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支持农业模式

2022-07-15

第一篇:社区支持农业模式

CSA模式(社区支持农业)

未来的农场除了供应洁净的、健康的、滋养身心的食物,并为改善环境作着强有力的贡献以外,它还有第三个大的礼物可以给予,那便是它的教育及文化功能。

社区支持农业

CSA是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 supportagricultural)的简写,是消除食品不安全问题的一种新型的农产品贸易形式,就是让农场和社区居民建立一种直接的联系,农民寻找愿意预定他们农产品的社区成员,直接把菜送到社区居民家里,提倡大家吃有机绿色健康菜。这种贸易形式从1960年代在日本和瑞典诞生,1986年被引入美国。如今在美国已经发展到2000多家农场在采取这种模式。

有效控治管理耕种的各个环节,确保了作物品质;根据四季的自然规律来耕种,采取轮耕间作,休耕,不加激素等方式所得的产值,很难与大面积栽种的常规蔬菜在市场上竞争供应量与销售价格的,为了让我们这群用心维护地球一方净土的农场能够生存下去,也让农场的多样性生态环境获得永续生存的可能,我们需要企业、社区与学校发挥你们的社会公民责任、热情与影响力,支持BIOFarm 的『社区支持农业方案,CSA (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

CSA有何好处,为何我们要支持?

价格上:农民直接贩卖蔬菜给消费者,减少销售通路层层累计的成本,因此可用低于市价的优惠价格提供给消费者,如此,消费者可买到比市价更便宜的蔬菜;农民也可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扩大农耕投资。

品质上:农产品直接由农场送到CSA提货点或农夫市集,缩短食物里程(food miles), 让消费者可尽早收到新鲜、营养不流失、安全、高品质的天然或有机蔬菜。 某些当季或品种特殊的蔬菜产量不高,或保质期短,通过CSA的在地消费方式,消费者可有更加多元化的食物选择。

环保上:由于产地直销,不需长途运输,故减少能耗,减排,食品也不需过渡包装或加入防腐剂、辐射等处理,减废,也对环境友善。

社区贡献:活络当地农业经济,增加当地就业机会,农民经由直接面对消费者的互动机会分享农场自豪的农产品,无形中增加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与凝聚力,创造互助互爱的和谐文明社会。

经过近10年的发展,果园香猪农场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立体生态系统,成为一个有机农场。农场内有各种植物、动物、昆虫、鸟儿、微生物、水生物等。种植有蔬菜,果树等经济作物,养殖各类家禽。

在食品安全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目前这种可称为“城乡互助型农业”的绿色生产、消费新模式,在全国正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目前已有同类农场100多家。而据专家介绍,这种模式在国外发展很快,如在美国此类农场有5000多个,为超过200万户家庭提供服务;日本的比例则更高,有机食品的消费市场中,直销形式占到一半以上。

破解食品安全难题的有益尝试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有许多工作可以做,如加强监管、建立健全食品检验标准等。而城乡互助型农业给我们带来这样的启示:发挥消费者和生产者本身的力量,培养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互信,未尝不是解决问题的一条途径。

第二篇:《国开行1.5万亿支持生态农业田园养老综合体模式》

国开行1.5万亿支持生态农业田园养老综合体模式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第五次会议期间,林念修副主任与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王用生共同签署了《关于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合作协议》,参会各部门同志见证了签约仪式。

按照协议,“十三五”期间,国家开发银行将安排不低于1.5万亿元融资总量,重点支持实施《“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1项重大工程和创新平台建设,并通过投贷联动等创新模式,加大对创新型中小企业支持力度。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加强统筹协调,积极推动银企对接,确保相关金融支持举措落到实处。我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上述1.5万亿元融资应主要使用到如下几个重点领域:

1、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创新。

2、鼓励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推动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加快形成新的生产和流通交换模式。

3、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分享经济发展,建立适应分享经济发展的监管方式,促进交通、旅游、养老、人力资源、日用品消费等领域共享平台企业规范发展,营造分享经济文化氛围。t分享经济,也称共享经济,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的新业态、新模式,利用网络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平台将分散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实现供需匹配。如今,我国已有超过6亿人参与分享经济活动,参与提供服务者人数约为6000万人。从交通出行到房屋住宿,从知识技能到资金盈余,从生活服务到生产能力,无处不在的分享带来了无处不在?不的商机和无限创新的可能。共享经济模式走入了普通大众的生活,并在更多行业中得到普及,势必带动一批行业的升级与创新。在此过程中,共享经济平台企业、传统企业和政府间关系也将发生深刻转变。看速度,翻番式增长体现出分享经济蓬勃的生命力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分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为 34520亿元,同比增长103%。在互联网行业投融资相对趋冷的大环境中,分享经济风景这边独好,去年融资规模约1710亿元,同比增长130%。预计未来几年,分享经济仍可保持年均40%左右的高速增长,到2020年,其交易规模占GDP比重有望达到10%以上。看广度,融合式发展体现出分享经济强大的牵引力当前,分享经济已经覆盖了生活服务、生产能力、高新产业、智能电子、农副产品、交通出行、知识技能、房屋住宿、医疗分享、资金分享等领域,作为最活跃的创新业态,有力驱动着资产权属、生产组织、服务供给、就业模式和消费方式的变革,对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都具有重要意义。看深度,颠覆式创新体现出分享经济深远的影响力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乃至新的生产关系,分享经济以颠覆式创新的姿态,把我们传统的拥有、产权等核心观念转变为使用、信任与合作。这种转变冲击着现有社会的角色与秩序,带来了认识不统

一、制度不适应、保障不健全等阶段性问题。本着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原则,应加快构建新的政策环境、监管规则和保障体系,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才能真正为发展释放活力、蓄积动力、培育潜力。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分享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意见》,更是将分享经济的发展推上了快车道!在健康养老领域,包括智慧养老、生态养老、旅游养老、旅居养老、游学养老等多种形式养老服务,将在分享经济的影响下,积极创新商业模式,以创新推动行业发展,同时通过创新,让分享经济这种新经济发展方式,真正融入到健康养老产业中,旅游、养老等领域共享企业平台的发展,将引领行业,形成全新的发展模式!因而,诸多业内人士逐渐将目光转向乡村,将康体养生带入田园,赋予休闲农业新的功能,开拓休闲农业发展的新途径,于是,田园养生开始出现在人们视线。田园养生,是以乡村田园为生活空间,以农作、农事、农活为生活内容,以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为生活目标,达到回归自然、修身养性、康体疗养等的目的一种生活休闲方式。

一、田园养生项目建设重点生态环境建设:良好的环境是养生的基础。养生农业区首先要选择或营造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要加强绿化造林工作,增加森林覆盖率,要进行整体绿化设计。提供绿色、有机的鲜活农产品:养生农区应提供优质健康的农产品,保证食品安全。提供理疗保健服务:休闲养生农业作为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和发展形态,其产业属性上具有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复合性,为确保养生农业的健康发展,应适量提供必须的保健服务。田园养生的形式:

1、休闲度假,“ 静 ” 养远离灯红酒绿,寻找一片净土常常是旅游者选择田园休闲度假的主要动机。因此农业休养项目的规划中要注重度假项目、空间、氛围以及建筑风格的“静”,同时在视觉上也不宜用太热烈的颜色。

2、农业体验,“ 动 ” 养农耕体验是农业养生与近郊休闲旅游结合的主要形式。田园农耕不仅包含乡村农耕劳作活动,更重要的是挖掘一系列体现生命本源的生活方式和元素,结合出“以动养生”的概念,打造区别于周边景区的田园意象以及参与性高、趣味性强的休闲养生项目,愉悦身心。

3、文化熏陶,“ 和 ” 养“与世无争、自给自足”是农业文化的精髓,相关项目的规划开发必须围绕田园文化这根主线,塑造完整的乡村文脉、凝聚本土文化个性、拓展文化空间,从乡村建筑、旅游服务设施、服务项目、旅游商品等方面体现田园文化、乡土文化的精髓,使之与养生主题更好地融为一体。

二、建设要点田园养生项目的建设讲究品质和品位,没有品质非凡的旅游环境、没有奇趣自然的体验项目,很难达到 “ 休闲养生 ” 的目的。想要做出品质和品位来,就要在开发过程中注重多种要素的相互融合 :

1、将乡村与田园融合农业养生,以乡村为载体,分为田园、村庄和自然三大板块。在乡村这一载体中,应以田园为主,以村庄为次,以自然为补充,做到田园的村庄化和村庄的田园化,将村庄和田园融合成一个整体,特别是将住宅建到田园中不宜耕作的地方,将田园变成住宅的庭院。比如在山岭梯田种植作物,山顶建房造屋,建设村庄。

2、将自然与艺术贯通自然与艺术的融合,就是在田园的设计中尽可能保持原貌,尽可能减少人为的改造,体现乡村的自然性。同时,使田园、村庄和自然环境的设计更符合美学规律,符合养生者的审美需求,使其更具有艺术气息,更有品质。

3、将养生与生产结合田园养生是通过农作、农事和农活等方式,在实现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这一目标中,实现养生的目的。因此,在养生的过程中,将生产同时进行下去。将生产与养生融合,才能是真正的农业养生,达到养生与农业齐发展的目的。

4、将趣味与劳动结合田园养生,就是要做到生活和劳动的结合。采茶作为劳动,讲究的是采茶的速度、数量和质量;而作为生活,则是在保持一定的速度、数量和质量的基础上,追求对采茶知识的认识、劳动的锻炼、技能的掌握、乐趣的获得,这便是一种生活化的劳动。因此劳动的场景中要融入生活的元素,如将田园设计成景观化的田园,将工具设计成玩具式的工具等。 田园养生是新时代休闲农业开发的一种新的思路和渠道。这一渠道迎合了当代人注重养生的心理,同时充分利用了乡村田园良好的自然环境,是未来休闲农业发展的一个良好的途径。而要通过这一途径发展休闲农业,则需要注重项目的品质,将多种元素进行融合,通过对外在的景观、物产、设施等的打造,以及农耕的体验、文化的发掘等做起,从根本上提升项目的内涵,如此才能达到吸引游客,提升休闲农业项目价值的目的。一伞兵阿里郎

第三篇: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

农业产业化是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走上市场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农村走上繁荣,农民走上富裕道路的必由之路。对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做好金融支持,扶持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有效的推动器。

所谓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指农户与供销、加工服务主体的产销协作、经营组合。伴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组织发育,现在已形成了多种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其主要有:公司+农户、合作组织+农户、批发市场+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以及一些少量的产销一体化公司。尽管其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多样,但其参与的主体不外乎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处于产业化中生产环节的农户以及一些小规模农民专业户;二是起连接生产和市场的龙头企业,其中包括农村乡镇企业、农民专业大户、城市商贸加工企业以及一些外商独资和合资企业;三是以一些农户为主的合作中介组织,如专业合作性的专业协会;四是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销一体化公司。在产业化过程中,几类主体在一定程度上都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本文以龙头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来探讨如何做好金融支持工作,以推动和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一、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必要性

(一)农业产业化主体融资的特殊性

在我国农业产业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是那些起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大都在资本运作、融资方面具有弱质性,其主要表现在内部弱质性和外部融资环境的不利性两个方面:

农业龙头企业融资的内在弱质性主要表现在其一些龙头企业内部信用达不到银行贷款的要求,自有流动资金先天不足,内部治理结构常常不规范、企业产权不清,资信等级低,从而没有长期信用基础,信用地位不稳固,获取担保贷款能力差。

农业龙头企业外部融资环境的不利性主要表现在银行信贷和直接融资方面。信贷资金分配向国有大中型企业过度倾斜,多为其它所有制经济的龙头企业却得不到应有的信贷支持,对这些企业的信贷投放规模与其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极不相称,且对农业龙头企业贷款条件要远远高于大企业,限制了龙头企业的发展。在利率政策上,对国有企业给予较多的利率优惠,而对农业龙头企业则不实行。少数金融机构还采取一些不合规的方式,擅自或变相提高对这些企业的贷款利率。此外,这些企业单笔借款额小,笔数多,商业银行监管难度大、风险大、交易费用和信息成本高。而且在中间业务方面,金融部门的服务水平远难满足农业龙头企业的需求,突出表现在服务的品种少,仅能提供开户、结算、贷款等常规服务,而资信评估、理财咨询、承兑汇票、贴现各类代理等特殊服务则很少,服务层次低,大多数是一些小额零散的业务,长年正常性的服务少。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农业龙头企业由于在大银行贷款困难,不得不在信用社开户,其中间业务水平更差、效率更低,直接影响了这些企业的效率。

其次,在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上,农业龙头企业无论是通过争取额度直接上市,或通过股权转让间接上市,还是发行企业债券,都存在一定困难。

(二)制度安排的必要性

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曾一度忽视农业的发展,其结果是农业的停滞导致经济增长缓慢或停滞,因而采取一定的方式带动农业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农业产业化融资,本质上是一个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鉴于农业产业化达到重要作用和农业龙头企业的融资状况,有必要对其融资体系进行制度的重新安排。现在各国政府大都在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利用产业金融政策干预经济发展。完全“财政式”的产业发展资金的解决方式和寄希望于完全市场化、商业化的运营机制这两种思路都有失偏颇。

根据制度经济学理论,制度变迁的模型主要有两种: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是由一群人的自发行为所引起的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是由政府以法规形式来实现的制度变迁。在目前金融秩序混乱,行为不规范,农业龙头企业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完全依赖诱致性制度变迁将势必阻碍及延缓农业产业化进程,不利于我国农业发展,基于此,政府应以多种形式给农业产业化以金融支持,走政策融资与商业融资相结合的道路。

二、构建完善的龙头企业金融支持体系

龙头企业的金融支持体系由三个子系统构成:直接融资系统,间接融资系统,信用担保体系。其中,直接融资系统包括并购、公开上市(主板、二板)、债券、产业投资基金等四个层次;间接融资包括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等金融机构融资;信用担保体系由政策性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非盈利性的企业间互助担保机构、盈利性的民营商业性担保机构三个层次的组织结构。

为使农业龙头企业顺利融资,这三个子系统之间和内部各层次应相互融合、互为支撑、分担风险、共享收益。这三个子系统的融合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以间接融资支持企业兼并收购,以信用担保体系支撑股票和债券的发行,以金融机构为发起人、采取向社会公募或向特定对象私募的形式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投资基金通过购并或公开上市撤出,以信用担保体系与银行信贷相结合等等。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金融创新建立新的切实有效的融资方式,寻找能真正解决农业龙头企业融资难问题的途径,以此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目前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系统的构建重心

(一)通过兼并收购服务,支持资本扩张

兼并、收购是企业实现资本扩张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企业融资的有效途径,它可以使企业在资产规模、新产品开发、市场份额等诸多方面获得突破性进展。通过对该企业的兼并、收购拥有了对该企业资产及劳动力的控制权,并通过这种控制权将被兼并、收购企业的资源与自己企业的资源形成互补和协同效应,产生1+1>2的效果,从而企业带来整体价值的激增。农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兼并收购其他企业扩大资本,是迅速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力的理想选择。

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的兼并收购市场是很不完善的,政府有必要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培育和完善中国的兼并收购市场。除了对中国股票市场上的一些上市公司实施必要的兼并收购政策以外,也应该重视数量众多的农业龙头企业的兼并收购,给予更宽松的市场环境,进行合理的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

在农业企业采用资产重组方式扩大资本时,银行和其他中介机构亦可给予资金或信息服务等方面支持,资金支持方式可以是多种形式,如回租租赁、抵押担保贷款等等,信息服务包括目标公司评价、税务、法律等方面的服务。

(二)设立专项产业投资基金

产业投资基金是以资本市场为纽带,以产业发展政策为引导,通过对国家亟待发展的产业,如农业、能源、交通等,实行股市融资及资本运作,以解决国家因财力有限而不能满足的产业重点项目资金需求的困难,促进基础产业、高科技产业等新兴产业集约成长的一种有效的金融工具。农业投资基金,如已设立的农业高科技产业投资基金、淄博乡镇企业投资基金,其投资目标主要是产业化链条上急需融资的微观主体。

建立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可以有效的组织和引导民间投资,将城乡分散的资金汇集起来投向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公募或私募筹资,设立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引导全社会办大农业。农业产业化链条是一条价值增值链,要争取利用其投入产出利润率高、对资本牵引力强的优势,抓住机遇,加大农业产业化的资本运营力度,吸引大企业、民间资金、证券市场上的游资合理投向农业;设立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通过资金的有效流动,有助于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促使其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投资基金将会大量流向诸如优质种苗繁殖基地项目、各优质水产养殖项目、区域性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加工保鲜和运输行业、农业市场信息建设等方面,这些项目将带动农业向更广更深的领域发展。

农业产业化中的投资基金的设立将有利于减少政府对农业方面的投入,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解决了国家投资的部分不足,同时,农业方面投资基金需要一定的政府支持,如在税收政策上应实行优惠、提供配套的政府低息贷款,与此同时,还应对基金的投向进行合理约束。

(三)建立包括农业龙头企业在内的信用担保体系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是由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与债权人约定以保证的方式为债权人提供担保,当被担保人不能按合同约定履行债务时,由提保人进行代偿,承担债务人的责任或者履行债务,它是一种信誉证明和资产责任结合在一起的金融中介行为,可以排除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融资时担保品不足的障碍,弥补中小企业信用的不足,改变资本供求双方的利润流和剩余控制权配置结构,分散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风险,促进融资交易的发生,进而优化金融结构。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要将龙头企业纳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完善为龙头企业服务的金融服务体系。解决农业龙头企业贷款难、担保难、抵押难的问题,降低部分银行风险,提高银行给龙头企业的融资的积极性,关键是建立龙头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应以中小企业间互助性担保机构和民营商业性担保机构为基础,建立省级再担保机构,为辖区内包括农业龙头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服务,开展一般再担保和强制再担保业务,并配合人民银行、财政等部门,对辖区内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进行监管。担保机构与再担保机构之间约定风险承担比例,对风险性较大的项目应该实行强制性的再担保。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与协作银行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做好对龙头企业贷后资金运用的监管工作。

第四篇:农行信贷支持农业产业链

对农行信贷支持农业产业链的思考

做好风险管理方能实现共赢

李浩 2010年09月29日

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看,农业产业链功能的实现意味着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和农产品增值环节的增加,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和调整产业结构,有利于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加快农业与工业产业链和城市消费链的对接,实现城市加工经贸企业和广大农户的合作双赢。但是就全国范围而言,一方面,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先天不足,农业生产企业普遍存在规模过小、技术水平偏低的缺陷;另一方面,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仍按照家庭规模运行,生产效率低,抗风险能力弱,导致农业生产的波动性较大,农业企业的平均利润水平低且不稳定。

作为农村金融骨干与发挥主渠道作用的农业银行,如何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有选择地信贷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实现农户、农业关联企业和农行多方共赢,需要县域支行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风险类型

总体上讲,农业产业链面临四大主要风险,即内部运营风险、自然环境风险、市场风险和信息流风险。

内部运营的风险。这是一种传统风险,指由于产业链企业或农户之间合作不成功,达不到预期效果,降低了产业链的整体效率。

自然环境的风险。尽管农业产业链具有一定的自救功能,但是面对大规模的灾害,仍然无法回避农产品减产或绝收的现状,从而导致产业链下游遭受损失。

市场方面的风险。产业链上的企业为保持资金流运转,一般采取面向消费者需求的商业模式。但由于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变量较多,有可能导致农业产业链产品滞销,挫伤农户和企业的生产积极性,造成资源浪费,影响产业链的后续生产。这种基于市场的风险属于产业链的外部系统性风险。

信息流的风险。目前我国农业产业链中的信息管理薄弱,主要存在下几方面的问题:其一,信息屏蔽。产业链中的一方为谋求较高利润率,不向另一方提供信息,虽然单个的目标达到了,但整个产业链的整体效率却降低了。其二,信息失真。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应用,大量产业链的信息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收集和传输,有利于加快企业内部流程,但网络信息安全没有保障,甚至遭受网络黑客攻击,导致信息系统瘫痪。其三,信息泄露。由于农业产业链企业内部管理不严,知识产权意识和保密意识不强,可能造成信息失密或失窃,被竞争对手利用。

强化风控

针对农业产业链中的四大风险,建议农业产业链自身按如下措施,进一步强化风险管理。

健全农业产业链风险管理组织。积极发展农村互助组织。通过大力发展农村互助组织,提高广大农民的组织程度,强化集体有效抵御风险能力。同时,逐步建立农业保险公司。鉴于“三农”本身特点,农业保险不能彻底走商业化的路子,可以发展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可先在商业性保险公司中单独开辟一项业务,建立专业农业保险,由国家财政垫付,拨出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农业保险。同时实行多家保险主体联保或分保,把风险分散。等到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再把这一块独立出来,单独成立农业保险公司。此外,还要鼓励建立农业风险咨询公司。现代农业生产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支撑。农业产业链企业或农户在市场调研、项目评估、投资决策、技术研发等方面,都可以利用农业风险咨询机构提供的有关信息。

加强农业产业链信息化建设。要通过建立农业产业链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高效预测某一特定农业风险管理的成本和收益,预测农业生产者风险成本以及各组成部分的变化,测量农业产业链各个环节风险诱惑度、风险约束度以及风险效应度,评定农业生产者风险承受水平和规避程度,把实际采取的风险管理措施与风险损失频率和损失程度联系起来,测试各种风险基金的充足程度。

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抵御市场风险。农业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指农产品期货、期权市场。目前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还不成熟,期权市场更是刚刚起步,应进一步完善法规,加强对期货市场的监管,提高农民操作水平。

建立农业风险基金,加强保障力度。参照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我国可以通过多元化的筹资渠道来建立农业风险基金,即形成由各级政府作为投资主体,由村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和个人及其他缴纳来源作为补充的基金来源体系。以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风险发生频率作为依据,合理确定农业风险保障基金的数量额度。强化基金管理和监督,设置专门的机构进行基金的管理和运作,确保基金保值增值。

策略建议

就农行如何管理农业产业链风险,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制定合理的农业产业链风险管理计划。首先要根据当地经济情况和市场行情,确定农业产业链风险管理的目标;其次要明确风险管理人员的职责,并规定相关的报告制度。要根据不同农业风险的特征,结合各行制定的“三农”金融生态图谱,合理分配现有员工的风险管控任务,并通过相互协调,实现风险管理的目标。

正确识别农业产业链风险。基层行客户经理需要掌握大量的农业产业链运营信息资料,进一步认清农业产业链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而确定农业产业链所面临的风险及其性质。同时,要运用风险分析和统计方法,提早发现农业风险,督促农业生产者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及时衡量农业产业链的风险。尽早掌握农业产业链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和风险损失度。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增加抵押物、提高利率定价及建立风险分担机制等有效手段,减少风险损失。经营行在明确各个环节的风险效应后,通过对多种风险防范手段进行优化组合和综合运用,确保使用最优的风险管理方法。

此外,应制定合理的激励考核机制,加大落实“三包一挂”制度,制定详细的尽职免责规定,鼓励基层行客户经理做精做细“三农”县域业务。

第五篇:建立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模式

循环经济”一词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主要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经济增长,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循环经济的思想还只是一种理念。到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已

成为世界潮流的大背景下,发展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内容的循环经济,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的选择。200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标志着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进入正式规划阶段。为贯彻落实该文件精神,国家发改委会同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计局等有关部门研究并制定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在一些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产业园区、省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2005年10月,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被列为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

一、青海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区金融运行综合分析

位于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区内的青海省海西地区,目前已初步建立了有中央银行,银、证、保监管机构,工、农、中、建国有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人保,人寿险和证券服务部门组成的、门类较为齐全的金融服务体系。多年来,这些金融机构,全方位地承担了试验区内各类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项金融服务工作,为循环经济实验区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海西地区自2004年以来银行各项存款呈逐年增加态势,贷款增速也远远高于当地经济增长速度,银行信贷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在存贷款双双呈现高增长的同时,海西地区金融运行过程中还呈现出了如下特点:一是异地金融机构对柴达木地区企业的贷款投入近年来也呈增加之势,据统计,2006年,外地金融机构对本地企业贷款33亿元,充分说明柴达木地区投资环境有了极大改善。二是柴达木地区银行机构信贷投向集中。三是信贷资金使用两极分化明显。四是企业直接融资比例上升,今年柴达木地区又有一家企业上市,直接融资达12亿元。

二、发挥资金优势,为柴达木循环经济添砖加瓦

支持柴达木循环经济,需要在资金上必须有强有力的支撑,青海省各家金融机构在调查的基础上,把推进资源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作为切入点,集中信贷资金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的引进、推广和使用,营造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一)适时调整信贷政策,整合信贷力量,按照市场经济客观规律,重点支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立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工业旅游、生态旅游构成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中的重点地区和重点行业及格尔木地区盐湖开发企业为例,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格尔木地区各级各家银行发放贷款余额为433057万元,而向盐湖开发企业发放贷款余额为301875万元,占比达69.7%。

(二)适应循环经济试验区各类企业的业务需求,不断探索金融产品创新的路子,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各金融部门在发展传统代收、代付、资金汇划等业务的同时,积极探索开办仓单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等形式的信贷业务,为循环经济试验区内各类企业提供高效、灵活、便捷的金融服务。

(三)加强银政企联系,通过多种形式,搭建银政企三方交流、互信、合作的平台。通过政策发布、项目推介、银企签约等方式,推动银企合作和经济发展。2006年6月在由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牵头主办的“青海银行业支持柴达木循环经济银企项目洽谈会”上,20家金融机构与30余家企业洽谈项目28个,协议资金达228亿元。

(四)为适应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大试验区内银行支付体系的建设。各家银行依靠网点和网络优势,建立了以现代支付系统为核心,各商业银行行内资金汇划系统为基础,票据交换系统、邮政汇兑并存的支付清算体系。

随着商业银行贷款数额的逐年增加,盐化工企业的利润总额也在同比增加;同时,由于盐化工企业的发展,也为商业银行带来了丰厚的利息收入。企业与银行的同步发展,也为当地财政带来了丰厚的税收,这种“银行——企业——政府”三方共同受益的现象,正是在盐湖资源循环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实现的。柴达木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金融业的发展在宏观层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金融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长期、稳定、有效的支持。

但是,循环经济作为新型的经济组织和增长方式,其融资需求、资金占用具有区别于传统经济的不同特点。一是融资总规模较大,对循环经济项目支持更需金融“合力”。二是项目评估必须考虑循环经济链条各环节的资金实际需求特点,保证供需吻合。三是加大对循环经济初始项目投入,有利于积聚低成本资金和实现国家宏观政策取向。四是循环经济更强的异地融资特点,需要更加

上一篇:四时田园杂兴下一篇:宿舍卫生宣传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