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学发展阶段

2024-05-08

档案学发展阶段(精选十篇)

档案学发展阶段 篇1

近年来, 海洋科技档案归档工作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但在实践操作过程中, 尤其是在档案收集、整理与归档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归档材料的不完整现象, 很大程度上导致海洋科技档案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具体分析现阶段中国海洋科技档案归档工作, 主要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归档工作人员对档案工作重视程度相对较低。现阶段, 还有一些海洋科技档案馆际一些海洋科技人员甚至部分领导对档案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 档案意识相对薄弱, 很大程度上导致档案工作问题重重, 比如档案制度不健全、档案文件丢失等, 影响了档案归档质量 (1) 。

二是海洋科技人员对档案部门缺乏必要的信任。现阶段, 很多海洋科技人员在其科研过程中对科研项目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他们认为这些科研成果一旦归档之后, 可能会存在被别人利用的状况, 或者自己利用起来不方面等, 因此很多科研人员都不配合档案归档工作, 导致档案文件材料不完整、不准确。

三是档案管理部门自身存在一系列的问题。现阶段, 中国很多海洋科技档案馆内管理人员存在不稳定的状况, 管理人员流动性相对较大, 且很多管理人员业务不熟练, 缺乏必要的档案归档管理知识与技能, 同时很多档案归档工作人员自身思想政治水平相对较低, 导致整体档案管理工作缺乏严谨性。另外有些单位由于档案管理人员的频繁变动以及档案馆内部管理人员自身档案意识相对较弱等因素的影响, 在工作发生变动或者工作交接过程中不能严谨的行事, 导致档案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档案管理工作概念, 无法充分开展档案归档工作。甚至有些档案馆在交接工作过程中出现档案损坏、失真等现象, 导致部分档案文件材料丢失, 出现档案材料不完整的现象,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海洋科技档案管归档工作的持续发展, 给海洋科技档案馆带来了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 (2) 。

二、海洋科技档案归档工作的未来发展方向研究

一是突出档案意识培养, 强化海洋科技档案归档工作的科学发展。海洋科技档案归档工作要想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 需要重点突出档案的意识培养, 积极做好日常归档工作宣传, 加大相关内容与信息的宣传力度, 提高海洋科技工作者与管理者的档案意识, 让海洋科技工作人员清除科技文件材料在归档工作中的重要性, 以保证档案工作的有效发展, 充分提高海洋科技档案归档工作的科学发展。二是强调规范化的归档工作开展, 不断建立健全科技档案归档工作规章制度。现阶段, 一些海洋科技档案馆并没有建立并完善相关的制度, 因此归档工作缺乏一定的约束力。海洋科技档案归档工作要实现规范化发展, 首先需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中关于海洋科学技术研究档案业务的规范来建立并不断健全海洋科技材料的归档制度, 一些相对重要的项目, 要求先验收档案, 后验收课题, 以保证资料及时归档, 确保国有资料的安全性 (3) 。

三是重点展现出海洋科技档案归档工作的服务属性。要不断跟踪相关科研项目, 以有效指导归档工作的发展。海洋科技档案归档工作者要善于发现归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了解课题的进展, 主动联系课题组, 并与课题组进行协商, 以有效布置建档工作。另外在课题进行过程中, 归档工作人员也需要及时与课题组沟通, 了解文件的质量, 在课题任务将要结束时, 要对归档文件进行指导, 以有效提高科技项目的归档率。另外, 归档人员还需要以科技人员为主, 为科技人员提供方便, 一些科技人员认为文件材料在归档后会对其使用带来不便, 因此归档人员要充分考虑科技人员的这种心理, 事实上, 归档工作的规范进行能够有效的保证文件资料的完整性与准确性, 因此文件归档后利用会更加方便。这要求归档工作者要及时方便科技工作者的查询, 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建立网络检索平台, 以突出科技工作者的主体性, 推动归档工作服务属性的发挥。

除此之外, 海洋科技档案馆归档工作人员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以推动归档工作的规范化发展。

三、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 海洋科技档案馆归档工作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海洋科学研究的发展, 对归档工作的正确认识能够有效保证归档工作的规范发展。现阶段, 中国海洋科技档案归档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要充分认识这些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海洋科技档案归档工作实现规范化发展。

注释

1崔爱菊.海洋科技档案归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档案, 2005 (6) :42.

2王琳.海洋数字档案馆电子文件归档的主要问题[J].海洋信息, 2009 (3) :7-8.

档案升级阶段总结 篇2

一、档案管理工作:

1、设立档案室并配备专职档案管理人员;

2、制定了查借阅、保密、档案工作人员岗位职责等工作制度。

二、档案室的基本设备与装具:

1、有档案存放专用库房和档案工作人员办公室,安全系数高;

2、库房配备灭火器、空调、温度计等设备,并准备在明年购入去湿机以完善档案室内的设备与装具,目前去湿机已经申报采购计划。

三、档案业务建设:

1、建立了档案电子数据库,较为及时的归档各类文件,争取做到无积存零散文件,档案整理符合质量要求;

2、对档案进行分类整理并细化归档工作;

3、目前档案整理归档工作已进行到2010年度档案的整理和录入归档阶段,由于建站以来存档的文件较多,计划在完成2011年度档案归档工作后,对以前的归档文件进行检查、修正工作。

四、存在问题:

由于档案室管理人员经验不足,掌握的档案管理专业知识有限,对档案管理业务不够了解,力量薄弱。应加强档案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档案学发展阶段 篇3

【关键词】电子档案袋 发展阶段 教育应用

一、电子档案袋及其应用现状

随着数字化工具被广泛地使用,对电子档案袋的研究兴趣如雨后春笋般的蜂拥而至,变得无处不在(Scott, 2010)。它已被广泛地应用在西方教学领域,尤其是在教师的成长和反思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Batson (2002) 曾归纳说,电子档案袋的展示学习作品,记录学生成长和储存网络信息的功能使学生更容易向别人展示自己的作品和记录自己的“电子化”成长。

二、电子档案袋的定义

“什么是电子档案袋?用它做什么?”由于其使用的领域不同,其定义也未能得出统一确定的结论:一方面,它像一个电子收集袋;另一方面,它能“对观众讲述无穷的故事。”

Butler (2007)定义电子档案袋为“一种能显示使用者随时间学习的电子收集设备”。 它可以和具体的学习领域相联系,使用户能够展示自己的写作样本、视频、照片、评价和反思。Cambridge(2008)认为电子档案袋是一组由电子技术收集的真实活动、行为反思和反馈互动的实践活动。Oner和Adadan(2011)解释说,基于网络的电子档案袋不仅能提供丰富的在线资料,还可以享受网络提供的随时、随地获得即时反馈的能力。

三、电子档案的发展阶段

经过分析档案袋和电子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经历后,Barrett(2000,1999)总结了电子档案袋的五个发展阶段及其支持的网络技术:1. 定义档案袋使用环境或目标:所有文件以数字格式存储在硬盘驱动、局域网服务器或软盘上。2. 工作型档案袋:档案袋数据以结构化的形式呈现:数据库、幻灯片或HyperStudio模板。它们被存储在硬盘、软盘、Zip或局域网的服务器上。3. 反思型档案袋:文档可以通过便携设备上的“超链接”使用Adobe Acrobat交流访问。4. 连接型档案袋:文件被转译成以“超链接”连接各标准、作品和反思的HTML语言。5. 展示型档案袋:由多媒体编辑程序组建而成,数字声音和视频被转换成数字格式并压缩到到CD-R/ W或张贴到万维网上。

四、基于微博的电子档案袋的教育应用

档案袋在教学中作为一种形成性评价手段得到了大力倡导,使用档案袋可以收集事实,系统地评价学生的学习并将结果展示给其他人。电子档案袋相对于档案袋来说,更能使这种评价以多元的模式实现: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师对学生的一元模式,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由一元变为多元,任何人,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可以浏览和评论使用者的档案袋;网络的便利储存使学生和教师更加注重学习的过程性而不是终结性,评价也不仅仅只是针对学生的成绩而是注重其在整个过程中的能力;电子网络技术支持的碎片化和情景化的学习和评价模式更能激发学习者的使用兴趣。

其次,电子档案袋鼓励学习者以递归型或循环型的学习模式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反思能力。制定目标计划,为完成目标付出努力,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修正反思并制定下一个学习目标计划。通过档案袋的使用,学习者能更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实际来分析整个学习过程,而不是通过简单的记忆和重复来管理档案袋。当学生的学习作品和成长记录得到公开的浏览和反馈时,学生“think outside of the box”跳出禁锢的盒子思考,从自己档案袋的评价中批判性地、持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结论

在网络环境下实施电子档案袋辅助教学的模式不断被创新和发展,其已经成为记录学习成长,有效评价的重要网络辅助工具。电子档案袋的应用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还能以移动学习的方式扩展外界接口,发挥更好地效果。

参考文献:

[1]Scott S G.Enhancing reflection skills through learning portfolios: An empirical test[J].Journal of Management Education,2009.

[2]Batson T.The Electronic Portfolio Boom: Whats It All About?[J].Syllabus,2002,16(5): n5.

[3]Butler P.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portfolios and electronic portfolios[J].2007.

[4]Cambridge D.Layering networked and symphonic selves:A critical role for e-portfolios in employability through integrative learning[J].Campus-Wide Information Systems,2008,25(4):244-262.

档案学发展阶段 篇4

一、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共存的现状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文件的产生方式越来越多为电子文件, 电子档案也随之产生, 形成了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共存的局面。这种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共存的状态被我们成为“双套制”, 这种模式下的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是一对一存在的, 是同一份文件依托不同的两种载体进行存储和利用。实现“双套制“的主要途径一是由计算机先生成电子文件, 再通过打印形成纸质文件, 二是将纸质文件通过扫描等手段进行数字化处理, 形成相应的电子版本。

二、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关系及共存原因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将共存于世, 完全实现“无纸化”要经历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主要是因为电子文件目前还存在诸多弱点, 比如电子文件的信息具有易更改性, 电子文件在起草过程中或进行其他处理时可以随时随意更改, 而且更改后不留任何痕迹, 这就使电子文件的安全得不到完全保证, 纸质文件在很长时间内还将作为最为重要和可靠的依据凭证存在。并且目前用纸、笔记录社会活动的行为还大量存在, 一部分档案还是主要以纸质为载体存在, 并且很难转化为电子文件。比如领导亲笔签批的重要批示, 一些手稿、会议记录, 书画作品等。

但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双方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 变化的总趋势是从纸质文件为主到以电子文件为主。原因主要有:一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使得越来越多的文件的最初形成状态就是电子文件, 并且电子文件的信息与载体的可分离性还有信息的共享性, 使利用者能够随时随地检索利用, 并实现信息共享, 这种极大的便利促进了电子文件的大量产生。二是一些电子文件无法或者很难转化成纸质文件。比如一些电子文件包含的信息太多, 纸张难以承载, 或者没有必要全部转化, 造成资源浪费, 像一些勘测数据, 活动照片等。还有一些电子文件的信息形态无法在纸质载体上呈现, 比如视频、声音等。还有部分文件结构复杂, 无法在平面上记录, 比如大型数据库、超文本文件等。随着科技的进步, 今后会有更多的只能以数字形态存在的文件, 结构也会越来越复杂, 也就决定了今后电子文件的比重会越来越大, 将占据主导地位。

三、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共存阶段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1、对电子档案认识不足, 收集不完整。

电子文件是新生事物, 人们对它的功能和作用还没有充分的认识, 特别是熟悉传统纸质档案管理模式的档案工作人员, 往往没有及时转变观念, 把更多注意力放在纸质文件的归档管理上, 对电子文件不重视或者有所疏忽, 造成电子文件收集不完整、不齐全、不规范或者收集过程中造成不必要的重复和资源浪费。以我们学院为例, 各个档案形成部门先由计算机形成电子文件, 但没有实现同步管理, 在归档时将电子文件打印成纸质文件移交给档案部门, 并没有按照《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对电子文件进行保存, 有的甚至被删除。档案部门进行归档以后, 需要再对纸质文件进行数字化处理, 进行扫描, 再转化为电子档案, 不但造成时间、人力、财力的浪费, 还影响了电子文件的广泛应用。

2、电子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

纸质档案在过去一直作为档案管理的主要模式, 从接收、整理到利用、鉴定已经构成一套完成规范体系, 但电子文件载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与纸质档案的本质不同, 所以这种规范不适用于电子文件的归档。而现今电子文件管理制度还存在不严密、不健全的地方, 也没有严格的管理程序来保证电子文件的凭证作用。

很多单位的档案馆 (室) 也没有针对本单位情况建立自己的电子文件归档制度, 电子文件归档的完整性、安全性得不到保障, 造成电子文件存储分散, 甚至容易丢失。

3、档案工作人员素质导致电子文件归档环节出现问题。

电子档案的兴起对档案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部分专兼职档案工作人员没有及时转变工作思路, 对专业技能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掌握不足, 给电子文件归档造成麻烦。比如部分档案工作人员不能熟练掌握电子档案管理软件的操作。以某学院为例, 电子档案形成部门的档案工作人员不能掌握数据库录入及电子文件上传技术, 使得本部门形成的电子文件不能及时归档, 给档案收集部门造成很大压力。

四、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共存阶段的综合管理

1. 提高思想认识, 强化并存阶段电子文件管理制度建设。

加强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工作, 是新形势下档案工作适应现实需要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 加强宣传, 争取人们对电子文件管理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为开展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改变目前电子文件管理薄弱的现状, 必须在提高认识, 争取外部保障的同时, 切实加强制度建设, 以此规范工作内容、程序, 明确工作要求和职责。对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从收集、归档到移交进行集中统一管理, 全程管理和控制, 将其纳入同一管理系统, 维护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 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 确保内容完整齐全、保全安全。

2. 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档案工作者的技能和素质。

档案人员要适应信息技术和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 做好知识更新, 除提升档案专业水平外, 更要不断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吸收和运用。首先, 档案工作者要加强对并存阶段的档案管理方法的研究, 比如电子文件的归档立卷方式、整理规范、安全保障等问题。其次要熟练掌握计算机, 提高现代化信息水平, 不仅仅包括基本的计算机操作, 还包括传输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和管理技术等的基本理论和运用知识。了解档案管理软件系统的详细操作, 积极参与到电子文件的形成、保管和认证过程中, 以保证文件的及时归档、目录编定、文件上传以及数据库维护工作的顺利完成。另外, 档案工作者还要具备先骨干的法律知识, 因为电子档案的安全和利用都需要法律的支持。

3、加强档案数字化建设, 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

从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此消彼长的关系看出, 将来电子档案会占据主导地位, 因此当前在做好传统档案管理的基础上, 档案的现代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档案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加快档案的信息化建设, 必须积极推进档案数字化进程。要求档案人员不仅要切实落实“纸质档案材料和电子档案材料同步归档”的原则, 将当前产生的电子文件及时同步归档, 还要求我们对馆藏的传统纸质档案进行分析, 分批地将利用价值大、保管期限长的文件通过扫描等手段进行数字化, 转化成电子文件。在档案实现数字化的基础上, 依托管理软件作为平台, 逐步实现网络化应用和服务, 满足档案用户的多元化需求。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教学评估档案目录 篇5

1、职业道德

1、学期工作总结一份;教师考勤记录,学期出勤率。1-

2、教师工作量表。

2、专业水平

1、学历资格。教师学历证书;学历进修证明书。

2、教学技能。普通话证书;教具和课件获奖证书等。2-

3、教学能力。各级公开课、研讨课获奖证书等。

4、作业指导。作业反馈、矫正记录(作业批改手册)。2-

5、教学质量。教学质量量化登记表,教学质量分析报告书。

3、专业发展。

1、终身学习。学习计划、学习资料;学习笔记、心得体会等。3-

2、转变观念。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相关笔记。3-

3、反思交流。教学反思笔记。

4、研究行动。典型课例设计;听课评课笔记;课堂疑难问题记录和解答;教学论文、教学故事等。

5、研究能力。校本课程教材。

6、创新成果。指导学生实践创新成果的证书。

4、课堂教学。

1、教学设计。设计的教学通案和个案。

2、教学实录。典型的课堂教学实录和评议。

教师专业发展及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篇6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专业发展阶段

一、前言

综观我国现时代的教育,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大部分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的,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他们是教学质量的直接责任人,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职业不仅具有“育人”的职能,同时也具有高度的“育己”精神。只有教师具备高度的“育己”能力,才有可能更好地达到“育人”目的。随着科学、经济、技术、环境等日益影响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国家、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个合格的教师需要具备普通文化知识、所教学科的专门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高要求促使教师本人及相关教育机构开始关注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师的专业发展在近年成为了教育界的热点。

二、教师专业发展概述

国内外的教育学者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有不同的看法,因而对于“教师专业发展”一词也有不同的理解。总体而言,专业发展指的是人們在自己岗位上所取得的发展。就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有以下不同论述:

霍伊尔(Hoyle,E.)将教师专业发展定义为:在教学职业生涯的每一阶段教师掌握良好专业实践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富兰和哈格里夫斯( Fullan,M. & Hargreaves,A.)指出教师专业发展指通过在职教师教育或教师培训而获得的特定方面的发展,也指教师在目标意识、教师技能和与同事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全面的进步;

格拉特霍恩(Glatthorm,A. )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由于经验增加和对其教学系统审视而获得的专业成长;

佩里(Perry,P)提出教师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个人在专业生活中的成长,包括信心的增强、技能的提高、对所任教学科知识不断更新拓宽和深化以及对自己在课堂上为何这样做的原因意识的强化;

综上而言,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仅指教师教学技能的不断进步和提高,而且是教师在知识、理念、能力、情意、信仰等多个层面的发展,大致涵盖专业知识、专业知能和专业精神,是教师在教育制度、教师教育制度、教师管理和评价制度、教师文化等外部条件的支持下,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和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知识,改进教育教学实践,促使其专业知能、专业情意、专业自我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活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教学技能,实施专业自主,体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从教素养的过程。

三、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由上可知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甚至是终身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动态的、处于不断变化和革新的过程。这需要教师具有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意愿,具备自主思考及规划职业生涯的能力。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使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的研究成为必然。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学者费朗斯.福勒(Fuller, 1969)对职前教师的培训做了调查,提出了著名的教师关注阶段论揭开了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研究的序幕。他把职前培育的教师发展阶段分为:教学前关注(教师们仍然扮演学生角色,对教师角色仅处于想象,没有教学经验,更多的是关注自己。),早期生存关注(教师们开始关注自己的生存问题,包括关注班级管理、对教学内容的精通熟练,领导的评价、学生与同事的接纳等。),教学情境的关注(此阶段教师较多关注教学所需知识、能力与技巧,以及尽其所能地运用于教学情境中。),关注学生(这个阶段教师开始关注学生的学习、社会和情感需要以及如何通过教学更好地影响他们的成绩和表现。)。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一批学者,伯顿(Burden)、纽曼(Newman)、皮特森(Peterson)等以资料的搜集、整理为基础推动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研究,他们将教师的专业发展分为了三个阶段:求生存阶段(教师从教第一年,关心的是班级经营、学科教学、教学技能的提高,教学内容的了解,作好课程与单元计划及组织好教学教材,作好教学工作。),调整阶段(教师从教2-4年,进一步了解教学并寻找新的教学技术,以满足学生更广泛的需要。),成熟阶段(从教5年或以上,有了安全感,能处理教学中所发生的任何事情,更关心学生,教学经验更丰富。)。

20世纪80年代,美国教授费斯勒和克里斯坦森( Fessler &Christensen,1985)历时八年,提出了动态的“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周期模型”,在该模型中他们将教师的专业发展分为了八个阶段:职前期(教师角色的准备期,即教师的培养期。),职初期(教师努力学习教学日常工作,寻求学生、同事及领导的认可。),能力建构期(教师努力积极寻找新的资料、方法和策略,学习欲望强。),热心与成长期(教师已经具备较高教学水平,仍不断寻求进步,热心成长。),职业挫折期(教师工作上遭遇挫折,工作满足度下降,有时出现倦怠现象。),职业稳定期(教师只做份内工作,不主动追求教学专业上的成长,缺乏进取心。),职业消退期(教师准备离开教育岗位的低潮时期,带着美好回忆或者是苦涩离开教育岗位。),职业离岗期(教师离开教职岗位时期。)。

在以上各国教育学者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研究的基础上,后续的学者继续了对这一专题的研究,如休伯曼(Huberman,1993)提出的“教师职业生命周期论”将教师职业生涯归纳为五时期:入职期,稳定期,实验和重估期,平静和保守期,退休期;司德菲(Stetty)提出的“教师生涯发展模式”,将教师发展分为五个阶段:预备生涯阶段,专家生涯阶段,退缩生涯阶段,更新生涯阶段,退出生涯阶段;加拿大学者提出的“教师职业成熟阶段”等。这些理论都从不同侧面描述和研究了教师的发展轨迹和表现特征。

四、启示与思考

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它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创造性,在当前知识经济的时代,教师要想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能,更好地创造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就必须清楚地了解、设计自己的职业发展路线,提升自己的专业规划意识和能力。科学划分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有助于帮助教师明确不同时期的任务和目标,确定努力方向,使其积极地面对各阶段出现的问题,实现发展目标。同时有助于教育界的相关部门和领导根据各阶段教师的发展特点,实施相应的措施,使教师更好地过渡每个阶段,成就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不仅仅是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学校发展的需要。

通过以上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的阐述,我们可以发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不平衡的,是一个漫长的、动态的过程,有高潮也有低谷,并且还在每个阶段表现出不同的问题、需求、心态和发展的策略。从个体角度看,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貫穿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甚至生命全程,每个人都有终身发展的任务与意向;从整体上看,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又是一个不断分化、分流、分置并构成教师层级体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展动机,有不同的发展条件,有不同的发展速度,当然也会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不同的发展结果。教师在从教中应该认识自己的角色,进行自我评价,定位自己的专业发展阶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规划。

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仅是教师自身的行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教育的社会功能,教师的社会形象和和角色规范,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甚至家庭状况等都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因素。只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结合起来形成合力,深入了解教师专业发展阶段,了解各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特征和发展需求,制定并形成个性化的发展激励机制,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整个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1】王健.论教师职业生涯规划[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

【2】杜雯.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研究述评[J].教育理论研究,2011 .

【3】卢真金.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模式、策略再探[J].课程·教材·教法,2007.

【4】潘超炜.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与激励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2009.

浅谈施工阶段档案资料的管理 篇7

1 监理资料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

1.1 开展监理工作的依据——监理资料档案

建设工程监理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工程项目的目标控制, 而控制的基础是信息。这些信息包括项目工程涉及的国家政策法规、工程合同法律文件、设计勘察文件、监理工作指导文件、施工单位管理体系文件、工程监理记录、监理业务工作记录、往来文件等。对这些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和传递, 以监理文件档案资料的形式进行管理和保存, 只有得到这些及时、准确、可靠的信息, 监理工程师才能实施有效的控制。[1]它们是监理工程师开展监理工作, 进行建设工程进度、质量、成本、安全等目标控制必须使用的依据, 是建设工程监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

1.2 监理基础工作和成果的详实记录——监理资料档案

不同于工程勘察、设计和建筑施工, 工程建设监理是一种软服务。“以事实为依据, 用数据来说话, 以规范为准绳”是监理工作重点强调的内容。监理资料档案详实记录了工程建设过程中监理人员所进行的监理工作内容, 如实反映监理工程师在建设项目管理中的作用;体现了监理人员的工作成果, 考察监理工作是否到位;也是监理在工作中可查询的文字依据, 具有可追溯性, 评价监理工程师处理问题的方法是否公平合理等, 从而作为衡量监理服务质量高低的标准之一, 并在确定监理活动效果的同时, 体现监理工作的价值。

1.3 工程施工过程的真实记录——监理资料档案

监理档案是工程建设的全方位写照。把监理过程中各项工作中形成的全部文字、声像、图纸及报表等文件资料进行统一管理和保存, 它全面、真实反映工程建设的进展情况, 从而确保文件和档案资料的完整性[2]。也包括对施工资料的监理, 是施工过程每一工序、分项、分部工程的实体质量的真实记录文件, 是工程评价、评估验收、总结工程质量和工程责任事故处理的重要依据, 也是工程在交付试验后运行、维修、保养、改扩建的依据。

1.4 明确工程参建各方责任的重要证据——监理资料档案

施工监理是一个既相对独立, 又与施工单位和业主密切联系的工作系统, 由于监理站在公正的第三方, 比较客观。因此, 监理资料档案管理也要客观公正, 完整、详细、具体, 要求实事求是, 客观准确, 如实反映工程实际情况, 全面地填写、收集和整理各种监理资料, 不漏项, 是追溯工程建设过程的主要证据, 监理资料档案管理工作是建设工程“三控、两管、一协调”中“信息管理”的重要内容, 是监理人员必须进行的工作。因此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乃至工程交付之后, 如果出现的某些问题, 可以通过查询监理资料找出有关依据, 明确各方责任, 解决存在问题。

2 监理档案管理优化措施

2.1 加强相关知识学习, 提高全员档案意识

[3]要求每位监理人员都要了解资料工作, 普及资料工作知识, 使大家认识到资料工作的重要性, 齐心协力共同搞好监理资料的管理工作。通过开展档案知识答卷、印发档案知识手册等活动, 逐步提高监理人员的档案意识, 使监理人员从了解档案工作的重要性, 理解档案整理规范要求的缘由, 认识到档案的真正价值, 懂得档案“要到用时方知贵”的道理, 到支持档案工作并最终发挥每个监理人员的作用, 共同做好档案工作。

2.2 抓好人员管理, 健全管理制度

重视监理档案管理工作, 对工程建设各阶段档案资料进行有序的管理, 保证归档文件材料及图纸的准确、齐全、规范。首先要抓好人员管理, 成立以工程项目总监为责任人的档案工作领导小组, 加强组织领导, 明确档案管理职责, 设置专职档案监理员, 细化每个人在工程档案形成过程中各自应承担的职责, 档案工作摆在议事日程, 在人员配置、资金运用和管理条件上给予支持, 提高工程质量监督站的综合管理水平, 并将档案工作纳入工作责任制, 加大考核力度。

2.3 确定档案归属和流向, 履行监理职责

工程监理要积极协调业主、施工和设计单位, 确定工程建设档案的归属和流向, 明确各单位的归档移交范围。加强对施工单位档案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 制定详细的、可操作性的监督档案管理工作标准和要求, 规范监督档案的归档程序, 并完善档案验收检查制度。配合业主单位成立由监理、设计、质量、档案、计量、物资、工程等各专业组成的档案工作组, 加强监督档案归档工作的检查和考核、定期公布检查结果, 对归档比较齐全的应给予表扬或奖励, 对于监督档案考核, 应纳入工程质量监督站的岗位目标责任制。[4]

2.4 深入工程现场, 掌握第一手材料

一套完整、准确的工程监理档案, 光靠监理人员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是不够的, 还要求监理档案员必须深入实际并服务全程。一是遵循基本建设程序, 拟定档案归档计划并付诸实施。对不同类型的工程项目, 建立不同的归档计划。对于建设周期长的大型项目, 高层建筑和市政工程, 可按照单位工程, 建档立卷, 或由质量监督工程师根据工程实施阶段的监督工作情况进行归档。二是跟踪服务, 增强参与意识, 监理档案员应该深入工地现场, 随时进行服务, 增强参与力度, 掌握第一手材料。

3 结语

建立资料档案是工程项目建设的历史记录, 是各项工程施工的真实写照, 是今后安全运行、维修、管理和改造的重要依据, 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监理资料是在工程监理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工程的工期越长, 规模越大, 技术越复杂, 监理资料就越多。

摘要:监理资料档案管理是建设工程信息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也是监理工程师实施工程建设监理、进行目标控制的基础性工作, 同时又是工程项目监理组的管理水平、人员素质和监理工作的质量高低、好坏的确切反映。本文将对施工阶段监理档案资料的管理进行探讨。

关键词:施工阶段,监理档案资料,管理

参考文献

[1]刘芷辰, 杨静, 黎亮.浅谈施工阶段监理资料的编制与管理[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08 (3) .

[2]王怀栋.监理资料存在的若干问题与整改对策[J].建设监理, 2008 (9) .

[3]李帅.浅谈如何做好施工阶段监理资料的管理工作[J].现代经济信息, 2009 (19) .

[4]冯海珍.项目施工中资料管理的问题及检验措施[J].科技资讯, 2009 (21) .

档案学发展阶段 篇8

一、现阶段我国档案管理的条件及现状

(一)档案管理制度需要加强。

现阶段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存在较大的问题,缺乏收集的力度、材料质量差。首先,在归档收集方面的制度就不健全,执行力度不够。有些管档部门没有自己的实施细则,内容不具体、不全面,只是简单的照搬中组部下发的《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规定》。有些管档部门虽然形成了自己的制度,可在执行上还是存在不严格遵照的现象。归档工作被动、不及时。其次,归档材料收集方面也存在不全面和不准确等问题。尤其是交给人才交流中心代管的人事档案,职工考核材料、人员鉴定材料和反映个人能力水平的材料等,不能及时收集入个人档案中。在各种内部和外部的影响因素下,保存在来的档案纸张单薄,保管不当,出现纸张破损、发黄、褪色、变脆、虫蛀现象,以及纸张规格不统一,甚至有些材料没有盖章等问题。

(二)人事档案管理方法的不适应。

现阶段实现档案给随人走的传统管理方法受到实际情况的制约,很难实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员流动率越来越高,人档分离现象也变得越来也普遍,尽管我国对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作了规定,实施了《干部档案工作条例》、《企业职工档案工作规定》,可是在实际操作中流动人员与管理部门在具体操作与要求方面存在诸多矛盾和分歧。甚至有些单位为了留住人才,以档案为要挟,造成了弃档现象日益严重,淡化人事档案的呼声越来越高。

(三)传统档案管理模式的缺陷。

传统的档案管理,就是以纸质、照片、录音、录像等载体作为档案管理的实体,以手工操作为主完成档案的收集、整理、编目、鉴定、保管、编研、统计和提供利用等方面的档案管理过程,其工作量巨大,步骤之繁琐。因为存储量大,档案管理部门不能对已经归档的档案材料,进行信息的提炼和加工处理,档案信息资源在很大程度上被闲置甚至浪费。

(四)电子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应适用于档案管理工作中。

现阶段,人类社会已经从传统的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迈出了一大步,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具有潜力的生产力,信息资源已经被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范畴内,现代发张水平与综合国力的判断也体现在信息化水平上,信息资源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资源。那么,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经脱离了数字化档案管理的要求,电子档案已经逐步的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发挥作用,这种新的趋势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的管理技能,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找到一种好的方式将档案管理模式进行一次转型是现阶段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

(五)实现档案信息化的必要条件。

一是网络系统。包括局(馆)局域网的建立、与政府信息网的链接、与Internet网的链接三部分内容。网络系统建设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条件。二是档案信息网站(网页)的建立。档案信息网站,是档案信息资源得以输出、交流和利用的公共平台。因此,档案信息网站的建立,是档案信息化最终成果的体现。三是计算机设]。满足数量要求和配置要求的计算机设备,是能否开展并实现档案信息化的基础。四是档案管理应用系统。要具有统一数据结构的档案管理软件。要从全市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角度出发,统一档案数据结构,以确保档案数据的传输和使用。五是完善的档案数据库。通过对档案的数字化处理,不断形成内容丰富和完善的档案数据库,是实现档案信息化的重要过程。档案数字化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第一,馆藏档案目录数字化;第二,馆藏档案原文数字化;第三,立档单位数字化目录与文件的接收。

二、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档案管理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置、管理和提供利用服务。换句话说,档案信息化是指档案管理模式从以面向档案实体保管为重点,向以档案实体的数字化信息这种主要形式向社会提供服务为重心的转变过程。这个定义提出了四个要求:一是要实现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二是要实现档案信息接收、传递、存储和提供利用的一体化;三是要实现档案信息高度共享;四是要实现档案管理模式的变革。

(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信息化是指以计算机为主要智能化工具培养和发展新的生产力,实现社会发展推波助澜的功能。智能化的生产工具目前是以计算机互联网形式体现的,它并不是孤立分散的存在,而是一个具有庞大规模的、自上而下的、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这种网络性生产工具将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将使人类社会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由此,档案的信息化即是指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档案管理模式。

(二)档案信息化的内容。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系统及其应用。二是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包括:纸质档案的数字化,纸质文件缩微胶片、录音、录像等载体的数字化,电子文件的档案化。数字化,是通过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以及与之相关的软件技术,对档案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的工作过程。三是标准规范建设。包括:管理性标准、业务性标准和技术性标准。四是应用系统建设。应用系统建设指的是档案管理软件,一般应具备收集系统、管理系统、利用系统等三大模块。五是人才队伍建设。包括: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型、技术型和复合型人才。

(三)档案信息化的建设。

现阶段,我国档案管理存在着上述一系列的问题,也面临着很多机遇与挑战。因此,档案信息化管理应该有针对性的开展建设。

1.提高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度。档案管理是一个由上而下传达执行的过程,为彻底加强档案信息化的意识,首先应该从各界领导开始。所以应该提高个别领导的档案重视程度,由上到下,实现整个社会的档案信息化。2.创新档案信息管理技术。实现档案信息化必然离不开技术建设这个硬件,同时提高并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额综合素质。顺利开展并实现档案信息化建设与档案工作队伍素质的提高密不可分。为此,也要加强对档案基层工作人员的培训,掌握现代管理工具、具备现代信息意识的高标准和严要求,这些将在今后建立现代化档案馆的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3.档案管理理念的升华。档案管理可以视为向社会大众展开的服务,也可以划分为社会统筹方法。档案管理者要有为大众服务的意识,在此意义上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实现档案资料的鲜活性,积极采用数字化技术实现档案信息的高密度存储,应用网络技术使围绕档案信息开展的各种活动延伸到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

三、档案信息化的管理

档案是对每个存档人基本信息的记录,是在存档者高度信任的前提下把个人的一部分隐私交由档案管理者负责管理的行为。所以,我在在推进档案管理方面除了信息的管理,也要强调安全、维权的管理意识,保证档案信息化的高效化,更要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化。。管理档案信息化,是与档案信息化齐头并进的重点工作。

档案管理工作内容包括: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和提供利用等内容。档案管理工作繁琐而复杂。由于档案的内容关系到国家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所以中外任何国家对档案管理都有一定的保密要求,一部分档案不对外开放,而多数档案则要在规定期满后才开放。这种机要性也是档案管理工作的一种性质。随着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发展,也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带来较大的影响。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大众提供档案信息,从而使档案的先关记录为社会服务,为使档案管理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信息化的管理管理工作是现阶段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社会对档案需求的满足程度取决于档案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则要适应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二者处在从不适应到适应的不断矛盾过程中,从而推动档案管理工作向前发展。从几千年档案管理的历史来看,档案管理是由非独立系统到独立系统、由简单管理到复杂管理、由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由手工管理到计算机管理、由封闭系统到开放系统而发展的。系统的结构是根据这一目的而设置。档案管理工作每项工作都不可或缺,并其先后顺序不容打乱。它们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为实现档案管理系统整体功能而发挥各自的作用,同时也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例如价值鉴定工作有时与收集、整理工作结合进行,甚至在文件立卷归档时就进行初步鉴定。档案是历史的见证,反映一定时期的历史事实,因此维护档案内容的真实性,是档案管理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档案管理系统是国家文献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构成整个社会的科学能力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社会信息系统的基石。档案管理对团体的工作及生产具有意义外,对社会的发展也有深远影响。

从现阶段信息技术的发展模式,我们所探讨的档案信息化主要体现是实现电子档案的存储。然而电子文件的存储就对计算机硬件环境有极高的要求,更多的依赖计算机的软、硬件设备进行管理收集、归档、利用的技术性,其形成的整个过程由一系列严密的电子文件技术标准作支撑。所以档案管理制度的标准化,实施细则的规范统一化,才能保证档案信息存储、交换的顺利进行。而从保密和安全的角度来看,电子文档的安全性要求很高,一是存储信息的安全,一是利用信息的安全。有必要采用有效的措施和技术手段,建立档案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在技术安全管理方面,保证信息使用的安全。访问电子文档可以设定权限和监控,采用身份认证技术防止非法访问,在某一个结构的网络和不安全的网络之间设置障碍阻止对本机信息资源的非法访问。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已经为档案信息化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只有跟进时代发展的步伐,尽快利用先进的技术实现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摒弃过去传统的工作模式,才能更快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而真正实现了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可以提高对社会大众的服务质量,也可以解决档案委托人与档案管理人之间的矛盾分歧,不用担心蔑视和私扣的一些列风险,真正享受到信息化带给我们的便利和快捷!

参考文献

[1]刘三星.ASP开发B/S模式的Web数据库网上教学系统[J].微计算机信息.20061:03).

[2]潘文林.高性能C/S结构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法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1).

[3]易法令,王同喜.基于SQL Server的LAN办公系统的开发应用[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06(01).

[4]闫格,郑艺峰.一种中小型局域网的智能化管理与维护方案的设计与实现[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4).

[5]董其军.基于SSL协议的数字图书馆用户访问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5(12).

[6]郭永健.高校图书馆无线局域网的安全与管理解决方案[J].图书馆学研究.2005(12).

[7]黄秀云.简论如何加快和完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06).

[8]周映艳.谈中小企业数字档案馆建设应考虑的几个问题[J].经营管理者.2012(02).

[9]姜宏.寇纪淑等“.ERP中应用事件参与模型的动态企业建模构想”[J].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2001.34(1):115-118.

谈现阶段我国档案服务能力的建设 篇9

1 档案服务能力的涵义

档案信息资源是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原始数据, 是国家怎样发展、如何发展的有效凭据, 它涵盖着我国的信息资源、知识资源、文化资源、记忆资源、历史资源等重要的资料。最近几年, 人们越来越重视档案信息为我们所创造的利益。档案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地位和价值已逐日提升。

在档案事业迅速发展之际, 社会各界对于档案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谓档案服务能力, 就是相关部门对档案资源进行收集并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价值, 以推动我国各项产业的发展。

我国各项产业的飞速发展以及信息网络的普及, 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拓宽档案领域、提升我国的档案服务能力为我国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档案工作是我国信息工作的重中之重, 而提升档案服务能力是该项工作的终极目标, 从而实现为国家、社会、单位和群众提供更广的信息交流平台, 档案服务是档案工作。

最终的目的, 因而提高档案工作的服务能力, 谋划新思路, 展现新理念, 成为档案事业新时期发展的战略选择。

在互联网通信进行信息沟通和交流的这一大环境下, 传统的档案信息经营模式已经不能有效的服务于社会, 对档案机构进行体制改革, 寻求高效的档案信息的新思路和新理念, 是我国档案工作发展的趋势。

2 新形势下我国档案服务能力发展的趋势

2.1 服务方式趋向于主动性方向发展

传统的档案信息的服务方式是被动的, 不能满足各项产业高速度发展的要求, 档案信息服务的方式朝着主动向趋势发展只是早晚的问题。自从我国开始设立档案信息机构以来, 我们一直在被动的对档案信息进行利用, 什么时候我们马上要用到什么信息, 我们才会想到去档案信息资源里去搜寻一下, 这从根本上阻碍了我国各项产业的进步和发展, 因为机遇往往是需要我们主动去争取才能得到的, 而这些机遇往往潜藏在档案信息资源中, 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档案服务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主动出击, 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 寻求自身的发展。

所谓主动出击, 一方面我们可以先掌握档案使用者对档案信息的需求情况, 也就是先调查在我国各项产业高速发展的当下, 人们到底需要什么种类的信息为其服务, 为其创造更大的利益, 从而具有针对性的为档案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应的信息资源, 即使档案信息自愿地利用率提高了, 也使档案信息的价值的体现达到最大化;再者, 我们要加强对档案信息资源、档案服务能力的宣传, 虽然我国成立档案机构的时间较早, 但是不是自从其建立就被大家所利用和认可, 在传统的档案经营体制的运作下, 档案信息并没有发挥较大的服务能力, 人们对于档案残存的记忆无非就是国家机密、企业机密等等, 这就观念往往使人们不能清晰的对档案信息有正确的认识, 这种“机密”感让很多人都望而却步, 档案信息自然就失去了其服务能力, 所以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档案服务能力的宣传, 让人们明白档案机构到底是干什么的, 档案信息到底对他们有什么作用、到底能创造什么价值、创造多少价值。

2.2 服务手段趋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必然会引起档案机构的体制的改革, 档案信息的服务手段势必要朝着现代化的模式发展, 原始的档案信息要求的是字据, 而在快节奏发展的当下, 查阅文字版的档案信息的服务手段已接近淘汰的边缘, 利用互联网进行档案信息的传播和利用是在必行, 档案信息以网络技术作为新形势的服务手段将会大大提高档案信息的服务能力。

2.3 服务内容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传统的单项服务内容不能满足档案使用者对信息资源的要求, 要想提升档案服务能力, 必须扩充档案信息的服务内容, 档案机构需要进一步吸纳更多的档案信息, 扩充信息资源库, 多元化的服务内容必将给我国的档案事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3 我国档案服务能力建设的几点建议

3.1 科学提升档案服务能力

由于传统的档案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档案使用者的要求, 这就要求我们对档案信息服务体制进行改革。所谓体制的改革, 并不只是简简单单的改变档案服务模式、服务内容、服务手段等等, 要建设档案服务能力, 就必须一改到底, 以科学的路线来指引档案机构的发展方向, 改革的最终目的在于强化档案机构的体系, 以满足档案使用者对信息服务能力, 最高效的发挥的档案信息的服务能力。

3.2 加强档案机构服务能力的建设

完善档案信息安全体系, 注意档案信息的安全防护, 拓宽档案信息资源网, 延长有服务性质的档案信息的保藏时间, 提升档案机构的服务能力, 关键在于强化档案馆自身各项建设, 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快速的发展提供及时的服务信息。

3.3 使档案信息为全社会服务

众所周知, 档案信息对于我国各项产业的发展与进步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会需要档案机构为其提供的服务, 与此同时, 档案机构更应该承担起它对全社会的责任, 档案机构本来就是为服务全社会而产生的, 这是其存在的根本意义。档案工作者应该秉持为全社会服务的原则, 收集更多的档案信息资源, 丰富档案服务内容, 这样就可以为我国的各项产业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服务。一旦有档案使用者急需档案信息时, 在档案信息资源库没有相关内容的储备时, 档案信息工作者应利用各种合法的手段和途径及时的对信息资源进行补充并且同时间的传送给所需者。要想实现档案事业科学的发展, 较高的档案服务能力是其最有效的保障条件, 而服务的对象影视全社会的各项产业, 这就需要提高档案服务这的服务意识, 不断地拓宽信息资源网, 更高效的服务于全社会。

4 结语

传统的档案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经济、文化、军事工业等各项产业的飞速发展的要求, 只有不断地提升档案服务能力, 为档案使用者提供有质量保障的档案信息时当下档案机构急需解决的难题。档案工作者应与时俱进, 多元化、创新的对档案服务体系进行改革, 提升档案信息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这是我国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丁海斌.论“档案力”——由档案与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想到的[J].档案与建设, 2007, 7:5-8.[1]丁海斌.论“档案力”——由档案与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想到的[J].档案与建设, 2007, 7:5-8.

[2]丁华东.档案服务能力建设:档案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档案, 2010, 2:34-37.[2]丁华东.档案服务能力建设:档案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档案, 2010, 2:34-37.

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阶段分析和展望 篇10

关键词:高校,档案信息化,阶段分析,建议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校档案馆所拥有的档案信息资源将成为高校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档案馆在信息化背景下除了履行档案收藏、存储和开发服务、宣传教育的基本功能以外,还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和信息技术,进一步拓展高校档案馆功能拓展,担负更多的职责,档案信息化是高校档案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研究高校档案馆信息化发展阶段,起着对档案馆信息化建设的指导作用。

一、信息化阶段模型概述[1]

1. 诺兰模型概述。

上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诺兰总结了发达国家信息系统发展的经验和规律基础上,提出了“诺兰模型”,该模型认为信息系统进化分为六个循序渐进的阶段,最终走向成熟,这六个阶段分别是初始阶段、普及阶段、控制阶段、集成阶段、数据管理阶段和成熟阶段。诺兰同时强调任何组织在实现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时都必须从上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个阶段,不能实现跳跃式发展。每个阶段都伴随着自己的特征,诺兰模型有益于组织管理者认清当前的生长阶段,从而根据该阶段特征来指导信息化建设和战略规划。

2. 施诺特模型概述。

诺兰模型仅仅关注了自身信息系统发展阶段,而在同等技术支持下,对信息系统中的资源进行最优配置,挖掘最大价值,才能取得成功。在诺兰模型的基础上,施诺特提出了自己的四阶段推移模型: (1) 对信息系统原始数据处理; (2) 形成可存储的有用信息; (3) 为组织带来竞争优势的“信息资源”; (4) 将这些为组织带来竞争优势的信息资源向“信息武器”的阶段推移。施诺特模型是对诺兰模型的继承和创新,他同时强调在信息作为资源的组织管理阶段,应重视作为信息资源管理者CIO (ChiefInformation Officer)的作用,施诺特模型为现在组织管理信息模式的选择进一步明确方向。诺兰模型、施诺特模型都是对组织信息化过程中的规律的提炼和总结,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已经被证实能在一般情况下适用于组织的信息化发展进程。

二、我国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现状和阶段分析

我国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起,国家将电子文件演技项目纳入科技计划,开起了对档案电子文件管理问题有计划有组织的研究。2001年,国家档案局才把我国第一个数字档案馆研究与开发项目“数字档案工程研究与开发”,作为重点档案科技攻关计划,2008年,教育部联合国家档案局共同制定的《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中,规定了“组织实施档案信息化建设和电子文件归档工作”。从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各个高校对信息化建设的程度不一,办学规模大、实力雄厚的高校有健全的档案工作机构和人员队伍来确保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而办学规模小的学校还没有成立专门的档案机构。目前高校所使用的档案管理软件以南京大学开发的“南大之星”为主,少数学校采用的是自主开发的档案网络管理软件,还有的甚至采用单机版档案管理软件。配备了档案管理软件的学校能够接收了部分电子文件,一些学校建立了数据库、局域网、档案网站,能逻辑归档电子文件,能够网上提供利用服务,但离档案信息化标准和《数字档案馆(室)建设规程》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2]。

1. 诺兰模型的时间维分析。

由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我国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蔓延阶段和控制阶段,实力较强的档案馆已经进入控制阶段,实力较弱的还处于蔓延阶段。处于蔓延阶段的高校档案馆,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应用初见成效,档案事务处理效率有了大幅度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支持,人们对信息系统的认识大大提高,同时系统开发建设不断增大,硬件、软件投资和开发费用急剧增加。

2. 施诺特模型的空间维分析。

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追求的是高效和共享,施诺特模型侧重于考察档案信息的充分挖掘和利用,档案信息的全面共享程度,以及由此带来的公众满意度。以施诺特的四阶段推移说来看,目前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已经进入了第二阶段,即形成可存储的有用信息,但是目前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对哪些资源应该电子化归档,以及归档档案的编研开发程度不够,档案资源的价值还没有被充分开发,因此,读者的满意度和回报也不高,但是档案信息化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例如档案归档的效率提高,检索利用更加方便,用户交互的增加。因此,高校档案馆才有必要加快步伐,积极推进现阶段的工作,随之时间维的推进也将空间维提升到下一层次。

三、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建议

1. 继续推进蔓延阶段和控制阶段进程,准备进入集成阶段。

诺兰模型反映了信息系统建设的不同阶段的发展规律和所应该采取的方法、手段和战略,应该尽早让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进入“控制”、“集成”、“数据管理”甚至是“成熟”阶段。(1)蔓延阶段的高校档案馆,会遇到档案数字化会遭遇数据冗余、数据不一致,办事效率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难以实现真正的共享。在这个阶段的高校档案馆应采取的策略,在馆员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以后,应该考虑对原有不合理的手工业务流程进行重组,重点加强某一方面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步推进蔓延阶段的进程。(2)控制阶段是一个比较漫长的阶段,仍然有许多实际的问题需要解决,应由高校档案部门和学校职能部门组成领导小组,对整个档案信息化系统建设进行统筹规划,特别是数据共享问题。例如,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反映在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上,就存在着档案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的信息孤岛现象。档案文件产生于高校日常管理、教学和科研工作中,随着办公自动化发展,高校办公自动化系统流转的是电子文件,然而归档过程中往往还是纸质化文件。这种信息孤岛问题是蔓延阶段的产物,但是控制阶段无法实质性解决。(3)根据诺兰模型,集成阶段是进行总体规划的最佳时期,也是该阶段的核心工作。这是诺兰模型最有价值的一个实际应用,总体规划过早,由于数字化转换规模小,技术设施的不成熟,会导致规划对日后的工作不具备指导意义,而规划过晚会使得对已经运行的系统改造代价太高,影响开发建设。进入集成阶段以后,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由权威组织协调进行总体组织,统筹规划,这一时期系统内已经有不少分散开发的子系统进行互联,但存在着不同子系统之间数据定义不一致的现象,总体规划就需要对各项规划内容进行回答,主要围绕着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系统级信息技术、系统级内部管理体制和法律法规、系统级信息基础设施、系统内部信息资源规划与标准化、系统内部各组织的信息化[3]62。

2. 设置专门的管理部门和CIO推进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

在施诺特模型中,除了外界的压力促使四个阶段的推移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CIO的作用,高校档案信息化的发展中,这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却始终被人遗忘,没有专门的档案信息化CIO和专门的部门推进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CIO并非简单地负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人,他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CIO对高校档案信息化的重要性和价值十分了解,积极推动信息层次的推移,对信息化和资源共享效率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其次,CIO是挖掘现有资源,制定信息化战略,为档案信息化整个实施流程起到决策和监督作用的人,CIO推动档案信息化的软硬件环境的优化;再次,CIO是安排档案馆内信息化方面的培训,发现档案信息运用瓶颈,协调沟通上下级,起到优化人才队伍的作用;最后,档案信息化的绩效需要评估,是对档案部门工作的检验,也是对用户的展示与交待,完整的评估体系能促进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

3. 加强高校档案的编研工作和利用。

施诺特模型十分注重信息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和回报。档案资源作为一种信息资源,在学校管理和实践活动中有着很高的利用价值,如教学评估者利用档案评价高校教学科研活动的水平和质量;学校领导通过查考本校的规章制度、历年计划总结等来制订教学发展规划、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等重要问题;而教学常规管理人员查考有关教师工作量资料和课程安排情况,制订相关的教学检查、安排课表等工作;学生通过查阅档案用于毕业论文写作以及开展教学实习、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实习报告、调查报告、每学期各科成绩等[4]32。信息化档案条件下,极大地提高了高校档案馆收集、整理和归档的效率,信息化也使得用户查找档案和获取档案也方便了许多,档案资源的利用还有很大的空间。因此,档案馆在信息化条件下更应该注重档案的编研和利用工作。

展望高校档案馆信息化的未来,我们可以预计,高校档案信息化必然将朝着集成化、数据管理和成熟阶段迈进,各个部门全部纳入信息化轨道,档案馆与高校其他部门之间无缝集成,大幅度地提升档案归档和档案资源的更新利用,同时为高校决策提供智能决策支持系统,采用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数据挖掘等技术,通过对海量原始档案的不同程度的挖掘,为高校管理、教学和科研的决策提供辅助和支持,我们期盼着这一天的到来。

参考文献

[1]马芝蓓.从Nolan模型到Synnott模型——组织管理信息模式选择研究.情报杂志, 2002 (9) .

[2]魏丽平, 高殷, 郭长芃.四川省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浅析[J].云南档案, 2009.

[3]陈玉霞.基于诺兰模型的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建设的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 2005.

上一篇:英语课程自主学习下一篇:中西方教育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