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务员依法行政

2024-05-21

我国公务员依法行政(精选十篇)

我国公务员依法行政 篇1

近来公务员的行政行为失范问题频发,人们越发关注政府官员的行为,要求在原先的行政体系和政治法治环境之外去寻找伦理道德的解决途径,加强对公务员进行道德素质考察,开展伦理培训和道德测评,实行伦理控制。伦理是“人类社会中的人与人关系以及行为的秩序规范”。公务员行政伦理是社会主义伦理在国家行政实践生活中具体体现,是国家公务员在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履行行政管理职责活动中形成并应当遵守的原则和规范。合理有序的行政伦理一方面为公务员提供了行为参照准则,有利于建立勤政廉政机制;另一方面能够约束公务员的行政行为,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

一、公务员行政伦理失范表现

美国著名的行政伦理学家库珀认为,行政人员承担的是双重角色:行政人员既是公民的雇员又是公民中的一员。但在后工业高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社会环境中,公务员已经难以将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完全划清界限区分开来,从而导致行政行为失范问题的出现。

(一)利益冲突问题

公务员的利益冲突外化为公务员的角色冲突。从行政伦理的角度出发,公务员既是“人民公仆”、人民雇员又是社会公民,这就决定了他们同时拥有作为国家公民的个人人格和行政人人格。政府长期以来被视为人民意志的执行者,当大公无私,但政府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组织实体,它有着区别于公共利益的组织利益。作为政府组成因子的公务员角色十分容易受制于特定组织,并被特定组织界定。当组织利益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时,效忠组织的义务与维护公众利益的职责之间的关系就被混淆了。为达成组织利益,公共利益势必会被置于不利地位。公务员对公权行使的有效程度也直接关系到公共利益的实现。在现实生活中,公权的行使常常会受到私权,也就是宪法所赋予公民的权利的阻碍。在库珀看来,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公共利益无疑具有价值优先性。延续理性“经济人”逐利的内在本性,行政人员在面对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冲突时往往会更倾向于选择牺牲前者而满足后者。加之目前我国对公务员的管理仍局限于组织内部的监督,来自于组织外部的监督可发挥作用的空间仍然非常有限,个人利益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的权力滥用、失效的行为比比皆是。

(二)对上负责与回应民众的矛盾

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公务员扮演着代理人的角色,其所承担的责任内容是多层复杂的,因此也需要同时对多个委托人负责,其中包括组织的上层领导(直接上级领导、其他相关领导)、职业性协会和公民。在正值市场中,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公务员在追求经济个人利益最大化满足之外,对政治权力、地位、名誉、待遇等等都是他们追求的重要目标。在行政组织结构当中,公务员的权力来源于组织层级结构,也就是说,公务员升降荣辱与其上级领导有着直接的关系,对上级负责成了公务员重要的生存之道。

如果说职责意味着对上级负责,那么义务就是对工作任务负责,公民是“委托—代理”关系中的终极委托人,对工作负责就是要向公民负责。要求公务员必须回应公众需求,维护公共利益。在我国的行政实践中,扭曲的伦理道德观念使得个别行政人员在对上级负责与回应民众之间的矛盾中,往往在做出权衡之后仍然选择前者。长此以往,这样的行政人员失去了与民众的联系,也就断开了社会与政府之间的桥梁,社会治理又走进一个政府全权掌权的困顿之中。

(三)信息不对称,监督难度大

在政治市场中公务员能够以其所掌握的公权为筹码掌握着重要的社会信息资源,作为社会治理的实际参与者,公务员是公共政策实施环节中最基本的组成要素,也是公共权力的具体实施者,他们对社会治理事物的参与度越高,公权力的价值越大,他们掌握的资源也就越多越有价值,监督渠道单一进一步扩大了信息传播障碍,在信息极其不对称的情况下,社会力量对公共权力的监督仍停留在对公共产品结果的表面上,难以做到对其实施过程、范围等的监督上,具有“经济人”特性的公务员倾向于将自己手中的资源转化为其他利益形式,以满足自我需求。由于历史原因,目前我国公务员队伍中仍有大批因种种原因学历水平较低的老干部,他们对新技术的掌握程度有限使得信息公开受限,在面对多元化需求、信息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的社会实际时难以从容应对,造成信息阻塞。虽然网络技术应用于政府信息公开已经又较长历史,但政府门户网站等官方信息公开平台信息更新慢,我们难以从这些渠道获取相关信息,监督无门同样是导致公务员行为失范出现的重要原因。

二、完善公务员行政伦理建设的对策建议

我国行政伦理失范的问题与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将行政伦理失范归咎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而应当一分为二,客观地看待,坚持在改革开放和不断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寻找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法和途径。

(一)树立角色意识,培养行政人格

要解决利益冲突问题,我们首先要先厘清公务员的角色要求,深化角色意识。所谓的角色意识指的是,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对自我社会地位的政治自觉或伦理自觉,角色意识一方面产生于个人对外部关系的一种主观自觉选择,另一方面会受其所处的社会关系影响,从而对角色形成客观定位。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传统公共部门人事管理将公务员当作政府运行不可或缺的工具,根据组织不同的需要将他们安排到各岗位部门当中,并不断努力建立和完善公务员角色外在定位的规章制度,却鲜少关注公务员对其角色的主观自觉选择。界限清晰的岗位职责和健全完善的行政制度体系均有利于规范公务员的行为,教导他们在正确使用手中的公权力的同时养成行政人格,不断深化行政角色意识。单靠制度规范、法律等外在方法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冲突。要实现行政体系的真正和谐运转,我们必须抛弃传统公共行政对公务员的激励模式,正视公务员的个人正当利益,通过培训、心理疏导、强化组织文化等方式让公务员真正了解自己所在的岗位,接受自己的角色,并能在树立自己的角色意识、选择自己行政行为的过程中不断深化角色意识,从而形成成熟的行政人格。

(二)建立健全组织规章制度

细思制度与伦理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发现,任何制度的建立都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伦理道德之上,需要伦理道德的支撑,而制度建立的过程也就是对道德伦理的梳理、制度化的过程。二者功能的发挥总是通过制度伦理化或者伦理制度化而起作用,调节各种利益矛盾关系、维持正常社会秩序的。

不同于中国传统官僚制体系对人的依附关系,马克思•韦伯构建的现代官僚制体系强调的是对组织规章制度的服从与责任:组织成员需在制度范围内有限、合理地服从上级,这是现代官僚制得以建立起来的基础和要求,唯有如此,组织管理方可正常运转。要解决对上负责与对民回应的矛盾,首先要建立健全我国公务员的岗位说明、明确岗位职责等制度,抛掉过去看领导做事的旧观念,转而向组织规章制度负责,一方面减少下级对上级的依赖,同时也是公务员对民负责的体现,保证政府公共性的完全实现。此外,对于缺乏竞争的政府组织环境而言,适当借鉴、引入企业绩效管理方式和奖惩办法,加强人员培训与开发,并将各岗位职业晋升路径公开化,使各公务员能够为自己的晋升做足够的准备,而不是通过贿赂上级等不法途径达到晋升目的,这不仅满足了公务员的自身发展需要,还让他们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当中去。

(三)加强监督与自我监督

“经济人”特性并不是构成公务员行政行为失范的必然原因,与公务员自身素质、权力膨胀、监督渠道闭塞等不无关系。要解决公务员寻租问题,首先要正视公务员的“经济人”特性,设立与他们工作付出相对等的酬劳标准和配套的奖惩机制,能缓解目前公务员因工资与付出不相符而另辟他径的情况。

但作为政府工作人员的公务员必须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明确区分自己的工作与私人生活之间的区别,一旦政治人员和行政人员选择了“以政治为业”和“以行政管理为业”,就必须与私人领域中的“经济人”区别开来,而不是自我认同为“经济人”。他们需要时刻恪守行政伦理的各项要求,形成良好的自我监督。而作为政府自身,应通过政府门户网站等方式及时公开工作情况,增加工作透明度,以便公民对其进行监督。此外,我们还需要拓宽对公务员的监督渠道,充分利用社会组织的中间作用,约束政府权力。社会组织在我国不断发展壮大,它能够集齐整合民意,通过组织的力量与政府力量形成抗衡,制约政府行为。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寻租主要是在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发生的,种类多样、成熟的社会组织通过与政府合作、合同外包等形式参与公共产品的输出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减少政府寻租空间。

参考文献

[1]宋峰,李买连.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伦理是伐及其治理[J].怀化学院院报,2010(09).

[2]李静.加强公务员行政伦理建设[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2(02).

[3](美)特里·L·库珀(著),张秀琴(译).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45.

[4](美)特里·L·库珀(著),张秀琴(译).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45-46.

[5]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346.

[6]李欣然.经纪人视角下我国公务员自利行为分析[J].临沂大学学报,2013(04).

论加强我国公务员行政伦理道德建设 篇2

一、我国公务员行政伦理道德现状分析整体来说,我国公务员行政伦理道德的主流是积极、上升、进步的,比改革开放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我国部分公务员的行政伦理道德也存在不少问题,不适应建立“高效、廉洁和公正’,政府的要求,严重败坏了党风,污染了社会风气,是当前行政领域最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点。,缺乏正确的权力观和金钱观。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受到市场“逐利原则”和“交易原则”的影响,把少数公务员引向用权求利、用权谋利的方向,忘记了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是自己依法履行岗位职责的一种工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淡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思想滋长,把职位和公共权力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作为谋取个人利益的途径和手段,从而为行政腐败留下了生存的空间;更有少部分公务员’政德”、‘一官德洲逐步丧失,利用手中的权力投机钻营,大肆捞取金钱,不以腐朽堕落为耻,反以腐化堕落为荣,一味地追求个人享受和吃、喝、玩、乐。2.法律衰识和资任意识淡薄。责任是法律制度的生命,是违法者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没有法律责任规定的法律不是法律,不承担责任的行政机关不是一个负责的行政机关。但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软、人治行政向法治行政转变的过程中,由于法律制度不健全.导致一些行政机关只享有权力,不承担贵任。这既突出表现在立法中行政机关只要求设定权力,不同意设定责任;也突出表现在执法中行政机关只重视行使权力,不注重负有责任;还突出表现在司法中行政机关只强调享有权力,不愿意承担贵任。3.行政伦理道佑规范不健全。公务员的行政伦理道德不仅依赖子个人道德内在的自律.也依赖于公务员行政伦理道德规范的建立和健全。在体制转轨过程中,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伦理道德也已不完全适用,监控制度已经大部分失效;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监控制度和行政伦理道德规范还没有完全建立,这就为行政权力滥用提供了条件、便利和借口,更容易诱发政府官员滥用权力和以权谋私。

二、提高我国公务员行政伦理道德的思考行政伦理不仅包括作为社会行为基本规范的伦理的一般规定性,而且还由于行政所固有的特殊性质和地位,决定了必然要在伦理上有自己的特殊要求和内在规定性。行政伦理道德是以“贵、权、利”的统一为荃础,以协调个人、组织与社会的关系为核心的行政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系统它涉及面广、影响大,在整个国家伦理道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因此,提高我国公务员行政伦理道德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多角度、多方面综合进行。1加强我国公务员行政伦理道德理论研究和宜传教育。从目前来说理论研究要重点突出两方面:一是重视传统行政道德的继承和弘扬。我们要弘扬优良的德政传统,唤醒权力主体的自律意识,培育廉洁自律的政治氛围。具体来说,就是要弘扬儒家“天下为公吓、“民为邦本”的为民富民的民本意识,继承我们民族、我们党的公正、廉洁、自律等观念以及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朴素等精神,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公仆,1意识,从而淡化权欲,诚心为民,廉沽公正,克己奉公,举贤任能,为戒询私,开拓创新,善于进取。加强政治伦理建设,目的是要以德倡廉,强化公职人员的廉政、勤政意识,引导公职人员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塑造一批廉政、勤政的道德楷模,发挥傍样的影响和辐射作

用,通过树立公职人员廉洁公正的道德形象来形成全社会廉洁的风气,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二是重视对当代其它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所涵括的行政道德内容的研究。西方国家在实行公务员制度的同时,相继制定了一系列行政道德规范,并辅以必要的法律规范加以补充,以防止行政官员贪污受贿、营私舞弊,保证政府机器的 IOURNALOFFUJIANSCHWLOFADMINISTRATIONANDFUpANfKSTf}EOFECONOMICSANDMANACEM#WN.,2005回

有效运转。我们要以理性的态度来对待西方国家的行政道德规范,对其中属于全人类道德成果和反映现代行政科学的东西,要择优吸取.为我所用。只有从理论上确立一种既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也体现新的时代精神的行政伦理文化,从而为制定切实可行的公务员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为推动公务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2_加快行政文化晚设和道抽法制趁设的步伐。良好的行政伦理道德,有赖于正确的行政伦理价值观。行政意识、行政理论、行政认识、行政感情、行政态度等行政文化的诸多要素,构成了行政模式取向,直接决定着行政伦理道德的状况。菲律宾反贪局一位官员认为腐败=权力十缺乏控制力(政府或个人)十机会。这一概括简洁而深刻,这里的“控制力”包括了自律和他律两个方面,而“机会,则完全是他律的内容。应采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策略,把公务员的“ 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起来。首先.必须加强行政文化建设。各级行政组织应深入持久地加强行政文化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行政文化氛围,提高公务员的自律水平,增强其现代行政的自觉意识。当政府对腐败行为缺乏严格控制和严厉打击的时候,腐败的蔓延就难以避免,而人们的自律能力也就很难形成或巩固;而真正可悲的不是规则的缺失,而是公务员对规则的淡漠,不是内部的规定不严,而是执行者蔑视规定、践踏制度,缺乏规则的意识。从公务员的自身角度来说,如果一个公务员真正能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真正塑造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人格,那么,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都能经受住考验。其次,必须强化公务员的他律。公务员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仅仅靠其自觉是不够的,也是不现实的严格的他律恰恰是培养自律的最好途径。要把公务员的行政行为规范法律化、制度化,通过法律、制度来规范公务员的行政行为。刚刚通过的(国家公务员法),是我国第一部干部人事管理的法律,它的制订颁布是干部人事管理科学化、法制化的里程碑。我们应抓住时机,结合(国家公务员法》,从整个制度层面,从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出发,从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中,梳理现代公务员伦理精神的基本守则.尽快制定和出台符合我国公务员实际情况和伦理道德建设现状的相关实施细则,给予所有行政工作人员以相同的行政道德判断、选择和评价的模式,促使行政道德章程与原则成为他们的从政行为标准和行政道德规范,使我国的公务员行政伦理道德规范建设步入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3.强化对公务员职业道德的管理。要把公务员的行政道德管理贯穿于公务员管理的各个环节,并把行政伦理道德作为公务员任职、升降、奖惩的必要条件。行政伦理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更是一项日常性的工作,贵在坚持。要使公务员养成良好的行政伦理道德修养,对管理部门来说,将其贯穿于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是必须的。首先,把好公务员的人门关。目前公务员普遍实行的是招考制度,在考试内容中应适当增加职业道德题量的分配权数,增强行政伦理道德建设的导向性;同时对考试合格者进行道德品质的考寮和试用制.伦理道德不合格者不能录用为公务员。其次,将行政伦理道德引入公务员的奖惩、晋升中。公务员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对公务员的考核,按照管理权限,全面考核公务员的德、能、勤、绩、廉,重点考核工作实绩。但在伦理道德的考核上缺乏操作性较强的具体要求和方法,因而存有偏重业绩能力考核、忽视伦理道德考核的情况。在具体考核工作中,常常是只间能力表现和业绩结果,对考核对象的伦理道德表现却很少被间及。公务员的道德水平应高于社会的一般道德水平。这不仅是社会对公务员的要求,也是政府管理服务社会所必需的。那些连伦理道德标准底线都达

不到的人,没有资格担当应该是社会道德表率的官员。我们需要通过对公务员伦理道德行为的考核,来淘汰那些处于伦理道德下线状态的个别公务员.推进公务员的道德化建设;对公务员来说,职位的升降是其最关注的利益函数,管理部门在用人机制上应注意奖善罚恶,即对那些道德模范者给予重用和提拔,而那些品行不端、道德不良者决不能提拔重用,形成用人上的伦理道德奖罚导向。4.提倡全社会对公务员进行干预和监借。在行政活动中,公务员的行为是一种公共责任行为,其本质是谋取公共利益最大化维护社会公正,因此建立和健全对行政伦理道德主体的责任控制机制是现代公共行政的一大显著特点。一要充分重视并发挥社会组织、社会公众、社会团体、社会舆论等的干预和监督作用。舆论监督是保障公民权利,约束官员公务行为最有效的武器之一。社会舆论反映整个社会对人们行为的一种监督,具有明显的行为约束优势,它能对相关的公务员指明行为准则,引导行为方向,从而起到规范行政行为方式的作用,促进公务员遵守最起码的行政伦理道德秩序。一方面,大力强化社会公众的法律愈识和监督意识,使人人能做到以维护公正高效行政行为为己任.以打击不法丑恶行政行为为己任;另一方面,创造宽松、民主的社会环境,鼓励对各种腐败行为的曝光,并给监督权的行使以切实有效的保障,依法严惩报复、压制等恶劣行径,置行政机关公务员于有效的社会监督之下。要发挥新闻媒体的社会舆论作用,提倡新闻媒体适当介入公务员行政伦理道德建设.惩恶扬善。二要加强监督的制度建设。同舆论和社会监督不同,制度监督是有目的、有针对性设计的监督。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政府部门应就重大事项和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定期或及时地向社会通报;并建议在我们全国和省、市各级人大中设立一个伦理委员会,专门接受和审理普通公民对官员和公务员伦理道德的举报并做出相应的处理。另一方面在舆论监督方面还有一个很好的制度,被称为“邻居监视’。如香港廉政公署就有一个部门全部投身于社区联系之中,让大量的私人部门和市民直接参与监督。这在当前具有重要意义。5领导千部以身作则,起好棋范带头作用。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重要的间题是教育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加强教育是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关键。对领导干部加强教育,不断提高领导干部道德素质,对于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长期以回1-41JO LRNALOFFU/IANSCHOOLOFADMINISTRATION.福州市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制度设计—政治学视角分析口赖永波〔摘要〕通过考察福州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探计福州市教育部门解决农民二于女教育问题的有效措施,井从政治学的角度分析福州市解决进城农氏工子女教育问题制度设计的特点、制度变迁的意义及存在的不足。「关健词]农民工子女;教育;制度设计;政治学分析

一、福州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目前,在福州市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农民工子女有62万多名,其中90%由公立学校接收,10%由民办学校办里。111据调查,福州市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方式主要有如下三种:一是进入正规公立学校学习,这是目前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常见的主要形式据统计,福州市进入公立学校学习的农民工子女有55万名左右。二是进入正规民办或私立学校学习.这种民办或私立学校符合国家的办学标准,办学条件较好,教育质量也较高,与当地的公立学校差异不大。但要交纳较高的费用,因而进入这类学校的学生家长往往需要有较高的稳定的收入。总的来说进入这类学校学习的学生比例较低。据统计,福州市进入私立学校学习的农民工子女有1500多名。三是进入专为外来人口子女开办的民工子弟学校学习,这类学校虽然教师和教学要求跟公立学校一样,但事实上,这些学校由于办学时间短、经费不足、找不到足够的优秀老师等问题,教学条件比较简陋,部分学校教师素质较差,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教学质量的管理工作巫待提高和完善。但它来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等级特权现象侵入领导干部的道德领域,越是级别高、权利大的部门领导千部,对其道德要求与监督越难以落到实处。他们在行政道德建设上似乎处于居高临下、教育下级的地位,而自身仿佛超脱于行政道德要求之外。所以,必须强化领导干部的道德教育,树立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发展观、权利观、利益观,把领导千部道德规范转化为领导干部内在的优秀品德。与此同时,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经常反思自己思想行为是否符合党和人民的利益,时时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宗旨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对照自己的思想行为,检点自己的思想行为,主动地积极地开展思想斗争,自重、自省、自警、自励,防微杜渐,保持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消除腐败产生的主观根源.从根本上提高领导干部的道德水准。加强监督是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怪不仅是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重点,也是扭转党风和社会风气的重点之一,更是构筑道德建设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员领导干部道德状况的好坏决定了党风的好坏,党风又影响社会风气。领导干部是公众人物,他们的道德高尚.鱿有人格魅力,群众就拥护;相反,领导干部品质恶劣,就没有人格魅力,群众就娜视。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现阶段一些领导千部德行差,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对社会政治生活、社会经济生活的一定程度的混乱无序,对社会伦理道德的一定程度的恶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领导干部不仅要模范执行党规党纪关于党内监督的有关规定,而且要自觉而不是被动的、虚心而不是抵触的、真实而不是虚假的接受八小时之外,来自社会团体的、人民群众的、新闻媒体的批评和监督,增强行政组织决策的科学化、制度化和民主化,提高行政行为和程序的透明度,使领导干部道德法制化,道德监髻制度化,不断提高广大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水平,增强党和政府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参考文献〕[I]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全太军.公务员制度创新与实施[M].广东:广东人民出-r社,2002.汇3〕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

我国基层公务员行政伦理建设浅析 篇3

关键词:基层公务员;行政伦理;建设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057-01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基层公务员。

基层公务员是公务员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属于单一制的国家,中央政府是最高的政府权力机构,而基层政府属于中央政府的下设机构,“中央”和“地方”之间是上下隶属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将地方政府定义为,在单一制国家的中央政府设置的治理国家部分地域的政府,即所谓的基层政府。基层公务员就是指在我国基层性政府中从事行政工作的专门性政府工作人员,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工资福利的政府工作人员。

(二)行政伦理。

行政伦理是指有关对政府工作人员行政行为的判断标准,不仅包括政府行政活动的领导、决策和执行的全部过程,同时也包括行政活动主体的合理性与行政管理过程正当性的判断,而且还包括对政府工作人员在行政活动过程中的道德表现及政府组织在政治活动中的价值追求。总之,行政伦理一般是指对执掌国家公共权力公务人员的伦理审视和道德追问。

二、我国基层公务员行政伦理建设的困境及根源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对公务员行政伦理建展开了积极的探索,从总体上看,行政伦理的水平还是高的,基层公务员基本上做到了廉洁自律和对人民负责。但随着国内外经济的不断增长和政府外部行政环境的发展变化,基层公务员在处理工作事务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的行政伦理困境,基层公务员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问题和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务员自身欠缺行政伦理的素质。

基层公务员自身的行政伦理素质,对公务员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基层公务员作为公职的履行者和政策的执行人,其伦理素质在社会上的可信度和威望有着重要的影响。基层公务员作为公共权利的执行者,在商品经济日益发达,外部环境的改变下,面对各种诱惑,倘若基层公务员的执政能力和行政伦理素质欠缺,就会导致他们在行政伦理认知、信念、意志上变得薄弱。出现滥用公共权力,在行使权利的过程中没有严格履行职位要求的职责,甚至严重渎职。

(二)官本位特权思想严重。

在传统上,我国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促使基层公务员在行政伦理建设的过程中出现困境。在行使公共权力时,没有公仆意识,出现高高在上的或是搞特权和特殊化为自己谋取利益的现象。由于官僚主义盛行,“官本位”的思想根深蒂固,因此,基层公务员要积极树立廉洁自律的意识,杜绝在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中,不择手段、毫无顾忌、贪污腐败。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基层公务员要抵挡住腐朽思想的侵袭,把握好自己手中的权力,为人民谋取福利。

(三)公务员行政伦理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和监督机制。

我国公务员在行使公共政权力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和监督机制。只有拥有良好的制约机制,公共权力在行使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正常运行。

三、我国基层公务员行政伦理建设的路径探讨

基层公务员的行政伦理道德建设与日常的行政管理密不可分,行政伦理的建设,是公务员提高自身修养的基础,在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型建设的过程中,加强基层公务员的行政伦理建设,通过运用伦理的方式,来规范公务员的行为,这对我国基层公务员的行政伦理建设的路径探讨意义深远。

(一)加强对公务员的行政伦理教育。

对公务员的行政伦理教育,是基层公务员行政伦理建设的基础。第一,加强对基层公务员的行政伦理知识教育,特别是要注重思想道德教育,一个人的品行在工作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第二,积极提高基层公务员的自身修养,基层公务员只有不断的提高和完善自身的修养,才能更好的适应工作,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行政伦理素养。最后,要积极开展有关实践活动,通过活动的方式来加强对公务员的行政伦理教育。基层公务员要提高伦理道德修养,在实际遇到的行政伦理问题,更应该积极主动的应对。

(二)加强公务员行政伦理建设的法制化。

在构建服务型的过程中,公务员行政伦理的法制化是最基本的前提和保障。通过对公务员行政伦理法制化的建设,利用法律来规范和建设公务员在日常的工作中的伦理道德,这充分体现了我国依法治国的战略方针和准则。通过法律法规来维护和规范公务员履行自己职责和义务的行政伦理的稳定性。为了加强公务员行政伦理的规范性,就必须完善和加强公务员的行政伦理法制化建设,积极推进公务员行政伦理规范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一套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通过法律的手段,维护和实现公务员行政伦理规范的法制化。

(三)加强公务员行政伦理监督机制建设。

首先,由于我国的行政伦理机制建设起步比较晚,关系复杂、影响因素众多,因此,导致了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出现了各个监督主体职能和范围界定上的模糊,并由此造成在监督职能上的交叉和重叠,在监督责任上出现互相推诿,监督职能上受到弱化。其次,要积极发挥社会公众的监督力度,充分利用社会团体和新闻媒体的力量,对公務员的行为规范起到监督的作用。(四)营造良好的公务员行政伦理环境。

首先,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前提,在公务员的行政伦理建设的过程中,行政伦理的建设依赖于地方经济的发展。这就表明了公务员的行政伦理建设和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经济的发展是行政伦理建设的重要基础。其次,稳定的社会环境,是行政伦理建设的重要保障。构建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正确处理好人民群众的内部矛盾,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处理好各个方面的矛盾,协调好社会各方面的利益。最后,积极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依法保障人民享有的合法的权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民主社会环境,并不断的提高人民参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为公务员的行政伦理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

四、结语

基层公务员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在平时的行政管理的过程中,除了需要拥有特定的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以外,更应该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认识到公务员与其他职业群体的特殊性,公务员是对国家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国家和人民负责,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郭玲玲.行政伦理视角下我国公务员行政责任实现途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

[2]韩志明.行政责任困境的制度分析[D].吉林大学,2006.

[3]谢军.行政伦理及其建设平台[J].道德与文明,2002(4).

[4]郭媛,温志强.论我国公务员行政伦理失范的原因及治理[J].人力资源,2010(11).

我国公务员依法行政 篇4

一、公务员的概念

我国在很长时间内并没有“公务员”这一概念, 直到2006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以下简称《公务员法》) 对其概念予以了明确:“本法所称公务员, 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依照此法, 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民主党派机关和部分社会团体机关的工作人员均属公务员的范畴。

二、我国公务员权利救济制度

(一) 公务员权利救济概述

公务员权利救济是指公务员认为自己的合法权利受到其所在行政机关造成的损害而请求有权国家机关给予补救的法律机制的总称。[1]对公务员的权利进行救济的实质在于维持公务员个体自由与强大的公权力之间的平衡。

(二) 我国现行的法律构架

1.我国公务员权利的内容

目前我国公务员享有哪些权利主要是通过《公务员法》予以规定的, 该法第一条将“保障公务员的合法权益”列入其立法目的, 并在第13条以开放式列举的方式规定公务员享有的各项权利, 在内容上涵盖了人身相关权、财产相关权以及利益保障权, 与其他国家的规定也大致相同, 在权利的赋予上还是比较完备的。

2.我国现有的公务员权利救济途径

现行《公务员法》规定的救济途径包括复核、申诉、控告以及聘用制公务员的人事争议仲裁。

复核是指公务员对于人事处理不服而向原处理机关提出再次审查的意见和要求, 规定在《公务员法》第90条和91条。

申诉是指公务员对在人事行政上有隶属关系的机关做出的涉及其本人权益的具体人事处理决定不服而提出的意见和要求。[2]我国有权受理申诉的机关包括《公务员法》规定的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或者作出该人事处理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以及《行政监察法》规定的监察机关。

控告这一救济途径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包容力性, 公务员不仅可以对人事处理等要式行为进行控告, 一些非要式行为如随意殴打下属、索贿、挟私报复、假公济私等也能通过控告进行救济, 但我国《公务员法》第93条并没有对控告的程序和期限予以明确。

《公务员法》100条规定了聘任制公务员与所在机关因履行聘任合同发生争议, 不服仲裁裁决的, 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学界, 该条被认为是公务员的权利救济途径朝司法救济迈出的可喜的一步。但是, 该条的适用范围仅限于聘任制公务员因履行聘任合同发生的纠纷, 而大多数公务员的权利仍然得不到司法救济。

(三) 现行救济制度存在的弊端

1.行政诉讼被排除在公务员权利救济途径之外

由于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了内部行政行为不可诉, 因此, 公务员只能通过申诉控告等行政方式进行权利救济, 而无法发挥司法机关地位的中立性和审判程序的严密性的优势, 当事人也不能享有司法诉讼中举证、质证、延请律师等诉讼权利, 使得公务员权益难以得到实际保障。

2.内部救济缺乏可信服性

我国现阶段公务员权利难以得到有效救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救济机关难以保持中立性, 法律规定的救济机关主要是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或者作出该人事处理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以及同级的监察机关, 这些机关与作出处分的行政机关要么地位平等, 要么彼此之间存在着利益上的牵连, 使得救济结果缺乏公正性和可信服性。

3.缺乏严格的程序性

法律程序的实质意义在于限制权力主体的态意妄为, 是维护权利人的权利必不可少的工具。[3]关于行政诉讼的程序性规定, 我国有较为完备的《行政诉讼法》予以规范, 而《公务员》法中对公务员提起申诉和控告的程序性规定只见于该法的第15章, 大部分为笼统式规定, 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因此程序上的不规范性给权利人的权利救济带来很大的障碍。

三、我国公务员救济制度的完善

在一些法治较为发达的国家, 例如美国、法国、德国等, 均将司法救济手段纳入对公务员权利救济的范畴, 并且具有十分详尽的程序性规定, 彰显着程序正义对公务员权利的保障。我国现阶段对公务员的权利救济制度虽然存在着诸多弊端, 但由于行政事务自身的特殊性、专业性, 因此不能将行政救济全面否定。应当对现有制度予以完善, 并引入司法救济途径, 做好两种路径的衔接, 以达到充分保护公务员权利的目的。

(一) 对现有行政救济制度的完善

1.救济机关设置上的完善

衡量一项公民权益提供保护和救济的法律制度是否健全和成熟, 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其有无保证此项制度正常运行相对独立和负责的工作机构。[4]我国救济机关存在诸多弊端, 部分机关的受理根本上违背了“回避”的原则, 救济结果的权威性和可信服性难以保障。因此有必要设立专门独立负责受理公务员申诉、控告的中立性机构, 并且需要赋予其一定的权威性。具体可以借鉴美国的功绩制委员会, 日本的国家的人事院和地方的人事委员会及公平委员会。[5]

2.救济程序上的完善

要克服行政救济的弊端, 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规范行政救济的程序法, 通过严格的程序削弱行政救济机关行政权的滥用, 减少权利寻租的空间。除此之外, 在有权机关受理案件的过程中, 可以引入准司法程序, 即在行政救济过程中听取双方各自陈述, 并给予双方进行举证、质证的权利。通过这种程序上的完善可以一定程度上克服行政救济的弊端, 提升行政救济的公平性和规范性。

(二) 引入司法救济的设想

目前我国引入司法救济的障碍主要在于《行政诉讼法》第23条规定的“内部行政行为不可诉”的理念。因此要想引入司法救济的途径, 首先要对内部行政行为的可诉性进行探讨, 然后再确定该制度具体的实现途径。

1.内部行政行为可诉性探讨

(1) “特别权利关系”理论不再适应法治国家的需要。我国“内部行政行为不可诉”的理论根源于德国十九世纪的“特别权力关系”理论。然而这种理论自70年代以来已遭到德国的废弃, 取而代之的是与法治国原则相容的“特别地位关系”理念。[6]这种修正在德国一经提出即在大陆法系各国引起共鸣, 可以说内部行政行为不可诉的理论基础已经基本消失。然而在我国, “内部行政行为”不可诉的理念始终未得到立法上的修正。我国法治环境日趋成熟, 公民权利意识逐渐增强, 这种理念已经不再适应“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法治国家的发展需要。

(2) 公民的诉权是宪法上的权利。很多学者认为诉权是宪法上的一项权利, 对此, 我国《宪法》虽然没有明确将诉权写入具体条文, 但在其第五条规定:“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我们可以理解为任何人受到了违法行为的侵害时, 都有权对其予以追究。在提倡公力救济的今天, 法治社会赋予每个公民平等请求和接受司法裁判的权利。普通公民在进入行政机关成为公务员后, 其公民的人格身份依然存在, 当然享有宪法规定的基本诉权。因此, 法理上来说, 不管该行为是不是内部行政行为, 也无论受侵害者是不是公务员, 只要该行为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就可要求对其进行司法审判。

2.司法救济制度的设计

(1) 确立司法救济的机关。考虑到现行法院内部行政审判庭的组成人员具备行政专业知识, 并且较民事和刑事审判庭来说, 其行政庭每年受案数也较少。因此, 笔者不赞成在现阶段单独设立行政法院, 公务员在认为其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的侵犯后, 直接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行政讼诉即可。

(2) 确立司法救济的原则。关于行政救济和司法救济的衔接问题, 各国有着不同的制度设置, 美国确立的是“穷尽行政救济”原则, 而法国规定可由权利人自行选择采取何种手段进行救济。笔者认为我国在设立司法救济制度时最好能设立“行政救济的前置性原则”, 即公务员在请求司法救济前, 必须用尽一切行政救济手段。这项原则主要是考虑到行政效能的要求和行政机关运作的特殊性, 充分给予公务员和行政机关双方在行政系统内部解决争端的机会。这一方面有助于提高纠纷解决的效率, 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厘清行政权与司法权的界限, 避免司法机关对行政机关不必要的干涉。

(3) 划定司法救济的可诉范围。从对权利人进行充分保护的角度出发, 最好是将内部行政行为全部纳入司法审查的范畴, 但正如有学者所言:“司法权对行政权的监督不管有多么充分的理由, 必须为行政主体保留出一部分司法审查豁免的领地”。[7]这是因为, 如果过分强调司法救济的介入, 则可能造成司法权对行政权的不当干涉, 将会影响到行政效能的实现, 并且对我国现有的审判资源也将造成很大负担。

因此, 有必要为司法救济划定一个合理的可诉范围, 就此可以借鉴德国联邦宪法法院确立的“重要性”理论。具体说来, 就是首先在原则上对内部行政行为的可诉性予以肯定, 即凡内部行政行为涉及相对人基本权益的, 相对人如有不服均可提起行政诉讼。其次, 再采取开放式列举的方式明确几种可诉的行政行为, 例如直接决定公务员身份的行政处分以及影响公务员财产权益的处分决定等。最后, 对未明确列举的行为可诉与否的决定权交由法院行使, 避免行政机关借机扩大不可诉内部行政行为的范围, 使司法救济流于形式。[8]这种原则加列举的方式一方面有利于限定司法救济的可诉范围, 另一方面也能使公务员的权利得到较为充分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魏伟.我国公务员权利救济制度引入司法救济的可行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08.

[2]杨建欣.我国公务员权利救济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 2009.

[3]谷隶栗.中国公务员身份保障权利救济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 2008.

[4]应松年.行政法学新论[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1998.

[5]任庆堂.论我国公务员的权利救济[D].中国政法大学, 2006.

[6]翁岳生.行政法[M].北京:法制出版社, 2000.

[7]刘善春.行政诉讼原理及名案解析[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

公务员依法行政培训 篇5

行政效能监察工作在促进政府部门转变职能、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上指出,纪检监察工作必须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行政效能监察作为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着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如何充分发挥行政监察部门的作用关键是要注意处理好下面四个关系:

一是注意把勤政建设与廉政建设统一起来;二是要处理好效能建设中的治标与治本的关系,也就是标本兼治的问题;三是要处理好加强管理与搞好服务的关系;四是要处理好搞好便民服务与接受群众监督的关系。具体就是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选准工作的切入点

行政效能监察工作是一项综合性、长期性的工作,题目很大,领域十分广阔,内容十分丰富,特别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需要我们开展的工作项目越来越多,任务日益繁重。要做好这篇文章,一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抓住重点,找准工作的切入点。

(一)是要围绕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监督检查,保证政府的中心工作落到实处。行政效能监察工作要把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自觉地贴近经济建设,为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想党委、政府之所想,急党委、政府之所急,紧贴党委、政府的中心选题立项,尤其是要抓住影响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开展行政效能监察,为本地区的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二)是要加强对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党中央、国务院重大改革决策和宏观调控措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对那些在执行中态度不坚决、行动不迅速,为了地方和部门利益,不惜损害国家和整体利益,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甚至阳奉阴违,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行为,要坚决予以制止和纠正;及时纠正和查处有法不依、执法不公、违法不究,影响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行为;对性质严重、情节恶劣的,要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从严处理,决不姑息。

(三)是要围绕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率,开展监督检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各级政府既要廉洁又要高效。开展行政效能监察,不但是促进政府机关提高办事效率,改进工作作风的有效手段,而且还是推动政府工作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措施。各级行政监察部门要按照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的要求,监督检查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的情况,督促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根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严格依照法定形式和程序管理行政事务,及时制止和纠正违法的或不当的行政行为。要注意把行政效能监察和各项管理制度、管理环节结合起来,把效能监察的要求融入管理之中,通过监督检查,真正促进行政机关加强管理,进一步转换职能,转变工作方式和作风,大力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

(四)是要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开展执法监察,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深入实际体察群众情绪,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实实在在地为群众排忧解难,是行政监察部门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具体行动。要紧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对那些群众意见大、社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行政效能监察。尤其对那些影响党和政府声誉、侵害国家和人民利益、损害党群和干群关系的问题,要认真调查、妥善处理。通过解决群众反映 强烈的突出问题,避免可能引发的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特别要加强对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行政执法部门、经济管理和监督部门履行职责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这些在体制、制度、管理上和为社会服务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及时纠正和查处漠视群众疾苦、侵犯群众利益的行为,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五)是要深入到容易滋生腐败的领域开展监督检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势头在一些领域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有的问题还比较严重。行政监察部门要充分发挥行政效能监察的作用,深入到容易滋生腐败现象的领域,尤其是金融、证券、工程建设、土地批租转租、物资采购等领域,主动开展监督检查,在促进机关勤政建设的同时,注意发现问题线索,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加强管理,遏制这些领域腐败现象高发的势头。行政效能监察工作就是要通过有形的东西去抓无形的东西,通过表面现象去抓实质问题,工作起来不太好入手,弄不好,容易大而空,流于形式,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采取试点的方式,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对试点工作单位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征集各方面的意见,认真查找影响行政效能的突出问题,由虚到实,使工作逐步深入。

二、严格督促检查

行政效能监察工作要想取得实效,必须要抓好督促检查,这也是行政效能监察的本质所在。各级行政监察部门要把监督检查与考核,狠抓落实。

(一)必须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结合起来。特别要抓住责任追究这个环节,对因官僚主义、失职渎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人身伤亡或其他恶性案件的,对本地区、本部门不正之风严重、群众反映强烈,长期得不到治理的,不仅要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而且要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通过责任追究,使各级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真正树立起责任意识,使提高行政效能变成自觉的行动。

(二)必须坚持纠建并举、标本兼治的原则。一方面要通过我们的监督检查活动,揭露和发现影响行政效能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另一方面,要立足于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在解决问题的同时,针对行政管理工作中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落实岗位责任制,建立起长效机制,规范行政行为。这样既可以使机关工作人员有所遵循,照章办事,提高效率,又可以关口前移,从治本上解决勤政和腐败问题。

三、加强制度建设

(一)行政效能监察是一项政策性、法律性都很强的工作,必须依法积极稳妥地开展。从大的方面来讲,开展行政效能监察不仅有政策、法规依据,而且有宪法、法律依据,这是我们开展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但具体到行政效能监察工作来看,具有可操作性的程序性规定和实体规定相对比较缺乏。一是规范监察机关自身的行政行为的规定不足,工作起来难以做到事事都有章可循,制约着行政效能监察深入开展。二是规范行政监察对象的规定不足,对行政监察对象行政效能的评价标准和惩戒性规定缺乏,影响着行政效能监察作用的发挥。行政效能监察是国家赋予监察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能,实施行政效能监察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依法监督的过程。为使行政效能监察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我们可以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就效能监察工作原则、程序、活动方式、有关问题的认定与处理等作出既合法又合理的规定。

(二)对效能监察实施对象的行政行为、工作职责权限、工作效率质量要求等,也应相应地作出规定。也就是说,对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岗位职责、任务指标、工作程序、工作效率质量要求、考核标准、奖惩办法等,要作出规定,为行政效能监察提供衡量是非曲直的标准。否则,我们的监察活动就难以开展,检查出问题,也难以处理。当前应首先在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制度:一是建立政务公开制度,要求行政机关将办事依据、办事程序、职责权限、收费标准、办事结果以及监督办法、责任追究等作出规定,向社会公开。二是实行行政事务处置时限制度,在处理各种行政事务过程中,凡有明确时限要求的必须严格执行,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建立对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办事请求回复制度,凡在职责范围内的必须限期完成,对职责范围外的要告知部门,对职责不清的应详细登记,报请领导限期予以答复。四是建立目标管理制度。由政府出面,与所辖地区和部门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并制定《目标考核办法》,实行目标管理,到年终前奖惩兑现,以激发政府机关及其公务员工作的积极性。

四、拓宽投诉渠道

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根本宗旨。行政管理工作是面向社会管理的工作,必须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政府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如何,政府的行政效能如何,群众最有发言权。拓宽投诉渠道,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是深入持久地开展行政效能监察的关键。目前虽然信访举报的部门和制度都很健全,但对行政效能问题的投诉和受理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不少群众在遇到行政效能方面的问题时,不知道向谁投诉,怎么投诉;二是信访机构和部门对行政效能问题的投诉在认识上重视不够,受理机制不畅。为了拓宽投诉渠道,使行政效能监察与群众监督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经济110,赋予其协调权、调查权、处理权、监督权和建议权,公布举报电话,专门负责受理对政府机关工作作风和办事效率的投诉举报。可以改变过去坐等群众上门投诉的方式,由投诉中心组织全市行政、司法、执法执纪部门和服务行业,每周在繁华地段开展“阳光投诉”活动,面对面地受理群众投诉,主动接受群众监督,现场解答咨询,宣传政策法规。对于群众投诉的问题,要快速受理、快速出击、快速查处,能现场解决的问题就地解决,不能现场解决的问题,规定时限办理完毕。要做到有诉必理,有理必果,并将受理结果适时告知署真名实姓的投诉人。对于不属于监察机关受理范围的,则告知投诉人向有处理权的机关反映,对其中的重要问题或紧急事项,可以协助投诉人联系受理单位。

五、要切实加强领导

首先,行政监察部门的领导要充分认识开展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这项工作真正提上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领导重视不仅体现在讲话、作报告和表态上,还必须体现在对行政效能监察工作各个环节的具体领导和支持下,要注意统筹安排工作,合理使用力量,把行政效能监察工作与其他专项工作更好地结合起来。其次,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领导的支持和认可。实践证明,以党委、政府名义组织开展行政效能监察工作,能够更加充分发挥这项工作的作用,成效才会更加显著,从而达到服务政府中心工作的目的。各级行政监察部门要争取把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纳入当地党委、政府整体工作之中统筹考虑,现在,很多地方都由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负责这项工作,成立相关的机构,为深入开展这项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组织保证,这是一种很好的工作模式。

六、要把握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要处理好与各业务主管部门的关系。行政监察部门是开展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的职能部门,理所当然地要把握住每一行政效能监察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但 由于行政机关部门繁多,业务职能各异,行政效能监察工作渗透到行政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之中,没有当事部门的紧密配合和积极参与,很难深入各种具体的业务工作实际并取得成效。开展效能监察,在政府内部主要依靠三方面的力量,即监察部门、专业监督部门和行政主管部门。开展效能监察要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和作用的基础上,搞好必要的分工和协作。行政监察部门不应该也不可能代替其它部门,包揽效能监察方面的工作,但也不能拘泥于业务部门原有的分工而无所作为,或只承担最后的行政处理工作。因此,一定要充分考虑业务部门所具有的规律和特点,依靠各行政主管部门的有效参与,把常规性的监察方法、手段同业务部门一些考核、测评方法结合起来,通过自查自纠,自我整改,搞好效能建设,才能更好地实现行政效能监察的目的。

(二)要处理好与执法监察工作其他几个项目的关系。

目前,各级行政监察部门开展的对国债资金、社保资金的监督检查就从一个方面有力地改善了行政管理,提高了行政效能;查处重特大事故则通过严查失职渎职行为,防止和克服官僚主义及各种不良行政行为的发生;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则对促进依法行政,优化经济环境,保证政令畅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效能监察与这些专项检查活动从内容到目标都是一致的,决不能把他们简单地割裂开来,要互相结合,融为一体,相互促进。

(三)要处理好行政效能监察与其他几项反腐败抓源头工作的关系。

目前,中央纪委、监察部已经对政务公开、村务公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民主行风评议等项工作进行了单独部署,尽管这些工作也都属于行政效能监察的范畴,但已基本形成了一套自有的工作格局和工作机制。各级行政监察部门在对工作进行部署时,要适当地把行政效能监察工作与这几项专项工作进行统筹考虑,合理安排,以求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要认真总结经验,研究开展工作的规律和特点

要继续广泛深入地进行调查研究,积极进行理论思考,提高行政效能监察理论和政策研究水平。要注意结合工作实际,积极探索建立适当的行政效能监察工作载体和科学的考评机制。要充分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善于总结在新形势下开展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只有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效能监察的特点与规律,才能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方向,拓宽视野,充分发挥行政效能监察应有的作用,把这项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行政效能监察工作是对行政管理活动的一种监督检查,由于行政管理活动涉及方方面面,知识面广,专业性强,这就要求参加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的同志一定要注意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以适应工作的需要。要学习行政管理、法律和相关的专业知识,提高政策法律知识水平、专项检查组织实施水平和业务文书撰写水平。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检查项目,在检查前要组织专业培训,通过讲座、分析会等形式,熟悉该项工作的专业知识,了解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以达到提高检查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行政监察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纪委三次、四次全会精神,坚持依法行政、从严治政的方针,按照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要求,充分发挥行政监察职能作用,强化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制约,大力推进政府机关的廉政勤政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协调发展。

当前,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央纪委四次全会精神和即将召开的省委十届五次全会、省纪委四次全会精神,按照省纪委三次全会和省政府廉政工作会议的部署,着力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一)加强廉政监察,增强反腐力度。

推进政府廉政建设,是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长期任务,开展廉政监察是履行监察职能的重要工作。要继续加大对各级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情况监督检查的力度,认真解决存在的问题。要继续保持查办案件的强劲势头,重点针对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领域和部位,着重查处政府机关和领导干部中利用行政审批权谋取私利的案件,损害群众利益、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的案件,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为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的案件,严肃行政纪律,惩治腐败分子。

(二)加强效能监察,促进依法行政。

效能监察工作的重点是检查政府机关及其公务人员依法行政,公平高效行政,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情况。各级监察机关要深入到行政管理的各个环节中,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行政决策、行政执行等施政过程和行政行为的监督,要配合有关部门明确决策的权限和程序,建立和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和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逐步实行决策内容、服务程序和办事方法公开。要积极探索事前预防、过程监督、动态管理和间接管理的有效途径,切实解决行政过程中存在的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要开展重大公共投资项目的监督检查,强化对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监督。同时要严肃查处越权决策失误者、失职渎职者。

(三)加强执法监察,解决热点问题。

要继续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执法监察,重点做好经营性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落实情况和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的执法监察。继续加强对重点工程项目、重大事项的全程监督和专项检查,认真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严格执行“四大纪律,八项要求”,促使政府机关及其公务人员廉洁从政。要继续深入开展专项治理,坚决纠正征用土地中侵害农民利益、城镇拆迁中侵害居民利益、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侵害职工合法权益、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等问题。继续治理教育乱收费,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深入开展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同时,要继续开展民主评议行风工作,切实转变政府部门和行业的工作作风。

(四)重视协调配合,抓好源头治理。

深入推进反腐败工作要继续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逐步加大治本力度,注重通过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铲除腐败现象滋生的条件和土壤,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要全面推行构建警示训诫防线工作,形成纠错改正机制,帮助教育干部少犯错误或不犯大的错误。要继续深化“四个管好”工作,着眼于制度创新,建立反腐倡廉的长效机制。要继续加大行政审批制度、财政管理制度、投资体制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完善并严格执行建设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和政府采购四项制度;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厂务公开和村务公开。要认真研究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拓宽源头治理的领域,同时要积极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督促政府有关部门依法行政,勤政廉洁,高效运转。当前要切实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规范权力运行,最大限度的减少“权力寻租’’和“自由裁量”的空间。积极配合政府用改革的思路、发展的办法,通过制度和机制创新,促进廉政建设和效能建设。

(五)拓宽监督渠道,做好特邀监察员工作。特邀监察员工作是行政监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民主监督的重要渠道。各级监察机关要采取切实有效的途径和办法,积极做好特邀监察员工作。一是要组织特邀监察员参加监察机关组织的反腐倡廉各项工作,参与有关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调研活动。二是组织特邀监察员参加有关监督检查活动,如行风评议、治理投资环境、执法监察、信访等工作。三是充分发挥特邀监察员的监督作用,及时传递反映对各级领导干部违法违纪行为的检举控告,反映人民群众对反腐倡廉工作和纪检监察机关执法情况的建议和要求,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三、当前行政监察工作需要注意解决的几个问题

监察机关是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承担着保证政府政令畅通,维护行政纪律,促进廉政建设,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的职责。新的形势和任务对行政监察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和改进行政监察工作,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扎实有效地抓好各项任务的落实。

(一)要继续主动争取党委政府对行政监察工作的领导和支持,全面履行和积极发挥行政监察职能。

实践证明,行政监察工作和反腐败斗争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各级监察机关要继续积极主动争取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要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结合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际,统一安排部署工作。要积极主动向党委政府汇报和请示工作,协调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开展工作。要全面履行行政监察职能,一是抓好廉政监察,二是抓好效能监察。监察机关恢复组建和合署以来,抓廉政监察工作多一些,下的工夫大一些,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历史时期的特点及其规律所决定的,这一点今后还要坚持。随着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我们也决不可忽视对行政效率问题的监督。在抓好廉政监察的同时抓好效能监察,才能全面履行行政监察职能,从根本上说,廉政监察和效能监察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我们要善于从廉政监察中发现勤政、效能方面的问题,从效能监察中发现廉政、作风方面的问题,坚持廉政勤政一起抓。同时,还要抓好执法监察,执法监察既是监察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又是推进廉政监察和效能监察的主要手段。在新形势下,执法监察内容越来越丰富,任务越来越繁重,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廉政监察、效能监察和执法监察的不同着眼点、侧重点,有针对性地综合运用各种监察手段,使行政监察职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二)要继续坚持在纪委常委会领导体制下发挥行政监察领导班子的作用,完善行政监察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

纪检监察机关作为一个整体,其工作成效如何,关键是如何有效发挥好纪委常委会和行政监察领导班子的职能作用。在合署办公的格局下,监察局长要有大局观念,积极配合纪委书记的工作,加强请示报告;要处理好局长办公会与纪委常委会的关系,常委会通过的事项,局长办公会要认真贯彻执行。按照重大事项、重大问题由纪委常委会讨论决定、有关行政监察工作的组织实施由监察领导班子办公会议按职权处理的原则,进一步明确监察局长办公会议职责、权限和议事范围,完善议事规则。对政纪案件的处理、政府交办事项、执法监察、效能监察、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源头治理等各项工作的规划部署和行政监察规章制度的制定、监察决定和监察建议的提出,以及向人大、政府请示报告等事项,都应经监察局长办公会议讨论研究后作出处理,重大事项要按照程序提交纪委常委会决定。坚持监察机关向本级政府和上一级监察机关报告工作制度。重要工作部署、阶段性工作情况、重要政纪案件查处以及重大监察事项等,都要及时向本级政府和上一级监察机关请示、报告,主动取得本级政府和上一级监察机关的领导和支持。继续坚持和完善监察局长列席政府常务会议制度。我省各市的监察局长都是同级政府党组成员,参加本级政府党组会议和列席政府常务会议,对发挥行政监察职能非常有利,这一做法已得到中央纪委监察部的充分肯定,今后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要进一步履行好职能、发挥好作用,还要自觉接受人大常委会及人大代表的质询和监督,定期向政协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等通报工作,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建议和提案,办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接受公民、法人和新闻舆论的监督。

(三)要深入学习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实施条例》,坚持依法监察。

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实施条例》,是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贯彻实施,进一步规范行政监察工作的重要行政法规。这部条例的实施,对于监察机关依法履行职责,加强行政监察工作具有重大意义。作为监督机关,更要增强法制观念,提高自身依法行政、依法执纪和依法监察的水平,善于运用法律规范和法律原则处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把依法行政的要求,渗透到监察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切实落实在行动上。各级监察机关要对《实施条例》的学习作出安排部署,抓好贯彻执行,依据《实施条例》,抓好有关程序性规范的落实。同时,要加强对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国家赔偿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的学习,掌握依法行政所必须的法律法规知识,真正做到懂法、守法、执法和护法。

(四)要认真总结行政监察工作经验,加强行政监察理论研究。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做好新形势下的行政监察工作,必须认真总结经验,加强行政监察理论研究。要根据社会经济、政治生活和反腐败斗争形势的发展变化,加强对反腐倡廉重大问题的研究,加强对行政监察工作规律和特点的研究,善于抓住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有针对性地研究提出思路和对策。如在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中,如何推进警示训诫防线建设;在合署办公的体制下,行政监察工作如何更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增强其有效性;如何更好地发挥行政监察工作在体制创新、预防和治理腐败中的作用;如何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确定行政监察工作的重点等。从而以实践丰富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把监察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五)要继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监察干部的综合素质。

各级监察机关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纪委四次全会精神,按照全国纪检监察机关自身建设工作会议的要求,加强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以使这支队伍能够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要提高纪检监察干部的综合素质,组织干部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刻苦钻研经济、金融、行政管理和其他有关专业知识,熟悉政府部门的相关业务,不断提高行政监察工作业务能力;熟练掌握并模范遵守与行政监察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增强法制观念。要培养监察机关过硬的作风。监察干部在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肩负着重要责任,处在反腐败斗争第一线,时刻面临腐蚀与反腐蚀的严峻考验。监察机关要树立秉公执纪、坚持原则、敢于碰硬的作风,谦虚谨慎、联系群众、勤政廉洁的作风,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作风,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公正清廉、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监察干部队伍。抓好新形势下的行政效能监察工作,规范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从政行为,推进依法行政,维护政令畅通,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扩大监察视野,选准监察重点

一是围绕政府中心任务实施效能监察。要坚持从政府工作全局出发,正确把握政府效能监察工作的发展方向,想政府所想,急政府所急,紧紧围绕政府的中心任务确定工作重点,特别要贴紧经济发展任务。要结合政府重大决策、决议和决定,进行有针对性地效能监察,及时处理和纠正行政违纪行为和阻碍政府决策、决定、决议执行的行为,特别是纠正和处理阻碍和干扰经济发展的错误行为,为加快经济发展、优化发展环境,提高行政效率,保证政府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二是突出重点行业、重点部门和重点项目实施效能监察。要对专项资金、行政审批和建设领域等管钱、管物等重点部门、重点环节进行行政效能监察;对项目审批、指标审批、人事审批的部门以及事权、财权、人权的运作,重点进行行政效能监察;对直接影响当地经济发展的管理部门进行行政效能监察。三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作为进行效能监察的重点。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是纪检、监察机关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所以,要充分发挥行政效能投诉中心的作用,专门受理群众行政效能问题的投诉,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部门或服务项目作为重点行政效能监察对象,确保群众满意,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二、改进监察方法,拓宽监督渠道

任何工作都得讲究方法,科学灵活的方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要使行政效能监察工作卓有成效,就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改进监察方法。首先,要善于将行政效能监察工作有机地融入到其他相关工作中去,达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如与机关作风建设相结合。因为机关作风建设和行政效能监察两者的要求相似,目标也相同。所以,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用行政效能监察的手段,参与对政府部门机关作风的监督,督促政府部门及其公务员改进作风,纠正和处理在社会服务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使机关工作制度、工作纪律得到很好落实。可以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相结合。充分利用行政效能监察手段,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办事程序,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完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实行“一站式”、“一窗式”、“办证服务大厅”等高效快捷的办公服务。应该与源头治理工作结合起来。许多行政部门不作为、乱作为,政令不通、效率低下等部门,经常出现纠而复发,一个关键原因,就是效能监察工作与源头治理工作结合不紧,治理的高度、广度和深度不够。因此,要将治本工作寓于行政效能监察工作之中,不断加大标本兼治力度,提高行政效能监察的效果。其次,要逐步建立一整套科学的效能监察工作运行机制。一是独立机制,使监察部门在对重大事项进行监察时能主动提前介入,相对独立地行使权力、查处问题;二是参与机制,在开展工作时吸收有专家参与,弥补监察人员对某些监察项目专业知识的欠缺;三是公开机制,对被监察对象及其监察项目,通过适当途径向社会公开;四是投诉机制,设立行政效能监察投诉中心,受理社会各界投诉。拓宽监督渠道,充分依靠和发挥社会监督作用,也是加大行政效能监察力度,提高监察效果的有效举措。因为,人民群众是勤政廉政建设的主体和根本力量,所以要十分重视发挥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将行政效能监察与社会监督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拓宽监督渠道,增强对行政机关及公务员监督的有效性。一是发挥政务公开的作用。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加强对政务公开的监督,做到政务公开常公开、真公开、全公开,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二是发挥特邀监察员的作用。聘请一批政治素质好,参政热情高,有广泛代表性和社会影响力的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来担任特邀监察员,通过参与监察机关组织的各项专项核查、执法监察,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等工作,对监察对象履行职责情况和监察机关执纪执法情况进行双重监督。三是发挥行风评议的作用。全面开展行风评议活动,评议的内容要不断扩展,不仅要评议服务质量、办事效率,而且要评议执法水平、廉政状况。重点评议群众关心的经费开支和使用、物资采购、干部任用以及安排就业等内容。对“窗口”行为,重点评议其办事程序是否简单快捷、公开透明,服务承诺是否兑现,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工作能力和办事效率如何等。对执法部门,重点评议执法人员是否廉洁自律,依法行政,秉公办事等。

三、完善监察制度,建强监察队伍

行政效能监察是一项政策性非常强的工作,必须建立一系列规章制度来进行规范,而且在制度建设上不断创新。首先要对行政机关从事行政管理活动的质量要求等做出规定,为行政效能监察提供可操作的标准。如公务员行为规范守则,从总体上明确本机关公务员应该履行的义务,应遵守的纪律以及相对应的法律责任和行政责任;岗位责任制,按照职务、类别的分类,把公务员的职务、权力、责任和利益联系在一起;还有服务承诺制、目标责任制度、政务公开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其次,监察机关要建立健全行政效能监察制度,如效能监察工作奖惩办法,效能监察工作成果核定办法,效能投诉程序规则,失职渎职行为责任追究办法等,使行政效能监察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为开展行政效能监察提供法规依据。开展行政效能监察工作不仅要有制度保证,而且要有人才保证。因为,好的制度靠人去完善,靠人去监督执行。所以,要提高行政效能的监察水平,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监察队伍。首先要更新思想观念,增强依法监察意识。监察干部要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加强对《行政监察法》的学习,消除对监察工作法律性质的模糊认识,消除将监察工作简单等同于执纪的错误观念,消除习惯凭经验办事而忽视法定程序的错误行为。强化监察执法和依法监察意识,严格按照监察权限加强对监察对象的监督核查。其次,要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监察干部本身要不断加强作风建设,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行政效能监察工作。要强化培训,提高业务能力,组织监察干部进行定期培训,不断拓宽监察干部的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做到不仅熟悉政治、法律法规,而且懂经济、懂管理,并能掌握和运用现代新科技手段,开展行政效能监察工作。在培训方法上可以采取到上级业务部门跟班学习或到有关大专院校进修来提高监察干部的能力素质。在监察干部的管理上,要建立优胜劣汰制度,让难以胜任本职工作的监察干部退出监察队伍。总之,要采取多途径的培训办法,优胜劣汰的管理办法,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职业化,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监察人才队伍。

我国公务员依法行政 篇6

关键词:公务员;道德建设;道德责任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038-02

实施以德治国方略就必须突出道德因素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全民道德素质,特别是加强公务员道德建设显得尤为必要。公务员道德是高层次道德,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加强公务员道德建设不仅有利于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还能推动责任政府建设和以德治国方略的实施。古代官德与西方行政道德对我国公务员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一、我国古代官德建设

我国古代官德建设由来已久。夏商建立,传统官德已初具雏形。春秋战国时期,在我国传统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的产生与成熟,影响了后世官德的发展。儒家仁政思想和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纲目的官德思想成为传统官德发展的主线。经历了唐宋的鼎盛,至明清,我国传统官德发展成熟。

(一)我国古代官德的历史演进

自夏商以來,我国便产生了官吏道德。夏朝建立,国家机构初具规模,产生了最初的官吏制度和官吏道德。据《通典》卷十九记载:夏朝有官吏120名,商代有240名。[1]为了适应统治的需要,夏商制定了简单的官吏道德规范。夏商时期,官吏被称为为“大人”、“君子”,因此有“大人世及以为礼”之说。在《礼记·礼运篇》中也有“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的记载。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关官德的文献记载。《周礼》明确记载了西周对官吏道德的要求即“三官”、“四廉”。其具体内容是“官职”、“官成”、“官计”和“廉法”、“廉善”、“廉敬”、“廉正”。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兴起,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官德思想对我国古代的官德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孔子指出:“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2]他还提出了以下官德思想:“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3]继孔子之后,孟子把“仁政”作为为政之要,为官之要。他提出为政之人应该:“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于掌上。”[4]为官之人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5]

秦汉时期实现了大一统,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权,国家机构的规模比春秋战国时期要大得多,体制要更加健全。因此,对官吏的要求远比春秋战国时期要严格得多,对官德要求也是如此。秦汉的官德思想主要体现在治国的法典和政策上。《秦简·为吏之道》中规定:“吏有五善:一曰中(忠)信敬上;二曰精(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龚(恭)敬多让。吏有五失:一曰夸以;二曰贵以大(泰);三曰擅(制)割;四曰犯上弗知害;五曰贱士而贵货币。”汉武帝时期颁布了刺察六条把奉诏守法、断案公正、赏罚分明、以公克私、不贪赃枉法等作为考察地方官吏道德行为的主要标准。[6]

唐朝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鼎盛时期,政治经济发展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政治制度也日臻成熟,唐朝的官德建设较为完善。唐朝的《四善二十七最考课法》为我国历史上最完整的官吏考核法规之一。其中“四善”就是德慎公勤,即:“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7在制度上,宋代基本上沿用唐朝的“四善”规范,宋代的官德发展主要体现在政治家、思想家的个人官德理论建树。北宋改革家王安石指出为君者要:“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理学家朱熹认为上至君主下至普通官吏都要“修德于己”。

明清时期,我国传统官德处于成熟阶段。明初期修订的《大明律》开篇就说:“治国先治吏,治吏必重礼也。”明后来颁布的《明会要》把忠于职守、勤政爱民、为人正直诚信、不贪污腐化作为对官吏的道德规范和要求。清康熙年间颁布的《圣谕广训》要求官吏要做到“为政清廉、忠君爱民”等传统官德规范外,还要求官吏要做到“尚节俭、笃亲族、训子弟”等道德要求。清代汪辉祖在《佐治药言》、《续佐治药言》等官箴中把为官之道总结为:“律己以立品为先,佐人以尽心为尚,而俭为立品之基,勤为尽心之实。”

(二)我国古代官德建设的特征

从官德建设历史发展来看,我国古代官德建设有以下特征:

第一,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儒家的仁政思想是我国古代官德建设的指导思想。自儒家理论形成以来,实施仁政就成为历朝历代的政治理想。古代的官德建设也是围绕着这个政治理想而展开的。在儒家理论中,仁的表现形式逐步发展为日后官德的规范。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8]在孔子看来,恭、宽、信、敏、惠是仁的五种品质。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等传统官德的具体规范就是由这五种品质发展而成。同时,个体实现仁的方式也是官德修养的途径。我国古代官员道德主要靠个人修养形成。孔子提出的为仁由己、荀子的慎独都体现了二者的一致性。第二,民本观念是传统官德的重要思想。以民为本思想自周以来就十分重视,周公提出“敬德保民”的思想,《尚书·盘庚》中“施实德于民”,《左传》中“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等思想就是早期的民本思想。儒家理论形成以后,民本观念是仁政思想的重要部分,也是实施仁政的重要步骤。秦汉以后,中央考察官员的重要标准就有忠君爱民。汉贾谊认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9]第三,我国古代官德重视道德修养和教化。在孔子看来为仁由己,个人修养是实现仁的途径。孔子云:“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10]在《论语·宪问》中孔子讲道:“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大学》中也提出“三纲八目”的修养途径。“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这一套修养方法达到“内圣”、“外王”的理想状态。《大学》还指出:“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中,“八目”成为我国历史上士大夫的修身之道。

nlc202309030905

二、西方行政道德建设

(一)西方行政道德建设概述

西方行政道德的产生与国家机构的出现处于同一时期。早在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制定的《汉谟拉比法典》中就有对奴隶主官吏在司法过程中严格区分善恶、正义与非正义的规定。

古希腊城邦是西方古代行政道德发展的黄金时期。苏格拉底把智慧、正义、节制看作是统治者必备的美德。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指出:“理想国”要“选择那些最愿毕生鞠躬尽瘁,为国家利益效劳,而决不愿做任何不利于国家事情的人”[11]来执掌政权。因此在柏拉图看来,只有具备智慧、理性、正义、节制等美德的“哲学王”才能统治国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政府是人民道德生活上的一种精神结合,其目的就在于达到公平、正义和最广泛的善。[12]

继城邦政治之后的中世纪,西方古代行政道德发展缓慢。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行政道德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和建立新政权的有力武器之一。美国总统华盛顿在告别演说中提出:“在导致政治繁荣的一切倾向中,道德是必不可少的支柱,政治家应尊重和珍惜这些支柱。品行或道德是民主政府的必要源泉。”[13]法国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领袖罗伯斯庇尔在《关于政治道德的各项原则》的施政演说中指出:“由于共和国的灵魂是美德和平等,你们的政治行为的基本规则就应是把你们的一切行为用来支持和发展美德。”[14]在他看来,支撑和推动政府的主要动力是美德。

文官制度在西方的确立,现代意义的行政道德开始发展起来。英国学者伊顿最早意识到行政道德在公共行政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他在《英国公务员考试》一文中建议不仅应把公务员作为公共事务的指导者和管理者,而且也应作为国家政治公正和道德风尚的检验者和标志。美国学者威尔逊认为,忠诚是公务员必须具备的美德。他在《行政学之研究》中指出:“我们必须有一支充分训练的官员以良好的态度为我们服务。……良好的态度就是对于他们所为之服务的政府的政策,具有坚定而强烈的忠诚。”[15]

20世纪70年代的新公共行政运动推动了西方行政道德的发展。新公共行政倡导在社会中实现公平、正义成为西方行政道德发展的主导原则。同时,行政道德的制度化和法制化思想也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随后,西方行政道德开始了法制化过程。继1978年美国颁布了《美国政府伦理法》之后,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相继颁布了相应的道德法规。道德立法成为行政道德建设的重要方式。

(二)西方行政道德建设的经验

从古希腊至今,西方在两千多年的行政道德建设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民主政治为行政道德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民主”一词源于希腊文,是由人民与权力二字组成,即指人民权力。在政治体制中,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古希腊时期的民主是由自由民掌握国家主权的直接民主,资产阶级革命以来,这种直接民主则由代议制民主所代替。斯宾诺莎认为,民主政体的最大特点就是平等。而维护平等,不仅仅需要法律强制的威严,还需要道德的自律。因此,行政道德是西方民主政治中不可或缺的因素。[16]第二,重视责任的履行是行政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西方思想史中,“责任”一词最先出现在1787年的英语和法语中。它最早被用来指称美国和法国革命中出现的政治体制。[17]公共行政产生以后,责任被用于政府建设,即构建责任政府。责任政府不仅要求政府及其行政人员履行政治责任、法律责任、行政责任,还要求他们履行道德责任。道德责任的履行其本身就是行政道德建设的内容之一。第三,以公平、正義为原则,为行政道德建设提供了价值基础。公平、正义原则自古就已有之,古希腊城邦时期就已经在自由民中推行公正的政治原则。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社会的正义就是一个人都只做适合他本性的事情。[18]而正义的指向是善的,也即是道德的。新公共行政兴起之后,公正原则被更加严格地要求在公共行政中执行。在现代西方,行政人员的任务就是让公民参与社会性的建构政治秩序的过程而不是力图将权威价值论强加给公民。[19]公民被法律赋予公平地参与建构政治秩序的权利,这些权利不仅仅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还包括监督权等其它重要的政治权利。公民公正地行使监督权是行政道德建设的必要条件。

三、我国古代官德与西方行政道德对我国公务员道德建设的启示

伴随着国家产生与发展,官员道德及其发展成熟模式——公务员道德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从最初简单的奴隶主官吏道德到具有规模化、系统化的封建官德再到近代公务员制度建立,产生了科学、规范的公务员道德,公务员道德经历了其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从我国古代官德建设和西方行政道德建设的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重视道德建设的法制化与道德建设中官员的个人道德修养是公务员道德发展的两条重要经验。

(一)坚持公务员道德建设的法制化

在我国古代官德建设和西方行政道德建设中,道德建设的法制化是官德建设和行政道德建设取得成就的重要保障。在我国,古代社会是人治社会,官德建设的法制化方式是人治的辅助手段。我国古代官德的法制化主要体现为历朝历代针对官德而颁布的法典。秦大一统后颁布的《秦律》、魏晋时期的《五条郡县令》、唐朝的《唐六典》、元朝的《元典章》以及明代的《大明律》和《明会要》都是古代官德的法制化的具体表现。由于我国古代人治化特征比较强,所以针对古代官德而施行的法典在古代官德建设中的作用比较小。但是,这些法典是古代官德传承的重要载体。

西方行政道德建设中,尤其是近代文官制度建立以来,道德建设的法制化对推动西方现代公务员道德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西方行政道德建设中,行政道德的法制化是主要方式。一方面,通过制定大量的行政道德法律、法规规范行政道德建设;另一方面,通过行政道德法律、法规约束官员的个体行为。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制定和遵守行政道德法规就是资产阶级新兴政权的重要举措。现代公务员制度建立之后,以美英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加快了行政道德法制化的进程,通过法制手段推动和规范公务员道德建设。行政道德建设的法制化是西方现代公务员道德建设的重要方式和可借鉴的经验。

nlc202309030905

(二)重视官员个人道德修养

官员个人道德修养是我国古代道德建设和西方行政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古代官德建设十分重视官员的个人道德修养,官员的个人道德修养是官德建设的主体。《大学》中的“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就阐明了个人道德修养在维护统治和稳定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孔子提出的“忠恕之道”,《大学》中提出的“修、齐、治、平”等修养方法不仅是成圣之学,也是我国古代官德的修养方法。同时,在我国古代法典中,官吏的道德修养是官吏考核的重要标准。

官员个人道德修养在西方行政道德发展中也具有重要地位。早在古希腊城邦政治时期,柏拉图的贤人政治就提出由“哲学王”来承担城邦的政治工作,而智慧、理性、正义、节制等美德就是“哲学王”特质。这就是说要成为“哲学王”的必备条件就是要有很高的道德修养。亚里士多德也把公平、正义等美德作为政治中应具备的因素。近代公务员制度建立以来,西方行政道德建设中官员个人道德修養主要体现在行政道德的法律中。西方的行政法律中有相当部分关于公务员个人道德的内容。在西方行政法规中普遍有忠于职守、廉洁奉公等个人道德规范的严格具体的规定。因此,加强公务员道德建设要从制度建设入手,健全公务员道德法制,完善公务员道德的监督机制和培训机制,从而使公务人员不断提高个人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美]特里·L·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M].张秀琴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美]杰伊·M·沙夫里茨、艾伯特·C·海德.公共行政学经典[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法]罗伯斯庇尔.革命的法制和审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4][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华盛顿选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6]张松业.国家公务员道德概论[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

[7]李建华.中国官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8]马啸原.西方政治思想史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新常态下公务员依法行政意识的提高 篇7

一、新常态下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意识的意义

( 一) 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意识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需要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然成为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APEC会议上指出, 能不能适应新常态, 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新一届中央集体领导提出“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当前, 我国政府正进行着大刀阔斧的简政放权改革, 就是为了更好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广大公务员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主力军, 各项改革措施的提出和最终落实, 都有公务员的参与和实施。因此, 公务员依法行政意识决定着改革是否在法治的轨道上进行, 也决定了公务员能否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中有所作为。

( 二) 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意识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保证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而依法治国的核心和关键就是依法行政。依法治国是党和政府一直以来所关注的课题以及努力的方向,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也在依法治国建设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这些成绩的取得和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依法行政能力和意识有着很大的关系。一个地方的法治程度的高低和当地的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依法行政水平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国家行政事务的处理和日常管理基本都是各级政府, 而各级政府依靠的就是公务员。公务员肩负的是国家工作规划、组织和实施的重要责任。我国在依法治国建设过程中,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法治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活动和社会活动的重要内容。公务员坚持依法行政, 才能适应依法治国建设的需求, 才能符合公务员职位的要求。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意识, 各级行政机关公务员都能依法行使职权, 依法进行管理, 那么依法治国建设就有了保证。可以说, 没有依法行政, 依法治国就会落空。换句话说, 公务员依法行政意识决是影响依法治国建设水平的制约因素。因此, 要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必须提高公务员的依法行政意识。

( 三) 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意识是提升全社会法治意识的关键

奉法者强则国强, 奉法者弱则国弱。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中, 公务员作为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组织者和实践者, 其法治意识的高低, 直接决定着依法治理水平的高低, 对于推动全社会法治意识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导向性和引领作用。公务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带头树立法治理念, 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才能形成带头模范作用。上有所率, 下有所进; 上有所行, 下有所仿。在现今社会, 公务员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的就是政府, 把政府部门带头依法办事作为关键环节来抓, 发挥公务员的示范引领作用, 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公务员只有具有极高的依法行政意识才能带好头、做出好榜样, 才能有正面效应, 释放出正能量。

( 四) 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意识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基础

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 社会大众的法治意识和遵法懂法的整体水平会大幅提高, 与之相伴随的是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水平也在大幅提高。可以预计得到, 在依法治国不断深入推进的同时, 公务员的行政活动必将被全社会纳入到在法律框架内来考量。社会评判标准的转变, 需要公务员将传统行政理念理念、行政思维与行事方式的改变。这种强大的倒逼力量, 迫使各级政府部门在制定法规和行使行政权力的过程中, 要采取科学慎重的态度立法, 严格依法依规行政, 从根本上来说, 就是各项行政事务都必须具备依法行政意识。公务员的依法行政意识和全社会的法治意识的提升会相互间形成的压力, 也会转化成动力, 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

二、公务员依法行政意识的基本内容

公务员依法行政意识的内容从依法行政的目标出发, 主要包括有合法、合理、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

( 一) 合法性意识

合法性, 又称行政合法性, 是依法行政的首要要求, 也就是指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 除了要遵循宪法、法律, 还要遵循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条例等, 行政机关作出的决定不可损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也不能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义务。合法不仅要求合乎实体法, 也要求合乎程序法。作为国家行政主体的公务员, 在行使行政权力的过程中是否具有合法性意识, 决定这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 二) 合理性意识

行政行为不但要合法, 还必须合理。合理性意识产生的原因是由于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存在, 行政权的特征之就是拥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 故而, 合理性意识是公务员依法行政意识建设的又一重要内容。这就要求公务员在行政过程中行政行为要客观、要符合公平正义的法律理性, 核心是在理性的基础上做适当行政裁量的决定, 禁止随意或武断的行政决定, 要求行政行为在符合法律且有合理动机的前提下, 考虑与事件或行为相关的因素, 符合程序正当和基本的法律要求。

( 三) 程序正当意识

程序正当意识首先要求公务员应当公开行政管理活动, 接受民众的法律监督, 以实现公民的知情权, 当然涉及到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情况除外; 其次是公务员在行政过程中要树立起公众参与原则, 在行政管理活动中, 公务员做出的决定, 尤其是有关公民利益的决定, 应听取公民的意见; 最后, 在基层公务员进行行政管理活动履行职责时, 与相对人存在利害关系的, 应当回避。

( 四) 高效便民意识

公务员在进行行政管理活动时, 要具备高效便民的意识。一是要提高行政效率, 公务员应当积极履行其法定的职责, 禁止不作为或者不完全作为, 遵守法定时限, 禁止不合理延迟; 二是要以便利当事人为准则, 公务员在行政活动中要牢记不得增加当事人的程序负担, 公务员必须认识到增加程序负担的行为是行政侵权行为。

( 五) 诚实信用意识

诚实信用曾经作为民法上“帝王条款”,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现在诚实信用是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也是行政管理活动中所要遵循的内容。在行政过程中, 就是要求公务员公布的行政信息应当是全面、准确、真实的信息。同时, 要保护当事人信赖利益, 非因法定事由并经法定程序, 行政机关不得撤销、变更已经生效的行政决定; 因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回或者变更行政决定的, 要对相对人因此而受到的财产损失依法予以补偿。

( 六) 权责统一意识

承担责任是现代法治政府的第一要义。政府的权力由公民授予, 政府理当承担起与这份权力对等的责任, 对公民负责。它不仅意味着政府行使的每一项权力背后都带有一份责任, 拒绝行使应该行使的权力是一种失职, 同时意味着违法行使权力也必须承担法律责任。权责统一分为行政效能和行政责任两个方面, 行政效能要求基层公务员要依法履行法定职责, 要由法律、法规赋予其相应的执法手段, 保证行政管理活动的正常运行, 政令有效; 行政责任要求当基层公务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职权, 侵犯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时, 要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权责一致意识要求公务员保证行政行为正常运行的同时, 要具有责任意识。

三、新常态下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意识的途径

在我国, 随着法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公务员的依法行政意识在不断提高, 知法、执法的能力正在逐步增强。但是在法治国家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表明, 公务员依法行政意识在总体上还是不容乐观, 因此, 强化并提高公务员的依法行政意识, 理应成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务员依法行政意识的培养主要以下几种途径:

( 一) 树立法律至上理念是前提

理念是行动的指针。依法行政意识的提高要真正获实效, 必须树立起法律至上的理念。公务员必须通过学习法律知识, 尤其是宪法和与工作紧密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学习, 不断增强在依法行政方面的法律知识, 这是树立法律至上理念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 依法行政意识的提升, 除了法律条文的学习, 更重要的是行政人员法律价值理念的提升。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宪法法律至上意识。宪法和法律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具有极大的权威性。公务员手中握有权力, 更加要牢记任何行政行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范围内进行, 违反宪法和法律是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任何人包括公务员在内都不得以言代法, 以权压法, 权大于法。二是职权法定意识。公务员的权力不是与生俱来的, 是人民通过法律授予的。对公务员而言, 法无授权皆禁止。职权法定, 越权无效。这一原则要求公务员履行职责时, 必须符合法定的权限, 并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三是责任意识。权力与责任是统一的。公务员在行使权力的同时, 也承担着相应的责任。有多大的权利, 就有多大的责任。四是正当程序意识。程序是为实体服务的, 但也具有其独立的价值, 行政行为既要实体正义, 也要程序正义。没有程序公正, 就不能实现实体公正。行政活动只有在行政主体高度的程序意识下才能走向理性, 实现正义。据此, 公务员侵犯相对人的程序权利, 同样是违法。行政程序违法, 行政行为无效。公务员应增强正当程序意识, 按照法定的程序行使权力和履行职责。

( 二) 完善法律体系是关键

只有行政行为合乎法律法规了, 良好的依法行政意识才能形成, 因此要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 可以为公务员依法行政创建良好的法治环境, 令公务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有法可依。经过长期努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我们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 这是我们取得的重大成就, 也是我们继续前进的新起点。形势在发展, 时代在前进, 法律体系必须随着时代和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公务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面对不断产生的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 就需要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协调。对此, 应加快立法建设的进程, 废除或修改旧的、不合时宜的法律, 根据新出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制定新的法律、法规。

( 三) 建立监督机制是保证

提高公务员的依法行政意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 不可能一蹴而就, 且松懈不得。行政权力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 就可能产生以权谋私行为, 违背依法行政的理念。因而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 提高公务员提高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完善的监督机制, 就是要将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 加大对公务员依法行政的监督力度, 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对内, 要通过人大、政协、司法等机构落实监督行为, 坚决杜绝超越职权, 滥用职权, 随意处罚等违法行为。对外, 要继续加强政务公开制度, 加强社会舆论监督。

( 四) 善于学习法律知识是基础

公务员的法律知识素养是提高依法行政意识的基础, 没有良好的法律知识素养做支撑, 依法行政就是一句空话。因此, 要推进依法行政提高, 就必须加强行政人员的业务培训。要保证执法队伍的良好素质, 就必须加大学习和培训力度, 引导公务员自觉学习法律知识, 提高法律素养。在行政队伍中引入淘汰机制, 打破“铁饭碗”制度, 让行政执法人员产生危机感, 自觉提高业务素质; 同时通过考试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让那些素质好、懂法律的人进入执法队伍中来, 把那些不合格的人员清理出去, 形成能进能出、优胜劣汰的机制。在保证新进人员有较好素质的基础上, 要加强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 着重进行综合性法律和专业性法律的培训, 使他们既懂得如何依法对相对人进行管理, 又懂得自身执法的权限和法律对自己的约束。

摘要:意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 所谓依法行政意识是指行政人员关于依法行政的知识、观点、态度、解释和评价的综合反映。良好的依法行政意识是公务员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更好地履行职务的基础和保证。本文通过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意识的意义和依法行政意识的内容分析, 提出了新常态下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意识的三大途径。

关键词:新常态,依法行政,意识

参考文献

[1]甘培强.现代政府运作过程中基层公务员的定位和功能[J].行政论坛, 2004 (1) .

[2]朱红超.我国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研究[D].郑州大学, 2009.

[3]胡凌艳, 庄锡福.论行政人员公共服务意识的增强和有效树立[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 2005 (2) .

公务员行政伦理冲突解决途径探索 篇8

关键词:行政伦理冲突,解决途径,伦理法制,权力监督,伦理水准

行政伦理冲突存在于行政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 几乎所有的公务员、尤其是领导干部都遇到过行政伦理冲突。妥善处理行政伦理冲突,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也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那么, 公务员应该如何妥善处理行政伦理冲突?参考美国公共行政伦理学领域极具影响力的学者库珀的理论, 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浅见。

一、加强公务员行政伦理法制建设

18世纪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在他的《论法的精神》里写道:“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 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 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因此, 制度建设是关键。

1、行政伦理法制化---制度反腐败的一个重要环节。

伦理立法为公共行政官员面临和解决伦理冲突和伦理困境设定了一些一般性的限制, 也对那些超出由公民设立的权限范围而进行活动的公务员实行制裁, 因而通过伦理立法设立行为准则, 公共行政服务水平将大大提高。

2、重视行政伦理法制建设, 已经成为国际性的大趋势。

美国行政伦理法制建设源于20世纪70年代。1978年10月美国政府制定出并经国会批准的《美国政府伦理法》, 卡特总统在签署该法时指出:“制定本法令的目的在于, 建立保持并提高官员和国家机关的廉洁性等。”;接着于1989年4月国会批准了布什总统提交的《美国政府伦理改革法》, 随后布什总统又先后提交了《美国政府官员及雇员的行政伦理行为准则》, 作为实施《美国政府伦理改革法》的补充规定;1992年, 美国政府颁布了内容更为详细、操作性更强的《美国行政部门工作人员伦理行为准则》。

韩国行政伦理法制建设的突出特色, 是形成比较完善的行政伦理法制体系。韩国宪法中确立了刑政伦理精神, 规定公职人员总的伦理标准, 是把国民利益作为价值基础, 而不是为特定集团局部利益服务。并制定多部法律如《国家公务员法》、《地方公务员法》、《公职人员伦理法》、《<公职人员伦理法>实施令》、《公职人员伦理法实施规则》、《公职人员伦理宪章》、《公共事务条例》、《公务员服务规定》以及《防止腐败法》等, 详尽规定了公务员应该遵守的伦理准则, 并设立了多领域、多层次、具有实权的公职人员伦理委员会。

日本为响应经合组织发出的《改善行政伦理行为建议书》, 于1999年通过了《国家公务员伦理法》。该法第一条明确指出:为使国家公务员切实履行其职务伦理, 需要采取必要措施, 藉以防止国民对公务员执行公务的公正性产生怀疑或不信任, 从而确保国民对公务的信赖, 特此制定本法。依据该法, 日本还制定了《国家公务员伦理规程》, 内容包括禁止或限制收受与职员的职务有利害关系的人员的赠与, 不得与职员的职务有利害关系的人员接触, 防止出现招致国民的怀疑或不信任的行为等职员必须遵守的事项。

加拿大政府于2003年元旦开始实施公务员行政伦理守则, 名为《公共服务的价值与伦理规范》。该伦理守则不同于一些国家的行政伦理法制侧重操作性, 而是突出强调了公共服务的价值和伦理, 以指导和支持公务员的职业行为。该伦理守则规定公共服务的作用在于协助加拿大政府保持和平安定的社会秩序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公共服务的民主使命是依法协助部长为公共利益服务。

3、我国的行政伦理法制建设取得初步成果。

1995年4月30日颁发的《关于党政机关县 (处) 级以上领导干部收入申报的规定》, 是我国行政伦理法制建设的重要步骤;2003年12月31日由中共中央正式颁布实施《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2004年实施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惩治和预防腐败法制体系的建立是我国行政伦理法制建设的新起点;2005年1月颁发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提出“探索制定公务员从政道德方面的法律法规”, 初步提出了建设行政伦理法规体系的任务;2009年9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所提出的“完善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 把住房、投资、配偶子女从业等情况列入报告内容”、“加强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 (境) 外的公职人员管理”等有关规定, 都是属于行政伦理法的内容;2010年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 则被视为我国行政伦理法制建设取得的初步成果。

二、完善公务员权力运行监督机制

各种腐败现象总是与权力相伴而生, 权力对掌权者具有腐蚀作用, 任何组织和个人手中的权力, 一旦失去监督和制约, 必定导致独裁和腐败, 因而遏制腐败必须对权力实行有效监督。

为建立有效的权力运行监督机制, 党和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 例如:《关于党政机关县 (处) 级以上领导干部收入申报的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党员纪律处分条例》、《行政许可法》、《公务员法》、《公务员处分条例》等法规条例的颁布实施, 以及各项体制改革, 使权力运行逐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还任重道远。

为此, 我们要在建立健全思想教育机制、法规约束机制以及党内外监督机制基础上, 着力深化改革, 探索建立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机制, 完善权力运行的监督与管理系统。落实党内监督条例, 加强民主监督, 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 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同时, 要有严厉的制裁手段, 主要包括行政处罚与刑罚。

三、提高公务员行政伦理决策水准

不管是加强制度建设还是建立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 都只是从外部、“他律”的角度解决行政伦理冲突。作为公务员, 不仅行为要靠制度和监督来约束, 更要自觉加强世界观的改造, 这是防微杜渐、拒腐防变的根本。只有加强公务员的道德教育, 不断提高公务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水平, 才能从内部、“自律“的角度真正解决行政伦理冲突。

1、明确公务员行政伦理决策的标准。

首先, 维护公共利益是公务员必须遵守的最基本准则。《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为人民服务是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和全体公务员的基本准则。”公务员是代替人民行使国家行政权利、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 是社会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的维护者, 维护公共利益、人民利益是公务员必须遵守的最基本准则。因而, 公务员在一切公务活动中, 都必须以维护公共利益为基本准则, 充分考虑到每一个环节可能涉及的群众利益, 努力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其次, 服从上级是公务员的客观责任。为了保证组织工作中的责任性和效率, 公务员必须服从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和命令。服从上级是公务员法规定的纪律要求, 它标识的是公务员对职业的忠诚, 但是这种职业的忠诚不能取代人的道德良知, 更不能取代对宪法、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如果上级的决定或命令是错误的, 明显违法而且可能严重地危害公共利益时, 公务员可以提出异议, 拒绝服从。2005年我国通过的《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执行明显违法的决定或者命令的, 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可见, 服从上级并非是最终目的, 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公众的利益。

2、创新公务员行政伦理教育的制度。

制度总是不尽如人意, 如何在长期的权力行使过程中, 避免腐败的滋生, 不定期的正确思想干预和引导, 对公务员进行行政伦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行政伦理教育是提高公务员行政伦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行政伦理教育, 可以帮助公务员树立公共利益至上的理念, 加强公务员对行政伦理冲突问题的认识和对伦理法规的把握。要努力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把行政伦理教育融入到公共服务的具体工作中, 有意识地把公仆意识植入到领导科学的教学当中, 着力提高公务员的专业精神和服务意识。不断创新行政伦理教育方式和手段, 促进公务员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质、思想道德修养和公仆意识, 消除公务员贪图享乐、好大喜功、不思进取、弄虚作假、以权谋私等不良行为。

3、推动公务员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

虽然公务员也有追求利益和幸福生活的权利, 但是, 作为代表公众行使公权力的公务员应具有更高的价值追求。我国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认为, 价值客体满足主体的需要, 凡是能满足主体需要的, 即有价值的。然而, 价值是有高低之分的, 有的需要有较高的价值, 有的需要有较低的价值。另外还有主体本身的价值。据此, 公务员应是具有较高价值的主体, 他们的价值追求理应要有较高的价值层次。而且只有建立在较高价值追求基础上, 公务员才能使其所追求的价值不与所持的立场发生冲突。

参考文献

[1][美]特里.L.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3-1.

[2]周琪:《从解决“利益冲突”着手反腐败》, 《中国新闻周刊》, 2006-6-5。

[3]丁秋玲:《行政伦理价值冲突及其消解》, 《江西社会科学, 2008-9。

[4]刘伟:《社会转型期领导干部行政伦理失范的原因与整治》, 《理论探讨》, 2005, (5) 。

[5]杨长福、雷春燕:《政府危机管理中的行政伦理问题探究》, 《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 (中文) , 2009, 15 (5) 。

我国公务员依法行政 篇9

一、公务员录用考试对大学生能力的要求

国家公务员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务员, 是指经过法定程序选举、任命或招聘的, 在国家机关或公共企事业单位执行国家委托的任务的职员;狭义的公务员是指在国家或地方的行政机关中行使权力、执行公务的人员, 亦称国家行政工作人员。我国目前使用的是狭义的公务员概念。 (1) 《中国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二条规定:公务员, 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公务员考试通过对公共科目的笔试、面试、体检、考核、审批最终确定录用的人员。公共科目的笔试分为《行政能力测验》和《申论》。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为客观性试题,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满分100分, 考察范围包括:一、言语理解与表达主要测查应试者的语言文字层面的基础知识和应变能力, 常见题型:阅读理解、词语表达、语句表达。二、数量关系主要测查应试者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常见题型:数字推理、数学运算。三、判断推理主要考察应试者的逻辑判断能力, 常见题型:图形推理、事件排序、定义判断、类比推理、逻辑判断。四、资料分析主要考察应试者的准确理解, 对文字材料、图表资料、统计资料综合分析的能力, 考试内容通常由统计性的图表、数字及文字材料构成。五、常识判断主要测查报考者的知识储备含量, 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地理、环境、自然、科技等很多方面。

《申论》为主观性试题, 考试时限150分钟, 满分100分, 申论是测查从事机关工作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的考试科目。申论试卷由注意事项、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三部分组成。

面试是以一种动态、立体的方式对考生全方位素质进行考察。录用主管机关会根据《国家公务员录用面试暂行办法》中规定的九大要素来作为通用测评要素, 同时根据不同职位特点拟定部门自设测查要素, 最后对考生作出综合评价。

公务员录用考试是考察应试者基本潜在能力的考试, 这种潜在的能力

不是与生俱来的, 是经过后天的学习训练培养而形成和提高的。高校承担着为政府输送行政人才的社会责任, 加强对大学生的行政能力培养, 既是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需要, 又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重要举措。

二、“大学生行政能力”的内涵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人才之间的竞争是实力的竞争, 不再单纯地体现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方面的竞争, 而是体现在人才的综合素质, 如事务管理能力、独立创新性、人际沟通能力等等。高校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应该涉及到方方面面, 如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交际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适应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等, 同时应重视学生行政能力的培养, 为将来步入就业岗位奠定基础。

大学生的行政能力是大学生能力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行政能力要求除了具备基本的知识能力, 最主要的表现在日常实践能力方面。从内容上来讲, 大学生的行政能力应该包括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服务能力、应变能力、控制能力、创新能力、计划能力等等。

三、大学生行政能力培养的途径

1.通过课堂教育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以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内容为参考,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的内容涉及到天文地理、物理化学、数学逻辑、语言文学、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法律时事等诸多方面, 是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要想系统、全面地掌握这些知识, 必须通过设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进行系统的课堂教育来系统地学习, 拓宽知识面, 从而掌握行政管理的技能和方法, 开发自己的行政能力。

对于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 应该开设下列课程:⑴政治学类:包括政治学原理、中国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国际政治等。⑵管理学:包括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等。⑶公共行政学类:包括行政管理学概论、人事行政学、行政监督学等。⑷法学类:法学概念、宪法学、行政法等。⑸基本技能类:包括公文写作、统计学、计算机与办公自动化等。⑹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⑺会计学和审计学等。

对于非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 应该选修一些相关的选修课程, 如《政务礼仪》、《管理心理学》、《公共行政学》、《电子政务》、《演讲与口才》、《法律基础》、《公文写作》等课程, 了解掌握这些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加强自己对通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包括天文地理、物理化学、数学逻辑、语言文学、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法律时事等诸多方面的知识。

2.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校园活动文化主要是指大学生自主参加的学生社团活动、文化娱乐活动、科技学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体育锻炼活动等。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 在提高大学生知识内涵、完善大学生人格修养、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起着孵化器的作用, 又在提高大学生行政能力, 增强就业力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主的思想教育活动, 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科技创新活动, 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术交流活动, 有助于增加大学生的知识素养、开拓视野、活跃思维、培养他们求真务实的学术态度;文艺体育活动, 有助于为大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我表现力;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 有助于促进创新、创业意识在学生中的传播,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职业道德感。

3.通过校外实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高校知识传授的目的再约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技能。用人单位需要的不仅是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和丰富的通识知识的人才, 更重要的是需要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才, 而不是空有一套理论而只会纸上谈兵的人。

学生的行政能力更多地应该体现到具体的实践和工作中去。学生要了解一些现代行政管理的基本知识和现代行政管理趋势, 行政管理人员的定位及素质要求, 技巧性的知识及专业业务的训练等等。学校应该努力拓宽学生校外实习的渠道, 通过和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合作, 为学生提供实习的岗位, 建立就业见习基地, 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同时, 学校可以通过安排学生参观访问、调研、三下乡等方式, 使学生了解政府机关的工作情况, 了解基层的工作, 了解民生。

参考文献

[1]胡和勤.行政管理基本问题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

[2]侯丽岩, 胡振江.大学生行政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

我国公务员依法行政 篇10

关键词:班次设置,班次体系建设,规律

一、班次体系建设的重要地位及作用

班次是当前公务员培训中的主要培训形式, 即通过科学合理设置不同种类的主题班次, 从而完成公务员培训任务, 它是行政学院实现公务员培训职能的主要途径, 是行政学院公务员培训的基本载体。公务员培训高效能化需要依靠科学合理的班次设置来实现。正如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周文彰同志2009年11月10日在全国行政学院系统教学工作研讨会上指出的:班次是行政学院教学培训工作的基本载体, 是我们提供给各级干部评价、选择的最初产品, 也是最重要的产品。可以说, 科学合理的设置班次是提高公务员培训质量的基本前提, 班次体系建设必须成为行政学院公务员培训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班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科学合理班次体系是公务员培训效能提高一个基本保障。省级行政学院虽然没有国家行政学院公务员培训的规模和质量, 但它是地方公务员培训的主要载体, 提高省级行政学院培训班次设置质量是提升我国公务员培训质量的主要措施。虽然省级行政学院的班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也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主观性随意性强。主要表现在:班次类别比例失当;班次类别随意性强;时间设置不科学等等。

二是缺乏专门的班次体系设置机构和人员。由于行政学院系统发展历史较短,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班次设置部门和人员的专业化。

三是班次设置内容的基本架构还不完善。省一级行政学院普遍存在着班次设置内容缺乏科学化梳理, 随意性大, 没有真正形成层级合理、类别规范的基本架构。

四是班次设置工作模式需要进一步改进。这主要表现在班次设置模式上比较零散, 深入调研程度不够, 还不能充分集思广益, 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实践支持。

五是缺乏固定的班次设置程序。这主要表现在班次计划的报批程序上, 目前, 由于省情不同, 各省的班次报批程序也不尽相同, 有的简约, 有的复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计划制定的效率化和有序化。

三、班次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推进班次体系建设, 必须要深入研究班次设置的规律性, 本文认为需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 明晰班次体系建设的原则

班次体系建设必须要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客观性原则。即班次计划必须根据客观需求制定, 必须要根据行政学院的软硬环境制定, 总的原则是维持容量的基本饱和;

二是科学性原则。即班次设置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和依据, 必须要有科学的策划, 安排得当, 班次计划的实施必须有实效性和针对性;

三是合理性原则。即要合理考虑各种培训要素的分配使用, 防止出现不当现象, 比如培训时间与培训对象工作时间不能有效对接、培训规模超出培训环境承载力等等。

四是简约化原则。年度班次都有一定的时间限制, 程序过多或环节过多都必然会影响着计划的实施, 不利于公务员培训的顺利开展,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这班次计划的严肃性。

(二) 逐步完善相对成熟的工作模式

从工作程序和技术手段上, 班次设置要形成相对成熟的工作路径和模式。一般来说, 主要是通过采取广泛调研、开会讨论、严谨制文和文件报批及印发四个环节来完成整个班次设置工作。

广泛调研主要包括:第一, 通过书面调查和电脑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每期培训班进行同类别班次需求调查;第二, 采用电话调研和登门拜访的方式对相关单位部门进行调研;第三, 征求相关专家的建议;第四, 征集各教研部的专题方案。

开会讨论即是组织相关人员对调研的基本结果进行讨论, 对班次方案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加以研究以求得最佳方案。

严谨制文即是由专门人员将调研和讨论的结果方案, 本着严谨高效、科学规范的态度, 按照公文要求制定成文, 经反复校对后报批相关主管部门

文件报批和印发是将报批完结的文稿以公文的形式正式印发给相关参训部门, 培训工作正式启动。

(三) 建立班次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

班次体系建设行政学院提高公务员培训效能的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有长远战略眼光, 要着眼于成立专门有效的部门, 组织业务骨干, 从基础工作做起, 积极探索班次设置的规律, 夯实班次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能够根据形势的变化, 不断调整班次设置思路, 提高班次设置质量, 从而为顺利开展公务员培训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目前, 班次体系建设在省级行政学院仍然处于一个起始阶段, 尽管面临着很多问题, 但是, 只有真正把班次体系建设工作规划好、设计好、实践好, 才能确保省级行政学院公务员培训工作真正实现高效能化。同时, 我们也要看到, 做好这项工作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既需要有即时技巧, 也需要有长远眼光, 这样才能实现这项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外国公务员培训特点及启示》, 孙卓华、邢同卫,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年第2期。

上一篇:教师如何与家长交流下一篇:Flash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