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段六环、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

2024-05-09

“三段六环、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通用10篇)

篇1:“三段六环、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

“三段六环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

近年来,在全省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大好形势下,在市教研室“创新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的积极倡导下,在区教研室积极有效推进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模式下,我校积极响应,根据教学实际,经过多次学习研讨,提出了“三段六环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意在破除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发展的教育思想,从多方面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一、“三段六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简介 “三段”是指教学过程中须确保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前预习。教师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注意事项等清晰地交代给学生;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将学习前移,要依据学案对文本进行自学预习。这一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初步了解,因此,教师设置的问题应以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为主。第二阶段.课中合作探究:在这个阶段教师根据学情可以采取对话交流、情景刺激、科学指导、全面评价等手段实施课堂教学。学生要合作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探究。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思维,通过对文本的挖掘,形成自己的观点、解答方法和答案。第三阶段.复习拓展:课后复习是上课学习的继续,是一种以自己的理解能力同步的学习。课后复习常常是一个无人检查的学习环节,因此容易被忽视。学生之间在学习上的差距,往往就是在这些需要自觉性比较高的学习环节中拉开的。课堂知识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文本只是个例子,学习要以学习教材的方法作为应用的典范,进行迁移,让学生逐步提高学习的能力。因此,课后拓展是很重要的,它是真正理解文本的试金石,是培养技能的炼金石,是登上知识殿堂的垫脚石。

“六环”是指课堂教学的须完成的六个环节:

1、目标导向,检测前置;

2、问题导思,合作互学;

3、释疑导拨,展示研学;

4、归纳导结,梳理帮学;

5、检测导练,巩固拓学;6.作业安排,布置预习。

二、具体环节实施过程

1、目标导向,检测前置(4分钟左右)

老师:出示课前研究制定的简明扼要的学习目标,组织对课前预习效果的检测。

学生:明确、理解学习任务,参与预习检测。

本环节出示简要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学习任务。对预习效果的检测,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教师提问、提写,也可以学生之间互相检查。

2、问题导思,合作互学(12分钟左右)

导师作用:设计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难易适中。

学生操作: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小组优势,展开兵教兵。

本环节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设计必要的问题引领,引导学生走进教材,走进文本,问题设计要深浅适度,太深学生不易理太浅不能解决问题,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找到学习的捷径,从而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这一环节要求要充分展开合作学习。从学习形式上可以师徒结对,可以组长统帅,可以分力合击。从方法上可以质疑辩论,可以争议研讨,可以讲解传授。

3、释疑导拨,展示研学(15分钟左右)

导师作用:学生汇报展示得正确而精彩要及时表扬和鼓励,错误的、不全面的要及时纠正和补充。

学生操作:小组汇报展示,中差生要尽可能参与。

本环节应是展示在前,导拨在后。但是,学生的展示时刻都不能离开教师的导拨。学生展示得不全面的,教师要点拨补充;学生展示出错的,教师要点拨纠正;学生展示没有总结出规律的,教师要点拨知识的内在规律与联系。教师的导,不是出自教师一人,而是要调动汇报展示小组其他同学以及其他小组同学的积极性。让学生互相补充,互相提示,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当然在学生都不可能做出精确的答案时教师就要亲自出马了。

4、归纳导结,梳理帮学(3分钟左右)导师作用:总结规律。学生操作:自述学习收获。

本环节的是在前三个环节都基本到位的前提下,要简要归纳总结一节课的学习内容了。新旧知识点的相互联系,本节课的重点知识链体,知识规律的总结使用等。这些都要由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梳理。有些重点知识还要求学生掌握记忆方法。

5、检测导练,巩固拓学(9分钟左右)导师作用:把握检测题与检测方式。

学生操作:自测、互检、当堂的知识当堂会,当堂的作业当堂完。本环节是当堂巩固训练环节,巩固训练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训练题要有梯度,要与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密切相关。训练的方式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互相出题检测,小组长负责本组成员的检测,全班统一试题检测等。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检测都要分层次进行,对A、B、C三类同学提出不同的要求,便于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学习的积极性。

6.作业安排,布置预习。(2分钟左右)说明:

本教学模式原则适用于除体音美之外的所有学科,但在运作过程中,可区别学科特点,适当加以调整和变化。正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主要理念: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导学点拨引领;学生学得精彩,教师经常喝彩;学生全面发展,教师成就未来。

篇2:“三段六环、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

在学校“创新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的积极倡导下,提出了“三段六环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意在破除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发展的教育思想,从多方面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我有幸成为新课堂承担人,下面我就结合物理学科特点把自己的体会和努力总结如下:

一、“三段六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简介

“三段”是指教学过程中须确保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前预习。教师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注意事项等清晰地交代给学生;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将学习前移,要依据学案对文本进行自学预习。这一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初步了解,因此,教师设置的问题应以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为主。第二阶段.课中合作探究:在这个阶段教师根据学情可以采取对话交流、情景刺激、科学指导、全面评价等手段实施课堂教学。学生要合作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探究。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思维,通过对文本的挖掘,形成自己的观点、解答方法和答案。第三阶段.复习拓展:课后复习是上课学习的继续,是一种以自己的理解能力同步的学习。课后复习常常是一个无人检查的学习环节,因此容易被忽视。学生之间在学习上的差距,往往就是在这些需要自觉性比较高的学习环节中拉开的。课堂知识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文本只是个例子,学习要以学习教材的方法作为应用的典范,进行迁移,让学生逐步提高学习的能力。因此,课后拓展是很重要的,它是真正理解文本的试金石,是培养技能的炼金石,是登上知识殿堂的垫脚石。

“六环”是指课堂教学的须完成的六个环节:

1、目标导向,检测前置;

2、问题导思,合作互学;

3、释疑导拨,展示研学;

4、归纳导结,梳理帮学;

5、检测导练,巩固拓学;6.作业安排,布置预习。

二、具体环节实施过程

1、目标导向,检测前置(5分钟左右)

老师:出示课前研究制定的简明扼要的学习目标,组织对课前预习效果的检测。学生:明确、理解学习任务,参与预习检测。

本环节出示简要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学习任务。对预习效果的检测,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教师提问、提写,也可以学生之间互相检查。

2、问题导思,合作互学(12分钟左右)导师作用:设计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难易适中。

学生操作: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小组优势,展开兵教兵。

本环节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设计必要的问题引领,引导学生走进教材,走进文本,问题设计要深浅适度,太深学生不易理太浅不能解决问题,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找到学习的捷径,从而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这一环节要求要充分展开合作学习。从学习形式上可以师徒结对,可以组长统帅,可以分力合击。从方法上可以质疑辩论,可以争议研讨,可以讲解传授。

3、释疑导拨,展示研学(15分钟左右)

导师作用:学生汇报展示得正确而精彩要及时表扬和鼓励,错误的、不全面的要及时纠正和补充。

学生操作:小组汇报展示,中差生要尽可能参与。

本环节应是展示在前,导拨在后。但是,学生的展示时刻都不能离开教师的导拨。学生展示得不全面的,教师要点拨补充;学生展示出错的,教师要点拨纠正;学生展示没有总结出规律的,教师要点拨知识的内在规律与联系。教师的导,不是出自教师一人,而是要调动汇报展示小组其他同学以及其他小组同学的积极性。让学生互相补充,互相提示,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当然在学生都不可能做出精确的答案时教师就要亲自出马了。

4、归纳导结,梳理帮学(3分钟左右)导师作用:总结规律。学生操作:自述学习收获。

本环节的是在前三个环节都基本到位的前提下,要简要归纳总结一节课的学习内容了。新旧知识点的相互联系,本节课的重点知识链体,知识规律的总结使用等。这些都要由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梳理。有些重点知识还要求学生掌握记忆方法。

5、检测导练,巩固拓学(9分钟左右)导师作用:把握检测题与检测方式。

学生操作:自测、互检、当堂的知识当堂会,当堂的作业当堂完。

本环节是当堂巩固训练环节,巩固训练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训练题要有梯度,要与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密切相关。训练的方式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互相出题检测,小组长负责本组成员的检测,全班统一试题检测等。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检测都要分层次进行,对A、B、C三类同学提出不同的要求,便于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学习的积极性。

6.作业安排,布置预习。(2分钟左右)

实施“六步导学” 高效课堂模式之后,收获很多。

1.学生的变化。

经过两年的实践和锻炼,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了,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高了。合作学习、探究的意识增强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养成,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显著发展。

2.教师的变化。

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已基本摈弃了“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由现在的“我怎样让学生学好”,取代了过去的“我怎样给学生讲好”。正因为如此,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成长发生了质的飞跃。

3.课堂的变化。

课堂上教师讲的时间明显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多了;教师由指挥员变成了裁判员、导演,而学生则变成了运动员、演员,成了课堂上的主角;学习形式上由学生的单打独斗,变成了小组合作学习;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形式逐渐丰富起来。如,语文课上过去师生问好式的组织教学被课前诗文背诵所代替;数学课上师生互动的多了,学生“爬黑板”的多了,当堂检测的次数多了;而且还利用自习、课外活动等时间,给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动手机会;课堂上学生讨论得异常热烈,大家常常围绕一个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教师则不时地参与其中,加以点拨„„

篇3: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初探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课作为教学过程的开端,如果运用得当,就能为整个教学过程奠定良好的基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课堂上应从“一切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再回归于学生的生活”这一理念出发。一个优秀的课堂导入,不仅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而且要能唤起学生真实的生活经验,从而引导他们更好地认识生活、学会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课堂导入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从“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考,唤起学生情感”等入手,吸引学生的注意,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导入可以运用故事、游戏、问题、悬念、图象、开门见山等方式。情景导入新课后要立即进行目标定向。教师根据所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按照课程标准对所学内容的具体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可运用外显行为动词表述,表述要明确、具体、清楚、实用,具有明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目标出示的方式要灵活自然,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灵活机动的方式认定学习目标。这一环节通过目标定向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明白本节课学什么,怎么学,达到怎样的学习效果。

二、学案引领,自主学习

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后,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通过看书、作批注、查资料、思考等方式自主学习。课前教师要精心备课,自己吃透教材,充分考虑学生在自学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充分考虑如何科学高效地指导学生自学,在此基础上设计出科学、实用的学案,学案中要含有指导学生自学的自学提纲。在学生自学前,教师先预设一些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一定要有效地进行学法指导,指导的内容包括:(1)学什么,让学生明确自学的内容;(2)以什么方式自学,让学生明确自学的方式;(3)学多长时间,让学生控制好自学的进度。教师在备课设计学案时,一定要下大力气研究学法指导。自学指导一定要到位,能扎实有效地引导学生自学。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多关注学困生,及时辅导。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在学生自学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每个同学在学习小组内提出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组长具体组织,通过讨论交流,实现“兵教兵”,最大限度地解决本组同学在自学中遇

(2)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47.

参考文献:

[1]弗里德曼等.中小学教师应用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到的问题或困惑;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各组汇报本组自学情况,提出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全面掌握学生自学情况,梳理全班同学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归纳出普遍性的问题,随机备课。对于全班同学都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为下一步精讲点拨做好准备。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引导的作用,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教师要对学生自学后交流的信息进行整合,明确精讲点拨的内容。

四、启发引导,精讲点拨

本环节是学案导学六步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对于全班存在的普遍问题、典型问题进行精讲点拨。一是精讲:严格执行“三讲三不讲”的要求,讲难点、讲联系、讲规律;学生能自学学会的知识不讲,学生能合作交流学会的知识不讲,能以练代讲的就只练不讲。注重“三讲清”,讲清概念,讲清联系,讲清作用。对于学生不理解的难度较大的难点和易混易错的问题,在学生渴望释疑的心理状态下,教师针对其疑点,快速确定讲的内容,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并以问题为案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二是点拨: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典型问题再度展开讨论,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例如某个问题,个别学生能解决,其他同学仍不懂不会,教师可让尖子学生做“老师”,实现“兵教兵”,面向全体学生讲解,教师补充点拨,这可以说是讨论的继续。这一环节对老师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要相机点拨,讲当讲处。

五、系列训练,当堂达标

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进行系列训练拓展应用,巩固学习效果。根据教学目标联系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当堂系列训练题和当堂达标检测题,这一环节的注意事项如下:(1)当堂训练题要结合学科特点精心设计。要“精练”,就是练思维、练方法、练基本功、练能力,练的内容要序列化,练的方式要多样化,练的方法要科学化。(2)当堂训练题要分层次设计,进行系列训练。可设必做题、选做题、思考题。必做题是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题,是全班同学必须当堂完成的;选做题有的是为了增加训练的量,有的是为了增加训练的难度,这样可以避免一般学生“吃不了”,尖子生“吃不饱”的现象。(3)当堂训练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一般较简单的训练题学生独立完成,综合性的题目,多数学生不会的或出错的问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解决。学生能交流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完成,教师及时启发引导、点拨纠正。(4)当堂达标检测题学生独立限时完成。明确正确答案,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矫正。(5)在课堂上一定要留足当堂训练的时间,完成当堂训练的时间一般不少于10分钟。(6)要因材施教,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情况当堂系列

[3]何国莉.历史教育的突破口:关注人本身.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7.

[4]徐敏.历史课“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教学月刊(中学文科版),2001.9.

[5]叶小兵.论历史教学中研究性课题的教学活动.历史教学,2001.2.

[6]朱可.高中历史理性思维能力的构成及其培养.中学历史教学,2000.7.

[7]沈素英.创建历史研究性课题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历史教学,2001.6.

[8]殷俊.试论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历史教学,2001.6.

优化实验策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张乐盈

(嵊州市城关中学,浙江嵊州

摘要:实验是科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落实科学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科学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和重要课程资源。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指出,传统的实验教学是教师按课本的演示实验演示,学生观看和识记,或机械的模仿,这样的实验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如何优化实验教学,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以实现新课程所推出的三维目标,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实验教学中需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科学实验教学实施策略教学有效性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必须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在亲身参与科学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感受科学过程、获取事实证据、检验自己的想法和科学理论,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所以,在新课程“科学”中更适合开展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培养的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感受,亲自动手、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培养他们的创新智慧,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如何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是我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优化实验实施策略,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一点尝试和体会。

一、优化实验的内容与形式

有些课本实验的形式和仪器结构复杂,学生不是很熟悉,教师需要花较长时间去介绍,费时费力。其实,教师只须把握实验目标,对实验形式、内容、器材进行适当的改进,使复杂的实验简单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便可使课堂教学省时高效。

1. 引入“生活实验”,化解教学难点。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课程,它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巧妙地应用学生身边的一些学习和生活用品(如书、纸、牙刷、橡皮筋、饮料瓶、吸管、乒乓球等)进行实验,则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学生对浮力产生的原因一直觉得较难理解,我在教学时补充了一个生活实验来突破难点:取一个去盖的小可乐瓶,去底,将瓶口倒置,放入一只乒乓球,然后向瓶内注水,发现少量水从乒乓球和瓶壁缝隙处流下,而乒乓球不上浮;然后用手掌堵住瓶口,当瓶口与乒乓球间充满了水时,乒乓球立刻上浮。学生看到乒乓球的前后变化,茅塞顿开,兴趣盎然,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恰到好处的生活小实验,既有助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提训练题和当堂达标检测题可以合并。(7)教师的反馈矫正要贯穿始终,尤其要关注学困生,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

六、吃回头草,总结反思

该环节是对全班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的一个总结,可以让学生自我小结,也可以师生一齐总结。总结的内容包括:本节课学了哪些内容,是否学会,并反思自己的自学能力有哪些长进。通过总结,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了哪些内容,把所学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进一步构建知识网络;回顾自己掌握了哪些解题方法,纳入已有的能力体系。对自己的自学过程进行反思,体会自学成功的愉悦,增强自学的信心和能力。

当然,学案导学教学法的探索仅仅是一个起步,要进一步的优化和提高,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吸取更多先进经验加以改进,希望广大同仁不吝赐教。

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并体现从生活走向科学的新课程标准理念。

2. 改进已有实验,增强教学效果。

对教材中有些成功率不高或装置不合理的演示实验,我们可以就地取材,替换实验用品,提高实验的可操作性,使实验效果更好。例如:在验证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实验时,由于玻璃钟罩气密性不好、抽气不成功等原因,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我对该实验进行了如下的改进:取大号注射器,拔出活塞,从针头插孔穿入一根细线并栓住正在闹铃的小电子表,然后拉至针筒底部,再插入活塞并推至底部,赶出里面的空气。然后将橡皮帽堵住钟头插孔,竖放注射器,把活塞往下拉,此时小电子表悬挂筒中,学生听到铃声越来越轻直到消失;取下橡皮帽,铃声又重新出现,继续向下拉活塞,铃声不变。前后对比,实验结论不言自明。

二、优化实验的方法

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可以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并提出相关问题,可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此时教师若能改进一些实验的研究方法、研究程序和研究手段,就能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兴趣,变“要我学,要我实验”为“我要学,我要实验”,最后达到“会学”的目的,极大地提高实验教学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

1.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

所谓验证性实验,是指通过实验的手段来验证某一科学概念和定律是否成立,这种传统的实验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不利的。而探索性实验,是指利用已知的外加因素去干预研究对象,观察产生的结果,从中总结出规律的实验活动。所以探索性实验更符合新课程理念,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为此可对教材中的部分实验进行适当改造,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如“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和使用”,我先通过对“调光灯、音量开关”的工作特色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实验,探索接线柱连接方式不同、滑片P点向左或向右移动时,接入电路中的有效阻值如何变化?电流表示数如何变化?并提问这里的P点移动为什么会引起电流变化?怎样连接能变阻?怎样连接电阻最小?怎样连接电阻最大并可当定值电阻使用?等等。通过这样的实验探究,学生体验了滑动变阻器的使用过程,不仅激发了学习科学的兴趣,形成了自主学习的内驱力,而且形成了科学概念,获得了科学知识,培养了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增强了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张枚.历史课“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尝试.历史教学问题,2001,(4).

[2]赵加琛,张成菊.学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探索,2002,(2).

[3]关士伟,臧淑梅.学案设计的理论研究.教育探索,2005,(08).

[4]王荣生.学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当代教育科学,2006,(6).

[5]裴亚男.学案教学模式研究综述.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4).

篇4:“三段六环、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

山东卷《考试说明》中规定:化学科考试,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着重考查学生对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着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考察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而三段式学案导学,刚好可对症下药,解决传统的高考化学教学中若干问题: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系统,但不能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知识面面俱到重点、难点知识不深不透,生长点知识拓展不到位,能力得不到培养。重视知识灌输,不重视能力品质的培养,没有主动的竞争学习和愉快的协作学习。

如何使高中化学教学更有成效,人们进行了很多尝试。我使用的“预习、探究、巩固” 三段式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一、编写原则

(1)课时化原则

一般一节课一个“学案”。这样有利于整体把握本课时学习内容的知识量,加强授课的针对性、计划性,较好的实现课时目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问题化原则

将知识点转化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问题化)、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

(3)参与化原则

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在“学案”设计中应考虑让学生进行参与性学习。在课堂上通过“学案”激发人人参与的兴趣,培养人人参与的能力,提高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成功,内化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还课堂给学生。

(4)方法化原则

强化学法指导。通过“学案”导学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同时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与发展性。在引导学生形成基础性学习方法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让学生能够用已学方法,去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等。

二、“学案”内容

根据“学案”编写的原则和组成要素,每个专题的“学案”一般包括以下三段六个内容:预习案(1)学习目标;(2)知识梳理;探究案(1)问题探究(2)方法指导;巩固案(1)知能训练;(2)应用提高。在“学案”中六点应有机结合,各有侧重,具体如下:

(1)学习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制定便于操作的具体要求,目的使学生明确本专题复习的重点和方向,在知识目标复习要求的描述中可用识记、复述、描述、 解释、比较、判断、整理 、设计、评价等行为动词。

(2)知识梳理

将每个专题所涉及到的基础知识设计成填空式、图解式、图表式、问题式方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在知识问题设计时要做到基础、全面、系统。

(3)问题探究

“学案”中将重点、疑点、难点、生长点设计成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辨析等方式,找准重点、突破难点、消除疑点、拓展生长点。目的是启迪思维,培养能力。

(4)方法指导

精选或设计有代表性的例题,例题只有题目,目的是通过课堂解题指导学生学会审题,形成解题思路,总结规律和技巧,达到解答的规范性,重在培养方法。

(5)知能训练

编写知能训练题时,为保证教学质量,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涉及本专题知识为主,并重视知识的简单应用。要有利于知识巩固和技巧、方法的运用,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②定时定量完成。③兼顾程度较高的学生,可适当编拟一些选做题,使他们吃得饱,同时可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提高学习水平。

(6)应用提高

课后学习活动可以设计1-2个指向本课内容的探究性问题,设计一些把内容与生产、日常生活、新科技等有关的新情景题,以激发学生的训练情趣,使学生变苦练为乐练;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

三、三段式“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

实施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环节:以案导学→以案论学→以案点学→以案促学→以案考学→以案辅学。

(1)指导学生依据“学案”认真预习——以案导学

课前预复习是“学案导学”教学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既能充分体现“学案”的导学功能,又是实现“主体先行”的关键环节。我们提前将“学案”印发给学生,让学生课前明确学习目标,了解学习要做好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如基础知识部分可在课前完成,通过课前预习,对基础知识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易混淆的概念等做好标记,对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做到心中有数,以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听课,提高复习质量。

(2)依据疑难信息反馈,讨论解疑——以案论学

在课堂上,教师要组织学生交流课前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在预复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学生个体发言、小组讨论、全班辨析等多种讨论方式,互相启发,消化个体疑点。

(3)教师精讲点拨,启发引领——以案点学

课上,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信息反馈,准确把握学情,进行精讲点拨。精讲,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针对其疑点,讲清思路,明晰事理,以问题为案例,从个别问题中推出解题的一般规律,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教学目的。

(4)小结归纳,形成网络——以案促学

课后,让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规律和解题的思路、方法、技巧,把知识梳理成线,形成网络加深记忆;教师及时归纳本节中易错、易混、易漏的知识点,从而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导向作用。

(5)当堂达标训练,知识迁移拓展——以案考学

教师利用“学案”上设计的典型习题,对学生进行当堂训练。教师搜集答题信息,然后出示参考答案,小组讨论,教师讲评,重点展示解题的思路,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可及时补充练习题,给学生内化整理的机会。

(6)课后反馈——以案辅学

为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要求学生在课后对“学案”进行消化、整理、补充、归纳,同时完成课后拓展创新题,再于当天上交。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学案”进行认真、细致的审阅,对其中存在的个别问题则由个别辅导解决。对共性的问题则下一节课集体讲解,真正做到教学一步一个脚印,收到实效。

篇5:探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基于新课程理念,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核心,以学案为依托,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的学习方式。

一、“学案导学”的基本概念

近年来,我们市里教师们开始流行利用“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教研,那什么是“学案”呢?“学案”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对教师而言,它为教师搭建了一个交流合作的舞台;对学生来讲,它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乐于探究和集体合作的能力,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教师调控为手段,注重学法指导和学习能力培养,有效地发展学生个体素质结构、提高教学效益的教学体系。教师课前将“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对照学案预习,了解和初步掌握课本的基本内容,并通过对疑难问题的积极思维、探究和讨论,对本内容进行较深入的理解和挖掘。这样,在课堂上师生就有了共同的、感兴趣的话题,这就为课堂教学中师生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时空余地。从教师的角度上看,教师可以集中精力采用交流研讨、成果展示等形式引导学生突破重、难点,启迪创新;从学生的角度看,通过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力得以开发,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陶冶,个性得以发挥。

与过去传统教学的最大区别在于课堂上的主角是学生,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学生需要自己学习,自己思考,在课堂上阐述自已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和观点,有时还要自己动手实践,课堂变成了学生大显身手的舞台,这就充分发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案导学的精髓在于“学案”加“导学”,它充分体现了“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学会与会学,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统一的教学理念。而这种教学模式是基于新课程理念,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核心,以学案为依托,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的学习方式,既着眼于当前知识掌握和技能的训练,又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学案”的编写

(一)学案的编写。

学案教学中,学案的设计是关键,学案设计是实施学案教学的重中之重,高质量的学案是成功实施“学案导学”的基础。根据“学案”的理论依据、核心理念和课堂教学原则,在充分了解学情、吃透教材、理解课标和教学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将教学目标、教学程序及实施要求和学生要达到的知识、能力、素质等要素编写成“学案”。其内容及模式

1、三维目标 将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确地写在教学案中,使学生在展开学习活动之前就能明确学习目标,并紧紧围绕目标展开学习活动。

2、重点难点 指出本课时中的教学要求,教与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知识学习的方法。

3、预习模块 体现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是以学定教的基础。复习梳理学习本节课需要的基础知识,自主梳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可采用填充、图表、练习等各种形式。

4、教学模块 落实以教导学之精神,进行课堂主干知识的学习,是教师与学生教学活动的体现,要精讲精评,短时高效,教学设计思路要清晰、贴近学情并符合认知规律,重在解疑释难、导学启思、解决问题。

4、精练反馈 设置部分习题,难度较低,目的是巩固课堂知识,落实基础。这也是教师把握课堂教学效果的所在。

5、课堂小结 梳理本课知识要点、重要的方法及教学思想等

6、拓展延伸 此环节是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知识迁移、发展学习的过程,它的关键是教师要设计好拓展延伸的内容,要分层设置,分层要求,使之具有层次性、综合性、启发性、典型性和创造性,既能巩固知识又能拓展运用。

7、课后作业 把握层次性、针对性和适量三个原则,精心设计课后练习题。这些习题要涵盖主要教学目标,难度由小到大,题量适度,以确保作业的效度和信度,让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8、教、学后记 教师教的心得及其修改、补充;学生学习心得、体会或错误订正等。

(二)学案编写原则。1.主体性原则。

学案是教师为学生主动求知而设计的学习活动案例,所以教师在设计学案时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做到心中有“人”。

2.探索性原则。

设计的学案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关键在于所设计的导学问题是否有探索性。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依据学情,精心构建导学问题链。问题设置要科学,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并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创新性原则。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案设计也要强调内容创新,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勇敢求知,求新求异。

4.灵活性原则。

形式上应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内容上应尽可能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尽量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5.发展性原则。

学案不应是教师“躲进小楼成一统”的专利,而是无条件向学生开放的,融合师生共同心智、和谐共振的学习方略。这样,学生与老师的思维相互碰撞,融会贯通,不断发展。

三、“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依案预习,指导检查。

教师首先将编写打印好的“学案”提前分发给学生,让学生以“案”为依据,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认真阅读教材,完成学案中的“知识整理”部分。在预习中获取基本知识,体验成功,发展能力。因此,教师要认真指导、督促、检查学生完成“学案”中的“知识整理”部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自己获取部分知识的能力,逐渐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二)组织讨论、精讲点拔。

上课时,教师应检查学生完成“学案”预习的学习要求。教师组织学生就“阅读思考部分”展开讨论,教师参与其中引导、点拔、答疑,教师针对学生讨论、回 3 答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搜集、整理信息,进一步调整确定精讲的内容,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或教材难度较大的问题或学生一时半会很难弄清的问题,或带有普遍规律性的问题,学生一时还不能有效掌握的问题,教师应给予重点讲解,抓住要害,理清思路,以问题为突破口,使重点得以解决,难点得以突破,同时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反思领悟、能力训练。

通过以上各环节的学习、讨论、讲解,结合学案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学习小结,把知识进一步条理化、系统化,同时回顾学习目标,检查目标是否达到,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同时通过“学习训练”进一步使知识、能力得到深化,使知识得到迁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教师在对学生完成能力训练的评价过程中,进一步分析学生最终掌握知识的程度,反馈下一步教学的要求。

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学案导学”应与其它教学方法相结合。“任何方法都不能简单地搬用,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学案的使用也是如此,教师应通盘考虑,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方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学案不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条。传统课堂上经常出现教师期望学生按预定设想作出回答,若不,就努力引导,直至达到预定答案为止,这是课堂教学悲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避免将“死的”学案变成看不见的手,支配着“活的”教师学生。事实上,名师的高明之处,就是善于在多变的教学情境中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推波助澜,让课堂高潮迭起,以实施有灵性的教学,倡导有灵气的学习。

篇6:略谈“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摘要:“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模式,它同其它任何教学模式一样都不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教学中应做到也模式而不唯模式,灵活运用,使之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不断完善。

关键词:“学案导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1-0082-01

函义

1.1 学案:即教师精心设计,把教学内容转化成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培养能力,掌握方法的材料体系。学案突出学生自学,教师导学,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和情感。

1.2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由教师编写学案,学生在课堂上根据学案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发现问题:相互讨论,若有疑点,再由教师点拨的一种教学过程。学案编写

2.1 学案结构。

2.1.1 学习目标:用简洁的语言向学生提出本节课的目标。

2.1.2 学习重,难点: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主要任务和方向。

2.1.3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用什么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2.1.4 学习过程:重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新知从而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这是学案的主要部分。

2.1.5 达标练习:根据学情设计练习以巩固新知。

2.2 编写原则。

2.2.1 探索性:学案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所以编写学案应突出学生的探索性学习。

2.2.2 启发性:学案中设计的问题应富有启发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领悟学习方法。

2.2.3 梯度性:问题设置应小台阶,低坡度,逐步升,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体验成就感,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同时,要精心筛选问题,避免过多过杂。

2.2.4 创新性:要有好的创意,注重学法,教法的创新,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操作程序

3.1 自主学习:上课前,将学案分发到学生手中(也可板出示学案主要环节)。上课后,教师用简单导语。明确学习目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然后学生根据学案进行自主探究。

3.2 发现问题:学生自学过程中,必然发现很多问题,有的可以自己解决,有的无法自己解决,其中包括在学案中设计的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3.3 质疑讨论:对无法解决的问题,同桌及前后的同学组成小组相互质疑,讨论,解答。通过这一过程,又有一些问题可得到解决。

3.4 问题反馈:对于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则向教师反馈,教师应及时进行调控。

3.5 精讲点拨:对于学生反应的问题,教师不急于点拨,而是将问题分解,增设台阶,减少坡度,重新展示给学生,再由学生讨论,及时在关键地方“化龙点睛”。

3.6 达标练习:这是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和检测,也是为了寻找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进行补偿教学的重要措施。所以要限时完成。

3.7 归纳小结:课上师生对本节课或一个章节共同总结和课后教师自身总结两部分。前者指教师引导学生构建知识能力结构,使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从而进一步提高能力,产生质的飞跃。后者指教师在课后对本堂课或一个章节的教学进行小结,有利于今后改进。

篇7:学案导学24字教学模式

1、导入明标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老师在课堂上应从“一切来源于孩子的生活,再回归于孩子的生活”这一理念出发。在设计课堂导入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从“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考,唤起学生情感”等入手,吸引学生的注意,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导入可以用多媒体、故事、游戏、问题、悬念、图象、开门见山等方式。导入新课后要立即出示目标。教师根据所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按照课程标准对所学内容的具体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可运用外显行为动词表述,表述要明确、具体、清楚、实用,具有明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不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而是用“能记住”、“能说出”、“会应用”、“能默写”“能解答”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目标可用多媒体打出,也可印在学案上,也可事先写在黑板上。

2、自学质疑

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后,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通过看书、作批注、查资料、思考等方式自学感悟。课前教师要精心备课,自己吃透教材,充分考虑学生在自学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充分考虑如何科学高效地指导学生自学,在此基础上设计出科学、实用的学案,学案中要含有指导学生自学的自学提纲。在学生自学前,教师先预设一些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①学什么,让学生明确自学的内容。例如:从课本哪一页到哪一页,从哪一框到哪一框。②以什么方式自学,让学生明确自学的方式。例如:看书、做记录、观察图片、查资料、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等等。③学多长时间,让学生控制好自学的进度。另外,可以根据实际对自学感悟情况进行检测,即用基础知识点组题,检测观察自学成果。使施教更能实现以学定教,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更便于教师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

3、小组交流

学生自学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组长具体组织,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功能,让优生影响、带动、帮助同组的人,更多的关注差生,共同去讨论去思考,共同进步。通过讨论交流,实现“兵教兵”,最大限度地解决本组同学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在小组交流过程中,教师必须静悄悄进行观察,不提问不辅导不出声。

4、展示点拨,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各小组根据合作探究情况,把成果或者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在班上进行展示,其他组进行补充、点评、质疑。教师起好牵引鼓励和点拨作用。此时,教师基本全面掌握了学生自学情况,明确了全班同学都不能解决的问题,快速进行课中备课并点拨精讲。本环节是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对于全班存在的普遍问题、典型问题进行精讲点拨。一是精讲:严格执行“三讲三不讲”的要求,讲难点、讲联系、讲规律;学生能自学学会的知识不讲,学生能合作交流学会的知识不讲,能以练代讲的就只练不讲。注重 “三讲清”,讲清概念,讲清联系,讲清作用。对于学生不理解难度较大的难点和易混易错的问题,•在学生渴望释疑的心理状态下,教师针对其疑点,快速确定讲的内容,•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并以问题为案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二是点拨: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典型问题再度展开讨论,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例如某个问题,个别好学生能解决,•其他同学仍不懂不会,教师可让尖子学生做“老师”,实现“兵教兵”,面向全体学生讲解,•教师补充点拨。这一环节对老师提出很高的要求,在课堂上整合学生反馈的疑难信息时,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备课条件下进行随机备课,它需要教师有更丰富的知识,•更高的教学机智,更精湛的业务水平。这一环节要求教师耐心倾听学生展示的内容,不重复学生的展示内容。教师点拨时要求精辟、精炼,不絮絮叨叨、拖泥带水。

5、训练拓展

这一环节要着眼于绕开精英教育的误区,完成学生的梯队提升,加强教学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的联系,改善学生对知识和知识学习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认同。教师出示根据教学目标联系生活实际设计的当堂达标检测题,这一环节的注意事项:①当堂训练题要结合学科特点精心设计,整合课本、资料上的题目,不要照搬课本或资料上的原题。②当堂训练题要分层次设计,可设必做题,拓展题(与本节有联系的思维题,或者是下一节或以后所学知识的铺垫,起到巩固拓展所学知识的作用)。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使全班学生都有所提高。③当堂训练可以独立完成也可同桌2人小组合作完成,组内进行互阅。学生能交流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完成,教师及时启发引导、点拨纠正。④教师的反馈矫正要关注学困生,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

6、小结反思

这一环节是为学生及时构建知识体系而开展的整合性认知活动。让学生对学得的知识及其本质属性进行再认识,对自己掌握的知识,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归类链接,构建出个性化的比较科学的知识体系。学生小结:①学生个体先自结,整合知识点,构建并以一定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知识网络。②组内可以交流,互相借鉴,共同提高。③教师适当地引导组间交流,完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相互评价中使思维有更深入的延展与批判,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教师小结:①教师进行点评式小结。②用多媒体小结。③将课堂表现计入学生平时成绩或计入小组成绩。

四、“学案导学24字教学模式”的使用范围

篇8:高中“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探析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导学案”为载体,以教师的侧面指导为主导方向,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为目标。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过去“老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更加充分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和主体和谐统一,发挥导学的最大效益。

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一)叶圣陶的“教是为了不教”理论

叶圣陶认为,教师应“不做逐字逐句的机械讲解”,而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习惯养成,注重“相机诱导”。因为知识是教不尽的,只有让学生将工具拿在手里,不断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的技能。在课堂里教授语文,最终目的是要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拥有这样的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

(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布鲁纳认为,学生的心智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受环境的影响,但影响更加深远的主要是其能够独自遵循其特有的认识程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积极的探究者,而教师的作用则是要形成一种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只是提供一些现成的知识。

(三)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皮亚杰认为,知识不应该是只有通过教师的传授才能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利用一些必要的学习资料而获得的。学生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而不是被灌输的对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

三、“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运用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具体运用过程中,要把握以下五点: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基本原则就是以学生为认识主体的主体性原则、以“学法指导”为体系的指导性原则、以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为主的创新性原则、以学生心理特点认知特点为基础的层次性原则、以对问题有积极性的探究性原则、以开放包容教学思想和教学设计为主的开放性原则和以学生认知目的为目的的实用性原则。

(二)不同类型“导学案”的编写制作原则

每种“导学案”都有自己的编写原则,如新授课“导学案”则要求由“预习案”“教学案”“巩固案”三个部分组成。而复习课“导学案”则由“复习引导”“知识梳理”“典型题析”为主。

(三)“导学案”设计的基本要素

设计“导学案”是一个创新性的活动,它需要教师有层次地安排内容。一份完整的导学案,应包括教法、学法、情境、问题以及多媒体工具的使用等基本要素。

(四)“导学案”设计的基本程序

首先是研读教材,确立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其次是分析学生,弄清什么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哪里会是学生最易出现问题的地方,什么地方是学生知识结构内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而又会出现哪些突发问题和临时解决的方法。

再次是优化资源,备课前应准备好各种资源,网络的、教参上的、优秀教师上课实录、刊物上的文章,等等。

最后是集体研讨,同学科组教师应对各自的“导学案”进行研讨,发表各自见解,确定方法及问题的难易度等是否能够提高学生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共识,从而进一步完善后形成最终的“导学案”。

(五)“学案导学”实施的三个阶段

1.预习阶段

预习是学生学习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教师可针对高中这一阶段语文的学习特点和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单独编制“预习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并自主预习。

2.课堂导学阶段

这一阶段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实施的课堂教学,其主要方式有三种:一是教师在“预习案”的基础上发给学生“教学案”;二是整篇课文的“导学案”已经发给学生,课上只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研讨即可;三是教师不给学生任何指导,让学生根据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自行讨论。而在这其中必须进行适当的引导,或加深问题的深读和难度,或导引问题不偏离教学目标。

3.巩固深化阶段

篇9:初探“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通过对“学案导学”一段时间的应用,我们发现,恰当运用“导学学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实现有效教学。

一、导学学案的设计

一份好的“导学学案”通常应包括本节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策略,给出本节知识的重点、难点,提供“自学检测”、“探究活动”、“课堂例题”、“课后习题”、“课后小结”、“提高探究”等栏目。在实际操作中,学案的格式与模式是灵活多变和有所侧重的,完全由教学需要来决定,并不存在一个普遍适用的固定模式。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灵活处理编写学案。学案的编写基本上要求按章节进行,以章节为单元,在内容编排上与教学进程同步。

编写导学案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自学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的讲课应尽量精而少。导学案中设置的问题应当富有启发性,应当尽可能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和理解能力,由浅到深,小台阶,低梯度,让大多数学生能够拾级而上,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学案的设计无论是在自学预习部分还是课堂的讨论,直到课后小结,都应该体现出教师适当的引导,以利于学生学习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学案导学的教学程序

根据学科的教学特点,结合我们学校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所构建的教学流程框架如下:

三、学案导学的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阶段。教师将学案编写好后,提前2—3天发给学生。学案中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在学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预习,尝试解决学案的第一部分——“自学检测”。同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学习方法指导,如要求学生用红笔划出书中的重、难点内容;鼓励学生根据学案上的问题有目的性地看书,并标出自己尚存的疑点和不明点,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学生课前依据学案预习是“学案导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在此过程中既充分体现了学案的导学功能,又实现了“以生为主”的教学思想。

2.课堂探究阶段。有了学生的课前自学作为基础,教师在课堂上可组织学生就学案中的探究式问题展开讨论。对于一些基本知识,可以采取师生互问的方式;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知识,一般在教师指导下分组讨论,有条件的最好能提供现场实验,验证学生的推测是否正确。在此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及时针对讨论过程中学生碰到的实际障碍,给予适当的点拨、提示,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最终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3.课后巩固、小结阶段。在每份导学案的最后都应该预留一定空间,由学生自主进行本节知识的归纳总结(当然,教师应该提示小结什么),然后在其后给出教师的参考小结。学生通过对比自己与教师的小结,可以及时发现自己知识上和认识上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长期坚持下去,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归纳能力。此外,教师要通过晚修辅导或者部分批改学案的方式及时掌握学生课后习题的完成情况,以便下节课讲解习题中的普遍错误。

四、学案导学的体会与反思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实践,我们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对于“学案导学”的优点有了一定的体会,不过也发现了实施学案导学时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从教案到学案的改革,在前期实施阶段,教师必须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去编写不同层次的学案,工作量大,教师的备课量成倍增加,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教师的负担加重。学生要借助学案提前自学,做好学习笔记,一时不适,另外对于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与主动性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学案导学的课堂讨论中,学生各种难以预料的问题层出不穷。对于学生随机提出的问题,尤其是涉及到跨学科的问题,教师往往不能立刻做出回答甚至还不一定能做出回答,这是对教师的课堂经验、人格素养、教学机智的挑战与考验。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篇10: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学习心得

石坝九校夏令

“学案导学”教学法是一种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教学模式,它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

一、学案的组成学案的组成应相对固定,根据每一课时的具体内容需要灵活地编写。组成学案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五个部分

1、学习的目标

目标的制定,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针对本节的课程标准,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目标。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具有可检测性,并与本节当堂达标题相对应。比如用“了解……理解……掌握……等等

2、新课前测评

就是测评和新知识有联系的旧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果有问题要进行补偿教学,为新知识的学习扫清障碍,其次有利于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测评形式:可以以思考题的形式,也可以以其他具体形式出现,比如填空题等。

3、自学指导

在设计本部分内容时,要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用学生的认识经验去感知教材,用学生的思维去研究教材,充分考虑学生自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思维问题。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每个知识点学完后,要配以适当的题目进行训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4、当堂小结

把当堂的内容形成知识网络,及时复习,防止遗忘。最好学生自己总结。时间不可太长,3、4分钟即可。一般采取的是模拟课堂的形式,就是让学生模仿老师,把本节课重点知识讲出来,带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掌握了知识,这个方法比让学生单纯的总结好的多。

5、测试阶段

紧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尽量选择能覆盖本节课所学内容的题目对学生进行达标测试,以查看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并针对学生反馈情况及时进行补偿教学。但难度不能太大,主要以考查知识的掌握及运用为主

二、学案的实施

1、课前预习阶段

我们将学案精心编写好后,在课前或前一天晚上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学习目标,并在学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的预习:带着学案上的问题看书,划出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标出

自己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有意识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2、课堂导学阶段

这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可采用:自学式或讲授式。

学生自学式:就是针对简单的适合学生自学的知识,我们设计出一些简单的思考题,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自学完成,我们对重点内容进行强调;师生共同探讨。对重点知识或学生自学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可采取师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研讨、交流的方式进行。针对基础好的学生,学案在此部分可以设计出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或在我们的适时点拨下,自己得出结论。

另外一种是讲授式,就是对学生无法自学或学生和学生之间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要采取精讲的方式,但讲并不是满堂灌,而应该配以启发、点拨,诱导。当天完成,我们要及时给出解答,这一方面让学生有及时而适当的训练,达到“当堂达标”的目的,既巩固所学,又使学生学有所用,并获得一种艰苦劳动后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可让教师获得直接的反馈信息,为课后的教学提供信息。

学案中的课堂练习题尽量在课上让学生独立完成,有时课上时间不够,我们就得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

3、课后巩固深化阶段

课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对学案进行及时的消化、整理、补充和归纳。同时教师要适时将学案收起,仔细审阅。对学案上反映出的个性问题

及课堂上未解决的共性问题及时安排指导和讲解。做到教学一步一个脚印,以收到实效。

三、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如何实施学案导学

针对不同层次的班级学案也有所区别。学案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四、使用学案的注意事项

1.学案不能替代教材,也不能等同于练习,千万不要当成练习题来做,否则就成了变相的练习课。

2.学案设计的内容不宜太多,不能繁杂,必须着力在重点知识、重点方法上,以给学生较多的观察、阅读、思考、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所以,学案只是列举了部分需要学生掌握的问题或知识点,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时提前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案。

3.不同类型课的学案,形式、设计重点应该有所不同。新授课的学案应该着重关注学生准备知识的落实和具有启发、探究味的问题情境的设计。习题课的学案应该着重帮助学生总结解答典型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思路。复习课的学案应该着重帮助学生梳理一下知识体系,对某些重要知识、技能进行专题研究分析。试卷讲评课的学案应该着重帮助学生了解每个试题考查了哪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哪些方法、思想、能力在哪道试题上得到了体现,自己的缺陷又在哪里;

应该在对每位学生的试卷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有重点地进行讲评,帮助学生学会错因分析和自我纠错。如果时间充足的话,我们最好把刚讲评完的试卷再重新考一遍,看看学生是不是真正的掌握了

4.指导学生重视学案的整理和保存,便于学期末学生复习使用。

5.要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适时鼓励,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一篇:水环境保护法论文下一篇:园林景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