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与教育论文范文

2022-05-15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安全与教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发展深化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安全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基础。安全发展观是针对目前中国社会所遭遇到的各类安全问题而提出的。安全问题引发了中国社会对安全活动的广泛的道德讨论与党和政府对“安全伦理”的关注。

第一篇:安全与教育论文范文

高校安全管理与大学生安全教育

摘 要:高校安全管理面临形势复杂但又意义重大。要做好高校尤其是学生群体的安全管理,必须以预防为主,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增强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大学生自我保护能力。高校要以校园安全管理体制建设为出发点、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切入点、以多层次多样化的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安全管理部门应以“系列化、品牌化”,“点线面、多层次”,“良性互动、和谐发展”的思路策划组织安全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安全教育;安全管理

高校安全管理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职能,并且也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意义重大。对学校而言,平安校园、和谐环境则是学校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开展的重要保障,是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基本条件,而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在高校安全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高校安全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

当前,高校安全管理工作所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利益关系复杂多样,社会治安问题不容乐观。而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另一方面,大学生来自天南海北,成长于不同家庭,脾气秉性各有不同;大学生又呈现出思想单纯、社会经验不足、防范意识差的特征。因而,给高校安全管理工作尤其是学生群体的安全管理带来挑战。

同时,做好高校尤其是学生群体的安全管理工作意义非凡。首先,这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构建和谐社会是最首要任务就是要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而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安全稳定与否直接关乎高校本身、教育系统以及整个国家社会的发展稳定大局。其次,这是实现高校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平安是发展的基础。以人为本,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切实维护广大师生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合法权利,是维护师生权益、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最后,这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条件[1]。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基础条件,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有力保障。学生在校园里成长成才,并最终走向社会。因此,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安全、稳定、文明、健康的学校环境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安全管理工作当以预防为主,做好预防、避免各种危险事件的发生是安全管理的关键[2]。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是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

二、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是高校安全管理的对象,做好学生群体的安全管理对于整个高校乃至社会的安全稳定十分重要。

首先,这是依法治国加强法制社会建设的需要。目前,我国正处于大变革大转型时期,各种利益矛盾凸显,法制社会的建设显得更加急迫。根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3],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学校在校研究生、本专科总人数已达2 563万。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部分,大学生作为即将进入社会的群体,在大学期间接受安全教育、树立良好的安全法制意识,对其今后走向社会、遵守维护践行法制、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这是营造稳定育人环境的需要。高校肩负着科教兴国、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使命,而使命的实现首先需要一个稳定、平安、和谐的校园环境。通过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校园安全管理,加强校园和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治理,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因而,要切实加强大学生安全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潜力,让大学生主动投身平安校园建设,并充分享受平安校园建设所带来的“红利”。

再次,也是进一步实现安全保卫部门管理育人职能的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进入全方位、立体化的时代,另一方面当前高校思想政治专职教育人员严重不足,师生配比要求从1981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暂行规定》的1:120到1995年国家教委《中国高等学校德育大纲》的1:120~150,再到2006年教育部24号令的1:200。即便如此,不少高校的专职人员配备仍不达标[4]。为了解决此矛盾,学校安全保卫、后勤保障等管理部门在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发挥管理育人职能不失为一个解决办法[5]。对于安全保卫部门来说,除了做好事后监控和处置外,更应当充分重视事前预防的重要性,积极做好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从源头上教育引导学生,从而更好地营造安全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

三、创新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思考

新形势下,高校更应该注重校园安全问题,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笔者认为,要做好大学生的安全管理,应当以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树立正确的安全观为中心,从以下几个层面不断推进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

(一)以校园安全管理体制建设为出发点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

校园安全稳定是关系学校发展的大事。要想促进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首先必须不断完善安全管理体制的建设[6]。要在学校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直接领导下,成立校级层面的安全工作管理小组,集中学校各个部门的力量,科学划分各部门职责,共同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维护好校园安全稳定。其次,要不断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制度建设,在充分借鉴国内外高校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安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与时俱进,保证各项规章制度用得上、可操作、实效强。最后,要不断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加强校园安全管理的队伍建设。

(二)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切入点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

当前,我国高校已经把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高校安全管理部门也应当切实重视起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重要性,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作为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价值目标。学生既是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服务对象,又是教育对象,如何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法制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是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环节、重中之重。笔者认为,要做好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必须避免生硬、僵化的工作方式,避免单纯事后“救火”式的工作方法,而应当以预防为主、以教育为主,借鉴和采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将学生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融入到安全教育、安全管理工作中。

(三)以多层次多样化的活动为载体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

当今社会,信息传递快捷,价值观念多元,大学生群体也不断呈现出新的特点。面对更具自我意识、更有自主想法的新一代大学生群体,我们的安全教育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价值需求,更加契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情感需要。笔者认为,在安全教育的实践中,我们应当更多地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抛弃单一枯燥的说教方式,以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做好安全教育。

1.系列化、品牌化。突破以往松散的宣传教育方式,以系列化、品牌化战略策划组织一系列活动,整合成固定名称的品牌,在具体执行中充分贯彻系列化、品牌化的指导思想,让大学生逐步认可接受。并且,今后每年均可以同一品牌作为载体,来包装组合一系列子活动,以打造成安全宣传教育的传统品牌。比如,可以打造“安全宣传月”、“消防安全周”等这样的安全教育品牌,在这样的品牌下策划组织安全知识巡展、安全讲座、防身术教授、消防演练等一系列活动,在各个活动的海报、展板、网络宣传等方面均采取品牌化包装,使用统一的色调、版式进行宣传报道,使学生充分认可这些安全教育品牌,从而取得更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2.点线面、多层次。策划活动要充分考虑到点线面结合,多层次布局,使得安全教育工作更具实效性。比如,在“面”上可以通过安全教育巡展这样的活动,多采取漫画、表格、案例等生动活动的形式精心编写展览内容,将展板流动布展于食堂、教学楼、宿舍区等人流量大的地方,让绝大多数同学都接受到安全教育;“线”上则可以参与性强的形式让一部分同学参与到安全教育中,如“安全知识有奖问答”、“安全宣传标语征集”,通过有奖知识问答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学习到各种实用的安全知识,通过安全标语征集让学生以主人翁姿态参与平安建设;“点”上则可以定期设立“处室开放日”,在“走出去”的同时把学生“请进来”,邀请一批同学参与了解校园安全管理,与安全管理人员充分互动,在这个过程中管理人员了解到了学生的想法,而学生也能够更加了解、理解安全管理工作,从而使得今后的安全管理工作更能取得学生的理解配合,进入良性循环,避免安全管理措施遭遇反感、贯彻不力的情况发生。

3.良性互动、和谐发展。活动策划中,应充分考虑安全管理部门与学生群体的良性互动,避免单一说教的僵硬教育形式,让学生以主体地位参与平安校园建设,并充分感受到安全管理部门乐于服务同学、倾听同学声音的诚恳姿态。例如,安全管理部门可以针对学生关心的某一安全问题展开调研,充分听取学生意见建议,在具体执行中适当考虑采纳学生的合理意见,变被动为主动,减少政策实施的阻力。另外,安全管理部门可以凝聚一批热心安全教育工作的学生并形成人才培育长效机制,定期选拔“安全宣传大使”,或者成立如“学生安全管理委员会”这样的社团,充分发掘学生自我管理的潜力,做实大学生安全宣传教育,谋求与全校学生的良性互动和平安校园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总之,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是高校安(下转123页)(上接112页)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必须以昂扬向上的斗志、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踏实肯干的责任感,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不断提高工作的实效,为谱写好中国梦的教育篇章、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黄德珍.新形势下创建平安校园的探索与实践[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36.

[2] 孙珠红,翟青,焦兰.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内涵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4):132.

[3] 教育部.高等教育学校(机构)学生数[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567/201309/156872.html,

2013-09-04.

[4] 徐家庆.高效安全稳定视角下的辅导员队伍建设[J].江苏高教,2010,(6):91.

[5] 裴劲松,高艳,邓小凤,邵虎.着力构建大学生安全教育立体新格局[J].中国高等教育,2009,(Z2):75.

[6] 周亚夫.“平安校园”建设中提高主动安全意识的研究[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93.

Campus safety management and safety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PAN Jing

(President office,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China)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safety;safety education;safety management

[责任编辑 杜 娟]

作者:潘静

第二篇:安全伦理道德与安全职业道德教育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发展深化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安全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基础。安全发展观是针对目前中国社会所遭遇到的各类安全问题而提出的。安全问题引发了中国社会对安全活动的广泛的道德讨论与党和政府对“安全伦理”的关注。胡锦涛曾指出:“人的生命是宝贵的,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以下简称“三个不能”。)其中关于“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和发展“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等“生命安全”问题,既是一个关于社会发展的“安全伦理”命题,也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安全道德观。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安全伦理道德视野看,认识安全伦理道德,加强安全职业道德规范与教育是现代安全活动发展的历史必然。现代安全活动已经成为一种具有伦理精神和生命价值关怀的活动。因此,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安全伦理道德思想出发,重新认识安全职业道德与教育,对我们落实安全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安全道德的本质是安全职业道德

1.安全道德的逻辑规定

在马克思主义安全道德观看来,安全道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安全道德是指,政府部门、企业、商业以及风险决策者及其利益相关个人在安全活动结果中所表现出来的职业道德。狭义的意义上的安全道德专指安全管理工作者在安全活动结果中所表现出来的职业道德。

本文从狭义意义讨论安全道德与安全职业道德。这个安全道德包含如下的逻辑规定:①从安全道德与道德的关系看,安全道德属于道德;②从安全道德与职业道德的关系看。安全道德属于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分工中形成的职业活动的道德。在职业活动中,涉及到的各种利益,尤其是自觉涉及利害关系的职业行业,属于职业道德;③从安全道德与安全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关系看,安全道德是安全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安全活动是一种管理活动,安全活动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越大,其责任越重大,特别是对风险决策或安全政策的制定、安全监管和安全生产等安全管理行为,其责任重于泰山;④安全道德是安全活动行为结果中表现现出的道德。即安全活动行为结果蕴含道德,安全活动行为结果表现道德。

2.安全职业道德的二种伦理范式

依据道德选择和道德评价时所诉诸的“以人为本”和人权伦理理论根据,我们发现安全职业行为存在着“道德的”、“不道德的”两种伦理范式。其中,“不道德”伦理范式是指,安全职业活动不遵守以人为本的伦理原则或人权道德规戒,并明显地对上述规范持有一种积极的反对立场。表现为风险决策者与相关的安全职业人员的行为与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诫要求完全相反,对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采取一贯的反对态度,因此,这个模式的动机是贪婪和自私,为了获利,组织或个人不惜他人生命及健康的代价要达到目标的实现,即不关心他人的生命与健康,也不尊重他人希望被公平对待的要求

与不道德安全职业活动的自私动机相反,道德的安全职业活动也渴望成功,但仅限于合理的伦理规范内,即强调人的生命的宝贵价值,在具体安全管理中是根据安全道德的标准,如尊重个人的安全权利,公正、公平和适当的过程实施安全生产。因此,其动机可能被视为公平,均衡或无私。企业的目的仍然是强调利润,但道德的安全生产管理不以牺牲法律和合理的伦理为代价去追求其经济增长目标或盈利的目标,这就是道德的安全职业活动的要求,也是道德的安全职业活动的追求目标。

道德的安全职业道德模式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①作为业主或雇主及各层管理人员,要有一个明确的以人为本的安全伦理方向。②要有持续的尊重生命健康价值的安全伦理责任感或安全伦理责任心,并能为员工所认识。③这种安全伦理行动对社会的效应是积极的,这胜过道德说教与宣传。④安全伦理只是希望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保障个人的安全权等最基本的人权,不以牺牲人的生命健康为代价追求利润。

二、当前安全职业道德教育的重点对象与原则

1.安全职业道德教育的重点

安全伦理的核心是安全道德,而安全道德是安全管理工作者在安全活动中和安全活动结果中所表现出来的职业道德,因此,安全职业道德的主体是安全管理工作者。根据美国学者鲍姆哈特的最早的调查研究表明,风险决策者及其安全监管机构与管理组织的行为可以直接导致安全活动的道德行为后果。此后多名学者又添加上社会的道德氛围因素,重复上述调查,结果得出划时代的研究发现:上司的行为被认为是对不道德行为影响最大的因素,其次是同事的行为对道德行为的影响。

在我国近几年安全事故的调查中也不难发现有类似的结果。安全职业中不道德行为主要表现在:①非道德决策。即风险决策者和安全管理者本身并没有把道德思考纳入他们的行为、决策或行动中去。②不道德行为。有些风险决策者和安全管理者、地方官员或组织管理机构里的个人本身就不讲道德,他们给其他人带来的是极坏的影响。③过分强调利润目标和政绩评价,将财富获得优先于安全获得考虑。④在实际安全活动中,安全管理人员对安全活动的监督及控制明显不足,或制定的安全政策不合理,或者缺乏明确的安全行为规范。由此可见,现阶段的安全职业道德教育的重点在风险决策者和安全管理者、地方官员或组织管理机构里的负有安全责任的个人。

2.安全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则

一是全员性与职业性的辨证统一原则。一方面,社会是由一个个社会成员组成的,实现社会“安全发展”离不开他们的努力,他们是实现社会“安全发展”的主体,是安全职业道德教育的普遍对象;另一方面,风险决策者、安全管理者、地方官员或组织管理机构里对安全负有责任的个人在安全生产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这些特殊的管理职业特点和重大的岗位责任,决定了他们应该成为安全职业道德教育的特殊对象和重点对象,而且对他们应该有更高的安全职业道德教育目标要求。正是基于上述认识,安全职业道德教育必须认识和正确处理教育对象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坚持把对风险决策者、安全管理者、地方官员或组织管理机构里对安全负有责任的相关人员的安全职业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做到安全职业道德教育的全员性与职业性的辨证统一。

二是实效性与前瞻性的辨证统一原则。安全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就是将教育对象的品德需求与安全职业道德教育资源的供给在实际安全活动中结合起来,将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现代“安全发展”理念的价值引导与风险决策者、安全管理者、地方官员或组织管理机构里对安全负有责任的相关个人的自主选择结合起来,以说服力、感召力满足社会的实用和现实需要,克服的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同时应该注重安全职业道德教育的前瞻性,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理想人格的风险决策者、安全管理者及各类安全活动人才,提高未来相关安全活动人员的基本道德素质。

三是知与行的辨证统一原则。即坚持安全职业道德认识与安全职业道德实践活动的统一。安全职业道德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受教育者特别是风险决策者、安全管理者、地方官员或组织管理机构里对安全负有责任的相关个人的自身的道德生活或道德实践,使外部的道德教育与自身的内部的道德需要、道德思想和道德情感发生交互作用,才能使受教育者从中体验到安全的价值,感受到安全的必要性,使安全职业道德教育要求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情感需要,使外在的命令转化为个人的主观态度,即成为履行它的情感需要,遵从道德规范,把人引向道德上的自律而形成有道德和高尚的人。因此,安全职业道德教育应该在提高安全职业道德认识的同时,通过社会发展对安全职业道德的期待以及安全活动的实践,激发受教育者对提高个人安全职业道德品质修养的积极态度和愿望,使他们把外在的抽象的安全职业道德知识,转化为个人心理的要求并达到道德上的自律,从而形成个人的安全职业道德行为。

(作者单位:华北科技学院文法系)

作者:刘 星

第三篇:生态文明教育与生态安全教育辨析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迅速发展,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还会引发环境污染问题,并且造成社会生态系统的退化与破坏,因此促使生态文明建设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高校教育实践中,教师应该在思政课程内容上不断加强对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安全教育,并且对此加以辨析,从而提升学生的生态环境安全的观念。本文站在高校思政课程教育与二课融合教学课堂的实践角度上,加快拓展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安全教育的内容,在两者的辨析和认识过程中实现对学生精神层面的教育和建设,凸显出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安全教育在新时期发展背景下的现实性价值,并且可以将其价值展现于实践。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生态安全教育;辨析;思政课程

前言

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要求之下,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要求逐渐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与生态安全教育主要集中在学生的精神层面,高校职业教师近些年来不断加强对生态文明及生态安全教育建设方面的研究,并且将其作为思政课程和二课教育内容上的有机教育内容,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的认识,并且以生态文明教育与生态安全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文明实践的基础部分,以此发挥出两者在学生思政精神层面的现实性引导价值,推动学生投身于生态文明和生态安全的实践,进一步进行主体、客体以及操作工具上的辨析,加深高校思政教师和学生对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安全教育的两者核心价值上的认识,使得两者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建设的发展共同前行。

一、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安全教育的简述

(一)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分析

在当下生态文明的概念并未形成统一的认知,生态文明概念在高校思政教育上的应用和教育,也是体现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生态文明的概念考察主要是在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关系以及社会公众于社会发展之间的整体发展趋势加以掌握,进一步在保护自然的前提下维护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1]。随着现代化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步伐,生态文明的教育内涵也不断被注入新的思想活力,多数学界研究者表明人与自身、社会发展之间的整体性与统一性出发,进一步掌握人在自然生态环境中的发展规律和精神需求,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加快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生态文明教育应该是在高校学生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和谐统一,进一步总结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与精神层面之和,主要的教育内涵表现在对学生精神层面的培养,生态文明在新时期发展背景下逐渐形成教育理念,必须在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文明理念基础上加以辨析和利用[2]。

(二)生态安全教育的内涵分析

生态安全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又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所要求的的生态文明建设内涵,应该加快形成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理念基础,并且将学校和教育课程作为发展的特殊主体,将相关的生态安全教育理念融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中,包括社会政治、文化、生态建设等等,为加快分析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注入新的契机,以此来实现生态安全教育在社会现代化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3]。生态安全教育应该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引,主要是为了实现对学生思政意识层面的交易和引导,加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代的生态安全发展奠定基础;生态安全教育的内涵不仅是对生态领域的研究和分析,还是加强生态文明和安全教育内容理念相融合的基础上,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化。生态安全教育在解释自身内涵的基础上也要加强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联系和融合,促使两者的内在逻辑相连接。

由此可见,生态文明教育与生态安全教育的课程融合与创新也是顺应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必经之路,同时也可以为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的教育资源与自身生态安全意识的利用奠定思想政治教学基础,为学生的理論学习和实践基础创造良好的课堂教育环境,站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拓展生态安全教育相关的内容,使得高校教师与学生在思政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获得较深层次的认知[4];提升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在生态文明教育与生态安全教育的辨析和互动中加深对生态文明在社会主义新时达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二、生态文明教育与生态安全教育辨析

(一)生态文明教育与生态安全教育之间的联系

1. 生态文明教育与生态安全教育的内在逻辑

人类文明的实践和建设是在多个文明时代的变革之下逐渐演变而成,在现代化社会发展实践中,人类文明建设逐渐朝着时代自然的变化和人类为中心的出发角度偏移,呈现出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的价值观念;在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教育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过去人类文明的内在逻辑层面存在着超越自然界的界限,导致所使用的的生态文明教育出现细节上的不平衡,并且直接影响生态文明系统的精细化和完整性。将眼光投放到生态文明教育当中,教师应该站在自然系统建设不受到破坏的角度上,保障学生在相关生态文明内涵的学习状态下及时掌握教育的逻辑,并且对价值观念作出反思,逐渐形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主义和谐生态协调发展的新价值观念,以此来推动生态安全教育的开展。

生态安全教育应该在生态文明教育的引导下加以建设,站在高校学生整体性思政公开课堂教育的系统化逻辑角度,不断将生态文明教育内涵注入到生态安全教育环节当中,加快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融合与联系[5],进一步投放到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中,逐渐形成以生态安全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体系,使得学生在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中感受到生态安全教育的渗透与意识培养,在掌握生物学内涵以及生态文明知识的基础上还应该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保护理念,在接受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安全教育的内在逻辑联系上,增强学生自身的生态安全环保意识。

在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生态安全教育的内在逻辑上,存在着社会生态互动建设与思想政治建设之间的联系必然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教育,促使在高校思政教育实践中实现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的建设和指导,进一步引领社会思想风尚,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学生思政教育以及生态环境良好的根本教育目标[6]。结合生态文明教育与生态安全教育的内在逻辑,可以看出两者在高校思政意识层面的教育和引导都将发挥出不可忽视的精神引导作用,有助于帮助学生对生态环保意识的认知,并且带动学生的全面性发展,有利于学生在高校教育实践中获得对生态文明和生态安全知识的掌握,同时也会为自身的终身发展以及社会需求奠定坚实性的基础。

2.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安全教育的基础,生态安全教育充实生态文明教育内涵

生态文明教育能够为生态安全教育提供开展思路,生态安全教育又是对生态文明教育内涵上的补充和拓展,生态文明在高校思政安全教育知识的开展实际中占据着基础地位,并且可以为高校师生的思政课程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在整个生态文明教育方面发挥出健康的引导作用。其次生态文明教育只是对高校学生和教师开展创造性的实践教育内容,促使生态文明建设走向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方向。在生态安全教育的拓展和实践中,高校教师不断需要注意对学生开展与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的课程,也不能忽视生态安全教育在现实社会主义发展中所具有的现实性引导作用[7]。生态文明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安排中的基础内容,在学生掌握相关生态文明教育内涵的基础上,拓展对生态安全教育内容的教育和更新,以此来保障学生在精神层面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满足,并且增强生态文明教育与生态安全教育两者之间的联系,不仅仅是局限于生态文明教育的基础教学层面,最终促进生态文明教育与生态安全教育的整体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的基础部分,应该及时掌握教育内容和规律,并且抓住时代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需求,进一步拓展与生态安全教育相关的内容,以此来实现学生的全面进步[8];人需要在生态保护的意识观念下不断拓展自身的实践能力,教师应该站在学生实践需求的基础上,逐步科学性地规划生态文明教育与生态安全教育相关的实践活动,并且在其中进行科学性的制约,促进学生在正确生态观念的引导下,进行生态文明和生态安全教育学习,不断取得生态安全教育相关的新成果,推动和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新内涵。

(二)生态文明教育与生态安全教育之间的区别

1. 教育主体不同

生态文明教育以及生态系统的建设应该站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价值认同上,进一步认清生态文明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文化与社会文明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生态文明教育在社会公众思想层面发挥着一定的优势,并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代表着师生精神层面提升的责任,主要是为了建构良好的高校学生对生态文明内涵以及自然协调发展知识共享和掌握的良好氛围[9]。生态安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安全生态环境意识以及健康行为上的约束,教师应该在主动培养生态文明健康理念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对安全教育内容的实践活动,不断创新生态文明教育的成果和新内涵。

2. 教育客體不同

生态文明教育属于意识形态上的教育形态,主要是对高校学生在内涵传授的过程中感受到自身精神层面的学习和提升,以此来指导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对生态文化内涵的学习与掌握,进一步拓展自身的精神层面[10]。生态安全教育是在掌握生态文明教育形态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生态安全观念的掌握,主要是属于行为形态的范畴,以此来指导学生处理现实性的生态问题,形成良好的生态保护目标。

结束语

纵观全文可知,生态文明教育与生态安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形式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上的安排与实践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必要性。生态文明建设在自身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基础上具有较高的现实性教育价值,能够对学生的生态理念和生态安全知识的掌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并且可以逐渐形成生态文明教育与生态安全教育相联系的双向教育模式,以此来为大学生提供新时期的文明观念的导向牵引,尽快实现职业院校学生在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树立良好的学习心态,进一步加强学校对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培养,在不断提高学生对生态文明和生态安全教育认知的基础上,实现学校的思政教育质量得以提升。由此看来,不断加强对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安全教育之间的辨析,也是满足新时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必然选择,在加强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与生态安全教育的辨析中发挥出战略性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平凡, 陶岭莉. 人的美好生活需要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引领[J].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19, 129(36):5-10.

[2] 包涵. 内蒙古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125(28)117-118.

[3] 马多勇,石开斌. 职业院校学生思政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评《生态文明建设与食品安全》[J]. 中国酿造, 2020, v.39;No.345(11):232-232.

[4] 范梦, 范宝德.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问题与对策[J]. 广西教育, 2019,96(7):17-19.

[5] 牟云, 周璇. 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 中小学校长, 2020,23(1):55-57.

[6] 柳文茂. 注重生态文明教育 引领和谐校园发展[J]. 名师在线, 2019, 82(49):124-125.

[7] 刘雨. 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困境与出路——基于教师视角的研究[J]. 滁州学院学报, 2019, 21(11):104-108.

[8] 肖春越. 生态文明教育的功用及提升途径[J]. 农家参谋, 2020, No.651(27):259-259.

[9] 李娟.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方略与特点[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9,29(14):66-69.

[10] 丘钊武. 浅析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及实现路径[J]. 基础教育论坛:综合版, 2019, 236(24):132-133.

(项目信息:融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高职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路径的研究 课题编号:BTZY202032)

作者:郭佳

上一篇:生态化建设论文范文下一篇:环境与经济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