受益者是学习者本人,为了提高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学习者本人承担部分学习费用是必需的。

上一篇: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下一篇:农村房屋承建合同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