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中创造力培养

2024-05-16

美术教学中创造力培养(精选十篇)

美术教学中创造力培养 篇1

一、对学生进行创造意识和独立精神的培养

培养创造力, 首先要培养创造意识和独立精神, 由于受我国整个教育体制的影响, 这种意识和精神的重要性在现在的学生中并非人人都能认识到。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通过各种课题对学生进行教育。美国的加德纳博士在《美国艺术的指导思想》一文中坦陈中国与美国艺术教育观念的不同:“总的来说, 中国教育者认为应该先从基本技能开始, 创造性是以后的事。相反, 美国教育者开始是刺激一种创造性和想象力, 而相信到以后基本技能需要时, 他自己会掌握。美国教育的长处是给儿童足够的时间来探索, 让他们发展创造能力, 风险是也许以后对基本技能的发展有影响, 以后在表达力上力不从心。中国教育的长处在保证所有的孩子都能掌握一种基本技能。”“但到一定水准后, 他们就没有能力和愿望来做创新的事情。”所以我们在美术教学中一定要能取长补短, 创造出一种较为完美的美术教学模式。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依靠自身力量, 独立探索问题, 完成学习工作。当然这个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 也有同学的帮助, 但这些外部力量应能激起内部动力的运转而逐渐形成一种独立学习的能力, 这才是创造力的原动力。在美术教学中无论是造型要素方面的各种变化、创新, 还是中外美术史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的各种题材、内容、风格、流派、技法的革新中, 指出“创新”的作用, 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创新”在整个社会中的重要性。

二、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人在创造活动中或者在需要创造性解决的问题情景中表现出来的有创见的思维。它的显著特点是能够提供新颖独创而又有价值的思维成果。创造性思维的特殊重要性在于, 这是一种可以开拓人类未知领域的思维, 它包括一切发现新事物、揭示新规律、创立新理论、发明新技术、创作新作品、研制新产品、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过程。恩田彰指出, 在教育中应按照联想→想象→创造的思考顺序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力应重视创造性思维。尽管创造性思维与逻辑思维并不对立, 而且能以逻辑思维推导出所谓正确的结论, 但现实中遇到的新问题或较复杂问题却告诉我们, 事事拘于逻辑, 很多问题无法解决, 也很难有所创造很发现。阿瑞提曾经指出, 创造是由不合逻辑开始, 再经逻辑的润饰和整合, 最终达到超越逻辑。人在创造之初, 首先要做的是超脱逻辑的羁绊, 有意识地偏离思维常规, 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可能性, 并由此产生许多新奇思想。真正代表创造性思维特征是发散性思维, 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创造学家吉尔福特提出的。意指在针对一种思维目标时, 尽可能多地提出可选择答案。发散性思维在美术创造中表现为具有“创意性”, 尤其现代派美术作品的构思和现代设计艺术的构思大多源于发散性思维。《美国及其教育》一书归纳出6种发散性思维的美术创作方法:改变事物正常的逻辑关系;通过辅助工具获得新形象;改变正常比例;局部重组;改变功能;改变观点。由此可见, 发散性思维丰富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拓宽了人们的视觉领域, 带给美术学习一种新感觉, 使学生获得新的创造和发展。在传授美术基础知识时, 提倡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采用一个问题多种答案或多种解释的具体做法;在美术技能指导中, 应允许学生自由表现技法。鼓励学生敢想勤思, 并采取措施保护其想象的火花。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 不同的创造思维, 因人而异, 因势利导, 充分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 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哪怕是在构思的草图中, 有那么一点点创意都应给予肯定并加以诱导。这对学生在学习阶段, 无疑是对其创造力培养给予的莫大鼓励和支持。一位日本专家曾预言:世界性的工业化浪潮在经历了本世纪 (20世纪) 的管理革命、战后的技术革命后, 正进入设计革命阶段, 竞争的焦点将不再是价格和质量, 而是设计。市场竞争, 从深层次来说就是人的智慧的较量。可见当今社会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何等的重要。

三、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

美国哈弗大学艺术心理学名誉教授鲁道夫·阿恩海姆告诉我们:“用任何媒介塑造形象都需要创造性与想象力。”他还说:“每换一种新的媒介, 就必须产生新的创造。”技能练习在美术学习中占有很大的课时比例, 所以在每一门课的技能训练中都必须抓住机会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 临摹课中的创造力培养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临摹作品并非简单的“照实画”即临摹的目的不是为了复制, 而是借鉴原作中的精彩部分, 以达到其他目的。阿恩海姆指出:“艺术老师的传统功能只限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让他们学会画得不走形……”现代教育则完全不同, “教师的任务成了刺激清藏在每一个幼小心灵中的天生的冲动, 即创造、探索、处理材料的欲望。”鉴于此, 我在临摹课中, 要求学生首先认真分析范画 (读画) , 理解范画中的构图方法、色彩构成、表现技法等。在临摹时有意识地鼓励学生与范画画的不一样。把范画只看成是一个参照对象。这样通过临摹课学生既掌握了技能、技巧, 又有了创造性。

(2) 写生课中的创造力培养

“生活是艺术创造的源泉。”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一切, 也激发了人类的灵感和创作激情。有人认为, 写生就应尊重自然的一切都是美的, 其实不然。写生是从生活中发现更典型的美, 即有利于作品主题的“自然美”, 而非所有自然美的包容。因此要培养学生从大自然中摄取自我需要的创造能力, 并能运用不同材料媒介对自然加以艺术转化的表现。我从观察、对比着手, 让学生更主动地接触自然、接触生活, 在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刻画过程中, 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思考的习惯, 逐步学习掌握各种表现手法, 并鼓励他们使用多种工具、不同媒介, 熟悉它们的性能、取得更好的表现效果。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不一味地学习模仿他人的表现方法, 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观察感受, 用自救独特的绘画语言表现自然, 描绘生活。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和开阔的视野, 挖掘他们心灵深处涌动的美感, 使审美意识升华出既体现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新的视觉艺术形象。

总之, 美术教育的中心任务是通过美术学习和记忆知识来转化学生的能力, 尤其是创造能力。物理学家劳厄说得极为精辟:“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 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他所指的“剩下的东西”正是我们要培养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美术教学中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 我们需要不断思考、探索、寻求一条既能被学生接受, 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路子。让学生在美术教学中既动手, 又动脑, 既展开想象, 又勇于实践。这样不但可以学生的素质提到提高, 而且还会使他们终生收益。这些不仅仅是学习美术的需要, 还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心理学》张庭等主编.河海大学出版社, 1992.8.

(2) 《美术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6.

(3) 《新素描》 (美) 贝蒂.爱德华.何工译.四川美术出版社, 1992.8.

(4) 《美术, 另一种学习的语言》 (美) 伊莱恩.皮尔.科汉等.尹少淳译.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5.3.

浅谈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篇2

浅谈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获得最大的效益?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查找其原因:(1)对创造力及创造过程的了解;(2)对学生的心理和学习动机的研究;(3)寻找具体而有效的对策.

作 者:谷丽虹 作者单位:河南省平顶山市教育学院美术系,河南,平顶山刊 名:中国校外教育(理论)英文刊名:CHINA AFTER SCHOOL EDUCATION年,卷(期):“”(3)分类号:G63关键词:美术教学 创造力 培养

浅谈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篇3

【关键词】美术教学 创造力 培养创造力作为一个人的重要素质已为人们所共识,而美术教育尤其责无旁贷,因为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它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

一、对创造力构成要素的理解

国外早期对创造力研究的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创造力由集中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构成,而发散性思维是其核心部分。我国长期受这种智力形式说的影响,认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是绝对聪明的。后Dw麦克隆(1962)对数学和建筑学方面有创造力的人研究发现,高智商的人并不一定具有高创造力,智力不是构成创造力的全部。许多学者都认为,创造力的核心不是高智力,而是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品质。

在美术创造中,创造力体现在对感性形象的把握和组织上,创造力的产生是由领域技能、创造技能、创造动机以及创造人格四个成分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美术领域技能与教学

所谓领域技能,即个体在某一领域中所具备的有助于产生各种反应的全部背景。在美术创作中,主要是美术知识、技能、审美经验以及综合利用这些知识、技能、经验的策略。在这里,知识和技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艺术和人文学科知识;二是在美术制作中对材料和工具操作的知识和技能。领域技能,就是让学生掌握使用最初级的艺术语汇的技能,为更为复杂的美术创造提供能量储备。这方面的学习,学生可以通过欣赏和实践两个途径来实施。如向学生介绍和传授优秀美术作品的技术特征;通过作品风格对照,揭示形成风格的要素;通过形式与内容关系的分析,使学生对各种艺术语汇运用有所了解,如形状、色调、材料的肌理等形式元素的语言性把握。

然而,具体的教学是受实践理性的制约,通常我们很难处理好技能学习需要一定量的训练与中小学美术教育课时量少的矛盾。所以,教师常把美术作业操作过程作为备课的重点,以求在较短的教学时间内获得理想的作业效果。于是,教师走一步学生跟一步的“小步子教学”成为常用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远离创造力的培养是不言而喻的,要解决矛盾,关键是我们观念的改变,一方面,我们要把技能学习与个人的发展联系起来,只有对个体发展有益的技能才是最需要的。另一方面,要看到存在不同层次的创造,对学生刚步入美术学习时,创造力的培养也伴随而来,创造性的探索已经开始,当一个幼儿在纸上涂鸦并给涂鸦命名时,他已进入了初级的创造活动。

三、美术创造技能与教学

创造技能,是对问题解决具有决定作用的方面,包括认知风格、有效的工作方式、以及启发产生新观念方法的了解等,其直接影响创造的水平。想象可以说是创造技能最重要的功能,想象可以分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自学积极的有意想象,是有预定目的的想象,如艺术构思和欣赏活动。按想象内容的创造性、新颖性,有意想象又可分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教学尽可能设置认知和逻辑的冲突,如调换熟悉作品的色调、添加和抽去部分内容、将作品倒置过来欣赏,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对想象力的控制是创造力发生过程的主要机制之一,它使理性和非理性保持应用的张力。无论是直觉、灵感的出现需要理性的指引,使艺术形象蕴涵着普遍性的意义,还是艺术形式因素的运用、视觉效果的控制,都需要理性的参与才能使形式赋予表现性和感染力。否则,学生不能驾驭想象,而创造活动也不能深入下去。同时,美术制作媒介的多样化也发展了创造的技能,如除了用笔作画,还可以用吹、拓、撕、塑、吸附、泼洒、拼贴以及计算机绘画等制作手段进行创作,使学生对活动操作的偶发性产生兴趣,各种媒介和材料的运用,使旧观念在与新技能和媒介、材料的相互碰撞中产生出新思想、新观念。在这中间,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思维方法,如逆向思维、发散性思维,等等。要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只看到传统意义上的美术学习,而且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良好综合素质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品质完善,课业的布置要具有灵活性,给学生以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若使每个学生画出一样的画,或呈现同样的风格,是创造的大忌;应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和模式,产生大量的变异见解,有意识地促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地思维操作,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四、创造人格的培养

创造是一种开拓性的高难度的冒险活动,要求主体不仅具有创造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还需要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现代神经学家们认为,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创造的禀赋,但只有心理健全的人才会将创造潜力付诸实现。这就要求美术教育要培养良好的人格,而健全的人格应具备以下特征:不迷信权威、敢于冒险、自信、恒心等。

(1)不迷信权威。对权威的屈从倾向是人云我云的心理根源。有些学生不相信自己的创造,总是退缩在印刷品的模仿之中,依附外来的观念。对此,教师应经常剖析为学生所仰慕的作品之优劣,破除权威的神秘外衣,为学生建立起对任何作品都能超越的信念。

(2)敢于冒险。这是与勇敢相关的心理品质,有些学生喜欢循规蹈矩,只希望按部就班地按教师给定的步骤去做,他们总是把自己束缚在一种技能、一种题材或一种风格中,不敢逾雷池一步。这与怕失败心理密切相关。针对这类学生,开展一些泼洒、涂抹的游戏,并通过想象给以命名,以审美或旁观的态度去对待结果;使学生体验到冒险所带来的惊喜,认识到失败和成功都是相对的。

(3)自信。自信不同于自卑和自大,是对自己较为客观的认识。有些学生往往有点成绩而得意忘形,碰到一点挫折就一落千丈。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使其认识到美术创造中个性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以扬长避短心态来肯定自己的个性。

(4)恒心。这是与勤奋相关的心理倾向。常常看到有的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碰到问题就畏难、退缩,不是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因而就半途而废。一方面,教师要求学生持之以恒地关注某个问题,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另一方面,要使他们树立起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美术教学中的创造力培养 篇4

所谓领域技能, 即个体在某一领域中所具备的有助于产生各种反应的全部背景。如向学生介绍和传授优秀美术作品的技术特征;通过作品风格对照, 揭示形成风格的要素;通过形式与内容关系的分析, 使学生对各种艺术语汇运用有所了解, 如形状、色调、材料的肌理等形式元素的语言性把握。这一目标向教学提出较高的要求, 即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时常结合对美术作品的欣赏, 不能为技能而技能, 其目的就是对学生视觉感受性的培养, 促使其审美经验的不断积累, 为进一步创造储入能量。

创造技能, 是对问题解决具有决定作用的方面, 包括认知风格、有效的工作方式、以及启发产生新观念方法的了解等等, 其直接影响创造的水平。想象可以说是创造技能最重要的功能, 想象可以分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自主积极的有意想象, 是有预定目的的想象, 如艺术构思和欣赏活动。按想象内容的创造性、新颖性, 有意想象又可分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在美术教学中, 要尽可能设置认知和逻辑的冲突, 如调换熟悉作品的色调、添加和抽去部分内容、将作品倒置过来欣赏, 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对想象力的控制是创造力发生过程的主要机制之一, 它使理性和非理性保持应有的张力。无论是直觉、灵感的出现需要理性的指引, 使艺术形象蕴涵着普遍性的意义, 还是艺术形式因素的运用、视觉效果的控制, 都需要理性的参与才能使形式赋予表现性和感染力。否则, 学生不能驾驭想象, 而创造活动也不能深入下去。同时, 美术制作媒介的多样化也发展了创造的技能, 如除了用笔作画, 还可以用吹、拓、撕、塑、吸附、泼洒、拼贴以及计算机绘画等制作手段进行创作, 使学生对活动操作的偶发性产生兴趣, 各种媒介和材料的运用, 使旧观念在与新技能和媒介、材料的相互碰撞中产生出新思想、新观念。

创造是一种开拓性的高难度的冒险活动, 要求主体不仅具有创造的知识、经验和技能, 还需要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现代精神神经学家们认为, 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创造的禀赋, 但只有心理健全的人才会将创造潜力付诸实现。这就要求美术教育要培养良好的人格, 而健全的人格应具备以下特征:不迷信权威、敢于冒险、自信、恒心等。

(1) 自信。自信不同于自卑和自大, 是对自己较为客观的认识。有些学生往往有点成绩而得意忘形, 碰到一点挫折就一落千丈。在教学中, 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使其认识到美术创造中个性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以扬长避短的心态来肯定自己的个性。

(2) 恒心。这是与勤奋相关的心理倾向。常常看到有的学生在创作过程中, 碰到问题就畏难、退缩, 不是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因而就半途而废。因此, 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持之以恒地关注某个问题, 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另一方面要让他们树立起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中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篇5

教育提倡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创造力是个体在一定目的和条件下可能产生某种新颖、独特及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思维成果的`能力.

作 者:徐红岩 陆静 作者单位:徐红岩(徐州医学院药学院,江苏徐州,221004)

陆静(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江苏徐州,221004)

浅谈美术教学中的创造力培养 篇6

欣赏思考难度要求指导创造力是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国际社会在新时期对教育的一致要求。

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的四个支柱》中指出:“在一个以社会和经济改革为主要动力的迅速变革的世界里,可能更重视想象力和创造性;它们是人的自由的最明显的表现。”如何培养未来一代的创造力,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而我们美术教师要思考的问题就是如何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下面以苏教版七年级教材为例,谈一谈我的个人看法。

一、了解创新思想

欣赏不仅起着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提高审美品位的作用,还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和思维。我将欣赏分为欣赏课中的欣赏和创作课中的欣赏。

在第一课《另一种选择——外国风景画赏析》中,除了介绍艺术的流派、代表人物作品,及作品的表现手法等,还介绍其创作历程和过程中的艰辛,介绍他们的思想观念和执著的态度。以《向日葵》为例,学生通过了解知道,画中鲜明的轮廓线是凡·高学习浮世绘后留下的痕迹,灿烂的色彩是阿尔小城的阳光给他的感染,奔放的笔触是他历经磨难爆发地对生命的热爱。了解这些,才能知道作者创作与经历之间的联系。而欣赏还有助于学生了解画家的思想,增加其对创作观念的认识。如塞尚的《风景》,画面色彩异常丰富,呈块状排列。似乎所有的物象都是块状。学生通过对比风景照片,就能理解,这是塞尚一人独创的观点。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可以概括为球体、圆柱体和圆锥体”。正是这种与众不同的观点,才使他成为现代绘画之父。

创作课中的欣赏主要起着启发、扩大思路的作用。以第六课《线的魅力》为例,书中出示了很多作品圖片。通过图片,学生可以了解到线的种类、画法和不同的效果。集思广益,这样可以使学生在面临创作时,心中有一个大致的构想。

二、启发创作思考

创作过程不仅是一个激情发挥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理性深入思考的过程。怎样进行创作呢?

1.材料性能启发创造力

不同材料的质地、触感和表现效果都有不同,给予学生不同的感受和启发。很多时候,学生们拿着材料,就会很自然地想着,这个我要怎么做,那个我要怎么办。这就是材料本身给与他们的灵感。

2.联想启发创造力

运用故事、游戏、音乐、示范等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创作。如第七课《重复的魔力》,在这一课教学中,着重讲了重复构成的问题。教学中,我先设计了几个简单的重复构成,然后让学生讲我来画,最后变成学生自己上台画。经过这个过程,没有学生还认为设计很复杂。最终的作业效果很不错,各式各样五彩缤纷的图案出现在我面前,而我只是做了变化基本形启发他们去思考。3.预想效果,启发创造力

在创作之前先要想象表现的效果是什么样子,然后根据设想再进行设计创作直到完成。以第四课《让画动起来》为例,我让学生制作留影盘。画面的设计就需要提前进行预想。在介绍了视觉暂留中正反图像的关系后,学生设计出拳击、动物进食、笼中困兽、窗边人物,户外活动等画面。

三、降低创作难度,提高兴趣

有兴趣的学习才是长久的,创作也是这样。难度过高,不免会望而生畏,产生知难而退的念头。将创作内容简单化,学生则易于接受,易出效果,从而保持学习、创作的兴趣。以第三课《人类的朋友》的第二课时为例,课本要求进行动物写生。这时,我带来大量的图片,也要求学生收集自己感兴趣的动物图片。在创作过程中,我只要求他们绘画动物的轮廓线,也可以根据需要刻画细节,直至上色。学生按照我提的要求,自己选择表现的效果。这样可以保护一部分表现力不佳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获得成就感,从而促使他们更勤奋地创作。

四、明确创作要求

狄德罗曾说:“我们把画看上一眼,掉过头去,便什么也记不得了……倘使你作品的作用还不及一份报纸,那又何必有劳你调色,执画笔,使出你的浑身解数来呢?原因是这些人缺乏想象,也缺少创作热情……”虽然这段话讲的是对画家的要求,但我们依然能感受到人们评画的一个标准,那就是要有特色、要有创造力。学生的作业也一样。在布置课内作业时,明确要求学生:作品要与众不同,要有吸引人的地方。这种要求使得学生从构思作品开始,就注意到了独一性,也就避免了雷同。偶尔也会遇到相似的作品,学生就会毫不犹豫地重新来画。这些行为都来源于作业要求,也融合了他对自己的期望。

五、适当指导创作

学生在创作时,是作品的主宰者,拥有对画面的处理权力。这种时候,我认为教师只需要静静欣赏就可以了。有时,我也会提出一些建议,以使得作品看上去更完整。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任重而道远,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学生能更好的发展。当看到橱窗里一幅幅富有创意的作品,看到学生更自信从容地面对课堂,我想这就是最好的回报。

参考文献:[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2.

论高校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篇7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培养具有创新性的人才, 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高校美术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美术教学不仅要重视传授知识, 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造力。新型的美术教学, 要求教师善于启发学生, 引导学生思考, 发掘学生潜能, 促进其创造力的培养, 而不是简单的传授式的教学。教师应留有足够的空间, 供学生发挥其才能, 使其发现自己, 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

一、当前高校美术教育关于创造力培养的现状

我国目前的高校美术教学虽然一直强调对于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还是过于重视写实的教学法。没有把美术教育与创造力有效结合。对于学生的创造力 的培养还处于起步阶段。写实教学主张要忠实于客观, 在技术方面重视程式化, 有着规定方法和步骤。在这样的模式下, 学生通过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反复练习, 掌握较为扎实的基本功, 具备较好的造型能力。但是, 美术教学不仅包含造型, 还具有写意、抽象、超写实等形式。作为美术人才的培养基地, 高校要重视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 培养出一专多能的、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因此, 传统教学中的“写实”方法, 如果长期重复训练, 就会束缚学生思想,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高效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途径

(一) 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促进其创造力的 提高。

高校的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及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高校的美术教师要重视对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探索多种形式, 不但要在写生教学方面进行创新, 而且要在所有专业的教学中穿插观察能力的训练, 以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丰富其想象。如, 写生教学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学生进行观察训练时,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观察步骤和方法及落脚点, 然后对其进行正确引导, 使学生能够正确掌握观察的方法, 养成较好的习惯。不过,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由眼睛的观察再到手的操作的过程, 真正的观察必须有心。高校的美术教学是教会学生用心观察的过程。 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隐藏在事物内的形式的构成的美, 在观察过程中进行创造。尤为重要的是, 用心参与要深入挖掘事物的内涵和意义, 不能停留在事物表面。真正的观察需要悉心体会事物的一切。美术教学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虽然这需要一定的知识和阅历, 但是通过长期的累积和正确的观察, 再加上勤加思考, 定能有所发现和创造。

( 二 ) 注重创造适 合学生的个性环境 , 尊重学生个性的培养。

关注学生个性, 创造一定的环境促进其发挥自己的独特性, 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基础。学生的创造力的养成需要一定的、民主的、自由的环境。由此, 在美术教学中, 对于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的培养, 要做到尊重学生, 建立师生间平等的关系。特别是要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及审美取向, 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较为宽松的自由环境。教师要逐步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注重对教材的把握。采取较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美术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 写生课上, 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鼓励其用自己的眼光、思维观察事物, 凭借自己独到见解进行美术创作。这些就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造了条件。

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 是培养学生个性的重要方面。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欣赏的内容, 第二是欣赏的角度。学生由于喜好、阅历及知识基础的不同, 形成了不同的欣赏角度和对于不同内容的偏向。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多提供一些作品供学生选择。学生有兴趣, 必然能取得预期效果。通常情况下, 对于一幅作品的欣赏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有的学生重视其内容, 有的学生则较为关注作品的精神……对于学生的这些不同的看法, 教师都应给予尊重, 因为这都是经他们仔细考虑的结果。如果以一种模式固定学生的思想, 则必定会抑制其创造力。教师应逐步讲解, 从而逐渐扩大其欣赏范围, 使其逐渐领悟不同的绘画风格的美。

(三) 积极促进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

对作品的欣赏不仅是简单接受作品, 而是对其进行再次创造。现今的社会, 想象与创造是不可分的。学生借助深挖艺术作品的空白, 尽量调动自己所学知识及经验总结、记忆与情感, 并且依照自己的喜好与愿望来补充、丰富作品的形象, 在自己的头脑中构造自己理解的形象。例如, 在欣赏画家蒙克的《呐喊》时, 有的同学联想到了旧社会处于痛苦中的孩子, 有的联想到了自己的生活及所遇到的挫折, 等等, 各有特色。灵感与创造往往存在于此。美术的欣赏对于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具 有重要作用。如果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提升, 那么其就可以充分地欣赏艺术的美。

结语

现代社会对学生的创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的竞争, 也多是人才的竞争, 是创造力的竞争。高校的美术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并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完成的, 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教师正确的指导。因此, 美术教师要探索多种教学方法, 采取灵活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摘要:高校的美术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实质就是借助对于学生的审美教育开展素质教育。其教学的核心为培养学生自身的创造力, 升发其艺术潜能。只有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才能实现高校美术教学目标, 才能适应社会对于美术方面人才的需求。因此, 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创造力的提高。本文结合高校美术教学中创造力培养的现状, 对培养高校美术生的创造力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学,创造力,培养途径

参考文献

[1]曹芳.高校美术创作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孝感学院学报, 2011 (06) .

[2]李洋, 门芸.美术创作创新论[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1 (03) .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幼儿创造力 篇8

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幼儿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在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更应发挥它的独特作用。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呢?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激发幼儿求知欲,触动幼儿好奇心

创造激情来源于兴趣和好奇心,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动力。因此,教师要巧妙地抓住儿童纯洁稚拙的童心和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的特点,并依据绘画的特点进行有计划、有成效的挖掘,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比如,在教幼儿画《有趣的脸谱》时,首先请几位善于表演的小朋友分别演示喜、怒、哭、愁,大家被他们古怪的脸部表情逗得开怀大笑,这时,笔者便从启发幼儿作画思维入手,很快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哈哈大笑的脸谱,小朋友们都表现得兴致盎然,于是,笔者趁机问:“谁想上来试画一个不同表情的脸谱?”话音刚落,十几双手“唰”地举起来了。不一会儿,表情各异的脸谱便被孩子们画在了黑板上。

二、观察大自然,启发幼儿的创造激情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要想让幼儿画出丰富多彩、充满童趣的画,必须丰富幼儿的知识,那么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陶行知老先生说过“以宇宙为教室,奉自然为宗师”;陈鹤琴先生也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他主张让孩子“多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学习,获取直接的体验,让大自然启发孩子的想象力”;法国著名艺术家罗丹也有一句名言:“自然总是美的”。自然界的景观千姿百态、纷繁变幻、美不胜收,大自然是幼儿绘画活动的最好课堂,欣赏大自然的景物为幼儿开启了想象的大门。因此,教师应常带孩子走出活动室,看看花朵、摸摸大树、观察小动物等等,这样孩子的兴趣就会被激活,想象也就随之进发。例如,教幼儿画森林的时候,就可以带孩子们到户外观察各种各样的树木,然后请幼儿讲述他们看到了一些什么样的树,怎样的树干、树叶、树枝等等,通过幼儿的回忆再现观察的物体,教师还可以通过图片、幻灯片、录像等多媒体手段总结归纳,并与几何图形、夸张变形等相联系,使孩子们了解到各式各样的树木之间的不同。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想象创造出一幅关于树林的作品。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幼儿在自己画的这片树林里进行添画,孩子们会更加兴致勃勃。

三、动手动脑,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

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离不开幼儿的手脑并用。当幼儿产生了创造意识后,就会迫不及待地想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实现自己的想法,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会一次次地改进自己原有的思路,通过再思考、再动手,最终达到完美的结果。如:泥工活动捏茶壶时,教师出示自己事先捏好的茶壶,带领幼儿观察茶壶的结构组成,并讲解制作步骤,然后要求幼儿制作茶壶。由于幼儿年龄小,而茶壶的制作较复杂,幼儿在团出茶壶的身子后却无法将壶嘴安放在壶身上,教师就应该启发幼儿思考怎样才能把壶嘴安在壶身上,幼儿通过讨论后找出了一个合理的方法——用牙签棒将壶身、壶嘴连接。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壶嘴角度千差万别,教师再次让孩子观察后讨论,找出制作不合理的地方,并说明原因,经过几次尝试后,幼儿终于掌握了壶柄的连接方法,制作出了一个个好看的茶壶,这一过程大大提高了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创造力 篇9

一、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 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努力创造, 不断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要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因为创造能力的生成, 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由于角色使然, 学生对教师存有一种敬畏感, 如果教师不注意引导, 学生就很难放松, 从而会影响教学效果。为此, 教师首先要善于融洽师生关系, 调适学生心理, 努力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其次要善于与学生沟通, 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做好课外交流;再次要努力把乐观向上的一面展示给学生;最后要对学生一视同仁, 让学生在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展示个性和发挥创造力。

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第一, 要培养学生观察习惯。培养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注视事物的习惯, 有助于观察力的发展。小学生好奇心特强, 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对好奇的事物进行观察。如我在教学“平面图形”时, 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的观察得出图形的形态、特征, 并比较图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把内容延伸到生活中, 让学生说在平时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平面图形, 使学生认识到不但在课堂中要养成观察习惯, 而且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要养成观察习惯。第二, 要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只有有目的地观察, 才会对自己的观察提出要求, 获得观察的广度和深度。学生只有带着目的去观察, 才能提高自己的观察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为学生确立观察目的,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 有所思、有所获。最后, 要端正学生观察态度, 教给学生观察方法。观察要有认真细致的态度, 教师要注意通过各种机会, 引导学生善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细微现象,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三、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的有机结合, 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巧妙互补。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 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学生的创造思维, 需要教师在课内外通过各种手段去刺激、引导。教师要允许学生走入“误区”, 在思维摩擦中自省自悟。学生进行创造思维, 难免出现错误, 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冒险, 不怕犯错, 要善于以“错误案例”催开学生创造之花, 对学生知识性、结论性、判断性的错误, 要以点拨为主, 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 促使学生继续探索, 把改进的机会留给学生, 在矫正误点的同时, 促发学生的自悟, 启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四、开发学生想象能力

想象是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创造力的助推器, 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想象。对于学生的创造积极性, 教师应该加以保护, 以便给学生一种“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让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教师要及时为学生创造“想象”的机会, 因为小学生从一个无拘无束的环境突然进入严肃的学校, 难免产生压力。另外, 经过校规校纪教育, 他们在思想、行为方面也往往不敢“放肆”。这就无形中给他们的思想套上了一把“枷锁”, 所以教师要及时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在各种场合为学生的想象创造机会, 以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幼儿绘画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篇10

然而, 现今一些不恰当的绘画教学方法却不利于孩子创造力的发展, 即使有创造力的萌芽出现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发育”。例如, 一些教师或家长总以画的“像不像”作为判断一个孩子画得好不好的标准。让孩子临摹老师的画, 按照“成人画”的尺度苛求儿童画, 按大人的眼光苛求儿童, 有些家长甚至要求孩子画中的颜色也要和老师涂得一模一样;有些则对孩子的画放任自流, 不加引导, 即使孩子的作品中有创造力的萌芽出现, 由于得不到成人适当的引导和鼓励便瞬间消失了, 促使孩子的创造能力逐渐在“苛求”和“放任”中流失。这些孩子的画也形成了两种极端的风格, 不是极其的拘谨就是绘画内容狭窄空洞, 给人“不知所云”的感觉。上述种种, 违反了儿童心理、智能的发展规律, 会给孩子造成不良的心理定式和智能定式, 不利于今后的发展。因此在幼儿园绘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孩子绘画兴趣的激发, 使绘画成为孩子表现自我的需要, 注重教学与生活的融合, 为孩子找到创造的基点, 注重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的运用, 为孩子提供创造的平台, 使绘画教学成为培养和挖掘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又一有效途径。

一、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

1.创设具有美术氛围的活动空间, 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在墙饰的布置上我们注意到了色彩的鲜艳性、立体感和表现方法的多样性。主要分为活动室内和公共环境两大块。

(1) 公共环境的创设。

公共环境的创设主要考虑到给孩子美的享受, 同时给予孩子互动的空间。让环境与孩子对话, 我们在环境的创设中大量地运用了孩子自己的作品。如利用孩子的绘画作品、利用各种废旧的餐盒、可乐瓶、方便面碗等制作各种动物、景物装饰墙面。在装饰画面时注意与幼儿的互动, 给予幼儿想象的空间。同时我们在创设环境时也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

在二楼的平台增设了“创意苑”, 我们把整个墙面都刷成了黑板, 在活动的间隙, 老师都会带着孩子, 引导孩子们用粉笔在墙面上画出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想。有时是以主题的形式来画的, 如《我们的家园》《恐龙乐园》《马路上的车》等, 孩子们听到这些题目总能在他们的笔尖流淌出各种奇异的形象, 各种幽默的情节。在这样的墙面上画画也让他们感到无拘无束、奔放自由, 他们常常是边画、边讲、边笑, 这样的画画形式为每一个孩子所喜爱。在这样的氛围中, 幼儿不仅能够随时发现美、观察美、感受美、欣赏美, 而且能够随意及时地捕捉美、表现美、创造美。

(2) 室内环境的创设。

室内环境是指活动室内的环境。在室内环境的布置中, 我们能注意到环境与季节相结合, 环境与班级中幼儿的年龄特点相结合, 特别强调孩子能参与到环境的创设中来。如在创作《我们眼中的春天》主题画时, 我们先带孩子去户外散步, 让孩子观察路边的树有什么变化、路边的什么花开了, 路边的人有什么变化等, 还让孩子回家问自己的爸爸、妈妈, 查相关的资料, 再让孩子创作自画像组合成三月踏青的画面, 孩子们画了许多粉红的桃花、洁白的梨花、成群的小蝌蚪和唱着歌儿的小燕子。通过观察、感受和想象, 孩子们把自己眼中的春天画了下来。这样的一组画面迎合了春天的气息, 让孩子也感受到春天来了。墙面上的内容随着季节在不断地变化着, 变化的是内容, 不变的是孩子们参与其中的快乐。

2.在多种材质上进行绘画创作。

突破纸张上作画的局限, 利用各种材质的不同肌理效果进行创作。我们在材料的挖掘上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首先在纸张上我们进行了细化, 发现不同的纸张带给孩子的是不同的创作体验。一般适合于幼儿园孩子的纸张有素描纸、色卡纸、沙皮纸等。

我们还在纸袋、布袋、三夹板、雨伞、汗衫上作画, 呈现出不同的肌理效果, 让孩子体会到了不同的创作感受。在给幼儿探索思考的同时, 也大大提升幼儿的绘画创作兴趣。

3.利用多种绘画工具进行创作。

我们给孩子提供了油画棒、水粉、色铅笔、粉笔、碳笔、荧光笔等进行创作。单独用一种绘画工具作画, 也尝试利用多种绘画工具相结合的方法。如利用油画棒和水粉结合的“油水分离法”、利用油画棒和粉笔相结合、利用水粉和粉笔相结合等。幼儿通过运用不同的工具绘画, 表现出不同的画面效果, 引起了极大的表现欲。

二、利用各种绘画教学形式提升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借形想象。

(1) 拓色想象。

将水粉用笔涂在玻璃板上, 用铅画纸拓色, 幼儿观察自己拓出的画面, 想象可以变成什么, 然后用剪贴或油画棒添画, 完善造型。

(2) 撕贴想象。

选一个动物或人物, 按想象撕贴出外轮廓, 再用明暗相反的纸撕贴出眼和嘴, 并继续撕贴出有关内容。

(3) 手势想象。

用灯光把手的影子投射在白墙上, 变换各种造型, 通过想象创造画面。

(4) 直线、曲线分割想象。

在画面上练习画直线或曲线, 展开变形想象, 在直线或曲线分割中变出动物或建筑等, 也可画出相关内容, 随意想象添加。

借形想象是在幼儿观察的基础上, 引导幼儿大胆的想象、夸张并加以大胆表现的一种绘画方法。这种教学方式不拘一格, 突破了传统意义上范画加临摹的教学方式, 使幼儿的个性心理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幼儿在表现画面的同时也增加了自己语言的描述, 大大地提升了幼儿的语言能力。

2.写生添加。

在写生的基础上添加适当的内容, 使画面更加生动。如幼儿日写生一盘水果, 在写生时注意到不同水果的前后位置、大小比例、色彩的运用等, 再添加想吃水果的小朋友或想偷吃水果的小老鼠等, 使画面增加了情节性, 更加生动, 同时也提高了幼儿的观察能力。

3.图形添加。

在教师提供简单图形的基础上, 通过添加变成不同的形象, 加以组合变成一幅生动有趣的绘画作品。如“借圆想象”在教师提供的圆形上添加, 变成不同的形象, 如变成小鸡、小兔、小鸟、小猴、太阳等, 根据画面内容适当添加背景, 就变成了一幅生动的作品了。图形添加可强化幼儿的创作默画能力, 提高应变能力。

三、多渠道提高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情感

1.欣赏名作, 感知色彩、造型和构图的美感。

欣赏教学是美术活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它也是提高幼儿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的最有效途径。在对幼儿进行欣赏教学时, 选择的对象一般都是形式感强, 具有装饰效果, 形象夸张, 色彩强烈, 具有鲜明艺术效果的作品, 通过让孩子欣赏, 它能很好地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我们可以开展名画作品欣赏、雕塑欣赏、漫画欣赏及脸谱对称欣赏等, 将会大大提升孩子们的审美能力。

2.同伴作品鉴赏。

在参观欣赏同伴作品时, 幼儿们会拿别人的作品与自己的作比较, 使自己的视野和思路开阔起来, 从而有利于幼儿创作时放开胆子发挥想象, 表现自己的审美情趣。

3.参观各种美术作品展。

幼儿在参观成人的作品时, 可使幼儿感悟到祖国灿烂悠久的艺术和历史文化, 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勤劳及智慧, 虽然他们不能从一定深度体会到作品的内容和精神, 但也能让他们对艺术创作有个大概的了解, 消除他们对艺术的神秘感, 并受到美的熏陶。

四、鼓励幼儿将绘画作为表现自我的途径和方法

1.画成长日记。

引导幼儿多观察周围世界, 每天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画下来, 并尝试将画面中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 教师、家长及时地配合帮助幼儿记录所表达的内容。画成长故事也应遵循从易到难的过程, 一开始可以让孩子画单幅的内容, 幼儿逐渐养成了观察的习惯, 有了表现的能力后可以让孩子多画几幅, 编成一个段落, 还可让孩子把所画的内容说出来, 爸爸、妈妈帮助她记录下来。这样的形式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能力。画的内容可以是孩子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的某个环节, 也可以是外出看到的某些场景, 如能抓住某些特定的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加以表现就更好了。画成长日记与画绘本故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所不同的是成长日记更贴近孩子的生活, 孩子更易表现, 若能长期积累将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笔财富。

2.创作绘本故事。

平时教师和家长要有意识地多引导幼儿接触各类文学、音乐作品, 欣赏大自然奇美的景观, 鼓励幼儿用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并把孩子们的绘画作品装订成册, 这样的绘画方式称为绘本创作。

我们在幼儿园开展了绘本创作的研究, 发现孩子们非常喜爱这种创作形式, 同时也极大地培养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绘本故事的创作主要是引导孩子画故事, 孩子们创作了很多的故事, 如《谁喝了我的粥》《快睡吧, 小田鼠》《青蛙飞行员》《我喜欢我自己》等。开展绘本故事的创作主要是选择一些题材较简单, 场景比较清晰, 主角较少又容易表现的故事。画这样的故事孩子们比较感兴趣, 同时通过自己的努力画了一本书, 孩子们非常有成就感。开展绘本的方式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熟悉故事内容及情节———了解故事中主角形象的绘画方法———分解故事场景———幼儿创作故事———根据自己的绘画内容讲故事。

总之, 只要我们教师心中有孩子、心中有目标, 定会成为孩子创造力、想象力的保护者、开发者!

摘要:学前儿童正处于图式期。图式期的幼儿具有很强的创造性特点。教学中我们发现, 幼儿在绘画中, 常常会表现出成人难以想象的创造性才能和潜在的创造力。然而现今一些不恰当的绘画教学方法, 却不利于孩子创造力的发展, 即使有创造力的“萌芽”出现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发育”。因此, 在幼儿园绘画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注重孩子绘画兴趣的激发, 利用各种绘画教学形式提升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多渠道提高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情感, 鼓励幼儿将绘画作为表现自我的途径和方法。

上一篇:多元化英语教学模式下一篇:性腺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