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资者财务

2024-05-09

出资者财务(精选十篇)

出资者财务 篇1

出资者财务分析是在出资者财务理论上的一个实践和发展。出资者财务是出资者为实现资本报酬最大化, 而对其投资、监管资本运用以及调整存量资本结构的行为及其所体现的财务关系的管理。出资者财务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 是解决国有资产流失和保护出资者权益的制度保障。理论界出资者财务经历了从国家财务到所有者财务再到出资者财务一个发展过程。郭复初 (1988) 提出国家财务的概念, 将国家财务从国家财政的概念中分离出来, 明确了政府作为国有资本所有者和公共行政机构两重身份于一身, 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应是国有资本所有职能, 不应当继续沿用公共行政机构发挥作用的财政预算体系。干胜道 (1995) 提出所有者财务的概念, 将讨论的范围扩大到全部资本所有者, 其贡献在于将所有者财务从经营者财务中分离出来, 并提出所有者财务的目标是本金的保全增值。谢志华 (1997) 提出出资者财务概念, 并对出资者财务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详细论述了出资者财务的主体、目标、特点、内容。西方学者往往认为, 企业财务管理就是财务经理的财务管理, 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出资者财务的提出是对过去狭义的财务经理财务的一个突破, 适应了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实际需要, 体现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者与经营者的受托责任关系。这一理论的提出, 是我国财务学者的一个创造, 对深化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完善我国公司财务治理结构、构建我国财务管理理论体系都有重要的意义。

出资者财务分析是出资者为实现资本保全增值的目标, 利用财务报告、审计报告、统计数据、外部市场经济信息等其他相关资料, 采用一系列专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 对投资、资本运动、资本结构等进行分析与评价, 为出资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的经济应用学科。出资者财务分析作为出资者财务管理的基础, 为出资者的财务行为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 是出资者财务理论的重要组成内容, 在实务中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但理论上关于出资者财务分析的研究很少, 实务中运用的也不尽如人意。2000年财政部、国家经贸委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三部委颁布的《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计算与确认办法》中对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的计算公式直接将期末与期初的国家所有者权益进行比较, 我们认为这并不能合理地反映经营者在其经营期内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同时在计算和考核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时, 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及物价变动因素的影响, 这一规定也是值得商榷的。本文拟在借鉴出资者财务理论的基础上, 针对出资者财务分析中的一些问题, 就出资者财务的目标、分析的逻辑以及方法展开讨论。

二、出资者财务分析的目标:资本保全与增值

企业财务分析主体具有多元性, 包括:出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和企业员工以及政府等相关利益者。不同的分析主体, 分析的目的要求不同, 分析的内容也有区别。出资者主要关心资本的安全与投资的报酬和风险, 财务分析应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和投资管理提供依据;债权人主要有贷款人和供应商。贷款人主要关心贷款及其利息能否按期收回, 供应商主要关心货款能否如期收回, 他们的财务分析应分别为贷款人的贷款决策与贷款监督提供依据和供应商的销售决策和收账监督提供依据;企业管理部门和员工主要关心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情况, 财务分析应为企业管理部门和员工改善企业财务活动, 提高企业财务成果提供依据;国家及其管理机构主要关心现有资源的配置和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益, 财务分析应为国家宏观经济决策以及财税政策提供依据。目前我们所说的财务分析主要是指由经营者编制的满足多方需求的财务分析指标。如《企业财务通则》规定, 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的财务指标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资本金利润率、营业收入利税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这八项指标主要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 较好地满足了债权人和投资者的需要。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和总结, 财政部规定从1995年起, 采用新的评价指标体系。新的评价指标包括: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 (或速动比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社会贡献率和社会积累率。这十项指标是对原来八项指标的改进和完善, 这不仅能满足投资者和债权人的需要, 通过新增的社会贡献率和社会积累率等指标, 还可以衡量企业对国家或社会的贡献水平, 能较好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上述十项指标, 较好地满足了投资者、债权人和国家宏观经济决策的需要, 也较好地满足了出资者的大部分决策的需要, 但对企业出资者来说, 他们更关心投入资本的保全和增值问题。因此, 出资者必须在此基础上设置一些能更好的满足自己投资决策的财务指标。

出资者财务分析为出资者财务管理的目标服务, 出资者财务分析的目标应该统一于出资者财务管理的目标。出资者财务的目标是确保资本安全和资本增值 (谢志华, 1997) , 因此, 出资者财务分析的目标也是确保资本安全和资本增值即资本保全增值。出资者的财务分析为出资者的财务行为提供决策依据, 投资者相关的财务行为决策都离不开相应的财务分析信息, 财务分析不仅应满足出资者投出资本的投资活动决策的需要, 还要满足出资者对经营者的资金运动即经营者的筹资、投资、运营和分配活动进行约束和监督的需要, 也要满足投资者调整资本结构的需要。面对这样一个多角度的需求, 在实务中财务分析者容易被一些细节所蒙蔽, 分析的内容往往比较凌乱。为此, 出资者在各个环节的分析过程中要始终围绕资本的保全增值这个目标, 把财务分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回到资本的保全和增值上来。出资者财务分析应该是一个以资本保全增值为核心的一个财务分析体系, 各指标、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 前因后果, 形成一个有机的分析链条, 这样便于寻找影响资本保全增值的因素, 从而提高资本保全增值率, 实现投资目标。

三、出资者财务分析的逻辑:数量分析与质量分析的统一

在实务中, 财务分析者往往淹没在众多的财务指标中, 找不到财务分析的要领, 分析逻辑混乱。我们在财务分析中要坚持数量分析与质量分析的辩证统一, 任何事物都是量和质的统一, 没有数量就无所谓质量, 没有质量就无关乎数量, 数量和质量在一定条件下是能转化的, 只有把握了数量分析与质量分析的辩证统一, 才能理清财务分析的主线和内涵。在出资者财务分析中的数量分析与质量分析的统一主要表现在资本保全的数量分析和质量分析的统一, 资本增值的数量分析和质量分析的统一。出资者在进行财务分析的时候不但要注重数量上的保全与增值还要深入分析数量背后的质量因素, 对资产的变现能力进行分析, 该刨除的要刨除 (比如捐赠收入) , 该计提跌价准备的要计提跌价准备, 该调整的要调整 (物价变动) 。在当前财务分析中, 出资者往往注重对数量的分析而忽视了对资本保全增值的质量分析, 资本保全增值的质量分析是指资本变现能力分析, 资本的变现能力包括资本变现的数量、变现的时间、地点三个维度, 变现价值损耗越小、变现时间、地点越灵活, 资本的变现能力越强, 比如一般情况下, 企业速动资产的变现能力比存货的变现能力强, 存货的变现能力比固定资产强, 所以在企业中固定资产和存货的数量要保持一个合理的水平, 不宜过多。

出资者财务分析数量和质量相统一的理论依据是实物资本保全的理论。研究保全增值内涵的关键是保全, 因为超过保值的额度就是增值。而进行资本保值内涵研究应以资本保全理论为依据。会计上的资本保全理论是企业收益计量理论的核心, 它有两种概念一是财务资本保全, 二是实物资本保全。财务资本保全要求所有者投入资本的价值保持完整, 即期末资本价值等于期初资本价值。实物资本保全要求所有者投入资本的实际生产能力保持完整, 即期末实际生产能力等于期初实际生产能力。总体来看财务资本保全侧重是数量上的保全, 而实物保全偏向质量的保全。技术进步、物价变动等诸多因素下, 我们关心的不是资本数量上的保全而是关心的是资本的实际生产能力。所以我们要在消除物价变动对资本保全的影响上, 理论上比较成功的还是由实物资本保全观引出的重置成本会计模式。它的基本做法是对资产以重置价值调整历史价值, 其差额作为所有者权益的变动, 以此保证企业实物资产的重置。其优点在于:能够较为合理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效益, 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 计量的所有者权益也较为真实, 更有利于保全企业的资本。

四、出资者财务分析的内容与方法

出资者财务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出资者的投出资本的投资活动;二是对经营者的筹资、投资、运营和分配活动的约束和监督活动;三是调整资本结构, 包括把资本从接受投资企业转移出去或者吸收其他资本等, 诸如兼并、收购、联合等。因此, 出资者财务分析的内容对应的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投资的财务分析;二是对经营者资本运用评价和监管的财务分析;三是对资本结构调整的财务分析。

投资的财务分析着重于进行投资的预测、决策分析, 经过分析出资者决定投不投资, 投多少资, 以什么方式投资。实务中投资方法的很多, 但他们大多没有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很少考虑资本质量保全的要求, 在此, 我们借鉴项目投资的方法提出如下投资分析的公式:其中R就是资本保值增值率, 表示投资者每年的现金流, n表示投资年限。R小于1说明资本未保全, R等于1说明资本刚好保全, R大于1说明资本增值了。该方法的特点是考虑了出资者投资资本的时间价值和投资风险, 同时利用出资者现金净流入量, 充分考虑了资本保值增值数量特别是质量方面的要求。出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的时候对资本投资期, 每年的净现金流入量进行预测, 根据原始投入资本, 倒推出资本在投资期的资本保值增值率, 依据上面我们这个公式计算出来的资本保值增值率充分考虑了资本的时间价值和质量的要求, 出资者通过投资期资本保值增值率来决定投资的取舍, 参考依据有以下四个:出资者期望的资本保值增值率, 同行业平均的资本保值增值率, 同期的存贷款利率 (存贷款利率加一百就是保值增值率) , 本地区平均资本保值增值率。

经营者资本运用评价和监管的财务分析。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目标不一致, 经营者在经营所有者的资产时可能发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所以出资者要对经营者财务活动进行约束和激励, 出资者并不直接对经营者的筹资、投资、运营和分配活动进行管理, 而是进行间接约束。这里可以借鉴经济学中激励约束理论, 设计一套激励约束体系, 使经营者的目标与出资者最大程度的一致。同时也要运用有关筹资、投资、运营和分配活动的一些财务分析, 评价经营者的财务行为是否科学、合理, 并以此为基础结合企业的经营业绩来确定经营者的报酬。资本结构调整的财务分析即涉及到对原有投资规模、形式的调整, 也设计到新资本的投入问题的财务分析, 相当于是对资本的再投资分析, 三个方面的财务分析在时间上存在严格的前后关系, 在逻辑上存在紧密的因果关系。

出资者财务分析是以资本的保全增值为目标, 紧紧围绕出资者财务管理的内容, 数量分析和质量分析相统一的, 辅助出资者进行财务决策的体系。在实务运作中, 要处理好资本保全与增值, 数量分析与质量分析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郭复初.社会主义财务的三个层次[J].财经科学, 1988, (3) .

[2]郭复初.论国家财务[J].财政研究, 1991, (3) .

[3]干胜道.所有者财务:一个全新的领域[J].会计研究, 1995, (6) .

[4]谢志华.出资者财务论[J].会计研究, 1997, (5) .

[5]谢志华.关于出资者财务的几个理论问题[J].财务与会计[J], 2000, (12) .

[6]王庆成, 孙茂竹.我国近期财务管理若干理论观点述评[J].会计研究, 2003, (6) .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8号: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 (2003年5月27日) .

出资者财务 篇2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企业忽视出资者权益的维护,利益过分向经营者和职工倾斜,资本遭受严重侵蚀,资产流失惊人。长此以往,企业将难以为继。对此,许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尤其是财务分层管理框架以及出资者财务论和经营者财务论的提出,为上述问题的解决及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完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广阔的制度空间。推动出资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对于实现财务根本职能,保证财务改革的正确方向,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然而,财务管理分层框架强调不同立场(出资者和经营者)的财务目标和权责利关系,把企业财务分解开来,这对于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和有效的财务运行机制的建立产生了许多困难。因此,能否把出资者财务目标内化为经营者财务的有效约束,出资者如何通过经营者财务达到其财务目标,以及经营者如何在出资者的财务约束下经营,成为财务改革的关键。本文试图对此作一探讨,以求抛砖引玉。??

二、维护出资者权益是现代企业财务的基石??

众所周知,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我们不妨选取公司制企业作为分析样本。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通过多层次的代理关系,从激励与监督、权责利对等、信息的交流等方面,形成一个相互制约、有效降低代理成本、提高决策效率的组织体系。那么,股东(出资者)如何行使其所有权?如何保证股东目标的实现?在实现股东目标的过程中,董事会将通过何种机制来保证经营者目标不偏离股东目标?如何使得经营者有充分的激励机制来发挥其人力资本优势,同时保证对经营者的有效监督?这些问题的解决是建立现代企业财务的关键。财力分层管理框架以及出资者财务论和经营者财务论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很好的解决思路,但是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出资者和经营者不能建立两套制度而各行其是,他们必须通过有效的财务管理模式的.建立,以促进出资者财务目标和经营者财务目标的同时实现。或者说,建立一种有效的财务管理模型,这种财务管理模式必须能够把出资者财务目标内化为经营者的目标,并保证这些目标的顺利实现。?

所谓模式的建立,其实质是有关制度的建立,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模式,就是要建立一套保证出资者与经营者共同实现其财务目标的制度,而要建立这套制度,必须首先找到出资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所共同依赖的基石。出资者出资,是为了实现出资增值。经营者之所以能够经营出资者出资,是因为依法事先承诺对出资者的财产责任,即保证出资的保值增值。因此,出资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统一出资者出资的保值增值,而增值又以保值为基础。所以维护出资者权益,实现出资的保值增值,是有效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建立的基石,是企业财务的首要任务和职能,对于建立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所谓出资者权益通常指“企业所有者对企业净资产的要求权或所有权”,即出资者出资所代表的权益。维护出资者权益是现代企业财务的首要任务和职能,是现代企业财务的基石;基于出资者权益维护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才是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财务模式,是保证出资者财务目标和经营者财务目标共同实现的载体;有效地保障出资者权益,是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的首要标志。

三、基于出资者权益维护的财务管理模式及其特征??

基于出资者权益维护的财务管理模式,本文称之为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所谓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是指企业财力提供的信息和生成信息的过程必须建立在出资者权益维护的基础上,或者说是以出资者权益维护作为整个财务会计系统运行的主线和指导。其精神实质在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基于投资者保护视角的财务舞弊治理 篇3

关键词:财务舞弊;投资者保护;投资者赔偿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中国证券市场是一个新兴市场,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频率远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特别是创业板更是财务造假的高发地带。同时,我国投资者法律保护水平低下,投资者利益不断被侵害。如何抑制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加强投资者保护是我国证券市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万福生科财务舞弊案例

1.万福生科财务舞弊介绍

万福生科是湖南常德一家稻米加工企业,2011年9月27日,它以每股25元的发行价成功登陆创业板,发行1700万股,共募集4.25亿元,曾被多家券商誉为“新兴行业中的优质企业”。在2012年9月,证监会对万福生科展开一次突击检查,发现财务造假的真相。万福生科于2013年3月1日发布自查公告称,2008年至2012年虚增营业收入9.28亿元,五年间虚增净利近2亿元,净利润缩水90%。

2013年5月10日,由于万福生科公司虚增利润,证监会对其处以30万元罚款,并对董事长龚永福给予警告,并处以30万元罚款,终身禁入证券市场。万福生科保荐机构平安证券、审计机构中磊会计师事务所及湖南博鳌律师事务所等三家中介机构及相关责任人员分别被立案调查和罚款。2013年5月16日,深交所发布公告称,万福生科还有重大事项待查,当日股价较招股价跌53.6%。按照创业板规定,如果上市公司在36个月内连续三次被交易所公开谴责将退市。在2012年11月和2013年3月,万福生科已被深交所分别公开谴责两次。如果此次被查出问题,并受到交易所的谴责,公司将面临退市。

2.万福生科财务舞弊的启示

其实很多上市公司在上市的阶段或者上市以后,都会对业绩做一些粉饰,会有所调节,但是万福生科让投资者震惊的是,不在于它调节的艺术有多高超,而是它造假持续时间特别长,虚构利润数额巨大。如此造假,导致万福生科的投资者损失巨大。截至2013年5月16日收盘时,万福生科股价为5.65元,复权价格为11.6元,较招股价下跌53.6%。2013年5月10日,中国证监会在北京宣布了对万福生科的处罚,同时被处罚的还有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处罚公告被解读为证监会查处财务造假行动的开端,这是首例创业板公司涉嫌欺诈发行股票的案件。根据此前深交所出具的创业板退市规则,万福生科仅凭财务造假就有可能触发退市条件。那么,对于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如何治理才能更大程度上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呢?在万福生科造假的事实面前,证监会已经发布的各项措施显得力不从心,对于财务舞弊的预防和治理依然是证券市场的重点。

二、 基于投资者保护视角的财务舞弊治理

证券市场的基础是投资者,如果不尊重和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不重视弱势的投资大众只会让投资者对证券市场失望,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会不断打击投资者的信心。因此,为了促进证券市场的发展,必须基于投资者保护的视角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进行深入治理。

1.暂停上市与退市机制的启动

依据深交所2012年的《创业板上市规则》修订版,创业板的退市机制早已推出,但一直没有启用。当人们都在关注谁将成为创业板第一只退市的股票时,万福生科偷偷地存活下来,至于退市机制没有触发的原因,证监会和交易所并没有解释。万福生科是否退市,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开始的时候以高价去认购,财务舞弊发布后股价下跌,如果企业此时退市,投资者就要承担巨大损失。那如果企业不退市,更多的投资者会对证券市场失去信心,证券市场的投资文化永远都建立不起来的。如何处理这种两难的状况,香港证监部门的事例可供参考。福建一家企业在香港上市,叫洪良国际,上市以后,香港的证监部门发现它上市造假,上市了三个月就当场让它暂停,该公司上市圈了10个亿,证监部门让它用这10个亿,把所有股民的股票回购过来,赔偿投资者的损失,然后让它退市。因此,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也为了资本市场的繁荣,对于如万福生科这类已经违反《证券法》,《公司法》进行财务舞弊的上市公司,应该暂停上市,责令赔偿投资者的损失,直至启动退市机制。

2.保荐机构连带责任的追究

在万福生科欺诈上市中,证监会已经对保荐机构平安证券给予警告,并没收其万福生科发行上市项目的业务收入2555万元,处以两倍也就是超过5000万元的罚款,并暂停保荐资格三个月。同时,平安证券在深圳提出设立3亿元投资者损失赔偿基金,为错误“买单”。因上市公司虚假陈述,由保荐机构先行赔付再向相关责任方追偿的情况,在中国证券市场上尚属首次。尤其当上市公司对投资者的损失无力赔付时,保荐机构连带责任的追究显得更为重要。因此,我国证券市场应该从法律上建立上市公司保荐机构追偿制度,进一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3.投资者赔偿机制的建立

从各国证券市场的规定可以看出,将投资者的保护放在第一位是一个健全、成熟的证券市场的重要标志,民事赔偿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对于投资者的保护更是至关重要。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涉及面广,上市公司本身、以及包括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还用证监会都应承担相应责任。因此,对于投资者的赔偿也应包括这些责任者在内。传统的民事诉讼模式单独诉讼和共同诉讼并不能有效地保护中小投资者,所以除了上市公司承担主要损害赔偿责任,不足的部分再由保荐机构和负有责任的其他中介机构赔偿。通过投资者赔偿机制的建立,补偿投资者由于上市公司财务欺诈所遭受的损失。当前,我国并无专门保护投资者权益的法律,我国的《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规范对投资者的保护并不充分。因此,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进行投资者赔偿机制的建立来保护投资者的权益显得尤为重要。(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全金环,吕雯.浅谈上市公司退市对中小股东利益之保护.科技与企业[J],2013.

[2]陈哲宇.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问题探究.商业经济[J],2013.

出资者财务 篇4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 产权明晰、政企分开后的企业如何做到管理科学成为众多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后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受市场经济自身规律影响, 企业风险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企业风险可分为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两类, 由于经营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最终还是体现在企业财务状况方面, 因而, 财务风险管理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 综观目前有关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文献, 我们不难发现两个问题:现有的研究基本上是将公司财务风险作为一个整体看待, 因而, 规避和控制的手段也是全方位、多角度, 不仅成本高、耗费大, 而且效果不明显, 且缺乏层次感;将财务风险控制的主体定位在财务部门, 认为财务部门理所当然应该对企业的所有财务风险承担责任。实践证明, 将财务风险作为一个整体由财务部门加以控制和防范, 往往权责不清、目的不明, 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企业不同管理层次所拥有的财权和承担的责任是不一样的, 不同管理层次在风险控制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也有限, 因此, 什么样的财务风险应该由谁来负责必须权责明确, 这是财务风险管理必须解决的问题。

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但企业产权明晰了, 而与产权相联系的风险控制却职责不清。新体制下, 国资委作为企业国有资本的出资者, 根据其出资额依法享有经营管理权的同时也承担相应的责任, 本文拟就国有出资者财务风险及其控制问题进行探讨。

二、国有出资者财务的特点与职责

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来看, 公司财务管理也是分层的, 管理主体及相对应的责权利是不同的, 现代公司财务已经突破了传统部门财务的概念, 成为各科层都参与的一种管理行为, 这种科层关系不仅有利于明确权责, 而且有利于公司财务内部约束机制的有效形成。按照财务分层管理理论, 公司财务可以划分为出资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财务经理财务3个层次, 国资委作为国有资本的出资者, 其所参与的企业财务管理就属于出资者财务管理的范畴, 相应地, 其在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中应该发挥而且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企业财务分层管理体系中, 与企业经营者财务和财务经理财务相比较, 出资者财务的主体是由原始出资人组成的股东会, 其目标是确保资本安全和资本增值。出资者财务的对象既包括出资者的投资活动, 重点在于对投出资本进行预测、决策和管理, 还包括对经营者的筹资、投资和分配活动进行间接的管理和约束, 可见其对象是存在于两个主体的资金运动。出资者从整体上分可分为两种类型:终极出资者和中间出资人。终极出资者只能是国家和自然人, 而中间出资人实际上是指各种法人。由此, 出资者财务也可分为两种类型:终极出资者对产权 (资本) 经营者的财务, 中间出资者对资产经营者的财务。作为国有资本出资人代表, 国资委财务从实质上看就是对国有企业经营者财务行为的约束与激励, 目标是确保其资本安全和增值。由于国资委不是政府行政部门, 也不是企业事业单位, 其与受资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出资人与企业、股东与公司之间的平等民事关系。为确保受资企业独立运作法人财产, 国资委参与企业管理的方式只能是间接管理而不是直接支配, 这种间接管理是通过法人治理结构来实现, 国资委可以通过其派出的股东代表进入受资企业参与管理或派出股东代表参加股东会行使表决权。因此国资委财务的具体职责包括:决定经营方针与投资计划;确定经营者的财务责任;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建立财务监督机制;对经营者财务行为进行约束。与出资者财务不同, 经营者财务主要是财务决策与财务协调, 是执行性财务;而财务经理财务则是具体操作性财务, 其侧重点在于公司的现金流转。

三、国企财务风险的层次性特征

国企财务风险是否具有层次性特征, 能否单独划分出出资者财务风险是国企财务风险能否明确国资委财务风险管理职责的关键。关于财务风险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财务风险通常被称为举债筹资风险, 是指由于举债而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 如果企业没有负债就不存在财务风险。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中, 由于内外部环境及各种难以预计或无法控制的因素影响, 在一定时期内企业的实际财务收益与预期财务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广义财务风险从企业理财活动的全过程和财务的整体观念透视财务本质来界定财务风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各个财务环节, 是各种风险因素在企业财务上的集中体现, 不仅包括筹资风险, 一般还包括投资风险、现金流量风险、利率风险及汇率风险等。另外, 关于风险, 目前尚未有一个绝对权威的统一的概念, 但将风险看成是结果与期望目标的偏离程度为大多数人所认可。因此, 企业财务风险是具有层次性特征的, 理由如下:

第一, 财务目标的层次性决定实现不同财务目标有着不同的风险。企业财务管理的总体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 但具体到不同管理层次又有各层次的具体目标。目标的层次性决定实现不同层次目标有着不同层次的风险, 尽管某些影响因素可能影响各个层次, 但每个层次对这些因素应该发挥和所能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出资者的财务目标不同于经营者和财务经理, 因而其有着与经营者和财务经理不同的风险。

第二, 财权在不同管理层次之间的分配不同决定着不同管理层次在风险控制中职责不同。层级化的组织结构决定了不同管理层次在整个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及职责权限不同, 各个管理层次的财务权限不同, 承担的职责也就不一样, 在风险控制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也不同。影响上层的风险因素下层无法控制, 影响下层的风险因素上层无须过多关心, 否则有职责不清之嫌。相反, 下层所承担的有些风险是上层控制不力而致, 与下级无关。出资者与经营者和财务经理的权责不同, 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也不一样。

第三, 导致财务风险的各种因素产生作用的层面不同。财务风险是企业经营活动中各种风险因素在财务上的集中体现, 由于企业各个财务管理层次上权责清楚, 职责明确, 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各种风险因素发生作用的影响范围和深度不同。有些风险因素仅限于某些层次发生, 有些风险可能影响各个层次, 即便如此, 同一风险因素在不同管理层次的控制手段可能不一样。

公司财务风险可以根据公司财务管理层次划分为出资者财务风险、经营者财务风险和财务经理财务风险3个层次, 公司财务风险应该是各个层次财务风险的总和, 各层次的目标不同, 存在各自的风险, 他们的风险累加起来构成了企业财务总风险。需要说明的是, 将财务风险层级化并不否认某些风险因素自上而下影响各层各级;也不排除某一层次风险控制不力而加大其他层次风险, 产生连环效应;更不排除在对待某些风险时各层级之间的协调作战。强调分层管理, 更有利于分清责职和各层次实现目标的业绩考评。

四、国有出资者财务风险的内容及其控制

首先必须明确, 这里所说的出资者财务风险仅指出资者与特定受资企业之间形成投资与受资关系所带来的财务风险, 不包括出资者自身经营活动和其他投资活动所带来的财务风险。前者属于受资企业财务管理的范畴, 而后者属于另一财务主体财务管理的范畴, 本质上是另一财务主体的“经营者财务”。出资者财务风险的特点取决于出资者财务管理的内容、对象和方式, 出资者财务的实质是要约束经营者的财务行为, 以保证资本的安全与增值。出资者参与企业管理的方式是通过行使其选举权和表决权来进行的, 因此, 出资者财务风险既包括出资者自身判断错误 (公司重大财务事项由股东大会决议通过) 所带来的风险, 也包括经营者背离出资者目标而带来的风险, 归纳起来主要有资本投资风险、资本减值风险、资本经营财务风险以及获取股利风险等4个方面。

在对这4个方面的风险进行研究之前, 必须首先了解出资者财务风险的特点, 以便对其进行更有效的控制。首先, 财产所有权是经济生活中最基本的经济权利, 企业设立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财产所有权的维护和扩张。因此, 出资者财务风险是企业最基本的财务风险, 其风险程度在企业中是最高的, 其他层次的财务风险管理都应以符合出资者财务限度为前提。其次, 在两权分离的条件下, 生产经营活动交由经营者决策和执行, 出资者对企业风险的管理主要通过一系列监督机制来实现。因此, 出资者重视的是企业经营的结果而非过程, 所以, 这种风险具有一种静态性。再次, 由于出资者对企业日常经营的参与程度低, 其对企业的管理主要通过一些制度性手段来实现。因此, 出资者财务风险是一种制度性风险。

基于上述出资者财务风险的特点, 结合国资委的职责权限和《公司法》有关公司股东责权利的规定, 国资委应该在国有资本投资风险、国有资本减值风险、国有资本经营财务风险以及国有资本获取股利风险等控制方面有所作为。

(一) 国有资本投资风险的控制

当国家或自然人将资本投入到企业后, 就构成了企业的法人财产, 企业既可以将其用于内部投资以扩大再生产, 也可以以出资者的身份将资本再投入另一企业, 但重大投资事项必须经股东大会决议。资本投资风险就是出资者将资本投入企业, 由于被投资企业经营、财务状况等方面原因引起出资者投资收益出现不确定性变动的风险, 其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源于资本投资固有的风险;二是来自于委托代理关系处理不当。所谓资本投资固有的风险是指经营管理者按股东大会决议行事, 即使在不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情况下, 也可能由于出资者对重大投资前景估计错误而导致投资收益出现脱离预期目标的风险, 这种风险只能有出资者承担责任, 与经营者无关;委托代理关系处理不当而导致被投资企业投资收益偏离股东目标的风险, 固然有经营者的原因, 但主要责任在出资者, 是出资者对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效率所致。

此时, 国资委的具体职责有决定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 约束经营者财务行为等。为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资本投资风险, 国资委可采取以下措施:确定经营者 (或授权投资中介人) 的职业水准或设立标准, 规定其机构设置和组成人员的素质结构;规定经营者 (或授权投资中介人) 的基本投资方向, 以及变更投资方向的申报程序;向经营者 (或授权投资中介人) 提出投资收益水平的要求;规定经营者 (或授权投资中介人) 的投资程序, 以及每一环节应完成的基本工作;规定经营者 (或授权投资中介人) 对投出资本进行重组的基本要求和程序;规定经营者 (或授权投资中介人) 的收益分配方法;通过中介监督组织对经营者的资本经营行为进行评价, 并建立相应的办法。

(二) 国有资本减值风险的控制

在两权分离的条件下, 出资者投放资本, 经营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为履行其受托责任, 保护投资者利益, 就必须确保出资者的资本安全和增值。但事实上, 经营者却很可能损害出资者权益, 如将资产据为己有, 或拱手让给他人, 导致出资者资产流失;或者对资产经营不负责任, 导致低效或无效经营, 使出资者资产发生损失。因此, 出资者财务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确保出资者投出资本的保全和增值。从会计核算角度看, 如果一个会计期间, 期末所有者权益相比期初所有者权益减少了, 则出资者遭受了资本减值;反之, 则认为增值了。实际上, 这仅仅是财务资本保全。严格来讲, 资本保全价值应包括原始资本价值和资本时间价值;资本增值价值应包括资本有形增值、资本无形增值等。因此, 资本减值风险是出资者所投入资本由于被投资企业经营上的原因而导致其可能遭受损失的风险, 这种风险源于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如前所述, 出资者财务的具体职责是确定经营者的财务责任, 建立激励机制和约束经营者财务行为, 为此, 国资委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资本减值风险:一是建立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指标考核体系。企业只有为出资者创造价值, 才能真正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二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明确奖惩标准与经营业绩挂钩, 以激励经营者维护出资者的利益。如采取股票期权可将经营者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密挂钩, 使经营者对个人效用的追求转化为对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追求。三是加强对经营者的外部监督。当然, 任何措施均必须权衡成本效益。

(三) 国有资本经营财务风险的控制

出资者为了寻求更大的资本回报, 避免资本风险, 需要调整资本结构, 包括把资本从接受投资的企业转移出去, 或者吸收其他资本等, 诸如兼并、收购、联合等。这些资本转移活动就是资本经营活动。在资本经营活动中, 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使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相偏离, 因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就是资本经营财务风险。

控制资本经营财务风险的手段主要是建立3层次的财务监督机制, 这也是出资者财务的另一大职责, 包括股东大会对董事会的授权和监督, 董事会对经营者的监督, 经营者的内部牵制与监督。其措施包括充分行使股东大会的权利、派出独立董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等, 从而防止个人专权确保出资者企业价值最大化。

(四) 国有资本获取股利风险的控制

出资者是企业的所有者, 其从企业获得报酬的主要方式是收取股利。适当的股利政策既能提高出资者的信心, 又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还不至于造成企业支付现金的压力。股东因素是影响公司股利政策的重要因素, 企业股利政策最终要经股东大会通过, 因此, 出资者既要对经营者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激励, 努力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 还应制定合理的股利政策, 避免出现短期效应, 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换言之, 出资者过分追求现金股利而可能导致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的风险应由出资者自身承担责任。

明确整个企业财务风险中属于国有出资者职责范围应该控制的风险, 分清出资者、经营者在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中的职责权限, 强化各层各级风险控制的主体意识, 对加强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谢志华.出资者财务论[J].会计研究, 1997 (5) .

[2]、汤谷良.经营者财务论——论现代企业财务分层管理架构[J].会计研究, 1997 (5) .

[3]、王斌.现金流转说:财务经理的财务观点[J].会计研究, 1997 (5) .

[4]、裴伯英.论现代企业财务的分权分层管理[J].会计研究, 1998 (1) .

[5]、李伯圣.现代企业财务风险分层控制论[J].江海学刊, 2006 (6) .

出资者财务 篇5

财务总监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出资监管企业:

《江西省国资委出资监管企业财务总监管理办法》已经委主任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二〇一一年一月十日

江西省国资委出资监管企业财务总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建立健全出资监管企业财务监督管理机制,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保障财务总监依法履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江西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国资委)在出资监管企业中的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企业全面实行委派财务总监制度。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省国资委对出资监管企业(以下简称企业)委派财务总监的管理。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财务总监,是指由省国资委向出资监管企业委派,依法对派驻企业财务及相关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与管理的高级管理人员。

第五条 省国资委负责财务总监的选聘、委派、交流和考核等管理工作,其人选可在行政事业单位、出资监管企业中选派,也可向社会公开招聘。

第六条 财务总监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对派驻企业财务及相关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管理,确保国有权益不受侵犯。

第七条 各企业应参照本办法的规定,向所属独资及控股企业派驻财务总监,建立健全财务委派管理制度。

第二章 任职资格

第八条 担任财务总监的人员,应当具备下列任职条件:

(一)拥护、执行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秉公尽责,严守法纪。

(二)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且有良好的履职纪录。

(三)熟悉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具有较强的财务管理能力、资本运作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

(四)具有财会或相关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取得会计师以上职称(含会计师)或注册会计师资格,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

1、担任大中型企业财务总监、总会计师,或财务、审计部门主要负责人三年以上的;

2、在行政事业单位从事财务、审计等工作,担任正处级职务,或副处级职务三年以上的;

3、在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从事会计、审计工作十年以上,其中担任部门经理五年以上的。

(五)省国资委认为需具备的其他条件。

第三章 工作职权

第九条 财务总监协助总经理分管财务及相关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组织企业制定会计核算制度与政策、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开展经济运行分析,实施财务管理。组织企业制定财务内控制度,建立健全财务内控体系,落实内控责任。

(二)组织编制、审核企业财务预算,评估分析预算执行情况,促进企业预算管理与发展战略实施相连接,推行全面预算管理。

(三)组织制定与实施长短期融资方案、资金管控方案,推行资金集中管理。

(四)拟订公司利润分配与弥补亏损方案。

(五)参与制订企业重大生产经营计划、投融资计划、薪酬分配方案等。

(六)参与企业重大事项决策,对企业资产划转、改制重组、产权转让、重大投融资、担保、兼并收购、债务重组等重大事项独立发表专业意见,出具书面审核意见。

(七)组织企业建立和完善财务风险预警与控制机制,及时发现并报告重大财务事项。

(八)组织建立多层次的财务监督体制,对企业及所属企业经济活动全过程进行财务监督和控制,发现、制止违法违规行为,提出相关整改意见并督促落实。

(九)负责提出财务机构设置建议、财务部门负责人及所属企业财务负责人(或财务总监)人选建议,并参加对其履职情况的考核,提出奖惩意见。对不适宜的人选,应该提出不同意见。如提出意见未得到采纳,应及时向国资委报告。

(十)按规定的事项与总经理进行联签。

(十一)财务总监应该履行的其他职责。

第四章

工作报告制度

第十条 财务总监对省国资委负责,并向省国资委报告工作。

第十一条 财务总监报告工作采取定期报告、重大事项报告、专项报告形式进行。

第十二条 定期报告分为月度报告和报告。

(一)月度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企业及所属子企业当期主要财务指标完成及变动情况,企业重大投资、借款、担保、产权变动等重大经济事项情况,本月工作开展情况。

(二)述职报告主要包括当年重大经营活动、财务状况、资产质量、经营风险、重大财务事项、财务总监履职基本情况,工作主要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加强财务工作的建议、下一工作安排等。

第十三条 重大事项报告包括重大投融资、担保、兼并收购、资产划转、债务重组、改制重组、产权转让等事项。企业出现重大事项、突发事件及紧急情况时,应立即报告;财务总监发表的独立意见未被采纳,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国有资产流失时,应立即报告。

第十四条 专项报告包括企业内部审计、财务检查、专题调研、财务风险控制等事项。

第十五条 财务总监工作报告采用书面形式。重大事项随时报告,专项报告及时上报。

第十六条 财务总监的工作报告,作为对其业绩考核、奖惩和聘用的重要依据。

第五章

联签制度

第十七条 实行财务总监联签制度。

财务总监联签制度,是指对规定的事项实行由财务总监与总经理共同签署审批意见的制度。

第十八条 财务总监对下列事项进行联签:

(一)借入和借出资金、贷款担保;

(二)对外投资、兼并、收购,对外捐款或赞助等非经营性支出;

(三)对外结算支付、备用金支付、费用报销和资金结算等事项;

(四)企业财务预算和财务会计报告(包括合并和本部的快报、季报、年报等相关财务资料);

(五)设立、合并、撤销银行帐户和证券帐户;

(六)省国资委认为应当联签的其他事项。

第十九条 凡规定联签的事项,应当在企业总经理签署之前送财务总监审签。

第二十条 联签事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财务总监有权拒绝签字:

(一)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

(二)违反省国资委国资监管规定;

(三)违反企业财务管理规定;

(四)违反企业经营决策程序;

(五)可能造成经济损失或者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第六章 管理和待遇

第二十一条 财务总监实行聘任制度。由省国资委采取组织选调或向社会公开招聘等方式选聘。财务总监实行初任试用制,试用期一年。试用期满后,经考核胜任试行职务的,正式任职。

第二十二条 财务总监每届任期为三年,任期届满后经省国资委考核合格的,可以连任,但在同一企业连任最多不得超过两届。

第二十三条 财务总监实行定期交流制度。省国资委结合财务总监履职情况和出资监管企业实际,在出资监管企业范围内对财务总监进行交流。

第二十四条 财务总监在聘用期间为派驻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是中共党员的,进入企业党委会;设立董事会的国有独资企业,进入企业董事会;在国有控股公司任职的,由国有控股股东推荐进入董事会。财务总监在试用期间,列席企业董事会;是中共党员的,列席企业党委会。

第二十五条 财务总监人事档案关系,按以下方式办理:

(一)在出资监管企业范围内选派的,可自任职时起调入所派驻企业,也可保留在原工作单位;

(二)社会公开招聘的,与派驻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其人事档案可在原工作单位保留,也可由其本人自行委托相关的社会中介机构代管,聘用期满不再续聘的,省国资委不负责安排工作;

(三)行政事业单位选派的,行政、工资等关系转入派驻企业。

第二十六条 财务总监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相关费用由派驻企业按规定办理。

第二十七条 财务总监的职务消费或相关待遇按照派驻企业副总经理标准执行。

第二十八条 财务总监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以及企业章程,履行忠实和勤勉义务,遵守下列行为规范:

(一)不得在企业或其他机构兼职并领取报酬;

(二)不得泄露企业的商业秘密;

(三)不得利用职权在企业谋取任何私利;

(四)省国资委要求遵守的其他规定。

第二十九条 财务总监实行回避制度。财务总监不得在其直系亲属任董事长或副董事长、总经理或副总经理、财务部长(经理)、审计部长(经理)等职务的企业任职。

第七章 考核与薪酬

第三十条 财务总监业绩由省国资委按照维护出资人合法权益、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的要求进行考核,并以其实际履职情况确定其考核等级。

第三十一条 财务总监考核分为考核和任期考核。考核期为一个财务,一般与企业领导班子考核同步进行。任期考核期为一个任期。

第三十二条 财务总监考核的基本内容是:

(1)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有关重大决策部署以及省国资委有关决定要求情况;

(2)履行财务管理及会计基础管理职责情况;

(3)履行财务监督职责情况;

(4)参与企业经营决策情况;

(5)履职报告情况;

(6)廉洁从业情况。

第三十三条 财务总监考核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省国资委成立财务总监考核小组,由委领导担任组长,相关处室人员参加,考核小组办公室设在财务监督与绩效评价处。考核小组负责组织和实施对财务总监的考核,并提出薪酬分配意见;

(二)考核小组采取听取考核对象述职、问卷调查、查阅资料、个别谈话、考核评分等方法进行考核;

(三)考核小组将考核结果和初评等次、薪酬分配初步意见报省国资委党委会审定;

(四)考核小组将省国资委党委会确定的考核结果和薪酬分配意见反馈给被考核人和所派驻企业。

第三十四条 考核采用百分制。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五个档次。其中90分以上(含90分)为优秀,80~90分(含80分)为良好,70~80分(含70分)为称职,60~70分(含60分)为基本称职,60分以下为不称职。

第三十五条 任职期内财务总监未能忠诚履职、导致企业出现重大国有资产流失、重大违反财经纪律等行为的,以及财务总监个人在廉洁自律方面出现重大问题的,应评为不称职。

第三十六条 考核结果与被考核人薪酬挂钩,并作为被考核人续聘、解聘的重要依据。考核为不称职的,予以解聘。

第三十七条 任期考核以考核为主要依据,原则上以考核平均得分为任期考核得分,确定任期考核结果。考虑到某些重大决策事项实施结果的延迟性,任期考核时保留对以前考核评分的追溯权,可视项目实施具体情况对照评分标准进行调整。

财务总监任期考核结果作为其续聘的重要依据。考核结果为不称职的,不再续聘。

第三十八条 财务总监薪酬由省国资委根据考核结果确定,在所派驻企业列支。

第三十九条 财务总监实行年薪制,年薪由基薪和绩效薪酬构成。

基薪分配系数以派驻企业主要负责人的系数乘以0.7确定。

绩效薪酬与所派驻企业的经营业绩考核结果挂钩,以所在企业主要负责人绩效薪酬乘以分配系数确定。绩效薪酬分配系数根据考核结果,按以下办法确定:

(一)考核结果为基本称职及以上的,绩效薪酬的分配系数为: 0.9-(100-实际得分)×(0.9-0.5)/(100-60);

(二)考核结果为不称职的,绩效薪酬的分配系数为0;

基薪随所派驻企业负责人基薪同时发放。

绩效薪酬的60%在考核结束后当期兑现;其余40%根据任期考核结果等因素延期到连任或离任的下一年兑现。

第八章 企业责任

第四十条 企业应当按照本企业副总经理标准为财务总监履行职责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第四十一条 企业应当确保财务总监为有效履行职责所必需的工作权限。应及时通知财务总监参加有关会议,传阅有关文件、决议、会议记录和财会信息等。

派驻企业及所属企业应及时将重要财务事项报告财务总监,应经财务总监联签的事项,应按规定报财务总监联签。

第四十二条 财务总监对企业重大事项决策持不同意见时,企业应暂缓表决该项决策,及时向国资委报告。

第四十三条 企业及其员工有权向省国资委报告、举报或投诉财务总监的违法违规行为。

第九章 奖 惩

第四十四条 省国资委对在任期内作出突出贡献的财务总监,给予奖励与表彰。

第四十五条 企业有关负责人,对财务总监依法履行职责设置障碍,打击报复的,由省国资委或企业给予通报批评、警告等问责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四十六条 财务总监不能忠实履行职责的,省国资委根据其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给予行政处分,或解聘其职务;以权谋私、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给出资人和企业造成重大损失的,应当按有关规定追究其经济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章 附 则

第四十七条 省国资委向出资监管企业中的国有控股公司派驻财务总监,应在该公司章程中予以明确。其管理、薪酬、考核等按本办法执行。

第四十八条 省国资委负责对所派驻企业财务总监的管理;各企业负责对其所派驻企业财务总监的管理。

第四十九条 本办法由省国资委负责解释。

出资者财务 篇6

关键词:IPO;财务会计信息;投资者保护

一、引言

在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nitial Public Offering,IPO)的过程中,由于发行公司与外部投资者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外部投资者面临被公司内部人侵占其利益的风险。不同国家资本市场往往根据自身特点引入相应的制度安排,缓解IPO环境下的信息不对称,保护投资者利益。其中,要求发行公司对外披露财务会计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是一项有效的基础制度。

中国资本市场成立与发展初期,监管机构对IPO管理实施了行政干预色彩较强的审批制。2001年3月,中国资本市场正式实施核准制,确立了以强制性信息披露为核心的事前问责、依法披露和事后追究的责任机制,推动新股发行由行政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其后,监管机构推行包括股权分置改革等一系列举措,旨在推进资本市场配置资源功能的发挥。2008年下半年。随着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资本市场带来较大影响,监管机构暂停了IPO。最近,是否重启资本市场IPO,以及发行制度是否更加向中小投资者倾斜等问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本文从IPO环境下财务会计信息的投资者保护效果展开分析,归纳以美国为代表的成熟资本市场已有研究成果和主要观点,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借鉴。

二、发行公司财务会计信息质量

公司上市之前,一般不对外披露公司相关信息,外部投资者往往缺乏了解公司的信息渠道。在IPO过程中,发行公司要求在《招股说明书》中对外披露财务会计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以财务会计信息为主的相关信息成为外部投资者对公司股票定价的主要信息来源。如果发行公司披露的财务会计信息准确可靠,可以帮助外部投资者形成正确的投资决策:一旦发行公司利用会计操控权误导外部投资者,就很可能对投资者财富带来巨大的风险。

基于美国资本市场的早期研究根据代理理论,假定发行公司内部人追求私人收益最大化,使用会计操控权调增报告盈余,以获取更高的股票发行价格。而且,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的IPO环境也为内部人的这种行为提供了机会。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Teoh、Welch和Wong(1998)的研究。他们详细考察1980年-1992年的120公司所披露的财务会计信息,使用调整的Jones模型计算操控性应计额,观察发行公司如何使用会计操控权。结果表明。发行公司与其他公司的操控性应计表现出系统性差异,前者显著高于后者。这意味着IPO环境下。发行公司使用会计操控权调增报告盈余是一个极为普遍的行为。

当研究者逐渐接受这一观点时,Ball和Shivakumar(2008)提出了严重的质疑。他们指出,只是基于信息供给、不考虑信息需求的解释很可能有所偏颇。实际上,公司上市之后监管环境变得更加严格,外部投资者以及独立审计师、证券分析师、评级机构、新闻媒介以及律师代表诉讼人等都对财务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导致发行公司所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更加稳健。这就意味着发行公司应该向下调整报告盈余,而不是向上调整。Armstrong、Foster和Taylor(2008)为这一观点提供了支持的证据。他们使用超过1500家IPO公司作为样本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发行公司使用会计操控权调增报告盈余的现象并不普遍,而且,操控性应计与公司发行价格显著负相关。表示操控性应计并不能提高公司股票发行价格。由此可见。针对美国资本市场发行公司财务会计信息与120定价的研究还存在较大分歧,并没有形成一致的结论。但值得我们借鉴的是。在考察发行公司的报告动机时。既需要考虑内部人可能存在追求私人收益最大化的动机,又需要考虑外部制度环境特征对公司内部人的影响,公司财务会计信息质量很可能是公司内部人权衡收益和成本之后的行为体现。

三、财务会计信息保护投资者利益的短期效果

公司发行股票并上市交易是公司经营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决策,就短期而言,发行的股票如何定价以及股票上市首日如何表现关系到发行公司、承销商、外部投资者、监管机构等多方利益,因而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我们从发行定价和首日抑价两个研究角度评析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观点。

1财务会计信息与发行定价。Pdtter(1984)最早在IPO定价的经验研究中使用会计信息变量。他使用美国1965年-1973年IPO的559个公司作为样本,在模型中引入发行公司IPO前一年的会计盈余变量,发现该变量对IPO发行定价具有显著的解释作用。Klein(1996)考察了1980年~1991年之间193个具有IPO前正净利润公司每股发行价格和其它变量之间的关系,发现每股价格与IPO前每股盈余和每股权益账面价值显著正相关。

Pumanandam和Swaminathan(2004)使用1980年~1997年之间2 288个IPO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比较发行公司销售收入、息税前利润、净利润等一系列会计变量在IPO定价中的作用,发现使用以上会计变量对公司定价容易得到高估的结果,而这些被高估的发行公司的盈利能力往往较低。

考虑到发行公司具有一定的会计操控权,直接考察会计盈余变量与股票发行价格很可能得到偏误的结论。最近,Armstrong、Foyer和Taylor(2008)使用超过1 500家IPO公司组成的数据集重新检验财务会计信息在发行定价中的作用。他们根据BaH和Shivakumar(2008)的建议。使用IPO前一年的财务会计指标计算出发行公司股东权益账面价值、现金流量、非操控性应计和操控性应计,考察这些变量对公司发行价格的影响。检验结果表明,股东权益账面价值、现金流量与公司股票发行价格显著正相关,然而。非操控性应计与操控性应计的系数都显著为负,这意味着这两个盈余组成部分对发行价格有反向的影响。作者分析认为,由于承销商在公司发行定价中起着重要作用。他们给予发行公司总应计一个折价。但并不区分非操控性应计与操控性应计。Lewis(2008)则认为声誉不同的承销商在发行定价中区分不同质量发行公司的操控性应计,高声誉承销商承接的发行公司如果表现出正的操控性应计。很可能意味着该发行公司具有较高的成长性,公司股票发行价格就会更高。

2财务会计信息与首日抑价。绝大多数研究中把首日抑价定义为发行公司股票上市交易首日收盘价超过股票发行价的比率。首日抑价现象的理论解释主要依据IPO环境下参与者的信息不对称程度。Rock(1986)表明当投资

者拥有不同的信息组合,引导不知情投资者达到IPO股票分配的均衡就必须采用折价的方式。在最近的一项经验研究中,Ljungqvist(2006)指出信息不对称是导致首日抑价的最重要原因。如果发行公司普遍披露准确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及其他信息,有效缓解IPO环境下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首日抑价程度就应该随之而缓解。为了观察资本市场财务会计信息环境是否有助于缓解信息不对称并降低首日抑价,Boulton、Smart和ZuRer(2008)使用跨国样本来设计研究。他们考察了来自34个国家或地区的7306个IPO事件,检验财务会计信息环境差异是否能够解释首日抑价的差异。结果表明两者的关系具有统计上和经济上的显著性。样本的首日回报平均为27.5%。财务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一个标准差导致首日抑价下降3.2%。

Xiong(2003)分析和考察了发行公司上市前的盈余管理与首日抑价的关系。她认为在发行定价的确定过程中,承销商具有发现发行公司盈余管理的优势。一旦承销商发现发行公司使用会计操控权调增报告盈余,就会在确定发行价格时给予一定折价,即向下调整发行价格。但外部投资者并不能有效识别报告盈余中被操控的部分,他们往往是基于报告盈余对公司定价,就会形成一个高于正常水平的股票价格。这意味着发行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会增加IPO首日抑价。使用美国资本市场1998年-2000年的IPO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进行考察,结果支持作者的推测。然而。作者没有进一步分析如果发行价格是以“真实盈余”为定价标准,为什么发行公司仍然有动机实施收益增加的盈余管理行为。在研究设计方面,作者只关注操控性应计与IPO首日抑价的关系,而忽视了其它盈余组成部分的影响。

四、财务会计信息保护投资者利益的长期效果

1长期业绩表现。Teoh、Wdch和Wong(1998)认为发行公司IPO过程中向上调整的会计操控权很可能是导致公司IPO后股票回报率低于其他公司的主要原因。他们把研究重点放在发行公司操控性应计和公司IPO后长期股票回报率的关系上,结果发现发行公司与其他公司相比,具有显著较高的操控性应计;而且,操控性应计越高的公司在IPO后3年表现出越低的股票回报率。而且,如果发行公司在IPO过程中利用应计会计的处理特征系统性的高估应计额来调增公司盈余,那么这些刻意提高的应计额会在后续会计期间转回,导致发行公司后期会计业绩指标显著下滑(Teoh、Wong和Rao,1998)。

然而,Fan(2007)使用美国资本市场1987年~1997年的IPO样本重新检验,结果只发现发行公司操控性应计与后期会计业绩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与后期股票回报率并没有显著负相关关系。这意味着外部投资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识别发行公司对会计操控权的使用,并没有被误导o Armstrong、Foster和Taylor(2008)使用超过2 000个公司的大样本进行检验,比较发行当年操控性应计高低不同的公司,其后期经营业绩的下滑并没有显著差异。控制了现金流量以后,发行当年操控性应计高低不同的公司,其后期市场业绩上也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差异。这表明发行当年操控性应计与后期股票回报之间的关系是由于现金流量错误定价而产生的假象(Desai、Raigopal和Venkab aehMam,2004)。

2高管激励。不少研究发现公司使用会计操控权调增报告盈余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公司高管希望通过提高公司业绩来增加自身的薪酬水平。Armstrong、Foster和Taylor(2008)考察高管提升薪酬水平的动机是否会体现在IPO过程中。通过对发行公司的操控性应计与后期高管薪酬水平关系的检验,结果并没有发现显著的关系。作者由此推断。高管提升薪酬水平的动机对发行公司会计操控权使用的影响并不重要。

Billings和Lewis(2008)认为IPO过程中发行公司高管的机会主义行为会逐渐被发现,并受到相应的“惩罚”。他们使用美国资本市场1996年-2004年的1668家IPO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考察发行公司高管对财务会计信息的机会主义行为与上市后3年中高管变更的关系。其中,发行公司高管对财务会计信息的机会主义行为使用重述招股说明书中的报告盈余比率来衡量。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其他影响高管变更的因素之后,IPO过程中发行公司高管对财务会计信息的机会主义行为显著增大了上市后3年中高管变更的概率。这意味着公司董事会能够识别高管的机会主义行为。并给予相应的“惩罚”。

3股东诉讼。在投资者保护法律及其执行较强的资本市场中,一旦股东认为公司存在财务欺诈行为并导致股东财富遭受损失。往往通过诉讼等方式向公司索求赔偿。在IPO环境下,如果发行公司较高的操控性应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公司的财务欺诈行为,就可以预期这些公司后期更可能遭到股东诉讼。DuCharme、Malatesta和Sefcik(2004)使用美国资本市场1988年-1997年IPO公司作为样本,考察发行公司操控性应计与后期股东诉讼概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发行公司操控性应计越大。后期遭到股东诉讼的概率就越大。诉讼涉及的金额也越大。

4退市风险。如果发行公司由于财务欺诈而退市,将会对外部投资者造成巨大的损失。U、Zhan和Zhou(2006)考察了发行公司IPO环境下的财务会计信息质量与发行公司上市后退市概率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发行公司对会计操控权的使用是一项取决于收益与成本权衡的公司决策行为。使用1980年-1999年IPO公司样本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操控性应计对公司退市概率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操控性应计较高的发行公司更可能由于公司业绩下滑而导致退市,而且退市的时间更短。另一方面。作者发行具有盈余稳健性较强的发行公司在上市后被并购的概率较大,因为并购这类公司往往能够获得超额收益。

Billings和Lewis(2008)把研究期间限定为1996年~2004年,得到1668家IPO公司样本。通过考察发行公司财务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上市之后3年内退市概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没有对招股说明书进行重述的子样本,大约有8%的公司上市3年之内就退市;而在重述了招股说明书的子样本中,这一比例提高到26%。进一步的回归分析也表明。发行公司对财务会计信息操控程度越大,公司上市3年之内退市的概率也越大。

五、结论

对投资者财务预算管理应用的探讨 篇7

一、投资者财务预算的重要内涵

财政部于2007年发布的《企业财务通则》提出了“投资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的概念,其中第十二条和十三条对投资者和经营者的财务管理职责进行了明确界定。《通则》对两者的财务管理职责的划分非常清楚,明确界定了资产委托方与受托方的财务管理责任。从《通则》相关条款的字面来理解,经营者和投资者分别负责“编预算”和“批预算”的工作,但结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和企业实际运作来看,就不是那么简单了。从投资者的角度出发,财务预算具有三个重要含义,以下分别予以论述。

(一)财务预算是投资者和经营者双方认同的资产经营契约

对于投资者而言,财务预算是对其所出资的预期回报;对于经营者而言,财务预算是对其经营管理业绩以及取得报酬的预设目标。由于两者的目的截然不同,所以必须要有一个能够将两者目标结合和平衡,并能够量化记录和后评价的载体。应该进一步说,对于集团企业的母公司而言,子公司财务预算的首要意义就是母公司(或其产权代表)和子公司经营层签署的年度资产经营合同。

(二)财务预算是投资者控制资产安全风险的重要工具

对于投资者而言,资产安全永远是最重要的,而现实中,资产损失从来都是事后出现的。抛开法人治理结构及经理人道德风险等因素外,财务会计报告的滞后性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在多级次集团企业中,分支机构的财会信息滞后成为制约总机构或高级次公司经营者进行经营决策的重大障碍,而对于投资者而言,这一点更加明显。因为相比经营者,投资者不但要忍受会计报告信息的时间滞后,还要忍受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空间滞后。而借助于财务预算这一管理手段,投资者可以在经营期对涉及资产安全的事项进行事前约束,比如投资范围和总量、委托理财等高风险业务、金融工具使用以及担保规模等。对于集团企业而言,母公司对子公司有关资产营运的授权限制是保证资产安全的底线,而财务预算则是保证这一底线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有效工具。

(三)财务预算能够贯彻投资者的特定管理意图

在这一点上,中央企业很具典型性。国资委依照国务院授权对央企的国有资产行使出资人权利,而按目前央企的治理结构,母公司受国资委的委托,对子公司(包括上市公司)进行监管。国资委与经其授权的央企母公司不但具有广泛意义上的股东身份,同时也是贯彻国家各项特定政策的代表。比如,在国资委对中央企业2008年财务预算报告的编制要求中,明确将企业安全生产、节能减排、科技投入三项特定指标列入了预算报告的范围。

二、投资者财务预算的管理目标

对投资者而言,财务预算管理的根本目标是保证资产保值增值。同时,由于资产委托关系,投资者必须要关注经营者是否能够切实履行资产受托经营责任。所以,投资者财务预算管理的管理目标有两个:一是经营绩效评价,二是优化资源配置。两者当中,前者偏重于“管人”,后者偏重于“管资产”。

(一)以目标管理为手段,对经营绩效进行监控管理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母公司的定位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获取投资收益为主要目的的投资控股公司,另一种是以战略经营为主要目的的实业管理型公司。从我国央企的现状看,大多数属于后者,即母公司既是子公司的投资者,又是集团战略的制订者和组织实施者,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生存和发展负有直接责任,而不仅是财务账目上的投资关系。基于这样的现状,作为投资者的母公司必须发挥对子公司经营绩效的监控和评价职能。

通过财务预算手段进行经营绩效管理,必须借助于全过程财务预算管理才能切实实现,其中的管理核心是事中控制。投资者财务预算控制可分为目标设定,过程控制、结果评价三个步骤。

1. 通过认可财务预算计划的方法,确立资产经营目标

经营者编制的财务预算方案必须得到投资者的同意才能实施,这就意味着,投资者为经营者提出了特定期间(通常为一年)的资产经营目标。央企内部普遍推行的资产经营责任书签订制度正是起到了这个作用。

2. 通过定期取得财务报告和经营者专项汇报等方式,了解财务预算的执行进度,掌握预算执行的差异及成因,对经营行为提出意见

从预算控制的角度看,事中控制最重要,对于经营行为是否认可并提出意见,是事中控制的核心。前已述及,由于央企母公司属于战略经营型,而非财务投资型,所以,必须行使事中控制职能,否则财务预算管理将流于形式。需要指出,事中控制不应该被认为是干涉企业的经营行为,从保证资产保值增值的角度看,这是投资者必须履行的作为。

3. 通过预算执行的结果分析考核,对资产经营情况做出评价

预算期完成后,经营者应当向投资者报告资产的经营情况,包括公司业绩和管理层履职情况、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的管理层对生产经营有关分析和讨论就是向其所有股东提供的经营业绩报告。需要指出的是,投资者应该对经营者的业绩做出评价,但资产经营责任分析、考核和评价要区分主、客观因素,而不能一味“以数据论成败”,对于经营者不可控的客观因素要进行量化分析,还原后对照设定目标,才能得到客观的评价结论。

从现实情况看,不论是国资委对中央企业集团的业绩考核,还是中央企业集团公司对所属子公司的经营责任考核,都体现了不同级次的投资者通过财务预算管理实施绩效管理的思路,成为投资者实现“管人、管账”目标的有力工具。

(二)通过财务预算手段,优化资源配置

投资者财务预算管理的另一目标是优化集团的资源配置。投资者和经营者的财务预算管理目标存在差异,经营者财务预算的管理目标是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益,而投资者财务预算的管理目标是优化资源配置。对于经营者来说,所关注的是投资者委托经营资产的经营效益如何:对于投资者来说,则应当把所拥有的资源优化配置,以达到保值增值的最佳效果。

三、避免走入两个误区

作为中央企业,要顺利开展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发挥财务预算的管理作用,必须在管理角色上对投资者和经营者进行区分。母公司要对自己的管理目标有清楚的认识,正确应用投资者财务预算管理手段,防止出现两个倾向:一是把投资者财务预算管理工具与经营者预算混为一谈,用子企业经营预算作为投资者预算;二是投资者财务预算管理只管宏观,“只问结果、不管过程”,看似与经营者财务预算清楚分离,但实际上极容易出现过程失控。

(一)经营者财务预算与投资者财务预算不能合二为一

前已述及,经营者和投资者财务预算在管理目标、管理方法上都存在着本质的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讲,经营者财务预算是投资者财务预算的基础,两者之间是递进、衔接的关系。

从目前央企的实际情况看,经营者和投资者财务预算重合程度很高,投资者财务预算思路还有待探讨和明确。造成这种现象的外围原因是央企的主营业务基本固定,央企自身不具有自主选择的可能。但根本原因是央企对集团化财务预算管理的认识还有待深化。一个企业集团一般情况下必然涉及多个行业,即使只涉及一个行业,也一定涉及这个行业中的多个子行业,否则就不能称之为企业集团了。因此,央企母公司必须准确认识自己在集团整体组织架构内的角色,突出投资者地位,用投资者的眼光审视资源配置效果,运用投资者财务预算管理手段驾驭经营行为,优化存量资源,实现资产保值增值,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

(二)投资者财务预算管理不能“只问结果、不管过程”

这是另外一个容易出现的倾向。理论上,在投资者管理参股子企业时,由于对被投资企业没有控制权,没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投资者以获取投资收益为目的,所以只关注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结果。但事实上,许多投资者由于对自身定位存在偏差,对于控制的子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也存在“只问结果,不管过程”的问题。

造成这种现象的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客观上经营者和投资者在信息上的不对称,投资者的信息内容来源于经营者,信息接受时间滞后,这种天然的信息不对称很容易造成“内部人控制”;二是投资者过程管理能力欠缺,比如管理意愿不强,管理手段跟不上、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等。可以说,没有过程的财务预算管理,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预算管理,不论是对经营者财务预算管理,还是投资者财务预算管理,都是一个道理。

出资者财务 篇8

一、企业筹资的质量特征

(一)资本结构中负债与权益的对比关系

负债与权益的构成比例及结构关系是资本结构的基本要素。当企业总资本一定时,两者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变动程度体现着企业的资本结构选择,同时影响着企业资本结构质量。当一个无负债企业开始增加一定量的负债比例时,可使企业在短时间内聚集足够资本,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规模,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同时股东可以获取财务杠杆效益,提高企业股东的收益。对于股东而言,适当的负债在增加企业资金的同时,并不影响企业控制权,因此合适的产权比率有利于提高企业价值,传递给市场的信号是企业资本结构量良好。然而,当企业举债过度,财务杠杆比率过高时,一旦面临如下一些压力时,则说明资本结构发出质量不良的讯号:一是无法正常偿还到期债务的本金和利息;二是在企业发生亏损时,可以预见由于所有者权益比重较小而出现债权人利益受侵害的情形;三是企业再融资能力会大大降低,即企业从潜在债权人那里获取新资金难度会提升,或者出现再融资利率偏高的情形。随着这些情况的出现,企业的融资决策应该受到质疑,企业在目前资本结构下可能无法良性发展。

(二)企业资本成本的高低与企业资产报酬率的对比关系

资本成本是指企业取得和使用资本所付出的代价。从财务管理的角度看,除去筹资费用外,企业从债权人处筹集的资金(负债)与从股东处筹集的资金(资本)均存在资本成本。资本成本应该是指企业的负债成本与股东入资成本的加权平均成本。因此,从成本效益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只有当企业的资产报酬率(应当为企业的息税前利润与企业总资产之比)大于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时,企业才能在向资金提供者支付报酬之后使企业的净资产得到增加,企业净资产的规模得以扩大。反之,在企业的资产报酬率小于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时,企业在向资金提供者支付报酬以后,将缩减企业的净资产,企业净资产的规模将逐渐缩小。这种情况下的企业资本结构的质量显然是较差的。

(三)企业资金来源的期限构成与企业资产结构的适应性

按照财务管理理论,企业筹集资金的用途,决定筹集资金的类型:企业增加规模稳定的流动资产或增加长期资产,应当通过长期资金来源(包括所有者权益和长期负债)来解决;企业由于季节性、临时性原因造成的流动资产中的波动部分,则应由短期资金来源来解决。如果企业的资金来源不能与资金的用途相配比,在用长期资金来源来支持短期波动性流动资产的情形下,由于企业长期资金来源的资本成本相对较高,最终会导致企业的效益下降;在企业用短期资金来源来支持长期资产和规模稳定的流动资产的情形下,由于该部分资产的周转时间相对较长,企业可能经常会出现急迫的短期偿债的压力。可见,当企业资本的期限构成与企业资产结构相适应时,企业的资本结构则表现为较好的质量。

(四)企业财务杠杆状况与财务风险、未来融资要求及发展的适应性

按照一般的财务管理理论,企业财务杠杆比率越高,表明企业资源对负债的依赖程度越高。在企业过高的财务杠杆比率的条件下,企业在财务上将面临着以下压力:一是不能正常偿还到期债务的本金和利息,二是在企业发生亏损的时候,可能会由于所有者权益的比重相对较小而使企业债权人的利益受到侵害。三是受此影响,企业从潜在的债权人那里获得新的资金的难度会大大提高。这就是说,企业在未来进行债务融资以满足未来正常经营与发展的难度会因企业较高的杠杆比率而增加。因此,财务杠杆比率较高的企业,其财务风险相对较大。

(五)企业所有者权益内部构成状况与企业未来发展的适应性

按照企业股权持有者对企业的影响程度,一般可以将企业的股东分为控制性股东、重大影响性股东和非重大影响性股东三类。因此,在对企业的资本结构进行分析时,必须关注企业的控制性股东、重大影响性股东的背景状况:谁在控制(和重大影响)着某一特定企业?控制(和重大影响)着某一特定企业的股东有没有能力将企业引向光明的未来?在分析企业所有者权益各构成项目时,应根据各项目的取得途径、具体用途和永久性来分析各部分比例的适当性。实收资本越充足,企业承担各种风险的实力就越强;而资本公积和盈余公积是有特定用途的资金来源,它们的规模更多地会受资本本身和盈利状况的影响;未分配利润的规模和变化趋势是判断所有者权益结构合理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未分配利润能够持续、稳定增长,并在所有者权益中占较大比重,表明企业的盈利性和成长性较好,预示企业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二、筹资质量的内涵及投资者保护功能

(一)筹资质量的内涵

由于筹资质量强调的是企业在现有资本结构下的未来发展的潜力,因此要注意财务灵活性。所谓财务灵活性,是指企业利用闲置资金和剩余负债能力,应对可能发生的或无法预见的紧急情况,以及把握未来投资机会的能力,是企业筹资对内外环境的反应能力、适应程度及调整的余地。这种灵活性所表现出的资本结构质量理念为:第一,企业应保持必要的再融资能力,即企业需要再次融资时,仍能以可接受资本成本筹集到所需资金。因此,企业目前不应该过度负债。这种负债能力,企业应该保持到确实需要债务满足融资需要或特定的紧急情况时使用。如果现在就用足借债能力的话,当企业陷入困境时就无法获得后续资金。第二,企业筹资时应该以降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为目标,同时兼顾到财务风险,使企业面临新的投资项目时,不至于受到由于资本成本高于投资报酬率而无法获取投资机会的阻碍。财务灵活性良好的企业,应反映资金在时间上、数量上能满足经营需求,能配合企业扩张或收缩的变化,甚至能容忍企业在发展、求变过程中的失误或失败造成的损失,实现融资方式的期限构成与资产结构相配比,从而形成资本运转的良性循环。这样才能有效地增强并保证筹资在投资者的利益保护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提高筹资的投资者利益保护功能

代理理论指出现代企业存在的委托代理关系,在提高企业运作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代理人问题。资本结构质量较好的企业,可以使股东、债权人、经营者三者利益达到均衡,最大限度的降低代理成本,使经营者有效经营。首先,经营者持有一定量企业股份,成为企业股东的一员,能使管理者利益与股东利益一致,从而有效激励经营者更加勤勉地为企业工作,勇于开拓和甘于奉献而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动力就会增强,达到降低代理成本的目的。同时对于外部理性预期股权投资者而言,通常会关注企业的股份由哪些股东所持有,并对股东的特性进行分析与评价,一旦意识到经营者持股份额上升将提高企业未来经营的效率,他们为购买股票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就会上升,企业价值也会上升。其次,合适的债务为经营者有效经营提供了条件。一是在经营管理者对企业的绝对投资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投资中的负债融资比例将增大经营者的股权比例,则如前所述,能激励经营者有效经营;二是由于负债的利息采用固定支付方式,那么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产生的自由现金流量,经营者就不能用来增加在职消费,而只能用来偿付债务,从而促使经营更加有效;三是债务可以作为一种担保机制,促使经营者更加努力工作。因为经营者的工作依赖于企业的生存。一旦企业因资不抵债而破产,经营者在企业的既得利益将受到损害,因此负债经营的企业能精兵简政、办事有效,因偿债产生的危机感可以起到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的作用,并降低因“两权”分离而产生的代理成本,从而提高了筹资的投资者利益保护功能。对于上市公司,需要筹集资金时,还必须考虑保持控制权问题。如果增资发行普通股,将会削弱其控制优势,使股权稀释,股利稀释;如果对外借款或发行债务,上市公司只要履约还本付息,债权人无权干涉其经营管理。据此,举债是保障控制权的方法。然而,正如前文分析过,如果举债过度,上市公司将面临财务风险,尤其是在其经营不善时,有可能导致其被债权人接管。因此,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注意保持控制权,选择恰当的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确定最优资本结构,以提高筹资质量。

三、筹资相关的投资者保护指数设计

(一)资本结构的指数设计

企业的资本结构的比例决定着企业资产的数量、质量与结构,也必然会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从而进一步地影响到企业的盈利能力与状况,以及企业的现金流的数量、质量与持续性。可见,企业的资本结构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的好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资本结构的质量就是提高了企业的财务状况的质量,就是在加强对投资者的利益保护。采用长期负债与股权融资之比来衡量企业的资本结构,也有研究人员把资本结构看作是所有负债与所有股权的比例关系,但我们认为不应该考虑短期负债这一部分。因为,短期负债,运营资金基本上被认为是与企业经营活动相联系,不应该把其包括在资本结构之中,企业的资本结构更具有内在的长期性与稳定性。因此,还是把长期负债与股权融资之比作为衡量企业的资本结构的指标,即长期负债/所有者权益。理论上,企业存在最佳的资本结构,但最佳的资本结构要受很多的内外在因素影响,企业的资本结构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可以根据不同的行业来考虑资本结构的比例,以此可以推断出企业对投资者进行保护的程度。

(二)资本成本的指数设计

资本成本是企业进行筹资决策的重要内容,一般来讲最优的资本结构就意味着最低的资本成本,可见资本成本决策与资本结构密切相关,从代理理论来看,最低的资本成本也意味着企业股东与管理者的代理成本较低,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管理层往往会由于某种约束而按照市场规则进行决策行事,这时股东与管理层的代理成本自然会很低,能较有效地解决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代理问题,有效地加强了对投资者的利益保护。资本成本主要指的是资金的使用代价,即企业从债权人处筹集的债务资本和从股东处筹集的股权资本的加权平均成本。按成本效益原则,只有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总资产)大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企业才能在支付资本成本后还有盈余,企业的净资产才得以增加,企业的净资产规模才得以扩大,此时的企业筹资质量较好;反之,资产报酬率小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企业在支付资本成本后将缩减企业的净资产,企业净资产的规模变小,这说明企业筹资质量较差。因此,可以用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作为衡量资本成本质量的指标,同时也可以判断出对投资者保护的程度。

(三)资金占用的指数设计

资金占用是指资金来源与资金用途的配合是否适当。从中可以看出企业是否有效地进行资源的配置和使用,不至于造成资源的浪费和使用的低效率,或者说造成企业投资过度与投资不足。资金来源与资金用途的配比形式主要有三种结构:冒险型结构、稳健型结构和匹配型结构。(1)冒险型结构。指企业资金主要来源于负债融资特别是流动负债融资,即流动负债不仅要满足全部临时性流动资产的需要,而且还要满足稳定的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的需要。由于流动负债的本息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偿还,而稳定的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周转时间相对较长,企业可能经常会出现急迫的短期偿债的压力,严重的甚至可能会发生资金周转不灵而导致被迫宣告破产倒闭。(2)稳健型结构。指企业资金主要来源于长期资金(权益资本和长期负债),即长期资金不仅用于稳定的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而且还用于临时性流动资产。由于长期资金资本成本相对较高,用长期资金来支持短期临时性流动资产,势必造成资金浪费,增加企业生产成本,最终导致企业收益下降。(3)匹配型结构。指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由资金用途来确定,即稳定的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所需资金由长期资金来提供,临时性的流动资产所需资金由流动负债来解决。可见,三种结构中匹配型结构的资金来源与资金用途配比最为适当,该种状态下的筹资质量也为最好。否则,要么会增加企业短期偿债的压力,要么会导致企业收益的下降。可以用长期资产适合率来评价该指标对投资者保护的积极作用,同时它也反映资产配置的适当性,该指标从企业长期资产与长期资金的匹配性角度分析资产配置的适当性。一般认为该指标大于或等于100%较好,但如果该指标过高也可能意味企业的资本成本过高。因此,对该指标的评价应结合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投资报酬率、行业发展趋势等因素进行具体分析。

(四)担保的指数设计

这里所说的担保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担保,由于企业是对外提供担保,在被担保企业无法偿还到期债务时,债权人就有权对担保企业进行债务追索,对担保企业来说这就形成了一种债务关系,这是一种隐形负债。代理理论指出现代企业存在的委托代理关系,在提高企业运作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代理人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资本结构质量较好的企业,可以使股东、债权人、经营者三者利益达到均衡,最大限度的降低代理成本,使经营者有效经营。筹资结构的优化对减少上市公司的代理成本,具体来说就是在减少股东利益向经理人员转移、控制经理的在职消费以及控制过度投资方面仍然可以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激励理论,合适的担保为企业管理层有效经营提供了条件。第一,在经营管理者对企业的绝对投资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投资中的具有担保功能的负债比例将增大经营者的股权比例,则如前所述,能激励经营者有效经营。第二,由于担保所形成的负债支付压力,那么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产生的自由现金流量,经营者就不能用来增加在职消费,而只能用来偿付债务,从而促使经营更加有效。第三,担保可以作为一种债务机制,促使经营者更加努力工作。因为经营者的工作依赖于企业的生存。一旦企业因资不抵债而破产,经营者在企业的既得利益将受到损害,因此负债经营的企业具有更强的公司治理效果,因偿债产生的危机感可以起到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的作用,并能有效降低大小股东与经营管理层的代理成本,从而能更有效地加强投资者的利益保护。从指标设计来看,由于对外担保是一种隐形负债,会给企来带来了一定的财务风险,可以用担保金额占净资产的比重来衡量担保形成的财务风险,可理解为企业将净资产的多大比重拿出去担保了,即:担保金额/净资产,由于担保给企业即可以带来财务风险,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该指标太大太小都不好,可以通过企业的历史及行业水平进行考查评价,从而确定出具有投资者保护作用的比例关系。

(五)筹资方面的投资者保护综合指数

以上是从筹资的角度来设计投资者保护指数,由于这些指标在筹资中的重要程度并不一样,也是对投资者的利益保护作用或程度不一样,因此,首先要根据它们对投资者保护的重要程度来确定它们的权重,然后再进行加权平均,最终算出一个综合的投资者保护指数,即筹资方面的投资者保护综合指数。资本结构往往在筹资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把它的指数权重确定的高一些,在四个指数中把资本结构的权重确定为40%较为合适,以下按重要性程度,资本成本的权重为25%,资金占用的权重为20%,担保的权重为15%。最后,可以根据加权平均的计算公式来算出筹资方面的投资者保护综合指数。即:KW=K1W1+K2W2+K3W3+K4W4,其中:KW为筹资方面的投资者保护综合指数;K1为资本结构指数:长期负债/所有者权益;K2为资本成本指数:加权平均资本成本;K3为资金占用指数;K4为担保指数;W1为40%、W2为25%、W3为20%、W4为15%,这样就最终计算出了有关筹资方面的投资者保护综合指数。当然,有关筹资方面的投资者保护综合指数的计算也可以采用专家打分的方法,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会涉及到这四个方面的特征指数评价,并最后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出筹资方面的投资者保护综合指数,为最终算出企业总的投资者保护指数提供指数依据。

摘要:本文探讨了筹资质量的概念及筹资的质量特征;分析了筹资的投资者保护功能及内部传导机制;为了准确衡量企业的投资者保护程度,设计出了投资者保护特征指数和投资者保护的综合指数。

关键词:筹资质量,质量特征,投资者保护指数

参考文献

[1]陈小悦、徐晓东:《股权结构、企业绩效和投资者利益保护》,《经济研究》2001年第11期。

[2]于东智:《资本结构、债权治理与公司绩效》,《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1期。

[3]汪辉:《上市公司债务融资、公司治理与市场价值》,《经济研究》2003年第8期。

[4]张信军:《长期利润质量分析》,《南开管理评论》2001年第2期。

[5]朱鸣霞、张春景:《基于现金流量表的盈利质量分析》,《财会通讯》2005年第9期。

[6]秦志敏:《上市公司盈利质量透视策略》,《会计研究》2003年第9期。

[7]Brockman,P.and D.Chung,Investor Protection and FirmLiquidity,Journal ofFinance,2003.

[8]Jensen,M.,Agency Costs of Free Cash Flow:Corporate Finance and Takeover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

[9]Stulz,R.,Managerial Discretion and Optimal Financing Policie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0.

投资者保护与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研究 篇9

一、投资者保护理论与财务会计信息质量影响因素

1. 财务会计信息质量与投资者保护内在联系

相关学者采用法律方法, 构建了投资者保护法律分析框架, 财务会计系统在投资者保护的分析框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 在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中, 能够向投资者提供在资本市场中所必须的信息。目前, 在不同地区, 投资者的保护程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投资者保护与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之间存在着一定内在联系。主要存在着两方面的联系:第一, 在一些投资者保护程度越高的国家, 其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约为完善。财务会计信息系统越能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根据数据信息表明, 在金融市场比较发达的地区, 市场中的融资机构以及股权结构的分支越多, 进而比较容易产生代理问题。由此可见, 在投资者保护程度比较高的地区, 财务信息系统需要更加的及时与透明。第二, 在投资者保护程度比较低的地区, 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出现, 能够对投资者保护弱而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弥补。

2. 会计信息质量影响因素

在资本市场中, 质量较高的财务会计信息, 能够通过其定价机制来发挥投资者的实际保护作用, 对于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诸多因素都对其产生严重的影响。其中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中介机构以及公司内部治理等都对财务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第一, 法律制度。财务会计信息质量在不同法律制度下, 对于投资者的保护程度不同。另外, 由于上市公司中的会计信息不对称, 在投资者保护力度上差异性大。例如在普通法律系国家中, 会计信息不对称程度与成文法系国家相比, 其实质的会计信息能够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由于不同国家对于相关法律的执行效率不同, 因此在会计信息质量管理上也表现出不同的效果。

(2) 第二, 政府监督。在资本市场中, 上市公司为了提升经济市场中的地位, 吸引更多投资者, 在谋取较多融资资格的过程中, 存在着财务会计信息虚假的情况。但是在实际融资环节中, 在政府部门的宏观调配下, 上市公司的融资受到了诸多政策的限制。通过对地香港地区和内地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关系的约束制度进行分析, 香港地区的制度约束明显优于内地资本市场, 可见, 在不同政策以及监管制度下, 财务会计信息质量不同。

(3) 股权结构:经过研究发现, 股权结构的不同对于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也不同。一般情况下, 股权比较集中的公司中, 很有可能将财务会计信息隐瞒, 以至于会计信息质量有所降低。相反, 在股权比较分散的公司中, 企业中的职业经理人能够对企业内部进行监督与激励, 因此公司中所能够披露的财务信息质量比较高。

二、投资者保护视域下财务会计信息经济学特性

1. 会计信息产权

会计的信息的产权, 主体包括利益相关者。其中包括公司的管理当局、股东、社会公共潜在投资者、供应商、债权人、客户等诸多的权利与义务方面, 都是财务会计信息的产权界定内容。纵观会计信息发展理论, 会计信息产权理论在这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能够对会计信息质量较低的情况进行了比较科学的解释, 另一方面还能够以比较科学的产权制度完善促进财务会计信息质量提升。

2. 外部性特性

财务会计信息的外部性是指, 财务会计信息不能够满足全部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当上市公司进行一些会计信息披露时, 总会出现一些利益相关者受益, 而与之对立的局面将会出现利益相关者经济受损。在此基础上就产生了会计信息的外部性。此外, 财务会计信息的准公共特性的存在, 公司不能对财务会计信息的生产成本进行补偿, 在实际的信息披露环节中, 只能按照私人边际收益=私人边际成本这一原则, 在这样的背景下, 使得会计信息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存在较大的偏差, 进而负的外部性特征就产生了。

三、投资者保护与会计信息质量发展现状

1. 证券市场投资者现状

投资者是资本证券市场发展的根基, 但是投资者在会计信息获取方面处于劣势地位, 属于我国证券市场中的弱势群体。投资者的权益经常被其他类型是利益侵害, 为了实现对投资者保护, 需要提升会计信息对等程度。目前, 资本市场上对于投资者的法律保护程度不高, 投资者本身的权益不能得到保护, 特别是近年来,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 相关会计信息造假事件频有发生,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造假, 将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因而引发资本市场信任危机。

2. 证券市场会计信息质量现状

我国证券市场中, 会计信息质量较低, 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不及时等现象, 严重阻碍了上市公司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严重的情况下为我国金融经济发展埋下隐患。目前, 我国会计信息监管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来实现, 第一, 政府部门监督;第二, 经济市场部门监督;第三, 中介机构审计。

四、投资者保护视域下的会计信息质量测度体系建立

1. 财务会计信息质量测度维度

在上市公司中, 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测度体系建立, 能够提升财务信息质量的整体情况把握, 特别能够帮助投资者进行上市公司的投资环节分辨, 是一种基于投资者保护的方式。而要想实现信息质量测度维度的确定, 首先需要对公司的外部信息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在本文中主要通过会计生产、会计信息发布以及会计信息认证等三个维度对财务会计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设计。

(1) 财务会计信息生产

财务会计信息的生产是指两方面的内容:第一, 会计信息的处理;第二, 会计信息的生成。其中会计信息的处理环节是指, 在企业中, 对于原始会计数据信息的收集、对会计信息记账凭证的处理等。会计信息的生成一般包括账本登记以及会计报表生层, 会计信息最终以企业财务报告的形式呈现给投资者。从会计信息的本质上进行分析, 决定着其实际质量的实质则是财务报告的质量。在本文中, 以财务报告的维度出发, 从投资者保护的根源上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进行监测。

(2) 严格执行会计信息披露程序

财务会计信息的披露是指, 在上市公司中, 完成会计信息的生产之后, 将会计信息向外部进行信息发布的行为。当会计信息到达投资者手中时, 会计信息经过了两重过滤, 一方面是企业内部的信息提取。另一方面是媒体中介的信息提取。在这样的背景下, 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将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会计信息进行披露的环节中, 如果披露程序有问题, 那么对于投资者来说, 其所接受到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将大打折扣。对会计信息的披露结果进行分析, 影响其结果质量的因素有很多, 例如, 财务会计信息发布时间、会计信息的发布范围等, 这些因素的存在都将会对会计信息的质量带来重要影响。不同质量的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的影响也不同, 有的投资者能够从一定范围的会计信息中获利, 而也有投资者在会计信息获取中成为受害者。处于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 维护资本市场融资秩序, 需要对财务会计信息披露环节进行严格管理, 制定科学合理的会计信息披露程序。

(3) 财务会计信息认证的专业性提升

财务会计信息的认证需要专业技术机构来完成, 由于在实际的信息认证环节中工序比较繁琐, 专业性比较强, 投资者不具备财务数据信息真实性的认证能力。因此, 在实际的会计信息认证环节中, 需要通过专业机构进行会计信息认证:第一, 内部审计;第二, 独立审计。内部审计, 叫做公司审计委员会。在实际的审计环节中, 在审计部门对财务报表进行专业化的审计基础上, 向企业内部投递比较权威的审计意见。企业投资者根据这些专业的审计意见进行投资决策制定, 在这样的基础上, 能够帮助企业实现经济的最大化, 避免出现经济损失。而独立审计, 一般是指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会计信息认证在这两种专业基础上能够提升信息的专业性。

2. 会计信息质量测度指标权重确定

会计信息质量测度指标体系的建立, 所涉及的指标较多, 在构建测度模型的环节中, 需要将这些复杂的指标进行整合。在实际指标整合的环节中, 需要根据指标的重要程度不同, 来确定指标的权重。对于指标权重的赋值研究中, 通常有两种方法可以实现, 分别为主观赋值法和客观赋值法。其中主观赋值法是指, 通过对人的主观评价, 来确定权重, 这种方式虽然简单但是却缺乏了一定的科学性, 难免带有一定的主观臆断色彩, 使得实际的判断变得随性。而客观赋值法分析权重, 是指通过线性分析来确定权重, 但是并不是所有指标与会计信息都是以线性关系方式来呈现, 因此在客观的指标复制法也存在着一定误差性。将主观赋值形式与客观赋值新形式相结合, 进而形成了层次分析评价方式。

以层次分析的方式, 实现问题的解决时, 首先需要将评价指标进行条理化、层次化处理, 并建立一个比较有层次的结构模型。在这个模型下, 能够实现复杂元素的分类与分解, 并在模型中建立相应的元素关系, 按照元素属性, 形成一定的层次。在这些信息层次中, 不同层次之间元素相互影响, 例如, 上衣层次的元素对下以层次的元素能够产生支配作用。

五、结论

综上所述, 在本文中对投资者保护与会计信息质量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然后建立投资者保护视域下的会计信息质量测度体系。在该体系中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财务会计信息质量测度维度、会计信息质量测度指标权重确定。笔者希望通过对会计信息质量系统的研究, 来提升资本市场中对投资者的保护, 以及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魏明海, 陈胜蓝, 黎文靖.投资者保护研究综述:财务会计信息的作用[J].中国会计评论, 2007, 01:131-150.

[2]宋京津.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 2011.

[3]白平.投资者保护视角下会计信息质量测度体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12.

[4]蓝文永.基于投资者保护的信息披露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09.

[5]杨丽丽.股权集中度、投资者保护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关系的研究[D].浙江大学, 2012.

[6]陈英杰.会计信息质量与投资者利益保护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013.

[7]陈胜蓝, 魏明海.投资者保护与财务会计信息质量--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A].中国会计学会、中国会计学会教育分会.中国会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中册) [C].中国会计学会、中国会计学会教育分会, 2006:8.

出资者财务 篇10

百货零售业是实现各种商品的价值和使用的重要途径, 是反映一个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 并担负着促进生产, 繁荣市场和满足人民生活多方面需要的重要任务。多年来, 百货店一直是零售业的业态形式, 百货零售企业直接担负着实现商品价值的任务。

从近年的发展情况看, 百货业发展稳定, 但是辉煌不在。随着我国零售业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步伐的加快, 超级市场、仓储商店、网络购物等零售业态快速发展, 外商零售业也纷纷进入我国市场, 我国的百货零售业面临着国内多种业态和国外零售业巨头的双重竞争, 百货零售逐渐丧失了零售业第一业态的主导地位。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式, 中国百货何去何从呢?中国的投资者又如何选择优质的百货公司进行投资呢?本文将从财务的角度出发分析某百货公司是否适合投资。

二、财务报表分析

(一) 盈利能力分析

盈利能力关系投资者的回报, 是债权人收回债权的根本保障, 是企业至关重要的能力之一。下面将拟用某百货公司的有关数据为研究对象, 选用投资者关注的一些指标作简单分析, 得到如表1:

净资产收益率反映所有者投入资金的获利能力, 反映企业筹资、投资、资产运营等活动的效率, 是一个综合性最强的财务比率。由表1可以看出, 某百货公司2011和2010年的净资产收益率比2009年的资本金收益率呈下降趋势, 表明所有者享有的净利润有所下降, 投资盈利水平不如09年高。总资产收益率越高, 表明企业的资产利用效率越好, 利用资产创造的利润越多, 盈利能力越强, 财务管理水平越好。而11年和10年的总资产收益率比09年有所下降, 虽然11年比10年有所增长, 但总的来看某百货公司的资产利用的效益有所下降, 在盈利能力指标中净利润率和毛利率都逐年降低说明企业获利能力的减弱。每股收益是衡量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最重要的财务指标, 该比率反映了每股创造的税后利润, 比率越高, 表明所创造地利润越多。从上表中可看出, 某百货公司11年每股收益较10年有所增加, 单看着一指标, 盈利能力有所增强, 但从整个行业来看, 与其他百货存在差距, 2011年某百货龙头企业每股收益为1.26, 这样看来表中0.23就低的可怜了。总体来说, 某百货公司的盈利能力不强。

(二) 偿债能力分析

能否到期偿债是企业生存的根本问题, 偿债能力是决定企业财务状况的重要因素之一。下面将选用一些指标对偿债能力作简单分析, 得到如表2:

资产负债率可以反映总资产中有多大比例是通过负债取得的, 是长期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根据表2可以看出资产负责率不断上升, 导致长期偿债能力有所降低, 并且资产负债率超过50%, 债权人利益缺乏保障。资产负债率的总体趋势持平在0.6-0.7之间, 属于高风险的负债经营, 但结合具体的特定企业环境, 多数企业趋势于高负债经营, 该指标的最近一期行业平均值是0.51, 某百货公司比行业平均值高, 风险较大。利息保障倍数从09年的6.04下降到11年的3.02, 国际上通常认为该指标为3时是比较正常, 说明了虽然某百货公司的债权人利益保障下降, 但还是在正常范围标准内。权益负债比率逐年降低, 同时也说明偿还能力下降。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是短期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流动比率为2、速动比率为1是合适的比率, 但是要更具各行业特点确定适当的比较标准。某某百货龙头企业11年流动比率为1.13、速动比率为1.06, 显然某百货公司的流动比率和速冻比率都比较低, 说明某百货公司的短期偿债压力较大。总体来说, 某百货公司的偿债能力下降。

(三) 营运能力分析

营运能力体现了企业运用资产的能力, 资产运用效率高, 则可以用较少的投入获取较高的收益。下面将选用一些营运能力指标作简单分析, 得到如表3:

由表3可以看出2009-2011年某百货公司的总资产周转率和净资产周转率逐年上升, 说明销售能力上升, 全年资产的使用效率提高。存货周转率是一定时期内存货周转次数, 一般来讲存货周转率越高越好, 从上表可看出11年和10年存货周转率比09年有所下降, 存货周转速度变慢;应收账款周转率表示企业一定时期内应收账款周转次数, 次数越多表明应收账款回收速度越快, 某百货公司11年和10年应收账款周转率比09年有所下降, 说明某百货公司的运营资金越来越多的滞留在应收账款上;流动资产周转率是反映企业流动资产周转速度的指标, 企业流动资产速度很大程度取决于存货和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 按照惯例, 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都低的话, 流动资产周转率也应该相对低, 但是从上表可看出某百货公司的11年流动资产周转率比09年的高, 所以本人对此点有所疑惑, 对某百货公司的营运能力评价存在保留意见。

(四) 其他事项

2011年年度报告中、公司披露:以前年度重大诉讼的进展情况本公司诉中国华阳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归还4, 000万元存款一案 (详见1999年3月11日《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 , 已陆续追回现金或等价资产2, 292.10万元, 其余为中国华阳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对海南发展银行债权本金3, 650万元及利息1, 680万元。海南发展银行目前处于破产清算当中, 具体偿债方案尚未公布, 该事项本报告期无进展。通过这个考虑、将来的应收账款可能全款收回来。

三、结论

通过以上财务报表分析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 (1) 从企业的偿债能力来看, 某百货公司的偿债能力下降。 (2) 从企业的盈利能力来看, 某百货公司的盈利能力不强。 (3) 从企业的营运能力来看, 本人对其某些数据有所疑惑, 存在保留意见。 (4) 企业存在未决诉讼, 可能导致大额应收帐款收不回来。所以我对这一百货公司的发展并不十分看好, 投资者须谨慎投资。本人将某百货公司财务报表层层分解, 使报表使用者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更加透彻的了解, 为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和财务运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对管理者的经营决策和投资者的投资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

摘要:财务报表分析就是从报表中获取符合报表使用人分析目的的信息, 认识企业活动的特点, 评价其业绩, 发现其问题。文章将从投资者的角度, 通过对某百货公司2009到2011年的财务报表分析, 得出是否需继续持有本公司股票的结论。

关键词:财务报表分析,百货公司,投资者

参考文献

[1]林燕飞, 吴晓燕.基于巴菲特投资策略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以TL物流为例[J].财经界.2010 (05)

[2]周玉娇.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综合案例—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报表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 (01)

[3]陈志霞.浅谈财务报表分析的视角—以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为例[J].财会通讯 (理财版) .2008 (11)

上一篇:英语要学以致用下一篇:练笔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