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快城镇化建设

2022-08-23

第一篇:如何加快城镇化建设

如何加快卫星城镇的发展 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步伐

调研报告

一、现状

伊宁市位于伊犁河谷地区中部,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首府,南北长52.8公里,东西宽35.3公里、呈L型,行政界限总长度298.97公里,总面积675.54平方公里。

根据伊宁市市域总人口45.92万人其中,乡镇人口17.46万人,市区人口28.46万人。全市城镇化水平(城镇非农业人口/总人口)为61.978%。有维吾尔、汉、回、哈萨克等35个民族,其中维吾尔族占49%,汉族占35%、回族占7.5%、哈萨克族占5%。下辖8乡、1镇、1场,耕地总面积23.15万亩。目前,伊宁市全市仅有一个建制镇---巴彦岱镇,市域城镇分布密度较低。

按照伊宁市总体规划新一轮的论证,依托伊宁市跨越式发展的前景,整个伊犁河谷的人口都有很大规模的向伊宁市转移,到规划末期2025年伊宁市域将有120万人。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将会使城市用地空间膨胀,城市周边的乡村、城镇逐步被城市吞并,随之而来的城市问题(城中村、环境污染)也将会日益明显。

国际上一些国家城市化的历程表明,当城市化率达到50%的时候,城市的分散作用开始超过集聚作用,将会出现城市人口和产业向城外净流出和扩散的现象,主要是流向离城市中心地区

1 不太远而生态环境相对较好的郊区,如大城市郊区的中小城镇或卫星城镇。

2009年伊犁州统计数据得出,伊宁市人均GDP已经达到2558美元。这说明伊宁市目前提出要强化卫星城镇和小城镇的建设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也是发展区域经济,增强全市经济发展实力,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世界许多国家的经验证明,卫星城镇镇已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可以有效疏散市区的人口与环境容量的压力,改善市区生态环境;输出中心城市的先进科学技术、资金、管理经验,带动城市周边地区生产力快速发展;可以疏散城区人口,控制市区人口发展规模;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改善市中心区、近郊区、卫星城镇镇、远郊区等多层次的产业结构。

二、存在的问题

1、城镇等级规模呈典型首位分布,缺少中间层次城镇类型,支撑体系不完善。伊宁市市域仅有一个市区,一个建制镇,市域中心城区首位度高,整治等级规模结构不完善,市区非农业人口28.46万人,而巴彦岱镇镇区非农业人口仅1万余人,中心城镇缺位,城镇发展缺乏层次性、系统性、递进性体系结构。

2、中心城区综合职能尚不完备,整体有待进一步全面提升。长期以来,伊宁市整体定位于发展第三产业,建设旅游商贸型城市,城市工业发展乏力,第二产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工业企业 2 整体竞争能力不强。虽然城市部分单项服务功能较强,但城市基础设施相对不足,城市综合职能尚不完善。

3、现有小城镇规模偏小,前期规划缺位,无明确发展方向。目前伊宁市仅有巴彦岱镇一个建制镇,且镇区面积较小,镇区非农业人口仅有1万余人,且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相对缺欠,规模效益难以发挥。长期以来,建制镇的发展完全服从和服务于城市的整体发展,自身缺少产业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镇区发展方向不明确,产业配置存在较大程度盲从性。镇区仅兼负农贸集散与行政管理中心职能,对周边乡村经济发展的产业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

4、村镇分布零散,中心村聚集辐射带动能力弱。伊宁市“八乡一镇”下辖46个行政村,147个自然村(283个村民小组),2009年全市乡镇人口17.46万人,市域村庄分布密度(自然村个数/市域总面积)为22个/百平方公里,村均人口1071人(约230户左右)。从伊宁市域村镇空间分布来看,近郊地区村镇密度明显高于远郊,村庄整体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相对滞后,村级经济发展缓慢,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具备中心村发展优势的村庄特色不突出,整体发展相对滞后,中心村的资源聚集功能及对周边村庄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

5、市域内近郊乡镇发展迅速,后继力量强劲。尽管市域内城镇规模偏小,城镇体系首位分布特征明显,但近几年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重大项目的落实,市区近郊乡镇都呈现出明显的增长

3 势头。G218沿线乡镇有着良好的交通条件和地缘优势,随着基础相对较好,是人流和物流集散之地,吸引力和辐射力明显强于边远乡村,发展优势较为明显。毗邻中心城市的巴彦岱镇、汉宾乡、喀尔墩乡、塔什科瑞克乡、达达木图乡等乡镇近几年均保持较高增速,相对于市域其他乡具有绝对优势。

6、远郊乡镇规划滞后于建设,建筑档次不高影响了城镇建设的整体形象。乡财政困难、基础设施欠帐多拖了城镇建设后腿。具有中心村地缘优势的村庄拆迁成本高,土地价格一时又上不来,将会影响建设进度。管理制度和城管队伍不健全或处于空白状态,无法可依,无章可循,致使乱拆乱建,环境污染等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三、意见和建议

1、根据伊宁市建成区的发展现状分析,对于建成区周围的乡镇巴彦岱镇、汉宾乡、喀尔墩乡、塔什科瑞克乡整个乡镇、达达木图乡靠近市区部分建议采取“撤乡建居”,逐步纳入城市管理范围。对于远郊乡托格拉克乡、潘津乡、英也尔乡建议采取“撤乡建镇”,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步伐。

2、由于伊宁市的小城镇建设还存在许多不足(如基础设施的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等问题),建议应结合实际,科学地制定建设规划。规划应适当超前,立足于高起点、高标准、重科技合理布局,一步到位,建设可分期进行,避免重复建设和 4 盲目建设。如城市发展区内的村镇应该按照城市更新改造的方式进行,周边远郊的村镇应以基础设施改善为主。

3、卫星城镇建设要准确定位,卫星城镇建设必须以产业为依托,增强小城镇的综合经济实力。产业是立镇之本,产业是兴镇之基。只有产业的发展和推动,城镇的规模效应、聚集效应才能实现。例如以发展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为重点,促进卫星城镇经济发展。又如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发挥他们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加快发展服务业,增强卫星城镇发展的后续动力。要把卫星城镇建设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大力培育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促进卫星城镇经济发展。

4、实施建设卫星城镇和中小城镇,必须要改变人口聚集为产业分工。卫星城镇和各类城镇的发展必须强化以产业做依托的思路。如果没有一定产业为基础,要把全市的农业人口变为城镇人口是非常困难的。卫星城镇和中小城镇做大产业规模,也是提升伊宁市产业规模的潜力和空间。发展卫星城镇和中小城镇的产业,需要高度重视产业发展规划,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引导分散在乡镇中的企业向卫星城镇镇转移,更应从全市宏观角度去解决农业产业化的协调问题,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包括基础设施在内的服务,引导他们做强做大,充分发挥城镇的聚集效应。要注意发展有特色的城镇,变全能城镇为特色城镇。城镇的魅力不在其大而全,而在于其有特色和强项。 、

5、建设卫星城镇和中小城镇,要避免盲目扩大城镇规模。加快城市化的进程,必然要有相当一部分农民进入城镇。伊宁市再过20年全市城市化人口的总规模要达到80%以上。但是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值得很好研究。据测算,目前全国平均每进入城市一个人,需要个人支付成本1.45万元,公共支付成本1.05万元,总计需要支付社会总成本2.5万元。相对全国而言,伊宁市每一个农民进入城市所要付出的社会总成本将要高于这个平均水平。要降低城市化的成本,必须要把农村人口城市化的重点放到中小城镇上,依靠这些小城镇的产业发展来吸纳农村人口,这是伊宁市城市化过程中的基本渠道。另一个方面,需要研究卫星城镇镇的就业问题。目前伊宁市城镇就业的压力依然很大。如果过快地将农村人口盲目地吸引到城镇中,将会进一步加剧城镇就业的压力。因此我们不能指望靠废弃户籍制度来解决城市化的问题,还需要很好地运用户籍制度,有秩序地实现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同时要积极采取市场运作,多元投资,经营城镇的道路。要强化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多渠道、多元化、全方位的卫星城镇建设投资体系,通过存量资产置换、出让公共设施经营权、财政贴息贷款等途径,吸收社会投资和外资,来筹措卫星城镇基础建设的资金,以缓解小城镇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加快城镇水、电、路、气、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在基础设施上要做到资源共享、设施共建、产业共树、环境共保、防止各行其是,重复建设,以最大限度降低开发成本。

6、加快卫星城镇建设,必须提高卫星城镇镇和中小城镇的服务水平。目前卫星城镇和中小城镇的服务水平不高,是制约伊宁市城市化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把提高服务水平放到与其他硬件建设一样的重要地位。要加快卫星城镇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投资环境,促进招商引资。卫星城镇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从实际出发,不能盲目追求高标准,过于超前,否则就会使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很高。要尽可能多地降低基础设施建设的土地成本,进而使农民进城的成本降低。要注意加强卫星城镇镇的教育、医疗设施建设,特别是通过对各种教育、医疗资源的整合提高中小城镇的服务水平。

7、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应集中力量重点抓好1-2个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较大的卫星城镇建设,使之尽快完善功能,聚集人口,将其建设成为规模适度、规划科学、功能健全、环境优美、各具特色、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对在沿街老房内随意乱建,不批先建的户强制拆除,不能以罚代批。要以集中治理“脏乱差”为重点,建立有关规章制度,加大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法规的宣传力度,并严格管理,营造良好的镇区环境。要规范规划设计和建筑市场,以确保规划设计和工程质量。

第二篇: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

农村城镇化建设是我镇发展的当务之急

目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不仅可以有效的吸收返乡农民工,缓解失业与城市压力,加快城市工业的转型,同时可以推进农村的适度规模经营,推动乡村工业的聚集和结构升级,促进农村非农产业增长及增长方式的转变有重要的意义,最终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结合我镇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主要采取几下措施,全面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

1、统筹城乡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在合理的分工基础上,形成城乡工业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为此,核桃园镇利用山石资源丰富的优势为该地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合理有序的开发山石资源,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为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为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进一步明确农村工业的发展方向,以山石资源为依托,洋葱、大蒜种植为基础,加大扶持力度,鼓励继续把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有地区资源优势、特定市场优势的特色产业,核桃园要充分利用金山旅游资源,合理规划开发,发展特色产业,以旅游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

2 推进城乡就业结构战略性的调整,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与就业市场的一体化。

逐步实现城乡就业和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发育要素市场和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村闲置劳动力有序的转移,关键是明确政府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负有重要的职能和责任,从机制上不断完善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以劳动力素质为主要就业标准的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和统

一、开发、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的流动。我镇积极与人设局进行沟通,了解劳动市场的需求,提供经费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相关专业的培训,使其专业技能能够符合市场要求,能够找到好环境,高工资,有前途的工作。3统筹城乡社会教育和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城乡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随着农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农村居民对教育和健康的要求不断提高,所以,我镇积极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教育和公共卫生服务支出,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农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做到乡镇全覆盖,促进城乡可持续协调发展。

4广开投入渠道,加大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镇功能。

核桃园镇府前广场建设全部竣工,正式对外开放使用。府前广场总投资218万元,占地16.6亩,毗邻满庄新村商贸一条街,于金山旅游区练成一体,成为核桃园镇娱乐、文体休闲中心。镇党委政府注重广场日常维护,致力于服务全镇群众,为全镇群众日常健身娱乐提供了一个设施齐全、广阔卫生的绿色场所。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城镇化摆到了更高的位置,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是推动乡镇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必然趋势,更是群众生活需求的体现。针对群众需求,近年来,核桃园镇坚持高定位、高起点,结合金山旅游资源,精准谋划,快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先后开工建设满庄新村、

齐山新村,建设完工府前广场,为近千户群众提供规范化高质量住房,为两千多户群众提供了完善现代化的公共休闲娱乐设施。

下一步,核桃园镇计划快步推进环镇北路建设,现已完成前期道路清障工作,道路建设已全面开工,为群众出行提供便利,为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规划建设吴平坊新村、凤凰山社区,将核桃园镇新农村建设推向高潮,实现全镇经济社会事业的跨越发展。

第三篇: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新型城镇化是巨大引擎,必将给我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内生动力。所以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推动区域综合发展。

城镇化包括人口、经济、社会以及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内容。核心是人口的城镇化,最终目标是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 目前,全国平均城镇化率为52.7%,双辽是37%。差距很大。要尽快赶上全国平均水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通过宜居宜业的环境吸引人才落户

我市的城市建设起步较晚,基本设施欠账较多。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有重要作用。所以未来5——10年,我们要重点打造城市环境,硬件上要加大投资力度。一是打通城区路网,实现城市规划的“六横六纵一连环”目标。二是科学铺设地下管网,借助国家目前有利政策争取资金投入

使陈旧管网得到改善,新建管网高标准高质量。三是加强绿化建设。生态园林建设的水平是各城市之间竞争的主要条件。我市的园林城已基本建成,今后要在公园、广场建设上加大力度。另外双辽风沙大,应加紧城市防护的建设。四是加快城市棚户区改造,使旧城面貌有力改善,并且通过改造使市区道路 1

及配套问题一起解决。五是加强城市管理,切实把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二、通过发展优质教育吸纳人口集聚

百年育人,教育为本。让孩子受良好的教育是每个家庭的共同愿望。据目前,双辽市普通农民进城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进城读书。从小学、初中、高中数量都不少,那么教育质量作为吸纳人口集聚的作用明显,所以我市的教育部门应千方百计提高教学质量,不仅留住我市本级的学生,招收农村进城求学的学生,还要吸纳周边一些地区学生。这样对人口的集聚将做出巨大贡献。

三、通过优势产业带动城市人口的增长

产业的发展是带动人口机械增长的必然,尤其是通过优势产业来增加人们就业,能够有大批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中来,这是加快城镇化最有利的途径。所以我市要把现有优势做大,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住一些大城市淘汰产能过剩企业的时机,引进一些优势产业落户双辽。产业发展双辽是有优势的,一是土地资源优势,二是地域和交通优势。我市为三省交界地,应把边缘劣势变为前沿优势,并且三条高速公路拉近了我们和长春、沈阳及通辽等大中城市的距离。我们应重点打造区域性物流基地,促进沿边开放合作和区域联动发展。

四、通过新城区建设集聚城镇人口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把我市规划为区域中心城市。为了强化中心城市的领域作用,我市的城镇规模需要放大,改造老城建设新城,功能互补、紧密联系。

辽东新区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重点打造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用宜居宜业的环境来引进现代化新兴产业和急需的技术人才。由于政府投资有限,我们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商方向为有实力的投资集团,征地拆迁建设运营都由投资者打捆操作,建城市综合体,从规划的核心区开始有序推进。另外,征地拆迁也要调整思路,以往我们都是只征收土地,把新区内的农民迁走,为了加快城镇化,也为更好的安置被征收农户,应认真细致的研究一下移民政策,将新区内的农民就地转为市民,让更多的农民享受现代文明和改革发展成果,这也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五、城镇化发展应把握方向避免盲目性

城镇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进步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我们加快城镇化的重点是中心城区,也就是县城。因为它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且城市的基础设施和产业条件具备,加快发展中心城区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由于全市的人口有限资源有限,所以应避免“辅摊子”式的城镇化,盲目圈地占地、投资开发、资源浪费。

第四篇:加快兵团城镇化建设的构想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兵团突出区域特色、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突破口,是解决团场一系列深层次矛盾,推动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的重要抓手,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实现团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选择。《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快兵团发展,在战略地位重要、团场集中连片的垦区新建几个自治区直辖的县级市。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如何加快兵团城镇化进程,已成为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一、兵团城镇化发展现状

兵团的创业史,也是兵团小城镇的发展史。改革开放前,兵团在新疆的戈壁荒漠和边防沿线布点,靠发展农业和自身积累,在团部所在地建成阡陌纵横、树林成阴的绿洲营地,打井、修渠、磨面、发电,承担着团场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的职能。改革开放后,兵团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团场城镇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特别是“十五”以来,兵团党委高度重视城镇化建设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和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提出了做强石河子市,培育壮大阿拉尔市,加快五家渠市、图木舒克市和北屯建设,启动38个团场小城镇建设,逐渐形成以城市为中心、重点城镇为依托,具有兵团特色的城镇体系。兵团城镇化水平由2000年的32.9%提高到2009年的48%。

二、影响兵团城镇化进程的制约因素

(一)政治体制因素

在影响兵团小城镇发展的诸因素中,政治体制因素影响最大。兵团实行的是“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体制,但又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政府、军队和企业,承担着政府的职能,拥有教育、医疗、卫生、公检法等机构,既要负担团场管理费、离退休费用,又要承担民兵边防值勤费用,社政支出庞大。繁重的税费和社会负担,造成兵团团场小城镇建设资金严重匮乏,小城镇建设步履维艰,发展缓慢。

(二)城镇体系因素

兵团城镇体系由城市和团场小城镇构成,兵团城镇分散在50多块较大的绿洲上,构成线型“串珠”式城镇带和片状城镇群,少部分驻守在2千多公里的边境线上,彼此独立,遥遥相对。城镇体系存在布局分散、规模偏小、功能单

一、结构失衡等突出问题,造成兵团团场小城镇带动功能较弱,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大而全、小而全”,难以共享。同时,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团场小城镇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产和流通成本高,难以吸引资金、技术和人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三)规划滞后

团场小城镇规划编制观念陈旧,科学性和前瞻性不足,部分规划缺乏必要的调查研究和深入细致的分析,深度不够,功能不全,造成用地集约性差,给排水、道路、园林绿化、环境卫生、集中供热、燃气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道路和镇区布局设计不合理,造成重复建设和低水平扩张。少数规划贪大求全,不切实际,缺少城镇详细规划指导,制约了小城镇建设。同时,执行规划缺乏必要的监督约束机制,规划修改随意性较大,导致规划实施不到位,造成资金浪费。

(四)投资主体单一,建设资金缺乏

建设资金严重短缺是制约小城镇建设的瓶颈。一直以来,兵团城镇建设的投资主体单一,主要依靠团场税后利润的投入,团场资金积累少,自筹能力有限,而且只投入不收益,只建设不经营,导致城镇建设的路子越走越窄,资金不足的困扰越来越大。近些年来,虽然国家和兵团加大了对团场小城镇建设投入,但稳定、健全、有序的投资机制远没有形成,建设资金难以保障。从银行信贷资金来看,对小城镇中长期建设贷款渠道尚未疏通。而民间资本进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有限,同时,由于目前小城镇规模普遍偏小,启动不了小城镇的内部消费,不能形成规模效应,小城镇的公共基础设施运营普遍亏损,社会和个人投资极少进入。单一的城镇建设投资结构,造成小城镇建设资金短缺。

(五)兵地资源难以共享

新疆客观存在着兵团和地方两个权利主体与利益主体,由于在行政区域、行政管理体制上各成体系,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还未形成,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和统一协调,导致兵团城镇与地方城市不能连动发展,城镇体系相对独立。在城镇建设过程中,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共享和融合局限性较大。兵地城镇之间横向联系薄弱,城镇建设中各自为政,经济结构雷同,功能不能相互补充、依托,城镇体系功能不强,缺乏相互影响力。

(六)产业结构趋同,经济基础薄弱

兵团长期以来坚持以农业为主的产业发展思路,普遍存在产业结构单

一、农业一业独大的问题。虽然兵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旨在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但团场以农为主的经济格局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团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经济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发展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较大;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较慢,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相对较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不明显;职工收入相对较低,消费增长受到抑制。产业结构趋同,经济基础薄弱,造成城镇发展动力不足、持续发展能力低下。

三、兵团城镇化建设的构想

(一)构建兵团特色的城镇体系

城镇体系强调的并不是城、镇个数的多少或单个城、镇规模的大小,而是城、镇互相之间的内在联结、组合方式及其功能互补。按照这一思路,对现有兵团城镇体系进行调整,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发展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依托乌昌经济区,壮大石河子市经济实力,完善五家渠、阿拉尔、图木舒克市区域功能,培育产业基础,增强辐射能力,提高城市品位,实现突破性发展,使其成为全国重要的氯碱化工、节水器材加工基地,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中心城市,新疆高科技示范基地和轻工业基地,并成为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

2.择优培育重点城镇。变“重点发展小城镇”为“发展重点小城镇”。总结、借鉴兵团38个重点团场城镇建设经验,在南疆库喀经济带、天山北坡经济带、伊犁和塔额片区,依托铁路、公路、边境口岸,选择经济基础好、区位条件优、发展潜力大的团场,再建设一批重点团场城镇。使之成为交通便利、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特色鲜明,对周边团场、连队和地方村镇具有明显辐射和带动作用的区域中心镇。

3.扶持改善戍边城镇。兵团担负着屯垦戍边的特殊使命,建立之初,为了对外守备边防,对内加强民族团结,团场大多选择在水土资源条件较差、较偏远地带从事农牧业生产。特别是边境团场和南疆的一些农牧团场从政治军事角度考虑,主要分布于边境一线和沙漠边缘,布局分散,自然条件恶劣。对戍边型城镇要继续给予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着力改善居住和生活条件,吸纳戍边人口,履行戍边使命。

4.积极申报建制城镇。抓住国发〔2007〕32号文件机遇,在战略地位重要、团场集中连片的垦区积极开展申报建制城镇工作,力争到2020年新建10个建制城镇。有效化解兵团城镇有名无实、行政权限缺位、财政功能缺失等体制性障碍。

通过以上措施,兵团城镇体系在空间组合上将形成中心城市—中小城市—重点团场城镇和戍边城镇的等级体系;在功能上形成各有特色、各有分工,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的城镇群体。最终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规模适度,具有兵团特色的城镇体系。

(二)科学制定和实施城镇规划

城镇规划是合理利用和开发城镇资源,综合发挥城镇功能的重要手段,也是城镇建设的龙头和先导。首先,要科学制定兵团城镇体系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不同等级城镇建设和发展的目标,从空间布局、功能结构、建设规模、目标任务等多层面指导各级城镇规划。其次,依据区位优势、资源条件、人口规模、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科学制定城市和团场城镇规划。

城镇规划要把好三个关口:一是专家把关,保证城镇规划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二是各界听证,努力实现城镇规划决策的民主化;三是社会公示,不断增强城镇规划的透明度。同时,在城镇规划上要打破千篇一律、生搬硬套的老式套路,体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规模适度、经济适用”的原则,合理布置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合理布置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设施,并与小城镇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交通道路、水利设施等专项规划相衔接。

城镇规划的实施,必须尊重规律,量力而行,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充分考虑好近期、中期、远期的关系,将其统一于一个过程之中。加强评估检查,强化群众监督,避免城镇建设中的短期行为和主观随意性。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原则,提高规划的法律效力。

(三)拓宽城镇建设融资渠道

加大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逐步建立城镇建设投资多元化格局。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步伐,鼓励民间资本投向基础设施领域,参与建设和经营,拓宽投融资渠道;二是运用市场经济手段,盘活土地资源,对城镇土地的使用权采取拍卖、出让、租赁、综合开发等市场方法,积累资金,滚动发展,带动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成立城市建设投资公司,负责城建项目的投融资、管理、经营和市场运作,对现有城镇基础设施进行有偿使用,建立城镇经营型基础设施投资回报补偿机制,使城镇建设走上以城建城的市场化道路;四是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积极争取中央对兵团小城镇在电网改造、公路、广播电视、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环境整治、信息网络等公用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等方面资金的支持。

(四)加快城镇经济发展

城镇的核心问题是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的关键是产业支撑。结合兵团特点,兵团城镇经济应当坚持走工农业并举的发展道路。兵团城镇特别是团场小城镇的发展应当继续坚持以农业经济为主导,积极开发挖掘地域农产品、畜牧产品优势,利用新疆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发展特色农业、特色林果业、畜牧业,开发有机食品,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和产供销一体化产业,夯实经济发展的根基。工农业并举必须做到“三个结合”:一是与结构调整相结合。依托各地市场和资源,发挥区域优势,选准主导产业,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立足于城镇功能定位,可从区域中心型、农副产品加工型、城郊卫星型、旅游观光型、边境贸易型、戍边型考虑,发展各具特色的城镇经济。二是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在小城镇建设中积极发展和培植农产品加工企业、专业市场和中介组织,尤其是健全和完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配套服务,把小城镇建设成农副产品加工和销售的中心、农业产业化的信息和技术服务中心。三是与产业集聚、承接相结合。一方面根据城镇分工,引导企业向团场小城镇集中,利于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实现资源节约和共享;另一方面,抓住东部产业转移机遇,积极承接技术成熟、产品成型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壮大城镇经济实力。

(五)提升城镇功能和品位

城镇具有强大的聚集、辐射、带动功能,对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城镇功能是城镇发展的生命线,强化城镇功能建设是城镇发展建设的重中之重。由于兵团城镇化的分散发展,导致城镇集聚不足,加之城镇建设水平低、管理薄弱,使城镇功能较弱,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不强。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发展小城镇两大战略的有利契机,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为根基,打牢城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提升兵团城镇功能和品位。按照面向未来、合理布局、量力而行、完善体系的思路,合理确定城镇的必备功能和规模,不断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加强供水、排水、供暖、供气、交通、能源、信息、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兵地融合共建,在小城镇建设中走兵地互助、共同建设、共同繁荣的道路。通过利益联结,以市场为纽带,以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促进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实现城镇的地域空间集聚,做到高效有序发展,使城镇切实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市场中心、信息中心、服务中心,不断增强城镇吸引力。

(六)创新城镇管理机制

兵团城镇的建设管理办法是由兵团的特殊性质决定的。因此,根据兵团实际,应积极探索建立公共设施服务和管理的新机制,实行具有兵团特色的城镇管理模式。在城市管理方面,要从根本上解决城镇化发展中“重建轻管”的问题,创新管理体制,改革管理手段,加大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水平。大胆尝试成立小城镇建设管理局,全面负责小城镇的建设、管理。强化依法管城的意识,加强城镇管理法制建设,建立一整套系统、规范又便于操作的城镇管理制度,规范城镇管理程序,促进城镇管理走上科学化、规范化轨道。实行城镇政务、事务信息公开,扩大公众的参与意识,努力增强民众对城镇决策的影响力,推行重大事项民众表决制,防止和减少决策的失误。

第五篇:加快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建议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大发展和社会大变化时期,有许多家庭已从农村走进城镇,还有很多家庭正从农村走向城镇。农村人口城镇化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股强大力量,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加快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的过程,是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过程,从传统生产生活方式走向了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过程,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走向中级阶段的过程,是实现社会各项事业跨时代进步,实现物质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实现全体国民安居乐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

一、 农村人口城镇化是跨时代的进步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最大的优越性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目前,全国农村人口占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农村人口的生产生活状况代表着国民总体水平,通过农村人口城镇化,能够提高国民整体的生产生活水平。新中国成立以来,解决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村经济文化落后和农民生活困难等问题一直是国家的头等大事。经过几十年不懈努力,我国的农业生产已由传统的以自给自足为主转变成了现在以商品生产为主,农村人口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都对城镇的依赖程度在不断提高,农民想到城镇居住的愿望也在逐年增强。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我国农业、工业、商业和教育、卫生、法制等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1、因势利导,抓主抓重。任何社会的发展进步,都有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社会主义制度也是如此。我们不能老是停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应当努力向中级阶段奋斗。目前,我国城镇人口总体已进入工业文明状态,而农村人口多数仍停留在农业文明阶段。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农”问题,实现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国民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共同进步。城镇是城市的缩影,是农村人口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起点。我们要顺应民心民意,顺应社会发展进步的大趋势,因势利导地加快农村人口城镇化建设步伐,努力使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达到一个新高度,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到一个新阶段。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进行大规模城镇经济适用住房、道路、学校、医院、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使分散居住的农户移居到设施齐全的城镇居住,使广大农民在吃、穿、住、行等物质生活方面得到彻底改善。同时,要改变现行户籍管理制度,逐步使农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使二元社会变为一元社会,使全体国民最大限度地得到平等、自由、快乐和幸福。

2、强基固本,惠给大众。国以民为本,民以房为基。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能够有效提高我国广大民众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对我国广大民众来说,安居乐业尤为重要,许多家庭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辛勤劳作,就是为了能住上一套安乐的房。究其原因有三个:一是大多数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安乐的住房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加油站,是快乐幸福人生的物质基础。二是对多数家庭来说,最主要的财产就是

住房,为了获得住房或房产不受侵害,有许多人愿意付出巨大代价,甚至包括牺牲生命。三是如果把家庭比喻为社会的细胞,那么住房就是细胞壁,房内设施和家庭成员分别是细胞质和细胞核,我们要让整个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就应当给每个细胞提供尽可能好的生长环境,使每个细胞都充满生机与活力。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的吃饭和穿衣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但住房条件的改善才刚刚开始,由于广大农村人口进城的迫切愿望和巨大热情,推生出了全国各地连创新高的房价,大小城镇房价一涨再涨,已经使广大购房者不堪重负,使想进入城镇居住的农民望而怯步,成为阻碍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引发社会各种矛盾的主要根源。今后十年,我们要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根本,按照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的原则,打破条件限制,进行撤乡建镇,将五千人以上的村庄都设为建制镇,来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同时,要科学制定规划,合理配置资源,在不断完善新旧城镇的教育、卫生、商业、服务、交通、能源等设施的基础上,进行大规模城镇经济适用住宅楼建设,努力使国民整体生产生活水平登上一个新台阶。

3、利国利民,功在千秋。一千二百多年前,我国伟大诗人杜甫曾高声急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一呼喊之所以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就是因为他呼出了无数仁人志士的期盼,喊出了天下劳苦大众的心愿。目前,我国农村住户约有一亿八千万户,城镇无房户约有两千万户,解决农村人口城镇化和城镇无房户住房问题,共需新建经济适用住房两亿套。若在十年时间内,每年在新旧城镇修建六至八层经济适用住宅楼房百万栋,约两千万套成本价在十万元左右,建筑面积在六十平米以上,套内供水供电等设施齐全,结构为两室一厅一厨一卫的经济适用住房,来解决农村人口城镇化和城镇无房户住房问题。同时,配套建设和完善城镇教育、卫生、交通、商业等基础设施。则十年后的中国大地上,我们会看到千万栋屹立于新旧城镇的广厦,亿万户搬进新居的民众,看到走上兴旺之路的国家和走进幸福时代的民众。因为,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对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十分有利,能够达到兴一业带百业,举一事成百事的效果;从民众的角度来说:广大农村人口和城镇无房户将是最大的受益者,不仅会实现家庭财产的成倍增长,更重要的是将拥有较高水平的生活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会让中华民族获得一次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让广大民众获得一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是一项促进国民安居乐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工程,一项利在当代和功在千秋的伟业。

二、 农村人口城镇化是全方位的发展

在人类发展进步过程中,人的全面发展是一切先进社会的主要目标,物的高效利用是所有科学方法的根本目的。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过程,既是农村人力资源的全面开发过程,又是农村物质资源的高效利用过程。通过农村人力资源的全面开发,可以使千千万万的农村劳动力,变成能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劳动者。通过农村物质资源的高效利用,可以使土地、农机、水利等农业生产资料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1、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根本,关注民生就是注重广大民众的吃穿住行和欢乐幸福。近年来,我国为使广大农民分享改革开放成果,启动了村村通公路、通电话、通自来水、通广播电视等工程,实施了良种补贴、农机补贴、普九教育、低保医保和家电下乡等惠农政策。由于这些工程的工作量很大,政策的涉及面很宽,所以推进

的速度很慢。与此同时,我国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使乡村公路、校舍和住房等资源的实际利用效率在逐年下降,而城镇公路、校舍和住房等资源却日趋紧张。因势利导地进行大规模城镇化建设,已成为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然选择。具体来说,就是用十年时间,国家在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进行新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每年拿出1万亿元,用于城镇2千万套经济适用住房每套5万元补助,其余的建房资金由住户自筹或贷款解决,来推进城镇经济适用住宅楼建设。预计这1万亿元投资每年能够拉动内需1万亿元以上,实现社会财富增长2万多亿元。应当看到,目前我国进行大规模城镇化建设,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能够迅速变外需拉动为内需拉动,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能够全面变过剩产能为急需产能,有效减缓企业结构调整压力;能够实现变就业压力为劳力需求,有效解决劳动力就业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会为我国赢得十年以上经济高增长和物价低通胀的良好发展时期,会使我国广大民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2、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很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我们在生产生活中要特别注重节约,要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人和土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最根本的资源。如果没有人,世间的万事万物将无从谈起;如果没有土地,我们将无立足之地。社会要发展进步,就必须充分挖掘每个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做到人尽其才;就必须充分挖掘每块地的潜力,尽可能地做到物尽其用。从人的方面来看:今天我们看到的所有非自然存在的事物,都是人们辛勤劳动的成果。我们的前人已经创造出了许多辉煌,只要我们努力挖掘出每个人的潜能,就一定会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农村人口城镇化,能够有效利用城镇人、财、物和信息等资源聚集的优势,让千千万万农村劳动力通过生活环境改变和思想观念转变,找到有利于发挥自己潜能的事情做,获得适合自己干或者想干的工作,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和较大的发展空间。从物的方面来看:土地的高效利用,应当是我们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中之重。据调查,目前我国农村住户平均宅基地面积约为350平方米,在城镇用相同面积土地修建的经济适用住宅楼,可居住十几户人。也就是说,土地的实际利用效率会提高十几倍。此外,目前全国约有4万个乡镇、69万个行政村,行政村总数是乡镇总数的十七倍。将公路修到村与修到镇相比,不仅占用的耕地要多十几倍,投入的资金也要多十几倍。同样,如果要建设和完善村一级教育、卫生、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也一定会比只建设和完善乡镇一级所用的资源多十几倍。还有,通过农村人口城镇化,将原来的村庄逐步变为农场、林场、养殖场和农副产品加工厂等生产用地,会有利于促进土地、农机等农业生产资料,通过租赁、承包和入股等方式,逐步向种植能手、养殖大户和经营实体流转,从而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

3、攻坚克难,全面发展。在当今中国,“三农”问题是涉及面最广、工作量最大、关注度最高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乡村的农业生产,由于受家庭经营规模小和机械化程度低等因素影响,生产效率很低,发展速度很慢。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能够有效促进农业资源的整合,提高农业技术应用效率,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推进农业向产业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经济,由于受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和文化、教育、卫生落后等因素的影响,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与城镇相比差距较大,这些差距并非开展几项村村通工程就能解决。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能够有效改善农村人口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条件,彻底改变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等落后现状,并能迅速缩小城乡差距和实现社会公平;我国大部分地方的农民观念,由于受生活环境限制和传统思想束缚,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要求都比较低,因而成了最大的弱势群体。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能够全面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促进农民迅速溶入现代社会。总而言之,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能够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实现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能够使我国发展进步水平大幅度提升,使中国走上繁荣富强之路,使中华民族实

现伟大复兴。

上一篇:如何培养孩子的思维下一篇:如何去维护客户关系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