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回避的挑战

2024-05-11

无法回避的挑战(精选七篇)

无法回避的挑战 篇1

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必要性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告诫过我们:“改革, 应该包括政治体制改革, 而且应该把它作为改革向前推进的一个标志”。他强调不搞政治体制改革, 整个改革就不可能成功, “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 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如果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必然会阻碍经济体制改革, 拖经济发展的后腿”。“不搞政治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难于贯彻”。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 我们取得了伟大、空前的成就, 但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各种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 如果不能及时解决, 完全有可能会葬送整个改革开放的大好前程和已经取得的伟大成就。中国经济社会能否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在很大程度上, 将取决于中国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能走多远, 能够取得多大成就。”

当前政治体制和政治生活中存在的很多具体的矛盾和问题, 有些是历史遗留下来的, 有些是在改革开放和体制转换过程中产生的, 而且历史遗留问题和发展中新出现的问题交织在一起, 渗透到、反映到政治、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中, 渗透到、反映到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中, 其危害极为广泛, 有的还比较严重。这些矛盾和问题的积累、沉淀和演化, 越来越成为制约和阻碍国家全面、健康、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 越来越成为制约和阻碍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不安全因素。

一、腐败和贫富二极分化现象日益成为危害社会最严重的两大毒瘤

2010年, 中央纪委监察部公布, 全国有近14.7万党员受到党纪政纪处分, 其中, 近12万人受到党纪处分, 3.8万余人受到政纪处分。

官员“三公”浪费巨大, 其危害性超过贪污受贿, 老百姓怨声载道。每年公款吃喝花费2000亿元, 相当于吃掉一个三峡水电站的工程款, 也等效于每年产生20万名贪污百万元的贪污犯。农民感慨地说:“今日官员一席酒, 农民辛苦一年粮”。此外, 每年官员公款出国旅游花费4000亿;全国党政官员公车的费用为3000亿, 超过教育和卫生经费的总和。

各种腐败的形式大体有:“一把手”腐败;用人腐败;行政执法腐败;司法腐败;公贿;审批权腐败;基层政权腐败;垄断性腐败等10余种。并且腐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每种腐败形式的背后, 不难发现其更深层次的体制性因素。因此, 要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要真正有效地进行反腐败, 唯一的出路也就是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从制度上赋予人民群众监督和制衡公共权力的民主权利, 以及建立完善民主的政治和法律制度!除此之外, 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贫富二极分化严重。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 贫富差距逐步拉大, 综合各类居民收入来看, 基尼系数越过警戒线已是不争的事实。2011年世界银行报告显示, 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已扩大至0.458。美国是5%的人口掌握了60%的财富, 而中国则是1%的家庭掌握了全国41.4%的财富。中国的财富集中度甚至远远超过了美国, 成为全球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这种贫富严重的二极分化不是市场经济自然形成的、不是市场竞争的正常结果, 大多数的暴富都和权力腐败与垄断有关, 而大多数的贫困都和“不公平待遇”有关。如果一个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国家, 不能及时有效地禁止非劳动所得的腐败致富的话, 一旦形成非法敛财的“样板效应”的话, 那么将会破坏整个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 从机制上败坏社会正常的、看不见的手的运行。那将会伤害到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的“元气”。客观地说, 中国的现状确实非常地不容乐观。从数以千万计的青年学者热衷于考公务员的事实来分析, 想“以权获利”的观念是多么地深入人心, 而人们对“靠劳动致富”的观念是多么地缺乏信心。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最可怕的文化理念和深层次的隐患及危机。同时, 当前中国进入社会矛盾多发期, “看不起病, 上不起学, 住不起房”的民怨, 反映出了政府行政管理职能和角色的严重缺失, 把政府应该履行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负责任地推向市场, 听任市场机制自发地发生负面作用与影响。因此,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政治性和政策性都很强的工作, 必须充分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 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是否正确, 关键看三条:第一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 第二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 第三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我们要以此作为衡量改革成效的标准, 而不是盲目照搬国外的经验和办法, 从而积极稳妥地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二、能否及时有效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将成为了决定中国命运的最大关键

实行政治体制改革, 必须抓住有利时机。错过了改革时机, 革命或动乱就会到来。实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 是公众对于政权至少还有最基本的信任。如果这种信任流失了, 公众的政治意愿就不再是实现以政权不变为前提的政治体制改革, 而将是转向要求政权更迭了。一旦走到这一步, 政治体制改革的时机就彻底丧失了。到那时, 即使有枪杆子, 也没用了。枪杆子里面可以出政权, 也可以丢政权。相比之下, 枪杆子里面丢政权更是普遍规律, 因为任何政权丢失前都是有枪杆子的。我们必须高度关切这种不可逆的历史转折点。清王朝是在失去公众基本信任后垮掉的, 苏共也是在失去公众基本信任后垮台的。这是普遍规律, 不可抗拒。如果中国也出现了这种局面, 那就不仅是执政党的大灾难, 而且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大灾难, 所以人们现在普遍希望能够避免这种不幸结局。但我们不能因为主流民意现在是主张稳定的, 就以为可以依靠这种民意稳坐泰山, 绕过政治体制改革这一关。民意是可变的, 又是最强大的政治力量。一旦贪污腐败、分配不公、民主匮乏、民众不满等等达到了某种非常严重的程度, 民意就会逆转, 政局就将不稳, 改革就将夭折。最近的中东乱局就很好的反映了这一点。所以说, 政治体制改革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进行, 改革必须抓紧进行。

参考文献

[1]、丁礼庭:《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http://www.aisixiang.com/data/40588.html

无法回避的挑战 篇2

亲爱的安南爷爷:

您好!

我是中国杭州的一名小学生。今天,我的妈妈带我去电影院里看了一部电影,从这部电影里,我知道如果人类再这样破坏环境,人类就会有灾难发生。

但是,我们现在的环保意识太差了,有相当一部分人为了金钱、利益,用厉斧和电锯破坏了地球美丽的长发DD森林。不仅是森林被破坏,地球的“动脉”DD尼罗河、黄河这样的母亲河流现在也已经呈现了它们“疲倦的肤色”。由于环境保护意识的缺乏,人们往往为了方便就在河里洗衣服、往河里倒垃圾……

人类的朋友DD各种动物也在遭受着濒临灭绝的境地。熊猫、东北虎、金丝藏羚羊、孔雀、鹦鹉等珍贵的动物正因为环境的.问题在这个世界上越来越少。现在的空气污染也很厉害。许多化工厂每天排放有毒气体,使长年生活在附近的居民身体健康受到严重的损害。

我生活的地方,大家都为自己的家乡杭州感到自豪,因为有一颗明珠DD西湖,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有个美丽的传说,在很久以前,天上王母娘娘有一颗最美丽的明珠掉了下来化为一个湖泊,这就成了杭州如今璀璨的西湖。

杭州又被称为“人间天堂”。所谓天堂就应该有美丽的环境,清新的空气……但是我发现现在杭州的空气已经不像以前那么清新了。

有一些杭州人的不文明的行为习惯也在给自己美丽的家乡抹黑。在公共场合经常可以看到有人随便吐痰,随地丢弃一次性用品……

这会给来“天堂”旅游的人们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啊!

作为杭州的小公民,我们在培养自己良好环境保护意识的同时,要呼吁全社会的人们都来为自己的家乡增光。让我们共同建造一个美丽、富饶的新杭州。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环境保护的行列。

在6月5日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我们写信给您,希望能够通过您的力量发出呼吁:身边还有许多的环境问题需要我们去关注,快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保护环境吧!让我们共同努力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

xxxx小学

无法回避的数字法则 篇3

19世纪末,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Vilfredo Pareto)敏锐地觉察到,一个国家20%的人却控制着80%的财富和财力;80%的成就仅仅源于20%的人的努力。80/20法则因此而得名。

80/20法则

是一个简单却极其实用的理念:将你的注意力集中在那20%的事情上,这是你最能获得价值的地方。只有重心转移,在繁杂琐碎的80%上花费较少的时间,才能获得成功。这不仅仅适用于管理,也适用于人们所从事的任何工作。所以,本法则又被称作“大自然铁律”或者“天然定理”。

51%原则

有时候我们很容易在两难选择中犹豫不决,因为其背后因素往往使我们患得患失,即使当时认为选择是正确的,也很难说若干时间后此选择就一定优于彼选择,这时候最好的思考办法是采用51%原则。

非此即彼二者必须择一的选择,此与彼几乎有着相同的吸引力,如果其中一个有51%的选择理由,那就应该毫不犹豫地选择它,这就是所谓的51%原则。

鱼和熊掌两者不可兼得。既然这时的49%8经变成了零,那就全力以赴地谋划如何把51%尽快地转化成100%。

要作出任何选择都必须花费机会成本,利用51%原则也许可以使你获得的价值至少不低于机会成本的价值。当然,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所碰到的事情往往是非常复杂或者说是“模糊”的,而且也不可能用准确的数字来表达,这里所说的51%并不是准确的数字,而是让我们在考虑问题时抛弃优柔寡断、拖泥带水的陋习,逐渐养成简洁明快、善于决断的良好思维品质。

“931”现象

一位保险公司的推销员,在半年多的推销中发现了一个神秘的“931”现象。这一意外的经验使她很快便步入了经理层,而和她同时当推销员的12人一年后都因成绩平平选择了放弃。

这位推销员发现,向9名客户推销就会有3名客户产生投保的想法,而且这3名客户中,一定会有1人投保。她的每一次成功都是由8次挫折换来的,因此面对每一次挫折,她绝不气馁。她成功了,并成了一名区域推销冠军。

“931”现象并不是个案,而是在推销活动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营销专家称之为“成效比率”,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人,成效比率都不一样。日本汽车推销员奥成良抬推销汽车成功的比率是“1∶30”,即每拜访30位顾客,可能就会有1人买他的车。

每个人都应该掌握自己的成效比率,广告员跑几家客户就能成功一家?自由撰稿人投几篇稿能中一篇?只有做到心中有数,你才能不畏挫折,勇往直前,充满必胜的信心。

“250”定律

一位少妇到一家号称“一分利”的鞋店求购一双大码女式皮鞋。新来的营业员翻箱倒柜终于找出一双,并开价50元。少妇问:“上午我的同事来买是38元一双,现在涨价了?”营业员说:“就这一双,你要买就是这个价,不要拉倒。”少妇别无选择,只好掏钱买了那双皮鞋。

鞋店老板得知营业员多收少妇12元的事后,不但没有表扬,反而训斥了她一顿:“你多收顾客12元钱,她就会用她的嘴巴向她的亲朋好友传播‘一分利’并非真正的‘一分利’。你要知道,每位顾客的身后都有250名亲朋好友,如果这种事情多发生几次,我这家用10年‘薄利多销’铸成的‘一分利’品牌,就会失去吸引顾客的光辉,‘金店’就会变成粪土!”

营业员遭到老板训斥是因为她违背了“250”定律。美国一位经济学家研究顾客之后认为,每位顾客的身后大致有250名亲朋好友,这些人又会有同样多的关系。因此,赢得一个顾客就会带来一批潜在的顾客,得罪一位顾客也将会失去几十名、数百名甚至更多的潜在顾客。

“0.618”法

有位卖香皂的老板第一次卖香皂,因求财心切而把价格定得很高,结果卖了好几天,一块都没有卖出去。他问一位顾客为什么不买他的香皂,顾客说,价格太高了。于是这位老板马上将价格降下来,结果不到一天的时间香皂全部卖光。后来老板清算这天的营业额时发现不但没有赚到钱,而且还亏了,原因是价格定得太低了。

他请一位数学老师帮他定价。这位老师给写下了一个公式:定价=(最高价-最低价)×0.618+最低价。于是,香皂老板按照公式标价,果然灵验,不仅香皂卖得顺畅,收入也不错。

老师运用的是黄金分割法,它的原理是:将一条线段分割为长短不同的两部分,使线段总长度与长线段长度之比等于长线段长度与短线段长度之比,即1∶0.618。这本来是个数学和美学概念,普遍应用于建筑与造型艺术领域,把这个比例用在定价上,也取得了同样良好的效果。

“4321”方案

自然灾害农业无法回避之痛 篇4

人类是脆弱的, 面对灾害的到来, 只能望天兴叹;但人类又是团结的, 面对灾害又可以相互扶持共渡难关。农民作为靠天吃饭的群体, 农业自然灾害对他们来说, 更是难以对抗。全国每年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 更好地了解灾害, 才能更好地去应对灾害。2015年, 全国农业气象灾害较常年及上一年总体偏轻, 呈现出持续性、连片性灾害发生少, 局地灾害偏重的特点;其中, 干旱持续时间短, 影响轻, 但东北地区南部夏旱对玉米影响较大;南方地区暴雨洪涝灾害突出, 但未出现流域性洪涝灾害;登陆台风个数偏少但强度偏大;霜冻、低温阴雨、风雹、高温热害、病虫害及北方农牧区冬季雪灾等灾害亦影响偏轻。每年自然灾害都会给农民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往年的自然灾害状况仍是历历在目。

农业灾害之雪灾:内蒙古、新疆雪埋作物牲畜无饲

事件时间:2012年11月~2013年2月。

事件特点:降雪时间早, 降雪频繁, 降雪量大, 使牧场牲畜无法正常出牧, 饲草料严重短缺, 作物被掩埋, 大棚被压塌。

事件回顾:雪灾、白灾。新疆北部、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地区大部等地最大积雪深度达10~50厘米, 导致牲畜棚圈和温室大棚倒塌损毁, 牲畜和设施作物受冻。此外, 上述大部地区积雪覆盖持续时间长达40天以上, 牲畜受困, 采食困难, 饲料短缺, 部分地区发生白灾。

农业灾害之倒春寒:2013年河南小麦遭遇倒春寒

事件时间:2013年3月~2013年4月。

事件特点:河南年初倒春寒, 小麦每亩低产四五百斤。

事件回顾:豫东永城从3月中旬至4月中下旬, 期间多次遭受了倒春寒的袭击。这一时期是当地小麦拔苗至孕穗期, 此阶段是决定小麦每穗粒数的关键时期, 也是对低温冷冻最敏感的时期。气温低于零摄氏度数小时, 就会造成不分离或全穗不能形成籽粒, 进而严重影响产量。

农业灾害之干旱:江南地区开启高温模式

事件时间:2013年5月~2013年8月。

事件特点:当年7月1日至8月10日, 南方沪浙赣湘渝黔苏鄂8省 (市) 高温热浪强度为1951年以来最强。

事件回顾:当年夏天, 高温天气历史罕见, 7月25日至8月14日, 中央气象台连续21天发布高温橙色预警。其中, 南方湖南等地高温创62年来之最, 部分地区农田干涸、农作物绝收。

农业灾害之内涝:中国降水格局迎巨变

事件时间:2013年6月~2013年8月。

事件特点:我国出现“北涝南旱”反常天气, 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异常多雨, “北旱南涝”正在向“北涝南旱”转变。

事件回顾:当年8月14日~17日, 吉林中东部和辽宁东部出现区域性暴雨到大暴雨天气过程, 降雨强度强, 部分站点日降水量和小时降水量都突破历史极值。沿江沿河部分地区农田遭受流域性洪涝灾害, 作物受冲刷倒伏, 部分田块绝收。8月14日以来, 黑龙江省发生的内涝造成黑河、佳木斯、哈尔滨、大庆等13个地市45个区县农作物受灾。

农业灾害之辽宁部分地区灾害应急预案

在灾害到来之前, 各地都会提出相应的农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在一定条件下政府会启动预案。

锦州市当重大农业自然灾害发生后, 当地乡镇政府应及时将灾害情况上报当地县 (市) 区农业救灾指挥部, 同时上报当地县 (市) 区人民政府。当地县 (市) 区农业救灾指挥部接到灾情报告后, 应立即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调查核实, 一旦灾情属实, 应及时将灾情上报市农业救灾指挥部;市农业救灾指挥部接到灾情报告后, 立即组织有关专家, 赶赴灾情发生地, 进行现场调查核实, 根据灾情发生的实际情况, 对灾情程度进行确认, 如灾情被确认为重大农业自然灾害, 应立即上报市政府和省重特大农业救灾指挥部。

营口市自然灾害发生后,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按照分级管理、各司其职的原则, 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 做好紧急救援工作。根据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等因素, 营口市减灾委设定四个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等级。一、二级响应由市减灾委协调指挥;三级、四级响应由市减灾委办公室协调指挥。

阜新县凡在阜新县境内发生的洪涝、干旱、暴雨 (雪) 、雷电、大风、冰雹、霜冻、低温、高温等气象灾害, 地震灾害, 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重大生物灾害以及森林草原火灾和其他异常自然现象造成的危害, 根据灾害类别不同, 县政府有专项应急预案, 按照相关预案的规定办理, 无专项应急预案的其他自然灾害发生, 由相关部门和单位请示事发地人民政府处置, 并报告指挥部办公室。

灾后除地方救助以外, 国家为了能够帮助农民更快地恢复生产, 2014年中央财政安排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资金, 在主产省实现了小麦“一喷三防”全覆盖, 在西北实施地膜覆盖等旱作农业技术补助, 对东北秋粮和南方水稻实行综合施肥促早熟补助, 对南方台风和洪涝灾害安排了恢复农业生产补助, 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 对于预防区域性自然灾害、及时挽回灾害损失发挥了重要作用。2014年, 建立了地方先救灾中央后补助的救灾机制, 2015年中央财政继续按照这一机制引导地方主动救灾。

并购 无法回避的HR难题 篇5

经过调查后,我们发现:中国企业的并购,在不同阶段所面临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有所不同,企业直线经理和人力资源经理对并购中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看法也有所不同。

在初期,即并购前规划与目标搜寻阶段,所面临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主要包括:如何评估被并方高管和员工队伍、与被并方员工进行沟通、了解需要保留的被并方员工、在人力资源政策方面进行准备、怎样选拔并购后整合经理人以及整合小组成员。

在中期,即并购尽职调查和谈判阶段,所面临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主要包括:文化冲突与融合问题、中高级管理人员和骨干员工离职问题、如何激励员工并提高员工队伍士气问题、被并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与流程重塑问题、双方公司员工沟通与融合问题。

在后期,即并购后整合阶段,所面临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主要包括:如何提高被并方员工组织承诺、双方公司存在的文化冲突、被并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与流程重塑、如何培训被并方员工、双方管理风格冲突等问题。

直线经理和人力资源经理对并购不同阶段中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看法,详见表1、表2、表3。

特殊时期,特殊问题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了与中国社会经济转轨时期相关的两个特殊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即:如何处理被并方富余员工问题,以及传统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对被并方高管人员任免的影响问题。

被并方富余人员如何安排?

关于被并方富余员工处理问题,受访者大都认为:处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下,并购国有企业时需经过其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同意,特别是关于员工安置问题必须经政府主管部门同意。他们还指出:必须在并购前规划与目标搜寻阶段,就充分考虑可能的并购对象中是否会存在上述问题;在尽职调查时应该更加详细地了解目标公司员工队伍状况、测算员工安置成本,在谈判过程中应该就此问题进行专门协商,并形成书面意见,或者作为收购协议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在并购后得心应手地处理这些问题,避免给并购方带来意外的损失。

被并方高管如何任免?

在本文调查的六个企业中,有一个企业在进行并购前没有充分重视此问题,导致在并购后对被并方不能形成有效的约束,主并方的意图也难以贯彻执行。并购后,主并方仅仅能通过合并报表的方式体现对被并方的所有权,无法进行任何形式的整合,而被并方中高层经理甚至部分员工也不愿意和主并方交往。虽然主并方持股比例高达90%以上,但是在谈及主并方时,被并方员工仅仅认为主并方是一个“关联公司”。

无法回避的挑战 篇6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已取得非常伟大的成就, 让世人刮目相看。但也存在许多问题, 特别是收入分配出现了巨大差别。有资料表明:1949—1984年的35年间, 居民收入差距变化趋势是从大变小。1984—2007年的23年间则相反, 是从小变大。中国人均GDP位居世界第一百二十二位, 而大富豪却居世界第二或第五, 占人口0.5%的富有家庭占有中国60%以上的个人财富[1]。这种畸形状态是中国贫富差距之大超世界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它严重影响了中国大多数人的情绪。

这种情绪在大学生中普遍交叉感染, 经济学学生更是直面怀疑“共同富裕”的理论是伪科学。所以这是一个大学经济学理论教学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必须认真加以研究。

二、制约“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原因分析

1. 非均衡发展理论是把双刃剑。

非均衡发展理论, 是从20世纪中叶兴起的增长极理论到今天盛行的产业集群, 经过历史的沉浮、演变、创新和发展, 从历史上看, 对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的规划和发展都起到过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增长极理论是一种无时间变量的不平衡增长理论, 它最初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 (Francois.Perroux) 提出的。该理论认为, 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 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 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 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

佩鲁所谓的增长极指的是在一定的经济环境或经济空间中的一个“推进型单元” (propulsive unit) , 这种推进型单元与周围经济环境相结合, 对另外的经济单元施加不可逆或部分不可逆影响, 产生“支配效应” (domination effect) 。这里的推进型单元是指的优势经济单元, 它自身的增长与创新能够诱导其他经济单元的增长[2]。

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在经济发展理论史上反映了一个发展观念的重大变革, 即“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 它以不同的强度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 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 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

但是, 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存在两大缺陷:一是将增长极构筑在抽象的经济空间基础上, 忽视了增长的地理空间, 缺乏可操作性;二是过分强调增长极的正面效应, 而对负面效应不置一词。

邓小平作为一个革命家和改革战略家, 他或许根本就不懂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但他敏锐提出的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思维是巧合这一理论的。改革开放后, 经济由均衡发展向非均衡发展模式转变, 20世纪80年代前, 实行的是以东部沿海地区为重点的倾斜发展战略, 这一战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东部地区积累了有利于本地区连续发展的优势因素并迅速崛起。但是, 东部地区快速发展的同时, 西部地区的相对劣势也不断积累。由于“循环积累因果原理”的作用, 东西部的差距越来越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国家又提出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但是, 这些开发战略已经实施多年。为什么经济增长的差距和贫富差距仍在拉大, 根本原因走了一条“非均衡发展”路线, 低估了先富对后富、先发展对后发展的冲击和掠夺的潜力与惯势。在这种发展大势下, 发展很不平衡不仅难以扭转, 而且只会日愈加重。这就是非均衡发展理论的负面效应。

2.“文明的野蛮”分配方式的选择。

一个社会的经济运行是否协调发展, 不仅要看它选择的经济运行模式, 而且还要看它选择的分配方式是否适合国情。邓小平当年提出先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观念时反复强调要依靠劳动致富。并且认为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两个基本特征之一。

随着改革的深化, 1993年中央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文件中提出“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 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收入分配原则。

但是这一分配方式的确立从开始就引起争议, 赞成“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人认为它符合邓小平所说的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 现在我们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就是要改变低效率的增长方式, 就是要坚持效率优先。还有人写文章认为这一收入分配原则, 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的创新, 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方面的具体体现[3]。反对“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人认为目前中国的贫富差距过大, 原因是讲效率多了而不重视公平, 这与中国的基本制度安排以及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相抵触, 妨碍和谐社会的建设。

“效率优先”是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轨迹要求的, 没有“效率优先”就难以创造巨大社会财富。没有巨大社会财富又何谈共同富裕。但问题是“优先”多少没有量的规定性。“兼顾公平”由谁兼顾?“兼顾”多少才公平, “兼顾”多少才算共同富裕也没有量的规定性和时间表安排。正是这些问题没有解决好, 其结果是用资本赚钱越来越容易, 用劳动赚钱越来越困难。经济增长的成果向富人过度倾斜, 劳动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却相对较少, 经济生活的变动总是给富者带来发财的机会, 给贫者带来损失。这就出现了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马太效应。这是邓小平先生始料未及的, 使他倡导的“劳动致富”、“共同致富”的理念成为泡影。这位老人如果在天有灵也会为此而伤感。

所以这个貌似公平的平台看似完美, 但却存在弱者只有被剥削、被掠夺的严重缺陷, 是一种“文明的野蛮”的分配方式, 在国家的名义下, 这种“文明的野蛮”更堂皇、更隐蔽, 也更严重, 导致贫富悬殊越来越大。

3. 政策多变且受益度偏移。

毛泽东同志早年说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千万注意。但是改革开放后由于改革的需要, 政府在一些学者的唆教下过多放弃了对分配领域的掌控, 而且随波逐流不断变换政策制造富豪。有时为了大力发展私有经济就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加以扶持;有时为了所谓理顺价格体系就出台双轨制使有办法的人受益;有时为了支持科技创新就出台以科技成果受益的政策;有时为了缓和分配公有住房的矛盾就出台商品房开发的政策, 由于价格扭曲没有完全消除, 尤其是资金和土地价格还人为可以定价, 只要能够融到资金, 批到土地, 就可成为暴富者;有时为了搞活国有企业又出台管理层收购和激励政策。不断变化的魔方政策不断制造出富豪, 但唯独没有如何使广大劳动人民受益的政策出台, 怎么可能走向共同富裕之道。

4. 制度创新空间太少。

改革促发展。改革的实质就是制度创新。但是在中国改革是“渐进式”以点带面, 制度创新是以试点为前驱的。也就是说改革或制度创新都是要在政策允许或批准之后才能进行的事情。这就决定了在中国进行制度创新太敏感, 往往与政治问题紧密相连。

制度创新意味着获利, 制度创新也意味着风险。制度创新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极其重大, 我们可以假设, 如果改革开放之初, 中央不授予东部设置经济特区的制度创新试点权, 东部能够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吗?支撑这个假设能够成立的事例是:特区设立之前, 所在地并没有明显的跨越发展;首批特区没有把上海加上, 使上海腾飞推迟了几年, 是邓小平多次提到的一大“失误”。所以, 东部经济突飞猛进有制度支撑。同样的道理, 那些“先富起来的人”又何尝不是靠制度支撑而成功的呢?因此鼓励和号召制度创新在没经过批准的地方和单位就成为一个空洞的号召, 谁也不敢越雷池一步。在经过批准的地方和单位就成为获利的原动力。因此, 今天的中国是权力决定政策, 政策决定创新, 创新决定富有。

三、认识和建议

1. 深刻领会共同富裕思想。

什么是共同富裕?应该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上赋予共同富裕以科学的内涵。在共同富裕这个概念中, “富裕”反映了社会对财富的拥有, 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方式, 是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共同富裕包含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的特质, 从质的规定性上确定了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地位, 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

2. 明确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

共同富裕思想表明:我们既不能离开共同富裕讲发展生产力, 离开了就会导致两极分化;也不能离开发展生产力讲共同富裕, 离开了就会导致共同贫困。可见, 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坚持社会主义, 防止两极分化, 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牢固的政治保障。

3. 重新构建共同富裕的实现机制。

(1) 构建私营企业净收入分享运行机制, 从利益独占到利益分享, 通过利益分享实现共同富裕。在企业内部应该鼓励工人向雇主索取剩余价值。现在不宜提倡暴力和准暴力的方式, 而应该以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问题。 (2) 重新审视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基础与制度设计, 重建国有企业职工个人所有制, 运用国家权力确保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和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制度得以真正实现。 (3)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形成收入分配“中间大, 两头小”的合理格局。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实现这一格局的关键。中等收入者不同于中产阶层, 中产阶层是静态的存量概念, 而中等收入者是动态的增量概念。中等收入群体主要不是看消费水平, 也不是看财产的多少, 而是看可持续的收入能力。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在向共同富裕发展过渡进程中的现期选择, 包括三方面的含义:在宏观层面上, 整个社会的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占少数。在中观层面上, 特别发达和不发达的地区占少数, 较发达的地区占多数。在微观层面上, 某一特定的地区、城市内的中等收入人群要占多数。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 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目标基本实现, 但共同富裕的目标还没有显现, 因而当代大学经济学学生中普遍质疑共同富裕理论的科学性。非均衡发展理论的负面效应“, 文明的野蛮”分配方式的选择, 政策多变且受益度偏移, 制度创新空间太少是制约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共同富裕,非均衡发展,制度创新

参考文献

[1]赵德馨.中国必须遏止“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现象[N].广州日报, 2008-06-17.

[2][法]弗朗索瓦·佩鲁.经济空间:理论与应用[J].经济学季刊, 1950, (3) .

无法回避另一个舌尖上的中国 篇7

民众的感动是发自内心的,将“爱美食”上升到“爱国主义”的层面,虽显夸张,却也是民众发自内心的朴素表达。我倒不想沉浸于这种感动中再去赞美几句,而想反思这部唯美的纪录片之外另一个舌尖上的中国。理性地审视这两个舌尖上的中国,也许更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纪录片何以能一夜走红。

也许这样的思考会败一些人的兴,但这是无法回避的问题,确实有两个“舌尖上的中国”:一个是央视这部宏大的纪录片借助诱人的美食和温暖的故事所展示的舌尖中国,一个是日常社会新闻中无数的食品丑闻所展示的舌尖中国。一个舌尖上的中国,充满阳光与感动,是由淳朴、温情、唯美、诱人、人文关怀、奶奶的眼泪、妈妈的手、故乡的回忆写成的;而另一个舌尖上的中国,充满晦暗与肮脏,是由有害的三聚氰胺、地沟油、增白粉、瘦肉精、农药残留写就的。

两个中国,截然对立,后一个“舌尖上中国”的存在,更反衬出前一个的光鲜与诱人。见惯了底线不断被突破的食品丑闻、焦虑于“不知道还有什么可以吃”的民众,更容易被这些温暖的美食故事所感动,在“每个人的舌尖都是一个故乡”的煽情和渲染中找到了一种精神抚慰,沉浸于美食故事叙述逻辑和唯美想象中的人们,回避着另一个舌尖上的中国。

也许这两个“舌尖上的中国”都不是真实的饮食中国,普通人日常生活并不如纪录片所呈现的那样唯美和诱人,充满观赏性,仿佛生活在童话中;当然也不像社会新闻拼凑成的现实那样肮脏和不堪,仿佛生活在一个互相投毒的社会中。现实的柴米油盐和人间烟火,远比那两个“舌尖上的中国”更多元和复杂,那是我们的生活。

不过,纪录片和社会新闻中两个截然对立的“舌尖上的中国”,值得深刻反思。

纪录片中的美食生产者,都是淳朴的老农,有做虾酱做了一辈子的“虾酱奶奶”,有深夜湖塘中的挖藕人、凌晨冰湖上的捕鱼老者、浩瀚大海上的渔夫。可回到现实中,为什么多是“从不吃自己做的面包”的过期面包生产者,是为了节省成本而使用地沟油的无良商人,往火锅中加无数违规添加剂的黑心店主?这种异化和沉沦,到底是在怎样一种制度路径中发生并恶化的?

中华美食文化博大精深,有着让国人自豪的历史,一道菜就是一个故事,一个汤就是一种文化,锅碗瓢盆,透出的都是丰厚悠久的文明中国的历史人文,最直观地体现在饮食文化的器物传承中,饮食背后的风俗、仪式、伦理、趣味中隐藏着最朴素的文明。可如此令人骄傲的文明,是如何被地沟油、瘦肉精、三聚氰胺所侵入的?老祖宗留下的饮食文明,是怎么被糟蹋的?这个尖锐的问题,无法被肤浅的感动所遮掩。

上一篇:建设农机化示范园区下一篇:空腹血糖控制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