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学论文范文

2022-05-09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本科教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经济全球一体化、知识创新加速化、社会需求多样化和学生需求个性化对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河海大学以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大力推进本科教学改革。本文介绍河海大学2012版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修订思路、方案框架,阐释培养方案的诸多特色,展示了学校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样化培养方式的创新举措。

第一篇:本科教学论文范文

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思考

摘要翻译教学的核心任务和目标是培养学习者的翻译能力。本文论述了英语专业翻译课程在应用型实践性教学目标的指导下,从如何提高英语专业本科生翻译理论与实践能力的角度出发,反思传统教学弊端,针对英语翻译课程中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提出一些设想和建议,论述了在翻译课的教学中怎样有效地培养学生翻译实践能力,最终达到提高翻译人才的培养质量,实现社会发展对翻译人才在质与量上的要求。

关键词应用型实践性教学翻译课程教学思考

On Undergraduates’ Translation Teaching of English Major

ZHANG Yu[1], ZHAI Quanwei[2]

([1]English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and Commerce College, Zhongyu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Henan 450007;

[2]English Department of Hubei Institute of Automotive Industry, Shiyan, Hubei442224)

1 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越来越紧密,频繁的国际经济文化交流要求高校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适应社会需要的翻译人才。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是英语专业本科生高年级阶段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也是一门强调实践性的专业课程。其目的是强调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英汉语言应用转换能力,实现学生由掌握语言知识向语言应用的转换。其目的与《全国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教学大纲》》培养目标紧密相扣,以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为目标。

翻译教学的核心任务和目标是培养学习者的翻译能力。翻译教学其目的是强调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英汉语言应用转换能力,实现学生由掌握语言知识向语言应用的转换,根本性质是一门应用型实践性的课程。

由于英语专业学生将在大四时参加专业八级考试,而考试内容以文学翻译为主,这就使翻译教学内容“重文而轻应” (即偏重文学翻译,轻视应用型翻译),因此传统翻译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四点弊端:

第一,翻译理论教学内容偏重,翻译实践教学内容不充足,覆盖性不够。传统教学偏重教学翻译,通过翻译来提高英语语言知识,目标过于单一。

第二,翻译思维、翻译维度不够开阔,学生思想受到局限。教学过程中偏重言语知识点,及时纠正学生语言、语法错误,学生思想易受到局限。结合英语专业内在特点,过于强调记忆,无论是词汇、句法、语法等多年英语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能力限制在记忆上,个体逻辑、抽象思维能力亟待提高。

第三,翻译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语言学习或翻译技巧,采取“孤立”教学,不能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未能切实体现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第四,由于不同高校对翻译本身认识不同,是“科学”还是“艺术”,从而缺少权威性、理想性的翻译教材,缺乏统一的翻译课程培养标准,理论与实践未能完全结合。

如何体现出翻译课程内在的本质特点,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实现翻译课程培养目的值得探讨。

2 应用型实践性翻译教学的定义和特点

应用型实践性翻译教学是指以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翻译工作岗位要求为目标,通过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及具有应用型的教学案例来切实提高学生翻译能力与语言能力的应用型翻译实践课。其目的是强调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英汉语言应用转换能力,实现学生由掌握语言知识向语言应用的转换,根本性质是一门应用型实践性的课程。翻译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一门重头课,我们应当考虑如何在翻译教学过程中体现其特点。

翻译课程具有应用型实践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内容实用性

翻译课程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以教主体性,学生以学为主体性”,而这种双边主体性决定了只有教师与学生充分发挥能动性才能将教育、教学效果充分提高。而要发挥这种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在舍住教学目标及教学目的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水平,根据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及水平,选择灵活的翻译素材及教学方式,切勿选择超出学生能力之外的翻译素材,从而打击学生学习兴趣。此外,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现有教材,确保翻译教学内容“适用及实用”。

因此,要达到翻译课程的培养目标,必须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即在适当保留传统的同时,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调整实践课的内容。

2.2 调动性

应用型实践性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翻译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应用型实践性培养的教学过程来培养学生实践翻译操作能力,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变被动填鸭式为主动独立自学式,从而从根本上改变翻译教学的“重文轻应”,最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其适应社会经济得发展需要,成为高素質、复合型、适应社会需要的翻译人才。由于受客观因素影响较大(如:学时长短),教师应在翻译课堂上通过“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从而理解学习的内容。

2.3 灵活性

应用型实践性翻译教学要求教师在翻译示例选取上要结合时代特征,不断更新例句。上世纪80年代以来,翻译界公开出版的翻译教材中影晌最大的有三套,分别是:《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喻云根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英汉互泽)实用翻译教程》(冯庆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汉英翻译教程》(吕瑞昌,喻云根。陕西人民出版社)。而这些教材基本上从理论或技巧到单句练习,然后是篇章及不同类型文章练习的传统编写模式,主要以介绍翻译技巧和翻译方法为主。

由于时代发展变化,教材内翻译案例实用性不强,且译例陈旧。教师如能根据翻译的应用型实践性特征,合理利用上述教材、网络资源及其他实践翻译案例,按照“实践为主,理论捎带,练习先行”的原则编写教案,将是一种有益的创新尝试。具体做法是教案每一章节都以能体现相关理论和技巧的练习(实践)开始,结合时代特征,引入更新翻译案例,其后编写根据练习内容归纳和总结出的相关理论,最后是对相关理论、技巧或不同学科翻译特征进行进一步巩固和升华的课外练习辅助材料。

3 应用型实践性翻译教学教学方法及其启示

应用型实践性翻译教学是指通过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及具有应用型的教学案例来切实提高学生翻译能力与语言能力的应用型翻译实践课,强调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英汉语言应用转换能力,实现学生由掌握语言知识向语言应用的转换,其根本性质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为调动翻译课堂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翻译实例水平,教师可运用以下几点教学方法:

3.1 翻译工作坊教学(Project-based Learning)

作为近年来港澳高等院校翻译院系新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内地高校借鉴。这一教学理念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它主张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能够在参与翻译工作坊中认识语言、运用翻译、发现问题、找出翻译技巧及规律。通过工作坊的教学方式,教师给学生提供大量高强度的模拟文本翻译训练,使学生通过“在操练中学习翻译”、“在合作中学习翻译”、“在讨论中学习翻译”的方式,从而进一步的翻译能力和翻译技巧,并通过课堂中的交互学习环境,去感悟、去领悟、去把握翻译的内涵。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挑战性,由于提供真实的、应用性的模拟环境,易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翻译能力。

3.2 专题学习(Topical Learning)

专题学习内在特征就是学习过程强调实践性,这对强调应用型实践性的翻译课程来说比较重要。专题学习使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翻译获得直接体验,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翻译创造力、翻译创新力。由于学习主题是任务进行的中心线索,主题的确定与选择至关重要。举例来说,翻译教学专题应可以汉英语言特点对比与翻译为主线,以句子为基本的翻译单位,提供新颖实用的句子,鼓励学生自由翻译或小组翻译(最好能一句多译或一篇多译)。通过专题学习的实践活动,教师随后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这些句子的共同特征,得出所用到的翻译理论和技巧,教师精讲技巧来源及运用情况,并且让学生在随后的练习中领会直至能本能地运用相关的技巧。这种“专题翻译实践――分析总结归纳――理解领悟――强化翻译实践”的专题学习模式符合学生思维认知过程,突出了翻译的实践性特征,遵循了应用型实践性学习的内化习得规律,即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回到实践的规律,从而能够真正做到“授人以渔”。

3.3 分组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

合作式学习指的是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课程的学习内容把一个大的班级划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的成员通过师生、生生合作,有组织地进行讨论、交流等形式,共同完成翻译任务。通过各种各样合作的形式,开发学生交际的潜能,形成师生相互影响、和谐互动的教学局面,充分发挥优化组合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而合作式教学能够唤醒所有学生对学习的需要,使每个学习者逐渐从单干式个体封闭的学习和认知中走出来,学会分享合作学习。翻译课程具有实践性、探究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学生通过对语言的亲身体验,获得一定的翻译技能和知识,这是一種实践过程;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教学任务的完成不仅有个体智慧的闪现,更离不开集体、同伴的合作研讨,而要完成一项任务则要涉及到许多知识。因此相对来说,在翻译教学中提倡合作式学习有其充分的优势。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应用型实践性翻译教学对于提高英语专业本科生翻译实践能力以及实现《全国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教学大纲》培养目标具有重要作用,而高校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的目标就不难实现。

参考文献

[1]Newmark, P.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M]. Hertfordshire: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UK) Ltd., 1988: 21.

[2]Nord, C.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1997: 27, 39, 118.

[3]Wilss, W.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Problems and Methods [M]. Tübingen: Gunter Narr, 1982: 192.

[4]鲍川运.关于翻译教学的几点看法.中国翻译,2003(2): 48-50.

[5]雷大有.论翻译教学改革的出路.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22-26.

[6]李红青、黄忠廉.外语专业翻译课的定位问题.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1):22-25.

[7]穆雷、郑敏慧.翻译专业本科教学大纲设计探索.中国翻译,2006(5): 3-7.

[8]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40, 44,113-114.

[9]王树槐.关于本科翻译教学的思考.中国翻译,2001(9): 36-38.

[10]袁斌业.近10年我国英专本科翻译教学研究的回顾与评述.外语界,2003(1):7-12.

[11]张培基、喻云根等.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326.

[12]张瑜.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翻译教学走向.外语界,2003(1):13-16.

作者:张宇 翟全伟

第二篇:本科教学改革案例:河海大学2012版本科培养方案修订

摘 要:经济全球一体化、知识创新加速化、社会需求多样化和学生需求个性化对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河海大学以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大力推进本科教学改革。本文介绍河海大学2012版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修订思路、方案框架,阐释培养方案的诸多特色,展示了学校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样化培养方式的创新举措。

关键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改革

高等学校本科培养方案是培养本科人才的总体设计蓝图,是学校组织教学活动和从事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高水平的培养方案应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体现先进教学理念和教育思想,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培养方案修订是总结反思原方案的经验和不足、系统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契机和手段。

河海大学是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部属全国重点大学。学校以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为指引,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确立全面发展理念、多样化人才理念和研究性教学理念,以生为本,面向需求,科学构建2012版具有河海特色的“刚柔相济”的本科培养方案,积极探索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深入学习,开展全面调研

学校自2011年6月起历时1年,经过学习研讨、调研分析、修订论证、审议答辩、修改完善、定稿印制6个阶段,至2012年7月完成了2012版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从2012级本科生开始实施。

为更好地推进2012版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学校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调研活动,主要分为教务处牵头的整体调研和学院牵头的专业调研,两类调研同步进行。

一方面,教务处从方案整体设计出发,先后至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等多所“985工程”高校及与我校相似的行业性高校实地调研,同时展开国外知名大学先进教学经验的网络调研,基本情况见表1;并且召开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座谈会,了解学生需求和教师建议等。

另一方面,各学院积极开展专业调研活动,明确要求各专业调查分析国内外排名前十的相同专业,分析其人才培养现状,并对照自身进行本专业的优劣势分析;同时开展对行业企业的调研,了解经济社会对专业人才的新需求。

通过前期充分学习与调研,我校了解了当前“985工程”高校以及国外知名大学在人才培养改革方面的新举措,探索了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多样性、国际化人才的新趋势,明确了未来本科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指明了2012版培养方案修订改革的方向。

为切实加强对各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指导,学校还要求各专业重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明确要求成员由相关政府部门、高校、科研单位、企业等机构的有关专家及本校教师组成,其中校外成员至少占1/3,且必须有1名外国专家。这样从组织上确保人才培养契合社会、行业的新需求,并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培养高水平本科人才。

二、更新观念,明确修订思路

学校坚持“致高、致用、致远”的教育理念,努力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协调发展。

一要更新培养观念,明晰改革方向。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提供多样化培养途径;树立系统培养观念,加强校企合作、与科研院所合作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

二要以需求为导向,明确专业定位。新方案要求各专业充分分析所面临的学生发展需求、行业发展需求、国家发展需求以及国际发展趋势,明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继承发扬本专业的好传统、好做法,形成本专业的办学特色;同时,梳理以往方案不适应新需求之处,理清培养方案修订的思路和重点。

三要优化课程结构,努力柔性多样。新方案运用弹性教育理念、个性教育理念、社会价值理念构建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个性化需求,减少必修学分,增设选修学分;扩大选修权限、实施全校性选修;注重学科交叉,推行跨学科/跨专业选修;注重文理交融,强化通识课程选修

四要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创新能力。新方案着重培养学生发现新知、运用真知的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实践创新能力;独立设置各类实践环节和项目训练型课程,增强学生科研训练,将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等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列入培养方案;大力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完善企业培养方案,鼓励学生走进企业,提高培养实效。

五要以学生为本,激发学习主动性。新方案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实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让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要增加国际元素,培养国际视野。新方案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致力于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的国际化人才:加强国际规则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开设全英文课程、增设专业国际规范课程、国际文化课程;支持与国外大学间的学分互认等。

三、科学构思,确立方案框架

培养方案修订的核心和落脚点是课程框架体系。本次修订工作中,我校以生为本,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行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三元结合”的培养模式,实施“精炼理论讲授,强化实践教学,倡导自主研学”的培养方式,科学构建2012版培养方案课程框架体系。

1. 方案总框架

总学分数由原来的180左右改为165左右。课程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个性课程、实践课程、素质拓展课程组成,具体如表2。

2. 通识课程框架

通识课程由公共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构成,旨在加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贯通和融合,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思考能力、批判能力和创新精神,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心智培育、健全人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具体如表3。

(1)大学英语类课程。学分数由16改为9。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将英语课程分为基础英语课程和拓展英语课程,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级教学、小班化教学。前3个学期每学期开设基础英语课程3学分,此后广泛开设外语类选修课和专业方面的双语课程、全英文课程等。对于大一期间已通过英语四级考试的学生,可不再修读大学基础英语,但必须选修拓展英语课程,以保证修满9学分的英语课程。

(2)计算机信息类课程。学分数由5改为3。以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为目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教学平台,开设程序设计课程,各专业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程序语言。此后,鼓励各专业开设结合本专业的软件类课程。

(3)军事类课程。学分数4不变。以增强国防意识和军事素质的实效为目标,改革教学方式,将学分分为1(课堂)+1(实践)+2(军训)。

(4)思政类课程。学分数16不变。以增强思想道德品质和素质的实效为目标,改革教学方式,将学分分为10(课堂)+6(实践),将学分分布到4年,其中6个实践学分要统筹安排、注重效果。

3. 实践课程框架

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教学实验(或教学实践)、技能训练、工程训练、科研训练、社会实践与创新训练等模块,是培养学生的工程与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重要环节,具体见表4。

四、整体优化,彰显方案特色

1. 研制个性化课程模块,提供个性化学习课程体系

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新方案专门设置个性课程模块。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在全校范围内自由选择修读一定学分的课程,理工类学生至少修读18学分、经管人文类学生至少修读23学分。个性课程模块包括专业内选修课、专业外选修课。

专业内选修课是本专业推荐选修的课程,理工类专业分学术研究型与工程技术型两类,经管人文类专业分学术研究型与应用技术型两类,且与相关专业方向结合设计,供本专业不同方向的不同发展类型学生修读。

专业外选修课是为培养交叉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而设,含跨学科/专业课程、国际交流学习、辅修专业。其中,跨学科/专业课程指学生在全校范围内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修读的课程;国际交流学习指学校认可学生在国外交流学习期间修读的相关课程,并按等额学分认同。学校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读跨学科/专业课程或参与国际交流学习3~6学分。

2. 构建首席教授负责制的核心课程体系,推进精品化专业教育

为切实提高我校专业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学校全力打造核心课程体系。核心课程体系是奠定学生专业素养的最为重要的课程。每门核心课程采取首席教授负责制,并 成立课程组或教学团队开展建设,团队成员由老、中、青三代教师组成。

核心课程体系包括公共核心课程、通识选修课核心课程、学科基础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公共核心课程指培养学生基本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关键课程;通识选修课核心课程指丰富学生通识知识结构的关键课程;学科基础核心课程指奠定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关键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指使学生掌握专业核心知识与技术能力所需的关键课程。

学校共建立核心课程237门,其中公共核心课程9门、通识选修课核心课程30门、学科基础核心课程54门、专业核心课程144门,构成了具有“河海”特色的核心课程体系。

3. 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新方案将理工科专业的实践教学课时比重增加到25%以上,文科专业的实践教学课时比重增加到20%以上。实践教学主要包括教学实验、技能训练、工程训练、科研训练、社会实践与创新训练等模块。

学校给学生提供诸多机会,让其进入科研与工程实训项目中,真实有效地增强学生的科研素养与实践能力;积极加强卓越工程师实效性培养,为试点专业单独设置培养方案;开设创新教育课程、搭建专利孵化平台,鼓励学生展开创新科研训练,并计入一定学分。

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激发实践创新潜能,鼓励参与创业实践活动,新方案制订《素质拓展学分的实施及认定办法》,素质拓展学分含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只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学术科技、道德修养、文艺体育等活动均能获取相应学分。

4. 开设新生研讨课,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

新方案中推行了新生研讨课,现已开设37门课程,如“水问题论坛”、“走进水的世界”、“化学与生活”、“走进数学”等。新生研讨课旨在让新生入学后即与专业教授见面,尽快融入大学学术氛围,了解学科发展动向,发掘自身研究潜能。新生研讨课不仅使新生学到专业知识、了解学科的前沿问题和本质问题,更重要的是让新生通过高水平教授的引导,在主动参与和充分交流中启发研究和探索的兴趣,学习科学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5. 加强大学英语改革,开设全英语课程、专业,增强学生国际交流能力

为培养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国际交流能力,学校制订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实行分级教学、分类培养,改革教学模式,完善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体系及教学评估体系。具体要求如下:大学英语课程学分调整为9个学分,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学习时间;学生按成绩分为三级,小班化教学;大学英语课程内容模块化,含“综合英语课程(读、写、听、说、译)”模块和“语言应用及语言文化类拓展课程”模块。

为加快学校国际化进程,推进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的实施,2012版培养方案还要求每个专业至少开设了2门全英语课程,在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等学校传统优势专业中还将开设全英语专业,同时,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短期国际访学、交流、会议和比赛等活动。

6. 推进研究性教学,引导教学方式改革

新方案积极倡导教学方式改革,要求每专业至少设置2门研讨性课程,同时在全校范围内大力推进研究性教学改革。一是树立以探究和创新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构建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导向的教学体系,着眼于学生探索意识和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将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教材学习与广泛文献阅读有机结合,让学生掌握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以及研究问题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三是采用问题导向、主题探讨、课题研究、项目设计、调查研究等多元化教学方式,将多学科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突出知识、能力、素质训练的不断协调和深化。四是采用多样性评价手段,着重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体验、能力方法、创新发展、研究结果。

[本文系“十二五”水利高等教育研究规划重点课题——新时期类高校我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SLGJY125-ZD04)的实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周 杨]

作者:叶鸿蔚等

第三篇: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背景下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探究

【摘要】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申报认定旨在健全和完善具有价值推广意义的本科一流专业课程,在帮助建立科学合理的一流本科课程体系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21〕13号)精神,本文分析了英语专业翻译课程作为英语专业必修课,在课程建设上存在的不足,探究如何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背景下发现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的新模式。

【关键词】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翻译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汪冉(1992-),女,汉族,安徽安庆人,江苏理工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英汉语言对比、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

一、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背景

2019年10月,为全面推进国家一流课程建设,教育部发布《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2021年5月,全国各省教育厅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工作的通知》,展开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遴选和首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工作。认真研读通知基本要求,对标各学科建设,对发现本科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具有指导意义。

二、当前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存在的不足

1.翻译教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是高校英语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同时也是学生翻译学习生涯的引路人,目前许多高校在英语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教师翻译教学能力存在一定的缺陷。目前许多本科院校将英语翻译类课程作为英语专业基础课程,在专业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多数高校在课程建设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在师资引入方面缺乏重视。在人才招聘环节,许多高校只是注重应聘者的学历,在工作经验方面的考察不足没有将翻译教学能力作为考核新进教师的重要元素,教师自身条件不符合高等学校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戴炜栋2005年提出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的要求。

2.人才培养目标实施不明确。应用型本科高等院校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办学定位,培养能在经贸、科技、文化等部门从事翻译、行政等工作的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而多数一线教师只是将英语专业教学看作一项任务来完成,对于翻译课程,并没有结合后疫情时代对翻译专业人员的市场需求,有的放矢地进行课程教学而是按部就班的讲解和分析翻译课程的基础知识,以帮助学生通过翻译资格认定等级考试为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师功利化的教育思想影响下,学生同样容易产生偏激的思想错误地认为,以服务考试为目标,对翻译服务于今后工作甚至社会缺乏应有的重视。目前许多英语专业学生自身较为迷茫,在学习过程中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作业,而没有对自身的未来发展进行细致的规划,学生自身同样对翻译缺乏重视。长此以往,翻译教学容易流于形式,学生的翻译实战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高。

3.学科应用平台建设不足。随着各类翻译技术和软件的发展,从译前的文字识别技术的应用,到译中机器翻译和计算机辅助翻译的介入再到译后的排版、语言资产管理等,为译者的工作节省了大量时间,提高了翻译的效率。而作为英语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应加强翻译实践应用的训练,为今后工作积累经验,而不是只能接触到理论层面的内容。实际上,新时代的翻译人才除了具有扎实的语言技能,还需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和翻译软件使用技术,但是高校开设计算机辅助课程课时量往往不够,过程性评估不完善,在现有的翻译教学机制下,学生并不能从短期的课程中真正灵活运用翻译技术,从而无法达到“理论”和“实训”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建设。

三、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的策略

1.重视英语专业翻译师资建设。强大的师资力量是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推动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助力,为此,高校必须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从人才引入和在岗教师培养两个角度着手,不断提高教师翻译教学能力,确保师资队伍始终保持先进性,更好地满足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需求。

(1)优化翻译教学人才引入政策。为高校英语师资队伍注入新鲜血液,是确保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工作落到实处的前提,高校应当充分重视人才引入,制定完善的人才引入政策,吸引优秀英语教育工作者到校开展工作。高校首先应当从薪资待遇以及发展规划两个角度着手,为应聘者提供良好的发展前景,以优秀的校园文化适应广大教育工作者。此外高校还应适当的提高人才引入的门槛,一方面要注重先进人才的学历,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其实际工作经验,除了直接吸收优秀高学历科研型人才外,还可以聘请外贸公司的优秀管理人员到校授课,确保新进员工本身具有较强的翻译教学能力,以满足培养学生翻译技能的需求。

(2)完善在岗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机制。在岗教师培训是师资建设的又一途径,高校应当建立完善的师资培训机制,对在岗教师进行系统性的培训,确保教师能够具备较强的翻译教学能力。高校内部应当建立起老带新的教研机制,以教研室为单位开展关于翻译教学的相关教研活动,鼓励校内教师积极参与教研,并且将富有高校特色的翻译教学案例转化为教师专业教学能力提升的工具。此外,高校还应为在岗教师提供多层次的学习和培训机会,从请进来和走出去两个角度着手開展翻译教学的相关培训,一方面邀请翻译相关的专家学者,到校举办讲座为教师翻译教学做出良好示范,另一方面也应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将外部先进教学经验转化为适合校情的翻译教学活动。在不断强化师资力量的过程中,高校英语教学改革才能落到实处,翻译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提高。

2.设置明确的翻译教学目标。明确的教育目标是英语专业翻译教学顺利开展的依据,在对翻译教学进行创新与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树立明确的教育目标,对翻译教学活动提出具体要求。教师应当充分熟悉和了解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实际教育需求合理的调整翻译教学的目标,尽可能凸显学生的层次差异,让目标具有较强的可实施性,且能够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高校英语教师应当以长远的眼光看待翻译教学工作,基于翻译素养的发展需求,制定长期的教育目标,基于开课计划,将目标落实到具体的细节,明确每一课的教育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具备统筹全局的能力,根据高校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做好相应的教学设置,既要充分考虑到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也要凸显英语学科特色,将教学目标进行分层,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在明确清晰的教育目标指引下,英语翻译教学的创新与改革才能落到实处,学生的英语素养发展需求才能得到保障。

3.深入开发翻译教学资源。

(1)课程思政建设与翻译教学相结合。在开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素材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思想政治与英语教学之间的联系,将科学育人、思政育人和专业育人融入课堂教学,深度挖掘翻译课程内容同国家的思想政治方针引领相结合。教师应当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充分了解国家提出的战略方针政策,以“学科德育”为核心理念进行的课程改革,通过翻译史、译者、译学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起作用培养学生作为文化传播者的家国意识。此外,教師还应充分了解国家的外交政策与理念,将当代热点问题带入课堂,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确保英语专业翻译教学能够始终与时代接轨。

(2)专业教育与翻译教学相结合。高等教育是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平台,英语专业学生对翻译学习的要求不同,其本身的英语学习基础也存在差异,这是应当将专业教育与翻译教学紧密融合在一起,确保翻译教学活动能够服务于学生的就业以及日后的工作,以增强翻译教学的实效性。在现有的教育机制下,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教材大多统一且规范,所有专业学生接触到的教材都是相近的,这就导致英语翻译教学中的专业特点不够明显,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当积极开发专业相关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对不同专业领域的热爱程度,考虑开设金融翻译、法律翻译、汽车翻译、商务英语翻译等专业领域课程,并且与出版社寻求合作开发校本教材,满足学生对不同领域翻译学习的需求。

(3)信息技术与翻译教学相结合。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逐渐成为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在不断拓展和丰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资源时,教师必须发挥信息技术的价值,让学生能够接触到多元化的学习资源。这是首先需要利用互联网开发教学资源库,将英语翻译教学的相关资源进行整合,确保学生能够随时随地接触翻译的相关知识,无论是制作精美的课件还是高质量的论文,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资源,为此教师撰写需要将这类素材进行整合,建立校内的资源库。此外教师还应重视翻译教学资源的自主开发,不断强化微课设计和开发能力,利用工作之余开发和录制微课,将微课时程控制在5~15分钟,方便学生能够在脱离教师监管的情况下自主学习。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资源也在不断丰富。

4.基于学情创新的教学方法。

(1)基于智能教学工具打造翻转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高校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由于大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自我管理和思维能力,在开展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借助智能教学工具打造翻转课堂,让学生能够在趣味性的学习体验下,不断积累翻译基础知识。教师首先需要根据翻译教学的主要内容为学生布置明确的学习要求,让学生能够利用课外时间借助微课或新型智慧教学解决方案软件雨课堂、课堂派等进行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环节教师需要与学生互换角色,由学生对翻译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和讲解,教师则需要做出适当的补充。基于教师的科学引导与智能教学工具的辅助作用,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并且凭借自身的力量解决翻译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2)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对传统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一次这样突破,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当以任务为导向,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让学生在完成一个又一个的任务的同时,不断积累翻译的相关知识。为此,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尤其是翻译方面的经历和能力,并且合理的布置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融入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并且在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在多样化的任务驱动下,学生能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获得成就感,并且真正感受到翻译学习乐趣,逐渐建立起完善的知识体系架构。

四、结语

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背景下,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应以提高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效率为导向促进高校英语教学改革,这是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改革发展的新方向,同时也是提高高校英语专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作为新时代英语专业翻译教育工作者,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翻译教学能力,能够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特点合理开发教学资源,以明确的教育目标为导向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在不断实践的同时强化英语翻译能力,构建完善的英语翻译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31_406269.html.

[2]张威.任务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英语广场,2021(03):119-121.

[3]李世萍.文化自觉意识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渗透[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4(02):114-116.

[4]张少华.解构主义翻译观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影响与启发分析[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03):109-110.

[5]江凌云.“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校园英语,2021(11):13-14.

作者:汪冉

上一篇:战略营销论文范文下一篇:法律体系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