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2024-05-14

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精选十篇)

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篇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我国的职业教育开始逐渐发展壮大。早期的职业教育出现于晚清的洋务运动, 当时, 清政府为了拯救日渐衰微的封建统治, 开办了一些职业教育学校, 如京师同文馆。后来, 我国的工业越来越发达, 职业教育学校也开始变得多样化。抗日战争的爆发, 使我国的职业教育严重受阻, 直到新中国成立, 我国的职业教育才迎来了新的发展期。

二、职业教育的概况

我国的职业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从刚开始的增加教学数量到现在的提高教学质量, 一步一步地促使它不断蜕变和革新。21 世纪, 经济的发展不再只靠资源的开发, 还有人才的培养。研究我国职业教育历程可以发现, 无论是经济滑坡时期还是经济迅速发展时期, 教育一直都是政府的重点发展方向。

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 改善普通大众对职业教育的看法, 需要从根本做起。首先, 应该完善和健全管理体制, 职业教育是专门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地方, 能直接推动经济发展。健全管理体制, 不仅有助于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 还有助于培养综合性人才。

其次, 发展职业教育应该由政府牵头。政府, 从某种意义上讲, 代表了一种权威。如果政府重视发展职业教育, 提倡企业对员工进行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 那么民众也会注重职业教育。

再次, 职业教育管理及研究人员应顺应市场需求进行改革。职业教育的发展一直和市场的需求息息相关, 应顺应市场需求, 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所开课程。当市场需要大量的财会人才时, 职业教育应该增加相应的课程;当市场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时, 职业教育学校应该重点培养如程序开发等计算机方面的人员, 这样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达到职业教育办学的目的。专业设置和所开课程既要有一定的前瞻性, 也不能盲目地随波逐流。

最后, 改善民众对职业教育的看法, 还可以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职业教育的学习经费。职业教育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支持, 还应该寻找多种筹资渠道, 这样能减轻政府的负担和压力。应大力提倡和鼓励民办职业教育, 大胆启用一些素养较高的岗位技能高手担负教学实践任务。

三、职业教育的思考

(一) 政策的引导

当前, 我国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 社会的发展还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帮助。面对职业教育改革, 我们应该学会灵活地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 正确掌握发展机会, 充分利用政策所带来的优势, 以法律作为发展的准绳和底线, 将职业教育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职业教育是为了帮助人们寻找合适的工作岗位, 提高自身专业知识素养的一种专业教育模式。它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出高素质职业人才, 为了完成这一目标, 我国职业教育完成了从专业学习科学知识到以就业为主的转化;从政府直接干预教育管理体制向政府把握教育大方向的转化;从有规模、有计划地培养转化为以市场需求为主的弹性培养计划。

(二) 基本定位

随着人们对职业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入, 职业教育的定位也越来越清晰。以前的职业教育只是单纯地开发人力资源, 提升劳动者的就业水平和就业能力;而现在的职业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更注重人才的全面发展。虽然我国政府一直大力提倡科教兴国战略, 但由于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贫富差距大, 导致地区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 人们享受的教育资源不平衡。我国人口众多, 然而, 专业型职业技能人才却相当缺乏。由于工业产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 导致职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加大。因此, 职业教育学校首先应该进行基本的定位, 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三) 经济发展

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不断调整, 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给我国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与物质生活产生了矛盾冲突, 环境的束缚和资源的浪费使我国的工业企业倍感压力, 大学生就业困难, 基层工作没有人做, 这些都导致我国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大量职业技术型人才的培育有助于解决新型工业化企业缺乏大量专业型人才的困境, 能够推动我国工业企业的信息化进程, 帮助我国工业企业走新型工业化自主创新型道路, 能够促进地区的发展, 缩小地区贫富差距, 促进我国经济健康长远发展。

(四) 完善教育体制

职业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的教育体制, 除了培养学术型人才之外, 还应该培养一部分专业型人才。教育是用来提高人们对自身和社会生活认识水平的, 教育结构基本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普通教育, 这种普通教育通常是指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 是用来学习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 如汉字的读法以及简单运用, 数学在生活中的有关运用;第二类是职业教育, 这种职业教育是用来培养劳动力型的技术人才, 可以为我国的工业发展提供一流的技术服务, 帮助我国的工业企业生产出好的产品;第三类是高等教育, 这种高等教育主要是培养创新型人才, 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让学生自主研究或者探索自己感兴趣的相关领域。

(五) 发展方向

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还存在脱节的问题, 一部分高中学生没有完成高中三年的学习任务, 但是想要去职业教育学校念书, 或者一些已经在职业教育学校就读的学生想要回到高中学校继续念书, 都存在一些政策上的阻碍。职业教育学校毕业的学生没有合理正规的升学渠道, 这从根本上严重影响了民众对职业技术学校的看法和认知。虽然经过高中三年学习的学生不一定能进入高等院校继续学习, 但是在人们的心中, 正规的升学渠道高于一切。因此, 要想使我国的职业教育学校能够发展得更好, 国家需要为那些职业技术学校提供相应的合理正规的升学渠道, 让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能够享受真正的教育平等和教育公平。

(六) 课程开发

职业教育是为了专门培育就业人才而创设的一种教育模式。就业型人才不仅要具有高超的操作技能, 还要有综合能力。具体来讲, 职业技能是一种适应社会的能力, 这种能力不仅是指专业技术方面, 还包含个人的理解能力以及理论知识等方面。如果你只具备其中的任何一项技能, 那么你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就业型人才。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不仅要求学校开设合理的技能课程, 还要求学校开设有关就业的其他课程, 并适时对学生进行考核, 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将普通职业教育努力提升到高等职业教育, 使我国的职业教育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

(七) 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在国外被称为技能培训, 它会根据每一个行业存在的岗位或者职业来确定培训的具体内容, 技能培训课程首先会把这个职业需要的技能划分好模块, 每一个模块学习内容的设置都要经过细致的分析, 每一个参加技能培训课程的人都要完成相应的单元学习。由于国外的技能培训模块大多比较简短, 学习课程按照难易度, 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 学习目的明确, 培训人员的合格率能够得到相应的提升, 但是这种技能培训要求学生自主学习, 对导师综合能力的要求也比较高, 就我国目前的国情来说, 模仿这种教学模式, 难度相对较大。当前, 我国主要采用企业和学校共同培育的模式, 由企业进行牵头, 学校进行培育, 这种双元教育模式主要融合了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际专业应用技能。

四、结束语

当前, 我国的职业教育还处在探索中, 作为解决我国就业难题的一个有效手段, 职业教育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出独立、有道德、有能力的专业人才, 一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从教育角度来说, 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相关的技能人才, 还要提升人才的思想道德水平, 使每一个参加职业教育的人都能成为专业的服务型技术人才。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及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新时期的职业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职业教育是实现人生价值, 完善职业生涯的基础, 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在于教育本身, 还来源于整个社会的需求。培养高层次、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 开展合理有效的教育课程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式, 壮大师资队伍是优化职业教育的必要手段。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篇2

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有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等。而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IT行业是一个发展非常迅速的行业,十几年来发展如火如荼,随之而带动的IT职业教育也自然成了当下热门的职业教育。据了解IT职业教育在中国兴起十余年,各方面的条件技术日趋成熟完善,但同比时下的现实状况和IT教育的市场需求现状,IT教育还是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还需要继续完善,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IT职业需求。

应该如何去完善?业内资深人士给出了答案:

第一,电脑培训需要与普通全日制教育接轨。

一方面,目前IT培训投入大、周期长、师资紧缺、教材内容教育产品更新快,导致学费相对来说比较高;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机构由于课程更新慢,跟不上企业迅速发展的需求,因此即便一些名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也无法满足企业用人的需要,最终使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仍然需要进入IT职业培训机构进行系统化地培训。只有根据不同学历采取不同的IT职业教育,才能更加满足IT人才的个人职业发展和需求。如,目前在全国IT培训获得良好社会口碑的北大青鸟培训机构,这些年备受人们的关注,而连续四年就业蝉联北大青鸟培训体系第一的北大青鸟中关村校区尤其受到人们的青睐。北大青鸟中关村校区,面向不同的学历、不同年龄的人群开设了ACCP、学士后等课程,使IT职业教育成为全日制教育的延续,全日制学子也有了继续深造的机会。通过这些,中关村北大青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IT职业人才。

第二,IT教育需要与企业需求接轨。

任何企业的用人需求不尽相同,对于日新月异的IT行业更是如此,这些对IT培训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IT培训机构必须与企业保持紧密的沟通和合作,在第一时间了解企业用人的要求和各方面的变化,及时调整师资结构和更新课程内容,才能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IT人才。

中关村北大青鸟校区与中关村周边的7000家企业签订了人才合作协议,课程每18个月更新一次,以实际行动满足企业的多方需求,此外,北大青鸟中关村校区还成立了专业的就业指导团队,为学员就业提供切实保障,让学员与企业无缝交接。

第三,IT教育与国家政策、世界大动向接轨。

如今国家政策支持的项目如软件开发、游戏动漫产业,属于国家紧缺型人才培训项目,社会需求量大。这些国家政策促使了IT职业教育行业的发展。世界的IT动向也决定了我国IT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关注世界动态,追寻世界IT的风向标也变得更加重要。

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 创新 创业教育

高职学生创业问题越来越受社会的关注。高职院校的创业创新教育不同于本科院校的创业创新教育。它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从自己的实际及特点出发,基于其职业教育的特性,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创业创新能力、创业创新精神及创业创新思维为目的,培养以技能为特长的创新人才,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回顾高职教育的现代模式,发现其需要尽快改进许多问题,以快速适应现代化创业创新的大环境,不至于被淘汰。这既是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机构调整、职业教育改革所要求的,也是职业教育本质的要求及现实反应。

笔者所在系在高年级已经开展创业培训,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宽厚的理论及实践指导,培训已初见成效。

一、 创业创新教育的发展现状

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及学生特长,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1.高职院校创业创新发展现状

虽然现在创业创新教育正在全社会的教育改革中轰轰烈烈地开展,但是教育工作者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学校领导宣传得轰轰烈烈,教师与学生却漠不关心,使得创业创新教育很难找到切入点。加之有些地方创业创新教育的结果不是很理想,使得创业创新教育成为“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学生的被动使得创业创新成为空话与口号。

2.高职院校创业创新形式问题

创业创新教育的形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发展过于单一,并且大部分的创业创新领域过于狭窄,没有真正地发掘出学生的专业特长,充分调动出学生的创业智慧。另外,高职院校中的创业创新项目技术含量低也是其发展的另一弊端,项目仅仅是简单地复制,存在恶性竞争的潜在缺陷,极易导致浪费学校和社会的资源。

3.高职院校创业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创业创新教育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还在于学校是否有一支完备的教师队伍。目前,高校创业创新建设中的教师队伍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一是教师创业创新意识不强,缺少行动力;二是教师创业创新素质不高,缺少执行力。

二、创业创新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发展途径

1.开展创业创新宣传,培养创业创新理念

在高职院校开展创业创新宣传,在校园积极宣传创业创新理念,营造创业创新氛围,提高全校师生创业创新意识,使全校师生明白创业创新教育是现代职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不要只做表面功夫,要把创业创新教育真真正正地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而不是带着功利性的目的去应付。教师在日常教育中首先要根据创新原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思维和能力。

2.构建科学的创业教育机制

创业教育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构建区别于以往教育的教育课程体系。创业创新教育还应有切实可行的机制作为保障。与此相对应的创业创新教育教学体系及其激励机制应运而生。创业创新教育不仅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的参与,还需要全社会及家庭的积极配合。

3.加强高职院校创业创新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创业创新教育的引导者及实施者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创业创新教育成功与否。因此,必须在教师队伍中宣传创业创新理念,营造创业创新教育的氛围。针对目前职业院校师资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可从调整师资结构入手:一是充分利用现有的师资资源,选拔具有创业创新能力的教师作为各专业教育的领头人,带动其他教师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积极吸收外部新鲜血液,从企业中或优秀毕业生中引入高素质的企业家担任兼职教师,通过他们创业创新的成功案例激励学生创业创新欲望,也为学生创业创新提供示例;三是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创业创新培训,利用校企合作的模式提高教师创业创新素质,培养教师创业创新意识及能力。

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篇4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

1991年10月17日,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最早提出“产教结合、工学结合”。2005年10月28日,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再次强调要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制度。工学结合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工作态度为目的, 通过企业独办、校企联办、行业独办、职业院校开办企业等多种职业教育办学体制, 实现教学和实践相结合, 培养现代化技能型人才的人力资源开发新模式。工学结合在运行机制上遵循教育规律和经济管理规律, 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新型人才培养观。

一、国内外工学结合现状

1. 国外现状

国外工学结合主要有三种职业教育形式: (1) 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 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 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 (2) 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CBE人才培养模式, 即从岗位的需要出发, 通过企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制订具体方案, 培育人才。 (3) 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TAF人才培养模式, 即一种政府、行业、学校相结合, 职业教育与大学相衔接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

其中最具借鉴意义的应属德国“双元制”模式, 它的借鉴价值主要有四个方面: (1) 同实践紧密结合。首先, 工学结合应深入实际, 针对具体工作程序做出安排。其次, 企业要提供设备精良的培训场所。再次, 企业要配备高水平的培训师傅。培训师傅资格的取得必须通过国家统一考试, 培训师傅不仅要具有精湛的职业技能, 还必须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劳动法等多方面的知识。 (2) 社会大众的广泛参与。签署一份培训合同是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唯一前提。 (3) 新型教育形式推行。除了“分散”培训模式 (企业实践培训和学校理论教学交替结合) , 还有“集中”培训形式, 即安排学生在某一段时间内培训。 (4) 教学、培训与考核相分离。职业学校的课程是按照联邦教学大纲设置的。企业里的职业培训是根据企业培训规章进行的。培训结束后, 由各主管部门组织实施考试, 考试是在委员会的监督下进行的。考试委员会主要是由企业、学校、工会和各行业的代表组成。

2. 国内现状

虽然政府部门重视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建立与创新, 但目前在我国职业院校的实践中, 工学结合还未能全面而深入地推开。究其原因, 其一, 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较晚, 对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大都处于摸索阶段, 有的职业院校已付诸实践, 有的仍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其二, 相对学校而言, 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这也是一个全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工学结合、半工半读, 必须与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 充分关注学生个体的职业发展需求。企业作为市场主体, 偏重短期利益, 谋求利益最大化, 不能主动为社会培养技能性人才, 甚至是与自己竞争的人才。企业参加工学结合不能像职工教育那样将费用列入成本, 也不能减免教育附加税, 从一个侧面抑制了他们参加工学结合的积极性。其三, 对学校来讲, 也有一个成本问题, 工学结合要增加许多工作量, 加大开支, 并且要避免学生实习“放羊”, 有效地利用企业设备、专家能手等教学资源, 有待进一步研究。其四, 在工学结合阶段, 学生的培训、薪酬状况直接影响他们对工学结合及单位的态度, 有些学生对培训或薪酬不满意而随意离开单位, 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稳固性产生影响。其五, 相对于社会就业中仅存在雇佣方和被雇佣方的单纯劳动关系而言, 工学结合涉及学校、企业和学生三重关系, 劳动关系非常复杂, 因此, 对工学结合中劳动关系法律保护的研究不足, 也制约了工学结合的规范发展。

二、对工学结合模式的分析

1. 国内工学结合模式的不足

国内目前职业院校有关工学结合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多从学校和学生的角度, 以教育学的视野分析工学结合问题, 往往忽视了单位一方的利益与理念取向;而单位普遍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 采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看待工学结合。两者之间思维的差异, 造成了工学结合中的矛盾冲突。

对于任何社会单位而言, 每一个岗位都存在相应的人力资源成本, 包括薪资成本和机会成本, 后者其实是对员工从事非熟练岗位工作的培训成本和可能损失之和。因此, 从单位生存角度出发, 每个岗位能够安排熟练员工最具经济效益;但是从单位发展角度出发, 需要大批的熟练员工, 很显然这不可能全部通过人才市场招聘满足需求, 因此招收文化层次较高、学习能力较强的实习生做为后备干部, 就是最佳选择。

然而, 学校和学生想当然地认为单位应该按照实习专业方向给予实习岗位进行培养, 就违背了单位招收实习生的初衷。很显然, 作为后备干部的培养模式, 单位希望实习生能够熟悉内部全部运作, 包括生产一线, 加上成本原因, 实习生必须从基层干起, 这又与学校和学生想通过工学结合模式在短时间内获取专业实践经验的目标相冲突。

2. 对工学结合的全新分析

工学结合, 是在工作中发现知识的不足, 然后学习, 还是在学习后通过工作去实践?问题在于:由教师安排的知识学习不一定是有效的 (不是有用性, 是有效性, 指在现阶段工作中马上有用的知识) , 而通过工作去发现不足, 时间无法控制。因此工学结合首先应该做个定位:究竟是为工而学, 还是为学而工。实际上, 无论选择哪种, 都会产生学校、学生和单位的矛盾。

我们没有办法去改变单位的价值观, 那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 我们只能给工学结合重新定位:工学结合的目标仍然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工和学都只是手段, 而并非目标。解决了这个问题, 一切迎刃而解, 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去迎合单位的知识需求, 也无法去迎合未知单位的知识需求。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就算是从事同一行业的两个实力相当的公司, 由于企业文化的差异, 对于管理人员的要求是不同的。如果第一家公司更强调工作过程, 则其选择的第一要素是计划能力;而如果第二家公司更强调目标, 则其选择就会倾向于应变能力。问题在于, 学校按照哪种能力趋向去培养学生?最佳答案当然是两种能力都培养。然而, 现实情况是, 不同行业不同实力的公司何止万家?

3. 工学结合模式选择分析

目前很多单位都抱怨学校和社会脱节, 培养的学生不符合单位需求, 不能来之能战, 战之能胜。但是, 除非是为单位量身定做式的培养, 否则很难做到百分之百符合需求。因为即使是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市场人士, 到了一个新环境也无法苛求其马上胜任, 必须有一个缓冲期, 以适应新的单位环境、文化和员工关系, 更何况是初出社会的学生。事实上, 单位所抱怨的并非是学生本身, 而是学生背后的教育模式不符合单位的需求。

可见,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能否取得单位认可从而获得成功, 关键不在于模式本身, 而在于所选择的模式是否能够满足合作单位的需求。

三、工学结合模式的可能发展方向分析

1. 订单式工学结合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针对的对象是处于高速发展期、需要大量人才储备的单位, 学校和单位、学生和单位分别签订定向培养合同。学校按照企业的需求开设课程, 并由学生在企业得到课程实践机会。

2. 适应式工学结合模式

订单式工学结合不可能完全满足全部学生的实践需求, 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选择这种模式。因此, 需要有一种能够适应所有单位的工学结合模式。如果这种模式仍然采用派学生到合作企业做短期或长期实习的模式完成, 那么前述矛盾依然存在。那么, 由学校投资设立模拟单位, 除个别关键岗位外全部由学生担任, 就是最佳选择。该模式所设立的模拟单位并不以利益最大化为前提, 故而不存在机会成本问题, 而模拟单位中岗位的设置, 完全可以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进行, 这样学校可以实现对工学结合的完全控制。

参考文献

[1]张晋.当代知识观视野中的职教改革价值取向[J].职教通讯, 2006, (09)

[2]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教育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3]欧阳志红.基于仿真环境下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7)

发展职业教育的建议 篇5

一、更新教育理念,适应市场经济对多种人才的需求

1.加大职业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各新闻媒体和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减少对普通高校及高考状元的过度炒作,增加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内容,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发展观。

2.建立职业教育发展目标考核体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建立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的总体要求,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尽快建立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及任务的综合考核与评价体系,将其作为对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要考核内容之一。

二、建立市职业教育领导小组和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统一筹化职业教育。

领导小组要督促有关部门及县区政府切实落实《实施意见》有关政策,把职业教育纳入对主要领导政绩考核目标之中。部门联席会议应充分发挥协调作用,及时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保证市委、市政府决策落到实处。

三、切实增加经费投入,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保障

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督促《实施意见》中有关专项资金的落实,加大职教基础能力建设投入,同时争取国家、省级建设项目,以满足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将“县区财政也要增加职业教育的专项经费”的政策落到实处。

四、加大职业教育基础建设的力度

1、注重实训基地建设。尽快建立起适合学校专业设置和学校发展的较高水平的实训基地。一方面政府要有计划的重点投入,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与企业联系,依托企业建设实训基地。

2、加大设备添置投入。职业学校的发展,老专业的改造,新专业的发展,特别是适应市场需求的热门专业、有吸引力的专业开发,都需要添置和更新设备。这些靠学校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必需由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才能解决。

五、给职业学校增加编制,增强职业学校用人的灵活性。

对职业学校的编制进行了重新核定。职业学校所缺的专业课及实习指导教师由学校自主招聘。

六、强化就业准入,加强对企业劳动用工行为监管

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全面执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要坚决执行国家规定的“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政策。各用人单位要严格执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劳动保障部门要切实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加大对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实施情况的监察力度。对那些违反《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招用未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劳动者从事技术工种工作的用人单位,要按国家有关规定坚决予以相应的处罚。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教育、劳动、经贸和工商等部门,要加大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通过强化执法监察工作,使广大经营者了解就业准入制度的重要性,自觉规范企业用工行为,逐步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七、重新核定各类职业学校的收费标准。

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篇6

【关键词】教育发展理论  军事职业教育  发展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005-02

随着大国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的不断推行,这已经逐渐成为了当前阻碍世界和平的一股逆流,为世界的稳定发展埋下了不安的因素,这与我国一直以来所坚持的“求同存异”的基本原则背道而驰。当前由于我国周边关系的日益混乱与紧张,对我国的军事教育目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军事职业教育、推行“人才强军”战略势在必行。基于上述背景,在军事教育改革战略中,需要根据现有的教育发展理论,构建出合理的军事职业教育体系,以加强对军事人才的培养,提升军事现代化水平。

一、关于教育发展理论的概述

教育发展理论,即研究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理论与观点,以及在这种关系下教育自身的发展,概括说来就是两对基本的关系,即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教育发展理论与教育发展实践之间的关系。只有将这两对关系研究清楚了,才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明确的指导方向。

(一)教育与社会发展

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教育的发展能够促进社会的变革,而社会的发展则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要具体分析这对关系,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适应论。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对教育的要求也是不尽相同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教育发展往往也会有着新的、具体的要求,这就需要教育的发展能够适应于社会的变革。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对于兼备实践型、创新型以及学术型综合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要求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以培养具备高素质、高专业技能的人才,从而满足和会发展的需要。

2.引领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的积极作用也使日益凸显,对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越发地重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之一。在信息时代的当下,人才对社会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正是由于教育体制的变革,促使了人才培养目标与类型的转变,使其能够进一步满足各领域对于综合性人才的需要,从而推动着经济、科技的不断进步,引领着社会的不断前行。

(二)理论与实践发展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实践与认识是一对辩证的关系,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在教育发展理论与教育发展实践这对关系中,正符合了哲学上对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的认识,一方面,教育发展理论是教育发展实践的指导,是促使其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教育发展实践为教育发展理论提供了认知来源,同时也在实践的过程中对教育理论加以证实。在现代化的背景下,教育对于社会实践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样地,其对社会的促进作用也是越来越明显。以西方为例,在教育发展理论并不完善的时代,學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多都具有自发性,是由学生个人或者学生团体独立开展的,缺乏基本的理论支持与引导,目的性不够明确,因此很难获得成功。但是随着教育发展理论的不断完善,学校逐渐成为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引导者与支持者,对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在19世纪以后,实践已经成为了教育的基本目标。学校安排、引导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并根据学生的表现来进一步完善教育发展理论,由此可以看出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

从上述两种关系可以看出,教育发展理论与社会变革之间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即教育发展理论适应于社会发展的进程,同时能够引导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在不断完善教育发展理论的同时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学生自身的发展。

二、从教育发展理论的角度看军事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军事职业教育主要是指通过特定的教育机构、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针对军人的职业需要开展关于现代军事知识方面的教育,以实现学员军事水平的提高,并进一步培养学员的军事素养。使其能够掌握科技条件下的军事斗争方式,并形成一定的战略思维,成为专业的军事化人才。从本质上来看,军事职业教育属于继续教育的一种实践活动,是针对军人军事生涯的一种终身教育模式,与教育发展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对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适应性

军事职业教育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军事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备专业素质、专业能力的现代化军事人才,这就要求教育的内容更加精深、教育的方式更加有效,这样才能够为军事的发展提供注入新鲜的动力。而这一教育目标所提出的根本原因就是当前社会局势的复杂性。[1]一方面,在一超多强的国际环境中,霸权主义不断抬头,为国外反华势力提供了支持与借口,“中国威胁论”尘嚣之上,与我国有关的领土争端也越来越多,中国受到了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的制约,与我国一直以来所坚持的“和平发展”战略是背道而驰的,不利于“中国梦”的实现。另一方面,国内政治局势也不容乐观,台独、疆独、藏独等分裂势力依然存在,在国内社会中埋下了不稳定的因素,严重影响了我国领土的完整统一,不利于社会的繁荣与稳定,阻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从以上两个方面来看,要实现我国的和平与稳定,就必须构建出高科技、高素质、高能量的现代化军事力量,为我国的和平崛起创造出有利的外部环境,而军事职业教育发展正符合不谋而合。[2]

(二)引领性

军事职业教育属于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军事教育领域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构建完善、科学的军事职业教育体系,加强对军人军事素养、职业技能、设备操作能力方面的教育,从而培养出为社会主义军事事业服务的现代化军事人才,实现“人才强军”的战略目标,进而达到强国的最终目的,使“中国梦”能够成为现实。[3]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发展军事职业教育,能够构建出一支高素质、高能力、高科技的现代化军队,为我国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直接引领着社会发展的进程。

(三)促进性

从本质上来看,军事职业教育属于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实践的基本环节,而军事职业教育是一门新兴的现代化课程,形成与发展的时间较短,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撑。因此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强化对这门课程的认识,从而发现在教育环节中存在的不足并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因此通过对军事教育、军事课程的改革,使军事职业教育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军事教育理论的不断完善,为理论研究提供实践的支持。而在军事教育理论不断发展的同时,也能反作用于军事职业教育,促使其能够更适应于社会的发展,从而为培养出优秀、先进的军事人才作出贡献,以满足我国和平发展的需要。此外,军事教育理论属于教育理论的一部分,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够使军事教育理论更加科学、合理,从而为我国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新的线索与理论支撑。[4]

三、从教育发展理论的角度看军事职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践,而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因此在教育中,“人”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教育的发展与人才培养具有密切的联系,教育的目标就是为了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先进人才,而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对教育方法、教育水平的一个检验,同时也能反映出教育過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为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有利于教育理论的不断完善,从而为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加科学的方法论,进而为培养优秀人才提供基础。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是一个循环式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一)军事职业教育是一种持续、长期甚至是终身的继续教育

教育是从人类诞生之初就有的,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与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形式也越来越高级、越来越符合人类的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终身学习也成为了教育发展理论的重要体现之一。军事职业教育属于继续教育的一部分,是针对现役军人或储备军校学生关于军事职业内容的再教育活动,能够弥补现有军事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形成长期、持续的终身教育模式,实现军人的自我提升。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当前的军事较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取决于军事科技水平。因此现代化的军事人才,不但要具备基本的军事知识,还要拥有较高的科学素养与设备操作能力。对于军人来说,仅仅是对现有的军事理论与知识了解是不够的,科技在不断进步,军事理论也在不断完善,而国际局势的不断地变化,因此只有在军事职业教育中完善自我、实现突破,才能够做到与时俱进地丰富自身的军事知识、提升军事水平,从而符合社会与国家的需要。因此现役军人或军校学生必须要主动地参与到军事职业教育中去,构建“终身学习”的正确观念,以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5]

(二)军事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军事教育体系的完善

无论是在古代战役还是现代科技战争中,“人”都是影响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从本质上来看,军事教育是必须为战争服务的。因此在构建军事职业教育体系时,需要考虑到特定战争行动等级等因素。在战争中,主要分为战略、战役以及战术这三个等级,其中战术是最高级的,因此在军事教育中,也应当以此作为课程的分类,实现课程难度由低到高的逐层发展,从而使军事人才培养能够做到基础出发,在坚持循序渐进的基础上实现个人军事能力的不断提升。在实际教育中,军人或军校学生很难接触到真正的战争,但是军事是必须通过战争才能加以实践的,对于军人来说也就是从军事生涯中获得的宝贵经验。在军事教育的初期,军人们都无法取得实战经验,因此在这种层级式军事人才培养体系中,应当随着军人职业的不断发展来加强军事教育,并创造一定的实战演练机会来进一步丰富军人的实战技能,为培养战术级军事人才奠定基础。而军事职业教育的融入,能够使层级式军事化教育实现融合,全面地覆盖军人军事生涯的全部,有利于军人在现有水平上的进一步提升。同时也能够使军队的战斗力长久地保持下去,是一种现代化的军事教育战略,是对军人负责的表现。[6]

(三)军事职业教育具有阶段性的特点

军事人才的培养既要学习所处阶段应当学习的内容与技能,同时为了进一步在军队中发挥自身价值,还要进一步追求专业的精度与深度,以获得更加专业的职业技能与军事知识。在军人职业中,等级制度十分森严,因此要获得等级上的提升,除了要获得更多的功勋之外,还要在现有基础上实现军事水平进一步提升。

例如军官这一职阶,在获得任命之前,需要对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加以掌握,通过学习这些基本的内容,以培养一定的军事素养与创造性思维,为军事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在任职之后,为了具备与等级相适应的能力,就必须参与到继续教育中去,通过军事职业教育这一途径对当前职阶应当掌握的特定内容加以了解与学习,使自己能够更好的适应。而在经过一定的实践之后,军官已经能够较好对完成本职业阶段的工作,同时对不同的环境、制度以及训练方法等都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并能够根据现有的部队情况从个人的角度来展开思考,那么如果想要在军队中获得更高的身份,就需要进一步地参与到再教育中。而在后期的职业教育中,就应当从军事的学术性与研究性出发,为军官的工作提供更好的理论依据,形成战略化的军事思维,通过对现有军事理论的不断完善来推动现代化军队的建设进程。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军事教育具有阶段性,在每个不同的职业阶段都必须根据职业内容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育,从而使军事人才能够符合当前岗位的需求,并能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以丰富军事理论、提升军事经验。而军事职业教育正是符合了军事教育阶段性这一特点,能够从军事职业生涯的各个阶段出发,对不同性质的军事人才加以培养,使其能够不断地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实现思维的战略化提升。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军队改革的不断深化,军事教育也越来越被重视。军事教育能够为我国的“强军”战略输送现代化的军事人才,是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前提。但是,传统的军事教育体系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要使现有军事教育体系能够得以完善,就必须加强针对军人职业阶段与阶段特点的军事职业教育,使军人能够形成科学而具有创新性的战略性思维,并通过终身教育的方式实现自身的不断进步。从而构建高素质、高水平的现代化军队,为我国的国防安全与世界的和平作出贡献,实现教育对社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丁双双, 李宇庆, 魏子任.我军军事职业教育发展探析[J].继续教育, 2015, 29(1):13-16.

[2]张晓东, 张作前, 张陕辉.从教育目的理论看发展军事职业教育的意义[J].继续教育, 2016, 30(6):66-68.

[3]赵源荣.在融入军事职业教育体系中实现函授教育转型升级[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 2015, 16(2).

[4]姬炜斌.军事职业教育深化发展探析[J].继续教育, 2016(2):67-69.

[5]邓武振.推进军事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对策[J].科研, 2016(7):00287-00287.

[6]李享.浅谈优化军事职业教育的教学效益[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 2012, 25(6):125-126.

作者简介:

试论发展观的转变和职业教育的发展 篇7

一、发展观的转变中职业教育的发展的特点

以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角度来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并不可能是独立于“人”以外的客观存在, 而应该是人们的感性实践活动。而作为一种感性实践活动,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既能够反映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自身的客观规律, 也能够反映出“人”的目的和需要, 也是合乎辩证法中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因此它具有了以下几个特点:

1、过程性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个能够触摸到的变化过程。而这个过程拥有两个特点。首先, 整个发展的过程不是完全绝对的, 而是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的统一。发展作为一个过程, 是中等职业教育从一种旧的状态向另一种新的状态变化。而中等职业教育中的特定“状态”则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所得到的结果。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的任何一种“状态”都只能是暂时性的, 而不可能是最终的结果, 它必然还会向另外一个更新的状态变化, 直到永远。最后, 发展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一个过程, 并不能总是直线前进, 它同时也是一个充满曲折的前进过程。

2、实践性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其具体的表现有两个方面:第一,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本就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和过程;第二, 中等职业教育若要想获得快速的发展, 就必须要依靠“人”的实践活动, 使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能够及时地得到实践活动信息反馈, 否则中等职业教育是不可快速、正确发展的。

3、目的性

众所周知,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就是指中等职业教育由低级向高级的运动转化的过程。可是中等职业教育本身并不能决定目前的中等职业教育是“低级”还是“高级”, 决定中等职业教育当前发展状态是“低级”还是“高级”的参照物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多种发展状态当中, 距发展目标较远的发展状态就是“低级状态”, 反之距目标较近的“状态”就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高级状态”。也就是说,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具有明显的目的性的特点。实际上, 从人民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理解成为一种实践活动后,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就已经具备了目的性。

4、规律性

中等职业教育若要得到发展, 就必须要遵循相应的发展规律。这是因为发展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它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起着一种规范性的约束的作用。中等职业教育若是违背了客观发展的规律, 则中等职业教育就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

二、发展观的转变中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1、转变人们职业教育误解

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视, 切实性扭转中等职业教育是低级教育的认识。由于受到了我国传统儒家“学而优则仕”以及西方理想主义思维的影响, 中等职业教育目前在我国并没有获得人们广泛的认同。在我国多种教育模式中, 中等职业教育从来都是处在较低的地位上。这也直接的致使了我国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缺乏充足的人才来支持发展。而人才却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因此目前要较快改革我国的教育制度, 切实有效的剔除那些歧视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教育制度。

2、了解我国人才需求状况

要根据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和发展趋势, 对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所需的各种人才的状况进行数量和质量上的摸底。只有这样, 才能让我们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正确的部署和远期的规划, 从而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有效的发展。由于我国的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所以不同的地区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整体需求也不尽相同。这就使得从事中等职业教育的工作人员, 要根据本地区的经济的发展需要, 合理的安排本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和措施, 要能使本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本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有效的发展。

3、加强职业教育研究

全面的发展和制定将来很长一段时间中技术型和技能型两种人才所需的素质要求和认定标准, 并以此为基础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制度、模式、理念以及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讨论和研究。从这些讨论和研究中得到丰富的启发, 最终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

4、加强对职业教师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教师是中等职业学校中教书和育人的直接责任承担者, 也是中等职业教育过程中的主要的实施者,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素质极大的影响这中等职业教育能否快速、有效的发展。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就能够形成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观念、理论和制度, 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科学发展观, 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须要坚持、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因此科学的发展观中也包含了丰富的教育底蕴。科学的发展观使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获得了巨大的拓展, 从而进一步的说明了目前我国现代化社会当中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也更加明确了中等职业教育和整个社会现代化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 最终提高了中等职业教育在整个社会中所处的地位。

参考文献

[1]胡锦涛.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2006年08月29日.

[2]隽鸿飞.发展:人之生存方式的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3]李向东, 卢双赢.职业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4]李德方, 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标准初探[J].教育与职业, 2006, (23) .

[5]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21.

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篇8

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 迅速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异军突起, 成效显著, 对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性跨越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具有中国特色、充满生机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经过几年的努力, 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 从规模上看, 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从1998年到2011年,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数从54万增长到325万, 在校生数从117万增长到960万, 分别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的47.7%。

其次, 从布局上看, 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高等职业教育格局基本形成。目前, 全国共有独立设置的普通高等职业学校1276所, 数目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60%, 基本形成了每个市 (地) 至少设置一所高等职业学校的局面。

再次, 从指导思想上看,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十分明确, 改革思路非常清晰。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的发展, 高等职业院校不断调整教育思想观念, 以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目标, 培养了大批高级技能型人才, 毕业生就业率逐年上升。

最后, 从管理体制上看, 中央和地方的两级管理格局已经形成, 办学主体多元化趋势明显。同时, 高等职业教育也在积极进行办学体制改革, 呈现办学主体多元化、经费来源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树立正确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观和就业观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结合的改革发展之路”的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观日益明确, 并逐渐形成共识。在我国, 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服务, 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欧美许多发达国家的工业发展规律表明, 在工业化迅速发展和经济结构快速转型的阶段, 必须充分发展培训期短、应用性强、高技能型的高等教育, 为快速扩充和升级的工业生产活动提供适应其高速发展的高素质劳动力。

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类型多元化的今天, 不同类型的高校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社会功能, 高等职业教育更强调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高等教育发展到大众化阶段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就业问题。就业是经济发展、民生发展之本, 事关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首先, 以就业为导向, 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中存在一个重要问题, 即教育与市场的脱节。当学校将学生就业问题作为关系学校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来抓时, 学校就会主动适应市场, 了解市场对人才类型和层次的需求, 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第二, 以就业为导向, 有利于准确把握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观和质量观。当前人们存在两种模糊认识:一是认为办学层次越高, 水平也就越高, 故追求学校升格, 不安心于高等职业教育;二是在人才培养中片面强调学科教学, 认为理论研究越扎实, 学生的水平越高。高等职业教育要发展, 一要明确办学方向, 二要树立正确的质量观, 三要进行准确的定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都能办出一流的教育。一流的教育主要体现在先进的办学理念、先进的管理和服务、优质的办学条件和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上, 其最根本的标准是要培养出国家建设需要的人才。

第三, 以就业为导向, 有利于推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制度改革。随着教学与企业生产的紧密结合, 高职院校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需要对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强化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 使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成为创业者, 为社会开创更多的就业机会。

目前, 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面临着三个突出问题, 即办学条件、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水平。国外高职院校发展的经验和我国的实际证明, 产学结合是解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突出问题的唯一解决方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教育方针政策。特别是在改革发展不断深入的今天, 产学结合基于市场化原则, 互惠互利、双向选择, 不但实现了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双赢”, 同时也减轻了政府的负担, 培养了一大批能动手、能创新和就业竞争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结合的改革发展之路”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观, 必须进一步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进行制度层面的教育改革创新, 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首先以就业为导向, 健全高等职业教育就业体系。目前,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在由规模扩张走向以结构调整和质量提升为主的发展阶段, 我们必须把毕业生的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挂钩, 加强地方政府和学校对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视。其次, 深化学习制度改革, 加快人才培养步伐。要建立弹性学习制度, 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间, 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创造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制度环境。通过学制改革, 将进一步推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突出职业教育的灵活性, 满足紧缺人才的需求。三是要研究将高等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准入机制挂钩, 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 满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在师资方面要努力改善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党中央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当前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 专业知识老化, 实践能力较弱, 无法承担大批量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任务, 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充实和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因此要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 在时间和资金方面支持教师到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进行工作实践, 重点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环节教学能力。这方面东部沿海城市和南方城市职业院校由于经费充足执行较好, 而西北院校相对较差。从企业引进一批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也是解决方法之一。高等职业院校要充分考虑和积极适应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灵活设置和调整专业, 并主动与当地企业合作, 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 引进“双师型”教师, 实施“双证书”制度, 大力推广“订单式”人才培养和其他类型的合作教育模式。

家庭教育的发展推动学校教育的发展 篇9

一、榜样的力量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是一个人出生以后能够存活下去的保障。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而家长则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几乎所有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

孩子通过模仿,不仅可以复制观察到的行为,也能随时对模仿到的行为进行加工。一个孩子从出生到上学前这一段时间,他的大部分行为和想法都是来自于家庭的。而进入学龄期,孩子主动学习的能力会有更进一步的体现,尤其对家长的观察和学习也会从不同角度、不同看法上进行模仿和复制,成为一个与爸爸妈妈类似的新的自己,因此,家庭里每一个成年人的言行举止都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人格发展。

每个孩子在学校里与教师及同伴的交流方式、互动模式,甚至解决问题的程式,都会折射出这个孩子在家庭里受教育的方式。而且,孩子在没有任何分辨能力的情况下,会把从家长那里学来的或高尚、或卑微、或任性的行为以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并且,从家长身上学到的这些行为模式,也能在孩子群体里形成小社会互动模式,体现在师生和同伴的相处上。

有的家长把孩子学习差的原因归咎于学校和教师,其实,孩子的学习环境是家长营造的。他们往往会投入很多时间、金钱带孩子去各种补习班,以期能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改变孩子的学习态度,但结果经常是费力不讨好,使孩子越来越讨厌学习。

逼着孩子做事,往往会让有意义的事变得没有价值。一个孩子被家长逼着学钢琴,孩子气得偷偷往钢琴里浇饮料,说余下的课时让爸爸、妈妈去学;一个孩子被家长逼着学舞蹈,孩子宁可故意在体育课上受伤,也不去学跳舞,还说爸妈都不会跳舞,为什么让我跳舞?一个孩子非常喜欢玩游戏,家长督促其认真读书,孩子说:“我看你们从来不读书,不是也过得挺好吗?”

因此,家长榜样力量的体现,其实无处不在,你想要一个怎样的孩子,你就要成为一个怎样的家长,争取成为孩子的榜样。

二、和谐的亲子关系推动学校的进步与发展

亲子关系是在家长和孩子之间建立起来的,孩子的沟通能力和从亲子关系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就是铺垫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的开始,基于此,人际关系的建立也就从这里开始了,而关系是决定孩子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

和谐的亲子关系非常有益于家长和教师的沟通。对于那些与孩子有着良好关系的家长,他们在与学校教师的沟通中,既能帮助孩子达成学习目标,又能积极、迅速地跟教师配合,同时,尽可能地支持学校以及班级组织的各类活动。

和谐的亲子关系,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管理、班级管理,增强学校的教育功能,才能使学校教育计划能够顺利实施,因此,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亲子关系的良好推进。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和谐亲子关系的发展,积极的推进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并推动学校教育的发展。

三、注意家庭教育的连续性,推动学校教育进一步发展

孩子从出生到长大,随着生理、心理方面渐趋成熟,与社会的接触面也越来越大,经验的增多和知识面的拓展,使孩子的眼界逐渐开阔,其兴趣爱好也逐步由家庭转向外部世界,孩子的独立意识也会逐渐增强,父母的绝对权威开始弱化,父母过多干预孩子的行为,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家长要学会和孩子共进退,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发展。

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篇10

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职教育的层次结构

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中西部的西部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东北振兴战略,东部腾飞战略中的珠三角发展战略、长三角发展战略、海西区发展战略、环渤海发展战略,构成了高等职业教育多元发展的区域生态。中国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各产业之间技术构成水平发展不平衡,决定着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必然是多层次的。如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还处于工业化早期,主要以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为主,技术含量较低,对劳动者的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要求相对较低。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主体为专科层次,而且还要部分承担中专层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但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随着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岗位技术难度加大、技术层次高移,实现经济增长的劳动力条件是人力资本的高度积累和国民素质的普通提高,为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类型、层次上的需求,高职教育培养的技术型应用人才必然向本科甚至研究生层次延伸。2011 年2 月,国家教育部批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本科及以上层次应用型技术教育,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其意义不仅是使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率先创建与深圳这个城市相匹配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职业技术大学,也不仅是能够培养适应深圳产业升级和发展转型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更大的意义将是在建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标准方面进行探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将再为中国高职树立新标杆。

二、区域产业结构制约着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

目前,中国的产业结构正处于战略调整时期。第一产业比例逐步降低,第二产业稳步发展,第三产业迅猛上升。高等职业教育应根据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趋势所带动的人才市场需求变化,相应地调整专业结构。首先要以区域支柱产业需求为基础,支柱产业和重点发展产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较大,人才需求比较稳定,这类专业一般为长线宽口径专业,如机械工程、采矿工程、地质工程、冶金工程、车辆工程、资源勘查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等。其次是以区域第三产业需求为方向,随着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例日趋上升,新设置专业和老专业改造要以第三产业的高新技术领域为方向,如电子商务、计算机信息管理、网络维护与管理。第三要以特定行业或岗位需要为补充,如粮食加工、油脂制取、饲料检测等专业。这些行业有特定的人才需求,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发展契机和空间。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面向区域经济、面向高新科技、面向产业调整,主动适应社会的技术创新、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设置新专业、改造老专业、提升长线专业。专业设置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是实现社会需要与高等职业院校实际教学工作相结合的桥梁与纽带。

三、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影响着高职学生的就业流向与就业质量

根据佩蒂一克拉克定律,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就业人口将发生梯度转移,即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依次流动,结果是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的比例逐渐减少,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比例逐步增加。而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的行业均属于第二、第三产业。由此可知,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流向和就业质量有着明显影响。

(一)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影响着高职学生的就业流向

一般而言,地方经济发展的水平越高,总量越大,对人才培养的数量需求越多,质量要求越高,为毕业生创造的就业机会也越多。如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发展区遍布的各大跨国公司,独资合资企业,大中型国营企业和民营企业每年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反之,经济发展水平差、总量小的地区,对各类人才吸纳能力有限,高校毕业生、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就更加困难。据各地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新疆为60.8%,四川为64.6%,安徽为61.64%,北京为84.5%,广东为88.9%。以上海地区为例,2005 年GDP总量为9 143.95 亿元(人民币),人均32 258 元(人民币),在全国31 个省市中名列第一,已经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每年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按教育部统计,截至2005 年10 月20 日,上海市高校共有毕业生11.7 万人,其中研究生1.7 万人,本科生5.4 万人,专科生4.6 万人。就业人数大幅增加,总体就业率为93%,各学历层次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研究生96.6%。本科生93.2%,高职高专生91.4%,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2009 届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已不低于非“211”本科院校。无论是总体就业率还是分学历层次就业率都明显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影响着高职学生的就业质量

根据麦可思《高等职业院校2009 届毕业生就业状况与就业能力分析报告》显示:经济发达地区如泛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域的上海、江苏、浙江的2009 届高职院校毕业生半年后的月薪最高,为2 054 元。不仅仅是给高职院校毕业生提供一个岗位,而且给高职院校毕业生提供一个好岗位,而且是一个拥有较完善的社会保障、较好的福利条件和良好的个人发展前景的真正工作。经济欠发达地区如泛渤海湾经济区域的河北、内蒙古、山西的2009 届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半年后平均月薪最低,为1 730 元,这样的工资水平,难以在生活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体面地工作与生活。高职教育的就业还处于低水平就业,低技能就业,低收入就业,是不能为企业创造高附加价值产品的就业。应该说90%以上缺工企业不同程度存在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社会保障差、个人发展前景差等就业环境和就业质量的问题。高职教育的就业质量是一个很久以来被忽视,正在被重视,而且越来越被重视的一个问题。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 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所要求的:“要切实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完善劳动保护机制,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

摘要: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决定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制约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影响着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流向与就业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地方上高等级教育资源,将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支撑、高标准的培训服务、高水平的技术支持。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的战略互补关系,将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也为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大空间。

上一篇:不可思议的金属玻璃下一篇:离经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