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支持商洛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思路

2024-05-13

银行业支持商洛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思路(精选8篇)

篇1:银行业支持商洛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思路

贫困地区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以国家级贫困县水城县为例

张周虎

〔内容摘要〕 本文结合水城县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的主要做法、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总结,立足县情实际,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 键 词〕 农业产业化 发展

〔作者简介〕 中共水城县委组织部

农业产化经营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深化,是各级各部门必须重视和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水城县农业产业化基本现状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不断夯实。水城县积极探索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农业领域的道路交通、农田水利、农业科研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得到进一步推广普及,农业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二)农业产业化已进一步优化升级。“十一五”期间,以“三农”工作为重点,从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结构调整、政策优化等方面,全方面、全方位地打牢农业产业化基础,深入推进以“种植、养殖、采掘、加工、旅游”为主要内容的“五大产业”,优化布局以“水黄路沿线、两水线沿线、北盘江流域、三岔河流域及市中心城区城效”为重点的“五个产业带”。“十二五”启动实施一年以来,在进一步加大“三农”工作力量的基础上,切实将“农业产业化”作为全县“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四大战略”之一,进一步优化调整思路,认真落实支农惠农强农政策,着力整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扎实抓好草地生态养牛、养羊以及马铃薯、烤烟、生姜、蔬菜、猕猴桃、核桃、茶叶、中药材等“十大农业产业”建设,农业产业布局不断优化升级。

(三)农业产业化软环境进一步优化。坚持把优化软环境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手段,认真研究出台了《关于实施党的惠民工程,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意见》,《关于扶持重点农业产业发展的意见》和《水城县乡镇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奖励办法》,进一步增强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推动力和拉动力。

(四)农业产业化发展呈现强劲势头。全县已培育省级龙头企业2个,高级龙头企业9个,未评定等级的一般农业企业20余个,各类农民专业协会、合作社等组织100余个,农村经纪人队伍500余人;百车河生态农业园区规划编制基本完成,并与云南华丰集团达成了投资协议,总投资100亿元,即将开工建设,园区一号路已基本建成;全县农业总产值达15.53亿元,增长36.75%,预计全年可完成20.19亿元,增长30%;农民人均纯收入前三季度预计完成3148元,同比增长25%,全县农业产业化建设得到了有序推进,并呈现出强劲势头。

二、水城县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势分析

(一)凉都福地的区位优势。水城县县城位于“凉都·六盘水”的市区东部,素有“凉都福地”之称,继钟山大道、凉都大道建成后,在建设中的乌蒙大道和明硐水库、红山轻工业集中区、老鹰山重工业区以及“五校区”和十余个住宅小区等的开工建设,使双水新区的配套服务设施日趋完善,学校、医院、交通、供水、电力、通讯、市场、煤气、电视网络等服务设施日趋完善,双水县城逐步成为“凉都·六盘水”的第二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是水城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优势。

(二)立体型农业气候优势。水城县位于贵州西部,地处乌江和北盘江的分水岭地带,境内最高海拔2861米,最低海拔633米,属温凉湿润的高原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2℃,年平均降雨量1100—1300毫米,大部分地区年日照为1300-1500小时,无霜期250天左右,属典型的立体型气候,这对水城县农业产业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国家贫困县的政策优势。水城县是国家级一类贫困县,中央和省、市均有较多的政策倾斜,特别是在“三农”、扶贫开必等方面的政策倾斜不断加大。这为我们争取上级各类项目和扶贫资金等方面提供了广泛的平台,是深入推进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优势。

(四)农业大县的基础优势。一直以来,水城县都是贵州省的一个农业大县,农业生产领域的农田、水利、交通、科技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各级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意识不断增强,初步形成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性优势。

三、影响和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问题分析

(一)资金投入一直严重不足。由于历史等因素,水城县工业、企业、旅游开发、餐饮服务等第二、三产业发展起步较晚,经济社会文化等事业发展一直较为缓慢,目前全县生产总值仅为72.49亿元,财政总收入仅为13.47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仅为6.16亿元,经济总量较小,是国家级贫困县,加之融资平台还未真正建立起来,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投入不足,难以满足农为产业化发展的要求。

(二)人才资源难以形成优势。自2002年以来,水城县虽然全面启动了“人才强县”战略,认真研究制定了引才、引智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但由于对县内乡土人才资源的盘活力度不够,扶持乡土人才创业的渠道不畅,目前未被聘任的乡土人才达168名,而农村经纪人队伍仅为500人,经过审核认定的乡土人才仅为400人,难以真正形成人才合力,农业产业化领域人才短缺的问题一时还难以解决。

(三)群众素质仍跟不上步伐。近年来,全县各级各部门虽然不断加大“新型农民”培养力度,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等方面的原因,难以取得“质”的突破,加之水城县大多数乡镇处于边远落后的山村,培训难以实现全覆盖,大多数人民群众综合素质仍然偏低,跟不上改革发展的步伐,对农为产业化方面政策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利用政策致富的能力不强,产业调整积极性不高。

(四)工作方式方法创新不够。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筹而就。但由于各级各部门在具体工作中未能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未能立足长远,难以抓住工作中的重点,或眉毛胡子一把抓,或顾此失彼,或急功近利。如在扶贫开发中,各扶贫单位仅仅停留简单的节日慰问,发放一些慰问品、慰问金之类的,不能立足开发式扶贫和扶贫先扶智的长远规划上,治标不治本,难以实现农业产业化的科学发展。

(五)机制机制需进一步完善。水城县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机制体制建设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创新完善。如当前各地尚未真正探索出一条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有效机制,所谓的城市支持农村和工业反哺农业仍只是一句空话、一句口号,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投融资机制也还处于空白状态,所谓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仍然靠政策投资和上级部门的扶持,还未正真的实现农业产业化投融资的市场运作。

四、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对策建议

(一)着力强化组织领导,实现指导扶持常态化。要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组织领导,明确各级各部门“一把手”的主要职责,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的一系列考核指标体系,切实做到目标细化、指标量化、责任到人。完善考核奖惩措施,将农业产业化发展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注重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具体工作中考察干部的政绩,积极提拔重用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干部,大力调整和处理那些在农业产业化中不作为、慢作为的干部。上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下级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指导和扶持力度,形成上下联动,共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良好格局。

(二)着力创新制度建设,推进农业产业科学化。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通过发挥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工具的产业导向功能,防止农业产业无序发展带来的产业结构趋同和低水平过度竞争等现象。建立健全规范的市场规则和制度,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以有效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实现农村经济新跨越。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投融资机制、工业反哺农业机制、上下联动机制、部门协调机制,切实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科学发展。

(三)着力培育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规模化。要推广“公司+农户”、“协会+农户”、“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企业+农户”的“X+1”模式,紧紧围绕“龙头”做文章,抓好农业产业化发展,着力发展一批市场前景好、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核心竞争力,创造精品名牌,使龙头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在不断做大做强自身的同时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着力围绕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主导产业,解决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生产原料的问题,让农民作为农业龙头企业的生产车间,实现农民和企业共担风险的经济实体,以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四)着力培养合作组织,引导农业发展市场化。注重把分散的农民聚集起来,形成一股力量,减少经营风险,实现利润最大化,就必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在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下,通过试点示范引路,鼓励多种形式发展,并采取边发展、边规范的办法,降低登记、注册标准,引导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协会等经济组织,推动农业发展迈上市场化轨道。

(五)着力培育人才队伍,推进农业发展集团化。切实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加大对以农村乡土人才、农民经纪人、农业科研人才等为主体的农业产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和开发力度,引导和扶持农民经纪人改变发展初期的“单打”模式,鼓励其由个体营销逐步走上联合之路,靠分工协作的集体力量开展经营活动,提高市场竞争力;并引导农民经纪人与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关系,改变单纯从事农副产品收购向生产、加工、保鲜、贮藏、运输等一体化经营方式转变,把服务内容拓宽到技术支持、生产指导、产后处理、项目咨询等方面,使农民经纪人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带动力量。

(六)着力拉长产业链条,实现农业产业一体化。立足水城县的具体实际,着力拉长草地生态养牛、养羊以及马铃薯、烤烟、生姜、蔬菜、猕猴桃、核桃、茶叶、中药材等“十大农业产业”的产业链,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形成“龙”型产业链,使各环节参与主体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处益均沾、同兴衰、共命运的利益共同体,增强农业产业的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篇2:银行业支持商洛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思路

支持经济加快发展

XX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实施XX规划的收官之年。中国人民银行XX县支行将继续贯彻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紧紧围绕“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稳中提质”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XX县人民政府关于XX年金融工作的实施意见》,立足新起点、顺应“新常态”、谋划新举措,积极支持全县经济金融稳定健康发展。

一、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一是扩增有效信贷投放。

引导辖区金融机构适时适度掌握信贷投放节奏,积极支持实体经济的合理资金需求,力争全年新增信贷融资40亿元,贷款增速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为辖内法人金融机构争取合意贷款规划不低于18亿元,争取再贷款4亿元。引导推动金融机构争取总行和省行直贷,扩大系统内银团贷款、联合贷款、异地系统内机构合作等同业合作模式,推动表外融资增长。

二是推动信贷结构调整。

按照全县“企业质效提升年”、“招商突破年”、“载体建设年”部署要求,积极支持重点培植企业、农业“五县同创”、重大项目建设、重点园区建设和“一港三中心”建设。通过发布窗口指导文件、召开金融联席会等途径,推动信贷投放向沿海开发、中小微企业、“三农”、全民创业、科技创新和民生工程等领域倾斜,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支持新能源产业、生物技术产业、高端设备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三是优化信贷资源配置。

服务推动建立中小微企业发展专项基金,重点为有市场、有技术、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融资解困。发挥支农支小再贷款政策导向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将信贷资源投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启动县域金融机构将新增存款更多用于当地贷款的评价工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金融支持力度。按季监测评估农业银行XX支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进展和成效,争取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政策优惠,增强涉农信贷投放能力。

二、加大金融维稳力度

一是深化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继续贯彻落实《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关于金融支持盐城加快经济发展大力推动金融生态建设的指导意见》,组织实施“深化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行长工程。参照《江苏省县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估指标体系》,结合XX实际,按季开展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估工作。推动金融法制环境改善,开展金融债权积案集中执行、集中清理专项行动,切实提高金融案件执结率和金融案件标的额兑现率。建立金融司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例会,通报金融债权案件审理、执行情况,制订落实司法救济措施。按照合作转化一批、招商重组一批、申请核销一批的思路,进一步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化解力度。

二是提升金融风险监测水平。

结合县域实际,进一步完善金融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全面加强对辖区金融风险的分析研判,准确把握风险传导渗透扩散的规律。立足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实时监测苗头性、趋势性风险动向,重点关注房地产市场调控、非法集资等重大问题对辖区金融稳定的影响。实时监测辖区重点企业的资金链、担保链状况。做好对高危机构和高风险领域的动态监测和预判,使金融风险监测关口前移、触角前伸。

三是完善金融稳定协调机制。

加强金融稳定工作协调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例会交流和信息共享制度。建立覆盖银行、保险、证券机构的金融稳定工作信息员制度,密切与各金融机构及金融市场主体的日常联系。推动地方政府按照属地管理和“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全面落实对具有融资功能的非金融机构的“网格化”监管责任,重点打击各类涉众涉稳非法金融活动,进一步规范金融市场秩序,净化金融发展环境。借助“金融稳定送下乡”、《鹤乡大讲堂》和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等载体,常态化开展打击非法集资宣传活动,做实做深金融投资者教育工作。

三、加大金融服务力度

一是改进征信管理服务水平。

多渠道、多方式整合农村信用信息资源,建立健全涉农经营主体信用档案,实现信息的持续更新。推动“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区)”评定工作,建立符合农村经济特点、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农村信用评价体系。构建农村信贷风险管理体系,逐步形成“涉农经营主体+征信+信贷”的业务运作模式。推动XX农商行开展代理个人信用报告查询服务工作,方便社会公众就近获得查询服务。积极开展“3·15”消费者权益日、“6·14”信用记录关爱日等主题宣传活动,促进征信文化的传播,营造褒扬诚信、惩戒失信的社会氛围。

二是改进国库会计服务水平。

本着“安全第一、兼顾效率”的原则,完善国库会计管理制度,加快现代化服务型国库建设。加强国债管理,推动国债服务城乡一体化,推动辖内商业银行国债约定转存业务在量上有较大突破。提升支付清算服务与管理水平,改善农村支付环境,构建安全便捷的农村支付渠道。发挥人民银行集中代收付系统7×24小时服务的优势,全面推广粮食收购非现金结算方式。

三是改进外汇金融服务水平。

加快推进外汇管理“五个转变”,努力促进我县涉外经济健康发展。继续实行货物贸易风险提示制度,加大货物贸易、服务贸易非现场核查力度,主动发现异常资金流动线索,加强对银行各类外汇产品的监测。依托资本项目信息系统,加强监测分析和风险预警,主动探索资本项目主体监管的业务流程。督促外汇指定银行严格执行资本金结汇政策法规,切实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建立完善国际收支申报质量季度考评机制,切实做好“国际收支申报质量年”各项工作。

篇3:银行业支持商洛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思路

近年来,在西部大开发和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推动下,贵州省委、省政府将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作为推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举措,并从资金、政策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省内部分地区依托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实现了农业的规模化、商品化生产,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初步具备了现代农业应有的特征,为破解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下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发展思路。

1 贵州现代农业发展的特殊背景和目标

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从世界范围看,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始于19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农业迅速发展,许多国家相继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农业劳动力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大幅度提高,使农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基础产业。在这一过程中,现代农业的内涵、功能和领域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大大拓展,并发展成为一个由产前、产中、产后多个经济部门组成的产业体系,而且资源节约与可持续发展成为现代农业的最高理念,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成为现代农业追求的发展目标。

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2007年中央1号文件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内涵、目标等进行了明确界定,指出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实质就是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组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1]。

1.1 贵州现代农业发展的特殊背景

(1)现代农业发展起点低。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2005年粮食作物产量达到1152.06万t、比1978年的643.35万t增长了79.1%,人均粮食占有量由242kg提高到294kg、增长21.5%;肉类总产量由1978年的12.8万t增加到2005年的187.01万t,人均肉类产量由4.81kg提高到47.74kg、增长8.9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09.3元增加到2005年的1876.96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2.92倍。各主要指标均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但是,与国内平均水平及周边省区相比,贵州农业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差距却在不断扩大,农业发展水平低、发展条件差、产业化程度不高等状况依然没有改变,总体上仍处于传统农业发展阶段,现代农业建设任务十分艰巨。

(2)现代农业发展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和制约。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省内山地面积占87%,地势起伏大,切割纵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农业产业化经营受到一定的制约,尤其是如何做大做强农业产业面临很多困难,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贵州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对发展现代农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要将农业发展劣势转化为优势,就需要在现代农业产业的选择上做出科学的规划与决策,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努力培育符合贵州自然资源特点的农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推动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业发展的效益和水平。

(3)现代农业发展的自主选择空间受到一定限制。贵州地处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是长江、珠江上游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也是喀斯特地貌发育最为典型的地区之一,喀斯特面积占全省面积的71%,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长期以来,由于土地过度垦殖(按详查面积计算,贵州土地垦殖指数高达25.6%,其中人口密度最高的六盘水市、毕节地区,土地垦殖指数高达45%左右,大大高于全国13.5%、西部地区10.1%的水平),从而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和石漠化生态危机。目前全省水土流失面积高达7.32万km2、占41.5%,每年流失表土约1.9亿t,乌江河床近10年来增高了1m左右,对长江、珠江中下游地区的安全也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贵州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中,自主选择的空间范围将受到一定限制,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即不可能完全按照“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的原则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2 贵州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目标

农业的作用和功能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调整、变化的。早期发展经济学理论一般将农业的功能局限于经济范畴,认为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保障农产品供给,促进市场发展,提供资本、劳动力等要素以及出口创汇等方面。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的功能发生了变化,在保障食物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等经济功能被进一步强化的同时,农业的非经济功能被大大拓展、作用日益凸显,如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等。[2]我国建设现代农业所要实现的主要目标可概括为:保障农产品供给的数量,保证农产品供给的质量,促进农民收入增加,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3]。

基于贵州现代农业发展的特殊背景,加上粮食生产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而处于劣势,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和重点应有所差别。笔者认为,贵州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提升产业素质,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贵州农民收入水平低,与国内其他地区差距在不断扩大,主要原因在于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整体素质不高、工资性收入增长缓慢。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推动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产业链条,促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构建高效、低耗、竞争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升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既是贵州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任务,更是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的重要途径;(2)提高农业产出,增强农产品供给能力。提高土地生产率,保障农产品供给的数量与质量,是现代农业的基本功能。贵州现代农业建设,要在不断增强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同时,结合自身优势,按照特色化、标准化、安全化的要求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3)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这是由贵州特殊的资源环境条件和实现国家生态安全目标的需要所决定的。在贵州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在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同时,促进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努力担当起长江、珠江上游地区重要生态屏障的历史重任。

2 特色农业是贵州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特色农业是指一定区域农业产业体系中,符合区域自然条件、具有比较优势和地方特色、区域差异性明显的农业产业。其特点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依托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构筑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正是基于贵州农业发展的特殊背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有效途径。

2.1 发展特色农业的资源环境条件优越

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欠开发的发展背景,贵州发展特色农业具有明显的优势。(1)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全省地理环境复杂,海拔高差悬殊,气候类型多样,农业资源优势和生态资源优势独具特色,发展特色农业条件优越,特别适宜于反季节蔬菜、中药村、生态旅游等的生产和开发。(2)生物资源种类繁多。贵州复杂的地理环境、多样的气候条件,为生物资源丰富多样提供了良好的立地条件,使贵州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区之一,而且丰富的生物资源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和品质特殊性,为贵州特色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3)特色农产品地域性特征突出。地质环境是发展农产品的基本条件,具有其他条件难以替代的特殊功能。贵州复杂的地质环境赋予了特色农产品明显的地域性,形成了一些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的农产品区域布局,具有独傲一方的地理优势。(4)环境污染较轻。安全、优质、营养是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基本要求,是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贵州境内环境污染较大的企业相对较少,农业现代化水平相对较低,农用化学品的施用量较少,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受污染程度较轻,环境状况明显优于发达省区甚至周边省区,是我国最适合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的地区之一,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有力的环境保障。

2.2 特色农业发展已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

(1)生态畜牧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围绕建设生态畜牧业大省的总体目标,贵州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加强优质畜禽产品生产基地和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畜牧业发展取得明显进展。目前,畜牧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的比重已达1/3,发展畜牧业已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如晴隆县坚持扶贫开发与保护生态相结合,采取“公司+协会+基地”的形式,大力发展种草养畜,在石漠化地区探索出了一条“政府主导、龙头带动、协会组织、多方支持”的开发式扶贫的成功之路,为喀斯特地区现代农业建设与脱贫致富带来了希望。充分发挥草山草坡资源丰富的优势,并对一部分坡度较大、不适宜种植的耕地退耕还草,积极发展种草养畜,生态畜牧业将成为贵州农业中最大的支柱产业。同时,贵州以畜牧业发展为核心,以沼气池建设为纽带,大力发展“养殖—沼气—种值”农业循环经济,初步形成了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村能源产业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发展格局,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2)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等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充分发挥气候资源的立体优势、生物资源的种源优势以及污染较轻的环境优势,贵州大力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反季节蔬菜、无公害蔬菜、优质瓜果、脱毒马铃薯、优质茶叶等特色农业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初步形成了黔北、黔东北“双低”油菜生产区,黔西北马铃薯优势生产区,大娄山区、乌蒙山区和苗岭山区反季节蔬菜优势生产区,黔南、黔西南早菜优势生产区,黔北、黔东南、黔中、黔西南、黔南优质茶叶生产区等特色农业区域化布局的发展格局。目前,全省已创建5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县、24个国家级和100个省级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11个、面积近10万hm2,评定省优质农产品41个,累计有28家企业的189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证书,7家企业的12个产品通过有机食品认证。

(3)民族药业迅速崛起。贵州中药材资源丰富,是全国著名的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有药用植物3700多种,故有“夜郎无闲草,黔地多良药”之美誉。近年来,贵州充分发挥中药材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以苗药为代表的民族制药业,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并涌现了如神奇、益佰等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民族制药企业。在其带动下,以天麻、杜仲等14种具有贵州特色的大宗中药材为重点的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并初步形成了黔北、黔东等特色中药材优势生产区。民族制药已逐步成为贵州新的支柱产业和我国重要的中药现代化生产基地。

(4)特色食品工业保持较快增长。经过多年来的努力,目前贵州特色食品工业已逐步发展成为特色突出、实力较强、对农业带动面较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好的产业,如辣椒制品、肉制品等,农业产业化规模初具。同时,随着特色食品工业的发展,形成了一批知名度较高的品牌,如风靡全球的“老干妈”,目前已成为全国知名企业、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和中国最大的辣椒调味品生产企业,2005年公司干辣椒、菜油、大豆3种主要原材料采购量分别达到1.24万t、3.51万t和1.7万t,干辣椒、菜油使用量已占全省总产量的1/7和1/3。在辣椒产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贵州辣椒种植面积约15万hm2。

2.3 特色农业在推动贵州农业发展中的作用远未发挥出来

目前,贵州特色农业发展大多还处在起步阶段,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中的作用还远未发挥出来,发展中还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

(1)基础设施薄弱,特色农业发展缺乏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贵州总体上处于欠发达、欠开发状态,基础设施落后是特色农业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1)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2005年全省高速公路密度仅32.8km/万km2、低于全国49.0km/万km2的平均水平(不含西藏),有15.9%的村不通汽车、26.4%的村不通电话;(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2005年全省耕地有效灌溉面积71.16万hm2,农业人口人均不足0.03hm2,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3%。按国土资源部门提供的耕地面积计算,2005年全省耕地有效灌溉面积比重仅为15.8%、比全国低29.3个百分点。同时,全省仍有1000多万农村人口面临人畜饮水困难问题,约70万hm2中低产田土急需改造;(3)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水平低。2005年全省农机总动力1011.52万kw、农用化肥施用量77.41万t,单位耕地面积农机总动力0.15kw、农用化肥施用量11.46kg,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0.5%和44.0%。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不足40%,比全国平均水平低约10个百分点。

(2)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弱。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贵州农产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难度较大,农产品商品率不高,农村市场发育程度低、要素不全,农业产业化发展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制约,加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少、规模小,起点不高,产业链条短,带动能力弱,千家万户的农户分散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市场连接困难,产业化发展难以形成规模,没有形成像陕西苹果产业、内蒙畜牧产业、山东蔬菜产业等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特色农业产业。如何立足现有自然资源条件,促进特色农业产业上规模、上档次、出品牌,是贵州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

(3)农村劳动力总体素质较低,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而贵州农村人口素质低,离新型农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2005年全省15岁及以上人口中,文盲所占比重高达21.4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0.37个百分点,在31个省区市中仅低于西藏、青海。更为严峻的是,由于贵州农业人均资源占有水平低,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大,素质相对较高的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大大降低了农业劳动者的整体素质,这对现代农业建设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根据2007年扶贫主题调研期间对全省167个村的调查统计,村均外出务工人员达248人,占劳动力的36.98%,这些劳动力大多是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壮年,是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中坚力量。

(4)特色农产品业品牌效应不高,比较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贵州已打造了以辣椒、中药材、茶叶、蔬菜、畜牧业等为代表的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但从总体上看,由于特色农产品规模小,产后加工能力弱,初级产品比重大,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程度低,市场定位不明确、占有份额小,特色农产品品牌效应不高,资源优势、品牌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在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的作用大多还没有发挥出来。

3 进一步推动贵州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3.1 深化省情认识,明确发展思路

贵州地形复杂,立体气候特征明显,但不同地质、气候条件对农产品质量影响较大,因而必须围绕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有针对性地加强相关资源环境基础的调查和研究,深化资源环境与特色农业发展关系的认识,因地制宜地推动特色农业发展。在具体思路上,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为目标,以优质化、品牌化、标准化为重点,以壮大龙头企业、培育市场体系为手段,立足自身资源环境特点,依托日益完善的交通信息网络及区位优势,面向国内外特别是“泛珠三角”区域市场,构建体现贵州特色的农业产业体系,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特色农业尽快发展成为特色优势产业。

3.2 制定科学规划,搞好区域布局

立足贵州自然资源特点,从有利于打造区域主导产业、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出发,进一步加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特别是省级特色农业发展规划的研究与制定。在研究制定特色农业发展规划时,要结合区域发展环境的变化,科学地分析贵州特色农业发展的可能走势和潜力,特别是要瞄准贵广高速公路、贵广快速铁路的建设,认真研究贵州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将特色农业发展的市场定位于“泛珠三角”区域,搞好农产品区域布局,大力发展特色优质农产品,着力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形成一批具有贵州特点、知名度高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和特色农业产业带,提高特色农业发展的产业化水平,推动特色农业上规模、上档次、出品牌,提高贵州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

3.3 实施品牌战略,突出发展重点

有品牌才能有市场,得市场者才能得天下。目前,贵州已形成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但大多规模太小,品牌优势难以转化经济优势。为此,必须实施品牌战略,突出发展重点:一是充分发挥气候资源和污染程度较轻的优势,在目前已初具规模的基础上,瞄准“泛珠三角”区域市场,以特色、精品为目标,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无公害蔬菜;二是充分利用“黔药”品牌优势,进一步加强中药材基地建设,发展中药制剂和优秀民族药,努力将中药制药培育为后续支柱产业;三是大力发展草地畜牧业,努力打造“生态畜牧业大省”品牌。同时,以畜牧业发展为核心,大力发展“养殖—沼气—种植”农业循环经济;四是充分发挥“老干妈”、“牛来香”、“都匀毛尖”等品牌优势,大力发展以辣椒制品及调味品、肉类加工及乳制品等为重点的特色食品加工业。在这一过程中,要切实加强特色农产品品牌的标准化建设,大力实施原产地保护,使特色知名农产品成为敲开国内外市场的“贵州名片”。

3.4 培育龙头企业,加强基地建设

农产品加工、经营企业是连接特色农产品原料生产与市场消费的关键一环,离开这一环,特色农产品就将大大贬值,特色农业就难以发展。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种资本进入特色农产品加工、流通领域,扶持现有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改造等途径增强实力和活力,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发展“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形式,创建一批规模适度、产品附加值高、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并积极扶持、引导优势企业向优势产区集聚。同时,创新经营机制,切实抓好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一是积极扩大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区域性产品基地规模;二是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着力培养一批专业生产大户,通过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连多村、多村成基地,促进特色农业上规模、上批量;三是积极探索并推行农业股份合作制,把农村一家一户分散资金、技术、劳力等生产要素优化组合起来,实行统一连片开发,形成规模化生产。

3.5 健全服务体系,优化政策环境

发展特色农业需要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氛围:一是政府政策引导。宏观上制订优惠、鼓励和扶持政策,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提供信息、技术、决策服务,微观上通过基地建设、技术推广、重点项目示范,直接带动农户、企业参与特色农业产业的实施;二是加大投入力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充分发挥财政投入带动企业投入和民间投入的导向作用,多渠道、多层次增加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投入,促进特色农业加快发展;三是科技服务支持。围绕提高特色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切实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研究、试验、示范、推广,着力抓好农技人员培训和农民技术培训,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四是完善市场体系。市场既是特色农业产业链条中的连接点,又是社会服务体系参与特色农业、支持特色农业的切入点。要充分发挥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市场建设,完善市场服务体系。同时,积极培育各类市场主体,增强农民适应市场、驾驭市场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07-01-30.

[2]张红宇.农业多功能定位调整及拓展:建设新农村的一种理念解释[J].改革,2006(5):63-73.

篇4:银行业支持商洛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思路

关键词:经济发达地区;农业发展;长效机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7-10-02

江苏省昆山市地处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生产要素、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进一步弱化了农业的传统优势,与此同时工业污染也在加剧,使得农业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但是昆山市并不能放弃农业生产,其理由:一是昆山市依然有数量不少的农业人口,需要有就业机会。二是无农不稳。昆山市户籍人口60多万,常住人口约200万,每天需要大量的农产品,仅靠外来输入很难满足需求。特别是在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年代,自己生产更可规避供应风险,保证供应的稳定。三是昆山市已进入工业化转型、城市化提升、城乡一体化纵深推进的新阶段,人口压力、资源瓶颈、环境约束矛盾突出。保护和发展农业,不仅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举措。

综上所述,昆山市必须保护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生态文明,着力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着力调优农业产业结构,着力完善现代农业发展机制,率先走出一条具有昆山特色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 合理规划,建立耕地保护机制

制定中长期区域规划,合理规划工业园区和农业保护区,不得随意破坏整体规划,侵占农业用地,合理保护城市工业化进程中的农业生态资源。苏州市政府在2012年12月10日已经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保护和发展“4个6.67万hm2”的实施意见,在全省率先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耕地保护机制,率先出台水稻田永久性保护政策。昆山市近几年也提出了优质水稻、特色水产、高效园艺、生态林地“4个0.67万hm2”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但是如何认真落实到土地总体规划中、落实到具体田块上,还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加强衔接,形成合力,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同时建立健全长效的考核和监督机制,定期对落实情况进行考核通报。监督部门加大对违规行为的督查力度,切实把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生态文明放在重要地位。

2 加大公共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

这些年来,昆山市公共财政主要是为工业化发展服务。工业化虽然带来了更好的经济效益,但却污染了水资源,给农业灌溉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为此,要加大公共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

首先要把兴修水利重新纳入政府的中心工作,确保农业生产能正常进行。要转变重建轻管、重枢纽轻配套的观念,解决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存在的国家管不到、集体管不好、农民管不了的问题,对已建好的水利工程加强有效管护,切实保障粮食生产和农民生活。其次加大对农机装备的投入。农业的现代化很重要的指标是农业的机械化水平。政府要加大对大中型农机具和现代农业设施设备的购置补贴力度,鼓励农业合作社和农户积极购买。再次加大对各类园区建设的扶持力度,建设好一批规模大、知名度高、老百姓口碑好的名品和精品基地。

昆山市近几年积极推进规模经营、基地生产为主体的现代都市农业建设。在2010年全市新一轮土地流转中,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成土地股份合作社股权,并统一发包发展规模经营,组建农地股份专业合作社125家,入社农户60 070户、入股土地1.434万hm2,流转率达90.8%,发展专业大户2 948户。昆山市现有各类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园区)22家,全市获批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海峡两岸(昆)农业合作试验区”。“千灯高效农业综合开发基地”与“淀山湖优质稻米基地”成为国家级稻麦高产创建示范片,玉叶绿色蔬菜基地与巴城666.67hm2葡萄园获列为国家级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项目。基地、园区要提升档次,发展特色经营,充分发挥其农业科技示范和效益辐射带动作用。同时要挖掘、发展创新型、特色型园区,积极引进外资、民间资本投入农业园区,促进其发展。

3 田容田貌整治和新农村建设同步发展

近几年,政府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但是农村的大环境,特别是农田的基本状况、田容田貌不容乐观。由于工业发展的影响,打乱了原有的农业生产格局,在农村存在许多零碎田、抛荒田、边角田,田块高低不平,大小不一,水系紊乱;许多生产用房、看护棚不规范,乱搭建,“脏”、“乱”、“差”现象较严重。

对此,政府应该建立田容田貌整治和新农村建设同步发展的长效机制,通过生态补偿资金专款专用等措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落实复耕复种,建成田成方、树成行、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农田。规范农业生产用房、果蔬大棚、渔业看护棚等生产设施建设,突出整治生活垃圾乱堆乱放、生产大棚乱搭乱建,将田容田貌整治和新农村建设、生活污水处理、村庄绿化、河道清淤保洁等结合起来,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实施,凸现昆山市原有的田园风光、水乡特色。

4 建设一支新型的农民队伍

随着农民转业转产,农村优质劳动力流失严重。昆山市现有农业从业人员年龄偏大,50岁以上占大部分;文化水平偏低,初中文化以下占绝大多数,观念相对落后。

传统农业的发展方式要向资源节约、环境良好的生态农业转变,劳动力资源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农民科技素质和经营服务水平急需快速提高。因此,围绕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以提升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农业生产技术、农村经济组织、经济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农业实用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昆山农业实现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在培训方式上,努力做好“4个结合”。一是立足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做到培训与实际需求相结合;二是中期和短期培训相结合;三是引导性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确保培训一期,学到一技;四是学校培训与送培训下乡相结合,将培训从课堂延伸到田头。培训内容要“求精”“求实”,要结合本地特点,围绕“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这个主题,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情况的调查,针对现阶段农业生产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真正使农民培训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使受训人员的素质与技能得到提升。

5 农业和旅游融合,拓展产业链条

昆山市地处长三角人口稠集区,自身具有一定的城市人口资源,考虑到近几年市民的休闲旅游热,应充分利用农业和旅游资源,把农业发展融入到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通过错位发展,从农业生产中挖掘旅游资源,从旅游产业中拓展农业产业,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从传统产品上升到创意产品,即产品变礼品、产区变景区、劳动变运动、就业变创业、农民变市民、旅游变休闲。将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着力构建集经济、生态、景观、社会文化功能和游憩保健功能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

昆山市现有的如千灯大唐现代农业生态园、巴城666.67hm2葡萄园已成为同行与团队参观的首选,国家级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巴城星期九农庄、千灯三维园艺、“城市绿州”市森林公园等也吸引八方来客。政府在打造周庄、锦溪、千灯水产古镇旅游和巴城“蟹文化节”的同时,应充分挖掘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使旅游和农业有机地结合,拓展彼此的产业链条。

6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篇5:银行业支持商洛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思路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宁城县支行是县内唯一一家政策性金融机构,自成立以来,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经济金融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按照不同时期的职能任务和业务范围,紧紧围绕上级行工作部署和地方政府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大力支持宁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断拓宽业务范围,强化信贷支农作用。2010年至今年6月末,我行累计投放各类支农贷款87,480万元,平均每年投放34,992万元,其中累计发放政策性地方储备粮贷款3580万元;累计发放粮食流转贷款2,500万元;累计发放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31,700万元;累计发放农业生产资料贷款8,000万元;累计发放农业小企业贷款1,700万元;累计发放新农村建设贷款40,000万元。形成了以粮食收购贷款业务为主体,以支持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和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中长期贷款为两翼,以中间业务为补充的“一体两翼”发展格局,贷款业务种类覆盖粮油收购储备加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小企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县城镇建设等项目,已形成多领域、宽范围的信贷支农格局。在支持全县农业和农村发展、保护农民利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奠定了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地位。

一、支持全县“三农三牧”情况。

始终不渝地服务“三农三牧”是我行的生存之本,发展之基。近几年来,按照县委、县政府“工业强县、产业富民”发展战略和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培育现代农业产业的总体部署,我行立足县情行情,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了信贷支持力度。

(一)支持以粮油为主的收购工作。近三年来,累计向天义国家粮食储备库发放地方储备粮贷款3,580万元,支持企业收购粮食1,800万公斤,既有力地支持了中央和地方粮油储备体系建设,较好地发挥了国有粮油购销企业在大宗农产品流通中的主渠道作用,又进一步巩固了我行在粮油信贷市场上的主体地位。在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大力支持宁城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按照“抓大不放小,大中小项目结合,审慎积极发展”的思路,围绕目前已形成产业规模且有一定区域优势和市场前景的肉鸭养殖、肉牛精深加工等特色区域优势农业产业,不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近三年来,全县累计发放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 31,700万元,重点支持了塞飞亚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东方万旗肉牛产业有限公司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三)积极支持涉农中小企业发展。针对我县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状况,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重点支持具有区域特色和产业集群优势的涉农小企业优质客户。2010年以来,累计向辽中京、草原万旗、长明机械、大盛堂药业等4家涉农中小企业发放贷款12,200元,不仅及时解决了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小企业发展,而且有效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结构的调整,增强了经济发展的活力。

(四)积极支持新农村和城镇建设。自农发行开办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业务以来,我行积极开展相关项目的调查摸底、评估审查工作。2011年初,我行向县土储中心发放了天义镇新农村建设土地收储整理项目贷款40,000万元,重点支持天义城区城中村改造暨农民新村建设工作。项目实施后将彻底改变天义城区5个城中村用地规划不完善、配套不到位,公共基础设施薄弱、功能不齐全,房屋建筑陈旧、居住环境“脏、乱、差” 的落后面貌,将极大的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和品位,改变城镇面貌,让农民分享城市化和工业化成果,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二、下一步工作重点

围绕年初提出的 “一个加强、三个突破、全面完成市分行下达的经营绩效考核指标”总体工作目标,力争信贷规模突破7个亿。主要做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重点做好原有优质贷款客户的维护。对现有的塞飞亚、东方万旗、辽中京、草原万旗、长明机械、大盛堂药业等6家优质客户,实现续贷项目 “无缝衔接”,及时对其进行了新一年度的评级、授信工作,在贷款到期前3个月即向上级行进行了续贷申报。

(二)中长期项目贷款力争发放3,500万元。重点做好长明机械年增产1万台旋耕灭茬深松联合作业机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此项符合农业科技贷款条件,受理材料已于去年经市分行上报到自治区分行。

(三)重点做好打虎石水库供水项目。该项目主要是通过甸子灌区将打虎石水库之水引入天义城区,成为工业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的重要补给。县政府非常重视此项目,已列入县级发展规划,计划借款2个亿,受理材料已上报自治区分行。

三、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

(一)信贷结构不合理,业务发展不具可持续性。从以上信贷结构分析,我行中长期贷款占比较高,剔除挂账贷款,短期贷款占比仅为28.54%。而短期贷款是为了解决经营性客户短期流动资金需求,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中长期贷款多为解决企业基础建设、更新设备等资金需求,一次性投入,逐年还本付息。所以,中长期贷款占比较高会导致我行业务发展逐渐萎缩,业务发展后劲不足,不利于业务可持续发展。

(二)客户资源匮乏,制约业务发展。一是农发行商业性贷款业务起步较晚,大部分优质客户被国有商业银行和地方金融组织抢先介入。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受地方财政收入水平的制约,不可能长期开展。三是农业小企业发展很不成熟,大多为作坊式经营模式,抗风险能力差。

篇6:银行业支持商洛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思路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直属国务院领导的政策性金融机构。目前,农发行的职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做好收购资金供应管理工作。一是积极支持国家和地方储备体系建设。对中央和地方储备粮的增储和轮入所需贷款,按政策规定保证供应,以维护国家和地方的粮食安全。二是积极支持地方政府调控粮的收购、调入和轮换工作。对地方政府为调控当地粮食市场委托企业收

购、调入、轮换粮食所需资金,在落实相关利费和价差补贴的前提下,提供贷款。三是支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自主经营商品粮油的收购和调入。在落实规定比例风险准备金、有效担保等风险防范措施的前提下,积极支持粮食企业按市场价收购粮食,掌握粮源,发挥主渠道作用,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

二、开办粮油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企业和其他粮食企业的贷款业务。根据银监会的批复,我行已获准开办粮油产业化龙头企业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粮食加工企业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其他粮食企业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等业务。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对象是指经地、市(含地、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或政府有关部门认可的,以粮棉油生产、流通或加工转化为主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粮食加工企业收购资金贷款的对象包括,经省级及省级以上政府确认的以粮食为主要加工原料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地市政府级政府确认的地方粮食加工骨干企业;其他粮食企业是指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现行贷款对象以外的依法合规从事粮食流通、加工和转化的企业。对一些暂不具备直接贷款条件的粮油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企业,可以通过采取与购销企业联营方式,提供收购资金贷款支持。

三、支持粮食仓储设施建设。为符合贷款条件的粮食经营企业的粮食仓储设施及市场设施建设提供贷款支持,主要包括粮食仓储设施购建与维修、粮食烘干设备的购建、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建设、粮食运输专用工具购置及专用交通设施建设、车站及港口粮食专用货场建设等。

篇7:银行业支持商洛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思路

,全市农业银行信贷工作总体思路是:准确把握国家宏观政策导向,认真落实“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按照经济资本管理要求,加大信贷结构和客户结构调整力度,信贷资金重点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标准的优势项目和优质法人客户,适度加大对全市民营经济和中小客户的支持力度,实现银行效益、客户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提高。

一、积极支持重点法人客户加快发展。

今年,在法人客户营销上,农业银行实施行业分类营销和“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新增贷款重点投向全市重点工业企业、拟上市公司等优势行业,优先保证其融资需求;充分利用国家相关信贷政策,进一步加强与城市资产经营公司的合作,对全市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形成有效支持。在贷款品种上,突出发展票据贴现、质押贷款、打包押汇、外汇担保贷款、国际贸易融资等业务;在关注市场、区域和结构风险的基础上,重点支持资金实力强、有品牌优势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和优质楼盘,同时密切关注和适度支持房地产业拉动下的相关新兴行业。

二、适度加大对中小个人客户的信贷支持力度。

今年,农业银行拟把个人资产业务作为加快个人业务发展的切入点,在规范操作、风险可控的基础上,适度加快个人质押、“一手房”按揭、商用房按揭、个人生产经营贷款等个人贷款业务的拓展。适应全市民营经济活跃、个体经济发展迅速、融资需求量大的实际,以城区个体工商户商场、镇政府驻地、商贸集中区和大型批发市场为重点,筛选一批资信较好且前景广阔的优质个体工商户,在办理足值抵押担保的基础上,发放个人生产经营贷款,支持个体工商户和私营经济发展。

三、完善金融服务,满足不同客户的金融需求。

篇8:银行业支持商洛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思路

一、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建设的相关概述

中小企业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小企业在实际的发展和创新阶段, 需要足够的金融支持, 保障中小企业的项目和产品可以顺利完成, 进而有效的推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 进而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 并借由中小企业的发展, 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1. 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体系架构建设的意义

针对体系架构主要是通过专门的金融机构, 为中小企业提供基础帮助, 并建立符合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法律法规, 政府制定相关优惠政策, 并积极引为中小企业提供相关基金或是对中小企业的融资进行辅导, 重视外来资金有效利用, 进而建立符合中小企业发展创新需求的金融支持体系架构, 保障中小企业在实际的发展创新过程中, 具有足够的金融支持, 推动中小企业的设备和技术的完善, 实现中小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进而为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提供动力。

2. 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体系架构

金融支持体系主要包括银行体系、资本市场、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和保险市场等, 而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架构是这一体系中的一部分, 且具有自身的本身特性。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的情况, 需要科学的展开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的建设, 保障中小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3. 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主要特点

中小企业金融支持是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动力, 其主要特点有:

(1) 政府扶持, 针对中小企业融资情况, 国内部分省市, 制定了相关政策, 为中小企业的构建了适宜的融资环境, 采用的安排资金的方式, 对中小企业的进行贷款支持, 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

(2) 金融机构支持, 金融机构主要是来源与社会资金, 采用服务和贷款的方式, 提高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 达到为中小企业的解决资源来源的问题。

(3) 银行支持支持, 信用担保是促使中小企业资金来源广泛的重要途径, 扩大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中小企业通过信用担保的方式, 由银行进行的信用借贷, 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二、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中的问题分析

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中的一些问题是切实存在的, 制约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质量, 为此, 需要强化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中的问题进行解读和分析, 为强化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创新对策思路提供帮助。

1. 中小企业自身因素的制约

中小企业自身的原因同样会导致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效果不够理想, 为此, 需要针对中小企业的自身制约因素进行解读。

(1) 信用等级有待提升, 根据不完全调查分析, 部分中小企业对自身的信用观念存在误差, 对于已欠的贷款没有及时的进行的偿还, 就使得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始终不高, 始终处于A级以下, 甚至有部分中小企业的被银行设置为限制对象, 制约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

(2) 自身担保抵押物不够, 中小企业的规模和固定资产的数量有限, 这也就使得中小企在借贷过程中, 不能按照银行的需求提供足够的抵押和担保, 也就严重的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

(3) 市场竞争力不够强, 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限制, 就使得中小企业面临市场竞争力不够强的特点, 进一步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创新和金融支持。另外, 中小企业的财务水平和财务状况, 通常情况下, 金融机构和银行同样将其作为竞争力的一个标准, 制约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水平。

2. 金融支持不足问题

(1) 银行信贷支持不够, 现阶段, 银行信贷是实现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关键, 也是中小企业的主要的资金来源, 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创新具有直接的影响。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为例, 中小企业在实际的发展创新中, 需要长期的资金支持, 而且由于技术创新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研发和分析。受到银行信贷支持不够的情况影响, 就导致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长线进展不够理想, 使得中小企业的一些好的产品和项目不够顺利完成, 制约中小企业的发展。

(2) 银行贷款的程序繁琐, 金融支持中, 中小企业通过银行信贷的方式, 获得主要的资金来源, 但是受到银行办理贷款程序复杂的影响, 使得中小企业的需要经过的长期的审核, 而且, 担保抵押的流程复杂, 收费项目对, 制约中小企业通过银行信贷的方式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

3. 金融担保机构不够健全

(1) 担保体系不够健全, 制约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 抵押担保是中小企业获得信贷的主要方式, 但是受到的抵押担保体系的影响, 金融机构和银行对抵押担保的风险评估较高, 也就导致金融机构和银行对担保的审核和办理的控制十分严格, 使得中小企业的抵押担保效率不够明显。

(2) 由于担保机构本身的原因, 中小企业的中小的规模较小, 资金不够充足, 使得中小企业想要获得担保, 所要付出的代价较高。而且, 担保机构受到本身因素的影响, 使得中小企业在进行担保的审核和门槛设置较为严苛, 不利于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获得, 干扰中小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4. 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较为单一

融资渠道的多元化是达到强化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的有效途径。但是, 在实际的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 中小企业的银行间接融资的比例并不高, 其中主要的资金来源方式是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等方式, 而这些融资方式主要是直接融资的方式, 这也就导致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过于单一, 制约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 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创新。

三、强化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创新的对策思路

针对现阶段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中的问题, 提出强化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创新的对策思路, 进一步推动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为中小企业的项目实施和产品研发提供基础动力, 实现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发展创新, 积极推动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1. 优化中小企业的自身问题

针对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影响金融支持的情况, 需要对中小企业的问题进行有效控制, 使得中小企业自身能够更好的适应的强化后的金融支持。首先, 需要重视自身的信用等级, 营造良好的社会形象, 进而提高银行的信用等级。其次, 重视对自身固定资产的审核和分析, 明确中小企业具体资产情况, 为抵押担保提供保障。最后, 重视自身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强化对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其中财务管理水平和效率对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具有直接的影响, 通过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 促使银行和金融机构能够逐渐认可中小企业, 进而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2. 解决金融支持问题

实施“银、政、企”三方联动的方式, 推动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水平, 保障中小企业具有足够的发展空间。

(1) 金融机构积极的展开制度创新, 为中小企业的制定个性化的融资产品, 从而有效的达到解决金融支持不足的问题, 改变中小企业传统的信贷方式, 解决银行信贷支持不足和程序繁琐的问题, 实现对应收账款和抵押款的控制, 积极为中小企业解决金融支持不足的问题。

(2) 银行部分, 需要完善对中小企业的审核流程, 减少传统繁琐流程, 积极配合国家的相关政策, 完成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和管理, 进一步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3) 政府有关部门, 需要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 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在适当拨款的同时, 适当的展开多种层次的银企洽谈会, 进一步推动中小企业融资水平提升, 保障中小企业的发展水平。

(4) 中小企业需要与银行、金融机构等建立良好的产业信息、企业信息交流, 推动银企之间的信息透明度, 增加银行和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

3. 完善抵押担保

针对传统的抵押担保模式, 金融支持效果不好和代价的情况。首先, 需要政府有关部门需要积极配合金融机构的制度改革与创新, 大道改进服务方式和手段的目的, 进一步优化金融机构的抵押担保能力, 并量身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活动, 保障中小企业的发展。

专门为中小企业设置的贷款抵押方式:经营权抵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抵押贷款、信用证担保贷款等, 抵押担保方式, 进而有效的转变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抵押不足的情况, 进而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并优化抵押担保的审核流程, 在确保审核合理的情况, 适当的对服务费用等收费内容进行调整, 减少中小企业的负担。

政府有关部门, 需要针对抵押担保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的优化和完善, 减少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承担的风险, 实现风险补偿的方式。并鼓励各个经济成分的社会资金的参与到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中, 推动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水平可以得到提升。

4. 多元化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为了保障中小企业的融资水平和融资质量, 必须转变传统中小企业的单一的融资方式, 达到多元化融资的效果, 进而有效推动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水平可以得到提升。种子期融资模式、成长期融资模式和成熟期的融资模式、衰退期的融资模式, 针对中小企业的不同发展状况, 采用多元化的融资模式, 适当的对民进资本、国家补助和银行信贷等资金进行吸收, 尽快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动水平, 并广泛的对资金运作方式进行应用, 从而满足中小企业的发展创新需求。另外, 中小企业需要强化与银行、金融机构的信息交流, 提高企业信息的透明度, 逐渐形成有力与中小企业发展创新的趋势。

四、结束语

中小企业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的主要动力, 但是, 中小企业在实际的发展中受到金融支持不足的问题制约, 导致中小企业部分产品和项目不能顺利完成。针对这类情况, 政府、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需要多方协作, 改善传统中小企业的融资模式, 健全担保机制, 进一步推动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水平可以得到提升, 实现中小企业的发展创新, 积极推动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林乐芬, 张昆, 丁鹏.银行科技金融创新现状分析——基于江苏八家银行的问卷调查[J].学海, 2012, 01:40-47.

[2]丁英.强化四川中小企业集群式发展金融支持的对策分析[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12, 05:85-90.

[3]周建珊.促进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的财政与金融支持对策[J].经济纵横, 2012, 11:64-66.

[4]秦军.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J].科研管理, 2011, 01:79-88.

[5]李鹏飞, 张兰.金融支持中小企业产业创新的国内外比较分析及启示[J].中国证券期货, 2011, 08:4-5.

[6]李惠蓉, 赵小克.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研究——以靖江市为例[J].知识经济, 2016, 10:57.

[7]李刚.经济下行背景下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国外经验借鉴及启示[J].时代金融, 2016, 15:38-39.

[8]黄冠豪.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J].税务研究, 2014, 03:16-20.

上一篇:环保协议书中文版下一篇:交通安全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