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课堂导入

2022-08-12

第一篇:高校思政课课堂导入

论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优化

2013 04 03 王艳

1:何为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何为课堂教学?

高校开设思政课程,本身就是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一种体现。

要研究、探索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诸多问题,首先要了解两颗,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而这又要通过理论教学实现,也就是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就是学习思政课必不可少的。

从历史和现实来看,思政课教学包括这两个方面即社会实践和基本理论课堂教学。也就是说着两者构成了完整的思政课。因此,二者紧密连接,密不可分。思政课是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和任务是引导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大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的热情和能力,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加深对课堂教学中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践考察和调研中培养和巩固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增强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的自觉性,锻炼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堂实践性应用性很高的课程,因此这门课程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且重在实践。

2:社会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的差距?以及存在的问题.

[1]社会实践教学:一种让学生真正的体会思政课的意义所在,透过社会实践进行的思想政治学习能比较容易的融入头脑中,就比如看着苹果和吃苹果这两种不同的感受与所学的不同之处。课堂教学就是看图说话,只能把理论的东西植入头脑,这常常会令人感觉到一种压迫性。运用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对具体问题和研究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当代大学生对网络时代接触比较广泛,已经不能满足于简单化的课堂教学,喜欢新的教学形式和手段,希望有直观生动的教学环节,希望能有自己的参与。运用实践教学法转换师生角色,通过学生自己对相关知识点和问题的积极思考和探究,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书面和口头能力。通过一些代表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合作中明白“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运用实践教学法,适应大学生思维形成规律,让学生在实践的打课堂里自立、独立、自为、、、、.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一方面,有些高校的领导片面地认为思政课不能为学校带来任何实际意义的效益,于是在重点学科建设和资金投入上就将思政课拒之门外,实践教学也就无从谈起。这也导致一种结果:由于学校领导不重视、学科建设无建树,教师和学生也就想当然地认为此课程可有可无。另一方面,虽然目前各高校思政课教师一直都在积极探索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教学方法,但有的教师基本上还是在沿袭“满堂灌”的路子,将理论知识“灌输”绝对化。也有些教师认为思政课实践环节只需要围绕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即可,把实践环节的设计简单化,或把实践教学简单地理解为每年组织

一、两次参观活动。甚至有的教师认为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太不安全,也很麻烦、很困难,于是使实践教学多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2] 为什么学生越学越没有了灵气和活力?为什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体验到快乐?

第一,学习内容远离生活世界,偏重科学世界;这就是只重视课堂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第二,脱离现实,只做理论性的讲解。第三,乏味单调的理性知识成为主旋律,不能满足学生多方面志趣、爱好的需要;第四,课堂活动的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狭小

3:正确把握社会实践活动的内涵和外延,完善其考核办法,这是当务之急,是适时改变乏味而且单调的课堂教学的方法。

首先、应把握本学科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含义、主要特点及基本形式。

社会实践活动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的,是指依据思政课《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任务和要求,在课堂教学之外,由教师指导下,以发展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情感、意志),强化行为训练,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为目的,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为主的方式,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灵活性。即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空间不受课堂教学有限时空的限制,便于学生机动灵活地在更广阔的范围、更充裕的时间,接触社会、深入实际,从而学到课堂内、书本中所学不到、学不好的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锻炼能力。

2、广泛性。即每个学生都能从自身的兴趣爱好、知识能力、有利或不利因素等实际条件出发,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方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在知识、觉悟、能力等各个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进步。

3、自主性。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角是学生,主要通过学生亲身体验、亲自动手来获得相应的认知、情感体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是活动的配角,起指导、帮助作用。

4、实践性。无论是活动的设计、实施,还是最终结果的得到,都离不开学生亲自动脑、动手或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活动的全过程都具有实践性。

其基本形式有:

(1)参观、调查型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可以通过这类活动深入社会各个领域去了解真实的社会存在及人们在生活中的真实思想认识问题,进行切实的身心体会,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感性认识在理性的基础上,将二者紧密结合,那就不再是枯燥且缺乏真实感的思政课了,而是有趣生动引领我们提高整体精神风貌。

结合教学内容或针对学生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如教材中某一重要观点、学生中存在的模糊认识或不同看法、学生对待感情、生活方式等),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一些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实践活动,如知识竞赛、演讲(辩论)比赛、小论文竞赛、专题讨论或对话等。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节压力、吐露真心、缓解情绪和锻炼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严密性,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敢于批判、坚持真理的胆略和勇气等都极为有利。

另外,还可以开展文艺表演、社会宣传、公益服务、生产劳动和场景模拟等社会实践活动。

当然,这些活动必须建立在一套科学合理、便于实施的考核办法之上。

4:要优化二者,那就要做到上诉内容。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根本原则,在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教育,通过社会调查形式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可以加深对课程的理解。通过社会调查的实践活动可以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长才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课堂讲课时要很巧妙的将理论知识灌输到学生的脑袋里,让学生对理论知识产生一种深刻的映像和形象的理解。然后搭配一些针对性的课外活动就可以更好的进行诠释。在搞活动之前,思政课老师不仅要全程参与活动策划和指导还要在课程建设上,特别是实践教学上要明确时间安排,以确定好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可以不冲突,井然有序的进行。还有就是要保证学生参与的 广泛性。

以下内容摘抄:我们可以学习‘思进社区’这种类型的,思进社区实践教学优化策略:牡丹江师范学院将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机的融入思进社区好的,对进一步规范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有积极作用。

我们可以在优化实践教学的外延下巩固基石,将实践教学作为一种工具来加强课堂教学理论化的深入,引发学生的积极心理然后植入理论,让此思政课更加的丰富与具有吸引力、、、、、、 所以二者形成一种钳接的模式,二者合二为一,在思想道德这个大框架之下,构成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优化。

5:影响:

在一套完善的组合方式之下,思政课对于学生不再无聊与枯燥,这将能更加有力的调动学生的自我开发、表现及学习的潜能。

思修课外实践和课堂教学的完美结合,对学生的思想理论构建和具体化分析都有良好的效果,在这样的影响下,思修课就变得更加具有魅力,减少了原本的乏味与无趣,当然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方法的结合一定要与事实相当,否者会让学生心理产生错误的导向,和不好的心理动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和任务是引导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大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的热情和能力,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加深对课堂教学中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践考察和调研中培养和巩固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增强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的自觉性,锻炼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和任务是引导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大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的热情和能力,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加深对课堂教学中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践考察和调研中培养和巩固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增强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的自觉性,锻炼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篇:基于“互动式教学”理论的高校思政课课堂讨论有效性探究

摘 要: 互动式教学是现代教学中的一种创造性教学模式,是基于对教与学关系的重新定位和思考,以师生共同参与为显著特征的一种新型教学关系。“师生互动”教学能够促使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在互动式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得到了有效发挥。课堂讨论教学法作为互动式教学法的一种基本形式在激发高校思政课的内在活力,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等方面收到了良好效果,但在教学实践中存在影响和制约课堂讨论有效性的诸多因素,遇到一些困扰和难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和破解。

关键词: 互动式教学 高校思政课 课堂讨论 有效性

一、“互动式教学”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互动式教学又称交互式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内在统一,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任务,采用专题讨论、辩论演讲、小组学习等师生共同参与的方式,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互动学习”[1]。这种教学方式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和思想的交流碰撞,进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互动式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互动式教学以教学问题为基本教育媒介,以互动情境的创设为重要前提,以增进教学互动为核心,以促进教学信息内化为教学目标。

互动式教学模式一方面将教师角色定位为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调控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思想的引领者,在互动式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互动式教学模式下的学生为教学活动的承担者,教学结果的体现者,是互动式教学的主体。互动式教学实现了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的有机统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和法治观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思政课”中引入互动式教学模式能够形成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相互交流、平等对话、相互启发的一种积极状态,使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能得到有效发挥,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高校思政课课堂讨论有效性的现状调查与问题剖析

课堂讨论式教学法是互动式教学法的一种基本形式,长期以来为国内外教育界所广泛认同和普遍采用。所谓“课堂讨论式”教学法,是指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与课程相关的问题相互交流信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发挥群体的积极合作功能的教学方式[2]。课堂讨论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课堂讨论式教学法在激发高校思政课的内在活力,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影响和制约课堂讨论有效性的种种因素,遇到一些困扰和难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和破解。

为深入了解思政课课堂讨论有效性的实际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选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作为调查样本,在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开展了《概论》课课堂讨论有效性问卷调查,并依据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结果,以河海大学常州校区为例,就目前高校思政课课堂讨论有效性的总体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行科学评估和深入分析,并就如何提高课堂讨论有效性的问题提出理性思考和对策建议。

1.课堂讨论有效性的总体评价。

多数学生对课堂讨论式教学及其有效性的评价积极。调查显示,接近八成的学生对《概论》课的课堂讨论的必要性及有效性持肯定态度,其中有20.16%的学生认为《概论》课的课堂讨论新颖有效,应继续保持;58.67%的学生对于《概论》课课堂讨论的评价是比较满意,但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只有1.01%的人认为没有效果,应予取消。这说明课堂讨论作为一种师生互动教学方式还是很受大学生欢迎的,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课堂讨论的积极作用,普遍认为课堂讨论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锻炼口才和胆量具有不可替代作用,并且表示愿意参与课堂讨论。数据显示,愿意参与课堂讨论的学生比例高达93.36%,只有6.64%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参与。

2.影响课堂讨论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及原因分析。

一是某些学生参与意愿不强,参与率不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部分学生对思政课本来缺乏主动性。少数学生把思政课当成自习课,在课堂上做作业或者看别的书;一些学生对“课堂讨论式”教学法的作用认识不足;还有一些学生习惯于你讲我听的“满堂灌”式的被动学习,这样可以不动老筋,因为要想参与课堂讨论就必须听课,就得跟着老师走,还得开动老筋思考问题,课前还要有所准备。论题选择与设计没有贴近学生实际,离现实太远,缺乏时代感,或是论题理论性太强,或是缺乏可辨性和思考空间,从而导致学生对论题不感兴趣,不愿发言。

二是课堂讨论质量不高。一个高质量的课堂讨论课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在课前做大量准备工作。从学生方面看,课前要按照老师布置的论题和指定的阅读书目认真阅读教材,查阅文献资料,编写讨论提纲,开展小组讨论,等等,然而实际情况是很多学生课前准备不足或根本就没有做准备,常常导致学生在课堂上要么面面相觑、无话可说,要么蜻蜓点水,难以深入。从教师方面看,每次讨论课前都应预先布置讨论主题、指定参考书目,并加强对学生课外准备工作的检查督促和指导。如果这些工作没有做到位,则势必影响课堂讨论的质量和效果。

三是参与讨论的学生覆盖面不广。教学内容多,任务重,整体学时有限,供讨论的时间不足,讨论的频次偏少。只有少数学生能有机会发言。多数学生没有发言机会。其结果是课堂讨论变成了少数学生的表演秀,多数学生要么漠不关心、置身事外,要么就是闲聊发呆,盼着早点下课。

四是普遍大班授课,课堂讨论组织难度大。思政课通常采用的是大班教学,一个班少则七八十多则一百人以上,这对课堂讨论教学的开展非常不利,有时教师也想开展课堂讨论等互动式教学,但囿于人数太多,组织起来难度大而选择放弃。即便是有过组织效果也不理想。

五是讨论方式过于单一,学生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在讨论试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采取的是课堂集中讨论模式,因为这种方式比较熟悉,容易操作,所以经常采用,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单调乏味、失去兴趣,甚至感到厌烦,因此也就不愿意参与其中。

三、提高高校思政课课堂讨论有效性的对策思考与路径选择

1.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

一是树立“启发式”、“探究式”和“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和问题导向意识,实现教师角色转换,变原来教师“传道者”、“授业者”角色为“释疑者”、“解惑者”。二是树立“双主体”教学理念。“双主体”教学理念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民主性和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发动者与指导者,而且是直接参与者,是教学关系中的平等一员。正如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所说:“教育是一种在灵魂深处的激动、不安和压抑的对话。”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使师生共同寻求真理[3]。三是转变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变原来的“满堂灌”、“填鸭式”单向知识传授过程为“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双向知识、思想和情感交流过程。

2.科学选择、精心设计讨论主题。

首先,讨论主题的选择和设计要围绕目标、突出重点。讨论不是泛泛而谈,而是围绕教学目标,服务于教学目标。因此讨论的主题选择应该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内容的设计应该紧扣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其次,论题的选择要符合“三贴近”原则。要密切跟踪时事热点、焦点,如中国梦与我的梦的关系问题、老人跌倒该不该扶的问题、南海问题等。大学生对这些时事热点问题比较感兴趣,参与讨论的热情往往比较高,课堂气氛也比较热烈。论题的来源还应该紧密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尤其是要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表明:了解教育对象、解决学生思想实际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永恒的主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成败在于是否切合学生的思想、心理、情感的实际[4]。大学生最反感的是那些脱离实际、远离生活的又大又空、虚无缥缈的问题。再次,坚持问题导向意识,变“一讲到底”为“问题”引领[5]。大学生对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比较关注,比如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问题、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等等。对于这些问题不仅不能回避,而且要通过课堂讨论方式引入课堂,帮助学生运用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知识原理来观察、思考和分析,从而认清这些问题产生的背景原因和深刻根源。大学生对于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往往在思想上存在疑问和困惑,通过课堂讨论或辩论,让大学生各抒己见、相互交流交锋,教师实时加以正确引导,释疑解惑,最后求得思想认识上的最大公约数。

3.改革讨论方式和讨论方法。

改革课堂讨论方式和方法对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提高课堂讨论有效性至关重要。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新颖高效的课堂讨论方式和方法一定会受到大学生的普遍欢迎。为此,在讨论方式上我们进行了大胆改革与尝试,改变原来单一的课堂集中讨论模式,实行课内讨论与课外讨论、线上讨论与线下讨论、集中讨论与自由分散讨论、口头讨论与书面讨论、重点讨论和一般讨论、随堂即兴讨论和有准备的专题讨论相结合。在讨论方法上也进行了积极探索,采取主题讨论法、问题讨论法、探究式讨论法、案例讨论法、视频教学讨论法、现场教学讨论法、时事热点讨论法、课堂辩论法等。

4.引入合作学习理念,破解大班教学难题。

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目前各高校思政课教学大都实行大班化教学,人数众多的大班教学给思政课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和互动交流带来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课堂参与度低,课堂组织管理难度大,课堂纪律不易控制,师生有效沟通少等。因此转变教学理念,提倡“合作学习”就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肯定和倡导这一学习方式,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6]具体做法是教师根据一定的分配策略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和任务,并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巧,帮助学生确定研究课题。合作小组在明确任务后,对组员进行具体分工,接下来由学生自主开展合作探究、彼此交流研讨、分享资源、共享成果,形成报告。然后指导合作小组将研究成果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并选派一名成员在班级作重点发言进行成果展示和汇报交流。最后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等方式对合作研究成果进行考核和评价。

5.创新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是讨论式教学的重要环节。科学的考核评价方式对于提高课堂讨论的有效性可以起到激励和导向作用。变原来教师单一评价为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师生共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考核和评价可以极大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显示课堂教学的公开性、民主性和公平性。健全激励机制,凡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学生其表现都作为平时成绩记录在册,且作为平时学生课堂表现的重要依据,且在等级考核上从优评定。引进当下电视竞赛和网络上流行的评价方式和语言如“出彩”、“点赞”使课堂考核评价具有时代感和时尚化,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产生了很好的激励效果。对于课堂上积极发言且课前准备充分、参与次数多、分析问题有深度有创见的学生,或者能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提出有质量的问题的学生,除了给予口头表扬、精神激励之外,还采取平时成绩加分的鼓励措施。思政课作为通识课重在学生的过程参与,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我们在成绩评定上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将平时成绩由原来占总成绩的30%调高到40%,其目的就是要改变过去学生只重期末不重平时的状况,把更多学生吸引到课堂讨论中。

参考文献:

[1]李晓晴,王艳.在哲学原理课中运用互动式教学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5(12).

[2]蔡小菊.讨论式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J].才智,2014(12).

[3]金生.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13.

[4]易锦.“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征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24.

[5]宋绪富.从“一讲到底”到“问题”引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建设当议[J].社科纵横,2014(2):154.

[6]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ttp:///.

第三篇: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持续有效进行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存在着评价指标设计有缺陷,评价方法过于量化、缺乏多样性,评价结果处理不当等问题,可采取的对策有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进行元评价,设计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健全多样灵活的评价方法,建立公正、权威且专业的评价组织机构等。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对策

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既可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科学定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优选提供依据,又能促进本学科的发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涉及到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要素、过程及效果的评价,包括对思想课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评价。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鲜明政治性、教学目标多样性等特殊性质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体现的复杂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既表现为显性效果、直接效果、近期效果,又表现为隐性效果、间接效果、远期效果。在具体评价中,显性的、直接的、近期的效果容易为人们所注意,也较易评价;而隐性的、间接的、远期的效果则往往为人们所忽视,对它们的实际评价就相对困难),这就使得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科学的评价具有一定的难度。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现状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学术界也是看法不一。有的研究者认为,社会科学类课程的教学评价本身就很难具体量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因其特殊性而使得教学评价成为难题,加之我国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领域的研究相对不成熟,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有本学理科特色的教学评价体系。所以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现存问题

1、评价目的认识不到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双重目的,一是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二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就二者的关系来看,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而实际情况则往往是把理论知识的灌输摆在首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却至于其后,出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知识化倾向。之所以出现这种倾向,除了教师自身因素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思政课评价的指挥棒出现偏差,把思政课评价的目的等同于其他课程的评价目的,即注重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寡和成绩的高低。这就使得“思想政治理论的灌输缺乏现实针对性,至于通过理论知识的教学让学生究竟明确些什么、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究竟产生了何等影响”,这些原本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色的问题并没有作为评价的最重要的标准。

2、评价指标设计缺陷

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和一般课程相比更为抽象和概括,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科学有效地评价实属不易,因此就必须把这些抽象的目标具体化,从而依此来制定具体、可行、有效地评价指标,而且评价指标的内涵必须清晰,贴合教师的教学实际,这样才能起到评价的真正作用。但是目前大多高校各个科目的教学评价指标基本一样,包含教学态度、教学效果、教学方式等几个方面,体现不出思政课教学评价的特殊性。

3、评价方法过于量化,缺乏多样性

量化评价似乎以数量的形式体现客观性,实际上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通常只是依靠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例如学生和教师填表、打分,或者召开部分学生、教师参加的座谈会,请专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些意见等方法。这些评价方式评价的偶然性、局限性较大,难以真实反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貌。比如,评价值的不同,并不能反映不同评价值背后所隐含的复杂教学现象的具体内容,而相同的评价值也不能说明其背后所对应的不同教学现象就是相同的。

4、评价结果缺乏权威性,处理不当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任务艰巨,涉及层面广泛。评价明显带有主观意味,所以教学评价难免会受到评价工作者的个人主观情绪影响,势必会对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产生影响,评价者除了要掌握一定的评价知识和评价方法外,还要明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规律,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者必备的素质。但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过程中,评价者并不能都能达到要求,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评价结果必然不能个个精准有效。另外,尤为突出的一点是目前部分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认识不足,还存在走形式、打人情分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可靠性。

5、评价重结果轻过程,重教学近期效果忽视长期效果

我国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研究和实践的历史并不长,而且主要是在政府的政策推动下进行的,这使得评价实践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管理主义”倾向,缺乏对思政课教学过程本身关注的自觉意识。

另外,对思政课教学近期效果可以通过学生成绩、同行、专家的反馈意见体现,容易操作,而长期效果只能通过用人单位等社会组织进行评价,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为追踪难度大,评价工作就很难实施,因此经常被忽视。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改革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是一项重要内容,涉及许多指标内容和技术要求,面对以往教学评价中所存在的问题,应当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提出相应对策,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

1、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进行元评价——体现评价本身的科学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为了有效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但是如果评价体系本身出现偏差便将会导致整个改革决策出现失误,而在实际评价过程中也的确会由于评价本身的问题,使得评价的预期目的无法达到。因此,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要进行元评价。

“简单说来,元评价就是对评价本身的评价,主要目的是检验评价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偏差,运用统计和其他的方法来估计产生的偏差对评价结论的影响”。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元评价要包括的内容有:首先,对评价体系的评价。评价对象明确;评价目的明了;评价标准合理,指标体系科学,权重分配恰当;评价方法可行,评价信息的搜集、分析处理方法得当。其次,对评价组织实施的评价。评价的组织是否有能力但此重任,其成员是否具备相应素质,切实有效地落实评价工作。最后,对评价结果和效用的评价。评价结果可靠有效,通过对评价信息的处理和分析,判定评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评价结果可信度高,并且评价对被评者有促进作用。

2、设计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体现思政课教学的特殊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关键问题是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因此当评价方案确定后,其指标的优劣程度就成为保证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质量的核心因素。

首先要明确思政课教学评价指标的价值取向。在政治性层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内容应包含教师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播能力、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能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受程度和政治素养的发展状况。从学生发展需要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的价值困惑、人生目标迷茫等实际思想问题,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其次指标体系的设计应把握以下几点: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的制定与设计应该做到首先它必须与目标保持一致,必须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第二,指标制定必须整体完备,能全面再现和反应教育目标,反映思政课教学中的各种客观事实和客观因素;第三,指标体系还能符合评价者的实际水平,能为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具有可行性;第四,应当制定适当的评价指标标准,如果评价标准过低,很难区分教师教学水平,起不到相应的激励作用,如果评价指标标准过高,是大多数教师无法达到的,又容易挫伤教师工作积极性;第四,指标体系的制定能通过测量得出明确的结论;第五,指标的制定一定要保证信度和效度,起到评价真正的作用。

3、健全多样灵活的评价方法——体现评价制度本身的要求

把高校思想理论教育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考察,它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是大学生接受科学理论武装、熏陶优秀文化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采取适当的方式,从理论教育入手,使学生产生心理共鸣,让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和约束学生的行为。因此思政课教学评价应改变以往过分注重等级与量化,强调终结性评价的偏向,要加强对形成性评价、非测试评价、表现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的探索与应用,改进量化和等级方法,重视质性评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除了传统的教师的评价和学生评价、同行互价、领导和专家评价、教师自我评价这些常规评价方法外,也可以采用网络评价、社会评价等方法。

方法是多样的,总的来说在评价过程中应当注重发展性评价模式的运用,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目的。发展性评价是一种依据目标,重视过程,及时反馈,促进教师发展的形成性评价。以“立足现在、兼顾过去、面向未来”为取向,不仅注重教师的现实表现,更加关注教师的未来发展,通过评价与指导促进教师的“成长”。在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的过程中,让教师充分了解学校对他们的期望,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精神。根据教师的工作表现,确定教师个人的发展需求,判定教师个人的发展目标,提高教师履行工作职责的能力,从而促进学校的发展。发展性教师评价是面向全体教师的,重视提高全体教师的参与意识,帮助教师共同探讨、一起成长。

4、建立一个公正、权威且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组织机构——体现思政课的专业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以评促教,而且由于其课程的特殊性,有必要成立独立的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工作部门。组建与一般课程有所区别的督导组织、听课评课组织,可以聘请部分思政课离退休的资深老教师、老专家担当督导人员,保证评价过程的客观性、科学性和评价质量的权威性,既对承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老师起到一种外在的刺激作用,又可以汲取专家的宝贵经验和意见,提升自我教学能力。

5、校内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完善反馈调节机制——体现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复杂性

要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学评价结果反馈机制,使广大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学质量评价及其结果的反馈有一个深入正确的认识。美国学者泰勒在其行为目标模式中指出,评价可以找出实际活动偏离目标的程度,通过评价信息的反馈,促进教育教学活动尽可能地逼近目标。根据思政课程要素、课程实施过程、教学效果等不同层面的信息,采用科学的、恰当的、具有建设性的方式将评价信息反馈给教师,促使其最大限度的接受,从而改进教学,进而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实现思政课教学评价的最终价值。如此一来就可以形成一个评价-反馈-改进的良性循环过程,这对构建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有利于课程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有利于教学体系向大学生素质体系的转变。在反馈过程中一要注意反馈客观,尽可能准确全面的将信息反馈给教师。二要注意反馈及时,有利于发现和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三要注意在反馈的同时应当要指出教学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并且给予被评教师一些指导性的意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的科学性,解决评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能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骆郁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陈春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研究.武汉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4]李资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现状与思考.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2)

[5]骆郁廷,丁雪琴.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评价的主体.思想理论教育,2007(2) [6]王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

[7]甘泉.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评价的反馈调节机制.思想理论教育,2007(12) [8]李资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若干问题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2)

第四篇:高校思政课现状调查与思考

摘要:思政课高度重视与实效性之间的反差问题由来已久,对这一问题专门调查发现,形式主义现象严重,积弊甚深。为解决问题,必须对思政课现状进行总结和反思,并提出改革的思路,以供各级相关部门及领导参考。

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其最终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从事思政类课程教学几十年,深知思政对人才的重要性,于是对社会各相关方面作了一些调查与思考,现提供给各级部门及相关领导。

一、当前在校大学生对思政课的看法

在对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调查的基础上,暑假期间,对全国各地回乡的大学生以闲谈的方式零散地作了一些调查。形式虽然比较隐蔽,但提的主要问题是非常明确的:(1)你对思政课怎么看,感不感兴趣?(2)你们怎么听课?(3)你们有没有作业?(4)考试怎么考?成绩怎么样?(5)这类课怎么样才能符合你们的心意? 调查的结果如下:

(1)关于对思政课的看法,一致认为是比较没有意思的课。除了道德法律有实用价值外,其它内容没有多大意义,就是要考试,要学分没有办法,特别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政概论)。

(2)关于听课,有的回答是:没有意思的课,比如思政概论课,一般时候大家都在干自己的事,有看其它书的、有玩手机的、有传递条子交流的、有小声说话的,反正与思政课无关。只是在教师讲到具体事例的时候大家听一下,讲完又各干各的。问学生干其它事老师就不管吗?有人竟然说,老师如果不知趣而太严厉的话学生会叫他吃不了兜着走。问,你们不觉得浪费时间很可惜吗?回答说,那是老师在浪费时间,那些东西听了又有什么用呢?

(3)关于有没有作业,大部分都是有作业的。但有的是抄书,有的是写一封家信,以家长回信为完成的检验。有的是读一本革命题材小说然后写一篇读后感,但最后也没有交,等等。总之,作业看来也只是一种应付的形式,学生应付老师,老师应付学校,都在应付。

(4)关于考试,都说很简单,有开卷,也有闭卷,即便闭卷也是比较容易,考前划划背背就能完成,成绩大家都一般。考试成绩既反映不了水平、能力、学习认真程度,也反映不了思想品质,反正大家都知道是应付过关的。

(5)对这类课怎么做比较符合学生心意的问题,学生都认为如果就是那些内容最好不要上,起码应该上得精一些,要么讲一些有用的东西。

二、对思政课现状的总结

高校思政课高度重视与实效不佳的强烈反差一直困扰着相关的从业者。大学生思政教育层层发文件,大张旗鼓,但往往只把重要性写在文件上,挂在口头上,只当作装点门面的标签,以至于各个大学贯彻精神轰轰烈烈,耗时多,收效甚微。而把思政教育和实践分成两张皮,学校、家庭、社会不能形成合力,学生、家长、甚至教师认为可有可无。教育教学工作越做越糊涂,越做越没有威信;学生身在课堂神在课外,上课睡觉、玩手机、传递条子交流等现象已是非常正常;大学生社会理想信念虚无、精神空虚、感情淡漠的现状就成了教育者及社会不愿看到的结果。相当多大学生走向社会后缺少对社会的理解与相融能力,缺少面对挑战的信心和接受失败的心理准备,以至失去生活目标、道德失范。思政教育失效的危害不仅仅是课堂中的老师和学生,而是整个社会的思想和精神,是整个民族的创造力。因为把不着边际甚至无用当作至关重要而对学生有所强迫(学生实际上不会把思政课看得多重),就等于叫学生学会虚假。而学生把这种反常现象视为理所当然的时候,其创造意识也已经被摧残殆尽,这种伤害虽然是无形的,但对民族精神形成的破坏也是严重的。类似马加爵的大学生虽然是走向极端的少数个案,但其基础的广泛性却不能忽视。

三、对思政课教学实践的反思

1.思政教育最终要通过内化实现,如此“重视”了,为什么还不能内化?思政教育失效与社会大环境在某些方面是不是已经存在恶性循环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如何影响大学生思政教育内化的?

2.如果现有的思政教育评价体系是实事求是的、科学合理的,途径和方法是正确的,如果具有良性的循环机制,思政教育会不会出现形式主义泛滥的现象?我国的思政教育是如何在高度“重视”下失效的?重视的是什么?对谁“重视”,对谁负责?是不是有些值得重视的制度或体制性原因导致了思政教育在高度“重视”下失效?

四、对思政课改革的思考

1.破除一切禁锢,跳出自身圈子反思实效

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必有其包括思政教育在内的内在道理,我国思政课失效也必定有自身的本质根源。我国的思政教育不存在开放过头的问题,而是开放的不足。站到一个新的高度就会有新的境界和视角。跟在别人后面跑得再快,也是在别人后面;跟从“上面”,虽然省力,不会出事,但却交不出让社会满意的答卷。如果真正以学生为本,以人才培养为本,在改革中就不会只考虑框框、“上面”的检查,不会只考虑个人的小得失甚至乌纱帽。实际上,真正从人才需要出发的改革,相信肯定是会受到“上面”的肯定的。 2.进行课程改革

重视不在课的多少,不以课的门数、课时、课的名称为实效性的评价标准,实效性最终的权威评价来自学生的表现和社会的肯定程度。思政课教材应该是学生社会活动的指导书。目前的思政课如果学生认为有意思、好听,那是教师在教材以外发挥得好,或是迎合了低级的需要,而不是教材本身。这就提出了教材体系改革的问题。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以学生为本,对思政课进行教材、教法、观念、评价机制的创新。 建议:

(1)把现有的思政教育课缩编成社会生活“一本通”式的生活指导课。用几年时间探索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材体系。

(2)实行“大思政”概念,把思政教育内容渗透学校教学的任何一门课程中。任何教材和教师都必须回答:这个领域的世界历史和传统是什么,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如果能在实际上彻底纠正把单纯的说教当成唯一的思政教育形式的做法,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必已大获成功。

(3)改革考试方式。思政课成绩与学生实际表现没有必然联系的事实,说明考试实际上没有太大的意义。思政课不应单以分数评价成绩,而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行为特点和具体实践的行为倾向进行评析。这样,思政教育课就真正成了行为规范指导课,而不只是考试的工具。

3.寓教育于“无意识”中

思政教育实效性不是靠教师讲课讲出来的,做人的道理从本质上说是在实践中体会出来的。如何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让物说话,使学生置身于无所不在,又不知不觉的思政教育网络包围中,使学校环境与教育目标一致,要比教师整天在教室里喊破喉咙的教育效果好得多。

4.把大社会化成小社会,寓教于活动中

思政教育的内化需要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才能完成,社会实践越多,内化的机会越多,成熟度越高。这就需要把学校化成社会,把社会化成学校。因此要研究如何大力发展学生自由社团、俱乐部、各种自治协会等,使之成为浓缩的社会;研究如何组织面向社会的各类服务活动,使之成为学校;研究如何使学生工作部门、宣传部、团委等联合共同占领网络教育阵地,使思政教育占领每一个角落。 5.以学生为主体安排思政教育的一切活动

以学生为主体与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并不矛盾,教师本身就是为学生服务的。要把被颠倒的服务关系颠倒过来,研究如何使教师的一切工作都为解决学生困难和问题服务的措施。总之,思政课观念、教材、教法等待必须改革,才能不负大学思政课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陈雄俊.“两课”教学实效性的矛盾分析[J].教育与职 业,2007,(24). (责任编辑:李彦丽)

第五篇: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做到“六个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是这一“关键课程”的“关键主体”。要求思政课教师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六个要”既是对广大思政课教师提出的要求,更是对全国思政课教师具体工作的指导,为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需要不断按照“六个要”涵养道德、锤炼品质、提升技能、严格要求。

政治要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具有鲜明意识形态属性的课程,政治性是第一位的。每一位高校教师都应该树立科学信仰,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思政课教师更需要讲政治,真学、真懂、真信。思政课中与“政治”相关的内容占有较高的比重,政治意识、政治理想、政治制度、政党制度、政治认同等等。每个人都与政治有关,都跟政治或直接或间接或多或少地联系着。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部分,天之骄子,是未来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最重要见证者和践行者。他们应该拥有比一般人群更丰富的政治知识,更高的政治觉悟,更坚定的政治立场。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因此,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不仅要讲授政治知识,更要亲身政治实践,不仅要讲政治,更要有比其他任课教师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的政治意识、更敏锐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洞察力,担负起引导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重任。

情怀要深。思政课教师应该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以情感人,感染、激励、引导学生们拥有家国情怀的使命与担当。《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提出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有爱国情怀的人讲爱国。”在家国情怀方面容易产生的错误思想倾向是:心中只装着自己,或只装着小团体,对社会不关切,对世事不关心。思政课教师个人不仅要杜绝种种冷漠和不关切,反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还应着眼于全局、立足于长远,从国家发展的“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角度去思考最高战略,看整体、讲抱负。优秀的思政课教师是要秉持心装大事不糊涂的坚守,做好两袖清风走沧桑的准备,发扬奋斗有我舍我其谁的豪迈。同时,需要认识到,摆正公与私的关系是实现情怀要深的先决条件。先公后私,先人后己,先集体后个人的思维路径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基本原则要求。个人只有融入社会发展的滚滚洪流,顺势而为,深度融合方能找到历史的皈依。只顾自己、只顾眼前,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人生观念,只会让社会的发展浑然向下越发糟糕。用一番热情传播家国愿景、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中不断吸取养分、丰富思想。

思维要新。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并在实践中科学地运用。思政课是传授知识、启迪心智、荡涤灵魂的课程。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面对常新的教学对象,传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若以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讲授,思政课已无法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客观上讲,思政课教师的年龄每年都在增长,面对的学生却总是十八九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每代人所经历的生活际遇、所形成的知识结构、所面临的问题和所吸收的社会习惯、民俗传统都在发生巨大变化。思政课教师抱定“以不变应万变”的思想,不以新的视角、新的方法分析研究教学,任由师生鸿沟的出现,教学效果必将大打折扣。面对世事的变化,思政课教师应立足于理论发展的前沿问题,创新思考,“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了解发展变化了的教学对象,不断更新教学的内容,以新的视角、新的教学理念去应对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这种教学探索还要永不停歇,始终保持进行时的状态。

视野要广。格局决定结局,思路决定出路。思政课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教师所站的位置,所具有的眼界和视野,将直接影响和决定学生的眼界和思路。有时此时种下,彼时开花,有时此地种下彼地开花。首先,思政课教师要具有宽阔知识视野。面对传统“一桶水”和“一杯水”的理论,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面临极大的知识储备不足的挑战。思政课教师要善于从整体上驾驭知识体系,把握全局,不拘泥于知识的一隅一角,提升统合知识的能力,更加注重思维方式方法的传授。其次,思政课教师要具有国际视野。在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今天,叠加互联网的密集效应,整个世界俨然一个地球村。积极参与世界文明的对话,更多地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已经是新时代大学生的必修课。在这样的世界发展大背景下,思政课教师需要拥有更宽广的国际视野,善于用国际化的眼光和胸怀去引导学生,吸收更丰富的人类文明成果。同时,也要注意教育和引导学生客观、辩证地看待世界大变局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客观分析国际问题,引导学生将中国的发展置于国际视阈中进行比较,凸显我国“四个自信”的底气和优势。再次,思政课教师要具有历史视野。以史为鉴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思想政治理论不是空中楼阁,它源于实践,更是历史积淀后的精华留存。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充分认识昨天,而知今天,方可更好地预见和看待明天。思政课教师更好地驾驭历史,说理方能深入浅出,史论结合,有理有据,说理方能更有说服力。

自律要严。从人类行为规制的路径来看,主要分为自律和他律两种。他律是外在约束,要通过内在的自律起作用;自律是自我约束,自我要求,自我修养,应该说反求诸己是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中将自我修养、内圣外王作为道德发展的终极目标。实现严格自律可以作为人类价值原则的最佳实践形式。马克思曾说过:“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够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思政课教师在引导大学生自我约束严格自律时首先应该做到严格约束自己,言行一致,知行合一,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收到教育效果。假若学生看到的是一个“分裂”型人格的教师,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课上一套课下一套,网上一套网下一套,说一套做一套,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要么走向教育目标要求的反面,要么就容易形成虚伪的双重人格。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来说都是极其危险的。思政课教师的严格自律还要时时处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做时代的引领者。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做一根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更要做一束光源,所照之处充满光亮。

人格要正。这可以说是对思政课教师最根本的要求,它融汇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这五个方面的要求。思政课教师的高尚人格加上真理的力量,是实现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保证。文以载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思政课教师要“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教育学中很重视学生“向师性”的原理,大学生虽然心理生理更加成熟稳定,但也经常会表现出因认可任课教师的人格,才更信服其所讲授的道理,进而更深入地感受其所传授的知识。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高和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运用积极向上的人格力量引导学生成长的自觉性。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和积极认同道德榜样的人格特质,全面提高自身人格特征中包括性格、气质、兴趣、能力、动机、心态、情绪、行为方式在内的诸多方面,倡扬人格同一,光明磊落,关爱,真诚,阳光,平和,开朗,包容,信任,质朴等优秀特质,不断摒弃和克服消极,悲观,抱怨,责备,冷淡,烦躁,夸夸其谈,虚假,虚伪等不良人格因素。思政课教师高尚的人格可以让真理更加有光辉。真理力量的发挥同样需要思政课教师做出更多的努力,将真理与丰富生动的社会生活实践相联结,引入实践的元素证明真理的力量等。

上一篇:工行信用卡升级额度下一篇:高校辅导员工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