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火草服饰审美特征浅析

2022-09-11

一、火草布历史溯源

火草,学名钩苞大丁草,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等地,生长在高山树荫和灌木丛中。因其叶长且纤维坚韧,古人击石取火,以火草引燃,故名火草。少量文献中有关于火草的记录。明《滇略·产略》引《南诏通纪》云:“兜罗锦,出金齿木邦甸。又有火草布,草叶三四寸,蹋地而生。叶背有绵,取其端而抽之,成丝,织以为布,宽七寸许。以为可以为燧取火,故曰火草。”每年农历六七月份是火草最为繁盛的季节,此时是采摘火草的最佳时节。

《滇志》中也曾记载,“衣火草布,其草得于山中,辑而织之。”火草叶背阴的一面有一层白色薄膜状的纤维,彝族人将火草采集后,撕下背面细长而有韧性的纤维,再用手指搓捻成线,然后纺织成布,其间历经数十道工序,古有“七十四道工序”之说,最后缝制成火草衣。火草衣款式大多为坎肩,固又称其为“火草褂”。

火草织成的纺织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混纺类,即纬纱采用火草,经纱用麻或棉织成的火草布,这种混纺类的火草布比较结实耐用,而且还可以洗涤,并且越洗越白,穿在身上冬暖夏凉。另一类是经纬纱均以纯火草纺织而成的,可以用来缝衣服,被子,穿着柔软舒适,但耐久性稍差,而且不能过多的洗涤。

二、火草布服饰审美特征

1、火草布服饰的材料美

在服装的整体效果中,材料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火草布服饰采用天然材料火草叶,提取其天然纤维,最后制作出的服装充分体现了该材料的特性。《东川府志》提到“火草布以火草为经纬,织就裁为被,最暖,不宜遇火。”火草衣穿在身上有一定的重量感,但由于使用火草叶的缘故,虽厚重但极具适应性和舒适感,成衣给人的感觉十分硬挺,面料肌理呈颗粒状视觉效果,实际手感略粗糙但十分柔软,具有良好的吸湿性和透气性。火草叶织出的服饰质地密实,非常耐磨。用其盛水有“滴水不漏”的效果。

火草衣的原料火草叶属于就地取材,其环保的特性有别于化学纤维制作出的服装。因云南本地气候温暖湿润,火草的生长又喜温湿,故云南的气候非常适合火草的生长。因此火草在云南各少数民族生活的山区等地较为普遍,在过去物质资源匮乏的年代,火草叶的使用一直融入到各少数民族的生产和生活中。

彝族支系白依人传统的火草布有三种:第一种叫“匹亚时”,这是最为普通的一种,主要用来缝制生活装;第二种叫“目旺铺”,即孝布,用来缝制孝服;第三种叫“目旺闭”,主要是用来缝制装粮食的大口袋,据说以前也用其来缝制裤子,但现在早已经没有人织了。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条件的改善,物质不再匮乏,大量的农业生产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造成火草叶的大面积减少,现在也只能在大山深处的沟箐里才能见到,火草叶稀少加上每年只有火把节前后的日子可以采摘,因此现在制作一件火草服饰取材比以前更加困难,火草叶这种原料也显得更加珍贵。

2、火草布服饰的色彩美

服装色彩是服装审美效果的第一视觉要素。火草布服饰大多主要呈白色,这种白色正是火草叶天然的颜色。晾干的火草线在织布之前还需要进一步染白并使之柔软,使用的染料是米浆或青包谷浆,用米浆做染料需要把大米泡上三五天直至发出酸味后,再研磨成浆;用青包谷做染料则只用把青包谷抹下来磨成浆即可,磨好的浆再滤渣,最后就可以用来染在火草线圈上了,火草线晾干后轻轻揉开便又白又软了。火草衣初制成时是带有一点米黄的白色,后经过反复的洗涤之后,愈发白亮,最后变成纯白色。

火草布的经线和纬线皆采用不同的颜色,这些不同的颜色是用当地生长的植物的叶子或者花朵经过榨汁或熬煮成汤汁做成的染料来染的,根据实际不同的需要染成不同的颜色。苎麻是白依人用来织传统火草布的经线,经线的加工工序较为复杂。用作经线的的染成黄色,用作纬线的有三种:一种保留白色,另外两种分别染成深蓝和浅蓝。经线的黄色染料是一种白依人称之为“丫武”的花。“丫武”是生长在山野田间的一种小型灌木,其在春天开花,将其采集之后经过晾晒,再去除较大的枝条后,将其在石臼中舂碎,然后取出筛过之后放入大锅中熬煮,将炼好的猪油加入其中,然后将线一次性放入染料水中不断翻动搅拌使其着色均匀。之所以加入猪油,是因为猪油可以使线润滑,在后面的纺织过程中可以做到不分叉,减少断线。最后将煮好的经线从染料中取出,晾晒后拉直,将其舒展,经线的黄色便上色完成。用作纬线的蓝色染料是一种白依话叫“秀西”的叶子。叶子采集回来后趁新鲜将其放入石臼中舂碎到出汁,取出后将线圈放入“秀西”制成的染料里浸染,晾晒干后,再糊上秧田的黑泥巴,放置一天后清洗干净,浅蓝色的纬线如此就染色完成了。晾晒干之后的线再染一到两次,即染成了深蓝色的纬线。

3、火草布服饰的款式美

据《云南通志》记载,“织麻,捻火草为布衣之,男衣至膝,女衣不开领,缘中穿一孔,从头下之,名‘套头’”。火草布服饰不同地区款式略微不同,彝族支系撒尼人和他留人主要采用火草褂的款式,即坎肩。不同支系的火草褂款式也不完全相同,咨卡地区的火草褂男款有盘扣,领口、门襟和衣服四周用蓝色的布条包边,蓝色布条上的图案为白色的线缝制的菱形状几何图案。共三个口袋,左胸口处一个,腰部位置左右各一个。女款火草褂则不同,没有盘扣,需系腰带,用带有花朵纹样的布条包边。《楚雄府志》有“女不著绔,系桶裙,衣不开胸襟,从首领而罩之。”的记载。而武定地区的火草褂大多采用平绣,绣的图案有马缨花、蝴蝶和凤凰等。武定和禄丰等部分地区,女青年有披传统火草披风的习俗。至于鹤庆地区的白依人,其火草衣款式有三种,分别是“匹亚抓”、“匹亚都”和“匹亚波”。“匹亚抓”整个廓形为H型的长袍,长度至脚踝,衣袖为七分袖,领子为红色并装饰有等大的白色小珠子。该款从左领处向右肋斜襟,需系腰带,从腰部分叉,腰以下部分形成前摆和后摆两片,整个款式显得庄重严肃。“匹亚时”和“目旺铺”皆可以用来缝制这个款式的服装。着“匹亚抓”时,配饰通常为麂皮挎包,男女挎包款式都一样,只有大小的区别。“匹亚抓”分男款和女款,但大体一致,区别在于男款的前片是由三片布料制成的,而女款则只有两片。“匹都”是对襟的褂子款式,无扣,衣领与“匹亚抓”一样,衣袖也是七分袖的长度。“匹亚波”是孝服,送葬时批,款式与生活装相似,但只批不穿,不系腰带,衣领为黑色,在衣服的后背正中处缝有一块约五六寸的方形黑布,但只缝合方形黑布的上下左三个位置,右边不缝合,正中间装饰有三个呈”丫”字形的海贝。彝族火草服饰款式虽不算多,但不同款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含义,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三、结语

火草是大自然的馈赠,勤劳智慧的彝族人用火草和苎麻丝作为原理,用当地生长的植物的花或叶子榨汁作燃料,用传统的手工纺织技艺,织成火草布,缝制火草衣。火草服饰的材料,色彩和款式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的独特审美,火草服饰融入了彝族人民的智慧和心血,从大自然中提取原料火草,又创造性的加入了植物染,且款式各异,彝族人民的火草服饰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随火草服饰应运而生的正是火草服饰文化,时尚的新潮服饰对彝族的传统服饰产生了很大的冲击,火草服饰正慢慢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火草服饰有其自身独特的审美特征,其价值需要我们更进一步去发现和探究,让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永续的保护和传承。

摘要:火草衣是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以野生草本植物火草作为原料的极富当地民族特色的独特纺织品。火草布使用历史悠久,长达500余年,至今仍在川滇地区等部分少数民族中使用。火草布制作的服饰简洁大方,特色的面料具有深厚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彝族,火草服饰,审美

参考文献

[1] 高金和,绞雄才,王宏志.鹤庆白依文化研究文集[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5

[2] 李晓岑,李云.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火草布纺织[J].云南社会科学,2010,02:64-67.

[3] 钟秋,罗钰.云南物质文化·纺织卷[M].昆明:云南出版社,2000

上一篇:浅析跨国商务谈判的文化障碍及对策下一篇:混凝土桥梁结构缺陷与原因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