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教学法

2024-05-04

开放教学法(精选十篇)

开放教学法 篇1

一、熟悉课标

课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航标”, 亦是评价教与学效果的依据。在讲课的前一天, 发放印制好的章节“课标”为学生自学指明方向。例如: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四章第三节“大气的压强”一节课标如下:知道1.托里拆利实验说明了什么。2.大气压强的大小。理解大气压强存在和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有压强的事例。3.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学生有了“课标”导向, 可对章节重点内容准确把握, 有计划地提前“准备”, 以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发现、储备问题

要求学生课前通过预习、查阅资料, 不仅对知识建立起初步印象, 学会一些较容易的知识, 而且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简明扼要地提出问题, 并写在“问题录”上, 便于课堂上发问。

三、学生组织节目

老师随机指派两个“节目主持人”, 利用试题单向学生提问, 让学生抢答、集体答、指定答等。这些题紧扣教材, 绝大多数是教材中的知识点, 问题简单, 不转弯抹角。

四、共同解惑

解惑是每节课的主要教学过程, 这一过程需要解决学生在预习、自学、查阅资料等过程中产生的理解不清、不深的知识问题, 学生已通过储备, 记在了“问题录”上。如《大气压强》这一节, 学生提出了下列一些问题:

1.托里拆利实验为什么用1 m长的管子来做?为什么用水银而不用水?2.老师:我在资料上看到这样一个问题———把托里拆利实验顶部开个小孔, 会看到什么现象?在管子腰部开个小孔呢?这一过程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采用生问师答、生问生答、打擂台等方法解答。

当然, 由于学生素质有差异, 所提出的问题要加以控制、引导, 及时对学生的精彩表演进行肯定和赞许, 特别是成绩稍差的学生, 更应注意激励、表扬, 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希望。

五、学生出课堂达标题

通过出题这一方式, 再次深层次理解、掌握本节知识内容。也是诊断学生学习中还存在哪些问题, 学生当堂目标达标情况, 以及时反馈调控, 定向指导教学, 从而强化和及时补充知识。具体作法是:1.首先对学生提出要求:命题要以课标为依据, 突出重点、难易适度, 少而精, 适合当堂回答。2.学生在5分钟内出2~3个题, 学生出好题后, 请一个小组的同学交上自己的题单, 教师用“视频台”展示, 学生集体解答。3.再把其他组中与前面不同题由学生向大家展示, 其余学生解答。4.老师对出的好的“题”进行夸赞, 使学生在荣誉的驱使下, 挖空心思的钻研。

六、评价和矫正

评价和矫正是教师和学生具体了解达标情况和巩固、强化及补充应学知识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 采取同桌互评, 邻组互评、一对多互评、多对一互评、教师评价等方法评价。如:对学习有困难、自卑感强、课堂不活跃的学生, 给予表扬评价;成绩一般的学生, 采用竞争评价,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促进他们更加严谨、谦虚, 更加努力拼搏。

七、学生小结

每课时结束时, 先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 然后请学生讲本课时学了哪些东西, 有什么经验教训, 解题时找到了哪些规律、有什么技巧。此过程一般在课堂最后几分钟时间里完成, 若确因时间不够, 亦可让学生小结在作业本上做为作业。

开放性教学资源库中开放的含义 篇2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新的重要举措。目前虽然有不少的单位已经立项建设开放教学资源库,但是,对于开放教学资源库中“开放”的理解还不够明确或不够全面。教学资源库的开放,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资源开放,二是权限开放。

在一般的教学资源库建设中,注意到资源的开放,但是,在权限开放上各类资源库的差异很大。建设资源库的主要目的就是优势资源共建共享,而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共建共享,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因为在我们强调共建共享的同时,不应忘记知识产权问题。如何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库,这是解决开放教学资源库中野开放冶的主要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之一是对资源注明来源或作者。

数学开放题教学重在“开放” 篇3

一、 探究思路开放:猜想与实验的无缝对接

猜想和实验是学习数学的两种重要方法。数学猜想是人们依据已有数学知识和经验,运用非逻辑的思维方法,凭借直觉而作出的假设和预测。它是人们探索数学规律、发现数学知识的手段和策略。数学研究更需要实验,数学家有时通过成百上千次的实验、观察、联系、归纳、类比、猜想才发现一个真理,最后用特有的严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教科书一般都把问题背景和探索过程省略了,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时进行必要的“时空穿越”,以亲临其境的姿态进行探寻。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大胆猜想,并给予他们充足的自主探索、实验操作和合作交流时空,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帮助学生积累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感,提高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

课始,笔者用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花坛和一个正方形花坛,问学生会算这两幅图形的面积吗?因为没有标出相关数据,学生无法直接解答。在得到否定回答后,教师给这两幅图分别覆盖上方格图(每个方格边长1厘米),学生很自然地就能调用原有知识经验口答出两幅图的面积。这种通过数方格的方式推导平面图形面积的方法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了回顾、示范和铺垫。教师接着设疑,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猜想一下它的面积会用怎样的算式来计算呢?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因为受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影响,学生有可能出现三种不同的假设,即:6×5、6×4、5×4。教师及时抓住学生的疑惑,适时激发思考:这3种假设都正确吗?可能有几个正确算式?(提示:假设有可能都不对)教师指出:数学思考不能只停留在假设阶段,更重要的是要寻找方法验证假设,并顺势板书:假设—验证,为本课学习归纳出第一条路径。

这一过程从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引入,引发学生对旧知识回顾,再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知识经验猜想,教师罗列出三种不同想法后,引导学生评判,从而进一步诱发学生进行校验,为学生搭建了概念学习的多元开放的探究架构。

二、 探究过程开放:特例与归纳的内在关联

波利亚曾精辟地指出:“数学有两个侧面,一方面是欧几里得式的严谨科学,从这个方面看,数学像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另一方面,创造过程中的数学,看起来却像是一门试验性的归纳科学。”诚哉斯言,数学不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故而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将观察到的结果、实验性的验证作为判断数学命题真假的充分依据,但实验对数学发现及探求数学问题的解决思路起着重要作用。正如欧拉所言:“数学这门学科,需要观察,也需要实验。”

受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定势和干扰,不少学生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相邻两条边的乘积,这是学生认知中最大的障碍。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执教者对教科书进行了大胆重组,让学生放开手脚在猜想验证中自主探索,体现研究思路多元,研究方法开放。在学生猜想同一个平行四边形有三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后,及时组织师生互动,让学生通过反思认识到这三种假设有可能一个都不对,也有可能只对一个。正所谓不愤不启,学生身处思维的困顿之中,教师启发、点拨学生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尝试实验。

师生合作用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铺一铺,实验发现图2中用20个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一个一个地铺平行四边形,无法铺满整个平行四边形,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比20cm2大。因此,5×4=20cm2是错误的。继续用小正方形铺,如图3所示铺上28个小正方形时,就会超出平行四边形,也就是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小于28cm2,故5×6=30 cm2也是错误的。剩下的假设——6×4=24cm2就一定正确吗?教师放手学生继续猜测。师生合作、讨论,寻找问题解决的办法,教师注意搜集整理学生想法,诱发学生思考,揭示转化策略,并和学生一道借助课件演示尝试通过剪、拼的方式,把图中多余部分平移、擦去后(图4),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恰好是6×4=24cm2。教师适时与学生一起回顾6cm、4cm分别在图形中所担负的角色——它们分别为一组对应的底和高,从而概括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到这儿似乎大功告成了,殊不知这个实验仅是一个个例,这个计算公式是否具有普适性,还需要进一步证明。拉普拉斯:“在数学里,发现真理的主要工具是归纳和类比。”归纳和类比环节在过往的教学实践中常常被忽略。为了帮助学生亲历学习的整体过程,自觉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笔者在教学时还设计了归纳、类比的环节,与上述猜、想实验环节遥相呼应,以数学的姿态逼近问题本质。

第一层次:思想渗透。出示图5,学生猜测后教师启发方法,课件演示验证,将学生懵懂的表象认知转化为清清晰的认知,即:把不规则图形通过剪、移、拼,转化成长方形,面积不变。

第二层次:数据实证。操作实验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教师给出活动小贴士:

选一选:从信封中任意选择一个平行四边形。

说一说:小声商量一下,我们小组准备怎样转化。

动动手:两人一组,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我们有什么发现?

小组活动后展示交流,重点呈现同一图形不同小组不同的剪法,凸显转化效果相同,即通过剪、移、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长方形。让学生感悟开普勒的言论:数学就是研究千变万化中不变的关系。自然过渡到数据整理阶段,因为教师事先提供了5种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小组合作轻松完成表格的填写(表1)。对照表格中的数据,讨论并回答教科书第8页的三个思考题,从众多的事实中通过不完全归纳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这样,通过实证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猜测、动手操作、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的全过程,使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思考过程中,主动发现、建构知识,逐渐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身边的事实,从层层递进中追根溯源,不断释疑明理,让数学知识以科学的形态出现,让学生在开放探究中深刻感悟到知识本质,体验到探索与发现的快乐,初步懂得孤证不一定为假,多证不一定为真的道理,最终实现基础知识习得、基本技能练习、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的有机达成。

三、 练习视角开放:传统与创生的有机结合

苏步青先生认为学习数学要多做习题,边做边思索;先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从这个角度看,基本知识习得、基本技能训练、基本思想方法内化、基本活动经验的反刍需要恰到好处的、适当的、开放性的练习。传统教学经验表明:新知识巩固的最佳路径是从不同维度设计指向性问题。一道好题的价值之一就在于它能产生其他一些好题,数学开放题作为一种答案不惟一的习题,自上世纪70年代出现后一直方兴未艾,日常数学学习中渗透开放题能有效撬动学生的数学思考模式,打开别样思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特别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基于这样的考量,笔者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即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和开放练习。在基本练习中增添变式的介入,从对第三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正确计算中强化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对应底乘对应高,全面透彻地掌握基本概念。

在变式练习中设计一个操作活动,将长方形木框通过拉动变形为平行四边形,给学生提供了另一扇观察变与不变的“窗户”。辨析中从另一个维度再次证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邻两条边的乘积,强化教学难点认知。直观再现拉动前后周长不变、面积变小的事实,给学生充分表达自我感受及见解的机会,提供课件演示让模糊的感知变得更清晰,从而明晰两者变与不变的内在联系。

开放练习是本课设计的亮点之一,根据教科书编制特点及对教学重难点的理解,将传统数学习题改变问题呈现方式——“变封为开”,设计了“在方格图上画一个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的练习题,以期通过综合开放题的练习实现对教学难点的深入突破。在日常数学课堂教学中植入开放题元素,努力实现开放题教学与常态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这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对学生空间想象力、发散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成为本课中学生数学思维深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四年级时已有画平行四边形的经验,问题解决中的主要挑战来自于对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的理解不够熟练,囿于长方形的长期刺激所带来的底和高对应相等的平行四边形的认知局限等,限制了解决方案的数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思考、小组的合作讨论、教师的适当点拨、师生的互动交流都能为丰富问题答案的呈现锦上添花,从而引导学生就某一底和高画出不同的平行四边形,也可从不同的底和高画出更为丰富的平行四边形。这样把数学开放题引入常态课堂教学,不仅为封闭的数学习题系统注入了一池活水,还可以更大力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数学课堂的亲和度和时代色彩。

总之,从开放题到开放教学,不仅是研究的深化,也是一种时代趋势,更是一次前瞻转型。以开放课堂牵引学生能力向纵深发展,破解学生能力培养方式的瓶颈,以数学素养的提升为有效出发点及落脚点,能更好地致力于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 杨传冈.小学数学开放题教学行思[J].教育探索,2015(11).

[2] 波利亚.怎样解题[M].涂泓,冯承天,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

开放教学法 篇4

一、开放教学内容, 让数学题充满趣味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 “数学教学要实用化、生活化, 要把数学作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充满生活化的数学题让学生感到数学的趣味与实用价值. 例如: 学校要新建一个占地长120米、宽100米的体育场, 请同学们自主设计体育场形状, 必须满足这样的条件: 1跑道必须是直线或圆弧连接起来; 2跑道一共有八道同时内圈长度为300米;3每道跑道宽1. 22米. 在这道题的解题过程中学生展现了惊人的想象力. 有的学生觉得不能造出满足要求的体育场, 他认为体育场应有两个半圆和一个矩形. 经计算跑道内圈怎么样都不能满足300米的题目要求. 也有学生认为能造出满足要求的体育场, 由四个四分之一圆弧及五个矩形构成. 还有学生把体育场设计成弯道部分由三段圆弧组成, 认为这样才是体育场. 更有学生把体育场设计成花园式, 跑道全部由圆弧组成, 他们认为这样的体育场更美. 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更要利用好现在的资源, 再结合社会背景,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 让教学内容充满了趣味性, 让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中学习数学知识.

二、树立开放意识,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所谓开放题就是我们通常所做的改变命题结构, 或改变设问的方式来增强问题的探索性.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多角度地进行思考, 对命题赋予了新的解释, 并形成与发现新的问题. 例如: 关于函数f ( x) = 4sin (2x +π/3) ( x∈R) , 有下列命题: 1由f ( x1) = f ( x2) = 0可得x1- x2必是π的整数倍; 2y = f ( x) 的表达式可改写为y = 4cos (2x-π/6) ;3y = f ( x) 的图像关于点 (-π/6, 0) 对称; 4y = f ( x) 的图像关于直线x =- π/6对称. 其中正确的命题是1 . x表示时间 ( 单位: s) , y表示速度 ( 单位: m/s) , 开始计时后质点以10 m / s的初速度做匀加速运动, 加速度为2 m / s2, 5秒后质点以20 m/s的速度做匀速运动, 10秒后质点以 -2 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运动, 直到质点运动到20秒末停下. 函数概念的形成, 一般是从具体的实例开始的. 但在学习函数内容时, 往往很少考虑其实际的意义. 这道题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给出函数定义的解释, 从而体会到数学概念的一般性与背景的多样性. 这就是对问题理解上的开放.

三、利用开放性问题, 实施因材施教教育

学生对问题理解的差异与数学学习水平的差异总是存在的. 数学教学要在承认这种差异的基础上进行, 并且为每名学生创造可以施展才华的空间. 例如: 在教学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时, 就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关于正整数数列3, 9, …, 2187, …问: 2187是该数列的第几项? 由于本问题没有指明正整数数列具体是什么数列,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假定是等差、等比或构造成其他什么数列,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解答中看出他们的基础与能力的差异, 进而进行因材施教. 由于刚学过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多数同学自然而然地想到从等差或等比数列去考虑, 很快得到: 1设数列是公差为6的等差数列, 2187是数列的第365项; 2设数列是公比为3的等比数列, 2187是数列的第7项. 这是直接运用刚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对于极少数不知如何下手的同学, 教师及时点拨, 帮助他们分析问题的原则要求是什么, 应该如何补充条件能确定数列的项, 具体怎样做则让他们自己完成. 其中既有模仿已经知道的数列, 又有运用刚学过的知识, 更有创造性的巧妙构造.

四、掌握编制方法, 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教师应该以一定的知识结构为依托, 努力寻找编制开放性问题的切入点. 以一定的知识为背景, 编制出开放性的数学问题, 面对实际的数学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根据自己的理解构造出具体的数学问题. 接着尝试求解形成的数学问题并完成解答. 1以某一数学定理或公设为依据, 编制出开放题. 2由封闭题引申出开放题. 我们平时所用习题多数是具有完备的条件与确定的答案, 这样的题型是封闭题. 在封闭性问题基础上, 让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 发散开去能够启发学生有独创性的理解, 这样就形成开放题. 3在研究性学习中首先呈现给学生封闭题, 等解答完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如探究更一般的结论, 探究更多的情形, 或探究该结论成立的其他条件, 等等. 4为体现或重现某一数学研究方法编制开放题. 在实际问题中, 条件往往不能完全确定, 即条件的不确定性是自然形成的或是实际情况的需要, 其不确定性是合理的.

总之,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对开放题的研究已成为教学的热点问题. 开放题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一种可能, 要求学生有较强的主动参与意识, 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 只有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探索, 我们教师才能真正有效地体现数学开放题的教育价值.

摘要:开放题是近年来高考数学试卷中的新题型, 它是相对于传统的封闭题而言的.数学中的开放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 它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 我们应当努力探索.

关键词:高中数学,开放题,创新

参考文献

[1]邓婷.新课程理念下数学开放题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 2011 (3) .

[2]丁书召.开放题教学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J].文理导航, 2012 (9) .

教学开放周 篇5

一、指导思想:

为促进我校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推动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充分展示我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精神风貌,促进校际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引领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我校决定2018年5月7日—2018年5月11日举办“教育教学开放周”活动。

二、活动主题:

深化课程改革,释放师生潜能

三、活动目的:

以教学开放周活动为契机,广泛吸纳社会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提升办学层次,构建优质教育,打造精品学校。同时也为全校师生展示才华,发挥创造力搭建平台,达到扩大影响,增进交流,完善发展的目的。

三、活动内容、形式:

(一)重点展示内容:

1、校容校貌:校园环境、校园文化、班级文化。

2、成果展示:教学成果展示(教学设计、论文集、反思集、学生作业、手抄报、摘抄本等)。

3、课堂展示:观摩课、示范课,学校确定每天2名教师“上好一节课”,其余人员“评好一节课”。

4、课外活动展示

5、互动交流:邀请部分家长代表和学区领导、兄弟学校教师参与课堂听课、评课,个别交流、座谈交流、书面反馈、留言等。

(二)主要活动形式:

1、听课:认真组织听课、评课。

2、访谈: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可与学校领导、班主任、学科教师进行座谈、交流,了解学生在校情况,共同探讨教育学生的有效途径。

3、咨询:学校设立咨询处。

4、参观:在开放周活动期间,学校所有教育教学设施对外开放。并邀请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到校指导。参观学校实验室、师生阅览室以及学校开展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的成果,让他们全方位了解发展中的夹山小学新面貌、新气象,感受我校取得的各项成果,为夹山小学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5、建议:学校设立建议箱(或意见箱、校长信箱)。活动期间,接受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对教师授课、班级管理以及学校发展等提出各项建议。

6、反馈:开放周结束后,学校将进行认真总结研讨,广泛吸收各方面有益建议,落实改进措施,并及时通过召开家长会等形式向社会通报有关情况。

五、实施步骤:

为确保本次教学开放周活动顺利进行,学校研究决定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宣传发动。组织召开教师,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下发方案,布署工作。全体师生要把教育教学开放周看作是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规范我校办学行为和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举措。

2、认真准备。各处室要明确职责,各年级组要根据本方案研究确定本年级的具体活动方案,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精心布置,督办落实。

3、通过书面通知向家长、社会、兄弟学校发布公告。

4、写好欢迎标语、横幅,张贴课程安排、时间表。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第三阶段:总结反馈阶段

六、活动要求:

1、全体教职工要不断更新观念,勇于创新。活动期间,全体教职工要以良好的精神风貌积极参与此项活动,出色完成本职工作。

2、全体教师要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真正树立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的教师新形象。

3、各组要推荐1——2节示范课作为开放周研讨课。

4、上课教师要精心准备,认真备课,充分展示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5、听课人员应尽量减少对课堂正常活动的负面影响(如:进、离教室时不要有太大声响、关闭手机、禁止吸烟等)。树立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的教师新形象

开放教学 促进合作 篇6

【关键词】开放教学 幼儿教育 家校合作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73-02

幼儿教育属于学前教育,它与义务教育最大的不同是,保教并重的特点。幼儿教育不仅承担着一定的教学任务,同时还承担着对孩子的保育任务即生活方面的照顾和技能的培养。由于幼儿园的教育对象是3-6岁的孩子,他们的身体发育、智力发育还不完善,而这一年龄阶段又是孩子身体发育、语言发育及智力发育非常重要的时期,学前阶段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教育的特殊性——保育、教育并重的特点,同时决定了幼儿教师教育任务的繁杂性和艰巨性,进而也决定了幼儿教育的有效实施是无法仅在幼儿园就独立完成的,必须依靠家长与学校的相互配合才能达到理想效果。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家校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家校合作的方式很多——家长会、家访、家教宣传栏、日常交流、网络、电话沟通等都是的良好方式。然而,最能让家长信服、最能让家长了解孩子生活学习情况、了解幼儿园教育特点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向家长“开放教学”。“开放教学”的形式对促进家长配合工作优胜于家访、电话交流、网上沟通等形式,后者的合作方式多是家长和教师通过语言交流表达个人对孩子各方面表现的看法,可能有一定的片面性,若双方未达成共识,配合教育便无从谈起。在幼儿园就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师向家长反映孩子在幼儿园做某事缺少自信,需要家长加强训练和重点培养,家长通常会反驳:我家孩子在家里这些事情做的很好,并不存在此问题,这便是由于家长对孩子能力的片面性认识造成的。“开放教学”就能很好地解决这样的问题,让家长亲临现场了解教师的专业教育方法,看到孩子在集体活动中的真实表现,通过与同龄儿童的对比中发现自己孩子的优点及不足,从而对孩子的表现做出客观评价。俗话说得好“眼见为实”,“开放”教学是激发家长配合幼儿园教育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家长只要深入到孩子的生活中亲眼看到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学习情况,看到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才能了解幼儿教育的特点和方式方法,才会真正体会到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配合的重要性,才知道怎样做能对孩子各方面能力的锻炼提高有帮助,进而有可能真正配合幼儿园进行合作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开放教学是向家长传达先进的教育理念、正确的教育方法,帮助家长改变不当教育行为,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是促进家校合作的有效的途径。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开放”教育的契机,向家长做好宣传工作,以达到促进家校合作的目的。

教师在设计安排开放教学活动时要注意体现幼儿园“游戏即学习”的教育观念,体现“在游戏中学习”是幼儿园年龄段孩子的学习特点。教师在开放教学组织游戏时,要让家长看到孩子在游戏活动中积极主动、快乐学习的状态,看到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游戏活动要充分展现孩子主动学习、积极学习的效果。一些家长为因望子成龙心切,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发育特点,一味地让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认为这样才是真正对孩子有益的教育,然而结果却与愿景背道而驰,孩子自由探索的天性在无形中被扼制。让家长认识“游戏学习”是孩子学习本领积累经验提高技能的良好方法,改变幼儿园“只玩不教”的错误认识,理解幼儿园 “游戏即学习”的教育理念,配合幼儿园开展游戏活动。

在设计开放教学时,还应注意体现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对其掌握知识技能的重要性。如:在集体活动中需培养安静倾听、大胆发言、积极探究的习惯,并提示家长适当给孩子一些游戏时间,树立尊重孩子个性特点的观念,配合幼儿园对孩子学习习惯和探究兴趣的培养。

对于开放教育活动的设计,教师还要考虑从孩子的实际出发,贴近幼儿生活,兼顾趣味性和科学性,让孩子在充满生活乐趣的活动中动手操作、主动参与、愉快学习、增长知识、提高技能,让孩子的能力、良好习惯得以充分的展现。如:户外游戏“抢救小动物”旨在锻炼孩子的生活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归类能力等,孩子只要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便能在游戏中顺利地完成各项活动内容,各方面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增强自信心。让家长知道动手操作能力在幼儿园活动中的重要性,意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去带孩子就是对其动手能力的扼杀,进而使家长主动配合幼儿园进行各方面自理能力的培养,形成携手幼儿园共同教育的意识。

对于开放日教学活动的设计,调动家长的兴趣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环。例如:在区域活动之前,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动员家长和孩子们准备活动所需的物品材料,活动中有意安排家长共同参与的部分,让家长协助孩子进行手工制作共同完成任务,使家长知道家庭资源是幼儿园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另外,在户外活动中也可让家长与孩子共同游戏,一起比赛,感受活动中的激情与快乐,从而进一步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帮助家长树立寓教于乐的观念,让家长了解到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形式是孩子们最乐于接受的,也是最适合孩子们的,从而激发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愿望,更好地提高家校合作的效果和质量。

开放教学活动,还可为家长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家庭作为教育资源不仅仅局限于参与幼儿教育,还能体现在家长教育家长、家长宣传自己的育儿经验和体会等方面,帮助广大家长提高科学育儿的水平,促进幼儿教育的成效。

数学的开放教学 篇7

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实行开放, 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呢?通过学习和在教学中得出的经验谈几点体会。

一、巧创激趣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 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 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

二、运用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在“做数学”中进行数学探究并发展思维能力

例如, 在教学初三几何“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可这样引入:我们生活在丰富的图形世界里, 圆和圆组成的图形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画面, 你能列举两个圆组成的例子吗?由学生举出实例, 丰富学生对客观世界中两个圆之间有着不同位置关系的感知, 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可能。设计问题:由于圆与圆大小异同的多种不同位置, 构成了多姿多彩的画面, 你知道两个圆有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吗?请画画看。这里不直接给出两圆的五种位置关系, 先让学生画一画, 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从而获得不同的带有个性色彩的“知识”。画两圆外离, 把其中一个圆的半径逐渐变大, 这时又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些现象之间有相互的联系吗?通过这个问题的探究, 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图形的“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互相依赖, 了解“数量关系”是刻画“位置关系”的一种简明的符号语言, 并得到两圆五种位置关系的判定。通过实验、制作、量度等活动, 指导学生动手实践, 亲身体验, 尝试错误和成功,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并发展个性特长, 使学生主动参与。

三、运用变式教学, 确保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热情

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 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 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 使一题多用, 多题重组, 常给人以新鲜感, 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促使其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 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

四、开放探索空间, 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放式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 还应开放学习空间, 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 去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与实践活动, 开阔他们的视野, 在感受新知的过程, 根据已有的数学知识, 去发现, 去思考、去探索, 从而解决问题。第一, 重视开展数学活动课;第二, 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活用数学知识, 让学生联系生活和劳动, 在活动的过程中寻找数学问题。

谈数学的“开放教学” 篇8

目前, 开放题已受到了普遍重视, 但是开放题的应用事实上只是为我们改进数学教育提供新的更大的可能性, 而学习空间的开拓并不等于已经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 应当提倡“开放式教学”, 以下是“开放式教学”的一些特征。

(一) 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追求任何一种强制的统一。这就是说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应有一定的自主性, 或者说教师应当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路径差”。

(二) 教师应当给予持各种不同意见的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 给其他学生对其所说的不同看法能有一个理解和评价的时间, 显然相对于“路径差”而言, 教师在教学中应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时间差”。

一般来说, 上述两点也就可以被看成通常所说的“对学生的头脑开放”, 但是, 应当明确的是, “对学生的头脑开放”并不能被理解为教师在此时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 只能消极地等待各种不同意见的出现;恰恰相反, 正如前面所提及的, 教师在此应当积极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另外, 从后一种角度分析, 可提出如下关于“开放式教学”的其他一些特征。

(三) 教师应当积极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就教学中问题的提出与表述而言, 我们都应注意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自由度”。

(四) 在学生已经做出多种不同的解答 (或多种不同解法) 的情况下,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对此做进一步的比较和评价。包括通过比较发现各种不同解答之间可能存在的逻辑联系, 对各种解答 (与解答方法) 的正确性 (有效性) 做出判断并给出必要的论证, 以及做出必要的修正或推广等。尤其重要的是, 我们应帮助学生对自己在数学上的收获做自觉的总结。显然, 教师在上述过程中也应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但是, 应当再次强调的是, 后者又不应成为一种强制的统一, 恰恰相反,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仍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下面以美国密西根大学J.Chazan教授在某中学实验班上课的一个关于“平均数”的课例说明“开放式教学”。

(一) 联系实验, 引入课题。

上课开始, 教师提出问题:某公司年终给他的10位雇员发放了奖金, 问如何计算雇员的平均奖金数?学生根据经验回答:只要算出10位雇员奖金总数, 再除以10即可, 接着教师给班里设计了三组不同的数据, 每种情况下分别假定给10位雇员发放不同的奖金, 要求学生分别算出平均奖金数, 经过计算后学生惊奇地发现:在三种情况下, 平均奖金数是一样的。这其中有什么奥妙?经过热烈讨论, 学生终于明确, 平均奖金数既可以由10位雇员个人奖金数相加求和再除以10来确定, 又可以由奖金总数和分享的人数确定。上述三组不同的数据平均数相同原来是因为奖金总数相同, 而且分享人数也一样, 推广到一般情况就是平均数的定义:

(二) 设计特例, 诱发争论。

教师接着给出第四组数据, 10位雇员所分得的奖金数如下表, 求雇员的平均奖金数。

学生算出两种不同的结果, 多数人取n=10, 算出平均奖金数500 (美元) , 少数人取n=9, 算出平均奖金数约为555.56 (美元) , 究竟哪个答案对?不同答案的支持者之间展开争论, 支持前一种答案的学生说:

学生C:你为什么不考虑第二个人?虽然他没有得任何奖金, 但他也是一个人呀!

学生B:当计算学分时, 测验或考试中的零分也是要算上去的。

支持后一种答案的学生这样认为:

学生L:你不能真正使用0, 因为它表示没有东西。

学生J:0表示一个人没有分到奖金, 奖金实际上分给9个人。

双方见各执一词, 互不相让, 学生等待教师评理。

(三) 转移焦点, 深化理解。

教师没有直接评判争论的是非。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 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使之对所作的判断更有信心, 教师决定转移焦点, 提出了如下问题:我们想一想, 平均数的意义是什么?学生议论纷纷。

学生B:是雇员所得到的, 介于最高奖金和最低奖金之间的一个数。

学生J:先求得已知数据的和, 再用这个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其结果就是平均数。

上述回答都有正确的成分, 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平均数所反映的一组数据的整体性质和集中趋势。经过讨论, 学生已经具备了解决问题的基础。

(四) 把握方向, 促进学习。

教师认为, 争论应当适时结束, 但他没有直接表态, 而提出了如下问题:“能否不通过求和而算出平均数?”学生经过讨论后达成共识:如果已经知道了一组数据的总和, 又知道数据的个数, 则可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教师因势利导再问:“上表列出多少数据?”很明显, 上表列出了10个数据, 因而所求的应该是10个人的平均奖金数, 正确答案便由学生自己得到了。

开放式教学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讨论探索和交流, 通过问题的不断转换, 让学生自己澄清问题,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但是要让学生真正喜爱数学, 还必须在教学中让学生享受数学, 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因此, 我们在刻苦学习、研究数学的同时, 也在享受数学。它能满足我们的好奇心、求知欲 (好奇心、求知欲越强烈, 满足的感受越强烈) , 如破解一道难题, 做出小小数学发现后, 都会体验到快乐和喜悦。艰苦的努力使我们入门, 能作为内行看出门道, 这是对“辛苦”的回报。

开放教学筑就创新工程 篇9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作为一名小学教师, 我们应该从课堂上做起, 通过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问题开放

“提问”是数学创新的重要标志. 学生在数学上可以提问题, 善于提新奇的问题, 会做“学问”, 而不仅是重复别人的工作, 重踏前人的足迹.

例如, 一位教师在进行“十几减9, 8”这一内容的教学时, 一名学生问:“老师, 12 - 9, 2减9不够减, 我是倒着减的. 先用9减2得7, 再用10减7得3, 因此12 - 9 = 3, 这样做可以吗? ”听了这一解法, 老师为之一震, 及时组织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最后达成一致意见, 这种解法不但合理, 而且具有很强的独创性.

又如, 在一年级北师大教材的“统计”一课教学时, 学生根据所填统计图和统计表提问:“□比△多几个”“什么图形与什么图形的个数同样多”“○比□少几个”“○比△少几个”“□与○一共几个”“□比☆与△的和少几个”“四种图形一共几个”等等. 一年级学生能提出这类拓展问题, 可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深度进行了挖掘, 从一开始就培养了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诸如上述的提问和要求, 在概念、计算、应用题教学和练习中都可出现. 提问突出“尽可能多”、“越与众不同越好”等特点, 迫使学生不满足于现状, 时刻在追求新的, 别人想不到的答案和设想. 久而久之, 学生的想象力和智慧得到了培养, 创新意识也随之逐步形成.

二、解题开放

抓住学生好奇、好胜、好表现的心理特征, 给学生创造“异想天开”的机会, 容易激发和推动他们勇于创新.

1. 解法开放

在提出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之后,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尝试用多种方式, 合理、灵活地进行解答.

例如, 在计算7 + 7 + 7 + 7 + 7 + 7 + 3时, 学生头脑中就出现和运用了“无中生有”“借鸡下蛋”“在假想中运算”等各种思维方式, 展示出各种解法:①7×6 + 3, ②7×7 - 4, ③3×7 + 4×6, ④8×3 + 7×3, ⑤7×5 + ( 7 + 3 ) ……

2. 解题策略开放

所谓解题策略, 就是解答问题的方案. 解题策略的开放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得到思维训练.

例如:“一张方桌面, 割去一个角时, 剩下的部分还有几个角? ”这样的题目, 如果按常规思考, 学生定会想到4 - 1 = 3, 但此题中的“割 去一个角 ”是一个开放条件 , 割法不同 , 结果就会不同, 如下:

很显然, 剩下部分可能有5个角, 或4个角, 或3个角.

三、教学开放

例如, 一位数学教育家, 做过一个实验, 他给小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目:河的一边, 有一群牛和羊, 其中牛38头, 羊42头, 一位船工要用船将这群牛和羊运到河的对岸. 问:船工的年龄有多大? 使人感到惊讶的是, 绝大部分同学都有答案, 而且大部分同学的答案都是相同的:船工40岁. 特别是刚刚学过平均数的同学100%的回答是40岁.

对于此“风马牛不相及”的数学笑话, 应警醒的是: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不能只注重教会学生怎样将数据带进公式, 而应重新搭建数学教学模型.

例如, 学生刚刚学习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 (如下式) 时, 首先要解决的不是怎样算的问题, 而是为什么要这样的问题. 具体地说, 为什么要用乘数个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分别去乘被乘数, 乘得的数为什么还要相加? 这既是重点问题, 又是难点问题, 只依靠单纯地讲解例题是难以奏效的.

设计生活实例, 类化数学问题,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数学方法. 根据上题, 设置这样一个“故事”:小明的妈妈买来13个鸡蛋, 想用秤称称重量, 可是秤盘小, 一次最多只能放10个, 妈妈认为没有办法了, 你们能帮帮她吗?

学生兴致很高, 纷纷说, 可以先称10个, 再称3个, 然后把10个鸡蛋的重量与3个鸡蛋的重量加起来就是13个鸡蛋的重量.

这个用两次称蛋的方法与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算理是完全一致的, 它们都是根据数的可分割性与可聚合性来完成这一实践过程的.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 我们应该通过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 开放数学教学, 擦出智慧火花, 结出创造之果.

摘要:当前教改的主要目标中包含思想品质和知识技能两方面, 而在知识技能方面处于首位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由此可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创新教育就是以创新人格的培养为核心, 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和基本创造能力, 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

开放实验的教学体会 篇10

本文仅以迈克尔孙干涉仪测量系列波波长的开放实验教学为例,谈谈在开放实验室教学中的体会,希望能够以小见大。

1 教学阶段

1.1 申 请

开放实验的项目确认后,首先要加强宣传教育,使学生真正意识到实验的重要性[1]。然后由学生自由组队,组队工作由那些求知欲强,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同学担当。牵头的同学责任重大,要负责整个项目包括找同学、找老师、实验安排等等。由于任务艰巨而且时间较长,中途放弃的事情时有发生,因此只有那些综合素质较强的同学才能较好的完成任务。队员也需要选择那些志同道合的,能够坚持到底的同学,如此才能为后期的实验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次教学最后选择了光源与照明专业的8位学生参加。

1.2 沟 通

在成员确定后,应及时与成员进行沟通。沟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时间的确定,时间最好选择在所有成员都能够参加的时间段,因在后续的开放实验教学过程中,发现多数人员都参加的效果优于人数少的时候,集思广益优于闭门造车。二、思想的灌输,开放实验往往需要占用成员的大量的课余时间和精力,因此有很多同学在后期会出现放弃的想法,所以在开始之初就让成员们对自己所要参与的实验有充分的认识,做好思想准备,并充分的认识到开放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自身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三、实验内容,要给出实验的大致范围,以便同学们提前做准备,理清思路,设计实验。由于前期申请工作到位,在沟通的过程中所有成员都表现出极高的兴趣和信心,并表示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后续的实验中去,为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地基础。

1.3 实 验

我们采用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自助式的实验教学模式[2]。实验主要在课余时间和双休日进行。开放实验室不仅是指仪器设备与时间概念上的开放,更是指实验课程、实验项目、研究课题的开放[3]。实验过程中除了老师给出大致范围外,实验室中的其他东西都是对学生开放的,由学生自由选择。它改变了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4],让从小到大都是按照老师一步一个要求做的同学感到很茫然,无从下手。这时就需要我们一方面在前期做好引导工作,理清学生的思路,并在恰当的时间给予指导,另一方面也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学习相关的内容,包括理论知识,仪器的操作及注意事项,积极和专业老师沟通等等。

实验工作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部分,在实验室中会遇到很多他们难以想到的问题。在他们看来,有些实验条件和文献相同的,但得不到预期的结果;有些预测的实验现象与实际不同,又无法解释[5]。但不管问题最后是否获得了解决,他们都是有所收获的。

1.4 定期总结和报告

在本次教学中,需要学生定期进行总结和报告,包括近期的实验进程、数据分析、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效果等等。

看似定期总结和报告比较简单,可是学生们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对已做工作进行全面的整理和总结以便回答老师可能提出的问题。他们需要思考实验的方向是否正确?思考得到的数据是否可靠,是否将所有的影响因素排除?思考数据处理的方式是否正确?等等。通过定期的总结和报告,增强了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的掌控性,能够随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实验内容。这样不但有利于实验的顺利进行而且也起到了锻炼学生分析能力、总结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2 教学效果

本次开放实验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在申请阶段,同学们的积极性非常高。进入大学后,学生自由安排的时间大大增加,这使得一直在老师安排下学习的同学感到迷茫,他们不知道要学习,找不到好的学习方法,从而会出现沉迷于网络游戏等现象,这将影响整个学校的学风建设。而开放实验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载体,他们可以在实验中学习知识,锻炼自身的综合能力,这比单一的理论教学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本次的教学过程中,发现通过良好地沟通,同学们对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能达到什么目的得到充分的了解后,有利于后期的实验过程。在本次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够理清思路,通过各种途径自主设计实验来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而不需要等老师说一步做一步。从而达到了锻炼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目的。

在实验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足够的耐性。要不断的引导,往往只要有一个小小的进步,学生都会非常有成就感,本次实验过程中学生多次会感叹道:"怎么这么神奇!",这是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不会出现的。而在这个阶段最大的困难在于,花了大量的时间,可就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时学生会出现疲惫、放弃等的想法,这时我们就需要引导学生多和老师沟通,更细致、全面的分析实验过程,从而解决这个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6]。

通过定期检查和报告,不但有利于实验本身开展,也对学生自身的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很多学生从刚开始的报告重点不明确,语言表达不清变得中心明确、信手捏来、灵活多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

3 开放实验的意义

3.1 有利于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

基本技能对于一个人生活状况、工作情况、个人和家庭幸福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基本技能强的人不论做什么事情几乎都会取得简便易行、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现在的学生由于受到高考指挥棒、独生子女等原因的影响,其基本技能往往较差。[2]因此我们在开放实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使他们学会耐心、细心和用心,从而会做事情。例如,在本次教学中,学生刚进入实验室后虽然对老师给出的实验仪器感觉的新奇,但是无从下手,即便我们给予仪器的使用说明,他们还是不能够静下心来,花时间理解从而达到熟练操作的目的,而寄希望于老师直接告诉他们怎么使用,应该注意什么。在后续的教学中通过我们不断的引导、强调和训练后,多数同学都能够独立自主的完成一项实验内容,基本技能都有大幅度的提升。

3.2 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开放实验教学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养成良好的科研品德和作风的环节[8]。在开放实验中我们要培养学生这方面能力。如在实验过程中会碰到实验条件和书上说的一样但是就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时只有不断的分析实际操作和理论是否一致,找出现实中影响的因素,不断的排除各种因素,或者找到其他方法来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不断的摸索中极大程度的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开放实验过程中,学生为了达到目的,需要不断互相讨论或和专业老师进行沟通,这就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在本次教学中还需要学生进行定期的总结和报告,这就锻炼了总结归纳能力、掌控能力,需要回答老师的问题从而锻炼了灵活应变能力。总之,开放实验使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创新意识增强[9]。

4 结 语

开放式实验教学的研究已成为世界性的热点,许多专家学者对开放式实验教学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大量研究[10]。本人通过本次教学,深刻体会到学生希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强烈愿望,也收到了良好地教学成果。开放实验不但充分利用了实验室资源,也促进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寻求一种最合适的教学途径。

参考文献

[1]由继红.对开放实验室的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11):5-6.

[2]曾思明,杜宇上,彭端,蒋力立.开放自主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究和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5):79-82.

[3]刘佳.开放性实验室初探[J].宁德师专学报,2010,22(3):307-309.

[4]张颖,王强,沈维燕.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研究探索[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2,28(4):28-29.

[5]马文元,刘福祥.开放实验室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大学化学,2009,24(3):8-12.

[6]陈华絮,杨素娇.开放实验室模式与管理探讨[J].重点实验室建设技术与创新管理,2007,28(3):55-57.

[7]张冬艳,徐娜,姜长阳.开放培养本科学生能力的初步探索[J].科技信息,2011,11:25-26.

[8]梁桂英,刘俊景.开放式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3):63-64.

[9]李英俊,孙淑琴,于世钧,安悦,张治广.多种模式开放实验室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3):121-125.

上一篇: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下一篇:牛副结核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