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六必须

2024-05-24

课堂教学六必须

课堂教学六必须 篇1

一、必须明确写作目的

明确目的是写好材料的首要前提。机关材料的突出特点是针对性强, 每一份材料都有明确的目的指向, 不同的材料实现不同的“说事”目的, 因此, 起草材料之前首先要弄清楚本材料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材料目的含糊, 写作时就会心中无数, 材料就不可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目的明确了, 撰写者就能迅速选择合适的文种, 收集相关的材料, 有的放矢地进行说明和分析, 提出中肯的意见和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例如, 就选择文体而言, 目的不明, 也许把该用请示的, 写成了方案。再如上级机关要听我们某项工作的汇报, 起草汇报的同志首先必须弄清:上级机关听汇报的目的是什么?是全面听取工作进展情况, 还是对该项工作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或者是要通过听汇报了解我们下步工作的打算、安排、计划。而后才能有针对性地组织写作。如果是工作进展, 那么要对该项工作的前期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汇报;如果是当前问题分析, 那么要弄清前段工作的重点难点、存在问题是什么, 并对存在问题进行重点分析介绍, 或专项汇报;如果是下步工作, 则需要对前段工作简要总结之后, 重点对下步工作的计划安排、建议意见进行汇报。由此可见, 同样是汇报材料写作, 但主题各异, 所需的材料更不一样。所以, 下笔之前一定要弄清写作的目的是什么, 即干什么用, 这是材料写作的首要前提。

二、必须熟悉相关情况

熟悉情况是写好材料的基本条件。机关材料是用于机关事务的文章, 必然要涉及到本部门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具体业务工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材料起草人员要比业务部门的人员更熟悉业务。这里所说的熟悉业务, 主要是本部门、本单位的基本情况, 包括部门职能、相关政策法规, 各部门的业务关系, 主要工作流程、法定程序, 以及各部门的特点、要求, 还有当前的工作重点等。熟悉这些情况, 有利于起草中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有的放矢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言简意赅地进行表述。否则, 写出的东西难免泛泛而谈, 隔靴搔痒, 甚至脱离实际, 不知所云。

除此之外, 材料起草人员还应了解与本部门相关的情况。比如作战部门的参谋人员, 除了对司令部的战备训练情况有比较清晰准确的了解、掌握之外, 还应对政治部、后勤部、装备部、保障部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解。以便更加全面、完整地分析问题, 写出能准确全面反映相关情况的材料。

三、必须掌握相关政策

把握好政策是材料写作的基本遵循。机关工作的政策性非常强, 材料体现的都是机关处置某一项事务的基本指导思想, 这不仅仅表现在下发的各种文件中, 即便是总结、汇报、请示以至经验材料中都体现着政策。因此材料撰写人员必须学习掌握上级政策, 吃透精神, 比如上级发布的相关法规、文件, 首长的讲话、指示等, 拿上级精神指导材料的起草, 用政策法规、首长精神来选“材”组“料”, 这样不仅保持了机关材料的正确政策方向, 同时也可以大大减少撰写可能的反复, 减小撰写者的工作量,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撰写者对相关政策不了解, 或者了解不透彻, 就把握不好政策, 写作中就很容易偏离大方向, 在分析问题、认识问题上就容易出现偏差, 对问题的揭示程度就会缺乏深度, 解决问题的办法就会缺乏力度, 以至于解决不了问题, 甚至适得其反, 引发新的问题。因此, 机关人员必须充分掌握相关政策, 用政策指导撰写的全过程。

四、必须多做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写好材料的必然要求。调查研究是解决问题的一大法宝。机关同志在进行材料写作的时候, 必须多做调查研究, 下力气摸准摸透部队的真实情况, 将新情况新问题新观点及时吸收充实到材料中, 才能写出符合实际的、事例鲜活的好材料来。

调查的方式方法虽是多种多样, 但搞好调查的关键只有一样, 那就是要做个有心人。机关同志要善于抓住一切时机了解情况, 掌握第一手材料, 譬如平时的工作中, 各种会议时候, 上机关、下部队的时机, 随首长、工作组公务时机, 等等。写作的基础是广泛地占有资料, 而没有一定的资料支撑, 写作就成了“无米之炊”。机关材料写作任务的一大特点是时间要求急, 如果像写文学作品一样“十年磨一稿”, 就失去了材料的基本效用。部队机关材料的时效性要求, 使材料起草者不能按部就班地用许多时间去搞调查, 去深入了解情况。要解决材料的占有和时间急迫之间的矛盾, 比较好的办法就是“功夫在平时”, 要注意从平时的工作中通过多种渠道来了解情况, 积累素材, 分析归纳, 提炼思想。“磨刀不误砍柴工”, 只有注重平时的调查研究, 才能在关键时刻有底气, 能够出思路、善于谈高见。

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搞好研究, 才能将一个个散现在各处的材料梳理分类, 放在合适的位置, 让他们充满灵性, 赋予这些材料以思想。一个篱笆三个桩, 一个好汉三个帮。研究是充分集中群体力量, 发挥集体智慧, 打好“写作”歼灭战的不二选择。每个人都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 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强项, 只有善于集智攻关、集思广益, 博采众长, 使思路得到充分讨论, 观点得以充分碰撞, 才会出成果、出精品。

五、必须注重勤思善谋

勤思善谋是写好材料的基本方法。勤思就是对各种情况进行思索, 把粗糙的素材升华为具有思想的写作精料。机关的材料基本上都是由在机关工作一线的参谋、干事、助理员来起草的。有些同志领受写作任务后惶惶然不知该从哪下手、不知该如何下手, 出现这种现象, 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 一是有思想没素材, 主要是平时的调研工作没做好;二是没有把看到、听到的各种资料放到脑子里去消化、去变成自己的思想。机关同志平时忙于事务, 东跑西颠, 掌握着大量第一手的实际素材, 但没有足够时间, 或者没有意识对这些素材进行深入的梳理思考、提炼观点、升华思想。因此, 当接到任务后没有头绪、无处下手, 感觉自己“满肚子蝴蝶飞不出来”, 只能临时抱佛脚, 东拼西凑搞材料, 这种情况下写出的东西自然难以有深度, 很难抓住要害, 写的东西质量自然不会高。要想改变这种状况, 平时就要常思多想, 集腋成裘, 待任务交到手上时自然可以胸有成竹, 高质量地完成写作任务。

材料写作要有思想, 还要进行细致的谋篇, 才能够将你的想法完美地表达出来, 让对方能很轻松、很清晰地明白你要表达的意思, 这一点尤为重要。要做到这一点, 除了基本的文字功底之外, 关键还在于对写作的构思布局要有整体的把握、通盘的考虑, 先说什么、后说什么, 重点是哪部分、难点是哪部分, 观点是什么、佐证是什么, 都需要好好地推敲。避免出现写成的材料主题不鲜明、主线不突出、论证不充分、逻辑不严密、层次不清晰等等不理想情况。如果说“勤思”出思想, 使写出的材料有灵魂, 那么“善谋”可增效, 不仅使写出的材料流畅自然、充满美感, 具备极佳的可读性, 同时可以有效增强效力, 增大附加值。因此, 撰写每个材料都要深入思考、潜心挖掘, 精心谋划、创新设计, 做到独具匠心、独具慧眼, 让人看后眼前一亮、过目难忘。

六、必须勇于辛勤耕耘

辛勤耕耘是写作的不二技巧。材料写作是个苦差事, 特别是对于一些重要的大材料。这个“苦”字体现在写作是一个不断反复、不断修改, 不断自我否定、自我完善的过程。起草材料往往不会一帆风顺, 其过程常常经过多次的反反复复, 甚至推倒重来。常言道“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对自己精心写出的作品进行不断地否定、修改, 其过程本身就是枯燥乏味的, 很容易生出疲劳感, 特别是要从思想上一遍遍地否定自己, 对每一位材料起草者都是痛苦的折磨和煎熬, 所以时常出现改不下去的情况。因此, 只有不辞辛劳, 才能写出更为满意的材料。

我党我军在材料写作上更有着不辞辛劳的光荣传统。一九五九年四月十五日, 毛泽东主席在周恩来总理准备的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稿上做出批语, “恩来同志:《政府报告》已经基本上修改好, 已照你的意见立刻付印, 上午印好, 下午请你立即分发国务院会议成员们阅读, 明十六日上午可阅完, 请他们签注修改意见。明十六日下午, 请你召集国务院会议当面征集意见, 晚上即交田家英 (不交乔木, 他有别事) 开夜工修改, 十六日晚上十二时以后, 我与田家英核对一次, 十七日上午交你最后审定付印, 十八日下午即可向大会作报告。以上特告。”这段批示, 淋漓细致地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对待材料修改是多么的重视, 多么的不辞辛劳!

课堂教学六必须 篇2

一、做好农村档案工作, 必须做到四个“结合”

1. 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农村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农村经济发展的情况、办公条件的不同, 决定了农村档案管理工作的参差不齐, 应针对不同情况具体对待。以邹平县长山镇为例, 从1997年开始, 该镇就对全镇的农村档案管理状况作了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 对全镇各村的档案情况作了“优、好、较好、较差、差”五级分类, 按照分级推动, 逐步实施的原则, 把首批20个村作为重点培养典型。根据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 进一步细化了档案分类, 先后建立起“班子建设”、“发展党员”、“四位一体”、“综合治理”、“三级联创”、“党员致富工程”、“三帮三带”等类档案, 把这些工作列入年度考核计划中, 细化、量化了工作, 增强了村两委班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此基础上, 对全镇20个档案工作落后的村实行“对口帮扶”, 由一个强村带一个弱村。如该镇的强村大齐村与弱村张旺村结对后, 大齐村支部书记张传居用自己多年来抓班子、抓党建的一些成功做法和经验来带动张旺村的发展, 帮助该村先后制定了三年发展目标和规划, 党员致富工程项目, 农村工作目标责任制等, 均建档管理, 作为激励全村干部的一项硬指标, 大大激发了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干劲。2002年, 张旺村先后建起了机械厂、化工厂等八家个体私营企业, 年创产值400多万元。

2. 与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

“三农”问题是从中央到地方最为关心的问题, 档案工作如何适应新形势和任务的要求, 为“三农”工作服好务是一个新课题。市场信息瞬息万变, 在与市场经济接轨的经济快速发展的浪潮中, 要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 做到“政府搭台, 农民唱戏”。针对近年来各地形成的特色农业产业, 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档案。邹平县长山镇的山药种植历史悠久, 远近闻名, 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山药之乡”。该镇建立起了山药种植特色档案, 经多方搜集“山药”市场信息和种植技术, 把山药种植刻录成光盘, 印发宣传材料下发到各村, 让农户进行种植指导, 有力地推动了全镇山药种植产业化进程。全镇山药种植户达到2400户, 面积突破1万亩, 仅此一项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40元, 达到4000余元。

3. 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

农村档案中的村民档案, 记录着每个家庭18岁以上村民的成长历程, 是村民入党、入伍、评选先进的重要依据。通过这种“档案约民、档案记民、档案促民”的做法, 可以使每个村民家庭及其成员都增强责任感, 从维护家庭和个人荣誉出发, 处处事事自我约束, 出现户户争创先进, 人人遵纪守法, 一心一意奔小康的局面。例如, 可以结合农村“十星级文明户”和“好媳妇、好婆婆”评选活动, 将各户得票情况记入村民档案;对打架、斗殴、不孝敬老人和有偷窃行为的, 甚至违法犯罪行为的, 根据档案纳入重点管理, 从而有力地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4. 与农村稳定相结合。

引起农村不稳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究其主要原因, 大多是村内的财务、土地承包等纠纷。因此, 必须注意把容易引起纠纷的财务、土地承包、宅基地、农村纳税改革、村委换届等重要文件材料收集齐全、完整, 保证农村档案材料的齐全完整、质量高、利用价值大, 并加大档案公开力度和工作的透明度, 以此来为农村的稳定服好务。如邹平县某村一村民, 承包了村内的果园, 在承包合同期内征得了村两委的同意后, 种下了几百棵桃树, 但承包合同到期后, 桃树还未结果, 原承包人仍想继续承包该土地, 但村内有许多竞标者。在这种情况下, 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代表会议, 紧急商议, 从该村档案中找到以前该村民与村委签订的承包合同。合同条款规定, 原承包人在承包合同到期后, 有优先承包的权利。经过村民代表的一致投票决定, 让原承包人签订了果园延包合同, 挽回了果园的经济损失, 也避免了一场经济纠纷的发生。从该事例可以看出农村档案对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二、做好农村档案工作要做到六个“必须”

1. 必须善于主动争取领导重视和支持。

之所以农村档案工作发展不平衡, 管理水平低, 与各级领导对档案工作重视程度不同有很大关系。千难万难, 领导重视就不难。档案工作更是这样, 什么时候, 那里的领导重视了, 那么这一个时期、这一个地方的档案工作就会有新的提高。只有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才能为做好农村档案工作提供强有力的领导和组织保障。

2. 必须建立以乡镇为主, 部门配合的基层档案管理体系。

完善好基层档案管理网络, 制定好农村档案发展规划, 依法加强对农村档案工作的指导和监督。以乡镇档案室为点, 以各村档案室为面, 点面结合, 把档案服务“三农”工作做到最基层。

3. 必须紧紧贴近党委、政府的工作, 贴近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实际。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解决好“三农”问题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是中央提出的奋斗目标, 也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任务。开展农村档案工作, 要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等工作进行。只有这样, 我们的工作才能找准方向和目标, 管理和服务工作才会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4.

必须善于抓住载体, “搭车借力”, 在配合和服务中来提高工作质量, 拓宽服务领域, 创新工作思路、方法。档案部门可以说“势单力薄”, 许多工作如果跳“独脚舞”, 仅靠自身的力量去做, 困难极大。如果找准时机, 抓住载体, 与相关部门合作, 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邹平县的基层组织建设档案, 借助“三级联创”活动;城建档案借助“百件实事”活动, 效果都非常明显。

5.必须注重抓好农村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保存档案的目的是利用, 不开发不利用, 就是废纸一张。要利用现有的档案资料编辑出版一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的、为“三农”服务的参考资料, 变“死档案”, 为“活信息”, 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例如, 邹平县九户镇“科技大王”卜凡刚, 多年来从事食用菌种植,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大量的科技资料。他把自己的技术和档案资料无偿提供给周围的村庄村民, 促进了农民致富和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6.必须以人为本, 高度重视和加强基层当前队伍建设。

基层档案人员的不稳定、人员素质低, 是影响农村档案工作健康发展的因素。档案工作的好坏, 关键看档案人员的素质高低。要适应新时期农村档案工作的需要, 必须面向基层, 切实加强对基层档案人员的教育、管理、培训、选拔和使用, 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只有这样, 才能不断提高档案队伍素质, 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 开创农村档案工作的新局面。

上一篇:整体施工下一篇:紫外光电探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