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营销的模仿与创新

2024-05-03

品牌营销的模仿与创新(精选十篇)

品牌营销的模仿与创新 篇1

一.写作中的举一反三可以从模仿开始

从社会学的意义看,“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一切或者几乎一切 社会相似 性都来自 于模仿”。个体的动作、语言、技能以及行为习惯、品质等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模仿。写作的初始阶段首先是一种技能,也离不开模仿。

我国学生数量众多,高考压力巨大,多门学科的压力致使学生不可能普遍地、长期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因此,学生的体验与快乐只是暂时的,长期面对的仍然是封闭式的课堂教学。

那么,如何结合我国教育现状有效拓展写作教学空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呢?我们不妨将视野由课外实践转向语文课堂教学本身,从学科教学内部寻找更为有效的拓展方式,那就是读写结合。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应恰当地把读与写结合起来,作文的举一反三,首先可以从模仿开始。

二.成功的模仿范例不在少数,古今皆有

关于模仿的争议历来不少,反对模仿者大有人在。但是朱光潜先生说 : “我们不 必唱高调 轻视模仿,古今大艺术家,据我所知,没有一个不经过模仿阶段的。第一步模仿,可得规模法度,第二步才能集合诗家的长处,造成自家特有的风格。”其实古今中外许多名家也都有过模仿的先例: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模仿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曹禺的《雷雨》模仿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宗福先的《于无声 处》又模仿《雷 雨》;鲁迅的《狂人日记》曾借鉴过果戈理的作品, 《药》的结尾分明留着安特烈夫的阴冷;郭沫若的诗作受过泰戈尔、惠特曼及歌德作品的影响;这些经过时间历练的作品就为写作教学提供了模仿的资源。《荷塘月色》中月下荷塘笼罩的淡淡哀愁, 《故都的秋》那凄冷的亘古悲凉, 《祝福》里三次肖像描写所展示的人生悲剧,无不在学生心灵上留下深深的印记,当然也可以成为学生习作模仿的极好范本。但这些模仿都不应是单纯的抄袭,而是在模仿基础上的创新。模仿和创新总是交织、糅合在一起。恰当、有效地使用例文,常常给我们以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之感。

即使从最实用主义的角度看,纵观历届高考高分作文,很多也是得力于名著或课文的。高考满分作文《独上高楼》,就是选取课本中庄子、李白、陶潜等历史人物的故事来论述这些古人张扬的个性,阐释对生命价值的看法和对人生意义的追求;江苏省的高分作文《傻子的凤头猪肚豹尾》就是取材于小说名篇《尘埃落定》 的。

三.很多课文本身就是经典,是很好的模仿对象

教材是一个巨大的宝藏,而我们对熟悉的东西往往忽视,殊不知中学语文教材里收入了数百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蕴涵着丰富的知识信息,每一篇课文都是文化的精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学好它们受益无穷!

1.学习课文的思想,提升作文立意。一篇文章能否真实地反映生活,准确地传递信息,即内容的好坏,取决于作者的思想认识。众多的课文里,包涵着许多思想教育的因素。《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表现出的祖国山河之美以及热爱祖国的情感, 《前方》宣扬的珍视民族友好、祖国大融合的主旨等等,都是思想教育的好材料。学习这些课文可以使我们的文章走向崇高的思想境界,培养美好情操,塑造美的心灵,提高思想素质。这是从课文学写作文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容忽视。

2.借鉴课文的写法,提升作文技巧。文 章有多种 体裁 , 各具特点,写作要素及一般的结构方式均不相同。例如从表现方法来说,仅“描写”一类,就有人物描写、景物描写 , 其中人物 描写又包 括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而在具体行文过程中,作家们常常是神思泉 涌 , 独具匠心 , 灵活洒脱,各有所长,写法不尽相同。或激情澎湃 , 直抒胸臆 , 或含蓄委婉,曲境通幽;或开门见山,语言犀利;或由此及彼,娓娓而谈……作家们的创作个性,形成了文章不同的风格。课文的选编,注意到了文字的多 样性 , 表现方法 的丰富性,以及作家们行文的独特性,为模仿提供了各种类型的优秀范例。从中可以了解各种文体的特点及写法,琢磨、借鉴前人的写作技巧,把握文章 的架子 , 摸熟行文 的路子,养成良好的“文体感”。我们胸中有数百篇名篇佳作,就会懂得怎样写文章。

3.汲取语言精华,提升作文品位。课文 里 , 富有情趣 、富有哲理、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比比皆是,充分显示了作者们驾御语言的深厚功底。例 如 , 朱自清的 《荷塘月色》所用的语言,传神、达意,生动、形象,简直把物写活了,作者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流露其间,使读者感受到语言的美、意境的美。这样的语言,增加了文章的魅力。从 课文优美 、凝练的 文笔中,我们不但能学到知识,启迪智慧,积累大量的“制作”所需的语言材料,而且能得到思想情操方面的良好熏陶。习作中完全可以采撷其中有表现力、生命力的词句,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活用到自己的作文里去,以提高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在高中语文课本里,即使是一些文言文,甚至也可以成为我们模仿学习的范例。不妨看看魏征的名篇《谏太宗十思疏》 (苏教版必修四):

文章开篇,作者就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这两个比喻从正面来导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中心论 点 , 开门见山 , 凸显题旨。第二段,正反论证。作者从历史的兴替出发,总结“凡百元首”“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的经验与教训 , 指出其原 因是“在 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并进一步揭示出两者所造成的截然不同的后果:“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充分论证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必要性,为唐太宗敲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 , 所宜深慎 ”的警钟 。第三段,作者进一步指出了“思国安,积德义”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层进式 ”结构一 般分三部分 , 即“提出问 题” (是什么)、“分析问题” (为什么) 和“解决问题” (怎么办)。可见, 《谏太宗十思疏》 堪称“层 进式”的 典范!

像这样的课文,只要我们认真揣摩、模仿,作文的谋篇布局就不再是一件难事。

四.模仿的最高境界是生成和创新

模仿终究还是低层次的,语文教育专家潘新和在《语文:表现与存在》中提醒:“如果掌握不好这个度,模仿和借鉴就可能不但劳而无功,而且把学生的写作主体性也赔进去 , 一辈子也 创不出‘ 新’来。”模仿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生成,是为了能够创新。从写作学的意义看,“生成性模仿”是指写作者基于自我的人格特质、生活体验、审美经验等,从名家经典的样式、结构、写法中得到启发和借鉴而另写文章。它具有个性化、生活化、多样化的特点。

从写作实践的角度,就是借助“模仿———借鉴———创造”的三级递升平台,激发中学生的个体体验与写作潜能,融合经典阅读与写作实践,有效地提高自身的作文素养。

因此,我们要处理好模仿与抄袭的关系。抄袭就是单纯的复制,是一种机械运动,而模仿则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但是创造也有个量的多少。量大了叫模仿,量小了,又接近于抄袭。模仿在原有的基础上 融入了自 己的思考 与见解,不同于不动脑筋的生搬硬套,是可以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

其次要处理好虚构与真实的关系。文章源自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作家的创作也都是以真实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柳青创作《创业史》时,特意让一个泼妇当街对自己大骂。托尔斯泰创作《战争与和平》时 , 特意到当 时的战场 上巡视,他自豪地说:“我的小说中历史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根据,不是虚构的。”对生活的真切感受 , 是取得真 实性的主 观条件。文章的模仿同样也不能脱离生活的领域。许多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往往过分强调遣词用句及套用读物或杂志摘录下来的材料,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观察社会、观察生活和创新思维的训练,以致许多中学生作文严重脱离现实生活,华而不实,内容虚假,缺少感染力。

第三,要调动模仿情绪,情动而辞发。目前许多教师也注重引导学生从句式、修辞、结构等方面对名家名篇进行模仿训练,但是学生大多处于被强制的学习状态,缺乏情感的投入。这样为作文而作文,写出来的作文要么大而无当,隔靴搔痒;要么苍白无力,无病呻吟。只有发自肺腑的喜爱才会情动而辞发,才会自觉地模仿。

论模仿与创新 篇2

从社会生活、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和政治经济等领域创新的事例出发,论述了模仿与创新的关系.模仿是创新的.基础,从模仿中学习、发现、超越到创新,是实现创新的一条有效思路和途径.

作 者:吴澍 吴利生 作者单位:吴澍(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100084)

吴利生(太原理工大学,教育技术中心,山西,太原,030024)

营销:模仿基础上的创新 篇3

亲子定位,实际上就是走情感路线,普通综艺泛滥,观众已经产生审美疲劳,野外综艺横空出世,正好满足观众的新鲜感;明星八卦,向来是娱乐类节目的最大素材,而以星爸星娃家庭生活揭秘的方式,则可以更好地满足观众的好奇心理。将这三个普通元素叠加起来,并深度挖掘包装,立刻具备脱胎换骨、升级换代的功力。可以说,《爸爸去哪儿》的成功,是追随的成功,更是模仿基础上创新的成功。

在市场营销中,依靠类似手法成功的比比皆是。洋河酒业营收能够从2003年的3亿元做到2012年的近200亿元,关键是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在产品创新上洋河率先提出了“绵柔”型浓香白酒的概念,满足了消费者“喝少点、喝好点”的诉求;在营销创新上,洋河系统地提出了“团购理论”、“后备箱工程”,并依此开发了政务、商务渠道。其实无论是“绵柔”概念还是“后备箱工程”,洋河都不是先行者,洋河无非是将其复合包装并深度挖掘而获得了成功。

真正的创新风险很大,难度也是很大的。而模仿创新策略却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成功,这也正是《爸爸去哪儿》在别人以为没水的地方打出深井的原因。

作文教学的模仿与创新 篇4

就高中学生而言, 作文比较优秀的学生, 多是阅读面广, 积累词汇较多的学生。积累的目的是为了模仿, 模仿的价值在于创新。仿效先进的东西, 吸收别人的经验, 正是为了扩充自己的经验, 以便进一步夯实创新的基础。有道是“袭古”是为“弥新”, “沿浊”是为“更清” (陆机《文赋》) , 教师只要教会学生正确模仿的方法, 学生就能通往自由创新的王国。

一.选择实用典范的文章让学生阅读, 能激发学生作文的模仿和创新

模仿是一种有意的接受性学习, 是学生作文起步的台阶, 是教师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经常采用的方法之一。如《白杨礼赞》 (茅盾) 《我的老师》 (魏巍) 《荔枝蜜》 (杨朔) 《背影》 (朱自清) 都是很经典的记叙文写作的范文, 《谈骨气》 (吴晗) 《敬业和乐业》 (梁启超) 则是议论文写作的典范。这样的文章曾在教材里如数家珍, 然而, 一轮又一轮的新课程改革, 几乎很难见到这些篇目了。如果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体方面的知识时, 选用典型的较明白简易的文章做范文则更易被学生模仿和创新。因为范文可以直观地告诉学生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反映客观事物, 表现内心感受, 从而让学生领悟到实用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

模仿不是简单地抄袭或生搬硬套。它是根据范文进行的一种创造性作文训练。模仿是此事物到彼事物之间的“支撑点”, 教师引导学生模仿写作, 选择好的范文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如贾平凹先生的散文《我的大学》是一篇很好的范文, 不论是语言和结构都有很多值得推敲和学习的地方。我让学生阅读之后, 学生立即在脑海里产生了《我的高中》《我的初中》等一系列题目, 甚至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写出令老师拍手称快的作文来。我发现学生在范文的启迪下, 把范文里重要的信息逐渐消化吸收, 仿照运用范文的语言、文字, 表情达意、谋篇布局, 从而产生自己的“改装型”模式, 这种模式就是创造性的萌芽。如果学生经常性地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的“类似”, 经过自己对范文的内化吸收, 从自己的实际出发, 学习运用范文中有用的东西进行创造性的再写作, 那么, 学生的思维就能达到新的高度, 创新意识也就悄然而生。

可见, 教师选择实用典范的范文, 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有效地模仿训练, 学生不但能熟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结构安排和各种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 而且写作创造性思维将会在训练中得到充分的培养。

二.在学习和生活中积累, 逐步摆脱模仿的痕迹, 直达创新的彼岸

作文教学采用模仿的目的是创新作文思维, 不至于老在模仿的初级阶段徘徊。起初仿佛一个刚刚学走路的小孩, 总是依赖有根拐杖支撑着前行, 当脚步稳健, 身板硬朗后, 必然抛开拐杖, 不可阻挡地独立前行。在作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逐步摆脱模仿的痕迹, 直达创新的彼岸呢?我认为要从以下三点思考:

1. 在学习中日积月累, 内化丰富的语言文字

让学生在五彩缤纷的语文课文中去积累, 在课外阅读中去积累, 在第二课堂中去积累。准备一个摘抄本, 养成习惯, 随时记下好词、好句、好段, 乃至好的开头和结尾。持之以恒, 日积月累, 像滚雪球似的, 越滚越大, 词汇就会不知不觉地丰富起来, 逐渐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就会在写作中顺手拈来, 得心应手。此外, 阅读到好的文章, 坚持写读书笔记, 在课外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并能书面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积累丰富的情感体验, 为写作增光添彩。诗人陆游曾说:“汝果欲学诗, 功夫在诗外。”这也有力地说明了积累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学习中积累, 培养学生的积累能力, 内化丰富的语言文字, 学生将会逐步走出模仿的传统思维。

2.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 感受多彩生活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才会做出什么样的文字。”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留心生活, 观察生活, 体验生活, 让学生学会发现, 学会采集生活中有价值和有意义的素材。通过口头作文或即兴演讲, 读书活动或经典诵读,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或公益活动, 增强学生表达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对学生激励、赏识、肯定, 分享学生的成功和喜悦, 让学生感受多彩的生活, 拥有快乐和自信的双翼, 在写作的空间里碰撞出令人欣喜的火花, 那么作文的创新就不再是不可遥及的梦想。

3.写作中打破思维定势, 敢于向传统挑战, 掌握创新方法

从古到今, 由“模仿”到“创造”, 写出有新意的作品的例子可谓举不胜举。名垂千古的《滕王阁序》, 作者王勃正是模仿北魏庾信的《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同飞, 杨柳共春旗一色”, 写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佳句传送至今。鲁迅的《狂人日记》较之俄国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可谓借鉴中有独创, 作品为之散发出持久的芬芳。这绝不是模仿的成功, 而是创造的魅力。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同一材料, 进行多观点思考和提炼, 如利用愚公移山的古老故事, 可以引导学生提炼如下观点:愚公不愚、守旧的愚公、“根”的魅力、后继有人、愚公与战争等。教师尤其要教会学生如何用“旧瓶”装“新酒”, 在写作实践中不断训练, 思考和提升, 学生真正掌握了创新的方法, 才是写作的必由之路。

三.作文指导和评价侧重命题、选材、结构和语言, 让学生体验创造的快乐

1.作文命题要有特色

如今考场上让学生自己命题的作文, 多是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 好的题目就是一篇文章的眼睛, 所以一定要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给人想象的空间。如《拐弯处的美丽》《衰老的烟灰》《炉暖·书香》等等, 类似这样的题目能给人诗意的遐想, 让人一看见文章的题目就能产生把文章读下去的迫切愿望。又比如针对一则具体的材料: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因患白血病猝然离开人世这一悲痛欲绝的事件命题, 可以拟定《爱与我同在》《漫天雪花都是情》《遗憾的人生》等, 或记叙, 或抒情, 或议论, 如此具有真情实感的素材定能打动人, 感染人。这样能打动作者和读者的文章一定是具有创意的习作。

半命题注重封闭性和开放性的双重性, 要求学生不受传统束缚, 填写完整的题目给人出其不意之感。如“_____我想对你说”, 为了出新, 不少学生避开了“爸爸”“妈妈”“老师”, 而是补充了“苍天”“恐龙”“大树”等, 又如“我想____”同学们则补充“飞”“大哭一场”“化作一只雄鹰”“做一颗小草”等, 所填写的内容具体可感, 给人联想和想象, 命题的新意, 也就是命题自身的特色。

2. 选材要求广而新

教师引导学生写作时, 材料不局限某一点或某一方面, 要善于运用联想规律拓展选材范围, 激活学生积累词汇、句子和段落的仓库, 多角度全方位地筛选材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即从古到今, 由外到内, 从一般到特殊, 让学生写作时对积累的素材左右逢源, 胸有成竹。如学生写《我认识了一位新朋友》, 根据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积累, 这位“新朋友”牵涉面之广, 令人目不暇接, 什么仙人掌、指南针、拿破仑、命运之神等, 很少有雷同的习作, 即使老师仍然要给学会提供模仿的范文, 也不会轻易束缚学生活跃的思维, 因为真正独创才是最快乐的事情。

3. 构思别具一格, 语言有特色

散文化的构思, 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前有伏笔, 后有照应, 结尾的出人意料, 科技成果的形象描述, 时代发展的超前预测, 社会生活的夸张介绍, 广告艺术的嫁接, 文学意识的加强, 特殊句式的点化等, 都能大大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并在作文中产生出其不意的效果。如“拖住青春的尾巴”“她脸上噼里啪啦盛开一片粉嫩的桃花来”“说不出哪一处伤口在轻轻轻轻的痛”, 都是很有创意的句子。作文教学中应强化学生的创新, 引导学生作文力求别具一格, 切忌没有思考的仿写而千人一面。作文指导时讲究虚, 作文评点时注重实, 加强周期性的作文训练, 适当增加自命题和半命题的训练力度, 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表露独特的感受和心声, 以抒写有个性的作文。

作文教学的模仿与创新, 二者重在创新。模仿是起点, 创新是过程和体验, 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作文模仿与创新的关系, 鼓励学生广泛阅读、不断积累, 在模仿的基础上逐渐走向创新的高度, 张扬出自己的个性, 拥有自己的风格。教师只要教法得当, 不断吸取创新作文的新理念, 就会引导学生在模仿中创新, 在创新中创造和发展, 真正体验写作的成功和快乐。

唐晓堃, 重庆市大足职业教育中心教师。

摘要:在作文教学中, 模仿和创新关系密切, 模仿是创新的起点, 有模仿才有创新, 有创新才有发展和成功。本文就作文教学中的模仿和创新谈谈看法。

模仿与创新作文 篇5

山寨,国人深知也深为讨厌的存在,但是我们却不能一概抹杀其存在,因为也有那么一些人通过模仿,找到适合自己的路然后做好自己最终超越自己然后让其不在被上山寨的骂名,做种成为完美的自己。所以,创新从模仿中来。

洋务运动,史学家们眼中的封建主义失败自救运动,但是这真的一无是处吗?不,不是的,至少他为后来的辛亥革命留下的工业的基础,同时正因为打不过外国人,才让当时的人发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是的,他们明白模仿你,然后超越你,这!才是他们想要的,可惜因为国情而未能成功。但,那也只是因为国情,至少方法是没错的。所以,创新从模仿中来。

新中国成立,革命的老前辈们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模仿着苏联,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通过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步一步的完善自己,超越自己,最终,打造出了这只属于全天下华人的,强大的,美丽的,中国!所以苏联不在了,我们却还在,只因我们模仿,切不断超越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只因那一句口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创新从模仿中来。

文章,同样是这个道理,虽然一味模仿不可能有好的文章,但是不是所有人一开始就有好的.文章的思路,就有好的文笔,这些,都是靠练习换来的,刚开始学文章是可以模仿的,这能更快将你带入这个文学的世界,为未来的自己打造良好的基础,“取其净化,去其糟粕”说的,便是这个道理。再者,即使是模仿,但如果没有自己的所思所感那也是不行的,而且,过度的模仿也会迷失自己,让自己边城傀儡一般的存在,失去原来的自我,这也是不行的;但同样,如果把握适度,去同学间互相模仿,超越对方,然后写出真正的自己的文章,最终与同学共同成长,这不也是很好的吗?所以,创新来自模仿。

但是,模仿也不是只有好处的,就和写文章过度模仿迷失自我一样,在别的方面过度模仿也有诸多的不良方面。正如那句话所说的一样“所有东西都得有个度”,模仿也是如此,而其中的度量,需要每位同学自己把握,需要每位同学心中的那杆秤。模仿,也不是万能。

模仿到创新:作文教学的现实与实现 篇6

写作固然贵在创新,但在有限的应试时间内,创新者可谓凤毛麟角。此时“模仿”则可成为写作指导过程中能够被善用的武器。朱作仁先生说:“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模仿是创造的基础。在模仿中不断增加创造因素,在创造中难免留有模仿的痕迹,即使作家也不例外。”刘知几认为,“模拟”是写作的人效法他人作品,从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必要手法。朱熹也主张模仿:“古人作诗作文,多是模仿前人之作。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

我们谈模仿,是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进入写作之门的台阶,当学生写作入门后,求新求活便是更大的目标。模仿不是学习的目的,只是学习的方法,成功的模仿恰恰正是创新的前奏。写作无疑是一种技能,必然也存在由模仿到创新的阶段。从古到今,从“模仿”到“创造”,写出有新意的作品的例子举不胜举。名垂千古的《腾王阁序》的作者王勃,模仿北朝庾信《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写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妙句,传诵至今。学生在实践中通过模仿提升写作能力,比单纯依靠教师抽象的指导有效得多。

在应试写作中,模仿并非剽窃式的简单复制,我们提倡的是形式相仿而内容完全创新的模仿。将对象进行全面的剖析后,取长补短,发挥想象和联想,对对象进行再次加工,从而拥有自己独到的发现,形成自己独特的经验,创造自己独有的成果。作文模仿教学,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学习对象的模仿,深刻理解对象,提升写作能力。

一、仿立意

“立意”是学生在正确理解作文题目的基础上,对写作主旨的精炼定位。“立意”的深浅足以决定文章的格调层次,优良的立意往往是打开高分之门的钥匙。文章的思想情感,集中体现为写作的意旨,文中的一切都是为意服务的。无意则无文,意优则文优。概括说来,目前高中学生在作文中呈现的立意内容,必然离不开自然、社会、自我。在此范围内,对个人情感的表达(包括亲情、友情、爱情),对历史文化的评判,成为学生立意选择的重心。训练学生通过阅读一定数量的美文,提炼立意,并力求找寻自身生活情感的重合点,激发学生共鸣,实现对他人立意的迁移,对自身素材的挖掘,从而形成模仿。

如龙应台的名作《目送》,意在表现长辈对晚辈的厚重深情,更在于表达两代之间由亲密到疏离再到理解的过程。学生可结合自身的亲情体验达成立意的模仿和迁移,突破单一立意的模式,实现“意”的多层次表达。

二、仿结构

凡制于文,先布其位。模仿结构即指仿他人思考问题的条理和线索,构思行文的脉络,拓宽自己的思维空间。如议论文的结构即包括并列、对照、层进、补充等。目前学生在写作议论文时往往习惯采用单一的并列结构,一味罗列中外名人事迹,缺少精当的阐释分析,忽略论点的概括与强调,导致议论文模式陈旧,缺乏说服力。在此现状下,模仿优秀范文的论证结构是学生写作升格的有效途径。

在记叙文中,谋篇布局是评价文章层次高低的重要标准。文本布局严谨,意味着构成文章的各个局部应结合成完美统一的整体。要求习作的呈现和谐自然,上下文之间脉络通畅,过渡得当,层次井然。同时各部分之间有严密的逻辑关系,不得出现矛盾或无关的现象,且呈曲折变化,波澜起伏之态,如朱熹所说:“文须错综见意,曲折生态。”

记叙文忌讳平铺直叙。但学生往往进行单一事件的叙写,且不关注事件的起伏安排,过于求全求细,反令习作乏味。在对优秀作品的阅读和模仿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布局,体会并学习范文中前后文的呼应、悬念的设置,由实入虚,双线思路推进等较为复杂的结构模式。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须摆脱单一叙述模式的束缚,学习多种叙事方式的交叉运用,使行文富于变化,内容更具层次。

三、仿内容

仿内容是模仿作者发现素材的标准、方法。学生总抱怨没有事情可写,实则缺乏辨别素材的能力,此时通过模仿范文的选材内容,可帮助学生拓展思路。叶圣陶说:“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在他看来,语文教材是训练读写能力的一个极好的凭借。如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底层光芒”这一板块,呈现了底层小人物的悲辛生活和高贵人格。可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遇到的小人物小事件,模仿课文的人物描写手法,从而提升挖掘素材、驾驭素材的水平能力。

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难以寻找“动人”的写作素材,症结在于多数学生没有看重“平常”。其实,因为“真实”,所以平常。没有留意真实生活,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变化和事物之间“不尽相同”之处,学生自然就缺乏搜集、筛选、整理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感受生活,思考生活,表达生活,与生活融合,体验生活的灵动。与此同时,又力求能跳出客观对象的限制,不为所蔽,努力探寻深意和诗意。写作者要把心灵投射到生活万象中,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要注意观察、积累、感受生活素材,这样才有活水。

学生习作始于模仿,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模仿就是学习借鉴。不过须注意,作文模仿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模仿,应当是“不取亦取,虽师勿师”。即虽吸取它的长处,又不受它的限制。通过分析、体味,让学生尝试模仿,促使写作知识产生迁移,变他人经验为自己经验。在此基础上,个人情感与体验的投注,即是赋予模仿以灵魂的关键。优秀习作的诞生,是模仿他人和自我呈现结合的成果。在学生初级模仿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着力引导学生从自身真实的生活细节中搜寻与范文材料的勾连点。如较为空泛的珍视亲情、关注城市等选材,要观察整理自己每日面对的人和事,从中筛选出富有特色的生活细节加以润色加工,力求呈现真实的自我情感。

此外,对于通过模仿完成的习作,应多次修改。改作的优先权应首先属于作者本人,在不断修改中总结提升,训练文字驾驭能力。让学生自改、互改、交流评价作文也是学生主体参与作文教学的重要方式。修改后的习作,亦将成为模仿的范本,供自己回忆借鉴。在模仿、呈现、修改、再呈现中,让学生自主搭建写作的舞台,最终成为写作过程真正的驾驭者。

浅谈电视文娱节目的模仿与创新 篇7

一、我国电视文娱节目引进的现状

近些年来, 我国的电视文娱节目在引进海外优秀节目上, 有一种新兴的模式, 这些节目涵盖了电视剧、娱乐节目以及纪录片等, 以娱乐类节目为盛。目前在国内几档热门的娱乐类节目中《我是歌手》与《奔跑吧兄弟》等节目就是其中的代表。

《我是歌手》是地方台湖南卫视通过深入地分析韩国MBC电视台热播综艺节目《我是歌手》的国内外市场、收视率和受众心理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后, 最终引进其版权, 并且将其进行了一些改良, 进而使得这个节目走上中国荧屏, 成为一档可看性较高的歌手音乐对决综艺秀。《我是歌手》第一季开播时, 就赢得了惊人的收视率, 在同个时间点, 该档节目的收视率名列全国同时间段节目收视的前茅, 还得到了良好的口碑。此外, 还有一种引进模式不同于《我是歌手》, 例如《梦想合唱团》。这档节目的策划人员在深入地进行了市场调查后, 与国外一些同类节目进行比较, 取各家精华, 同时加入国内本土文化的一些特色, 使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民族特色, 并且做成一个公益类的节目。这档节目目前已经播出了两季, 广受好评, 特别是节目通过公益行动, 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可以获得帮助, 收视率不断攀升, 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二、电视文娱节目的模仿是电视行业发展的必然过程

电视节目的模仿不单单存在于中国, 其实全球范围内的电视行业都已经形成了这样的一种流行, 很多节目原创于北欧, 在美国市场发扬光大, 随后到亚洲市场进行东方化, 最后来到了中国。其实, 由于我国的电视事业发展起步得晚, 经过了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后有了一定的成绩, 但与西方的电视行业相比, 我们仍然在节目内容、样式及创意等方面与他们还有较大的差距, 而这种差距仍然需要我们长时间的升级、创新才能赶上。特别是由于现阶段我国传媒行业发展所遇到了各种困难, 选择模仿国外一些优秀的文娱节目成为了国内众多电视台的一种必然选择。可以说, 过去的几年, 我国的电视文娱节目如果没有了这些模仿, 那么我国的电视事业也无法出现如今百花争鸣的景象。根据目前的发展状况, 模仿国外一些优秀的电视文娱节目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还会继续下去。

三、电视节目的模仿也是一种创新

从模仿国外的一些优秀的电视文娱节目在我国各大电视台取得了成功后, 人们就开始了对电视文娱节目制作的模仿与创新进行了思考。什么才算的上创新?通俗的说, 创新指的是抛开旧的事物, 创造新的事物, 是一个和“模仿”相对应的概念。在众多人的心中, “模仿”更多时候是背负着“抄袭”的恶名, 很难与“创新”联系到一起。其实, 对于电视文娱节目来说, 模仿与创新反而是相辅相成的, 同一模式的节目在不断的被模仿当中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市场检验, 也不断在丰富其内容与形式, 可以说, 模仿为电视文娱节目的发展开创了一条新的创新之路。

在模仿与创新中, 必须谨记简单照搬、机械模仿不是创新。在模仿之前, 必须对模仿对象进行深入的分析, 如果只是从形式上简单的模仿, 或者一知半解或断章取义, 就很难抓住其精华的部分, 更难突破原来的节目进行创新。对于中国市场而言, 模仿必须先精读模仿对象, 再根据中国观众的需求和风格进行整体把握, 只有真正吸收、借鉴了模仿对象的精华, 再融入本土特色的内容, 把中国的文化植入到节目中, 才算的上真正的创新。

四、电视文娱节目引进与创新的一些思考

1. 模仿与创新必须立足中国国情, 增加本土化改造力度

我们都知道, 模仿也是创新的一种表现。这种模仿型的节目也不是一直都“走红”, 也出现过一些在国外大受好评, 但我国在引进后的效果却不甚理想的现象。比如东方卫视的《我心唱响》, 该节目在荷兰的原版有着很高的收视率, 其打出的口号为“说不出的话, 唱出来”。东方卫视在引进这档节目后, 为了可以最大限度地达到原版节目的录制效果, 随意选了普通人来当选手, 这些选手的确是随心所欲地唱歌跳舞, 热情奔放地展现自己, 彰显普通人的另外一面。可节目组没有充分考虑了中国人比较含蓄、镜头感欠佳的问题, 使得节目制作出来的效果不甚理想, 收视率也不高。所以, 在模仿与创新国外电视文娱节目模式时, 必须充分考虑到中国的国情, 对节目进行适当、合理的本土化改造, 结合我国观众的需求和特点, 融入属于中国的元素, 才能赢得观众的口碑, 避免出现模仿的节目没有了生命力。

2. 与新媒体进行合作, 顺应媒体发展需求

现在已经进入大数据的时代, 人们娱乐、获得资讯的方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 电视文娱节目不能只是依靠“电视”来进行, 新媒体可以获得更大、更多的资讯, 所以不能忽视新媒体的创新能力。比如前面提及的《我是歌手》, 就是与乐视网网络播放进行独家的合作, 进而获得了电视文娱节目和网络媒体双赢。由此看来, 电视文娱节目想要更好的发展, 应该进一步地与新媒体合作, 才能更好地适应国内观众的收看需求, 才能创造出更符合多种渠道传播的电视文娱节目类型。

3. 学习优秀海外电视文娱节目模式经验, 提升节目的品质

在模仿国外的电视文娱节目时, 切莫全盘接纳, 应该做到取其精华, 并加以创新, 不能只顾着一味模仿, 用一些“低级趣味”去迎合某些潮流, 或者是只是把热门的节目一味引进, 这样会导致节目没有生命力。自身品质是一档电视节目成功与否的核心, 所以制片人在制作时必须把这个因素时刻放入节目改进与创新的重要位置。

结语

根据我们前面的论文, 可以看出, 我国的电视文娱节目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和改进, 特别是在新型媒体介入、机遇与挑战共存的状态下, 必须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把模仿与创新进行有机的结合, 对于引进的外来节目模式进行中国化的改造、创新, 才可以得到电视观众的认可, 并使得节目长青。

参考文献

[1]张红生.《〈震撼一条龙〉:电视娱乐节目生产走向的一次探索》, 《现代传播》, 2005 (2) .

新产品开发中的模仿与创新 篇8

一、利用反求工程进行模仿

反求工程类似于反向推理, 属于逆向思维体系。它以社会方法学为指导, 以现代设计理论、方法、技术为基础, 运用各种专业人员的工程设计经验、知识和创新思维, 对已有的产品进行解剖、分析、重构和再创造, 在工程设计领域, 它具有独特的内涵, 可以说它是对设计的设计。

反求工程技术是测量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图形处理技术和加工技术相结合的一门结合性技术。近年来在新产品设计开发中愈来愈多的得到应用, 因为在产品开发过程中需要以实物 (样件) 作为设计依据参考模型, 尤其需要应用该项技术, 所以在汽车、摩托车的外形覆盖件和内装饰件的设计, 家电产品外形设计中对反求工程技术的应用需求尤为迫切。

反求工程包含对产品的研究与开发、生产制造过程、管理和市场组成的完整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探索原产品设计的指导思想。掌握原产品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分析了解整个产品设计的前提。如微型汽车的消费群体是普通百姓, 其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在满足一般功能的前提下, 尽可能降低成本, 所以结构上通常是较简化的。 (2) 研究产品的结构设计。产品中零部件的具体结构是实现产品功能目标的保证, 与产品的性能、工作能力、经济性、寿命和可靠性有着密切关系。 (3) 确定产品的零部件形体尺寸。分解产品实物, 由外至内, 由部件至零件, 通过测绘与计算确定零部件形体尺寸, 并用图样及技术文件方式表达出来。 (4) 确定产品中零件的精度。确定零件的精度 (即公差设计) , 是反求设计中的难点之一。通过测量, 只能得到零件的加工尺寸, 而不能获得几何精度的分配。精度是衡量反求对象性能的重要指标, 是评价反求设计产品质量的主要技术参数之一。科学合理地进行精度分配, 对提高产品的装配精度和力学性能至关重要。 (5) 确定产品中零件的材料。通过零件的外观比较、重量测量、力学性能测定、化学分析、光谱分析、金相分析等试验方法, 对材料的物理性能、化学成分、热处理等情况进行全面鉴定。 (6) 确定产品的工作性能。针对产品的工作特点、机器主要性能进行试验测定, 反计算和深入地分析、了解产品的设计准则和设计规范, 并提出改进措施。 (7) 确定产品的造型。对产品的外形构造、色彩设计等进行分析, 从美学原则、顾客需求心理、商品价值等角度进行构型设计和色彩设计。

反求工程的实例是松下对家用磁带录像机的模仿。家用磁带录像机是由索尼公司于1975年率先推向市场的, 松下公司意识到录像机巨大的市场潜力后, 马上组织力量对索尼Betamax牌录像机结构造型、功能原理、工艺材料及技术参数全面剖析, 并从中找出两个缺陷:录像音量小, 放映时间短。松下公司对这一产品进行模仿和进一步开发, 不仅加大了放映时间, 提高了性能, 使机型更趋于小型化, 而且在价格上低于索尼同类产品10%-15%, 结果销售量很快超过了索尼, 占据了日本录像机市场份额的2/3。

二、利用专利进行产品模仿

利用专利进行产品模仿, 主要通过查阅国内外专利文献了解和掌握率先创新技术, 然后再模仿创新。这种模仿创新比较适合于对企业现有产品的改进和提高。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 正确地利用专利文献将会在研究开发新产品中节约60%的投资, 节省40%的时间。因此, 在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开发过程中, 不断检索利用专利文献, 对于提高技术创新活动的效率和效益是十分重要的。在技术创新的研发过程中, 研发人员需要就所研发的技术点进行全面的专利检索, 分析现有的专利申请能否为本企业所利用, 如果可以, 则根据该专利或专利申请的实际情况 (如申请国家、有效期限等信息) , 确认是利用还是放弃。

在专利利用中, 研发人员可以运用专利地图这一工具, 即通过对某个目标技术领域的相关专利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和分析, 并将采集到的专利信息用可视化的表达方式绘制出来, 或整理成图表, 即得到专利地图。它只是将信息进行了可视化, 使读者更便于理解。其中的专利管理图主要包括历年专利动向图、各国专利占有比例图、专利排行榜、主要竞争公司分析图等, 主要显示技术发展趋势, 对竞争企业进行实力剖析和动向预测。专利技术图则包括IPC分析图、技术生命周期图、专利技术功效矩阵图、专利技术分布图等。技术图锁定某项技术或公司进行地毯式搜索, 主要显示技术演变、扩散状况、研发策略、回避设计、挖洞技术的可行性。

三、在模仿中创新的策略

在产品模仿中, 企业的主要任务是要对模仿对象的知识进行重组、变异、改进与创新, 以创造出新知识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知识, 并尽快将这些新知识“内化”或“物化”到企业的产品和工艺中, 即开发和生产出较模仿产品更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产品, 或推出更先进的工艺方法和技术, 从而赢得市场竞争优势, 并力争超越模仿对象企业, 实现后来居上的目标。

因为在模仿已有的产品的同时, 它已在市场上流行开来, 一味照搬照抄, 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爬行。例如, 匈牙利工程师鲁毕克发明了魔方, 以后, 很快风行世界各地, 魔方为许多工厂带来了巨大好处。当魔方流传到我国以后, 许多工厂纷纷投产, 但大多数工厂在开始仿造魔方时, 这种产品已经在市场成为畅销品;而当工厂试制成功投入市场时, 魔方已经走下坡路, 价格一路下跌。而国外一些生产魔方的企业重视市场信息, 重视对魔方的改进, 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例如, 日本的企业在六面体魔方的基础上, 将外形改变成四面体, 每面有九个可以自由转动的三角形, 这样就吸引了新的顾客;又如, 法国一家工厂生产的一种魔方拼图, 由13块曲边三角板组成, 能拼成各种图像, 增加了趣味性。

品牌营销的模仿与创新 篇9

所谓创新政策,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为了提高创新效率、增强创新能力、增加创新数量而采取的公共政策的总和, 其最终目标是希望通过创新提高该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和企业在创新中的核心作用, 这两者本身就足以为政府为了在国家创新体系内部保持并实现适当的创新水平而进行干预提供了正当的理由。但是对于创新政策所发挥的作用, 许多国际性机构和组织的研究表明, 政府创新政策的干预既是必要的又是危险的。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的干预往往会与市场的自由配置发生冲突。

阿罗 (arrow) [1]认为, 导致资源在研究开发之间不良配置的主要原因是“市场失灵”, 由于溢出效应 (spillover effect) 使研究开发的社会收益超过私人收益, 这样会造成私人部门在研究开发活动方面的投资低于社会期望的水平;Edquist[2]指出, 创新政策的依据应该是政府和公共机构必须在能力去解决和缓解在市场机制无法达到目标的前提下, 才去利用创新政策来干预市场, 即用市场力量不能自动解决或缓解的问题的存在, 是政府进行干预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并且, 在现有的大多文献[3,4,5,6]中, 基本上都是考虑单个企业的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战略对自身以及社会的影响。

从表1和表2中, 我们可以发现:一方面, 国内R&D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仅占GDP的0.6%, 远低于高收入国家的2.3%和世界平均水平的2.1%;同时, 大量的R&D经费投入实验发展阶段, 忽略了对基础研究的投入。

由于各种溢出效应 (包括知识、人力资本等等) 所产生的外部性的影响将减少企业在R&D方面的投资, 这种问题的存在导致许多企业在技术发展战略方面宁可采用模仿创新战略而不是自主创新战略。R&D活动按研究类型可以分为基础研究阶段、应用研究阶段和实验发展研究阶段, 基础研究是一种典型的公共品, 具有很强的外部性, 如果完全通过市场机制依靠私人部门进行投资, 必然会导致投资的严重不足;同时, 实验发展阶段具有较高的投资回报率, 吸引大量的私人部门进行投资, 如果政府大量投资实验发展, 会降低实验发展阶段的投资回报率, 挤出部分私人部门的投资, 甚至会打击私人部门的投资积极性。实证研究表明, 企业更倾向于将R&D经费投入到实验发展研究阶段而很少投入到具有较强溢出效应的基础研究阶段。

本文则是通过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建立了企业家自主创新的演化博弈模型和政府同企业家之间的演化博弈模型, 从理论上分析了企业家自主创新、模仿创新的演化规律及创新政策对企业家创新行为的激励、约束作用和“挤出”效应。提出政府的创新政策应该侧重于激励企业更多的从模仿创新转向自主创新, 同时调整投资结构, 更多得将R&D经费投入到溢出效应较强的基础研究阶段。

2 企业家自主创新的演化博弈模型

古典博弈论[7]在理性基础方面采用的是一种“完全理性”的假设, 不仅要求参与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还要求他们在博弈环境中遇有完美的判断和预测能力;这不仅要求他们自身有完美的理性, 还要求人们相互信任双方的理性, 这种完全理性假设与现实世界不符;而演化博弈理论假设参与人是有限理性的, 用群体来代替个体作为局中人, 用群体中选择不同纯策略的个体比率来代替局中人的混合策略, 比古典博弈理论更贴近现实, 更具说服力。

假设市场上有M个相互竞争的企业家面临一个相同或相似的创新投资机会, 市场中没有其他企业进入退出, 将这些企业家看作一个种群, 每个企业家都有两种策略选择: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假设在t时期, 市场中自主创新的企业家比例为p, 模仿创新的企业家比例为1-p, 则自主创新的企业家个数m=M*p, 假设企业家自主创新成功的概率为y (m) , 可以获得的收益为R1, 失败的企业损失的成本为C (C>0) , 而模仿创新的企业可以得到稳定的收益为R2 (R1>R2) 。

可以得到, 在投资自主创新中成功的企业家获得的总收益R=R1* (M*P) *Y (m) , 由于知识、技术等具有溢出效应, 随着自主创新的企业家个体的增多, 能够成功的企业家个体的数量是增多的, 总收益R是逐渐增加的, 但是如果对同一个项目连续追加投资, 会出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而其边际收益是递减的。即undefined, 可以假设R=R1*m*y (m) =R1* (-am2+bm) (0

从整个企业家群体来看, 具有有限理性的企业家个体进行创新决策的选择可以视为一个概率事件, 在长期的博弈过程中, 企业家个体不仅会考虑企业自身的特性, 还会考虑其竞争对手的决策。企业家个体之间通过相互观察, 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创新战略, 最后演化为一个动态的稳定均衡状态。

企业家进行自主创新的期望收益为:

E1=R1*y-E (C) * (1-y) =R1*y-C1+C1*y

企业家进行模仿创新的期望收益为:

E2=R2

企业家进行创新的平均期望收益为:

E0=p*E1+ (1-p) *E2=p* (R1*y-C1+C1*y) + (1-p) *R2

根据复制者复制动态方程, 可得:

undefined

当undefined时, p=0, 或undefined或p=1

当undefined时, undefined单调递增,

当undefined时, undefined单调递减,

所以, undefined是演化稳定策略。

通过对模型进行分析, 可以发现, 政府若要想鼓励自主创新, 也就是提高自主创新企业家的比例p, 可以通过:

①提高R1, 政府可以通过奖励自主创新成功的企业来提高成功企业的收益, 从而鼓励更多的企业走自主创新之路;

②降低R2, 政府可以通过加强监督机制, 保护知识产权, 使模仿创新的利润降低;

③降低C, 政府可以通过成立创业风险基金或补贴自主创新的企业, 使企业失败时的损失降低;并且可以通过健全国家创新体系和法律制度, 来降低创新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和不确定性, 提高全社会自主创新的能力。

3 政府同企业家之间的演化博弈模型

同基础研究阶段相比, 实验发展阶段具有较高的投资回报率, 如果政府大量投资实验发展阶段的创新研究, 会降低实验发展阶段的投资回报率, 挤出部分私人部门的投资, 从而并没有达到提高整个社会自主创新能力的目的。

在上个模型假设的基础上, 我们假设在市场中插入政府对实验发展阶段自主创新的投资, 假设政府投资的研发能力相当于N个企业家个体的投资, 从而将企业家和政府分别看作两个不同种群, 将政府投资实力看作N个企业家个体。在这里, 选择自主创新的企业家的数量n=M*p+N m′=M*p+N, 则参加自主创新的企业家成功的概率y′ (m′) =-am′+b (见表4) 。

从整个企业家群体来看, 企业家个体进行创新决策选择时, 不仅会考虑企业自身的特性, 还要考虑其竞争对手的决策。企业家个体之间相互不断的观察和学习, 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创新战略, 最后演化为一个稳定均衡状态。

企业家进行自主创新的期望收益为:

E′1=R1*y′-E (C) * (1-y′) =R1*y′-C1+C1*y′

企业家进行模仿创新的期望收益为:

E′2=R2

企业家进行创新的平均期望收益为:

E′0=p*E′1+ (1-p) *E′2=p* (R1*y′-C1+C1*y′) + (1-p) *R2

根据复制者复制动态方程, 可得:

undefined

当undefined时, undefined或p=1

当undefined时, undefined单调递增, 当undefined时, undefined单调递减,

所以, undefined是演化稳定策略。

同企业家自主创新的演化博弈模型中得到的p值相比较, 可以发现, 由于政府对实验发展阶段的自主创新进行投资, 企业家对自主创新投资的比例p值从undefined减少到undefined, 减少的企业的研发能力正好等于政府投资的研发能力, 政府的投资将企业的投资部分挤出, 从而并没有提高整个社会的自主创新的能力。

4 结束语

政府的创新政策不仅要加大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一系列创新政策来激励企业家对自主创新的投入, 提高创新效率, 增强创新能力, 增加创新数量, 最终实现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提高和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时, 政府应该调整R&D的投资结构, 更多的将R&D经费投入到基础研究阶段, 减少对企业投资所产生的“挤出”效应。

参考文献

[1]ARROW K J.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by Doing[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62, 29:155-173.

[2]ROMER P.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 Run Growth[J].Journal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 94:1002-1037.

[3]陈功玉, 闵晓平.研究开发投入的博弈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2 (5) :107-110.

[4]SEGERSTROM P S.Innovation, imit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ic, 1991, 99:807-827.

[5]MUNIAGURRIA M E, SINGH N.Foreign technology, spillovers, and R&D policy[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1997, 38:405-430.

[6]CHENG L K, TAO ZHIGANG.The impact of public policies on in-novation and imitation:The role of R&D technology in growth models[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1999, 40:187-207.

论声乐学习中的模仿与创新的重要性 篇10

“模仿”在辞海里是这样解释的:“依照一定的榜样, 做出类似动作和行为的过程。人在掌握语言和各种技能的过程中, 以及艺术习作的最初阶段, 都要借助于模仿。”声乐权威夏里亚平说过:“教师必须能够说清楚, 什么是他要求学生去做的事, 解释和模仿是所有声乐教学的基本方法。”笔者认为模仿在声乐学习中不是惰性、机械性的学习方法, 而是一种积极诚实的学习方法。尤其是在初学阶段应予提倡与正确引导,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入门, 更快地掌握基础知识, 它能使我们吸取前人的经验, 早日进入声乐艺术的殿堂。在声乐学习中, 注重模仿, 将有利于传承发展, 提高创新。

一、在模仿学习中入门

模仿虽是一种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 它同样也适用于现代声乐教学。模仿的首要任务是要使学习者尽早入门, 更快地提高。我国的戏剧、曲艺、山歌号子、民间小调传承都是口传心授, 这种方法代代相传。意大利美声学派的早期教学也是模仿式教学。在现代的声乐实际教学中, 声乐教师给学生做示范演唱也是在向学生进行模仿的启示。学生跟着老师的示范与磁带、光碟中的声音模唱, 照着做, 虽然是只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 但却是初级阶段很重要的一种练习方法。在这一阶段中, 学生应尽量“依样画葫芦”, 就像初学写字的人一样, 先从“描红”开始, 模仿得越像越好。到了学生对老师的范唱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在模仿中对歌唱的器官、气息、位置、共鸣等技能技巧有了一些体会, 并能较自如地配合, 较灵活地运用时, 学生还应加强理性的认识, 只有多分析, 多问几个为什么, 通过思考和反复地练习, 掌握好歌唱中控制运用各器官的方法, 才能达到理想的模仿。这一阶段的模仿学习时间是较长的, 也是模仿学习中打好基础最重要的阶段。在此基础上, 到了只要通过老师某一个手势、眼神或某一声乐术语的提示, 学生就知道, 老师是什么意思, 指的什么地方, 该怎样去做时, 就到了模仿学习的高级阶段。这时学生能基本体会到老师的要求、方法, 理解歌曲的风格、韵味, 在扎实模仿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悟性、理解, 去运用自己的声音, 自如地发展个性, 追求特色, 逐渐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 经过不断追求和不断地创新, 便有可能会成为极具个性特色的歌唱演员或歌唱家。

二、在模仿学习中找准自我

从学习模仿的初始阶段起, 学习者首先最重要的是找准自我位置。其一, 要正确估量自己, 清楚地认识了解自己的音色、音域、乐感及音乐素质等声音条件。如果你的声音粗犷、低沉, 就不要拼命去追求声音的清纯、亮丽。你的音域不宽, 不能唱高音, 就不要刻意地去追求音域的宽广。其二, 要找准老师, 千古名言曰:“师高弟子强”, 所以, 要拜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为师。老师会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体情况制定出具体的教学计划。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模仿学习, 是模仿学习中找准自我的有利保证。

当学习者找准了自我, 根据自身的条件、基础、艺术水准找准了模仿对象之后, 就可以去选择适合自己模仿的磁带、光碟。在模仿学习中, 通过分层次、分阶段的学习, 通过演唱者与老师、与范本 (磁带、光碟) 的不断磨合、不断领悟与消化, 通过由简到繁、循序渐进、持续不断的努力, 他们的发声器官就能凭借听觉的音响信号作出快速的反应, 从而, 由心理听觉来指挥生理的条件反射, 下意识地调节好发声状态, 逐渐形成好的歌唱习惯, 逐渐实现自己的梦想。

三、在模仿学习中掌握技能技巧

汉普尔认为:“对于优秀模式的模仿不会有什么害处, 只是不能机械的或奴隶式的模仿。”要认真分析模仿范本和歌唱家的演唱技法, 不能盲目地照搬和复印。在模仿者还没有达到一定水平时, 不要去盲目地发展个性, 过早地追求个性可能是没有根基的花朵。模仿学习首先要有敏锐的鉴赏能力。什么是好的、优秀的, 什么是不好的, 什么是坏毛病, 要分得清、看得准。好的方法, 好的特点可模仿学习, 不好的弃之、不可学, 千万不要优点没学到, 某些歌星的坏习惯、坏毛病却沾上了。例:有的学生认为某某歌星的声音有特点, 有沙哑的效果, 于是就捏着嗓子, 伸长脖子去挤压声带, 结果丢掉自己自然的声音和好听的音色。沙哑的声音学得有点像了, 自己的声带却受到了损伤。正像当年一曲电影插曲《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使多少盲目的模仿者, 唱哑了嗓子, 喊出了多少个“破锣式”的“哥哥”“好汉”。自然的声音不等于不要方法, 甚至可以说, 自然正是要靠“方法”才能得到的。在模仿中学习理解与掌握声乐的一些技能技巧:歌唱的意识与感觉, 内在的气质, 正确的发声, 通畅而又有支持的呼吸, 高位置与“关闭”集中的声音, “打开”与整体的共鸣, 音色与音质的变化, 情感的处理, 咬字吐字、归韵收音等等, 这些声乐上的技能技巧都可在模仿学习中学到并掌握。

四、在模仿学习中发展、创新

声乐的演唱风格、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不论何种演唱艺术形式, 发展到一定的阶段, 都会逐步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唱法、流派, 这就是在模仿传承的基础上发展, 提高创新的结果。声乐诸多唱法流派的产生, 是声乐艺术发展繁荣的必然产物, 如果我们的声乐演唱与学习总是寄托在无休无止的模仿上, 那只会成为古董, 尽管模仿达到惟妙惟肖, 甚至达到乱真的地步, 那也只是廉价的仿造品。模仿是为了学习先进经验, 避免走弯路, 缩短学习时间。模仿的目的是提高, 但模仿的出路在创新。所以我们在声乐学习中要培养自己的情操和美德, 提高我们声乐技巧和艺术修养, 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怀着创造精神去观察分析每个作品, 用创造的思维去表现处理每个作品。

我国许多老歌唱家都是在成熟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个性、特色, 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例:胡松华的赞歌、吴雁泽的号子、何继光的渔歌、才旦卓玛的藏歌、郭颂的船歌, 无不浸透着老艺术家们辛勤的汗水, 模仿传承, 锐意创新, 终成全国人民喜爱敬重的老艺术家。我国擅长多种演唱风格的通俗歌手刘欢, 他也是一个模仿学习、自学成才的佼佼者, 他在如何把民族风格恰到好处地运用到通俗唱法中去做得很成功。他的《心中的太阳》《少年壮志不言愁》《好汉歌》传遍大街小巷, 更可喜的是刘欢后来又在通俗、民族风格的基础上借用美声方法唱出了《千万次的问》等歌曲, 刘欢勇于模仿, 更敢于创新。上述例子, 都是模仿创新的典范, 也体现了声乐学习中模仿与创新的重要性。

上一篇:购物市场下一篇:防止裂缝产生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