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2022-09-12

创新就是教育的终极存在的价值所在, 就是教育的真谛所在, 要义所在数学中的创新教育就是全面实施数学素质的过程中, 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初中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思维、技能以及个性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 通过数学活动的实践, 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 掌握其一般规律, 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中, 应如何把创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呢?笔者做了以下探索。

一、激发创新兴趣, 培养学习主动性

兴趣产生于思维, 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 让学生“跳一跳, 就摘到桃子”, 问题高低适度, 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 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 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 引起认知冲突, 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 学生因兴趣而学, 而思维, 并提出新质疑, 自觉的去解决, 去创新。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 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 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 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 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 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 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 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 给学生最大的感知, 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 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 产生共鸣, 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 驱使他们创新, 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 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 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 数学家成长的事迹, 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 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 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 丰富知识, 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教师要提高认识, 在课堂上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积极性, 发扬创新精神, 改进教学方法。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上传统的习题, 可以使学生掌握熟练的解题技能, 但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教师还应当适当编设一些课堂练习题。 (1) 改编教材上的习题, 使之一题多变, 一题多解。 (2) 设计开放题。这两种题目需要学生通过多向立体思维选择信息, 全方位观察思考, 运用多种知识来重组解答, 无疑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 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去编设习题, 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例如, 在讲授圆周角定理时, 可通过教具移动圆周角顶点之位置, 让学生观察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位置关系, 通过观察, 应当认识到有些问题的答案不唯一, 要分情况进行讨论:当圆心在圆周角的一条边上, 同一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有什么关系?先让学生猜想, 然后证明;当圆心在圆周角的内部或外部时, 同一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又有什么关系?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 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打破习惯的思维模式, 发展思维的“求异性”, 一题多解、多证, 就是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鼓励合作学习, 培养创新能力

良好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活动的有效合作过程。教师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 尝试运用发现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充分运用变式教学, 发挥教师的向导作用, 创造性地运用提问技巧,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有利于学生产生稳定的探究心向和积极探究的过程。另一方面表现为教师引导之下的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要在充分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运用讨论法、研究法等鼓励学生相互探讨、争论、交流思维方法, 相互启迪, 产生共鸣, 使学生的思维由发散而集中, 由集中而发散。这种合作必须是人人平等参与的合作, 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审视教学中提出的种种问题, 让课堂呈现出“杂音”。同时,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合作方式, 使合作过程成为一个愉快、欢乐和充满智能挑战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动手操作、写调查, 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积累经验。例如, 学了解直角三角形后, 鼓励学生说出测量山高、河宽、预测台风的方法和步骤;学完了“垂线段最短”性质后, 利用体育活动时间让学生跳远, 并测出自己的跳远成绩等等。这样做, 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 并加以实践。学生既理解了知识, 又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活动的过程中使他们明白, 其实数学离自己不远, 从而扭转部分同学的的消极厌学情绪, 明确“数学有用, 要用数学”的学习目的。

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学中,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 这样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 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 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 群体之间的互补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 特别是创新能力可以得到发展。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 我首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你想把圆割拼成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怎样割拼?拼成后的图形与圆有怎样的联系”然后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割拼的方法, 并根据拼成的图形, 推导圆的面积公式, 在交流时学生各自把成果展示给同伴。这种做法,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 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 既发扬了教学民主, 又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机会, 人人参与, 个个发言, 相互启发, 取长补短, 活跃了课堂气氛, 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广泛的信息交流, 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心情舒畅的状态下学习工作, 才能思路开阔, 思维活跃;而在情绪低落时, 思路狭窄, 思维迟钝。同样, 学生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 才能敢想、敢说、敢做、敢怀疑、敢标新立异。罗杰斯说过:“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 无拘无束地展开讨论, 必须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 建立平等和谐、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 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数学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数学教学的, 针对当前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情况, 围绕学生的创新个性、创新动力、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方面, 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上一篇:新时期我国体育功能的演变与发展下一篇:简析填料萃取塔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