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的开放性

2024-05-09

创新教学的开放性(精选十篇)

创新教学的开放性 篇1

从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养成良好习惯和增强创新意识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在数学教学中, 依然存在着种种问题, 比如, 以书本为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等, 这些使得教学目标、内容、形式等比较封闭, 这些不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因此, 我们要采用开放性教学, 以改变现状,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实验研究的理论依据

1.认知建构理论。学习者不应被看成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 而是学习者以积极的心态和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构建新知识, 解决新问题的再造过程。

2.创造力的人格特征理论。马斯洛认为, 每个人与生俱来地带有自我实现的创造力, 能毫无顾虑地表达观念与冲动, 对未知的事物更开放, 自我接纳、自我超越、自我整合。

3.集体教学理论。只有在集体交往中, 通过个体之间的交流, 才能有所启发, 有所补充, 才能充分调动个体和集体的学习自主性与创造性。

4.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先生说过:“社会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他强调, 用生活来教育, 为生活而教育, 教育就是生活的改造, 提倡“教学做合一”, 将学习与家庭、社会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教学。

三、理论假说和研究目标

(一) 理论假说

每个学生都有渴望尊重、自主、独立的心理需要和自我实现的创造潜能。只要我们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创设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 运用科学合理的引导方法, 开展紧贴生活的实践活动, 便能有效地激发这种需要和潜能, 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 研究目标

1.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树立学生自信心, 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

2. 研究开放教学目标、内容、过程、评价的手段方法。

3. 建立和谐、民主、轻松的、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合作精神、创新意识的教学操作模式。

4. 促进师生素质的互动发展。

四、自主创新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 开放课堂教学, 构建“自主创新”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阵地。开放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目标、内容、形式等, 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我主要落实三条课堂教学策略:设景激情、迁移探究、整合内化。

1. 设景激情。

紧密结合学生所熟知或关心的事物, 引发学生认知冲突, 形成学生的探索欲望,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使其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2. 迁移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 创设新颖有趣、轻松和谐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主性, 并围绕学习内容创设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 大胆质疑, 并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进行讨论, 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3. 整合内化。

引导学生把在探索过程中的发现、研究、观念等进行分析、归纳, 并整理成数学模型, 形成学生自己的数学结构, 并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习题训练, 对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

(二) 激发学习内需,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我们认为, 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情况是检验学生学习自主性与创造性的重要指标。小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新奇好问, 具有自我探求的愿望和表达观念的冲动。而这种好问与冲动, 往往被教师的过度“组织调控”和“一言堂”所阻隔, 学生的内在需要得不到满足, 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也有碍个性的发展。因此, 我们要求教师采取积极有效的激励手段, 创设有利于学生提问的心理环境, 激发学生敢想敢问敢为的内在动机。并且, 教师要让学生掌握部分学习时间的权利, 让他们有时间说、想、问、议, 有自己的自主学习空间。

1. 培养学生的目标性提问能力。

每堂课初始, 教师要善于构建学习的积极心境, 注意将书本知识重新整合, 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结合, 创设一个模拟的问题情景, 让学生自主观察、自我发现、生成问题, 感知到学习的意义, 自然地确立目标。

2. 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提问能力。

学生具有自我实现的愿望和需要, 采用探究性自悟学习正是满足这一愿望和需要的有效方式。这种自悟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自我积累, 而是新旧知识和经验的重组冲突。在认知冲突过程中, 学生会不断产生一系列问题:哪些知识已经认识?哪些知识是新知识?怎么理解新知识?哪些知识不太理解?新旧知识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要求教师提供一定的学生提问时间, 征询探究性的提问, 引导讨论思辨、互助求解。

3. 培养学生的质疑性提问能力。

知识的发生过程教学是一种师生一起寻找结论的开放模式, 这种结论具有不确定性。我们强调: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对结论进行大胆质疑提问, 积极求异, 创设表达独特想法的条件和环境。

(三) 多元化的评价,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开放性的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也应该是开放的、多元化的, 同时, 在评价的时候, 需要注意三个方面, 即评价方式的多样性、评价内容的多样性和评价对象的多样性。

1. 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即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比如, 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口头评价、书面评价等各种形式, 此外, 注意评价形式的结合, 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促进学生的积极发展。

2. 评价内容的多样性。

在评价内容上, 教师既要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作出客观性评价, 还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合理评价, 比如, 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提出、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及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意识等各方面, 都要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在评价中一般要注意多运用鼓励性语言, 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 评价对象的多样性。

即在评价时, 既要对学生个人进行评价, 又要对学生小组学习进行评价, 在评价时更要注意学生独创性的成果, 需要对其进行表扬、鼓励, 以增强学生自信心, 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

总之, 我们要坚定终身学习的信念, 拓展视野, 向他人学习, 向其他学科学习, 向国外学习, 其他学科先进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等均可作为借鉴, 以求从中得到启发, 获取有益的养料, 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从众、不照搬, 为我所用、用有所创、创有所得。唯此, 才有可能逐步成长为一名创新型教师, 时时上出创新的课, 培养创新的人。

小学作文教学的开放与创新 篇2

摘要:创新的作文教学就是需要学生冲破命题的桎梏,创新新思维,发现培养独特的见解和新观念,营造一个和谐活跃的写作新氛围,开放取材的渠道,拓宽认识的新视野。鼓励学生以手写我心,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露出来。另外教师还需要转变传统的作文教学思想,努力提高自己的作文教学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创新

传统的作文教学一般是:教师命题,学生照作,教师批改,讲评,整个教学过程老师是主角,学生则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于发挥,因此教学效率低下。存在教师难教作用,学生难写作文的现状。我觉得,关键在于课堂教学的封闭性,教学内容的枯燥,教学手段的单一,教学方法的呆板,使教学脱离实际,所以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进行开发创新式的教学。创新性作文教学则是立足“人本位”思想,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入手,开发学生的探索与创造潜能,打破传统的封闭的教学形式,实现开放型教学。

一、选材渠道的开放与创新

创新性的作文教学是开放型的教学,这就首先要求教师具有开放型的教学观念。即把学生从课堂引向广阔的社会,把作文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以丰富他们的知识,拓展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适应环境的能力。强调个性发展,注重个性教育是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作文,是一种展示生命,反映生活与人交流的活动,更应尊重学生的个体经验,引导学生不断创新。小学作文开放式教学是针对传统教学的封闭性弊端提出的。开放式的作文教学指的是在作文教学中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学科与学

科间相融合,学校与家庭、社会、自然界融合及与学生实际需求相融合的广大空间,充分尊重和相信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在全方位开放的作文教学空间里驰骋,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开放式作文教学的内涵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一)让读文教材“活起来”

首先,教师要认真钻研课文,挖掘教材的潜力因素。课文是一篇篇习作的例子,有的描写活,有的立意巧,有的想象奇,有的描写活,有的议论精,有的观念新。这就需要教学过程中,把学生从课堂引向广阔的社会,把作文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以丰富他们的知识,拓展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适应环境的能力。如指导学生“写春天”,先开展“我为春天照张相”的摄影活动,要求他们找新颖、独特的题材拍摄,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每一位学生都愉悦地参与这项活动,他们在广阔的天野里开拓了视野,克服了习惯性的思维方式,不满足常规的象征春天内容的拍摄,他们敏锐地发现可以从各个侧面反映春天。有根据诗情画意为题材而拍摄的早春、竹林、稻花、蒲公英、燕子、。甚至还有立意独特的反映清净的—江水被污染的春逝,反映长叶的小树遭夭折的“春殇”,这样学生既得益于课外活动,又得益于课堂教学。他们在作文课上写的春天为题材的作文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进行具体记述,也收到了爱护环境的良好思想效果。

其次,抓好看图作文。小学生是从看图写话开始,这是因为小学生抽象思维弱,形象思维处于主导地位的缘故。因此,教师可采用电教形式,将静止的画面动起来,使索然寡味的看图作文变得栩栩如生起来,调动他们写作文的兴趣。

再次,要抓好读写例话的教学。读写例话标明阅读和作文训练的重点,担负着指导阅读和作文的双重任务,是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标志,反过来

又指导学生的实践。如《涨潮》,它从段与段的联系:涨潮前—涨潮时—涨潮后的读写例话,使学生容易明白接受,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好多作文里面就全部标明着“写什么”和“怎么写”。

(二)要让课堂与实践相结合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走出课堂,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让他们感受和认识自然事物,让学生观察并熟悉记叙、说明、描写或议论的对象,使学生“见多识广”,进而转化到“胸有成竹”。在观察中,教师要适时点拨,让学生逐渐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度,进一步提高认识能力。

其次,要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和延伸,也是课内活动的补充和发展。教师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指导课外阅读的方法,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组织各种阅读活动,使课内外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丰富学生的知识,形成广阔的“智力背景”。如教学《少年润土》,推荐鲁迅的《故乡》,从中获得描写人物的技巧。

再次,激发兴趣,加强训练。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有兴趣就有作文的动力,有兴趣就有作文的潜力。一旦我们的作文课使学生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迸发出对作文训练的积极性、主动性。当学生对作文感兴趣时,日常生活看到的,听到的。喜怒哀乐的事,就会涌上笔端,从而主动地写作,且文章富有真情实感。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不仅要训练写,也要训练说,坚持从说到写的顺序,把听说读写有机结合,不仅要训练怎么写,更要训练写什么,引导学生作文时从内容入手,不仅要训练表达,还要训练观察和思维,把观察、思维表达密切结合。

二、立意求异创新

教学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学生看到一个作文,往往囿于习惯性思维方式,正象心理学家贝弗里奇所说:“在思考同一个问题时,我们的思维往往重复同样的途径,这是因为各个观念已经合成为一个固定的思维锁链。习惯性思维程序的造成,就好象反射一样,这样往往不能使人无益的思维途径。”这种消极的思维模式严重束缚了个人的创造性,一致往往只能看到事物的一方面,人云亦云,写出的文章缺乏个性,缺少新意。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作文题目多角度、多侧面思考。深入挖掘目的含义,从而使学生独辟蹊径,写出有新意、有创见的文章。

(一)、打破单一的思考定势,学习多种思维的方法。

教师既要帮助学生掌握多种顺向思维的方式,更要教会他们运用逆向思维和多向思维去思考和分析问题。从普遍情况看,每一个事物都有一定的规律,每一件事情都有一定的道理,它们都是我们该探寻和遵守的。但通常的规律和道理之外,也常常有许多值得我们去珍视和深思的内容从学生作文题材出现的问题,我们不难发现,禁锢学生单一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思路单一。在他们的笔下,仿佛妈妈就一定是善良、慈爱的,老师就一定是严肃的、认真、不苟一笑。事实上,一个故事可以有几个不同的结尾,一个材料可以有若干个主题,即使对同一个人,不同的人也会有各种不同的认识。而且,生活中有许多真正感人至深的东西往往来自对超乎寻常,不同反响的生活内容的深思和反省。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适时引导学生学会从相反或不同角度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思维方法,展开思想的翅膀去探寻真正属于自我的,感受最深的内容。如作文题《雪》,一般人立意都是赞雪,从逆向思维,从贬雪角度立意,同样可以写出新颖有创见的文章。比如:洁白的外衣掩盖世间的污秽,像一些贪官现象,表面冰清玉洁,但内心肮脏不堪,说明雪的虚伪;斥责雪是穷凶极恶的;也可以从雪压冰封,万木萧条的景象,揭露雪是无情的。这些都是创新的思维,从不同角度立意。作文教学要创造条件培养学生不惟权

威而大胆怀疑的挑战性,敢为人先而能自我调控的自主性,展示个人理解,立意的独特性,这才是抓住了作文创新的要害。

(二)、注意创设活跃思维环境,注重学生思维个性的发展

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教师引导的方法是否得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正确的引导是帮助学生走向成功的重要保证。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视野狭窄,或者写作需要运用他尘封的记忆材料,所以小学生在写作时常常“无话可说”或者是没有兴趣。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的正确引导了。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用自己的眼睛去捕捉生活中闪光点。其次,注意营造活跃学生思维的环境,给学生创造一个可以大胆发表不同意见,观点的氛围和环境,尤其要鼓励他们进行新的创意和设想,让他们在作文创作中大胆抒写自己的情怀和抱负。让他们在不断的选材,构思,创作中,语言表达能力和自身的个性品质,思维智慧能得到全面的协调的发展。如:在一次作文训练上,曾创设了这个情境:一个人躺在床上,正与另一个人通电话,俩人泪水涟涟,要求学生根据这个场面写文章,学生反应积极、思维活跃、灵感迸发,设计了许多合情合理的情节。比如说:两个人是生死之交的好朋友,突然有一天,一位朋友得了重病,另一位朋友打电话慰问他,回忆往事,俩人情不自禁泪留满面。又或者是两兄弟由于家庭的窘迫而想到找工作的艰辛和前途的渺茫声泪俱下,其实,我觉得,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大胆构思的内容,只是受到了命题的限制,他们一旦冲破命题作文的桎梏,就如鱼得水,如鸟归林,会焕发出满腔的激情,有了激情的驱使,他们就会自觉走进那色彩斑斓的社会“大超市”,去观顾那琳琅满目的“开架生活大书橱”,尽情浏览用他们拓展的大视野去审视海阔天空的大世界,体验复杂而有序的生活真谛。

三、教学观念的创新

1、要求教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生活中习作

在作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明确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始终是阅读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写作的主体。变传统的“要我写”为“我要写”,使他们从单纯的写作知识中超越出来,投身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和视角,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领悟到的。

2、要求教师树立师生平等民主的教学观

传统的作为教学是教师“一言堂”,这种教学形式是建立在权威和服从的基础上的,教师把自己的观点,思想灌输给学生。产生“一言堂”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教师把“作文活动”理解成“教师向学生传输作文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向教师学习作文知识”的活动,这种理解无疑是片面的。

创新型的作文教学过程,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生与生之间的共同活动,目的不仅在于掌握作文的知识,而在于发展学生积极的个性,包括让学生掌握人们合作与交往的经验。如:在创作《夏日趣事》这一题材是,我发现很多学生选材的时候,思维都局限在于游泳,钓鱼。于是,及时设计了这么一个教学环节:4人一组共同讨论,选出一个大家感兴趣的题材,代表本组在全班交流。同学们通过合作,我欣喜发现,选出的题材不再局限于某一方面,而是丰富多彩,像家庭趣味“吃西瓜比赛”、野外活动、去乡村打枣子等等。学生的生活积累被调动起来了,思维也被激活了,想出了许多富有个性的作文题材,涌现出一股创作的强烈冲动在作文教学教师一定要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提倡师生,生生合作,提倡学生自由发展。努力给他们开拓创造学习的空间。激发他们强烈的自主追求和创作的冲动,最终达到自能作文的目标。惟有这样,学生才能写得兴奋不已,文思泉涌。

3、树立人人都是创作人的观念

传统的作文教学把“创设”看得很神秘,认为创作只是些搞文学的人或作

家才能做的事。但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角度看,我认为学生在习作训练中,只要写出新颖独特的见解、观点、主张、设想,以及个性化的段落,句子甚至词语,都属于创作范畴。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把学生看作是一个个独立的人,有潜力的人,有创造的人,终究发展的人。为此,我们要积极 地引导,热情的扶植,努力创设民主,创新的氛围。面向 全体,培养学生写作的悟性,灵性,激发其创造力。鼓励学生真情实感,说真话,说实话,说心理话。鼓励想象和幻想,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大力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冲破传统观念,挖掘作文潜能,引爆思维大堤,创设新的情境写作,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关注生存状态,关注人类 的未来命运都应该成为写作的题材。一切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热点焦点话题都不应该有所顾忘,有所回避。何不让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展示探索,宣泄率真,挥洒感情,反刍历史,憧憬未来。鼓励学生以我之笔抒我心,写出真正具有个性的作文。以此作为培养创新能力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创新教学的开放性 篇3

关键词:数控实践 开放性 创新意识

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企业的不断创新进步靠什么?靠的是人才的不断创新进步。随着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中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职业教育又迎来了第二个春天,但我们职业教育也要有紧迫感,必须跟上时代的节奏,以学生就业为导向,让学生在社会得到承认,我们教育工作者有义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过硬的技能是学生今后赖以生存的基础。实践教学是职业学校生命线、立足点,2008年开始江苏对口单招又将技能成绩列到高考成绩里,且占有300较大分值。然而,一些人对于传统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扼杀认识不足,几年不变的教学模式:课题、图纸、工量具、工艺路线、编程模式、教科书般的实习小结等等,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得不到任何发展的空间,更加不要谈什么创新了。其次,不同的实习批次的同学实习流程是一样,程序是一样,实习指导老师多年一直重复不变的指导内容,没什么新鲜感,很容易产生厌烦心态。作为从事实践教学的专职老师无论是从学校,还是从学生和自己角度出发,有责任、有义务改革传统实习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列入到教学改革中来。笔者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把实习分成三个阶段:“早期方法开放;中期图纸开放;后期课题开放”。

一、方法开放

如果能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一个问题,那就是方法开放。传统的实践教学每次上机后,学生选择好图纸后,老师请同学思考,集中点评,推荐加工路线。绝大多数的同学都按照老师推荐的加工路线进行加工,学生得不到自由发挥。久而久之,学生学习数控的兴趣就会削减。人生在成长中,摔几个跟头也许会更好的成长,经验往往是在失败后明白,但却难以忘记。假使,同学自由选择加工路线。其加工路线不合理,完成加工过程中,学生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起到一种锻炼。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或经过老师指导帮助,完成加工,对学生知识的总结、升华,都是一种帮助;选择合适的学生,能独立完成加工的、成功的喜悦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在以后的实习过程有选择性的挑战自己,追求最短路线和最短时间,从而激发自己的潜能,培养自己创新意识。方法开放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图纸开放

当实践到一定程度后,我们可以将上机操作图纸不确定,任同学自己去选择。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传授一个知识点后安排同学上机床实践时,老师选择图纸类型,同学们可以自由选择图形难易,或自己设计图形,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合理选择刀具,安排加工路线,进行加工,以学生为主体安排实习内容。其次,同学可以根据自己具体情况选择实践内容,因人而异,可以激发学生上机实习的热情,从而实现分层教学,每个同学都有发展,都有进步。

三、课题开放

数控实践经过一段时间,学生的差异就会显示出来。让每个同学都得到发展是职业教育办学宗旨,而传统的实习教学是老师根据绝大多数学生情况合理选择进度。接受能力较强的同学就认为课题太简单,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而接受能力薄弱点的同学就觉太难,畏难而失去学习的兴趣,长久下去,数控对他来说就跟天书差不多。传统教学虽然可以照顾大多数同学,但是是以牺牲两头同学为代价的。这样的教学有失公允,无法体现教育的公平。如果没有了前领后赶同学,对中间同学也起不到更好的促进作用。如果我们将实习课题开放,两头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实习内容,成功与虚荣会刺激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有一点难度的工件,老师只要对学生合理引导,让每个同学都有成功的喜悦,不会产生今天实习是与自己无关的事情,从而老师可以更快地推进实践进度。只是这样老师要对每个学生要建立一个成长档案,掌握学生实习进度。

开放式教学研究必然离不开教学实践,离不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开放性教学可以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愉快,有利于培养和形成学生勇于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20世纪已渐渐远去了,实践教育的观念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创新不再仅仅是为未来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作准备,而是21世纪每一个公民的基本素质之一。在这种观念下,我们可以看到,创新在人类发展历史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纵观人类发展历程,实际就是科技创新不断进行的过程。在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的发明、新的技术、新的材料、新的工艺层出不穷,社会在科技的带动下飞速发展,而创新又使这个速度不断加速。毫无疑问,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当代的主旋律。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探索,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积极开展探索活动,从多角度用多种思维方法进行探索,从而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以达到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

创新教学的开放性 篇4

下面就开放性问题教学,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浅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一、多角度思考, 培养灵活的思维方式

消极思维定式, 会抑制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 鼓励学生, 让他们敢于设想, 大胆创新, 打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 注意从不同角度寻找思维方向。

例1.已知直线a, b和平面α, β, 试利用上述的四个元素并借助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构造出一个判断α∥β的真命题:______。

问题提出之后, 我发现绝大多部分学生的思维局限在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上, 答案几乎千篇一律:如果a, b⊂α, a与b相交, 且a∥α, b∥β, 那么α∥β。

这时, 我说:再想想, 还有没有其他答案, 想得越多越好!他们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 想出一系列标新立异的答案。如:

如果a⊥α且a∥b, 那么α∥β。

如果a与b异面, a∪α且a∥β, b∪β且b∥α, 那么α∥β。

如果两条相交直线a, b同时平行于α, β, 那么α∥β。

例2.已知椭圆试证明:在该椭圆位于y轴左侧的部分上找不到一点M, 使M到椭圆左准线l的距离MN是M到两个焦点F1, F2的距离的等比中项。

分析:从找不到一点M入手难以完成, 转换思路, 另辟蹊径。

设椭圆上存在符合题条件的点M (x, y) 。

因为点M位于y轴左侧, 所以-2≤x<0

由圆锥曲线的共同性质可知:MF1=a+ex, MF2=a-ex

根据已知条件:MN2=MF1·MF2有或x=-4, 这与-2≤x<0矛盾, 所以这样的点M不存在。

由上题可启发学生改写一个开放性问题:已知椭圆在该椭圆位于y轴左侧的部分上是否存在一点M到椭圆左准线l的距离MN是M到两个焦点F1, F2的距离的等比中项。

并由学生自己改写出答案, 探索出解此类题的规律。

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探索, 不仅锻炼了思维的灵活性, 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善于提出挑战性问题, 培养广阔的思维空间

只有经常大胆地提出问题, 才能有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说,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在开放性问题的教学中, 教师不但善于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而且也要鼓励学生提出深层次的问题, 培养广阔的思维空间。

例3.C是线段AB上的一点, 在AB同侧分别以AC和BC为边, 作等边三角形ADC和等边三角形CEB, 连接AE和BD, 相交于点P, 当C在AB上移动时, 求交点P的轨迹。

分析:这是一道常规的轨迹问题, 以AB所在直线为x轴, AB中垂线为y轴, 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设AB=2, D、E在x轴上方, 可得P点的轨迹方程:

此题在解法和结果上并没有独特之处, 现在如果改变问题条件, 即对条件开放, 可按两种方式来进行:

(1) 等边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2) 等边三角形→正方形, 正五边形

(解法留给学生自己照例3方法去求解)

这样做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激发学生的直觉欲望, 培养敏锐的洞察力

爱因斯坦认为, 科学的道路先是直觉, 而不是逻辑的, 数学的直觉思维是人脑对数学对象及其结构规律的敏锐想象和迅速判断, 把经验因素同问题的实质直接联系起来, 体现了敏锐的洞察力。

例4.如图平行六面体ABCD-A1B1C1D1, 底面是菱形, ∠C1CB=∠C1CD=∠BCD=60°

(1) 求证:C1C⊥BD

(2) 当的值为多少时, 使A1C⊥C1BD?请给出证明。

分析:现在看 (2) 是一条件开放题, 直觉猜想出再去推证, 这样就不困难了。或类比BD⊥A1C的条件:底面ABCD是菱形而猜想出四边形BB1CC1为菱形, 是否也有BC1⊥A1C这一条件, 然后再进行证明。此题解法中直觉猜想占很大分量, 体现了敏锐的洞察力。

四、运用类比和联想, 培养丰富独特的想象力

类比是创造的“模仿”, 联想是“由此及彼”的思维跳跃, 客观事物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作为客观事物的量的数学, 其概念、命题、图象、图形之间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在开放性问题的教学中, 引导学生将所求的问题与熟知的信息相类比, 进行多方位联想, 由旧知识发现新知识,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5.已知圆台的两底半径分别为R, r (R>r) , 作平行于底面的截面, 若截面将圆台的侧面二等分, 则截面半径为类比上述结论, 若截面将圆台的体积二等分, 则截面半径为。

分析:运用类比, 联想。

值得注意的是, 不但结论可以类比, 而且推导的方法也可以用类比。

截面将圆台的侧面二等分时, 设截面半径为x, 如图, 则有:

截面将圆台的体积二等分时, 设截面半径为y, 如图, 则有:

给学生插上类比和联想的翅膀, 在数学的王国里遨游, 他们不仅能学到知识, 而且能感受到乐趣。

开放式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5

课堂教学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创新学习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学过程。

开课时,师生可以共同确定新课学习和训练的重点、难点,明确学习方向,教师经过疏导和归纳,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自学目标。同时,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如教师以真挚饱满的情感投入教学,注重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语言的情感化,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游戏、录像和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以形成强烈的达标意向,学生便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愉快气氛中进行着学习活动。

学习探究中,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播者过渡到教学活动的指导者,进而成为学生活动的鼓励者。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讨论、集体交流中,不在于寻求什么结论,而在于展示“我是怎样寻找这个结论”的过程,展示思维过程,探索过程的独特性、层次性和创造性,表现出超越自我、超越别人的一种潜意识和能力,体现出一定的独特方法,呈现出自主性的发展趋势,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对学习过程出现差错的学生,以宽容、谅解、和蔼的态度对待,允许再“想一想”,即使是重复别人的正确答案,也给以肯定,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知识内化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所掌握的知识特征进行再造想象或创造想象,学生针对综合性的训练,通过知识的迁移,掌握和理解新知识,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表达知识系统,教师根据知识之间的综合联系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拓宽他们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

二、问题情境设计“开放”,放手让学生“动、做”

真知源于实践,灌进去的知识学问是没有多大用处的,真正可靠的学问都是从自身修得来的,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好问、敢想的特点,多设计动手操作内容、开放题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动手操作  新教材中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实验操作的机会,教学中不能用教师的演示来代替,如自然教学中,学习“加快溶解”这一节课时,教师要求学生做“溶解方糖”的实验,通过分组活动,有的组加水搅拌;有的.组加水、加热、搅拌;有的组碾碎、加水、加热搅拌;有的组碾碎、加水、搅拌;有的组碾碎、加水、加热。方法各异,讨论热烈,最后得出一种最快溶解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做,让学生手、脑、口多种感官参与,学生得到了主动的发展。

2.开放题探究  开放题,是激发学生创新欲望的极好材料,开放题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所给出的问题情境,易激起学生的强烈兴趣,个个跃跃欲试。

创新教学的开放性 篇6

关键词:开放性问题;数学教学;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主体创造能力的源泉,是人类一切思维活动中最高层次的思维。数学作为思维的体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的数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具有不同的影响。本文就开放性问题教学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作一些探讨。

对开放性问题教学与创新思维的理解

关于创新思维的含义有多种表述,但都反映了相同的创新思维本质。创新思维是人类创造力的核心和思维的最高级形式,是人类思维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和最富有成果的一种思维形式。创新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一般认为,人们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切对创新成果起作用的思维活动,均可视为广义的创新思维;狭义的创新思维则是指人们在创新活动中直接形成创新成果的思维活动,诸如灵感、直觉、顿悟等非逻辑思维形式。与传统的思维相比,创新思维是一个具有诸多因素特点的思维过程,一般来说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新颖性。创新思维的新颖性通常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首先,它是一种突破常规思维、惯性思维的旧程序和旧思路,采取新程序和新思路的超常性思维;其次,它是突破过去已知的、现成的思路和形式,善于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用新思路、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思维。二是灵活性和独特性。这是从创新思维的思维过程角度分析的。灵活性是指在思维活动中对各种思维方式和方法的灵活运用和灵活转移;独特性是指思维过程中的独立思考和对思维方式及方法的独立运用。三是对应性和综合性。这是从思维方法层面进行概括的。对应性是指思维方法为思维目的服务,不照搬所谓的“万能方法”,能够从思维对象的特点中找到适合思维目的的思维方法;综合性则是不同层面和不同类型的思维方法的综合运用,从这个角度来看,“创造就是综合”的命题是正确的。

对于“开放性问题”的定义,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按照国外的资料,开放性问题常指结构不严谨,没有唯一正确的解释或简单的答案的问题。于是,有人就把开放性问题的特征归结为无条理、不完整、不连贯、模棱两可的观点,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多种资源与探究模式。开放性问题教学不是一种新兴的学校教学模式,而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教学理念。它强调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将向学生传授知识改为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将以往由教师给出答案改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究得出答案,将思考的过程还给学生,使学生在自己的探究过程中增长知识、掌握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并从学习中获得乐趣,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开放性问题进行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不仅是由数学的学科特点决定的,也取决于开放性问题教学的特征。这种教学方法具有条件的不确定性、知识的综合性、结论的多样性、解答的层次性、情境的真实性等特征。

条件的不确定性是指解题的条件比较模糊、不具有唯一性,给解题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使答案呈现出多样性。

知识的综合性主要是指条件或结论的开放。只给出一定的情境与要求,其条件与解题策略及结论都要求学生在情境中自己进行设定和寻找。由于学生思考角度与经验背景不同,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解题策略,得到不同的结论。

结论的多样性是指在解答开放性数学问题时,可以得到多个并列的答案,能够充分展现和考验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解答的层次性则是指由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性引发解答的差异性。根据开放性问题教学理念设计出的数学题能够保证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学生都有机会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解决问题,使每个学生的创新思维都能够得到培养和提高。

情境的真实性主要是指在开放性问题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围绕诸如生态问题、能源问题、市场经济问题和最优化问题等进行思考。

运用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俄国数学家、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数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数学要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就必须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换句话说,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传统数学教学模式按照“教师讲——学生听——做练习——巩固”的步骤进行操作,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某种数学方法,然后运用该方法解决相应的问题。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处在一种“接受—运用”的地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没有多大意义。开放性问题数学教学则是让学生在问题的“引诱”下,自己采取相应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实行开放性问题的教学。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认为应在以下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设计开放性问题,通过引导学生读、思、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传统意义上的读书,只是对知识的吸收或模仿,不带有任何创新成分。在数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读书,强调以思考作为基础,通过思考达到对知识精髓的掌握和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思考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它由问题和质疑两方面构成。问题是思考的起点,质疑是创新思维的起点。正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说:“创造性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我国古代学者朱熹也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创造性思维的“启发剂”,它能激发人们的认识冲突,使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启他们的创新性思维。数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中具有独特和重要的地位,教师要恰当、科学地引导学生进行读、思、疑。比如,笔者在讲授“抛物线”知识点时,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然后设计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画出“在同一个平面内,到定点和定直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正确画出抛物线图像,少数学生画成了直线。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按照给定的条件,把抛物线画成直线”是否有道理。在这个问题的指引下,学生经过思考终于发现,把抛物线画成直线的原因是将定点画在了定直线上。然后,由此进一步引导得出准确的抛物线定义。这样利用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在读、思、疑过程中发现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通过聚合和发散的思维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聚合思维是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唯一正确答案或最佳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是一种有条理、有方向、有范围的收敛性思维,主要包括演绎思维和归纳思维两种方法。发散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角度和思路分析与探求不同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两个基本成分,只有正确处理好两者的相互关系,使其互补,才能使创新思维得到发展。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也是学习数学的两大重要思维。数学具有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的双重特点,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以前,教师只强调对学生聚合思维的发展和训练,往往忽略了对发散思维的培养。以牺牲发散思维为代价片面地发展聚合思维,会制约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前提下,通过聚合思维的形式推演出唯一答案,体现数学的严谨性;又要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方式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打破常规、大胆猜想、质疑问难、寻求变异,使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情境设计和归纳类比推动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前苏联心理学家普捷洛夫曾经说过:“创造想象的最大创造,永远是产生于情感之中。”号称“法国牛顿”的数学家拉普拉斯也说过:“在数学中发现真理的主要工具也是归纳和类比”。由此可见,数学教学中为学生设计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归纳和类比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依据两个数学对象间已经知道的相似性,把一个已知数学对象的特征迁移到另一个数学对象上去,从而获得另一个数学对象的知识的推理方法叫类比法。类比法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思维方法。如在复数除法的运算法则推导过程中,教材上没有直接的类比对象,于是我提出了如下问题启发学生进行联想:(1)复数的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故(a+bi)/(c+di)应该是一个复数;(2)求出它的实部和虚部的关键是把分母c+di转化为实数,即分母实数化。接着继续提问:“分母实数化的提法,与以前学过的什么运算相类似?”学生很自然地想到了无理式运算中的分母有理化,从而由分母有理化的运算方法类比出复数除法的法则。由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对分母有理化的认识比较深刻,由此类比出复数除法的法则后,学生在实际运算中不会生搬硬套公式,而是由分母有理化想到把除式中的分母实数化。由此可见,通过这些情境的设计和类比,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培养。

运用开放性问题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要求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实行开放性问题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提高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果不依照一定的要求执行,就可能无法收到预期效果,甚至会给教学带来消极影响。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中认识到,要想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通过运用开放性问题教学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就应按照以下要求进行:

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一方面,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的数学基础、思维能力、学习兴趣等特点设计问题、点拨问题、分析问题,既不能把开放性问题的数学教学要求定得太高,导致学生达不到要求,失去学习兴趣,也不能定得太低,让学生感受不到挑战性,仅在同一思维水平上进行重复,无法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另一方面,在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还要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因材施教。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数学学习水平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实行开放性数学教学,就是要正视这种差异,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发挥自己才华的空间。

充分诱发学生的灵感和思维的发散性灵感、直觉、顿悟等非逻辑思维形式是创新思维的主要形式。发散性思维与直觉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主要凭借个人的直觉和洞察对事物和现象作出推断。灵感的发生、思维的发散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数学教学中应采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等方法实行开放性问题教学,充分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鼓励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促使学生直接越过逻辑推理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发展学生的非逻辑思维,从而发展创新思维。如在讲解“f(x)是定义域为R的偶函数,又是最小周期为π的周期函数,而且在f(x)在(0, )上是增函数,试写出f(x)的解析式”。为了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笔者先画出f(x)=|sinx|的图像,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由图像展开联想。一些学生从满足三个性质的图像出发,写出了几个用分段函数表示的符合题意的函数。通过这样诱发学生放开思路、充分想象、巧用直观的方式,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利治.数学方法论和数学教学改革[J].中学数学,1984,(5).

[2]艾素梅.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数学教学[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3).

[3]任升录,张远增.对数学开放性问题的认识及其教学尝试[J].数学教学,2000,(6).

作者简介:

周庆志(1967—),男,广西钦州商贸学校教师,主要从事数学教学与研究。

(本文责任编辑:郝茵)

创新教学的开放性 篇7

一、作用

由于开放性的实验教学系学生于课余时间内自主的选择其实验内容, 并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 并经教师的审阅通过, 再独立开展的探研性学习。依据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架构以及个性差异, 能够设置验证性与探究性并存的实验项目, 其实验内容则包括基本的操作技能以及新知识和新方法与新技术等研究。同常规进行集中式的实验教学相比, 本文开放性的实验教学更加能够体现出以学生为本, 并因材施教, 通过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以及有针对性的开展, 使教学活动中的学生突出主体意识, 并发散其活跃的思维, 将学习从被动变呈主动, 将学习目标以及任务更加的明确。而学生于实验研究中所经历过的失败及挫折, 同样也是培育其创新精神以及意志品质的重要过程。其中开放性的实践教学不仅激发出学生内在的一种学习动力以及创新欲望, 还能够强化其专业技能的训练, 并对学生智力进行, 特别在对其全面进行综合的素质教育同时, 着重培养其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 并且促进其个性的发展, 系挖掘学生其优势潜能, 并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培养最有效的途径。

二、探索模式, 挖掘潜能

由于开放性的实验室系实施开放性的实践教学最重要的课堂, 而我们依托的基础实验室以及专业实验室针对学生也进行全面开放, 从而充分的利用了现有的资源, 并积极探索其开放性实验的实践教学, 做到以科研来促进教学, 以教学来促进科研的一种双促进活动, 并带动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经过多种形式, 多种门类教学活动的开展, 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 并给予良好氛围的营造。最终初步建成了以医学生做为主体, 以教师做为主导, 应用探究性的学习模式为其主要的手段, 从多层次与多元化, 并且循序渐进的对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进行的开放性的实践教学, 最终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1、实验项目设计性的分层次开设, 需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其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 自大一至大三年级, 将其分层次的开设设计性的实验项目, 从而为学生其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与途径打下基础, 并激发学生进行创新, 并求变的欲望, 最终养成其探究学习以及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2、兴趣小组的建立。充分参与到教师的实验教学以及科研实验的操作前准备, 和强化学生在实践时其基本技能的相关训练, 并培育学生的独特创新意识。多数学生于教师指导之下能够开展好实验的准备工作, 并完成其预试实验, 从而提高其学习的兴趣。与此同时, 还能够针对该次实验的准备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 以及教师创设出有利于进行探究性学习重要问题, 给予讨论。

三、综上所述, 开放性的实验教学, 能够加大实验室其开放力度, 并为学生提供以更多的参与机会, 以及实践技能的训练机会, 发挥能动性学习的环境以及途径, 特别在利用了网络教学的资源与现代化管理的技术, 从而构建出适合学生进行探究型学习研究所学知识的实验式教学平台, 最终促进高素质与创新型的医学人才的养成。

参考文献

[1]金齐力、孙俊杰、刘勇等:《〈实验核医学〉实验教学改革》,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 (10) 1059-1060, 1062。

[2]袁聿军:《构建中学生物学教学的开放性实验教学体系》, 《生物学教学》, 2010, 35 (7) 8-12。

[3]俞建军、倪勇:《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机械职业教育》, 2011 (10) 29-30, 36。

[4]郭淑艳、张文娓、陈忠新等:《中药药剂学开放性实验体会》, 《黑龙江医药》, 2010, 23 (3) 399-400。

创新教学的开放性 篇8

关键词:地理教学,开放性问题,创新思维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一书中有这样的表述:“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 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特别是要“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已是当今教育者的共识。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我们认为设计开放性问题, 利用开放性问题,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所谓开放性问题, 就是“首先能够创设一个引起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并结合自己所具有的知识、技能、生活经验、思维能力, 去分析条件和创设新的条件, 运用各种不同的解题策略去探究, 从而得出各种合理答案的问题。”[2]一般具有答案不唯一或者不固定、条件不完备或者条件多余、多种解答途径或解答方法等特点。

一、根据教材知识设计矛盾情境, 激发学生主动思维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问题情境, 促使学生质疑问难。布鲁姆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 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 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在地理教学中, 我们在帮助学生学习了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地理原理、规律后, 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启发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和原理指导今后的学习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 在教学“大气成分”时, 设计这样的问题:首先提供一段事实资料:“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 已导致大气成分比例变化。例如, 人类活动对煤、石油等矿物的燃烧, 排放出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 使大气中的氟氯烃质量不断增加。”然后向学生提问, 针对以上事实资料, 你认为大气成分改变会对人类生活造成哪些影响?你有何有效措施改变这种现状?这样的问题使课堂教学变成了真实生活中问题解决的实验室, 在教学中教师把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 并帮助他们利用地理知识探究重要的社会问题, 会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此类问题还可以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工业生产与环境污染、农业生产与水土流失等进行设计。

二、围绕一个知识点进行多角度问题设计

这样的设计不但可以强化知识点记忆和理解, 更重要的是可以设计开放型的问题, 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比如, 在教学“恒星日与太阳日”时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1) 如果地球不是自西向东而是反方向自转, 地球上可能有哪些自然现象产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能会得出诸如日月星辰将会西升东落;风向、洋流将发生变化;气候、植被、自然景观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等。 (2) 如果说地球反向公转, 其他一切条件不变, 则恒星日与太阳日的长度如何?这样围绕一个知识点从不同角度设计问题, 相对于传统正常思维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 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设计条件开放或答案开放性问题

这类问题要求学生探寻所给答案成立所具备的条件, 但满足答案条件往往不唯一或者根据条件探索相应答案, 但是答案常常不是唯一, 呈现多样性。比如, 在教学“矿产资源”时, 向学生提出地球上的煤、石油、金属等矿产资源总会有一天开采殆尽, 人类是否会产生资源危机?到那时我们人类将会怎么办?这样问题不但会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更会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秘。极大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说不定学生今天大胆想象就是明天的现实。

四、设置解答途径和方法开放型的问题

“对于同一问题, 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就有不同的认识, 由此就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案, 即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通常所说的一题多解正是由于这种思维起点的选择不同、角度不同所出现的必然结果, 这种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的思考, 从不同方向寻求多样答案的思维方式就是发散思维。”[3]这类问题利用地图可以设计好多个。比如, 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可以根据经线和纬线同时确定两个方向东西和南北, 也可以根据纬线和经线其中任意一条先确定一个方向, 再推出其他方向, 还可以根据经纬度间接推算方向。又如, 教学“交通运输业”可以设计某学生从定西去杭州旅游, 如何选择旅游线路。可以根据不同标准设计不同题目, 可以选用如何节省时间、花费的多少、途径旅游景点、途经的城市等标准设计不同的线路。不同的角度就有不同的结论,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五、设计跨学科的开放性问题, 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

地理学科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与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文学、政治等学科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另外, 解决生活中一个实际问题并不是单靠一门学科所学到的知识就能解决的, 往往考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地理学科固有的学科特点, 为我们设计综合性跨学科问题提供了广阔的视阈, 也为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提供了便利条件。如, 在教学“中东”一课后, 可以设计“中东地区为什么多战争?”针对此题目, 学生可以从地理位置、石油资源、水资源、文化差异、民族矛盾等方面进行解答。这样的题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军事等知识, 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训练了学生综合思维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全面认识事物的观念。

六、联系社会热点和高科技设计开放型问题, 有助于学生了解科技发展动向, 掌握学术前沿信息,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如, 2000年全国高考试卷第38题, 通过“长江源区环境恶化示意图, 试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概述长江源区环境恶化的原因, 并提出防治的建议。”这一试题, 不仅关注环境问题, 对人们已有的行为方式及其结果进行反思, 并与西部大开发的环境保护相呼应, 与当时时代背景紧密结合,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它要求考生不仅要具备较深厚的知识底蕴以及严密的逻辑思维和论述能力, 还需要较强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是一道含有创新元素检测学生创新能力的优秀试题。近年来高考命题更是注重了学生创新能力考量。所以, 在地理教学中设置开放性问题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也是学生高考的需要。

总之, 在地理教学中, 设计开放性问题, 设置开放型题目, 能使学生变课堂被动为主动,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够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使学生真正学习到受用终身的地理知识, 适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0.

[2]张立峰.地理教学中开放性问题的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2) .

创新教学的开放性 篇9

一、工科类院校本科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 多为验证性实验, 缺少综合性实验。

现行的电子信息类的工科课程中设置的实践类环节有基础实验 (理论课的验证性实验) 、专业基础实验 (结合理论课单独的验证和设计实验) 、专业实验 (实践) 和集中实践环节。这几类实验缺乏有机的联系, 而且基础实验主要是对理论的验证, 缺乏综合性实验, 缺乏创新性的实验内容, 要求相对较低;专业基础实验虽然设置有综合性实验, 但相对来说也是以验证实验为主。而验证性实验是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实验内容, 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制约着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

2. 缺少设计实验, 创新能力不足。

专业实验受实验的设计和时间的限制, 对学生的吸引力也不够[5,6,7,8]。学生只是按照指导书的内容与步骤演示一遍即可, 程式化严重, 学生缺少兴趣和积极性。

实验现状见表1。

由于存在这些问题, 学生们不重视实验, 将这些实验视为可有可无的环节, 上课时积极性不高, 学习热情较低, 主动性差, 不能达到实验的目的, 更无法提到创新能力培养上来。

二、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探索

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和改革, 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们在完成正常教学、科研任务的前提下, 开设了开放实验, 利用现有师资力量、仪器设备、实验室等资源, 构建专用开放式实验室, 向学生和教师开放, 为学生和教师科技创新、科研和学生竞赛等活动提供培训条件及活动场所。

1. 改变实验教学模式。

每年指导教师在大学三年级的第一学期申请开放实验, 提交申请报告。经审批通过, 提供设备和场地。有意愿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 自愿报名。然后, 教师根据学生能力挑选出10人左右, 对他们进行基础的数字和模拟电路的设计制作、单片机应用和嵌入式设计等技能的培训指导和实验练习。然后在这些学生中挑选出理论知识较好、能吃苦、肯钻研的学生, 以团队的形式分组。指导教师根据科研、应用技术和现代科学发展的需求并结合电子竞赛和课程设计的题目拟出一些实验课题, 供学生选择, 也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拟题目。

2. 增加设计性试验, 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在实验中, 学生自主查阅大量相关题目的资料, 确定最终综合设计性实验的题目, 并写出详细的实施方案, 与老师交流、探讨, 并进行摸索性的实验, 研究、设计、试验、修改, 完善实验内容。综合相关知识, 择优选择设计方案, 反复试验、修改, 分析数据结果, 不断循环往复, 论证方案切实可行, 经老师批准同意, 进行制作、测试和调试, 完成一个项目或课题的研发过程。这样学生从最初的选题到制作完成, 经历了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制作、测试和调试等整个过程, 培养了对学生创新能力至关重要的观察能力、信息检索能力、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 创新能力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开放实验为学生打造一个独立思考、综合分析的实验平台, 使学生积累了研发和制作过程宝贵的实践经验, 同时通过开放实验, 高年级的学生在实验室进行较高层次的项目, 对新进入实验室的学生有着一定的影响, 而且形成了传、帮、带的风气, 使低年级的学生学习热情提高。

在开放实验室管理上, 采取老师和学生共同负责制。实验老师和学生都排班, 每天由一名实验老师和几名学生共同负责实验室的安全和卫生。考虑到低年级学生课程比较多, 学生值班主要安排高年级的熟悉实验室情况并有责任心的学生。对设备的管理, 要求仪器设备摆放整齐, 随取随用, 用后归位, 个别贵重仪器设备有专人负责并指导使用, 不用时收好。一星期对仪器仪表和设备做到及时清点、整理和归位。所用器件也及时整理, 摆放好。实验室全天开放, 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验技能练习和项目的研究, 提高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3. 实验教学的拓展与成果。

每年全国大学生可以参加的大大小小的电子设计竞赛有很多, 大到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和各省市高校或企业联办的电子设计赛事, 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德州仪器 (TI) 杯模拟及模数混合电路应用设计竞赛、“博创杯”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设计大赛、全国机器人大赛和各类单片机大赛等。通过开放实验, 选拔出来经过培训和实践的学生参加比赛。在比赛过程中反映出培训过的队员无论是知识、技能、能力的发挥还是密切合作、协调和配合的能力都很强。考虑到培训的学生较多, 应当给每个学生锻炼的机会, 在比赛报名时, 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及学生的意愿, 决定参赛的选手, 这样在选拔出来的学生中, 大家都很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比赛中。

在开放实验的整个实施过程中, 选拔的学生因为参加了开发实验的初步培训, 即便是后来被淘汰, 他们在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动手能力等方面也得到了较大提高。而最终留下来的学生, 通过项目或课题的完成和各种竞赛的参加, 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也培养了他们团结合作的团队协作精神, 同时提高了他们在找工作时的竞争优势。因此, 我们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既注重了尖子, 又注重了普及;做到在学生广泛参与的前提下进行优秀学生的选拔, 通过优秀学生的选拔调动普通学生的积极参与, 提高了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经过多年的实践, 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逐渐摸索出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多年来, 学生在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多名学生先后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同时, 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也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三、结语

依托开放实验教学, 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推进作用, 并有着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 也使我们能够科学地利用实验室资源, 发挥实验室的综合优势, 使实验室建设与管理适应创新体制要求。实验管理人员和教师应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实践, 使开放实验室教学在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激发他们的研究热情, 拓宽他们的知识面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于兵川, 吴洪特.实验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2) .

[2]章新友.关于高校创新性实验教学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5, (6) .

开放性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篇10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已成为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迫切需要,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知识、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的优秀人才,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开放性实验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

开放性实验教学,是通过开放实验教学方法、开放实验教学时间、开放实验教学内容,开放实验管理手段、改变实验评价机制等方式,引导学生灵活掌握专业知识,运用网络和计算机软件等先进手段进行科学实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大学生走向社会迅速适应工作岗位提供了重要途径。然而,现实的实验教学中却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急待解决。

1 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实验教学现状

1.1 实验教学的内容统一,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创新积极性

在目前实验教学中,学生按老师规定好的统一的内容、相同的要求进行模式化的实验,实验结束后学习就终止了,一些动手能力强、有新的想法的同学无法进行进一步的尝试和探索。有独特想法的同学不能把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在实验室完成,因为那不是老师布置的内容,学生对实验内容也没有选择权。学生在模式教学下索然无味,个性发展又无法体现,创新积极性被刻板的模式扼杀。

1.2 验证性实验教学禁锢了学生创新思维

目前实验课教学,不是让学生们围绕一个主体课题设置不同任务和方法的实验课程,而是把实验课程直接程式化,千篇一律。实验内容、实验材料实验设备及实验细节,都由教师统一规定,学生只能被动实验,按要求机械操作按部就班完成任务就行。全体学生做着一模一样的机械化的操作,从动手就知道结果的验证性实验。整个实验过程的每一个细节教师都预先设计好了,一切问题教师都已解决,学生不需主动思维和创新,学生也因此失去了独立思考、自主设计的空间,禁锢了学生深入探索的脚步。

1.3 实验室内统一实验课题脱离实际,学生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勇气

现实中实验教学不能与企业应用相结合,学科发展的新动向、新方法、新技术、新成果不能被知晓和吸收到实验教学中,实验仪器设备不能及时更新,实验室不对外开放,统一的实验时间、统一的实验课时数让全部学生的整齐划一,忽略个体差异,学生为了完成任务,保持全体一致,急于赶时间赶任务而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因实验时间、实验进度等问题而放弃分析与探求;学校及教师也不接触来源于生产一线的实验课题,使学生极少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和方法,缺乏实际锻炼,长期下来学生对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茫然失措,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缺失。

1.4 实验室管理手段封闭,没有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相结合,制约了实验室资源利用最大化

实验仪器设备、幻灯、录像等音像设备分离管理,不能综合利用资源,使教学资源造成隐性浪费。实验教学中,精密昂贵的实验仪器占用了大量的资金,但学生每学期仅在屈指可数的固定的几节实验课中使用,实验课结束后,学生就不能再进入实验室做实验,一边是学生有新的创意无法进行尝试,一边是实验仪器设备闲置不能使用,一定程度上既造成了资源浪费,也遏制了学生创新的欲望。另外,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时间、操作规程、结构图形等信息不公开,造成学生不能及时方便地使用仪器设备。

1.5 教师仅仅重视实验结果的评价让学生形成应付实验的心态

不重视实验过程,只注重实验结果的教学导向,使学生不再独立分析问题,不再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只为实验而实验,机械的模仿使学生失去了探索的喜悦,也就失去了创新的灵感。

2 开展开放性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放性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开放性实验教学,推进高职高专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创新的热情,给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一个较大的实践空间和发展平台。我们采取开放性实验教学,在尊重学生个性、营造创新氛围,鼓励学生动手创新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做实验时有明确的任务目标,从实验现象变化、实验数据的变化中找出科学规律,发现新的科学信息,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的基础上,也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综合应用创新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2.1 开放实验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内容定期向学生公开一些实验项目,由学生选择,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法和实验过程。对于实验中遇到的新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改变过去内容统一、过程相同、结论一致的僵化做法。老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的设计、实验装置的安装与调试、完成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实验室提供相应的实验条件和技术支持,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达自己,超越自我的空间和平台。让学生通过一个实验,可以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我们在电子实验教学中,向学生公布了利用气敏传感器和电压比较器制作报警器的实验课题后,同学们提出了同样原理的多种报警器实验方案:用于酒驾检测的酒精检测报警器、用于一氧化碳检测报警器、用于家庭的天然气检测报警器、用于酒店防火的消防烟雾报警器等等。老师指导学生分别设计了烟雾报警器、酒精报警器、煤气报警器、天然气报警器等实验课题。学生们对于自已亲自设计的方案,实验热情和积极性非常高,学习主动性也很强。对于不同方案的实验,同学们也好奇地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2.2 尊重学生差异,开放实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鼓励同学自己拟定实验课题,选定实验课题后他们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在网上搜集信息,对实验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资金预算,然后向老师和同学们进行项目介绍,最后大家选出几个项目进行实施。通过这样实验教学方法,使学生创新的火花在实验室进行尝试,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

2.3 改变实验方式和实验管理手段,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指导学生成立了电器维修小组,老师带领维修小组同学,进行修旧利废,对于废旧仪器设备,维修利用。对于不能运转的设备,更换上备用元器件使其恢复;对于没有备件的设备,利用旧设备零部件拼装,组装成可应用于教学的实验仪器。共修理好12台多功能学习机,18台示波器,300多块实验板,和其它一些仪器设备,为学校修出了一个电子实验室。通过这项活动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理论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用着自己亲手修理好的仪器设备做实验,同学们很自豪,在以后的学习和实验中,学生理解能力强,接受能力快,他们课上是学习标兵,课下是帮助老师维修仪器的得力助手。对于有创新欲望的同学鼓励他们选出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在教学实践中同学制作了音乐门铃、广告宣传用的彩灯控制系统,还设计出不同的彩灯控制方案,制作了多种彩灯广告,为学校创收。另外同学们尝试运用幻灯、投影仪、计算机进行综合模拟实验,既提高了实验效率,节约实验器材,又缓解了设备紧缺的现状。通过这些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2.4 增加实验室开放实验时间,提高设备利用率

我们将实验室开放时间、可选择的实验课题及项目、实验室内的仪器设备、仪器操作说明等信息公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验进程安排,预约使用。灵活而科学的管理方式既节约了师生的时间,又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也为学生实现自己的产品设计提供了方便。

2.5 用积极评价的评价方式,鼓励同学认真学习不断创新

在实验结束评价实验情况时,对于善于思考、认真操作的同学给予积极肯定,对于发现新问题、分析新问题、并成功解决新问题的做法大力表扬。对于在实验过程中,主动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的同学,给予积极鼓励,让同学们在创新、求新的氛围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3 开放性实验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3.1 开放性实验教学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尊重学生的个人创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实验的内容、时间、方法由学生和指导老师共同商定,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学习积极性比以前有很大提高。他们找课题,制定实验方案,与老师共同拟定实验项目,他们自主设计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他们认真记录实验数据、实验现象,实验后认真整理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论,较好的完成实验任务,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

3.2 开放性实验提高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开放性实验教学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项目,学生多选择来自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实验。学生在制定实验项目过程中,从寻找实验课题到确定实验项目,从制定实验方案到写出实验操作步骤,从记录实验数据到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一系列工作中,要求学生要对整个实验项目进行计划、实施、结果分析,整个实验过程就是对学生决策能力、实验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这一探讨性的实验没有固定答案,遇到问题,学生自己找寻解决方案,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使学生在获取信息、归纳整理信息、总结处理信息能力、等方面得到了提高。培养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3 提高了学生论文撰写能力

学生在选择实验项目时,写要出实验项目论证报告,写出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写出项目实施步骤,在实验完成后要撰写实验报告。学生通过整个实验过程,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使论文撰写能力也更加出色。

综上所述,在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中,培养服务生产、管理一线急需的具有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人才是我们迫切的使命。而开放性实验教学无疑是培养这些能力的重要途径。

摘要: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文章对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革的方法,改革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开放性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开放性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方式,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正伟.加强高校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07(1).

[2]周建松.关于高职教育办学定位和办学模式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5(20).

上一篇:Linux启动下一篇:发育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