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与人才培养

2024-05-15

数学建模与人才培养(精选十篇)

数学建模与人才培养 篇1

关键词:独立学院,数学建模,应用人才培养

1.引言

伴随社会发展, 数学学科不仅在自然科学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且在向金融、交通、经济、医疗等领域渗透。 “高技术本质上是数学技术”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并被接受, 数学的应用性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 独立学院, 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 不依赖国家财政举办的实施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学校, 也被叫做独立二级学院。 应用型人才是能够将专业技能及知识应用于所从事社会实践、 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活动的专业人才。 2003年, 教育部发布8号文件《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 自此文件后, 独立学院开始走向自主办学的道路, 但是独立学院的发展也因此遇到诸多瓶颈, 因此诸多学者对独立学院的发展进行了研究, 其中重要的一个发展方向就是要转变办学模式, 向应用型的本科教育办学方向转型。 而作为数学类应用学科, 数学建模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诸多问题, 数学建模教学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重在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 国内外诸多高校都已开设数学建模课程并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建模大赛, 从教育部全国数学建模大赛近几年数据统计, 参加全国数学建模大赛的队伍一直在持续增长。高校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建模大赛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助于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及团结合作能力,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 组织并参加数学建模大赛, 不仅能够促进数学教育教学改革, 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 加速独立学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的转变。

2.数学建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数学在实际生活被人们认为是仅仅能够用于简单的计算这一误区慢慢被打破, 数学建模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数学涉及领域的广泛及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数学建模也让数学这一生涩而枯燥的课程生动起来。 当今社会, 科技日新月异,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的动力。

高校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建模大赛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措施; 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及团结合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2.1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数学建模涉及的课程非常多, 相对课时少, 教授数学建模的老师大多采用的是启发式讲解引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 教师教给学生的是数学原理和数学方法, 没有太多时间给出具体的解答过程。 而且数学建模是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 实际问题要考虑的方面很多, 这就要求学生要了解问题的诸多方面, 如实际背景、相关数据等, 进而分析问题, 抽象出数学模型, 最后解决问题。 这要求讲解数学建模的教师只能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分析问题、查找资料及相关的理论知识。 通过这一过程既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又能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量。

2.2数学建模有助于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

数学建模是针对社会实际问题而设置的问题, 它和传统数学问题是有区别的, 数学建模问题往往没有现成的模式, 也没有标准的和唯一答案, 完全靠学生自己的创新解决问题, 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应用创新能力, 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学生可以通过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 选择合适的方法思考问题, 进而得到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 这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渐渐地发现数学规律, 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创造能力及竞争意识。

2.3数学建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及团结合作能力。

数学建模处理的是复杂的社会实际问题, 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 单靠数学知识是无法解决问题建立模型的, 它需要跨专业、学科的综合知识融合在一起才能够解决。 数学建模活动涉及的问题多, 如分析问题、寻找数据、建立模型及模型验证, 其实际操作过程中工作量非常大, 其中不但有理论性的数学知识, 还有如计算机编程等相关的知识, 单靠某一位同学很难完成, 因此要求数学建模小组成员之间能够相互了解、相互学习, 在活动过程中要求成员之间必须相互尊重和信任, 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 能够相互发现不足, 取长补短。 因此, 通过数学建模活动, 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及团结合作能力。

3.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措施

3.1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基础进行公共数学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独立学院发展的一个非常好的方向, 作为公共数学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数学的应用性, 即数学建模思想。 数学建模思想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程,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 就要求公共数学课教师在上课过程中, 反复提到并应用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数学问题及相应的数学建模思想, 经常性地把数学应用到现实社会生活中,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让学生体能会到数学无处不在, 生活中处处是数学。 这样,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 培养基础扎实、适应能力较强的应用型复合人才。

3.2参加数学建模大赛, 推动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

数学建模竞赛是数学建模的一种辅助手段,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运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目前为止, 国内院校比较认可的数学建模大赛主要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和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 参加数学建模大赛, 能够推动数学建模的发展。 数学建模大赛是半封闭的形式, 持续三天。 这三天是一个非常艰辛的过程, 它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应用数学解决困难问题的能力, 还可以培养学生经受挫折的心理素质、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团结协作的能力。 因此, 组织参加数学建模大赛有助于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

3.3组建应用能力强的教师团队。

教师是帮助学生建立数学建模思想的领路人, 要培养具有应用能力的人才, 教师在教授课程中体现数学建模思想, 这就要求组建应用能力强的教师团队, 团队教师要及时了解国内外数学建模动态并能应用于数学教学, 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精湛的教学手段, 有要渊博的知识并能够有选择性地接受并传播给学生。 因此, 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是提升公共数学建模教学水平的重要保证, 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严喜祖, 宋中民, 毕春加.数学建模及其实验[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2]黄光鑫.浅析数学建模与数学建模竞赛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 2012 (32) :21-22.

[3]王树忠, 赵辉, 陈东彦.数学建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高师理科学刊, 2007 (27) :85-88.

[4]杨颖颖.论数学建模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 2013 (4) :101-102.

[5]陈传军, 孙丰云, 王智峰.数学建模教学是应用型本科数学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 2015 (24) :166-167.

数学建模与人才培养 篇2

专业代码:B041

1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类)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数学和教师素质,具有具备数学科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和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等知识,初步具备应用数学研究能力及教学技能,能够从事数学教学研究工作以及相关领域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通过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计算机应用和外语基础知识,受到数学思维训练,掌握数学和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运用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初步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其中包括数学建模、数学计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基本能力;

2、有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程序编写,掌握数学软件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够对教学软件进行简单的二次开发,并能通过相应的等级考试;

3、了解近代数学的发展概貌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了解数学科学的若干最新发展,数学教育领域的一些最新成果和教学方法,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学习文理渗透的课程,获得广泛的人文和科学修养;

4、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并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5、掌握一门外语,具有阅读本专业外文期刊的能力,并能通过相应的等级考试;

6、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和从事数学教学的基本能力。熟悉教育法规,掌握并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以及数学教学理论;

7、并通过教育理论课程和教学实践环节,形成良好的教师素养。培养从事数学教学的基本能力和数学教育研究、数学科学研究、数学实际应用等基本能力。

三、主要课程

空间解析几何、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常微分方程、大学物理、抽象代数、高等几何、概率论、数理统计、复变函数论、实变函数论、教育学、心理学、数学教育学等。

四、学制四年

五、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六、学分要求

学生应修完本专业所有必修课程(通识必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教师教育必修课),获得133个学分;必须修满应修选修课程(通识选修课和专业类选修课),获得26个学分;必须完成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和其它集中实践性环节,获得47个学分;总计修满206个学分,方能毕业。

数学建模与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篇3

【关键词】数学建模 创新意识 现状

一、引言

数学建模主要是针对现实世界的特定对象进行的研究,或有着特定的目的,然后对问题做出简化假设,把现实问题用数学的语言进行表达,采用特定的数学模型对问题进行解决,最后对模型进行检验,判别模型的适用性。由于数学建模的题目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问题,不仅要求学生了解该问题之前的研究,而且要在之前的研究上进行创新,可见,创新意识在数学建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数学建模活动开展的重要性及数学建模中创新意识培养现状

(一)数学建模活动开展的重要性分析

数学建模活动的开展有着积极作用,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培养有很大的益处。对于数学建模并没有标准模式,即便是同一问题的研究也有着多样的思路方法,通过数学建模能对学生的视野加以拓展,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有着积极作用。不仅如此,也能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学生间的合作精神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培养。数学建模对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性的应用能力提升也有着积极促进作用,数学建模能够在诸多的科技领域得到有效应用[1]。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专业,通过数学建模来解决实际问题,这能让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二)数学建模中创新意识培养的现状分析

从现阶段数学建模创新意识培养的实际情况来看,在诸多层面还存在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学的观念上还有待进一步更新。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公式的推导以及定理的证明方面比较重视,这对学生求知欲的激发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诸多不利。很显然这一教学方式与当前的教学发展要求是不适应的。还有是教师在科研意识以及创造能力方面也有待进一步提升,创造性是教师能力的重要内容。在近些年的数学建模课程教学过程中,一些问题还没有现成的经验,面对新的问题教师不能及时地解决。

从学生层面来说,也有着诸多问题存在,主要是思维品质有待进一步加强。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创新意识,就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如顽强的毅力、稳定的情感、强烈的求知欲等。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在这些方面还没有鲜明的呈现,在面对数学问题的时候常常是没有自信,对数学问题的核心思想没有得到深入的了解,这样就使得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有着很大的难度[2]。

再有,学生在实际问题的数学转化能力方面相对比较差。数学建模在形式上是多样化的,具体的问题能够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来进行思考解决,但是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的时候,往往缺乏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这就导致在创新意识的培养方面也存在诸多困境。

三、数学建模中创新意识培养的优化策略探究

数学建模中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多方面加强重视,首先要能将数学建模教学和当前教材紧密地结合,教师要学会在各教学章节引入数学模型。例如:在对立体几何讲授过程中,要能够将正方体模型以及长方体模型加以引入,这样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就比较容易,在教学的潜移默化作用下,学生也能逐渐地对建模的应用方法进行领悟,这对学生数学建模兴趣的培养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对学生的知觉思维加以培养,这一思维的培养是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以及知识,从而产生比较富有创造性的思路,这也是认识上质的飞越[3]。教师对学生别出心裁的想象要能进行鼓励,例如在学习导数的时候,就能将物理中的瞬时速度公式在数学建模教学中加以引入,这样就能让学生有比较独特的见解和思考方法,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培养有着积极作用。

数学建模中的创新意识培养要能引导创新,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培养。教师在教学中的例题选择以及设计过程中,要和实际相结合,加强一题多练训练,对公式的原理引导以及变换和延伸等方面的能力要有效加强,将相似性以及相反性的问题进行延伸,这样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就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再有是要构建数学建模的意识,对学生的转换能力要加强培养,数学建模就是将实际问题通过数学语言转换成数学问题。在这一方面的能力培养上要充分重视,使学生的思维品质灵活性以及开发智能等方面得到有效培养,有效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也对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行积极有效的培养[4]。

四、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数学建模中的创新意识培养,要紧密地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并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对学生的奇思妙想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这些都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有着重要作用。数学建模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相信随着大学生数学建模活动的开展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将有利于提高我国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国家提供更多的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茂芝,郭科,徐文皙,等.数学建模中的创新意识培养[J].大学数学,2009,25(01):126-129.

[2]吴金凤.数学建模思想对数学教学的启示[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02):136.

[3]关洪波,王胜.浅谈数学建模在工科院校中的发展[J].科技信息,2009(08):65.

论数学建模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篇4

一、数学建模及其特点

数学建模是把数学与客观实际问题联系起来的纽带, 可以说有了数学并要用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 就一定要用数学语言、方法去近似刻画实际问题, 而这种刻画的数学表达就是一个数学模型, 其过程就是数学建模的过程。数学建模是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实践活动。数学建模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 其教学内容丰富, 形式灵活多样, 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学习方式, 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使学生能运用数学理论对实际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并最终解决问题。数学建模为学生提供了有利于提高学生将来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和进一步发展的环境。

数学建模具有以下特点:

1.高度抽象及概括性

由于数学建模的对象来源于现实问题, 因此数学模型就必须反映现实, 但它又不是现实问题的简单拷贝, 它是现实问题的高度抽象与简化。这就需要深入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 根据建模的目的, 将问题结构化和数量化, 掌握问题的现实意义及其内在规律, 抓住问题的本质, 忽略与数量无关的因素及一些次要因素, 作出必要的简化与假设, 并用数学语言把经过简化及抽象化的问题进行“翻译”, 表示成确切的数学问题, 形成数学模型, 并用数学方法进行推演或计算得到结果。

2.前瞻性及挑战性

数学建模的题目多数直接来源于科研、生产、工程与管理的实际问题, 且大多是经过适当简化的正在研究或正在探讨阶段中的尚未完全解决的实际问题的部分或片段, 因而数学建模问题具有前瞻性的特点。

数学建模问题的解决过程对大学生数学知识、计算机知识、发现及解决问题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及合作能力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考查, 对喜欢竞争的当代大学生来讲具有很强的挑战性。

3.知识的综合性及应用的广泛性

数学建模要解决各个领域的实际问题, 具有广泛性特征。它涉及到预测与管理、系统的控制与优化、资源环境的评测、产品的制造与质量控制等多方面问题, 学会比较全面而细致地考虑各种实际因素并给以恰当的处理, 不仅要有较多的数学知识 (如数学规划、图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层次分析、微分方程、排队论等) , 还要了解一些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 并要具备相当程度的计算机能力。只有各方面的知识综合起来, 才能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因此, 数学建模是一种综合性的创作, 它反映了知识与能力的综合状态。数学建模已成为处理科技领域中各种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创新型人才的特征

所谓创新型人才, 就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型人才具有以下表现特征:

1.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

创新意识是指建立在某种需要基础上的那种崇尚创新、乐于创新、追求创新、坚信创新知识的创新欲望和渴求。创新意识是开展创新活动的前提, 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 才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 树立创新目标, 充分发挥创造的潜能。创新思维是指在创新欲望和热情驱动下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是人的更高层次、更复杂的思维。创新型人才具备思维的前瞻性、独创性、灵活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 保证了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和判断时做到独辟蹊径。

2.具有优良的意志品质与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探索未知领域或对已知领域进行变革的过程, 充满各种阻力和风险, 可能遇到重重困难、挫折甚至失败。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 要取得每一点的进步都相当困难, 创新型人才每前进一步都需要非凡的胆识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创新型人才具有勇于发现和解决新问题的进取精神, 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百折不挠、实现目标的奋斗精神。正是由于具有这样的意志品质, 才能不断战胜创新活动中的种种困难, 最终实现创新目标。

3.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与洞察力

历史上的科学发现和技术进步, 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创新就是发现, 而且是突破性发现。这就要求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洞察力、见微知著的直觉能力和一触即发的灵感和顿悟。创新型人才在学习上是探索性的, 在行动上表现为善于思考, 在行动之前一般都有比较周密的设计。他们在思维上还具有灵活性品质, 善于根据事物发展趋势调整自己的思维路线和行动方式, 采取最有效的行动策略。

4.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与创新能力

创新是对已有知识的发展, 是建立在已有知识基础之上的。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要求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内涵、精深的专业知识、广泛的相邻学科知识以及与本专业相关的前沿性知识。创新型人才拥有的信息量越大, 文化素养越高, 思路便越开阔。同时, 合理的知识结构使他们更容易发现问题, 提出新见解, 从而具有较强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5.具有团队精神与协作能力

现代科学技术呈现出相互渗透、飞速发展的趋势, 单靠个人的力量已很难在科学研究中取得突破, 只有集结多个学科、多个专业的人才进行联合攻关, 才能获得成功。复杂问题的解决需要各种不同的知识, 需要多方面的合作。越来越多的发明和创造成果都不是单独一个人能够完成的, 而是相互协作的结果。如果没有与人合作相处的能力, 即使有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产品也不容易产生。因此, 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团队精神与协作能力。

三、数学建模与数学建模竞赛在培育创新型人才中的作用

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培育创新型人才, 必须有创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及教学方法。数学建模教学与数学建模竞赛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是进行高校数学教学改革, 促进学风建设,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拼搏进取和团结协作精神的有效途径。

1.数学建模有助于创新能力与探索精神的培养

数学建模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过程, 数学建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数学建模竞赛培训都是围绕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核心主题进行的。在数学建模实践中, 大多数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 没有现成的模式, 也没有唯一的方法, 要靠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去解决。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 选择合适的思路和方法, 巧妙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从而使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提高。同时数学建模又是一个非常艰辛的探索过程, 通过这一过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刻苦勤勉的态度、百折不挠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 还可以培养学生经得起失败、挫折、打击和克服各种困难的心理素质, 以及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2.数学建模有助于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由于数学建模问题的实用性和广泛性, 大学生在建模实践中要用到的很多知识已超出了自己的专业知识范围。要解决问题, 必须要深刻了解其实际背景, 查阅大量的资料和数据。从而建立了一种探索式的学习方式, 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使之掌握了一种可以终身获取知识的方法。数学建模就是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就要求学生将已学到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进行综合应用和分析, 从而灵活、创造性地使用它, 特别是始终紧密结合所面对的实际问题进行数学上的分析, 并对原问题进行合理的简化与抽象。

3.数学建模有助于培养团队意识与相互协作的能力

在数学建模学习过程中, 有大量的数学模型不是单靠数学知识就能解决的, 它需要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综合在一起才能解决。当今科学的发展, 也使得一个人再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通晓每一学科的知识, 这就需要具有不同知识结构的人在一起相互交流、相互讨论, 从中受到启发。数学建模竞赛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场所, 3名同学在竞赛过程中彼此磋商、团结合作、相互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使得他们的知识结构互为补充, 取长补短。因此, 通过数学建模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协作精神, 提高他们合作攻关的科研能力。

4.数学建模有利于个性品质的培养

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务之一。21世纪数学文化素养已成为整个民族文化素养的重要内容和标志, 数学将从传统的“传授知识”转变到“以激励学习为特征”的实践模式, 数学教学将更侧重于培养、发展人们广泛的数学能力, 更强调实践的数学能力。数学建模竞赛是大学生向特长方向发展的加速器。通过数学建模竞赛, 使学生可以尽显才华, 在诸多方面得到发挥, 同时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 在今后的学习中更有针对性, 扬长避短, 发挥个性, 在自己的特长方面快速成长。

通过数学建模的教学与数学建模竞赛, 完善我们现行的工科数学教学, 对培养适应新世纪的创新型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摘要:介绍了数学建模及其特点, 论述了创新型人才的表现特征, 讨论了数学建模与数学建模竞赛在培育创新型人才中的作用。

关键词:数学建模,创新型人才,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周义仓, 郝孝良.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人才培养与数学建模[J].工科数学, 2002, (1) :78-81.

[2]王树忠, 等.论数学建模与素质教育[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 (9) :53-55.

[3]赵欢.试论高校创新人才教学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教育, 2006, (11) :42-44.

数学建模与人才培养 篇5

众所周知,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新制定的《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求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故此,我们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总目标”中还有这样一段阐述:“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所以,我们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只注重学生解题能力训练,忽视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那些片面做法。数学发展论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特点和发展趋势,就是事物的定量化和人的定量思维,它的基本语言是数学。数学将成为21世纪的每一位合格公民的基本素养,数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是每个公民必备的,简单的消费能力以及调查研究等能力将成为人们的基本素质。既然数学与人们的生活这么密切,那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让学生在愉悦的数学情境中乐学、在兴趣中实践,并致力于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教师能真正做到这些方面,学生在课堂上就会兴致盎然,思维活跃,充分展现自己的智慧,陶醉在学习的愉悦与成功的体验之中。现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使用正是为学生将来具有较强的应用数学的意识打下基础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落实。

一、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合理选组教材,创设愉悦的自主探究的情境,极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意识和充分调动学生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必须从小学入手,在低年级就有意识的加以渗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为主,而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与应用数学的意识,调动学生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呢?本人认为,首先要善于用课本中的例子为背景,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到学习材料与生活很贴近,以积极主动的“我要学”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例如,学习“十几减9退位减”的内容时我改变了原来教法,让学生做售货员和顾客,通过对原有货物、卖出货物以及剩下的货物的体验,加强对十几减九退位减的理解。这样的教学,学生的兴趣高,参与面广。接着让学生针对情境互相编题,学生学习的激情达到了高潮。学生通过参与实践式数学情境,自然而然认识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增强对数学的亲切感,某种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对应用数学的意识。再者,教师要能够根据教学情况灵活选组教材。课堂教学中要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以知识的魅力吸引学生。建构主义教学论原则明确提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才有可能是主动的。如”购物问题“是在学生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和百分数应用题以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补充的“打折销售”问题。新课程在课堂教学内容上,给教师留下了较大的创新空间,传统课堂教学中,非常强调学生对教科书内容的记忆与内化,而新课程则更关注教师的个人知识与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更多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学生的生活经验,灵活使用教科书,创造性的选编学生喜爱的教学内容。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然而,现行教材中,往往出现题目老化,数据过时,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遥远的情况。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就要灵活选组教材。如下例“春游”。让学生观看苏州乐园几个游玩项目的录像。问学生:“如果要去玩的话,你想了解些什么?”学生说:“我想了解价格,哪些项目是免费的,哪个项目比较刺激,每次能坐几人?”老师接着出示价格表:“你想玩哪些项目?根据你的玩法,算一算共需要多少元?”小组讨论、交流后得出:有的项目可以和别人合作,因此可以减少开支。老师问:“如果每人给20元的游乐券,你能设计一个游玩方案吗?”这节实践活动课,以学生熟悉喜爱的生活情景为背景,提出一系列实际问题。从观看录像→出示价格→设计方案→解决问题等有条理的教学程序中,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数学模型,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教学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能注意到注重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通过交流、讨论、合作等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与别人沟通的能力。本节课采用的是从儿童游玩中学习数学,使数学知识融入了生活气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对数学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

二、注重实践活动,提供实践时空,切实提高实践实效,在逼真的问题情境展示中展开自主探究的过程,充分展示学生的数学才华,促使学生的应用数学技能得以提高

北师大严士健教授指出:将实际问题归结为数学问题(即建模)与求解过程,可以说是与数学问题同时产生的应用题是将条件纯化或简单化的实际问题的模拟。小学数学应用题与实际问题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差别。如何将两者协调起来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将生活情境数学化,将数学生活化是两者最佳的融合,它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

[1][2]下一页

问题起到了催化作用。教师要巧妙地沟连两者。如学习“有趣的拼搭”时,班级可以举行搭建模型比赛,同时填写操作表格,看用了哪些模型。这里面要考虑形状、大小、个数、美观、独创等因素。用这样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他们利用几种立体物体模型进行看似幼稚的搭拼其实也是一种创造。通过活动,学生不仅再次认识了几种立体图形,还学到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要考虑很多因素,不光是简单的拼搭。可见加强课堂实践活动,牢固掌握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必须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而这种能力和意识必须从小就进行培养。

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借助数学的思想方法,我们会对生活中常见的各种优惠措施理解得更深刻,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例如,创设“开放性”的实践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位老师曾创设这样一个情境:“五一”节快到了,王亮的父母准备给他1500元钱要他到上海旅游3天,但不得超过3天,回无锡不能超过晚上10点。让学生帮王亮查找无锡到上海的火车、汽车、轮船、飞机时间表,票价和旅游点的门票价,制定旅游计划,鼓励学生进一步查找资料。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体会到了创新来自实践的道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学生观察得很仔细,然后就引导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让学生介绍自己发现的问题,自己如何来解决问题的,从而使同伴知道如何找到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这样,学生培养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这样让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富有魅力,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积极性都十分的重要。

三、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勇于质疑,在自主参与、合作探究中拓展实践思路,不断享受成功的体验,感受创造过程中的无限乐趣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决现有的数学问题,即课本上已经经过数学处理的问题,学生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不知所措。”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关键要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数学活动。例如有这样的一个购房问题。有位老师这样组织教学:“我准备购买一套新房,请同学们替老师想想:首先应该考虑哪些问题?希望同学们利用数学知识为我出谋划策。”学生说,要知道房价,考察地理位置,交通情况,了解优惠政策,可使用面积,小区物业管理等。然后老师出示房价让学生根据房屋基价、优惠政策以及楼层差价等计算总价。接着老师又创设了这样情境:“教师房子买好以后,为了美观和舒适,我准备进行装修(大屏幕出示各种室内装修图片)。你有什么信息可以提供给我?”由学生介绍无锡木地板的市场调查。老师诚恳地问学生:“我最好选择哪一种木地板?为什么?你能用数据说明吗?”然后请各小组的同学合作探讨,拿出一个可行的方案,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如果仅仅让学生计算房价,其实只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而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技能并没有帮助,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得不到提高。只有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技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这里要结合生活实际,考虑到邻近两个月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答案也是多样化。这样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解题的技巧,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应充分把握教材、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课程标准中“力求从学生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作的表述更是为我们小学教学指明了方向。教学所选择的素材,要使得学生能比较容易地找到相应的实物或者模型。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给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这样的教学即便于教师的组织教学,也利于学生的操作探索。同时,实践素材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生活经验,提供具体有趣、富有一定启发性的活动(如数学游戏),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享受成功的乐趣。教学问题解决的方法很多,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差别,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数学建模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6

关键词:创新能力;数学建模;创新意识

作为当代大学生,具备创新意识,拥有创新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许多企业更注重的是创新型人才。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去探索、实践、创新,才能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更好途径,进而有机会去提高自己。如今,许多高校仍然采取硬式化的教学模式,只是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学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创新意识薄弱,导致创新人才的缺乏。因此,增加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高等院校教学的重要目标。通过实践证明数学建模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数学建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依据

1.知识结构的全面化

数学建模并不是单纯的根据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它是由数学知识延伸出来,不断地去扩充到各个学科的综合解题技能。因此,数学建模是没有界限的。对于各个专业的学生,他们都是从同一个起跑点开始,拥有平等的机会去学习数学建模。由于数学建模涉及到多学科知识,对于大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能够找到需要的理论知识来作为支撑。数学建模是要求大学生解决一个从未见过的问题,学生必须围绕着问题的核心,运用各种方法找到与问题相关联的学科资料,从中筛选出所需要的理论知识。这将有效地提高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的能力,同时也能拓展大学生的视野,以便其掌握更多方面的学科知识,加强其对广阔自然科学的理解,同时对大学生知识结构的扩充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计算机的应用化

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已经被广泛地使用。因此掌握并精通计算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数学建模恰恰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例如在各种选址中最优化问题、配送问题中考验学生如何巧妙的利用编程能力,鼓励学生去探索更加简洁、新颖的方法,等。这些模型的求解都要通过计算机来实现。因此精通一些软件与面向对象的语言是非常必要的,例如C,C++,SPSS,matlab,lingo等。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在数学建模中的实际体现

1.从多个角度去解决问题

数学建模是通过对实际问题进行合理的抽象,设及简化,建立变量、参数之间的数学模型,并求解模型,最后用所求结果去解释、检验以及指导实际问题的过程。数学建模竞赛题目来源于具有实际背景的生产、管理、社会、经济等领域的实际问题,这类问题一般都未做人工处理。例如在2008年的竞赛,对高等教育学费标准的研究,需要考生通过各种综合因素来评价:政治因素、传统历史文化因素、思想观念因素、国际因素、经济因素等。除此之外参赛者还得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高等教育个人收益率以及地区差异。所以对于这种实际的问题,参赛的学生不仅要认真查阅相关资料,还需用所学的数学和计算机知识,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正因为竞赛题目的开放性和多样性,评阅老师会更看重于那些有闪光点的论文,而闪光点就在于竞赛论文中是否出现创新性思维。

2.借助团队合作培养创新意识

在当今这个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团队合作精神对一个大学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然而在数学建模的过程中,团队合作精神就有很好的体现,它不仅体现出了合作精神,而且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竞赛时间有限,这就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从各种知识的熔炉里提取出有用的信息,通过自学加以消化、理解并准确地表达和应用在数学模型中。因为在比赛的过程中,学生们多人一组,相互讨论,每个人的观点意见都不一样,他们之间难免会出现冲突、矛盾、争执,但正是因为他们的各抒己见使得思维相互碰撞,才会产生出更新颖、更有效、更全面的解决方案。因此,在此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大学生体会到了相互协助的重要性,而且增强了其团队创新意识,更有利于大学生今后的社会创新发展。总而言之,数学建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

三、通过数学建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数学建模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条重要渠道,因为在数学建模的过程中,通过数学建模竞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等院校更应该注重以下两点:

1.引导大学生自主思考,增强创新意识

在数学建模中,学校要积极为学生构建独立思考的环境,为学生提供自由想象和实践的空间,鼓励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例如,老师应该给学生提供不同的问题,给与他们一定的方法指导,让他们独立地解决问题。使学生善于发现并探索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更好地将抽象问题具体化,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2.加强高等院校建模课程的开设

作为参与数学建模竞赛前的学习准备工作,大学中数学建模课程的开放则显得尤为重要。我院从第一次参与天津市数学建模竞赛以前就已开设了系统性的数学建模培训课程,争取对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参赛选手给予数模指导,我院在长达两学期的选修课程以及2个多月的暑期培训课程中使得很多大学生的数学建模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我们也开展了一系列的相关活动来加强本校大学生的数学建模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水平,从而促进了本校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更多的高等院校应该加强对建模课程的重视和开设。

四、讨论总结

目前随着高校数学建模课程的开设,通过老师的讲解与指导,以及学生们对各种方法,各种模型的努力学习掌握,并且通过对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他们能更好的体会到只有不断的探索、创新,才能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以数学建模为平台,学生们可以通过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才能更好的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数学建模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对推动社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周菊玲.数学建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

[2]熊启才,等.加强数学建模课程建设,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J].安康师专学报,2006,(5).

[3]张引娣,薛宏智,王阿霞.利用数学建模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J].高等建筑教育,2010,(3).

[4]付军,朱宏,王宪昌.在数学建模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7,(4).

[5]韩中庚.数学建模方法及其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杨永琴.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模型分析[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4,(6).

[7]林秀华,等.创新能力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5).

数学建模与大学生能力培养 篇7

数学建模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 去描述或模拟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教学手段。数学建模是应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也是一个培养大学生各种能力的综合过程。

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最早是1985年在美国出现的。1989年在几位从事数学建模教育的教师的组织和推动下, 我国几所大学的大学生开始参加美国的竞赛。自1994年起, 教育部高教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共同主办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每年一届, 这项活动被教育部列为全国大学生四大竞赛之一。随着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广泛影响, 越来越多的高校组织队员参加该项竞赛, 这项竞赛的规模以平均年增长25%以上的速度发展。2008年全国有31个省/市/自治区 (包括香港) 1, 023所院校、12, 846个队、38, 000多名来自各个专业的大学生参加竞赛, 比2007年新增院校15所。2009年全国有33个省/市/自治区 (包括香港和澳门特区) 1, 137所院校、15, 046个队、45, 000多名来自各个专业的大学生参加竞赛, 是历年来参赛人数最多的 (其中西藏和澳门是首次参赛) 。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我国各高等院校相继开设数学建模课程。数学建模课程是在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之后, 为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进一步提高运用数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创新能力所开设的一门广泛的公共基础课。教育必须反映社会的实际需要, 数学建模课程进入大学课堂, 既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也符合教育改革的要求。

素质教育是新世纪高校高等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大学校园中, 数学建模课程的开设及数学建模活动的开展, 能有效地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使大学生掌握准确快捷的计算方法和严密的逻辑推理, 培养大学生用数学工具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数学建模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

通过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与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实践, 使我们深刻感受到数学建模过程, 不仅是对大学生知识和方法的培养, 更是对当代大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有着深远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建模教学强调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要求建模者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及对实际问题的理解提出合理的假设, 从一个个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建立相应数学模型, 利用恰当的数学方法来求解此模型, 解决实际问题, 并对模型进行评价改进。因此, 数学建模教学为大学生架设了由抽象的数学理论知识通向具体的实际问题的桥梁, 是使大学生的数学知识和应用能力共同提高的有效方式。大学生通过参与数学建模及竞赛活动, 能切身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实用价值, 这是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效果, 从而激发了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数学建模通过积极主动的发散性思维,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根本任务, 当然应当成为数学应用于教学目的中的重中之重。应用数学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它离不开数学运算、数学推理、空间想像等基本的数学能力, 但它主要侧重于从实际问题中提出并表达数学问题的能力, 运用并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能力, 对数学问题及模型进行变换化归的能力, 对数学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阐释和处理的能力。数学建模过程包括了归纳、整理、推理、深化等过程, 因此把数学建模引入课堂教学, 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利用所学知识构造数学模型, 求解数学模型, 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并且做出必要的评价与改进, 从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提高了应用数学的能力。

3、有利于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应用数学去解决各类实际问题时, 建立数学模型是十分关键的一步, 同时也是十分困难的一步。建立教学模型的过程, 是把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简化, 抽象、概括为合理的数学结构的过程。抽象是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 使它与其他属性分开;概括是将同类事物的相同属性结合起来。抽象和概括是紧密联系的, 只有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才能进行概括, 如果思维不具有概括性也无从进行抽象。抽象能力是指在建模过程中能抛弃无关的非本质因素, 从本质上看问题, 自觉地进行层层的抽象概括, 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数学建模过程使学生对复杂的事物, 有意识地区分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 本质与表面现象, 从而抓住本质解决问题。它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抽象概括能力, 它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善于从复杂的事物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及规律, 使学生面对具体问题能有条理地在简约状态下进行思考, 并有助于真理的发现。

4、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自学的能力。

数学建模以学生为主, 教师事先设计好问题, 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查阅文献资料和学习新知识, 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讨论和辩论。学生通过学习数学建模课程, 参加数学建模竞赛, 需要自学他完全不了解或知之不多的有关学科的专业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 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获取新知识的主动精神,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学能力。

参加数学建模竞赛赛前培训的同学大都需要学习诸如数理统计、优化、微分方程、计算方法、层次分析法、数学软件包的使用等等讲座, 用的学时并不多, 多数是启发性的讲一些基本的概念和方法, 主要是靠学生自己去学, 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学生们的潜能。同时, 在比赛的短短3天时间里, 要查阅大量的资料, 取其精华, 从中寻找到所需要的资料, 收集必要的信息, 这也必须要求大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这种能力必将使大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科研中受益匪浅。

5、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洞察力和想像力。

洞察力是人们对个人认知、情感、行为的动机与相互关系的透彻分析。通俗地讲, 洞察力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变无意识为有意识。就这层意义而言, 洞察力就是学会用心理学的原理和视角来归纳总结人的行为表现。洞察力是指深入事物或问题的能力, 更多的是掺杂了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可以说洞察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想像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 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A.Einstein有一句名言: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像力包括世界的一切, 推动着社会进步, 并且是知识的源泉。这句话可以认为是开设“数学建模”这门课程的一个指导思想。

数学建模的模型假设过程就是根据对实际问题的观察分析、类比、想像, 用数理建模或系统辨识建模方法作假设, 通过形象思维对问题进行简单化、模型化, 做出合乎逻辑的想像, 形成实际问题数理化的设想。例如, 2006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C题“易拉罐的最优设计问题”, 第四问要求大学生利用对所测量的易拉罐的“洞察力和想像力”, 做出自己的关于易拉罐形状和尺寸的最优设计。大学生做题的过程, 无异于是对大学生洞察力和想像力培养的真实体现。

6、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 计算机是数学建模的得力助手。数学建模过程中, 大多数问题灵活多变, 很多模型的求解都面临着大量的计算;其次, 所建模型是否与实际吻合, 常常要用模型的解来判断, 而且这种工作, 在建立一个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中经常要重复多遍。因此, 熟练使用计算机计算数学问题是对学生的必须要求。我们倡导大学生尽量利用计算机程序或某些专用的数学应用软件如Mathematica、Matlab、Lingo、Mapple等, 以及当代高新科技成果, 将数学、计算机有机地结合起来去解决实际问题。数学建模教学中结合实验室上机实践, 计算机的应用不仅仅表现在数学建模中模型的简化与求解, 而且给大学生提供了一种评价模型的“试验场所”, 这就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利用数学软件和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 不断拓展对客观世界、自身任职与行为过程和结果的活动。创新能力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潜在心理品质。我们在教学中应给学生留有充分的余地, 鼓励学生开阔视野、大胆怀疑、勇于进取、勇于创新,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 不拘泥于用一种方法解决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数学建模竞赛中, 对给出的具体实际问题, 一般不会有现成的模型, 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尝试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只有创新才能发展。而创新教育是以全面、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为核心的教育, 它是适应经济时代发展的教育思想。数学建模课程就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极好的载体, 数学建模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 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它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它为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8、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论文写作和表达能力。

数学建模成绩的好坏、获奖级别的高低与论文撰写有着密切关系, 数学建模的答卷是评价的唯一依据。建模方法独特、结果出色, 但如果不能做到结构清晰、重点突出、文字流畅, 也将会失去获奖的机会。写好论文的训练, 是科技写作的一种基本训练。通过建模竞赛, 学生能够学会如何更加准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所以, 数学建模对培养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9、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数学建模的问题涉及各个领域, 都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所需知识较多, 数学建模课程广泛地采用讨论班的教学方式, 同学自己报告、讨论、辩论, 教师主要起质疑、答疑、辅导的作用, 与此同时, 同学之间互相平等, 互相尊重, 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数学建模竞赛是以3人一队为单位参加的, 要求大学生在3天内以论文形式完成所选题目。比赛成功与否取决于团队协同作战的好坏, 要较好地完成任务, 离不开良好的分工协作。在比赛中, 队员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 发挥各自的优势, 表达各自的意见, 彼此协调以求共识, 共同完成考试。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 必须学会如何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实现知识的交流与互补;必须学会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以发挥整体的作用;必须学会如何与别人合作, 从不同观点中总结出最优的方案以谋求最大成功。与此同时, 培养了大学生积极合作、互相学习的团队精神, 使大学生受到了集体主义精神的熏陶。

三、结束语

综上, 数学建模教学可以创造一个环境去诱导大学生的学习欲望, 培养大学生主动探索、努力进取的学风, 这一过程的重点是培养大学生的各种能力。但是, 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指导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想方设法提高大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可以提高他们的数学素质, 更重要的是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摘要:数学建模作为现代应用数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本文描述数学建模课程及数学建模竞赛在培养大学生各种能力中的作用。

关键词: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启源, 谢金星, 叶俊.数学模型[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赵静, 但奇.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数学建模教学与高职学生能力培养 篇8

一、数学建模的概念

所谓“数学建模”, 指的是当人们面对一个实际情境问题时, 经过一番必要的而且合理的假设和简化, 变成现实的模型, 从而提出问题;然后翻译成数学模型, 再恰当地运用数学方法和计算工具, 求得数学模型的解;最后将求得的结果与实际情况相检验, 若不符合实际, 则再加以修改假设, 重新提出问题, 直到求得的数学结果合乎实际。

二、将数学建模教学融入高职数学教学

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重要力量。对于广大高职学生, 将来除了参加实际生产外, 还应在一定限度上加入到项目的研发和工艺流程的改进上来, 这就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建模能力。

传统的数学教学着眼于从一些基本概念或定义出发, 以简练的方式合乎逻辑的推演出所追求的结论, 培养学生能够正确快速的求解数学问题, 实际是在运用已经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 这使学生认为数学就是按部就搬的推理运算, 从而使思想处于一种僵化状态, 当学生面对生动活泼的现实世界, 要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时就变得束手无策。而数学建模教学要求学生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去抽象和概括客观对象的内在规律, 构造出待解决的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既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又可以让学生学会主动、客观、辩证地用数学的方法去分析问题。

将数学建模融入高职数学教学中, 首先在概念讲授中就要融入建模思想, 在教学中应揭示这些理论的来龙去脉, 让学生了解知识产生、发展、应用的全过程, 明白为什么要学数学, 带着问题主动学习, 每引入一个新概念或开始一个新内容, 都应有一个刺激学生学习欲的实例, 说明该内容的应用性。例如在讲定积分的概念时可以从曲边梯形的面积、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等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 而积分的基本思想是“局部以直代曲取近似, 无限分割求和的极限”, 所以利用定积分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求微元, 利用定积分模型可以解决变力作功、不均匀细棒的质量、交通信号灯时间设置、商品存储费用优化等实际问题。

其次选择适当的数学模型进行案例教学, 案例的难易程度应符合高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 过难和过易都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应选取较简单的、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 例如“易拉罐形状问题”、“抵押贷款和分期付款问题”、“储存费用优化问题”“人口预测问题”等等。在案例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采取双向式、开放型的探究式、问答式、研讨式、案例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开始从简单问题入手, 老师和学生共同创建模型, 并引导学生初步掌握用数学形式刻化和构造模型的方法,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和勇于创造的意识。随着能力和经验的增加, 可通过实习作业或活动小组的形式, 由学生展开分析讨论, 分析每种模型的有效性, 提出修改意见, 讨论是否有进一步扩展的意义。部分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学生讲解、课堂讨论的形式, 让学生自己充当一次教师, 而老师可以在旁边进行适当的记录与提示, 当学生讲解完毕, 学生开展讨论, 其他学生可以提出置疑, 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 最后老师可以就其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纠正或补充总结。

最后可以在数学课程的考核中增加数学建模问题, 并施以“额外加分”的鼓励办法, 在平常的作业中除了留一些巩固课堂数学知识的题目外, 再增加一些需要用数学解决的实际应用的模型, 这些模型可以独立或自由组合成小组去完成, 完成的好则在原有平时成绩的基础上获得“额外加分”。这种作法, 鼓励了学生应用数学, 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了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风格, 提高了运用数学知识处理现实世界中各种复杂问题的意识、信念和能力, 调动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从而获得除数学知识本身以外的素质与能力。

三、数学建模对高职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 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诸多的思维活动中, 创新思维是最高层次的思维活动, 是开拓性、创造性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是过多注重确定性问题的研究, 采用的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这种方法容易造成学生的惰性思维, 难以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而数学建模教学并不要求求解结果的唯一性和完美性, 它重点要求学生怎样根据实际问题建立数学关系并给出合乎实际要求的结果和方案, 它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较大的实践性;既要求思维的数量, 还要求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所以学生在数学建模过程中, 能培养他独立、自觉地运用所给问题的条件, 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和途径, 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直觉思维、猜测、转换、构造等能力, 而这些数学能力正是创造性思维所具有的最基本的特征, 所以数学建模本身就是一项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二) 有利于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

数学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其应用极其广泛, 但很多高职学生由于基础薄弱, 学习数学的兴趣不高, 不知道数学有什么用途, 他们认为数学是枯燥无味的, 学习数学就是为了应付考试。数学模型是沟通实际问题与数学工具之间的桥梁, 建立和处理数学模型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将数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过程。

在数学建模教学中, 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对数学的应用水平及方法的不同要求, 总结数学应用的内容、方法的差异性, 找到各专业与数学的结合点, 用具体的专业例子, 归纳应用数学的各种模型, 和学生共同创建模型, 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专业知识解决所建模型, 学生建立模型和解决模型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和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过程, 所以建模的整个过程是数学应用能力的综合体现。

(三) 有助于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现代数学模型的复杂性, 使得很多实际问题的解决往往是人力望尘莫及的, 在应用数学建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 往往需要较大的计算量, 这就要用到计算机来处理, 计算机模拟以其成本低、时间短、重复性高、灵活性强等特点, 已经被人们称为是建立数学模型的重要手段之一, 所以在数学建模教学过程中会安排一定的学时讲授Matlab、Mathematica、Maple、Lingo等数学软件, 让学生可以利用数学软件进行复杂的计算, 对模型进行模拟, 验证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由此也可以看出数学建模对提高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四) 有利于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善于交流沟通, 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是现代社会对年青人的要求之一, 学生毕业后, 无论从事创业工作还是研究工作, 都需要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数学模型不仅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 还需要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模型的建立, 单靠一个人的思考往往是不全面的, 需要成立一个小组, 小组成员各有所长, 分工合作, 经常在一起讨论, 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支持、团结一致, 才能使问题得到较圆满的解决, 所以数学建模对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有极大的帮助。

数学建模教学, 可以揭示出数学学科存在的价值, 改变学生数学无用的想法, 提高数学教师的自身水平, 更加体现以学生为本, 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 从而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人才。数学建模教学既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同时也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徐天华.高等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9) .

[2]姜启源.数学模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6.

[3]叶其孝.数学建模教学活动与大学生教育改革[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1997, (27) .

[4]徐茂良.在传统数学课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02 (4) .

数学建模与人才培养 篇9

关键词:数学建模竞赛,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在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表明, 数学建模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将数学建模活动与高等数学教学有机融合, 就能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数学建模的内涵及数学建模竞赛的发展

数学模型是把实际问题进行简化, 并用数学语言和方法作出抽象或模仿而形成的一种数学结构。本德 (E·A·Bender) 认为, 数学模型是关于部分现实世界为一定目的而作的抽象、简化的数学结构。数学模型定义为现实对象的数学表现形式, 或用数学语言描述的实际现象, 是实际现象的一种数学简化。

数学建模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 是利用数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活动。

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最初是在美国举办的, 我国大学生在1989年开始参加美国举办的数学建模竞赛。1992年在我国举办了十个城市的大学生数学建模联赛, 是由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组织发起的, 社会反响很好。因此, 从1994年起我国每年举办一次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活动, 由教育部高教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共同主办。竞赛宗旨为:创新意识、团队精神、重在参与、公平竞争。

纵观历届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赛题大都来源于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生活等领域中的实际问题。这些竞赛问题紧密结合社会热点, 非常具有实用性和挑战性。赛题没有标准答案, 这需要参赛学生可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精神, 结合实际问题灵活运用数学和计算机软件以及其他学科的知识, 建立、求解、评估、改善数学模型。数学建模过程使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二、数学建模竞赛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作用

在高职院校开展数学建模竞赛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载体, 能培养学生观察力、创造力、联想力, 培养学生使用数学语言的翻译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以及使用当代科技最新成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协调组织能力和团队精神, 数学建模竞赛的整个过程是这些能力的综合体现。

1. 数学建模竞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数学建模没有现成的模式, 学生建模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去解决实际问题。要从各种不同的问题中发现其本质, 做出合理的假设, 使问题简化, 建立数学模型。因此, 数学建模竞赛是一项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是一个创造性工作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能得到充分发挥和培养。

2. 数学建模竞赛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综合运用资料的能力。

数学建模是众多学科知识、技能和能力的高度综合。在数学建模活动中, 由于建模所需要的很多知识是学生原来没有学过和接触过的, 围绕问题需要学生广泛查阅相关的资料, 迅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材料, 通过自学和讨论进一步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因此, 数学建模竞赛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这两种能力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所必需的, 为学生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3. 数学建模竞赛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计算机技术和数学软件的迅速发展, 为数学建模的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在数学建模中计算机软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建模前, 利用计算机软件对于复杂的实际问题进行计算或图形分析来确定模型, 在建模后, 还要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编程或完成大量复杂的计算和图形处理。在建模中主要应用的软件有Mathenatica、Matlab、Lingo/Lndo和SPSS等, 利用这些软件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因此学生在建模的过程中使用计算机软件解决建模问题, 是数学建模非常重要的环节, 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4. 数学建模帮助学生增强写作技能, 提高论文的写作能力。

数学建模的最终结果是要求学生用论文的形式给出, 论文主要包括问题分析、模型假设、变量说明、模型建立、公式推导或数学论证、计算方法设计和计算机实现、计算结果、结果分析和检验、优缺点和改进方向等方面的问题。竞赛评奖以假设的合理性、建模的创造性、结果的正确性和文字表述的清晰程度为主要标准。这就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文字底蕴。如果学生的论文不能将独特的建模方法、出色的建模结果清晰地表达出来, 这样写出来的论文结构不合理, 条理不清晰, 文字表达不确切, 特色不鲜明, 学生将很难获奖。因此, 数学建模竞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为学生创造了锻炼的机会, 通过数学建模竞赛, 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将有大幅度的提高。

5. 数学建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数学建模竞赛要求三个人组成一队, 竞赛是否成功取决于团队协同作战的好坏。在组队时, 优势互补;在数学建模的过程中, 队员间将发挥各人所长, 取长补短, 相互配合、共同切磋、共同剖析、互相交流、互相质疑、互相探究、合理分工, 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相互合作的工作能力。团队精神和协调能力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将终生受益, 以至于对他们今后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笔者所在的学院数学建模竞赛起步较晚, 2009年首次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至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四年间间累计参赛队22支, 其中, 2支队伍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吉林赛区) 二等奖, 4支队伍分获三等奖, 其他均获得成功参赛奖。在省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二、三等奖的好成绩。目前, 笔者所在的学院已经形成一支默默耕耘的建模指导团队, 这些教师对数学建模竞赛有了一定的指导经验。同时, 学院已经出台对学生参加各种竞赛进行奖励的各种规章制度, 这为顺利开展数学建模竞赛活动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学院的重视和各种奖励政策的保证, 数学建模活动会逐渐得到普及, 数学建模竞赛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作用也会逐渐显现出来。

总之, 学生通过参加数学建模竞赛, 亲自参加了将数取得在课堂里和书本上所无法获得的宝贵经验和亲身感受, 这必能促使他们更好地应用数学、理解数学和热爱数学, 在知识、能力及素质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 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章程[Z].

[2]刘建州.实用数学建模教程[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

[3]李天然.《高等数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数学建模与人才培养 篇10

所谓数学建模是指对于现实世界的某一特定研究对象, 为了某个特定的目的在作了一些必要的简化假设、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 并通过数学语言表述出来的一个数学结构。数学中的各种基本概念, 都以各自相应的现实原型作为背景而抽象出来的数学概念。马克思曾说过:“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 才算达到了完善的进步。”可以认为, 数学在各门科学中被应用的水平标志着这门科学发展的水平。一般地说, 当实际问题需要我们对所研究的现实对象提供分析、预报等方面的结果时, 往往都离不开数学。而建立数学模型则是这个过程的关键环节。那么, 数学建模的一般步骤可以表示为

由此可见, 数学建模是一个多次循环的验证过程, 是应用数学语言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是一个创造性工作和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

二、培养数学建模能力的基本途径

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首先, 应该培养学生的建模兴趣。数学建模的特点是有很多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 大部分来源于生活, 应用于实践, 这无疑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 要培养学生对其他学科知识的积累。数学建模中交叉渗透着多种学科的知识, 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综合性。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 在解题过程中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和变化才能灵活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数学建模对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作用

1. 数学建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人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和最高形式, 创新能力不仅仅是智力活动, 他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应用, 而且是一种追求创新意识, 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 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 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而“建模”实质上就是构造模型, 但模型的构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需要有足够强的构造能力, 而学生的构造能力的提高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创造性地使用已知条件, 创造性地应用数学知识。例如:讨论椅子能在不平的地面放稳吗?这样的一个问题来源于日常生活中一件普通的事实:把椅子往不平的地面上一放, 通常只有三只脚着地放不稳。然而, 只需稍微挪动几次, 就可以使四只脚同时着地放稳。

分析: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做模型假设:椅子的四条腿一样长, 椅脚与地面接触处可视为一个点, 四脚的连线成正方形;地面高度是连续变化的, 沿着任何方向都不会出现间断, 即地面可以看作数学上的连续曲线;对于椅脚的间距和椅腿的长度而言, 地面是相对平坦的, 使椅子的任何位置至少有三支脚同时着地。其次构造模型:这个问题的中心问题是用数学语言把椅子四只脚同时着地的条件和结论表示出来。先用变量表示椅子的位置, 再把椅脚着地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 进而建立了这个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2. 数学建模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与数学建模有密切关系的数学模拟, 主要是运用数字式计算机的计算机模拟。它根据实际系统或过程的特性, 按照一定的数学规律, 用计算机程序语言模拟实际运行状况, 并根据大量模拟结果对系统和过程进行定量分析。在应用数学建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 往往需要较大的计算量, 这就要用到计算机来处理。计算机模拟以其成本低、时间短、重复性高、灵活性强等特点, 被人们称为是建立数学模型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们也从中看出数学建模对提高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是不言而喻的。

3. 数学建模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建模的重要特点是多次循环的验证过程, 多次修改模型使之不断完善的过程。例如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个事实:在十字路口设置了红绿灯, 为了使那些正行驶在交叉口或离交叉口太近而无法停下的车辆通过, 红绿灯转换中间还要亮一段时间的黄灯, 那么黄灯要亮多长时间才算合理呢?我们在建立模型以后要验证模型是否合理, 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反复思考, 反复检验, 这样才能得出合理的结论。

4. 数学建模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数学建模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中。在新课程改革中, 增加了“数学建模、探究性问题、数学文化”这三个模块式的内容, 这些内容的增设, 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数学专业的学生来说, 数学知识比较熟悉, 但对实际问题涉及的相关领域的知识及背景却不是很了解。当面对一个从未接触过的实际问题, 要运用数学知识来分析、解决, 就必须开拓思路, 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一过程正好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数学建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从目前来看, 有关数学建模教学和辅导的教材太少, 人们认识能力和科学技术包括数学本身发展水平以及师资力量薄弱的影响, 还有不少实际问题, 很难得到有着实用价值的数学模型。还有些领域中的问题, 今天尚未发展到用建模方法寻求数量规律的阶段。

数学学习不仅要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像能力等方面得到训练和提高, 而且要在应用数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同样需要得到训练和提高。在课堂教学中, 要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并把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 即建立数学模型。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 如果我们能逐步地将数学建模活动和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体现和完成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⑴李尚志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探讨[J].大学数学, 2003.1.

⑵姜启源.数学模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8.

⑶孔凡海。中学数学建模的几点思考与建议[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1998 (1-2) .

上一篇:动作特点下一篇:断指再植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