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资人决定》

2024-04-15

《出资人决定》(共13篇)

篇1:《出资人决定》

XXXXXXXXXXXXXXX有限公司

出资人决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及本公司章程的有关规定,公司出资人XXXXXXXX决定:

一、将所持有XXXXXXXXXXXX有限公司XX%的股份共计XX万元以XX万元的价格转让给XXXXXXXX,;

出资人盖章:

2015年7月15日

篇2:《出资人决定》

甲方(实际出资人):

乙方(名义出资人):

经甲乙双方协商,就甲方以乙方名义投资设立

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目标公司)事宜达成协议如下,以便双方遵照执行:

一、目标公司及名义股东

1.目标公司以乙方名义出资

元,但实际出资人为甲方。

2.目标公司由乙方自愿接受甲方的委托,以名义出资人即名义股东和名义法定代表人之身份,登记于目标公司的公司章程、股东名册以及其他工商登记材料中。

二、甲乙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一)甲方权利和义务

1.权利

(1)甲方享有依据《公司法》及其相关法律规定的股东权利和法定代表人权利,并有权行使《公司法》及其相关法律规定的股东权利和法定代表人权利。

(2)甲方在认为乙方不能诚实履行受托义务时,有权随时依法解除对乙方的委托,并有权要求乙方将所持目标公司股份无条件的转至甲方或甲方指定的第三人。

2.义务

(1)甲方有义务完成对目标公司的出资,确保资本金到位。

(2)甲方作为目标公司的实际出资人,以其对目标公司的出资额为限对外承担有限责任,并履行作为股东的全部义务。

(3)甲方要求乙方配合行使股东权利时,应当予以提前通知。

(4)因甲方行使股东权利,造成乙方发生的必要费用,由甲方承担。

(二)乙方权利义务

1.权利

(1)乙方在按照甲方要求配合行使股东权利所产生的必要费用,有权要求甲方承担。

(2)乙方不承担对目标公司的出资义务。

2.义务

(1)乙方完全认可甲方为实际出资人的身份,完全认可甲方实际行使股东权利和法定代表人权利。乙方对公司、其他股东明确甲方的实际股东地位和身份。

(2)乙方不享有《公司法》及其相关法律规定的股东权利和法定代表人权利,且乙方不得主动行使《公司法》及其相关法律规定的股东权利和法定代表人权利,但甲方授权乙方行使的除外。

(3)乙方应当按照甲方要求,主动配合甲方行使作为目标公司股东的股东权利。若目标公司须该公司股东行使股东权利,乙方应与获知该信息的当日通知甲方。

(4)乙方应当对甲方为目标公司实际出资人的情况予以严格保密,未经甲方允许,乙方不得向第三人披露甲方为实际出资人。

(5)乙方不得利用目标公司名义股东身份和名义法定代表人身份对外牟取私利,不得利用该名义股东身份和名义法定代表人身份从事对目标公司存在任何竞争性或者损害性的行为。

(6)未经甲方同意,乙方不得将其名义所持股权及收益擅自进行转让、质押或者对该股权施加其他财产负担。

(7)因乙方自身债务或者其他行为,导致乙方在目标公司持有的名义股份以及收益被查封、冻结、拍卖、变卖或者转让的,甲方有权向乙方追讨全部损失。

三、协议终止以及违约责任

(一)本协议因下述原因终止:

1.目标公司解散、破产、清算、注销、吊销的终止情形; 2.甲、乙任何一方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

3.协议任何一方要求终止或者解除协议的;

4.发生其他协议终止情形的。

(二)协议终止后,乙方以名义股东持有的股份,应当重新由甲方持有或者甲方指定第三人持有。如发生协议终止第(2)种情形的,由相关继承人继续按照本协议约定的原则,将股权重新交由甲方或者甲方的继承人享有。

(三)因乙方怠于履行本协议约定的义务,给甲方造成损失的,乙方应承担赔偿责任。

四、其他

甲乙双方可签订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与本协议相冲突的条款,以补充协议为准;未冲突条款,仍按本协议执行。补充协议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五、成立及生效 本协议一式二份,在甲乙双方签字之后成立生效。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

(签

字)

乙方(签字):

篇3:《出资人决定》

关键词:隐名出资,债权人保护,连带责任

隐名出资纠纷包括两个大的类别, 一是实际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和公司其他股东的纠纷, 采用“实质要件”说, 即以当事人之间的“代持股协议”以及其他股东的意思来确认实际出资人是否能够成为公司的股东; 二是指当隐名出资取得的股份对外发生常规法律关系时产生的纠纷, 如对外抵偿个人债务、设立质押或被法院拍卖, 因为隐名出资的瑕疵产生对第三人的债权不能清偿时, 隐名出资人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等。

通说认为在处理外部关系时, 应当采取“形式主义”说, 保护善意第三人的信赖保护利益, 以追求商法上的公平正义。但是, 这种区分内部关系与外部关系的“折中说”, 并不能够在所有情况下均能成为平衡利益, 保护公司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确存质疑。笔者试图总结隐名投资情况下第三人利益保护问题, 并探讨隐名出资人的法律责任, 从利益平衡角度试说明《公司法》及司法解释就“隐名出资”问题的可供完善之处。

一、名义出资人对外转让股权

商事外观主义是近代以来信赖利益保护之法律后果, “学理对其作为商法原则基本是认同的, 且渗透于商法的具体规范之中” (1) , 在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 “商事外观主义”有其存在的巨大价值。德国在2008 年修改其《有限责任公司法》时, 在全球首创“股权善意取得制度” (2) , 若第三人为善意, 即对隐名出资行为不知晓的情况下, 适用商事外观主义理论, 使其取得相应的股权; 相反地, 在第三人为恶意, 即明知或者应知情况下, 第三人的股权受让不受到法律的保护。我们在此讨论同样的问题, 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的规定为我们提供了有效借鉴, 但似乎我们的规定将此问题更加复杂化了。

( 一) 援引“善意要件”带来的混乱

现行《公司法》第33 条与《公司法解释 ( 三) 》第26 条规定了名义投资人对外转让股权的基本规则, 多数学者认为, 《解释 ( 三) 》第26 条援引《物权法》106 条“善意要件”是不必须的:

1. 一种解释认为, 隐名投资人和显名股东只是委托代理关系, 名义股东对外转让股份, 这种处分是一种有权处分, 无权处分是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前提, 因而不能援引善意与否的要件; 另外, 股权是一种复合型权利, 善意取得制度的规制对象是物权, 股权并不是纯正物权, 有很强的人身性, 其适用善意取得确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针对此, 笔者认为作者在自己的行文中就犯了逻辑上的错误。按照作者的观点, 不理会隐名投资人和显明投资人的委托代理关系, 反正显名股东此时已经就是公司股东, 隐名投资人只好依靠其他途径救济自身权利; 但委托代理关系的被代理人才是实际权利的享有者。除非二者合二为一, 永远不可能发生相异的想法, 否则一种权利永远都无法为两个单独的个体所拥有; 反过来讲, 如果二者的意志行为永远一致, 那么其实谈论隐名投资的一切法律问题都是没有必要的。

2. 另一种解释认为, 我国《公司法》第33 条第3 款规定股东未经登记或变更登记不得对抗第三人, 这是一种公示状态表彰商业事实的规定, 股权归属是法律有效事实, 工商登记没有关于股权代持性的说明, 因此, 名义股东将其持有的股权用以抵偿个人债务或是设定质押、转让、被法院扣押、拍卖, 实际出资人均不能对抗交易, 也根本无须问第三人是善意还是恶意。而且, 司法解释第26 条还存在“使《解释 ( 三) 》第25 条陷入解释困境” (3) 的问题, 第25 条指出了实际出资人不享有股东的身份, 第26 条若理解为显明投资人为无权处分人结论的话, 那么二者对外转让股权的权利都有瑕疵。

对于这种说法, 笔者认为其具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 即便是在商事关系当中, 第三人基于商事外观主义的相应权力也应该是有边界的。如若恶意第三人取得了转让的股权, 那么由于代持股协议只约束缔约双方, 对第三人没有效力, 也就意味着实际出资人所控制的那部分股权凭空落入他人之手, 既无法律规定、又无违法或违约行为, 被迫退出公司活动, 这样实际出资人是不公平的。

( 二) “善意取得”的前提修正

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将善意取得股权的前提基础定位在对股东名册的改造, 而我国《公司法解释 ( 三) 》第26 条所借鉴而来的, 则是借“商事登记”为之, 这种“商事登记模式”存在着表征不足等困境和劣势。德国的股权善意取得制度虽然摒弃了“商事登记模式”, 但是在其《商法典》第15条第一款也对登记对抗的范围做了排除恶意第三人的限缩规定。

我国的股权转让若是坚持将“商事登记”作为善意取得制度的前提, 也应关注《公司法》第33 条第3 款更加细致的设置, 使股权的善意取得制度能与我国现有的法律规制相衔接, 不致出现相互矛盾的现象。在股权的善意取得制度中, 应当修改其前提要件, 将登记对抗之范围加以限制, 只保护善意之第三人。

二、隐名股东滥用法人独立人格

在本文中我们要讨论, 基于隐名出资人的原因造成公司有限责任滥用时, 第三人如何获得保护的问题。

( 一) 债权人受偿之连带责任可否及于隐名出资人

我国《公司法》第20 条第3 款和第64 条规定了公司股东对外承担连带责任的情形, 但是没有将隐名出资的情况纳入其内。由于现实生活中可能会出现隐名出资人利用那些经济能力有限且无法律意识的人来担任名义股东, 而他自己在申请成为显名股东之前也根本不具有股东身份, 由这部分人操纵的滥用法人独立人格导致债权人利益受损的案件, 债权人得不到有效救济, 经济能力欠佳的显名股东无力偿还连带债务, 这对第三人而言, 是极其不公平的。因而, 笔者认为《公司法》应当将此类案件中的隐名出资人纳入连带赔偿主体范围, 对公司债权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 二) 司法解释有关此问题的困境

《公司法解释 ( 三) 》第27 条规定了名义股东承担连带责任之后, 向隐名投资人追偿。这种逻辑容易会遇到以下两种质疑, 其一, 因债权人不可通过刺破公司面纱直接要求隐名投资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名义股东无经赔偿能力时就不再需要赔偿, 名义股东自然也无理由向实际出资人追偿, 实际上, 他们也不会追偿。其二, 《公司法解释 ( 三) 》第27 条规定名义股东在未出资本息范围内承担补充赔偿责任, 如果在公司设立时, 隐名投资人即已经完全履行了出资义务, 此种情况不存在未出资问题, 即名义股东都不用承担补充赔偿责任, 遑论隐名出资人的责任。

上述诸多质疑显示了司法解释对于这一问题解决的无效性。基于此, 笔者认为有必要将隐名投资人的连带责任直接规定在法律中。

( 三) 隐名出资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法理依据

“刺破公司面纱”本身就是对于原有规则的突破, 将隐名投资人的连带责任直接规定在法律内, 有重要的法理依据。

1. 符合公平正义的要求

“债权人信赖保护符合法律正义价值要求, 是沟通一般正义和个别正义的桥梁, 现代民法的内在体系形成了以自由意志为内容的常规法和以信赖保护为内容的矫正法, 公司人格独立与公司人格否认的关系恰恰符合了法律的这一特点。” (4) , 法律不应当仅限制一般股东对公司独立人格的滥用, 也应当禁止隐名投资人滥用公司人格和有限责任, 隐名投资人在法人人格否定案件中直接承担连带责任符合公平正义的要求。

2. 公司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

现今, 公司的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公司法的普遍理念, 我国《公司法》第5 条也明确规定了公司社会责任之法定义务。隐名出资人虽然不是公司名义上的股东, 但是他是公司股权利益的实际享有者, 也即是社会资源的占有者和使用者, 虽然隐名出资人的出资行为对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当其违背规则, 致使第三人利益受损时, 他便成为了社会责任的承担者, 这是不言而喻的道理。

3. 完善《公司法》的需要

面对大量隐名投资案件的存在, 特别是利用隐名出资的形式侵害到公司债权人利益的行为, 我们的法律有必要将其进行一种法上的梳理, 同刺破法人独立人格的面纱、反向刺破公司面纱制度相同, 对公司制度和股东有限责任做一种有益的突破, 笔者认为这种尝试会进一步使得《公司法》部规范重要商事主体及其行为的部门法更加完善。

三、隐名出资人的连带责任分析

对于隐名出资人的瑕疵出资问题, 目前的讨论也是比较少的, 在笔者所搜集的资料当中, 比较赞同的是认为“隐名股东和名义股东应对隐名投资出资瑕疵承担连带民事责任” (5) 的观点。

( 一) 基于代理理论的证成

笔者认为, 在隐名投资法律关系中, 名义股东被视为隐名股东的代理人, 代理隐名股东进行投资, 法律后果即为投资的权益与投资的风险归属于隐名股东。在因为隐名出资人责任导致第三人的权利受到损失时, 显名股东还应被加以强制披露义务, 他应当通知债权人隐名出资人的存在。“显隐股东与显隐外部第三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处理可以根据《合同法》第403 条的规定, 由隐名股东行使介入权, 由显隐外部第三人行使选择权” (6) 。

( 二) 连带责任的直接适用

李永军教授在探讨连带责任的本旨时, 指出这种补充连带责任是我国学界和司法实践的生硬分类, 他认为我们应当尊重传统民法上关于连带责任的区分。其实在传统的连带责任当中, 并不会排斥求偿的先后顺序, 也无需借助补充责任来规定对隐名出资人所负的义务。从一定意义上说, 隐名出资人承担的不是补充责任, 相反是主要责任, 并且还是无过失责任。“公司成立时如有尚未付清的出资时, 当时的股东与董事对公司负连带责任将其出资交清。” (7)

上文中已经确定了隐名出资人的连带责任, 并且我国《公司法》及司法解释中仅规定了此时的责任为“补充赔偿责任”。由于隐名出资人的故意或过失导致的第三人财产受有损失, 笔者认为他应当直接与公司、显明股东一同承担连带责任。

四、结语

在对隐名出资法律问题梳理的过程中, 可以看到目前我国的法律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 制度之间不衔接或矛盾的地方仍然给整个商事司法局面造成了混乱。面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与隐名出资有关的纠纷现象以及当前我国信托行业发展不乐观的事实, 修正《公司法》和司法解释的有关规定, 将会有助于保护公司债权人的正当利益, 规定隐名投资人的法律责任。

注释

1

2 张双根.德国法上股权善意取得制度之评析[J].环球法律评论, 2014 (2) .

3 甘培忠, 周淳.隐名出资纠纷司法审裁若干问题探讨[J].法律适用, 2013 (5) .

4 王作全, 马旭东, 牛丽云著.公司利益相关者法律保护及实证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

5 雷金牛.隐名投资出资瑕疵民事责任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 (汉文版) , 2012, 9 (5) .

6 雷金牛.隐名投资出资瑕疵民事责任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 (汉文版) , 2012, 9 (5) .

篇4:唐斌:出资人决定混改成败

1988年成立之初,兴业银行股东主要由福建省市县三级财政和省内中小企业构成,国有股东居绝对主导地位。基于股东结构决定公司治理架构、股东素质在相当程度上决定公司治理质量的认识,兴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引入新股东,持续优化股权结构。2000年增资扩股,引入中国电子、湖南中烟、浙江东南发电等国内知名企业,兴业银行股权结构由区域化走向全国化;2003年定向增发,又引入恒生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和新加坡政府直接投资公司等三家境外战略投资者,分别占增发后银行总股本的15.98%、4%和5%,银行股权结构进一步走向国际化。唐斌称,通过这两次定向增发,兴业银行形成了既相对集中又适度分散的股权结构。

2007年兴业银行成功IPO,成为一家上市公司;2012年通过定向增发,人保集团、中国烟草和上海正阳等三家与银行业务发展相契合的战略投资者入股;截至2014年3月末,兴业银行前四大股东福建省财政厅、恒生银行、人保系、烟草系分别持股17.86%、10.87%、10.87%、6.73%,形成了合理分散、有效制衡的股权结构。

更重要的是,受惠于股东结构优化,兴业银行持续完善公司治理,打造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良好氛围,塑造可持续发展的治理理念和“寓义于利”的社会责任履行方式,曾获上交所年度董事会奖、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金圆桌奖之“最佳董事会”。唐斌强调,兴业银行较好地处理了党委会与董事会之间的关系,做到党委会对重大问题形成提案,党委委员作为董事进入董事会,通过董事会票决制决定提案通过与否,充分尊重董事会的决策地位。

“银行业的行业特性,如公共企业属性、高杠杆性、高资产负债比、资产交易非透明性等,决定了银行经营具有很强的外部性,这必然要求银行更多地以市场化的方式,平衡存款人、监管机构、股东、债权人、中介机构等多元利益主体诉求,避免过多行政干预。”唐斌称,“对于银行业这类竞争性行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最关键的是要解决好政府如何从管国有企业向管国有资本过渡的问题。从兴业银行的发展历程看,地方政府在集中国内外优质资源投资银行、鼓励银行自主经营等方面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经过一系列市场化的股权融资,兴业银行基本形成了国有资本与其他所有制资本的有机融合,建立了良性的制约机制和较为成熟的现代企业制度,达到了1+1>2的效果。接下来,兴业银行将继续推动大股东强化国有股权的市场化运作、提高国有资本流动性和运营效率,通过制度创新,构建新型的国有资本管理体系。同时,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家有关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相关指导意见,在银行内部稳步探索员工持股,建立激励约束长效机制,更好地体现人力资本价值,在公平竞争的原则下,从顶层架构到经营机制,分步、有序实现真正的市场化运作。”

篇5:出资人协议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出资人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经充分协商,决定共同出资设立临汾市尧都区晋商联合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特制订本协议。

第一条

小额贷款公司的名称:XX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第二条

公司住址:

第三条

公司注册资本:人民币壹亿元。

第四条

公司由XX、XXX共同出资组成。各方以其出资额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

第五条

公司的组成形式为有限公司,具备法人资格。公司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担风险,并独立承担经济、民事责任。

第六条

公司的主营业务和经营范围:以股东缴纳的资本金、捐赠资金及不超过2个银行业的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为资金来源,为“三农”项目、个体工商户、小企业、微型企业发放小额贷款,并开展对上述主题的发展、管理、财务等咨询业务、票据贴现及其他经批准的业务,为XX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好融资服务。

第七条

总出资额为人民币壹亿元,由X方出资组成。其中XX公司XX万元,占X%;XX出资X万元,占X%。

第八条

各方出资缴纳期限为XX市小额贷款公司推广领导组批准设立后30天之内。以上认缴货币资金应在此日期内转入公司账户,不得抽回,公司应当在登记注册后签发证明股东已缴纳出资额的出资证明。

第九条

各方任何一方未按协议依期如数提交出资额时,违约方应向守约方赔偿由此产生的损失。如前期三个月未交者,守约方有权解除协议。

第十条

由于一方的过错造成本协议不能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时,由过错方承担其行为给公司和其它方造成的损失。

第十一条

本协议变更须经各方同意。

第十二条

任何一方违反本协议的规定,造成本协议不能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时,任何守约方有权要求解除协议。

第十三条

因国家政策变化而影响本协议履行时,按国家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本协议执行过程中出现争议时,由各方协商解决。经协商不能解决的,可提交有关司法部门仲裁或诉讼。

第十五条

本协议在各方签字后生效。第十六条

修改本协议须经各方一致同意。第十七条

本协议一式八份,各方持有一份。

出资人签名:

篇6:出资人承诺书

为筹建**县羽毛球协会,出资人决定为**县羽毛球协会赞助活动资金元,大写,并就以下与本次出资相关的事项申明并承诺如下:

一、**县羽毛球协会(筹)全体出资人,已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县羽毛球协会章程的规定出资到位,出资人的出资行为是真实的,无违法、舞弊行为。

二、**县羽毛球协会(筹)全体出资人赞助资金来源是合法的。

三、**县羽毛球协会(筹)及出资人对所有筹资行为及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如有虚假造成的后果与贵局及具体办事人员无关。**县羽毛球协会成立后,将按照规定向出资人签发《出资证明书》,并依法建立必要的帐簿,对出资人的出资做出适当会计处理。

承诺人:

篇7:入股出资人承诺书(标准)

本公司(本人)已认真学习《 市规范发展民间融资机构实施方案》,完全清楚作为融资机构公司股东应具备的条件,以及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本公司(本人)郑重承诺:

一、本公司(本人)自愿出资(增资)1000万元,入股XXX有限责任公司,占股份总额的20%。本公司(本人)入股资金为自有资金,来源合法。本公司(本人)承诺,不虚假注册,不抽逃注册资金,并愿意根据莒县昶曦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经营发展需要和自身投资能力,持续增加资金投入。

二、本公司(个人)严格按照《XX市规范发展民间融资机构实施方案》的规定和监管部门的要求,办理相关设立(变更)手续,确保申请材料真实、准确、完整,不存在虚假陈述或重大遗、口漏。

三、本公司(本人)作为XXX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将认真履行股东职责,监督莒县昶曦民间资本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加强公司治理,规范经营行为,不从事吸收存款、发放贷款、骗贷、非法集资、偏离业主从事高风险投资等活动。

四、本公司(本人)对XXX有限责任公司经营活动可能出现的损失和风险,愿意在法定责任范围内承担相应责任。

篇8:《出资人决定》

近年来,我县大力发展柑橘,不仅有很多农户种植,也有大型企业种植。为便于柑橘外销,在政府的引导下,以某龙头公司为发起人,联合20多户柑橘种植大户,制定了章程,成立了柑橘生产专业合作社,成立时,每位柑橘大户出资2000元,龙头公司出资5万元。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和政府的支持下,合作社2007年实现纯利润20万元,在利润分配时,龙头公司的代表提出要按出资比例分配,他们公司应得10万元,但这个要求与合作社章程中的盈余分配方案不符,所以其他柑橘大户都不同意。请问这20万元赢利应怎么分?能按成员出资多少决定利润分配吗?

读者 林华

林华读者:

该龙头公司所提出的盈余分配方案或要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是不相符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盈余分配方式与其他经济组织的赢利分配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农民专业社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分配盈余分配有两个原则:一是按成员与本社的交易量(额)的比例返还(分配),返还(分配)额不得低于可分配盈余总额的百分之六十;二是按交易额比例分配后剩余的可分配盈余可以按成员出资额或成员享有合作社财产中的相应比例予以分配。因此,你们柑橘合作社的20万元可分配盈余中,至少12万元应按成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量来分配,剩余的部分才可以按龙头公司提出的按出资额比例予以分配。

江西省兴国县委农工部法宣股

篇9:1、XX公司出资人协议

出资人协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之规定,在坚持自愿、平等、互利、发展的原则上,公司各股东共同出资,签订本协议。

第一条公司出资人为以下各方当事人:

甲 方:甲公司

乙 方:乙公司

第二条公司注册名称

全 称:山西XX有限公司

注册地址:山西省XX市XX县

第三条公司在山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依法核准的经营范围内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

公司的经营范围:XX

第四条公司为《公司法》规范的有限责任公司,各出资人是公司的股东,并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分享利润和分担风险及亏损,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第五条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XX万元。

第六条出资人的出资方式:

甲公司以货币资金出资XX万元,注册资本金XX万元,占出资总额的XX%;

乙公司以实物资产出资XX万元,注册资本金XX万元,占出资总额的XX%;

第七条出资人的出资限制:

各出资人应在公司设立申请批复之后,或批准公司设立之后30日内,依据本协议确认出资额到位。

第八条出资人应及时提供办理公司注册所需要的全部文件。

第九条全体出资人一致同意授权甲方作为代表,办理公司设立申请手续及各项筹备工作,乙方协助。出资人应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为公司的设立和发展提供各种服务和便利条件。

第十条公司出资人应承担下列责任:

1、应当足额缴纳出资协议中规定的各自所应认缴的出资额。以货币出资的应当将出资额足额存入开设的新公司银行存款账户;以实物出资的,应当依法办理其财产转移手续。

2、股东不按照前款规定和第七条约定的期限按期如数缴纳所应认缴的出资,应当向其他已足额缴纳出资的股东承担违约责任。

3、公司不能成立时,对设立行为所发生的费用和债务,承担各自出资比例所确定的责任。

4、公司在设立过程中,由于出资人的过失使公司受到损失时,应赔偿损失。

第十一条公司的管理体制由公司章程规定。

第十二条公司出资人如未按协议规定按期、按量缴纳出资额,每逾期一天,违约方应缴纳出资额的1%,作为违约金付给履约方。该违约金依履约方出资比例分配,如逾期一个月仍未缴纳出资额,即视为违约方自动放弃股份。遇有此种情况,除违约方应缴纳违约金外,履约方有权按本协议有关规定终止协议。

第十三条出资人应本着诚实、信用的原则自觉履行本协议,如因某一方不履行本协议规定的义务,致使本协议规定的经营目标无法实现,其他出资人有权提出终止本协议的要求;如多方违约,根据各方实际过错情况,由各方分别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第十四条如有一方出资人因不可抗力事件的发生,直接影响其按约定的条件履行协议时,应立即将事件情况告知其他出资人,并应在不可抗力事件结束后的15天内,提供不可抗力详情及不能履行协议的理由、有效证明文件。其他出资人协商决定协议的履行及决定是否免除该文件所涉及的责任。

第十五条本协议及其附件的修改、变更需经公司出资人协商一致同意后,方可修改、变更。

第十六条因执行本协议所发生的或与本协议有关的一切争议,协议各方应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如协商不能解决,各出资人可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解决。

第十七条本协议自各出资人的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人全部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具体经营事宜可以补充协议另外商定。

第十八条本协议正本一式十份,审批机关、注册登记机关及二方出资人各执一份,其他由公司备案存档,各文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公司(盖章)

代表签字:

乙公司(盖章)

代表签字:

篇10:小额贷款公司出资人协议书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xxx省《关于小额贷款公司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及相关政策要求,经全体出资人共同研究,一致同意按照法律规定应具备的条件,自愿出资申请设立一家小额贷款公司,议定如下:

一、申请设立的有限公司名称为“xxxxx”(以下简称公司),公司正式名称以公司登记机关名称核准通知书为准。

二、公司经营小额贷款业务及经行业主管部门批准的其他业务。住所拟设在 注册地,注册资金人民币xxx万元整,以货币出资方式出资。

三、公司股东共计个,其中企业法人个,自然人个,股东及其认缴出资额的具体情况以公司股东名册所记载的事项为准。

四、公司名称预先核准登记后,应当及时到银行开设公司验资账户。股东应当在公司验资账户开设后规定的时间内,将认缴的出资以货币方式一次足额存入公司验资账户。

五、股东不按协议缴纳认缴的股份,应当向已足额缴纳股份的股东承担违约责任,承担办法为支付每日万分之几的滞纳金。

六、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七、全体股东同意指出 发起人或者委托代理人为代表,作为申请人,向公司登记机关提交的文件,证件具有真实性、有效性和合法

性,并承担责任。

八、因各种原因导致申请设立公司已不能体现股东意愿时,经全体股东一致同意,可停止申请设立公司,所涉费用由各股东按实际认缴比例分摊。

九、出资人作为公司股东,认缴后所拥有的出资额在两年之内不得转让。需要转让的,由出资人提出书面申请,经公司董事会同意、省金融办核准,变更登记后方可转让。

全体股东签字、盖章:

——————————————————

——————————————————

——————————————————

篇11:第四章 出资人的权利和义务

(一)审批公司的章程及章程修改方案;

(二)依照法定程序和干部管理权限任免或建议任免非由职工代表担任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决定董事、监事和有关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

(三)建立公司负责人业绩考核制度,并根据有关规定对公司负责人进行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

(四)审核公司的战略发展规划;

(五)审核、审批公司关系国有资产出资人权益的重大事项(重大事项的内容和范围按《国资法》第五章相关条款及市国资委有关规定执行,下同);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权。

第十七条 市国资委应履行以下义务:

(一)遵守公司章程;

(二)保证公司注册资本金到位,并以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不得任意抽回出资;

(三)依法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支持公司的业务发展;

篇12:实际出资人的权益维护

【一则案例】

甲通过前几年投资房地产赚了不少钱,由于国家的限购政策,又不敢轻易在其他领域投资,因此手里有大量闲置资金。有一次与老同学乙见面聊天,聊到投资方面话题,恰好乙的公司缺乏资金投入,乙就积极游说甲加盟其公司;但是甲不想自己公开露面成为公司股东,于是乙就找了自己的一个朋友丙作为名义股东与甲签了一个《股权代持协议》,甲成为实际出资人,出资 100万元人民币,丙成为名义股东。一开始双方合作还是比较诚信的、愉快的,甲都能及时享受投资收益,也非常满意。时间一长,甲的收益越来越少,但是这家公司的经营一直都很红火,甲很纳闷,后经过甲的一番查证得知,由于丙见利忘义,其大部分收益被丙侵吞了,在社会上还以自己是公司的实际股东自居。那么,在这样情形下,甲作为实际出资人应该如何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呢?

【法律分析 】

以上案例中的甲为实际出资人,而丙为名义股东即工商登记的股东,此种行为即“股权代持”。实践中股权代持又称委托持股、隐名投资或假名出资,一般是指实际出资人与他人约定,以该他人名义代实际出资人履行股东权利义务的一种股权或股份处置方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名义股东与实际出资人相分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符合契约自由的精神。

一般来说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发生分离的法律关系一般是股权信托关系或者是委托代理关系。在股权信托关系中,受托人是名义股东,受益人则是实际出资人。在现实生活中,担当受托人的既有信托投资公司,也有其他法人和自然人,由于种种原因采取股权信托方式。受托人有义务为实际出资人利益而行使股权,实际出资人也有权要求受托人履行股权信托合同,如转交股利。如果受托人违反诚信义务,反客为主,意欲将受托股权窃为己有,委托人可依据信托法规定解除信托合同,并依据公司法规定的条件把信托股权移转给实际出资人自己。

那么在委托代理关系中,代理人(名义股东)也有义务为了被代理人(实际出资人)的利益而行使股权。在显名代理关系中一般不会发生代理人与被代理人争夺股权的现象,因为一查公司股东名册就会真相大白。即使发生纠纷,法院也很容易做出司法判断。但隐名代理和被代理人身份不公开的代理的情况下容易出现问题。就内部关系而言,双方当事人约定由一方当事人提供出资,由另一方当事人以股东名义享有股权,向实际投资人转交股利,并根据实际投资者的意思表示行使表决权和其他经营管理权的,此种约定原则上可以拘束双方当事人,除非此种约定意在规避强制性法律规定。对于此种内部协议,应当依据契约自由精神办理。倘若名义股东假戏真做,拒不转交股利或在行使表决权时拒不遵循实际投资者的意思表示,则实际投资者有权追究名义股东的违约责任。

就外部关系而言,有限责任公司名义股东与实际出资人的约定不能对抗公司和其他股东,也即公司和其他股东有权信赖股东名册载明的名义股东。如果公司有确切证据证明该公司和其余多数股东仅知悉名义股东,并仅接纳代理人为股东时,实际出资者就不能强迫公司承认其股东地位。但是,倘若实际投资者有证据证明公司和其余半数股东明知或者应知实际出资人的出资事实,且公司承认或默认实际出资者以股东身份行使权利时,亦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则实际出资者的股东资格应予确认。

2010年12月6日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第二十五条:“有限责任公司的实际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订立合同,约定由实际出资人出资并享有投资权益,以名义出资人为名义股东,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对该合同效力发生争议的,如无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的情形,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该合同有效。

前款规定的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因投资权益的归属发生争议,实际出资人以其实际履行了出资义务为由向名义股东主张权利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名义股东以公司股东名册记载、公司登记机关登记为由否认实际出资人权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实际出资人未经公司其他股东半数以上同意,请求公司变更股东、签发出资证明书、记载于股东名册、记载于公司章程并办理公司登记机关等级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这使实际出资人的权益保护有了具体的法律依据。

维权的几个途径

实际出资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以维护自己的权利。

(一)尽量避免采用股权代持

实践中,法院有时认可委托人(实际出资人)为实际股东,有时又仅以工商登记的股东为准,实际出资人的利益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可能出现名义股东在法律上成为真正的股东的情形,剥夺了实际出资人的利益。建议在无必要的情形下,尽量不采取股权代持的方式进行投资,实际投资人要求将自己登记在工商备案中,并在公司章程中有所记载。根据中国《公司法》相关规定,登记在工商备案中的股东资格具有明显的证据优势。

(二)应注重证据保存

为了保护自己的切身权利,我们认为实际出资人应尽量做好相关证据的收集和保存工作。应主要围绕能够证明公司的股东或多数人认可实际出资人为实际的股东。可保存的证据一般包括银行转账记录、公司内部有关认可出资人股东资格的股东会决议以及公司出具的股东名册等等。

(三)重视公司章程

不论是采取何种投资方式,公司章程都具有重要的地位,这里所讲的公司章程是指在工商行政机关备案的公司章程。公司章程是公司设立的基本条件和法律文件,也是确定公司权利、义务关系的基本法律文件。在公司章程里将记载包括股东出资比例、出资金额、分红方式以及公司增资、减资引进风险投资等相关约定,对日后出资人与公司的合作或者纠纷处置具有极强的证明力。因此,建议实际出资人一定要重视公司章程。

(四)同时还应注意在股东协议、股权信托协议或者委托代理协议中明确界定投资者的股东地位。

因此,在上述案例中,甲可以参照通过上述几个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综上所述,由于中国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我们希望实际出资人尽量不采用股权代持协议的方式向公司投资;在实际出资人不得不采取此种方式投资时,应尽量注意保存能够证明自己股东身份的相关证据,从而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及时有效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篇13:《出资人决定》

周继锋 郭琳佳

一、据以研究的个案

被告成都某酒店公司由原四川省某机械厂全体股东所属资产分割组建成立。2002年1月22日,被告经成都市成华区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成立,法定代表人为贾某。原告罗某、王某、刘某、江某均为被告的实际出资人,持有公司股东出资证。受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人数的限制,被告在设立公司时采用了以贾某、管某、夏某、翁某等48名股东代表持股的形式,该48名股东代表经工商登记,记载于被告股东名册,而包括上述四原告在内的其他出资人未被记载于被告股东名册。2005年9月,被告第一届三次股东大会决议对《转让公司全部股权》正式表决通过。2007年10月,被告与四川某房地产公司签订《成都某酒店公司股权转让的框架协议》。2008年3月,被告股东会对《公司整体股权转让实施方案》正式表决通过。2008年6月,四原告在与四川某房地产公司签订《股权转让协议》以及与被告签订《成都某酒店公司与个人终止劳动、人事、工伤、经济关系协议》时,发生纠纷并诉至法院,四原告要求被告提供公司股东会议通过的《股权转让协议》的决议、《终止劳动协议》的决议、《框架协议》的决议及被告的审计报告等供四原告查阅。

一审法院经审理认为,四原告以被告股东身份要求行使股东知情权,应首先确认其股东资格。由于本案四原告未经工商登记并记载于被告股东名册,不具备股东的法定形式特征,故不能确定四原告的股东资格,据此判决驳回四原告的诉讼请求。四原告不服提起上诉。二审法院经审理认为,根据《公司法》第三十四条之规定,股东知情权的行使主体必须为公司股东,故本案的焦点实际在于判定向被告实际出资的四原告是否具有公司股东身份。虽然被告并不否认四原告的出资行为,也向其出具了股东出资证书,但四原告只是以被告出资人的身份记载于公司内部名册,其股东身份并未在工商机关备案登记,也未记载于公司章程所登记的股东名册中,其权利和义务是通过贾某等48名股东代表而具体体现的,因而四原告不具备公司的股东资格,不能以被告股东身份要求行使股东知情权。故二审法院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二、对实际出资股东资格认定的不同观点

本文所称的实际出资人又称隐名出资人,系指虽然实际出资认购有限责任公司股份,但却在公司章程、股东名册或其他工商登记材料中记载为他人(显名出资人)的投资者。在学理研究中,隐名出资人也被称为隐名股东。但是,基于隐名出资人是否具有股东资格及享有相应的股东权利本身还处于不确定的状态,本文不采用隐名股东的概念。在当前司法实践中,因有限责任公司实际出资人的存在而引发的股东权纠纷日趋增多,由于相关法律规定的缺位和对公司出资人法律地位认识的不同,各地法院对此的认定或处理存在很大差异。

本案系一起典型涉及公司实际出资人股东资格认定的股东知情权案件,根据《公司法》第三十四条之规定,股东知情权的行使主体必须为公司股东,故本案的焦点实际在于判定向成都某酒店公司实际出资的四原告是否具有公司股东身份,对此存在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被告不能否认向公司900多人发有股东出资证明的事实,工商登记的48名股东只是公司股东代表;被告仅因为《公司法》中对有限责任公司登记股东人数规定的限制,未经任何选举与授权便将贾某等48名股东进行工商登记,否定了包括四原告在内的900多名在册股东的合法身份,于法无据。四原告有向被告实际出资的事实,也以被告出资人的身份记载于被告的内部名册,即表明四原告已实际成为被告的股东,应依法享有《公司法》规定的股东权利。而另一种观点认为,根据《公司法》有关规定,取得股东资格是以具备法定外观形式为必要条件,而出资并非必要条件。故以法定外观形式为要件来确认股东资格是处理涉及隐名出资纠纷的基本原则,但在适用时也不能绝对化,实践中还需要根据隐名出资纠纷涉及的不同法律关系,结合《公司法》规定和有关法律原则来处理。〔1〕本案四原告既未经工商备案登记,也未记载于公司股东名册,其仅以对被告实际出资为由要求行使公司股东权利,不应得到支持。本案承办法官在审理该案时,紧紧围绕案件争议焦点,结合《公 1

司法》关于股东资格的现行规定和相关法理进行阐析,最终得出未记载于公司章程、股东名册或工商登记资料的有限责任公司实际出资人并不必然具有股东资格的妥当结论,笔者赞同这一结论。

三、实际出资并非隐名出资者股东资格认定的唯一要件

笔者认为,从学理研究观点、相关立法意图及证据运用规则等三方面考虑,投资者向有限责任公司实际出资并非确认其具有股东资格的唯一要件。

(一)从股东资格认定的学理研究观点看,实际出资并不是确认隐名出资者具有股东资格的唯一要件 从学理研究来看,股东资格认定包含实质条件和形式条件两方面。实质条件即指股东实际出资;形式条件又称外观形式要件,是指股东资格为他人所认知和识别的形式,包括公司章程、股东名册、公司登记文件、公司发给股东的出资证明书或股票等对股东姓名或名称所做的记载。在实质条件和形式条件同时具备的情形下,确定公司股东资格自然没有问题,但隐名出资人因其通常只具备实质条件而没有形式条件,如何确定其股东资格就成为股权纠纷的常见疑难问题。目前学界对于隐名出资人的股东资格认定存在诸多争议,主要有“形式说”和“实质说”两派观点。〔2〕“形式说”以表示主义为理论,认为投资作为一种商事活动,应当以商事外观主义与公示公信原则为基础,故投资人必须具备股东的外观形式要件才能被认定为股东;而隐名出资人并不符合这一条件,因此其不应该具有股东资格。“实质说”以意思主义为理论,注重投资人内心真实意思的表达,而不单纯以外在形式确定行为效力;其认为公司章程、股东名册及工商登记只有证权性质而非设权依据,不能以此确立投资人股东资格;如果一心欲与公司构建股东关系的人是隐名投资人,且其实际出资认购公司股份并参与了公司经营,就应当认定其股东资格。在对隐名出资人股东资格认定问题上,上述两种不同的理论反应了不同的价值趋向,“实质说”旨在维护传统民法的意思自治,强调隐名出资人已向公司出资,履行了作为股东的基本义务,即应当享有公司股东权利;而“形式说”旨在加强行为的外在表征,以内心意思的外在表示——登记公示来保障交易安全,维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

我们认为,上述两种观点既有一定的合理性,也均有不足之处。在处理涉及善意第三人利益的公司外部纠纷时,坚持“实质说”不符合商法的效率等基本原则,会损害市场效率和交易安全;在处理涉及公司内部关系的纠纷时,片面坚持“形式说”将有悖于当事人投资的初衷,危及法律之公平与正义的价值目标。〔3〕因此,我们应坚持“双重标准,内外有别”的原则来处理隐名出资人的股东资格认定问题,具体而言,在涉及善意第三人的外部情形下,应坚持“形式说”以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此时不应认定隐名出资人的股东资格;在不涉及善意第三人的内部情形下,应考虑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性特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确认隐名出资人的股东资格。这里的条件主要包括两个:一是隐名出资人与显名股东对隐名出资人的股东地位有明确约定,且该约定属于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此时应确认隐名出资人的股东资格;二是在公司存在多个股东的情形下,公司其他股东对隐名出资人和显名股东的关系知情,隐名出资人也实际参与了公司的经营管理或以其他方式让其他股东知晓了其隐名出资人的身份,此时可以确认其股东资格。由此看出,无论是涉及隐名出资人的公司内部还是外部纠纷,实际出资均不是认定隐名出资人具有股东资格的唯一要件。

(二)从股东资格认定的现有立法意图看,实际出资并不是确认隐名出资者具有股东资格的唯一要件 我国现行《公司法》和其他法律并未对隐名出资人及其股东资格进行明确规定,但从现有相关法律规定中,我们能够发现立法者和最高法院对隐名出资人股东资格认定的倾向性意见。

我国《公司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章程应当载明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第三十二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后,应当向股东签发出资证明书;第三十三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应当置备股东名册,记载于股东名册的股东,可以依股东名册主张行使股东权利;公司应当将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及其出资额向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办理变更登记,未经登记或者变更登记的,不得对抗第三人。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公司法》强调取得股东资格是以具备外观形式要件为必要条件,隐名出资人不能因其是实际出资人就可以当然取得公司股东资格。同时,现行《公司法》对公司资本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由原来的法定资本制变为折衷资本制。《公司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为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个体股东认缴的出资额;公司个体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0%,也不得低于法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其余部分由股东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足;其中,投资

公司可以在5年内缴足。第二十八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应当按期足额缴纳公司章程中规定的各自认缴的出资额;股东不按照前款规定缴纳所认缴的出资,应当向已足额缴纳出资的股东承担违约责任。《公司法》第二十六及二十八条关于股东可以分期缴纳出资的规定进一步表明,法律允许实际出资与取得股东资格的条件相分离,即只要符合法定外观形式,即便没有出资也可合法取得股东资格。综上,尽管现行《公司法》对隐名出资人的股东资格认定没有明确规定,但其着重强调股东资格的外观形式要件和登记公示力,且实际否定了实际出资这一作为股东资格认定的实质要件,由此看出,现行《公司法》对根据实际出资来认定隐名出资人的股东资格持非鼓励态度。

(三)从股东资格认定的证据运用规则看,实际出资并不是确认隐名出资者具有股东资格的唯一要件 根据《公司法》第二十五条、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及《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九条之规定,现行《公司法》在司法实践中认定股东资格的主要证据包括公司章程记载、工商注册登记、股东名册、出资证明书、实际出资、股东签署章程行为及实际享有股东权利等,这些不同的证据形式在司法裁判中具有不同的证明效力。与前述股东资格的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相对应,大多学者把上述证据分为形式证据和实质证据:公司章程记载、工商注册登记、出资证明书及股东名册记录等属于形式证据;实际出资、股东签署章程行为及享有实际权利等为实质证据。〔4〕

具体来讲,形式证据的功能是对外的,是为使相对人易于判断和辨识,它在与公司以外的第三人的争议中对于股东资格的认定比实质证据更有意义,其中公司章程的记载具有确认股东资格的最高证据效力,因为公司章程是股东出资意思表示的直接证据,而股东的出资意思表示才是成为股东最重要的前提,故公司章程记载的效力优先于其他形式证据;其次,工商登记相比较出资证明书和股东名册具有较强的证据效力,因为公司注册登记是公司成立的必要条件,登记事项能产生对抗第三人的效力,登记的内容在客观上具有使出资人成为股东的推定效果,即公司登记材料的记载不具有创设权利的效力,只具有权利推定的效力;再次,股东名册的效力高于出资证明书,在没有相反证明的情况下,股东名册具有确定股东资格的效力;当股东名册未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或登记不完整时,股东名册记载的股东除不能对抗第三人外,可以依据股东名册主张行使股东权利;且当出资证明书等文件的记载与股东名册的记载之间出现不一致时,应当以股东名册的记载为准,这是由股东名册的确定效力、推定效力所决定的;最后,出资证明书的效力低于公司章程和工商登记的效力,出资证明书是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出资的凭证,是公司对股东履行出资义务和享有股权的证明,这只是股东对抗公司的证明,只具有对内效力,而不具有对外公示的效力。而实质证据的功能主要是对内的,用于确定股东之间的权利义务,在解决股东之间的争议时其意义优于形式证据,〔5〕其中,股东签署章程行为反映行为人作公司股东的真实意思表示,因此其又优于实际出资、享有实际股东权利等其他实质证据。综上,在处理隐名出资人股东资格认定时要根据是内部关系(股东与股东、股东与公司之间)还是外部关系(股东与第三人之间)而优先采用形式证据还是实质证据,此即是实践中隐名出资人股东资格确定的证据运用规则。从中不难发现,实际出资远非确认隐名出资者具有股东资格的必备要件。

作者单位: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二庭、研究室

[注解]

〔1〕周友苏:《隐名出资及其纠纷的处理》,来源于中外民商裁判网,于2010年3月18日访问。〔2〕蒋大兴:《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62—463页。〔3〕华小鹏:“有限责任公司隐名股东的股东资格认定”,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第 116页。

上一篇:育儿经验心得:惩罚孩子四原则下一篇:破纪录:河北一考生高招志愿修改33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