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美与艺术美

2024-05-06

现实美与艺术美(精选五篇)

现实美与艺术美 篇1

人类对美的认识, 在历史发展中渗透到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成为人的生活须臾不可分的东西。概括讲来, 美可以分为两种形式:现实美和艺术美。现实美主要表现为客观形态的美, 包括自然美和生活美, 是客观世界对人心灵的良好印象;艺术美则是观念形态的美, 是和人的主观情绪紧密结合起来的, 是艺术创作者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一、自然美与生活美

自然美, 顾名思义, 就是客观存在于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的美。诸如日月星辰、山河草木、花鸟虫鱼等自然物。根据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关系而言, 可分为几种形式:一种是未留下人的踪迹的美, 如原始森林、戈壁沙漠、未经驯化的野生动物、未经人选择、栽培过的野生植物花卉等;唐王勃在《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中所写“云销雨霁, 彩澈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指的就是自然界里存在的美。

另一种是或多或少经过人的改造的自然, 如名山胜景、游览区、各式各样的园林、花圃, 以及人造的盆景等;另外, 人, 其第一性仍然是自然性, 所以人本身的美也是一种自然美, 因而在西方传统的绘画、雕塑中, 人体美一直是艺术家们描绘的常见题材, 从波提切利到米开朗基罗、提香、拉菲尔、贝尼尼、安格尔、罗丹等艺术大师, 无不醉心与人体之美, 并以此为题材创作了无数精妙绝伦的作品, 让后人叹为观止。

与自然美相对应的是生活美, 它指的是人类社会生活领域存在的美。这类美存在于人的日常生活的实际经验中, 是为人所能经常感受到的人或事物的美。如我们常说的美德、美餐、美称、美差、美名等, 这都是生活之中存在的美。

二、艺术美

艺术美, 它是自然美和生活美在人的思想观念上的反映, 并由艺术创作者按照个人的审美目标、审美实践和美学理想的指引, 根据美的客观规律创造的一种综合美的观念形态的美, 它是根源于自然美和生活美的。

艺术美作为观念形态的美, 既有描写对象的客观性, 同时又具有其艺术表现的主观性。艺术美的根源、材料来源于自然和生活, 来源于客观的物质世界, 具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基础;而同时又区别于原始的、自然形态的美, 它经过了艺术创造者的主观努力, 渗透了艺术创造者的美学观点、美学思想。艺术美的内容, 除了客观现实的因素外, 还很大程度地体现了人的主观因素, 如认识、评价、感情、理想等;还包括艺术家的艺术独创性, 如艺术家的创作个性、艺术见解、艺术风格、技巧等。比如同样是花团锦簇的春色美景, 有人看到的是“踏花归去马蹄香”, 有人则是“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黄筌笔下表现出的是娇态可人的花鸟, 一派富贵气象, 八大笔下则是丑陋的残花怪鸟, 白眼向人, 面貌迥然不同。

三、现实美和艺术美的关系

根据唯物主义哲学原理, 我们知道, 客观的物质世界是第一性的, 人的思想意识的精神世界是第二性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精神世界是建立在物质世界基础之上并且由客观物质世界所决定的。同样, 艺术美这一观念形态的美, 也是建立在现实这一物质世界的美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了自然美和生活美, 也就不会有艺术美的存在。“艺术离不开现实生活”。同时艺术美又是更高层次的美, 不是现实的完整再现。毛泽东曾说:“人类的社会生活虽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 虽是较之后者有不可比拟的生活丰富内容, 但是人民还是不满足于前者而要求后者。者是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两者都是美, 但是文艺作品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 更有集中性, 更典型, 更理想, 因此就带有普遍性。”这段论述科学地揭示了现实美和艺术美之间的辨证统一的关系。

现实美是艺术美的基础和源泉。离开了现实美这一真正的源泉, 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完满的艺术美。艺术美是人类精神产品的美, 是客观的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客观的美反映在人类主观观念中, 再通过人类创造性的想象和艺术生产的具体实践, 转化为意识形态化的美——人为的美。

现实美总是先于艺术美, 艺术美的根据总是现实美。艺术美只能来源于现实美, 只能是现实美的集中反映。美只能首先作为现实的属性, 而后才能成为艺术的属性。艺术家所主观创造出的美的形象, 首先对现实美的集中艺术综合和艺术概括, 即使是主观幻想, 如鬼、神等, 也是以现实为基础的。世间不存在超出现实依据而孤立地造出来的艺术美。

现实美具有无可比拟的生动丰富的内容。艺术美无论如何地概括, 也不能把现实美全部概括尽净、完全再现艺术美, 不但不能全部反映现实美的丰富性, 也不能穷尽现实美的无限多样性。

但是艺术美作为现实美的主观能动性反映, 又具有优越于现实美的品格。我们只所以不满足于现实美而追求艺术美, 也正在于此。艺术美由于汇入了人的主观能动因素, 反映了人的一定的思想情感和理想, 因而就突破了现实的时间、空间等局限, 把现实中的美集中凝固在一定形式的艺术作品中, 正是由于艺术家运用了艺术的物质手段再现客观美, 使之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比形式美更为突出, 打破了时空局限, 因而才能、也正能为人所欣赏、所传颂。从这一点上讲, 艺术美是比现实美更高级的美的形态。

由于艺术美经过艺术家的提炼, 因而从审美效果而言, 艺术美更富鲜明性、新颖性和较强的感染力。如果现实美是金矿中发现的天然纯金, 那艺术美则是用纯金塑造而成的生动的金制工艺品。艺术美比现实美更精致、更完善、更强烈、更符合人的思想需要, 这也是艺术美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艺术美的优越性在于把零星的美转化为完整的美, 把个别的散在形态转化为具有典型意义的集中形态, 使客观对象的审美内容在生活容量和生活密度上更富集中性。由于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 艺术美更集中地体现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比现实美更能突出地体现出美的本质与特征。它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美集中起来, 加以提炼, 熔铸再一个优美的主观形式里, 从而成为一个内容与形式达到高度统一的美的“结晶体”。

艺术美把生活的历史、事件的发展趋势形象化、典型化、理想化, 使之有鲜明性和确定性的理想化特征。如中国戏曲在传统上常采用大团圆为结局, 要么为善者终能善终, 要么有情人终成眷属, 就连为情而死的梁山泊与祝英台也能在死后化为彩蝶, 双宿双飞。因此, 艺术美比现实美更具有理想性、更具感召力和鼓

论中国雕塑其社会功能与统治之间的关系

曹春生江雯 (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美术学院江西景德镇333000)

摘要:从中国雕塑的主线分析出中国的雕塑是统治者对人民精神上的一个重要工具, 能反映出当时统治者通过雕塑对当时人民生活、文化、精神以及各个方面的要求和影响。雕塑和绘画都是中国文化精神重大变化的证据, 但是其地位和作用却有着很大的区别, 雕塑究竟在中国的历史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对于我们现在有着怎样的启示

关键词:雕塑艺术;佛像;统治者;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中国古代的雕塑我们从青铜器的鼎到现在的城市雕塑, 和西方雕塑有着很大的不同点和共同点, 都是统治者的宗教信仰精神文化有着很大的关联, 能够保存至今, 雕塑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具有代表性的都是为统治者进行制作的精神统治道具。

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 文化也注定着多元, 当秦朝统一时, 精神上的统一比任何都要更急迫更重要, 于是秦朝的雕塑特点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应运而生, 以秦始皇兵马俑为例其主要艺术特点是:形体高大, 崇尚写实, 手法严谨;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形象生动;在总体布局上, 利用众多直立静止体的重复, 造成排山倒海的磅礴气势, 令人产生敬畏而难忘的印象。秦朝在历史上即重要却短暂, 在统治之初, 最重要的是以让人民诚服, 统治欲望的强烈从兵马俑上可以看出, 没有哪朝的陵墓能与之规模相比较, 在人民国家刚刚进入有次序, 统一之处, 只能从人的本能出发, 满足本能的一些需求, 雕塑艺术品模仿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 于是在造型上除了夸张的大让人望而生畏的艺术手法之后, 基本上就是雕塑家们写实创作。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雕塑史佛教开始占据了很大的部分, 东汉,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史上社会最动荡的时期, 统治者在政治上册残酷压迫和经济上的无限度剥削, 使得劳苦大众无法生活。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看不到希望, 于是把希望寄托于死后, 相信因果轮回, 接受命运, 在物质生活不能满足人民生存需要之时, 精神上的慰问应运而出, 宗教作为一个重要的统治道具, 而石窟雕塑艺术又作为一个宣传宗教的工具, 也开始它的漫漫之路, 由于它真实的再现了历代各阶层人物的部分生活面貌, 为研究当时社会的政治, 经济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从古至今, 佛教在中国一直被人们所接受, 甚至被人们认为是本土宗教, 但是作为道具, 利于统治者则蓬勃发展, 不利于统治者, 不利于时代的发展, 则被灭佛, 佛教见证了中国古代的发展, 雕塑艺术则是存留下面的证据, 雕塑随着佛教文化的变迁而改变。

武周时期, 佛教颇为盛行, 佛教的佛教徒, 伪选经文, 为武则天做皇帝找根据, 让人民所诚服。菩提滋志译《佛说宝雨经》中有佛授日光天子长寿天女记, 当于支那国做主事。载初元年 (689) 七月, 有沙门是人伪撰《大运经》, 盛言神皇受命之事, 也是薛怀义等所捏造的“言则天是弥勒下生, 作阎浮提主, 唐氏合微, 故则天革命称周”。武则天有了这样的经典根据, 因动力, 更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和审美理想, 更能永久为人们所传诵、欣赏。如《莫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 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打动着世界各地观者的心, 始终放射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结语

从现实美与艺术美关系的初步分析可以看出, 艺术美源于现实美而高于现实美, 反过来又积极推动现实美的发展。艺术美对现实美的反作用, 主要体现在它能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 提高人们的欣赏水平, 美化人们的生活环境, 从而促进现实美的发展, 帮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进一步发现美、创造美, 使我们的生活和而自称为“越古金轮圣神皇帝”, 大肆提供佛教, 支持时叉难陀、义净、菩提、流志等的译经事业, 请法藏在宫中讲授《华严经》, 从而使佛教的各种派都蓬勃地发展起来。

《华严经》是卢舍那佛法界身云, 因而华严宗所礼拜者, 当然要以卢舍那大佛为主。武则天本人也十分敬重华严宗创始人发藏, 所以在龙门奉先寺就创造了卢舍那大佛。卢舍那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 唐唐高宗为给武则天献礼而专门开凿的, 作于唐高宗咸亨四年, 即公元672年, 位于洛阳龙门西山南部山腰奉先寺, 通高17.14米, 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处。当地都称之为武则天像。这座大佛是大唐国师善导监制的, 《像龛记》中保留了一些“支料将”的名字, 他们是李君瓒、成仁威和姚师积。他们并没有像其他艺术家一样得到很高的赞誉, 可见中国的匠人在中国历史中地位的低下。

然而卢舍那的艺术价值却得到了世人很高的评价。卢舍那大佛是佛教造像中国化的体现, 是佛教造像艺术的巅峰。佛教造像自北魏以来, 随着大乘佛教的发展, 石窟造像大规模进行, 原来的佛教造像从造型上保留着印度毽陀罗和秣兔罗艺术的一些特点, 长方脸型、宽大肩膀、卷发、鼻子笔直、袈裟厚重或贴身等。北魏时期由于特殊的社会原因, 佛像的眼睛基本是半闭状态, 呈现秀骨清像的特点。到了唐代, 由于中国封建社会走向了繁荣, 造像也逐步和中国社会现实结合, 走向世俗化, 原本的卷发也变为类似中国道士和唐代妇女发髻的发型, 脸庞呈现圆胖脸形, 下巴丰满成双重, 鼻子变短了些, 嘴唇由宽扁变为窄厚些, 眼睛由半闭状态变为睁开眼睛俯向人间。

唐代以后的佛教造像逐步走向了衰亡, 在以后的作品里也无法看到这样的优秀作品, 但大唐的遗风仍然使我们感到自豪和骄傲, 因此卢舍那大佛也成为中国经典和中原文化的象征。

以卢舍那大佛为例, 我们看到了统治者和雕塑艺术品时间之间的关联, 从卢舍那大佛到现在的各地的城市雕塑毛主席伟人像, 统治者将宗教信仰, 个人崇拜作为人民的精神统治, 而在其精神统治中, 雕塑作为一个重要的手段, 发挥了其重任。统治者是这些艺术品最大的买家, 他们给了这些艺术品的制作者一个平台, 给予了其经济上的支持, 更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才得以让这些举世闻名的艺术品得以出世, 因此艺术品需要具有经济上和社会背景双重条件满足, 但是其社会功能是为统治者服务, 其精神统治的一个道具。

参考文献:

1.《中国雕塑史》梁思成著百花文艺出版社.

2.《中国雕塑史》孙振华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3.《中国石窟艺术总论》阎文儒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 百度文库《卢舍那大佛》.

心灵更真、更善、更美!

参考文献

[1].杨辛、甘霖《美学基本原理》

[2].王朝闻《美学基本原理》

崇高美与欢乐美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欣赏音乐,辨别崇高美与欢乐美有哪些不同.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祖国颂》和《祝酒歌》两首音乐是如何通过节奏、旋律、曲调等要素把音乐美范畴表现出来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体验、比较、讨论“崇高美为什么比优美更壮丽,比壮美更深刻,更富于哲理。”

教学重点:

辨别崇高美与欢乐美有哪些不同。

教学难点:

音乐作品欣赏中学生感悟能力的形成

教法:

1、问题聆听法:带着问题聆听音乐,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认真聆听。

2、对比欣赏法:欣赏歌曲,通过节奏、速度、旋律的对比,加深对音乐崇高美、欢乐美的区分与了解。

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让学生亲自体验,相互交流。进一步加深对音乐崇高美、欢乐美的区分与了解。

教学过程 导入:

。《国歌》。

当看到鲜艳的红旗冉冉升起,结合这嘹亮的国歌响起,我们每个人心中对祖国的崇高与热爱之情油然而生。这就是音乐的魅力,这种音乐的美就是崇高美!(板书)

聆听

下面我们来欣赏歌曲《祖国颂》和《祝酒歌》,同学们来感受一下这两种美有什么不同?同学认真聆听,说出自己的感受。。《祖国颂》。《祝酒歌》。。

探讨

听完请同学们分组(A/B两大组)讨论,2分钟的时间交流讨论。。

刚刚同学们听得非常认真、讨论也非常激烈,回答虽然不是很完整,但都讲到点上了。

分析

接下来请大家再次聆听这两首音乐,老师将结合音乐做一个详细的音乐美范畴分析 《祖国颂》词曲作于1957年,是一部单乐章的混声合唱曲。这首歌非常壮观、气势磅礴。节奏宽松和紧密相结合。速度稍慢。旋律宽广宏伟。它属于音乐美范畴中的崇高美!《祝酒歌》作于1977年初,这首歌采用降B大调,2/4拍子,歌曲前面有8小节引子,他吸取了我国北方民间吹打乐中常用的喜庆锣鼓点的节奏型,欢快、跳跃,概括了全曲的基本情绪。它属于音乐美范畴中的欢乐美。

刚刚老师把崇高美和欢乐美给同学们作了一个详细的分析,接下来给同学们播放几首音乐,欣赏过程中,同学们结合老师刚刚的分析,辨别出哪些作品属于崇高美范畴,哪些作品具有欢乐美的意境?

。。《战争安魂曲》。。崇高美

(节奏自由/情绪压抑)。。《延安颂》。。

崇高美

(以优美动人的旋律,表现出对延安的由衷赞美与歌颂)。。《波尔卡》。。

欢乐美

(是舞曲的一种,二拍子,三部曲式,节奏活泼。典型的节奏为:)

。。《第五命运交响曲》。。欢乐美(这是一首凯旋的进行曲,充满了热烈/欢腾的情绪,这是一支以三连音为主的明快的舞曲)

回顾

结合我们上节课学习的优美与壮美,同学们想一想崇高美为什么比优美更壮丽,比壮美更深刻、更富于哲理呢?有没有同学知道?。。

下面我们再认真聆听具有优美、壮美、崇高美代表性的三首歌曲《牧歌》《国际歌》《祖国颂》

《牧歌》属于优美范畴,它的旋律优美、柔和、平稳。速度缓慢。表现草原人民幸福、安宁的生活。

《国际美》属于壮美范畴,它的旋律庄严凝重、刚劲果敢。速度是进行速度。鼓动千百万觉醒的奴隶奔赴战场,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战斗。

《祖国颂》属于崇高美范畴,它的旋律气势磅礴、宽广宏伟。速度稍慢。讴歌祖国山河的壮丽,展现伟大祖国前进的步伐和人民豪迈的气概!

作业

今天我们欣赏了崇高美和欢乐美,请同学们课后搜集更多音乐美范畴的歌曲。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讨论。

小结

同学们,如诗如画的45分钟很快就要结束了,今天我们欣赏了崇高美和欢乐美,崇高美通常和赞美、歌颂、崇拜、敬仰等精神密切相关,并且和祖国、英雄、正义、理想等不平凡的对象相联系。欢乐美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态度之一,它是人类乐观主义精神的体现。同学们,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鉴赏习惯,善于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拥抱美吧!下课!

板书设计

音乐的崇高美与欢乐美

1、《祖国颂》————崇高美 气势磅礴

裴德盛:丹中关系现实美过童话 篇3

《经济》:您会怎么形容过去65年来两国的关系?这些年来,中丹经贸发展取得了哪些成绩?

裴德盛:“不可思议的旅程”,这是我最先想到的。自从1908年以来,丹麦与中国的外交关系就是坚不可摧的,而这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1979年,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第一次访问中国。这使她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第一位访问中国的西方元首,也是中国践行改革开放政策后的首次访问。如今,沧海桑田,世事变迁,35年转瞬即逝,中国对改革开放政策的秉持坚如磐石。而两国高层频繁互访,更是对商业、政治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双边关系产生了巨大影响。

丹中双边贸易一路上涨,于2014年达到158亿美元,其中丹麦对中国的出口额超过84.3亿美元。也正因此,中国是丹麦在欧盟外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对丹麦经济举足轻重。更为重要的是,在过去8年里,丹麦对中国的出口额增长率超过对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两国双边贸易的良好发展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息息相关。

《经济》:丹麦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很注重保护环境,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中国目前也在大力倡导“绿色经济”,您如何看待这个事情?是否有相关建议?

裴德盛:绿色经济就是消费、产品与自然环境对人类吸引力之间的相互协调,更直接地说,环境没有因为要发展经济而被破坏。绿色经济的理念需要确保我们的生产、生存方式不会破坏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如果为了生存就破坏环境,那么最终我们会无家可归。土地,空气和水,这些自然元素,都在持续不断地发展中变得更好,这就是绿色经济。这是一个生态范围内的概念,并不复杂。而丹麦自身的模式已经很好地证明了它是可行的。

丹麦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对丹麦经济造成的冲击让其不得不转换能源政策,转为向可再生能源和更高的能源效率寻求经济增长。从石油危机到2012年,丹麦经济已经增长了78%,但是能源消耗却保持平稳,碳排量有显著的降低。这源于富有雄心和远见的政治策略。直到现在,丹麦仍然不断创新,以不断提高丹麦社会和全球气候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样做的最直接经济效应就是,丹麦在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和其他绿色环保技术领域的企业是全球范围内的领先者,而绿色环保技术在丹麦的出口产业中占据重要席位。

丹麦在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瞩目的成果,愿意加强同中国在能源、净水和环境治理等可持续发展经济领域的合作。

《经济》:近几年,中国在向丹麦学习空气净化等环保技术,但进展比较缓慢。在您看来,如何能够加快这一进程?

裴德盛:学习和成绩很多时候不是一件事情,中国现在就面对这样的情况。在我看来,中国在技术方面的进步已经非常明显了。中国的绝大多数民众和主要城市都无时不刻地关注空气质量,并且中国在能源策略和环境方面取得的进步其实是很显著的。然而,技术上的进步并不必然导致环境的根本改变。中国太大,经济发展太快,能源消耗也太高,很难在一夜间就实现“丹麦模式”。

这就需要居民和政府倾力合作。首先,每个人对环境的保护应该深入人心,不管男女老少,要在脑中牢记节约用水、尽量步行、停车关掉发动机等。公民的自我责任意识至关重要,这样才能自我反省。另一方面就是政府要对公民进行激励,促进人们形成节约能源的意识,制定相关政策,比如征税。此外,政府可以逐渐耐心地改变一些标准,比如汽车排放量,比如汽油的标准,用尽可能少的燃油行驶尽量多的路,或者新能源汽车,以及多使用节能技术改变住房设施。

当然,这样做也会面对一个问题,就是初期投入很大。不少人会认为,应该先设定低层次、短期的目标,然后再进一步。但是,其中的奥妙就是,越是勇敢地投入,越能看到成效。所以,想要取得好效果,富有野心的高投资必不可少。

《经济》:未来,除了环保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两国还有可能在哪些领域取得创新性合作成果?

裴德盛:除了环境保护领域,丹中两国在食物、教育、反腐、社会模式以及知识产权、公共健康、城镇建设和社会福利都有不同程度的合作。

丹麦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快乐、幸福的民族。我们有理由相信,丹麦或者更宽泛地说北欧的模式,应该会对中国的下一个5年起到一定作用。我们会很高兴看到中国在平稳改革方面继续取得进展,也期待更多更透明的可持续发展政策。

浅谈“美”的现实思考 篇4

一、以真实为美, 以虚幻为美

何为“真实”?其一指跟客观事实相符合、不假。汉代荀悦《申鉴·政体》中认为, “君子之所以动天地、应神明、正万物而成王治者, 必本乎真实而已。”其二是指真心实意。宋代苏轼《东坡志林》 (《稗海》本) 卷十:“玄德将死之言, 乃真实语也。”其三是指确、清楚。《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后面言语颇低, 听不真实。”其四是指真相的实际内容, 突破虚幻, 真实的感受。

可见, 真实就在我们身边。且看那初春的嫩芽, 尽管还不能经历风雨, 但是却有着真实的生命力。且听那患难之中的真情流露, 尽管不甚悲凄, 但是却有着真实的感染力。且感受那鲜花盛开的芳香, 信手采摘, 尽管花小枝嫩, 但是却有着真实的气息扑向你。

看那耸入云霄的重山, 看那碧浪连天的大海;看那翱翔的雄鹰, 看那游弋的鱼儿;看那匆匆的行人, 看那脚下的石子;看那无尽的沙漠, 看那袅袅的青烟……无论我们怎样在心里勾勒, 无论我们如何在脑中描绘, 它们就在那里, 真实的在那里, 也美在那里。

与真实相对的是虚假, 有的虚假可能是完全不符合客观事实, 有的虚假可能是游离于想象, 也可能就是根本没有的事物。但是当我们接受真实的美的时候, 我们就一定排斥了虚假的美了吗?

仰望星空, 皎洁的月亮是真实的, 洒落的月光是我们触碰不到的, 你无法确定哪个形状叫做月光, 尽管它不真实, 但是它的美不变。多少文人曾陶醉于这似有似无的月光下, 沉醉在这或明或暗的月影中。

茫茫沙漠, 看得见的是风吹的流沙, 看不见的是无尽的绵延。就在那若隐若现的边界出现了一座高山或是一片森林, 这不是真实的, 是大自然在跟你开的玩笑, 尽管这海市蜃楼的奇观是那样虚幻, 但是仍然不能阻挡人们前往一看或者追逐着欣赏。

也许你热衷触手可及的美, 因为它是那样的不欺骗你, 让你时刻感到存在的意义;也许你渴望想象中的美, 因为它是那样的捉摸不定, 让你的思想神游四方。

也许, 这就是美。

二、以完整为美, 以缺憾为美

圣托马斯·亚昆那曾提出过美的三要素, 其一是完整或者完美, 凡是不完整的东西就是丑的。狄德罗说:“任何东西假使不是一个整体就不会美。”

的确, 试想我们面前摆放着一只精美的花瓶, 它的美不仅在于它精良的做工, 它的美也不在于细腻的质地, 它呈现给人们的是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品的形象。倘若将其击碎, 它的意义也随之改变。面对一地的碎片, 也许你会觉得这是破碎之美, 但是作为一个花瓶的意义已经不复存在, 代表一个完整性的美感也随之破灭。

当一个花瓶不再具有可观赏的外表和内在的实用, 即使它破碎的每个部分都无限精美, 即使它洒落的每个碎片都充满诗意, 但是它也不足以支撑一个美字———因为它已不再代表它的本身, 也就是说它所呈现的不再是它本应代表的美。一地散落的碎片又将如何承受一个花瓶的价值, 一片狼藉的残渣又将如何呈现一个完整的美感?

当一个本应完整的事物不完整的时候, 我们会慨叹它曾经的绚丽;但有时候本应完整的事物不完整的时候, 我们也会欣赏它缺憾的精彩。

你瞧那苍穹上的月亮。月圆之时, 人们用饱满的情绪, 抒发来自内心的声音———有李白“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的感慨;有张九龄“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的生机;有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气势;也有杜甫“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的哀思。

我们欣赏月圆之时的美满, 我们也陶醉月圆之夜的气氛, 但是万物轮回, 人有旦夕祸福, 月有阴晴圆缺。圆月当空固然美丽, 月牙初上也别有一翻滋味。

当圆月带给我们无限的美满时, 月缺是不是也带给我们无尽的想象呢?面对这个略有缺憾的月亮, 我们是否也在憧憬着下次的完满, 是否也在沉思中构想着美好, 是否也在缺憾中体味着美感?

没有人不喜欢完好的事物, 也没有人排斥遐想的空间。当心中期待的完美被缺憾取代, 我们在回味完整的美好时, 也将学会欣赏缺憾的艺术。

“月圆是画, 月缺是诗”。

也许, 这就是美。

三、以雅为美, 以俗为美

《毛诗序》中认为, “雅者, 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也就是说雅是一种王畿之乐, 是一种可以作为典范的音乐。当然, 经过几千年的流传, 雅已经不再仅仅代表朝廷正乐, 它更多的指代一种标准——一种积极健康的标准, 一种精妙深远的标准。

例如, “高雅”、“典雅”、“雅兴”、“雅士”等等, 在这些都含有褒义的词语中, 我们不难看出, 雅本身就体现了一种美。这种美高贵, 这种美精致, 这种美纯洁。这种美充满了一种无以言说的尊贵的气息, 没有任何杂质, 仿佛一种超脱世俗的气质占据了思想。

没有人不喜欢这种有品位的美, 没有人不赞同这种高洁的体会。就像天边的白云, 尽管高远的不可触及, 但是仍然有它的魅力。人们不嫌它的远, 却爱它的洁;不嫌它的高, 却恋它的白。

有的时候, 雅的美好就像白云般触摸不到, 尽管美好, 尽管纯粹, 但和我们中间仍然隔着一个天和地的距离。

而真正和我们没有距离的大概就是我们自己———即所谓的“俗人”。关于“俗”, 也有很多解释, 我们暂且不提庸俗、恶俗、低俗等等这些本来就不美好的东西, 我们且单说这些平凡的、普通的、大众的事物。

水是普通的。每天洗衣做饭的时候, 我们没有人会关心它的艺术性, 也没有人会在意它的特别之处。但是当我们放下生活的态度, 用审美的角度观察水时, 你是否会发现, 你的生活原来是多么的美好。

且看那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刘禹锡的“山桃红花满上头, 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 水流无限似侬愁”;杨万里的“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张先的“绿水波平花烂漫。照影红妆, 步转垂杨岸”;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这其中哪个不是在借水来抒情, 哪一个不是临水而歌赋。这些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没有小觑涓涓细流, 也没有胆怯于滔滔江水, 相反, 他们将喜悦的情感寄托于水, 让水变的多彩斑斓;他们将愁情寄托于水, 让水变的分外温柔。

当我们离家在外时, 临水而寄托思乡之苦;当我们仕途不顺时, 滚滚江水又是我们心灵的写照;当有情人分隔两地时, 缓缓的流水似乎又带去了缠绵的想念。

阳春白雪的艺术是我们高雅的追求, 下里巴人的大众文化也被我们不断的创造。没有人苛求艺术一定要高雅, 也没有人谴责世俗的态度的不当。当你仰望天空时, 你看见了圣洁;当你俯首大地时, 你又体会了平凡。

也许, 这就是美。

四、以丑为美

康帕涅拉认为, 事物本身无美丑之分, 美丑由事物对人的社会意义决定, 它们本身不过是一种符号。于是, 有的人就把这种符号定义为丑, 他们认为丑就是一种美。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就是这样一位敢于挑战传统的人。他的《恶之花》中所呈现出来的大多数都是人们认为丑的东西、认为恶的东西, 但是诗人将这些平日里毫无美感的东西入诗, 以丑为美, 试图在丑恶中发掘美。

例如波德莱尔在《腐尸》中写道:“苍蝇嗡嗡地聚在腐败的肚子上/黑压压的一大群蛆虫/从肚子里钻出来, 沿着臭皮囊/像黏稠的脓一样流动”。在他的诗作里, 几乎不见诗歌的传统题材, 诸如田园风光、自然景象、缠绵爱情等等都不曾体现, 取而代之的一系列的新的形象:肮脏的下等旅馆、阴暗的街道、病态的人、丑陋的事物, 这些都构成了《恶之花》的基本元素。波德莱尔曾说过:“给我粪土, 我会把它变为黄金。”他认为, 自然和现实是丑恶的, 美则深藏于自然和现实丑恶之中, 需要挖掘。于是, 在波德莱尔的笔下, 世俗厌恶的、腐朽的、病态的、丑陋的事物, 都呈现了另一种未曾有过的魅力, 他们不再污秽, 不再凄惨, 而是在貌似污浊的外表下隐藏着一个有待于发现的内在的美。

就像《巴黎圣母院》里的钟楼怪人, 他的丑陋是人们避之不及的根源, 但是当你接近他、了解他时, 你会发现他闪光的内心是那样的炙热, 他外表的不堪并不掩盖他内心的美好, 他纯粹的心灵已经远远超出了他外在的丑陋。

现实就像一面镜子, 反射了美好的事物, 也折射了阴暗的事物。我们不能发现事物的全部美好, 同样也不能排斥事物的素有阴暗。美之所以称之为美, 是因为有了丑, 而丑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衬托了美, 而是它也有美的潜质。

也许, 这就是美。

五、结语

关于美的理想, 也就是美的标准, 康德认为, 它没有客观规则, 不以范例形式存在, 因此, 它是一种经验性的标准, 表现为:是一种最高度的不确定的理性概念, 以个别形象具体显现, 并由每个人凭借想象力在自己心里形成。

所以美是每个人心中不同的命题, 也是每个人心中不同的尺度。只有你自己的理解才是对美最独特、最深刻的理解, 他人的角度未必涵盖了你的想法。

你所体味的美, 也许, 就是美。

摘要:“美”作为一个美学范畴, 古往今来的研究者不计其数, 给“美”下定义、做注解的文人雅士也不胜枚举。中国古老的“美”告诉我们真善是美, 西方的“美”告诉我们丑恶也是美。在传承的过程中“, 美”保留了它一定的意义, 同时也改变和添加了一些与时俱进的内涵。“美”的发展不仅要关照历史, 同时也要立足现实。

关键词:以真实为美,以完整为美,以雅为美,以丑为美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2]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现实美与艺术美 篇5

过去两个月, 五角大楼科研机构已同承包商签订超过1700万美元的合约, 研发新技术以防止微电子传感器和其他设备落入敌人手中。

承包商公司的任务是开发可遥控销毁或裂成碎片的“短期”电子装置。

报道指, 在《不可能的任务》系列电影中, 汤姆·克鲁斯扮演的主角总是通过录音带听取机密指示, 接着录音带会宣布在“五秒钟内自动销毁”, 然后冒烟并自动损毁。

如今, 美国国防高等研究计划署所资助的项目, 就是要研发21世纪版的自动销毁记录设备。

根据国防高等研究计划署上个月的合同文件, 美国军队在战场上所使用的包括收音机、远程感应器甚至是手机在内的许多复杂电子设备, 都能以低成本制造, 但这类设备大都难以追踪和回收。

该文件指出, 电子装置常常会散落战场各处, 也可能被敌人捡走, 再利用或是进行研究, 而这可能美国失去其技术优势。

新计划的目的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创造出“能在控制或启动下完全消失无踪”的系统。这么一来, 即使该装置落入敌人手中也成了废物。

国防高等研究计划署一直在展开雄心勃勃的研究, 有些已经在军事和民用方面得到突破性应用, 包括互联网的建立以及全球定位导航系统。

至于最新的项目, 该计划署说, 这是对冷战时期“切断开关” (kill switch) 的重新诠释。当时, 为了确保没有人蓄意搞破坏, 美国政府要求所有核导弹配备“准予行动” (Permissive Action Link) 装置, 须取得授权并输入正确密码才可发射核导弹。

据新“自毁装置”研发计划的负责人杰克森说, 他们想制造出“只在需要的时候存在的电子装置。”

她说, 这样的设备可按照指挥官发出的信号销毁, 或是“在特定环境条件”比如特定气温下启动毁灭。

(中国科技网)

上一篇:自助式心脏康复护理下一篇:五因素结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