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笔方法

2024-05-09

练笔方法(精选十篇)

练笔方法 篇1

一、运用迁移, 典型构段处练仿写

仿写, 是学生作文的阶梯, 也是随文练笔最主要的形式, 将所学知识迁移运用, 转化为能力。教学时, 教师可以在文本的典型构段处, 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练笔。

例如《北大荒的秋天》第4自然段, 以“原野热闹非凡”为中心句, 写出了北大荒的秋天美在景色, 更美在物产丰富, 总分结构的段式非常典型。教师可设计让学生围绕“春天的公园非常美丽”练习写话。再如《音乐之都维也纳》一文, 在构段上都采用了总分的方法。因此, 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 引导学生介绍自己的教室或卧室。

二、发挥想象, 利用空白处练补写

很多文本都会留下一些“空白”, 给学生的思维留下想象的空间。教学时, 教师可充分抓住这些“空白”让学生把写得简练的地方补写具体, 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完整。学生通过填补这些“空白”, 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还能提高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如《第一朵杏花》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 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多么美丽的杏花呀!竺爷爷走回书房, 打开笔记本, 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此时此刻, 竺可桢心里会想些什么?课文中是个空白, 让学生抓住人物心理进行补白, 更能深入地体会到竺可桢的优秀品质。又如《明天, 我们毕业》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们要把火一样的诗句塞在您的枕下, 让您在睡梦中也能感受到我们炽热的心跳。”文中“火一样的诗句”就是一个空白点, 可以让学生补写“火一样的诗句”。学生回忆平时与老师相处的点点滴滴, 顿时心中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于是一句句火一样的诗句跃然纸上。

三、拓展思路, 情感共鸣处练扩写

学生在潜心品读蕴含着丰富情感的课文时, 就好像在与作者倾心交谈, 就会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置身于课文浓厚的情感意境中。此时获得的情感, 很难长时间地保留, 容易渐渐地淡化甚至消失。因此, 教师要把握时机鼓励学生及时练笔, 把它形成文字, 将这种情感积淀、保留下来。例如《暖流》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时, 同学们仍沉浸在兴奋和喜悦中。”江主席的到来会带给他们怎样的情绪波动呢?此处请学生展开联想写一段话, 注意运用恰当的提示语写人物对话。又如《理想的风筝》一文的最后一段:“刘老师啊, 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文中的省略号余味无穷, 此时此刻, 正是学生情感最深厚的时候, 及时练笔, 会让文章的情感跃然纸上。走进课文又跳出课文, 学生经过及时的练笔, 感悟会更加深刻, 使文本的人文内涵得到了延续。

四、奇思妙想, 课文结尾处练续写

续写要借助想象。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的结尾言虽尽, 但意未止, 这就给学生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紧扣课文中隐含的生动画面和鲜活的形象, 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如《小稻秧脱险记》的结尾可以安排学生练笔:小稻秧遭遇杂草的危害, 经喷雾器大夫的帮助脱险后, 又遭到害虫的袭击。小稻秧能再次脱险吗?请发挥自己的想象, 续写有趣的故事。

小学语文随文练笔方法策略 篇2

随堂小练笔应贵于精而不应贵于多,教师在安排学生进行随堂小练笔时,应挑选阅读内容较丰富、可写性强、具有代表性的题目来让学生思考和写作,这样更能触动学生的思想感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比如《小小竹排画中游》,就颇具代表性,难免不让人与《小小竹排江中游》这首歌曲联想到一起。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先给学生播放这首歌曲,在文章讲解完之后,让学生进行对比,然后以随文小练笔的形式呈现出来。

2.注重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内心感悟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教学方式的合理安排与运用。注重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利于让学生获得更深刻的理解与启发。

比如,在上述文中所提到的《圆明园的毁灭》这一文章,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前找好关于圆明园的影像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一下圆明园的美好以及其遭到毁灭后的现状,这样才能够对学生的心灵起到震撼作用,以这种情境结合的授课方式结课后,学生再次进行随堂小练笔,不难想象,效果肯定非同一般。

3.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注重练笔后续工作

教师应注重学生课堂随文练笔后的整理工作,应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学生所写内容的情感所归,并对学生的随笔内容进行修改与完善,这样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课堂小练笔方法探析 篇3

关键词:练笔训练;写作技能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1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曾说过:“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小练笔训练,不仅可以减缓作文的坡度,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一、在阅读的基础上仿写

仿写是模仿文本进行的一种创造性的练笔训练。小学生作文正处在扶床学步、呀呀学语阶段,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典型的例文,以例文引路,引导学生仿照文中精彩的句子、段落来练习。即以所阅读的文章为例,教师可指导学生就句子修辞手法的运用、开头结尾的照应、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环境描写衬托等进行分项仿写。从形式上,可学习范文谴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从内容上可替作者说话,也可为主人公着想或假设是我时情感的抒发等等。这样读写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样文,使学生写起来有所依傍,从而大大降低了起步作文的难度,小练笔也更有效。

二、在文本的基础上扩写

课文中由于作者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运笔行人的需要,往往省略了一些情节,课堂上引导学生对这些“空白”作些合理的补充、想象。如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让学生想象:面对熊熊燃烧的大火,邱少云是怎样忍受着巨大痛苦做到纹丝不动的?他心里会想些什么?然后让学生写下来。学习《再见了,亲人》一文,当作者写到朝鲜大嫂为给志愿军挖野菜,被敌人的炮弹炸伤,文中省略了受伤至伤好的情节,可以让学生小练笔“大嫂倒在血泊中,后来怎样”通过联想补充情节,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刻,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将相和》时,让学生补写廉颇负荆请罪时的神态、言行以及蔺相如的态度。这些练习处在特定的情境中,内容又与课文紧密相连,故学生容易接受。进行这样的小练笔,不仅对学生全面、完整地把握课文内容有推动作用,披文入情更有重要意义,从而训练了学生的写作技能。

三、在理解的基础上改写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入的课文,大多是叙述严谨、语句优美的文章,或重在情感熏陶,或重在说明事理,但都运用了较为优美的词句。教师指导学生对这类课文进行恰当的“改写”,主要目的是通过对课文内容进一步深化和学习,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改写要针对课文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在阅读完四年级上册选读课文《迷人的张家界》后,可抓住课文描写景物条理清楚、用词优美的特点,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第一人称来改写导游词,尽量用上文中的优美词句。六年级上册学完了《蒙娜丽莎之约》,可以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介绍这幅作品。

四、在想象的基础上续写

有些文章所写的事情虽然结束了,但事态还可能有继续或新的发展。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为续写的起点,展开联想,构思新情节。如《巨人的花园》,最后以“巨人在小男孩的启发下醒悟了,随即拆除了围墙,花园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为结局。学完课文后,我启发学生道:“巨人和孩子们生活在美丽的花园,以后会怎么样呢?请你展开想象,把这个童话写下去。

其实在我们教材中有许多内容留有发挥的余地,存在文本的空白召唤力,在言而未尽之处拓展练笔,充实了文本,也圆满了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情感体验。阅读课堂上找准练笔的落脚点,不管是只言片语,一点体会,一丝灵光,都能成就阅读的精彩。课堂小练笔是学生语言积累的小桥梁,流露真情的芳草地,提高写作能力的大舞台。有效的“小练笔”,定会练出写作的“大手笔”。

参考文献:

[1]张田若.《张田若作文教学论集2006年序》[A].教育科学出版社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A].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3]《说说语文课堂中的小练笔》 论文交流.[OL].临潼教育论坛

[4]《例谈语文课堂小练笔的有效策略》[J] 王铁青郑百苗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5]《语文课堂练笔的落点选择》[J] 曹鸿飞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6]《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作文练笔》[J] 张莉《小学教学研究》

练笔方法 篇4

大千世界,有写不尽的人、事、物、景,然而,学生作文则往往空洞无物,这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观察,而是没有得到正确的指点,缺少发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使其养成观察的习惯。

(一)观察要有顺序。

学生写作,条理不清、言之无序是主要毛病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不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周围的事物。如果观察有顺序,就能为今后习作有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如观察静态事物,可按“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观察动态事件,可按“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植物,可按植物生长过程的顺序;写动物,可按“外形———生活习性”的顺序;写参观、游览,可按照空间位置转换的顺序。基本的观察顺序还可由表及里、由主到次、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由局部到整体……学生观察有顺序了,写作时才能做到有顺序。

(二)观察要抓特点。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发现事物的异同之处,捕捉它们的特点。这样,才会使写出来的文章鲜活、生动,才能防止写出来的话千人一面、万人一腔。例如写眼睛,有多少人就会有多少双不同的眼睛,因场合不同,同一双眼睛表现出的神情也不同。不同的时光,则动物的眼睛更是千差万别,如同是猫的眼睛,中午时由于光的照射就眯成一道缝,而晚上捉老鼠时猫的眼睛则像两只绿色的小灯泡,炯炯有神。再如写雨,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抓住小雨细无声、大雨似珠帘、暴雨倾盆而下的不同特征。通过引导学生抓特点观察事物,提高了学生辨析事物、区别异同的能力,使学生在写作时能写出事物的个性来。

(三)观察要有情感。

在观察过程中,我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与事物相交融,深刻体验自己的感情变化以及心理活动的过程,这是因为写作不仅要写观察到的人、事、物,还要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憎恶爱好以及心理活动,还要写自己受到的启发。只有带着情感用心体验、认真观察,才能对观察的对象感受深刻,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有真情实感,才能感染读者,才能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如果对观察的对象漫不经心,冷冰冰的,写出来的文章就会平平淡淡、干巴巴,也就谈不上打动读者的心了。所以,我要求并指导学生带着感情观察事物。

(四)观察要“五官参与”。

教师指导学生在观察中要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做到眼看、手摸、口问、耳听、脑想,从各个方面了解事物的特点,全面、细致、深入地认识事物,在头脑中形成活生生的事物立体形象。例如指导学生观察苹果,通过视觉,了解苹果的颜色、形状;通过触觉,感觉苹果外表的光滑;通过味觉,品尝苹果的滋味;通过嗅觉,闻一闻苹果的芳香。同样观察人物、动物、事件等,都需要多种感官的参与。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感受,写出的习作才能生动形象,内容具体。

二、积累———作文的基础

材料是作文的基础,即是中心思想的来源和基础,有时还是表现中心思想的根据。人们常常把中心思想比作灵魂,结构比作骨骼,材料比作血肉,语言比作细胞,由此可见,材料是文章的根基。收集材料的能力,是作文的基础能力。学生收集、积累材料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生活、学习、劳动、游戏等内容的理解力和感受力,以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阅读能力。

(一)走进生活,重视积累。

文章是从真实的生活里提炼出来的,这就要求学生要留心自己的生活,观察积累了生活素材,才有好文章。“留心自己的生活”主要指留心自己从事的学习、工作、活动、生活实践、人和事;“有所为而作”就是要求让学生热爱生活,做生活的小主人,指导学生着手观察,从而积累材料。真情实感来自于生活,学生写作文时常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其实我们生活中不是没有可写的事,不是无话可说,而是我们平常对各种事物不注意观察,见物不识物,见事不知事。教师只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留心自己身边发生的事,养成积累材料的习惯,学生就会有话可说,有事可写,进而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是作文。

(二)加大课外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通过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多参加生活实践,开通写作多渠道的想象源泉,学生从绿树青溪、白云蓝天、异草奇花、日月星辰等自然事物中获得人生的启迪和美的陶冶,获得想象的翅膀,从而解决写话没有内容、没有材料的问题。为了让学生充满自信和乐于“积累”,我还作了这样的安排———每周一的早晨让每个学生上台把自己积累的好词好句读给大家听,同时给予赞扬和鼓励。通过课外阅读,指导摘录优美词句,注意知识积累,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好办法。学生读课外书时,往往只注意好的故事情节,一目十行,读后就忘,要想把书读到实处,关键是眼、手、脑并用,勤动手摘抄一些传神的外貌、动作、心理描写句段或词语,这样日积月累就可达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三、练笔———作文的起点

作文教学要训练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汇融多方面信息,锤炼精妙语言,具备文质兼美的佳作的能力,以增强作文训练的效果。当开辟出写作的一块新畦园之后,教师应从训练学生思维、语言表达技艺入手,让学生从中掌握写作的技巧,写出有新意的文章。

(一)行文流程训练。

训练思维流程应根据写作内容确定方式。如写人叙事类文章应以时间的变化地点的转移为主;写景状物类文章应以季节的变换事物的特征为主,等等。

(二)语言表达训练。

学生语言内容无论怎样丰富,如果语言平泛,就无法写出大量有新意、有文采的文章;积累了丰富的语汇,学习了大量的精彩语言,没有表达技巧也不会写出优秀的文章来。因此,语言的表达应根据写作的内容而定。

(三)创新思维训练。

文章只有出新意,方可吸引人,要出新意就必须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创新形式主要有:逆向思维创新,发散思维创新,收敛思维创新,纵向思维创新,迁移思维创新等。围绕以上几种形式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作文就会有新突破。

练笔方法 篇5

观察 积累 练笔-谈中学生写作的方法技巧

作文教学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实施新课程背景下,作文教学应结合学生的.写作实际状况,重视学生对事物的观察、积累作文内容素材,主动练笔,使学生喜欢作文,写出赏心悦目的作文来.

作 者:杨芙蓉 作者单位:永清县职教中心,河北,廊坊,065600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23)分类号:G63关键词:观察积累 练笔 写作 方法技巧

随文练笔融入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篇6

[关键词] 习作;阅读教学;随文练笔

习作反映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的高低,习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如朱作仁教授所说“衡量一个人的语文能力的高低,主要看读写能力,特别是写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学有机构成部分的习作教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习作难,这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跨世纪难题,一直难以能根除,长期困扰着教师和学生。

一、习作教学的问题现状

教师学生都明知其重要,偏偏教不得力、学不得法,习作教学就是这样在苦恼与纠结中进行着。面对现今学生习作水平低、教师害怕教的局面,首先要分析问题出在哪里。

1.教师的习作指导不得法

教学中,教师的指导是否准确、得当,将影响学生的后续发展,学生的习作行为与习作成败的关键,也在教师的指导是否到位。小学习作课常见的不当指导有两种:一种是不作指导,教师在课堂上只是给出单元习作要求,即让学生开始习作,并美其名曰“为了体现课标精神,彰显学生主体地位,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根本没有考虑小学生的年龄、阅历、知识积累等客观实际;另一种是与其刚好相反,那就是指导太全太细,一节课教师从命题、立意、选材到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的刻画,面面俱到,忽视了学生的记忆、理解、运用等现实能力。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习作丧失兴趣,进而畏惧,从不会写,演变成不敢写。

2.割裂了习作与阅读教学的连结

周振甫先生说:“读熟了字句妥帖的文章,习熟于种种变化的句式和虚字的安排,到写作时,自然不会写出生硬不妥的句子,运用虚字,也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中渐渐合乎规则了。”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就是“字句妥帖的文章”,这些入选的文章,有大师名家的名篇佳作,有现当代文人的典范之作,并且在选入课本时,经权威专家和名师等层层筛选审核,辅以适当修改,它们每一篇都称得上学生习作学习的经典范文。小学的课文虽不能说每篇都堪比先贤的经典,但说其为小学生习作的范本,每篇都不为过。现实情形却是教师一边吆喝着作文真难教,一边在阅读教学中不厌其烦地讲解、分析课文内容,丢掉了课文这一最佳的范文对习作的示例作用。

二、随文练笔融入阅读教学的操作方法

鉴于课堂时间所限,不可能把语文课都上成习作课,那就要求教师得做研究,发现不同文本的特色所在,针对课文的某一点去训练,让学生一课一练,这就是随文练笔。阅读教学理应与习作教学紧密联系、互相促进。如果说阅读教学是学生积累、内化的过程,随文练笔则是理解后的释放、表达,是学生把对文本内容的感悟和自身的语言运用的有机结合。随文练笔不是把习作方法一股脑全教给学生,而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紧跟阅读教学的脚步,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习作训练的一种教学手段。它把完整的习作过程,分解到一个个小练笔中来,通过化整为零,降低习作难度,通过分散教学,形成习作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要想让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性和创造性练笔,首先教师要把课堂小练笔当作一个重要的阅读教学目标去落实,同时教师依据文章特点的不同,把握练写契合点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1.跟着课文练仿写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使学生从这个例子中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技能。”儿童天生就有爱模仿的习惯,语文课上,让学生学会模仿他人作品,从他人作品中学会遣词造句和布局谋篇的方法,是习作起步阶段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学生们怕作文,尤怕开头,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就是这个意思。其实在小学的课文中,许多文章的开头都非常有特色,而且简洁易学。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第一句:“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短短一句话就从天气、时间等方面,把小女孩出场的恶劣环境展现给了读者,起到引人入境的作用;冯骥才的《珍珠鸟》开头也不长,但是一个“真好”,以及对珍珠鸟不奢华却很温馨的巢的描写,使那种得到珍珠鸟时心情的愉悦洋溢在字里行间。其实,课文中这样的例子真的很多很多,教师们只要能发现这些有特色的地方,并结合年段习作要求,针对性地进行模仿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必不会有提笔难下笔的问题。

2.找准空白练补写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空白之处是文本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明写的、留给读者的一个想象空间,同样,“空白”也是学生通往作者心灵深处的大门。这些空白之处往往比较耐人寻味,有一种余音缭绕之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空白”这个切入点,把这种“余音”挖掘出来,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诠释空白,实现对文本的充实,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三年级《语文》上册《我们的民族小学》一课,教材只写了学生沉浸在课堂的美好情景和小动物们被感染而安静地听课的情景,缺少对孩子们课下美好时光的描写,同时,这一段话语言描写细腻、意境优美,是学生进行小练笔的好模板。所以,此处抓住文章的这个空白点,指导学生模仿本段的写法,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尝试着写一写孩子们下课时的开心场景。学生们把自己课下玩耍的快乐体验引入到课文中去,于是笔下就有了这些精彩的语言:“‘老鹰极力张开双翅,猛地冲向‘鸡群,‘鸡妈妈死死地盯住‘老鹰,展开翅膀保护好自己的孩子。”

课堂上进行这种形式的小练笔,不仅对学生全面地把握课文内容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写作技能,所以,教师要好好把握并充分利用文本的这些“空白”。

3.合理想象练续写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不仅故事性强,而且情节生动,结尾之处总是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让人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延伸情节,补充结局,这样的小练笔不仅能深入理解文本,还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女娲补天》一文后,给出提示:“看啊,出现在人们眼前的又是一个美好的世界!蓝天,绿地,鲜花,还有 。”让学生写一段话,描绘一下女娲把天补好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美丽世界。孩子们兴趣高涨,都积极开动脑筋展开想象。虽然他们的表达可能很稚嫩,但这却是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是来自内心的真实表达。

实践证明,可续性、故事性强的课文能调动学生想象的欲望,教师把握好文本的切入点,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趣味性的练笔,让学生“乐”写,也“愿”写。这种小练笔在阅读教学中巧妙进行,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提高了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而且,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对文本的感悟与体验。

“随文练笔”的方式、方法不胜枚举,阅读与习作的契合点都在一篇篇课文之中,只要教师用心,就一定能发现许多读写训练的结合点,就能为孩子们架起一座联通阅读与写作的桥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就能让学生在读写训练的体验中,看到一片新的天地,获得一种新的认知,养成一种好的习惯,逐步提升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振甫.技能的训练和理论的研讨[J].语文建设,2015,(25).

[2]于永正.教海漫记[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

练笔方法 篇7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遍,指点一番,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终结。讲说和指点过后,接下去,就是要让学生练习,要按规格练习。”叶老的话充分强调了“讲” 后之“练”对形成技能的必要性。 因此,“小练笔”挤进了语文教学, 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大亮点。

因此,指导学生写小练笔,能更好的落实“课标”中的读写目标,使阅读教学得到进一步深化。 练笔安排得合理,落实得有效,不仅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更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高效的小练笔训练呢?本人结合这几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写感悟,重在情感体验,情到浓时开笔

“感悟”是学生对课文学习后所产生的情感共鸣,或自己独特的体会、感受。除了能进一步体验作者的情感外,还能使自己的情感体验也得到升华,同时较好地体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这一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有些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这使得学生完全沉浸在课文的意境之中,有许多话要说,正是练笔的好时机。如在学完《老人与海》这篇文章后,可根据学生对文中作者情感的领悟,引导学生以《永不言败的精神》为题写篇读后感,使其进一步懂得人一定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仿写,学习作者的艺术表达方法,融会体悟文本

“仿写”是依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写出自己的所闻、所见、所感。 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角度及表达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同时达到训练写作的目的,仿写的训练方式主要有仿句、仿段、仿篇。

句、段的仿写就是关注作者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如对第二单元里《琵琶行》的讲解,在描写琵琶声的第二段里作者用了大量的比喻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还用了叠词和联绵词使得音乐声悦耳动听,加上正面描摹和侧面烘托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叫学生模仿这些手法以《我眼中的一种乐器》为题来仿写。句式上的修辞关注通感、比喻、排比和夸张(《蜀道难》) 等修辞手法,这样的练笔既有助于语言的仿写和迁移运用,又便于学生的个性化表达,于是课堂上的精彩不断呈现。

篇的仿写主要模仿第三单元的古代议论性散文。从文章的结构和写法上进行练习。如《劝学》 和《师说》,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模仿作者的行文脉络, 首段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主体部分的论据用比喻论证、事实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来阐明观点。 让同学们自拟题目学写提纲。或者模仿《寡人之于国也》里的提出问题(民不加多的疑问)、分析问题(民不加多的原因),最后再解决问题(民加多的措施)的思路练笔。迁移运用训练不但实现了对课文中经典语句的有效吸纳,而且使学生在模仿中创生出自己独特的言语,提升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缩写,概述文本,做好预习第一步

鲁迅先生提出,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读书动笔,能够帮助记忆,掌握书中重难点,有利于储存资料,积累写作素材,也利于扩大人的知识面,提高人的分析综合能力。

“缩写”是将内容较多,篇幅较长的文章按一定的要求写成较短的文章。缩成的短文好比剪除了枝叶的树干。第一单元和第四单元的文章,篇幅长,人物多,学生平时课业重,无暇读课文,只有通过缩写的形式叫他们提前对课文有个大概的了解。让学生对《林黛玉进贾府》和《宇宙的边疆》等文章练习缩写,可以帮助我们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要想把文章缩写好,必须对原文进行认真阅读,认真分析,达到深入理解的程度。

四、改写,精彩处动笔,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

吕叔湘先生说:“改写,各种方式的改写,各种范围的改写,实在是作文的最好准备。”学生练习改写,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选择与课文不同的表达形式, 这就需要进一步对课文的表达形式进行揣摩,还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表达形式与课文进行比较, 从中领悟语言表达的方法和技巧,体会不同表达方式的效果。

本学期年级准备举办课本剧表演大赛,我就安排学生以剧本的形式改写第一单元的小说或者以前喜欢的课文,有些学生截取了《祝福》里的祥林嫂捐了门槛后的喜悦及鲁家还是不让她做福礼的场面;有的还选取了《孔雀东南飞》等文章来改写并把它排成课本剧。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读写能力,还为必修四戏剧单元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在《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一文里,作者关于鲤鱼“科学家”的幻想十分有趣,如果我们以动物的眼光来观察人类,是不是也很有意思呢?假如有一位动物 (狗、猫、鸡、燕子等)“科学家”,专门研究人类的某些行为,它写了一篇科普文《人类行为之谜》,请同学们为这位动物“科学家”代笔,以动物的视角来看人类社会。

五、补写,发挥想象,合理延续文本

“ 补写”就是根据某一内容, 补充相应的情节和内容,有些课文有意不写完整,或者写得简略, 或叙述描写留有发挥余地,从而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 这也是很好的“读写训练点”,因此,阅读时教师可借助教材中的内容,适时地引导学生推测、构思,以习作的形式把这些“空白” 补充出来,让文本更丰满。学习这类课文时,在学生的学习达到情感的高潮处,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小练笔,让他们把在阅读中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凝结成文字。如《祝福》中,祥林嫂被她家人抢走时,鲁四老爷说:“可恶!然而 ……”当卫老婆子又要荐一个好的来折罪时,鲁四老爷又说:“然而……”可以让学生揣摩鲁四老爷这个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 语言、心理活动来作文。

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 作者对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等进行了外貌、语言、神态等多方面的描写,黛玉拜见了众亲戚外,没有看到两个舅舅,“大舅舅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彼此倒伤心,暂且不忍相见……”“二舅舅今日斋戒去了……”,唯独两个舅舅没出场叫人有些遗憾。文章在人物出场上做到了先后适宜、详略得体、 虚实兼用。请同学们结合贾家显赫的地位和繁琐的礼节来安排黛玉拜见两位舅舅时的情景。

六、议论文的写作

在必修三的表达交流板块里,要求学生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使用论据和学习论证的方法练习写议论文。那么经过前几个单元的综合性练笔也为该文体储存了一定的素材和写作技巧。提升学生议论文方面的写作水平。 议论展开的基本方法有:因果分析法、概念分析法、条件分析法等。

1.因果分析法

如《谈意气》一文,中心论点是人要有意气,有自己的意志和气概,要意气风发。文章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分论点,可以找出三个原因: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人有意气,才能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人有意气,才能催不垮,压不倒,追求不断,意志不衰。

这里的“因”是指分论点, “果”指中心论点。就是在确立了中心论点(果)后,再来分析形成这个结果的原因。

2.概念分析法

“这山望着那山高”是指某些人永远不知足,得到了眼前的还指望得到更好的,永远没有满足的一天。但如果我们反其道而用之,从中提炼出值得我们利用的精神,那么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呢? 借助横向结构法,可以列出如下分论点: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永不满足的精神;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进取开拓的精神;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力争上游的精神。

这里,“概念”是指文章的中心论点中的关键语句,对这些语句加以分析,明确其内涵和外延有助于我们对中心论点进行分解,从“是什么”的角度阐释内涵, 展开分论点。

3.条件分析法

例:做人和处事,如果凡事追求圆满,事事工于算计,互不相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紧张。 留一道缝隙给自己、他人和社会。 以“留一道缝隙”为话题,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材料告诉我们,生活中应该给自己、他人和社会留一道缝隙, 那么应该怎么去留缝隙呢?我们可以依此思路用横向结构写出作文提纲;给自己留一道缝隙,轻松快乐的生活;给理想留一道缝隙, 坦然面对失去;给子女留一道缝隙,让自己和孩子能获得快乐;给他人留一道缝隙,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这里的中心论点是指结果, 而分论点是满足结果的“条件”。 此种类型主要从“怎么办”的角度来设立分论点。

让学生选取一个话题来作文,可以参考现成的分论点作为文章段落的首括句,也可以自己写。

练笔方法 篇8

一、练写在典范句式处

教材选取的大都是名家名作, 语言堪称典范, 有不少典型的规范句式, 积累并迁移这些句型, 能帮助学生规范语言, 提高语言文字驾驭能力。

如人教版第八册的《桂林山水》, 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经典佳作, 文章的二三自然段运用了排比句式, 分别对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两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生动的描绘, 这两部分内容很适合四年级学生的随文仿写练习。在充分理解感悟内容和表达方式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联想并仿写:

春天来了, 公园里的花儿竞相开放, 争奇斗艳。花儿真____啊 , ____; 花儿真 ____; 花儿 ____ 啊 , ____真____啊, ____。

天上的云儿真____啊, ____;天上的云儿真 ____啊 , ____;天上的云儿真____啊 , ____。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说:“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这种练笔看似原始低级, 却是学生习得语言的起始点, 是构建“万丈高楼”的地基。有了文本中的精彩句段作为范例, 加上老师的适时引导, 一个个排比句写得贴切顺畅, 学生的表达淋漓尽致, 令人惊叹。可见, 在阅读教学中, 只要教师善于挖掘教材因素, 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 在随文练笔中, 学生就既能感受作者的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精髓, 更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练写在精彩修辞处

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 都有富含修辞的精彩之处, 修辞使语言鲜明生动, 富有感染力。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语段, 我们要“投机取巧”, 除引领学生精读细品、反复诵读之外, 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点”练笔,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语言、积淀语感,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 人教版第五册的《秋天的雨》, 有一组句子很有特色, 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形象地写出了秋天的美:“你看, 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 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 扇啦扇啦, 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 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 飘哇飘哇, 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金黄色是给田野的, 看, 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的, 橘子、柿子你挤我碰, 争着要人们去摘呢! 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 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其非常生动地写出了秋天景物颜色形状特点, 比喻与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更是学生语言模仿的很好素材。教学中, 笔者设计了这样的练习:让学生依照“它把 ( ) 给了 ( ) ( ) 。”的句 式, 写一写秋天里其他事物的变化, 恰当地用上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练笔后, 再把学生仿写的句子连成段美读。学生惊奇地发现, 这就成了一段优美的散文。通过多次模仿运用, 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更加深刻, 丰富了表达语言, 提高了表达能力。

三、练写在感悟动情处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教师要善于捕捉文章的“动情点”, 引导学生理解在深远处、感悟在动情处, 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 当文本的情与学生的情交融在一起时, 便能“情动辞发”。

如人教版第七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记叙了一场为抢救一位青年生命的特殊的骨髓移植手术, 这次骨髓移植手术是在台湾大地震的时候进行的, 医生和骨髓捐献者不顾余震的危险, 坚持进行手术。第四自然段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这场灾难中, 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 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 目前还不清楚。”教学时, 怎样让学生“情动而辞发”呢?笔者抓住这个情节启发学生体会: 在那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中, 他的亲人是否平安无事, 他还不知道;不知道, 并不表示他不关心, 不牵挂, 不担心。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但是他的内心一定是极不平静的, 他会想些什么呢? 让我们设身处地, 用心贴近这位台湾青年的心, 听一听他会想些什么。试着写一段话。

再如笔者执教人教版第八册《普罗米修斯》一课时, 设计了这样一道小练笔:“宙斯气急败坏, ____。”你能体会宙斯气急败坏的样子吗? 他会怎么说呢? 怎么做呢? 请同学们写一写。学生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 展开心与心的交流, “情动而辞发”, 说真话抒真情, 把对文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 款款流淌于纸上。在真情诉说中, 学生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

四、练写在留白想象处

在语文课本中, 很多课文蕴涵丰富的空白点, 给学生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善于抓住文章中的空白点, 挖掘文章中言犹未尽之处, 创设情境, 取意植根课文, 想象取之课外, 发展学生的思维, 填补文章的空白, 这样能使学生更深入地体验人物的情感。

如人教版第六册《燕子专列》一课以浅显易懂的语言, 讲述了燕子迁徙途中遭遇气温骤降, 饥寒交迫, 濒临死亡。瑞士政府通过电视和广播呼吁人们寻找燕子, 准备用火车把燕子送到温暖的地方。著名教师盛新凤执教《燕子专列》一课时, 成功地抓重点词带学生展开想象, 走进文本深处, 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巧妙的随文练笔结合点。

师: 这个用广播用新闻媒体来告诉大伙号召大伙寻找燕子, 课文中有个词, 叫什么?

生:呼吁。

师:同学们, 你们想啊, 当时, 瑞士政府会怎样通过电视、广播这些新闻媒体向大伙呼吁的呢?怎么呼吁才能把全国人民的爱心调动起来呢? 我知道你们肯定有好办法。这样吧, 先想一想, 我们来代表瑞士政府写上几句呼吁的话, 好不好? (学生想象写作)

又如人教版第八册《全神贯注》课文有这样一句话:“茨威格见罗丹工作完了, 走上前去准备同他交谈。罗丹径自走出门去, 随手拉上门准备上锁。”课文省略了茨威格和罗丹的对话,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留白,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后的想象填补, 想一想:茨威格走上前去准备同罗丹交谈些什么呢? 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再写下来。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读得好, 才能写得好。阅读得其方, 写作能力亦即随而增长。”教师可以多安排“留白想象”处随文练笔, 让学生试着联系生活、联系自我体验, 揣摩人物的内心、与文本情感共鸣, 达到以写促读的目的。

练笔方法 篇9

一、略写处扩写,学习刻画细节

目前,小学生的起步作文是十分令人担忧的,普遍表现为词句贫乏,叙述顺序杂乱,过程描写不具体、不生动等。如何指导学生写具体、写生动呢?我想,在阅读教学中抓住略写处让学生扩写,能有效训练学生刻画细节的能力。我们的语文教材图文并茂、文质兼美,但由于表达需要,课文有许多情节一笔带过,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创造的空间。这些词句看似简单,却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揣摩编者意图,抓住这些契机,引导学生通过合理想象,把简单叙述化为具体描写,既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又能训练学生细节描写的能力,从而学会如何把过程写具体,让学生既“得意”,又“得言”。如《女娲补天》一课的教学,学习“找石”这部分时,我抓住句子“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引导学生想象,女娲到了哪些地方找纯青石,经历了哪些困难?然后进行小练笔。在孩子们的笔下,我收获了不曾预约的精彩。请看一位学生写的片段:“女娲穿过一片密密的树林,来到一座悬崖边,悬崖上长满了荆棘,女娲的衣服钩破了,脚上流出了鲜血,终于爬上了高高的悬崖,可是没有找到一块纯青石;女娲又来到一条小河边,在河滩上成千上万颗小石头中找了一天一夜,还是没有找到纯青石;女娲趟过小河,来到一片荒芜的草地,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看到了一块闪闪发光的纯青石。”这样读写结合,一句简单的叙述,化为一段具体的描写,学生对“找啊找啊、终于”这些词语的理解更为深刻,女娲不畏艰辛为民造福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更为清晰,同时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可谓一举多得。

再如《一面五星红旗》第九自然段“我愣了一下,然后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中“凝视”一词,我是这样教学的:“‘凝视’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会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接着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我’身无分文、饥寒交迫,最需要什么?老板告诉‘我’可以用这面旗子换面包时,‘我’凝视着红旗,会想些什么?”先让学生说说,再让学生写几句话。通过心理活动的细节描写,活化了形象,不仅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提高了学生对细节的刻画能力。

二、精彩处仿写,丰富语言范式

语言学习的研究表明,儿童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之一是模仿,心理学的研究也告诉我们,儿童的知识贫乏、经验不足,模仿是他们的天性。教材是教学的载体,是学生精神营养的来源,是语言学习的范本,在教师指导下科学地阅读,学生可以学习和丰富词汇,了解各种句式,掌握规范化的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既然课文为学生们提供了很多仿写的资源,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它。需要指出的是,仿写不是抄袭,它是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学习课文规范的语言范式,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创造性的表达。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于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其化”。仿写,就是借鉴范文练习表达,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语言。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用词准确、描写生动、形式特殊的精彩片段,作者由于表达的需要,在列举几种情况后应用了省略号,省略了一些内容,让人感到言尽而意无穷。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空白,引导学生揣摩仿写,习得作者的表达方法,丰富语言范式。

如《荷花》第四自然段“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我抓住省略号引导学生想象:“还有哪些小动物过来?它们怎么来到我身边的?会告诉我什么?请你照样子写几句话好吗?”学生练笔后,还可以让学生想想,作者为什么选择“蜻蜓”和“小鱼”这两种小动物写?为什么不多写几种小动物?这样,让学生从理解课文“写什么”转向探究“怎么写”,在实践中感悟到如何精心选材。

课文中类似的训练点特别多,如《盘古开天地》第四自然段叙述了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各部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一组生动活泼、节奏明快、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的排比句。在感悟句式特点后,我让学生抓住最后的省略号进行想象,并仿照课文的句式“他的( ),变成了( )的( )”进行小练笔。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才能习得作者的表达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范式。正如吕叔湘先生指出的:“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

三、插图处补写,提高想象能力

著名作家巴金曾说:“我会写作,不是因为我有才华,而是因为我更有感情。”阅读时如果老师能激发孩子的情感,使孩子脑海里想象作品所描写的景象,激起孩子的表达欲望,这时进行练笔,学生就会产生不吐不快的感觉。语文课本中配有许多插图,这些插图富有形象性、直观性、情感性,能激发学生的想象,激起孩子的情感,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课文中有的插图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有的是某一场景的特写,有的集中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但很多插图文中没有相对应的描写或只有简单的叙述,这就为学生提供了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利用插图,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补写,也是课堂小练笔的一个重要途径。

如《燕子专列》一课的插图,就是贝蒂在雪地上找到一只冻僵的燕子的特写镜头。我在教学中,抓住这处空白,进行插图补白,随文练笔。我是这样教学的:“先观察这幅图中的景物,你想到了哪些词句?再观察图中小姑娘的衣着、动作、神态,你又想到了哪些词句?”孩子们通过观察插图,对小贝蒂产生了由衷的佩服。然后我让孩子们按照由景到人的顺序,给这幅图配上文字说明。通过这样的补白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是水到渠成,对文中人们爱护小动物的情感也就感同身受了。

再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第二幅插图,画的是洪水卷走了小村庄的情景。课文相应的描述也很简单,我让学生观察图中暴雨如注、洪水肆虐的情景,并想象人们、动物在洪水中挣扎的悲惨景象,再让学生适时练笔,既深化了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了其表达能力。

练笔方法 篇10

一、抓语言发展规律, 思学段差异, 分段定制练笔形式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技能、进行语言实践的范例。每个学段由于学生语言发展阶段不同, 相应的都配有不同形式的语言训练形式。练笔点的选择, 就要符合学生发展的需求, 量身设计定制。低年级教材文质兼美, 内容符合儿童生活经验和形象思维特点, 通常情况下, 一篇课文中的几个段落句式大体都是相同的。如二年级下册《泉水》中:泉水流到山坡的果园里, 果树大口大口地喝水。泉水说:“喝吧, 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 喝饱了, 你们能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子。”结构类似的句子有好几句。其中“大口大口地喝水”“很甜很甜”“更大更甜”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 也符合低段学生语言口语化、形象化的特点。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学龄段的语言学习需求, 敏锐发现这一语言现象, 设计“泉水还会流到哪里?泉水会怎么说”等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练好此类型的句子。第二学段侧重段落教学, 语言的训练重点落在说好、写好一段话上。在段落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总分、并列等构段方式,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仿效, 适当安排随文练笔。第三学段侧重篇章教学。“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如何根据主题布局谋篇的方法, 如选材、前后呼应等写作方法等。根据不同学段学生对语言表达能力提升的需求, 教材安排了各有侧重训练点的内容, 教师要根据学生语言发展的特点, 合理安排教学梯度, 循序渐进。

二、抓文体表述特点, 品语言魅力, 按需选择练笔形式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 不同文体的文章有不同的语言特点。记叙文条理清晰, 说明文逻辑严谨, 童话故事情节曲折生动, 诗歌语言凝练、朗朗上口……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表达特点。让学生在练笔中体会不同文体的语言特色, 对于学生掌握语言表达技巧, 感悟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 促进表述能力的全面提升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 借助科普类文章, 提高学生语言的严密性和表达的准确性

常见的说明文一般是以语言的严密性和表达的准确性为训练的目的。根据学生实际的写作需求, 我们依然可以在说明文的严密结构内, 加入一些专属于语文的柔性因素, 带领孩子领略由语文的文本内涵和写作手法所带来的表达效果的不同呈现。如教《鲸》一文时, 在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后, 可让学生迁移运用说明文的写作手法, 任选其一完成: (1) 为海洋馆写一段关于鲸的解说词。 (2) 以某一种类的鲸的口吻作一个自我介绍。 (3) 以“我不是鱼”为题写一篇短文。练笔时要注意运用学到的说明文写作手法。

学生在此篇说明文的撰写过程中, 首先需要搜索资料, 在阅读中理解吸收, 然后组织语句将所学在写作中迁移运用, 从而不断加深学生对此类文体特征的理解和对表达方法的领悟。在这一过程中, 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还能够训炼学生很好地结合课本知识, 运用现在已经储备的词汇和语段表达能力, 对所想表达的内容加以解释、探索、整理和运用。这篇说明文可以有以下两种不同的呈现方式:旁观者的身份解说, 或者是第一人称述说。在这两种不同的角色中, 语言训练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体现在人称主体变化上。因此表达时, 表述的视角和用词的选择就要根据身份合理选择, 需要关注语言结构和表达技巧。通过这样的训练, 学生所获得的不只是对一个物体描述以及准确表达的能力, 他所学会的是面对一类物体, 学会有所取舍, 选择最能表现对象特点、特色的词汇、句段、表达方式来整体描述。定期采用这样的训练方式, 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将会有长足进步。

2. 借助记叙类文章, 使学生的语言有条理和表达更清晰

记事文章条理清楚、表达清晰、语言生动。此类文章有写人的, 也有记事的。五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写开国领袖毛泽东, 就是通过对毛泽东同志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来反映毛泽东的内心世界的, 展现了一代领袖的伟人风采、凡人情怀。

学习这篇课文, 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熟读这些语句和语段, 还应该让学生了解和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描写人物的方法。在引导学生揣摩作者通过语言现象让我们感受到人文情韵的同时, 更深入地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怎样的形式来表达情感的, 品味语言的精妙、表达的清晰, 认识并逐步掌握运用语言规律, 使阅读为表达服务。

3. 借助童话类文章, 促进学生语言的形象性和表达的多元性

童话故事情节曲折, 语言生动活泼, 有利于学生感受语言的表现力和丰富性。四年级上册一单元童话故事《小木偶奇遇记》课后有个小练笔:在小木偶身上, 后来又会发生什么事呢?让学生来接着编下去……这一组课文后面的口语交际习作也安排了写童话、讲童话、演童话的综合性学习。学生编写小木偶又碰到了小红狐、熊警察、小兔子等, 但结局却不一样, 有的写正义最终战胜邪恶, 有的写小红狐再次被骗, 同学们写的故事情节曲折动人, 语言活泼丰富, 结局又是多元的, 真正锻炼了学生思维的形象性和表达的多元性。

三、抓单元导读根本, 围绕训练重点, 多元设计练笔形式

教材大都以围绕一个主题来组织单元内容, 每一单元中, 都采用了导语的形式来明确地指出主题或语言训练的重点。教师要能合理地选择语言的训练形式, 落实课堂中的语言训练要求。

例如, 在低年级的单元导读中, 整组课文指向的是内容或主题。所选的课文有配套的图画, 语言表达用词恰当, 语意明确, 因此针对性采用的语言训练就可以选择连词成句、扩句、看图连线、看图说话等口头表述形式, 以使学生达到说完整话的目的。如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训练主题落实在“保护环境, 保护地球”这一主题上, 教师就可结合这一主题, 采用“说说我家的绿色植物”“用‘那么……那么……’的句式来说说将来这里松树成林的样子”“画出松树林将来的样子”等听、说、议、画训练方式, 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以针对性的训练提升教学效果。

上一篇:出资者财务下一篇:腹腔置管引流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