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中学生的心理剖析

2024-05-04

职中学生的心理剖析(精选六篇)

职中学生的心理剖析 篇1

据调查表明, 部分职中学生存在一些心理健康问题, 具体表现为不自信、抑郁、偏执、没有安全感、不想学习、人际关系紧张、早恋等, 究起原因, 笔者以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在原因

1、学习基础差, 自卑心理严重

近年来, 由于社会上普遍追求高学历, 使得中职学生认为自己中职, 前途渺茫, 没有出息, 低人一等, 面对陌生环境和人, 学生很容易产生一种不可名状的“失落感”。加之, 职高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较差, 学习文化感到十分吃力, 难以适应专业课的学习, 在学习上很难取得进步, 学习失去信心, 因此产生厌学心理。

2、学习目的不明确, 缺乏学习主动性

就读职高学生的学生, 有的是迫于家长要求或亲戚朋友介绍而来的, 有部分学生是初三分流时进入职高的, 这些学生中大部分人对学习抱无所谓的态度, 没有明确学习目的, 在学习上缺乏动力, 在学习中表现出情绪松懈, 没有积极性的混日子状态, 不知道想学什么, 碌碌无为, 虚度光阴。

二、外在原因

1、家庭教育因素

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 父母是子女的首任老师。当前, 职中家庭普遍受文化水平的限制, 家庭成员之间的教育水平不平衡或教育方法不正确, 过分溺爱, 过分专制使子女形成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的意识, 集体观念淡薄。也有许多家长重视学生的物质, 在教育上却十分轻视。学生在家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不懂得勤俭节约, 在校花钱大手大脚, 爱面子, 将攀比, 不懂得珍惜, 把职中当成“托儿所”。另一方面, 有些家庭仍比较困难, 职中学生心理发展逐渐趋于成熟, 能体谅父母辛苦, 但在同学中被孤立、冷落, 产生自卑心理。

2、社会环境因素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 社会主流是好的, 但是不正之风仍不同程度地盛行, 不良社会风气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地健康成长, 与此同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政府处于经济转型时期, 各行各业的管理难免存在漏洞, 营业性网吧、游戏厅的出现, 一些不符合法律的色情暴力的低俗内容, 也在逐渐腐蚀职中生的心灵, 由于职中生自控力差和辨别是非能力较差, 社会不良风气, 给本已惰性发展很强的厌学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

3、学校教育的缺陷

教学方法单一, 在教学中, 有的教师没有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 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 采取是教师埋怨学生难教, 学生则埋怨教师讲课听不懂。由于教学脱离了学生实际, 基础较差的学生感到学习既繁重, 又枯燥无味, 从而导致了他们怕学习、厌恶学习, 最终放弃学习。

评价方式不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成果, 学生对学习感到无助。目前, 教师仍倾向于书面考试形式, 即以笔试成绩来衡量学生学习优劣的标准, 这种唯笔试为重的评价方式使职中学生看不到学习的成果, 一看处于“失败者”的地位, 使学生对学校评价方式感到失望。

缺失少关心与爱护。部分职高生因成绩差或表现较差等原因, 在进入职高前曾受到过奚落或歧视。尤其是到了初三阶段, 大多数被分进“分流班”, 因受到冷落而丧失了上进心, 造成自信心不足, 承受能力极为脆弱。进入职高后, 如果没有得到学校和老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的关心与爱护, 仍然受到冷落和歧视, 他们就会感到失望, 因而放弃努力, 破罐子破摔, 产生怨恨老师甚至敌对的逆反心理, 对学习去兴趣和信心。

针对职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按照心理教育规律, 采取多种措施,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 使学生的不良心态得到及时调整, 在这职高学生教育和管理中,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加强学校心理健康队伍建设

教师具有以健康的心灵感染学生, 以良好的心态影响学生, 以渊博知识和规范的行为教育学生的为人师表的特殊功能, 因此, 学校应加强和重视这方面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 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心理教育及心理咨询队伍, 这支队伍中应该有精通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专业教师、校医及学生等管理人员 (含班主任) , 也可以聘用有丰富经验的退休干部, 加强他们的专业培训, 提高他们的心理教育和引导的水平。

2、运用情感教学, 因材施教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 实施分层教学, 进行学法指导。另外, 要全身心地投入, 与学生保持自始至终的感情交融, 关心热爱性, 以宽容之心善待每一个学生, 潜移默化地以真善美的力量感染学生, 以崇高品质影响学生, 俗话说“亲其师, 信其道。”

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良好教育环境

校园幽静的环境自然会使人心情舒畅;为转变学生思想、调整学生心态和行为创造有利条件。正常的教书育人的氛围应该是领导民主、管理民主、师生平等、尊重学生人格、爱护学生心灵、互交知心朋友。因此, 学校应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的作用, 积极开展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 如举办文艺演出、运动会、书画比赛、专业技能竞赛等, 艺术课及专业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组建相应的兴趣小组或特长生辅导班, 尽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总之, 只要我们认真分析职高学生心理, 抓住他们的心理活动, 关心爱护学生, 他们就能逐步走上乐学、勤学阶梯, 并为他们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也是新课改理念在职业教育中应有体现。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职业中学的规模不断扩大, 生源基础差, 家庭教育欠佳, 学校教育的缺失, 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导致职中学生一系列心理问题:自卑、抑郁、偏执、厌学、早恋等, 为了保证职业教育的质量, 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如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 应用情感教学,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等。

参考文献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案例心理剖析 篇2

09-04-18 作者: 编辑:校方人员

摘要:大学生就业的“双向选择”制度代写论文,既给广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择业机会,又使他们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择业过程必然会出现焦虑等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因此,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工作已成为高校工作的必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高校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对策;教育

一、大学生择业时常见的心理误区与障碍

1.大学生择业时常见的心理误区

(1)急功近利。这是大学生择业时最为常见、最难避免的一个心理误区。它是指大学生在择业时一味地追求那些经济收入丰厚、社会声望较高的职业和向往经济发达、生活环境优越地区的心理倾向。大学生择业的这一心理倾向,也为近年来诸多关于大学生择业行为的调查报告所证实。调查表明,大学生择业时选择的单位性质依次为外资企业(28.27%)、合资企业(13.84%)、事业单位(13.72%)、国有企业(13.6%)、党政机关(6.34%);大学生选择单位所在的地区依次为上海(32.25%)、北京(27.56%)、深圳(12.56%)、广州(6.85%)、大连(5.01%)。

首先,这些被大学生首选的地区的职业岗位毕竟有限,不可能满足大学生的普遍要求;其次,大学生的自身条件也各有差异。这些为大学生普遍向往的职业,却未必是自己成就一番事业的最佳选择。

(2)消极依赖。指大学生在择业目标选择上、在面临择业竞争时,期盼依赖家人、亲朋好友、国家、学校和老师帮助的一种心理倾向。这一倾向与大学生的自身成长经历的局限性是分不开的。大学生毕竟只是经历了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一直生活在象牙塔里,缺乏求职择业的经验,仅拥有较为简单的与家人、朋友、老师的社会关系。在突然要面对重大的人生选择时,就难免产生一定程度的依赖心理,但如果不设法消除这种依赖性,对大学生就业是十分有害的。

(3)情绪波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在情绪上出现异常波动,较多的表现为焦虑、不安甚至抑郁等消极的情绪状态。一项大学生择业前情绪状态的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择业前抑郁焦虑普遍存在;并且女生的焦虑水平高于男生,抑郁水平则低于男生。造成大学生择业前情绪波动和异常的原因主要有,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缺乏自信和足够的承受压力的能力、恋爱困扰、家庭背景等。

(4)盲目攀比。大学生未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如自己的专业范围、职业兴趣与事业追求、实际能力与综合素质等,在择业过程中盲目地从众与趋新。大家都想去沿海地区,他就想去沿海;听说金融、IT行业热门紧俏,就想去这些行业谋一份职。这种缺乏全盘考虑,没有切合自己能力与兴趣的职业追求,往往在择业时会经受不必要的挫折,延误或丧失就业机会。

2.大学生择业时常表现的心理障碍

(1)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忧虑等。毕业前夕,大多数大学生心理问题表现为过度焦虑。尤其是一些来自边远地区,或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或学习成绩欠佳的大学生,以及女大学生表现得更为突出。这种焦虑使他们在择业时精神负担沉重,紧张烦躁。

(2)自卑。缺乏自尊心、自信心。常表现为: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自惭形秽,缺乏信心和勇气。这使部分大学生对就业悲观失望,同时阻碍其聪明才智和创造力的正常发挥。过度自卑,还会导致精神不振、消极厌世,甚至走向极端。

(3)怯懦。是一种胆小、脆弱的性格特征。例如在参加用人单位的面试时,常常面红耳赤,语无伦次,答非所问,面试前准备的“台词”忘得一干二净;或者由于谨小慎微,唯恐一句话说错、一个问题回答不好会影响自己在用人单位代表心目中的形象,不敢放开说话,没有把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表现出来。

(4)自傲。孤傲心理是缺乏客观的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的表现。他们择业时往往好高骛远,期望值过高,容易脱离实际,以幻想代替现实,使择业目标和现实产生极大的反差。

(5)冷漠。是遇到挫折后的一种消极的心理反应。一些大学生择业时,因受到挫折而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往往会出现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情感淡漠、意志麻木等心态。这种心理与就业的竞争机制和社会环境是不相适应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

二、对策与措施

1.学校应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健康的择业心理教育

(1)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高校要加强国情教育,教育毕业生正确处理好国家需要和个人志愿的关系,自觉地把国家需要与个人的利益统一起来;教育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充分运用自身的优势,为社会多做贡献;根据社会的需要调整自己的期望值。

(2)全面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增强择业竞争力。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知识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人文科学素质等。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首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职业对求职者所需知识的共性要求,培养学生掌握三方面的知识:一是宽而实的基础知识;二是精深的专业知识;三是现代管理和人文社会知识。学校要引导学生利用专业学习的空闲时间,多读些管理科学和社会科学等人文方面的书籍,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视野,不断增强对社会和现代管理科学的了解,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其次,从大学生迈进大学校门开始,高校就要培养他们为就业做充分的准备。在大学四年中,为他们制定一个个目标,如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初中级考试,取得初级程序员、中级程序员、高级程序员、报关员、营销员等各种职业技能证书等。

(3)进行择业技巧的指导,开展健康的择业心理教育。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与毕业生的社会阅历、知识结构、认识水平、心理承受能力有很大关系,这就要求学校有关部门、系部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高校就业办公室应广泛宣传国家的就业政策,介绍社会发展状况,通过媒体、网络及时提供人才供求信息,使毕业生对择业环境有全方位的了解。与此同时,还应对毕业生进行有关求职择业的专业知识培训,使他们掌握求职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如自荐材料的准备、面试的技巧等等。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可对大学生的择业心态进行心理测试,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指导学生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避免由于准备不足而错过求职机会。高校教育工作者还要教育学生正确面对择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4)进行相应的体验式培训。心理学研究表明,使用传统式的培训,培训对象在课堂中仅吸收10%~30%的内容,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遗忘。而“体验式培训”采用科学的“多重感官学习法”,即包括小组讨论、深度会谈、情景活动、角色扮演、作业练习、行动指南等方式,使培训对象通过亲身体验获得自己的经验,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收获。就业心理指导工作可采用体验式培训来帮助学生获得职业生涯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用职业生涯的理论来指导自身的就业,提高就业的有效性,使学生经过培训后能够比较清晰地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掌握就业技巧,将来成为更有成就的人。

2.大学生必须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大学生只有对自己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给自己准确定位,才能确立正确的择业目标。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主要应做到:

(1)自我反省。大学生面对择业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首先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应明确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是什么,自己的性格特点怎样,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在哪里,最适合干什么等。只有通过理智、冷静的自我思考,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处于主动、有利的地位。

(2)社会比较。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大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在客观上要寻找评价的参照尺度。可以与社会其他人员作比较,特别是与自己条件、情况相似的人进行比较,避免孤立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也可以通过社会人员对自己的态度及自己参加社会活动(如社会实践)结果的分析来认识和评价自己。

(3)心理测验。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选择心理学的标准化测验表,对自己的性格、气质、能力、职业倾向等进行测验。通过结果分析,明确自己的个性特征,找出适合自己的职业类型,减少择业的盲目性。

3.大学生要学会用心理调节的方法进行自我调适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自我调适的常见方法有:

(1)自我转化法。当就业不良情绪不易控制时,可以采取迂回的方式,把情感和精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中去,如参加有兴趣的活动、学习一种新知识技能、假日郊游等,使自己减轻或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以求得心理平衡。

(2)适度宣泄法。择业时遇到挫折而产生焦虑和紧张时,不能一味地把不良情绪藏在心底,应进行适度的宣泄。忧虑隐瞒得越久,受到的伤害就越大。宣泄情绪比较好的办法,是向知心朋友、老师倾诉,以及参加打球、爬山等运动量大的活动。宣泄时一定要注意场合、身份、气氛,注意适度,应该是无破坏性的。

(3)松弛练习法。这是一种通过练习,学会放松身心的方法。放松训练可以帮助大学生迅速减轻或消除各种不良的身心反应,如焦虑、恐惧、紧张、失眠、头疼等。择业时遇到类似心理反应,可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尝试进行放松练习。

(4)自我安慰法。择业时遇到困难和挫折,尽最大努力仍无法改变时,应说服自己适当让步,不必苛求,找一个自己可以接受的理由来保持内心的安宁,承认并接受现实,以求得解脱。

(5)理性情绪法。情绪困扰并不一定由诱发事件直接引起,常常是由经历者对事件的非理性观念引起的,如果变非理性观念为理性观念,就可消除情绪困扰。例如个别学生认为“大学生就业应该是顺利和理想的”,遇到择业挫折便消沉苦闷、怨天尤人,从而产生不良情绪,引发心理问题。如果转变这些错误想法,不良情绪就会得到调适。

职中学生的心理剖析 篇3

【关键词】职中学生 心理健康 安全 教育 机制

【中图分类号】G63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09-01

从职业中学的教育和管理实践来看,心理健康与安全两方面的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安全意识,会起到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作用,学校是否正常开展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不仅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校园的和谐与稳定。

1.心理素质不成熟是职中学生真正的安全隐患

由于职中学生心理不健康或心理素质不高,会或多或少给他自己及身边的同学带来不安全因素。例如有些同学因为自私、心胸狭窄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往往很难与同学和睦相处,或不能妥善处理学生之间的关系,或遇到一点小问题或出现一些小摩擦,就可能产生纠集同学打架等不理性的行为。同时,还有很多因为学生缺乏理性,无视学校规章制度或者不听老师劝告,给学校安全带来隐患的问题,例如:在宿舍点蜡烛、吸烟;乱拉电线、私接电源,违规使用电器;携带刀械、易燃或有害物品进入校园;上实操课时不按规程操作、使用设备;出行不遵守交通规则或乘座不安全交通工具;擅自到江河、山塘、水库等地方玩耍、游泳,等等。另外,从职中毕业生的追踪调查也发现,部分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环境的根本原因,不是技能水平低,而是心理素质不高,具体表现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自立能力差等,无法承受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困难和挫折。

从职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来看,可能导致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事故发生等原因,归纳起来既有学生自己的违规违纪、行为不规范或自治能力差的原因,也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制度不落实或监管不到位等原因。但不管是什么原因,职中学生心理素质不高或心理不够成熟,导致安全防范意识差,才是带来发生安全事件的真正原因。

2.加强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是职中教育的基本要求

加强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不仅是职中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职中教育的基本要求。

2.1加强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有助于提高职中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是一种平和、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的人能保持理智的头脑,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容易感知周围的事物和融入周围环境。从大部分职中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来看,他们普遍心智不够成熟,加上社会阅历浅、缺乏生活经验,当面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时,往往会表现出无所适从、不知所措等现象。因此,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通过教育引导,使心理健康与安全知识渗透到学生的人格特质中,内化成综合素质,使他们的性格从幼稚走向成熟,从而提高竞争意识和环境适应能力。

2.2加强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有助于提高职中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由于大多数职中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差、认知水平较低,缺乏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当遇到突发事件时,不但头脑难以冷静,反而可能表现出急躁或惊慌失措,不但不利于事件的处理,反而可能加剧事态的扩展和漫延。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另一个目的,就是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和保护自我。

3.有效开展职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的保障措施

成熟的心理素质和安全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和引导,加上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的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且教育效果容易反复。因此,教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须把它融入到学校日常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之中,常抓不懈,才能取得应有的成效。

3.1经常性开展心理健康与安全辅导,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常态化。针对学生中具有普遍性心理特征,有目的地组织他们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安全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掌握安全应急自救互救方法和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同时,必须经常性开展心理健康与安全咨询活动,通过咨询活动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学生减轻内心压力、排除内心矛盾,而且还能了解学生中特殊性的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做到心理健康与安全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早防治,防患于未然。

3.2开发与职中学生相适应的教育教材。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了为学生创造自我教育条件,必须开发相应的教育教材,并在编写教材时力求突出“三性”:一是可读性,“每位教师都能教,每位学生能看懂”;二是灵活性,可采用专题讲解形式,也可采用案例分析形式;三是直观性,注意插入必要的图片资料,因为生动的画面更容易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火场逃生”,既有使用消防器材的文字说明,又有利用灭火器进行扑火、利用逃生通道进行逃生的图片,从而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火场逃生的技能。

3.3把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之中。教学环节既是学生汲取知识、提升能力的主阵地,也是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的重要途径。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掌握相应的教育知识,每一学科教学都应该渗透相关的教育内容。只要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心理需求,深入挖掘授课内容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引导学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转化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内化成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因为科任老师有意无意的教育,更容易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心态和树立安全防范意识。

3.4把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融入到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性教学环节是职中学生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触,不仅需要注意专业设备使用的安全,同时还要注意社会人际交往和出行交通安全,是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的好时机:一方面,在开展实践性教学前应集中进行强化安全教育,尽量用典型事例材料,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加深印象;另一方面,在实践性教学过程中,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设备操作的同时,一定要反复强调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讓学生牢牢树立安全重要性意识。

3.5建立校园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的联动机制。首先班主任在日常班级管理中,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学习心理健康与安全知识,在班级内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其次是学校内部各职能部门互相配合,共同承担起学校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责任。

关注职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篇4

一、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压力来源

1. 学习压力

很多职高的学生都是中考的失败者,在学习习惯上多少有一点缺陷,但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还是渴望能够学好,希望自己的高中学习能给他们带来收获。不过现行的考试制度使很多学生产生了自卑的情绪,严重影响了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我就曾遇到过这样的一个学生,刚进高一的时候,对自己的高中生活很是憧憬,在第一次竞选班委的时候,她被选为宣传委员,工作热情还是很高的,不过到了高一下学期她来找我谈心,她很是苦恼。她说她觉得学习很是吃力,自己在学习上花了很多功夫,但效果总是很差,感觉自己根本没有办法再把学习搞上去了,所以她产生了放弃学习的念头。

2. 社会影响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每个人都能感觉到随之而来的竞争压力。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各种变化,如社会竞争更加激烈,生活节奏加快,科学技术不断革新等。这些都将影响着青年学生的心理变化,使其出现各种心理矛盾和冲突,例如有些学生的父母下岗,使他很自然地对未来产生恐惧,对学习也失去该有的信心,没有学习的动力。在担任班主任期间,就有很多学生来问我:“现在有很多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我们这些职中学生又会有什么好的出路,一张职中文凭能带给我们什么,我们学的好与坏又有什么区别?”

3. 教师的教育方法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很多老师的教育方式还比较单一,学校的评价方式还比较传统。重成绩,轻德育、体育;注重课堂,而忽略课外学生的发展。课堂的展开也是围绕考试来进行的。因此,一些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乏味,甚至把学习当成是一种痛苦。其中一些老师还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采取不是很科学的手段,挫伤了了学生的自信心,有一些后进生被老师嫌弃,最后导致他们自暴自弃。

二、有效把握学生心理的方法

1. 深入了解你的每一位学生

了解你的每一位学生,是一个班主任首先要做到的。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只有对症下药才能使班主任工作做得更为有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虽然纷繁复杂,但青年学生心理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过渡性与动荡性等特点。因此只要班主任有针对性地分析、研究,并科学、巧妙地加以引导和教育,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就有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纠正与调整。

2. 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让学生愉快地接受新知识。

3. 开展良好的集体活动

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能使师生在互动中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同时还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一星期一次的主题班会是必不可少的。让学生课后去收集资料,组织语言,分工合作,一次班会课的成功召开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合作的乐趣。

(2)开展多种多样的知识竞赛。有些学生对自己高中的学习渐渐失去信心,觉得自己在学习上很是吃力。因此教师在班级里应该开展各类知识竞赛,帮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在学习中丢失的信心。

(3)针对各类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件在学生中展开讨论。比如针对现在的“超级女生热”,我就组织本班学生进行了一次热烈的讨论,学生的热情很高涨,效果也很好。

4. 营造融洽的集体环境

班主任应有意识地通过管理、教导,包括表扬、批评、讨论、奖励、惩罚等评价手段,以及自身的楷模作用,引导集体舆论。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掌握过硬的技能。职中的学生和普通高中的学生有所不同,他们中的大多数毕业后要面临就业,所以有很多学生对未来很是迷茫,老是觉得自己的文凭在将来有可能派不上用场。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让学生掌握过硬的技能,帮助学生分析现在的就业形势。还应该多找一些职中毕业生创业成功的事例,让我们的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

5. 培养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

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新鲜事物影响着学生的生活,电脑、手机、书籍已成为很多学生的全部课余生活,如果沉迷其中,熬夜、过度用脑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以要引导学生远离手机、电脑,或者合理使用手机、电脑,多进行一些户外的活动,增加与人的交流。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导致思维、记忆能力减退。

6. 培养学生学会控制和调节情感的能力,学会自省、自律,逐步丰富青少年的情感经验

教师应该把指导和培养学生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作为德育工作的关键,使学生全面、科学、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从而达到内化为学生心理需求和行为养成的自觉要求。

职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篇5

本着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有关精神,为响应学校关于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号召,在我校领导的全力支持下,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得到有效的开展。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团队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开展了大量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和讲座,帮助了学生找回自信,指导学生对自己进行合理的定位,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现在我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工作

1、落实学校心理咨询室日常工作制度,心理咨询室定期准时开放。心理咨询开放时间为每个工作日中午的12:40 – 13:40和下午的15:40-16:20,其他时间预约。本学期心理老师接受咨询共20人次以上),认真做好个体咨询记录整理工作,并且在咨询之后做好跟踪随访工作,保证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2、利用板报、刊物、活动日、团辅课程等途径宣传心理知识,营造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心理老师指导学生心理小组成员出版心理刊物《心灵导航》,组织心理小组成员到各班级中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吸引更多的学生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来,让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心理学知识。

3、与各班主任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沟通,了解各班级学生的心理动态。针对个别学生的心理状态,给予个别辅导;针对班级学生呈现出来的普遍状况,开展班级主题团体辅导。只有与班主任共同一起做好心理教育工作,才能更有效地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二)有序开展团体心理活动

1、充分利用我校新建的团体心理活动室,有效开展团体心理活动。团体心理活动作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学生认识自我、打造良好人际关系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本学期心理老师组织学生开展了两个有特色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活动一为自信心团体辅导系列,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自信;活动二为常规团体心理活动,包括团体心理游戏、心理沙龙、心理测试等形式,面向全校有兴趣参加心理活动的学生,目的是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心理知识,带领他们

分享更多的心理学的乐趣,通过心理活动打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两个团体心理活动虽然还处于刚刚萌芽阶段,参与的人数不是特别多,活动的方式和质量也有待加强,但这些活动的确吸引了部分学生的参与,希望在下一个学年里能够办得更加出色。

2、继续开设团体心理课程。本学期由主要是由张文婷、黄美英、沈佳涵、郑宋娟、周月好五位老师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课程,辅导的主题包括青春期教育、情绪调节、人际关系、高考前心理调节等,这些课程都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同时,学生处还聘请了校外的知名医生给我校财商部、工教部的学生开展了青春期知识的讲座,解答了同学们一直埋藏已久的疑惑,他们纷纷表示喜欢这种形式的讲座。

(三)出版3期心理刊物《心灵导航》

定期与学生开展例会,指导学生编辑心理刊物《心灵导航》。为了更有效地办好该刊物,在例会上,我指出了以往《心灵导航》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效建议,同时也让同学们集思广益,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和想象,争取把《心灵导航》办得更好。经过平时的交流和指导,《心灵导航》的版面和内容在逐步改善当中,投稿的质量也逐渐提高,希望下个学期能够吸引更多的读者。

(四)积极参加各种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及研讨

1.本学期共参加广州市心理健康老师个案咨询督导研讨会两次,在研讨会中,能够借鉴其他心理老师的有效经验,并可以将自己在咨询中遇到的问题共同分享,能够得到专家和同行们的指导和建议,有效提高了我的个案咨询水平。

(五)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

我校学生志愿者一直以来都积极参加黄埔区青少年志愿者活动。在本学期里,我作为学校青少年志愿者的负责人,先是从各班级里积极招募学生志愿者,然后组织他们到黄埔区启智学校开展志愿者活动。学生主要是与启智学校的小朋友进行相互交流,与他们共同做收工、玩游戏等,并在六一儿童节当天,带他们到少年宫参加游园活动。同时,我们也组织志愿者到庙头残联康复中心探望残疾人士,给他们送去温暖和关怀。

本学期的工作接近尾声,在这过程中,有收获也有不足。在下一年的工作当中,希望自己能够发挥更多的主动性,争取把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做得更好,为老师和同学们提供更优质的心理服务。

职中学生的心理剖析 篇6

引言:中学违法犯罪近年来成为人们密切关注的话题,有关调查表明,有三成以上的学生曾经受到不同程度的骚扰,五分之一的学生曾被勒索钱财。因此揭示中学生犯罪团伙的特点及其成因并采取有效的心理防治,是进行校园治安综合管理,采取针对性政策以预防中学生犯罪的一大前提,对该问题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学生犯罪团伙的特点

1.成员构成紧密,分工明确

通常其组织结构为“金字塔”式,塔的顶端为“老大”,在团伙中处于领导地位,掌握着发布命令、征收财务的大权;“老二”、“老三”是犯罪团伙的核心骨干,主要负责执行“老大”发布的命令,实施犯罪活动;第三层为一般成员,俗称“小弟”,在团伙中充当打手和帮凶,有时“大哥”会从“小弟”手中收取“活动费”。团伙成员一起行动时,分工明确,有的望风,有的语言威胁,有的用暴力搜身抢钱等。

2.违法犯罪的性质趋于严重

从近年学校发生的案件来看,校园内违法犯罪中的杀人、抢劫、伤害及重大盗窃等重特大案件比例增加。

3.侵财犯罪在团伙犯罪中占首位

从侵财的形式上看主要是行窃、抢夺、抢劫、诈骗,甚至使用了绑架的犯罪形式;从侵财的内容看,应有尽有,但主要是现金和自行车;从侵财的对象看,目标大多定位在体弱力小的初中男生,甚至小学生身上;从侵财的地点看,多集中在学校操场、厕所、校门口等地方。还有一种值得注意的动向是,有些违法中学生偶尔敲诈得手后,违法犯罪胆量便被强化,进而利用有些学生被抢劫敲诈后怕报复而不敢报案的心理,发展到向受害者收取定期的“保护费”。

二、中学生团伙犯罪的心理成因

1.重情感,讲义气,有“结伙”的欲望

中学生犯罪团伙在违法犯罪过程中,逐步形成错误的人生观,让哥们义气和享乐主义成为其精神支柱,因此,必然地存在着重感情、讲义气、好“结伙”特点,也就是说在对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违法犯罪中学生极易感情用事。他们说:“谁对我好,我就对谁好。”他们所说得“好”,是以对自己有利可图为标准,“哥们的酒杯一端,脑袋掉了也心甘”。因此他们很容易上勾、上当、受骗(特别是女孩子),结成团伙。有人对五百名违法犯罪中学生犯罪原因作了调查,发现26.8%“受朋友影响”,14.9%“为了显示哥们义气”。他们对“哥们”富于浓厚而热烈的感情,胜过父母和兄弟姐妹,有的甚至提出为了“哥们”九不顾——不顾学习、家庭、威信、钱财、影响、前途、后果、身体、生命。这个特点是造成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许多中学生违法犯罪,就是从讲“哥们义气”开始的。“哥们义气”是违法犯罪中学生“结伙”的需要。在同伙之间,互相教唆,互相利用,相互依存,有的发展为犯罪集团。

2.认识能力低下,法纪意识薄弱

许多中学生犯罪团伙对道德、纪律的认识愚昧无知,是非模糊或颠倒,为强烈的个人欲望与私利所驱使。例如,对“光荣和耻辱”等问题,大多数违法犯罪中学生认为,谁在打架斗殴、偷窃、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上有“本事”,谁就光荣,甚至认为进公安局次数越多越光荣,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并不感到耻辱。对“美丑与香臭”的问题,除少数不懂得什么是美丑和香臭外,绝大多数违法犯罪中学生都是从外表论美丑与香臭。他们认为,长得好,穿着打扮的出奇就是美;穿着朴素的土里土气的是丑。玩的转、人缘好、朋友多、到哪里都吃得开的就是香,敢管他们的人就是香。对“公和私”、“个人和集体”的问题,有部分违法犯罪中学生没有想过,只知道自己吃喝玩乐好。大多数则把关系颠倒了,说什么“当然是先私后公,先个人后集体”。他们有的认为,为公的人是假的,是傻子。有盗窃恶习的中学生还说:“有东西不偷就是丢,有便宜不占是王八蛋。”对诚实和撒谎的问题,大多数违法犯罪中学生认为谁诚实谁傻瓜,能吹牛撒谎的人才是有本事的英雄。有人对475名违法犯罪中学生对前途所报态度作了调查统计,发现持悲观态度的占64.4%,未加考虑的占19.8%,乐观的仅是极少数。

违法犯罪中学生的法制观念存在严重的缺陷,不能以法制观念调节其行为。他们对法制的认识存在五种类型:①对法律毫无认识,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触犯刑法,将要受到法律制裁的犯罪行为。②无视法律,为所欲为。他们清楚的知道他们的行为是触犯刑律,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但却满不在乎。③对法律一知半解,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触犯了刑律的犯罪行为,究其本质也是对法律无知,但与第一类型者的不同点在于他们自认为识执法的,而把自己的行为排除在犯罪范畴之外。④虽有一定的法制观念,在通常情况下也清楚什么是犯罪行为而极力避免触及刑律,但在特定情境中却失去了理智,将法律观念置于脑后而不顾。⑤该类型与第四种类型略为不同,他们再在平时能够约束自己,在实施犯罪时也够清醒的认识到自己行为是触犯法律,将要受到法律制裁,但是他们控制不住自己犯罪的欲望,不惜以身试法。

3.情感不稳定和强烈的冲动性

违法犯罪中学生的情感极不稳定,表现为情感变化多端,喜怒无常。愤怒时十分凶残粗暴,高兴时也会产生某些积极的行为表现。违法犯罪中学生的激情十分突出,即容易产生激情而往往又难以自我控制。这个特点就决定了他们犯罪的偶发性、残暴性。事后当他们冷静下来,一般也会后悔;如果造成了严重后果,也会感到恐惧和害怕,同一般青少年比起来,他们是爱憎颠倒、好恶颠倒。他们常常缺乏对别人的起码的尊重和同情心,甚至把自己一时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的基础上,有的用汽枪打人取乐,有的拿别人的肉体试刀开心,有的为把别人打出血而感到高兴,有的看见被偷的人哭哭啼啼的狼狈相觉得好玩。

针对违法犯罪中学生的情感特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家长和教师要根据学生重情感的特点,不应和他们造成情绪上的对立,应让他们体会到善意和温暖,善于将他们的情感引向正确的轨道。第二,要善于引导学生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动辄去激怒他们。尽管学生犯罪有时因激情作用而带有突发性,但往往有一个情绪变化的过程。家长和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情绪的变化,如果发现他们情绪变化反常,应立刻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第三,家长和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交往,防止他们与违法犯罪青少年接触,以免受到“传染”,加入团伙。第四,打击罪行严重、民愤较大的少数犯罪青少年,这有利于教育一大批违法犯罪青少年,对那些走上犯罪,但已有某些程度的不良倾向的学生,也可以起到警戒作用。

4.意志薄弱,缺乏自信

违法犯罪中学生中,绝大多数是后进学生,他们普遍存在着“四缺”现象:缺乏正确的政治观念,缺乏法制和道德观念,缺乏文化知识,缺乏劳动观念和劳动知识。他们一般已形成品的不良,受别人歧视,产生了很强的自卑感,丧失了克服困难、搞好学习、改正缺点错误、争取进步的勇气和信心,产生了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的思想,有的人虽有改好的愿望和动机,甚至有某些改好的行为表现,但终因经不住外界的诱惑或个人的恶习难改而不能坚持到底。在此情况下,他们容易受别人的引诱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另一方面,他们又在错误的方向上,在他们那个小群体里万千的表现自己的虚荣心,极端自信自负。这是他们一个重要的特点,于是在错误的动机支配下,不仅把违法犯罪活动当做所谓的勇敢、英雄、意志坚强的表现,而且促使他们在打、流、偷、骗等多方面违法犯罪上更加顽固和不计后果。

根据违法犯罪中学生自卑自负这两极性的意志特征,第一,要求家长、父母、教师,正确对待后进学生,要给以他们更多的关怀、鼓励和帮助。歧视他们,用简单粗暴的态度对待他们,就容易把他们推上犯罪的道路。第二,要求在教育改造过程中,尊重他们的人格,善于发现他们微小的积极因素,培养他们在学习和改造方面的自信心,把其争强好胜之心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第三,可以用他们本人或别人的违法犯罪的最终结局来教育他们,是他们认识到狂妄自负所带来的唯一出路。第四,给他们创造条件和机会,是其在实践中去改正错误,并培养和锻炼他们的意志。

三、中学生团伙犯罪的社会成因

1.传媒的负面效应

有些媒体和大量的非法出版物夹杂反动、封建迷信及淫秽内容、削弱了它应有的教育、警示作用,对学生涉足违法犯罪活动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表现为: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失误、面临的困难,对社会消极、腐败的阴暗面报道,对有些学生产生误导,是他们误认为社会就是如此。对社会丑恶现象不加处理地曝光,给有些学生以强列的感官刺激。已成为毒化社会风气、污染社会环境、严重影响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精神毒剂。文学艺术作品中黑社会头目,成为有些犯罪学生模仿的榜样。不可一世的流氓,横行乡里的土匪,称王称霸,使一些学生误认为是英雄。

2.家庭教育的缺陷

主要有:父母不合、经常吵架和离异,使子女教育失控,有的无经济能力供养,有的对子女不管不顾;父母忙于工作和生意,对子女只给钱,而缺乏正确教育引导,使子女从厌学到旷课到失学;父母行为不检点或有劣迹,对子女影响很大。如有的父母玩命般打牌赌博,有的父母生活放荡火在家看淫秽物品,由此污染了子女;父母教育方法不当,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放纵子女,甚至溺爱。一种是父母望子成龙心切,棍棒教子,子女心理被扭曲,也会产生极端行为。

3.社会不良风气潜移默化

一是当今社会两极分化严重,功利主义盛行,多以金钱、贫富划线,对学生有重大影响,也出现了比富倾向。二是娱乐场所中的丑恶现象成为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直接原因。三是腐败现象的影响。随着学生对这一现象的认识,虽然他们没有能力去腐败,但却易使他们的是非观念颠倒。四是封建迷信活动影响了对学生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塑造。有的学生求神问卦,有的身佩形形色色的护身符。五是学校周边环境差,是学生容易接触到不良现象。有的校园周边市场管理混乱,摊贩们向学生兜售不健康书刊、毒品和其他违禁品,有的学校门面房被作为ok厅、茶室、夜总会等娱乐场所。这些和琅琅书声的校园形成强烈的对比,对学生影响很大。

4.学校管理漏洞

表现在重智育轻德育。一些学生存在以分数论取舍的现象。在管理上不严格,对违纪违法学生处理不力。法制宣传不到位。有的学校没有安排普法课,即使有安排,也是形式的东西多,向主课一样认真组织的很少。作为沟通学校和家长的家访,越来越少,带之而来的是学生家长到学校去开家长会,这种沟通方式,显然缺乏直接性和很强的针对性,家长和学校不易沟通信息。

四、学生团伙犯罪的心理防治

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外部因素是通过内部因素起作用的,因此与放弃违法犯罪的关键还是要从预防和矫正他们的心理做起。只有培养和提高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抵御外部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

1.针对中学生法制观念淡薄的心理特点,加强中学生的法制教育

中学生违法犯罪与道德认识、法制观念淡薄有直接关系。为此,家长和教师要重视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提高他们“知法守法”的自觉性。

2.根据中学生情绪不稳定的特点,加强对中学生的良好情绪的培养

第一、将中学生的各种活动与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相结合。如果一个人的负性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加速或催化违法犯罪心理的形成。如仇恨、嫉妒、暴怒、恐惧等情绪,可以直接引发违法犯罪动机和行为。所以家长和教师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引导他们在行动上关心和帮助别人,以发展他们的同情感、责任感和理智感,并通过表扬和奖赏来增加其积极的心理体验。第二、培养学生的高级情感;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发展其道德感;培养其高雅的审美情趣;鼓励学生勇于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追求,使他们在学习和其他活动中体会到理智上成功的欢乐;培养其充实感。为避免学生因精神空虚、无聊走上犯罪道路,家长应不断向学生提出挑战,设立适当的目标,以增进其充实感、满足感和成就感。第三、家长和教师应抓住机会和创造机会,及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得自己情绪表现,提高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

3.根据中学生心理相容的特点,加强对良好群体的培养

中学生同伴群体之间的心理具有很大的接近性和相容性,彼此容易形成共的价值观、感性需要和规范。业已形成的群体心理气氛,对个人品行的感染作用是巨大的,往往决定了个体的行为方向。也就是中学生的态度和道德行为,可以在他们同伴群体行为准则和气氛影响下形成和改变的。因此,建立一个良好的群体,形成健康成长的群体舆论和集体意识,对帮助中学生形成优良品德和改变不良品行,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家长和老师应当认真分析其同伴群体的地位、性质和作用,根据不同的群体加以区别对待,对于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同伴群体,要采取支持和保护态度:对消极型的群体,加强教育,因势利导,使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对于具有破坏性的群体,应坚决予以分化和瓦解。

4.根据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健康人格教育以及必要的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

由于中学生的生理、心理正处于迅速发展和变化时期,自我意识也有较高的发展,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应尊重其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发挥他们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启发和引导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体验,自觉地将教育要求转化为自身的愿望。对具有不良性格的中学生,尤其是有人格障碍的学生,要运用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及时而有效的与以辅导和治疗,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

上一篇:杂交油菜高产栽培技术下一篇:西南边远少数民族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