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佳肴》教学设计(根据2013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新教材编写)

2024-05-01

《虽有佳肴》教学设计(根据2013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新教材编写)(通用4篇)

篇1:《虽有佳肴》教学设计(根据2013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新教材编写)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根据2013年秋季新教材编写

《散

步》教学设计

成都航天中学

许咏秋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简要概括文章内容。2.品味词句,说说文句所含情理。3.体会情感,传承尊老爱幼传统。【学习重点】 1、2

【学习方法】 朗读法、交流法、语言品味法 【课时建议】 2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识记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2.读课文2~3遍,了解故事梗概。3.搜集一二个尊老爱幼的故事。课堂学习

一、预习反馈

4.检查、矫正课前预习第1题。5.交流搜集的尊老爱幼故事。

二、学朗读,感受亲情

6.听读课文(听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7.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8.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参考答案:母亲、“我”、妻子、儿子。在散步的过程中,母亲因为有病,要走平顺的大路;“我”的儿子要走有意思的小路,产生了分歧。

三、品词句,领悟亲情

第1页

共3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根据2013年秋季新教材编写

9.《散步》这篇文章,通过平凡的事表现一家人的浓浓亲情,读来感人肺腑,无论是语言的运用,还是情感的表达,都值得学习。请再读课文,勾画出文中描述四个人物的语句,说说你喜欢谁,为什么?(勾画、朗读、品味,分析这些语句写出了人物的哪些特点)

(1)我喜欢“母亲”。理由是:

(2)我喜欢“丈夫”。理由是:

(3)我喜欢“妻子”。理由是:

(4)我喜欢“小孩”。理由是: 参考答案:略。

10.“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一句中的“熬”字换成“度”或直接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熬”字更能体现母亲的身体弱,多病。为下文的描写埋下伏笔。“度”则不能表达这样的效果。

11.文章末尾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参考答案:一边是风烛残年的母亲,一边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都需要我们的照顾和关心。所以从表面上看,这表现了中年人肩负着既要扶老又要携幼的人生责任;从深层的意思看,这里的“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母亲”代表着过去,“儿子”代表着未来,所以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则象征着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文章的结尾,用象征的手法,使文章的思想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意蕴更深刻。把亲情推及得更广泛的境界。

四、学写法,突出亲情

12.本文的题目“散步”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来确定的,你觉得这个标题好吗?如果换一个角度,你还可以为本文拟一个什么样的题目,为什么?

参考答案:开放性试题。如果表示赞同,理由可以如下:本文的主题思想是通过一家人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出来的,这个题目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提示了文章的叙事线索;如果不赞同,可以围绕本文标题不能揭示文章中心关等谈理由。参考标题如:“母亲与儿子”、“选择”、“背上的世界”,以上标题与文章中心相关;“初春漫步”、“大路还是小路”,以上标题与文章线索相关。

第2页

共3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根据2013年秋季新教材编写

13.文中有两处景物描写,请在文中把它们勾画出来,并采用旁批法注明其作用。

参考答案:第一处景物描写:“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句中的“新绿”、“嫩芽”、“水泡”透露出了初春的气息,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是对生命的高歌,是对生命力的礼赞。第二处景物描写:“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不波粼粼的鱼塘。”“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不仅表现出初春的特征,更突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衬托出了母亲愉快的心情。两处景物描写,看似简短,实则蕴含着美妙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14.课文中有不少对称式的句子,如例句所示。读读课文,至少画出两处这样的句子(例句除外),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示例: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参考答案示例:(1)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2)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好处:运用对称的句子,互相映衬,使我们读起来很有情趣。

五、说故事,回忆亲情

15.说说你在家里感受到的亲情故事。

参考答案:略。

课后学习

16.学了本文,你对亲情一定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请你回家之后,为父母或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等亲人做一件事(如洗衣、洗脚、做饭等),来表达自己的亲情,并将这件事写下来,500字左右。

参考答案:略。

第3页

共3页

篇2:《虽有佳肴》教学设计(根据2013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新教材编写)

根据2013年秋季新教材编写

《风 雨》教学设计

<1>导入:

大自然神奇而又美丽,在文人的笔下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有些事物更是他们借以抒发倾述的对象。比如说“风雨”,翻阅古诗词,我们可以发现有关“风”“雨”的古诗不甚枚举,同学们有没有学过有关“风”和“雨”的句子,列举一二。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有关“风雨”的句子,我们可以来欣赏下。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如此多的文人大展其笔,尽显“风雨”。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有关“风雨”的文章,来看看贾平凹(wa)又是怎样来描写风雨的呢? <2>了解作者

贾平凹(1952-),原名贾平娃,(自传:娘呼“平洼”,理想于顺通,我写平凹,正视于崎岖,一字之改,音同形异,两代人心境可见。)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他以小说出名,散文也独具要格。其散文常常绽放出哲理的光芒,平淡朴实的语言里,蕴含着深厚的生活道理。虽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人、事等,但言近旨远,有着浓厚的自成一家的美文品格。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秦腔》等,曾多次获得文学大奖。《风雨》是作者1982年秋写于宝鸡的一篇写景散文,正是秋风秋雨瑟瑟而来的精彩写照。<3>整体感知

1、听示范朗读,听完后你有什么感受?(有的急促些有的缓慢些,事例指导如急促,“猛的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如缓慢“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每一段落转换处应停顿,不能急促)

2.学生自由读,读出感情,抑扬顿挫。并思考每个段落都写了哪些景物?

第1段:树林全貌 第2段:垂柳、杨叶、芦苇; 第3段:断绳羊、女孩; 第4段:葡萄蔓、苍蝇; 第5段:鸟巢、鸟儿; 第6段:废纸、猫、瓦; 第7段:浮萍、鱼儿; 第8段:老头、孩子。

第1页

共3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根据2013年秋季新教材编写

3、老师引导学生分析第一、二自然段。(从修辞、动词运用并结合想象的角度)

1)树林子像一块面团子,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问:将什么比作面团?为什么像面团?北方秋意正浓、满目黄绿的哪点像面团了——在狂风劲吹下)

明确:比喻,文中这一块面团,仿佛就是陕西厨师手中的面团,有劲道,有身骨,能屈能伸,能扁能方,跃上落下。随力而形变,随变而越有生命。没有了方向的树林子就此拔去了根基,失去了生命吗?没有,虽然狂风劲吹,肆虐着树林,但是它仍然生 命顽强。

2)然后一切都在旋,树林子往一处挤„„房舍,墙头。(“长在空中”说明了什么?有哪些动词?)

明确:说明风吹起落叶时间较长;“旋”“挤”“拉”“扭”“冲”“乱”“压扁”细致的描写出风肆虐树林的情态。

3)垂柳全乱了线条,当抛举在空中的时候,却出奇地显出清楚,霎那间僵直了,随即就扑撒下来,乱得像麻团一般。(比喻,柳条乱得像麻团,从形的角度)

4)杨叶千万次地变着模样:叶背翻过来,是一片灰白;又扭转过来,绿深得黑清。(杨叶千万次变了模样,从色的角度)

5)那片芦苇便全然倒伏了,一节断茎斜插在泥里,响着破裂的颤声。(芦苇倒伏破裂出声,从声的角度)

明确:从描写树林整貌到具体描写风雨中的垂柳、杨叶、芦苇。

4、古人评论含蓄而精彩的作品说“不著一字,尽显风流。”课文中没有一个“风”“雨”字,但一直在写风写雨,也就是说作者写风雨,并没有直接写风如何雨如何,而是通过写风雨之中的各种景物的变化来表现风雨,这种写法就叫什么?——侧面烘托(对描写对象采用的一种间接表现手法,通过对其他人物或事物的描写,来从侧面形容渲染,以达到突出主要描写对象、深化主题的艺术效果。)

5、修辞手法、动词的使用及侧面烘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除上面老师所分析的句子外,同学们找出你喜欢的描写其他景物的句子,结合修辞,动词,侧面烘托和想象来分析一下其他的句子好,好在哪里?它使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4>精读课文

1、从全文的详略情况上来看,“风”姿多于“雨”态,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风的,写出了风的怎样特点?又是从几处着笔写雨的?找出写雨的句子?

明确:其一是自然景物的描写,其二是对动物的描写;其三是对人的描写。还有宏观描写如对树林子的描写,呈现给我们一幅恣意的狂风图,接下来是微观描写,分别从形状、色态、声状方面对被风吹得乱了的垂柳、杨叶、芦苇继续展现狂风大作的画面。特点:改变一切景物形态,蹂躏一切生命,造出一切动态。——狂暴、肆虐。

第2页

共3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根据2013年秋季新教材编写

2、如何理解文中的最后一句话?说说文章结尾的场景和情调与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明确:课文大篇幅描写风雨之大之猛烈,狂风下的景物模样——树木乱成一团,蔓藤脱落,动物们惊恐不安,脆弱无助,情势之紧急,都有着一种“急”的情调。但到了结尾,转写室内,年迈的老头饱受风雨天气带来的风湿疼痛,年幼的孩子看什么都是新奇有趣,叠着纸船玩游戏。在一片萧瑟的风雨景象中呈现这样的一幅温暖画面,令人回味。节奏舒缓,有一种“温暖”的情调。在其他景物和人的存托之下,孩子们的童真和快乐成了世界上最美好最感人的东西,表现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之情。

3、描写这些景物的顺序?

明确:植物——动物——人;远——近;屋外——屋内

4、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形式上一下子植物、动物、人„„但在每个景物的描写中都离不开“风雨”的这个主题。

<5>总结:作者主要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来表现风雨。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像电影里的慢镜头,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来展现风狂雨猛,形成了整体上和谐的艺术画面。所以文章描写“风雨”,尽管文中无“风雨”二字,但作者无处不在描写着风雨,风雨的形、声、神、韵,无不惟妙惟肖。品味此文,仿佛令读者置身于狂风暴雨的环境中。高明的手法,生动的描写,令人拍案叫绝,给人以淋漓的美感享受。

主旨:作者通过对西北小村落那些显而易见的景物在风雨中的千姿百态的描写,表现出了大自然的神奇,并表达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

第3页

篇3:《虽有佳肴》教学设计(根据2013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新教材编写)

一、教材外观与字数的变化

本册教材装帧精美, 设计美观, 图文并茂, 适合六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本套教材由实验版本的32开变成如今的16开, 由原来的黑白版本变成了彩色版本, 由原来的79000字数变成了如今的170000字数, 整整多了2倍还多, 可见本册教材发生的巨大变化。

二、教学内容发生的变化

笔者将2013年版教材与实验教材作了深入的研究对比, 教学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见下表) 。

三、新教材的新特色

(一) 教材改进了分数乘、除法的编排, 加强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努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原实验教材把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分2个单元的方式进行编排, 而本套教材拆分为3个单元进行编排, 即分数乘法、分数除法、比。在具体编排上, 前两个单元都先结合实际问题教学每种计算的算理和算法, 后一单元先结合情境教学比的意义和性质, 然后解决一些含有特殊数量关系和联系实际的问题。这样编排, 重点突出, 比较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乘、除法的算理、算法和实际应用。

由于倒数是学习分数除法的基础, 因此本册教材把对倒数的认识移至分数除法单元, 加强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又考虑到分数除法单元的容量及比的内容的重要性、独立性, 本册教材把比的内容独立设置为一个单元, 安排在分数除法单元之后。

(二) 教材改进了百分数的编排, 加强知识的整合、迁移和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材把百分数拆分成两个单元进行教学, 分别编排在六年级上、下册, 本册百分数的内容包括百分数的意义, 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 解决百分数问题。由于解决含有百分数的实际问题在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上与解决分数问题基本相同, 因此, 新版教材在这些方面没有用较多的例题来教学, 只对求百分率的问题, 如求增加百分之几、减少百分之几的问题适当举例加以教学, 并加强百分数实际应用方面的教学。而折扣、成数、税率和利率等百分数的应用则安排在六年级下册教材中。

(三) 教材在图形与几何方面, 注重学生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 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与前几册一样, 本册教材继续把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作为图形与几何内容编排的研究重点。在教学内容方面安排了“位置与方向”“圆”两个单元。“位置与方向”的教学内容是第一学段相应教学内容的扩展和提高。学生在中年级“位置与方向”单元学习了八个方向。本册教材在上述学习的基础上, 教学在平面内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使学生能初步从方位的角度观察周围的事物, 通过教学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为中学学习“图形与坐标”打好基础。

新版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 使学生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 同时, 也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内在联系。教材在编排上加强了启发性和探索性, 注重动手操作,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通过交流、思考来探究圆的特征、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与实验教材相比, 本册教材增加了扇形的初步认识, 从而认识弧、圆心角、扇形等概念, 为扇形统计图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 教材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 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教材安排的是关于统计知识的教学, 即扇形统计图的知识。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加强各种统计数据和统计图的比较, 并能根据数据的不同特征, 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或统计表来反映现实数据、分析数据、判断决策、解决问题。教学中学生同样要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 并要根据统计数据分析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以便更好地理解统计知识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形成良好的数据分析观念。

(五) 教材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学习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本册教材的“数学广角”单元, 安排了“数与形”, 通过教学, 使学生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直观性,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推理能力的发展,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前面几册教材一样, 本册教材仍然注意将解决问题的教学融合于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 通过各部分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数学广角”单元以及数学综合运用活动中, 加强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 使学生逐步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材把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 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篇4:《虽有佳肴》教学设计(根据2013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新教材编写)

一、各“单元”设置更加紧密合理,改革后的人教版语文课本更系统、更全面、更人文化。改变后每单元都有不同的主题

比如第一单元从‘情’入手,亲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浓浓亲情,动人心弦。天伦之乐,其乐融融。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选了五篇课文。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人’,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本单元的几篇课文所谈到的老师,对儿童都起到了终生的影响作用,他们不但学识渊博、为人正直,而且爱憎分明,对真善美执着地追求。年轻时的成长经历对人的一生有深远的影响。这些课文从不同侧面给我们以启迪,引领我们去实现理想,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为漫长的人生打下精神的底色。鼓励同学们努力奋斗,坚定目标,给同学们树立了许多优秀的榜样。

第三单元是写‘景’, 本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多数出自名家之手,以精美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重点在于培养同学对记叙文绘景的感觉。

第四单元旨在启发学生抽象的理解能力本单元的选文,注意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性。这五篇课文,既涉及理想,有涉及理想之路;既弘扬奋斗精神,又有个人的经验之谈;既说到事业上的困难,又讲到命运的遭遇;既讲苦斗,又讲乐趣,给人多方面的启示。为我们日后的人生之路点亮了一盏心灵之灯。

第五单元是说明文单元,经过前四个单元的学习,同学理解起说明文来就比较得心应手,本单元选编了五篇课文,分别是《化石吟》、《看云识天气》、《绿色蝈蝈》、《月亮上的足迹》、《河中石兽》告诉我们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这些课文古今中外,天上地下,文言白话,诗歌散文,内容丰富多彩,都与自然、科学、人文密切相关。这些文章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互相融合渗透,既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又兼顾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第六单元所选的课文体裁多样,有童话、神话、寓言和小说。它们都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虚构形象、故事情节及景象,曲折地反映现实,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本单元将引领大家走入亦真亦幻的想像世界,去领略由想象创造出来的别样魅力。此时让同学们通过这个单元感受名著的魅力,培养文学素养是再合适不过了。接着进入教材最后安排的名著导读。”

二、此次语文课本新课改的写作部分。

原课本每单元后面安排的是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第一单元“这就是我”第二单元“漫游语文世界”第三单元“感受自然”第四单元“探索月球奥秘”第五单元“我爱我家”第六单元“追寻人类起源”。改后的课本每一单元后都有写作部分,第一单元是“从生活中学习写作”;“第二单元是说真话,抒真情”;第三单元是“文从字顺”;第四单元是“突出中心”;第五单元是“条理清楚”;第六单元是“发挥联想与想象”。只安排三个综合性学习,在第二单元写作后有“漫游语文世界”第四单元写作后有“成长的烦恼”第六单元写作后有“少年正是读书时” 我认为原课本讲解写作都很笼统,但现在的课本不仅有作文训练目标还有作文指导,目标安排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做到有的放矢。我还认为写作部分的设置紧密呼应了每单元课文的主题,是写作与阅读相结合的典范。 “真是越改越好!”

三、分散学习难度,学生更易掌握

原课本,其中备受关注的是鲁迅的文章《风筝》被删去了。我认为,这是基于该篇文章时代背景与现代社会差异的考虑。“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与现在的孩子所处的背景相差太大,虽然描写的心情是贴近孩子的,但要真正完全理解还是很不容易。初一刚入学,在文学基础上还没有铺垫,理解起来还有较大难度。”况且,初一下册的第一单元“成长”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的作品依然在,最重要的是,这篇文章具有趣味性,孩子会更喜欢。

上一篇:卫生系统医技面试真题下一篇:马蜂的二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