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证融通”、“以赛促学”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2022-09-10

我国教育的大众化, 让很多学生在享用高等院校教育资源的同时, 毕业后就业难的问题也紧随其后。尤其是高职的会计专业, 由于门槛低, 每年招收的学生数量众多, 目前社会上普遍反应会计工作人员已供过于求, 但从企业和人才市场反馈的人才需求信息来看, 学生就业难, 并不因为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要已达到饱和, 而主要原因是大多用人单位认为刚毕业的学生缺乏实践经验, 达不到“上手快”的要求, 高素质的技能型会计人才十分短缺。

本论文主要结合我国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以及当前行业对会计人才需求标准, 对“双证融通”、“以赛促学”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目的是使高职培养的会计专业学生, 能更好的适应会计行业发展的需要, 不断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实现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和上岗就业三者的无缝对接。为会计行业提供懂专业、会操作、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一、会计行业发展现状及企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情况

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 企业会计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也都相应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传统的手工会计到电算会计, 会计行业岗位分工在不断细化。会计工作由“记账、算账、报账”为主的传统核算型人才, 转变为不仅能处理、提供会计信息, 还能在此基础上分析和使用信息, 帮助、参与企业经济决策的管理型人才。那么中小企业等基层业务和管理岗位可作为我们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这就需要以现代企业会计、相关经济金融类岗位群所需专业知识作为培养内容, 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会计操作能力, 具备较好的岗位实操能力、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发展创新能力, 能成为顺应现代企业发展需求的一线技能型会计人才。

通过实践得知, 在当前激烈的就业的形势下, 具有职业证书、竞赛奖项、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更能受到企事业的喜欢。想在将来就业浪潮中脱颖而出的高职会计学生, 仅凭手中的学历证书是远达不到企业对会计的要求。那么单纯的课堂教学远满足不了学生学习目的, 实行“双证融通”、“以赛促学”已迫在眉睫。

二、“双证融通”、“以赛促学”在实施中的阻碍

高职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基地, 但近几年貌似进入了一个怪圈。一方面是高职教育在规模上不停地扩展, 但另一方面, 服务于我国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仍然缺乏。以下是笔者从认证体系、专业投入、课程设置等主要方面发现的问题:

(一) 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缺乏公信力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我国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名目繁多、层次多样的各类鉴定, 其中很多证书的透明度和通用性比较差。例如, 一些证书的认证机构及行政部门受利益诱导, 其认证的职业资格证书不够权威和严格;甚至有些证书只需交一定的费用就可得到。因此, 一些证书因缺乏公信力, 导致含金量大打折扣, 企业对这些证书不承认, 致使同学们参加考证的积极性大大减弱。这不仅破害了认证体系的正常运行, 还阻碍了高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输出。

(二) 高职院校“软硬件”长期投入不足

当前, 大多学校都开设了会计专业, 但会计专业职业教育发展空间却因教学模式以沿用学历教育为主, 变得越来越狭窄。目前很多职业院校投入相当大物力人力在实训方面, 但在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上, 单项和验证性实验占比重较大, 而模拟仿真的综合实训场地大多院校未完全建立。在校企合作方面, 因会计岗位的特殊性, 而学生人数较多, 在实际操作中屡屡因可实习岗位短缺等现实原因受阻, 而更多的校企实训基地, 只是挂了一个牌而已。学生缺乏完善的练习, 导致他们的动手能力差, 理论和实操不能很好地融合。另外, 学校严重缺乏实践型的教师, 所谓的“双师型”教师, 很多学校都是为了应对考核, 让教师去企业开个实习证明, 而没真正深入到企业中顶岗学习。教师职业实践能力的欠缺, 致使“双师型”教学团队并未真正形成。

(三) 教材选用、课程设置缺乏规范性和实用性

目前, 市场上很多教材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会计相关教材不仅多、乱、杂, 而且教材内容没新意, 知识点不规范, 不能对相关的财经、税法政策变更做出及时的调整。另外, 很多院校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 基础理论教学比重较大, 而且一般倾向于宏观的知识, 其中专业课内容涉及的行业面较窄, 教学内容的改革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虽然很多学校尝试以增加实训课时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但在实际授课中往往没有将实训课程、专业知识、工作岗位紧密结合, 缺乏完整的实训方案, 以致学生难将已学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学生所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的脱节, 导致业务处理的方法在就业后不实用。

四、“双证融通”、“以赛促学”教学策略

将“双证融通”、“以赛促学”融入日常教学工作之中, 努力为学生创造了真实的职场环境, 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育社会企业需要的、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可从以下方面着手实施。

(一) 明确培养目标

通过人才需求调查及专家的论证, 高职会计专业是面向中小型企事业和金融机构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所从事工作主要有出纳业务、财务核算、纳税申报等。这就需要学生毕业后具备严谨细致的会计职业素养、良好的操作规范, 需掌握必备会计理论知识、实操技能, 且具备一定职业发展空间。可概括为:会做账、有发展的诚信会计。

(二) 教学团队专兼结合

目前我院会计系拥有一支以教授、注册会计师、会计师牵头的骨干教师队伍, 其中大部分教师具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和长期的高校教学经验, “双师”资格达80%以上。部分经验丰富的教师被聘为企业培训及技术顾问;中青年教师在假期深入企业一线, 学习企业会计业务实际操作流程和经验, 通过把这些流程和经验加工, 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及教材内容, 运用到各科日常教学中, 提高教师“双师”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另外, 系部还常年聘请部分企事业中高级管理人员来担任系部的兼职教师。不仅可使教学更贴近用人单位的最新需求, 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还可以通过与企业领导的交流、学习, 提高系部专职教师的实践能力。为会计专业学生的能力锻炼提供了强有力保证, 也为今后的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 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适时修订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发生着变化, 固定不变模式的培养出来的学生, 势必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的需求。我院会计系部专职教师在根据会计专业的社会调查的基础上, 根据知名会计师事务所、企事业共同商讨制定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方案, 制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建设目标, 整合相应的课程内容, 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

(四) “双证融通”、“以赛促学”专业技能培养模式

双证融通, 将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紧密结合, 以职业要求来定课程内容, 来反映学生职业理论水平;以赛促学, 将理论融入实践, 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操能力;证赛共同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会计职业素养及求职竞争力, 以实现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和上岗就业的对接。

1. 双证融通

证书作为一种相对公正客观的能力评估标准, 能较客观反映学生学习成绩及职业能力。那么高职院校在制定会计专业考核标准时不仅要以学历标准为基础, 还应结合行业要求及标准, 建立学历标准和行业要求相适应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这就要求学生在毕业时要获取学历证书及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各行的职业资格证书种类繁多, 与会计相关的大致可以分三大类。第一类:会计类职业资格证书, 包括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师证等;第二类:金融类职业资格证, 包括证券从业资格证、保险从业资格证等;第三类:财会技能类证书, 包括办公自动化证、计算机等级证等。针对这些证书会计专业可以开设相应的课程和培训。上述证书当中, 从事会计的人员必须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 鼓励获取其他的证书。

针对各职业资格考试, 各级组织安排的考试机构都给出了考试大纲, 将知识能力要求和考核内容予以明确, 部分还指定了考试用书。在课程设置上, 对必须获取的会从, 可采用课程与闭卷考试对接形式, 以考证教材作为主要教学用书, 以考证要求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 并以适量的配套实训练习作为辅助。课程考核方式需结合该门课的课程性质, 比如考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三门课程, 可以采用以证书代替考试的形式来进行考核。而电算化证书, 会计师证书等可采用奖励形式, 即在奖学金评比和期末成绩计算中加分。这样就可实现课程和证书、学历证书和职业证书的双融合。

2. 以赛促学

证书考试的教学形式强调理论的学习, 在理论学习的同时, 学校可组织开展各类竞赛, 以此来激发学习兴趣, 锻炼学生动手能力, 以此来弥补学生会计实操的缺失。比如, 电算化技能大赛、手工会计技能大赛、会计知识大赛等, 开展各项技能竞赛来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那么会计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 就需充分利用竞赛的选拔激励、引领示范、检验展示的功能, 根据学生学习内容、进度以及能力, 组织学生在各学习阶段参加各类会计专业技能竞赛, 将竞赛作为检验教师教学质量、衡量师生专业技能、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此外, 以加强同类院校间了解和联系、促进会计教学水平的提高, 还应积极参与行业、协会、教育厅等举办的各大规模专业赛事。

相应的, 以赛促学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是行之有效的, 因竞赛过程中趣味性、激励性融入到课程中, 可有助于常规课程的学习, 有效提高课程的学习效果。例如“新道杯”会计技能大赛, 该项竞赛内容是以初级会计实务和中级电算化知识作为依据, 教师就可使用这些课程的教材习题对参加竞赛的学生进行知识阶段的培训。参加竞赛的学生又可在常规实务课程学习指导其他同学, 起一个带领的作用, 这样可以使会计实务课程的学习达到更好的效果。

3. 证赛成绩对获取工作岗位的作用

例如会计从业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书等, 这些职业资格证书是某些岗位上岗的必备证书。若学生没有获取, 将成为他们获得相应职位的最大阻碍。从实践中得知, 那些被社会广泛认可的职业证书和知名度较高的竞赛成绩, 是学生能力的有效证明, 会对学生在求职时起到很好的帮助。

经过“双证融通”、“以赛促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对已参加实习学生的实习情况、部分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进行分析、反馈、调整, 在反复的几轮实践中对方案进行调整, 结合实习单位、用人单位对我院会计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的调查反馈情况, 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摸索出一套比较成熟的能够对高职学生会计专业能力提升起到良好作用的课程体系, 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具特色, 为学生创造了真实的职场环境, 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育出社会企业需要的、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使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得以满足、企业人才培养周期得以缩短。此外还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能吸引社会各界对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关心、支持和参与, 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教育的途径和范围也将得以拓宽。

【相关链接】

会计学 (Accounting) 是以研究财务活动和成本资料的收集、分类、综合、分析和解释的基础上形成协助决策的信息系统, 以有效地管理经济的一门应用学科, 可以说它是社会学科的组成部分, 也是一门重要的管理学科。会计学的研究对象是资金的运动。会计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会计的所有方面, 如会计的性质、对象、职能、任务、方法、程序、组织, 制度、技术等。会计学用自己特有的概念和理论, 概括和总结它的研究对象。

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它既研究会计的原理、原则, 探求那些能揭示会计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与概念结构, 又研究会计原理和原则的具体应用, 提出科学的指标体系和反映与控制的方法技术。会计学从理论和方法两个方面为会计实践服务, 成为人们改进会计工作、完善会计系统的指南。

会计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与近代会计的形成及发展密不可分的。在欧洲, 早在12~13世纪, 意大利的商品货币经济已比较发达, 借贷复式簿记已出现于热那亚、威尼斯等城市。

摘要: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内在要求,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而“双证融通”、“以赛促学”的人才培养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可实施的模式。双证融通, 就是将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进行对接, 实现”一教双证”;以赛促学, 使会计理论和实践更加相得益彰;这种培养模式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效果, 还能助学生取得工作岗位。这将有助于满足高职会计毕业生就业的需要, 也将有助于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高职会计,技能型,双证融通,以赛促学

参考文献

[1] 张洪波.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29) .

[2] 回晓敏、丛莉.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证融合”课程体系的构建[J].商业会计, 2012 (7) .

[3] 孙巧美.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效果与作用[J].企业导报, 2013.

[4] 杨艾.会计专业岗课证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13.

上一篇:人工湿地在重庆梅花山山坪塘生态修复中的运用下一篇:简析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类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