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定位

2024-05-06

现实定位(精选六篇)

现实定位 篇1

换言之, 在现阶段纸质媒体的发展中, 作为“碎片化”、“小众化”和“差异化”的代表, 城市周报面对社会环境、技术环境与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 面对城市层出不穷的新的成长性空间, 知道“在哪儿做”和知道“做什么”, 比知道“怎么做”更重要。

本文通过作者长时间在二线城市周报市场的观察和研究, 着重讨论省会城市生活消费类媒体的内容定位与现实走势, 以便我们就此对某些认识上的差异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把握。

城市周报在我国纸质媒体中的发展轨迹和特点

细分市场, 差异化办报。跳出传统人群, 用对新闻的敏感捕捉、定位新生读者群, 开拓报刊市场新的增长点, 最大限度地避免同质化竞争。

众所周知, 不求“大而全”, 找准读者群, 形成专业化特色, 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办报思路了, 它已成为时下很多办报人的共识。其一是因为社会的专业化分工日趋细致, 各阶层、各类读者的关注倾向与趣味也有着很大的区别, 要办一张人人都爱看的报纸, 几乎是不可能。时尚类周报异军突起的缘由, 首要原因是它的定位准确, 它们共同定位于所在城市的白领阶层。其二是因为隐藏其背后的新闻观念亦颇为时尚, 对传统新闻理念是一种颠覆和再造。

目前, 除北京、上海、天津、重庆4个直辖市之外, 几乎每一个省会城市和较大的三线城市, 都有一份定位在城市生活时尚消费的城市周报, 在上海、重庆等竞争激烈的地区, 一个城市还容纳了3份以上的城市周报。这些城市周报的主办单位和主管单位极不统一, 有的是在各省市的报业集团旗下, 有的归属妇联, 有的是由广电系统的广播电视报改刊而来, 还有的是出版社和画报社在主办。

无论出身如何, 婆婆是谁, 在进行市场定位时, 这些城市周报, 无一例外不再仅仅盯着传统阅读人群, 而是凭借对生活对新闻的敏锐力, 去捕捉、感知社会新兴群体, 并以一种前瞻性的眼光迅即为他们提供信息服务, 独辟蹊径, 避免了同质化竞争。

地域色彩浓厚, 一般都在当地发展。就目前城市周报的格局来看, 还没有形成可以向外辐射的核心报纸, 《精品》也只是采用少量参股的方式在沈阳做了一个品牌输出的试验。在白领人群较多、时尚度较高的城市, 比如上海, 可以有几种城市周报同时存活, 但其他的城市基本只能容许一份城市周报进行城区重点区域的全覆盖。大部分城市消费周报打的都是地域牌, 将当地的文化、消费观念融入到办报实践中去。这是因为, 一个城市的生活资讯在当地受关注, 在另一个城市则可能不受关注, 加上城市周报的印刷纸质较好, 版数多, 成本较高, 有可能发行越大, 效益越差, 必须是精准的发行才能够保证广告份额的要求。因此, 与时尚生活类的期刊相比, 城市周报缺乏的是“长腿”的全国性品牌, 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服务到“毛细血管”的生活指南。2008年8月1日, 《今日消费》周报拿出8个版的容量, 开设了《时尚郑州》板块, 介绍最新的国际流行资讯, 由专职记者每周在省会郑州各大流行百货商场采访, 及时报道商场上柜的新款女装品牌、流行元素推介以及搭配常识, 另有配饰、鞋包、街拍等版面作为补充, 受到了读者的追捧。

生活节奏的加快, 使得年轻人群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亲身寻觅那些“吃喝玩乐”的生活好去处, 但作为有知识、有品位的一个群体, 他们迫切要知道自己所生活的这个城市到底有哪些刚开业的餐馆、有特色的景点、有情调的酒吧KTV……城市周报的所有内容, 都和生活息息相关, 更有一些美文, 在文章中标出店名、地址、电话, 就好比一张生活地图, 一纸在手, 即可轻松享受精彩生活。比如介绍饭店, 记者会细致入微地写出品尝每道主打菜的原料、材质、做法、入口滋味、店堂环境、背景音乐等, 令人身临其境、食欲大开;介绍新款服装, 会把每款衣服的样式、色彩、质感、多种搭配以及试穿后的舒适度都写出来……借生活中最细小的美丽, 灌输一种生活理念和价值观。

轻松休闲是城市周报的主导基调, 传统报刊专版里偶尔涉及的“轻武器”, 成为这里的“重头稿”。城市风格、流行时尚、职场法则、情感故事、美容健身、吃喝玩乐、明星八卦、汽车家装、旅游攻略……看了这样的报纸, 你对生活的印象只有美好、舒适、闲暇, 没有烦恼与压力, 当然生活的真实面目并非如此。城市周报强调轻松休闲, 但绝不放纵媚俗, 不单单是白领, 只要是向往白领生活的人都会买来一读。

心灵写作与人文关怀。城市周报对白领的人文关怀, 重点体现在精神层面话题和专栏的设置当中。这些话题多是有关白领的恋爱、婚姻、交际、工作压力等方面的。比如怎样看待办公室恋情、如何面对刻薄女上司、婆婆离妈妈有多远、职位越高亚健康越严重等。这些可以说是白领工作之余最关心也最易困惑的一些问题, 城市周报开辟专栏、专版讨论, 自然能激起白领读者心中的层层波澜。因为是小众媒体, 编辑和记者对白领的心思洞察已久, 选择的话题常常能“搔到痒处, 触到痛处”, 久而久之, 读者就有一种视其为“知音”的阅读心理。而读者的阅读取向, 反过来会使得城市周报编辑和记者的文章笔触更加细腻, 对心灵体验与精神交流给予更多观照。城市周报媒体对生活的干预力量, 就在这里充分体现并得以发挥。

不同地域的消费文化决定城市周报内容的设置

所谓消费文化, 就是指在消费领域中呈现的文化表现、表象和表征。消费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的社会文化现象, 一个社会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发展过程, 与这个社会的消费习俗、消费形式有很大的关系。目前在我国城市中流行的消费文化, 正是一种贴近生活的原生态的文化模式。它是以现代大众传播媒介为依托, 以即时消息为关切中心, 以吃、喝、玩为基本内涵的消费文化和通俗文化。

城市青年的消费文化又往往走在时代的最前沿。据郑州市统计局发布的信息, 2007年, 郑州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084元, 人均消费性支出为8757元, 挣得多了, 花得也不少, 支出占收入的六成多。那么这六成多的钱花到哪儿了呢?国家统计局中国行业企业信息发布中心发布的调查数据同时显示, 品牌消费成为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的主流, 有六成五的市场购买力投向了名优品牌。他们对全国80余种主要消费品市场的最新年度调查表明, 销量前十位品牌的平均市场占有率为65.14%, 比上年提高了2.53个百分点。分类别看, 家电类消费品的市场集中度依然最高, 达到78.66%, 比上年提高1.02个百分点;其后依次为日用类77.74%、日化类72.77%、食品类71.97%、文化办公类70.37%。品牌集中度最低的仍是服装纺织类消费品, 为38.86%。

可见, 我国目前城市消费文化具有时尚性和感性的特点, 往往追求名牌, 突出个性与自我, 消费往往不是单纯地消费物品或服务本身, 更多地是借助消费表达和传递某种意义和信息, 包括自己的地位、身份、个性、品位、情趣和认同。据调查显示, 有逾七成的青年白领表示自己“人在江湖, 身不由己”地卷入象征性消费的行列, 男生的皮鞋、领带、手表, 女生的钱袋、化妆品、耳环等无一不被赋予超越其本身使用价值的新含义。

综观国内目前存在的城市周报, 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在内容设置上的区分, 除了经济水平、收入水平、时尚度上的差异之外, 也暗合了所在城市年轻读者群体消费文化的区别。北京的城市周报, 多关注艺术、影视、高尔夫赛、各种演出、展览、旧城保护、古玩拍卖、颁奖典礼等内容;上海的城市周报, 有关跨国公司的新闻、奢侈品、服装服饰、家居、情感、职场生活、出国留学的版面分量比北京明显要重;到了广州, 因为靠近香港, 城市周报的娱乐性就要强一些, 娱乐八卦和明星访谈占的分量相对较多。

具体到像郑州、合肥、西安、武汉、石家庄这样的二、三线城市, 城市周报的版面设置有一个“不稳定性”, 或叫作“波动性”。这些城市的消费者, 囿于时尚资讯的缺乏, 甚至比一线城市的消费群体更加活泼好动、思维敏捷、崇尚新奇、追求时髦。在消费方式、消费质量、消费结构、消费理念等方面呈现出不稳定性和跳跃性。加上现代生活节奏加快, 外来消费文化的冲击加剧, 他们不会很快像大城市的年轻人那样, 逐渐遵从某种“消费习惯”, 而乐于创造新的消费习惯, 或者在两种或多种消费习惯之间跳来跳去。也许今天还崇尚实用主义, 明天就转变为享乐主义, 后天又对拜金主义情有独钟。因此这些城市周报的板块设置, 相对较为灵活, 涉及面也比较宽泛, 实用度较高, 甚至有一些板块, 由于缺少时尚度和专业人才, 又承载了一些对广告主的宣传任务, 一不小心就容易与都市报的专刊相混淆, 成为报纸提升品质的障碍。

城市周报版面内容设置三种类型的抽样调查

面对市场空间, 城市周报必须找到一个市场切入口, 也即是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 定位代表了一个城市周报的理念、视角、资源和优势, 作为细分化的媒体, 定位是城市周报进行市场开发的最关键因素, 它包括报纸的地域特色、所诉求的生活方式、所针对的目标读者群以及所设计的内容特色。其中的内容特色, 既可看作是定位的结果, 也可看作是定位的原因。

目前, 城市周报的内容设置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走“完全城市消费手册”之路, 如以北京的精品、上海的申江、沈阳的《时尚生活导报》、天津的《假日100天》等为代表, 先期进入市场, 攻城略地, 力度空前, 内容包括时尚、娱乐、生活、消费、分类信息、报中刊等各个方面, 给后来者留下可供开发的市场空间不多。

第二种是以重庆《新女报》、西安《当代女报》、成都《新潮生活周刊》为代表, 定位在更精准的城市女性读者群体, 着力推广“美丽经济”概念, 并借助这一概念建立与市场互动的最佳契合点。

第三种是像地处中原的《今日消费》周报一样, 将报纸的定位从“女性、时尚、消费、实用”等几个方面进行解读, 力求用较为宽泛的定位, 在城市规模不大和读者群培育尚未成熟的阶段, 占领更多的发展空间。在全国省会城市中, 采取这个内容设置方法的不在少数, 有石家庄的《精品导报》、武汉的《第一生活》和《新生活》、合肥的《今日生活》、杭州的《都市周报》、云南的《慢生活》、宁波的《新侨报》等, 是个数字较庞大、具有一定的地域影响力和成长性, 但尚未进入国内周报强势方阵的集群。

由于每个城市都有都市报的强势市场封堵, 因此每一家城市周报在创刊时, 都会对自身的形象和定位颇费脑筋。形象越鲜明, 定位越精确, 口号越响亮, 创意越精到, 生存的可能性就越大。

城市周报的定位必须考虑特定城市的读者规模。《今日消费》周报创刊5年来, 曾多次到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的城市周报考察, 就办报者本身而言, 我们更倾向于办成像上海《外滩画报》和《周末画报》那样很“小资”、很有档次的报纸。但经过分析, 我们认为, 在郑州做特别精准的窄众是有风险的, 将目标读者的年龄层次、收入水平、性别都明确化、细分化是件好事, 对广告主的诉求也有帮助, 但是郑州的报纸零售市场发育并不完善, 很多目标读者拿到报纸的渠道不畅, 白领人群的绝对数量也比大城市低很多, 再筛选出一部分, 潜在的读者群就会流失。因此, 我们不得不提出另一种思路———先做加法, 扩大版面, 加强每个板块的功能与特色, 先开发出一定数量的宽众版面, 发行量上来后, 报社再做减法, 把不在核心年龄段的读者和广告吸附力不强的版面重新进行过滤和调整, 逐步明确自己的功能和特色。

综上所述, 一份有着独特的地域特征、能够发挥城市“完全手册”、“风格名片”作用的生活消费类城市周报, 具有其他纸媒难以替代的存在价值。在保证大方向不发生偏差的前提下, 既不能简单地向都市报的专刊靠拢, 始终“什么菜都往篮里挖”, 也不能简单盲目地效仿高档时尚杂志, 导致内容过窄的“泛女性”的倾向。假如在这两者之间摇摆, 更是会糟糕到无法找到自己的真实定位。

现实定位 篇2

很多次,大林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从自考中进来,又从自考中出去。

从我迈出校园门槛的那刻起,我已经被推向了社会,这真实可感而又可怕的社会。

忽然想起了在《天下无贼》的电影中,刘德华说过的一幕经典对白:“他凭什么不设防?他凭什么就不能受到伤害?” 即使是刘帅哥的港版普通话,这样的台词说出来同样掷地有声、直指灵魂。那一刻,所有在世俗生活中逆来顺受、梦想早已支离破碎的人们不由得唏嘘感叹——是心有戚戚然的惨淡,也是同仇敌忾的认同:对呀,凭什么就你纯洁无瑕?凭什么就你可以不面对现实的真相?

电影里的刘德华用生命为代价,勉为其难地保卫了傻根纯洁的心灵,但谁都知道那样罗曼蒂克的理想主义不堪一击,残忍的现实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摧毁那片脆弱的净土。社会的残酷性,也许只有经历的人才知道。我只是想说:经历的挫折会锻炼我们的意志,丰富我们的理解力。因为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坚守在世界一巅,无怨无悔,才能在浮躁喧嚣的现实世界,坚守心灵的纯净。

但在迈向世界的一巅的旅途中,我们自考生中的一些朋友难免会迷茫,难免会迷失方向,难免会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这个时候,我们自考生该怎么办?人一生下来,就已经有了位置。你是老大或者老二,甚至是老三。在城市里,独生子女,没有排位,但在一些地方,如果父亲有几个兄弟的话,父辈的下一辈还是有排位的。换一句话说,也是有位置的。

到了上学,位置就非常明确,哪班哪组哪号。出了学校,你是工人,干部,团员,还是党员,都有一定的位置。这是肤浅的。你的志向,你的兴趣,你的抱负,你的环境,等等,也决定着你的位置,只不过这个往往被你忽视了而已。

人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位置,那是最尴尬不过的事情。

有生活经验的人都有体验,电影开演了,你还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在没有灯光的黑暗里摸来摸去。那你既影响了别人,也耽误了自己。这个小事例说明,为什么在人家统统有了位置的时候,你还没有位置呢?位置的占有,与时机也很有关系。大家都知道,我们以前的司法考试是叫律师资格考试,在那时,只要去考律师的人,大多都会很轻易通过,因为那时的时机有利于我们获得,而现在呢?千军万马的司考生栽了下来。因为时机没了。自考也是如此,那时的自考也是普遍比较好通过,出题人也不会出这些变态的题目,但现在时机变了。

但是我们自考生又都明白,人都是往高处走,都希望自己越来越好。这也就是现在人为什么说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追求地越来越高,有时也是摔得很疼。 所以,在自己的位置上,分寸感特别重要。你想想,人间为什么有分有寸有丈有公里有光年,还不够,还要有毫有厘……

其实人生最难掌握的是分寸。

如果你已经非常刚健有力,或者说你取得的位置已经非常刚健,那么你就不能再争强好胜。你应当与同志,与别人,平等共存,和舟共济。这样不会招来凶险。如果你非常脆弱,或者说你所在的位置非常低微,那你也不必跪下。你一跪下,别人就显得更高了。

人生在世,位置每个人都占着一个。但那个位置是不是你应该占着的呢?那就得看你的能耐、你的志趣。你有了位置占得好不好,那就看你怎么布施怎么刚柔相济怎么阴阳协调。如果你想得到好位置,那你要抓住时机。就像聚会,去早了你会孤零零在那里,无所事事;你去晚了!有可能找不到位置;如果你德行出众,人家可能为你让出最好的位置。自己占位置,莫若别人为你让出位置,甚至是最好的位置,当然这时的你,也必定是德行出众的了。倘使你的位置无人为你让出又该如何?那就是应该审视自己为何会有此现象发生,再对症下药。

现实定位 篇3

一、政府与社会公益组织合作的必要性

崔永元公益基金由崔永元和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共同发起成立,致力于乡村教师的培训,属于社会公益组织。社会公益组织是非政府组织的一种类型。根据非政府组织的相关理论,政府和非政府组织需要开展合作,也能够开展合作。我们知道,政府的基本使命和存在的基本理由就是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而包括社会公益组织在内的非政府组织,同样以提供公共服务作为自身的重要职能。这两类组织具有相同的使命和职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时具有各自的优势,但也都存在着弱点和不足。政府是社会公众获得公共服务的首选机制,具有整齐划一、资源充足、稳定而有保障的特点,但政府难以满足一部分人对公共服务的过度需求和特殊需求,特别是常常不能满足社会弱势群体的需求。同时,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时还存在着浪费、低效率甚至官员谋取私利的根本缺陷。这被称为“政府失灵”。非政府组织基于部分社会成员的志愿精神而产生,在提供公共服务上相比政府具有灵活高效、服务质量较高、对民众的需求回应迅速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拥有的资源不足、缺乏专业规范、视野狭窄等问题。这被称为“志愿失灵”。分析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优势和弱点可以发现,政府的优势正好是非政府组织的劣势,政府的劣势正好是非政府组织的优势。政府和非政府组织通过合作提供公共服务,刚好可以取长补短,实现高效率、高质量地提供公共服务,更好地满足社會公众的需求。因此,作为非政府组织的重要类型,社会公益组织与政府的合作具有必要性。

在现实层面,当前我国也存在着政府和社会公益组织进行合作的客观需要与现实可能。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体制转轨和以工业化、城镇化为标志的现代化进程之中。社会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大量弱势群体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我国政府面对着民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呈现出捉襟见肘、力不从心的状况。这就对社会公益组织为政府分忧解难,代替政府提供部分公共服务提出了客观需要。而要最大程度地、更好地满足民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就需要政府和社会公益组织开展合作,共同提供公共服务。同时,我国的社会公益组织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步发展壮大起来,门类齐全,数量庞大,其中一部分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实力,具备了与政府合作提供公共服务的现实可能与基本条件。因此,在当前的我国,政府与社会公益组织进行合作存在着必要性与可行性。在本文案例中,崔永元公益基金开展的培训乡村教师活动,无疑属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职责范围,因而具备了社会公益组织与政府进行合作的先决条件。湖南省教育厅提出的“对民间公益组织开展的公益活动,应由该组织依法依规组织进行,省教育厅作为政府机构,依照自身的职能职责,不宜代替民间组织直接发文和参与组织”的理由是不能成立的。

二、政府与社会公益组织合作的现实困境

如前所述,当前我国存在着政府和社会公益组织开展合作的客观需要和现实可能。然而,现实中我国政府部门和社会公益组织进行合作的事例并不多见。由于政府官员的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公益组织自身方面的原因,当前政府与社会公益组织的合作存在着现实困境。崔永元公益基金与湖南省教育厅的合作难以实现,这在现实中并不是一个个案,而是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和代表性的。政府与社会公益组织的合作存在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政府官员思想观念落后。一些政府官员至今还抱有计划经济的思维和理念,认为应该由政府包揽公共服务的提供,忽视非政府组织存在的价值,主张由政府独自向公众提供所有的公共服务。另一些政府官员虽然不否认非政府组织也可以提供部分公共服务,但他们认为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之间并不存在太多合作,“政府的事政府管,NGO的事还是按照他们自己的规则来,政府不便出面参与和组织。”湖南省教育厅的官员显然持有的就是这种观点,他们的“三不”表态正是基于这种观念而作出的。还有少数政府官员甚至视非政府组织为政府的对立面和潜在的对手,认为非政府组织的活动会暴露出政府的失职,因此主张打压、限制非政府组织的活动。这几种思想观念都会使政府部门不愿意与包括社会公益组织在内的非政府组织进行合作。

2.社会公益组织良莠不齐,活动不规范。我国各种类型的社会公益组织近年来发展迅速,在教育、扶贫、社会保障、环保等各个领域提供公共服务,但快速发展的同时难免泥沙俱下,良莠不齐,部分社会公益组织账目混乱、缺乏透明度,还有的追求营利,甚至出现个人假公益之名中饱私囊的行为。崔永元公益基金的运作就出现了培训对象被冒名顶替和缺乏透明公开的问题。对存在问题的社会公益组织,由于其运作和监管制度建设的滞后,目前政府尚难以进行有效监管。除了政府的监管不力之外,社会公众的监督滞后也是社会公益组织活动不规范的重要原因。目前社会公益组织的运作,包括资金的收支使用等缺乏透明公开,极大制约着公众对社会公益组织的监督。此外,我国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还不强,也导致了公众对社会公益组织的监督不足。政府难以有效监管和社会公众监督的不足,共同导致很多社会公益组织活动不规范,缺乏社会公信力。当社会公益组织提出合作时,很多政府部门担心上当受骗或被利用而不敢同其进行合作。湖南省教育厅不愿意与崔永元公益基金进行合作,这方面的顾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三、政府与社会公益组织合作中的角色定位

为了最大程度和更好地满足我国民众对公共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政府应该而且可以与社会公益组织进行合作,共同提供各种公共服务。然而在政府与社会公益组织如何合作以及在合作过程中政府应当扮演什么角色,人们包括政府官员在内还存在种种模糊和不正确的认识。这也是当前政府与社会公益组织的合作存在困境的原因之一。结合我国的实际,笔者认为,当前我国政府在与社会公益组织合作过程中,应当明确的角色定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思想观念,做社会公益组织的合作者。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政府首先应改变陈旧过时的思想观念,在同社会公益组织合作的问题上秉持开放与合作的态度,将社会公益组织视为平等的合作伙伴。政府应认识到,在现代社会单靠政府不可能完全满足民众的公共服务需求,政府具有自身难以完全克服的劣势,只有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提供公共服务,才能取长补短,相互补充,达到最大最优的效果。其次,当前很多政府部门不愿意与社会公益组织合作,是因为这些组织良莠不齐,活动不规范,政府部门害怕出了问题要承担责任,给自身带来麻烦。这方面也需要政府官员转变思想观念。既然政府和社会公益组织合作做的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情,就不能因为可能会有风险而不进行合作,而应该力求将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政府可以事先对社会公益组织进行考察和甄选,在合作过程中全程加强监管,确保社会公益组织规范地提供公共服务。

2.提供资源支持,做社会公益组织的协助者。现代非政府组织理论一般认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时应进行分工,政府负责公共資金支持和对全局的掌握,第三部门负责提供服务,两者之间达成一种依赖各自比较优势的分工,各自发挥出自己的特长。这种分工就是合作的具体表现形式。政府由于具有强制性和覆盖全社会的特点,在资源筹集上具有天然的优势,而社会公益组织则在直接提供公共服务上具有优势。因此,政府可以向社会公益组织提供资源支持,包括经费资助、提供信息、人员培训、物质条件等方面的资源支持,以协助社会公益组织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

3.制定政策规划,做社会公益组织的指导者。西方的改革政府理论认为,政府的角色应主要定位于掌舵,非政府组织的角色应主要定位于划桨。也就是说,政府的优势在于对全局的掌握和对方向的把握。社会公益组织由小部分社会成员自发组成,其长处在于操作层面,在于直接提供公共服务,但视野难免狭窄,思路受到局限。因此,政府应通过制定政策规划,指导社会公益组织的运作和发展。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通过建立健全社会公益组织的规章制度,为社会公益组织的活动提供政策指导,提高其活动的规范性和合法性;通过制定社会公益组织的发展政策,促进社会公益组织的能力建设,扶持社会公益组织的发展;通过制定区域公共服务的发展规划,为社会公益组织的发展开辟空间,指引方向。

4.健全监管制度,做社会公益组织的监管者。社会公益组织并不总是崇高神圣和完美无缺的,也会出现志愿失灵的问题。尤其是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公益组织的发展良莠不齐,效率低下、浪费甚至中饱私囊等现象十分常见。因此,在与社会公益组织合作的全过程中,政府应加强监管,确保社会公益组织规范、优质、高效地提供公共服务。为此,政府首先应强化监管的法制建设,实现依法监管。将政府对社会公益组织的监管机构、方式、手段、程序、措施等制度化,并尽可能地上升为法律法规。其次,在合作过程中,政府应及时跟踪了解社会公益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情况和信息,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和处理。最后,单靠政府的监管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应善于利用社会公众来监督社会公益组织。政府监管和公众监督相结合,才能达到理想的监管效果。因此,应建立强制要求社会公益组织信息公开的法律法规,促进社会公益组织运行的公开透明。同时,提高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鼓励公众和新闻媒体监督社会公益组织的活动。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乐活定位开心网营销虚拟结合现实 篇4

中粮旗下的悦活果汁在一个月内销售业绩提升了30%。

“线上种植、虚拟榨果汁”这种新奇的玩法在白领阶层掀起了一股狂热, 而引导这种玩法的正是中粮集团旗下的新产品悦活果汁和开心网。

开心网作为最大的SNS社区, 中粮创新食品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中粮创新) 将悦活果汁的品牌推广植入到用户游戏的过程中, 举办线上的种植大赛吸引用户参与。从5月16日开始仅半个月的时间, 参与活动人数超过40万, 虚拟榨果汁次数8300多万, 送好友果汁超过6000万。

“不可否认, 这样的增长与我们选择开心网进行精准营销有关。从活动开始, 就有顾客到卖场询问我们出售的产品是否和开心网上的果汁一样。不断增加的用户在活动中参与体验, 结果是, 悦活线上线下都红了, 名利双收, 效果非常好, 我们超满意。”中粮创新总经理赵平原说。

乐活定位开心

中粮集团是中国最大的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和实力雄厚的食品生产商, 而此次人气爆棚的悦活果汁则是中粮创新从2007年就开始规划的悦活系列中第一个上市的产品。

悦活来源于“Lohas”。Lohas意为健康、可持续的生活, 在中国将之称为“乐活”。由此, 中粮创新将产品定名为悦活, 而都市白领则成为悦活的目标群:他们向往乐活生活, 年龄在25~40岁, 受教育程度高, 偏年轻, 对生活追求健康, 对产品要求自然。

中粮创新认为乐活式的生活将成为白领人群最向往的生活方式, 于是将乐活主义贯彻到悦活的产品和文化理念中。“所以, 悦活的定位是引领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果汁。”赵平原如是定义。

早于开心网诞生的悦活产品, 在上市之初并未急于推广, 主要是希望找到更合适的推广平台和手段, 用精准营销方式将效果最大化。

2008年底, 悦活果汁上市。提倡健康、可持续的生活概念与市场发展趋势不谋而合。但竞争激烈的果汁市场单凭概念无法打响知名度, 必须要借助适合的平台进行推广。

为了做到精准营销, 中粮创新研究了目标群的生活习惯:城市白领每天接触时间最多的媒体就是网络。“他们可能不听广播、不看电视, 但一定上网。”赵平原说, “所以我们不像传统快消品那样在电视上投放广告, 密集轰炸。悦活既不能流俗, 又要快速出位。”在赵平原看来, 网络媒体的传播方式不是强制灌输而是用户主动参与, 这与“悦活”的品牌主张不谋而合。开心网初创阶段较注重用户体验, 不想商业味太浓, 而悦活也是从玩家的角度设计了这个活动, 比较巧妙地将品牌与关注点带进花园, 不但不会引起反感, 反而受到追捧。

在办公室颇有人气的开心网走进了中粮创新的视线。消费者定位符合, 用户黏性强, 如果从内容上进行深度合作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在看来, 这组插件几乎是为悦活量身定制的:用户亲自种地, 体验收获乐趣, 亲自榨汁, 灌输无添加的理念, 游戏道具场景卡又让网民了解悦活的天然产地……

抓时与借势

中粮创新选择开心网其实蓄谋已久。为悦活做品牌推广的竞立传媒事业总监焦阳向记者透露, 早在2008年6月, 悦活果汁还未上市时中粮创新就和开心网谈过合作事宜, 因开心网初期没有广告模式而未果。直到2008年底, 悦活上市才与开心网进行合作。不过此时的开心网广告模式依然很生硬, 不符合悦活的推广要求。

2009年2月, 开心网的花园组件让赵平原眼前一亮。但赵平原并没马上进入开心网, 而是选择了等待。随着花园的人气飙升, 大部分的开心网用户黏在上面种地、偷菜, 忙得不亦乐乎……可两个月之后, 大部分用户已经升到最高级别, 重复种植已经没有兴趣。花园组件兴趣减弱, 一些社区论坛上出现了“你最可能因为什么厌倦开心网花园游戏”的投票, 绝大部分投票者都选择“没有新作物”, “钱多了就变成数字, 没有意义”……

对于中粮创新来说, 这正是一个好时机。赵平原果断出击, 与竞立传媒一起和开心网继续商谈一年前的合作意向。从商谈合作到线上推广, 仅一个月时间悦活成功登陆开心网。

“我们通过了解开心网用户的活动轨迹和喜好程度, 迅速选择合适时间进入, 从2~5月, 花园的玩家需要新东西来刺激兴趣, 而我们恰巧把产品转化为新亮点, 将虚拟的种植辅以现实的奖品刺激。”赵平原说。

把虚拟变成现实, 不但通过排名达到心理上的满足, 还可以在竞争中得到奖品, 这是开心网从来没有的。这一举动, 不仅黏住了要退出的用户, 也让开心网的游戏重新焕发了活力。

虚拟结合现实

一切如中粮创新预料, 活动一上线就受到大批用户追捧。新建的悦活粉丝群仅用一天半就超过10万用户, 大家都在讨论如何收获最快, 如何得到实际赠送的果汁等等, 与活动相关的各种话题受到追捧。截至5月底, 用户群已经超过40万。

中粮创新拿出一万套礼盒作为奖品, 在现实中赠送礼盒。除此以外, 在游戏当中还可以抽取牧场小白兔, 这一举动吸引了大量用户参与。

零售营销

很多消费者在购买果汁时就能说出产地, 这得益于游戏中的小细节。让消费者了解悦活果汁原料产地是此次推广的目的之一, 了解中粮创新供应商甚至可以追溯到田间。通过三方多次协商, 中粮创新选择将4个产地绘成场景卡来做游戏背景。不同的场景卡能让游戏中的果实提前成熟, 用户也加深了印象。

随着悦活种植大赛的进行, 让虚拟的游戏落地亦是中粮创新的一步动作。“下一步我们会从提高知名度、传达品牌主张转向提升品牌好感, 加强消费者体验。大悦城作为中粮创新旗下人气很旺的购物中心, 或许会参与我们与开心网做的活动。”赵平原透露。

悦活这一做法很快引起了多方关注, 导致很多品牌都开始“跟风”。但并不是每一个企业的效仿都能起到悦活的效果。

“悦活效果好基于契合度高, 需要产品理念与平台基调一致, 并不是任何产品都可以复制的。这个活动虽然反响不错,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准备的时间相对仓促, 在环节设计上还有欠缺, 从用户体验来讲设计有点复杂, 下次会更简单点, 效果会很好。这个活动因为赶时机, 并没有测试期, 所以只能在线上随时作修改。”焦阳说。

“不过这也更符合网络的特性, 不断跟随需求调整。”赵平原表示, “我们会通过不同阶段的策略做调研, 追踪效果, 这样才能决定渠道组合、推广时间、推广手段等, 这样会更有效率, 就像花园里的悦活。”

现实定位 篇5

(一) 场外市场的界定

场外市场主要是相对于场内资本市场而言。场外交易市场即业界所称的O T C市场。从交易的组织形式看, 资本市场可以分为交易所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 场外交易市场是相对于交易所市场而言的, 是在证券交易所之外进行证券买卖的市场。传统的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在物理概念上的区分为:交易所市场的交易是集中在交易大厅内进行的;场外市场, 又被称为“柜台市场”, 是分散在各个证券商柜台的市场, 无集中交易场所和统一的交易制度。但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证券交易的方式逐渐演变为通过网络系统将订单汇集起来, 再由电子交易系统处理, 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的物理界限逐渐模糊。目前, 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的概念演变为风险分层管理的概念, 即不同层次市场按照上市品种的风险大小, 通过对上市或挂牌条件、信息披露制度、交易结算制度、证券产品设计以及投资者约束条件等作出差异化安排, 实现了资本市场交易产品的风险纵向分层。

二、场外交易市场具备的功能

(一) 场外交易市场是证券发行的主要场所

新证券的发行时间集中, 数量大, 需要众多的销售网点和灵活的交易时间, 场外交易市场是一个广泛的无形市场, 能满足证券发行的要求。场外交易市场是证券交易所的必要补充。场外交易市场是一个“开放”的市场, 投资者可以与证券商当面直接成交, 不仅交易时间灵活分散, 而且交易手续简单方便, 价格又可协商。这种交易方式可以满足部分投资者的需要, 因而成为证券交易所的卫星市场。

(二) 场外交易市场为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以及按照有关法规公开发行而又不能或一时不能到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票提供了流通转让的场所, 为这些证券提供了流动性的必要条件, 为投资者提供了兑现及投资的机会

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 证券交易所市场上市标准较高, 大部分公司很难达到这一标准, 但是公司股份天然具有流动的特性, 存在转让的要求, 场外交易市场为其提供了流通转让的场所, 也为投资者提供了兑现及投资的机会。

(三) 拓宽融资渠道, 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不同融资渠道的资金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相互匹配关系, 优化融资结构对于促进企业发展、保持稳定的资金供给至关重要

目前, 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发展在难以满足现有资本市场约束条件的情况下, 很难获得持续稳定的资金供给。场外交易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拓展了资本市场积聚和配置资源的范围, 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与其风险状况相匹配的融资工具。提供风险分层的金融资产管理渠道。资本市场是风险投资市场, 不同投资人具有不同的风险偏好。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发展场外交易市场能够增加不同风险等级的产品供给、提供必要的风险管理工具以及风险的分层管理体系, 为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提供了更多不同风险等级的产品, 满足投资者对金融资产管理渠道多样化的要求。

三、成熟的场外市场简介

(一) 台湾地区

经过20多年的发展, 台湾资本市场已经形成了清晰的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公司制的台湾证券交易所集中交易市场, 采取典型的竞价制度和电子交易。第二层次:非营利性财团法人制的证券柜台买卖中心市场, 以竞价制度为主、做市商制度为辅。在柜台买卖市场上柜的股票又分为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国际板几个板块。第三层次:兴柜市场, 由柜台买卖中心代管, 交易采用经纪或自营的议价成交方式。兴柜市场设立目的是为未上市上柜股票标准的股票提供流通场所, 并将此类股票交易纳入制度化管理。第四层次:盘商市场, 即非公开的私人股权交易市场。据台湾业内人士介绍, 兴柜市场设立以后, 盘商市场明显缩小。

台湾场外交易市场特点:交易商品丰富, 股票交易以高科技企业为主, 筹资包括首次公开发行IPO和存量公开发行SPO两种方式, 有明确的转板和退市制度。从股票流动性看, 柜台买卖中心的股票换手率高于其他地区同类市场, 显示场外市场的流动性较好。

(二) 美国市场

美国的O T C市场包括四个层次:N A SD A Q全国资本市场、N A SD A Q小型资本市场、O T C B B和Pink Sheets。N A SD A Q是“全国证券商协会自动报价系统”的简称。在N A SD A Q挂牌的股票大致可分为工业股、其他金融股、电脑股、银行股、通讯股、生化股、保险股、运输股等八大类。这八大类中有80%的公司与高科技产业有相关, 这就使N A SD A Q指数代表了高科技的领先指标。市场再下面的一个层次是那些列在柜台交易板 (O T C B B) 的股票。O T C B B建立于1990年, 是一套实时报价的场外电子交易系统, 它主要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有价证券交易服务, 除股票外, 这里还有认股权证、美国存托凭证的交易服务。O T C B B市场是现货交易市场, 不能融资, 且股价跳动的最小单位为1/32。在O T C B B挂牌基本上没有特殊限定, 挂牌公司只须每年提出财务报告即可, 美国联邦法规也无任何特别规范。而O T C B B与一般交易中心不同的地方在于, 一般交易中心对挂牌公司的财务及其他部分有所限制, 而且有直接的监控与执行的责任与义务, 而O T C B B则仅仅是一个报价公司, 对挂牌公司的财务或其他部分并无任何规范与监控, 在纳斯达克市场中有做市商可以控制市场的供需, 但O T C B B的做市商并没有这项权利。

O T C市场最底层的一级报价系统是粉红单交易市场, 在这个系统中, 市场每周对交易公司进行纸上报价。粉红单交易系统不隶属于N A SD A Q, 它由私营公司美国全国报价局 (N Q B) 管理, N Q B成立于1913年, N Q B于2000年6月更名为粉红单有限公司, 新的报价系统涵盖原粉红单、黄色单和股权单市场。N A SD A Q全国资本市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二板市场, O T C B B和粉红单市场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板市场, 有时三板市场也包括N A SD A Q小型资本市场。美国是一个二板市场和三板市场合一的国家。二板市场是O T C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我国主要场外市场的分类及定位

国务院发布的《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推进建立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为国家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战略部署, 需要场外市场快速发展;为中小企业长期良性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需要场外市场高效发展;为中国投资者拓宽共享中国经济发展的多品种投资渠道, 需要场外市场健康发展。

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 是为全国中小企业发展搭建的证券交易融资平台, 致力于为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同时各地也组建地方股权交易市场, 其中上海股权交易中心在各地方股权交易市场中因其发展规范, 服务效率领先而与北京新三板并驾齐驱, 定位于促进中小企业股权交易的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与新三板定位一致。随着新三板扩至全国中小企业, 各地股权交易市场均与新三板存在一定竞争关系。这意味着将有不少拟挂牌企业面临着路径抉择问题。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中, 虽然地方股权交易市场与新三板为同一层次, 但从交易情况、市场活跃度、交易市盈率及融资量看, 很多地方股权交易所相对比较活跃。地方股权交易所都希望未来能够明确转板机制。除了与新三板之间的竞争之外, 地方股权交易市场之间也存在竞争关系。

五、我国主要场外市场面临的现实问题分析

(一) 场外市场的供需双方结构性分析

交易双方的均衡价格体现在供给和需求的动态平衡中, 市场的一方是一家家已经进入场外市场的挂牌企业, 他们为市场提供了自身企业的标准化股份, 希望借助资本市场的金融功能和公众公司的社会化效应更好地发展企业。市场的另一方是有资格进入这个市场的个人和机构投资者。他们将自身的资金注入这个市场, 希望通过认购公司股份或者投资企业债券的形式, 分享资本红利和价差。现实中, 我们看到的是大量的企业井喷式的发展速度进入市场, 而投资者的门槛却一直高高在上, 企业的众多与投资者的稀少, 在这个市场的集中表现就是市场均衡价格的偏离。供给和需求的移动曲线没有完全反映出现实情况。

(二) 场外市场的估值定价分析

我们对于股票估值的一般模型仍然适用于场外市场股票。假设企业永续经营且未来有盈利, 未来收益法就可以继续使用。只要把握好未来收益额和行业折现率, 这个是可以预测的事情。当然很多企业家在进入市场时是有心理预期的, 他们大多会拿自己的企业和同行业类似规模的上市公司 (特指主板和创业板) 去做市场法比较, 进而也推出一个估值。这个估值会很大程度上成为挂牌企业对于场外市场的诉求。还有一类就是推荐机构对挂牌企业的尽职调查之后所确定的企业净资产, 暂且可以作为成本法来理解, 往往目前很多企业在场外市场的挂牌价格就是这个价格。经过三种基本估值思路的分析, 就不难理解大多数企业在净值阶段进入市场, 希望企业良性发展后可以以未来收益吸引投资者认购, 最终达到和主板类似的市场估值。这是一个估值恢复的过程, 需要市场的培育, 投资者和企业都不能指望一撮而就, 需要把它按一个投资市场来培育, 避免投机盛行。

(三) 场外市场的流动性分析

市场的流动性来源于几个主要因素, 供需双方, 交易制度和信息对称。衡量目前的场外市场除了我们在第一点提到的目前投资人的准入门槛问题之外, 我们主要讨论一下交易制度和信息对称问题。假设市场上供需都已经到位, 一声鸣锣之后, 进入市场交易。在信息对称的前提下, 如何做到撮合尽量多的有效成交是市场主要的研究问题。一种是协商成交, 一种是做市商, 一种是集合竞价。交易制度都有了, 就看市场供需双方的信息是否对称, 市场机制是否有效, 市场活跃度是否大。场外市场一旦解决了流动性的问题, 就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来参与这个市场。

(四) 场外市场的融资功能分析

首先场外市场不是单纯的融资市场, 投融资只是这个市场所体现的一种功能。融资包括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企业来到这个市场如果只是抱着短期融资的目的, 那么他们的出发点就错了。退一步讲, 即使企业不来场外市场, 企业融资也可以部分做到, 比如银行贷款, 民间融资, 互联网金融, 信托等等。那么企业来场外市场融资与非挂牌企业融资的区别在哪呢?首先区别于主板, 创业板的融资, 主要在于估值和流动性, 寄希望于未来市场的发展。其次区别于不挂牌的公司, 经过了严格规范的推荐辅导, 财务明晰, 股权结构合理的公众公司具有了向社会融资的资格, 在场外市场平台上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和规划, 做出在不同阶段有针对性的投融资规划, 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好借助场外市场平台为企业全方位的融资结构服务。

五、对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相关建议

(一) 全国场外市场需要准确定位

国家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将主板和中小企业板划分在第一梯队, 创业板划分在第二梯队, 全国股份转让系统 (新三板) 划分在第三梯队, 地方股权交易中心划分在第四梯队。第一第二梯队是公众公司, 上市公司, 俗称场内交易市场;第三第四梯队属于场外交易市场。新三板是非上市公众公司, 地方股权交易中心是非上市非公众公司。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初步建立。由于三板, 四板成立的时间较晚,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呈现出来的是主板, 中小企业板数量较多, 创业板继续发展, 新三板和各地股权交易中心仍然在不断发展壮大中。相信经过一段时间对不同市场的培育, 将改变我国“倒金字塔”的资本市场格局, 努力将场外市场发展做大基数。逐步形成各地股交中心 (四板) 服务好当地企业, 改善当地企业的融资环境努力搭建平台。新三板等全国性场外市场解决挂牌中小企业股权定价和流动性的问题, 不断通过金融创新, 增加企业投融资产品渠道。多层次的企业类型, 多层次的市场定位, 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选择合适的时机进入合适的市场, 才是企业应该考虑的。

(二) 全国各场外市场应该互为补充

由于层次的定位不是割裂而来, 也就不存在各市场之间毫无联系。现实恰恰相反:各市场之间一直都一个研究通道:转板。低一级的市场上的优质资源向高级别的市场转化。这个通道也可以反向约定。即符合转板条件的企业, 可以申请转板。各级市场之间建立起好的合作关系。各地市场在立足于服务好本地企业的前提下, 资源共享, 做到合作共赢的模式, 更好地服务于挂牌企业。股票场外市场需要与证交所市场建立起有机联系, 实现合理分工。台湾的场外市场与证交所市场实际上是一个整体, 不同市场之间分工明确, 相互连通。台湾“法律”设有强制登陆要求, 除公营事业以外, 企业在上市、上柜前均需在兴柜市场挂牌交易满6个月。目前在大陆股票市场, 这种不同层级市场之间的联系尚未建立起来。在场外市场与主板市场之间建立起转板制度, 不仅可以发挥初级市场培育上市公司、增进投资者对投资对象了解的作用, 还可以在兼顾上市公司品质、保障投资安全的原则下精简上市流程, 降低企业上市的成本。为此, 需要加快相关制度建设, 明确不同层级市场之间的关系, 使场外市场的功能能够顺畅发挥。

(三) 积极创新, 丰富场外市场交易品种。

台湾柜台交易市场除了股票之外, 还可以交易债券包括可转换公司债、公司债、公债、金融债、外国债、权证、指数基金以及利率互换、股票和利率期权等衍生品。推出多种交易品种, 有助于活跃市场交易, 增加市场的影响力, 改进对投融资双方的服务。目前证券场外市场交易的品种较少, 今后可以根据投融资双方的需要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程度, 酌情增加场外市场的交易品种, 鼓励在场外市场金融创新, 更好地满足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需要。

摘要: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 主板和创业板作为资本市场的第一, 第二梯队, 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相对于有意愿进入资本市场的广大中小微企业来说, 他们的市场容量毕竟有限。我国为了加大直接融资比例, 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 更好地助推中小微企业发展, 以北京新三板和上海股权交易中心为代表的场外市场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他们将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第三, 第四梯队。本文旨在讨论中国场外资本市场的自身定位和现实问题。

关键词:场外市场,新三板,地方股权交易中心,定位

参考文献

[1]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内部资料.

[2]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内部资料.

现实定位 篇6

一、关于社会理论创新的涵义和特征

对于社会创新的含义, 一般认为, 社会创新就是公民和公民社会组织等社会行动者在社会领域为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求而率先发起和实施的富有成效的创造性活动。社会创新可理解为一个涉及社会生活的基本理念、组织和制度的创新过程, 是在旧的社会生活范式或体系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运作模式的过程, 其中既包含着对旧的生活范式或体系的否定, 以及在理念、组织和制度层面突破旧有体制的大胆改革, 也包含有建构新的理念、组织和制度的种种积极探索和尝试。另有些学者认为, 理论创新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根据新的实践不断进行新的探索敢干正视和揭示实践中存在的矛盾, 敢于突破不适应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的定论;善于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遵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规律, 既继承前人又不囿于陈规, 又在理论上进行新的创新, 从而去指导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也有些学者指出, 创新是人们在经济社会变革实践中取得的那些对人类社会进步及人的发展具有长远而巨大的促进与加速作用的一类杰出成果, 创新在本体上是一个系统的发展与结构的优化过程, 所以创新具有源动性、价值性和进步性等特点。另外, 创新与创造一样, 都具有新颖性、能动性、控制性、价值性。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是时代精神的主流。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化趋势在当代的呈现与汇聚, 作为当今世界主题和时代精神的发展开始表现出了一种以社会创新及其扩散为导向的明显的特征。从创新价值来看, 创新是突破性发现。突破性发现就是人类认识的质的飞跃, 是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 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发现、认识和把握, 历史上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 无一不是这种规律性认识的结果;创新是飞跃性的发展。理论创新并非是理论演进中“继承”关系的相对意义, 它是知识存在的一种常态, 重在知识生长过程中由“无”到“有”的零的突破, 并对“习以为常”的错误知识进行矫正的过程。

有学者特别指出, 创新问题其实是个群体创新的问题。因为不同阶层的群体, 在思想多元的社会状态下, 价值目标共识和整合价值目标共识的制度机制, 就成了任何国家追求的目标。

二、理论创新的社会定位和基本路径

创新是古往今来各个时代人们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和生命表现。人类在不断创新中体验和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党正是通过不断解放思想来不断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发展的。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 永不自满, 永不懈怠, 这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江泽民的创新动力说集中反映了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发展趋势, 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迫切要求;它超越了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 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发展的一个崖阶段;它超越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争, 是全面的系统的发展动力观。另外, 中国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发展是需要动力的。而动力也在与时俱进, 各个时期、各个阶段有所不同。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至今, 先后有“阶级斗争动力”、“两条道路动力”、“保护和发展生产动力”、“改革动力”和“创新动力”。而“创新动力”最具时代特色, 它反映了创新的本质、地位和作用。江泽民的创新动力说是一种全面的系统的发展动力观。从内涵上看, 它主要说明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即什么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这种动力的源泉和发挥作用的主体是什么以及如何促进这种动力的发展。三方面紧密联系、相互作用, 共同构成了创新动力的运行机制。还有学者认为, 理论创新的动力具有层次性, 人的需要是创新的内源性动力, 科学思维方法是创新的实质性动力, 实践观念是创新的中介性动力, 社会实践是创新的现实性动力。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要想进一步巩固和完善, 社会生产力要得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 必须长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通过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 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让它们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

探讨理论创新的实现途径, 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理论创新的路径问题, 有学者指出, 由于创新具有源动性的特点, 在创新过程中要求创新主体自身必须具备必要的创新素质, 如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深遂的分析力;有坚强不屈的毅力, 持久专注的兴趣;有高度的自主性, 勇于独立思考, 敢于标新立异;有广博的专业知识、科学的思维方法、合理的研究手段, 等等。创新素质的外化就是创新能力。另有人认为, 社会创新的核心是社会的总体转型, 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当代社会创新的路径主要有国家政府路径、市民社会路径和知识分子路径;知识分子路径的日益重要性越来越显示出人文知识分子在当代社会创新中的历史责任和地位, 这主要体现在人文知识分子在社会创新中的连结沟通作用、社会批判作用、观念引导作用、文化启蒙作用、推动创新作用、行动表率作用、价值评价作用和理论指导作用等。一些学者强调, 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实践表明, 解放思想为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是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先导、前提和思想源泉,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如果从时代背景、主体支撑、科学基础、思想逻辑和最终目的等方面进行归纳与概括, 那么理论创新的实现途径主要包括五个环节, 即回答时代课题、集中民众智慧、升华科技成果、遵循认识规律和指导实践发展。另外,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还有一个根本性的前提问题, 就是必须解决好学风问题。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任务是发展马克思主义, 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我们必须适应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 用新的思想观念和新的思维方式, 不断在继承的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 使之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要实现创新, 就要大力提倡创新意识, 提高创新勇气, 增强创新能力, 以创新精神对待和解决我们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在学习前人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 扬弃旧义, 探索新知。

三、改革开放30年理论创新的伟大成就和基本规律

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实践。在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中为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源泉和实践经验,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理论创新中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理论创新中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继续坚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高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发展着的实践, 准确把握时代特征, 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 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 集中全党智慧, 总结实践经验, 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 逐步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科学理论。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理论创新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总之, 任何理论创新都是在一定实践背景的基础上形成的, 具有与时俱进品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 正是立足于实践, 才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党的理论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科学理论, 是党的行动指南, 是凝聚党心、赢得民心的旗帜。江泽民的社会主义发展“创新动力观”, 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发展, 是对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的深层次展开, 是进一步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迎接知识经济挑战, 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的思想武器。

上一篇:用爱点亮学生的心灵下一篇:管理会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