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土整治与发展

2022-09-08

第一篇:中国国土整治与发展

关于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思考(国土分局)

总书记指出“机关党建工作的核心任务是服务中心、建设队伍”。作为要素服务部门,国土部门设置的核心要义是服务发展大局,承担“两保一调”[1]职能。从核心任务来看,国土部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具有高度的目标一致性,具备双向融合发展的天然基础。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同频共振是落实市局党组“三个全面提升”[2]的核心抓手。

如果将国土事业比作一棵树,党建应是这棵树的根,而业务,则是这棵树的枝叶。没有根,即是无根之木无法生存,没有枝叶,也不能茁壮生长庇荫水土。枝繁叶茂,唯在根深;枝繁叶茂,反哺根基。党建与业务,是根与枝叶的关系,必定要融合发展,产生同频共振相互激荡。只有根深蒂固、枝繁叶茂,国土事业这颗大树,才能成为参天栋梁,结出累累硕果,助推XXX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当前XXX国土分局党建工作现状

我局围绕市局“三个全面提升”工作思路,抓实四项建设,将抓实党建工作作为全面提升干部素质有力抓手,实现以队伍建设促进保护保障能力和国土业务水平提升。

强化组织建设。在市局党组和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有力推进基层国土所整合,原辖区内11个所整合成目前的连云港市国土资源局第一、二、三国土资源所,各所力量配置明显增强,目前已有效承载市局业务下沉,实现XXX国土资源管理“辖区事、辖区结”;推进党组织提档升级和有效覆盖,分局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实现基层党组织、纪检监察员、结对共建“三个全覆盖”。在结对共建中形成“两确保三优先”[3]机制保障农民住房条件改善;实现支部建在所上,党的建设更为有力,以党建统领国土资源事业发展格局逐渐清晰。

抓实思想建设。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学习,充分利用省厅党建网学习平台,将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开展上好党课、学习《新党章》、观看红色系列电教片等活动,让党员思想受触动、认识有提高,年内已开展集中学习19次。贯彻落实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结合“七个不”查摆,全体党员进行了问题清单明确和整改计划,形成问题清单40多份;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提高党员干部觉悟和思想境界,提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上解放思想,以思想创新推动国土资源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重视队伍建设。注重干部队伍素质提升。制定年度学习培训计划,建立教育培训档案,积极组织参加省、市、区各级各类业务培训, 5月份分批次组织36名党员干部赴南京农业大学、上海复旦大学培训学习。适时调整党支部支委成员,将工作能力强富有活力的同志吸收到支部班子里,各党支部班子80后人数比例达到50%以上。积极做好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年内吸纳1名优秀青年加入组织、1名青年纳入积极分子考核对象,并做好入党前培训。开展文明单位创建行动。制定分局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大力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促进主动作为,积极服务,组织开展帮扶献爱心活动,春节前看望困难家庭送温暖,六一节前看望弱智孩童,到聋哑学校做志愿服务等活动,有效提升干部职工文明素质和机关文明程度,2018年9月,我局成功创成市级文明单位。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一是积极推进“国土清风”专项行动。认真梳理各科室、各所存在的风险点,共梳理出了廉政隐患点98条,履职风险点87条。以明察暗访的形式深入到各个基层所进行督察,强化作风建设,营造廉洁氛围。二是廉政提醒常态化。将全市国土资源系统党风廉政工作推进会精神传达到位,落实“七个一”[4]要求,节前节后加大提醒频率和力度,使廉政二字入脑入心,以参观检察院、新海电厂和市看守所的廉政警示教育基地为抓手,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消除违法违纪滋生的土壤。三是积极开展专题学习强化党风廉政建设。重点学习新修订纪律处分条例和省国土资源系统违纪违法案件案例,以身边事警醒身边人,进一步筑牢廉政思想防线。

二、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中的两个客观存在

尽管抓党建的热情和能力不断提升,手段和措施日益丰富,在党建与业务深入融合上展现出一些成绩,但实事求是的讲,当前我局在促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方面还显不足,将党建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的能力尚有欠缺。具体表现为:

(一)先业务后党建的思想还有市场

如前文所言,党建工作的统领地位已形成共识,但在现实工作中,迫于业务工作繁重压力,党建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情况客观存在;在党务队伍配备上,配置有限,“没人干、不会干”的实情未完全转变。少数党员,工作中先业务、后党务,党的会议、学习为业务让路的情况确有发生。还有新任支部书记、委员做党务工作经历不足,对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职责、组织程序把握不清,抓党务“力不从心”,面临想干不会干的窘境。

(二)两张皮现象客观存在

虽然在工作中,我们提出党建与业务同布置、同研究、同督查、同考核,但在实际工作中,两者互不干涉情况仍有发生。有的国土所,在工作安排上,党务都归党务干部干,其他人不参与;党务干部也不参与业务等事项,从人员分工上阻隔党建与业务融合。一些党务干部,具备较强的抓党建责任心,但缺少促融合的有力抓手,以致党建工作成效未能转化为国土资源管理具体成效。有的支部班子成员,在促进党建与业务双向深度融合的理念上较为落后,缺乏系统化思维,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乱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疲于应付。有的党员,将党员知识学习和业务能力提升人为割裂,在自我学习中未将法治建设、财经纪律、重要精神等纳入学习。有的支部,虽能定期开展三会一课和组织生活会,但与基层国土业务结合得不够紧密,分析解决问题缺乏深度,成效不显著。

三、关于进一步促进党建业务深度融合的三点设想

结合我局当前工作实际,以及党建业务深度融合上存在的不足,提出以下三点工作思路。

(一)促融合要更加抓好党建

引导各党支部书记、委员不断巩固“抓好党建即是最大政绩”的政绩观。突出引领作用,提升支部书记责任意识,带头履行党建主体责任,担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引导党支部书记提高对意识形态工作和干部队伍思想工作的重视,关心关爱党员干部工作和生活情况,及时疏导情绪、抚慰情感,切实增强党员干部的归属感,将党支部打造成党员干部的“思想空间站、动能加油站、身心疏导站”。提升支部硬件配套建设水平,建设党员活动室、党建活动园地,突出国土特色,展现国土形象。开展“我来讲一课”活动,每月安排一名党员主讲一次党课,并开展评比,提升学习教育质量。

(二)促融合要完善工作机制

一是完善评先评优制度,党建与业务互为补充。着力解决党建工作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问题,探讨考核办法,构建“正向激励”机制,并结合“三项机制”相关要求,对工作开展较差支部及其成员实施“负向激励”;在党员干部年度考核中实行党务、业务双否决。二是完善学习决策制度,提升党组织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支部班子在学习中要注重党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讨论国土资源管理重大事项,充分发挥集思广益力量,深化以党建解决“疑难杂症”,促进业务开展的成效。三是完善干部培养制度,在干部培训中做到党建知识和业务知识并重;在岗位安排上,加强轮岗交流,着力培养既懂党建又懂业务的复合型干部。

(三)促融合要创新工作思路

一是以争创“党员先锋岗”为依托,积极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积极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树标杆、立导向,充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在矿山盗采执法监察、地质灾害巡防中切实做到党员优先。二是以落实省委“三项机制”为抓手,积极突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提升实干担当精神,营造能者上、庸者下、错者容的履职环境。三是以品牌创建为着力点,积极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扎实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基层党建示范点”“省级文明单位”[5]创建,做到以创促建,打造品牌。四是以廉洁型国土所建设为切入点,抓实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健全风险防控、谈心谈话、廉政承诺等制度,突出抓早抓小抓细,实行定期和突击相结合、明察和暗访相结合,促使基层国土所压实责任、真抓实干,履职尽责到位,推进“四型国土所”[6]建设向纵深发展。

第二篇:软环境实施方案-软环境实施方案 国土局整治经济发展软环境工作实施方案

软环境实施方案-软环境实施方案 国土局整治经济发展软环境工作实施

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整治经济发展软环境会议精神,进一步改善和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深入贯彻实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生态立市、工业富市、绿色强市、文化兴市”的发展战略,推动﹡﹡市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结合我局实际,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今年整治经济发展软环境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为突破口,以提供最优良的秩序,最优质的服务为目标,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和小城镇建设这个中心,着力解决阻碍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创建“重法制、讲诚信、高效率、优服务”的发展环境,为推动我市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遵循的工作原则是: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联系实际,注重创新;服务大局,群众满意。

二、软环境整治工作的主要内容

整治的重点单位。xx年整治经济发展软环境的重点是:土地监察大队、地籍管理科、耕地保护与利用科、土地储备中心、地产管理处、矿产管理科、矿产资源收费所、乡镇街道土地管理所等科室和基层单位。

重点解决有法不依、办事不公、执法不严、违法行政、野蛮执法和有的执法人员利用手中的权力越权执法、滥用权力等问题。软环境实施方案

重点解决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

等问题。

对市委、市政府软环境建设的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进行整治。重点解决对市委、市政府确定的软环境优惠政策,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顾大局、各行其是、政令不畅及在支持发展企业外商投资优惠政策中存在宣传不到位、透明度不高、拖着不办等问题。

重点解决服务意识差、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

重点解决纪律松弛、作风松散、办事拖拉、推诿扯皮、效率低下、服务不优等问题。

重点解决不讲诚信、效率低下、不能践行承诺、损害经济发展软环境等问题。

通过整治,在全系统营造出宽松稳定的政策环境;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创业创新的人文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使全系统存在的问题得到有效治理,使广大群众对国土系统软环境满意程度明显提高。

三、方法步骤

集中培训阶段。

对全系统行政执法人员进行集中培训,邀请市法制局、监察局、上级主管部门进行授课培训,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行政执法人员思想修养、理论修养和执法执纪水平。经培训,考试合格取得执法证件方可上岗。

自查和审批项目清理阶段。

各基层单位要依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对本单位审批项目进行了一次全面清理,对《行政许可法》取消的审批项目,坚决予以取消。

自查的主要内容:一是承诺内容、承诺时限办事结果。软环境实施方案二是收费依据、收费标准。三是优质服务和首问负责制实施情况。此项工作要在四月底前完成。单位将清理的审批项目和保留的审批项目以及简化了哪些审批手续书面报局软环境整治办公室,并予以公布。

行政项目公示阶段。

各单位要对清理后的审批和收费项目实行行政收费公示制,公开所有收费项目,收费依据、收费范围和收费标准。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做到首违不处罚,并严格执行行政处罚备案制。罚没款在500元以上的,执罚单位必须将《处罚决定书》复印件报局治软办备案后统一报市治软办;罚没款1000元以上的,必须报局治软办审批备案后报市治软办审批备案再执行。同时,进一步完善服务承诺制度。在全系统7个重点部门开展“一把手承诺”活动,把本单位职能、职责、办事程序、收费项目及标准、处罚依据、承诺完成时限和违诺处罚措施通过电台、电视台和其他形式向市民公布,认真接受社会监督。

制定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

根据市整治经济发展软环境的要求,国土局及重点整治单位完善了四项工作制度。分别是《限时办理和限时服务制度》、《重大违法案件审批备案制度》、《行政收费公示制》、《责任追究制

度》,制定了《首违不处罚制度》。以完善的制度规范软环境整治工作。

四、几点要求

各基层单位要端正态度,高度重视,把软环境整治工作纳入工作日程,切实抓出成效。

第三篇:法国的国土整治

案例7 案例介绍

法国的国土整治

20世纪50年代,法国经济就像一架倾斜的天平:东部被称作“富裕的工业法国”,而西部则被称作“贫穷的农业法国”。这表明,法国的经济与人口、资源及环境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严重地阻碍了社会和经济发展。

为了改善地区经济的不平衡,以促进各地特别是中央高地、西南地区、西部地区和科西嘉岛的发展,1950年法国制定了第一个国土整治计划,主要是促进全国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的平衡发展,同时也包括山地与河流的治理、海岸线的整治、生态保护等。 “国土整治”究竟如何破题,关键在于思路。恰逢此时,巴黎大学教授佩鲁提出“发展极”理论,引起了法国政府的重视。佩鲁认为,经济增长的潜力,集中在某些主导部门和行业,它们往往聚集在大城市的中心地带,形成“发展极”。政府的任务,是在欠发达地区大力培育“发展极”,用以带动周围经济快速发展。

循此思路,50年代中期,法国推行了“工业分散”政策,对在巴黎等城市创办企业,规定了一系列苛刻的条件。同时,通过低息贷款、免税、消减地价、颁发“地区发展奖金”等优惠措施,鼓励东部企业、商业、金融机构,向不发达地区疏散。政府又根据西部优势,确定了一些产业作为西部的主导产业,采取优惠措施,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60年代,政府在边缘地区兴建了8个“平衡大城市”,70年代又发展了一系列的小城市。“国土整治”计划实施20多年,到1975年,有750万法国人西迁,西部出现了图卢兹、波尔多等大工业中心,实现了产业合理布局。

为了避免在“国土整治”中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实现全国一盘棋,法国政府别出心裁,全国建立了领土整治和区域行动代表处、领土整治部际委员会,受总理委托,协调各部门有关工作,并负责掌握全国的国土整治。中央政府还分别与新成立的22个大行政区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计划合同”,对中央和地方的责、权、利作了明确规定。这使得各地能够联手合作,计划大都提前完成。

几十年来,法国国土整治的主要内容、范围包括:(1)分散巴黎过分集中的各种功能,严格控制巴黎区的发展。自1959年起,禁止在巴黎市内新建工厂;鼓励一些第三产业部门、公共机构和科研、教育单位等分散到外地。(2)促进条件差的地区经济发展。西部地区,包括西部沿海、西南大区和中央高地,过去是法国经济最落后的地区。整治中,首先制定了区域全面整治规划,政府给予资助,加强以公路交通为主的各项建设,促使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3)全面实行农村整治。制定小区域整治计划,利用有利条件,整治土地和水利等,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同时,帮助农村发展农产品加工及其它多种经营;建立合作组织,打开市场销路;修建住宅,发展旅游业,以增加农村的经济收入。协助农村搞好商业、银行、交通及文教等各种公共设施建设,增强农村的吸引力,使农村保持适量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活动。(4)发挥地区优势,充分利用当地的国土资源。各地根据自己的特点,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不断改造、治理不利因素;同时,在开发、治理中要保护生态环境,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近半个世纪来,国土整治工作为法国经济和社会平衡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日本的国土综合开发计划

日本位于亚洲东部,与我国隔海相望,是当今世界屈指可数的经济大国之一。同时,日本又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资源贫乏,国土面积狭小,全国面积37.77万平方公里,仅及我国的3.93%,绝大多数工业原料和燃料需要从海外进口,其中许多原材料的进口率几乎达到100%,石油的进口量占世界的五分之一,其工业产品的销售,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海外市场。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充分利用沿海的有利条件,逐渐地将工业集中在东京、大阪、名古屋及九州的北部地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京滨、阪神、中京和北九州四大工业区。“二战”后的日本曾面临过一个相当困难的时期。战争使日本的社会财富耗损了36%,约为1057亿日元。1946年日本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仅为战前(1934年—1936年平均)的62%,工矿业为31%,农业为79%,人均实际消费为57%,实际工资(制造业1947年)为30%,而批发物价为战前的16.3倍,消费物价为战前的50倍。然而,经过50多年的经济复兴和振兴腾飞,日本经济经过稳固发展和高速起飞几个不同的历史阶段,目前已成为当今世界数一数二的经济大国,速度之快,势头之猛,令世人为之侧目。

日本经济的持续高速地增长有许多原因,而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立足于本国实际,扬长避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制定多种区域开发计划,特别是以发达地区为中心和基础,对不发达地区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合理地制定区域开发政策,优化社会生产力的布局,注意调整地区结构,消除地区差别,是日本经济战后持续高速增长的重要保证。

日本的国土规划是日本经济计划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日本政府拟定的经济计划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包罗万象的宏观经济计划和经济展望,前者属于中期计划,一般以5至7年为期,如日本内阁会议于1989年5月正式批准的《日本经济五年(1988—1992年)计划》,后者是指短期(即)计划,两项计划均由日本规划厅负责拟定;一种是从国土利用出发的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它既是长期计划(一般以10年、20年为期),又是区域性综合计划,由国土厅负责拟订;一种是以产业结构为中心的产业结构设想,这也是一种长期计划,一般以10年为期,这种计划原则上不涉及农业、建筑业和运输邮电业,而且数量性指标不多,是一种方针、原则性计划,如《八十年代产业结构设想》,由通产省负责拟定。上述三种经济计划中以国土综合开发计划为核心,体现了日本经济计划的本质内容,同时,它又是日本区域开发政策的具体表现,是日本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一、日本区域政策的演变

国家的区域开发政策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可循,只有根据本国的国情,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现实经济发展的实际能力和要求,并综合考虑影响本国经济发展的外界环境等诸因素,制定出相应的计划、措施和方针,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战后日本的区域开发过程主要是以恢复由于战争而下降的生产—流通机能和生活消费机能为目的,振兴农业、矿业、交通通讯事业。进行了以治山治水为主的产业基础和以住宅建设为主的生活基础的国土复兴。从农村和城市的再建出发,日本的区域开发政策,受战后国际政治环境和本国经济发展阶段剧烈变化的影响,其演变主要分为三个时期:

(一)战后经济复兴和恢复合理化时期的区域开发政策(1946年—1955年)

1950年以前,日本的经济复兴和发展主要受制于联合国和美国的对日占领政策,其区域开政策零散而不完备,缺乏综合性、系统性,严格地说,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区域开发政策,仅仅是为迅速改变国民生活极度贫困状况而采取的一系列对策。1950年后,日本政府提出了实现经济完全自立和综合开发利用国土资源的区域开发政策,并于1950年4月颁布了《国土综合开发法》,初次系统地体现了日本区域开发政策的基本方针,该法的目的是修复由于战争而荒废的国土,特别是治山治水、食品增产、煤炭、电力等能源资源和石灰石、铁矿砂等未利用的原料资源的开发,相继制定了《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地方综合开发计划》、《都道府县综合开发计划》和《特定地区综合开发计划》。由于美国对日占领政策的转变,致使《国土综合开发法》的目的并没有完全实现。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后,为了使日本的产业重建符合美国的战略需要,《国土综合开发法》的立法精神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全国范围的《全国综合开发计划》的策划搁浅,只是《特定地区综合开发计划》得以实施,根据该计划的需求,日本选定了21个地区作为重点开发的“特定地区”,其中心内容是整治河流和有效地利用水利资源,增加粮食产量,复兴经济。

21个特定地区的选定,并不是为开发落后地区,而是为了集中有限的物力和财力,以本国的资源为中心,建设自己的农产品基础,特别是粮食基地,从而达到经济的基本自给自足。特定地区开发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不但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复兴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且亦为战后日本经济的全面恢复创造了条件,随着计划的贯彻实施,日本的矿业生产在1955年达到了战前(1934—1936年)的160%,金属工业产量达到了150%,机械工业达到了270%,经济获得了大幅度的增长,1955年,矿业生产超过了战争时期的最高水平。到1957年为止,日本不但增加了当时急需物质的产量,同时也大大增强了日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以后日本工业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经济整顿、扩张时期的区域开发政策(1955年—1973年)

1955年,日本人均国民收入超过战前,战后经济恢复宣告结束,日本提出了“太平洋狭带地区”的构想。

经过恢复时期的建设,日本经济已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日本经济建设的总方针,也由农业转向工业:扩展原料进口,加强出口加工产品。根据日本的国情,要发展工业必须依靠外来原料,发挥沿海港口优势。日本的地区开发也进入了建设太平洋沿岸工业基地的阶段。

根据京滨、名古屋、大阪和北九州原有基地工业发展已趋饱合,经济发展又需要另辟新基地的情况,1960年日本经济审议会“产业立地”专题委员会提出了“太平洋狭带地区”构想,其主要内容是:厂址的选择必须考虑企业的经济效率;收入差距和地区差距的缩小;防止形成过大城市等三个因素,但是为了实现“国民经济增长计划”和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要优先考虑企业的经济效率这个因素。为此,新工业区应该设立在联接东京、名古屋、大阪和北九州四大工业基地的“太平洋狭带地区”。这一构想虽然遭到了其他落后地区的反对,但在实际过程中,由于钢铁、石油基地先后建设,“太平洋狭带地区”的构想事实上得到了实现。

“太平洋狭带地区”的形成,有力地推动了日本战后重、化工业化的发展,奠定了战后日本工业体系的坚实基础,为日本经济的全面起飞,创造了条件。

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促使日本人口不断向大城市集中,日本的工业也不断向大中心集聚,造成了落后地区更加落后,发达地区过分发达的不平衡状况,从而也使落后地区与“太平洋狭带地区”的矛盾更加尖锐。

为了缓和这一矛盾,日本政府在对全国256个地区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工业适合布局的报告——“日本工业立地白皮书”,立意解决“过疏”、“过密”问题,调整地区布局,改变地域结构。并于1962年通过“全国综合开发计划”(旧全综),1969年通过“新全国综合开发计划”(新全综)。

“旧全综”提出了“据点式开发方式”,作为缩小差距和分散工业的发展战略。即以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原有大城市和大工业基地为基础,新建大规模工业开发基地和大规模城市开发基地,以及具有专业化特点的中小规模基地,并把这些“据点”用现代化交通通讯设施连接起来,向周围地区扩大影响。按照这个计划,把全国分为“过密”、“发展”和“开发”三种类型地区。在“过密”地区(老基地)限制新建工厂,并鼓励工厂外迁,控制城市规模,重新安排城市机能系统;“发展”地区处于老基地外围,临近发达地区,又有较好的建设条件,所以把这地区作为重点发展地区,并采取了一系列“诱导”政策,既发展了新兴工业部门,又起到了疏散过密的作用;“开发”地区就是“过疏”地区,人口稀少,经济落后,采取积极开发政策,在这一地区确定大规模工业开发基地和大中规模城市开发基地,并加强社会公共设施的建设,在全国建立了15个新工业市和6个特别工业整治地区,优先投资,修建交通、住房,并优惠信贷,使得各项计划得到超额完成。

“居点”开发计划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四大老工业基地,并进一步促进了太平洋工业地带的高速发展,以及整个日本工业经济的全面起飞。到1965年以后,日本经济的平均增长率达到11.8%,超过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所提出的7.2%的增长速度。“旧全综”提出的“居点”开发计划基本上是成功的,但“旧全综”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没有真正解决“过疏”问题,而把着眼点放在“过密”地区的外围地区,随着工业的发展形成了更大规模的“过密”地区——“太平洋工业带”,并使其融为一体。即原有老工业基地扩散外延,膨胀渗透,连成一片。这种工业发展在新条件下的集聚趋势,非但没有解决过去的老问题,反而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反对公害,拒绝建厂的居民运动风起云涌。

为真正解决“过疏”、“过密”问题,日本政府相继制定了“山村振兴法”和“过疏地区对策紧急措施法”,并于1968年开始制定“新全国综合开发计划”(新全综)。“新全综”以全面开发、综合治理为特点,并充分考虑运用了新技术革命所提供的可能性,适应了经济发展信息化、快速化和国际化的形势。

“新全综”在开发战略上提出了“大规模开发项目方式”和“广域生活圈设想”,即以太平洋沿岸七大城市为中心,把全国划分为七大经济圈,用高速公路、电气铁路和通讯电缆等现代化交通通讯手段连结日本各岛,组成一个全国性经济网络。以此为基础,各经济圈根据各自的特点,独立自主地进行大规模开发项目的建设。

“新全综”的实施,调整了整个日本的运输网络,整治了城市内部的运输体系,形成了全国一体化的交通运输网,为边境地区的建设创造了条件。在东北、北海道、南九州等地大大加速了工农业发展,特别是中央高地区的发展,使集中程度有所缓和,并使日本经济向信息化、高速化转化,使日本成为世界新技术革命之首。

(三)经济腾飞,结构调整时期的区域开发政策(1974至今)

日本政府于1974年制定“国土利用计划法”,规定土地利用的方向和标准,从而把区域政策的发展,推向了社会、自然、环境等更广更深的领域。

日本政府于1977年又通过了“第三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提出综合治理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把生活与生产环境协调起来,以自然环境为主形成一个统一整体——“新生活活动圈”。主要内容是:限制人口和工业往大城市集中;发展地方经济文化;创造地方定居环境。在全国建立了30~50万个居住区(50~100户组成),2~3万个定居区(15~20个居住区组成),200~300个定居圈(100个定居区组成),并在国家支援下实行定居圈计划。

与此同时,日本积极调整了以外来原料为主的重工业结构,转向技术密集型工业,把计算机、电子、电气、机器人工业列入发展规划。新兴工业的发展,和内陆“过疏”地区的发展紧密相关。考虑内陆地区多种条件的限制,以发达的交通网为基础,动员一部分技术人员到边缘地区开辟新的工业基地,诸如电子硅岛基地等等,不仅可能,而且必要。日本全国生产力布局的态势,也由于临海资源型转向内陆技术密集型相鼎立。

但是,在1980年至1984年,发生了人口再次向东京这个具有高层次城市机能的集中的问题,日本政府为了解决新的地区课题和适应经济社会的变化,于1987年6月开始实施第四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该计划的终极目的是建立多极分散化的国土,使有限的国土资源和人类的活动实现最优均衡。该计划的实施使原来集中于东京圈的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职能部分地分摊到地方圈,各地区呈现多样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趋势,各地区之间相互分工合作的关系得到强化,地方圈的产业结构迅速转变,材料型产业和出口型产业开始兴旺,就业率上升,地区之间的差别得以部分地消除。同时,地方圈的定居条件得到改善,把地方主要城市相互联系起来的交通通讯网络初步形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日本从着眼经济效率向改善生活条件转变。日本的区域政策也由经济开发转向社会开发,开创了日本型福利社会的新阶段。

二、日本的国土综合开发计划

随着日本工业现代化的进展,沿海大城市及其周围地区的工业人口高度集中,由此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首先,是人口的过度膨胀。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占全国土地面积不到6%,而人口则几乎占全国的一半,这就引起了大城市及其周围地区的居住困难、地价高昂、交通拥塞;而工业的高度集中,又使工业用地、用水和运输极其紧张,并造成了严重的公害。这些“过密现象”阻碍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在农村和山区,却是人口减少,经济落后。“过疏现象”日益严重,地方财政收入日益低下。

面对这些逐渐暴露出来的问题,日本政府从60年代以来,先后制定了四次“国土开发计划”(即“全国综合开发计划”),以谋求纠正国土利用方面的弊端。60年代以来日本工业配置,基本上就是围绕着这四次“国土开发计划”进行的。

(一)第一次国土规划——点规划

第一次国土规划以“新产业城市规划"为代表。日本确立工业贸易为立国之基本国策以后,在60年代开始实施了收入倍增计划,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期。在这一时期,由于日本的资源缺乏,所以产业结构的方针是进口资源——产品加工——产品出口。但是由于多数产业(主要是第二产业)拥挤在经济立地条件占绝对优势的太平洋沿海地带,作为国土资源的资本和劳动力也多集中在这里,城市化浪潮在这里迅速蔓延,造成人口异常过密,而其他地带则异常稀疏,国土资源利用失去协调,从而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新产业规划旨在将集中在太平洋沿海地带的产业分散,重新向其他地域布点,谋求国土资源利用的合理化。因此我们称这次规划为“点规划”。但是工业贸易立国的基础是以进口资源——产品加工——产品出口为方针的产业结构,加之当时日本国内交通网不发达,其他地域和太平洋沿海地带相比较,经济立地条件相差悬殊,因此,试图将集中在太平洋沿海地带的产业向内地疏散,以解决太平洋沿海地带人口过密,其他地域和农村人口过疏矛盾的这一新产业城市规划,没有取得任何令人注目的效果,以无功而告退。

(二)第二次国土规划——线规划

鉴于第一次国土规划不成功的教训,第二次国土规划决定在全国铺设交通网,用“路线”将太平洋沿海地带同其他地域连接起来,从而消除这两种地域之间的经济立地条件的差别,将集中在太平洋沿海地带的人口和产业疏散到全国各地,解决人口过密和人口过疏的问题,实现第一次国土归划未竟的目标——国地资源利用合理化。这次国土规划以《日本列岛改造论》为代表。该规划称为“线规划”。

但是在颁布“线规划”时,太平洋沿海地带城市的自然破坏、产业公害问题已经很突出,并且事态进一步恶化,所以在全国铺设交通网,诱发了各地产业对自然的破坏,公害也随之被“疏散”到各地。在国民的强烈抵制下,这一规划也以不成功而告终。不仅如此,该规划开始实施后,出现了意料中争购土地的热潮,从而导致地价暴涨,其他则一无所获。

(三)第三次国土规划——面规划

第二次国土规划的失败,使太平洋沿海地带大城市化愈演愈烈,社会病理现象也随之日趋严重。政府为了控制太平洋沿海大城市人口过密和其他地域人口过疏的势头,提出了第三次国土规划方案。鉴于前两次国土规划的实施情况,这次规划决定创建更好的自然环境,改善居住条件,因此提出了“田园城市建设”,拟在环境优美的田园上配置城市,以建设“定居社会”为目标。根据该规划的内涵,可称此次国土规划为“面规划”。

但是从这次规划的实施情况来看,没有达到创建优美的自然环境,建设居住条件优越的田园城市的目的,勿宁说所谓田园城市徒有虚名。而田园城市的外延只能助长近郊农村盲目城市化,并且也看不出人口过密、过疏矛盾得到解决的征兆,而社会病理现象却有增无减。

(四)第四次国土规划——立体规划

以上三次国土规划所以不能够达到预期目的,其原因在于这些国土规划都是将城市规划和农村规划分裂开来,各行其是,采用的是对症疗法,而且无论点规划或线规划、面规划,终究不过是一维或二维的规划,所以总是强大的城市吸引了农村地域的资源,反而加剧了人口过密、过疏的矛盾。亦即说,历次国土规划不成功的原因在于对创造其“空间”的、三维的、消除城市(人工系)和农村(自然系)界限的“人类经营空间”系统理论缺乏应有的认识,没有建立在这一系统理论基础上的国土规划基本观念。第四次国土综合规划提出的新国土规划是自然系、空间、人工系综合组成的三维“立体规划”,其目的在于创建一个建立在“自然—空间—人类系统”基础上的“同自然交融的社会”,也即“城乡融合社会”。说得更形象一些,新国土规划不再是一维或二维的、追求部分的、对症疗法的西方哲学思想基础上的规划,而是三维的,追求整体的、综合疗法的东方哲学思想基础上的规划。

1995年,日本开始编制“五全综”。“五全综”以国土均衡开发、丰富生活、美化环境、向世界开放特别是向亚洲开放的观点,提出要构筑四条国土轴,即西日本国土轴、东北国土轴、日本海国土轴和太平洋新国土轴,由此使日本国土均衡开发奠定新的基础,特别是将促进西南、东北、冲绳、北海道等过疏地区的发展。

国土综合开发是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努力,日本已经完成了国土基础开发的任务。日本在国土开发法规、综合开发规划体系建设、国土轴理念的建立、综合开发程序的设定、综合高速交通体系的建设以及缩小区域差距的具体措施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日本在国土开发过程中也出现过偏重临海工业开发、东京一极集中、人口的“过密”和“过疏”现象严重以及环境污染、公害蔓延等深刻教训。

纵观战后日本50多年的国土开发,总体来看,“成就不小,问题不少”。本人认为,深入研究日本国土开发的经验与教训,不仅对我国西部大开发和整个国土的综合开发有所启迪。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总体认识。日本经过50多年的国土综合开发,基本实现了“缩小区域间差距”和“国土均衡发展”的目标,建成了以新干线、高速公路和现代化航空、航海运输为标志的陆海空相结合的综合高速交通体系,构筑了国土的基本骨骼,缩短了国民出行和物流运输的时间距离,这是一个很大的成就。但是,战后日本的国土开发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国家主导开发造成的地方过分依赖国家、国土开发带来的财政负担、国土开发过程的浪费、腐败等问题以及国土开发带来的环境破坏和公害蔓延问题、日本道路公团等国土开发相关特殊法人的经营不善问题以及“第三部门”的大量倒闭等。这些国土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日本宏观经济的兴衰密切相关,可以说与日本经济体制以及当前日本经济的萧条有直接关系。

新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1996年3月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规定把“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作为一项基本指导方针,并指出从“九五”开始,逐步加大中、西部地区发展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纲要》进一步提出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经济内在联系及地理自然特点,突破行政界限,在已有经济布局的基础上,以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为依托,逐步形成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环渤海地区、东南沿海地区、西南和华南部分省区、东北地区、中部五省区和西北地区七个跨省区市的经济区域;各经济区重点发展适合本地条件的重点和优势产业,避免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促进区域经济在更高起点上向前发展。这一战略思路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一多二并”战略。

(一)“一多二并”战略的理论依据

从经济学上来看,以核心一外围为基本结构单元的区域空间结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之一是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往往以不同的方式来选择区位。由于无数个个体都以不同的想法、观点、角度来确定最佳地点,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上,特定区域的空间结构具有不同的特征。依据安虎森《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与区域空间二元结构的形成》一文中的观点,区域空间经济结构的发展可分为四大阶段:第一阶段:农业经济占优势的低水平均衡阶段;第二阶段:核心一外围二元性结构形成阶段;第三阶段:扩散一多核阶段;第四阶段:区域空间结构一体化。这一过程概括为:低水平的稳定均衡一二元性结构形成一二元性增强一二元性减弱、消失、多极化一高水平的稳定均衡。

(二)“一多二并”战略的基本特征

“一多二并”战略的本质是多极战略,但又包含空间协调的内容,故是一种初级的协调发展战略。它有六大基本特征:

第一,多极性。也就是说多个增长极(增长极一般有两种:一是部门增长极,一是产业增长极。我们这里将二者综合起来,统称为增长极)。所谓“多极性”,有两层含义;一是从全国范围来看,改变过去梯度战略下单极扩张 (东部地区为增长极,中西部地区为外围)的局面,在中西部地区培育几个优势省份或地区成为新的全国性的增长极。二是在原东部地区,培养更多的有活力的新兴增长极。这样,宛若“星星之火”的增长极在全国形成“多极割据”的格局。

第二,突出中心城市,创建核心区和次核心区。具有生产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交通通讯中心等多种功能的中心城市,一方面以聚集效应推动自身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通过不断的制度和技术创新带动所有核心工业区的经济发展。以中心城市为中心创立核心经济区,以次中心城市为核心创建次核心经济区,核心经济区之间、次核心经济区之间及核心经济区与次核心经济区之间形成要素交流与合作的经济联系,从而最终构成多链连接的经济空间结构。

第三,宏观空间协调。也就是说,对于全国而言,东、中、西部保持总体协调发展(我国区域有三个层次) 第四,中观空间梯度。保持宏观空间协调,客观上并不排斥于中观空间梯度。也就是说,东、中、西三大地区协调发展,而各自内部则实施梯度发展。比如,西部地区,并不是所有省、市同等开发、同步发展,而是积极扶持相对优势省、市快速发展,形成新兴增长极,周边省、市构成相应的外围地区。

第五,“点——线——面”结合的“网状”结构。所谓“点”,就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所形成的诸多增长极。所谓“线”,是以铁路、公路、水域为依托的经济增长轴线。轴线上会有一个或几个经济增长点,两条增长线可以相交,交点往往是极点。所谓“面”,就是全国一盘棋,诸多的增长点和数条增长线将全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经济活动的有机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样,全国的经济活动像一张严密、合理的“网”,人、财、物在这张“网”上实现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第六,初级协调发展。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一个动态的不断追求的目标,在我国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发挥各地的优势,形成合理的地域分工,促进经济整体利益的提高。二是将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促进经济整体的协调。另外,协调发展有两个层次:一是初级协调,即宏观空间协调,中观空间梯度。二是高级协调,即宏观空间协调,中观空间协调。中国目前的条件尚不能实施高级协调,初级协调便是历史的必然的选择。

“一多二并”战略最根本的就是“一多”与“二并”,即“多极性”与“宏观空间协调与中观空间梯度并存”这两点。其中,“一多”之中便暗含着发挥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二并”之中则包含有初级协调的含义。

(三)“一多二并”战略的具体方略

第一,十大极点。即京津唐极点,沪宁极点,穗深港极点,沈大极点,汉、黄石、九江极点,郑州、洛阳、开封极点,榆林、大同极点,西安、阳、宝鸡极点,成渝极点,乌鲁木齐、库尔勒、塔里木油田极点。

第二,四大经济增长线

以上海为头,以成渝为尾的长江流域增长线;以连云港为头,以乌鲁木齐为尾的亚欧大陆桥增长线;以京津为首,以穗深港为尾的京广、京九铁路南北增长线;以大连为起点,以海口为终点的东部沿海增长线。其中,长江流域增长线与东部沿海增长线相交形成沪宁极点,长江流域增长线与南北增长线相交形成武、黄、九极点,亚欧大陆桥增长线与南北增长线相交形成郑、洛、开极点。

第三,六大中心城市群、九大核心经济区、五大次核心经济区

中心城市群有:京、津、唐、秦、沈、大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成渝昆城市群,武黄九城市群,陇海一兰新线城市群。核心经济区有:环渤海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华中经济区,中原经济区,关中经济区,中北部经济区,乌库塔经济区,成渝经济区。次核心经济区有:以齐齐哈尔一哈尔滨一绥芬河为东西向,以哈尔滨一长春一沈阳为南北向的“T”字型远东北经济区;厦、漳、泉经济区;钦州湾经济区;兰州、天水、银川“大三角”经济区;以南昆一贵昆一黔桂一成昆一川黔“8”字型铁路网为轴心的昆明经济区。

(四)“一多二并”战略的空间结构

京广、京

九、京沪、沪穗铁路线是联结南北的纽带,是横贯东西的通道。长江、陇海一兰新线 “一多二并”战略在空间上呈现“点一线一面”结合的“网状”结构。如图8—16所示。

图1 “一多二并”战略的空间经济结构与要素空间流动

从图1中我们可看到:

①全国星罗棋布的十大极点形成宏观空间“多极割据”局面,在东、中、西三大地区的分布上呈现“四一二一四”阵形。

②东部地区极点能量较强,中西部极点涌现,呈现东西协调态势。 ③中观空间呈梯度发展态势,有中心有外围。

④各极点能量大小有别,如沪宁极点、穗深港极点能量较大,渝大极点能量则较小。 ⑤极点之间、核心经济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以经济增长线、潜在经济增长线为主要通道,宛如人体血液循环的静动脉血管;以其他形式的经济联系为补充,就好比毛细血管了。

⑥总体看来,“一多二并”战略呈现“点一线一面”结合的“网状”结构。

(五)“一多二并”战略的要素空间流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空间流动和有效配置将加强东西部的联动效应。各增长极、增长线、经济区将在要素供给与需求上出现全面竞争与全面合作。

东西部之间的总体差距减小,但各自内部之中心与外围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将出现颇为复杂的变化,其中“马太效应”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加剧。

从图1中我们也可以看到:

①各生产要素在各极点、各经济区间自由流动。

②要素的区间流动主要沿经济增长线和潜在经济增长线进行。

③能源、原料、劳动力由西向东流,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由东向西流。 ④东西部在生产要素和商品市场上既优势互补又相互竞争。

⑤中西部不仅仅借助东部的支持,而且直接从国外引入技术、信息、资金。

⑥东部的进一步发展不仅仅依赖中西部的鼎力支持,而且直接从其他国家或地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进口原料、能源和劳动力。

资料来源:聂华林等,《区域发展战略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二、问题思考

1. 我国区域政策的内容和政策工具是什么?

2. 法国国土整治的目标是什么?日本国土整治目标是什么?

3. 试以法国、日本为例,分析市场经济体制下,促进区域开发与均衡发展的政策制度应包含哪些内容?采取哪些主要措施?立足哪些理论观点?

4. 以日本国土综合开发为例,分析国土综合开发规划体系包扩那些内容? 5. 战后日本国土综合开发对我国有哪些启示?

6.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内涵,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非均衡发展战略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在新时期我国提出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

第四篇:国土系统专项整治工作汇报

一、提高认识,明确目标

面对新的形势和特点,结合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我们认识到规范土地使用权、矿业权审批和出让行为的重要性,认识到目前的各项具体业务工作中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因此,必须结合开展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和贯彻落实《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的暂行规定》工作,在近年来持续开展的治理商业贿赂和推进惩防体系建设等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廉政工作力度,切实加以防范和监督。通过开展专项治理工作,提高行政执行力,实现依法行政、执政为民的目标要求。

二、找准问题,积极防范

专项治理工作中,涉及我局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牵头完成规范土地使用权、矿业权审批和出让行为方面的工作,配合完成规范工程建设项目决策行为和规范城乡规划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针对这些重点领域,我局拟采取措施,重点解决以下可能存在的问题:一是2008年以来规模以上的投资项目建设中,土地的使用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二是农地转用、征收、拆迁是否合法、合规,补偿是否及时、足额到位,是否存在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三是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是否实行了以招拍挂方式出让,政府土地收益和有关税费是否在规定时限内足额交清,是否存在以政府抄告单、领导批示等形式减免政府土地收益和有关税费的情况;四是是否存在非法审批、非法供地、低价出让、非法占地、未批先用等问题;五是出让程序是否规范等。

三、健全制度,加强管理

(一)加强反腐倡廉教育。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回头看”活动,抓好党员干部党风廉政教育,科学确定反腐倡廉教育内容和方法,加大反腐倡廉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二)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完善党内民主和监督制度,完善权力公开运行监督制度,加强领导干部从政行为制度建设,坚持和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制度。

(三)抓好干部职工作风建设。结合开展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结合业务工作,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抓好处理违法违规用地、提高审批质量、信访、平安、实事和折子工程、信息化建设等几个关键点,突出抓各项工作的落实。

(四)夯实基础性工作。重点解决基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数字不准的问题,“以图管地”的问题,培养认真细致、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着力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四、突出重点,狠抓落实

结合实际情况,我局拟采取措施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范文网[CHAZIDIAN.COM]

(一)落实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和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规范市场交易行为

在完善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出让方面,继续落实集体决策审核机制、社会专家评标制度,推行不设评标委员会的招标方式,推进土地预申请工作,继续探索多样化的限价商品房用地供应方式;继续完善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程序;继续完善四级审批制,最大限度地保证地价管理的公开、公平、公正;继续完善统一规范的土地市场建设。

(二)严格限定协议出让范围,加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监管

按照相关规定,对商业、旅游、娱乐、商品住宅等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严格按招拍挂方式供应。对于按相关政策可以协议出让的项目,我局将严格执行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三)科学编制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土地用途管制

目前,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大纲,已通过国土资源部评审;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方案成果已通过了市政府常务会、市委常委会审议,现已由市政府上报国务院。下一步,我局将积极推进区(县)、乡(镇)级土地利用规划的修编工作。同时,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加强用途管制工作。

(四)科学设置矿业权,严格矿业权出让审批

(五)加强对征地审批和批后实施的监管

我局将着力加强征地管理,确保为全市经济发展及时提供建设用地,维护农民利益:改进我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等公益性项目征地及农转用报批方式,先按分批次方式储备征地,再按具体项目进行供地;积极推进实物返还、留地安置、合作分成、土地入股等征地多元化补偿安置试点工作;不断完善我市绿化隔离地区相关政策;加强征地补偿费用监管工作;积极研究制定征地补偿指导价;加大对征地和供地后用地的批后监管工作;开展闲置土地专项清理处置工作。同时,要与市监察部门配合,加大对违法用地行为的查处力度。

下一步,按照工作方案的总体部署,我局将继续狠抓党风廉政建设,认真查找重点工作环节、岗位上的风险点,继续与纪检、监察、法院、法制办等部门积极沟通,努力把专项治理工作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与完善行政审批、促进固定资产投资和项目落地工作、与落实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等各项任务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形成专项治理的综合效应,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第五篇:国土局商业贿赂整治措施

一、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总体要求和指导原则

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完善体制、提高素质”活动。通过专项治理,坚决遏制国土资源领域的商业贿赂行为,巩固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实施的成果,完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规范采矿权、探矿权出让办法,规范市场秩序和行政权力,增强国土资源系统工作人员自觉抵制商业贿赂和廉洁自律的能力。

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指导原则是:

(一)坚持标本兼治,实行综合治理。要将专项治理与贯彻《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结合起来,与深入开展“完善体制、提高素质”活动结合起来,综合运用教育、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对国土资源领域商业贿赂进行治理。既要坚决纠正、从严治理,又要深入探索有效的预防措施。

(二)统筹谋划部署,稳步有序推进。通盘考虑,精心组织,将自查自纠、查办案件、建立长效机制紧密结合。既要立足当前,搞好专项治理,又要着眼长远,强化对行政审批权和行政执法权的规范和监督,积极稳妥地把工作推向深入。

(三)明确工作重点,解决突出问题。既要完成好县党委、政府部署各个方面的治理任务,又要自治区按国土资源厅、市国土资源局的要求负责好土地出让、矿业权出让方面的治理任务。重点解决土地、矿业权出让中违背公平竞争的市场原则,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秩序的问题和工作人员利用手中权力谋取非法利益的行为,规范市场秩序和行政权利,加快建立防治商业贿赂的有效机制。

(四)严格把握政策,维护发展大局。严格依法办事、依法治理、依法办案、依法处理。坚持实事求是,区别对待。注意区分正常的商业交往与不正当交易行为的界限;区分违纪违规与违法犯罪的界限;区分规定实施前后的界限。要把握政策和讲究策略,对查出的问题,严格执行“根据错误事实、情节轻重,影响大小和认识态度等,予以区别对待”的政策。

二、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范围

严格按照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确定的范围,治理“在市场交易活动中,经营者通过给予财物等手段获取交易机会或其他利益的商业贿赂”。结合国土资源系统的实际,重点是土地出让、矿业权出让、土地和矿业权评估、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发包、农村建房用地等方面。时间为以来,属于商业贿赂案件的,按照法定追溯时限规定处理。

三、时间安排和方法步骤

按动员部署、自查自纠、整改落实、巩固成果四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阶段。重在纠正错误观念,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1、召开动员大会,抓好思想发动。要搞清楚什么是商业贿赂,充分认识治理国土资源系统商业贿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澄清错误观念,增强参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认真组织学习。集中时间、集中精力认真学习中纪委第六次全会,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办、国办《关于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意见》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深刻领会中央精神,解决“与己无关”的思想认识问题;充分认识商业贿赂的危害和治理商业贿赂的重要性、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主动性。要利用典型案例开展法制宣传和警示教育。

(二)自查自纠阶段。重点是找准问题,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

1、全面进行调查摸底。弄清不正当交易涉及的部门、岗位、环节、人员、资金等基本情况。

2、认真查找突出问题。按照规定的范围,对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查、摆、议。查找影响公平竞争的不正当交易行为和工作人员滥用职权、以权谋私问题,查找制度漏洞;摆不正当交易行为的表现形式;分析产生的原因和造成的危害性。

自查自纠重点是:检查 月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工作人员“五条禁令”发布实施以来,有无违反规定涉及影响公平竞争和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的行为;在土地出让方面,要对8月31日以来的土地逐项登记,重点检查是否存在违反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规定的行为。在矿业权方面,要对 月以来出让的出让的矿业权逐项登记,重点检查是否存在钱权交易,不按法定权限、程序、要件颁发勘查许可证、采矿权许可证的行为。在农村建房用地方面,重点检查是否存在收受贿赂,弄虚作假,买卖集体土地行为;对土地和矿业权评估、项目发包方面问题,结合上述检查进行梳理。调查摸底和查找问题工作要求7月15日前完成。

3、对查找出来的问题分别作处理。处理要依法依纪、实事求是,注意把握政策和讲求策略,根据错误事实、情节轻重、影响大小以及认识态度等,予以区别对待。对情节轻微的,以批评教育和自我纠正为主;对虽有问题,但能主动说清楚,并认识错误的,可以依据有关规定从轻、减轻或免予处分。对具有普遍性的问题,通过完善和落实制度加以解决。

4、依法查办商业贿赂案件与自查自纠同步进行,互相促进。查办案件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利用各种途径掌握案件线索,充分发挥信访举报网络的作用,畅通发现商业贿赂问题线索的渠道。二是对在自查自纠、督促检查、群众举报中发现的案件线索分类登记,认真研究分析。对已掌握的案件线索,组织力量抓紧排查,对属于职权范围内有权处理的及时处理;对职权范围外的案件线索,及时移送纪检监察部门和司法机关。建立情况通报、线索移送、案件协查工作机制,积极配合。会同纪检监察部门和司法机关查办商业贿赂案件。三是查办大案要案,对性质恶劣、情节严重的重大典型案件要予以公开曝光,惩一儆百,增强震慑力。重点查办国家工作人员敢于和插手土地使用权、矿业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招标谋取私利的行为;评估中内外勾结、弄虚作假,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行为;项目发包中收受贿赂,排斥公平竞争的行为;买卖集体土地行为。坚决纠正和防治案件查处中以罚代纪、以罚代刑的问题。

(三)整改落实阶段。重在制定可行措施,抓好整改落实。

切实抓好整改。针对发现的问题,特别是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漏洞,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认真主动纠正,防止走过场,做到边整边改。同时,落实整改责任,确保各项整改措施落到实处。

(四)巩固成果阶段。重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通过对在自查自纠中发现的问题和已查处的商业贿赂案件的剖析,研究问题和案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举一反三,健全制度,从源头上堵漏洞。

针对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出台相应规范制度,纺织、遏制商业贿赂发生。完善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制度,重点是严格控制划拨用地范围,巩固和发展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的成果。深化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的改革,重点是从分类管理入手,按勘查风险程度不同,分类出让探矿权、采矿权,认真落实矿业权出让管理规定。加强对评估行业的管理,重点是推进建立有效的行业自律机制。规范项目发包,重点是完善和制定土地整理等项目的招标和监督制度,从项目立项、设计、发包、验收等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监管。农村建房用地,重点是把好审批关。

进一步深化改革,改进管理方式,确立改革创新的理念,增强依法行政的观念,提高参与宏观调控、沟通协调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建立健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国土资源管理新机制,实现观念、职能、作风“三个转变”。重点是加快土地审批、矿政管理制度改革的研究,加强对行政权利运行的监督和制约。积极采取措施,大力推进政务公开、“阳光行政”,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合理设置审批权限、简化审批程序、改进报批方式、提高办事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加大行政审批部门干部的轮岗交流力度。

四、工作要求

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确保这项工作扎实有序进行,并取得实效。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是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重点,是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加强和改进国土资源管理,整顿和规范土地、矿产市场秩序,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大家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同意到党中央的决策和要求上来,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商业贿赂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将这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局要成立治理商业贿赂工作领导小组(另外行文)。

(二)精心组织实施,强化责任分工

要建立领导责任制和有效的工作机制,切实做到人员落实、任务落实、责任落实。为确保治理商业贿赂工作顺利进行,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将其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建立领导责任制。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由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纪检组长具体抓落实,联系其工作;土地出让方面由副局长负责,联系该方面工作;矿业权出让方面由副局长负责,联系该方面工作;土地评估方面由副局长负责,联系该方面工作;矿业权评估方面由副局长负责,联系该方面工作;土地开发整理发包方面由副局长负责,联系该方面工作;农村建房用地方面由副局长负责,联系该方面工作。

(三)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取得实效

一是建立报告制度。在完成自查自纠、部署学习、调查摸底、查找问题、处理整改等各环节工作任务后,于 月 日前将治理情况上报市国土资源局、县委、县政府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治理期间,对上级要求上报的材料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按时上报。发现重大案件线索要随时上报。

二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在国土网站设立专门举报商业贿赂问题信箱()并开通举报传真电话.

【范文网】

上一篇:中国工商银行发展史下一篇:中国共产党历史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