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讲稿范文

2022-06-10

第一篇:高校思政课讲稿范文

高校思政教师如何上好思政课?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指明前行方向,对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在这些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他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这就要求我们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何要从娃娃抓起?习近平曾指出,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中传播的一些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产生不良作用。而未成年人的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以加强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战略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第一,政治要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

第二,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

第三,思维要新,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

第四,视野要广,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

第五,自律要严,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

第六,人格要正,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八个相统一”。

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

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

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

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

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目前,有的思政课多少年不变样,听者昏昏沉沉;有的人课堂上一套,在网上换了“马甲”也换了一副面孔,这样的“表率”也是一种低级红、高级黑。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后,备受鼓舞,深受启发。

结合“好老师”的“四有标准”和思政课教师的职业特征,我认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上好思政课,一要具备政治素养。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有理想信念,政治要强,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这就要求,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钻研、真信仰和真践行。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是思政课教师最基本的职业操守。检验高校思政课教师政治素养行之有效的“试金石”是“四个自信”和“两个维护”,此外还看其课上课下、网上网下是否言行一致。高校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

二要具备人品素养。高校思政课教师人格要正。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自律要严,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

三要具备学识素养。高校思政课教师安身立命的学识根基是马克思主义。我们要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除此,还要追求思维创新。任何伟大事业都始于创新,都始于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星辰大海的宏伟目标。要读懂党领导亿万人民的奋斗史和创新史,必须有纵观古今上下千年的宽阔学术视野。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讲好思政课还必须花大力气培养和完善学识素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即对教育学、心理学的钻研。实践经验证明,在解决了思政课“为谁教”和“教什么”这两大问题后,基于教师职业技能角度来思考“怎样教”就成为决定课程品质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篇:高校思政课现状调查与思考

摘要:思政课高度重视与实效性之间的反差问题由来已久,对这一问题专门调查发现,形式主义现象严重,积弊甚深。为解决问题,必须对思政课现状进行总结和反思,并提出改革的思路,以供各级相关部门及领导参考。

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其最终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从事思政类课程教学几十年,深知思政对人才的重要性,于是对社会各相关方面作了一些调查与思考,现提供给各级部门及相关领导。

一、当前在校大学生对思政课的看法

在对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调查的基础上,暑假期间,对全国各地回乡的大学生以闲谈的方式零散地作了一些调查。形式虽然比较隐蔽,但提的主要问题是非常明确的:(1)你对思政课怎么看,感不感兴趣?(2)你们怎么听课?(3)你们有没有作业?(4)考试怎么考?成绩怎么样?(5)这类课怎么样才能符合你们的心意? 调查的结果如下:

(1)关于对思政课的看法,一致认为是比较没有意思的课。除了道德法律有实用价值外,其它内容没有多大意义,就是要考试,要学分没有办法,特别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政概论)。

(2)关于听课,有的回答是:没有意思的课,比如思政概论课,一般时候大家都在干自己的事,有看其它书的、有玩手机的、有传递条子交流的、有小声说话的,反正与思政课无关。只是在教师讲到具体事例的时候大家听一下,讲完又各干各的。问学生干其它事老师就不管吗?有人竟然说,老师如果不知趣而太严厉的话学生会叫他吃不了兜着走。问,你们不觉得浪费时间很可惜吗?回答说,那是老师在浪费时间,那些东西听了又有什么用呢?

(3)关于有没有作业,大部分都是有作业的。但有的是抄书,有的是写一封家信,以家长回信为完成的检验。有的是读一本革命题材小说然后写一篇读后感,但最后也没有交,等等。总之,作业看来也只是一种应付的形式,学生应付老师,老师应付学校,都在应付。

(4)关于考试,都说很简单,有开卷,也有闭卷,即便闭卷也是比较容易,考前划划背背就能完成,成绩大家都一般。考试成绩既反映不了水平、能力、学习认真程度,也反映不了思想品质,反正大家都知道是应付过关的。

(5)对这类课怎么做比较符合学生心意的问题,学生都认为如果就是那些内容最好不要上,起码应该上得精一些,要么讲一些有用的东西。

二、对思政课现状的总结

高校思政课高度重视与实效不佳的强烈反差一直困扰着相关的从业者。大学生思政教育层层发文件,大张旗鼓,但往往只把重要性写在文件上,挂在口头上,只当作装点门面的标签,以至于各个大学贯彻精神轰轰烈烈,耗时多,收效甚微。而把思政教育和实践分成两张皮,学校、家庭、社会不能形成合力,学生、家长、甚至教师认为可有可无。教育教学工作越做越糊涂,越做越没有威信;学生身在课堂神在课外,上课睡觉、玩手机、传递条子交流等现象已是非常正常;大学生社会理想信念虚无、精神空虚、感情淡漠的现状就成了教育者及社会不愿看到的结果。相当多大学生走向社会后缺少对社会的理解与相融能力,缺少面对挑战的信心和接受失败的心理准备,以至失去生活目标、道德失范。思政教育失效的危害不仅仅是课堂中的老师和学生,而是整个社会的思想和精神,是整个民族的创造力。因为把不着边际甚至无用当作至关重要而对学生有所强迫(学生实际上不会把思政课看得多重),就等于叫学生学会虚假。而学生把这种反常现象视为理所当然的时候,其创造意识也已经被摧残殆尽,这种伤害虽然是无形的,但对民族精神形成的破坏也是严重的。类似马加爵的大学生虽然是走向极端的少数个案,但其基础的广泛性却不能忽视。

三、对思政课教学实践的反思

1.思政教育最终要通过内化实现,如此“重视”了,为什么还不能内化?思政教育失效与社会大环境在某些方面是不是已经存在恶性循环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如何影响大学生思政教育内化的?

2.如果现有的思政教育评价体系是实事求是的、科学合理的,途径和方法是正确的,如果具有良性的循环机制,思政教育会不会出现形式主义泛滥的现象?我国的思政教育是如何在高度“重视”下失效的?重视的是什么?对谁“重视”,对谁负责?是不是有些值得重视的制度或体制性原因导致了思政教育在高度“重视”下失效?

四、对思政课改革的思考

1.破除一切禁锢,跳出自身圈子反思实效

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必有其包括思政教育在内的内在道理,我国思政课失效也必定有自身的本质根源。我国的思政教育不存在开放过头的问题,而是开放的不足。站到一个新的高度就会有新的境界和视角。跟在别人后面跑得再快,也是在别人后面;跟从“上面”,虽然省力,不会出事,但却交不出让社会满意的答卷。如果真正以学生为本,以人才培养为本,在改革中就不会只考虑框框、“上面”的检查,不会只考虑个人的小得失甚至乌纱帽。实际上,真正从人才需要出发的改革,相信肯定是会受到“上面”的肯定的。 2.进行课程改革

重视不在课的多少,不以课的门数、课时、课的名称为实效性的评价标准,实效性最终的权威评价来自学生的表现和社会的肯定程度。思政课教材应该是学生社会活动的指导书。目前的思政课如果学生认为有意思、好听,那是教师在教材以外发挥得好,或是迎合了低级的需要,而不是教材本身。这就提出了教材体系改革的问题。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以学生为本,对思政课进行教材、教法、观念、评价机制的创新。 建议:

(1)把现有的思政教育课缩编成社会生活“一本通”式的生活指导课。用几年时间探索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材体系。

(2)实行“大思政”概念,把思政教育内容渗透学校教学的任何一门课程中。任何教材和教师都必须回答:这个领域的世界历史和传统是什么,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如果能在实际上彻底纠正把单纯的说教当成唯一的思政教育形式的做法,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必已大获成功。

(3)改革考试方式。思政课成绩与学生实际表现没有必然联系的事实,说明考试实际上没有太大的意义。思政课不应单以分数评价成绩,而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行为特点和具体实践的行为倾向进行评析。这样,思政教育课就真正成了行为规范指导课,而不只是考试的工具。

3.寓教育于“无意识”中

思政教育实效性不是靠教师讲课讲出来的,做人的道理从本质上说是在实践中体会出来的。如何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让物说话,使学生置身于无所不在,又不知不觉的思政教育网络包围中,使学校环境与教育目标一致,要比教师整天在教室里喊破喉咙的教育效果好得多。

4.把大社会化成小社会,寓教于活动中

思政教育的内化需要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才能完成,社会实践越多,内化的机会越多,成熟度越高。这就需要把学校化成社会,把社会化成学校。因此要研究如何大力发展学生自由社团、俱乐部、各种自治协会等,使之成为浓缩的社会;研究如何组织面向社会的各类服务活动,使之成为学校;研究如何使学生工作部门、宣传部、团委等联合共同占领网络教育阵地,使思政教育占领每一个角落。 5.以学生为主体安排思政教育的一切活动

以学生为主体与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并不矛盾,教师本身就是为学生服务的。要把被颠倒的服务关系颠倒过来,研究如何使教师的一切工作都为解决学生困难和问题服务的措施。总之,思政课观念、教材、教法等待必须改革,才能不负大学思政课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陈雄俊.“两课”教学实效性的矛盾分析[J].教育与职 业,2007,(24). (责任编辑:李彦丽)

第三篇: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做到“六个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是这一“关键课程”的“关键主体”。要求思政课教师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六个要”既是对广大思政课教师提出的要求,更是对全国思政课教师具体工作的指导,为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需要不断按照“六个要”涵养道德、锤炼品质、提升技能、严格要求。

政治要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具有鲜明意识形态属性的课程,政治性是第一位的。每一位高校教师都应该树立科学信仰,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思政课教师更需要讲政治,真学、真懂、真信。思政课中与“政治”相关的内容占有较高的比重,政治意识、政治理想、政治制度、政党制度、政治认同等等。每个人都与政治有关,都跟政治或直接或间接或多或少地联系着。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部分,天之骄子,是未来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最重要见证者和践行者。他们应该拥有比一般人群更丰富的政治知识,更高的政治觉悟,更坚定的政治立场。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因此,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不仅要讲授政治知识,更要亲身政治实践,不仅要讲政治,更要有比其他任课教师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的政治意识、更敏锐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洞察力,担负起引导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重任。

情怀要深。思政课教师应该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以情感人,感染、激励、引导学生们拥有家国情怀的使命与担当。《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提出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有爱国情怀的人讲爱国。”在家国情怀方面容易产生的错误思想倾向是:心中只装着自己,或只装着小团体,对社会不关切,对世事不关心。思政课教师个人不仅要杜绝种种冷漠和不关切,反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还应着眼于全局、立足于长远,从国家发展的“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角度去思考最高战略,看整体、讲抱负。优秀的思政课教师是要秉持心装大事不糊涂的坚守,做好两袖清风走沧桑的准备,发扬奋斗有我舍我其谁的豪迈。同时,需要认识到,摆正公与私的关系是实现情怀要深的先决条件。先公后私,先人后己,先集体后个人的思维路径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基本原则要求。个人只有融入社会发展的滚滚洪流,顺势而为,深度融合方能找到历史的皈依。只顾自己、只顾眼前,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人生观念,只会让社会的发展浑然向下越发糟糕。用一番热情传播家国愿景、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中不断吸取养分、丰富思想。

思维要新。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并在实践中科学地运用。思政课是传授知识、启迪心智、荡涤灵魂的课程。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面对常新的教学对象,传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若以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讲授,思政课已无法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客观上讲,思政课教师的年龄每年都在增长,面对的学生却总是十八九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每代人所经历的生活际遇、所形成的知识结构、所面临的问题和所吸收的社会习惯、民俗传统都在发生巨大变化。思政课教师抱定“以不变应万变”的思想,不以新的视角、新的方法分析研究教学,任由师生鸿沟的出现,教学效果必将大打折扣。面对世事的变化,思政课教师应立足于理论发展的前沿问题,创新思考,“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了解发展变化了的教学对象,不断更新教学的内容,以新的视角、新的教学理念去应对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这种教学探索还要永不停歇,始终保持进行时的状态。

视野要广。格局决定结局,思路决定出路。思政课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教师所站的位置,所具有的眼界和视野,将直接影响和决定学生的眼界和思路。有时此时种下,彼时开花,有时此地种下彼地开花。首先,思政课教师要具有宽阔知识视野。面对传统“一桶水”和“一杯水”的理论,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面临极大的知识储备不足的挑战。思政课教师要善于从整体上驾驭知识体系,把握全局,不拘泥于知识的一隅一角,提升统合知识的能力,更加注重思维方式方法的传授。其次,思政课教师要具有国际视野。在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今天,叠加互联网的密集效应,整个世界俨然一个地球村。积极参与世界文明的对话,更多地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已经是新时代大学生的必修课。在这样的世界发展大背景下,思政课教师需要拥有更宽广的国际视野,善于用国际化的眼光和胸怀去引导学生,吸收更丰富的人类文明成果。同时,也要注意教育和引导学生客观、辩证地看待世界大变局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客观分析国际问题,引导学生将中国的发展置于国际视阈中进行比较,凸显我国“四个自信”的底气和优势。再次,思政课教师要具有历史视野。以史为鉴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思想政治理论不是空中楼阁,它源于实践,更是历史积淀后的精华留存。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充分认识昨天,而知今天,方可更好地预见和看待明天。思政课教师更好地驾驭历史,说理方能深入浅出,史论结合,有理有据,说理方能更有说服力。

自律要严。从人类行为规制的路径来看,主要分为自律和他律两种。他律是外在约束,要通过内在的自律起作用;自律是自我约束,自我要求,自我修养,应该说反求诸己是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中将自我修养、内圣外王作为道德发展的终极目标。实现严格自律可以作为人类价值原则的最佳实践形式。马克思曾说过:“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够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思政课教师在引导大学生自我约束严格自律时首先应该做到严格约束自己,言行一致,知行合一,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收到教育效果。假若学生看到的是一个“分裂”型人格的教师,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课上一套课下一套,网上一套网下一套,说一套做一套,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要么走向教育目标要求的反面,要么就容易形成虚伪的双重人格。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来说都是极其危险的。思政课教师的严格自律还要时时处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做时代的引领者。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做一根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更要做一束光源,所照之处充满光亮。

人格要正。这可以说是对思政课教师最根本的要求,它融汇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这五个方面的要求。思政课教师的高尚人格加上真理的力量,是实现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保证。文以载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思政课教师要“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教育学中很重视学生“向师性”的原理,大学生虽然心理生理更加成熟稳定,但也经常会表现出因认可任课教师的人格,才更信服其所讲授的道理,进而更深入地感受其所传授的知识。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高和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运用积极向上的人格力量引导学生成长的自觉性。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和积极认同道德榜样的人格特质,全面提高自身人格特征中包括性格、气质、兴趣、能力、动机、心态、情绪、行为方式在内的诸多方面,倡扬人格同一,光明磊落,关爱,真诚,阳光,平和,开朗,包容,信任,质朴等优秀特质,不断摒弃和克服消极,悲观,抱怨,责备,冷淡,烦躁,夸夸其谈,虚假,虚伪等不良人格因素。思政课教师高尚的人格可以让真理更加有光辉。真理力量的发挥同样需要思政课教师做出更多的努力,将真理与丰富生动的社会生活实践相联结,引入实践的元素证明真理的力量等。

第四篇:高校思政课教师-四个全面心得

学习“四个全面”心得体会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于“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早有耳闻,本部门在近期组织了全体教师更加深入全面的学习了“四个全面”,让我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知。

2014年12月,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明确提出“四个全面”的总体布局,强调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则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共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顺利实现。这个过程中,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各项目标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

“四个全面”是我党的重要治国理政思想,它围绕党要为人民服务的立足点而展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总书记就曾旗帜鲜明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种坚定的价值信念,不仅是“四个全面”的价值标准,也是“四个全面”的价值灵魂。它继承并延续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并在战略思想中展现为一种使命和一份责任。

其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现代社会,人民的根本利益可以分为生存利益和发展利益两大类别。由“全面建设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标志着当人民的生存利益基本实现后,发展利益开始成为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路径。

其二,全面深化改革是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的意义在于给人民群众带去实实在在的利益。要更好地实现、维护与发展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确保全面深化改革能注重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增进人民福祉。

其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人民利益的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好、保障好、实现好人民的利益,法治是保障人民利益的最持久、最可靠途径。法治明确赋予了公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权利。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必须着力保障人民依法享有权利,承担应尽的义务。同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是培育公民法治意识的重要过程。当全体公民都能自觉学法、守法、用法,发自内心拥护法律时,人民权益才能得到更好的实现与维护。

其四,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人民利益的关键。事业成败,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面临的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从严治党,就是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重点是从严治吏、正风反腐、严明党纪,目标是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努力工作,锐意进取,与时俱进,开创义务教育工作新局面,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不断地加强自身学习,不断地遵守并践行“依法执教”,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依法执教就是我们教师要依据法律法规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要在法律法规所答应的范围内进行,教师要善于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教师既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也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思想素质。

总之,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树立教育公平公正观念,把握教育中法律的尺度,为人师表,依法执教,做个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第五篇:激发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活力心得 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加强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传承弘扬优秀历史文化,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作为一名高校思政工作者,我倍感温暖,无比振奋。

文化是一种深沉、广泛、持久的力量,为高校思政课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丰厚的道德滋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不仅为办好思政课指明了方向,更阐发了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文化底蕴与文化支撑的内在逻辑,必将激活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文化驱力。

一、坚持内容为王,深入挖掘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文化资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内容是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它们所规定的事物的特性、成分、运动过程和发展趋势的总和,在事物变化发展中起基础性、决定性和关键性作用。因此,要激活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文化驱力,就必须要牢牢把握课程内容建设这一核心,着力优化路径破解难题,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博大精深优秀传统文化中、从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高校自身在长期办学实践积累的校史文化、治学文化和课程文化中,汲取思政课建设的人文养分和精神力量,使之与现代文化相融相通,对接好思政课需要的“育人

点”和文化资源能够提供的“服务点”二者之间的契合度,遴选出思政课教学所需并与之相匹配的故事、素材、案例等文化资源,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设计,抓好教学改革、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考核评价等环节,实现对思政课的文化赋能和以文化人。

二、坚持主体为要,切实把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文化需求

高校学生作为思政课的主体,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他们无论价值引领、思想解惑、道德情操,还是理论学识、艺术修养、实践养成等方面,从“文化”外延的大概念来说,归根结底指向的都是要提供怎样的文化生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立足更宽广的文化视野、立足以学生为中心、立足意识形态的政治与文化属性角度,牢牢把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清醒看待思政课文化供给与学生需求的层次性矛盾、学生不同主体之间因自身情况导致对文化需要不同的差异性矛盾、思政课文化供给与学生需求的价值取向背反性矛盾。进而以问题为导向,从提高思政课的文化供给质量和效率出发,聚焦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打造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思政课。

三、坚持方法为实,大力增强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文化效度

从理论供给而言,思政课的价值魅力和理论说服力虽然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真理性、科学性和价值性,但“好内容”也需

要寻找更好的表达方法。毕竟,在思想政治教育语境中,方法论是人们作为活动主体通过实践活动作用于客体而达到特定目的的途径和手段,一种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理论体系或系统,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不仅包括具体方法,也包括思维方法。这就要求,思政课要探索切实可行的实用方法,在有限教学的文化空间里,把握好“内容”所承载的道理、事实、情感等要素,创新教学话语表达方式,研究高校学生受众的习惯、特点和认知,把课程规定要讲的、教师自主愿讲的和学生困惑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把“自己讲”和“学生讲”结合起来,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像文化润物无声一样给学生以人生启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方能最大化彰显思政课的育人功能。

四、坚持探索为赢,建构拓宽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文化理路

近年来,高校思政课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成效是显著的。但在教学效果、教材建设、师资队伍、体制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迫切需要探索长效性、可持续性和系统性路子,发挥文化在思政课改革创新中的“软”治理作用,运用文化治理这种“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治理方式加以应答,重点抓好“三大任务”。一方面是要建构形成稳定的思政课教学文化,升级构设教学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让持久成形的教学传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成为师生共同的课堂范式。另一方面是要建构形成独特的思政课教师文化,让思政课教师不能只做答疑解惑、

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更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让“人师”和“经师”合一的理念成为教师身份自觉。第三是要建构形成特殊的思政课课程文化,要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成“第一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成“第一学科”、思政课建成“第一课程”成为集体的价值共识。

上一篇:感谢信背景素材范文下一篇:公务员转正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