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管理现状分析

2023-05-17

第一篇:中国企业管理现状分析

中国企业危机管理的现状分析

引言

无论是中国,还是在其它国家,每年都不止成千上万家注册成立,同时,也不止成千上万公司破产倒闭,甚至一夜间倒闭。在2004公司持续性发展研讨会上,美国著名危机管理专家梅耶(Marie Yossava)说:“世界上绝大多数公司都非常短命,但它们中绝大多数又并不是自然死亡,而是直接或者间接地死于危机事件。”

2003年,美国《企业家》与美国公共关系协会曾联合进行一项调查,请300多家公司CEO选择哪些是影响公司生存的危机事件?尤其是哪种危机对公司的潜在威胁最大?公司是否已经建立防范体系? 结果,76%的CEO认为,危机是天灾、工业事故、井喷、恐怖袭击、产品事故、恶性案件、公关危机等突发性事件;而在选择对公司威胁最大的危机时,得票最高的不是天灾,不是恐怖袭击,也不是工业事故,而是公关危机。

近几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中国企业的危机事件也接连不断的发生,一批曾经在中国市场上叱咤一时的企业在危机中倒下,巨人集团,双株集团„„这些中国企业明日之星的快速陨落,揭示了许多快速成长起来的中国企业的一大弱点—缺乏危机管理能力。

2005年上半年,无论是中国企业还是在华跨国公司,都接二连三地遭遇危机事件,其数量已接近前几年的总和。国内企业的危机事件有光明的“变质奶再销售事件”,“键力宝资本黑洞”,三鹿的“早产奶”等。在华的跨国公司也是危机连连,雀巢的“碘超标”问题还没完,哈根达斯的“脏厨房”又被曝光了,加上之前麦当劳“卖废油”等等事件,这些跨国公司、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上似乎也集体陷入了一场危机暗潮之中。

根据零点调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危机管理课题组和中国惠普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的“企业危机管理现状”调查结果,被访者认为:我国45.2%的企业处于一般危机状态,40.4%的企业处于中度危机状态,14.4%的企业处于高度危机状态。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企业处于中度以上的危机之中。

企业危机就如同人类的疾病一样是不可避免的,我们的企业所要做的,不是一味地逃避危机,而是通过不断地学习,历练,增强自身的危机管理能力,把危机管理融入企业的日常管理中。

一、概述

(一)企业危机管理的内涵

要定义企业危机管理,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危机和危机管理?那么何谓危机? 什么又是危机管理呢?

根据美国公共关系协会(Public Relations Society of America)的定义,危机事件是指对公司正常运营产生重大影响的破坏性事件。这些事件不仅能够引起媒体注意,而且能从政治、法律、金融及管理等多个方面,对公司业务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危机无处不在,危机无时不有,危机的不可避免性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将危机管理融入企业管理的理念正逐步被企业管理者所接受。强烈的危机意识,专业化的危机管理水平,是新经济时代企业家必须具备的素质。危机管理是指企业对可能给企业带来损失的各种不可预测的突发事件及潜在的危机因素的认识及化解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企业管理者在进行危机管理时必须解决以下问题:危机管理是否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对上述问题的认识将关系到企业危机管理策略的合理性及有效性,影响企业危机管理的水平高低,决定企业危机管理的成败。

根据以上对危机和危机管理的定义,我们认为企业危机管理,就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针对企业可能面临的或正在面临的危机,而就危机预防、危机识别、危机处理和企业形象恢复管

理等行为所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危机管理的理念就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在企业经营形势不好的时候,人们容易看到企业存在的危机,但在企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居安思危则并非易事,然而危机往往会在不经意的时候到来。所以,企业进行危机管理首先应树立一种“危机”理念,营造一个“危机”氛围,使企业经营者和所有员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充满危机感,理解企业有危机,产品有危机。用危机理念来激发员工的忧患意识和奋斗精神,不断拼搏,不断改革和创新,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危机往往会给企业发展带来转折性的意义,甚至是生死存亡的经历,其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潜力,如果不对它采取措施或者采取措施不当,其结果是非常严重的。这可以从国内巨人集团、三株公司的兴衰到王安公司、安然公司的破产等大量案例得到印证。

危机管理与企业的存续息息相关,尤其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危机信息以几何级数扩散,企业稍有不慎就会陷入这样或那样的危机,因此危机管理更显现出它的重要性和现实性。

综上所述,危机管理指的是组织为应付这些危机情境所进行的信息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决策、计划制定、措施制定、化解处理、动态调整、经验总结和自我诊断的过程。危机管理的目的是变危机为机遇,使企业超越陷阱进入新的发展期。

(二)企业危机的种类及特性

1.企业危机的种类

危机管理的分类方法有很多,下表是根据摩根士丹利对危机管理的分类整理而成的:

在这些危机中自然灾害给企业带来的灾害是致命的,但是也是最易规避的。作为企业经常攘夷出现的属于金融/经济体系的危机,企业更应该对这种危机进行防微杜渐式的管理。

2.危机的特点

危机都具有一些共同特点,危机出现时,各种事情会接二连三的发生,由于其意外性和缺少信息,形成一种非常难应付和不易进行沟通的局面。

(1)突发性

许多危机都是毫无征兆地突然爆发,令企业阵脚大乱,不能及时做出充分反应。危机的突发性往往会使企业的日常运营计划被打乱,管理者不得不把主要精力从公司运营转到危机处理上来。

(2)复杂性

危机一旦产生,就会使企业内部管理产生混乱,各个部门都会不断的暴出问题,使管理者不知从何处着手处理危机,并且由于危机的涟漪效应,使危机不断扩大。

(3)消息不灵通

在危机出现的最初几小时或头几天,可靠的消息往往不多。而这段信息真空期很快便会被谣言和猜测所充斥,而这也正是最需要公司采取行动和进行沟通的时刻,因为只有这样,公司才能成功的管理危机情况,在经媒体首次报道后的最初12-24小时内,公司的一举一动将是外界评判公司如何处理是次危机的主要根据。

(4)受关注性

媒体、专家、有关当局、投资者、雇员、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都将密切注视公司发出的第一份声明,对于公司在处理危机方面的做法和立场,舆论赞成与否往往都会立刻或第二天见于传媒报道,公司必须做好能迅速和全面作出回应的准备。

(5)失控性

事情往往发展迅速并超出公司管理层的控制。由于业务和媒体运作的全球性,及消息与舆论意见可通过互联网实时流传,很多时候使管理层无法在危机中制定议程和时间表,更为常见的是公司在危机关头被迫作出回应,而不是出于主动。

(三)危机管理的“4R”模式

著名的风险管理专家罗伯特•希斯(Robert Hearth)博士把危机管理分为缩减(Reduction)、预备(Readiness)、反应(Response)、恢复(Recovery)四个组成部分,我们把它概括为危机管理的“4R”模式。

危机管理“4R”模型关系图 第一个R(Reduction)—危机缩减管理,这是许多企业没有重视的工作,却能够极大地减少危机的成本与损失。它包括企业对内部管理和外部环境进行风险评估,一旦发现某一方面存在风险,就采取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管理。同时,企业也要努力提高领导和员工的素质,使企业中的每个成员都具有危机管理的意识,使企业即使面对危机,也能把它压制在最小范围内。

第二个R(Readiness)—危机预备管理,预备管理主要是进行危机的防范工作,企业可挑选各方面的专家,组成危机管理团队,制定危机管理计划,进行日常的危机管理工作。同时,为了能清楚地了解危机爆发前的征兆,企业需要一套完整而有效的危机预警系统。通过训练和演习,可使每个员工都掌握一定的危机处理方法,使企业在面对危机时可以从容应对。

第三个R(Response)—危机反应管理,这是企业应对危机时的管理策略,一般可以分为四个步骤:确认危机,隔离危机,处理危机,总结危机。在处理危机时,合理地运用沟通管理,媒体管理,企业形象管理等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个R(Recovery)—危机恢复管理,危机一旦被控制,迅速挽回危机所造成的损失就上升为危机管理的首要工作了,在进行恢复工作前,企业先要对危机产生的影响和后果进行分析,然后制定出针对性地恢复计划,使企业能尽快摆脱危机的阴影,恢复以往的运营状态。同时,企业要抓住危机带来的机遇,进行必要的探索,找到能是企业反弹得比危机前更好的方法。

有效的危机管理是对“4R”模式所有方面的整合,其中,缩减管理贯穿于整个危机管理的过程。在预备模块中,运用缩减管理的风险评估法可以确定哪些预警系统可能会失效,就可以及时地予以修正或加强。在反应模块中,缩减管理可以帮助管理者识别危机的根源,找到有利于应对危机的方法。在恢复模块中,缩减管理可以对恢复计划在执行时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评估,从而使恢复工作产生更大的反弹效果。

二、中国企业危机管理的现状分析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飞速提升,目前中国企业对于品牌管理的技术手段已并不缺乏,很多企业家对于如何在中国建立品牌甚至要比那些在中国传播国外成熟品牌的跨国公司要有效得多。很多时候,一个不知名的小企业可能一夜间成为家喻户晓的著名品牌,但是,他们也有可能在一夜之间轰然倒地,例如“三株”;还有的企业积聚百年文化的沉淀,在消费者中拥有卓越有声誉,也会在不经意间灰飞烟灭,例如南京“冠生园”。这些庞然大物的消失,往往就是在企业遇到一次危机事件时处理失当造成的。

(一)管理者具有较好的危机管理理念,但危机识别能力低

目前中国大部分企业的公关活动只是停留在产品、服务和品牌传播阶段,而对的企业的全面管理尤其是危机管理难以把握。零点调查最近公布的《京沪两地企业危机管理现状研究报告》显示,京沪两地半数企业处于危机状态。这项报告还显示,经过近几年学习国际的管理经营和引进国际化人才,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普遍具有较好的危机管理理念,在日常的经营运作中也采取了一定的危机管理措施,但他们的危机识别能力普遍较弱。有72.7%的被访者属于低危机识别能力者,9.3%属于中等危机识别能力者,仅有18%属于较高危机识别能力者。

综上可以看出,我国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普遍地具有危机识别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薄弱的通病。

(二)应对媒体能力低,不善于与公众沟通

在中国,传媒在公众心中普遍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媒体的报道有时能左右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例如“三株口服液吃死人事件”,“秦池酒勾兑事件”,还有“巨人集团”的倒塌,虽说是资金链断裂引起的,但如果没有媒体的过分关注及片面报道,也不至于顷刻间轰然倒地。

目前许多企业在处理与媒体的关系时普遍存在以下特点:

(1)对企业在常态时与媒体建立和谐关系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与媒体的合作主要是常规的、表层的合作,缺乏积极有效的深层次合作;

(2)当企业处于危机状态时,要么比较消极被动地应对媒体的报道,要么对于媒体不利于自己企业的报道采取过激的反应,导致与媒体间关系紧张,这些都不利于企业的危机公关。

(三)企业管理人员在管理功效追求上具有一定的“短视性”

进行危机管理需要企业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但其收益往往是不可见的,以获取利润最大目标的企业经营者,往往只顾眼前的利益,不愿对危机管理过多地投入。

企业建立危机管理机制的阻力来自于各个方面:

(1)来自于“我能从中得到什么?”这种态度的惯性思维;

(2)由必须做的日常工作的要求导致风险管理计划低优先权;

(3)此类投入不会有助于利润的增加或业务的增长;

(4)缺少高级管理层的支持;

(5)“危机不会发生在这儿”或“危机不会在我的任职期间发生”的态度。

过多的重视眼前利益,而忽视对企业危机管理机制的投入,就好比给企业埋下了一颗不定时炸弹,最终会使企业陷入困境,三株集团,爱多集团,巨人集团等曾经风光一时的公司最后的结局就是最好的例证。

(四)处理产品和服务事件的措施不力

当出现产品危机时,9.2%的企业认为产品和服务难免会出现问题,因此当出现产品和服务危机时,“不采取任何措施”;25.5%的企业采取“观望”态度:当出现产品和服务危机时,先不采取措施,视媒体和公众的反应再制定应对方案;39.3%的企业会按照企业内部现行的处理机制进行处理;只有25.5%的企业会立刻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处理方案并采取行动。

曾经年销售额达到80亿的三株集团的迅速破产,就是因为处理产品危机不力造成的。1996年6月,一湖南老汉在喝了三株口服液后致死,老汉的家人控告三株集团,但当时这起消费纠纷只在湖南当地很小的范围内传播,所以三株并没及时地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但两年后湖南中

院判三株败诉后,媒体蜂拥报道,致使危机迅速扩大,三株帝国也因此倒塌。虽然三株在随后的二审中胜出,证明了其产品的安全性,但早已无力回天。

可见,这种“因危小而不为”的态度终将使中国企业陷入更大的危机而无法自拔。

三、国外跨国公司处理危机成功经验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已基本了解了中国在企业危机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下面我们将通过具体的案例来找出优秀跨国公司到底优在什么方面。

肯德基:有备而战,临危不乱

(一)事件回放

从2004年1月份开始.禽流感在亚洲部分地区肆虐.以经营炸鸡和鸡肉汉堡为主的肯德基连锁店生意一落千丈。肯德基迅速启动危机管理小组,着手对禽流感危机进行处理,小组汇集了三份文件《肯德基有关禽流感问题的媒体Q&A》、《关于肯德基危机处理的对外答复》、《肯德基有信心有把握为消费者把关》,在第一时间提供给媒体。

2月5日中国肯德基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北京市商务局饮食管理部门领导、农业大学营养专家和畜牧业专家至肯德基店做示范性品尝。

2月20日肯德基宣布将从21号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苏州、无锡7个市场同时推出一款非鸡肉类产品“照烧猪排堡”。肯德基进制定了一系列完善的应急计划,供应商的每一批供货都要求出具由当地动物检疫部门签发的《出县境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和《动物及动物产品运载工具消毒证明》,并证明所有的供货来“自非疫区,无禽流”。

(二)事件点评

从整个KFC处理危机的过程来看肯德基已形成了一套危机管理反馈和处理机制。整个企业对于危机的预警、反应、沟通、处理等方面都比较成功。

从案例可以看出,肯德基主要分别从产品、供应商、公众、危机预警等多方面进行危机处理,从而保证了肯德基在非常时期的运营正常。

当禽流感刚出现时,肯德基的危机处理小组就开始启动,并在第一时间把三份文件提供给媒体,使公众可以清楚地了解整个事件,消除了流言的产生的空间。其危机预警能力可见一斑。面对危机,肯德基通过官方的文件证明和官员试吃,消除公众的疑问,起到了积极的正面宣传和带动作用。

在公关危机产生后,必要的细节信息透明化是很重要的,为此肯德基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公众宣布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权威机构证明食用烹煮过的鸡肉是绝对安全的。在产品方面.KFC及时推出替代的产品。在供货商方面除了加强产品质量和安全控制之外,亦出台了转换预案,肯德鸡在禽流感中的危机处理可圈可点:对于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做了比较充分的信息沟通,保证了在中国业务不受影响。

肯德基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禽流感危机”时,能够有如此迅速、有效地化解危机,应该得易于其长期坚持不懈的进行危机预防管理措施。肯德基的危机管理在预备力、缩减力、反应力和恢复力方面表现得都非常出色,再现了一家成熟企业在危机管理过程中的成功之处。“肯德基”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国际跨国公司在面对危机时的成熟与老练,而这强大的危机管理能力背后,蕴藏的是一套强大并时刻处于运转状态的危机管理系统。

四、总结

只要企业存在,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是国内企业还是跨国公司,都会经历危机的洗礼,不同点在于多数跨国公司通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锤炼,已经吸收许多危机管理的经验,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危机管理系统。一些国内的大型企业在经历的十几二十年的快速成长后,在资本和品牌等方面已经可以与跨国公司一较高下了,但当危机来临时,我们的企业往往显得手足无措,一个小小的危机就可能导致企业元气大伤甚至一蹶不振,因而提升危机管理能力是当前中国企业不能忽视的一项工作。

中国企业必须正视自己在危机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学习和实践,努力提升自己的危机管理能力:要做好风险评估,增强管理者的危机识别力;要重视媒体管理,平时加强与媒体的交流联系,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遇到危机时不要一味地躲避和指责媒体,应该及时给媒体提供一定的信息,以便使媒体进行正面、客观地报道;管理者们不要只顾眼前的利益,要看到企业的长远发展,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缩短与跨国公司在危机管理方面的差距;企业要重视自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一旦产品或服务出现问题,就立即寻找原因并着手解决,不要把“小病酿成大疾”;要重视人事危机,注重培养优秀人才,要形成管理团队集团领导,不要由个人主宰企业的未来。

当然,要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企业危机管理能力弱的现状,还是要依靠建立完善的企业危机管理系统,通过提升中国企业的危机缩减力、预备力、反应力和恢复力,使中国企业能从容地面对危机,为建立起自己的长久基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危机并不可怕,只要找对了方向,用对了方法,中国企业就能使自己在一次次地危机浪潮中全身而退,并且每次危机都将使中国企业变得更为成熟,更加强大。希望中国企业都能正确地看待危机,从容地处理危机,使自己的危机防御力越来越强。学会在跌倒后迅速站起来继续向前,这是中国企业成长中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罗伯特•希斯:成等译,《危机管理》,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年;

2.苏伟伦:《危机管理》,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年;

3.吴晓波:《大败局》,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

4.赵浩,陈景峰:《论企业危机管理体系的建立》,2004年;

5.邓纯雅:管理――《企业的必修课》,中国机电工业,2005年;

6. 丁永波:《浅谈企业危机管理》,现代情报,2004年;

7. 张韬:《危机管理案例成败剖析》,科技创业月刊,2003年;

8. 伊查克·爱迪思, 赵睿译:《企业生命周期》,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

9. 零点调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危机管理课题组,中国惠普有限公司,《京沪两地企 业危机管理现状研究报告》, 2003年;

10. 茅以宁: 《危“鸡”管理“六种武器” 》,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

11. 徐浩然,唐溪:《中国企业发展安全十大危机分析与对策》,国际融资,2004年;

12. 翟秦:危机是把“双刃剑”—— 《现代企业危机管理案例分析》,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4年;

13. Szczepanik Katharine.The Importance of Crisis Communication: What lessons didwe learn from Tylenol and Exxon?[D].USA: Miami University, 2004年;

14. HuYuyue, LiLiang. 《Successful Ways for Crisis Management》, China Foreign Trade, 2004年;

15. 新浪网.光明奶事件追踪专题,http://finance.sina.com.cn/nz/gmmilk/index.shtml; 2005年;

16.熊玉文:《信息不对称与危机管理中的新闻媒介》.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

第二篇: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前言: 我国企业在近20年的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中,整体实力有所增强,管理理念有较大的改变,管理水平也有较大提高。但是,随着改革全面深入地推进,开放力度不断地加大,企业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客观上需要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提出更有针对性、有效性的对策。

1.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体制改革滞后,挤压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空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推进30年,成果颇丰,世人瞩目。但相应的一些体制改革远未与之配套,还没有形成一个更广阔的供企业自由游刃的空间,我们从政府对企业高级人力资源或多或少的直接干预可以看出旧体制的惯性力量所在,政府在国有企业改制中的过多干预,平添了企业制度创新的额外压力和负担,特别是模式、时间、过程的统一规定,更使企业在自主方面失去了应有的权力。这一切不可避免地使企业自我约束力减弱,依赖性加重,对未来的期望值降低,长远目标的持久追求自然弱化。

2、市场的不成熟限制了企业人力资源的活动舞台。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到20年时间,在市场体制的建设中,我们较多地把精力花在理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政企职能的分开上、资本市场的构建以及问题的解决上,对人力资源市场的建设,重点不突出,措施不力,资金的投入不够。这包括人力资源分类、分层、分级指导,公共信息平台的构建,人才的开发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市场秩序的规范等诸方面都存在太多的问题,这些理应由政府去认真打造的环境条件,由于还没理顺、到位,从而使企业很难有效地与市场机制共振,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显得有些步履蹒跚。

4、政策的多变,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难以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我国是市场经济体制初建的国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决定了国家对经济社会的宏观管理的必要。一般而言,国家为了保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需要对经济政策适时进行调整,而企业针对国家政策的变化,在自我调节机制尚未建立的情况下,难以保持持续的竞争常态,导致人力资源管理诸多环节受到这一政策环境的牵制而变得行为短期化。

在我国,中小企业当前面临的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人才的问题,由于企业的多方面原因,高素质人才的缺乏已严重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

我国中小企业的主要特点是量大、面广、起点不高,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人才缺乏,尤其是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高水平的技术人才的缺乏已严重制

约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本文以中小企业选才、用才、留才方面为切入点,分别探讨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状况和对策。

3、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失重,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挥持续功效。我国是一个正在推进工业化的国家,把经济迅速搞上去是解决我国一切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和关键,而推动经济的主体是企业,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但是,我国是一个官本位思想影响较深的国家,搞企业风险大,收入不稳定。因此,一些能人在企业干上一段时间,有些经历后,随即想方设法挤入公务员队伍、挤进事业单位,尤其是高学历的人才,更是热衷于当公务员,出现了3-4千人报考一个公务员位置的激烈竞争局面,由此造成社会对企业价值判断的严重偏失,企业留不住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长远谋划,管理特色的创造,自我约束机制的建立,都由于价值观的失衡而变得无所适从。

案例:湖南一家小型服装公司,自1997年进入行业以来,公司以其独特的商业眼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在方兴未艾的中国市场引领着时尚。在多年的经营的过程中,公司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市场营销、管理体系,积累了丰富的中国市场服饰推广销售经验,建立了良好的市场推广网络,培养了一批具备专业技能,富有活力及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在公司绚丽的经营业绩下,公司人力资源部却时常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招聘成本高压力大,社保错乱,关键岗位员工离职率高。

分析:经过调查发现导致关键员工离职的五大原因如下:1,培训开发单一与职业生涯规划匮乏的双重压迫2,人事制度改革、薪酬制度改革的不合理。3,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不健全。4,人事管理流程不规范。5,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总之,导致员工离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在此,以人力资源研究的角度为此公司的问题做出以下处理方法:

1,重视和尊重人才,避免任人唯亲,关系至上。加大执行力度,奖罚分明,坚持公平、公正,坚持以制度管人,避免出现情大于法,让所有人都遵守规则。坚持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唯一源泉。

2,制度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重点考虑人力因素,重视人才的价值,尊重人的需求,提供员工发展和晋升的平台,将员工的个人理想与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使员工看到自己在企业中的发展道路,而不致于对自己的地位和未来发展感到迷茫,降低员工流失率。

3,人力资源部的任何制度变革变动都要及时面向全公司人员公布,作出简明扼要的解释,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与员工进行沟通,避免因较大变革引起过大优秀人才的流失,必要时可顺应时宜向上级申请作出调整。

4,规范人事管理流程。对于不科学的流程和规定,要做出改进和完善,例如简化手续办理,如避免到处找人签字等,从而减少阶级沟通障碍,提高运营效率。

5,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以及为员工安排合适的公休和活动,不至于使员工对公司感到枯燥无味,这也是导致那些高薪高学历的关键岗位员工离职的因素之一,所以也需要合理解决。

当然,作为正在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的我,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知识还不够扎实,建议还有很多不足,并且书本学来的东西,终究是要经过实践的,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面对人力资源开发的严峻形势,中小企业需在充分重视的前提下,从新的高度以新的眼光,采取断然对策。以求突破性地开拓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新局面。

2011-9-13 参考文献:

[1]. 《人本管理:激活人力资源》. 石峰. 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2]《人力资源总监——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张文贤.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员工薪酬福利管理》. 李贵强.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

[4]《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丛书——培训管理》. 赵永乐 汪群.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第三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主要问题

1、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战略引导、战略驱动、战略约束。一句话,就是通过长远正确的谋划贯穿到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之中,体现在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上。只有这样,才可能保持人力资源管理的连续性、持久性、动力性。然而,我国的大多数企业特别是相当部分国有企业,普遍存在对政策较大的依赖性上。而我国政策本身变化大这一特点,使不少企业忽略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根据调查显示,我国企业领导大约有80%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制定及推行缺乏深刻认识,至少有60%的企业没有始终一致贯彻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还有一些企业仍沿用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去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从而大大降低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效,加大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风险,削弱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竞争力。

2、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企业特色。人力资源管理的不竭动力源来自于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而其中核心的价值及其价值体系则需要长时间的磨合。企业通过各种形式、渠道,借助于多种手段,进行教育、灌输,让员工感悟、体验,使企业文化慢慢地融入自己的思想中,最终形成扎根于心底的对员工行为起基本支配作用的观念。这一切需要时间,需要坚持,还需要创新和超越。而我国企业大多采取把国内外先进企业的基本做法稍加改造,加上自己的经验,便形成了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因此,极大地影响了人力资源管理功能的发挥,使人力资源管理陷入鸡肋的境地。

3、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保障。“以人为本”是企业领导都能说出一大堆道理的话题,而“以人为本”以什么为载体、怎样贯彻、切实保证推行,就难以落实。笔者曾做过一次调查:题目是“以人为本”应该通过什么体现出来?相当一部分企业领导不能准确地回答此问题。其实,一个简单的道理,没有完善健全的制度保障,再开明的领导也难以保证人性化的管理持久地推行。正因为我国企业不少领导在制度建设思想不重视、行动不力,遇到班子调整、人员升迁,“以人为本”就不自觉地变味儿,使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停留在口头上。

4、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主体意识。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人性化管理的种种手段,以最大限度调动员工积极性、创造性,使员工对企业产生高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员工自觉地为企业作贡献,由此实现自身的价值,达到通常所说的企业与员工双赢的格局。目前,我国企业员工的主体意识已弱化到令人堪忧的程度,企业与员工的矛盾有加剧的趋势,员工与企业的纯经济关系已不在少数,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力越来越少,员工对企业的感情也越来越淡薄,出了问题无处反映,有了困难无处解决,心中烦恼元处诉说,长此以往,员工自然难以主动与企业同心同德,人力资源管理主体缺位的危机渐现。

5、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自我约束机制。人力资源管理的自我约束机制是确保人力资源管理高效运行的基础。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约束机制不仅是企业形成合力的基本条件,也是员工自律的保证。而我国企业多数是在不断改革探索的过程中,同时受到新旧体制的挤压,在这种环境条件下形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这种模式的先天不足表现在自我约束缺乏,机制建立滞后,其主要表现是:落后观念与先进观念碰撞剧烈,制度运行与行为干扰冲突,优势资源与劣势资源对抗,有序与无序争锋„„,以上表现充分反映出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不成熟,带有较浓厚的人治和经验主宰的倾向,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体制改革滞后,挤压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空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推进30年,成果颇丰,世人瞩目。但相应的一些体制改革远未与之配套,还没有形成一个更广阔的供企业自由游刃的空间,我们从政府对企业高级人力资源或多或少的直接干预可以看出旧体制的惯性力量所在,我们还可以从国家的诸多政策中窥其有形的手紧紧拽住企业,同时我们不能忽略当今政企职能尚未很好分开的事实。这些,使企业在多重管理、多个利益主体的体制中显得有些无所适从。不仅如此,政府在国有企业改制中的过多干预,平添了企业制度创新的额外压力和负担,特别是模式、时间、过程的统一规定,更使企业在自主方面失去了应有的权力。这一切不可避免地使企业自我约束力减弱,依赖性加重,对未来的期望值降低,长远目标的持久追求自然弱化。

2、市场的不成熟限制了企业人力资源的活动舞台。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到20年时间,在市场体制的建设中,我们较多地把精力花在理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政企职能的分开上、资本市场的构建以及问题的解决上,对人力资源市场的建设有所重视,但重点不突出,措施不力,资金的投入不够。这包括人力资源分类、分层、分级指导,公共信息平台的构建,人才的开发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市场秩序的规范等诸方面都存在太多的问题,这些理应由政府去认真打造的环境条件,由于还没理顺、到位,从而使企业很难有效地与市场机制共振,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显得有些顾此失彼,步履蹒跚,进退维谷。

3、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失重,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挥持续功效。我国是一个正在推进工业化的国家,把经济迅速搞上去是解决我国一切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和关键,而推动经济的主体是企业,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但是,我国是一个官本位思想影响较深的国家,四平八稳的做官不仅可以光宗耀祖,可以得到社会的美誉,还可以得到更多更稳定的实惠。而搞企业风险大,收入不稳定,工作环境大多比较差,常常是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因此,一些能人在企业干上一段时间,有些经历后,随即想方设法挤入公务员队伍、挤进事业单位,尤其是高学历的人才,更是热衷于当公务员,出现了3-4千人报考一个公务员位置的激烈竞争局面,由此造成社会对企业价值判断的严重偏失,企业留不住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长远谋划,管理特色的创造,自我约束机制的建立,都由于价值观的失衡而变得无所适从。

4、政策的多变,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难以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我国是市场经济体制初建的国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决定了国家对经济社会的宏观管理的必要和迫切,它有利于社会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在全社会有序合理有效的配置。国家对经济社会管理主要是通过政策来实现的。市场震荡的程度,经济增长的快慢,人们的自律行为的强弱,决定了国家宏观政策的松紧程度。一般而言,国家为了保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需要对经济政策适时进行调整,而企业针对国家政策的变化,在自我调节机制尚未建立的情况下,难以保持持续的竞争常态,导致人力资源管理诸多环节受到这一政策环境的牵制而变得行为短期化。

三、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问题的对策

1、提升企业的社会地位,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人文氛围。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的重要时期,企业不仅是推动者、创造者,而且也是主要承载者。对于从事企业经营的各类人员,社会应给予高度的认同。在价值取向上,应该朝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倾斜。在舆论导向上,应该多关注经济领域问题以及衍生的社会问题的解决。对于那些为社会作出卓越贡献的企业家,应在社会上广为宣传,特别是在大中小学生中要突出对企业家的品德、智慧、能力、人格魅力的宣传教育,让全社会对财富的创造者崇拜有加;社会还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多形式、多角度地反映企业的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引起全社会广泛的关注,并举其全力来解决,以促使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企业内部应加强对员工的自强、自立、自我超越的教育,让员工树立信心,增强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员工应以企业发展为荣,以企业强大为骄傲,把自己真正融入企业,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只有全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更多地向财富创造者倾斜,我们相信,企业才会在这种良好的人文氛围中,积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并创造企业的辉煌。

2、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一个宽广坚实的活动舞台。完善的人力资源市场对于人才的价值评价、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向、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人力资源市场的完善,主要靠政府的大力扶持,重点应放在人力资源市场的分类指导和政策规范、公共信息平台的搭建、准确及时提供大力度的监管和调控、前瞻性地对人力资源开发进行规划、引导等方面。政府还需根据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比如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民工身份的转换,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提高新加入城市的人群的整体素质,以更好地适应工业化对高素质人力资源的需要。只有这样,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才能在一个宽广、坚实的活动舞台上,为企业的高速发展寻求有效的人力资源支持。

3、深化改革,理顺体制,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成功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条件就是企业在用人方面的充分自主权,这不仅能确保人力资源整合到位,更重要的是能使企业在实施战略过程中寻求人力资源的支持。深化改革,进一步消除体制障碍,真正落实企业的用人权非常重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政府应重点在政策的拟定、政策引导、行为规范、市场偏差的纠正、利益的协调、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解决上下工夫,即政府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管理外部环境,而企业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对所需各类人力资源进行筛选,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宽松的环境,有更大的活动空间。

4、改变观念,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地位。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最大区别在于管理的战略性上,即是从企业长远的发展角度去谋求不同发展阶段所需的各类人力资源的支持,这不仅要考虑必要的量的积累,更要注重结构优化,整体效能的提高。我国不少企业由于缺乏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大多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致在社会发展急剧变化,形势产生逆转的情况下茫然无措。因此,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应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把眼光放远一些,从企业长远发展来设计人力资源管理各个环节的内容、方式方法以及评价考核标准,并主动根据企业面临的形势和问题进行调整,把被动适应变为主动创造。

5、切实抓好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确保科学技术手段支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不断追求卓越,除了要有先进的思想指导,有制度的保证,高素质人才外,还需要扎实的基础工作,即由一系列技术手段所形成的确保人力资源管理高效运作的工作链。其中,包括职位分类与职位评价技术,主要是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一个客观的工作标准。人力资源规划技

术,主要是为人力资源管理运作设计可行的路径和目标;人力资源吸收技术,主要是为人力资源寻求人力资源支持提供评价尺度;人力资源评估技术,主要是为人力资源管理行为及产生的结果提供评价标准;人力资源培训技术,主要是为提升和发掘人力资源价值而采用;薪酬技术,主要是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一个不竭的动力源。以上技术形成一个耦合的系统链,共同作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以期最大限度地实现管理目标。因此,系统掌握好这些技术,对于提升企业管理能力,增强企业的管理效能,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不仅如此,企业还应在这些技术的具体使用环境上下功夫,将企业不同发展阶段,以及这些阶段所要追求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可以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上做到针对性、适用性、有效性,以保持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

6、凝练核心价值体系,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可资利用的动力源。众所周知,企业做大并不是很难的,但企业一直要保持竞争优势,能经风雨、历磨难、长久不衰,需要一个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起主导作用的核心价值体系。它不仅是企业的灵魂,也是企业可资利用的不竭动力源。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在价值体系建设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凝练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不断地把企业员工普遍遵循的道德规范和企业精神加以提升,不管是顺境或逆境,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能始终如一做到“润物细无声”;凝练核心价值体系还需要根据社会发展、形势变化,企业新目标的追求作相应调整,以期与社会同步,与时代共进;凝练核心价值体系,更需要用心营造一种人文氛围,让员工能够感受、体验、认同这种价值体系,并从领悟中获得精神的升华及境界的提高,并能把这种感受自觉贯穿到实际工作中去,由此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需要根据形势的发展不断地发现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新对策。只有这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才能不断跃上新的台阶,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第四篇:中国邮政企业电子商务管理现状分析

发布时间:2011-6-26

信息来源: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互联网的发展孕育了电子商务的新纪元,中国邮政为适应时代的发展,也致力于发展电子商务,提出了电子邮政工程,以此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实现邮政服务、市场开发和业务发展的信息化。本文提出了邮政企业电子商务管理的目标,分析了中国邮政企业的电子商务管理状况及其特点,以了解中国邮政电子商务管理的现状。

一、中国邮政企业步入电子商务管理时代

1.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

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日益融合,以及Internet的普及应用,包括电子商务(EC)已成为越来越时髦的词语,电子商务已在、也将巨大地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电子商务将是未来21世纪社会贸易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目前,全球电子商务网络的用户数以亿计,据国内知名网络研究机构iResearch调查,至2005年底,中国B2B的交易量为6500亿元人民币。同年,作为电子商务的领先者的美国B2B交易量为26000亿美元。电子商务作为新的商业形式极大地影响着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可以预见,电子商务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

2.中国邮政企业进入电子商务市场领域

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同样也给邮政企业创造了巨大的发展和创造空间,根据万国邮联的统计,得益于电子商务的发展,2005年全球普通包裹量显著增加,世界各国邮政投递的包裹达60亿件,平均日包裹量为1600万件。目前,82%的工业化国家及49%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网上邮政业务,43%的工业化国家及8%的发展中国家可以实现网上付款。2006年11月22日,国家邮政局与网里巴巴集团在北京签署了电子商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和产品协议,双方将在电子商务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方面达成全面、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就是全球邮政快速进入电子商务市场领域的一个缩影。

众所周知,发展电子商务的最大瓶颈在于物流配送这一环节,电子商务运营中的物流问题是制约大多数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而中国邮政具有遍布全国的实物投递网络、邮政储汇计算机网络、邮政综合计算机网络这三网,具备了信息传递、物品运送和资金流通三大功能,三大网的有机结合是邮政企业发展邮政电子商务的坚实基础。中国邮政还进一步利用邮政企业的政策优势和服务品牌与信誉优势,开始拓展邮政的业务空间。也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邮政提出了“中国电子邮政工程”,旨在实现邮政在线服务、全球互通、高效的电子邮政系统,在国内外的激烈市场竞争中,实现中国邮政在21世纪的腾飞,并为推动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中国邮政企业电子商务管理的目标

邮政企业通过实物投递网络、邮政储汇计算机网络、邮政综合计算机网络“三网合一”的综合优势开展电子商务管理,要为邮政企业在电子商务时代赢得更大的发展,其目标应该是:

1.客户能够通过传统邮政营业窗口、电话和互联网接人电子邮政服务体系,获得相关服务;

2.增加新的业务处理系统,如混合邮件系统、邮购系统、电子银行系统、代收付系统等,扩大邮政的市场占有率,增加邮政经济效益;

3.建立安全的支付网关,为客户实现网上安全交易提供安全保障;

4.提高邮政金融绿卡网的业务综合能力,发展邮政金融以适应开展电子商务的要求;

5.通过与传统业务与现有的应用系统的结合,为客户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

6.完善实物配送服务体系,提高物流配送效益,保障邮政和社会电子商务活动的开展;

7.通过与现有的生产管理和办公自动化系统连接,进一步加强邮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高邮政系统内部的管理水平;

8.开展邮政网上商城和网上银行等新业务,提高电子商务管理水平和邮政经营效益。

三、中国邮政企业电子商务管理状况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商务运作模式,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纷纷开展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中国邮政传统的业务发展模式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难以避免导致了的邮政业务量的下降,为适应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中国邮政企业也进行了电子商务管理。

1.中国邮政企业参与电子商务的方式

(1)提供电子商务网络接入服务。中国邮政依托邮政综合计算机网,为其发展电子商务提供网络服务。邮政综合计算机网是应用现代化的计算机和通信技术,采用先进的邮政作业手段和业务处理模式,实现电子化支局与所在中心局、中心局与中心局、以及生产部门与相关各级管理部门的联网,形成全网信息资源最大程度的综合利用与共享,达到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和讲求效益的目的。

(2)提供电子商务资金结算方式。目前资金结算是通过邮政储蓄汇兑这一重要方式实现,它是在全国1万多个储蓄网点实现全国联网的基础上,在中国邮政支付网关进一步实现网上支付。

(3)提供电子商务实物配送服务。实物配送是邮政的传统行业,有着直接面向数以亿计的用户投递网,是中国邮政发展电子商务的最大优势,能为中国邮政发展电子商务提供更好的实物配送服务。

(4)建设邮政网站,为消费者提供信息服务。如中国邮政、国家邮政局邮政储汇局、中国邮政电子商务网等,提供各类业务/产品信息、服务信息的采集、加工、传递等。

(5)开展网上邮政业务。如网上银行、网上邮市、网上商城、网上邮局、电话购物、电子汇兑、电子认证、电子邮票、电子商函、电话银行、报刊订阅等。

2.电子邮政

中国邮政根据国内外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和国内邮政企业的实际情况,决定以电子邮政为切入点,提升传统邮政业务,推进邮政信息化,塑造新的服务品牌。电子邮政(E-POST)泛指通过采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为广大邮政客户提供的新型邮政服务,它是中国邮政崭新的服务品牌,体现中国邮政致力于改革创新,为广大邮政客户提供更高质量服务的思想理念,是现有邮政服务业务的延伸与扩展。

电子邮政是一个涵盖面很广、具有鲜明邮政特色的概念。从宏观上看,它是邮政电子信息业务的总称,是中国邮政新型品牌;从具体内容来看,电子邮政的核心是开展邮政电子商务,但它有别与目前市场上炒作的电子商务概念:它是基于市场的需求,从市场要求和中国特点出发建设的具有中国邮政特色的电子商务;它既包含现实条件下初级的电子商务,也包含理想条件下完善的电子商务。“从初步到完善”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必然过程,电子邮政涵盖了发展的全过程和全部内容。

电子邮政系统主要由185邮政客户服务中心、网上银行以及提供后台支持的绿卡网络和邮政综合网等组成,见图1。用户可以通过Internet接入方式进行网上购物、缴费。为保障网上交易的安全,还有CA认证中心。整个邮政电子商务系统集中处理各种服务网点、电子化终端、185呼叫中心、183网站等接人信息、调用处理各种邮政业务数据,将邮政业务信息、金融信息、社会公用信息、用户信息等有机结合在一起,整合了分散的资源,把各种相互隔离的服务和管理在服务中心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中国邮政企业电子商务管理涉及的业务范围

(1)网上商城:以电子化手段实现商品交易,如电子化的礼仪专送、报刊征订、邮资票品市场,书籍、音像、软件等商品销售业务以及为厂家代购代销、邮局连锁代销、投递到户等服务。

(2)网上集邮:以电子化手段,在网上向用户提供邮票信息查询、邮市行情、邮票导购、邮票拍卖、集邮论坛等业务。

(3)网上报刊:为客户提供网上报刊订阅/续订/咨询服务。客户可以要求业务员上门收费、到指定邮局交费或绿卡付费。

(4)邮政信息服务:以电子化手段实现信息服务,包括业务查询、邮政编码查询、业务咨询、企事业单位名址信息、用户信息服务等。

(5)电话购物:利用邮政185客户服务中心,办理用户的电话订货,送货上门。

(6)邮政电子银行:以电子化的手段实现银行的各种交易,如邮政电话银行、邮政网上银行、邮政代收代缴等业务;

(7)电子邮局:以电子化手段,向公众提供现有的和不断开发的邮政业务,如安全电子邮件、混合邮件、电子邮戳、电子邮票、电子账单、电子广告等。

(8)增值业务等其他业务:如为客户提供预定机票、火车票业务,以及为公众提供邮政ISP的各类服务功能,例如利用邮政综合网为中小企业建立电子商务网站,提供外购整体网络的服务等。

四、中国邮政企业电子商务管理的特点

电子商务是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商贸形式,与传统的商贸形式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因此企业在开展电子商务的过程中,对电子商务业务的管理显得非常重要。邮政企业本身与其他电子商务企业具有独特的性质,这使得它与其他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管理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

1.享有国家政策的指导

邮政企业作为政府部门的延伸,其特点之一在于“政”字,有着政府政策指令的指导背景,中国邮政在认真分析了市场形势和自身的优势之后,启动了中国邮政的电子商务示范工程——电子邮政,并提出了建设电子邮政的指导思想。坚持我国信息化建设的24字方针: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坚持在国家邮政局领导下,统一规划、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组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因地制宜拓展新业务。正是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电子邮政工程健康发展并逐步取得了实用效果,目前示范工程正在向全国扩展。

2.与传统邮政业务结合发展电子商务

中国邮政是在传统邮政业务的基础上,为适应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结合“三大网”的优势发展电子商务,提出:不断优化业务结构,在继续保持邮递类、金融类和集邮类业务三足鼎立、稳步增长的基础上积极开发电子邮政业务,逐渐形成”四业并举”的业务格局。当前推进电子邮政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之一是通过电子商务促进传统邮政业务发展,促进传统邮政业务的电子化,挖掘传统邮政业务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3.享有“三大网”的优势是其他电子商务企业所不可比拟的

我们知道,发展电子商务的两个最主要的问题是物流问题和支付问题,其中物流问题是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最大瓶颈,而恰恰是中国邮政的优势所在。

遍布全国的实物投递网络:实物运输和投递网络遍布全国城乡,运输工具涵盖了火车、汽车、轮船、飞机等。全国236个邮运中心局组织严密、运转灵活,构成了沟通城乡的实物运输网络。全国共有6万多个邮政局所,形成了中国最大的投递服务网络。邮政实物投递网的参与,也将有希望打破一直困扰国内电子商务市场的瓶颈,帮助网站和上网购物的消费者完成电子商务中最关键的一环——安全快速的实物配送。

邮政储汇计算机网络。中国邮政3300台ATM自动取款机分布在各地邮局,全国邮政储蓄计算机网已实现覆盖31个省(区、市)的800个县(市),实现了7200个网点的异地存取。邮政储蓄社会知名度的不断提高,也为改变传统支付方式、实现电子货币交易创造了条件。

邮政综合计算机网络。它支持在全国的邮政平台上采用先进的ATM交换技术,可以实时提供数据、语音和图像信息的传输。其网络覆盖了全国31个省会城市和205个地区城市,为邮政部门提供了先进的信息交换网络

4.与其他电子商务企业合作发展电子商务

正是因为邮政企业拥有全国最大投递网络优势以及政策和声誉优势,使得越来越多有眼光的电子商务企业经营者将目光瞄向了中国邮政,走上了与邮政合作,相互取长补短的双赢之路.在国外,亚马逊网站65%的货物配送都是由美国邮政的优先邮递完成,双方都受益匪浅。邮政企业与其他电子商务企业的合作一方面可以打破了货物配送这一束缚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邮政企业也在合作中得到了好处,表现为邮运网运力的提高和业务量的增长上,还有就是这种合作为传统邮政在电子商务时代的生存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因为电子商务时代讲求先入为主,尽早介入电子商务的运递市场,才能在未来占有更多的商机。

五、总结

电子商务为邮政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并且邮政企业也具备发展电子商务的巨大优势,尤其在物流配送上最具优势,但是现有的实物投递网还远不能满足现代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要求,中国邮政还没有把潜在的优势发挥出来,使其真正发挥物流配送主力军的作用。另外,中国邮政目前在邮政电子信息化方面还存在较多的不足,还不能完全适应客户的需求,如网上商城,以及金融配套设施还不能较好地满足电子商务交易的要求。尽管如此,邮政企业的电子商务管理的脚步仍将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继续前进,相信中国邮政会在新世纪实现腾飞,为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作者:向敏 柯培彬

第五篇: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分析

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极速进程中,许多企业迅速发展壮大。随着企业规模扩张,面临的竞争压力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意识到甚至已切身感受到了建立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必要性。但并不是所有采用供应链管理模式的企业都能成功,有的案例不但没有享受到供应链一体化管理所带来的任何好处,反而使整个企业陷入困境。系统科学地研究供应链并付诸实施势在必行!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采购有效性;产销平衡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一、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背景

供应链最早来源于彼得·德鲁克提出的“经济链”,后经迈克尔·波特发展成为“价值链”,最终演变为“供应链”,是指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等成员通过与上游、下游成员的连接 (linkage) 组成的网络结构。也即是由物料获取、物料加工、并将成品送到用户手中这一过程所涉及的企业和企业部门组成的一个网络。是从扩大的生产(Extended Production)概念发展来的。它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给相关企业带来收益。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极速进程中,许多企业迅速发展壮大。随着企业规模扩张,面临的竞争压力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意识到甚至已切身感受到了建立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必要性。但并不是所有采用供应链管理模式的企业都能成功,有的案例不但没有享受到供应链一体化管理所带来的任何好处,反而使整个企业陷入困境。

系统科学地研究供应链并付诸实施势在必行!

二、 国际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率先由美国人提出并应用于企业管理,在美国很多大的企业已经将供应链管理付诸于实施,但不是所有企业都得到了预期效果。2000年,美国物流服务研究机构研究发现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供应链渠道中存在严重问题。在美国已经实施的供应链管理案例中,有的非常先进,从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制造商、销售商直到消费者,可以实行全程供应链一体化管理;也有一些物流经营人,尽管也在高喊“供应链一体化管理”,但实际仍停留在设想和规划的水平上,具体操作不过是储运公司的老一套,仓储、远洋运输及航空货运等各物流环节之间相互脱离,没有任何协议或承诺用于保证供应链一体化管理的机制。

目前,供应链管理风靡全球,但凡有一定积累且有雄心抢滩供应链关键环节的企业纷纷试水。部分尝到甜头的企业如戴尔、IBM、丰田等国际大公司还专门成立了专业的咨询团队,为中小后继者提供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经验参考和管理建议。

三、 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

具体到本土企业,受改革开放年限等客观因素影响,目前国内中小企业仍占国内企业总数90%以上,大部分企业仍处于供应链中各环节“低级博弈对抗阶段”。少数大企业处于生存和长远发展考虑,已经跨出了寻求“供赢链”的征途。

供应链由计划(Plan)、获得(Obtain)、存储(Store)、分销(Distribute)、服务(Serve)等环节衔接而成。根据供应链的功能模式(物理功能、市场中介功能和客户需求功能)可以把供应链划分为两种:有效性供应链(EfficientSupplyChain)和反应性供应链(ResponsiveSupplyChain)。有效性供应链主要体现供应链的物理功能,即以最低的成本将原材料转化成零部件、半成品、产品,以及在供应链中的运输等;反应性供应链主要体现供应链的市场中介的功能,即把产品分配到满足用户需求 1 / 2

的市场,对未预知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等;创新性供应链主要体现供应链的客户需求功能,即根据最终消费者的喜好或时尚的引导,进而调整产品内容与形式来满足市场需求。

2 / 2

上一篇:中国林业生产技术效率下一篇:中国农村电商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