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胃、清胃药在治疗慢性胃炎中作用的探讨

2022-09-14

1 对慢性胃炎的症状与病机实质的认识

多种因素及致病因子作用于胃, 使胃处于长期的功能失调、粘膜受损出现炎性变, 见有充血、水肿、糜烂、渍病、肥厚或萎缩。胃分泌功能失常, 胃酸分泌过多或减少, 胃肠运动功能失衡, 蠕动减弱无力或亢进痉挛, 胃供血障碍, 粘膜上皮细胞异生等。依据纤维胃镜、病检及生化检测, 主要分为慢性浅表性、萎缩性、肥厚性3种。凡患有慢性胃炎的患者常见有脘腹部感冷或感热、胀满、呃逆、疼痛、纳差等共同症状。中医学认为胃有虚寒则冷, 胃有积热则热。胃内气机不顺则胀满呃逆、胃腑不通则疼痛、脾胃不得运化则纳差。由此看来慢性胃炎的病变主要导致的胃内寒热不调, 功能障碍。

2 对胃部冷、热感与胃内温失恒的认识

在人体正常的情况下, 胃内的温度是比较恒定的, 与正常体温一致, 长期过冷、过热对胃部的剌激, 是导致胃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当胃部发生病变后, 病人感胃部作凉或作热。胃内新陈代谢, 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 需在一定的恒温下进行。致使胃温失恒, 胃温降低原因: (1) 长期食饮冷的物理降温作用; (2) 胃供血障碍, 致能量供给不足, 所以病人常有感冷测寒、得温测舒。胃温升高的原因: (1) 食饮热的物理作用, 刺激性食物致胃血管扩张, 过量供能。 (2) 胃内粘膜炎性变, 炎症致热反应。所以病人常有热或灼热感, 得凉则减。但感冷与感热不是绝对不变的。中医学认为久寒必热, 久热必寒, 病变在一定阶段或程度上会出现这种规律性转换。

3 对腹胀、纳差与胃内状态, 胃肠运动失调的认识

胃肠功能作用包括胃肠舒缩蠕动的机械作用及胃肠消化物质化学性消化作用, 人体维持正常消化, 胃肠内相关物质相对恒量, 如胃酸, 不可多也不少。胃肠舒缩蠕动功能也保持着一定的节律性, 不能亢进也不能减弱, 食物的通过也维持着一定的时间界限, 若排空过快, 营养成分不易全部吸收, 若排空过缓, 则积滞不化, 所以病者在上述功能失调的状态下就会有腹胀、纳差、腹痛等一系列不适感。

4 温胃、清胃药对胃肠主要作用机理的认识

中药对胃肠有功能作用的药物甚多, 笔者仅对能温化和清利胃肠的部分药物作了分析和观察。 (1) 温胃药。举例:附子、吴茱萸、干姜、丁香、小茴香、白豆蔻、紫苏、木香、陈皮等, 这些药大都是性温味辛, 均有温胃祛寒化湿作用。现代药理研究以上药物大都能兴奋胃肠管, 促进胃肠蠕动, 刺激胃液分泌, 扩张平滑肌, 改善胃肠供血及微循环。有的药还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如草豆蔻兴奋肠管, 浓度过高时则有抑制作用。 (2) 清胃药。举例:枳实、茵陈、黄连、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天丁等, 这些药大都属苦寒, 均有清利胃肠湿热作用。现代药理研究, 以上药物大都有广谱抗菌作用, 控制组织炎性渗出, 改善微血管功能, 促进供血, 降低出血, 并能抑制胃肠异常蠕动。如菌陈可清热利湿, 扩张胆管, 抑制肠蠕动。枳实能兴奋胃肠平滑肌使其产生强烈性节律性收缩。从上述两类药物对胃肠作用说明, 实质上温胃药主以扩张胃肠平滑肌, 缓解痉挛, 改善供血, 促进供能长温, 并加强胃液的分泌, 调整胃肠蠕动以利消化。清胃药主以抗胃肠菌毒感染, 控制炎症, 减轻炎性的灼热感, 维护胃内恒温, 并可调节胃内分泌, 调整胃肠舒缩功能。

5 运用温胃、清胃药对胃肠双向调节作用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观察

中药治疗慢性胃炎分型论治的方案甚多, 无论哪种证型, 只要有胃寒则应温胃, 只要有胃热则应清胃, 这是常规的治法。但笔者根据胃寒胃热的病机, 根据温胃药与清胃药对胃肠的作用机理, 提出一个双向调节的治法。在病因作用下, 发生慢性胃炎, 尽管病人有多种症状, 总的来说是损伤了胃组织, 扰乱了胃内温度, 胃内分泌, 胃舒缩和蠕动功能的平衡。本来自身可调节这种平衡, 因致病因素破坏了这些调节平衡的物质和因素。从部分可温胃或清胃的药物作用发现, 对胃温降低或升高, 对胃分泌增强或抑制, 对胃收缩或扩张, 对胃蠕动增强或减弱, 均有着各自的调节作用。治疗慢性胃炎可利用这些药物来参与调节这种平衡关系。一种药既能兴奋, 另一种药又能抑制, 2种药合用, 一药增强分泌, 一药抑制分泌等, 笔者把这种多功能和协同作用, 反向作用调节称为双向调节。试将这种双向调节应用在临床病例中观察, 因而它符合事物的对抗运动双方克服太过和不及的辩证规律, 所以效果良好。

应用方法:慢性胃炎中医辩证的各种证型中, 胃脘感冷较重或明显者, 组方用干姜、附子、高良姜、吴茱萸等温热药。寒性舌脉明显者量偏重, 不明显者量偏轻, 同时使用黄连、连翘、蒲公英等清胃药。胃脘感热较重或明显者, 组方中用金银花、黄连、天丁等药, 量偏重, 同时使用丁香、陈皮、小茴香等温胃药。若胃脘冷热感不明显者, 干姜、茵陈等药可并用入方。如使用砂仁、白豆蔻等促胃酸分泌药物同时使用甘草、乌贼骨制酸药效果更好。临床上笔者采用以方法治疗了198例患者, 痊愈119例, 好转76例, 总有效率约为98.5%。

总之, 对慢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 结合现代医学病机和药理的实质并以临床观察提出了一点个人肤浅看法。

摘要:慢性胃炎在临床上属常见多发病, 在诊治慢性胃炎方面不少人总结了诸多方法。近几年来, 笔者根据慢性胃炎的病变规律以及中医的治法与其中药药性、药学特点, 结合临床实践, 作出了一点探素和思考。

关键词:中药,温胃,清胃,双向调节,慢性胃炎

上一篇:浅谈服装设计与制作综合实验室的建设与实践下一篇:大学生心理分析与引导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