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与数学建模

2024-05-10

模仿与数学建模(精选六篇)

模仿与数学建模 篇1

一、什么是组织模仿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认为人类社会存在着普遍的重复性,模仿是一切相似性的根源[1]。模仿是组织最普遍的行为方式之一[2],一些组织把模仿作为重要的竞争手段,甚至是生存与发展的主要方式,模仿对组织创新的推动与传播起了很大作用。

组织学习理论认为模仿是学习其他组织经验的有效方式,通过观察其他组织的创新性战略和其他经验,组织可以减少学习成本和规避风险[3]。 经济学视角的信息瀑布 ( information cascade) 理论认为模仿是这样一种行为: 当一个组织认为别的组织具有更多或更好的决策信息时,便放弃自己所拥有的信息而跟随别人的决策的一种 “羊群 ( herd) 行为”[4]。类似地,管理学视角的管理时尚理论认为组织模仿是一种从众行为 ( Bandwagong effects) ,组织模仿的内容包括模仿其他组织的管理实践、产品或技术决策[5]。

资源基础观视角下的组织模仿被认为是组织通过获取与其他组织相同或相似的资源来模仿优秀组织的战略,以获得最佳效益的一种行为[6]。决策理论认为模仿是决策成本很高时对经济理性战略选择的有效替代[7]。组织视角的新制度主义认为组织模仿是组织对不确定性的一种回应,当组织的技术无法很好地理解其技术、组织的目标模糊不清,或者环境中出现了不确定性时,组织会以其他组织作为参照模型建立自身制度结构[8]。

基于已有研究可以把组织模仿的原因归纳为两类,一是基于应对竞争、提高组织绩效的考虑, 既包含主动地复制其他组织行为,以提高绩效的模仿,也包括被动地以规避不确定性为目的的模仿; 二是出于提高组织合法性、降低经营风险的考虑。此外,可以把组织模仿的内容归纳为组织决策、运营管理、组织结构和制度文化等。

本文把组织模仿的范围界定为组织场域,组织场域是一个具有共同意义系统的组织群体[8],是指能对某组织的行动产生结构化影响的领域 ( domain)[9],是组织共同对话和讨论的核心通道[10]。 组织场域范围的确定是根据组织之间的影响和互动程度来完成的,而这些正是组织作出行动、决策的环境基础,是考察组织模仿的恰当视角。因此, 本文把组织模仿定义为: 在组织场域内,某个组织对其他组织的决策 ( 产品决策、技术决策、战略决策等) 、管理和运营技术与方式、组织结构和制度文化等的复制或跟随,以期达到提高组织效率、 避免组织风险或提高组织合法性的目的。

二、组织模仿的结果与类型

组织模仿可观察的结果之一就是组织同形, 组织同形是指组织在行为、结构和制度等方面与其他组织的相似性[11]。根据造成原因的不同,可以把组织同形分为竞争性同形和制度性同形[8]。竞争性同形是指由于组织间的相互竞争、优胜劣汰, 导致最终能够生存下来的组织自然就有了相似的特征。另一种组织的同形可以称之为制度性同形[12],当组织面临相同的制度性结构环境时,这些制度性结构因素、规制机构和社会认知会给组织形成制度强制性压力、社会规范性压力和模仿压力,组织往往会调整其结构和行为以适应这些压力,进而导致组织之间的相似性。

两种组织同形从结果来看是类似的,但是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区别。首先,组织同形的侧重点不一样,竞争性同形主要体现在组织行为、决策上的相似性,而制度性同形更多体现在组织结构和制度上的相似性。其次,产生的环境可能不太一样, 竞争性同形更可能存在于那些竞争比较充分的环境,制度性同形更可能存在于竞争不够充分的环境中。那些处于竞争比较充分环境下的组织,为了争夺各种资源和满足顾客需求,会主动观察和借鉴竞争对手的做法,从而产生类似的行为和决策。 制度性同形可能在市场发育不够成熟的环境下, 由于外界环境的压力而造成组织在结构上或者制度上的同形。再次,两种同形的作用不一样。竞争性同形的作用在于可以提高组织的绩效,通过相似的产品特征、相似的战略和管理方式等提高组织效率; 制度性同形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满足组织合法性的需要,所谓的组织合法性 ( 或正统性、 正当性) 是指组织的行为、结构和制度等特征既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又要与制度环境所形成的共同信念和行动逻辑相符[12]。组织的合法性需要和绩效需要一样重要,追求绩效的组织也追求其存在的合法性。这种合法性往往不限于法律范畴内,可能与组织的具体业务或目标无关,但却需要向相关公众或组织表达。因此,合法性既包括了强制性的合法性,也包括认知上的合法性,即某个社会建构体系的公众会对组织的行为进行判断, 看其是否与系统内的规范、价值观、信仰相符。这些规则、规范和社会认知是组织必须面对的社会现实,而组织的同形是组织展现其合法性的一种重要方式[13]。最后,组织对待两种同形的态度可能不一样。因为竞争性同形是伴随着提高组织绩效模仿过程中产生的,组织往往并不关心是否与其他组织的相似性,或者说不表现出对相似性的刻意追求,甚至可能会否认具有某种相似性,以避免被认为是在抄袭和模仿; 制度性同形往往是组织用以表明合法性身份的工具,组织会主动展示这种同形。

( 一) 组织模仿范围的确定及组织模仿的定义

在探讨组织模仿与同形的关系前,先对组织模仿进行一定的分类是合适的。首先要确定模仿发生的范围,然后再根据适当的标准对其进行分类。许多组织理论学者观察到组织行动和决策受到环境的影响,并把 “场域”概念引入组织研究, 组织场域具有的结构性体现在参与结构、信息流和组织互动层面的同形程度等,组织场域往往是围绕议题 ( issue) 而形成的 ( 不同组织共同关心的问题) ,议题之所以能够作为场域的核心,在于议题确定了组织间的联系和影响力。尽管组织场域看不见,但在组织场域这个情境下考察组织模仿是适合的,因为任何组织的行为都是在一定特定的范围内展开的,无论是竞争性的行为还是制度性的行为。这样就把组织模仿发生的领域和范围统一了,可以把不同类型的模仿纳入统一的体系来考察。

( 二) 分类

本文选择了两个维度对模仿进行分类,一个维度是模仿的动机,另一个维度是模仿的复杂程度。组织主要是基于竞争性动机和合法性动机两个原因模仿其他组织,所谓的竞争性动机是指组织为了提高绩效而模仿其他组织的行为、结构和制度等,竞争性模仿背后的逻辑是向具有最佳效果的行为看齐,组织学习观点、信息瀑布理论、决策理论和资源基础观等研究视角下对组织模仿的研究主要是针对这类模仿。所谓合法性动机是指组织为了得到公众的认可和支持而对其他组织的行为、结构和制度等进行模仿,这种模仿容易忽略自身的真正需求或未充分考虑是否具备了所需的条件。保持合法性模仿背后的逻辑是向最普遍的行为看齐[14],管理时尚观点和新制度主义视角下对组织模仿的研究主要针对这类模仿。模仿之所以具有不同的复杂程度,在于模仿的内容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模仿的内容包括组织的行为、战略、结构和制度等。

根据上述两个维度可以把模仿行为分为四类 ( 如图1所示) ,把出于竞争性动机的简单模仿称为简单竞争性模仿,出于竞争性动机的复杂模仿称为复杂竞争性模仿,出于合法性动机的简单模仿称为简单合法性模仿,出于合法性动机的复杂模仿称为复杂合法性模仿。实际上不同模仿模式之间的界限并不是能清楚地区分与界定的,各种模仿模式之间是一个多维的连续统一体。比如简单竞争性模仿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山寨模仿,复杂竞争性模仿最突出的例子就是标杆学习,简单合法性模仿最突出的例子就是追求时尚,复杂合法性模仿最突出的例子就是跟随习俗。

( 三) 各类模仿的典型表现

1. 山寨模仿———简单竞争性模仿的典型例子。 在管理和经济领域,山寨原指那些没有正规牌照的小厂家,通过简单复制优秀企业的产品而进入市场的行为。山寨企业通过模仿一些知名企业的品牌名称、产品,以节省营销成本和研发成本,并以低价快速的进入市场。山寨现象的出现与社会、 经济的发展以及技术的进步有很大关系,特别是技术的进步使得山寨模仿的门槛大为下降,消费者理念的变化也使部分消费者对知名品牌不再那么执着。仅从学术角度看,作为组织的行为之一来研究时,山寨模仿具有简单、快速、低成本的特征,往往可以在短期内快速地获得利润、提高效益。实际上有些大型企业组织在开发新产品时也会通过这种简单的模仿,及时开发出竞争性的产品。特别是在那些变化快、竞争激烈的行业和领域,总能发现山寨模仿的影子。

2. 标杆学习。标杆学习是一种复杂的模仿形式。施乐公司在1979年发起了一场名为 “竞争标杆”的活动,对不同工厂的生产流程、制造工艺和制造成本进行比较分析、提出基准,并加以改进,当时的施乐首席执行官给标杆学习下的定义是 “以最有实力的竞争对手或行业领先者为参照标准来评价自身的产品、服务或实践活动的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15]。标杆学习的范围主要是在行业内,但现在的普遍观点是其不局限于行业内,而是在一个更广范围内发现、理解和应用其他各种组织的突出实践,以帮助本组织提高绩效的过程[16]。

3. 追求时尚。追求时尚是指人们在一定时期内对某种新潮行为方式的追求[17],组织往往会对在其他组织中流行的管理工具、管理方法进行模仿,不少组织可能盲目地使用流行的管理技术和流行的管理体系 ( 如ERP系统、全面质量管理、 六西格玛等) 。造成这种行为的原因,一是由于一些高管人员刻意选择的结果,二是由于一些管理时尚设定者 ( 如咨询公司、管理大师、商业大众传媒以及商学院) 主导、传播了一些管理时尚。 组织追求时尚过程具有周期性,往往包括触发、集体学习、消退等阶段[18],很容易造成不利的结果。 因为追求时尚的组织往往只是从形式上学习了其他组织先进的东西,而时尚的东西总会过时,当时尚的东西过了,模仿者就会陷入无措的茫然中。

4. 习俗跟随。在行业和组织场域范围内有一些传统、惯例、制度和特定的文化,这些制度和文化会影响组织的决策和行为。新制度主义认为制度包含了人的行动、脚本、规范和规则,这些会形成一种文化逻辑,进而对人的行为产生约束作用。 这种文化逻辑有着类似法典的特征,规定了哪些可行,哪些不可行,组织对这些规则的反应通常采用模仿的方式。特别的在某个行业或者一个组织场域内,由于组织间的交往形成了许多组织行为惯例,这些惯例很容易传播给新来者,并长时间维持[19]。由于许多投资机构、规制机构对组织结构形式的作用和地位已经形成了某种固定看法,多分部结构被认为是大型企业应当采用的组织架构, 组织对于这种习俗的认可与否可能会影响组织在所在环境中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大多数组织在场域里有一种跟随环境制度中的习俗倾向。然而,由于制度和习俗并不都是显性的,许多习俗需要组织经过一定时间融入,才能判断其是否存在以及其重要性。另外,习俗所包含的文化要素往往具有复杂的特征,需要通过更多的组织交往才能了解。 与追求时尚相比,组织跟随习俗往往风险更小,因为成为习俗的东西是已经经过时间考验的东西, 但模仿者只能永居追随者的落后地位。

上述四种典型的模仿表现说明了组织模仿虽然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但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本文对上述四种典型的模仿方式的特点做了简单的归纳比较 ( 表1) ,在模仿内容、模仿范围、时间长度、模仿对象和模仿的复杂程度上可以看到不同类型的组织模仿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资料来源: 作者整理。

三、组织模仿与组织同形的关系

通过对组织模仿的分类以及对不同类型模仿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到不同类型的模仿对组织同形的影响各不相同。以山寨模仿和标杆学习为代表的竞争性模仿,把提高组织绩效作为主要目标; 以追求时尚和习俗跟随为代表的合法性模仿,是为了提高组织的合法性。无论增加组织绩效还是追求组织合法性,模仿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典型的简单竞争性模仿 ( 如山寨模仿) ,由于与被模仿组织的规模和市场地位悬殊,往往不大可能造成制度上的同形。作为复杂竞争性模仿的典型代表,标杆模仿主要是在某个行业范围内对优秀企业的模仿,对标杆企业的系统性学习很容易导致组织在战略决策、运营方式和管理实践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作为简单的合法性模仿,一般的组织追求时尚是发生在场域范围内的模仿行为。组织在某一时期对新潮的管理方式的跟随,往往导致组织在管理方法、组织结构设置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一般持续时间较短; 由于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这种相似性可能无法持续很久。作为复杂的合法性模仿,习俗跟随对组织同形的作用比前几种模仿的作用都大。由于规范和惯例的影响,组织为了生存不得不通过与其他组织采取相似的组织结构或者制度,或者不知不觉地受到这种惯例的影响。习俗模仿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带有强制性的组织同形过程,这种习俗性的影响是潜在的、长期性的,但也是具有很大影响力的[19],往往容易导致组织的制度性同形。 最后,无论组织的模仿动机是竞争性动机还是合法性动机,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服务,本文对组织模仿与组织同形的关系做了一个简单的图示 ( 图2) 。

四、结论与建议

( 一) 结论

1. 通过对组织模仿的概念进行较为系统地梳理,本文给组织模仿下了一个综合性定义: 在组织场域内,某个组织对其他组织的决策 ( 产品决策、 技术决策、战略决策等) 、管理和运营技术与方式、组织结构和制度文化等的复制或跟随,以期达到提高组织效率、提高组织合法性的目的。该定义统一了组织模仿的范围,明确了组织模仿的内容和组织模仿的目的。

2. 根据组织模仿的动机和复杂程度,本文划分出了四种类型的组织模仿: 简单竞争性模仿、复杂竞争性模仿、简单合法性模仿和复杂合法性模仿,并列举了每一种类型模仿的典型例子: 山寨模仿、标杆模仿、时尚模仿和习俗模仿,通过比较这些典型模仿的特点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组织模仿的作用机制和重要性。

3. 加深了对组织模仿与组织同形关系的认识。 根据组织模仿与组织同形的内在逻辑关系,本文从模仿者的动机出发总结了不同类型模仿与组织同形的关系,认为以山寨模仿和标杆学习为代表的竞争性模仿更可能导致组织的竞争性同形,而以追求时尚和习俗跟随为代表的合法性模仿更可能导致组织的制度性同形。组织同形的过程既是一种相互竞争、生态选择的结果,也是组织制度的创立和扩散的过程。组织一方面通过竞争性同形来提高组织的绩效,另一方面通过制度性同形提高组织的合法性。

( 二) 建议

1. 重新认识模仿的重要性。组织模仿的作用并不能被抹杀,研究组织模仿行为的特点和规律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组织运行的机制。重视模仿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创新的重要性,一个重视复杂竞争性模仿的组织将可能更重视创新,这往往是创新的基础。当然,如果只是单纯依赖简单竞争模仿的组织不太可能走得很远。所以,组织应尽可能地采取一些复杂的竞争性模仿 ( 如标杆模仿) ,而不是简单的竞争模仿 ( 如山寨模仿) ; 应尽量采取包含制度、思想、理念等内容的复杂合法性模仿 ( 如习俗模仿) ,而不是仅跟随管理时尚的简单合法性模仿 ( 如时尚模仿) ,这样才能有效提高组织绩效及合法性,有助组织的长期生存。

2. 关注制度性同形现象。虽然竞争性同形与制度性同形对组织发展和生存都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前者只是其追求绩效被动形成的一个结果, 而后者则是组织刻意追求的目标。在人类社会越来越关注组织的道德行为和社会责任的背景下, 组织合法性的重要程度日益增加。公众对组织合法性的关注导致组织必须越来越重视自身的行为和形式合乎法律要求,及社会公众和其他组织的要求。 因此,组织需要对制度性同形给予特别关注。

3. 重视模仿能力的培养。模仿能力既是学习能力的体现,也是创新的重要基础,模仿能力往往体现在模仿的速度、深度以及模仿机制上。大部分组织在模仿的时候倾向于模仿那些较简单的、流行的和对其而言是新鲜的东西,这种模仿只关注表面的或显性的知识,往往不能得其精髓。隐性知识因其隐藏在个人和组织内部以及组织网络之间而不容易被发现,组织应该有一套完善的模仿机制,这样就能够更好地进行一些复杂的模仿。

4. 要考虑模仿的成本,防范模仿风险。不少人认为模仿是一种低成本的行为,但事实证明模仿有时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组织应依据需要和组织的发展阶段明确模仿的目的、模仿的深度、采取的模仿方式,如果成本过高就应当放弃模仿、考虑创新策略。

论模仿与创新 篇2

从社会生活、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和政治经济等领域创新的事例出发,论述了模仿与创新的关系.模仿是创新的.基础,从模仿中学习、发现、超越到创新,是实现创新的一条有效思路和途径.

作 者:吴澍 吴利生 作者单位:吴澍(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100084)

吴利生(太原理工大学,教育技术中心,山西,太原,030024)

重视小学生数学模仿训练 篇3

关键词:数学;探索;模仿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200-02

模仿、训练式的学习一直是我国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模仿、训练在教学中体现为直接教学的方法。直接教学方法可使学生尽快地掌握数学事实、规则和技能。然而,这种学习方式尚有不少弊端存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动接受,导致学生主观能动性不能有效发挥; 2. 由于学习问题的解决常常是教师层层深入、一讲到底,这使得学生学习、探索的能力得不到充分发展;3. 教师教学是“等量、同速、同要求”的,很难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针对模仿、训练式学习的诸多弊端及对学生的不利影响,《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探究体现了课堂中间接教学的方法,教师运用这些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索与解决数学问题,教师的作用是尽可能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在数学课堂中,模仿、训练式的学习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是相辅相成的。不可想象,如果没有其中的一种方法,课堂教学会很好地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直接教学与间接教学两类方法有机结合的过程。那么如何使模仿、训练式的学习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有机结合呢?经过这一阶段的教学,我发现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促进两种学习方式的融合。

一、针对学生的需要的进行模仿、训练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模仿、训练”为主,由于教师不清楚学生的真正需要,在一些课堂中采取“满堂灌”、“满堂问”、“题海战术”等教学行为,因此,“模仿、训练”学习方法存在诸多弊端。新课程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也要看到,“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受数学学习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特别是那些难度特别大的全新数学知识,单靠学生的探究有时是难以解决的。“自主、合作、探究”不是对“模仿、记忆”的替代,而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丰富和发展。“模仿、训练”是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基石,教师要针对学生的需要展开“模仿、训练”教学。例如,数学课堂中的讲授要重点针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产生的困惑,练习要练在点子上,要坚决反对题海战术。同时,模仿、训练和教师的讲授不一定要与被动学习画上等号。教师要大力改善课堂讲授、模仿、训练方法的质量,让老师和学生产生互动,让学生主动接受数学知识,让学生把数学训练和数学理解有机结合起来。一句话,教师的指导要针对学生的需要,只有针对学生的需要,才能真正与学生开展互动。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 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 这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状态, 以充分尊重学生为前提,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给学生自我学习的空间。要使学生自主学习,首先必须让学生对学习数学有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 学习活动就不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享受和一种愉快的体验, 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例如;我在进行“除法教学”时引入故事情境,故事大意是“一天,小白兔和它的好朋友去田里玩耍,忽然小白兔发现了一堆红萝卜(出示一堆红萝卜的情景图),小白兔和它的好朋友准备把红萝卜分成几堆,你想怎么来分?” 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恰到好处地把学生引入了诱人的知识境界,激发了他们求知的欲望。其次,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引入新知。我的教学体会是在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最终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 例如,我在教学完加减法后,让同学们在生活中去运用加减法。有的同学去计算他和爸爸、妈妈年龄相加是多少岁?有的同学在超市购物时,帮助妈妈算账。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不但使学生感到新颖、亲切,对数学有了一种亲切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三、培养学生合作学习

合作与交流是现代社会所必须的,也是数学学习过程中应当提倡的学习方式。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出一个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为了使合作学习有效,首先明确合作学习的切人点,不应是为了合作而合作,要建立在学生产生合作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在学生解决某个问题遇到障碍、苦思不得其解时, 教师才诱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合作过滥会忽视学生自主学习。其次,教师明确自己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合作学习前, 教师要协调好课堂教学中的各种关系, 创设合适的合作的情境, 把学生引向合作。在合作学习中, 教师不是局外人, 应当走进学生中去, 当学生探索未果或存有疑惑而百思不解的时候, 教师就应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师可以采用模仿、训练这种直接教学的方法,正面传授学生解答问题需要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对问题认识的高度,也可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某一小组中去, 在与学生处于平等位置的前提下, 提出自己的见解、观点或解决问题的策略供小组讨论、探索。

四、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方式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探究性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的过程,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能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对所学的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研究和倡导小学生的 “探究性学习”,能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呢?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条件,留出教学空间和时间,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提供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学生不仅掌握知识、学会学习,更尝到探究知识的乐趣。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主动探究风气。教师要了解学情、关注学情,创设出使差异不同的学生有效参与教学活动的问题和情景。同时,教师应不断给每一位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成绩,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实施分层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更强烈主动的探究知识欲望。此外,教师重视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着重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进行指导。这种指导要求教师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运用自身的知识积累、经验和智慧,给学生以点拨和启发,即所谓的"点到为止",将思考和更多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解决。教师有意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使学生乐于质疑。

模仿与创新作文 篇4

山寨,国人深知也深为讨厌的存在,但是我们却不能一概抹杀其存在,因为也有那么一些人通过模仿,找到适合自己的路然后做好自己最终超越自己然后让其不在被上山寨的骂名,做种成为完美的自己。所以,创新从模仿中来。

洋务运动,史学家们眼中的封建主义失败自救运动,但是这真的一无是处吗?不,不是的,至少他为后来的辛亥革命留下的工业的基础,同时正因为打不过外国人,才让当时的人发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是的,他们明白模仿你,然后超越你,这!才是他们想要的,可惜因为国情而未能成功。但,那也只是因为国情,至少方法是没错的。所以,创新从模仿中来。

新中国成立,革命的老前辈们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模仿着苏联,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通过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步一步的完善自己,超越自己,最终,打造出了这只属于全天下华人的,强大的,美丽的,中国!所以苏联不在了,我们却还在,只因我们模仿,切不断超越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只因那一句口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创新从模仿中来。

文章,同样是这个道理,虽然一味模仿不可能有好的文章,但是不是所有人一开始就有好的.文章的思路,就有好的文笔,这些,都是靠练习换来的,刚开始学文章是可以模仿的,这能更快将你带入这个文学的世界,为未来的自己打造良好的基础,“取其净化,去其糟粕”说的,便是这个道理。再者,即使是模仿,但如果没有自己的所思所感那也是不行的,而且,过度的模仿也会迷失自己,让自己边城傀儡一般的存在,失去原来的自我,这也是不行的;但同样,如果把握适度,去同学间互相模仿,超越对方,然后写出真正的自己的文章,最终与同学共同成长,这不也是很好的吗?所以,创新来自模仿。

但是,模仿也不是只有好处的,就和写文章过度模仿迷失自我一样,在别的方面过度模仿也有诸多的不良方面。正如那句话所说的一样“所有东西都得有个度”,模仿也是如此,而其中的度量,需要每位同学自己把握,需要每位同学心中的那杆秤。模仿,也不是万能。

积累与模仿 篇5

关键词 阅读;写作;积累;模仿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良好的阅读能为写作提供语言材料的积累,能提供广泛的写作形式。我就想依托阅读这一有效形式,探求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让学生不再面“文”生畏。

1 阅读中积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基础

现代课程理论认为,基础教育是公民教育,学生在语文教育中要获得的最基本的东西是语言积累,它是公民必须具备的发展的必要条件。由此可见,积累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对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作用,其中,阅读就是积累的有效途径。

1.1紧抓教材中的阅读积累:《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积累,那么在日常教学中,每学完一篇课文之后,课文中出现的好词、好句、好段,教师都要让学生加以背诵积累。学完一个单元课文之后,教师要让学生整理出自己认为的好词好句,专门摘抄到一个积累本上。在学生自己积累的基础上,教师还要经常想出一定的形式让学生巩固积累,比如举办“词语擂台赛”,请学生说说描写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词语分别有哪些,我想,学生不是为了积累而积累,而是为了运用而积累,而写作正是积累运用的有效体现方式。

1.2强调课外书的阅读积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课外阅读就是学生语言积累的非常有效的方式。

其实,课内的阅读积累是非常有限的,关键还是靠学生的课外积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请学生拿出笔摘抄下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好篇,制作成一本自己的“采蜜集”。每个星期老师专门组织一次“品蜜会”,请学生把上周自己摘抄的好词、好句、好篇介绍给同学们,然后评出十佳“香甜蜂蜜”。也可以举办好书推荐会,请学生把自己看过的好书推荐给大家,引起大家阅读的兴趣。在班级中建立图书角,同学之间的课外书互相传阅,俗话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希望同一本书能在不同的学生身上产生不同的作用。

1.3明确生活中的阅读积累:生活中阅读的内容有很多,比如大街上的广告牌、电视中的广告词等等,这就要求我们的同学们有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有只勤于动笔的手,把生活中所看到的有意思的语言随时能用你的笔记录下它。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不但要学会用眼睛去阅读,更要学会用耳朵去阅读。随时竖起你那双善于阅读的耳朵,捕捉生活中人们口中那精彩的语言。

2 阅读中模仿——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阶梯

语言学习研究表明,儿童语言学习的基本途径之一是模仿,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儿童的知識贫乏,经验不足,模仿是他们的天性。当然,这个模仿学习的过程并不是囫囵吞枣似的,而应该是有的放矢的,有点及面的。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就要抓准学生模仿学习的结合点,让阅读与写作有效地结合起来,让阅读成为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阶梯。

2.1选择生动句式:一篇好的文章,它应该是由一个个生动的句子,一个个恰当的词语组成的。在阅读积累的过程中,学生已经积累了若干个生动形象的词语,那么要怎样让学生将它们串连成一个个优美的句子呢?我们可以去寻找文章中描写得生动的句子,让学生照样子写一写。比如《爬天都峰》中有个句子,“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老师就可以借机请学生写一写:“啊,———这么美,———!”“啊,——这么深,——!”

其实,在阅读教学中的模仿句式练习,并不是所有的句子都要进行,而应该是有选择性的,抓住各种各样有特点的句式,比如说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反问句等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还有就是运用了关联词的句子以及运用了好词的句子。通过好词好句的模仿练习,让学生渐渐地由句到写段,由段写到篇,运用由点及面的方式,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2.2寻找文章顺序:一篇文章的描写顺序是有很多种的,比如说事情的发展顺序、时间顺序、空间和地点的转移顺序等等,单和学生口头谈论什么顺序,学生可能听了半天也不明白,老师可以抓住具体的课文,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就是描写了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景色,这篇课文就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描写的。那么,在学完这篇课文之后,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按时间的顺序写一写家乡的一处景物。

2.3把握文章结构:文章的写作结构也有很多,常见的就是总-分-总、总-分、分-总等形式。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也要根据不同的文章,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结构形式。比如,《秋天的雨》整篇课文是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其中第二、第三、第四自然段又采用了总-分的结构,在明白了相应的结构关系之后,就可以请学生用总分总的形式去描写下秋天的声音,用总分的结构去描写下秋天的色彩,不但巩固了本单元的学习主题,而且学会了运用不同的结构形式。

如果没有阅读中语言的有效积累,写作将是无本之源;如果没有阅读中有效性的模仿,写作将是无根之树;就让我们以“阅读”为翅膀,让“写作”这只小鸟飞向它理想的高空。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谈谈作文的模仿与创新 篇6

一.写作中的举一反三可以从模仿开始

从社会学的意义看,“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一切或者几乎一切社会相似性都来自于模仿”。个体的动作、语言、技能以及行为习惯、品质等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模仿。写作的初始阶段首先是一种技能,也离不开模仿。

我国学生数量众多,高考压力巨大,多门学科的压力致使学生不可能普遍地、长期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因此,学生的体验与快乐只是暂时的,长期面对的仍然是封闭式的课堂教学。

那么,如何结合我国教育现状有效拓展写作教学空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呢?我们不妨将视野由课外实践转向语文课堂教学本身,从学科教学内部寻找更为有效的拓展方式,那就是读写结合。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应恰当地把读与写结合起来,作文的举一反三,首先可以从模仿开始。

二.成功的模仿范例不在少数,古今皆有

关于模仿的争议历来不少,反对模仿者大有人在。但是朱光潜先生说:“我们不必唱高调轻视模仿,古今大艺术家,据我所知,没有一个不经过模仿阶段的。第一步模仿,可得规模法度,第二步才能集合诗家的长处,造成自家特有的风格。”其实古今中外许多名家也都有过模仿的先例: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模仿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曹禺的《雷雨》模仿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宗福先的《于无声处》又模仿《雷雨》;鲁迅的《狂人日记》曾借鉴过果戈理的作品,《药》的结尾分明留着安特烈夫的阴冷;郭沫若的诗作受过泰戈尔、惠特曼及歌德作品的影响;这些经过时间历练的作品就为写作教学提供了模仿的资源。《荷塘月色》中月下荷塘笼罩的淡淡哀愁,《故都的秋》那凄冷的亘古悲凉,《祝福》里三次肖像描写所展示的人生悲剧,无不在学生心灵上留下深深的印记,当然也可以成为学生习作模仿的极好范本。但这些模仿都不应是单纯的抄袭,而是在模仿基础上的创新。模仿和创新总是交织、糅合在一起。恰当、有效地使用例文,常常给我们以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之感。

即使从最实用主义的角度看,纵观历届高考高分作文,很多也是得力于名著或课文的。高考满分作文《独上高楼》,就是选取课本中庄子、李白、陶潜等历史人物的故事来论述这些古人张扬的个性,阐释对生命价值的看法和对人生意义的追求;江苏省的高分作文《傻子的凤头猪肚豹尾》就是取材于小说名篇《尘埃落定》的。

三.很多课文本身就是经典,是很好的模仿对象

教材是一个巨大的宝藏,而我们对熟悉的东西往往忽视,殊不知中学语文教材里收入了数百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蕴涵着丰富的知识信息,每一篇课文都是文化的精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学好它们受益无穷!

1.学习课文的思想,提升作文立意。一篇文章能否真实地反映生活,准确地传递信息,即内容的好坏,取决于作者的思想认识。众多的课文里,包涵着许多思想教育的因素。《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表现出的祖国山河之美以及热爱祖国的情感,《前方》宣扬的珍视民族友好、祖国大融合的主旨等等,都是思想教育的好材料。学习这些课文可以使我们的文章走向崇高的思想境界,培养美好情操,塑造美的心灵,提高思想素质。这是从课文学写作文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容忽视。

2.借鉴课文的写法,提升作文技巧。文章有多种体裁,各具特点,写作要素及一般的结构方式均不相同。例如从表现方法来说,仅“描写”一类,就有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其中人物描写又包括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而在具体行文过程中,作家们常常是神思泉涌,独具匠心,灵活洒脱,各有所长,写法不尽相同。或激情澎湃,直抒胸臆,或含蓄委婉,曲境通幽;或开门见山,语言犀利;或由此及彼,娓娓而谈……作家们的创作个性,形成了文章不同的风格。课文的选编,注意到了文字的多样性,表现方法的丰富性,以及作家们行文的独特性,为模仿提供了各种类型的优秀范例。从中可以了解各种文体的特点及写法,琢磨、借鉴前人的写作技巧,把握文章的架子,摸熟行文的路子,养成良好的“文体感”。我们胸中有数百篇名篇佳作,就会懂得怎样写文章。

3.汲取语言精华,提升作文品位。课文里,富有情趣、富有哲理、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比比皆是,充分显示了作者们驾御语言的深厚功底。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所用的语言,传神、达意,生动、形象,简直把物写活了,作者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流露其间,使读者感受到语言的美、意境的美。这样的语言,增加了文章的魅力。从课文优美、凝练的文笔中,我们不但能学到知识,启迪智慧,积累大量的“制作”所需的语言材料,而且能得到思想情操方面的良好熏陶。习作中完全可以采撷其中有表现力、生命力的词句,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活用到自己的作文里去,以提高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在高中语文课本里,即使是一些文言文,甚至也可以成为我们模仿学习的范例。不妨看看魏征的名篇《谏太宗十思疏》(苏教版必修四):

文章开篇,作者就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这两个比喻从正面来导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中心论点,开门见山,凸显题旨。第二段,正反论证。作者从历史的兴替出发,总结“凡百元首”“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的经验与教训,指出其原因是“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并进一步揭示出两者所造成的截然不同的后果:“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充分论证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必要性,为唐太宗敲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警钟。第三段,作者进一步指出了“思国安,积德义”的具体做法,即“十思”。endprint

“层进式”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即“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和“解决问题”(怎么办)。可见,《谏太宗十思疏》堪称“层进式”的典范!

像这样的课文,只要我们认真揣摩、模仿,作文的谋篇布局就不再是一件难事。

四.模仿的最高境界是生成和创新

模仿终究还是低层次的,语文教育专家潘新和在《语文:表现与存在》中提醒:“如果掌握不好这个度,模仿和借鉴就可能不但劳而无功,而且把学生的写作主体性也赔进去,一辈子也创不出‘新来。”模仿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生成,是为了能够创新。从写作学的意义看,“生成性模仿”是指写作者基于自我的人格特质、生活体验、审美经验等,从名家经典的样式、结构、写法中得到启发和借鉴而另写文章。它具有个性化、生活化、多样化的特点。

从写作实践的角度,就是借助“模仿——借鉴——创造”的三级递升平台,激发中学生的个体体验与写作潜能,融合经典阅读与写作实践,有效地提高自身的作文素养。

因此,我们要处理好模仿与抄袭的关系。抄袭就是单纯的复制,是一种机械运动,而模仿则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但是创造也有个量的多少。量大了叫模仿,量小了,又接近于抄袭。模仿在原有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思考与见解,不同于不动脑筋的生搬硬套,是可以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

其次要处理好虚构与真实的关系。文章源自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作家的创作也都是以真实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柳青创作《创业史》时,特意让一个泼妇当街对自己大骂。托尔斯泰创作《战争与和平》时,特意到当时的战场上巡视,他自豪地说:“我的小说中历史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根据,不是虚构的。”对生活的真切感受,是取得真实性的主观条件。文章的模仿同样也不能脱离生活的领域。许多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往往过分强调遣词用句及套用读物或杂志摘录下来的材料,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观察社会、观察生活和创新思维的训练,以致许多中学生作文严重脱离现实生活,华而不实,内容虚假,缺少感染力。

第三,要调动模仿情绪,情动而辞发。目前许多教师也注重引导学生从句式、修辞、结构等方面对名家名篇进行模仿训练,但是学生大多处于被强制的学习状态,缺乏情感的投入。这样为作文而作文,写出来的作文要么大而无当,隔靴搔痒;要么苍白无力,无病呻吟。只有发自肺腑的喜爱才会情动而辞发,才会自觉地模仿。

大量模仿和生成的累积,创新就会渐浮水面。所以,创新自模仿始。从技术的模仿,到思想的生成,再到艺术的创新。这也许是人类一切艺术发展的路径。所以生成性模仿是构筑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共享空间的有效方式。模仿的目的不是机械移用,而是站在名家经典的肩膀上,激发我们自身的生活体验和创作热情,从模仿走向生成和创新,达到能够运用娴熟的创作技能提升作文水平的目的。

上一篇:行为界定下一篇:再生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