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

2024-05-17

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精选十篇)

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 篇1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素养

现代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 是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 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职业素养包含两个重要因素:敬业精神及合作的态度。态度是职业素养的核心, 好的态度比如负责的、积极的, 自信的, 建设性的, 欣赏的, 乐于助人等态度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中职生毕业以后是否能顺利就业, 取决于自己的职业素养即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 其中职业技能和职业行为方面, 学校可以加强技能课的训练, 使学生轻松获得, 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却需要从学生的思想上入手, 即从德育入手。

良好的道德表现为:乐观、向上、富有同情心, 具有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和良好的处事态度, 这些特征大都取决于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 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对提升中职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进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作用重大。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德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德育要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意识倾向性, 特别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倾向性和道德心理品质。

德育是指向学生传授一定社会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 以形成他们的思想品德, 发展其道德判断能力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活动, 通常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倾向性、道德心理品质以及提高道德判断能力、自我修养能力等, 既是德育的任务, 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这种任务的交叉重叠, 反映了二者之间横向上得密切关系。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密切关系最集中地体现在人的性格上

普通心理学研究表明, 性格是人对客观现实的稳固态度以及与之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与品德有相似的结构, 统一在一个完整的个性之中。培养良好的性格与形成先进思想和优秀品德是同一个德育过程的两个不同侧面:一方面性格受到世界观和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另一方面, 良好的性格又是形成优良品德和世界观的基础。有些性格特点, 如讲文明、讲礼貌, 遵纪守法等是优良品德的直接组成部分;有些性格特点, 如正直、勇敢、艰苦奋斗, 不畏艰难等, 则是形成优良品德的基础。此外如狂妄自大、自私自利、狭隘自卑、悲观厌世等性格特点, 则是形成低劣思想品德的基础, 有些则是直接组成部分。这样看来, 一个人不具备良好的性格, 就谈不上先进思想和优秀品德的形成。

三、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各育的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就象血液渗透在人体各器官与组织内一样, 渗透在人的各项素质之中, 是提高人整体素质的最佳载体;在人的素质结构中, 心理素质具有核心地位和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是其它教育的中介和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开发智力等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前提。

四、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学业事业成功

只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才能从容面对前进中的阻碍和困难, 勇往直前。

五、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个体心理只有处于正常健康的状态时, 才最容易接受社会的各种要求、道德规范, 适应社会, 逐步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良好品德。好的品德往往建立在良好的心理素质上。

六、心理健康教育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地生活与发展成人

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有助于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 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 培养学会的心理健康教育, 使之心理处于健康状态, 是其正常地生活、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现代企业需要的是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中职毕业生, 企业已经把职业素养作为对人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 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 是学生进入企业的“金钥匙”。

总之, 心理健康教育对提升中职生的职业素养非常重要。中职生的专业技能知识固然重要, 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到, 中职生心理健康的程度直接影响了他的人生态度, 影响他以后的职业素养, 只有正确地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 做到因材施教, 才能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改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这样才能做到专业技能知识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辅相成, 从而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 才能达到为国家、社会培养高素质综合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中职类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篇2

伴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逐年持续增加,下岗职工再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再就业、退伍和转业军人再就业、城镇新增劳动力再就业等多峰叠加局面同时存在,大学毕业生的社会有效需求并未明显增加,就业市场供需矛盾将长期存在,就业竞争亦将日趋激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面临此种局面,大学生要想争取更多就业机会,顺利进入职场,并迅速实现由“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必须提前做好充分准备,竭力培养、提升自身“恭、宽、信、敏、惠”等方面的职业素养。

一、恭。所谓恭,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尊重自己,二是尊重别人。国际著名培训大师、哈佛大学博士后、牛津大学博士后余世维曾说过,“一个人靠IQ闯入职场,凭EQ获得发展与进步。”所谓EQ(情商)就是要善于觉察自身情绪,控制和利用他人情绪,就是善于与人沟通,与人合作,有出色的人际交往能力。要增强自身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首要前提就是学会自尊与尊重他人。依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尊重是人生高层次需求之一,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与尊重。要获取他人与社会的认可、信任与尊重首先必须学会自尊,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升自身素养,提升个人魅力,竭力发展完善自我。孔子云,“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自身修养提高了,眼界开阔,知识丰富,待人正直、诚实,长此以往,就会逐渐赢得他人与社会青睐、认可与尊重。在此基础上,再学会尊重别人,才能被别人所接纳,才能融入团队、融入集体、融入社会。当代大学生必须学会在尊重自我的基础上,尊重、了解、接纳他人,富有同理心、感恩心,尊重他人的信仰与风俗习惯,营造有利于自身与别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和谐氛围,才能成为各用人单位接纳、欣赏的“抢手货”。

二、宽。所谓宽,就是海纳百川,拥有宽广的胸怀,宽容、理解他人。“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优势与长处,有自身的缺点与不足,都会犯错误。只有学会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学会扬弃,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才能争取最大限度的人和,获得提升。这就需要一种大度,一种宽容,学会吸纳他人精华,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发展自我。这是社会规律和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顺利踏入职场,获取他人认可与尊重的必要条件。当代大学生必须培养以恕己之心恕人,责人之心责己,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对他人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这会为你赢得好人缘,极大提升个人品牌价值。

三、信。所谓信,就是诚实、讲信用。古人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圣经》里说“诚信比财富更有价值”,西方谚语中亦有“诚实是最好的政策”的说法,由是观之,诚实守信,是全世界公认的做人基本准则之一。在我国,诚信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代市场经济建设的基石之一,是市场经济得以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与保证。诚信也是海尔集团、宝洁公司、微软公司等知名公司克敌制胜的法宝、选拔人才的首要标准。香港著名企业家李嘉诚也曾总结到:“做事先做人,一个人无论成就多大的事业,人品永远是第一位的,而人格第一要素就是诚信。”当代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要着力培养自身诚信价值观,长期遵守诚信原则,逐步建立和维护自身信誉和品牌,才会在将来职场中受到青睐并委以重任,才能获得不断成功和可持续发展。

四、敏。所谓敏,就是行动敏捷、做事果断,是一种积极主动、不折不扣、高效率的执行力。制订正确目标和详细周密行动方案是取得成功的前提,而眼观全局、抓住机遇、果断行动、坚持到底的执行力则是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在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企业越来越看重员工的执行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代大学生一方面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兼职、社会实践等方式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提升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也应利用一切条件,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言必行,行必果,潜心培养积极主动、勤奋拼搏、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执行力,才能在职场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惠。所谓惠,就是学会分享成果,学会服务他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个人发展与他人发展、社会发展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国内乳业巨头蒙牛集团总裁牛根生非常重视“惠”,正是他的“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人生信条,坚持“惠及”同事的做法奠定了事业成功的基础。现代社会,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一个团队要想在激烈竞争中立足,每个成员必须识大体、讲奉献,善于“惠及”他人,才能众志成城,具有很强的凝聚力、战斗力,就会不断地由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当代大学生在校期间就须培养“惠及”他人、服务他人的高尚情操,才能在将来职场中尽快融入职场、融入团队,取得成功。

素养决定习惯,习惯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结果影响人生。素养是成功的前提与保证。面临当前严峻就业形势,大学生须早动手、早准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从“恭、宽、信、敏、惠”五方面着力培养与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就会给成功增添砝码,在激烈竞争中获取不断胜利。

古人曾以“立业成家”作为人一生当中的两件大事,可以看到,职业的成败直接决定着人生的成败。在现代社会,职业的成功与否与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随着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要想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需要迅速适应学校环境向职业领域的转变。这种转变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他们是否具备社会所认可的职业素养。同时需要认识到,这种素养的具备绝不是朝夕可获的,因此,大学阶段职业素养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素养从意识层面包括秩序意识、合作意识和尊重意识,从能力方面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

一、意识层面的培养

1.大学生秩序意识的培养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是一种有意识的群居动物。人们必须进行各种社会交往才能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人们互动交往的过程中,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公共活动,为了使人们的公共活动成为可能,相应的公共秩序开始形成。但是共同秩序的形成并不意味着社会就能够正常的运行和发展,只有秩序内化为人的意识并转化为具体现实行为的时候,这一过程才能实现。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秩序意识的培养是获得良好职业素养的前提。但是,如何才能培养这种秩序意识呢?

首先,必须培养学生对于所担当角色的自我认同。秩序意识的培养是一个角色自我认同的过程,学者於兴中在《法律文化研究文丛:法治与文明秩序》中曾经提到:“一个文明秩序的意识指对该文明秩序的认同,包括对其中的权威系统、概念范畴和制度安排的认同。认同有强制性的,也有自愿性的;前者往往不能持久,而后者才是真正的认同。”於教授在这里所提到的认同,实际上是一个角色或规范的认同过程,而其所讲的自愿性的认同也即角色的自我认同。马克思曾经提到,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良好社会关系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一个组织来讲,每一个成员都是构成这一系统的有机部分,要想在这个平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个人价值,每个个体就必须遵守这个组织所要求的游戏规则。然而在现实中,传统的秩序理念仍旧在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思想里活跃着,在以“己”为中心的秩序意识指导下,将与用人单位的签约看作仅仅是自己的退路;而把违约看作是“人往高处走”的必然代价;工作过程中,难以认同组织文化,与整个组织融合不够,眼高手低,好高骛远,消极怠工,频繁跳槽等现象时有发生。应该看到的是,高等教育教给学生专业的操作技能,仅仅是满足职业岗位需求、承担组织秩序化分工合作的基本前提。然而,职业技能的社会发挥是以职业角色的充分认同为基础的,只有将所承担角色变为自己意愿的时候,才能使自己的心、体、才真正合而为一,才能使自身与组织真正融为一体,组织的目标也只有在此条件下才能有效地实现。

因此,使当代大学生真正具有一个组织人或是社会人的认同意识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认同组织,遵守组织制度是组织秩序意识内化的重要基础,只有将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置身于整个职业当中,才能完成对本职业角色的充分认同。

其次,必须培养学生认识差异、了解差异并接受差异的意识。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的发展犹如高速飞转的车轮,事先的预计永远不能完全与现实的发展相接轨,任何事物都处在时刻变化的过程之中,而有变化,就会有差异。相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这些差异包括:生存环境的差异、社会资本的差异、理想现实的差异、人性自然的差异、所学专业技术与现实需求的差异,等等。在走向社会、走向组织以及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了解与熟悉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了解差异、认识差异并且接受差异的过程。美国学者霍兰德在《性格分析学》中曾指出:现实中,每个个体都需要找回真实的自我,同时让自己了解别人,进而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最后喜欢这个差异,让自己宽容别人,从而不断锻造自己的人格魅力,才能够真正满足社会的要求。事实也如此,差异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能一味强求事物的统一,这样一个求同存异的过程也便是一个秩序认同的过程。在“熟人社会”中形成的“以个人是非为是非”的为人处事原则,往往是不能接受这种差异的,现实中具体体现在缺乏宽容、恃才放旷、刚愎自用、目空一切。这样带来的后果必然是自身价值与社会认同的严重脱钩,虽然“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只能自我封闭、孤芳自赏。

2.大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合作意识的培养是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日益分化的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来共同完成发展目标。因此,近年来我国教育界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就是团结合作。社会与各级组织已经意识到,在全球化的今天,要与国际接轨,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是必备的人力资源。在培养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的同时,合作意识或团队意识正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高等教育的理念不是培养独立的个体,而是培养一批拥有独立意识的“社会人”。因而,合作意识理应成为现代人应有的内涵。合作意识是社会人重要的素养之一,每个受教育者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树立较强的社会合作的意识,才能适应社会化职业的要求。

首先,合作意识要求首先培养个体较强的操作能力。意识是属于思维方面的东西,它不可能独立于客观物质之外,因此,专业的操作能力是合作意识形成的必要前提。一个合作意识较强的团队,是一个战斗力很强的集体,个体在团队中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才能最终使团队完成赋予自身的使命。这种操作能力,应该包括对工作流程和目标的充分认识,对操作环节的充分熟悉,以及操作技能的娴熟程度。只有满足了这种前提,合作才有可能,合作的过程才能得以实现,团队精神才能得以形成,合作意识才能真正得以具备。

其次,合作意识的培养还需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或责任心。责任心包括认真、负责的特质,还包括与意志相关的变量,如努力工作、成就取向以及坚持真理等。在工作中,无论员工职位高低,能力大小,责任心是其必不可少的素质。因为,责任心是对工作本身的负责,同时也是对他人工作的负责。在团队合作中,出现多人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是必然的,个体要能在集体中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同时,密切配合他人,支持他人,才能激发出集体更大的潜能,达到“1+1>2”的效果。“以私为始,以己为终”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其结果是不仅自己份内之事无法做好,甚至会影响整个工作的最终完成。

在走向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正与国际接轨,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曾经讲到:“在发展过程中,一个基本要素是个人,除非国民是现代的,否则一个国家就不是现代的”,而现代人的特点之一就具有可依赖性和信任感,也即“可合作性”。对生活的世界以及周围的人的积极相处,并获得他们的信任,使社会成为依赖人类理性力量和由理性支配下的社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应是这样一种高素质的现代人,因此,合作意识必然成为其重要的品质。

3.大学生尊重意识的培养

尊重,是对有价值的存在给予最充分的尊敬和重视。学会尊重是一个人成为有人格的人,并能享有做人尊严感的关键。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之一就在于教人充分地学会尊重。可以这么讲,在人的内心中,如果没有了这种尊敬和重视之感,一切都会化为乌有。对于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来说,具备尊重意识,是其获得幸福、自由、尊严和终极价值的前提,也是其必须具备的一个最基本的伦理理念。

在进人大学深造之前,因为学业成绩优异,一些“准大学生”就已经是家庭、学校、社会极力给予肯定或尊重的对象。随着高考的成功,他们个人的优越感、成功感在相对少的大学升学率中再一次获得肯定。于是在跨进了“象牙塔”的大门之后,个人尊严感的满足成了至关重要的事情。遗憾的是,这种尊严的满足并没有建立在新的成功的获取上,也没有建立在对他人、群体的利益给予了充分的尊重而自然获得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自我的存在本应获得尊重的一厢情愿的基础上。换句话来说,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是以个人为中心来论及人的生命尊严的,也就是说,只想获得尊重而不想给予,或没有养成自觉地给予他人、群体有价值的存在以同样的尊重的品德。同时,生存环境的改变使得过去由于敬畏而产生的尊重意识逐渐消亡。在中国传统的伦理教育中,尊敬长辈是一种美德,也是经常用来教育晚辈的一项内容。而对长辈的尊敬源于对他们的生存敬畏。因此,在每个人的思维中,并不是完全没有任何的尊重意识。但是,当其跨入大学的殿堂时,每一个个体都会发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与周围的人处在同一个社会的定位点上,原始的敬畏感逐渐消失了,而建立在敬畏基础上的尊重也就开始逐渐地走向了衰弱。

事实上,由于大学生在尊重的概念模糊之后,部分人就会将自己封闭起来,不与他人更多地接触,不与群体相融,在相隔绝中享有虚幻的尊严感。而另一部分人则会始终处在与别人的对立之中,动辄怒目而视,拳脚相向。于是,孤独、寂寞、空虚、困惑、焦虑等相伴而生。或者,由过分的自尊而转化为自卑,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这样一种不健康的尊严感极可能导致大学生道德人格的扭曲,大学校园里频频发生的恶性事件就是佐证。他们可能在学校时是个好学生,但在走向社会之后却在如何做人,做有尊严的人上成为了失败者。据调查,在心理疾病的患病率上,大学生处于社会各阶层之首。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没有正确的自我意识,没有能处理好人际关系、人与群体的关系而造成的。这一问题成为了影响大学生作为合格的高等教育接受者走向社会、从事社会工作的瓶颈。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尊重意识就成为高等教育必须面对的课题或任务。

首先,高等教育应该将树立大学生的尊重意识放在正确的位置上认真加以对待。我们认为,首先是要教会学生学会自尊。因为尊重自己是尊重他人、尊重社会的起点和基础。尊重自己就要正确认识自己和接纳自己,每个人应该承认遗传、环境、条件的差异和影响,承认现实中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善待自己、热爱生命,热爱生命存在的每一瞬间。其次要教会学生尊重他人。要让大学生明白,个人生命尊严的获得是建立在对他人生命尊严的充分尊重之上的,尊重他人,并不是失去自我。尊重他人是在平等和张扬个性的基础上,对他人人格尊严的尊重。人只有在与他人的现实联系之中,才能发展出人的生命本质。自卑和自傲都不利于同他人进行正常的交往。尊重别人要学会平等待人、诚实守信、善于助人、宽容大度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真正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够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再次,要让学生学会尊重社会。尊重社会就是要有责任意识,社会是人与人发生关系的场所。这个场所需要共同的规则来规范,遵守规则就是尊重社会最基本的表现,权利和责任意识是尊重社会的基本内容,所以每个人都要学会尊重社会、遵守社会的共同规范,在维护自身权利的同时,勇于承担自己所应负的社会责任。最后,教会学生尊重自然。尊重自然就是要和自然和谐相处。自然是人类赖以生活的环境,每个人都应具有环境意识,通过保护环境形成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只有学会了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才能说是一个具备了尊重意识的人。因此,尊重教育应当是21世纪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理性追求。

其次,培养大学生的尊重意识应该遵循科学的认识规律。尊重的过程是一个接受、重视和赞扬“三位一体”的过程。接受,表现为承认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存在都具有其存在的意义,每一份劳动及劳动的过程都有其内在的价值,即便是存在差异,也须了解这种差异,尊重这种差异、接受这种差异。重视,表现为对他人存在、行为及其结果的关注,不仅要体现对于其他同时在场者的适度关心和谦让,还要对于体力和智力上较弱的在场者的适度照顾。赞扬,表现为对他人言语、行为方式和劳动成果的称赞和颂扬,即积极的肯定。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互相依存、互为前提、互为基础,构成了整个尊重意识形成的三大环节。

第三,培养大学生的尊重意识应面向职业的需求。在现代职场中,尊重意识表现的非常必要。每一个组织人在社会中的活动都希望建立在彼此平等的基础之上,而这种平等的前提就互相尊重。没有或者缺少尊重意识的人,不仅不会在职业活动中受到他人的尊重,久而久之还会被排除在正常的社会交往之外,成为一个孤独的人。

二、能力层面的培养

1.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不可缺少的途径,人的认识的升华和动手能力的提高也离不开实践活动。实践能力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在由学历社会向能力社会发展,社会上的用人观念也在转变,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不仅要看求职者的文凭和学历,而且要看其能力,看其是否有真才实学。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那么,作为大学生如何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呢?

首先,从实践的理念来讲,正确实践意识的确立是实践能力培养的前提。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需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为此首先需要强化参与意识,要积极参加课内外、校内外的各种实践活动,使自己在活动中经受锻炼,要重视实践参与的过程,而不要过分计较实践参与的结果;其次要强化创新意识,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大学生要勇于解放思想,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敢于打破常规,在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上下苦功;再次要有竞争意识,竞争为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带来压力和动力。大学生要通过各种实践机会,培养竞争意识和挑战意识,不怕失败,不怕挫折,永不言败,经受各种磨练和考验,使自己百炼成钢,成为一名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素质高、能力强的优秀人才;最后要强化精品意识,无论参加什么实践活动,都要精益求精,善始善终,扮演成功的角色,力求做到不干则已,干则一定干好干出名堂来,而不要滥竽充数或虎头蛇尾、半途而废。

其次,从高校角度来讲,合理的教学实践过程的安排是实践能力培养的载体。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的主要途径,许多高校都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主要有实验课、计算机操作课、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内容。大学生要克服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学习轻动手能力培养的错误观念,强化实践意识,重视实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教学中要力求做到严细认真,一丝不苟,把知识学习同实践锻炼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将自己的知识优势转化为能力优势,使自己的人才价值不断升值。

最后,从学生角度来讲,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是自身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校园文化活动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大学教育中学生有很多科学研究的机会,但大都限制在课程论文的范围之内,只有在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参与社会竞争,例如,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科研竞赛等活动可以让在校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选择自己喜欢的课余学术研究活动,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而社会实践活动则为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社会实践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三下乡、科技和教育扶贫、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挂职锻炼”等活动。大学生要力所能及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做好准备。

2.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知识、信息正逐步取代劳动力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战略资源。任何一种职业的发展,都有赖于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是否具备创新能力,成为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一扇“龙门”。如何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任何一多高等院校都在思考的问题。

首先,从整个高等教育的角度来看,教育模式的改革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教学方式早已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不仅忽视了学生个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活力,而且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在今天这个迈向知识经济的时代,其不良后果尤为明显。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必须进行高等教育的改革。

其次,从学校师资来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保证。事实证明,在广大青年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能,如果教师善于发现并加以正确引导,将极大地促进学生创造性潜能的开发,在他们之中将有可能产生更多的发明家。如果教师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就会通过潜移默化有效地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创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反之,如果一个教师缺乏创新意识,思想僵化,缺乏活力,学生就会变的循规蹈矩,无法创新。

最后,从学生角度来看,个性的充分发展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条件。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和主观努力各不相同,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智力水平也不一样,因此,处在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主体既有共性的相似,又有个性的差异。然而,传统教育所实行的是集体教学、同步发展,很少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点,很少为学生的个性提供必要的发展空间,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自主思维意识和独立创新精神,影响了学生个人特长的发挥,造成发展上的平庸,处事上的千篇一律。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不再是整齐划一的行动,而是丰富多彩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高等教育所要培养的不是单纯接受知识的工具,而是个性鲜明,有独立意识的人。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专才专用,注重个性发展,提倡标新立异,即提倡创新教育。只有允许学生个性充分自由的发展,他们的潜能才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才可能发现新问题、作出新成果,孕育出真正的创造力,成为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社会要求的人才。

在现代社会,职业的成功与良好的职业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必须与社会需求相统一。在此背景下,职业素养的培养也就成为了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责和凸显功能。

作为职业素养的意识层面,秩序意识、合作意识和尊重意识是当代大学生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所必须拥有的“三大法宝”。这三者之间互相关联,互为前提。只有将“秩序”内化为主体意识的时候,个体才能明确自己的定位,才会懂得尊重他人、尊重社会,才会具有高度负责的责任心和责任感;只有具备较强的合作精神,个体才能做到遵从秩序,以大局为重,才会懂得尊重和珍惜他人的劳动;只有学会了尊重,个体才会学

中国知网(CNKI)将职业素养定义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

很多企业界人士认为,职业素养至少包含两个重要因素:敬业精神及合作的态度。敬业精神就是在工作中要将自己作为公司的一部分,不管做什么工作一定要做到最好,发挥出实力,对于一些细小的错误一定要及时地更正,敬业不仅仅是吃苦耐劳,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做好公司分配给的每一份工作。态度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好的态度比如负责的、积极的,自信的,建设性的,欣赏的,乐于助人等态度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那么,职业素养在工作中的地位如何呢?

《一生成就看职商》的作者吴甘霖回首自己从职场惨败者到走上成功之道的过程,再总结比尔·盖茨、李嘉诚、牛根生等著名人物的成功历史,并进一步分析所看到的众多职场人士的成功与失败,得到了一个宝贵的理念:一个人,能力和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在职场要成功,最关键的并不在于他的能力与专业知识,而在于他所具有的职业素养。提出,一个人在职场中能否成功取决于其“职商”,而职商由以下10大职业素养构成:

工作中需要知识,但更需要智慧,而最终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素养。缺少这些关键的素养,一个人将一生庸庸碌碌,与成功无缘。拥有这些素养,会少走很多弯路,以最快的速度通向成功。

前面已经提到,很多企业之所以招不到满意人选是由于找不到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毕业生,可见,企业已经把职业素养作为对人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如成都大翰咨询公司在招聘新人时,要综合考察毕业生的5个方面:专业素质、职业素养、协作能力、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其中,身体素质是最基本的,好身体是工作的物质基础;职业素养、协作能力和心理素质是最重要和必需的,而专业素质则是锦上添花的。

职业素养可以通过个体在工作中的行为来表现,而这些行为以个体的知识、技能、价值观、态度、意志等为基础。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企业必需的,是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是大学生进入企业的“金钥匙”。

2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构成“素质冰山”理论认为,个体的素质就像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水上部分的知识、技能仅仅代表表层的特征,不能区分绩效优劣;水下部分的动机、特质、态度、责任心才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关键因素,鉴别绩效优秀者和一般者。

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也可以看成是一座冰山:冰山浮在水面以上的只有1/8,它代表大学生的形象、资质、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是人们看得见的、显性的职业素养,这些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而冰山隐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占整体的7/8,它代表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是人们看不见的、隐性的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共同构成了所应具备的全部职业素养。由此可见,大部分的职业素养是人们看不见的,但正是这7/8的隐性职业素养决定、支撑着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外在表现。

因此,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着眼于整座“冰山”,并以培养显性职业素养为基础,重点培养隐性职业素养。当然,这个培养过程不是学校、学生、企业哪一方能够单独完成的,而应该由三方共同协作,实现“三方共赢”

做为职业素养培养主体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该学会自我培养。

首先,要培养职业意识。雷恩·吉尔森说:“一个人花在影响自己未来命运的工作选择上的精力,竟比花在购买穿了一年就会扔掉的衣服上的心思要少得多,这是一件多么奇怪的事情,尤其是当他未来的幸福和富足要全部依赖于这份工作时。”很多高中毕业生在跨进大学校门之时就认为已经完成了学习任务,可以在大学里尽情地“享受”了。这正是他们在就业时感到压力的根源。清华大学的樊富珉教授认为,中国有69%-80%的大学生对未来职业没有规划、就业时容易感到压力。中国社会调查所最近完成的一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75%的大学生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就业。50%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没有目标;41.7%的大学生表示目前没考虑太多;只有8.3%的人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并且充满信心。培养职业意识就是要对自己的未来有规划。因此,大学期间,每个大学生应明确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将来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环境能支持我做什么?着重解决一个问题,就是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包括自己的气质、性格和能力,以及自己的个性倾向,包括兴趣、动机、需要、价值观等。据此来确定自己的个性是否与理想的职业相符: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结合环境如市场需要、社会资源等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行业选择范围,明确职业发展目标。

其次,配合学校的培养任务,完成知识、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

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比较容易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学校的教学及各专业的培养方案是针对社会需要和专业需要所制订的。旨在使学生获得系统化的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和知识的运用,并使学生获得学习能力、培养学习习惯。因此,大学生应该积极配合学校的培养计划,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尽可能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包括教师、图书馆等获得知识和技能,做为将来职业需要的储备。

再次,有意识地培养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作风等方面的隐性素养。隐性职业素养是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核心职业素养体现在很多方面,如独立性、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职业操守等。事实表明,很多大学生在这些方面存在不足。有记者调查发现,缺乏独立性、会抢风头、不愿下基层吃苦等表现容易断送大学生的前程。

如厦门博格管理咨询公司的郑甫弘在他所进行的一次招聘中,一位来自上海某名牌大学的女生在中文笔试和外语口试中都很优秀,但被最后一轮面试淘汰。他说:“我最后不经意地问她,你可能被安排在大客户经理助理的岗位,但你的户口能否进深圳还需再争取,你愿意么?”结果,她犹豫片刻回答说:“先回去和父母商量再决定。”缺乏独立性使她失掉了工作机会。而喜欢抢风头的人被认为没有团队合作精神,用人单位也不喜欢。

如今,很多大学生生长在“6+1”的独生子女家庭,因此在独立性、承担责任、与人分享等方面都不够好,相反他们爱出风头、容易受伤。因此,大学生应该有意识地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培养独立性、学会分享、感恩、勇于承担责任,不要把错误和责任都归咎于他人。自己摔倒了不能怪路不好,要先检讨自己,承认自己的错误和不足。

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 篇3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素养

现代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职业素养包含两个重要因素:敬业精神及合作的态度。态度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好的态度比如负责的、积极的,自信的,建设性的,欣赏的,乐于助人等态度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中职生毕业以后是否能顺利就业,取决于自己的职业素养即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其中职业技能和职业行为方面,学校可以加强技能课的训练,使学生轻松获得,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却需要从学生的思想上入手,即从德育入手。

良好的道德表现为:乐观、向上、富有同情心,具有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和良好的处事态度,这些特征大都取决于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对提升中职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进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作用重大。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德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德育要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意识倾向性,特别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倾向性和道德心理品质。

德育是指向学生传授一定社会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以形成他们的思想品德,发展其道德判断能力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活动,通常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倾向性、道德心理品质以及提高道德判断能力、自我修养能力等,既是德育的任务,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这种任务的交叉重叠,反映了二者之间横向上得密切关系。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密切关系最集中地体现在人的性格上

普通心理学研究表明,性格是人对客观现实的稳固态度以及与之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与品德有相似的结构,统一在一个完整的个性之中。培养良好的性格与形成先进思想和优秀品德是同一个德育过程的两个不同侧面:一方面性格受到世界观和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另一方面,良好的性格又是形成优良品德和世界观的基础。有些性格特点,如讲文明、讲礼貌,遵纪守法等是优良品德的直接组成部分;有些性格特点,如正直、勇敢、艰苦奋斗,不畏艰难等,则是形成优良品德的基础。此外如狂妄自大、自私自利、狭隘自卑、悲观厌世等性格特点,则是形成低劣思想品德的基础,有些则是直接组成部分。这样看来,一个人不具备良好的性格,就谈不上先进思想和优秀品德的形成。

三、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各育的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就象血液渗透在人体各器官与组织内一样,渗透在人的各项素质之中,是提高人整体素质的最佳载体;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具有核心地位和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是其它教育的中介和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开发智力等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前提。

四、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学业事业成功

只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从容面对前进中的阻碍和困难,勇往直前。

五、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个体心理只有处于正常健康的状态时,才最容易接受社会的各种要求、道德规范,适应社会,逐步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良好品德。好的品德往往建立在良好的心理素质上。

六、心理健康教育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地生活与发展成人

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有助于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会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之心理处于健康状态,是其正常地生活、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现代企业需要的是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中职毕业生,企业已经把职业素养作为对人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是学生进入企业的“金钥匙”。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对提升中职生的职业素养非常重要。中职生的专业技能知识固然重要,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中职生心理健康的程度直接影响了他的人生态度,影响他以后的职业素养,只有正确地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做到因材施教,才能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改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这样才能做到专业技能知识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辅相成,从而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才能达到为国家、社会培养高素质综合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操作与务实》陈家麟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中职“三维”职业素养教育模式研究 篇4

一、素质与素养辨析

1. 素质包括先天素质和后天素质。先天素质是指通过父母遗传因素而获得的素质;后天素质是指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而获得的素质。

“素质”一词本是生理学概念, 指人的先天生理解剖特点, 主要指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 素质是心理活动发展的前提, 离开这个物质基础谈不上心理发展。人的心理活动是在遗传素质与环境教育相结合中发展起来的。而人的素质一旦形成就具有内在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2. 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 即“遗传素质”。

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 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 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由于需要“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 故又称素养。

那种认为“中职生素质太差, 朽木难雕”的看法, 强调的是“狭义素质”, 实质上是认同“先天素质决定论”, 这种看法无疑否定了中职教育存在的意义。与此看法截然不同是:中职生具有巨大的潜力, 只要我们善于去“发现”并“发展”他们的优势智能, 就可以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这强调的是“广义素质”, 实质上是认同“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 受后天教育训练和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

二、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

1. 职业素养

职业素质 (Professional Quality) 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 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习惯、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 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 (如身体状况等) 。

“素质”体现到职场上就是职业素养;体现在生活中就是个人素养或者道德修养。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 是职业内在的要求, 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

职业素养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 其教育与修炼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方面:形象与礼仪、情感与态度、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技能、协调与沟通、学习能力、合作能力。通过七个方面的培养与训练, 能够帮助个人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快速融入职场, 实现人生价值。

2. 职业能力

所谓职业能力, 是指从业人员从事某项职业活动所具备的能力。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其中, 专业能力是指劳动者所具有的从事该项职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属于外在的显性能力;而方法能力是从业者对学习方法和工作方法的掌握和理解;社会能力是指如何处世, 特别是如何与他人共事的能力, 后两者都是内在的隐性能力, 即泛化的、非专业的职业能力, 又称通用能力或关键能力。劳动者的职业素养的高低, 不仅体现在专业能力所涉及到的专业知识, 操作技能上, 更重要地体现在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上。

由此可见, 一个人职业素养高低决定职业能力的强弱;职业能力的强弱将成为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

3. 素质冰山模型的实践意义

依据美国学者莱尔·M·斯潘塞和塞尼·M·斯潘塞博士 (Lyle M·Spencer, Jr·&Signe M·Spencer) 的“素质冰山模型”理论 (如图1所示) 。

如果把一个员工的全部才能看作一座冰山, 浮在水面上的是他所拥有的资质、知识、行为和技能, 这些就是员工的显性素养, 这些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 或者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而潜在水面之下的东西, 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 称之为隐性素养。显性素养和隐性素养的总和就构成了一个中职生或企业员工所具备的全部职业素养。

一名中职生就像冰山, 呈现在人们视野中的部分往往只有1/8, 而看不到的则占7/8。上边的1/8是其资质、知识、行为和技能, 下面的7/8则是由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三个方面形成的基石。要培育优秀的职业素养, 就要重视隐性方面的内容, 因为它占素养的7/8, 同时还深刻地影响着1/8的显性素养。

4. 职业素养构成的实践意义

虽然中职生以“专业技能强”而受到用人单位青睐, 而“职业素养低”却成为了初次就业持续时间短的主要原因。中职生的显性素养, 即处在水面以上的, 教师一般比较重视, 相对来说也比较容易改变和培养, 也比较容易见成效。而“水下部分”, 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的隐性素养, 经常被教师及中职生所忽视。所以, 加强中职生职业素养教育特别是隐性素养教育, 就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职业素养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 中职校要像抓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显性素养那样, 狠抓隐性素养的提升, 补长中职生职业能力的“短板”, 才能铸造出有优秀职业素养的中职生。

三、“三维”职业素养教育模式

1. 中职生成长路径

当学生初中毕业进入中职校后, 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 就步入了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新阶段。依据萨柏理论, 中职生正好处在职业生涯发展的探索阶段 (15-24岁) (如图2所示) 。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学校学习进行自我考察、角色鉴定和职业探索, 完成择业及初步就业。探索阶段具体又也可分为3个时期, 如表1所示。

中职生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沿“初中毕业生→中职生→准职业人→职业人”的路径, 以跨入“职业化”的校园文化环境为起点, 以形成职业人应具备的专业素养、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技能为核心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阶段。

2.“三维”职业素养教育模式

按“三维”来构建的职业素养教育模式 (如图3所示) 。

“三维”职业素养教育模式是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和要求, 按学习时间、专业能力、职业素养三方面来构建中职生在校学习与实践序列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特点是:

第一维是指“学习时间轴”。中职生在校三年, 要经历“职业准备期”向“职业发展期”过渡, 按照学习进程, 必须注重教育内容的序列化、连续性和阶段 (每学期) 的特殊性。学生学习要经历从“职业体验”式学习到“顶岗实习”的专业实训, 从“单项技能训练”到“企业综合实践”的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 逐步实现从“初中毕业生”到“中职生”, 再到“准职业人”, 最后到“职业人”的蜕变。

第二维是指“专业能力轴”。中职生专业能力的提高, 始终贯穿着“学习过程”与“生产 (实践) 过程”相对接的这条主线, 从认知实训、专业实训、岗位实训、综合实训到顶岗实习, 突出能力训练职业化, 通过“做中学”不断提升专业技能。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 第一学期主要是计算机应用基础和电子商务基础;第二学期主要是电子商务网络技术和网上开店实务 (c2c) ;第三学期主要是电子商务网页制作和网络营销 (b2c) ;第四学期主要是电子商务网站维护和网上交易实务 (b2b) ;第五、六学期顶岗实习。

第三维是指“职业素养轴”。这是链接“学习时间轴”和“专业能力轴”的中心轴。中职生要从“自然人”变为“社会人”, 从“普通学生”变为“职业人”, 就必须从入校起就强化“准职业人”的概念。

所谓准职业人, 就是指按照企业对员工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初步具备职业人的基本素质, 能够适应在企业的发展, 即将进入企业的人。

职业素养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 通过把“产业文化引进校园, 企业文化引进课堂”;强化“上学如上班, 上课如上岗”等, 创新教育环境, 实行潜移默化;以渗透和强化中职生的职业人意识为主线, 把形象与礼仪、情感与态度、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技能、协调与沟通、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 贯穿和落实在“学习时间轴”和“专业能力轴”之中, 达到提升中职生的综合职业素养的目的。

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 篇5

一、在语文教学中始终贯穿道德品质教育

谈到自己好的行为时,学生气势昂扬、坚定自信;谈到不好的行为时,他们满脸羞涩、充满愧疚。在这样的反思中,学生内心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使心灵得到净化,从而提升了自己的道德修养。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细节,都是道德品质养成的平台。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一定要抓住语文教学的细小环节,让学生时刻反省自己,做一个精神和心灵完善的人。

二、在语文教学中有效融入综合能力的培养

中职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拓展思维,提高综合能力,为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打好基础。例如,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我组织学生举办了诗歌朗诵会,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朗诵会筹备阶段,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方案:第一,自由组队,自由选择诗歌;第二,表演内容和形式力求创新;第三,给自己的组合取名,确定宣言;第四,挑选主持人,拟好台词;第五,布置现场,营造氛围。学生们都很感兴趣,积极准备。在朗诵会上,学生们的表演别出新意,比如“非常6+1”组合的7名男生在演绎戴望舒的《雨巷》时,用花伞作为道具,融入了自己的想像,很好地再现了诗中的情境。“彧”组合的4名女生在演绎《雨巷》时,极尽变化,很好地表现了诗歌的韵味。“听雪楼”组合的4名女生自行创作诗歌《千年》,演绎了千年的文化,抒发了青春奔放的情怀。此次诗歌朗诵会的成功举办说明,通过活动实践去感受语文美和生活美,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朗诵能力、合作能力及组织能力。

三、在语文教学中设置职业情境

浅析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篇6

关键词:中职教育 职业素养 提升策略

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中等职业教育要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为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培养能为经济发展服务的高素质劳动者。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大部分将直接走向职场,而现状是企业大多对刚毕业的学生不是很满意,因为学生自我意识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需要较长时间,主人翁意识薄弱,企业员工流动性大,稳定性较差,究其原因是中职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偏离了职业教育的目标,至使学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的需求有较大的差距。要想办好中职教育,就必须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实现中职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我经过近两年的调查分析和理论研究,得出了一套较为全面的提升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策略。

一、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使教师由传统的“教书匠”转变为“育人师”

中职学校的教学活动仍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为辅,但需转变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发挥专业理论课的核心作用和文化课的服务作用。教师避免全部理論的灌输,注意发挥隐性教育对职业素养的培养作用。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围绕专业领域所需要的职业素养展开。

1.在人文类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心理健康、音乐、美术、书法、体育)的教学中,教师注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文化层次和鉴赏品位,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锻炼学生的体魄。

2.在德育类课程(包括思想政治、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法律常识)的教学中,教师注意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应就业岗位进行教育,尤其突出了责任感、诚信、敬业精神、踏实奉献等素养的养成教育。

3.专业类课程(如机电专业,包括机械制图、电工基础、电子技术、电气控制与PLC工厂供电等)的教学,从形式上又分为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教学。在专业理论教学中,教师注意将职业素养教育渗透于专业课程教学中,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掌握工作中所需要的较宽的专业理论知识,其中仍要注意体现综合素养的教育,即培养身心健全的人的教育,实现德育和智育的内在统一。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组时考虑小组内各成员间的性别、学习成绩和能力方面的差异,并兼顾性格差异,使成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为互助合作提供可能。实验教学重在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创新能力、安全意识、规范操作意识。在实习实训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操作规范。在实习之前,指导教师首先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实习基地参观,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前景,然后把实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提出来,让学生认识到实习也是一种艰苦的学习,让学生作好心理准备。在实习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培养技能骨干,让他们在技能与职业道德方面成为学生中的模范,带动实习活动的开展,提升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房保常编著的《事在人为——优秀员工必备的10项素质》一书中指出,优秀员工具备十个方面的素质:忠诚可靠、热忱工作、独挡一面、团队意识、开拓精神、自我提高、乐观自信、善于沟通、锲而不舍、能识大体等。这十条已经成为许多公司录用员工、培养和提拔人才所遵循的准则。校园文化活动对上述职业素养的培养作用十分突出。学校通过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以体育文化节、科技节、宿舍文化节、各类社团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大型文艺演出、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作用,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在校园生活中扩大了学生职业素养训练的覆盖面。在教室、实训室、校园内的路灯杆上张贴企业文化标语,营造职业氛围,使学生能随时随地耳濡目染,进而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三、聘请企业专家、优秀毕业生到校开展专业人才职业素养讲座

我校先后聘请企业专家、优秀毕业生多人次到校举行专业人才职业素养讲座,他们用其亲身的经历论述了职业道德修养是个人进步和成才的重要条件,这些生动、直观的报告在班级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增强了学生对自己专业的热爱,加深了学生对钻研业务、提高技能必要性的认识。

四、深化班主任的引领作用

利用班主任跟学生接触更紧密,交流更多的有利条件来创设职业素养培养的良好环境。首先,班主任从自身做起,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其次,举办各种班级活动,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班会;再次,班级还收集了较多的职业素养读本,在班级早读期间让学生阅读或者作为课外阅读材料分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对相关材料的阅读走上自我修炼的道路,进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总之,实现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需要教师的不断努力,学校的高度重视,企业的密切配合。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中职学生自身应苦练技能,强化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习惯,才能有宽广的就业前景,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杨楠红.职业人视角下的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职业,2010,(14).

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 篇7

一、中职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方法

1. 转变教学观念

( 1) 为了保障中职学生职业素养, 在教学中, 必须有明确服务理念, 根据中职语文课程教学要求以及目标, 转变传统、单一的教学观念, 要以树立为学生专业发展服务的意识为主, 把教学设计目标定位于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 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打下基础。

( 2) 中职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首先, 老师必须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所以中职老师必须加强专业技能以及知识学习。例如, 对于数控专业的语文老师, 不仅要掌握语文知识, 还应该具备一定的数控或者电子知识。其次, 必须明确该专业的发展趋势以及专业特征, 从而掌握各个专业在提高职业素养方面的侧重点。

( 3) 对于中职语文教学改革, 必须与专业知识进行有效沟通, 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性格特征, 让学生主动提高听说读写水平, 同时这也是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创业、就业服务的过程。

2. 加强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交际能力主要是与人交谈的能力, 是一种社会实践非常重要的能力。口语的表达能力的好坏, 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就业问题。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作为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也是将学生塑造成“通才”最重要、最有效、最明显的目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除了可以应用提问讨论之外, 老师还应该根据学生性格、年龄特点, 为学生巧设“步白”; 通过为学生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 提高学生语言表达与运用能力。例如, 教《说话要文明礼貌》时, 可以根据电器专业特征, 将口头训练课转化成“电器的售后服务”课, 老师与学生共同合作, 设立相应的情景。在这过程中, 老师一般扮演售后工作人员, 学生充当客户, 通过对应的语言沟通, 将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更加充满生机。与此同时, 还可以举办各种语言应用比赛或者活动, 不断增强学生应用能力。例如, 开展辩论比赛、演讲活动、评选活动、诗歌朗诵会等各类演讲的比赛。中职学校的文化艺术活动作为展现学生语言运用与表达能力的舞台, 不仅能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还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交际面, 更好地完善学生的职业素养。

3. 中职语文教学应加强对学生德育的教育

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有助于学生规范在今后生活、工作中的行为。中职语文教学有其德育教育的便利性: 在语文教学中, 它不仅涵盖了文字、文学以及语言知识, 同时也展现了人类的审美特征。在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中, 通过对情感的塑造、表达, 不仅能发散情感, 还具有文字塑造能力。而中职语文教学中, 为了将“通才”与“专才”结合起来, 融合了大量的德育、智育、美育教学, 从而让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例如, 舒婷的《致橡树》, 作者使用诗歌的表现形式, 通过想象与联想阐述了对爱情的理解, 不是衬托、依法、炫耀, 而是“仿佛分离, 却又相依”的独立个体。这对塑造个人情感上不仅具有良好的德育教育作用, 对劝勉学生也有重要作用, 它告诉我们不能将幸福的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 只有努力完善自己, 用高尚、真实的情操打造自己, 才能得到幸福, 同时这也是德育教学的要求。因此,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 应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规范好学生的行为举止, 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奠定基础。

二、关于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的策略

1. 提升和完善中职语文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

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除了要拥有扎实的基本功之外, 还应该不断地积累语文知识, 拓展知识面, 提升专业化水平; 还要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 “内修其善心, 外修其风范”, 严于律己, 为人师表, 以自己崇高的师德以及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人格为学生做出表率, 并感染学生向其学习。

2. 根据教材内容, 充分利用职业教学资源

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内容包罗万象, 如自然科学、历史哲学等, 蕴含了丰富广阔的职业素养教育资源。例如, 欧阳代娜主编的《语文》 ( 基础模块) , 其内容极为广泛、生动, 极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如诚实守信、服务群众的“一张床垫”; 奉献社会的“错号”, 等等, 中职语文教师应深钻教材, 对教材中的“知、能、思”进行全面的理解, 精选课题, 设计有趣的话题, 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为主要目的, 设计好针对性话题, 学生与老师一起合作探讨, 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思考质疑, 然后总结文章的主题, 理解作者的目的和意图, 让学生真正领悟其中的职业素养, 自然地让学生受到职业素养的教育。

3. 应加大对中职语文教师的师资力量建设

随着新一次课程改革进一步大力发展, 我国相当地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相对于普通高校的语文师资力量, 中职学校的语文师资力量显得薄弱一些。国家应加大对中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师资力量的投入与建设, 积极地推进相关领域教育教学改革, 优化教学过程, 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及职业意识。

( 1) 加强对中职院校语文教师的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运用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教学, 学生也应运用普通话进行交流, 以方便培养学生的普通话以及沟通能力。

( 2) 中职院校语文教学应多向普通高校学习和交流, 组织各大院校的语文教学交流, 相互学习和借鉴语文教学模式, 集各家之长, 完善自身, 以加强中职学校语文教师的师资力量。

( 3) 国家应对中职语文教学的师资力量进行大力的扶持, 注入大量资金让中职语文教师进行深造, 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 并请专家到各大中职院校进行教学的指导工作, 促进中职院校在语文教学方面的发展与进步。

三、总结

总之, 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 除了要拥有扎实的基本功之外, 还必须不断地积累语文知识, 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和职业素养, 学习先进的教学模式, 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和整体的教育性活动, 通过语文教师教学的实践, 从生活中的以身作则感染并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最终, 在国家教育政策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支持与重视以及中职学校语文教师自身职业素养的完善下, 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为我国培养出更多高职业素养的全面型人才。

摘要:中职语文老师在授业、传道、解惑的过程中, 不仅要让学生准确理解、运用古老的语言文字, 还应该注重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职业素养教育

参考文献

[1]肖英.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之我见[J].内蒙古教育, 2013, (07) .

[2]田艳.简论中职语文与职业素养的培养[D].苏州大学, 2013.

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 篇8

一、中职语文课程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必要性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广大中职生进入职业岗位后, 都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文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表达交流能力) 。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软件的“帮助文档”的阅读理解能力;会计专业的学生对销售合同、销售发票、银行票据的阅读理解能力;办公文秘人员拟写通知、启事、计划、总结的书面表达能力;机电专业学生的撰写产品说明书的能力;……。因此, 广大中职生将来从业过程中广泛运用语文知识, 展示语文能力, 成为其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 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培育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切实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中职语文课程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

(一) 提升语文阅读能力, 培育职业素养。广大中职生未来从事职业活动、服务工作岗位, 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因此, 中职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专业相关的各类文章, 从读懂到读通, 为从事职业活动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 要引导中职生正确筛选、整理专业信息, 特别是专业发展的前沿信息, 能有效获取职业岗位所需信息。同时, 中职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职业理想、行业发展、企业文化的文章。如会计专业学生要阅读会计从业人员入职以后的酸甜苦辣的人生感悟文章, 会计制度及相关法律规范的修订或新颁布的文件, 为培养学生健康的职业情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奠定基础。要引导学生搜集职业相关的信息, 在阅读理解中了解社会, 了解职业, 培养职业意识。

(二) 提升语文表达能力, 培育职业素养。语文表达能力包括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中职生走向社会后, 从事某项职业, 适应某项工作岗位, 都必须具有良好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因此, 中职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实际, 有目的地培育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要有针对性地培育学生掌握接待、洽谈、答询、协商等口语交际能力, 帮助学生提升适应职业工作情景的交流能力。同时, 要提升中职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特别是密切联系职业活动需要的应用文撰写能力, 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通知、启事、单据、合同、协议等应用文的书面表达格式与要求。

(三) 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提升职业素养。中职语文教师要注重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培育广大中职生的职业素养。一是围绕职业生活确定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内容, 设计活动项目, 创设活动情境, 以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等形式, 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 努力通过综合实践活动, 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特别要针对相关行业的职业活动要求和典型任务环境, 开展综合程度较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提升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如机电产品创新设计说明书, 会计专业财务状况说明书、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作品说明书等。

三、中职语文课程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策略

(一) 明确职业素养培育的主要目标。中职语文课程培育学生职业素养, 首先明确职业素养培育的主要目标, 要有明确的语文知识传授目标、语文能力培养目标、语文素养培育目标以及基于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 紧紧围绕职业素养培育的目标实施语文课堂教学, 任何没有明确目标的职业素养培育形式, 将会弱化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甚至产生无效课堂。

(二) 确定职业素养培育的组织形式。中职语文课程培育学生职业素养, 在明确语文课程目标的基础上, 需要选择恰当的、合适的组织实施形式,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我们可以合理选择说、演、唱、赏等多种形式,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构建活泼、生动的语文课堂, 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的统一。

(三) 优化职业素养培育的实施过程。中职语文课程培育学生职业素养, 教师需要事先谋划、事中控制、事后总结, 全面优化职业素养培育的实施过程。一方面以活泼、生动的组织形式, 吸引广大学生广泛参与、主动参与, 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真正发挥语文课堂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积极作用。

(四) 总结职业素养培育的实施成效。中职语文课程培育学生职业素养, 教师要及时总结反思职业素养培育的教学效果, 总结成功经验加以推广应用, 反思不足与欠缺之处加以改进提高, 充分发挥语文课堂的积极作用, 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改革的力度, 创新语文教学改革的形式, 真正实现中职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

参考文献

[1]林少龙.论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文教资料》, 2011年19期

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 篇9

一、树立现代教育理念,营造良好的职业素养氛围

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要爱岗敬业,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和崇高的职业道德形象,引领学生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其次,教师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观,要关心、关爱、关怀学生,把爱洒向所有学生,做到“对症下药”,多给学生一份尊重与关爱,特别要注意发现、分析学困生,用爱心感化、科学帮助学困生,促使学生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再次, 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与时俱进,触类旁通,精通业务,做到“一专多能”,才能征服学生,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从而增加对教师的亲和力,在践行职业道德中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可见,教师树立现代的教育观,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职业素养氛围,有助于学生恪守职业规范,加强道德修养,提高职业素养。

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认知水平

中职德育课必须灵活运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手段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中职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健全和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为此,在教学中要提倡使用创设情景而不是平铺直叙,提倡优化课堂讨论而不是“一言堂”,提倡有效运用多媒体而不是一张嘴,提倡加强学生自学而不是“满堂灌”,提倡有效的讲练结合而不是讲练分离,提倡依据不同专业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而不是因循守旧、僵化教学……例如,在2014级旅游班教学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二课“展示职业礼仪”这一知识点时,依据旅游专业对从业者仪容仪表的职业礼仪要求,课前要求学生准备 “学习礼仪、‘秀’出自信”的服装走秀表演;课堂上,请旅游专业的老师当评委给上台表演服装秀的学生打分,根据学生的表现点评,让学生明白在自身的职业礼仪上的优势与劣势,最后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 “秀出自信的26大职业礼仪法则”的有关视频,加深学生对职业礼仪的理解,自觉提升学习生活中自身的职业礼仪素养。在课外,联系学校礼仪老师对这个节目进行指导和排练,在学校政教处和团委组织举办的周末大本营上汇演,向学校师生展示自己的职业风采。通过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进行教学,有利于变以往死气沉沉的教学氛围为生机勃勃、各抒己见、气氛热烈的教学战场,从而展现中职德育课的魅力与价值,更重要的是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过程中促进中职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三、理论联系实际,优化学生对职业素养的体验认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的学习素材与其生活、社会阅历有机联系,才能有效优化学生对职业素养的体验认识。丰富学生对职业素养的体验认识,在教学中留心学生的生活阅历,根据学生的社会经验,创设特定的生活、社会情景,实现教学内容与社会现象的激烈“碰撞”,促使知识变得个性鲜活、具体恰当,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自然容易触景生情,彰显中职德育课“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的理念和功能,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体验认识中自觉地提高和践行自身的职业素养。例如,在教学职业生涯规划第四单元第三节“创业者应有的素质和能力”这一知识点时,在课前先让学生搜集或调查本地区成功企业家的有关资料;在课堂上分组并回答通过本地区企业家的成功创业分析创业者应有哪些素质和能力,并根据创业者必备的素质和能力,对“现在的你”进行自我诊断,再写出改进措施……由于这些问题源于学生实际,切合学生需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感性体验与理性思维的融合中,学生明白了要在未来职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调整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可见, 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彰显了中职德育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功能,而且迎合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形成了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有助于优化学生对职业素养的体验认识。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意识

近年来,我国中职学生心理疾患的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焦虑症、孤僻症、恐惧心理、神经衰弱、人际关系紧张等不健康心理占相当高的比例;不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庭,已陷入重视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的误区;学校教育也陷入重智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培养与形成的误区。因此,对中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认知能力尤为必要。教师要依据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在中职德育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学,教给学生一些有用和有益的心理健康知识,全方位、多角度的开展学习情感心理问题、个性心理问题、人际心理问题、择业心理问题等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可操作性为一体的丰富多彩的心理教育活动,运用合理情绪法、疏导疗法、松弛疗法、刺激疗法、暗示疗法、分析疗法等有效心理治疗方法,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使其养成正确的思想道德情操,养成自信、乐观、宽容等良好性格,真正提高自我调节、自我抗压、自我抗挫等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从而促使他们在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例如,在教学哲学与人生第二单元第五课“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一课时,首先播放励志大师尼克·胡哲的故事, 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感悟人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人生困境;然后联系学生实际,讨论回答“自己是否经历过挫折和逆境?你是如何看待挫折和逆境的?”在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之中学生明白了顺境和逆境是人生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两种境遇,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应当做到得意时不张狂、失意时不自贱,顺境时要有忧患意识、逆境时要坚持不懈……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感悟、体验生活和学习中的顺境和逆境,在矫正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基础上促使学生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帮助学生培养克服困难、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

五、创设实践平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在中职德育教学中渗透实践的理念,是对传统德育教学的一种批判和挑战,既符合时代和社会的需求,又关注学生的成长,确保每位中职生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为此,首先,要通过开展有益的校内外活动,如举行演讲比赛、辩论会、报告会、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和道德意志教育,推动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职业素养,同时开导和化解中职生在道德领域里的困惑和疑问,使他们学会正确辨别是与非、真与假、美与丑等现象,以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职业行为;其次,要通过加强对中职生实习阶段的职业素养教育,引导他们在实习阶段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自觉主动地养成适应职业要求的能力;再次,要依据市场的需求,通过加强校企合作,积极为学生实践提供平台,在实践过程中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真正实现知行通融,促使中职生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从而不断成长、成才与成功。

摘要:德育课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对各专业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的主阵地。着力加强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对于学生在校生活、就业、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德育课程,职业素养教育,中职

参考文献

[1]毛家瑞,孙孔懿.素质教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湛蓊才.课堂教学艺术[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李纪梅.中学生心理问题教师指导手册[M].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

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 篇10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主要包括职业兴趣、职业个性、职业能力和职业情绪等, 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的了解和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职业素养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 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和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 它体现到职场上是职业素养, 体现到生活中就是个人素质。职业素养对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起着关键作用, 一般而言, 能够决定其是否得到重用或能否取得成功。同样, 一个行业想要持续稳定地发展, 从业者的职业素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职业素养就是职业道德, 即恪守信用、敬业乐业等品德。所谓职业道德, 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色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职业素质还是通用的职业能力, 即具有组织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团结合作能力等, 而现在的许多行业还要求从业者具备外语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职业素质更是专业化的职业能力, 是根据不同职业和岗位来决定其所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在现在的许多中职院校中, 教师只注重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忽视了职业素养中专业技能的培养。也有不少中职院校在培养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时, 往往偏向于专业技能的培训, 即职业素质的培养, 实用的专业技能较少, 专业群打造不足, 导致学生毕业之后就业快但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低。

作为中职院校教师, 在培养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时, 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力, 尤其是他们职业能力和职业兴趣方面的培养。并在此基础上, 把这些职业素养的培养纳入教学计划中,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系统化教学,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系统地体现出来, 从而达到中职院校教育教学的真正目标。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其具备良好的职业意识、达标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与此同时,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意识, 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和强大的心理素质, 增强服务理念, 注重自身的仪表形态和文明礼貌用语, 并能够吃苦耐劳, 拥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重点强调职业道德的培养, 一旦从业者的职业素养提高了, 这一行业就能够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 继而起到酒店管理专业与旅游酒店业的相互促进作用。

二、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

(一) 教师只重视专业技能而不重视职业素养的培养

许多中职院校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更加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 对于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等方面的培养不够重视。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共同组成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中学生的外在形象、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等是一种显性的职业素养, 在职业素养中的比例较小;但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和职业态度等隐性职业素养在职业素养中占据主要部分。在培养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时, 基于显性职业素养是学业成果最直接的体现, 绝大部分教师都更加注重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在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中, 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被忽视而得不到发展, 导致其对酒店管理专业的认可度和热情逐渐消退。例如, 在绝大多数的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中, 专业技能课程往往要比职业素养课程多出一半有余, 但其实隐性职业素养才是学生以后就业的重要保障。

(二) 学生自身认识不够

中职学生大部分是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而进入中等职业院校, 他们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以及毕业以后的发展方面没有太多的了解和想法。学习过程中, 他们可能会存在着自我放纵和厌学的心理, 认为所谓的学习就只是学点技能而已, 以至于许多学生没有学习的劲头。这些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等都较差, 对于职业素养的认识比较模糊, 甚至没有职业这一概念, 这些情况导致学生对毕业之后工作的打算和要求没有自己的标准, 他们只是局限于专业知识的学习, 没有明确的职业素养目标, 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也就没有对自身职业素养提高的意识。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 采取适合学生的教学手段帮助其提高职业素养, 将对他们职业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全面有效地培养其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 尤其是隐性职业素养要重点培养。

三、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群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建议

(一) 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与学校有着合作的关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专业教学, 加强校企合作学习的专业教学, 这是培养中职生职业素养的根本途径。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开发以工作具体方式为主导的课程体系, 这一方式有利于发挥专业教学在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教师在教学时, 需要通过准确定位课程标准, 改革以及创新教学方法, 设计合理的教学情境, 在专业课堂授课中, 辅之以案例的导入、任务的布置和角色的转换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教学。与此同时, 要时刻注意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灌输职业理想的概念, 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组织领导能力、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团队意识等职业意识, 把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有效地渗透到每一次的课堂中。中职院校培养符合社会职业标准的人才需要在合作关系企业的帮助下, 两者联合实施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进行培养, 在此过程中, 学校可以聘请酒店行业有技术的人才或者酒店高级管理者等专业人士到学校做演讲活动, 并参与课堂教学, 在这种氛围和指导下鼓励学生加入校企合作的项目中, 使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能够真正应用到实际酒店的职业中去。这一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校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知识, 还能够充分感受到酒店行业的熏陶, 提高对酒店行业的认识和认同。

(二) 尽可能多地开展课外教学活动

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 他们容易对反复进行的课堂教学产生厌烦感, 因此教师仅靠平时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的。除了课堂教学, 教师还需要在课后计划和开展一系列与培养职业素养有关的课外活动, 比如, 每年开学的时候, 带着新入学的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到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酒店去参观, 让学生在进入课堂学习之前充分感受酒店行业的职业要求, 增加其今后学习的劲头, 在参观过程中, 可以邀请酒店行业专业人士给学生进行关于酒店人才需求、发展前景以及自身成功经验等方面的讲话。这样可以使新生初步了解自己将要学习的专业, 激发其树立明确的就业目标和学习动力。当然, 在校园里面也可以以班级或者年级为单位, 有针对性且不定期地开展一些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目的的活动, 例如服务礼仪风采大赛、形体表演、专业知识技能大赛以及演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竞赛类活动。教师在完成专业课程教学之余, 也可以带领学生组织学校社团活动、联谊活动或者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多样化的活动, 给学生创造相互交流合作的环境,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热情, 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以及人际交往能力。

(三) 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高水平教师队伍是教学质量的首要保障, 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在酒店管理专业方面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打造一批专业知识过硬、管理能力较强和综合素质极高的教师, 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监管作用, 引导其正确地学习专业知识和更好地培养职业素养。要想达到这样的目标, 学校应该充分完善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建设, 一旦教师入职, 就要在其任职期间制订完善的教学制度, 打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与此同时, 对教师进行多方面、有针对性的系统化培训和强化, 提升教师个人的内在驱动力, 在课堂上对学生尽职尽责。除了传授知识, 班主任和辅导员还要更多地去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 指导其顺利地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

(四) 组织技能大赛检验学生学习成果

素养是慢慢养成的, 而能力则需要不断地训练。在训练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素养的过程中, 实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而技能大赛则是检验实训成果最有效的方式, 不仅要组织学生参加省赛、国赛, 更要鼓励广大学生参加学校的技能大赛。教师通过对学生的细节和操作进行观察和记录, 以便于后面的教学中能够及时地指出并加以正确引导。经过多次比赛, 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实际技能, 帮助其毕业后更好地适应酒店工作环境。学校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要符合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了解中职学生的特点, 不定期地组织有效的专业技能大赛, 在多种形式中把实施过程细化开来, 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总而言之, 酒店管理专业群应树立职业素养与技能培养并重的培养目标, 根据职业岗位要求, 通过职业素质培养和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培养酒店管理行业所需的技能人才, 促进未来酒店管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品强.中职学校专业课“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等职业教育 (理论) , 2008 (7) .

[2]杨金玲, 张建华.高职院校开放式实训教学的实践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6) .

[3]张青.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课程实施科学化考核的探索[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8 (2) .

[4]蔡正红.中职计算机实践性教学过程探讨[J].中等职业教育 (理论) , 2008 (1) .

上一篇:输变电设备故障下一篇:增加工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