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创新能力培养

2024-05-16

初中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精选十篇)

初中数学创新能力培养 篇1

一、抓住学生心理,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适时、有梯度地提出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得桃子”。设计的问题必须高低适度,是学生渴望知道的。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其认知冲突,激发其强烈的兴趣。这样学生就会因兴趣而去学,并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教师要合理地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培养其创新能力。现在大部分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就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要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展开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他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学习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以培养创新能力。

二、改进教学方法,为创新教学提供条件。

目前,初中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传统思想的影响,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教师总是希望学校增加课时,延长教学时间;或者搞“题海战术”,以“大运动量”的练习来提高教学质量,但事与愿违。“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未能有效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数学教学不应只是一种模式:复习引进—讲授新课—练习巩固—小结作业,更不能把教学模式“八股化”,应该从实际出发,以服务于学生学习主体为本,努力实现教学形式或教学手段的创新。

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要树立有效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要把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把课堂内的教学延伸到课堂外,延伸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教学方法可以采取分散和收敛教学法、反向思维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综合教学法和打破定势教学法等。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开放型题目,由学生分散思考,寻找答案。当学生的答案出现错误时,教师可以稍加点拨,继续由学生讨论纠正;也可以采取由学生提问、讨论,最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采用归纳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使受教育者由消极的教育对象转为能动的教育主体,发挥他们在教育中的独立性、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精讲精练,巧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三、巧用数学教材中的图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都具有强烈的审美价值。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让他们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如讲“黄金分割”一节时,让学生感觉到,一个演员站在台中央位置并不是最好的,应站在舞台的黄金分割点上,这时的位置会给人一种美感,从中让学生认识到图形的美。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实物、图形或模型等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探索性教学。这既是实物的直观,也是语言的直观。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事物的具体形象。因为鲜明生动的图像、实物及语言描述,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吸引力。

四、创造教学环境,为创新教学提供空间。

去过美国考察的中国教育界人士都说,他们的学生上课时比较随便,可以站着,可以坐着;可以随便说话,可以随便进出。美国的开放式教学环境有它的好处,弊端也不少。不过,如果不适时、适度地开放一下我们的教学环境,也是“不识时务”的。教学环境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甚至可以异想天开。要想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我们必须先从开放教学环境做起。

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地尊重每一个学生,做到不体罚、不训斥、不歧视、不讽刺,营造一种积极、愉悦的课堂氛围。其次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教学全过程。传统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参与,这样教学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创造思维的形成。教师应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使之乐学、爱学,善于动手、动脑,勤于参加实践,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使他们的各种潜能得以发挥。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自信心是一个人成才中的重要因素。一位名人说过:“一个人的失败其实质是自信心的丧失。”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善于观察和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予以肯定,让他们感到“我行”、“我能”、“我是成功者”;让他们不怕失败,永远充满自信;使他们懂得,“没有自信心的人,一辈子也不可能获得成功”。

五、加强各种思维的训练,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因此教学中我们应对学生进行足够的思维训练。在教给学生一般的思维方法的同时,我们要注意寻找各种思维训练的序列,使思维训练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所以,我在教学中很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准确性、深刻性、敏捷性和批判性,也注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形象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能力。这样就避免了由于单纯传授某种解题技巧而造成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的毛病。久而久之,学生的审题能力、解题能力、运算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初中数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2

论文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初中数学,培养

创新意识是指对创新的态度,是一个人对于创新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而数学创新意识则主要表现为对数学创新的态度和认识,是在后天的环境与数学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对于学生而言,数学创新更多的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强烈愿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问题或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说这在很大程度上主要表现为一种创新意识。在2000年初(高)中数学教学标准中对数学创新意识有更为明确而具体的阐述:数学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它至少包括数学创新欲望、数学创新情感、数学创新观念。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一)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二)数学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三)数学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体现。

二、激活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初中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最初只是一种朦胧的、潜藏的、无意识的本能,它没有明确的、稳定的指向,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来激活它,可以说,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在很大程度上是数学教育的产物。它的强弱完全取决于后天所受的教育和熏陶。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有效诱发,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会得到强化,创新本能会被逐渐激活,学生的数学创新活动的行为指向也会更为鲜明、稳定,其行为目的也更加确定突出。在强烈的数学创新欲望的支配下,才会有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和坚定的创造性实践。从数学创新欲望的激活到强化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数学教育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为数学教育,应将学生创新欲望的激活作为培育创新意识的第一要义,在教学中要很好的保护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好奇心及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2000年秋季开始使用的中学数学新教材中,在必学摘要求。通过实习作业和探究性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使他们的创造潜能与禀赋得到展现,创新欲望和创新意识不断得到强化。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从“为应试而教”转变到“为创新而教”,缺乏民主,师生之间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师生不能平等进行交流,过分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权威,其结果只能是压抑学生的创新欲望,最终埋没学生的创造天性。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渴求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好胜的心理、数学中图形的美、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三、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闪现的创造的火花,稍纵即逝,如果我们教师引导保护不够,就会扼杀这种创新的动力。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做到:

(一)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教师在学生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从客观上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

(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初中数学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好奇的源泉。好奇是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

初中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3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创造性思维环境

为了更好地营造创造性思维环境,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老式教学模式。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讨论等形式,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

二、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提问的难度和高低要适度,这样提问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2.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积极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

3.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三、做好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

1.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学生早求知的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这个不正是一种创新态度吗?作为教师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可理解为学生的不遵守纪律,也可以理解为学生思维快的表现,这就要看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再作结论,以免打击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2.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会对学生后期的学习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3.要很好地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

总之,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既需要教师的指导,更需要学生自身的发展,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

浅谈初中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4

科学技术的发展, 对人们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到实际的知识固然重要, 但是学习到一种方法、培养一种学习的能力, 尤其是一种创新的能力则更重要.

创新能力一般是指发现新事物、揭示新规律、获得新成果、建立新理论、创造新方法、发现新技术、研制新产品等作出新成就或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这种能力能产生对人类有意义的新成果, 对社会作出有价值的贡献.中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体现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与方法.

一、鼓励质疑, 激发创新意识

质疑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 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课堂上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 教师都应该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这样, 就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 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三角形的定义不是由三个角组成的图形, 而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老师不急于回答, 而是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争辩, 畅所欲言, 使学生逐步掌握问题的实质, 最后老师再做以总结, 既深化了知识, 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基于问题学习, 启迪创新

“基于问题学习”是建构主义所提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由师生从自己身边所熟悉的事物和社会生活中提出问题, 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个人或小组搜集材料、提取信息、处理信息、合作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 向学生提供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联的、与社会科技、经济发展且体现时代特色的数学学习内容,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同时获得广泛的教学活动经验, 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和教师共同发展的过程.

三、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提高创新能力

直觉思维具有迅捷性、直接性、本能意识等特征.它可以让人的想象更丰富, 让人的认知结构向外无限扩展, 从而具有非同一般的独创性.爱因斯坦曾说:“我相信直觉与灵感, 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人们在创造发明等活动中可以凭直觉抓住思维的闪光点, 直接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可见, 直觉思维在创造性活动中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地位.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要有意识注重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提倡探究式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在教学中, 应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科学探究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 首次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被公认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极强的概括性和严密的逻辑性, 所以数学的学习不但需要同学们记住公式、定理以及书本上的基本知识, 更关键的是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消化.一个题型可以有很多种解法, 而类似的解法却又可能是完全不相同的问题, 所以题海战术是非常不可取的, 只有让同学们彻底理解了问题的实质, 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目标, 而探究式学习在此具有极大功效.教学中, 在教师的主导下, 应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 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 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 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以及亲身参与到问题的真实活动之中.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亲身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 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 学生才会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在新课程中, 教师要实现从知识传授者到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转换, 教师要善于营造和管理学习氛围和环境, 教师要有能力为学生提供数学学习必要的时间、空间和资源, 教师要有把数学学习与促进学生一般发展融为一体的能力.

五、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创新力度

在网络环境下, 可以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 诱发、驱动并支持学生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 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也提供机会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与调控, 从而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概念和规律的正确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5

山东省利津县利津镇第二中学:刘新书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知识经济的社会中,创新能力是人最重要的素质之一。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使初中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教学中如何依据学科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的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应着重于下面几个问题。

一、教师要更新观念,具备清晰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

“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不拘一格,大胆突破,敢于创新。(一)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树立先进的创造教育观。

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想得越丰富,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这样往往会脱离实际,走入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新颖的见解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别人是否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是否新颖,是否有独到的见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更新观念,把学生看作具有创造潜能的创造主体,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转变思想提高认识,将先进的理念和方法迁移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把与时

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尊重学生个性,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集体的创新能力。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创造型学生往往具有独特的人格特征,教师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一切想法和做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最大的潜能,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创造素质。好奇、冒险、自信是典型的创造素质,教师要理解和保护学生的这些创造性表现,使之成为稳定的心理品质。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以平等、宽容的态度,积极鼓励学生,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固有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爱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大胆的想象,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在学习中挖掘自身内在的潜力,不断提高创造力。鼓励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相互之间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集中体现。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激发创造素质,培养创新能力。

(三)教师应当提倡发现,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能力。

教师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

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随时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判断来加以解决,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会总结。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从而保障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培养总结能力,课堂教学中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放给学生,如总结一个问题总结一堂课的内容;总结一次讨论的结果;总结一次辩论的正、反意见等。每次总结,都挑选多位学生发言,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不要众口一词,随声附和。总结完后,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

二、激情引趣,发展创新能力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学生浓厚的兴趣来维持。关注人,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作为一名教师,在每一堂课的开始给学生一个乐观开朗、情绪饱满的印象,并在整堂课上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热情洋溢、生动活泼的氛围,寓教于乐,使数学课富于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发展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一)利用学生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难易适度,并且是学生急于想知道得,这样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问题,去创新。

(二)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等等,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它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现实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的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三)利用数学中的背景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教学中若仅局限于教材上所列的内容,学生很难了解一些知识的来龙去脉。长期下去,势必造成学生知识单一,视野狭窄。如方程(组)这部分教学,若能介绍一些民间趣题,如“李白买酒”问题,“百和尚吃馒头”问题,我国古代著名数学家张丘建所著«张丘建算经»记载的«百鸡问题»,这些都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从中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就不会觉得枯燥无味了。

再如,学生刚接触几何时,对“几何”这个词语相当陌生,为什么把这门学科称为几何呢?这时,教师可以适时地介绍几何这个词的来源:古时候,尼罗河流域洪水经常泛滥,良田被淹,洪水之后学要重新丈量土地,以确定边界,从而形成一门专门技术—“测地术”这就是几何的原意。学生了解了几何的含义后,知道几何源于生活实际,就不会再觉得它神秘了,或许还会对学习几何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三、教师要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健康发展

学生在思想意识和求知的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也(一)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是允许的。教师的工作重点不是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这不正是一种良好的创新态度吗?作为教师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比如:教学中常见的插嘴,可理解为学生的不遵守纪律,也可以理解为学生思维快的表现,这就要看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再作结论。

(二)多鼓励,少指责,对学生的创新行为或好的成果表示赞赏。

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中来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

(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在孩子心灵中点燃了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

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比如:对于学生敢于挑战权威、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应给予爱护和培养。

四、要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的标准。

传统的教学评价偏向以课本知识为唯一标准,往往要求十分琐碎,偏重速度和技能的熟练性,很少鼓励学生创造。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评价就要鼓励拔尖,鼓励协作下的竞争,鼓励创新。教师在传授知识、评价作业或试卷时,对有创造性的学生及时表扬,肯定他们的创造成果,使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形成一种学习风格,从而促进全体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初中数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320-01

创新意识是指对创新的态度,是一个人对于创新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而数学创新意识则主要表现为对数学创新的态度和认识,是在后天的环境与数学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对于学生而言,数学创新更多的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强烈愿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问题或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说这在很大程度上主要表现为一种创新意识。在2000年初(高)中数学教学标准中对数学创新意识有更为明确而具体的阐述:数学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它至少包括数学创新欲望、数学创新情感、数学创新观念。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一)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二)数学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三)数学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体现。

二、激活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初中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最初只是一种朦胧的、潜藏的、无意识的本能,它没有明确的、稳定的指向,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来激活它,可以说,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在很大程度上是数学教育的产物。它的强弱完全取决于后天所受的教育和熏陶。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有效诱发,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会得到强化,创新本能会被逐渐激活,学生的数学创新活动的行为指向也会更为鲜明、稳定,其行为目的也更加确定突出。在强烈的数学创新欲望的支配下,才会有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和坚定的创造性实践。从数学创新欲望的激活到强化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数学教育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为数学教育,应将学生创新欲望的激活作为培育创新意识的第一要义,在教学中要很好的保护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好奇心及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实习作业和探究性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使他们的创造潜能与禀赋得到展现,创新欲望和创新意识不断得到强化。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从“为应试而教”转变到“为创新而教”,缺乏民主,师生之间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师生不能平等进行交流,过分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权威,其结果只能是压抑学生的创新欲望,最终埋没学生的创造天性。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渴求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好胜的心理、数学中图形的美、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三、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闪现的创造的火花,稍纵即逝,如果我们教师引导保护不够,就会扼杀这种创新的动力。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做到:

1、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教师在学生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从客观上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2、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

3、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初中数学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好奇的源泉。好奇是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

初中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探究 篇7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实际的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对于数学知识的讲解是非常简单的, 把重点都放在了数学例题上, 通过对学生分析大量的数学例题, 让学生能够根据教师所讲的方法进行解答问题, 这种“照葫芦画瓢”的学习方法并没有让学生真正的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 如果学生遇到其他的问题还是想不到答案的, 因此让学生开发自己的智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讲些解题方法后应该让学生自主的思考, 进而想到多种的解答方法, 也可以让学生做一些类似但有些偏差的数学例题, 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 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例如:去冬今春, 我市部分地区遭受了罕见的旱灾, “旱灾无情人有情”。某单位给某乡中小学捐献一批饮用水和蔬菜共320件, 其中饮用水比蔬菜多80件。求饮用水和蔬菜各有多少件?

解法一:设饮用水有x件, 则蔬菜有x-80件, 依题意, 得x+ (x-80) =320

解这个方程, 得x=200, x-80=120

答:饮用水和蔬菜分别是200件和120件

解法二:设饮用水有x件, 蔬菜有y件, 依题意得x+y=320和x-y=80

解这个方程组, 得出x=200, y=120

答:饮用水和蔬菜分别是200件和120件。

根据以上初中数学的实际例题及解答, 充分的说明了在数学教学中是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对同一道题目进行解答的, 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尽量的开发自己的智力, 同时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的作用, 对每一个例题都能够很好的解答出来这样在有利于学生的长久学习, 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而且在数学教学中, 数学课本及教师给出的例题应该充分的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 让学生能够有很好的了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进而体现数学的重要性, 使得学生能够很喜欢学习熟悉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目前, 各个学校的学生经常会出现偏科的现象, 而且非常的严重也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为了很有效的使得学生能够喜欢学习数学知识, 学校就应该充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的耐心指导和学生认真的学习都是为了能够有个好成绩, 因此学校就应该将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等相关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让学生充分的融入到数学的乐趣之中。一方面, 数学的学习就是在锻炼学生的逻辑性思维, 让学生的大脑能够充分被开发。为了使学生有很好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就应该先从教学内容入手, 现在的数学课本都是一些大篇幅的理论知识, 枯燥难懂, 在对课本进行编制的时候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 将内容变得简单更容易理解, 充分的结合人们的生活实际, 同时可是将课本的字体和图片变得活泼一些, 这样的做法很容易让学生所接受。另一方面, 在数学教学中, 教书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 为一切的学习起着主导作用。这时教师就应该把学习的气氛充分的调动起来,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取一些方法, 例如:给出学生一些题目, 让学生结合成小组进行对例题的多种解答和分析;教师可以把有些数学例如通过实际的活动表达出来, 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就像是在做游戏, 同时学生也可以自由的发挥和交流自己对数学例题的看法。以上这些方法充分的体现了创新的作用, 通过让学生喜欢数学这门学科, 让学生充分的观察和理解, 进而有效地展开思维, 大胆创新认真解答问题。

三、搞好师生关系, 鼓励学生创新思想

在初中教学中, 学生的学习都是通过教师指导的,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数学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教师通过将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让学生有效地提高学习积极性, 同时开发智力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当作一名小老师, 通过课下的学习在课堂上把自己对例题的理解和分析表达出来, 大胆的进行创新这很大程度的培养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此同时教师也应该让学生拥有自信心, 在学习中应该多多鼓励学生, 不能总是批评学生要友善的进行教导。因此, 搞好师生关系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精神。

四、结论

为了使我国的数学教育能够有很大的进步, 就应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充分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进而培养学生的自己创新精神, 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成绩的提高。通过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 学校能够很好的满足教学目标, 为学生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参考文献

[1]高杰.初中数学创新教学方法简谈.《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1年8期

[2]陈建民.浅谈初中数学创新课堂的构建《学周刊B版》2011年2期

浅析初中数学课堂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能力,教师素质

我国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相较于发达国家, 一直处于弱势。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不足也体现在初中数学这一学科上。初中数学往往比物理、化学和地理枯燥乏味。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 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学生很难能真正理解和学懂数学里的书本概念和定理公式, 教师也只能进行死板教学, 一板一眼地要求学生死记、硬套公式。当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 科学创新能力和文化素养已越来越成为社会人才竞争的重要因素和支撑点, 提高国民的创新能力要从娃娃抓起, 因此在初中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初中数学教育对创新能力培养的不利因素

国家在最近几年实施了很多教育改革的方案。这些方案中不乏有提高升学率、使用新教材等措施。但是这些方案往往只是换了套皮毛而已, 里面的内容依然没变, 应试教育依然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 并且在初中数学自身特点的影响下, 使得初中数学教学不能有效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 教育依旧走陈旧思想路线

近年初中生升高中的升学率比高考升学率的上升幅度更大, 很多地方都达到了90%以上。但重点高中升学率仍然是很多初中衡量教学的指标, 而这些学校教师往往因害怕学生的数学成绩下滑, 而不肯改变“填鸭”式一板一眼的教学方式, 继续走应试教育的旧路, 因此, 学生在这种教学方法下数学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提高。

(二) 教师缺乏创新思想, 教学质量平平

生活是数学的来源, 数学的学术成就往往是由生活中的经验总结得来的。数学没有文学、历史那么具有故事性, 也没有物理、化学、地理等那么多具体例子, 数学在教学中就多样性而言是处于弱势的。很多有多年教书经验的教师, 他们认为数学本身就枯燥乏味, 对于抽象概念只能死记硬背, 因此教学中依旧采用灌输式的死板方式。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提高的很大原因就在于有很大部分教师不愿意打破旧规则, 而一味墨守成规。

二、初中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国家加大对初中数学教育的投入,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这样一来, 一些专业人才被引进, 国外的优秀先进新思想被传入, 从而改善国内初中数学教学。国家的这部分投入可以提供研究经费以便引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方法、新工具等。国家也可以降低相关产品的税收使得学校可以增加购买这些产品。对于有效提高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 除了国家的投入, 还有以下几种有利措施可供参考。

(一) 把应试教育的影响降低

现在, 除了应用卷面考试这种相对公平公正的方式来衡量学生素质外, 还没有其他有效方式。面对这种情况, 为避免各学校为提高升学率而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们需要加大宣传来积极引导。如我们可以提高录取率, 使得一两次的考试不能直接对学生的素质进行决定性判断;也可以改进考题, 把一些死板的考题转换成贴近生活实际、灵活性更强的考题。例如, 把传统卷面中通过几种运算换算来考查学生对多边形的掌握程度, 转换成脱离纸张让考生自己动手制作多边形, 这样的改变一定能够起到很大的反响和效果。

(二) 更新教学观念

每个学生学习数学都会有各自不同的数学世界, 他们在各自的数学世界里主动分析、探索着, 这些都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数学中的主体地位。一方面, 初中生思维在不成熟的情况下需要教师家长对其进行督促和指导, 让其了解学习的重要性;另一方面, 教师要因材施教, 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爱上学数学, 把学习数学当作是自己的爱好, 主动要求学习, 积极学习, 由此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我们要把“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作为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所以, 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中心主体位置, 教师和学生之间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 教师要有创新思维

中国人理想的教育模式是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 他们都有自己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想法。教师需要无时无刻地应付学生的各种问题想法。教师要想在枯燥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就要超越课本, 把数学枯燥死板的概念公式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使其变得生动活泼, 更易被学生所接受。因此, 教师可以搜寻更多的与初中数学知识相关的名人、故事、生活实例等, 令课堂生动形象, 使学生对初中数学产生兴趣, 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 增强学生自己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途径

初中生处于思想精力旺盛的青春期, 游戏和运动是他们的一大爱好。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 使课堂气氛沉闷枯燥, 使学生听课热情和效率下降, 甚至出现逆反心理, 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其实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都可以在教师的课堂上呈现, 只要它是有利于学生学习的, 是先进的、优秀的。如果学校经费充足, 可以添加一些多媒体设备等。新型的教学设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学生的课堂印象, 提高课堂效率。没有条件的学校, 不一定要用高端、高昂的技术产品, 一根绳子、一个玩具只要运用适当, 也是可以引起学生很好的反响和共鸣。

对于中学生来说, 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是影响他们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时代在进步, 教育也要进步, 不应该一成不变。构建一个和谐、轻松、有趣、高效的数学课堂是师生们所共同希望的。

参考文献

[1].屈玉霞.论儿童教育产业的发展及对策[J].山东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5) .

[2].蔡建昆.初中数学教学探微[J].教学研究, 2012 (2)

浅析初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9

数学学习对于初中生至关重要, 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数学成绩的好坏不仅影响考试升学, 也关系着初中生以后的长远发展。然而, 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学还是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本质, 教师教学以应对考试、提高考试成绩为主, 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加之目前我国中学生数量多, 初中班级容量较大, 师资力量相对不足, 大多数初中数学老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对不同学生个性的观察和指导, 导致初中生在学习数学时按部就班甚至生搬硬套, 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遇到实际问题难以下手, 这样的教育方式势必难以造就高素质人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 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 其中, 初中数学老师应当发挥最主要的作用。

二、关于培养初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策略和建议

学生是学习的第一主体, 而教师是教学工作的组织者, 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督促者。在教师的指导和传授下, 学生要学会课本上的知识并且加以运用, 在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做到亲身经历, 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对于初中数学教师来说, 掌握一门好的教学方法是进行成功教学的前提条件。所以, 为了培养中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 首先要从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入手, 再循序渐进地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 最终才能让教学过程进行地更加圆满。

1.以创新性教学为教学的第一原则

教育活动本质上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创新的过程,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督促者, 是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启发者和挖掘者, 教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教学的基础, 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至关重要。因此, 教师首先必须改传统教学为创新性教学, 以创新性教学为原则。一方面, 教师应当加深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正确理解。创新性教育并不是脱离课本和实际的空中楼阁建设, 而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以课本为基础, 别出机杼, 并且细心留意学生的特质, 善于观察和发现, 在此基础上挖掘学生创新潜力。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从课本学到的知识, 才能让他们有更加崭新的认识和发现。数学教师完全可以对教学的布局进行一定的改进, 充分的对教材之中的内容进行挖掘, 再加上其他较为先进和创新性的教学方法, 将一些能追赶上时代潮流的新知识应用其中, 引入课堂, 实行高质量的教学。这种教学不仅让学生对课本的知识有更深的了解, 更能增加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只有实际能力增加了, 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才能被点燃, 才能主动地进行创新。

2.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一堂课, 如果只是单纯地教授和听讲、传授和接受, 会显得十分无力和苍白。师生之间一旦缺少交流, 隔阂将会越来越深。教师和学生本身就是有差距的, 教师难以真正地了解自己所有的学生, 而学生也往往与老师有疏远感, 这就容易导致师生缺乏沟通, 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学生学习兴趣也得不到有效提升。这样的教学将是十分失败的, 只能机械地进行简单教学, 更不要提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 营造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与学生多多进行双边的交流, 多加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生活状况, 拉近师生距离, 以学生为中心, 善于进行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只有老师了解学生、关心学生, 学生信任老师, 师生之间建立一定的友谊, 相互尊重, 才能活跃课堂气氛。并且, 学生在放松的环境下学习更能够情绪高涨、思维敏捷, 不仅能够更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而且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也十分有利。

3.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既然要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那么创新教学方法自然是需要思考的一方面。传统的教学方法生搬硬套, 早已不再符合当今发展的潮流。教师应当及时思考研究, 结合学生学习特点, 实事求是, 运用合理教学方法, 例如“主题式”教学法就不失为一种新型教学方法。

“主题式”教学, 本质上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应以课本为基础, 讲授基本教学内容, 同时要联系实际,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问题。只有将基础性的知识学习和实际生活相联系, 才能提高教学水平。实行“主题式”教学, 学生首先必须学好基础知识, 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在此基础上开展“主题式”教学, 将理论知识实际化, 在过程中建立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能力。这种新型教学方法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总结

初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不可忽视, 既要抓基础又要学以致用,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并运用到实际中。因此, 教师要在这方面多下工夫, 激发学生热情,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龙厚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J].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4 (3) .

[2]吴义俊.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 2012 (87) .

初中数学创新能力培养 篇10

一、凸显主体地位, 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 那就是希望自己有朝一日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或探索者。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勇于打开智慧的闸门, 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探究, 充分发挥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我在实践中把握两大环节:

其一, 因材施教, 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 我坚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譬如, 在讲授“勾股定理”一课时, 先让学生任意画一个直角三角形, 并请他们逐一报出两条直角边的长度, 我就分别快捷的算出了其斜边的长度。学生顿时无比的好奇, 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这样, 依据学生好奇的特点, 以奇引趣, 从而有效挖掘了学生的潜能, 有效的促进他们发现、分析和探索“勾股定理”的奥秘。类似的创新性思维活动是学生心理活动的高级过程, 有利于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 有利于指引他们不断地探求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有利于逐步掌握数学这门学科对思维的概括性、抽象性和逻辑性有机结合的要旨。

其二, 巧设情境, 引导学生积极思索。教师只有精心创设各种情境,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好奇心, 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必要手段之一。例如, 在二次函数的教学中, 假如教师只是让学生做大量的枯燥的习题, 那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 教师不仅要有高质量的提问, 而且应善于引导和鼓励学生敢于求异、勇于创新。在一些函数类题目中往往会让我们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确定好上限和下限以后, 对于是否取到这两个端点就必须好好斟酌, 放入具体情形中判断它是否具有实际意义, 再确定能不能取到端点值, 这种先猜想后验证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方式。

二、注重师生互动, 鼓励大胆质疑

提出问题就是思维的火花, 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才能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 教师要循循善诱地鼓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 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 直至解决问题。譬如, 我在引导学生学习“二次函数定义”时, 针对个别学生的质疑:“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y=ax2+bx+c (a、b、c为常数, 且a≠0) 中为什么要强调a≠0”于是我就让他们进行讨论, 当a=0和a≠0时, 有何差异?经过大家的热烈讨论, 最后得出:当a=0, b≠0时, 函数为一次函数, 只有当a≠0时, 函数才是二次函数, 从而让学生明白了a≠0的道理。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发明千千万万, 起点在一问。”一切创新都源于疑问, 从某种意义上说, 质疑的实质就是一种不迷信书本和权威, 不受传统观念束缚, 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的思维方法。科学家的重大发明和新理论的创立都需要对已有的理论提出质疑, 诸如拉瓦锡推翻了“燃素说”, 哥白尼推翻了“地心说”, 这些都是从质疑开始的。因此, 教师只有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创新、善于质疑, 才能使教师的“讲堂”变为学生的“学堂”, 才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

三、切换思考角度, 激活创新活力

一般而言, 常规的解题思路在学生的头脑中已是根深蒂固, 运用也比较自如, 形成了一种比较稳固的思维模式。但是, 对于一些较灵活的题型, 运用常规的思路往往使学生感到束手无策。所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思考角度的变换训练, 诸如采用顺推、逆推、旁推侧击等方法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 有利于学生打破常规、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 运用新观点、新方法, 创造性解决一些“新”问题, 达到柳暗花明的美妙境界。

例如:若a、b、c为互不相等的实数, 求证:三个二次方程ax2+2bx+c=0, bx2+2cx+a=0, cx2+2ax+b=0中, 至少有一个方程有不等的实根。此题假如从正面证明, 难以证得结论。若我们改变思考角度, 从反面证明, 则能快速作答。设三个方程都有相等的实根, 则b2=ac, c2=ab, a2=bc, 可得a=b=c, 这与a、b、c互不相等矛盾, 最后自然得出这三个方程中至少有一个方程有不等的实根的准确结论。这样的解题方法, 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生活当中的愉悦, 积累了变换思考角度的心得, 更加激发了自己能力的发展, 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创新。

著名的创新学家郎加明在《创新的奥秘》一书中说:“对于创新来说, 方法就是新的世界, 最重要的不是知识, 而是思路。”初中生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 凡事喜欢问个究竟, 因此, 在追求有效课堂的今天, 每一位数学教师应善于引导和鼓励学生锐意进取, 勇于创新, 为造就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而努力奋斗。

摘要:创新是教与学的灵魂, 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数学教学蕴涵着丰富的创新教育素材, 根据数学的规律和特点, 培养和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够让学生在无限的空间里实现思维的飞跃, 有助于开启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之门。因此, 初中阶段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上一篇:抗HBV下一篇:时间延迟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