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示范校建设的进程中探讨校本教材的编写

2022-09-10

在示范校教育改革建设的进程中, 现使用的教材《建筑制图与识图》使我校专业的“三点循环、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实施。因此, 必须要有一套与该模式相适应、匹配的教材, 教材的改编刻不容缓, 它关系到示范校建设改革是否成功, 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切入点。在构建新课程体系时, 遵从了徐国庆教授对典型工作任务提炼出的职业能力来构建教材内容, 现将教材编写实践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示范校教育改革的建设需要校本教材的编写

(一) 专业培养目标需要校本教材的编写

徐国庆教授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 明确地提出了建筑工程施工专业, 是培养施工方向岗位群工作能力的技能性人才。而原教材的培养目标忽视了工作的整体性, 忽视了知识与工作任务的对接, 无法实现知识的迁移。无法促成学生综合职业工作能力的形成, 因此, 迫切需要与现行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校本教材。

(二) 原教材内容无法与工作岗位对接

原教材内容偏深、偏多、偏难, 缺乏弹性, 相对于我校学生而言已不适应新的教学标准和培养目标, 原教材以制图理论为主, 知识结构没有实践性教学, 尽管各章后面附有习题, 但习题不是以工作过程实践为背景, 不能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工作实践中的问题, 可操作性差, 学生不愿学, 老师不好教。

(三) 中职教育改革需要校本教材的编写

根据徐国庆教授专家团队提出的职业能力要求, 原教材《建筑制图与识图》的体系已不适应当前我专业“三点循环、工学交替”的教改模式, 为了满足由工作过程提炼典型工作任务构建的教材体系, 实施我专业“三点循环、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具有施工方向岗位群工作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必须对原教材进行改编, 这是落实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整体教学改革的需要。再加上原教材内容编排的不合理, 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和形成。通过教材内容较好地实现职业能力学生的训练, 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这也是编写教材的基本需要。

二、基于工作过程提炼的典型工作任务编写校本教材

(一) 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南, 明确教材编写思路

课程设计思路依照施工员的工作过程提炼典型工作任务, 有针对性开发学习, 在教学内容上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 由简单到复杂, 由单一到综合来设计教学情景。我们设计本教材以“任务”为主体, 将理论知识融入识读会审训练过程中, 本课程以训练学生识读、会审技能为目标, 通过学习情景的学习最终获得施工图识读与会审能力。本课程立足于实际能力的培养, 对课程的选择标准作了个根本性的改革, 打破了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 转变为以项目为标准的内容,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课程教学, 让学生在完成具体的任务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的理论知识, 并发展职业能力。通过对现场工作任务的分解, 经过与企业专家深入、细致、系统的讨论分析,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训练, 理论知识的选择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 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态度的要求。

(二) 由工作过程提炼典型工作任务构思教材内容

从行业调研分析报告来看企业对中职毕业生教育质量不满意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毕业生缺乏必要的工作能力, 对企业来说仅仅是“半成品”, 要想让企业对毕业生满意, 中职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和基本职业能力, 而这需要学生在校期间系统化地完成一些典型的工作任务.因此,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核心不再是传授专业知识, 而是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中学习“如何工作”, 即完成来源于工作实际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 这就要求:

1. 实现教材内容与岗位任务的对接, 打破依据知识本身的逻辑来设置课程和组织内容的传统学科模式, 转变为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参照点设置教材体系。因此, 我们教材内容用项目。任务的形式来呈现, 使学生贴近相应的工作岗位。

2. 实现教材内容与职业能力的对接, 围绕职业能力的培养选择教材内容, 例如, 对施工员岗位, 我们就依据施工企业对其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来设置教材内容。

(三) 由工作过程提炼的典型工作任务构建教材体系

徐国庆教授专家团队通过行业分析、岗位工作分析确定的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为:承接施工任务→土方工程施工地基处理→基础工程施工→主体工程施工 (砌体结构、现浇结构、钢结构) →防水工程施工→装饰工程施工→竣工验收。新编《施工图识读与会审》教材体系结构是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构建, 以任务为主体共分为十个项目。教材划分为知识构筑模块, 任务模块, 能力训练模块。有了这样的教材体系实现了教学情景与实际工作情景的对接。

本教材编写采用了学习目标、任务布置、任务引入、知识构筑、活动建议、能力训练、能力鉴定的体系结构。有了这样的教材体系, 使“五环四步”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得以实施, 改变了教与学的行为。按照情景理论学习的观点, 只有在实际工作任务的情景中, 学生才可能获得真正的职业能力, 并获得理论知识水平的发展, 因此, 教材的编写要求打破纯粹讲述的教学方式, 实现项目教学“五环四步”课堂改革模式, 改变“学”与“教”的行为。以此实现“三点循环、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 针对使用对象编写校本教材

中等学生的基础不好、自信心及求知欲不高。看见长篇大论深奥的理论说教, 他们会产生畏惧和厌烦的心理。他们希望教材能像卡通或科普读本一样浅显易懂、形象深动、引人入胜。这就需要对校本教材大刀阔斧的改革。内容组织语言的提炼, 图表的创新, 事例的例举等, 通过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探索精神, 体现模块教学理念和特色, 即以素质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 重在知识和技能的实际灵活应用。一方面根据教学目标综合设计新的知识能力结构及其内容构建教材体系, 另一方面还要结合新知识、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要求增删、更新教学内容。重视基础内容与专业知识的衔接。学生能更有效地建构自己的知识, 更有利于知识的迁移。让学生知道“做什么”, “怎么做”, 使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 并为之努力, 这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创造能力, 让学生在“做”中学, “做”中知, “做”中会。

三、校本教材使用时的教学建议

《施工图识读与会审》是按照徐国庆教授主持的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要求, 提炼出的典型任务, 针对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相关岗位群其共有的核心技能识读建筑施工图的能力要求开发学习情景。本人对教材的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教师要重视实践, 更新观点。教师必须重视实践, 更新观念, 加强对学生实际职业能力的培养, 强化案例教学或项目教学, 注重以任务引领型案例或项目作业来诱发学生兴趣, 使学生在案例分析或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施工图识读与会审的内容。应以学生为本, 注重“教”与“学”的互动, 由教师提出要求或示范, 组织学生进行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职业意识, 掌握本课程的职业能力

2.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 (1) 要有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片、施工图片、图纸、标准图集、国家现行的规范及标准、多媒体教学设备。 (2) 注重挂图、幻灯片、投影片、录像带、视听光盘、教学仪器、多媒体仿真软件等常用课程资源和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 积极开发和利用国家数字化资源, 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同时应积极创造条件搭建远程教学平台, 扩大课程资源的交互空间。 (4) 利用校企合作专家委员会开发实训实验课程资源, 充分利用本行业、企业资源, 加强校企合作, 建立实习实训基地, 实现“三点循环、工学交替”, 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需求, 同时为学生的就业, 创造机会。

总之, 我们在教材的编写中力求体现当前中职教育改革精神, 力求使本专业“三点循环、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得以实施,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 在内容安排上符合标准图集国家现行规范及标准要求, 充分体现职教特色, 知识构筑模块、任务模块、能力训练模块, 组织教学内容, 以徐国庆教授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 提炼的典型工作任务为指南。教材在2013年9月27日通过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的评审论证并得到了各位专家的高度认可。

摘要:本文结合中职学校示范校教育改革建设, 探讨了教材编写的作用, 在总结如何编写教材经验的同时, 对改编教材的使用提出了有益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教育改革,编写探讨,教学建议

参考文献

[1] 韩和鸣.课程目标问题探讨,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 (1) .

[2] 王兆明, 吴洪贵.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职教通讯, 2007 (8) .

[3] 徐国庆.学科课程、任务本位课程与项目课程[J], 职教论坛, 2008, (20) .

上一篇:大数据时代地方政府信息公开的价值下一篇:输电杆塔的体型系数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