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严预习解析范文

2022-06-05

第一篇:尊严预习解析范文

关于的尊严美文 尊严无价

吉林 李辉

【导语】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曾说过: “每一个正直的人都应该维护自己的尊严。”是啊,尊严无价,我们应该维护自己的尊严!

【美文一】

向中国人脱帽致敬

钟丽思

那年12月,我进入巴。黎十二大学求学。

每周都有一节对话课,两个半小时。课堂上,每个人都必须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问题或大或小,或严肃或轻松,各种各样,无奇不有。

入学前,云南省《滇池》月刊的一位编辑向我介绍过上对话课的教授: “他留着大胡子,以教学严谨闻名全校。有时,他也提问,问题刁钻古怪。总而言之你要小心,在课堂上他几乎让所有学生都领教了什么叫做‘难堪’……”

我是插班生,进校时,已开课两个多月了。上第一节对话课时,我就被教授提问: “作为记者,请概括一下您在中国是如何工作的?”

我说: “概括讲,我写我愿意写的东西。”

我听见班里有人窃笑。

教授弯起一根食指推了推无边眼镜:“我想您会给我这种荣幸,让我知道您的主编是如何工作的?”

我说: “概括讲,我的主编发他愿意发的东西。”

全班哄堂大笑。那个来自苏丹王国的阿卜杜勒鬼鬼祟祟地朝我竖起了大拇指。

教授把两只手插入裤兜,挺直了胸膛问: “我可以知道您是来自哪个中国的吗?”

班上当即冷场。我慢慢对教授说:“先生,我没有听清楚您的问题。”

他清清楚楚地又重复一遍。我看着他的脸,那脸,大部分掩在浓密的毛发下。我告诉那张脸,我对法兰西人的这种表达方式很陌生,不明白“哪个中国”是什么意思。

教授说,“我是想知道:您是来自台湾中国还是北京中国?”

雪花在窗外默默地飘。在这间三面都是落地窗的教室里,我清楚地感觉到了那种突然冻结的沉寂。几十双眼睛,蓝的绿的褐的灰的,骨碌碌瞪大了盯着3个人来回看,看教授,看我,看我对面那位台湾同学。

“只有一个中国。教授先生,这是常识。”我说。马上,教授和全班同学都看向那位台湾人。那位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同胞,连眼睛也不眨一眨,冷冷地慢慢说:“只有一个中国,教授先生。这是常识。”

话音刚落,教室里便响起了一片松动椅子的咔咔声。

教授盯牢了我,又抛来一句话: “您走遍了中国吗?”

“除台湾省外,先生。”

“为什么您没有去台湾呢?”

“现在还不允许,先生。”

“那么,”教授靠在讲台上,搓搓手说, “您认为在台湾问题上,该由谁负主要责任呢?”

“该由我们的父辈,教授先生。那时候他们还年纪轻轻呢!”

教室里又有了笑声。教授却始终不肯放过我: “依您之见,台湾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如今……”

“教授先生,我们的父辈还健在!”我说, “我没有权力去剥夺父辈们解决他们自己的难题的资格。”

我惊奇地发现,教授思路十分敏捷,他顺理成章地接下了我的话: “我想,您不会否认邓小平先生是你们的父辈吧。您是否知道他想如何解决台湾问题?”“我想,如今摆在邓小平先生面前的台湾问题并非是最重要的。”

教授浓浓的眉毛好像一面旗子展了开来,向上升起: “什么问题才是最重要的呢,在邓小平先生面前?”“依我之见,如何使中国尽早富强起来才是他最迫切需要考虑的。”

教授换了个更舒服的姿势,依然对我穷追不舍: “我还想请教,中国富强的标准是什么?这里坐了二十几个国家的学生,我想大家都有兴趣弄清楚这一点。”

我突然感慨万千,竞恨得牙根儿发瘁,狠狠用眼睛戳着这个刁钻古怪的教授,站起来对他说,一字一字地: “最起码的一条是,任何一个离开国门的我的同胞,再也不会受到像我今日承受的这类刁难。”

教授倏地离开讲台向我走来,我才发现他的眼睛很明亮,笑容很灿烂。他将一只手放在我肩上,轻轻地说: “我丝毫没有刁难您的意思,我只是想知道,一个普通中国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国家的。”然后,他走到教室中央,大声宣布: “我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下课。”

出了教室,台湾同胞与我并排走。好一会儿后,我们不约而同看着对方,说:“一起喝杯咖啡好吗?”

(摘自《看世界》)

【特色鉴赏】

尊严,不仅仅是个人问题,有时要上升到国家高度。一名留法学生,在对话课上与法国教授展开了一场扣人心弦的舌战。教授步步紧逼,留学生的回答掷地有声。我们不得不赞赏留学生的机智善辩、不卑不亢,他以对祖国深挚的爱赢得了外国教授的尊敬,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美文二】

中国式尊严

冯华

如何在全世界面前保持尊严?我去吉隆坡读书的第一天,就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来自世界各国的留学生必须先参加语言水平测试,依据测试成绩确定入学等级。考试地点在一个大阶梯教室,学生们自由就座,由英语系的两位

第二篇:预习指导

第三单元;十一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学习目标】;1.了解文中介绍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2.探寻这些奇怪现象产生的缘由,并学会从科学角度;3.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4.激发探索世间万物奥秘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和创;【知识链接】;

一、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

二、说明文的常识:;

1、说明对象:介绍事物、阐明事理;

2、说明特征

第三单元

十一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学习目标】

1.了解文中介绍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2.探寻这些奇怪现象产生的缘由,并学会从科学角度来作出正确的解释,作者释疑的巧妙构思。

3.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4.激发探索世间万物奥秘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知识链接】

一、说明文的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事物说明文);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事理说明文)的一种文体。

二、说明文的常识:

1、说明对象:介绍事物、阐明事理

2、说明特征: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本质东西

3、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引用、下定义、作诠释、画图

表、摹状貌等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5、说明语言:准确、简明(科学小品文:生动、形象)、周密

6、说明文的结构: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 2.递进式(事理性说明文大多使用)

三、说明文的分类:

从对象上: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从语言上:生动性说明文、平实性说明文

四、常见9种说明方法:

1、举例子

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只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作用:把比较复杂的事物说得具体明白。

2、分类别

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作用:有条理地说清楚事物或事理。

3、列数字:

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作用:把事物说得精确直观。

4、作比较

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

作用:把抽象或陌生的事物或事理变得具体易理解。

5、下定义

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这是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的一种方法。

作用:准确简练概括地说明事物。

6、打比方

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

作用: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突出事物的性状特征。

7、画图表

有些事物的关系抽象而复杂,仅用文字说明还不能使读者明白,这就需要附上示意图,或按比例精确绘制图,如产品设计图、军事行动路线图等。有时,被说明的事物项目较多,也可制定统计表,将有关数字分别填入表中,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作用:把事物说得精确直观。

8、作诠释

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如“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这个定义,可以颠倒,即说“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也行;而“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则是作诠释,不能颠倒,说成“银白色的金属是铀”。

9、摹状貌

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

作用: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

【预习导学】

1、 填空。

竺可桢(1890—197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国近代气

象事业创始人之一。著作有《物候学》《竺可桢文集》等。

2、给加点的字注音。

戳穿( ) 玄奘( ) 蜃楼( ) 戈壁( )酷热( ) .....

蔚蓝( ) 万顷( ) ..

3、词语解释

光怪陆离:

单枪匹马:

不胜:

【合作探究】

1.本文描述并解释了沙漠里的一些奇怪现象。(从文中找出,从那些词语上可以看出可怕的)

2.思考:第

4、5段是从科学的角度解说沙漠中“光怪陆离”现象的原因,具体原因是什么?

3.那么文章的

2、3两节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先明确具体内容,然后再看作用,思考一下:写作手法的运用。)

4.课文先说沙漠中的奇怪现象然后解释具体的原因,这种顺序是什么说明顺序? 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5.思考: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和括号中和词语,说说加点的词语用得好的理由。(体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沙漠是这样的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看不见)一

只走兽(野兽)。

[2]、那时既无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更(也)谈不到汽车飞机来支援,当然(所以)就十分困苦了。

[3]、这一魔鬼的幻术(魔术)到了19世纪初叶,才被法国数学家和水利工程师孟奇所戳穿(揭露)。

【当堂检测】

1. 课内问题探讨

①名词解释(结合课本的语言)

海市蜃楼 :

鸣沙:

②课文为何不一开始就介绍沙漠里的两个奇怪现象,引用古代典籍里的亲身倒过沙漠的人的故事有何作用?

③“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的现象的成因完全相同吗?为什么?

④从本文发表至今四十多年来,人类对沙漠又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你从报纸杂志或网络上还了解到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现象?能不能用科学道理对这些奇怪现象作一些说明?

2.阅读下列语段 回答问题

(一)向沙漠进军

沙漠地区空气干zào____________(躁燥噪),日光的照射特别强烈。那里

日照时间又特别长,一年达到三千小时,而长江流域只有一千五百小时,华北地区也不过两千五百小时。日光可以用来发电、取热、煮水、做饭。沙漠湖水含盐,日光使水蒸发,可以取得蒸liú____________(溜馏镏)水和盐。日光变为热能和电能最良好的工具是半导体,估计将来有可能在沙漠里用便宜的半导体做屋顶,人住在里边冬天不冷,夏天不热。

①据拼音选字填空。

②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这一小节所讲内容为_____(A.沙漠的危害B.沙漠的改造C.沙漠的利用) ④给这段文字分层,正确的是____________。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层义(1)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 _________ _

⑤第②句话所用的说明方法为____________。

A.下定义、列数字 B.分类别、列数字C.作比较、列数字 D.摹状貌、列数字

⑥沙漠地区利用日光的有利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⑦最后一句中如将加点词“估计”去掉,表达效果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⑧沙漠地区可以利用日光取得的资源有哪些?

事理说明 (第三单元)——《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导学案

一、点拨导学 【教学目标】

1、 学习文章用例典型,叙说生动形象。

2、理解文章中心,明白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揭开事物愈来愈多的隐秘。 【学习重点】用例典型,叙说生动形象。 【教学难点】文中有关声学的知识。

二、学习过程 【自学质疑】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啁啾( ) 阐释( ) 窒息( ) 迥然( ) 笃信( ) 宽宥( ) 嗣后( ) 翌日( )

2、根据意思写成语

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 )办事迟疑,没有决断。( ) 人的足迹很少到的地方。( )

3、写出关于知识的名言两句

① ② 【交流展示】

1、 学生展示预习成果。

2、 作者阐述了怎样的一个观点?

【互动探究】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曾经有一个人,用一小一大两个圆表示自己的知识由少到多的情况,圆外则是未知的世界,由此他得出一个结论。试看看下面的图形,请你结合本文的论述,说说他得出了什么结论。(图形见课后练习一P83)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为什么说“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列举了许多发声的方法,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发声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讲点拨】

1、课文第二段详细叙说了一个人知识愈多,却又愈感无知的过程,找出文中的几个事实?说说这表明了什么?

2、人类知道的知识愈多,他会发现自己不知道的知识也愈多。请根据自己的体会举出实例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

【矫正反馈】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这时他以为自己无所不晓了,可他捉到一只蝉后,却又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之中:无论堵住蝉口还是按住蝉翅,他都甚至无法减弱蝉那极其尖锐的鸣叫声,而不见蝉颤动躯壳或其他什么部位。他把蝉体翻转过来,看见胸部下方有几片硬而薄的软骨,以为相声发自软骨的振动,便将他折断,要止住蝉鸣。但是一切终归徒然;乃至他用针刺透了蝉壳,也没有将蝉连同其声音一同窒息。最后,他依然未能断定,那鸣声是否发自软骨。从此,他感到自己的知识太贫乏了,问他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他坦率地说知道某些方法,但他笃信还会有上百种人所不知的、难以想象的方法。

1、注音(3分) 愕然( ) 颤动( ) 硬而薄( )

2、“笃信 ”是什么意思? 可以用“相信”替换吗?(4分)

3、他在认识蝉鸣的过程中态度发生了那些变化?(8分)

4、为什么细致描写他寻蝉的发声原理的过程?从中你得到了那些启示?(5分)

5、“他感到自己的知识太贫乏了,问他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他坦率地说知道某些方法,但他笃信还会有上百种人所不知的、难以想象的方法。”照应上文哪句话?(2分)

【迁移运用】

大约1000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一个铁饼形状的东西,我们把它叫做银河系,太阳也在其中。从地球上望出,银河就像一个环,套在地球周围。这是一个美丽的环,当它一半没在地平线下,另一半横过天空的时候,人们就说,这是一条天河,它把多情的织女和牛郎隔开了。

哪里知道,这条天河淹没了1000亿颗以上的星星啊!1000亿,你一口气数下去,得数1000多年! 这就是整个宇宙吗?不,这还只是构成宇宙的一个 小点点。 1. 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6分)

2. 请找出打比方说明的一个句子,并简要说说它的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填入划线句子空缺处最恰当的一个词语是( )(5分) A.妙不可言 B.微不足道 C.微乎其微 D.无微不至

4、 引用牛郎织女的传说有什么用?(6分)

5、结句运用设问,有什么作用?(5分)

《陋室铭》导学案【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识记文学常识。

2、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4、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 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难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主旨。

【学习过程】

一、读顺课文,积累文学常识,掌握生字词:

1、了解本文的出处及作者,查阅有关资料弄清“铭”的含义。

2、查字典,积累生字词,注意字词的音形义。将重要的字词抄写在下面。

3、熟读课文至背诵,默写两句自己喜欢对偶句。

二、读通课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用法,了解课文内容:

1、写出下列加点实词的含义:

有仙则名 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有鸿儒

可以调素琴 无丝竹之乱耳 案牍之劳形

2、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

①无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②何陋之有?

3、翻译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⑤孔子曰:“何陋之有?”

三、读懂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及托物言志的写法

1、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第一题

2、想想本文托的是什么物,言的又是什么志?

第三篇:预习能力培养

增强预习意识,培植预习习惯 增强预习意识,培植预习习惯

——四步并举,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

乳山城关中学

宋修虹

在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向学生布置了预习任务之后,学生却往往无所适从,不提要求就不知道读的目标,更不会读的方法。学得被动,教得无味。学生读过的文章也没有留下什么预习的痕迹,这样不仅达不到预习的目的,甚至会养成做事草率敷衍了事的坏习惯。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学定教。即将教育教学活动,定位于学生“先学”,教师“后教”,提倡以学生的预习活动,来启动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古人亦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尝试着探索出一种简易有效的预习方法。这种预习方法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本学习方式,在自主活动中完成预习任务,在自主活动中使良好的预习习惯得以养成。

那么,怎样教给学生自主预习的方法,培植自主预习习惯呢?

一、让学生充分理解预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增强预习意识。

“积千累万,不如养成好习惯”。而良好习惯的形成也非什么难事,只要能够严格自律,坚持21天。好的习惯一旦养成,我们就会终身受益。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在阅读指导之前,得先令学生学会预习。叶老之所以这样重视和强调养成预习习惯,正是因为好的预习习惯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提高自主自学能力。预习能使学生变得主动,而站在主动进攻位置上的人,当然容易打胜仗。而且,通过预习活动,学生在一定的程度上熟悉了课文内容,上课时对老师的“启发点拨”, 就不会茫然四顾,不知所云。对那些贯穿全文的线索,涉及整篇的要旨,教师就可以重点突破,使学习少时高效。

语文预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学生自主学习,即通过对教材、教师规定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料的阅读,初步获得富有个性化的感悟,发现自我意义上的重难点,集中关键性问题并思考,形成一定的课堂学习期待,为进一步发幽探微做好准备。因此,养成预习习惯,掌握预习策略,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预习,是学好功课的前提,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了解课文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会读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增强对预习重要性的认识,学生才能由被动到主动,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要我预习”变成“我要预习”,从而对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有所期待。

二、引导学生学习灵活运用预习符号,提高预习速度。

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因此在预习时,要求学生手不离笔,随时可以圈点勾画。翻开预习过的课本,我们常看到学生在许多地方做了标记,字里行间写了不少如蚁小字。如果那位学生预习过的课本很干净,找不到一个字,那么,可以说这位学生还没有学会预习。为了便于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检查和交流,我在全班统一了预习课文的一些常用符号,并提出具体要求:

生字生词,加囗号并释义;美词佳句下加~~~~~~,旁边注上自己的语言品味;重要句子下面划_____;疑问之处下加?;大段前标

一、

二、三;自然段前标 1 、

2、3;自然段中分层标志用/„„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只要能动眼、动手、动脑,熟悉使用预习符号,很快就会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 训练学生掌握“四步预习法”, 提升预习质量。

面对一篇篇课文,从哪里着手预习,有哪些步骤?就单篇课文学习的一般过程而言,我通过不断的反复训练,逐渐让学生掌握“四步预习法”。

第一步:首先明确学案上的学习重点。做到有的放矢,抓住重点、难点,心中有数。

第二步: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完成“学案”上的预习中的“字词习题”。按全班统一的符号边读边标出各自然段的段号,圈点出字词,查工具书,理解字词。对文中的疑难字词,用符号标出,查工具书辨析、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词义。解决不了的做上记号,准备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第三步:试分段落,标示疑点。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大体了解,试着划分段落和层次,思考段意和层意。标出疑点,以便在听课时有的放矢,或提出质疑。

第四步:再读课文,尝试着解决“三问”。这是理解课文内容与主旨最关键的一步。每读一篇课文,都要考虑这篇文章“写了什么”——解决“内容”的问题;“怎么写的”?——解决本文的“写法”问题;“为什么这样写”?——解决本文“主旨”的问题。任何一篇课文,只要这三个问题解决了,此文也就基本读懂了。当然,这“三问”的阅读方法,还有赖于课堂上的阅读知识的习得、积累以及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譬如鲁迅的短篇小说〈孔已己〉,其内容写的是孔已己断腿前后的悲惨遭遇和酒客把其当作笑料的冷酷无情;为了突出文章的主旨,塑造人物形象,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写法;如此写法就更有力的揭露的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和封建统治下人们精神的麻木不仁。另外还可以从思考课文的题目、议论句等入手,这样就会潜移默化的增强阅读能力。

以上四步,不一定要截然分开。在预习中,可灵活掌握,完成这些步骤,对预习课文大有裨益。

四、 对预习结果及时反馈强化,讲求预习实效。

美国著名专家H西蒙说:“只有当学习者知道学习的结果如何时,才能发生学习兴趣”。作为教师,我们要及时了解预习结果,对学生预习做出积极的评价,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预习情况,明确在老师讲授时看书应特别注意的地方。了解预习结果,重视预习的反馈。我们是这样做的:

上课前将部分同学的预习学案收上来查阅情况,了解预习的深浅度。反馈贵在及时,这样学生才能记忆鲜明,希望知道结果的心情最迫切,也很容易趁热打铁,立竿见影。

对于学生的预习训练,我们在“养成良好习惯”上狠下功夫。不机械地评价结果的正与误,而是注重了解学生的预习过程和思维过程。如在检查时我都是这样问学生:“你是怎样弄懂这个问题的?”“以前我们学过的哪篇课文运用了这种写法?”“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等等。这样的检查和交流,对于学生认识能力的提高以及自学能力、习惯的形成是大有帮助的。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只要我们从预习着手,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师生密切配合,持之以恒,必将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语文整体素质的提高。通过切实有效的预习指导和预习活动的开展,就可以培植起学生的预习意识和预习习惯,学生有了预习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然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从而获得终身的发展。

第四篇:《搭石》预习案

家乡有一句“ ”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 ; ,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1. 补充画线的语句。

2. 从第一段中找出两对反义词:

( )--( ) ( )--( ) 3. 照样子补充词语:

例:( 踏踏 )的声音 ( 轻快 )的音乐

( )的声音 ( )的音乐

4.画出能表现协调有序的句子。从中你理解到“协调有序”的意思是

5.“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仿照这句话,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3分

一张小小的邮票,联结着 ,也联结着 4.《搭石》一课既有景美也有情美,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走搭石的美好画面,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乡亲们美好品质。“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一句含意深刻。不仅写了搭石 的精神,而且赞扬了乡亲们

的精神,搭石也是乡亲们 的情感纽带。

第五篇:《匆匆》预习案

姓名

一、基础

1、学会本课生字。(认、写)

2、理解本课生词。

确乎

空虚

涔涔

潸潸

凝然

伶伶俐俐

徘徊

叹息

蒸融

赤裸裸

遮挽

一遭

3、多音字:藏

4、形近字:挪

5、近义词:空虚

匆匆

挪移

徘徊

叹息

6、反义词:空虚

徘徊

7、听写:罢工

空虚

头涔涔

泪潸潸

挪移

遮挽 挽回

旋转

徘徊 赤裸裸

8、修辞:

9、熟读课文。

10、写出每一自然段的大意。

1

11、文章的主要内容:

12、你能找到表达文章中心的句子吗?

13、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14、作者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15、文章开头写了哪些自然现象?请加以概括。

16、找出喜欢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17、第二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的来去匆匆?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来铺叙日子匆匆过的?

18、在这几句话里,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日子的来去匆匆?

19、面对匆匆流逝的时光,作者有哪些感受呢?

20、请同学们默读第四自然段,找出作者在思索哪些问题?从作者思索的这些问题中,你感受到什么?

21、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迹?怎样的人生才是没有虚度,才算是没有白白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联系自己,也可举一个你佩服的人的例子来说明。)

22、,联系自己的实际,仿照作者描写日子来去匆匆的方法,写出自己的日子是怎样匆匆而过的。

在_______的时候,日子从_______过去了。 在_______的时候,日子从_______过去了。 在_______的时候,日子从_______过去了。

23、珍惜时间,有所作为,是我们从上文中获得的有益启示。请以“时间”为开头,仿照例句在下面的横线上再写一个句子。例句:时间在农民辛勤的耕耘中,结成金黄的麦穗。

, 。 , 。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尊严预习解析范文】相关文章:

人类尊严范文05-17

尊严差距范文05-18

尊严重要范文05-18

尊严作文范文05-18

尊严文化范文05-18

尊严教案范文05-18

国人的尊严范文04-26

尊严的作文范文05-22

尊严的教案范文05-22

自尊和尊严范文05-23

上一篇:再游北京有感范文下一篇:专业磨砺成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