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灾保险基金

2024-06-10

巨灾保险基金(精选四篇)

巨灾保险基金 篇1

一、农业巨灾风险基金的设立与管理机构比较

加拿大1987年《联邦农作物保险法》和1991年《农业收入保护法》均规定农作物再保险基金继续存在, 另外在加拿大政府与省签订的协议中规定, 由加拿大政府设立和管理关于农产品或种类农产品的收入保险计划的情况下, 在加拿大账户中设立关于农产品或种类农产品的收入保险基金, 均由财政部管理。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农作物保险法》和《农作物保险公司法》均规定, 设立萨斯喀彻温农作物保险基金, 由萨斯喀彻温农作物保险公司负责管理。曼尼托巴省《农业服务公司法》规定设立生产保险基金和雹灾保险基金, 由曼尼托巴农业服务公司加以保管和控制。法律还规定设立再保险基金, 是曼尼托巴省合并基金中的特殊账户, 归省财政部门管理。

日本根据《农业灾害补偿法》、《渔业灾害补偿法》、《渔船损害等补偿法》和《有关特别会计的法律》的规定, 设立农业共济再保险特别会计、渔船再保险及渔业共济再保险特别会计, 由农林水产省负责管理。特别会计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一般会计拨入资金及再保险费收入。根据日本的财政制度, 这些特别会计的实质就是政府的专项再保险基金。日本2002年制定的《独立行政法人农林渔业信用基金法》规定, 设立独立行政法人农林渔业信用基金。该信用基金设理事长、副理事长, 不超过五名理事和两名监事作为管理人员。该法第24条规定, 涉及农业灾害补偿关系业务和渔业灾害补偿关系业务的事项及其财务和会计事项时, 主管大臣为农林水产大臣。

韩国《农渔业灾害保险法》第21条规定, 为了使再保险业务获得必要的资金来源, 农林水产食品部长官设立农渔业灾害再保险基金。再保险基金由农林水产食品部管理和运营, 该部可将基金管理和运营的相关业务委托给农渔业相关法人。

法国1964年7月10日第64-706号法律《农业灾害补偿法》建立了国家农业灾害保险基金 (FNGCA) 。此后, 第64-706号法律被编入《乡村法典》。《乡村法典》继续对此基金做了规定。2010年7月27日通过的第2010-874号《推动农业和渔业的现代化法案》, 将基金改名国家农业风险管理基金 (FNGRA) 。该基金由国家农业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法国《保险法典》第L431-11条规定, 中央再保险公司负责国家农业灾害保险基金的会计和财务管理工作, 该基金具有独立账户, 区别于其他交易账户。

各国农业巨灾风险基金设立的模式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归纳。从管理者的角度划分, 包括两种:其一, 由政府或政府相关部门设立和管理的农业巨灾风险基金模式。在此模式下, 具体的管理者包括政府、财政部门或农林渔业部门。其二, 由专门设立的机构管理农业巨灾风险基金的模式。在此模式下, 基金和专门设立的管理机构在业务、组织等各方面也要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参与或指导。属于第一种模式的国家包括加拿大、韩国;属于第二种模式的国家是法国。日本则兼而有之。就基金设立的层级来说, 除加拿大联邦政府和省政府均设立基金外, 其他国家只在中央或联邦政府这一层级设立基金, 地方则不设立。中央或联邦政府在农业巨灾风险基金的设立与管理中始终居于重要地位。

二、农业巨灾风险基金的资金来源比较

加拿大《农业收入保护法》第13条规定, 作为特别账户的农作物保险基金, 应根据再保险协议, 基于再保险目的, 由各省存入资金。在基金的资金不敷使用时, 财政部长可从合并收入基金中批准预付款用于弥补不足。该预付款应予偿还, 并支付利息。收入保险基金的资金来源包括:①根据《农业稳定法》第13.1条规定, 为特定农产品建立的稳定账户的余额转入对等的农产品或类别农产品的收入保险基金。②保险费收入及相关收益。③来自于合并收入基金的拨款及需要偿还的预付款。萨斯喀彻温省农作物保险基金的资金来源是:保险费, 投资收益, 立法机关拨付资金, 通过补助、遗赠、捐赠或其他方式获得的资金;曼尼托巴省农作物再保险基金的资金来源包括保险费收入和其他收益。在基金的资金存在缺口时, 财政部从合并基金中预付, 该预付款须偿还。曼尼托巴省生产保险基金的资金来源是:保险费收入, 再保险协议项下的已收金额, 基金的投资收益。曼尼托巴省雹灾保险基金的资金来源是:保险费收入, 再保险协议项下的已收金额, 基金的投资收入, 政府贷款。

日本农业共济再保险特别会计、渔船再保险特别会计及渔业共济再保险特别会计的资金来源是一般会计拨入资金及再保险费收入。独立行政法人农林渔业信用基金的资本金是政府和政府以外者的出资金额的总和。必要时, 在得到主管大臣的认可之后, 可以增加信用基金的资本金。政府可以在预算规定的金额范围内增加出资。信用基金在经主管大臣批准之后, 可以申请长期借款。政府在经由国会决议的金额范围内, 对信用基金的长期借款债务进行担保。

韩国农渔业灾害再保险基金资金来源包括:再保险费收入, 政府、其他机构以及其他基金的捐款, 再保险金的回收资金, 基金的运营收益金及其他收入, 从金融机构、其他基金或其他会计处借入资金。

法国国家农业风险管理基金的收入被分为三个部分, 其资金来源包括:保险协议的保险金或保险费的附加税, 贝类养殖业的特殊附加税, 计入国家预算的补助金, 其数额少于税金收益。具体实施条款由农业部和负责预算的政府部门在联合决议中确定。

为了使农业巨灾风险基金获得稳定的资金保障, 各国法律规定了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 主要包括:财政拨款, 借入资金或政府贷款, 保险费和再保险费收入, 投资收益, 附加税或特别课征收入, 再保险金的回收资金, 接受捐赠, 其他出资者的出资, 法律或章程规定的从其他途径获得的资产等。总体来看, 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必须以政府财力为依托。政府的财政支持是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得以成功设立和运营的主要依靠。为防止基金出现资金不足的问题, 有的国家法律还规定了针对基金受益者的特别课征权, 或规定附加税。有的国家法律赋予基金借入资金的权利, 还规定在特定情况下, 政府也可以向基金提供贷款。

三、农业巨灾风险基金的运用比较

加拿大《农业收入保障法》规定, 根据再保险协议, 加拿大农作物再保险基金用于向各省拨付再保险金、偿还预付款的本息。加拿大收入保险基金的用途是:支付保险金, 用于支付管理费用, 偿还预付款本息。萨斯喀彻温省农作物保险基金用于为萨斯喀彻温农作物保险公司提供管理费补贴, 为公司支付融资费用提供补贴, 弥补基金与赔偿支付需求之间的差额, 向公司提供补贴。曼尼托巴省农作物再保险基金的用途是为农业服务公司提供再保险。曼尼托巴省生产保险基金的用途是:生产保险合同项下的赔偿金支付, 根据再保险协议的保险费和其他再保险的应付金额, 偿还借款利息。曼尼托巴省雹灾保险基金的用途是:雹灾保险合同项下的赔偿金的支付, 再保险协议项下的保险费和再保险的其他可支付金额, 借款利息, 与雹灾保险计划管理相关的费用开支。

日本《独立行政法人农林渔业信用基金法》规定, 信用基金的目的在于, 根据《农业灾害补偿法》, 为农业共济组合、农业共济组合联合会提供资金借贷、债务保证及其附带业务, 以及根据《渔业灾害补偿法》, 为渔业共济组合及联合会提供资金借贷、债务保证、资金寄托以及这三项业务的附带业务。信用基金按业务进行区分管理。

韩国《农渔业灾害保险法》规定, 农渔业灾害再保险基金的用途是:再保险金的支付, 借入资金的本息偿还, 基金管理与运营所需经费的支出, 对再保险业务的维持和改善所必需的经费支出。

法国《乡村法典》规定, 国家农业风险管理基金的第一部门, 向受到许可的农业互助基金为农业生产者提供动植物疾病或一次环境事故有关的经济损失的补偿金进行资助;第二部门为农业生产者损失保险的发展提供资助, 承担部分保险费或保险金;第三部门对农业灾害补偿金进行资助。

各国法律规定的农业巨灾风险基金的资金用途主要包括:支付再保险金, 支付保险金, 提供保险费补贴, 发放贷款, 提供担保, 偿还借入资金的本息, 承担基金的管理与运营所需的经费, 提供其他补贴, 承担其他业务经费的支出。从资金使用的角度, 可以把不同的农业巨灾风险基金的职能总结为:提供再保险, 提供保险, 提供保险费补贴, 提供贷款, 提供担保等。相应地, 农业巨灾风险基金的业务模式包括提供再保险模式、提供原保险及补贴模式和提供信贷与担保模式。

四、农业巨灾风险基金的投资管理与税收优惠比较

韩国《农渔业灾害保险法施行令》第20条规定, 农林水产食品部长官可以参照以下规定, 运用农渔业灾害再保险基金的剩余资金:根据《银行法》委托给银行, 购买国债、公债或者根据《有关资本市场和金融投资业的法律》第4条的规定, 买入其他证券。

日本《独立行政法人通则法》第47条规定, 独立行政法人富余资金的运用途径包括:投资于国债、地方债、政府保证债券及其他主管大臣指定的有价证券, 银行及其他主管大臣指定的金融机构的存款, 经营信托业务的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兼营信托业务的相关法律》第1条第1项认可的金融机构) 的金钱信托。独立行政法人农林渔业信用基金富余资金的投资也遵循《独立行政法人通则法》的规定。根据日本《法人税法》的规定, 独立行政法人农林渔业信用基金属于非课税独立行政法人, 不需缴纳法人税。

各国均重视农业巨灾风险基金资产的保值增值及资金的安全性与流动性。农业巨灾风险基金盈余资金的投资途径主要包括:银行存款, 购买国债、地方债及政府保证债券, 符合法律规定的其他投资途径。为支持农业巨灾风险基金的正常运营, 有的国家的法律规定给予基金税收优惠。而政府的税收优惠政策, 也可以看作是一部分政府补贴性质的资金来源。[1]

五、我国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制度的建构

我国正在研究探索构建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要求, 推进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笔者建议, 我国应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制度。虽然中央和地方都可以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基金, 但在中央层级由中央政府主导建立全国性农业巨灾风险基金是更为主要的, [2]是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制度顶层设计内容之一。地方性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宜由省级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农业巨灾风险状况、财力条件和农业保险制度模式等情况, 决定是否设立。

1.基金名称与职能

笔者建议, 该全国性的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名称为“国家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其职能定位:一是作为农业巨灾再保险制度建设的路径之一, 为农业保险机构提供再保险, 或接受农业保险再保险机构的转分保。二是为农业保险机构和农业保险再保险机构提供应急贷款。三是为农业保险机构和农业保险再保险机构的融资提供担保。四是参股农业保险公司, 支持农业保险事业。五是组织开展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和试验。[3]国家粮食风险基金的一定比例投入, [4]发放贷款的利息收入及发行巨灾彩票收入等。借鉴法国的经验, 可以考虑通过征收附加税的形式, 增加资金来源。国家农业巨灾风险基金的积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应根据每年GDP或财政收入增长的情况, 逐年增加对基金的拨款。将原本用于农业救灾的、不能滚动使用的资金逐步转换为可以长期积累的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应逐年积累, 专款专用, 独立核算。

4.基金的运用与投资

国家农业巨灾风险基金的用途是:支付再保险金 (基金提供170%赔付率以上的超赔保障, 上限为300%, 并在以后随着基金规模的扩大逐步提高赔偿限额, 甚至取消赔付限额) , 农业保险机构可根据自身需要购买商业再保险作为补充, (2) 为农业保险机构和农业再保险机构提供贷款;承担担保责任, 偿还银行借款及支付利息, 偿还财政借款, 支付债券利息, 支付彩票返奖奖金及彩票发行费, 支付运营和管理费用, 向农业保险公司投资参股, 承担农业风险管理研究和试验费用。除此之外, 国家农业巨灾风险基金的小部分资金还可用于其它方面, 如支援农业水利设施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支持农业疫病防治, 推动建立农业风险预警系统等。

国家农业巨灾风险基金盈余资金的投资途径包括银行存款, 购买国债、地方政府债与金融债, 购买信用评级高的公司债和企业债, 购买农业保险公司发行的次级债及次级可转换债券等。未来我国有关保险机构发行农业巨灾债券时, 可购买巨灾债券, 以支持农业巨灾保险风险证券化, 但应严格限制其投资于长期资产的比例, 以保持充分的流动性。

5.基金的优惠待遇

国家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应享受免税待遇。基金理事会开展业务活动时, 有权使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各项公共资源。

6.建立基金管理制度

《农业保险条例》第8条规定:“国家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笔者建议, 财政部门应联合农业行政部门、保险监督管理机构等尽快制定《国家农业巨灾风险基金管理办法》, 对基金的管理与监督机构、法人资格、职责与业务范围、基金的资金来源、运用与投资、审计等做出规定。另外, 为加强国家农业巨灾风险基金的财务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还应制定《国家农业巨灾风险基金财务管理实施细则》。在以后条件具备时应提高立法层次, 由国务院制定《国家农业巨灾风险基金管理条例》, 对此进行规制。

参考文献

(1) 潘席龙等.巨灾补偿基金研究进展与展望[A].卓志.巨灾风险管理与保险制度创新研究[C].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1.

(2) 埃瑞克.班克斯.巨灾保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1.

(3) 庹国柱等.政策性农业保险巨灾风险管理研究——以北京市为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0.

国外巨灾保险机制 篇2

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巨灾风险概率存在着较大差别,各国巨灾风险管理水平和体系也存在很大的不同。通常来说,经济水平较高、巨灾发生频率较高的国家,巨灾风险管理水平较高,例如,美国、日本、英国等国的风险管理体系相对比较完善。

美国:政府主导

作为各种自然灾害的重灾国之一,美国推行的是以政府为主导非盈利性的巨灾保险计划。有联邦政府巨灾保险项目全国洪水保险计划,以及各州的巨灾保险项目,如加州地震局、佛罗里达州居民财产保险公社等,也有州政府的再保险项目,如佛罗里达飓风巨灾基金。政府参与巨灾保险的方式多种多样,有以直接保险人的身份承保巨灾、有以再保险人的身份承担巨灾风险。大多数巨灾保险项目实施财政贴补的费率,并且享受联邦免税待遇。

美国的洪灾占全部自然灾害的90%,196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全国洪水保险法》,政府与民营保险公司合作,由民营保险公司销售洪水保险单,保险标的为加入洪水保险计划的社区住宅和商业财产,所收保险费全部建立洪水保险基金,洪水损失赔付和代理销售费用均出自洪水保险基金。洪水保险的风险实际上全部由联邦政府承担,保险公司的作用只是销售保单、理赔及垫付赔款,并由此获取一定的手续费收入。

日本:政企联手

在地震频发的日本,1966年就通过了《地震保险法》,该法律规定商业保险公司和政府共同建立地震保险体系。其灾后救助体系的特点是:以自助和政府救助为主、社会救助为辅,呈现出完整的灾后应对机制。参加地震保险、再保险公司对风险的分散、社会救助和政府直接救助构成了日本抗灾的四道防线。

在巨灾保险的风险控制方面,日本创造了一种由政府和民间保险公司分担的二级再保险模式,即家庭财产的地震保险业务先由民间保险公司承保,然后再全部分给由日本各保险公司参股成立的地震再保险公司,该公司除自留一部分外,按各保险公司承保的财产保险的市场份额回分给各保险公司,超出再保险公司与直接承保限额的部分由国家承担最终赔偿责任。

英国:商业运作

英国巨灾保险都是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政府不参与其中。例如,政府财政不对洪水保险进行任何补贴,是非强制性的,投保人在保险市场中自由选择保险公司进行投保。政府的切入点主要是通过加大防洪投入力度,兴建洪水防御设施来降低洪水风险,使洪水风险具有了一定的可保性,使私人保险公司愿意承担洪水风险。英国再保险市场相当发达和完善,商业保险公司所承保的巨灾风险责任直接在再保险市场进行分保,转移风险责任,政府对巨灾保险再保险计划没有支持,但是巨灾保险参保率很高。

墨西哥:巨灾债券

过去10年间,墨西哥一直通过采用市场融资机制的自保基金为灾后恢复工作提供资金。2006年,墨西哥在世行技术援助支持下,成为全球第一个发行巨灾债券的主权国家。2009年10月,墨西哥发行了2.9亿美元巨灾债券。结果,三类特定风险——地震、太平洋飓风(两个地区)和大西洋飓风得到了三年期保险。巨灾债券吸引了很多投资者的关注,这为扩大投资者队伍以及降低保险费率都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世行官员认为,墨西哥对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示范效应不可低估,这些国家可以向资本市场转移与极端天气相关的风险,以便管理财务的不稳定状况。

巨灾保险的入市良机 篇3

相较5年前的汶川地震,发生在今年4月的芦山地震,得到了全社会更快的响应与救助,有效降低了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其中耐人寻味的一幕是:在政府、企业和各类民间组织的积极援救面前,多家保险公司的捐助之举却并未得到更多掌声,不少有识之士认为“保险公司的职能不是捐款”,并呼吁尽快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巨灾保险制度(详见本期封面故事《“非常态”驰援》)。

呼吁的背后,是我国巨灾保险机制至今严重缺失的现实。多年来,每当地震、洪水等巨灾来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救助模式,确实也能在短期内解决受灾地区民众生活和重建等基本困难,但噩梦过后,“下次灾难何时又来”的恐惧,仍是当地人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巨灾保险正是专门针对各地突发性自然灾害而设置的特殊险种,在日本等发达国家,巨灾保险机制已运行半个世纪,成为稳定社会发展的重要一极。尽管国内现代保险业起步较晚,巨灾保险制度的动议也已提出十年之久,并在2011年上报国务院。

至去年1月,新任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将“推动巨灾保险立法”列入当年三大工作重点,可见推动巨灾保险已在业内高层达成初步共识。此后一年多来,随着《农业保险条例》的颁布实施,巨灾保险有望借农业险慢慢切入市场。

可以说,近两年来自保险监管部门的明确信号,为巨灾保险的落实铺平了政策基石;而痛如汶川地震这样的天灾大难,也为巨灾保险的实施奠定了更坚实的社会基础——巨灾保险面临前所未有的入市良机。

尽管如此,《保险中介》对国内短期建立、健全巨灾保险机制的信心仍有不足,其中最主要的担忧,一是中央政府的决心,二是保险公司的动力,三是机制设计的规范。

对中央政府而言,首先要丢掉“政府救灾”的惯性思维,从法律层面明确巨灾保险的政策性保险地位,或政府募集或强制性收取一定的保障性基金;在此前提下,政府将巨灾保障基金再交由保险公司进行市场化管理,明确其社会责任与商业利益,这样才能在降低保险公司商业风险的同时,激发其内部动力;为降低和分散风险,保险公司还可进一步降低承保风险,如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再保险合作。

概言之,唯有从制度层面建立了环环相扣的责任与保障体系,中国的巨灾保险才可能取得本质突破并付诸实施。尽快构建多层次的巨灾保险机制,不仅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救助体系的升级,还关乎中国未来经济结构改革的成效。

巨灾保险:尴尬中的机会 篇4

一年后,地震留下的废墟依然触目,失去亲人的痛苦萦绕不去。在重灾区福岛、宫城、岩手三县一些地方,还可以看到被海啸冲上陆地、冲到屋顶的车和船,灾难仿佛停留在昨天。

面对地震造成的巨大人身伤亡,继日本的一家保险公司宣布解除和签约者合同当中的免责条款之后,日本的各大保险公司也相继表明将会采取这种措施。据报道,包括日本第一生命保险、太阳生命保险等各大公司一致表明会全额支付赈灾的保险金来简化申报的手续,最长不出6个月就能完成支付。在震后第一时间集体宣布放弃免责条款的做法,在全球保险行业内也属少见,显示出日本保险业对投保人利益的重视和高效反应。

“大数法则”的尴尬

遇到灾害,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保险。但国内保险市场的自然灾害保险产品却极度匮乏。对巨大自然灾害,保险公司并不提供保险,而且对于突发性的自然灾害,我国的保险赔付率极低。如汶川大地震,直接经济损失达8400多亿元,而所获得来自保险业的赔付只有18亿多元,仅占0.21%,这与其他建立了巨灾保险制度的国家形成鲜明对比,在国外,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中,大约有30%能得到保险赔偿,而国内这个数据只有10%。由于目前国内灾害保险种类较少、对保险理赔的技术性标准严苛,灾害保险的保障功能大大弱化。

“商业保险定价和运作的基础是‘大数法则’,但巨灾保险打破了这一基础,一个灾难可能会吞噬掉一个保险公司十年甚至二十年的保费,靠个人缴费,商业保险公司单独运作肯定行不通。”业内人士表示,对于巨灾风险,国际上通用的规则是,一定要有政府相关的配套政策实施和国家财税的扶持。

目前,我国巨灾保险制度仍处初级阶段,体系建设存在一些分歧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这些分歧包括,政府在巨灾保险中扮演的角色、承担的责任、应作的工作;相关政府机构部门间的协调;政府和保险公司间保险责任的划分;巨灾保险金的运作和经营模式;法律、法规的制订和出台等等。这意味着巨灾保险的推出牵涉甚广,其推出或将耗时良久。

他山之石

事实上,巨灾保险作为是一种“事先准备”,它还面临着另一种救灾模式的隐性竞争。

巨灾之后,面对大范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灾区重建的压力,我国往往采取财政紧急拨款、各界募捐的方式。它们在巨灾制度缺位的情况下起到了事实上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救济功能,这实际上和保险的理念存在相通性,而且事实证明,这种举国救灾的方式在中国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进而形成路径依赖。

在政府救灾能力较强、社会捐助踊跃的状况下,建立巨灾保险制度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就被削弱了,而且,与全民救助相比,巨灾保险需要繁杂的政策、艰深的精算技术和各种规范法律来配套。

但业内人士同时指出,虽然表面看来,全民救助有一定的优越性和合理性,但长远来看,巨灾制度的建立仍是必须的。一方面,经济存在周期性和波动性,目前中国处于政府和公民收入快速积累的阶段,灾难来临时,政府和社会有余力和意愿实施救助,一旦经济平稳增长,就可能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况;另一方面,全民救助在救灾中可能效率很高,但在灾后就会出现剩余资金处置、管理等问题,救灾资金的运用效率受到限制。此外,巨灾保险制度还意味着国家可以通过海外再保险等方式将风险分散到国际,近期,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出现地震、火山等灾害,巨灾保险可以凝聚全球力量共同应对灾难。

在全世界范围内,日本的地震保险相对成熟。日本早在1966年就建立起了地震保险体制,目前日本是世界上巨灾保险体制最为健全的国家之一。日本成立了一家完全国有的地震再保险公司——日本地震再保险株式会社,专门负责地震再保险业务。

根据日本地震再保险株式会社的制度设计,如果商业保险公司因地震导致的赔付金额超过660亿日元但在3300亿日元以内的,由日本政府承担赔偿金额的50%,如果超过3300亿日元,则政府承担95%。

日本经验对于中国未来建立巨灾保险制度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学者建议,中国应借鉴日本的巨灾保险基金模式,建立一个由政府牵头、财政予以支持、全行业参与的巨灾保险体系,广泛应用国际再保险机制分散风险,鼓励个人和企业投保自救,及时有效地应对巨灾造成的经济损失。

上一篇:半干法脱硫下一篇:金刚石微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