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文化汽车技术

2024-05-01

专业文化汽车技术(精选十篇)

专业文化汽车技术 篇1

高职教育从其诞生之初, 定位就带有明显的“职业性”特征, 因而其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方法等都比普通高等教育更彰显“职业化、技能化”的色彩。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沉淀, 这种特征和色彩不仅没有弱化, 反而从形式、内容和手段上得以不断丰富和强化。正是由于高职教育对这种自有特色和个性的坚守和渲染, 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忽视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教育中的文化育人责任与担当, 这种忽视付出的代价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印证。随着工业文明步伐的不断加快, 社会对人才需求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文化素养高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更受社会的青睐, 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这种变革中表现出了极大的被动和不适应。这种不适应背后无疑暴露出了当代高职院校学生所缺失的种种重要元素, 一种信仰的缺失、一种时代精神的缺失、一种责任和担当的缺失、一种人文素养的缺失、一种职业操守和职业变迁能力的缺失。凡此种种缺失有极其复杂的成因, 但高职教育中文化育人功能的弱化甚至缺失, 毫无疑问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 当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认清教育的本质功能, 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 高举文化育人改革的大旗, 全面推进人文素质教育, 回归教育的基本属性和功能, 这将是学生之幸、教育之幸、社会之幸。

二、高职推进文化育人改革应明晰和解决的核心问题

(一) 明晰高职教育的文化内涵, 并以此指导文化育人的建设

高职教育的文化核心应该是以“自强不息、创新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大学精神, 从这个视角来审视, 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应该是“殊途同归”的, 都将以德育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与此同时, 高职教育文化也应包含其鲜明的职业特色的文化形式, 那就是以“职业导向、经世致用”为主要内容的职教规律, 这也是高职教育文化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文化的地方。因此, 高职教育文化的内涵应该是“重德尚能, 德业并进”, 它应被视为高等职业教育可以一脉相承的文化。只有在正确理解高职教育文化基础上推行的文化育人改革才不会偏离轨道, 既能坚守教育的本质属性, 又能彰显高职的教育特色。

(二) 构建和完善高职文化育人的建设机制

高职文化育人的顺利有效推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机制和制度保证。首先应该建立有利于高职文化发展的组织和决策机制, 而且要确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及顶层设计, 需要有整合资源以及科学决策的组织统筹;其次应建立为高职文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咨询机构, 以加强高职文化建设规律的研究探索, 确保高职文化的科学发展;再次必须建立以师生为主体、以大学精神为内核、以专业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建设模式;最后应建立一整套以文化育人为导向的高职育人综合评价体系。

(三) 文化育人必须充分发挥专业文化的核心堡垒作用

学校的人才培养都是以专业为单位予以实施, 因此, 专业文化的形成及传播对学校的文化育人工程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各专业都应该在学校文化育人内涵的整体框架内提炼和总结本专业的专业文化内涵, 并在专业教育中予以积极的传播和推进。

三、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文化的凝练

(一) 专业文化的界定

教育界许多学者都对专业文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虽然在文字表述上各有差异, 但反映出的内涵却是基本一致的。专业文化应该是特定时期内专业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观念、知识与能力体系以及从事专业教学和研究全体成员特有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其核心是该专业师生同化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工作作风, 体现专业成员共同的追求和理想。

(二)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文化的凝练

从专业文化应遵从大学基本精神的视角来看,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毋庸置疑应该传播“追求真理、人文关怀、理性选择、自由独立”的大学精神。此外,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也应该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属性和文化理念。专业自身的文化理念应该包含职业精神、职业素养、职业行为准则等多种元素。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主要是培养面向汽车销售、汽车技术服务类岗位的高素质人才, 专业文化主要还是应该包容服务类岗位的人才文化属性。因此, 专业文化理念可以高度的概括为“诚信、仁和、坚韧、担当”。首先, “汽车营销人”必须诚信, 对企业诚信, 对顾客诚信, 对社会诚信, 这是最起码的职业精神;其次, 服务类岗位应该倾听顾客的心声, 理解顾客的行为, 包容顾客, 也就是“汽车营销人”应该具有“仁和”的精神, 这也是一种气质的体现;再次, “汽车营销人”在职场上经常会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 经常会因为压力而破坏自己设计好的职业规划, 阻碍了人生的发展。因此, “汽车营销人”应该体现“坚韧”的精神;最后, “汽车营销人”还应该具有“担当”的勇气和精神, 勇于担起责任。在上述专业精神背后表现出来的行为准则应是“与人为友、仁爱宽和、挑战自我、激越灵动”。

四、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文化的传播路径

(一) 打造具有高度人文素养和文化气质的品牌教师团队, 充分发挥教师在专业文化传播中的主导作用

在文化育人的改革中, 如果作为育人主体的教师自身都缺乏文化熏陶、文化素养, 甚至缺失起码的师德修养, 即使拥有再先进的文化理念, 文化育人也只是徒劳。育人先育己, 专业文化的建设必须打造具有师德品格、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的品牌教师团队。一方面可以借助外力, 如聘请一些文化大师、名师做一些有关人文方面的专题讲座, 多宣传一些身边优秀教师的人文事迹等;另一方面, 学校可以在评价教师考核体系中建立一种机制激励教师的文化育人行为。

(二) 形成以专业文化为指引的专业行为准则和标准礼仪体系, 约束所有专业学生的行为

1. 打造专业的诚信文化, 体现“汽车营销人”的诚信。

如建立专业学生“诚信评分卡”, 内容包含学生的考勤、品德操行、课堂行为等;建立班级“诚信指数观察站”并进行评比;开展“诚信”主题的演讲赛、辩论赛等, 在专业内形成建设诚信文化的氛围。

2. 严格制定学生的课堂行为准则和礼仪规范。

对学生课堂的着装、用语规范以及尊师态度都应该有规范的标准, 并以此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核体系, 同时还可以评比出“行为礼仪标兵”在宣传栏进行表扬和宣传。

(三)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推出一批和专业知识有交集的人文素质课程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沉淀, 以岗位需求为依托, 形成了较为稳定和成熟的课程体系。但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角度来看, 稍显缺失。因此, 在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可以做出一些调整, 开设一些和专业知识有交集的文化必修课和选修课。如开设“演讲与口才”“汽车文化”“销售艺术”“中华文明赏析”等系列的专业课程, 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 并为学生建立整体的科学和正确的方法论提供知识、思维和价值上的帮助。

(四) 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 灵活调整课程教学单元设计及教学组织, 有机融入人文精神和文化元素, 推进专业文化育人

只要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和组织, 所有的专业课程都能够融入文化元素, 这样大的文化渗透空间应该被充分利用并显现出文化育人的效果。例如, 《汽车营销基础与实务》课程, 就可以融入“汽车文化”“营销艺术”“成功汽车营销人赏析”等专题, 传递色彩斑斓的汽车文化和营销文化;《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 可以融入“诚信文化”“保险人精神”等精神文化元素, 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情操等。

(五) 充分利用实训课堂推进职场文化的渗透

首先, 在实训课堂营造出真实、仿真的职业环境, 使学生在实训中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其次, 完全引入企业的管理规范和文化标准, 用职业精神和行为约束规范学生的实训, 尽量使学生对职业形成认同感、自豪感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1]吴勇.大学文化:理想与现实的冲突[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0.

[2]余祖光.先进工业文化进入职业院校校园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22) .

[3]夏伟, 罗丹.高职教育的文化责任与担当[J].中国高教研究, 2013 (2) .

[4]杜永兵.文化自觉视域下高职特色文化建设[J].教育发展研究, 2013 (7) .

专业文化汽车技术 篇2

本人大专毕业后,于2009年7月开始在XX市XX路桥收费站车辆维修班组做汽车修理工。三年来,我在工作中认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积极研究探索汽车相关理论知识,使自己的维修技术得到了提高,到目前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业务素质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现将近年来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如下:

一、政治上要求进步。几年来,我积极参加班组的各种学习,充分利用业余时间通过杂志报刊、电脑网络和电视新闻等媒体,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改革开放的政策,热爱修理工作,对自己所服务的单位充满感情。

二、在工作中注重学习。能及时学习掌握新技术、新知识、新标准规范,便在工作中加以应用。我阅读了很多汽车保养、故障排除等方面的书籍,在工作中不怕脏、不怕累,边学边干,把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弄通弄懂,使我的技术有了新的提高,这使我更加热爱修理这项工作,也有信心做好这项工作。

三、技术上精益求精

业务上,我不断钻研学习新技术,在维修这方面能够从整体方面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及时完成领导下达任务,以下是我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实际维修案例。

故障症状:起动机和发动机均有正常起动转速,但不着火;或者有时经过多次长时间的起动方可着火。无故障码。

故障分析排除:

1、检查油路。无故障码一般首先考虑是机械故障,启动困难我们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油路,如果燃油管路进空气,会造成启动困难。共轨系统,油路排空气相对困难一些,因为手油泵排空能力很小,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费力,根据我们实际遇到情况来看,这样的事例不在少数。我们可以试着松开油泵回油螺栓来排空气,必要时可松开高压油管,利用起动机带动发动机空转来排空气,但此时要注意燃油不要弄湿各线束插头。如果确定是没有空气,那么就要考虑燃油管路有堵塞的情况,最好从油箱、进油管、油水分离器、输油泵、柴油滤清、高压油泵、高压油管、喷油器、回油管一路细细检查,有堵塞情况排除堵塞;还有一种情况,如果进油软管或回油软管内径太细太长导致进回油进回油不畅,比较严重的也会使发动机启动困难或无法起动。此时,需要更换符合要求的进回油管。如果确认依然没有堵塞的话,那么再检查整个油路是否有泄漏。尤其喷油器横腔,确认是安装问题还是磨损问题造成的再进行相关处理。如果前面的情况都正常的话,油路的问题基本可以排除。

2、检查电路:首先检查ECU是否有电,没有电肯定启动不了。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是,电装系统的油泵有两个PCV阀,这两个阀如果位置插反了,也启动不了,而且不报故障码,那么我们首先辨认一下插线上的记号,有标记的靠飞轮壳面。如果标记已经脱落,就将两个插头换一下再试试看,能启动的话说明就是PCV阀插反造成的。

3、检查油泵安装角度:如果依然无法排除的话,那么就考虑是

否供油时间有问题,检查油泵的安装角度或检查飞轮是否原配飞轮。

四、专业进修情况:

因为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一些高科技术产品不断补充到汽车维修行业当中,本人于2010年3月到2012年7日,参加了嘉应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函授班学习,考取本科文凭,使我从中学习了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汽车故障诊断。回来后,学以致用,使我在工作中少走不少弯路,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工作用车,从而使我更加坚信科学才是第一生产力。

专业文化汽车技术 篇3

[关键词]汽车专业 人才培养 汽车文化教育

[作者简介]伍建桥,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员;熊礼杭,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蒋德喜,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湖南 永州 425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5年度湖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课题“汽车专业教育与汽车文化建设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05D068)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7-0108-02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汽车企业对高校输送的汽车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汽车工业发展与世界汽车工业差距的逐渐缩小,我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汽车生产国和第三大汽车消费国,在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汽车企业不仅要求毕业生掌握汽车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提出了汽车文化教育的新要求。因此,我们在汽车专业的教学改革中,有必要突出汽车文化教育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见,加强汽车文化教育研究对培养合格的汽车专业人才意义重大。

一、汽车文化的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文化的解释是: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不言而喻,汽车文化是在汽车发明和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汽车文化包括技术文化、车史文化、造型文化、名人文化、名车文化、车标文化、赛车文化等内容,甚至还包括了交通法规及有关汽车的普及知识等,可以说不胜枚举。

为了理清汽车文化的概念,我们不妨给汽车文化作一个分类。汽车文化大致可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部分叫工业设计。工业设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反映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物质生产水平,以及人们的意识形态和生产方式。工业设计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因为它通过特有的方式传达技术的物化美,也体现商品社会中文化的价值取向。工业设计师从社会、经济、技术、艺术等多种角度对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的功能材料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处理、装饰等要素进行综合性设计,创造出能够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新产品。这一部分知识属于汽车专业知识,对于汽车设计和制造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第二部分是品牌文化,或者叫商业文化。品牌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它包括产品的定位、产品的价值取向、企业文化的积淀等,品牌实际上代表企业的社会形象。汽车品牌文化是汽车营销人才必须要掌握的。第三部分是边缘文化,就是汽车同其他文化种类的结合,比如汽车摄影、汽车会展、汽车运动、汽车报刊、汽车收藏、汽车模特、汽车俱乐部等。它还包括与汽车有关的普及知识、交通法规及基本礼仪等。可以说,现代汽车已经不单单是冰冷的机器,其功能已经远远超出了代步工具,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平台。汽车是一个技术平台,可以搭载各种最先进的技术,如GPS、无线通讯、智能驾驶等;汽车是一个信息平台,可以配备电脑网络,随时获取各种信息;汽车是一个娱乐平台,可以加装音响、DVD、电视、收音机等;汽车是一个生活平台,可以装冰箱,可以调整成卧室,可以去野炊等;汽车还应是一个社交平台,它可以折射驾驶人的基本道德和礼仪水平。

可以说,汽车是世界上兼有零部件以万计,产量以千万计,保有量以万万计的综合性、高科技、大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作为支柱产业,汽车是连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纽带,不仅直接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其产业体系和产业链渗入到广泛的学科领域,波及大量的相关工业和相关部门,诱发新兴工业和高新技术的出现,形成庞大的产业体系和合纵连横的产业链,成为“改变世界的机器”。汽车就是这样凝聚着一百多年来人类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的成果,和谐地将科技和艺术相统一,积淀成现代社会特有的文化底蕴。汽车文化以汽车产品及其产业为载体,渗透到经济社会各层面并构成互为关联的价值链,演绎人类社会一系列的行为、习俗、法规、准则、观念和价值观,形成影响汽车社会和汽车文明发展进程的文化形态。

二、汽车文化教育在汽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必要性

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高技术人才的任务。据统计,各类高等学校与汽车相关的专业有近四十个。它们涉及汽车的各个方面,关联性、实践性较强。这些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往往比较重视汽车文化的第一部分“工业设计”,即技术课程的开设。要求学生掌握现代汽车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汽车制造、检测、维修和营销等方面的知识,熟悉最新汽车技术,具备较高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等,而涉及汽车文化其他方面的课程和知识较少。我们知道,汽车专业学生毕业步入社会后,会面临汽车工业的各个环节,包括市场、研发、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直至后勤等,而由此产生的贸易、法律、环保及产业经济、交通意识等影响远远超过了汽车工业本身。同时,与汽车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汽车服务贸易和售后市场迅速发展,已形成二手车置换、保险、信贷、维修、保养、租赁、物流、贸易和回收利用等业务。汽车的普及为人类社会生活创造了许多新生事物,汽车艺术、汽车影院、汽车广告、汽车模特、汽车展会、汽车体育、汽车旅游、汽车旅馆、汽车餐厅、汽车社区、卫星城、乡间别墅及汽车银行等已开始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改造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传统观念,进而改变城市结构、乡村结构和就业结构,改变人们的区域概念、住地选择、消费结构、商业模式和休闲方式,改变人们的社会关系、沟通方式、活动节奏、知识结构以及文化习俗。可以说,汽车创造了崭新的价值观念和生活内容,整个社会的文化理念、心理素质、道德因素都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可见汽车文化主要体现于汽车产业侧向影响及其扩散效应。汽车进入社会、家庭,加快和提高了社会经济活动的节奏和效率,伴随而来的汽车文化也渗入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高等学校汽车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应仅仅是具备汽车专业技术方面的知识,还包括对汽车和汽车文化的理解及现代交通的意识,具有对现代“汽车”的感悟和意识,这对提升他们的专业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强汽车文化方面的教育,无论是在提高学生对汽车专业知识的理解方面,还是对培养该专业学生的专业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要求方面都很有必要。

三、汽车文化教育的基本内容及基本方法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汽车专业较为重视汽车专业技术方面的教育,重视汽车技术专门人才的培养,而忽视汽车文化教育。

我国的汽车文化教育,其课程基本没能涉及由汽车而产生的“大文化”,如汽车市场建设、汽车交通意识、汽车消费观、审美观、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在这方面未能有规范的教学大纲和统一教材,未能形成完整的汽车文化建设的课程体系。这与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而带来的社会变化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

所以,我们应改变汽车专业学生对汽车文化知识缺乏了解的状况。学校要重视对汽车文化的教育,在汽车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加进汽车文化教育的课程。课程可作为选修课开设,但要注重对相关专业学生选课的引导。要制订和完善相关课程的大纲,在课程目标的选择和确立时,必须超越汽车专业的狭隘视野,将现代汽车社会文化的主要内容与专业知识协调起来,注重汽车文化与汽车专业课程衔接。要组织相关专家认真研究汽车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汽车文化与汽车专业教育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等。其内容可包括汽车发展史、汽车基本结构和汽车技术的发展及变化,汽车道德、汽车礼仪、汽车交通安全和法规等汽车品牌和边缘文化。教学模式应采取多种教育形式的整合,除课堂教学外,其大量的知识应来源于课堂外的各种活动,突破传统学科课程的狭隘框架,扩展到活动课程、社会课程和潜在课程等广泛领域。如采取让学生参加各种汽车文化活动,到汽车企业实地学习等方式。同时,还应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采用,运用以多媒体和计算机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化教育手段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余清,梁松练.高等学校加强汽车文化教育的必要性[J].农机化研究,2004(4).

[2]朱盛镭.汽车文化的力量[J].上海汽车,2006(10).

[3]江仲.我们需要怎校的汽车文化[J].汽车文化,2006(2).

专业文化汽车技术 篇4

1 教学内容

本课程面向汽车相关专业学生, 内容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汽车历史

主要包括世界汽车发展简史和我国汽车发展历程, 从古战车到蒸汽机、内燃机的出现, 从卡尔·本茨发明第一辆汽车到当今汽车工业全球化, 该部分介绍汽车从无到有的世界发展历程和今后发展趋势, 揭示了当今世界汽车欧、美、日三大车系形成的历史渊源。并介绍我国1901年出现汽车, 建国后正式发展汽车工业到现在的发展状况。

1.2 汽车总体构造

这一部分内容包括汽车的总体构造、汽车行驶的基本原理和汽车编号基础及汽车使用性能。虽然内容较多, 但对于发动机、底盘四大系统等的结构可不做重点讲解, 因为汽车相关专业学生都会有另外的专业课来讲授这部分内容。所以该部分以让学生了解汽车总体结构、驱动形式、分类、编号为主, 并补充讲解现代汽车新技术, 包括防抱死制动系统 (ABS) 、驱动防滑转系统 (ASR) 、电子稳定程序 (ESP) 、安全气囊、废气涡轮增压、自动变速器、电控悬架系统、巡航系统、导航系统等涉及到安全、环保、舒适性能多方面的内容。旨在使学生了解各种汽车新技术的原理, 作为汽车专业的学生, 不断掌握汽车新技术是必要的。

1.3 汽车外形和色彩

这部分介绍100多年来汽车外形的发展, 从马车形、箱形、甲壳虫形到船形、鱼形、楔形等各种形状的变化, 揭示了影响汽车外形演变的三个因素, 即机械工程学、人体工程学和空气动力学。同时也介绍了色彩的基本知识和汽车使用功能、使用环境、使用对象等对汽车色彩的影响, 也介绍了色彩对汽车行驶安全的影响。

1.4 著名汽车公司和名车及车标

汽车专业的学生通常对名车非常感兴趣, 能说出部分汽车公司和名车, 但对其缺乏深入的了解。这部分主要介绍美国、德国、日本、法国、意大利、英国、韩国、中国等国家主要汽车公司及其汽车品牌、车标。汽车公司的创建、发展记录了世界汽车工业的成长历程, 车标的发展是汽车公司生存和发展的缩影, 同时也是一种知识产权和无形的财富, 这部分主要针对学生掌握情况, 提高掌握层次, 加深掌握内容。

1.5 汽车名人

这部分主要讲授世界及我国汽车名人对汽车工业发展的贡献。

1.6 汽车竞赛

通过教学实际观察, 这也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一部分内容。汽车竞赛是汽车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汽车运动为汽车爱好者带来了刺激和享受, 也为汽车生产厂家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现在越来越多人成为赛车迷, 汽车竞赛的讲解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汽车产品及性能。这一部分主要讲授赛车运动的起源、种类、冠军车队、赛车明星等内容。

2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好坏, 不仅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还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对于《汽车文化》这门课程来说, 教学过程中更要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教师指导与学生探索相结合, 达到知识和能力同时培养的目的。主要采用启发式和引导式教学。

实践证明, 启发式教学能使课堂讲授产生良好的效果, 课堂教学除了突出重点、难点外, 还应注重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从而想办法解决问题, 这种方法能有效地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探索, 而这种主动探索的能力和倾向正是学习汽车文化日趋繁盛、包罗万象的知识所必需的。

另外, 引导式教学方法对高等教育也很有必要, 高等教育的人才应具有横向扩展能力和纵向延伸能力, 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上学的那点知识。在这个电视、杂志、网络等各种传媒极大充盈的年代, 在教师的引导下, 利用课余时间, 学生可以学到更多、更新的汽车文化知识。

此外, 在教学过程中也可穿插讨论式教学, 当学生受到教师启发和引导发现问题时, 或教师提出汽车文化与社会相关问题时, 可让学生分组讨论, 先由小组统一观点, 然后每组推选一个代表, 轮流发言。这种方法既能让学生轻松的把所学知识运用起来, 又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学知识的不足, 从而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很大提高, 还能很好的带动课堂气氛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好坏, 对教学效果有相当大的影响。本门课程知识日新月异、覆盖面广, 有很多内容需要图片或动画展示, 多媒体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最佳选择。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可以满足课堂教学信息量大、显示清晰、图文并茂的要求, 同时也可以节约课时, 还能通过丰富的色彩和图片牢牢抓住学生的眼球, 可谓一举数得。

除了课堂教学以外, 适当增加实践教学, 比如带学生观察学校停放的各种车辆, 包括品牌、外形、颜色等等, 分析本校教师对汽车的喜好和原因;带学生去不同的汽车销售店参观, 分析社会需求和品牌效应;鼓励学生周末和节假日参观车展, 分析大众喜好和流行趋势等等。通过这种实践锻炼, 学生能更好的重视实践, 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进一步解决问题, 达到充实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4 结束语

当代中国社会, 汽车的普及化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汽车文化不仅是汽车相关专业学生的必须知识, 也对普及全民汽车教育、减少汽车交通事故具有重要意义。而汽车相关专业的学生, 更是肩负着传播和发展汽车文化知识的责任。对该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出了一些见解和方法, 希望对该课程的教学和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汽车技术的更新、汽车占有率的提升, 对这门课的教学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教学内容也会逐步接近或统一, 并不断向前发展。任课教师要有不断学习进取, 不断改革发展的精神, 以适应当代汽车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 提高学生的汽车文化素养。

摘要:汽车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代步工具, 伴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 汽车相关知识也越来越受重视, 各高职类院校纷纷开设汽车相关专业, 作为这些专业的学生, 《汽车文化》是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就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提出一些见解和方法, 希望以此推动《汽车文化》课程的发展。

关键词:汽车文化,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郎全栋, 曹晓光.汽车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宋景芬.汽车文化[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3]帅石金汽车文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4]俞宁, 曹建国.汽车文化[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4.

[5]李卫平.汽车运用基础教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5.

[6]蒋德喜.论汽车文化人才的培养[J].今日湖北 (理论版) , 2007 (2) .

汽车驾驶技师专业技术总结 篇5

汽车驾驶员是一个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密切相关的行业。作为一线驾驶员,我倍感自己职责的重要性,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自己,必须从安全抓起!耳闻目睹了不少交通事故,给国家、企业、家庭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生离死别痛苦,无数血的教训时刻提醒我,要认真工作,勤检查、多预防,把交通事故消灭在萌芽之前。因此,自从我从事驾驶工作以来,一直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做的。

一、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驾驶技能。一是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和自己改造好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自己的政治敏锐性和辨别是非的能力,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树立牢固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自觉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明确我们党在新世纪、新时期的中心工作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努力做到在思想上、认识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同时,由于自己文化程度只有高中,自己感到知识的有限,树立了终身学习的观念,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计算机知识。1

二是学习业务知识。我自从手握方向盘开始,始终坚持学习驾驶技术和车辆维修、维护以及现代化汽车管理方面的知识,数十年如一日,不断学习和充电,平时总是随身携带着一个小笔记本,行驶途中出现故障,都要悉心记下。下班后,也不急着回家,而是留在单位,向老师傅前辈们学习养车、护车和修车技术,并经常在师傅们地指导下学着自己动手调试修理车辆,定期对车辆进行养护。克服了自己文化基础差的弱点,靠着自己的钻研精神,为单位解决了众多车辆故障和疑难问题,节省了单位的开支,保证了行车的安全。

二、爱岗敬业,干好本职工作

做为一名驾驶员,为领导和同志们服务,促进单位工作的正常开展,在后勤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是遵循职业道德规范,保持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干一行就要爱一行。我首先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遵循职业道德规范,坚持个人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增强时间观念,服从领导,随叫随到,克服困难,圆满地完成任务,确保不因自己影响单位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是恪守“安全第一”的原则,确保行车存车安全。为了保证车辆行驶中的安全,我严格遵守单位《驾驶员管理制度》,不开快车,不酒后驾车,不私自出车等。当天不出车时,立即入库存放,下车后上好方向盘锁,锁好车门,认真做好安全防范措施,消除安全隐患,时刻提高警惕,严格遵

守规章制度,杜绝了任何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是爱车如己,注意保养,定期检查,及时维修。定期对汽车进行保养,保持车身光洁。每天下班收车后,对车辆进行正规的定期检查和维修,以确保车辆在行驶中不出现故障,增强安全性。另外,我还认真学习汽车知识,掌握汽车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在行车中发现异常,尽量找出故障并及时排除。

四是科学驾驶,节约油料。为了节约燃油,我注重科学驾驶。行车前搞清地形路线,少跑冤枉路,行车中做到不急加速,不急刹车,不强行超车。避免不必要的高速行车和在高档位上的低速驾驶,充分保证了行车的经济性。

三、严格管理,抓好小车班队伍建设

一是作好表率。作为单位一名小车管理人员,我始终做到严于律己,对待本职工作高标准,严要求,发挥一名老大哥、老同志的模范带头作用。

二是严格管理。在工作中不挑肥捡瘦,不拈轻怕重,不论领导安排什么工作,都认真的去履行好职责。要严格遵守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要做到认真学习,严格遵守国家的道路交通法规和我省的有关规定,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坚持良好的驾驶作风,文明驾驶,礼貌行车;服从调度,热情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搞好车辆的日常维护和保养,保持车况良好,车容整洁,确保各种机件齐全有

效;坚持按时参加安全学习活动,抓好行车安全工作。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打算

尽管经过一些努力,我的业务水平较以往提高了不少,但还需进一步提高。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加强自主管理的意识,勇于开拓创新,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我将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努力工作,在单位领导的带领下使自己的工作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以上是我从事驾驶员工作以来的专业小结。总结是为了去弊存精,一方面通过技术总结,在肯定自己工作的同时又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在以后的生产和工作中加以改进和提高,精益求精,不断创造自身的专业技术价值,另一方面,通过这次资格评审,从另一侧面看到别人对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的评价,从面促使自己更加从严要求自己,不断提升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水平。三人行必有我师,我坚信在日常的工作中相互学习、相互请教,自己的业务水平必定能更上一层楼。活到老,学到老,知识是无限的,学习是不可停止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本职工作之中去,更好在交通运输行业中发挥自己的技术专长,为单位及社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建设研究 篇6

【关键词】品牌驱动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 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055-03

一、汽车行业发展现状

(一)汽车产业升级与汽车产业政策松绑,对汽车销售人员提出更高要求

2014年相继出台的《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购买新能源汽车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关于电动汽车用电价格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的公告》等新能源汽车利好政策,将打破新能源汽车销售的坚冰,新能源汽车推广将会得到实质性进展。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统计,2015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340471辆,销量331092辆,同比分别增长3.3倍和3.4倍,而预计2016年新能源销售将达到70万辆。预计近五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对新能源汽车销售方面的人才需求量将会有较大提升。

同时,2014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停止实施汽车总经销商和汽车品牌授权经销商备案工作的公告》,宣布自10月1日起停止实施汽车总经销商和汽车品牌授权经销商备案工作。政策的松绑将会打破4S店单一经营模式,汽车超市和汽车卖场等混合经营模式将会出现在市场中。

而由于新能源汽车在产品性能、使用特点、补贴政策、按揭方案等方面与传统汽车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推销方式也有所不同。此外,由于今后汽车销售由4S店单一品牌经营模式朝着多品牌混合销售经营方向发展,也会使汽车销售从业人员掌握单个品牌提升为多个品牌的产品性能及其推销技巧。

(二)汽车精品销售与二手车销售等“多元化”岗位,对专业人才提出了多技能要求

由于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由此衍生出的二手车销售、精品销售也获得了快速发展,并且远远超过新车销售的利润,成为了汽车企业主要利润来源之一,因此2015年来对这些岗位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多,而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并未设置有培养二手车销售和精品销售的能力模块。此外,由于在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也未设置汽车经销企业管理的相关课程,也未针对汽车产品的性能分析的能力进行课程设置,因此,一方面没能够满足汽车市场对二手车销售和精品销售的“多元化”岗位需求,另一方面由于没有打牢汽车经销企业管理的基础,学生后续的职业提升受到一定的影响。因为缺乏汽车产品性能分析的能力,与非汽车类的营销专业相比,学生在从事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相关岗位工作时优势不明显。

(三)汽车消费者日趋成熟和理性,对销售人员的服务水平和销售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

随着汽车推广普及,已经成为广大消费者最常见的代步工具,汽车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也日趋成熟和理性,对服务的要求更高,特别是在汽车产品日益同质化的现实情况下,服务成为了成功销售的关键要素,特别是对销售人员的礼仪、沟通交流、文字表达、团队协作、职业态度等基本素质的要求更高,甚至有些用人单位提出专业基本素质远远比专业技能更为重要。

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建设现状

(一)专业人才的培养未能紧跟汽车产业升级和汽车产业政策

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应与产业对接,为产业服务,而根据调研数据统计,目前广西职业院校同类专业都未能针对汽车产业升级和汽车产业政策松绑等现实情况对于专业人才的需要,增加新能源汽车销售和多品牌汽车商品性能的相关知识,本专业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

(二)专业人才缺乏二手车销售、精品销售等岗位能力的培养

二手车销售和精品销售近年来发展迅猛,这两项业务也是汽车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因此各个汽车企业纷纷成立二手车部和精品销售部,因而对人才的需求量大。但是,目前包括我院在内的职业院校针对二手车和精品销售岗位能力的培养上,也仅仅停留在对二手车的鉴定与评估的表面理论知识,并未有针对性地设置关于二手车销售和精品销售的知识和技能模块。因此,在这两个岗位就业的学生由于专业基础较为薄弱,往往是很难胜任工作或是适应期较长。

(三)“2+1”人才培养模式,导致学生就业岗位定位不明确,因而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由于本专业一直沿用“2+1”两段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前两年都是在校完成学习任务,未接触今后就业企业的工作环境,不了解就业岗位对知识、技能、素质的要求,不清楚今后就业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广阔前景。因此,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对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普遍不重视,由于专业基础不牢固,在进行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时缺乏理论的支撑,造成了学生不能很好掌握专业实践技能。

(四)专业人才职业基本素养的短板,是制约专业发展的“瓶颈”

本专业与广西职业院校同类专业在进行学生职业基本素质的培养时,仅仅是简单设置一些素质类课程,通过课程的理论教学完成职业素质的培养,这种做法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职业基本素质的短板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顺利就业,也进一步制约了专业的发展。

(五)课程未能很好的与岗位需求对接

本专业与广西职业院校同类专业在课程的开发上,均未能很好的将课程内容与岗位工作内容相对接,也没有很好的将汽车行业规范、标准融入到课程内容当中,更没有针对现有的设备进行课程的开发,使得上课内容与企业工作内容存在较大的差距,学生在校所学非用人单位岗位工作所用,极大影响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建设思路

(一)建设目标

创新“通专结合,素质与技能并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1+3”专业技能模块课程体系;借助我系现有的多个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室多品牌、多车型的整车设备,以及新建的汽车营销与礼仪实训室、新能源汽车实训中心为教学平台,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库的开发。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措施,突破本专业现存的专业基本素质不高、二手车销售和精品销售短板这两个制约专业发展的瓶颈,最终培养出紧跟汽车产业发展需要的能够胜任汽车销售(新能源汽车+传统汽车)、二手车销售、精品销售、维修接待等工作的具有本专业“素质名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建设内容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通专结合,素质与技能并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对广西汽车行业企业调研、教师深入企业调研以及历届毕业生的就业反馈情况,并结合学生的综合素质、师资情况、教学条件、汽车行业发展趋势,以及汽车产业政策的变化,同时在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就业岗位(群)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以素质能力培养为主题,大胆创新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2.5+0.5”人才培养方案,并采用“通专结合,素质与技能并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前五个学期在校学习,第六个学期到汽车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并在第二学期安排学生到汽车企业相关岗位进行为期2周的教学见习,让学生提前了解工作环境、体验工作过程,认识各个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素质、知识和能力,最终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这种培养模式充分考虑学生情况、职业形成规律,按照“基础能力——专项能力——综合能力”递进式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并将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有机结合,实现学生学习与就业有效对接,如图1所示。

2.构建“1+3”专业技能模块课程体系,满足多元化就业岗位需要

本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专业实践课、专业选修课(含订单班课程),其中专业核心课程用于培养学生的汽车销售和精品销售(含二手车销售)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课程根据行业需求,将学生分为汽车维修服务接待与配件管理、汽车保险与营销策划、汽车销售企业管理三个方向,也就是“1”个专业核心技能模块课程、“3”个专业拓展技能模块课程。“1+3”专业技能模块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多元化岗位能力,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专业选修课主要是为学生今后职业发展奠定理论基础,满足其今后职业提升的需要,解决了由于二手车销售和精品销售的快速发展对本专业人才多技能要求的现实性问题,如图2所示。

3.基于校企合作品牌车型,开发共享型教学资源库

借助本专业已有的丰田、日产、福特、大众、奥迪、通用等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室的多品牌、多车型,开发品牌车型产品性能说明,推销方法相关的配套学习资料,学生通过日系、美系、德系不同车型的产品性能、推销技巧方面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解决由于汽车产业政策松绑,4S店单一品牌销售转变为多个汽车品牌混合销售,对本专业学生多品牌汽车综合营销能力的问题。

此外,利用本专业建设的广西首个新能源汽车实训中心的插电式混合动力、纯电动汽车整车设备和相关培训资料,实车进行新能源汽车的产品认识、维护保养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顺应今后几年汽车产业升级对新能源汽车的销售、维修接待、配件管理等岗位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解决汽车产业升级对新能源汽车后市场专业人才需求的前瞻性问题。

4.建设汽车商务实训中心和礼仪实训室,满足本专业素质、技能实践教学环节需要

结合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岗位工作,以及汽车楼功能区的重新规划的良机,协助新建汽车商务实训中心。汽车商务实训中心完全按照汽车4S店要求建设,设置汽车前台接待、汽车展示销售区、精品销售区、配件管理销售区、二手车销售区,同时还考虑到学生礼仪训练的需要。学生可在汽车商务实训室进行实战型的汽车销售、汽车维修服务接待、汽车精品销售、汽车配件管理与销售、二手车销售等岗位标准流程实训,以及学生服务礼仪训练,全面提高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如图3所示。

此外,将新建的礼仪实训室作为教学场所,改变以往只是简单的设置沟通技巧、礼仪基础等基本素质课程的成效不高的方式,针对提高职业基本素质构建“素质类训练实训——职业素质融入专业技能课实训——职业基本素质专项实训”三步骤的职业基本素养课程学习项目、实训项目等。同时选派教师参加国内、区内相关培训以满足素质课程教学需要,切实增强学生基本素质,打造本专业学生的“素质名片”,提高就业竞争力,解决本专业学生职业基本素养不高、就业竞争优势不明显的突出性问题。

四、专业建设与改革的特色

(一)品牌驱动,增强学生专业技能

利用校企合作的丰田、日产、福特、通用、奥迪、大众等多品牌、多车型的实训室为平台,实施课程实践教学。同时,按照自治区精品课程标准开发相应的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及课程资源库,并通过开发《校企合作品牌车型产品性能介绍》校本特色教材,提高学生多品牌汽车推销技巧。通过整合资源,品牌驱动,从专业建设与改革后近一年本专业学生情况来看,切实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二)突破瓶颈,促进专业快速发展

通过创新“通专结合,素质技能并进”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包括新车销售(含新能源汽车)、精品销售、二手车销售、维修接待、汽车经销店企业管理等专业技能模块,特别针对本专业学生的职业基本素质的培养,建立三步骤递进式提升职业基本素质的培养路径,配套建成礼仪实训室,保障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实施,突破本专业学生职业基本素质短板和专业技能的较为单一的瓶颈,满足汽车企业多元化岗位对人才的高素质、多技能要求,促进专业发展。

(三)适应发展,紧跟汽车产业政策和汽车行业发展

本专业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增加了新能源汽车销售和多品牌汽车产品性能介绍等相关内容,适应汽车产业升级和汽车产业政策“松绑”带来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多品牌混合销售对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的高要求,适应汽车产业发展,增添专业办学活力。

(四)服务产业,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本专业人才培养不仅紧跟汽车产业升级发展需要,同时针对汽车企业岗位需求情况,进行人才培养规格的调整,满足汽车新车销售的大量需求,以及二手车销售和精品销售等岗位的人才需求,同时还增加汽车经销企业管理相关课程,以促进学生后续拓展能力的提升。本专业以服务产业为宗旨,根据岗位需求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所培养的人才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最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燕.基于素质本位能力观视角下多课程整合与实景融合的课程改革与实践——以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为例[J].高教论坛,2015(04)

专业文化汽车技术 篇7

当前, 国内学术界关于微课程的概念界定, 尚未达到统一的认识。但是, 基于对微课程缘起的梳理, 我们可初步确定微课程概念:从目的来看, 阐释某一知识点, 针对性强;从时间长度看, 控制在10分钟以内, 时间较短;从形式上看, 以在线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 并囊括其他各种教学资源[2]。

当然, 微课程教学的最大优势在于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 有利于教学模式的创新, 进而能够顺应未来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同时, 微课程需营造一种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 这有助于学习者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提高。

一、职校文化课程引入微课程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一) 传统的文化课程教学模式较为落后

目前, 职校尽管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 但与专业实操课不同的是, 文化课程的教学还主要停留在教师主讲的模式上, 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学生学习比较被动, 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往往不高, 进而难以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改变现阶段文化课被动的教学现状, 微课程教学不失为一种创新模式, 微课程资源的共享化还实现了学习共同体的建立, 增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因而必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 微课程教学模式的引入有一定的现实基础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i Pad等各种移动智能设备已经成为职校师生校园生活的必备工具, 这让师生携带自己的移动智能设备到课堂学习交流成为可能。作为一种有效的移动学习方式, 微课程教学也正是依托移动智能设备供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的。此外, 针对职校教师的能力现状, 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学校纷纷开展了大量的教师微课设计培训工作, 职校教师的微课技术得到了提升, 进而为职校引入微课程教学模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职校文化课程引入微课程教学的设计原则

(一) 内容上遵循短小精悍原则

微课程的最大特点在于教学时间短、主题小。微课程需设计者经过精心提炼相关知识点来制作教学视频, 播放时间一般为5~8分钟, 要方便学习者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有效学习。短小的课时不仅符合职校生的认知特点, 有助于他们注意力的集中, 而且也给教师腾出了更多的时间去指导学生。

(二) 形式上遵循务实高效原则

微课程教学总是围绕某个具体知识点展开的, 讲究内容精简、目标明确与重点突出。微课程不强调复杂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 也不需要复杂的教学系统来实施教学, 其目标只在于切实解决学生的疑难杂症, 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因此, 微课程只需借助常规课件制作软件来设计即可, 进而体现微课程设计易掌握、成本低的优点。

(三) 资源上遵循开放共享原则

由于微视频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网络共享, 微课程教学不再局限在课堂上, 学习者可以自主选择时间进行课后学习。教师不妨将某些教学过程拍成微视频, 便于学生课外网上学习, 让这种课内正式学习与课外非正式学习之间的有机结合真正成为可能。

(四) 对象上遵循求同存异原则

传统课堂教学往往面向全体学生讲解内容, 主要以教授基本知识为教学目标, 而微课程教学还能满足学生在提高自我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此外, 微视频能反复播放, 学习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视频片段学习。总之, 由于职校生文化课基础是参差不齐的, 微课程教学应满足他们在学习水平上的差异性需求。

三、职校文化课教学的微课程模式设计

国内外不少学者已经对微课程的设计模式开展了研究, 譬如六步设计模式 (M6模式) 、“一二四六”微课程设计模式等等。在借鉴这些设计模式的基础上, 我们提出了“一三五七”微课程模式, 即“一个目标、三个阶段、五个过程、七个设计”, 见图1。

“一个目标”即微课程教学目标, 根据每门文化课程的特点, 主要分为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其中, 生成性目标注重问题解决, 让学生从过程中获得学习经验, 因此, 数学课程制定生成性目标较为合适;表现性目标强调一种与生活紧密结合的学习活动, 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情感和价值观, 所以, 语文、英语和德育等课程应确立相应的表现性目标。

“三个阶段”, 一是微课程构思阶段, 即微课程设计的前期准备阶段, 教师主要考虑授课知识点和授课方式;二是微课程制作阶段, 即微课程教学的关键阶段, 教师依照课程培养目标来完成微课程的设计, 三是微课程实施阶段, 即微课程教学的展示阶段, 师生们在课堂内外开展微课程的教与学活动。

“五个过程”, 一是知识单元构建过程, 即制定教学目标与建立知识单元;二是教学内容编写过程, 即设计教学内容, 主要包括教学主题设计、教学过程设计, 师生交互设计等, 进而形成微课程资源;三是微视频制作过程, 即微视频开发, 教师只需利用身边的工具完成微视频的录制即可;四是微课程教学实施过程, 即课内实施翻转课堂教学而课外支持移动学习模式;五是微课程效果评价过程, 即教师要注重微课程教学的反馈和优化。

“七个设计”, 一是知识单元主题设计, 每个单元主题要单一, 但各个单元主题可以是相互独立的;二是知识单元结构设计, 即借鉴现有的教材目标完成知识单元序列化;三是教学主题设计, 即按照知识单元的内容设计教学重点与难点;四是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内容讲解与小结等每个环节都要简洁而完整;五是教学语言设计, 教学语言追求精简而富有感染力, 尤其是在语文、英语等语言类课程教学中, 教师更要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向学生传递情感和价值观;六是辅助内容设计, 即采取图文、视频等方式给出与微视频相关的辅助性资源;七是师生交互设计, 为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文化课教师不妨巧设教学问答模式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四、职校汽车专业文化课的微课程具体案例设计———以数学课程为例

当前, 我国汽车维修行业的主要方法是“诊断”, 因此, 汽车行业人员特别是汽修人员应具备能对汽车故障等问题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的逻辑思维能力。考虑到数学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颇有益处, 汽车专业数学课程应注重学生思维活动锻炼, 以加强学生在逻辑思维方面的培养。

(一) 数学微课程的教学目标

数学教学需突出基本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教育, 并加强数学与其他文化课和汽车专业课的联系, 为汽车专业学生学习其他课程打好数学基础。与此同时, 通过数学学习, 学生既能掌握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又能锻炼自我分析与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 数学微课程的构思阶段

由于此微课程基于课本教材, 各章节的知识点与逻辑结构皆已明确, 设计者只需将教材每一小节列为知识单元, 并使微课程知识单元的系列结构与教材内容编排顺序保持一致即可。

(三) 数学微课程的制作阶段

1.微课程教学内容编写过程。下面以《数学 (基础版) 》第二册中的知识点“圆锥和圆柱体积计算”为例, 并以中职汽车专业二年级学生为授课对象, 通过知识点与汽车柴油、汽油发动机排量及压缩比的计算相结合, 实施微课程教学内容的编写 (具体见表1) 。

2.微视频制作过程。数学演算过程适合用PPT进行直接演示, 故采用屏幕录像软件加PPT加解说词的微视频制作方案。其中, 屏幕录像可采用Camtasia Studio软件, 该软件操作较为方便。当然, 设计者需对视频录制时冗余的内容加以删减, 以体现微视频短小精悍的特点。

(四) 数学微课程的实施阶段

1.微课程教学实施过程

在微课程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从具体的知识点出发, 灵活运用各种职业行为导向教学法, 这不仅可以增强师生课堂互动, 而且可以促进学生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以缓解数学课堂教学较为被动的局面。为此, 我们主要构建了微课程课堂教学“六步法”, 即:一是教师以视频形式给出探究的问题;二是教师播放旧课知识点复习的视频;三是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巡视引导;四是各小组派代表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五是各小组对其他小组进行学习评价;六是教师以视频形式给出问题的解答过程并做出评价。

2.微课程效果评价过程

微课程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其教学评价体系也和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有所不同, 它更加注重资源构建和教学互动[3]。基于此, 数学微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可参考以下三方面指标进行效果评价:教学资源设置评价、教学效果评价以及教学研讨评价, 如图2所示。

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 已经初见成效, 但还没有很好的实证干预来研究如何设计、开发与实施微课程, 并与具体的应用环境进行整合, 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正式与非正式学习[4]。尽管如此, 广大微课程的设计者们仍应从具体的学情出发, 开发颇具职教特色的微课程教学模式。与此同时, 当前职校学生的文化课程基础薄弱, 厌学心理较为严重。因此, 探讨以微课程为核心的职校文化课程模式, 也必将成为职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陆建华.微课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刍议[J].职教通讯, 2014 (30) :37-39.

[2]蔡立锋.高职微课程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交通职业教育, 2015 (2) :20-22.

[3]邵华.微课理念引导的高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成人教育, 2014 (5) :99-101.

专业文化汽车技术 篇8

关键词:汽车技术,中职,汽车维修,挑战,对策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和汽车技术的进步, 汽车维修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这为我国汽车维修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同时对汽车维修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就汽车技术的发展对我国中职学校汽车维修专业的挑战, 结合实际提出了一些深化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汽车技术发展对汽车维修专业教学的新要求

据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 2010年全国汽车销量为1806万辆, 继续稳坐全球第一宝座, 同比增长32.37%;产量为1826.47万辆, 同比增长32.44%。据调研显示, 随着汽车保有量急剧增加和轿车进入家庭的步伐加快, 我国汽车维修行业每年需新增从业人员40万人, 而且急需具有现代服务意识和现代维修技能的行家里手。因此,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被优先列入“国家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繁荣的汽车维修市场对维修人才的需求为汽车维修专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而对维修人才的高素质要求也对汽车维修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1. 维修对象的高科技化

随着汽车技术和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 电子技术在汽车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如EFI电控燃油喷射系统、ESA电控电子点火系统、ECT电控自动变速器、ABS防抱死制动系统、中控门锁及防盗系统等。电子控制系统在汽车上的广泛应用, 使汽车的动力性、燃料经济性、安全性、可靠性、舒适性都得到显著的改善和提高, 尤其使汽车排放对环境的污染减小。机电一体化是现代汽车的重要标志, 它使汽车在总体结构、工作原理、使用维修、故障诊断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 维修方式的高科技化

维修设备现代化、维修资讯网络化、维修诊断专家化、维修管理电脑化。电子、激光、数字显示等高新技术的维修、检测诊断设备, 如发动机故障诊断仪、四轮定位仪、解码器、排放气体分析仪等, 这些昔日人们十分陌生的检测设备, 如今已经成为现代维修企业的必备工具。而这些检测设备本身就是高科技化的产品, 是电子检测技术和电脑技术的高级集成物。要熟练地操作使用这些设备, 从业人员就需要经过严格的培训, 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充分发挥检测设备的各项功能。

综合应用世界先进科技成果和技术是现代汽车的特征之一。其高技术含量和维修工艺的规范化, 以及维修、检测诊断设备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决定了直接参与汽车维修的人员必须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 熟悉现代汽车结构原理、传感技术、液压控制及自动控制技术, 掌握计算机应用知识和操作技能, 是既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又具有综合应用能力的汽车维修专业人才。

二、适应现代汽车技术发展, 深化教育改革

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 根据企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调研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论证, 确定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 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 掌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能在汽车制造、生产、服务企业一线从事生产和服务作业等方面的生产操作、维修服务工作的技能型专业人才。

(2) 根据专业特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由学校骨干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开展包括人才培养要求的调查, 岗位职业人才标准的制订, 专业规范的制订、课程体系的建设, 实训基地的共建共享, 师资和专业技术人才共享, 联合教学、培训、顶岗实习等多方面的合作, 全程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 建立在学校理论学习、操作实训与到企业见习、实习交替进行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 构建和实施“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如图所示) , 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技能, 毕业后更快适应企业的工作, 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关键能力等综合素质, 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1) 与企业深度合作, 以订单式培养为主要形式, 开展包括岗位职业人才标准制定、专业规范制定、课程体系建设、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师资和专业技术人才共享、联合教学培训、顶岗实习等多方面的深入合作, 全程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 (2) 人才培养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首先, 在学习基础课程后到企业开展认知实习, 完成职业认知培养;其次, 进入行动导向课堂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 并在“校中厂”进行生产性实习, 完成职业认同培养;最后, 在企业边进行订单模块的学习边开展顶岗实习, 完成职业熟练培养。 (3) 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 实施双专业带头人、双教学团队、双教学监控、双评价考核即“四双”驱动的教学体系。校内专业带头人和企业兼职带头人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指导专业各项改革;校内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合作教学, 承担理实一体的教学任务;校企双方对在企业进行各类实习实施监控;教学成果与就业质量由校企双方进行考核和评价。

2. 课程体系改革

引入行业、企业标准, 结合汽车检测与维修岗位职责、岗位能力、素质、职业特征、职业现状和职业发展趋势, 归纳典型工作任务, 进行分析, 产生行动领域, 构建基于典型工作项目的课程体系, 突出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交融递进的特点。

(1) 校企合作开展调研, 共同确定汽车维修典型工作项目, 确定相关行动领域作为主要学习范畴。

(2) 基于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拓展的要求, 依照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 构建基于典型工作项目, 满足职业能力和素质相互融合提高、学习过程逐级递进的课程体系。

职业认知阶段:在入学的第一、二学期, 主要通过入学教育、企业见习、专家讲座、社会实践活动及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技能训练等学习, 使学生了解职业特点, 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 了解岗位基本能力素质要求, 同时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及优良的工作作风, 掌握必要的公共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职业认同阶段:在第三、四学期, 通过行动导向课堂加“校中厂”生产性实习轮换交替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掌握典型工作任务的理论知识、实施流程、操作规范, 培养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 实现职业意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 获取职业资格证书, 从而牢固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掌握未来职业人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 为职业熟练阶段打下坚实的能力和素质基础。

职业熟练阶段:在第五、六学期, 通过顶岗实习及顶岗实习期间的校企联合培训, 为学生进入社会成为职业人做好最后准备。

在顶岗实习期间开展校企培训, 是订单培养的关键环节。“校企联合培训”是校内教学的延展, 是在校内教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弹性”和“开放”的订单课程模块, 也是针对学生特定的就业岗位和工作环境开展的零距离教学形式。培训过程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岗前培训。主要学习企业各项规章制度。

第二阶段, 根据企业工作任务要求及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馈, 确定培训内容, 编写培训大纲、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料, 制定专项培训计划。

第三阶段, 根据专项培训计划, 校企联合开展培训。

第四阶段, 校企共同进行顶岗实习考核。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 专业带头人培养。通过专业技术和课改理念培训, 到国内外优秀职业院校学习、参观与考察, 组织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体系建设、评价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主持省级以上课题的立项研究, 企业累积2个月以上的生产实践, 国内外相关专业的学术交流,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材的组织撰写, 参与行业及企业专家工作室等一系列的专业技术科研, 造就具有专业建设与改革, 课程设计及教学管理能力、较高科研水平的校内专业带头人。另一方面, 从汽车行业中选择一名经验丰富、技术突出、理论扎实、威望较高的技术人员作为本专业的校外专业带头人。通过专业带头人带动整个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并将其优秀的科研成果进行交流与推广。

(2) 骨干教师培养。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培养与选拔, 对选拔出来的骨干教师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其能力及素质:

(1) 职业教育理论与汽修专业技术进修培训 (国培或省培等) 。 (2) 国内优秀院校的学习交流。 (3) 到合作企业挂职顶岗锻炼与培训。 (4) 利用校内实训基地条件参与对外技术服务, 教师在校内实训基地兼职作为工程师、技术员或操作工人, 进行对外技术开发、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生产加工等技术服务。 (5) 指导或参与汽修专业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通过培养骨干教师, 逐步建立一支能够承担优质核心课程、产学研结合和实训基地建设与开发任务的高水平骨干教师队伍。

(3)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从整体上提高整个专业教学团队的技术水平, 使其能够承担理论和实训课程教学任务, 使学生能够得到与企业技术要求相适应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措施如下:

(1) 专业教师在两年累计至少有一个月时间到企业生产实践, 熟悉生产过程, 参与项目开发和课题研究等, 增加专业知识, 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2) 加强校内实践技能培训, 开展教师专业技能自主培训, 制订轮训计划, 提高教师队伍的“双师”率。 (3) 与企业深度融合, 积极开展教师与企业员工联谊活动, 在培训、技术支持等方面互访互助, 提高教师与企业员工整体素质。 (4) 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相应的职业资格考核并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4)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 积极引入企业行业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来学校参与专业建设与教学, 与校企合作企业共同构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在教学方法、教学组织、课程建设、专业技术研究等方面对其做进一步培养, 使之成为能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及科研和技术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高水平兼职教师。

三、加强实践教学

1. 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根据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改革要求, 借助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这一校企合作平台, 重新整合校内实训基地现有的资源, 增添先进的生产型教学设备, 与世博汽车维修中心、一汽丰田4S店、广汽本田4S店等汽车维修知名企业合作, 共建汽车发动机实训室、汽车底盘实训室、汽车维护与保养实训室、汽车电气实训室、汽车钣金和喷漆实训室、汽车综合故障诊断与维修实训室6个实训室, 并和广汽本田共建汽车“4S”店, 由学校提供场地、部分设备, 由企业提供汽车产品、设备、技术规范等, 成为集教学、培训、生产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积极探索“校中厂”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 实现教学与生产相互融合。同时, 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的师资、设备、场地、技术等资源优势, 为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教育, 提高企业员工素质, 使校内实训基地具有生产性教学、职业技能培训、对外技术服务多种功能, 成为校企共建、共享、共管的汽车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

2. 校企深度合作,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 使专业设置的针对性更强。学生在实际岗位操作中掌握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并积累工作经验, 完成由学校教学到生产岗位的过渡。与实力雄厚的汽车维修企业合作, 利用企业所提供的实习场地和检测设备优势, 建立实习实训基地, 安排实践教学。校外实训基地是联系学校和社会的桥梁, 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纽带, 也是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一个关键所在。有了实训基地, 可以组织学生分期分批到基地进行实习, 通过现场教学, 基地内理论教学和生产实践, 既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又加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学生在汽车维修企业顶岗, 全面参与业务接待、受理、检测、维修等各个生产经营环节的训练过程, 提高学生汽车维修技术水平和汽车维修企业经营管理能力。这样, 为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了一个进行双向了解交流的机会, 极大地缩短了学生走向社会岗位后的适应期。

参考文献

[1]张家祥, 钱景舫.职业技术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刘杰.汽修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全面展开[N].中国教育报, 2006-03-17.

[3]李敏秀.高职汽修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 (28) .

[4]王成波.中职汽修专业存在的问题与相应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 (23) .

[5]于淑萍.高职专业特色的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3 (10) .

汽车改装技术专业建设之研究 篇9

1.1 相关背景

1.1.1 行业背景

2009年, 中国汽车产销量双双超过美国, 成为世界第一, 预计在以后较长时间, 仍将呈现较快增长趋势。随着汽车文化在中国社会的不断深入, 随着私家轿车进程加快, 汽车改装市场也在迅速增长。虽然中国的汽车改装行业因为法律、制度等原因还未完全开放, 但因为旺盛的市场需求, 各类改装企业在中国特别是在上海、北京、以及众多的经济发达城市已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从国外发达国家情况看, 汽车改装行业是汽车后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虽无具体统计数据, 但中国汽车改装市场大于德国, 每年有上千亿元产值已在业界达成广泛共识。中国汽车改装业已经兴起, 这从人们街头巷尾对于改装车的热议、网络上人气旺盛的专业汽车改装网站和论坛中就可以窥见一斑。

种种迹象表明, 中国的汽车改装行业已经逐步放宽, 并在不久的将来像欧美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那样完全放开, 这是人们对于个性化汽车呼唤的必然结果, 也是在汽车产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内在要求。

1.1.2 社会人才需求

目前, 中国的汽车改装行业也存在着和其他新兴行业共性的两个问题, 一是不规范、包括经营不规范和工艺不规范, 二是专业人才的极度匮乏, 从事改装行业的人员大都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训和学习。

作为一所以汽车为特色的院校, 我们有必要抓住机遇, 加快专业建设的步伐, 使我们的学术、科研和教学水平始终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2 专业建设的优势和基础

1.2.1 积累了一定的专业建设经验

我院的汽车改装技术专业设于2006年, 在省内甚至全国都属于较早的, 在几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 逐渐理清了专业建设思路, 找到了专业特色。2010年, 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批准建设省级重点专业, 他们的经验都可以为我们学习和借鉴。

1.2.2 具有设施齐全、设备较先进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实训条件

我院已建成的实训大楼的多个实训室, 如汽车构造实训室、电子实训室、底盘实训室等都可作为汽车改装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实训条件, 满足汽车改装基础理论、基本技能教学的要求。

1.3 专业建设的主要突破口

1.3.1 专业规模小, 缺乏建设动力和信心

从2006年专业设置以来, 汽车改装专业的招生人数一直较少, 其有下滑的趋势, 06级有在校生64名, 到11及仅有20名, 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很多, 主要还在于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专业实力不强。由于规模小, 效益就差, 效益差、投资就小, 专业建设力度自然不够, 形成了恶性循环。加上汽车改装技术本身就是一个新兴专业, 没有建设经验, 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等尚不十分明晰, 造成了思路和规划上的困难, 挫伤了专业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1.3.2 专业实训室建设亟待完善

如上所述, 由于建设力度不够, 我院汽车改装技术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实训室, 没有即针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实训条件, 现有的实训条件只能满足学生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的需要, 亟需尽快完善专业技能学习需要的基本实训条件, 以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要求。

1.3.3 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还需加强

由于行业新兴, 专业起步晚等客观和历史原因, 汽车改装技术专业的师资力量相对较弱, 一是没有能够掌控全局, 指导和统领专业建设的专业带头人, 也缺乏理论扎实, 实践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 这样的局面造成了课程建设、教材开发等专业建设主要内容的乏力现象。 (下转第144页) (上接第124页) 1.3.4课程建设和教材开发滞后于行业发展

汽车改装行业的整体理论研究滞后于行业发展, 许多从业者需要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暂时没有形成理论体系, 也没有现有的教材, 这就造成了向市场要教材, 要课程的专业建设思路已经行不通, 作为一所高等院校, 我们理应在课程开发、教材开发上自力更生, 走在行业的前沿。

2 建设思路和目标

2.1 建设思路

通过塑造形象和内涵建设并重不断扩大专业影响力, 紧跟汽车改装行业发展形势, 以质量促进规模, 以规模带动建设, 通过不断创新和突破完善教学条件, 形成专业特色, 增强专业实力。

2.2 建设目标

通过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包括高水平实训室的建立、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高素质教学团队的打造、教学、科研水平快速提高等软硬件建设, 最终将本专业建设成为省级重点专业。

2.3 具体指标

2.3.1 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

培养专业带头人1人, 骨干教师3-4名, 全部要求双师型素质, 既有丰富的实践技能, 又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能完成两门及以上课程的教学任务。

2.3.2 制定独具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结合专业特点和在校生实际情况, 以职业岗位要求为主导, 实行课程教学、项目教学、模块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的结合, 使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既具严谨性, 保证专业技能系统全面的基础上, 保留一定的灵活性。

2.3.3 建立完善的实验实训室并制定相关标准和指导书

根据技能应用情况, 初步建立汽车改装专业内容完善的改装实训室, 包含内饰、外观、音箱、性能改装等实际岗位需要的主要改装项目。制定水平较高的实训指导书或实验分析报告材料, 以满足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2.3.4 实现教学方法和教学条件现代化

课堂教学达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注重学生创新、工程设计等能力的培养, 核心课程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 主要项目不但要手把手教会学生操作技能, 还要通过实训报告的完成让学生融会贯通,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论水平。S

摘要:“汽车改装技术专业”是汽车专业群的组成部分, 在目前汽车改装行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 加快汽车改装专业建设进程, 使之成为我院专业建设的新亮点是学院各界的共识。本文从汽车改装行业背景及社会人才需求分析开始, 结合学院专业建设现状、岗位人才需求,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 详细阐述了汽车改装技术专业实训条件、课程开发、师资建设、以及校企合作等专业建设的内容, 方法和思路。

专业文化汽车技术 篇10

关键词:就业训练,分项目,“双证书”,就业导向

就业训练是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深化专业理论、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保证。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 掌握现代化汽车技术和汽车服务理论基础, 具有较强的汽车检测、维护维修、服务管理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熟悉汽车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 能够从事汽车技术服务、贸易服务、保险理赔、信息咨询、企业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技术应用型人才。

西华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从2007年首届招生, 就开设有汽车运用技术专业, 已经有四届毕业生。学院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 即在学校完成两年的理论教学后, 第三学年完成就业训练教学任务。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是保证学院“以就业为主导向原则”、“以职业能力为中心原则”的办学理念的重要途径。

从学生和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分析, 总结几年来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学生就业训练的特点, 有几个问题是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完善的。

1 分项目实施就业训练

与其他独立办学的高职院校相比较, 应用技术学院具有一定的优势和不足。首先, 西华大学拥有一般高职院校所没有的师资力量, 依托交通与汽车工程学院的老师进行理论基础课程教学, 包括《汽车构造》、《汽车测试技术》、《汽车维修技术》、《汽车运用工程》等, 提供有力的支持。但应用技术学院现有的实践教学条件并不完全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 更无法满足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就业训练的要求, 特别是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对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

目前, 学院就业训练教学环节, 主要有两大板块组成。一是参加教学实验 (交通与汽车工程实验中心) ;二是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四川大学科华园职业技能培训中心) 。

在四川大学科华园职业技能培训中心进行的就业训练, 主要有以下的分项目构成:发动机拆装训练项目、汽车底盘拆装训练项目、汽车电气设备训练项目。

发动机拆装训练项目主要掌握汽车常用工、量具的使用方法;发动机缸盖拆装顺序、规范性;分解发动机各部件的步骤、各零部件的修理方法, 检测方法;掌握活塞维修调试方法;掌握活塞环间隙的测量;活塞销的检测与维修;掌握主轴承瓦、连杆瓦、缸体总成的装配要求和检修方法。

汽车底盘拆装训练项目掌握拆胎机的正确使用、掌握轮胎动平衡仪使用方法、掌握四轮定位仪的使用方法、四轮定位的调整;掌握手动变速器 (以捷达轿车为例) 的拆装方法、手动变速器零部件检修;掌握自动变速器的拆装方法。

在现代汽车维修技术中, 电气系统故障, 占到了整车故障率的70%以上。在训练中, 更注意汽车电气方面的检测与故障排除与诊断。

除了传统的发动机、底盘和电气系统外, 在训练中还增加了汽车美容与装饰装潢, 这些新兴的项目。为学生拓宽就业渠道, 打下基础。

在这些项目训练的同时, 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

1.1 操作技能的培养

为适应大专业、专门化的专业新特点, 操作技能训练分为基础实训 (针对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岗位所必须具备的操作技能进行训练, 即理论教学课程体系中主干专业模块所对应的操作技能实训项目) 、分专业实训 (针对汽车行业不同的就业方向, 有针对性地进行的各专门化方向模块的操作技能实训项目, 即理论教学课程体系中延伸课程各模块所对应的操作技能实训项目) 和就业训练 (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

1.2 职业素质的培养

根据社会、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学生需要培养主要包括人文素质的养成教育与就业能力的促成教育两个方面。人文素质的养成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沟通、礼仪及自我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形成良好的外部形象、顽强的意志品质、学习与锻炼的优良习惯以及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

比如, 对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5S”的养成训练。为学生日后进入企业就业奠定基础。在就业训练中做到:训练前, 准备好需要的工具和测量设备;在操作中有序的摆放好工具、保持工作岗位的清洁;操作完成后, 将工具和测量设备摆放回指定的位置, 打扫好工位等。对每天的就业训练项目进行总结和分组讨论, 每个同学准备发言提纲, 对训练中遇到的问题, 及时进行交流和沟通。

2 在就业训练的同时, 加强对“双证书”的考核和指导

在2014年2月26日, 由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 在关于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 提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 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 做到学以致用。”

应用技术学院从2009年开始全面实行“双证书”制度, 即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 必须获得至少一个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学院为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学生在职业资格证方面提供有:汽车修理工 (中级) 证书、汽车内饰装调工、二手车评估师、客户服务管理师、保险公估人等证书。

在参加科华园的就业训练中, 利用科华园已有的职业技术资格鉴定平台, 把就业训练和职业资格鉴定结合在一起。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在学生完成就业训练后, 就可以直接参加职业资格鉴定考核。这样学生能做到有的放矢, 在训练的同时, 加强考核内容的训练。

以2010级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为例, 全年级一共有164人, 其中58人获得《汽车内饰装调工》证书、123人获得《汽车修理工 (中级) 》证书、28人获得《二手车评估师》证书、20人获得《客户服务管理师》证书。取得这些证书, 为学生就业增加了砝码。

3 以就业为导向, 优化就业训练, 构建学校与企业一体化的就业训练

除了校内的就业训练外, 学院还建立有专门的就业训练基地。近年来, 学院通过努力, 先后与成都地区的三和集团、港宏集团等知名企业建立了就业训练基地, 进一步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学生在校内训练与实际的工作岗位和场景还是有一定的区别。在最后一年的就业训练中, 学院采用“双导师”制度, 即由就业训练单位所在的师傅指导和校内指派一名专业教师, 共同指导学生最后一学年的学习。而且, 根据学院的相关规定, 学生就业训练最后的成绩评定, 实习单位考核人员给定分数占到了30%。辅导员和学院实训就业指导办公室, 会定期到企业进行巡查, 把学生在工作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与企业进行沟通;把企业对学生的表现, 反馈给学生。

学生在最后一年的顶岗实习中, 可以进一步提高操作能力, 在实习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与实习单位“双向选择”, 单位对学生有更多的了解和指导, 缩短了企业的用人培养时间成本;学生也能对企业的薪酬待遇、晋升机制、企业文化等有深入的了解, 可以在毕业后选择是否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

4 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就业训练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4.1 在就业训练中增加特色项目

汽车修理模式已由传统的拆卸修理型转变为诊断型, 知识密集性和技能综合性已成为现代汽车维修职业技能的重要特点。为此, 除实训“发动机总成拆装”等训练内容之外, 需要增加特色训练内容, 如汽车板金实训、汽车美容与装饰实训和自动变速器实训。以自动变速器为例, 自动变速器集机械、电子、液压于一体。因其结构复杂、种类繁多, 不同车型的结构差异也很大, 故障诊断与维修难度较大, 所以增加此项训练, 使学生毕业以后在这方面有特长, 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4.2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选派一部分中青年教师定期到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挂职锻炼, 对教学任务不是很重的教师鼓励到社会上兼职, 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 制定政策, 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职业资格的考核, 使他们不仅有教师资格证, 还有职业资格证或技术等级证。安排汽车专业教师到汽车生产、销售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通过专业实践, 教师可以了解专业目前生产、技术、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以便教师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定期选派业务水平较高、有敬业精神的青年教师到高校参加专业培训。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做教师, 利用寒、暑假期对在职教师进行集中培训。

5 总结语

西华大学应用技术学院遵循人才培养的科学观, 注意全面育人的理念,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打通了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职业素养的通道。汽车运用技术专业通过校内分项目就业训练和“双证书”职业资格证的获取, 建立起学校、企业一体的就业训练平台, 加强学生操作能力的训练, 培养基本的职业素养, 以就业为导向, 为企业培养和输送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志文.关于高职汽车维修专业实训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 2011 (6) .

[2]孙宝文.高职汽车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3) .

上一篇:猪场流行疾病下一篇:高瓦斯突出煤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