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创新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023-01-07

一、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创新研究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近年来, 学界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创新和话语权构建的关注日渐增多, 尤其是2015年至今, 以此话题发表的文章也呈上升态势。在中国知网以“思政课话语体系”为字段进行检索, 共检索文章63篇, 其中2015年至今43篇;以“思政课话语权”为字段进行检索, 共检索文章136篇, 其中2015年至今有109篇。当然, 从宏观视角来看, 这一现象跟党和国家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高度关注紧密相关, 但从微观视角看来, 其更是我国高校教师对思政课话语权日渐式微的窘境的反思使然。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 基本厘清了话语体系、话语质量、话语权之间的关系, 即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是思政课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 其所锻造的话语质量直接决定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进而影响思政课话语权的建构;在话语体系创新上也基本形成了统一的观点, 即高校思政课话语质量的提升, 既要坚持意识形态教育和科学理论教育相促进、教学主体和学习主体平等互动, 也要实现教材话语和教学话语的灵活转换、学术话语和生活话语两种的交替共鸣。

尽管如此, 文章认为还有几个问题的还需进一步研究, 诸如:思政课话语体系创新应该侧重学科话语创新还是教学话语创新?如果以教学话语创新为侧重, 如何把握学习主体学生的话语特点和认知规律、如何提升教学主导教师的话语能力等都将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如果侧重学科话语创新, 应该侧重话语系统自身创新还是连同话语支撑系统一起协同创新、如何保证话语系统的科学性、革命性、时代性、实践性得统一等问题也将无法回避。

从目前学界的研究成果来看, 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话语体系构建的视角来做学科话语创新的文章不在少数, 研究主体也较为广泛, 远远超出了思政课教师这一狭窄范畴, 反而从教师教学话语创新来分析该问题的文章较为少见, 文章就在此基础上, 对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创新实践需注意的几个问题做浅要分析。

二、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创新实践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任何思想理论体系都要借助语言表达出来, 话语表达的质量对于思想理论体系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都会有较大影响, 而话语表达的质量跟话语表达的主体, 话语表达的方式、话语表达的环境和条件等因素息息相关, 需倍加重视。但在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创新实践中此类问题还在一定范围存在, 具体表现为:

(一) 话语主体话语能力有待提升

虽然在思政课话语主体众多, 包括话语创设主体、话语诠释主体、话语宣传主体等, 但从课堂这一微观视角来看, 其主要由思政课教学中的师生来承担。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居主导地位, 其话语能力的高低不但直接影响学习主体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 而且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科学性和思想性诠释的质量造成很大影响。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大多对教材话语体系的把握较为深刻, 但在将之转换为教学话语的过程中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或过于注重理论性地阐述和解读、或谨小慎微地逐字解读文本、或插科打诨地地生活化演绎, 常出现“老师讲得天花乱坠, 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师生课堂异常兴奋, 思想课后已无所谓”的尴尬现象。文章认为, 导致这一尴尬现象得主要原因在于思想政理论课教师话语转换能力不强, 不能将教材体系高度凝练得内容通过富有时代气息、生活气息, 符合年轻人认知习惯的话语方式表达出来, 只看到课程学科知识本身, 对“人”的关注不够, 极大影响了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功能的发挥。

当然, 话语能力不强, 不仅仅表现为话语转化能力不强, 还表现在话语创新动力不足、话语内容把握不够深刻、话题创设能力不强等多个方面, 但就目前一线实践经验反馈来看, 话语转化能力不强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 需予以高度重视。

(二) 话语表达方式和途径较为单调

首先, 互动话语不足。目前, 思政课教师都在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单一话语向互动话语的转变, 尝试通过慕课、微课等方式增进师生间互动交流。但这种尝试因思政课内容庞杂、课堂教学规模较大、教师前期备课投入过多等现实条件, 在开展频度、范围及融合程度等方面往往不甚乐观。还有部分教师仍惯于将师生互动禁锢在教材话语体系内部, 善于自上而下地宣讲, 困于自下而上地从青年学生视角来解读思政课知识体系;其次, 博弈话语不足。缘于党情世情国情学情的变化, 很多青年学生受“普世价值”的影响, “四个自信”不足, 如何实现现代话语与历史话语的转化、建设话语与革命话语的传承、中国话语与西方话语的有效博弈等日渐成为影响思政课话语体系建构及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性因素。但在具体教学环节中, 就事论事, 就史论史的话语表达仍较为常见, 能够从“以人为本”的视角紧密把握现实与历史、国际问题与国内问题的关联, 并灵活运用多媒体设备形象而生动地进行表达还属少见;此外, 网络话语不足。

前面提到了网络应用于思政课教学实践, 但也只是教学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了灵活转移, 只能看作是教学方式和途径的变化, 从其话语体系构建的角度来看, 网络话语的逻辑、内容、符号等最能体现网络时代青年学生话语特点的要素才是需要研究和融入课堂的重点。尽管教师们对网络话语的重要性都颇有感触, 但这些在现有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应用较少。

(三) 话语环境变迁思考不足

思政课话语内容不断修订, 因时而新, 既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也体现着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高度总结。如果说思政课话语内容是其话语体系的核心, 是形而上的理论凝练, 那么话语环境就是其话语内容的有效支撑系统, 是生动而直接的现实诠释, 既是话语内容的源泉, 也是教学环节增进话语内容信度的必要支撑, 集中体现在对我国当前党情世情国情学情的全面了解。

过去五年间, 一线教师对党情和世情的关注与日俱增, 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对之了解得也较为透彻, 但对即将入学的00后, 尤其他们的语言特点了解甚少。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 自媒体时代迅速到来, 当前在校大学生和即将入校的00后作为网络世界的原住民知识涉猎较广, 每天“盘踞”网络时间较长, 与教师之间的知识代际差异已经消失, 他们已经不再仅仅是网络和现实的聆听者, 同时也是发声者, 如果思政课不能与之进行平等对话, 陷入各自言说的局面, 显然这样的思政课是失败的, 根本谈不上入脑入心的效果, 反而适得其反, 从根本上消解了思政课的话语权。

此外,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时代”已经来临, 但部分教师对于“新时代”内涵的把握还够深入, 不能准确判断我国当前的历史定位和国际定位, 往往善于总结历史, 讲解苦大仇深的革命历程, 拙于展望未来, 展现辉煌成就和光明前途, 致使课堂远离当前生活, 缺乏人文气息, 也严重影响了青年学生大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培养。很显然, 这样的话语范式与我国当前的话语环境不相匹配, 对于思政课话语质量的提升积极意义不大。

三、总结

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创新虽然仍有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也有很多方式方法值得我们去实践, 但这些都不足以成为我们不断改进思政课教学的阻碍, 反而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只要我们一线思政课教师深刻把握思政课教学规律, 紧跟时代步伐, 从生活话语、网络话语、大众话语中汲取营养, 充分利用话语支撑系统, 不断加强自身语言表达能力,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话语的信度、锐度、精度、温度, 思政课课堂话语体系的构建定会取得长足进步, 思政课的教学质量也必然会有大幅提升。

摘要: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 倍受社会各界关注。而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创新也逐渐成为高校注重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之后的又一焦点, 其对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鉴于此, 文章大致梳理近年来国内学者围绕该问题所做的研究, 总结了该问题研究所取得的共识, 并结合一线教师的创新实践, 提出了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为同辈学人随后研究做些许铺垫。

关键词:话语体系,思政课,创新,话语

参考文献

[1] 李萌.正确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7 (1) :78-81.

[2] 李庆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面临的挑战与应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6 (11) :18-22.

[3] 鲍雪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的基本维度[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8 (1) :98-103.

[4] 张国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有效性的实现机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6 (11) :27-30.

[5] 常辉.大数据时代提升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话语权的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6 (11) .

上一篇:浅议企业多元化投资风险分析与风险防范下一篇:康养特色小镇建设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