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层次性教学的思考

2022-09-11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信息技术的革命, 使社会发展步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运用水平和教育水平已经成为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21世纪的今天, 计算机越来越普及, 已经应用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占了95%以上, 是将来应用计算机服务于社会的主力军, 如何在高校中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是目前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 计算机基础教学地位的加强, 需要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进行认识。笔者多年从事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与管理工作, 现就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考核与考试方法三个方面谈一点体会与思考。

1 计算机课程的层次体系与内容设置

目前, 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从三个层次上开展, 即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三个基础相互联系, 共同构成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完整体系。其中, 计算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技术基础是应用基础的基础, 学好前者是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 培养高素质计算机应用人才的前提。

1.1 关于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技能

在该层次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应从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计算机文化意识上做好文章。所谓“基础”, 指的是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 在本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中, 要考虑到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 有哪些内容依然具有基础的属性, 哪些内容是必须引入的新的“基础”, 哪些基础属于“淘汰”之列。

(2) 如今, 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书籍出现的比较多, 哪些更适合于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教与学, 怎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教学的目的, 教材的选取很重要。目前各个高校都有其适合自身教学的教材,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一个是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另外, 在学时受限的情况下, 教师的教学目标的实现不能够靠满堂灌, 面面俱到, 不能靠题海战术来实现, 而要靠启发式, 靠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精选、精讲, 靠学生的独立研究和上机操作, 这样才能够打下根系发达并能够生长成参天大树的活生生的基础, 而非“凝固式”的基础。

1.2 关于计算机技术基础

计算机技术基础的教学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和计算机软件基础。硬件技术基础包括微机原理、微机接口及单片机应用等几部分内容, 软件技术基础包括计算机软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人机交互基本工具的有关知识、软件工程、算法与数据结构等等[1]。这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 在有限学时内学完全部课程, 使其具有计算机专业素质, 几乎是不可能的, 笔者认为在计算机技术基础教学内容改革中应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面向应用, 打下解决本专业问题不可缺少的基础, 这就要求我们结合工科各专业的特点, 进行相应课程体系的建设。

(2) 根据相应课程的特点, 专业的教学内容, 以及不同层次学生的特长, 形成课程的模块结构, 建立新的多层次的高效率的教学内容体系。

(3) 注重基础。这层主要是学习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知识, 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初步能力, 为学生进行本专业的软硬件开发打下基础, 因此, 打好基础非常重要。

1.3 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增强学生构建本专业及相关领域中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能力。因此, 本层次教学内容的组织也用结合专业特点进行组织, 或倾向于计算机信息管理领域, 或倾向于多媒体作用领域, 或倾向于计算机辅助设计领域。否则, 每个方向只能学到一点皮毛, 达不到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具体问题的目的。另外, 在教学安排上, 也应体现出层次性、深入性和系统性。所谓层次性, 指的是本科教学安排一般都有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 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三个层次的教学安排, 在后两个层次的教学中, 如果能结合少数有志于向系统开发的学生, 结合专业特点和某一计算机应用领域进行深入的学习, 则对学生计算机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和相应专业高素质计算机应用人才的培养大有裨益。

2 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提高计算机教学水平、达到良好教学效益的重要保证,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认为在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中应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开好头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因此, 在本系列课程的开始, 就应充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加大笔墨, 同学生探讨计算机应用的诸多领域, 并结合本专业的前沿问题探讨计算机的应用等。使得学生认为 (事实亦如此) :⑴这门课有用, 值得下功夫;⑵有趣, 值得去探究;⑶只要下功夫, 一定可以学好。

2.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若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必须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在教学方法上, 从根本上改变讲得过多、过细、过全的讲授方式, 对讲课的内容加以精选、精讲, 着重讲清“问题是什么”, “问题的背景是什么”, “问题的性质是什么”, “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给学生留出较大的思考空间, 采用启发式教学, 使他们“有问题可思考”, “有问题可钻研”, 使之掌握“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主动地寻找某些创新点。

2.3 因材施教

在目前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 存在着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同样的教学计划, 读同样的课程的倾向, 实际上是用同一个模子塑造不同层次的学生, 形成“千人一面”以至“万人一面”, 这样的机制很难使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分层次教学, 则可以克服上述弊端, 比如将课程分为基础型模块、扩展型模块和研究型模块, 然后在扩展型模块和研究型模块适当增加一些选修课, 供学有余力的同学选修, 另外, 在课时受限的情况下, 举办知识讲座, 开展第二课堂不失为好的办法。

2.4 加强实践环节, 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

计算机系列课程的实践环节特重要, 大量的上机实践, 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能力非常有益。这里, 笔者需强调指出的是学生的上机实践环节中, 一定要克服学生上机的盲目性, 在上机之前, 教师应精心设计出能激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能力的“问题”, 让学生在上机之前去研究、发挥、查阅资料, 教师在学生上机过程中给予关键性的指导, 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否则, 上机实践易流于形式。

2.5 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 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目前,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因此, 在计算机系列课程的教学中, 改变传统的黑板加粉笔为主的教学方式,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在各个环节中实现多媒体化, 不仅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活泼, 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提高学生计算机的操作能力, 优化教学效果, 而且可以增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利用网络教学, 可以实现网上教学资源共享, “请进”名家名师为学生授课, 一定程度上解决师资力量不足, 教师水平不高的问题。

3 结合实际定位完善教学考核内容

(1) 考试内容与教学大纲应充分衔接。考试题目的形式亦应多样化, 避免部分教师和学生从应考的心理出发, 忽视对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2) 考试内容应多样化、层次化, 如增加选做题的题目, 学得好的学生有充分发挥的机会, 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3) 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可以安排在计算机技术基础课中, 它是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机语言来独自完成一个“系统”的设计[2], 对学生的综合运用计算机的能力起到了一个好的锻炼, 同时让学生把所学的本专业知识和计算机结合起来, 培养运用计算机分析本专业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注重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设计过程中, 不断地由容易到难, 由简单到复杂的过渡,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提高创新能力。

⑷毕业设计。毕业设计属于较高层次的设计, 它应该是面向学有余力且对计算机感兴趣的学生, 这部分对学生的创新和应用能力要求都比较高, 要求能结合专业实际, 运用计算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它可以是在研究完某项专业课题后, 运用计算机语言把它写成一个程序, 使其表达或是实现的更为清楚明白。这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是个大的锻炼和提高。

4 结语

当然, 为使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教材建设以及相应课程CAI课件的开发都是非常重要的保证, 限于篇幅, 本文不再讨论。

摘要:本文从计算机课程的层次体系与内容设置, 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及完善教学考核内容三个方面探讨了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相关问题, 提出了提高非计算机专业的本科学生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思路,对策

参考文献

[1] 阚铮.面向21世纪的计算机基础教育[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1999 (2) :53~54.

[2] 洪汝渝.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若干问题的探讨[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04, 21 (4) :426~428.

上一篇:体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及其培养下一篇:浅论钢琴音乐中民族五声性和弦的构成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