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科技

2024-05-18

煤炭科技(精选十篇)

煤炭科技 篇1

本刊自办发行, 请订户直接向《山东煤炭科技》编辑部办理订阅手续。电子订单见山东煤炭学会网www.sdcoal.org.cn, 汇款方法如下:

1、银行汇款

开户名:山东煤炭学会, 开户行:中国建设银行济南省煤炭局支行, 账号:37001616552050149701, 行号:105451000362

2、邮局汇款

谈煤炭科技名词的规范使用 篇2

科技名词是科学概念的.语言符号.科学名词的统一和规范化标志着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水平.为使更多的煤炭科技工作者能自觉运用规范的科技名词,特将矿山机械工程部分的规范名词和不规范名词作一对照和分析.

作 者:孙淑君 朱艳芝 SUN Shujun ZHU Yanzhi  作者单位:孙淑君,SUN Shujun(《洁净煤技术》编辑部,100013)

朱艳芝,ZHU Yanzhi(《煤矿开采》编辑部,100013)

刊 名:中国科技术语 英文刊名:CHINA TERMINOLOGY 年,卷(期):2008 10(1) 分类号:H0 关键词:煤炭   科技名词   规范  

★ 动物医学求职简历

★ 规范使用教室的倡议书

★ 河北立法规范“汉字使用标准”

★ 可燃气体检测报警器使用规范

★ 气瓶使用安全管理规范

★ 常见不规范使用序号、标点符号情况分析

★ 规范和完善政府采购制度问题初探

★ 医学范文

★ 有关创意人才的引进与使用问题

煤炭科技 篇3

摘 要:创新型国家是新时期我国加快自主创新进程的重大举措。对于正在谋求转型发展的煤炭资源型城市淮南来说,走创新型城市的发展之路,既呼应创新型国家战略精神,又契合“两型城市”的建设理念,也符合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需要。近年来淮南市围绕创新发展先后出台多项关于科技创新的规划和政策意见,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在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彰显,建设创新型淮南的基础更加扎实。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转型;科技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1101(2014)03002904

收稿日期:2014-02-16

作者简介:叶晓煌(1964.1-),男,安徽桐城人,副研究员,本科,主要从事科技创新和科技政策研究。

O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science & technology

innovation path of coal resource-based city

——taking Huainan city for example

YE Xiao-huang1, LV Li1, HONG Yi-ran2

(1. Huainan Informatio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Huainan, Anhui  232001, China;

2. Huainan Policy Research Office of the CPC, Huainan, Anhui  232001, China)

Abstract:The innovation-oriented country is an important initiative to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self-innovation in the new era. To Huainan,  a coal resource-based city just seeking restructuring development, by following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innovation-oriented city, not only can it echo the strategic spirit of innovation-oriented country, it can also fit the construction concept of “double-oriented city” which conforms to the transformation needs of coal resource-based cities. In recent years, Huainan, by focusing on innovation development, has issued a number of plannings and policy advice, and with the effect of “the first productive force” on promoting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increasing day after day, the basis of buiilding an innovative Huainan has been more consolidated.

Key words:resource-based city; trans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innovation; path

一、 淮南市转型背景与科技创新的优势

(一) 淮南市转型背景

淮南市是因煤而立、因煤而兴的资源型城市。2012年原煤产量和发电量分别达到9 142万吨和528亿千瓦时,煤、电产业占比超过了全市产业的80%,是名符其实的“华东工业粮仓”。但随着煤炭资源的日益枯竭,煤炭产品的滞销和价格的下滑,给这座城市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2013年1至4月份,全市煤炭行业完成投资约17亿元,同比下降42%,工业经济下行压力剧增。

建设“两型城市”<sup>[1]</sup>是淮南市转型发展既定的目标战略。这一目标战略系统庞大、挑战艰巨、周期漫长,保障其顺利实施,亟需“四煤”<sup>[2]</sup>发展等从属战略的强力支撑。在众多从属战略中,创新发展战略在渗透性、推动性、内生性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sup>[3]</sup>,是保障和促进“两型城市”目标战略持续有力推进、切实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目前,创新型淮南建设的关键问题是理清发展思路,选择战略定位,确定自主创新优、劣势和建立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

(二) 淮南市科技创新的主要优势

1.区位优势。

淮南市1984年10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较大的市”,地处安徽省中北部,淮河中游,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独特区位优势。近年来,在加快推进合淮同城化,加速融入长三角的推动下,基本形成了“一纵一横”的高铁网络和“两纵两横”的高速网络,淮南至合肥、北京分别只需要29分钟和3小时。合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的巨大外溢效应<sup>[4]</sup>,必将对淮南市的创新体系建设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2.科技优势。

淮南市的科技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科技成果丰硕、科技产业发展强劲和科技创新平台的支撑。

(1)科技成果丰硕。

淮南市是全国首批“科技兴市”试点市,七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是安徽省获此殊荣最多的市。科技创新在“两型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愈发取得共识,科技成果在淮南市的沉陷区综合治理、煤矿安全生产、机械电子、新材料、粮食增产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近年来淮南市的科技成果如表1所示。

(2)科技产业发展强劲。

截至2012年底,全市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6家,高新技术产品157个,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104.5亿元,拥有国家、省、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30家。中国化学工程第三建设有限公司名列“2011安徽省百强高新技术企业”第19位,双塔式低架塔自平衡液压提升装置与起重工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淮化集团自主研发和生产的四氧化二氮关键燃料力推“神十”飞天;瓦斯煤尘事故预防和监控技术、矿井深部开采安全保障技术及装备开发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科技创新平台的支撑。

以淮南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淮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安徽(淮南市)现代煤化工产业园等园区为引领的“7+4”开发区聚力发展,为全市产业结构转型提供了坚实保证。拥有国家级工程中心1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省级实验室2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省、市创新型(试点)企业30家;科技开发人员14 700人。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深部煤炭开采与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矿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工程实验室、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和安徽煤炭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作用日益显现。

二、淮南市转型与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

虽然在科技创新能力、制度环境和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淮南市的转型与科技创新仍然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科技管理体制的协调性问题

1.政策的协调性问题。

由于创新政策制定过程中牵头单位的不同,导致部分奖励政策标准不一致的情况出现。如在《关于推进自主创新工作的若干意见(试行)》(淮发〔2008〕39号)与《关于承接产业转移投资的若干优惠政策意见》(淮发〔2010〕29号)两个文件中,对科技人员创办企业的资助上,前者“注册资金20%、最高20万元”远低于后者“注册资金50%、最高300万元”的规定,又比如核心技术与重大装备项目研发、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员创办企业、专家引进等项目的奖励,两份文件的规定上也有明显差异。

2.资源的条块分割性问题。

淮南市的科技资源主要分布在国企、部分民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四个领域,尤以煤电行业占用资源最多。科技要素之间的互动缺乏,限制了整体要素效应的发挥,难以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对科技发展的需求。

(二) 企业创新的动力问题

1.自身创新基础薄。

淮南市有大型工业企业348家,多数企业仍停留在传统的价格竞争上,创新意识不足,核心竞争力缺乏,企业中设立研发机构的只占7.18 %,研发投入仅占企业销售收入的1.15%,研发人员仅占企业人数的2%。

2.创新激励不足。

淮南市的市级创新激励政策与省内其他地市相比标准要低,也一定程度影响了企业创新积极性。

表2 淮南市与省内资源型城市奖励标准(部分)比较

淮南市淮北市铜陵市马鞍山市

新认定的国家级创新型企业/省级创新型企业50万元/20万元(市级创新型企业奖励10万元)50万元/20万元(市级创新型企业奖励10万元)100万/40万100万元/50万。3年内,将其所缴纳企业所得税新增部分的本市留成部分奖励给企业。

新认定为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产品/自主创新产品或重点新产品的 5万元至20万元 30万元/10万元 分别给予管理团队20万元和10万元奖励

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实验室等50万元/20万元和10万元50万元/20万元100万元/50万元/20万元

3.政产学研融合有待加强。

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因认识不足和机制上的障碍,尚未能有效形成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机制。政府缺乏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统筹协调和宏观管理,创新型企业家偏少,客观上有着轻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以及较为重视论文发表和成果鉴定的现象存在。

4.科技服务体系亟待完善。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纽带,其发展水平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淮南市现有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信息服务机构和生产力促进中心各1个,专利服务机构和科技咨询评估机构与科技投资公司均是空白。由于仅有的一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也是从政府分离出去的,以及政府职能转变方面的不彻底,导致科技中介机构在履行自己的职能时既未到位,又受到政府部门制约,加上从事科技中介服务的人数少,且受专业知识、经验的限制,导致科技中介服务的内容单一,科技市场的开拓能力严重不足。

三、淮南市转型与科技创新的路径

转型与科技创新目标的实现需要处理好理念与实践、科研与财政、自主与借鉴以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创新型城市政策体系,要在明确自身定位、实现部门联动、强化公共科研、激发创新活力、发展科技服务和加大区域合作等诸多领域寻求破题<sup>[5]</sup>。

(一) 明确转型与科技创新战略定位

1.战略定位的选择。

选择什么样的转型与科技创新方向和模式,最终要由城市的发展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确定<sup>[6]</sup>。建设创新型淮南,既要用足工业基础方面的优势(煤电化),又要以创新带动产业结构的重塑和完善,把重点放在城市的科技基础能力建设上,瞄准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具有潜力的产业领域推动技术进步。转型与科技创新的战略定位应当是:统筹用好政府和社会力量,强化城市技术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政策创新带动农业创新、工业创新和服务业创新,提升三次产业在区域内的竞争力,以产业创新推动转型与科技创新的全面发展<sup>[6]</sup>。

2.政策体系的完善。

一方面,从搭建政策框架入手,开展淮南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战略重点的研究,对创新氛围、创新能力、创新潜力进行全面的梳理,力求摸清创新“家底”,使政策制定有重点、有方向和有依据。另一方面,对自主创新领域进行全面布局规划、系统谋划和方案策划,在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方面率先实现突破。建议尽快出台转型与科技创新的专项意见,制定创新工作总体实施方案和专项实施方案,促进部门协调、资源共享和奖励标准的统一和落实,并在创新平台建设路径、培育新兴产业目标、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等方面出台配套政策,形成一套较为完备的创新政策体系。

3.投入机制的健全。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规划,到2020年,全社会R&D(研究与发展)投入占GDP的比重要提高到2.5%以上。为了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应积极建立和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可靠财力支撑,保证科技经费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建议尽快落实“设立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的政策要求,由专门部门负责资金管理。

(二) 推进创新资源优化配置

充分发挥现有市科技工作领导小组作用,提升领导小组规格和职责。建议借鉴合肥、蚌埠和淮北等地经验,成立市创新办,整合政府各部门的资源,明晰职责,形成统一协调的创新资源管理机制。建立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联席会议制度,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促进政产学研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协调,推行大型仪器设备合作共享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鼓励公共科技资源向企业免费开放,推进科技与经济的耦合发展。

(三) 强化公共科研体系建设

构建科学合理的公共科研体系,应从宏观科技管理体制与激励机制入手,在增加投入的同时加强政府的规划和监管责任。淮南要以“两型城市”建设理念与“四煤”发展战略为指导,立足于转型与科技创新建设的长远目标,通过科学规划安排公共研究的重点和优先顺序,明确各个层次、环节的责任主体和操作方式,增强公共科研活动的方向性。强化科技管理部门对不同类型公共科研机构的分类管理,以政策推动为导向,将项目奖励措施真正落实到位。加强科技管理部门对公共科研机构、重大科技项目的统筹协调力度。建立和完善公共科研绩效评估体系,面向社会需求和产业需求,切实解决重论文、轻发明,重数量、轻质量,重成果、轻应用的问题,由政府部门、社会公众及第三方组织对公共科研成果进行评价,增加评估工作的公开、透明和公正性能。

(四) 激发企业科技创新活力

大力实施“专利、品牌、商标和标准”四大战略,用有含金量的政策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做法,通过创新提升自主知识产权品牌档次,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升级;大力支持企业的创新研发投入,严格落实国家、省和市自主创新配套政策,鼓励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开展自主研发或联合研发,引导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发展;大力推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在重点创新领域,支持优势产业中的龙头企业牵头,联合行业内其他企业及相关高校、科研机构,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和创新要素优化组合。

(五) 夯实科技中介服务基础

重点加强以淮南市科技情报研究所为代表的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建设,借鉴宁波市科技信息研究院的成功经验,完善科技、经济信息的采集、分析、研究和服务等公益功能。一是明晰科技中介服务职能,将科技成果鉴定、计划项目受理、评估、验收以及科技统计、专利情报分析等服务性科技工作交由情报所负责;二是增强科技信息的处理能力,增强前沿科技信息分析和服务转型与科技创新发展的战略服务能力;三是构筑科技宣传服务体系,通过淮南市科技信息网、星火科技网、安徽省网上技术市场淮南分市场等网络,广泛开展科技政务公开、科技服务、科技动态和科技成果宣传等公益服务信息化建设;四是丰富科技文献服务项目,强化科技类期刊、技术文献和海量文献数据库检索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文献服务,加快建设国内外重要的文献数据库,建设中文、外文及港、台原版期刊库。

(六) 深化转型与科技创新交流合作

积极争取国家、省重大科学装置、创新基地和科技文献资源等平台建设,吸引国内外科研机构和企业在淮南市建立研发分支机构;借力合淮同城化,依托合肥丰富的科技资源<sup>[7]</sup>,实施一批科技合作专项,共建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带动科技资源的多向流动;加大优秀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培养和造就一支创新型企业家队伍;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充分发挥淮南市在光纤光缆、特种线缆、化学品制造和特种机械等方面的技术优势,积极探索军用与民用领域技术的双向转移机制,将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纳入地方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推进军工企业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发展。

四、结论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与科技创新源自于以自主创新为主导,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创新文化为基础的转型发展,核心是科技活动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协调整合。其基本要求是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建立完整的转型与科技创新体系。煤炭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与科技创新是实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城市唯一路径。

参考文献:

[1] 杨振超.建设“两型城市” 促进可持续发展[N].人民日报,2010-02-09(7).

[2] 曹勇.加快“四煤”发展推进全面转型[N].太原日报,2010-11-19(15).

[3] Cooke P.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competitive regulation in new Europe[J]. Geoforum, 1992(23):365-382.

[4] 叶晓煌,叶雪洁,吕莉.创新外溢与创新的技术锁定效应[J]. 中国科技论坛,2011(2):27-32.

[5] 汤占胜,张海婷.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思考[J].城市探索,2011(9) :19.

[6] 科技部.打造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全力推进合肥高新区“二次创业”(合肥)[EB/OL].http://www.most.gov.cn.

[7] 毕亮亮,潘锡辉.关于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10(12):30-35.

欢迎订阅《山东煤炭科技》 篇4

《山东煤炭科技》主要栏目有:技术经验、实验研究、问题探讨、新产品、新技术、经营管理等, 内容丰富、覆盖面广。本刊面向从事煤炭及相关行业的企业领导、科研及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

本刊为双月刊, 每期80页, 大16开本, 欢迎单位和个人订阅。 (征订单可函索, 亦可网上索取)

科技信息化与煤炭运销发言稿 篇5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主题是”科技信息化与煤炭运销”,首先说一下国内煤炭运销行业的情况:煤炭运销行业是整个煤炭行业链条中一个重要环节,煤炭运销行业将煤炭行业的产、运、销、有机的结合起来,伴随着煤炭行业的不断发展,以山西,陕西,内蒙古为中心的煤炭运销网络辐射全国,煤炭运销行业面临的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面对经济危机和煤炭价格连续下滑的冲击,煤炭运销行业同样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信息化发展的今天,煤炭企业的领导们在考虑用怎样的方式管理自己的企业,怎样的方式达到自己对数据报表的实时掌握,怎样能够监控企业的运销流程、库存状况、资金流、等等。煤炭行业信息化现状已不能适应企业发展要求,已经制约了煤炭企业乃至整个煤炭行业的发展,加强煤炭行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了我国煤炭行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所以我们不能落后。煤炭企业经营发展不仅要了解煤炭产量,还要了解产、运、销、存的综合、准确的数据。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需拓展到产运销存财业务的管理上。要实现产运销存财业务的管理信息化,需借助于ERP等综合管理软件系统,通过综合应用达到全面掌握各地、各煤种的生产、销售、装车发运、流向、到货等煤炭供需信息;了解主要铁路流向、铁路限制口煤炭流量、主要煤炭港口库存量等信息,具体指导煤炭运销工作;实现煤炭企业订货、月度销售、每日煤款回收等销售流程的信息化管理,使企业领导及时准确了解自身产、销、运、存情况,及时组织货

源、调整生产经营工作等。此外,网上信息发布、煤炭网上订货等系统的应用将对煤炭企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运销处信息化建设情况:

1、自动称重系统:车辆身份识别达百分之百,车辆信息通过称重计量系统已全部录入至外购煤管理平台,全部实现机打票,杜绝人为修改数据的漏洞。百分之百杜绝套牌车,从源头打击偷换煤现象。每天的人工票据统计,改变为系统自动统计,从根本上解决了人为计算的统计错误,改善了站台的上站秩序,较以往的通过能力提高了50%,有效的减少了车辆等候过磅时间,解决了排队车辆影响杨陈公路交通秩序的问题。

2、视频监控:石圪台、何家塔、龙华、燕小站、燕大站完成了摄像头的安装,在磅房、煤场、防冻液、抑尘剂喷洒站等重要部位实施安装,实现网络存储功能,并通过视频监控软件完成如下的功能:实时图像点播、远程控制、历史图像检索和回放、存储管理等功能。强化了作业现场监管;监控各站台对火车对位、开装、装完、喷洒防冻液、喷洒抑尘剂、现场作业、调度车辆等一系列措施实时监控,同时,通过现场监控系统可以清楚的观察作业现场,及时发现安全隐患。

3、手持终端:解决了不能及时查询数据的问题;实现了七站台列车发运数据的及时录入,并通过和轨道衡称重数据匹配有效减少发运列车的亏吨现象;各站台及时录入煤温、杂物、固化剂防冻液喷洒时间等数据,使煤质管控手段实现了现场化和实时化;手持终端的使用还大大减少了站台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降低了工作强度,解决了数据的重复计算现象。

4、轨道衡系统:过衡车辆数据百分之百的准确采集,过衡数据

通过外购煤系统与手持终端录入数据匹配准确率达到百分之百,减少了公司发运列车的亏吨现象,提高经济效益。与神朔铁路燕家塔站配合,及时发现超载、偏载车辆,保障发运业务安全。

应用信息化之后:

从使用效果上来讲信息化在运销处“购运销”业务中主要有三个功能:一是能用技术手段对我们的上站煤承运车辆进行监督控制;二是能采取无纸化办公,让收储、监装、统计人员告别笔和纸;三是能实时查看到相关业务数据,能实时看到站台工作情况。说简单了就是要求系统达到:管得住(运输车辆)、看得见(站台工作现场)、说了算(系统数据百分之百真实)。为此,我们和相关部门以及信息中心进行多次沟通,开始建设运销处信息化。这个集车辆监控、手持终端、自动称重、视频监控、轨道衡称重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信息系统,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运销处通过数据库提供的信息,可以掌握煤种的采购、站收、装车发运、轨道衡称重、流向等煤炭运销信息,具体指导煤炭运销工作。外购煤信息系统可以实现从煤源点,月度站收,每日执行,月度发运,统计分析,查询检索等整个煤炭销售流程的信息化管理,使领导对购、运、销、存情况进行迅速、准确的了解,及时组织货源、调整生产经营工作。信息化系统投入使用后大大提升了煤炭运销工作的效率,使得运销工作实时、准确无误。并且通过该系统能够对煤炭“购运销”各个环节进行监控,及时获各项实时数据。信息化建设,已经是运销

处最具特色的管理方法之一

运销处信息化系统取得的效果

运销处下属7个站台,其中锦界站、红柳林站、龙华主要以筒仓发运为主;燕大站、燕小站、何家塔、石圪台站主要以汽车站收为主。经过一年的发展建设和技术创新,站台收储能力和发运能力得到不断提升。于2012年完成燕小站、龙华站信息化整体建设并投入使用,同时完成其他五站台发运业务信息化。为了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整体实力,运销处提出了“运销业务信息化”的目标,先后建设并实施了调度指挥、视频监控、自动称重、轨道衡、外购煤管理系统等数字信息系统。作为运销处信息化建设的的外购煤管理系统建设是实现“运销业务信息化”的核心内容,也是增强公司在煤炭市场产品销售竞争力的有力保障。

运销处信息化建设上马后效果明显,煤炭车辆站收时间大大缩短,例如重车过磅原来的流程为:车辆上磅→车辆称重→司磅员填写毛重→司机下磅卸煤,而现在的流程改为:车辆上磅并自动称重记录毛重→司机下磅卸煤。根据统计,原来过磅耗时平均值为35.7秒,现耗时平均值为7.9秒。

火车发运业务也在信息化建设中取得优异成绩,以往火车发运流程为:装车→监装员抄车号→监装员报车次车号给火车站值班员→火车站值班员给公司报车次车号→火车发车出站时监装员给公司报出站时间,信息化系统投入使用后其流程改为:装车→监装员在手持终端中录入车次、车号、装完时间→数据自动上传到外购煤系统并匹配

轨道衡称重数据。

高效率:时间的缩短就以为着效率的提升,例如:燕家塔小站2011年11月站收:476177.08吨,2012年使用信息化系统后当年11月站收505524.73,同比11年增加29347.65吨。

及时性:站收方面根据统计,原来过磅耗时平均值为35.7秒,现耗时平均值为7.9秒;按照火车发运以往的流程,从火车出站,到获得港口轨道衡称重数据需要22小时,而现在只需要30分钟,这使煤炭发运业务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准确性:原来站收数据全部依靠手工计算,因手工填写的票据数据不清楚、毛重计算错误等原因,造成每日每班原始错误次数为n+1(n为上站煤源点数量),现取消手工计算,并机打票据,错误率为零;火车发运方面,数据获得更准确更直观,整列皮重、毛重、数据都不依赖人工计算,全部由计算机实时生成,无误差。

解决了运煤车辆装车后无法监控,容易出现换煤、飞票现象;财务计算量大、单据繁多、不能准确、实时看到统计数据;各站的库存统计不即时而且不精确,管理人员每天不能实时掌握各站台库存情况,耽误业务开展;公司和运销处负责人不能实时获取所需要的财务购、销存报表;各流程和各科室、站台没有有效的平台,不能及时的沟通和办公,科室站台数据连接滞后,形成信息孤岛的问题

信息化在运销处业务的下一步规划:

一、增加外购煤管理系统调度管理模块,实现各类调度报表的自

动生成,同时实现实时查询各站车辆作业状态和调度短信自动群发等。包括:调度日况数据表、调度内部报表、上报集团报表、场存报表、调度月报表、调度日报表、盘点与清场表。

二、增加外购煤系统合同管理模块,主要方便公司企管部、运销处企管科业务人员对合同信息的管理。要求包括:要与公司OA系统对接,实现合同网上审批;建立合同模板,使用时只需在模板中输入数据;合同自带数据公式,依据合同规定指标计算出奖罚金额和合同结算价格;能自动生成并导出结算、考核报表。

三、、实现矿发数据、筒仓和地销煤皮带发运数据的自动采集 通过各矿发点自动称重系统、筒仓装车系统、皮带自动称重系统与公司外购煤系统数据对接,可以实现矿发数据、筒仓、地销煤皮带发运数据的自动采集,确保煤炭运销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减少人工工作量,消除人工操作误差。

四、更改石圪台、何家塔、龙华站称重衡及燕家塔大站一条称重衡为双向称重

五、和公司ERP对接,完善运销费用的结算。

六、经与运销处讨论研究,拟将上述三站台的称重系统由单向称重改为双向称重,以提高系统应运的安全性。

当前煤炭科技发展挑战与需求 篇6

关键词:煤炭工业,煤炭科技,科技发展

中国煤炭可以持续稳定地开发200年, 基本满足中国能源需求, 我国3000米以内煤炭资源总量103340亿吨, 其中:大陆区71570亿吨, 周边海域31765亿吨。

应用生态、安全开发 (“科学产能”) , 高效、清洁发电 (煤电可以像燃气电站一样清洁) , 新型、综合转化 (石油替代战略) 技术, 煤炭可以做到绿色开发和清洁利用, 其中关键环节是科技创新。

一、煤炭作为基础能源的地位短期内不会改变

1) 从中长期发展趋势看, 我国煤炭总量仍将保持适度增加, 煤炭产能不足将是主要矛盾。

一是全球煤炭生产和消费总量继续增加, 迄今为止煤炭仍然是人类发现的最易于获取最廉价的能源资源;虽然目前煤炭消费比例低于石油, 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随着石油日渐枯竭及洁净煤技术发展, 储量丰富的煤炭仍将是人类生产生活中的无法替代的重要的能源品种之一;煤炭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由2005的31.9%增加到2011年的34.1%, 增加了2.2个百分点;其中亚太地区的煤炭消费保障由49.2%提高到52.2%增加了3个百分点。

二是我国能源资源赋存特点决定了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较难改变, 从我国化石能源资源赋存情况看, 截止2011年全国已探明煤炭资源总量达到1.3万亿吨, 煤炭在我国化石能源资源储量构成中占94.14%, 石油占2.08%, 天然气占1.78%;我国煤炭资源不仅总量丰富、且分布广泛、品种齐全。这些客观条件决定了, 在今后较长时期内我国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格局很难改变。

2) 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看, 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两个翻一番”目标;以2011年煤炭消费量35.4亿吨计算, 充分考虑节能减排和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 煤炭消费弹性系数由近些年平均0.9左右, 降至0.5左右, 今后几年全国煤炭消费以3~4%的增速保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初步研究测算, 到2020年, 全国煤炭消费总量将在48~53亿吨左右, 在2011年的基础上, 再增加13~18亿吨左右。

我国短期煤炭供应宽松与长期总量不足的矛盾突出。按有关部门初步提出到2020年, 全国能源消费55亿吨标准煤,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15%左右, 测算, 煤炭需求也将在51亿吨左右, 即使考虑进口3.0亿吨, 国内煤炭供应量还将增加到48亿吨左右从资源储量、环境容量、煤矿安全等多因素分析, 再增加10多亿吨产量, 存在较大难度。

3) 从保障我国能源供应安全考虑, 煤炭仍将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最基础的能源。

据相关数据, 2012年我国石油表观消费量4.8亿吨。其中进口2.72亿吨, 同比增长7.1%, 增速提高0.3个百分点, 原油对外依存度达到了56.9%, 比2011提高了1.3个百分点。全年天然气表观消费量1500亿立方米。其中进口天然气442亿立方米 (其中LNG201亿立方米、管道气241亿立方米) , 同比增长38%;天然气对外依存度约为29.5%, 比2011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

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大幅提高, 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供应考虑, 煤炭依然是我国能源安全的基础。

综合分析, 我国煤炭供应短期宽松、长远不足仍是主要矛盾;全国煤炭需求总量还将保持增加, 但增幅趋缓;受资源、环境、安全等约束, 煤炭总量增长的难度加大, 对科技的需求增加。

二、煤炭科技发展面临的挑战

当前煤炭产业发展面临环境冗余度不足、安全生产难度大、减排压力增加等诸多制约因素。

据国土部门统计全国采煤损土地累计约2700万亩, 其中待复垦土地2100万亩, 且以每年以60万亩左右的速度增加;尤其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 制约因素加重;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好转, 但事故起数、死亡人数高于先进采煤国家, 百万吨死亡率是美澳等先进的产煤大国的10倍;据统计燃煤排放的燃煤排放SO2的占全国的90%, 碳氧化物全国的75%、CO2占全国的75%、总悬浮物占全国的60%,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 我国向国际社会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对我国这样一个以煤为主要能源, 并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国家来讲, 挑战巨大。

由此带来煤炭资源开发基础理论研究相对滞后, 煤炭开发战略布局逐步西移, 新的重大科技问题不断涌现;煤炭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提升煤矿现代化水平对煤炭科技创新提出了新要求;煤矿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对煤炭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等一系列研发任务。

1) 煤炭资源开发地质保障方面存在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多样;东部浅部资源已近枯竭;属水文地质复杂条件的大中型煤矿占25.04%, 老空透水事故呈高发态势, 尤其在整合资源矿区等问题。

需加大高精度煤炭精查技术, 深部资源勘探技术, 矿井地质保障技术研发力度。

2) 特殊地层矿井建设方面存在西部大型矿井以斜井开拓为主, 普通凿井法难以通过松散和含水层;岩巷掘进速度和机械化水平低, 月进尺仍在60m左右等问题。

需加大斜井冻结凿井技术、软岩钻井法凿井技术;岩巷快速掘进技术及装备研发力度。

3) 矿井高效自动化开采方面存在国产综采装备故障率较高、自动化程度低;深部矿井围岩控制和软岩支护难度大;辅助运输装备适应性较低等问题。

需加大工作面自动化生产控制技术, 深部矿井巷道支护与加固技术, 新型高能量蓄电池电机车等辅助运输设备研发力度。

4) 中小煤矿安全高效开采方面存在可供中小煤矿选择的机械化开采技术和装备缺乏;1m以下极薄煤层开采机械化和自动化装备尚处于空白等问题。

需加大适用不同条件下中小煤矿高效开采技术与装备, 薄煤层自动化开采技术与装备研发力度。

5) 低损害绿色开采与生态复垦方面存在充填工艺装备能力低, 不能满足煤炭充填开采的要求;土地复垦率低, 西部矿区生态脆弱和水土流失问题严重;关闭矿井事故隐患多, 治理难度大等问题。

需加大低损害高产高效充填开采成套技术与装备, 残留煤柱二次开采技术及装备, 西部矿井浅层开采地下水保护技术, 关闭矿井安全监测与生态修复技术研发力度。

6) 煤矿信息化方面存在全矿井自动化程度较低, 各子系统兼容性、抗干扰性较差;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故障诊断和修复能力差, 预警功能不足等问题。

需加大煤矿物联网技术;煤矿一体化通信技术研发力度。

7) 露天煤矿绿色安全高效开采方面存在露天开采工艺落后;装备国产化程度低等问题。

需加大露天煤矿连续、半连续采煤技术及大型装备, 露天煤矿边坡控制技术研发力度。

8) 煤与煤层气协调开发方面存在采煤与采气相互影响规律不清;适用低透气性煤层的瓦斯抽采技术尚未突破口;中低浓度煤层气比例较大, 抽采工艺有待提高等问题。

需加大煤与煤层气一体化开发技术;高效抽采技术与装备;煤层气低压安全集输工艺研发力度。

9) 煤岩动力灾害预测与防治方面存在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相互耦合趋势明显, 演化规律和致灾机理研究有待深化, 灾害防治难度大;煤岩动力灾害预测预报和防治技术不能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等问题。

需加大煤岩动力灾害致灾机理、演化规律;非接触式突出危险性探测技术、地音和微震等冲击地压监测技术及装备;煤岩动力灾害控制技术研发力度。

10) 煤矿应急救援方面存在重大灾害救援应急处置技术有待提高;大型应急救援装备不能满足救灾需要等问题。

需加大高可靠性搜救侦测技术及装备;地面大直径救生专用钻机;快速安装的大流量排水装备;井下应急避险装备和设施研发力度。

11) 煤矿职业危害防治方面存在矿井粉尘产尘强度增加, 工作面粉尘防治难度加大;热害矿井持续增多, 现有降温装备集成化低、制冷效率低、运行费用高等问题。

需加大煤矿尘害综合防治技术与装备;粉尘浓度传感器、作业场所粉尘浓度实时自动监测和粉尘预警技术;深部矿井热害预测与防治技术及装备研发力度。

12) 煤炭加工提质方面存在煤炭洗选的大型设备可靠性差、寿命短;水煤浆设备处理能力偏小、专用性差、煤种适应性差;褐煤提质干燥技术尚未成熟;干馏技术处于研发阶段等问题。

需加大缺水煤矿区的干法和节水型选煤技术;大型选煤厂成套技术与装备;井下选煤技术;拓宽制浆煤种, 利用各种工业废水、污水、污泥制浆技术;干燥和成型设备大型化;干馏关键技术研发力度。

13) 煤高效洁净转化方面存在煤炭气化大型专用设备急需攻关;直接液化有待进一步完善, 关键设备国产化率和标准化率亟待提高;间接液化高温合成技术、新型高效催化剂、合成产品加工精制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

需加大开发煤气化大型工业装备;直接液化残渣利用技术;关键设备国产化;液化油制化学品工艺;百万吨级间接液化工业示范成套技术研发力度。

14) 煤高效洁净转化方面存在煤制天然气技术尚未工业化运行;催化蒸汽气化技术、加氢气化技术尚处于研发阶段。

煤基碳材料的高附加值产品种类少, 活性炭产品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等问题。

需加大新型甲烷化催化剂、大型甲烷化工艺及装备;催化蒸汽气化、加氢气化技术;煤基碳材料的专用煤基功能型活性炭的生产技术与大型专用生产设备研发力度。

15) 节能减排与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存在低浓度煤层气利用率偏低、装备可靠性差;低 (劣) 质煤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效率低、故障率高;高效煤粉锅炉的煤种适应性差;矿井水资源化利用率较低等问题。

需加大低浓度煤层气高效分离及浓缩技术;大型自动化装备;提高低 (劣) 质煤洁净燃烧效率技术;固硫、脱硫技术;高效煤粉锅炉的煤粉安全制备与配送技术、烟气净化技术和煤种适应性;矿井水井下处理技术、规模化循环利用技术研发力度。

16) 煤矿科学管理方面存在与我国煤炭工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宏观经济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煤炭企业的科学管控理论和内部风险控制技术亟待创新;煤矿从业人员总体素质偏低等问题。

需加大有利于煤炭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煤炭企业管控理论创新和内部风险控制技术推广;煤矿从业人员培训体系和制度研发力度。

三、总结

煤炭占我国能源消费比例近70%, 未来20年没有其他能源可以替代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基础地位, 2014年6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强调顺应国际能源发展新趋势, 保障能源安全, 必须推动能源消费, 供给、技术和体制革命, 这次能源革命势必引发煤炭生产模式、开采方式、装备技术、管理体制及市场格局等多方面的变革。

参考文献

[1]刘冲宇.未来我国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14.

以科技创新促进煤炭企业持续发展 篇7

一、中国煤炭行业的现状分析

我国目前的煤炭行业存在着安全事故频发、环境污染严重和资源利用率低的现象, 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 没有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 无法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落实到生产过程中, 缺乏对科技的重视, 同时, 企业对科技的投入不足, 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煤炭行业主要使用粗放型的增长方式, 在生产和开采煤炭的过程中, 没有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撑, 缺乏对资源的有效利用, 我国煤炭行业的回采率只有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三十五, 在一些资源富集地域的矿井之中, 回收率只有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 会产生严重的资源浪费。煤炭企业的能源消耗十分巨大, 与发达国家相比, 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资源的使用效率长期在低水平之上。煤炭的使用效率过低, 导致环境污染严重。一些有害气体的排放量超出国家标准, 煤炭在使用的过程中直接燃烧, 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上述污染物, 有可能造成酸雨的危害, 在我国酸雨灾害严重的山西等地区, 会造成上亿元的经济损失。同时, 会产生地下水资源的破坏, 因为我国目前在开采中还存在着技术手段落后的现象, 很容易造成塌陷的现象, 使水资源大量浪费, 在排放废水的过程中也会造成很大的污染, 一些开采物在堆放的过程中会产生自燃的现象, 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 对自然环境产生破坏。在挖掘煤炭过程中, 安全事故频频发生, 我国百万吨煤炭在挖掘的过程中, 会产生两人以上的死亡率, 虽然我国的相关部门对安全生产工作十分重视, 采取了很多措施, 但是死亡率和安全事故发生率依然很高。安全事故的产生原因, 除了人为因素之外, 还有低下的技术水平, 在一些煤炭企业之中, 依然使用着落后的开采技术和开采工具。在煤炭科技投入之中, 存在着资金不足的现象, 我国企业之间的技术投入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尤其是一些中小型的煤炭企业, 这种现象更为严重。

二、中国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要实现我国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应该对可持续发展有明确的认识, 在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的过程中, 应该坚持以下几个思路。首先, 应该使用现有的科学技术手段, 对目前存在的安全生产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和利用资源问题进行解决。同时, 通过相关的辅助手段, 建立完善的发展战略, 使煤炭行业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在一些煤炭行业之中, 应该重视对资源的循环使用,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社会、生态环境和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

三、中国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应该在煤炭行业中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 不断提高对资源的使用效率, 国家对相关的标准进行严格的控制, 一旦发现回收率和资源使用率不合格的项目应该立刻取消其资格, 在源头上对使用率低的问题进行控制。国家相关部门应该使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 对重视科技投入的企业给予适当的政策优惠, 对资源浪费十分严重的企业应该进行惩罚, 在全国范围之中, 应该针对煤炭的实际情况, 对资源的使用效率进行提高, 避免民间私自开采的现象。

降低煤炭行业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提高对煤炭的精加工和深加工水平, 减少进行直接销售的现象, 在源头上对环境进行治理, 减少酸雨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使用先进的技术, 在开采的过程中使用新的设备材料和工艺, 减少在生产中产生的地表沉陷和地下水渗漏等问题, 在开采的过程中, 应该对采矿可能对水资源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 进行论证, 对防治措施、排水量、取水量、开采层位、开采年限、储存量、井田面积和井田位置进行考察, 减少开采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使用先进的技术和数字化的开采系统, 将无废开采落实到实处。

煤气层是清洁能源的一种, 在实践的过程之中, 因为技术的限制, 无法被充分的使用, 很容易造成安全事故, 因此, 煤炭企业应该对煤气层进行研究, 使安全生产的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 使资源的使用效率得到提高, 最终实现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煤炭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 应该不断完善企业文化, 转变企业管理和企业经营的模式, 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实现文化创新, 在企业的内部加强技术改革, 使一线部门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

四、结语

总之, 随着天然气和石油等资源的日益减少, 清洁技术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煤炭的地位和重要性不断提高。我国目前的煤炭行业存在着安全事故频发、环境污染严重和资源利用率低的现象, 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 没有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 无法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落实到生产过程中, 缺乏对科技的重视。

参考文献

[1]罗景一, 牛建荚.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中某些问题的探讨田[J].中国煤田地质.2006 (3)

[2]黄温钢, 张绍朋.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之路[J].矿业快报.2008 (9)

煤炭科技 篇8

1黑龙江煤炭产业科技资源配置现状

1.1科技财力投入低

近些年来, 黑龙江省煤炭企业用于产品研发的经费就北方五省来说, 一直都位于中游, 与前两名省份差距甚大。而且与全国煤炭研发所用经费的平均水平相比, 黑龙江省也要低很多, 其投入强度甚至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从这一点可以看出, 黑龙江省煤炭企业营业收入增长明显不足。尽管黑龙江省近些年的科研经费一直在增加, 但是这就总体来说, 并未产生十分明显效果, 其总体增长率依然非常低。从上述阐释中可以看出, 黑龙江煤炭产业, 就可以投入而言, 规模与强度都远远未达到要求。这就严重影响了煤炭开采效率, 而由于煤炭回采效率比较低, 产品技术过低, 无法进行深层次的加工, 煤炭效益大受影响, 现已经进入到恶性循坏中。

1.2科技人力投入低

目前黑龙江省煤炭产业共有超过26万的从业人员, 而真正从事科技研究方面的人员却刚刚超过1万人, 而在科技技术领域进行新型系统开发与创造的人员, 还不到全体从业人员的1%, 也仅仅占全体科技从业者的14%左右, 还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科技人员中仅仅一半是中级以及高级人员, 其中本科学历及以上人员还未超过2500人, 从中可以看出, 黑龙江煤炭产业科技人力投入并不高, 而且科技人员的结构层次也极其不协调, 正是如此, 黑龙江煤炭产业难以组织效果明显的科技创新活动。

1.3科技融资渠道单一

正常情况下, 煤炭产业用于研发的资金大部分由企业赞助, 国家财政会依据自身的计划项目以及相应的成本留存等方法来进行间接投入。但是就黑龙江煤炭企业而言, 由于经营纯利润比较低, 因此无力投入更多的资金用来进行科学产品的研发。再加之, 新型能源的出现, 国家对煤炭企业投入有所降低, 因此就黑龙江煤炭产业而言, 资金投入远远不足, 而管理也未能达到精细化的程度, 因此依然处于产出效率低的情况下。尽管高校以及科研机构中, 国家给予了相应的支持, 但是比重不大, 所以无法看到明显效果。而且由于煤炭企业需要经常向银行借款, 来维持日常的运营以及科技研发, 这种高负债率, 使得银行已经陷入到难以贷款的地步, 而且很多矿井过于陈旧, 根本没有能力吸引科技风投。

2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的对策建议

2.1煤炭科技资源配置客体方面

加大财政资金对煤炭产业的支持力度。省科技厅要针对东部煤电化基地, 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为平台, 整合多种资源在国家立项经费申请方面给予扶持。涉及煤炭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研制项目争取列入国家科技计划, 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装备国产化等国家重点攻关项目中, 省里给予1:1的配套资金, 特别是对东部煤电化基地在安全高效矿井采掘运提和安全装备及工艺技术研究、复杂煤层开采技术等方面设立省级专项基金重点投资。加大政府采购力度, 对煤炭创新产品按投标价格给予5%-10%的扣除;属于订购和使用首套重大装备的工程项目的, 优先予以采购;属于试制品或初次投放市场的, 经认定由政府出资首购。

2.2煤炭科技资源配置主体方面

保证煤炭企业科技投入的稳步增长。在煤炭企业的文化建设中要树立全员科技意识, 加强对科技兴煤的宣传;可将企业科技投入强度和发明专利数量纳入企业家的年度和任期考核中, 争取到全省大型煤炭企业研发费用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2%以上;煤炭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发费用, 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 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 按照研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 按照无形资产的150%摊销;企业研发机构进口仪器设备及其折旧, 享受省级有关优惠政策 (通过调整煤炭产业结构、经营方式及管理体制机制, 使科技投入规模稳步增长, 形成良性循环, 促进企业科技进步。

2.3煤炭科技资源配置环境方面

转变政府职能, 创造良好政策环境。针对行业管理职能的分头问题, 建议成立黑龙江省煤炭资源管理委员会, 整合各煤炭管理部门权限, 加强沟通协调, 弱化行政审批, 强化宏观管理、政策研究等职能, 提高行业管理集中度, 探索技术、管理要素科技执行体参与分配的有效实现形式 (完善科技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 建立财税、金融等相协调的煤炭科技投入机制 (减免科技研发产品税收, 加大政府对煤炭的R&D投入, 带动R&D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例不断提高;省部级各类专项资金对促进基地建设的煤电化项目要给予优先立项, 知识产权、质监等部门要积极为企业提供专利和标准信息, 增强企业对科技成果的保护能力, 完善知识产权促进科技创新的激励政策。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可知正是由于黑龙江省煤炭产业发展形势越来越好, 才有效的缓解了我国的能源供应问题, 但是该省煤炭企业应该清晰的认识到, 现有的煤炭生产方式难以获得长久的发展, 为此必须从粗放型管理转化为精细化管理, 投入更多的科技力量, 提高科技贡献率。现今, 我国正在进行东部煤电化平台建设, 黑龙江的煤炭产业应该紧密结合这一规划战略, 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将科技真正的作为煤炭发展的动力, 只有如此, 黑龙江煤炭产业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摘要:煤炭产业是黑龙江省重要的产业, 其对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来说,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站在科技资源配置的角度来说, 黑龙江省的煤炭产业的确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比如煤炭科技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有关政策规定不够明确等。为此, 黑龙江煤炭产业应该采取有效对策, 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以使该省的煤炭产业能够真正的借助科技力量取得发展与进步。主要从现状与对策两方面, 对该省的煤炭产业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黑龙江省,煤炭产业,科技资源配置,对策

参考文献

[1]林莉, 谢富纪.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科技资源配置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17) .

[2]宋, 崔超群, 吴明有.大型煤炭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9 (11) .

[3]吴亚平, 甘德安.武汉科技资源配置的问题分析与优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5) .

煤炭科技 篇9

有分析指出, 由于全国煤炭市场供需总量宽松, 结构性过剩的态势短期内还难以改变。2015年上半年, 我国煤炭市场仍不乐观, 下半年煤炭供给或将趋于总体平衡, 但经济运行的压力将依然存在, 煤炭企业经营仍将面临较大的困难和风险。

总体产能过剩市场供大于求格局难改

根据国际能源署报告显示, 世界煤炭资源丰富, 供应能得到保障, 但未来煤炭消费量的多少取决于污染控制和二氧化碳减排的需要。到2040年, 全球煤炭需求将增加15%, 其中我国煤炭需求量占全球需求量的50%左右。

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全球能源发展趋势看, 能源转型发展是大势所趋,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很难支撑国家的现代化。目前, 我国煤炭产量已达40亿吨, 大大超过我国煤炭科学产能能力, 煤炭生产、运输和消费导致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不断恶化, 其中持续的雾霾天气就是能源结构不合理的突出表现。2014年, 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化解产能过剩等政策影响下, 电力、冶金、建材等传统行业煤炭需求出现小幅增长或负增长, 但我国前期形成的巨大煤炭产能释放的压力依然较大。

在产能过剩、煤炭市场供大于求的格局下, 2014年我国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出现负增长, 预计煤炭产量38亿吨左右, 增长2.7%左右, 煤炭消费量增长1.1亿吨, 增长3%左右。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内贸信息中心王瑜指出, 2014年我国煤炭行业总体产能过剩问题突出, 煤炭库存高企。2014年元旦后, 我国煤炭需求整体减速, 煤炭消耗再次进入低迷状态, 相对于供给的充沛, 需求端明显不相匹配。随着农历新年的临近, 煤炭日耗进入下行通道中, 产需的不同步造成煤价下行压力加重, 内贸煤炭价格虚高成分迅速被市场挤出。

2014年8月21日, 我国发布了《关于遏制煤矿超能力生产规范企业生产行为》的通知, 要求全国所有的煤矿按照登记公布的生产能力组织生产, 不得超能力生产。9月4日, 在国务院召开的煤炭脱困视频会上, 发改委要求2014年后4个月国内煤炭应减产12%, 全国产量减少1.5亿吨。“限产令”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煤炭供给过剩的局面, 但煤炭行业仍然面临巨大的库存压力, 市场供应体量明显缩减的可能性不大。截至11月份, 全社会煤炭库存仍然继续保持高位, 连续36个月超过3亿吨。

增速放缓进口煤炭仍有刚性需求

早在2003年, 我国就已经完成了从煤炭出口大国向煤炭进口大国的转变, 然而2014年, 我国煤炭进口增速放缓, 动力煤进口量大幅增长的情况终结。实际上, 2014年我国进口煤走势可谓是“高开低走、波折不断”。其中, 制约2014年煤炭进口有五个因素:一是需求端疲软、二是环保压力、三是人民币升值、四是海运费上升、五是煤炭进出口政策。2014年1~11月, 我国累计进口煤炭26401万吨, 同比减少2755万吨, 降幅9.4%, 预计全年煤炭净进口在3亿吨左右。

我国进口煤总量的缩减, 主要的原因是政策和需求的双重压力。一方面, 国家自10月15日取消了进口煤零关税, 恢复实施了3%~6%的最惠国税率, 大幅抑制了澳洲煤的进口量。虽然中澳自贸协定的签订, 使澳洲煤有望实现进口零关税, 但是时间被控制在两年内, 加上港口对于进口煤微量元素的严格要求, 使贸易商对于进口煤的采购谨慎, 导致进口煤量近三个月均保持在两千万吨的水平。

另一方面, 我国南方接卸港口的库存压力很大, 进口煤接卸困难, 由于地域和运输方便, 华南地区内贸煤增加, 进口煤量缩减。相比而言, 华东地区进口煤接卸情况略好于华南, 但是由于国内偏低的煤价, 电厂对于进口煤的需求不如2013年紧俏, 导致2014年整体进口煤市场偏冷, 处于“有价无市”的状态。

2014年, 国家发改委、质检总局等六部委联合发布的《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 2015年1月1日起施行。自2009年起, 我国由煤炭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 在煤炭大量进口的同时, 进口煤炭质量参差不齐, 特别是高硫分、高灰分、低发热量进口煤炭对我国大气污染产生严重危害。

事实上, 我国煤炭市场需要一定数量的进口量来弥补煤炭的区域性和品种结构等方面的不足, 下游用户更需要用进口煤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来抑制国内煤炭价格的上扬。但与各种救市政策相比较, 市场更能发挥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展望2015年, 新的商品煤质量检测方法实施将会进一步抑制进口煤的增长, 尤其是煤炭微量元素的检测。需要注意的是, 经过2009年至今近6年的发展, 进口煤已经由原来的拾遗补缺角色变成沿海区域的主力煤种之一, 无论是华东、华南的沿海电厂, 还是毗邻港口的钢铁企业、焦化企业, 对于进口煤都形成一定的刚性需求。

需求疲软煤炭价格低位徘徊

2014年, 我国煤炭价格普遍大幅下降, 并不断刷新历史新低。从价格走势上看, 可分为急速下跌、缓慢爬升、深度探底及阶梯型攀升四个阶段, 但总体上是低位徘徊。

上半年, 我国煤炭需求疲软, 煤炭进口仍实现小幅增长, 再加上龙头煤炭企业多次带头降价, 煤炭市场开年遇冷, 价格进入急速下跌通道。新年伊始, 大型煤企一季度中长协价格执行590元/吨, 远低于2013年底定下的631元/吨, 随后煤价呈现断崖式下跌, 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接连跳水。截至3月26日, 5500大卡动力煤报收530元/吨, 较2013年末630元/吨, 暴跌100元/吨, 降幅达16%。

下半年, 我国煤价连续回落态势逐步得到遏制。从9月份开始, 在国家“救市”政策的扶持下, 借助冬储和民用电的增加, 煤炭价格呈现企稳回升态势, 直到2014年年底。其中10月份之后, 在龙头煤炭企业带头上调煤价情况下, 市场信心得到一定恢复, 部分煤种价格出现一定程度回升。9月20日,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提出, 要促进煤炭价格理性回归, 力争煤炭市场动力煤价格回升到0.1~0.12元/大卡。11月份开始, 冬季取暖用煤需求逐步释放, 沿海动力煤价格获得需求侧的支撑, 助推市场缓慢走好, 价格上涨。截至12月份初, 煤炭价格上调幅度达50元/吨, 煤价回暖得到基础性支撑。

在政策利好下, 我国煤炭市场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一是煤炭产量盲目增速势头得到控制、二是煤炭进口总量高位有所回落、三是煤炭价格逐步趋稳并有所回升、四是煤炭企业减负问题得到重视并形成共识。尽管煤炭供需关系未发生实质改变, 但大型煤炭企业仍在9月初进行试探性上调销售价格, 加之随后出现大秦线秋季检修及电厂冬储煤的需求, 大型煤炭企业开始逆市连续提价, 并实现了每月初的4连涨。

实际上, 自9月3日~12月17日, 煤炭价格指数累计上涨48元/吨, 涨幅10.0%。不过, 尽管煤炭价格止跌企稳态势进一步明朗, 但煤炭在传统旺季卖出了全年最低价。12月24日, 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5500大卡动力煤平均价格报收525元/吨, 与年初610元/吨相比, 下跌85元/吨。

供需关系被扭曲煤炭行业盈利大幅下滑

业内人士指出, 2014年是我国煤炭企业主动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元年”, 而煤炭产业链研究专家、煤炭研究网首席分析师马俊华认为, 2014年是煤炭企业的“生存年”, 企业只能先谈生存, 再说发展。在市场重压之下, 由于煤炭价格持续下跌, 为完成生产、销售计划和上级下达的考核指标, 很多煤炭企业采取“以量补价、超产补亏、降价促销”的经营策略, 出现了产量不仅不降, 还要开足马力生产, 赔钱销售, 煤炭严重过剩, 供需关系被彻底扭曲, 煤炭行业盈利大幅下滑。

2014年, 煤炭板块涨幅落后于大盘, 连续4年下跌之后首次上涨, 涨幅明显落后于大盘。煤炭行业亏损面积不断扩大, 煤炭企业亏损面已经超过了70%以上, 并且有50%以上的企业出现了减发、欠发、缓发职工工资的现象。

近几年, 不少煤炭企业大上项目, 这些项目投入大, 财务成本高, 拖累了企业发展。现在煤炭市场不好, 掩盖了很多矛盾, 将来很多问题有可能都会暴露出来。由于成本高、价格高, 我国煤炭行业的竞争力不强。一是我国煤炭资源赋存条件比较差, 资源埋藏比较深, 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 开采成本就相应增加。二是我国煤炭行业从业人员多, 工资支出已经占到了煤炭生产成本的50%左右。三是税费偏高, 长期以来我国各种涉煤税费大约有40多种, 其中很多税费不合理。

根据分析, 煤炭的竞争力主要看成本和价格, 从国内煤和进口煤到广州港的价格看, 进口煤到岸价格比北方下水煤到港价格每吨便宜约50元人民币。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姜智敏指出, 从国际煤炭市场竞争力看, 我国煤炭的竞争力亟待提升。所以, 降低成本是我国煤炭企业今后必须要考虑的重大问题。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 煤炭企业需要有新的思维。一是树立新的生产理念, 摒弃追求规模扩张, 注重效益和竞争力提升;二是需要创新商业模式, 科技力量带来的立体式变革将严重冲击传统商业模式。今后, 煤炭企业在上项目、做决策时, 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经济性, 算算这个项目到底有没有效益, 不能单纯为了扩大规模而增加项目。

产能性过剩将成常态煤炭清洁利用任务紧迫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 从能源安全角度来看, 必须有一种稳定、可靠、经济的能源来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 所以煤炭工业的发展和煤炭的安全高效开采以及清洁高效利用, 将是摆在煤炭行业面前的主要难题。2014年, 我国煤炭市场在一片萧条中开启, 在此阶段, 下行动能得到充分释放后, 煤炭价格出现了一定的底部支撑, 但下游需求的不足及各地不断环保压力加大, 基础能源消费受到抑制。

随着国家环保标准越来越严格, 对煤炭企业而言不仅要在销售方式上创新模式, 也要更加深入研究煤炭下游需求, 和下游电力企业等一起提高煤炭使用效率, 创造一个更加绿色的煤炭消费体系, 推动整个煤炭产业链的转型升级。但是, 无论如何实现煤炭的清洁化利用, 煤炭的开采和运输问题始终是无法避免的, 惟一的出路就是尽可能减少煤炭的消费, 并进而摆脱对煤炭的依赖, 这需要从现在起持续努力几十年才能实现。

实际上, 煤炭的清洁利用是对我国目前能源最大、最挑战的课题, 也是世界最难、最大的课题。煤炭信息研究院副院长刘文革指出, 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大气污染都为我国实现煤炭的洁净发展、洁净利用提供了很强的动力或者外在的需求, 只要煤炭清洁利用技术改造合适, 就能够实现清洁化利用。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方面, 我国将采取煤炭清洁开发与利用并举, 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着重推动煤炭生产和利用方面的变革。重点支持煤电一体化, 建立大型煤炭基地, 加强煤电一体化和煤化工建设, 促进煤炭由燃料向燃料与原料并举转变, 推动煤炭利用方式的变革, 发展循环经济。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表示, 今后一个时期, 我国煤炭需求低速增长与产能结构性过剩和进口煤保持高位将成为常态, 煤炭供应总量宽松态势不会发生明显改变, 煤炭经济运行仍将面临严峻挑战。因此, 煤炭产业仍需采取有效措施, 努力保持供求基本平衡;同时, 加快推动煤炭生产方式向“两化”融合、人才技术密集型转变, 经营方式从生产销售原煤向销售商品煤、洁净煤转变, 发展方式从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发展理念需要创新越淘汰越多怪圈有望改观

当前, 煤炭价格下跌给煤炭生产企业造成削减成本压力, 但是随着煤炭高成本产能的逐步退出及需求的增长将会对价格的上涨行成支撑, 从而吸引新的投资进入煤炭生产行业。不过, 从2015年1月1日起, 我国《环保法》修订草案正式施行, 有望对怨声极大的污染现象打出硬拳, 煤炭产能越淘汰越多的怪圈有望改观。据财政部官方网站发布的消息显示, 2014年我国执行10%的煤炭出口关税税率, 而从2015年1月1日起下调至3%, 意味着国内目前煤炭销售压力非常巨大。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姜智敏认为, 我国经济大环境变了, 煤炭企业的发展理念要随之变化。

事实上, 我国能源结构正在发生深刻改变, 煤炭企业应该考虑科技力量带来的立体式变革, 既要注重提高生产过剩的效率, 也要有成熟的商业模式, 通过增值服务来获取收益。一是开发具有经济效益的资源、具有较好区位优势、交通便利的资源, 并考虑这些资源今后有没有转化的可能。煤炭正由燃料向原料与燃料并举转变, 煤炭企业要依靠科技进步延伸产业链, 提高煤炭在企业内部产业中的转化率, 充分发挥煤炭作为新型清洁能源和化工原材料的作用。二是通过增值服务为用户创造更多价值, 同时获取收益。煤炭企业应该为用户提供最佳的产品方案, 使用户在煤炭使用中, 能够做到成本最低、效益最大。

随着煤炭市场化的推进, 煤炭交易的一大趋势是电子化交易, 无论长期合约还是短期合约, 未来有望都通过第三方平台电子化交易来实现。从整体上看,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现货—期货—衍生品”的煤炭电子化交易体系。

需求难有明显增量价格上行空间有限

展望2015年煤炭价格走势, 中国煤炭市场网副总经理李学刚认为, 国家“救市”措施将有助于煤炭企业解困, 如果这些措施全部落实到位, 煤炭供大于求就能改善, 煤炭价格将逐渐回稳甚至回升。根据分析, 在经历了2014年的大幅下滑后, 沿海动力煤价格再度下行动能已经被明显削弱, 价格需要理性回调, 神华、中煤等大型煤炭企业在价格调整中的“引领”和“龙头”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从需求端看, 2015年我国经济仍然面临“三期叠加”的阶段性特征, 在经济增速换挡期, 经济增长速度下行或成为新常态, 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加快转型调整, 对化石能源及电力需求增量将进一步降低。而在国家大力倡导清洁能源优先上网的背景下, 水电、核电机组投入商运量集中释放, 加之外送电网输电线路的不断完善, 2015年清洁能源对煤炭的替代效应将继续加大, 对火电份额的挤压依旧突出。随着环保压力不断加大, 我国各项环保政策的不断出台, 使得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严控电厂用煤的含硫量和灰分, 进一步压制了煤炭消费需求的释放和改善, 预计2015年全国煤炭需求量难有明显增量。

从供给端看, 进口煤仍以逐利为主导, 尽管1月1日执行的《商品煤质量管理办法》对微量元素的检查加大了煤炭进口的采购风险, 但随着国内外价格的不断扩大, 逐利效应使得进口量仍将保持较高水平, 而且进口煤经过近几年的培育, 渠道与质量已基本稳定, 2015年进口煤仍将成为我国沿海煤炭供给的常规货源。而内贸供给产能依旧处于高速释放期, 尽管国家限产政策不断加码, 但部分已投产的产能为回笼资金需求仍会继续维持生产, 限产效果将低于预期。同时, 煤炭超过3亿吨的社会库存量使得短期供需难以达到平衡, 仍有待进一步消化。

煤炭科技 篇10

现今社会信息化逐渐成熟, 这给企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遇与挑战。就煤炭企业而言, 其综合能力的大小不仅仅取决于其占有能源的多少和装备的完善程度, 而且还取决于科技信息的占有程度和获取能力, 科技信息情报工作在煤炭企业的生产经营中起着重要作用。正所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强大的杠杆, 掌握及时高效的科技情报信息, 能拓宽煤炭企业的认知视野, 对于煤炭企业进行有力及时的科学决策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是及时到位的科技情报工作有助于推动煤炭企业的设备更新, 提高生产效率, 增强自身综合竞争力。

以邻省山西煤炭企业为例, 据第十三届太原煤炭工业技术装备展览会不完全统计, 截至到2012年, 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保留的922座矿井, 已有778座进入了现代化改造建设[1]。榆林市也在进行相同的工作, 2012年关闭整合了50处煤矿[2], 2013年至2015年, 计划将关闭70处煤矿, 淘汰84处产能落后的煤矿, 2015年之后, 榆林全市的地方煤矿数目将控制在200处左右, 产量达到每年4亿t (2011年榆林市煤炭产量为2.8亿t, 2013年为3.19亿t[3]) , 单井平均产能达到每年120万t以上, 采掘机械化程度达到90%以上[4]。

由此可见, 如果煤炭企业没有及时的科技情报信息, 没有及时的采用新技术, 与其他企业相比, 难以望其项背, 有可能遭到淘汰的危险。

另一个方面情报信息工作对于煤炭企业本身的决策有着重要作用, 没有及时有效地利用科技信息, 有可能导致决策失误, 给企业本身带来经济损失。以煤炭市场为例, 过去10年, 煤炭行业欣欣向荣, 是煤炭行业迅速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 然而最近几年煤炭出现了一个小低迷阶段, 进口煤炭给国内煤炭带来了严重的冲击, 个别煤炭企业停产, 出现了严重的亏损现象, 这显然是信息不足或对煤炭信息不够重视而带来的恶果。因此, 煤炭企业要想在充分适应市场经济与信息时代的要求必须充分重视科技信息情报工作, 及时地采集处理科技情报信息, 结合煤炭企业自身条件状况, 及时有效地调整经营策略。

2 煤炭企业科技信息工作的优化途径

2.1 强化科技信息工作的重要性

科技信息是意志、决策、部署、规划、行动需要的知识和智慧[5], 它对企业搞好技术创新、调整经营方向、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有着积极的贡献性作用。大量的实践证明, 凡是充分重视科技情报工作, 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就占有先机, 能够充分地采用新技术、新设备以及其他新成果, 使得煤炭企业自身能够主动、能动、灵动的应对变化莫测的市场行情。相反, 凡是科技信息不灵、不快、不准、分析研究工作做的不好的企业, 工作就被动, 容易在经营管理上出问题, 有可能给其带来严重损失。因此, 煤炭企业应强化科技情报工作的重要性, 增强情报意识, 把科技情报工作当作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来抓。

2.2 完善信息机构, 建立情报网络

信息机构是信息交流过程中的中间环节。而情报信息网络是沟通情报、促进科技交流与合作的良好的组成形式, 也是搞好情报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6]。因此, 在完善结构, 建立情报网络对于煤炭企业科技信息情报的工作的优化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煤炭各部门完善自己的情报工作, 组建科技情报专职工作人员, 并且给予科技工作人员足够的重视, 建立一支高效、现代化的科技情报队伍, 把科技情报工作的重要性向企业各部门逐渐渗透。针对科技、高新技术信息, 要建立一个总的情报室, 然后向分管情报室逐渐下传, 加强各个情报室之间的横向沟通与联系, 注意和总情报室的竖向沟通, 建立一个“树形”情报工作网络。

2.3 重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利用

一方面, 作为高新技术, 信息工程现在已经朝着综合化、系统化方向发展, 由于信息的时效性、大量性、复杂性等特征, 对新的科技情报筛选与使用逐渐变得困难, 这就迫切需要开发一种信息系统来处理各种情报信息来去伪存真、提高信息收集的高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建立企业内刊, 在企业内部公开发行, 由情报室负责编辑, 由企业员工投刊, 对于企业内部急需的科技信息, 编辑部可以在企业内各个部门发征稿函, 稿件录用后给予一定的奖励, 从而来提高情报信息的高度开发和利用, 从而将情报室负责的情报收集工作普及到全体员工的情报收集工作, 提高全体员工情报意识, 及情报的收集范围。

2.4 搞好科技声像工作

科技声像工作是科技信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科技信息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之一。采用声像载体传播新产品、新技术、既生动、形象, 又直观、易懂。所以, 利用声像技术传递信息, 推广新技术, 积累资料, 摄制和播放高新技术, 科技创新成果, 更好地为煤矿生产建设服务。

2.5 开发情报调研工作

科技情报调研工作是一项为生产建设和科技事业发展服务的基础工作, 在加快科技创新、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的过程中, 科技情报调研工作是当好“依靠科学技术”与“面向经济建设”之间的“桥梁”[7]因此, 我们必须要根据本企业、本系统的实际情况, 就生产科研中主要存在的技术难题, 进行专题情报调研和各种情报信息的跟踪调研活动。

3 结论

加强科技情报工作有助于保证煤炭企业进行科学决策, 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 同时对于煤炭企业充分适应信息时代和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以及对煤炭企业综合竞争能力的提高都起着不可忽视的贡献性意义。煤炭企业要注意强化科技情报工作、完善信息机构、建立情报网络、重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利用、搞好科技声像工作、注重开发情报调研工作等, 这样才会使得煤炭企业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保持更高的活力。

参考文献

上一篇:引流护理下一篇:沥青混凝土拌合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