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骨骨折患者的麻醉体会探讨

2022-09-11

锁骨作为连接人体上肢与躯干唯一部分, 极易出现损伤, 锁骨骨折就是其中一种。锁骨骨折是骨科一种较为常见的急症, 形成原因以间接暴力为主, 例如:跌倒后上肢撑地, 暴力上传冲击锁骨等[1]。虽然手术治疗操作比较简单, 手术时间也较短, 但是, 由于以往采用传统颈深、浅丛、臂丛神经联合阻滞麻醉方式效果不好, 而导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承受较大的痛苦[2]。为对比分析臂丛麻醉加压迫穿刺针下方肌间沟方法和传统颈深、浅丛、臂丛神经联合阻滞麻醉方法, 探讨其麻醉效果及并发症, 该研究对该院2010年3月—2011年10月收治的60例锁骨骨折手术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两组患者分别不同的麻醉方法, 观察组采用臂丛麻醉加压迫穿刺针下方肌间沟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颈深、浅丛、臂丛神经联合阻滞麻醉方法, 对两组患者麻醉效果以及副作用进行对比分析, 得出臂丛麻醉加压迫穿刺针下方肌间沟方法用于锁骨骨折患者行手术治疗, 手术取得效果较为满意, 减少不良反应的同时减轻患者痛苦, 且无并发症,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60例锁骨骨折患者, 其中男34例, 女26例, 年龄在17~62岁, 平均年龄45.7岁;ASA可分为Ⅰ~Ⅱ级, 经核实均无特殊病史、药物过敏史。将该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合对照组, 每组各30例患者, 手术时长为30 min~3 h。

1.2 方法

患者术前30 min进行常规肌肉注射, 使用0.5 mg阿托品;0.1 g苯巴比妥钠。进入手术室后, 外周静脉开通, 取仰卧位, 对无创血压、心电图、指脉搏血氧饱和度以及呼吸进行常规监测。

观察组30例患者应用行肌间沟臂丛阻滞法:①患者头部需偏向健侧, 有利于充分显露胸锁乳突肌及前、中斜角肌;②在锁骨上3~4 cm进行肌间沟阻滞, 可在触及异感后进行针头固定;③药物注射为避免出现药物误入血管, 需边抽边进行;④进行注药的同时, 压迫穿刺针下方的肌间沟, 促使药液向头侧扩散, 注入0.375%罗哌卡因20~25 m L。

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传统颈深、浅丛、臂丛神经联合阻滞麻醉:①先行肌间沟臂丛阻滞法:触及异感后固定针头, 均边抽边注药, 避免药物误入血管。注入0.375%罗哌卡因15~20 m L;②再行颈深丛神经阻滞:选择颈4横突, 注入0.375%罗哌卡因4 m L, 而后行颈浅丛神经阻滞, 注入0.375%罗哌卡因5 m L。两组在注药后10~15 min开始手术, 如遇术中诉疼痛或体动时于切口处加注局麻药或辅予氟芬合剂 (芬太尼0.05 mg, 氟哌利多2.5 mg) 。

1.3 麻醉效果评定标准

根据患者反映, 将麻醉效果分为Ⅰ~Ⅳ级:Ⅰ级:安静, 无不适反应, 达到较好的肌松效果, 患者主动配合;Ⅱ级:轻度, 分离骨膜时略有痛感, 无呻吟、体动;Ⅲ级:中度, 因疼痛略有表情变化, 有呻吟、体动, 疼痛可耐受;Ⅳ级:重度, 疼痛无法忍受, 大声喊叫和体动。Ⅰ~Ⅲ级判定为麻醉有效。

1.4 统计方法

对数据库的录入及统计分析均通过SPSS16.0软件实现。其组间构成比较用χ2检验, 两组均数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2.1 麻醉效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麻醉有效率均为98%, 两组有效率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术中对两组患者BP、HR进行监测, 对照组有2例患者出现SPO2出现短暂下降, 进行面罩吸氧后, 即刻恢复, 两组监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数据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常见副作用

观察组1例患者出现喉返神经阻滞反映, 其他反应均无;对照组有2例患者出现轻度毒性反应, 采取面罩给氧, 并给予5 mg安定, 即刻恢复;霍纳氏反应、膈神经阻滞各2例;喉返神经阻滞6例。麻醉不良反应对比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 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数据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远端穿进克氏针或钢板内固定一直是锁骨手术中较为主要的治疗方式, 术范围会延伸至肩部组织, 因为颈、胸壁上部和肩部皮肤部位分别分布有颈丛神经分出的颈横神经和几条锁骨上神经, 同时臂丛神经分出腋神经分支也分布于肩及臂外侧的皮肤, 因此, 肩部及锁骨部位的神经分布及支配极为复杂[4]。以局部神经支配为基础, 对于颈丛麻醉或是臂丛麻醉方法而言, 都会出现有一部分神经无法阻滞的现象[5]。例如, 单一选择颈丛阻滞, 仅能阻滞颈横神经、锁骨上神经, 对腋神经支配部分没有作用, 因为不能达到麻醉的最好效果, 而给患者带来痛苦。因此, 在锁骨骨折手术中, 不多会应用传统的颈深、浅丛、臂丛神经联合阻滞麻醉[6]。但同时阻滞颈、深、丛会发生潜在问题, 如高位硬膜外阻滞、蛛网膜下腔注射、血管内注射 (尤其是椎动脉内及颈内静脉) [7], 同时, 颈丛神经阻滞会导致膈神经、喉返神经阻滞和霍纳氏反应及毒性反应等一系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增加, 且人体颈部分布着丰富的血管, 这就在无形中加大了血肿的发生率。用药量上由于传统的颈深、浅丛、臂丛神经联合阻滞麻醉, 需较大的用药量, 因此, 会产生药物不良反应。该文对照组 (颈深、浅丛、臂丛神经联合阻滞组) 出现不良反应2例, 膈神经阻滞2例, 喉返神经阻滞6例, 以及2例霍纳氏反应。

据文献表明[8], 椎前筋膜自颈椎到腋窝远端一直包绕着臂丛神经及至颈丛神经, 在延续相通的筋膜间隙中有臂丛神经, 因此, 在使用压迫穿刺针下方肌间沟方法时, 可同时对臂丛神经以及颈神经丛进行阻滞[9]。压迫穿刺针下方肌间沟方法的优点, 表现为阻滞用药剂量较小, 又可达到完美效果, 且避免出现气胸现象。因此, 臂丛麻醉加压迫穿刺针下方肌间沟方法, 更方便药物扩散, 达到更好的麻醉效果。

综上所述, 臂丛麻醉加压迫穿刺针下方肌间沟方法, 麻醉效果与传统方法比较相同, 但臂丛麻醉加压迫穿刺针下方肌间沟麻醉方法应用于锁骨骨折手术时, 麻醉效果较好, 无明显副作用, 安全可靠, 其临床价值, 值得被广泛推广。

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臂丛麻醉加压迫穿刺针下方肌间沟方法和传统颈深、浅丛、臂丛神经联合阻滞麻醉方法 , 探讨其麻醉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选取该院2010年3月—2011年10月收治的60例锁骨骨折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30例患者, 观察组采用臂丛麻醉加压迫穿刺针下方肌间沟方法, 行斜角肌间臂丛阻滞, 注药的同时压迫穿刺针下方的肌间沟, 促使药液向头侧扩散, 注入0.375%罗哌卡因2025 mL;对照组应用传统颈深、浅丛、臂丛神经联合阻滞麻醉方法, 先行斜角肌间臂丛阻滞:注入0.375%罗哌卡因1520 mL;再行颈深、浅神经丛阻滞:分别注入0.375%罗哌卡因4 mL和5 mL。结果 麻醉效果, 观察组有效率98%, 对照组98%, 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副作用较对照组相比有明显降低, 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与传统颈深、浅丛、臂丛神经联合阻滞麻醉方法相比, 臂丛麻醉加压迫穿刺针下方肌间沟麻醉方法应用于锁骨骨折手术时, 麻醉效果较好, 无明显副作用, 安全可靠, 其临床价值, 值得被广泛推广。

关键词:锁骨骨折,麻醉,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满宜.锁骨骨折的治疗现状[J].中国骨伤, 2008 (7) :111-113.

[2] Jiang C, , Wang M, Rong G.Proximally based conjoined tendon transfer forcoracoclavicular reconstru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acromioclavicu-lardislocation[J].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 British Volume, 2007 (9) :277-279.

[3] 王刚.罗哌卡因联合利多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 2007 (20) :54-56

[4] 孙志波, 禹志宏, 邹海兵, 等.S形接骨板与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治疗锁骨中1/3骨折59例疗效分析[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2008 (1) :9-11.

[5] 张华臣, 代春雨, 秦桂霞.第六颈椎横突臂丛神经阻滞在108例锁骨骨折固定术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 2010, 29 (6) :7.

[6] 孙韧.颈丛臂丛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的临床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1 (4) :34-35.

[7] 张景萍, 刘宁, 王君娣.颈丛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临床观察[J].中外医疗, 2011, 30 (23) :99-101.

[8] 曾宪明, 范利君.锁骨手术中不同容量的局麻药对颈臂丛阻滞效果的影响[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0 (4) :255-257.

[9] Cremer O, van D, van Wensen, Erik, et al.Effect ofintracranial pressuremonitoring and targeted inten-sive care on functional outcome after se-vere head in-jury[J].Critical Care Medicine, 2005, 33 (10) :2207-2213.

上一篇:档案管理与内容资源利用的有关探究下一篇:国有苗圃发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