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文化现状分析

2024-05-13

中国电视文化现状分析(通用6篇)

篇1:中国电视文化现状分析

文化批判语境下的中国电视传媒现状分析

摘要:“限娱令”和国家强调“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双重背景下电视传媒处于机遇与更大竞争的环境中。法兰克福学派和文化研究学派视角下,电视传媒既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需要传播国家的主流价值观;同时,市场经济环境中的电视传媒需要把握住自身的产业化发展;电视受众是电视文化经济流通中的生产者,其需要得到的“意义和快感”要求电视台从受众角度出发制作电视节目。电视台在三重权力中谋求自身的发展。

关键词:限娱令 发展文化产业

电视传媒

文化批判

今年10月25日,广电总局在其网站上发布公告《广电总局将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从8月份就开始有传言的“限娱令”终于尘埃落定,随后引起的对各大卫视节目将做如何调整的讨论风靡各大网站。与之前闭幕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结合起来看,这是让中国电视传媒业既悲又喜的两件事情。作为大众文化主力的影视媒介必然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利好政策下分得文化市场的一瓢羹,但自身在发展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令国家不得不对其进行监管。

在资本主义国家,作为社会机构的传媒兼具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资本主义企业和公共领域的三种身份。中国的传媒一直担当党的耳目喉舌,随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传统媒体也开始自负盈亏,体现“事业管理,企业经营”的媒介性质。相对宽松自由的网络环境孕育中国民众的公民意识,不断出现“网络问政”、“微博问政”事件。中国电视新闻从民主参与、舆论监督的起步阶段到逐渐构建出公共话语平台,由民生新闻 1 逐渐发展为公共新闻的趋势来看,中国电视是公民可以自由发表和交流意见的公共领域。“葛兰西或文化研究的传统特点,首先注重生产多种多元权力形式相对立的主体,而这些

1,○相对立的主体就处于那些权力形式之中”“限娱令”的颁布和国家倡导“发展文化产业”,集中反映电视传媒领域中的政府、企业、大众三者矛盾。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兴起的以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为批判焦点的法兰克福学派,到20世纪60年代对大众文化、流行文化采取积极、开放研究态度的英国文化研究学派,文化批判经历了从精英到民粹、从政治到方法、从悲观到乐观的变迁。目前中国电视传媒业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不同于这两种文化批判方式兴起的年代,但可以整合两大学派的观点分析中国电视传媒的现状。对于中国电视传媒的现状分析,不仅仅局限于各大卫视电视屏幕呈现的媒介内容,更侧重两大政策影响下中国电视内部机制的状态。下文将用文化批判理论的相关观点,从与电视传媒密切相关的国家调控、市场商业环境和愈发成长起来的电视受众三个方面,分析中国电视传媒在“限娱令”和对其利好的“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的处境,以及这些政策颁布的内在机制,中国电视传媒将如何发展。

一、国家调控的电视传媒

历数国家广电总局对电视传播内容的监管,如2002年下令停播热剧《流星花园》;2006年3月,要求停播地方方言译制的境外广播电视节目;2007年1月,规定卫视黄金档只能播放主旋律影视作品。这次的“限娱令”已经让多数电视观众见怪不怪,但对目前发展如火如荼的各大卫视的娱乐类节目有一定的冲击。

广电总局称此次“限娱令”的颁布主要针对三种现象:卫视节目形式过于雷同造成电视资源的浪费,同类型的娱乐类节目缩小了观众选择的空间;其次,卫视频道照搬境外或他台创作的节目,不利于节目的创新;三是这些节目为了获得关注,降低格调、传播错误 2 价值观、肆意恶搞的做法造成不良影响。

据广电总局收听收看中心统计分析,目前全国34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在晚上黄金时间段(19:30-22:00)内播出的娱乐性较强的节目每周总计有126档,主要包括婚恋交友类、才艺竞秀类、情感故事类、游戏竞技类、综艺娱乐类、访谈脱口秀等。平均每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每周播出这些类型的节目3.7档,平均每天晚上黄金时间全国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共有18档这些类节目同时播出。江苏卫视从周一《不见不散》到周末连播两天的《非诚勿扰》,几乎每晚黄金档的节目都在受限之中。节目的过度娱乐化不单是娱乐类节目的数量和类型,而是节目创作中的娱乐化倾向问题。广电总局发言人在答新华社记者问时表示,将《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称为“限娱令”是不准确的,而且不能将防止过度娱乐化简单地理解为要限制娱乐节目。

虽然《意见》针对的是34家上星卫视,综合各地方台模仿、复制成功的娱乐节目,电视屏幕呈现同质化、过度娱乐、低俗的现象。《超级女声》大热之后,每年都会有若干选秀节目。经过“七年之痒”的选秀节目,今年《快乐女声》、《中国达人秀》、《欢乐合唱团》、《花儿朵朵》等十余档一拥而上。相亲类节目以《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爱情连连看》独大。中国目前的电视娱乐节目现象在本质上不同于法兰克福学派所批判的文化工业生产出来的大众文化:前者是在国家管理下的电视台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为了谋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复制、模仿热门的电视娱乐节目。大量的娱乐节目占据电视资源,展现人文情怀、培养受众理性精神、提高受众修养的电视节目被挤压,社会效益被置于较弱的地位;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认为,他们所处时期的喜剧片、爵士乐、畅销书标榜为大众文化,但这些都是由资本主义财团操控的、自上而下强加给大众的,是文化工业程序下的畸形产儿。对于中国电视传媒在只求经济效益不顾传媒机构的社会责任的时候,广电总局提出加强对电视上星综合频道的管理,限制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的倾向,把社会效益放 3 在首位,同时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各地也会出台细化的帮扶政策。这些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大众传媒是文化产品得以向大众传播的一个途径,诸如影视剧、广告、综艺节目都需要通过电视这种媒介传播开来,网络的多媒体性也取代不了电视的地位。电视传媒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且是较为容易带来文化创新、经济和社会效益文化的机构。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将会得到投资核准、信用贷款、土地使用、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支持,《决定》中也强调“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服务和管理,引导他们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会无意识地植入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的产品,国家管理下的电视传媒也会传播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念,社会成员的信念、理想和价值观将会被潜移默化地影响。

阿尔都塞将学校、教会、传媒等私人组织称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与强制性国家机器构成马克思上层建筑的概念。这些组织的最大特色是中立性,公众在不自觉中已经采用了其希望灌注的意识形态。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存在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复杂体系中,我们在这种复杂体系中有可能被“召唤”或成为意识形态的主体。广电总局对上星卫视节目形态、数量和价值观念的监管,是将国家主流意识通过电视传媒以文化传播的方式自然地让观众接受。由国家意识形态下培养起来的受众,“我们所谓本质的自我不过是一种虚

2。阿多诺甚至更极端构,占据它的位置的实际上是一个拥有社会生产身份的社会存在”○地认为“文化工业是当代资本主义统治的有效形式,它为实行文化的全面控制提供了绝妙

3。《决定》中指出:“发展的理由(压抑非理性的自然欲望)和一套合理的控制方式”○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国家通 4 过对于文化宏观或微观的调控规范传媒产业,使其得到有序健康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同时发挥传媒的服务社会的职能,承担社会职责,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文化企业生产出具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的文化产品,我们是由产业文化生产出来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

二、市场环境中的电视经济

与已经发展较为成熟的图书出版、影视剧、广告、网游等文化产业相比,电视传媒产业化发展还有很大空间。但电视文化产业不是电视台每出一档形式新颖、具有良好口碑的电视产品,其他电视台纷纷效仿,复制出大量形态类似的电视节目。法兰克福学派眼里的文化工业批量生产标准化、模式化、简单化的文化产品,通过这种合理、科学的程序垄断文化的消费。原本精神层面的艺术享受是“伪娱乐”的物化享受,“劳动者的大部分时间就是在非自然、物化的机械劳动中渡过,他们只能在幻想中重新体验自然和快乐,而文化

4。如果把整个电视传媒比作生产工厂,工业和大众传媒的任务就是提供这种虚幻的体验”○形态相似、数量众多、缺乏创新的娱乐类节目是电视台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电视观众是这些电视节目的消费者。此外,电视节目又是生产者,它生产出来的产品是观众,观众这种商品又被卖给电视台的广告客户。这两条消费路径被文化研究学派的学者费斯克称为是商品在财经经济体制中的流通和与之相平行的文化经济体制中的流通,前者流通的是金钱,后者流通的是意义与快感。这种“意义和快感”类似于被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在幻想中重新体验到自然和快乐”,两大学派在研究的视角和旨趣上截然不同。

电视节目内容进行的商品化的处理,吸引受众以受到广告商的青睐,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可以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11月16日的《东方早报》报道《非诚勿扰》整个节目明年的广告吸金已达到了18亿元左右,跻身全国前三甲。中信证券在其报告中指出,如 5 果考虑“十二五”期间GDP内生增长,文化产业复合增长速度至少达到22%-25%。据东兴证券测算,若按照GDP 年均增速9%来计算,到2015 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将翻番,这意味着届时文化产业规模将达到2.85 万亿元,是2009 年末的3.4 倍。文化产业在未来五年内占GDP的比重由目前的2.5%上升至5%以上,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会不断强化,产业规模将继续扩大,而产业发展增速也将加快。

“限娱令”下,上星卫视中形态类似的娱乐节目数量有所规范,电视节目重新配置。用来吸引受众、迎合受众兴趣的元素将会减少,而且光靠单纯复制或过度迎合大众的低级要求也会阻碍电视台的发展。受众资源也会被重新分配,广告客户也会重新选择投放平台,电视台之间同类型的节目竞争将会更大,如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和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但这两个相亲类节目的电视受众组成是有所区别的,前者受众构成基本为年轻、思想前卫的80、90后,与湖南卫视青春活力的格调基本一致。《非常勿扰》中肯朴实,少很多噱头,受众多数女性和年长观众。除了同种类型的电视节目间增加竞争外,其他形态的电视内容也会抢占资源。相关报道称有的电视台开始大量买进电视剧,拍摄自制的周播剧。作为《意见》管理之外的视频网站也会乘机制作自己的娱乐节目,其开放性和相对自由的空间可能会更加迎合受众的需求以吸引受众,一部分广告客户也会流失。电视传媒既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又在这种机遇中遭遇强大的竞争。

费斯克在《大众经济》中说:“电视节目的工业化生产模式必然在文化上、社会上和

5他认为这种隔阂在财经经济中对文化工业有利,意识形态上将生产者和观众区别开来。”○在文化经济中是不利的。比如电视传媒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上星卫视不希望看大众的、受欢迎的电视台发展起来,就像央视不希望卫视的收视率超过它,挤压其生存空间。这种情况下,有财力或者政策支持的电视台会充分发展高价的生产价值使这种差异极大化。但是这种高价的生产价值不一定得到观众的认可,表现为电视节目在文化财经的流通 6 中并不能为观众带来“意义和快感”。电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仅表现为产生高值的电视产品,产生不了为电视大众所接受的“意义和快感”,它在财经经济中的流通也会受阻。电视想要得到发展,需要了解大众的趣味和快感,也就出现了电视荧屏为迎合受众趣味制作出模式化、同质化的电视产品。电视传媒需要用好大众的趣味,为其生产出既带来“意义和快感”,又不使节目过渡娱乐和低俗。产业表现为标准化的,功利性的;文化表现为个性化,非功利性的。电视文化产业发展中如何弥合这两者的差异,比如好莱坞电影的制作方式、制作流程,讲故事的方式、价值观都是标准化的。受众会表现出审美疲劳,逐渐否定模式化的电影,电影的产业化发展就会受阻。

三、受众期待的电视节目

法兰克福学派和文化研究学派有着相对的受众观念:前者认为受众是被动、死板的,是“孤独的人群”;在后者眼中受众是积极、主动的,拥有相当的权力。阿多诺、霍克海默等人不仅对大众文化采取否定的态度,对大众文化的接受者也给以否定。而这些根源来自其生活在法西斯猖獗的年代,国家和资本企业操纵文化工业的生产和文化市场,受众在两者的压制下被动接受大众文化。研究学者中除本雅明外大多是文化精英主义者,对大众文化有天然的抵触,是一种由上之下的批判。文化研究学派是由下至上的文化民粹主义解读大众文化,站在大众的角度对大众文化进行分析,且生活在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霍尔的阅读理论、莫里的“阅听人”理论、费斯克的快感理论强调受众在大众文化解读中的主导作用,受众对于文本存在解码过程,阅听任采用的文本话语范围影响其对大众文化的解读,文化工业生产中又决定意义的文化财经流通是由受众来控制的。史蒂文森认为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和文化工业的批判“不仅将受众还原为冷漠的烂土豆, 而且过高地估计

6。但文化研究学派了媒介对通过霸权式的话语来再生产不对称的各种社会关系的责任”○ 7 极尽所能反对法兰克福学派,过度夸大了受众在大众文化生产中的能动作用,在如今的现实生活环境中都是片面的。

广电总局发言人在就“限娱令”答新华社记者问时说《意见》是在听取额群众代表、业界人士、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的意见之后完成的文件起草。群众对于上星卫视的节目热衷传播绯闻轶事、编造故事,传播错误的价值观,以展示丑态、病态刺激观众、肆意恶搞等行为表示不满,电视观众的意见对电视节目的走向起到一定的作用。受众不是被动的个体,“限娱令”的产生是先有了观众的质疑,之后主管部门才进行调控,是自下而上的。这种受众的存在类似于文化研究学派中提到的在传媒经济中以其是否能得到“意义和快感”而选择媒体,要求媒体,决定媒体传播内容的那部分受众。但是,在目前的中国社会中存在受众被动接受大众文化,甚至对大众文化为迎合其观看欲望制作出低俗、空洞、没有意义的电视产品欣然接受。有支持“限娱令”的网民,也有对其反对的。反对者认为认为平时没事看看这些轻松愉快的节目可以消磨时间,就算节目中传播了错误的价值观念观众可以自行判断,在节目之外引发的讨论还可以让问题更加明晰。也有网民认为中国娱乐节目看不看都没什么意思,虽然娱乐节目看着轻松,但过于空洞没什么意义,这是在“意义”和“快感”两方面发生冲突。而且有人认为娱乐节目过于浮躁,对社会风气不好,所以电视节目需要承担起社会责任。

如今的中国电视观众究竟需要怎样的电视节目?广电总局在《意见》中称,这次对上星卫视娱乐节目的管理是为了使电视荧屏更加健康向上、丰富多彩,更好地满足广大观众多样化多层次高品位的收视需求。电视台需要弄清中国电视观众的构成,为其提供既受其欢迎,又在国家调控范围之内的优秀电视节目。

四、电视内部的整合发展

这次“限娱令”的颁布,各大卫视对目前的节目有了相应的调整。会陆续停播在《意见》调控范围之类的节目,保留王牌节目,将次一级的电视节目移出黄金时间,同时会播自制的电视剧。浙江卫视表示新节目将会偏向社科人文,江苏卫视则加大非娱乐类和非黄金时段节目的研发。同时,江苏卫视和湖南卫视在加大研发周播剧,大量买进电视剧来播放也是短暂的行为。

在不触犯《意见》中条规的前提下,又要用好十七届六中全会中的利好条件,电视传媒究竟需要开创一条怎样产业化发展的道路?电视业不同于电影、图书、广告、网络游戏、动漫等有巨大的外延空间。对于电视来说,每天可供利用的资源只有24小时,高成本制作出来的电视节目多数不可以再重复使用,至多首播、复播加经典回放。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除了把传媒产业看成是文化的制作工厂生产出类型相同的文化产品,后期的本雅明提出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是趋于接受利用技术手段实现高雅艺术到普通大众中去。一部电影可以同时在全国、甚至全世界各大影院放映。经典电影还可以创造出更多的文化价值,比如与电影相关的书籍、主题公园、旅游业的发展。书籍首先是内容的多次复制,同样的内容可以被多数人传阅,热销的书籍还可以再版。一期得到观众认可的电视节目做成光盘很少有人去买,至多做成多期节目的合集在节目的粉丝中发售、赠送作为纪念。费斯克在《大众经济》中说道:“文化商品与其他商品的区别在于其相对高昂的最初生产成本,所以销售比生产更能保证投资的回报。正因如此,技术发展和合作资本才集中在电视、音响

7如果电视节目也可以做到机械复制,指制作成的产品系统和家庭娱乐中心得硬件上。”○可以被多次利用,开发出重复被观赏的途径,未免不可以实现电视节目的产业化发展。

电视台做出好的节目吸引观众,高收视率将会吸引广告商。《意见》也指出不以收视率来搞电视节目排名、不单纯以收视率搞末位淘汰制,不得单纯以收视率排名衡量播出机构和电视节目的优劣。目前,广电总局也在制定《关于广播电视节目综合评价体系的指导 9 意见》,推动广播电视节目全面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但收视率依然是广告商决定是否在这个电视台、这个节目的时间段投放广告的标准。收视率高的电视节目,其受众的组成也是复杂的。但也存在这样的情况某些层次高的电视节目,受众的组成也相对高端,产品广告的投放会有针对性。

还有的途径是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传播,扩大电视受众群。有研究表明,不同年龄和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有不同的媒体使用爱好,对于在外求学的学生来说,更易于接受网络为传播途径的电视节目。同时需要维护电视节目的版权,通过这种途径规范网络传播中广告收入。

电视传媒需要生产出具有时间承载力量的产品,有文化传播价值。电视节目所要达到的目标是给更多的人看,被多次看,以多种途径被重复看。文化产业的产值也来源于电视节目的高频次的收看中,或是有时间积淀后,在相当一段长得时间内都可以传播。比如纪录片虽然首次观看的人数不及娱乐类节目,但是可以被不同时间段重复收看,而且个人也可以重复多次收看,电视节目的生产价值也在一次次的收看中累积。

参考文献:

1、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肖小穗,《传媒批评》(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4、肖小穗,《传媒批评》(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5、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6、〔英〕尼克· 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M), 王文斌译,商务印书馆:2001

7、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0

篇2:中国电视文化现状分析

电视购物是通过在电视上播放广告片的方式宣传产品,并通过屏幕上显示的免费电话实现销售的一种销售方式。电视购物广告区别于一般商业广告以提高品牌/产品知名度为目的,其目的在于直接通过广告销售产品。从形式上划分,电视购物分为电视直销和家庭购物两类。

电视直销由厂家或者代理商直接操作,它以电视节目形式出现,有情节,有故事,经过精心设计和包装,既含信息,又有广告,娱乐性较强,一般选择在覆盖较广的卫星频道插播。

家庭购物一般拥有自己的媒体资源或频道,是一种利用电视媒体的在线营销形式,它通常在某一频道滚动播出,娱乐性成分较少,用户可以从中获得多种产品讯息,并通过电话与主持人现场沟通。

一、电视购物的优点

1.短——短期赢利最大化

电视购物片与传统的15秒、30秒品牌或产品广告不同。它的最直接目的就是挣钱、赢利。电购产品向来遵循“低成本,高定价”的原则,一般电购产品的成本仅为定价的10-20%之间,从而保证充足的利润空间。

广告投放则采取“垃圾时段+高密度轰炸”的策略。一个电购片短则5分钟,长则20甚至30分钟,而卫视非黄金时段的广告1分钟1次投放成本一般只有100-200元,相当便宜。通过整合众多上星电视台狂轰滥炸。只要电话订购量足够高,就能收回广告成本,迅速实现赢利。

而传统的品牌形象广告,至少持续投放3个月,才能对终端销售有明显的拉动作用。相比起来,电购广告短期内就能实现赢利的最大化。

2.平——营销4P扁平化

在传统的营销策略中,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四大要素是相对独立的。一个成功电购片则是营销4P的完美融合。

在产品上,电购的产品大多符合“新、奇、特”的原则,尤其是功能性产品,常常在广告中有诸如“3天见效”、“28天换脸”等明确的功效承诺。即使是一些比较传统的产品,也会“创造”一套全新概念的理论体系,来表明产品的与众不同,让消费者不得不信,不得不买。

在价格上,既然是新奇特的产品,买卖双方信息严重不对等,价格自然“水涨船高”,电购产品的价格一般要高出同类产品的一到数倍。

在渠道上,消费者看过广告直接电话订购,广告本身就兼任渠道、终端的职责,节省了大量的渠道、终端等各种费用。

在促销上,一个电视购物片,一般会出现3次以上的促销叫卖,常常采取“卖产品赠超值赠品”与“几日内不满意或无效全额退款”的促销策略,迎合了消费者贪便宜的心理。

总之,电购片除了是广告宣传员外,还扮演产品介绍员、终端促销员等多重角色。传统营销要素都被转移到电视屏幕上,只要电购片“卖货”,一切营销难题都会迎刃而解。

3.快——市场热销快速化

电购产品销售有三“快”。市场启动快,广告效果当日就可通过进线及订购量体现,不用招商、不用铺货,启动市场变得快速又简单。产品销售快:消费者看到广告,电话订购,送货付款,销售即可完成。再加上广告中常常声称的“三十分钟内打进电话有更大惊喜”等煽动性语言,广告尚未播完,订单就纷纷打进。资金回笼快,不需要长期品牌广告培育,不需要巨额品牌形象投入,投广告要的就是订购量,如果回款超过广告成本,就投放更多的广告。然后更大的回款额……,被央视曝光的“波丽宝”利用广告“轰炸”曾创造了日销售至少240万的奇迹。

二、电视购物的弊端

1.成也功效,败也功效,过分功效承诺导致产品快速死亡

电视购物广告要在几分钟内抓住观众的眼球并促其购买,常用的手段是突出产品神奇的功效,并且是在短时间内就能达到普通产品长期都不能达到的效果。

一度泛滥的减肥、丰胸类产品,在主流电视媒体上公开宣称“服用一天可减2至5公斤,最多的可减10公斤”;“10天即能使胸部再度发育”等,因为有明确的功能承诺,消费者极易被打动,又因为有明确的功效参照,如果产品功效没有达到自己的心理预期,消费者自然会产生“上当受骗”的感觉,并将这种不良的口碑传播开来,紧接着,出现大量消费者抛弃该产品的现象。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就宣告终结。

2.成也广告,败也广告,违法现象泛滥导致行业信誉危机

电视购物广告已经成为违法广告的“重灾区”。在中消协对全国30余个主要电视频道进行的检查中,发现虚假违法电视购物广告占违法广告总数的比率竟高达61%。

电视购物广告看似复杂,其实都逃不脱“三股文”的模式。一是神奇功效成份。二是离奇产品机理。三是消费者(专家)证言。而在这三部分中,虚假违法现象十分普遍。

电购广告中的产品神奇成份和机理,基本上都是胡编乱造,根本没有科学性。要么,此物质根本不存在,要么就是没有这种神奇功能,而那些所谓的研发机构也是子虚乌有。所有这一切无非是想让观众相信,广告的产品是“新、奇、特”、“划时代”的产品。

而消费者证言更是明显违法,我国《广告法》明文规定,有明显功能的产品,是不允许用患者证言的,更不能与同类产品进行直接比较。

电购广泛采用的消费者证言,形式本身就是违规的,而某些证言十分恶俗,已经触及了道德底线,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广告违法现象的日益泛滥,使电购行业遭遇前所未有的信誉危机,“不相信电购”,“电购就是骗人”的观念在公众中逐渐流传。国家工商总局和广电总局自2006年8月1日起,暂停药品、医疗器械、丰胸、减肥、增高的电视购物广告,既是要打击电购违规现象,也是期望能够净化市场,使之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

3.成在直销,败在分销,缺少品牌建设导致产品昙花一现

毋庸置疑,电视购物可以“短平快”地炒热一个产品,但是要实现产品长期发展,必须要进行终端建设,做好品牌维护。如果没有品牌建设、没有终端销售,单凭广告拉动,只能使产品昙花一现。

纵观行业领军品牌,诸如宝洁、诺基亚等基业常青的国际知名品牌,都不是单纯依靠广告来赢得市场、赢得消费者持久信赖的。产品研发、终端专柜建设与维护、全程服务体系等等都是品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大量电购产品陷入“各领风骚三五月”的怪圈,其根本原因就是仅仅依靠电视直销,而没有开展更深入、系统的渠道分销与终端销售。毕竟,消费者对于身边看不见、摸不着的产品,可以相信一时,却很难忠诚一世。

在营销多元化的今天,为数不少的品牌在尝试电视购物,希望借助电购开辟新的销售方式和利润增长点。另一方面,电视购物企业也通过合资或其它方式开展渠道分销,期望实现可持续发展。橡果国际就探索出一条“电视直销+渠道分销”的经营模式,打造了好记星、背背佳等常青品牌,成为少有的成功先行者。

对于我们来说,认清电视购物的利与弊,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及发展规划,选择恰当的方式开展电视直销,才能使电视购物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电视购物被迫“转型”诚信重塑迫在眉睫。似乎从电视购物进入中国开始,有关它的负面消息就从来没有停止过,甚至愈演愈烈,或许是因为这个行业在中国还比较“年轻”,行业规范不够完善,才会出现鱼龙混杂的现象,落下不少“病垢”为消费者所不满,甚至开始怀疑电视购物行业兴起之时的初衷——足不出户就能买到价廉物美的商品。

“信誉危局”之中,如何能够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已成为电视购物行业当下极其迫切之事。

三、电视购物主要的发展方向 1.家庭购物模式是电视购物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1)媒体购买成本高涨,以1995年白天时段的广告价格为一分钟几十元,而现在却高达一两千元,频道时段价格快速上升,使得依靠媒介购买的电视直销成本急剧升高,销售利润降低。

(2)电视直销广告良莠不齐,目前很多电视台因低水平的电视购物广告随还了自身美誉度,导致观众流失,损失了常规广告销售,电视台因为限制电视直销广告的投放。

(3)广电总局为了便于电视购物管理,鼓励系统内部的各地电视台自设专业的购物频道。

2.电视购物产品销售及投放更为精准

(1)根据不同时段受众群体特征,针对性的投放不同产品。以湖南快乐购为例,湖南快乐购根据不同时段的收视族群,将节目分成不同时段,出售不同商品。白天妇女观众多,主要卖保养化妆品、珠宝首饰或服饰等女性商品;晚上7至11时的黄金时段,因收视群扩张至夫妻或全家,就专卖3C用品、家电或家具等单价较高的主力商品。

(2)电视购物频道细分。不同的细分频道销售不同种类的产品,以台湾东森为例,东森购物共有6个频道,东森购物1台,销售综合商品为主,东森购物2台,以女性消费为主,东森购物3台,以旅游商品为主。

四、电视购物自身存在的问题

首先,电视购物创意不够。绝大多数的电视购物节目基本没有创意,营销手段高度雷同,只是生硬地叫卖。可以说目前的电视购物正处于类似于广告发展的初级阶段,虽然有比较多的产品信息,但这显然还不够。电视购物必然如广告一样,在商品信息的基础上,有创意、有包装,注重细节的打造,如此才能更好地吸引消费者。在这方面,电视购物完全可以借鉴广告业的发展。

其次,电视购物的表现过于单一。电视媒体为购物提供了巨大的可能,电视购物完全可以利用电视媒体的特长,更好地展示商品。而我们看到,电视购物节目在画面设计、光影的运用上严重缺乏设计元素。这和电视购物没有创意是紧密相连的。可以理解,以上这两方面问题是商家节省成本做法下的必然产物,但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对消费的要求也不断发展,电视购物的经营者必须转变营销观念,为所经营的品牌创造符合品牌形象要求的良好环境。

第三,在营销环节上,电视购物亟需规范。电视购物目前面临的一个最大的挑战是信任危机。这种危机存在于很多方面,如服务是否全面周到、物流送货是否及时、售后服务及退换货能否做到等等。对消费者而言,选择电视购物有一定的担心,因为消费者无法看到真实的货样,产品质量问题也经常出现,这些都是影响电视购物声誉的问题。最后,电视购物所处的大环境也存在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监管。电视购物是新兴的行业,低成本运作吸引了各种资本。商业的本质是逐利的,在利润大到一定的程度,经营者可能会冒险做一些违规的举动,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在监管层面,内容上电视购物受到工商部门监管,在媒体平台上,有电视台的自律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监管,在消费层面上会有消费者协会的监督,在购物品类上还会有各行业协会的监督。虽然电视购物的监管主体很多,但没有一家是专门针对电视购物的主管部门,也没有专门的法规细则来进行管理。因此,电视购物在某种程度上处于监管的交叉地带,也容易造成监管的真空。如果电视购物能保持这种快速增长的发展势头,在消费格局中占到一定的比重,相关的监管与法规就要不断完善,以利于电视购物的健康发展。

五、电视购物面临的挑战

电视购物的挑战来自于生长环境,有可能影响其发展轨迹的因素集中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网络购物的竞争,二是电视媒体费用的增加。

在中国,上世纪80年代末期电视购物就已经出现了。北京与广州是最早出现电视购物的地区。进入90年代,电视购物成为影响力很大的一种事物。电视购物主持人通过主持电视购物节目能够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人物。然而到了今天,虽然电视频道越来越多,电视购物节目也越来越多,但似乎电视节目的影响力显得不如那个时期大。究其原因就是在于技术进步使媒体环境碎片化,从而导致竞争环境复杂化,其中网络购物的崛起成为电视购物的主要竞争对手。与当年不受其他形式干扰不同,今天很多消费者被网络购物所吸引,分流了电视购物的目标消费人群。尤其是年轻一代,许多年轻人已经养成了网络购物的消费习惯,虽然看似单笔交易金额不大,但网络的长尾效应聚集的消费群是巨大的。电视购物所具有的优点,如价格优势、方便工作繁忙的消费者、送货上门等,网络购物同样具备,如何形成与网络购物差异化竞争是电视购物的一大挑战。

电视购物的成本也在逐年增加,尤其是电视频道的落地费用大大增加。前面提到的电视购物打破了区域的局限,其实就是电视台通过全国或区域落地实现市场覆盖。但其中产生一个矛盾,落地越多才能达到广泛覆盖,但上百万的城市落地费用无疑大大增加了电视购物的成本,由此冲击了电视购物的成本优势,让电视购物的无店铺经营变得不如以前更有价值。随着电视购物的广告价值、传播价值的不断提升,电视购物的成本还会不断增加,在成本与赢利之间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虽然最终会由市场来调节,但这个平衡点终究在哪里,这是电视购物的另一个挑战,决定着电视购物最终能走多远。

在国内,一提起电视购物,似乎就和谎言、暴利划上了等号。近年来关于电视购物太多的投诉、太多的欺骗让消费者失去信任。夸张的宣传、虚假的数据、处理过的图像、造作的表演,观众如雾里看花,难辩真假。其实在国外,电视购物是个很成熟规范的行业,它已经成为人们日常消费方式的一种。

电视购物现在带给消费者的误区其实是错在购物片的宣传制作上。作为电视购物模式,广告片是消费者接触的第一载体,优秀的广告宣传片可以生动的传递产品特性并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而低劣的广告片则会引起反效果。

近两年,随着国内物流越来越发达,电视购物有了更大的市场发展空间,电视购物的相关法规也愈加健全,尽管很多人认为目前是电视购物的衰落期,但事实上,好的电视广告片还是能迅速拉动产品的销售和加大企业招商力度。电视购物片是直接产生销售力的武器,也是产品成功的关键。进入这个行业的新手往往觉的电视购物就是拍的够炫、声音够大、宣传够震撼就行,随意找几个业余演员煽情地表演就万事大吉,这是个误区。粗枝滥造的广告片只会令观众生厌,如果观众根本没有兴趣看下去,你再卖命的表演又给谁看? 电视购物片是个一系列的工程,从与客户的沟通到对产品的了解,从脚本的创作到对角色的选择,从前期的拍摄到后期的制作,从动画、三维到配音、配乐。导演还要统筹摄像、灯光、化妆、服装、道具、造型、设计、背景、剧组人员、演员、勘景、景别机位处理、脚本分镜头等工作的协调分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所以说拍摄一部好的电视购物片,不亚于拍摄一部电影。

有很多的电视购物片质量较低,这是因为企业在节约成本,使得模仿变为主要途径,每个影视公司出来的片子都是一个模式,一些成本低廉的广告片,一台小型DV,两个手电筒当迪灯,再用些廉价盗版资料东拼西凑,用Adobe Premiere编辑一下,一条广告片就诞生了。这种做法既砸了自己的招牌,又毁了产品。这就是为什么大家对电视购物感到恶俗,令人生厌的原因。

真正的电视购物导演是把广告拍成一部品牌形象作品。“SCO美容笔”在短短的一年多就创造几亿元的销售额;“美丽传奇”美白细胞素一个夏天就创造了数千万元的利润;“好记星”、“氧力得”、“安必信”、“多丽”、“玻丽宝”、“福猪”,这些都是神奇财富的缔造者,也只有电视购物模式,才创造了这些奇迹。

适合做电视购物的产品很多:美容、化妆、保健、运动器械、电子、软件、珠宝、首饰等。但是目前电视购物片大至分三种形式:

一、纯粹宣传类。直诉产品优点,反复对比,简单、粗暴直捣人心,类似购物片如“甩脂机”、“玻璃宝”、“瘦了瘦了!连死的心都有”等,或偷换概念,或惺惺作态鼻涕一把泪一把,引发共鸣,让目标人群产生冲动性购买欲。

二、电视栏目类。主持人穿插游说观众间,各式产品使用人群,切换患者家庭场景,痛不欲生的表情,艰苦的生存状态,服用产品前后强势对比。

三、明星专家类。专家明星齐上阵,信誓旦旦以身说法,笑谈产品疗效好。巧借名人效应,迅速传播产品知名度。

以上三种宣传产品的方式,都是无限夸大产品功效,是以透支产品的生命为代价的,是商家或者代理商患了急功近利的表现。最近胡师傅锅王的全面下架,购物片过分夸大宣传是其主要原因之一,甚至影响了整个无烟锅行业,也给我们拍摄电视购物片敲响了警钟。什么才算是一个成功的广告片?

第一,没有任何啰嗦语言,没有深沉的介绍产品的机理或发明过程,也没有长篇累牍的消费者证言,每部片子在激发欲望、产品阐述、功效证言这三大基本组成部分中,都是言简意赅,短小精练,寥寥数语已经将意图表现无遗。

第二,好的电视购物片,看后心中会感觉一种冲动的购买欲,没有专家故作深沉的讲解,没有患者声泪俱下的陈述,“益尔健运动机”、“好记星”、“乐无烟”等片子都是极具感染力的,灿烂的笑容、动感的音乐、简短的演示以及产品三维的展现,都能调动消费者感官和心理,使之对产品产生好奇和好感。

第三,好的电视购物广告片脚本撰写,始终遵循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这三个步骤。不管是什么产品,首先开篇就锁定问题吸引消费者关注,比如文正堂蜂胶软胶囊的开篇——导入记忆点:专卖店门前,许多人出入来往,都提着文正堂蜂胶软胶囊。店里面,人头攒动,柜台前排起长长的队伍,十分热闹。售货员应接不暇。音乐(文正堂之歌)镜头推向包装正面,后面是成排成列的产品。童声:“文正堂”,镜头推向包装的标志性图案,进入一个实验室,肃穆的环境。童声:“蜂胶王”,大屏,血糖平稳地下降。童声:“降血糖”,镜头转向野外,一群老伯老太手提着文正堂包装,一起蹦向天空,齐声:“活命长!”

继而阐述问题根源为产品出场作铺垫,比如:“亿利甘草良咽”、“伊莎美尔”、“赛丽浓”、“眼妈妈”、“乐无烟”等。

然后推出产品的解决方案,比如:“平美”、“豪杰掌霸”、“新科卫星导航定位器”、“记忆100”、“婷美”、“高分探秘”等。

最后是消费者现身说法式的证言,比如:“老来寿”、“根之堂”、“天狼50”等。

这样一环扣一环逐渐抽丝剥茧呈现出消费者想要达到的结果,很容易就引起消费者的共鸣。事实上,把电视购物片拍成教育片,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地给消费者灌输大量信息与概念,舍本逐末的结果就是也许它完成了消费者的教育,但是消费者往往会淡忘其品牌。拿“好记星”为例,在5分钟内,大山、爱华以及消费者的每一句话几乎都在重复好记星这个名字,不断地重复进而达到强化品牌信息的目的,提高了消费者的认知度。电视购物广告需要尽可能表达产品的特质,所有内容必须符合国家的要求,不真实的片断一般在审批时会被重新剪片。面对电视购物鱼龙混杂的局面,国家工商局已经发出《对电视媒体发布电视购物广告的情况进行全面清查》的通知,要求电视购物内容应符合《广告法》的真实、合法、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所以电视购物片要尽量避免“假、大、空”。

篇3:中国电视文化现状研究

关键词:电视,媒介,文化,传播

一.电视媒介文化传播的特点

电视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大众传播媒介, 这就决定了电视节目要面向大众而展开。从这一角度讲, 电视所传播的信息就不能是艰涩的、深奥的, 而应该是通俗的、大众的。没有人愿意在电视上看到沉甸甸的内容、冷冰冰的说教, 人们更愿意从电视上看到轻松愉快的内容, 用电视来解脱现实生活的沉闷和痛苦, 电视这一娱乐大众的本质是电视与生俱来的功能和作用, 因而它也渗透到了电视的各个节目之中。不论是真正的娱乐节目还是贴有说教标签的教育节目, 甚至是新闻节目都要以更娱乐、更轻松的姿态出现才能吸引受众, 也才能达到传播的目的。

此外电视的表现方式也最具娱乐化。报纸通过视觉传播信息, 广播通过听觉传播, 只有电视可以图文并茂。这种多渠道的传播最大程度上地减少了受众思考的空间, 受众不再需要逻辑思考就可以轻松看懂电视传播的信息, 这种思维上的懒惰, 最终使受众不再愿意思考, 惰性的延续使得受众对娱乐节目或具备娱乐因素的节目产生了好感。

电视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特别是在我国最重要的一种大众传播媒介, 当然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播的义务, 我国的电视媒体也一直没有放弃自身的这份责任。比如早期中央电视台曾播出的《世界各地》, 就是第一部向国人介绍世界的纪录片, 大大开拓了国人的视野;近几年播出的《读书时间》《国宝档案》《百家讲坛》等, 都是以文化传播为内容的电视栏目。但是这些栏目的命运却大不一样, 这其中当然有节目本身的原因, 但是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节目的制作形式、播出内容是否适合电视这种媒介、是否符合电视的传播特点。电视的大众媒介的特点决定了电视节目的制作要面向大众, 电视的生存也依靠大众来维持。所以节目的制作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口味, 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 因此, 电视节目有通俗化、大众化、娱乐化的发展倾向。

二.电视文化与大众文化

(一) 电视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同质性

电视是凭借高科技生存的大众传播媒介, 没有大众传播媒介, 就没有大众文化, 二者之间有着必然的关系。电视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同质性可以从几个方面去理解:

首先, 符合大众口味的电视节目才最有生命力。这从本质上决定了电视文化注定是一种大众文化, 无论是传播内容还是传播方式。电视观众是一个异质性的、多层次的和多元价值指向的群体, 他们由不同年龄、性别、种族、地位和心智的个人组成。

其次, 电视媒介的特点注定了它必将生产出大众文化。电视所具备的大众共同欣赏的文化模式, 使电视观众产生参与电视节目的欲望。观众对于娱乐轻松节目的接受程度要远远大于严肃类的电视节目, 只有那些通俗易懂的形式, 才能被观众所接受。因此, 电视文化与大众文化必定是同质的。与传统的艺术相比, 电视文化是一种贴近百姓的艺术, 它满足了人们的消费需求, 已经成为了一个人人都可以参与的游戏广场。

再次, 电视文化的生产是一种文化工业的生产。文化工业的概念最早由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被提出, 在他们看来, 文化工业的运作原则是商品交换逻辑, 从本质上说, 文化工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已经和一般的物质生产特别是商品生产毫无区别。对于中国的电视文化来说, 社会舆论的引导和意识形态的建构功能非常重要, 但是, 商业利润的追求, 广告效益正在成为中国电视节目制作越来越关注的目标。庞大的广告收益使得电视的制作者们不得不去考虑如何维护或者获取更多的利润。使得电视文化生产的某些环节已经纳入了一种商业化的工业生产体系之中。如今的电视已经走入市场, 复制、娱乐的特征使他们彻底成为一种大众文化商品。电视文化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 它所追求的是对大众的愉悦, 成为一种流行的、热销的文化商品。

(二) 大众文化背景下的电视传播理念

电视文化虽然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下已经成为一种商品, 但同时, 又具有舆论引导和政治意义, 它所具有的特殊的传播功能要求它必须生产具有文化品位和精神影响力的文化商品, 不能为了提高收视率而去迎合大众中某些低级庸俗趣味。在这方面, 一些电视节目的读报栏目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参考标准, 它带给了我们一些正确的电视传播理念:

(1) 消费娱乐观念。在如今繁忙的都市生活中, 电视作为休闲的主要工具成为缓解大众精神压力的文化产品。像央视的《马斌读报》节目, 主持人马斌风趣幽默的读报风格就建立起了轻松愉快的节目氛围, 使观众在收看时获得了一种精神享受与放松。另外, 读报节目在内容的选取上, 不仅有百姓关心的民生话题, 还有许多带有娱乐化的新闻, 这体现了电视传播的消费娱乐观念。

(2) 互动与交流观念。电视传播具有特殊的技术优势, 可以快速与大众产生互动。例如, 央视的《健康之路》栏目, 每次都是以直播的形式面对观众, 让观众代表与专家通过电话、面对面等方式进行医疗卫生咨询, 这些都是互动的表现形式。通过互动, 电视文化也越来越平民化, 从而得到观众的喜爱。

(3) 节目内容的生活化观念。这种生活化观念可以体现在节目主题选择的平民视角, 提供生活服务信息等方面。这一点, 在央视经济频道的《为您服务》等一些服务性栏目中也得到了良好的体现。这些服务性栏目大多选取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 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

三.电视文化的“后现代”现象

然而, 新世纪的中国电视文化是耐人寻味的, 我们同样也无法回避中国电视文化的现代和后现代问题。作为“现代”文化的“对立面”或曰文化“断裂”和“转折”, “后现代”现象发生在政治、经济、哲学、文化艺术、日常生活等多个领域。当代电视文化中的现代、后现代现象又堪称其中的一个焦点。

在理解中国电视文化的后现代倾向时, 我们应该把握“现代性”这个语境。一方面, 现代文化以理性、进步、真理价值、民主、自由、平等乃至包括人权等普适性话语方式在大众传播中被张扬和阐释, 呈现出跨文化对话的交融, 产生了话语性的共识。另一方面, 中国电视文化的“后现代”现象在大众文化的文化民主、影像世界与欲望政治以及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等诸方面突出地体现出来。

由于大众文化的繁荣, 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也加速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进程。现代性的文化追求被通俗文化的欲望、享乐和快感政治所代替, 出现了经典文化、高雅文化和重大题材的文化困境。20世纪90年代后的中国电视文化集中反映了这一现象, 比如, 电视文学是电视文化中的雅文化, 它表征了现代审美情愫, 蕴涵着电子时代对文学的望乡情结。但是它仍然是尴尬的, 在电视文化传播中, 它除了表征品位和守望审美意识形态外, 并不处于强势地位。由于“消费主义”的泛滥, 后现代现象又体现为文化消费性和文化的影像化。

在电视娱乐新闻中, 我们看到的是明星私人生活和身体的美被肆意展示, 后现代的叙事方式, 即琐碎、无价值性、微观性、局部性等, 使电视娱乐新闻成了一个梦幻故事的产生之所, 与政治经济领域的宏大叙事构成明显对比。另一方面, 传媒人物和影视明星纷纷出书, 将媒介权力运作和大众的窥视欲结合, 把自身“价值化”, 从而解构了现代性的知识、价值和理性的权威。因此可以说, 电视娱乐新闻是典型的后现代现象的新闻样式。

在后现代文化氛围中, 受众对文本的情绪和感受代替了对实在生活的关注。一个人或机构、集团如果能在传媒中获得足够多的出场和“秀”的机会, 就能增加自身的“价值”。从这个角度说, 电视媒介作为权力和文化资本的重要增殖器受到大众的青睐和追捧, 传媒甚至可以在否定性的构造中赋予对象以价值从而形成奇怪的矛盾。尤其是影像方式, 它可以使语言规则和价值规范在下意识的心理状态下失效。

篇4:中国电视文化现状分析

关键词 美剧 创造力 知识产权 文化产品 思想理念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1美国电视剧全球领先的原因

1.1剧情极富创造力

对美剧而言,人们评价其永远无法被猜到结局,而对于国产电视剧,评价则为: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局了。这样不同的评价就可以知晓美国之所以电视剧行业比我国发达,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极富创造力。对于电视剧的创造力并没有一个直观的指标可以来直观的表示,但是一个国家的创造力是相通的,一个极富创造力的国家在各行各业都会注重创新,反之亦然。因此,可以使用工业产品的创造力来判断文化产品的创造力。全球100家最創新的公司,美国占有44家,占据将近一半的数量,拥有着数量最多的创新企业。这种天马行空的创造力直接影响到了电视剧的可看性。

纵观我国的电视剧行业,虽然出品的电视剧数量非常多,但是质量极低,而且体裁非常单一,内容缺少新意,创造力匮乏。所有的电视剧无非就是宫廷剧,家庭剧,战争剧与武侠古装剧。所有的内容就是一群后宫妃子围着皇帝争宠而暗中斗争;家庭婆媳关系恶化,婚姻出现第三者,婚姻出现危机;中国共产党勇敢抗日,拯救新中国;武侠剧则是打打杀杀,在打斗中伴随着单纯的爱情。国产电视剧逃不过固定的思维模式,还互相剽窃剧情思路,相近相似的故事情节有很多,让人多看后就没有了丝毫兴趣。而美国电视剧的创造力就非常丰富,《生活大爆炸》讲述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群科学青年一心投入到科学研究中,而大龄未婚,面临着蜗居的困境,生活陷入到窘境。《傲骨贤妻》讲述的是一位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遭受丈夫欺骗的女性奋发图强,最终成为一位优秀女律师的励志故事。由此可以看出,美国的电视剧剧情更加灵活多变,不像国产电视剧那般思维定格。

1.2注重知识产权保护

电视剧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应该受到知识产权的保护,即不能发生剽窃现象,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家丰富多彩的剧情,这是保证电视剧具有创新力的强力后盾。英美国家所属的海洋系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非常健全,对于侵权者将会要求其做出惩罚性的经济赔偿。在重罚之下,整个国家与媒体都对知识产权法极为尊重,不敢越雷池半步。在这些国家,无论是电视剧与电影都不会出现盗版光碟,所有的正版DVD都售价很高昂,以此来鼓励那些知识产品的创造者,让他们变得富有,从而推动他们做出更加富有创新意义的文化产品。

相比于海洋系,大陆系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就有着很大的诟病,虽然有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法,但是惩罚力度很低,关注知识产权的人也很少,从而导致市场上有许多价格非常低廉的盗版光碟。盗版光碟直接导致我国文化产品的经济收益低下,严重打击了文化创造人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1.3政府干预少

文化产品,尤其是要出口到国外的电视剧与电影,政府都会或多或少地对其进行干预,因为其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文化,思想理念与对事物的传统观点,影响到了这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然而,政府干预得越多,对电视剧发展就起着更加明显的抑制作用。以法国为例,在美国电视电影文化占据全球第一的位置前,法国曾经是世界第一的,但是就在上世纪50年代,法国成立了文化部,文化部对那些向国外发扬法国本土文化的电视电影进行大量的金额奖励了,这样的做法无非是鼓励电视电影制作人将法国正面的文化融入到作品中,向全世界宣扬法国的优秀文化,然而这样做的效果却适得其反,这使得许多编剧都在绞尽脑汁如何将法国正面的文化融入到作品中,而忽视了作品本身的创造性与艺术性,其原有的价值都被条条框框的思路限制住了。而美国对电视电影行业的要求就更加的宽松,美国采取的是分级制度,在性爱行为,暴力动作,语言等方面作为评价标准,将电影分为三级,二级,一级等,无论什么级别都会允许被播放,只是让观众自己合理选择而已,这样的政策给了编剧很大的创造空间,激励他们不受约束,创造出非凡的文化产品。

2出口文化产品的作用

以电视剧为例,其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化理念、传统思想与风俗习惯等,向全世界展示出本国文化的优越性与独特性。不仅如此,出口文化产品还能达到惊人的经济收入。首先,是电影院的影票收入,再次是各大网上在线视频与电视台购买其播放版权,还有就是发行DVD所购买的高昂版权费。这是从出口文化产品带来的直接经济收益。当一部电视电影在国外深入人心后,还能激起国外向本国的旅游热潮,推动了旅游市场与购物市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从精神角度来分析,一部极为优秀的电视剧出口后还能给国外的人灌输一定的思想理念,改变其对事物与人生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罗薇,曾春云.美剧走红中国背后的思考[J]. 青年记者,2008(32).

[2] 董浩宇.中国电视剧产业:难点与对策[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篇5:中国电视文化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产业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它不仅能对经济增长和就业作出巨大贡献,而且对周边产业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在这一大环境下,电视产业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发展更是迅速,并且由于自身的传播性质,对相关产品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从而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一、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整体发展迅速

中国是当今世界电视剧生产和消费大国,1980年进入市场导入阶段,1990年进入高速成长期,21世纪之后我国电视人口覆盖率以每年0.3%-0.5%的速度增长。自来,全国获批发行的国产电视剧,不论是部数还是集数都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但是20-呈现下降趋势,又出现回升。

20我国电视剧销售收入达21亿元,比的16亿元增长了31.25%,可见,电视剧在文化产业中的比重虽小,但是发展异常迅速。

(二)产业链初步完善

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电视剧产业市场化不断完善,产业链各个阶段的职能也不断清晰,虽然较美、韩等电视剧产业发达的国家仍有差距,但已经相对完备,形成了包括投资、制作、交易、播出和广告经营五大环节在内的电视剧产业,此产业链涉及的群体就包括了电视剧制作、电视剧购买方、电视剧播出方、观众、广告商等。

电视剧产业链的不断完善,也带动了其延伸产业的发展,如旅游业,由于受众群体比较广,一般大型的电视剧除了受到观众的喜爱以外,还会带动相关拍摄景点的发展,像《三国演义》、《汉武大帝》、《仙剑奇侠传》、《神探狄仁杰》等电视剧的拍摄地——无锡影视基地、横店影视城等,都在剧集的热播后迎来游客高峰,这些基地集影视摄制与观光旅游为一身,让游客既可深度体验影视拍摄,又能享受度假休闲乐趣。此外,电视剧的发展还影响了建筑装饰、服装首饰、音像书籍等一系列其他下沿产业的发展,它们的发展和壮大也是我国电视剧产业链进一步完善的有力证明。

(三)供求关系不均衡

由于市场不完善等原因,我国电视剧产业的供求不均衡现象严重,据统计,我国共制作生产电视剧514部12451集,但播出、发行总量为445部11007集,分别总制作量的86.6%和88.4%;共生产电视剧13840集,但有将近7000集没有平台进行播放;年也只有将近一半的电视剧有平台进行播出。随着近两年电视剧产量的减少和国产电视剧需求量的增加,这一现象虽然有所缓解,但供大于求的现象依然严重。

另外,从电视出现开始,电视人口覆盖率就不断增长,进入21世纪后还保持0.35%-0.55%的增长率,到年,电视人口覆盖率增长到97.23%;而电视台个数近几年一直呈现一个下降的趋势,,电视台个数为368个,到2009年下降为277个,这说明市场对电视剧需求在逐渐减少,同时对质量的要求在不断提高[1]。

二、电视剧产业的经济影响

一般来说,电视剧产业推动经济发展的方式分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的方式是电视剧产业通过自己的发展直接为国民经济做出贡献,间接的方式是电视剧产业通过自身的宣传带动效应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

(一)直接影响

随着人们对文化产品需求的增加,电视剧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快,电视剧在经济中的比重将越来越大,对经济的直接贡献也会越来越多。首先,电视剧产业对经济的直接影响表现在GDP方面。当前电视剧产业的发展速度远超过经济的.发展速度,在GDP中比重越来越来大,在经济发展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其次,电视剧产业对经济的直接影响表现在促进就业方面,作为第三产业,电视剧产业对人力的需求比较大,这其中包括了各类专业的演艺人员、电视剧制作人员、电视剧拍摄人员以及电视台工作人员,因此创造了一系列的就业机会;再次,电视剧产业对经济的直接影响还表现在对资源的需求方面,电视剧产业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对资源的消耗非常小,其发展主要是依靠创意和技术创新,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节约资源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间接影响

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剧产业对经济的影响还体现在对其他产业的促进方面,这些产业既包括旅游、服装以及其他电视剧具有宣传效应的产业,还包括书籍出版、游戏等外延产业。

1、旅游业

任何电视剧的拍摄都必须要有一个场景,这些场景不管是人工的还是自然的,现代和还是古旧的,都会因为电视剧的传播而得到宣传。不难想象,一旦某部电视剧热播,观众受到剧集影响想去剧情所在的场景中亲身体验,就会带来相关景点的旅游热潮。另外,电视剧的拍摄,还会带来旅游景点的开发,很多人工搭建的电视剧拍摄场景,后来都成为了旅游景点,而很多没有开发的风景,也会因为电视剧的宣传成为旅游热点。

从我国旅游业近几年发展来看,国内旅游人数 [字体:大 中 小]

从20的12.12亿人次增长到2009年的19.02亿人次;入境旅游人数从年的12029.23万人次增长到2007年的13187.33万人次,20和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一数据出现下滑,2009年仅为12647.59万人次;国际旅游收入2005年为292.96亿美元,2007年为419.19亿美元,2009年下降到396.75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2005年为5285.86亿元,2009年增长到10183.69亿元。

近些年电影的迅速发展对宣传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电视业则主要集中在对国内观众的宣传上,在国际上宣传效应尚不够明显,但是随着电视剧出口的增加,其宣传效应也势必增强。

2、服饰业

电视剧对服装饰物的宣传主要体现在剧中人物角色的日常穿着打扮上,剧中角色的一身行头往往影响到观众的审美情趣、服装样式、饰物品牌等选择,从而影响观众消费倾向。像近年来韩版服装的流行,就是借了韩剧的东风而大行其道。

电视剧除了影响观众对服装饰物的消费倾向,还能促进服装饰物的总体消费,这主要是因为电视剧中的着装风格变化很快,不仅不同部的电视剧风格不同,就连同一部电视剧也有很多种风格,这些风格的变化引起观众消费观念的变化,从而形成观众需求的多样性,进而促进服饰行业的总体需求。

3、书籍、游戏、音像产业

由小说、游戏改编的电视剧,往往会产生相对的反作用力,将小说原着和游戏宣传开来,尤其是当电视剧的艺术效果吸引到大量观众时,这种宣传作用更加明显。很多小说和游戏,在被改编成电视剧之前消费群体并不是很广,但是在电视剧热播后,小说和游戏也受到热捧,如最近的热播剧集《步步惊心》,就使得网上同名小说点击率迅速提升。另外还有一些原来就很受欢迎的书籍和游戏,在电视剧热播后,消费群体会进一步迅速增加,如近几年的《仙剑奇侠传》系列,就使同名系列游戏在原来火热的基础上进一步升温。

此外,电视剧还会带来相应的主题曲等音像产品的热销,同时对电视剧中所用到的其他产品也具有相当的宣传作用[2]。

三、未来发展方向与建议

1、电视剧的流行不论是直接还是间接都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在电视剧的制作过程中,要更注重吸引观众的成分,同时与我国的特有文化成果相结合,要与物质文化相结合,与风土人情相结合,与经济发展现状相结合,与观众的兴趣爱好相结合。

2、在国内电视播放平台有限的情况下,必须注重“走出去”,在电视剧的制作过程中,注意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其他国家文化相结合,不仅达到吸引国内观众的目的,同时,为我国电视剧走上国际市场开辟出了道路。

3、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电视剧产业的产业链,但是相比其他发达国家,还存有很大差距。电视剧产业的上下游产业还不够完善,产业链的各个阶段分工不够细化,这些都为未来电视剧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要大力发展上下游产业,扩大电视剧产业的盈利范围,细化分工,达到提高产品精密度的目的。

篇6:中国电视文化现状分析

中国国内企业文化发展现状

目前,中国国内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喜忧参半。一方面,国内公司随着管理水平逐渐提高,越来越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但由于自身水平所限,企业往往不能系统地对自身企业文化作出准确的分析判断、亦不知企业文化应从何着手,缺乏有效的指导。不少公司转而求助于专业的管理咨询公司,希望借助咨询公司的实力其量身打造出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企业文化方案。

另一方面,咨询行业内鱼龙混杂,不少咨询公司缺乏专业的企业文化咨询顾问,多数尚未形成成熟的企业文化咨询体系,生搬硬套国外理论,从而使企业花费大量资源做出来的企业文化方案流于口号,缺乏实际效用。甚至有不少咨询公司向企业吹虚他们引进的是美国式、日本式、或者台湾式的企业文化,引入这些文化势必能让企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然而,企业文化虽然是舶来品,但它并不等同于管理工具。从管理工具来讲,美国的、日本的、台湾的管理工具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大多都是适用的,是可以引进和克隆的。而企业文化不同,它属于管理文化的范畴,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差异化,正如民族文化不能国际化一样,管理文化也不能国际化。管理文化不能单靠引进解决问题,必须立足于中华民族文化特点,使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国际先进的管理工具相结合,这样才能确保做出来的企业文化方案不会流于形式,使企业得到永葆青春的活力。

经盛咨询:卓越的企业文化专家

从目前中国国内从事企业文化咨询公司情况分析,仅有少数几家公司在企业文化探索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咨询特色,并有效将中国文化融合到企业文化之中,经盛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是其中的一家典型代表。广州市经盛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经盛咨询公司),隶属香港经盛国际集团,依托母公司国际化背景,结合自身于国内发展的多年经验,有效地将国外先进管理咨询工具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在中国国内第一家提出了中国式企业文化的概念,并不断开发出适合国内企业发展需要的企业文化咨询工具与模型,在诸多领域内实现了多个创新。经盛咨询公司总裁叶生先生曾担任中国首届企业文化论坛、广东首届企业文化论坛评委及主讲嘉宾,兼任香港企业文化协会常务秘书长,其提出的“人类因梦想而伟大,企业因文化而繁荣”得到业内的广泛认同,已成为中国企业文化的行业传播语,这些荣誉引证了经盛咨询公司在企业文化界中的专家地位。

一、中国式企业文化的创造者

经盛咨询公司是国内第一家提出“中国式企业文化”的咨询公司,从而在理论上为国内企业文化咨询填补了空白。经盛认为中国式企业文化应该是“哲理式企业文化”,即哲理文化。所谓哲理式企业文化是指以企业哲学为中心,对企业内外部矛盾进行转化的一套思维体系。这种哲理文化的特点是:“刚柔并济,以柔克刚;内外兼修,以内主外”。“刚柔并济,以柔克刚”就是将管理制度的刚性与管理理念的柔性相结合,并以管理理念来指导管理制度,这就是管理文化;“内外兼修,以内主外”是指管理文化与形象文化并进,并以管理文化指导形象文化。从管理思维来看,中国人强调辨证思维,它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变化论从世界的变化性出发,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对与错;矛盾论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组成的矛盾统一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中和论则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因此,只有中国式的企业文化才能使企业文化的力量在中国企业发展当中发挥作用。经盛咨询公司的中国式企业文化理论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

二、首创 “战略-文化-人力资源”三环模型

经盛咨询公司认为,企业文化并不是独立于管理体系之外,它是管理体系中一个组成部分,因此经盛开发出独有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模型:“战略-文化-人力资源”三环模型,提倡以“战略为前提,文化为核心,人力资源为保障”的战略综合管理模式,而企业文化战略是这个综合管理模式中的核心组成部分,目前这个模式已成为中国式管理的主要管理模式之一。现今国内有不少学者专家对战略谈得很多,但真正能够将战略理论与战略实施有效结合少之又少,归其原因也就在于未能站在全局的高度对其进行分析把握,于是才陷入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境。战略管理应该从企业全局的角度来分析,只有站在这个高度才能看清在企业管理的整体流程中,哪些是与战略息息相关的环节,这些环节的内存联系如何,这才是战略管理的核心内容。因而经盛将公司战略、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称为企业管理的三元系统,它们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三者一旦能够紧密配合,就会起到协同的作用,因而经盛又将其称为三元协同系统。

战略管理是企业对战略、文化和人力资源的系统性思考,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思维模式,目的是解决公司的基本问题。宏观的战略管理是指企业的战略管理,它包括对企业战略、文化和人力资源的战略思考;微观的战略管理是指企业战略的管理,它包括战略分析、战略实施和战略调控的战略思考。对比微观战略,宏观战略更着重解决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从这个角度分析,可以把经盛的战略管理解释为:从宏观角度对企业管理的思考,它包括微观的战略管理内容,即战略分析、战略实施与战略调控三大环节。而战略、文化与人力资源,是战略管理的三大核心问题,抓住了核心,就解决了关键,这就是经盛战略管理的基本原理。

三、基于三环模型下的企业文化创新

以三环模型作为指导,经盛咨询公司开发出“企业哲学体系、企业文化测评体系、文化导向型的母子公司管理模式、结合企业文化的品牌文化体系、与企业文化理念融合型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等多个实施工具,并在多个领域内取得突破,从而确立了经盛咨询公司在企业文化界中的领导者地位。

(一)独特的企业文化测评体系

目前中国的企业文化测评体系面临着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定性测评与定量测评之间的矛盾问题;二是如果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如何确定它的设计原理以及分解测评指标问题。经盛咨询根据多年从事的诸多企业文化咨询实务经验,成功开发出具有现实指导作用的企业文化测评体系,从而有效解决了以上两个问题。经盛咨询认为企业文化诊断评估应当以“定性+定量”的综合研究方法进行;同时在企业文化定量研究中,较能贴近企业实际的是“文化现状定位+价值观取向”的量表测量方法。企业文化诊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并不仅仅是对于文化现状的评估,更重要的是应当将这样的现状置于未来发展需要的前提下进行审视比对,通过未来与现状的对比找出文化的差距或者优劣性分析,从而确定支撑管理变革的文化创新方案。

(二)领先的文化导向型母子公司管理模式

文化导向型母子公司管理模式是经盛咨询公司的又一重大突破,从而确立了集团公司的文化管理模式,从而填补了国内集团管理模式在这一方面的空白。经盛认为母子公司的文化管理模式主要通过战略、文化和人力资源三个渠道实现:首先,应从战略的角度对集团愿景进行分解,形成规划,并在战略规划下制定出战略实施目标和母子公司的愿景领导计划,从而强化子公司对愿景的认同;再者,应从文化的角度着重把握三大核心内容,即核心价值观、行为规范和制度文化,通过此三大层次来规划企业理念、统一企业形象和行为、定出指导性纲领;然后,从人力资源的角度考虑,结合公司战略与文化规划制定出适合的招聘、薪酬、考核、培训、晋升制度。

(三)结合企业文化的品牌文化体系

经盛提倡结合企业文化的品牌战略,为国内企业开拓了思路,使传统的品牌传播战略在本源上得到质的提升。如果一个品牌没有文化的支持,无异于失去了存在的灵魂,伟大的品牌之所以伟大,并不是它能够取得大部分顾客的认知,而是它创造了一种文化,一种让顾客可以奉为终生的品牌信仰。经盛认为品牌文化不能仅仅通过外部传播形成,它的内涵应是企业文化。一个品牌文化其实应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品牌本身的资源所形成的文化,另一部分则是由企业文化所构成的部分,这两大部分所组成的综合体才是真正的品牌文化。因而不能单纯地从只关注品牌知名度的角度去考虑品牌传播,企业文化的内在培养与品牌文化应是相辅相承的。

此外,经盛咨询在企业文化实施体系方面做了许多创新研究与实践,例如他们将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贯穿形成独特的“仁本管理”型的人力资源战略体系,提倡以企业文化理念为原则,人力资源工具为保障,在人力资源流程中充分体现公司的管理哲学,解决了人力资源从国外引进外水土不服的现象。在理念落实到行为中,他们创造性解决了文化理念在组织层面、部门层面以及岗位层面的三位一体“理念行为化”过程,提出了关键行为因素规范KBF

(key behavior factor)的做法,并在多个领域成功进行实施。而在理念品牌化方面,他们则结合品牌传播以及企业形象传播策略,提出品牌理念文化、品牌行为文化、品牌环境文化三位一体的策略方案。

上一篇:坚持奋斗励志名言下一篇:林语堂经典双语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