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助式心脏康复护理

2024-05-06

自助式心脏康复护理(精选七篇)

自助式心脏康复护理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2月~2014年9月入住我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12例, 入选标准为年龄40~70岁的冠状动脉造影诊断明确的冠心病患者, 均行PCI治疗。研究对象中男性81例, 占72.3%;女性31例, 占27.7%, 年龄36~70 (58.12) 岁。按患者自愿的原则, 58例患者进入自助式心脏康复护理组 (观察组) , 54例进入常规护理组 (对照组) 。两组患者出院时体重指数、心率、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空腹血脂和生活方式等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按常规进行健康教育、出院指导和随访等康复治疗。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加上自助式心脏康复护理。出院后1~3月:进行有节律的低强度运动:慢速上下楼梯, 4~8min/次, 1~2次/d;缓慢进行肢体活动, 6~10min/次, 2~4次/d, 运动强度以稍累、稍有胸闷为宜。告知患者若出现典型心绞痛、疲劳、胸闷、气促等不适终止康复活动, 待症状缓解后逐步恢复康复活动, 每周2次定期随访, 随访方式为电话询问、门诊复诊、护士上门指导, 根据具体情况做出调整。出院后4~6个月:选择快走、慢跑、爬山、游泳等运动, 运动量心率60~100次/min, 不引起明显胸闷、气促、头晕、乏力为宜, 保证康复运动安全性。

1.3 观察指标

1.3.1 患者生命质量

采用WHO-QOL-100量表[7]评估康复运动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前及康复护理6个月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WHO-QOL-100量表包含个体的生理、心理、独立性、社会关系、环境、精神支柱6领域及总体健康生存质量和自我总评, 6领域调查问题分24个方面, 每个方面4个条目分别从强度、频率、能力、评价4项反映同一特质, 另外还包括4个有关总体健康状况和生存质量的问题, 共100个条目, 按量表计分方法统计分值, 标化为100分, 分值越高表示生命质量越好。

1.4.2 临床指标

两组患者分别于入院当天、出院后6个月检查血脂、血糖、体重、血压和心率。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 数据比较进行卡方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康复运动前后生命质量比较

观察组患者康复运动治疗后在生理领域、心理领域、总体健康及自我评价方面, 较观察组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 , 且较对照组治疗后也有显著差异 (P<0.05) , 见表1。

注:*为康复运动前后组内比较, P<0.05;※为康复运动后组间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康复运动后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康复运动治疗后在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方面, 较对照组明显改善,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且在心率、空腹血糖方面, 较对照组也有明显改善, 有极显著差异 (P<0.001) , 见表2。

3 讨论

众所周知, 冠心病的可逆性危险因子包括高血压、高血糖、肥胖和血脂异常等。国内有学者报道PCI术后患者应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 减轻体重, 尤其是PCI后长期卧床可引起活动能力下降, 循环血容量降低及肌肉收缩力降低, 甚至容易引起血栓、栓塞和情绪异常, 康复运动对患者体重减轻、降血脂、控制血压方面均有明显效果[8]。通过自助式心脏康复护理, 对患者进行定期针对性的教育, 有利于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的控制,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促进心脏侧枝循环形成, 增加冠脉血流, 使心肌收缩力相应提高。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PCI后经6个月的自助式心脏康复护理后在生理领域、心理领域、总体健康及自我评价方面, 较观察组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 , 且较对照组治疗后也有显著差异 (P<0.05) , 提示老年冠心病PCI后患者经过专业指导的康复运动干预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尤其总体健康状况和自我觉健康状况明显好转。观察组患者康复运动治疗后在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方面, 较对照组明显改善,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且在心率、空腹血糖方面, 较对照组也有明显改善, 有极显著差异 (P<0.001) 。提示通过自助式心脏康复护理, 能够明显降低冠心病的可逆性危险。

综上所述, 自助式心脏康复护理能够降低冠心病可逆性危险, 对经介入治疗后患者的生命质量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加上该护理简单易行, 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摘要:将112例符合入选条件的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加院外自助式心脏康复和常规护理的护理方法, 分别于出院后6月观察两组患者的效果观察指标。观察组患者康复运动治疗后在生理领域、心理领域、总体健康及自我评价方面, 较观察组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 , 且较对照组治疗后也有显著差异 (P<0.05) ;观察组患者康复运动治疗后在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方面, 较对照组明显改善,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且在心率、空腹血糖方面, 较对照组也有明显改善, 有极显著差异 (P<0.001) 。自助式心脏康复护理能够降低冠心病可逆性危险, 对经介入治疗后患者的生命质量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加上该护理简单易行, 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关键词:自助式心脏康复护理,冠心病,介入治疗,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2]王莉, 卢喜玲, 杜丽霞等.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并发症与预防护理[J].中外医疗, 2009, 28 (8) :132.

[4]谈海萍, 杭国珍, 蒋燕等.康复运动对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与康复, 2014, 13 (12) :1169-1171.

[6]卓大宏, 丁伯坦, 马洪路, 等.中国康复医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3, 545-546.

[7]郝元涛, 方积乾.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中文版介绍及其使用说明[J].现代康复, 2000, 4 (8) :1127-1129.

介入性心脏病学与护理和康复研讨 篇2

【关键词】康复;护理;介入性心脏病学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248-02

近年来,在心导管技术的持续发展下,其应用领域已经远远超出了心脏疾病诊断范围,并逐渐形成了基于心导管技术的心血管疾病治疗、诊断的介入性心脏病学。该门学科的兴起,也对临床康复、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将介入性心脏病诊治的护理与康复体会总结如下。

1 介入性心脏病学中的基本护理

1.1 术前护理

①患者准备:在心理方面,护理人员在术前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在生理方面,护理人员要在术前向患者交代饮食原则,尽量缩短术前禁食的时间,以利于维持机体液内稳态,保存体力,从而降低并发症风险。通常来说,对于上午行手术的患者,可在早餐时进食半流食,达到七八分饱即可。针对手术危险较大,或误吸风险较大的患者,有必要延长禁食、禁饮时间,并适当给予静脉补液。针对行PTCA、冠脉造影术的病人,应在术前训练患者咳嗽,以利于造影剂排出[1]。

②物品及药物准备:根据介入手术治疗、诊断目的,准备齐全相应的药品、物品、器材。在平时,护理人员要做好介入手术器材的保养、补给、整理、登记工作,方便取用。对于重复使用器材,护理人员要在术前认真做好安全性检查,严格消毒,以免发生交叉感染,或引起其他副反应。

1.2 术中护理

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要积极配合医生操作,准确、迅速地执行医嘱,同时做好应急抢救准备,将临时起搏器、除颤仪、急救药品固定摆放在便于取放的地方,以便于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能够迅速进行对症处理。在药品配备方面,要遵循“防患未然”的原则,事先使用注射器抽取肾上腺素、利多卡因、阿托品、硝酸甘油、地塞米松等手術常规药品和急救药品,以便于迅速、快捷、准确地参与抢救[2]。术中,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病人的面色、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或者询问患者感受,一旦发现问题,要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1.3 术后护理

①生命体征监测:术后,护理人员要注意观察患者肢体肤色、神志、血压、脉搏、体温变化,若血压降至12/8kPa以下,或者有大汗、呕吐、恶心症状出现,要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术后3d内若有体温持续升高现象,提示可能发生了机体反应或组织损伤,若持续时间较长,则要考虑是否发生了主动脉夹层瘤,要立即报告医师,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嘱患者多饮水,术后8小时内的饮水量不得低于1L,以利于造影剂排泄。

②留意穿刺部位情况:术后,要将术肢伸直,将穿刺肢体抬高,以利于血液回流,防止水肿,同时要留意患者穿刺部位的渗血情况,在更换敷料时,要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血肿,对于形成血肿者,要注意观察远端肢体有无静脉回流或供血障碍,一旦发现问题,要立即报告医师。在创口愈合后,护理人员还要注意检查穿刺部位有无血管杂音、搏动性脓肿,以免出现动静脉瘘或假性动脉瘤。针对排尿困难者,要及时导尿,以免患者在排尿时肢体过于用力而造成穿刺部位血肿、出血。

③出血倾向观察:除穿刺部位以外,护理人员要注意观察患者身体其他部位是否有出血倾向,特别是消化道溃疡出血情况。若患者出现脑占位体征、神志障碍,则提示可能发生了颅内出血,对于血压明显下降者,则提示可能发生了内出血,护理人员要报告医师,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 介入治疗后的康复内容

WHO指出[4]:心脏疾病康复指的是尽可能地使心脏病患者保持一种良好的社会、精神、身体状态,同时具备必需的行动能力。由此定义,可以看出介入性心脏病术后的康复目的是为了让患者尽量恢复到最佳的职业、生活及生理心理状态,阻止心脏病进展,恢复患者的工作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长度。介入治疗后,患者应在康复监护下实施康复训练,对于没有严重合并症的患者,可采取集心理疗法、心理康复于一体的综合康复措施。心理康复是重要内容,术后要及时对患者实施心理引导和心理康复教育。术后,患者最关心的问题就是能否回归社会?病情能否迅速恢复?由于患者的过度担心,给自己增加了过重的心理负担,所以容易出现焦虑、抑郁、不安等不良心理变化,从而给术后康复造成不利影响。为此,对于病人及其家属所关心的一些问题,护理人员要及时地予以讲解和指导,以消除病人不必要的顾虑、担心,从而能够以积极心态面对术后康复,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各项康复训练。在心脏病介入治疗后,在恰当的时候进行适当的运动是术后康复的重点,适当的运动,有助于预防全身机能低下,促进冠脉循环,减少因卧床造成的无力感和不安感。早期实施康复训练的目的在于恢复心脏功能,对于无并发症的冠脉动脉腔内成形术后患者,在手术1d后,即可下床活动。针对进行抗凝治疗的冠脉动脉内支架患者,可让患者逐渐下床活动,降低出血风险。急诊PTCA术后患者,若无严重合并症,也可术后5-10d内开始下床活动,进行康复锻炼。患者在出院后,要定期回院复诊,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超声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及平板运动试验,对患者的康复疗效进行评估。

3 总结

大量实践应用都已证实介入性手术治疗心脏病具有显著的疗效,但作为一种新型手术方式,其对临床护理及康复工作也必然有着更高的要求。在介入治疗前,做好患者准备、手术物品及药品准备,术中积极配合医师操作,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术后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留意穿刺部位情况及出血倾向,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术后康复方案,实施康复锻炼,对于保障临床疗效,加快术后康复,尽早让患者回归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闻波.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护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11):185-186.

[2] 黄春燕,温桂华,古勇霞等.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J].微创医学,2011,06(2):180-181.

[3] 单文生,杨奕.介入性心脏导管术系统化整体护理的应用[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10):51-51.

对冠心病心脏康复后护理的探索 篇3

1 CR的历史发展过程

CR最初来自于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患者的早期活动, 20世纪40年代, 有人对AMI患者应该严格长期卧床的治疗标准提出了质疑, 并提出了一种新的疗法, 叫做“櫈子疗法”。但一直到60年代末, 才正式提出早期的分级活动治疗方案, 出院后的心脏康复 (cardiac rehabilitation, CR) 计划被正式运用于临床。从1970开始, 欧美国家实施的AMI患者“3周住院期”成为了常规。在1980开始用出院前运动试验来预测再发心脏事件的危险性, 到1990年形成的综合性CR方案过程中, “危险性分层”这一概念也开始得到使用[3]。20世纪80年代, 河北省人民医院的AMI患者4周康复程序拉开了我国CR计划的序幕。近年来随着对CR认识的提高, 多数学者推荐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不仅仅可以预防心肌缺血, 同时还是AMI、CABG和PCI术后主要康复措施之一[4]。

2 CR的内容

WHO将CR定义为:能使CHD患者恢复到某一程度的体力、社会适应及精神层面的能力, 并通过其自身的努力, 尽可能地从事正常生活[5]。适度的运动是心脏康复的核心内容, 尤其是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 其有益性和安全性已得到初步证实, 适当的有氧运动不仅可以逐步增强心脏功能的相对适应性, 一定程度上还能改善心脏冠脉的弹性及供血能力, 并使各种相关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降低约20%~30%[6]。运动训练是一种个性化的过程, 依据心脏病患者康复危险程度进行危险程度进行分级, 再结合考虑患者自身的健康状况、活动强度、所处的身体状态以及外部环境情况, 对不同的患者进行不同程度的运动耐受评估, 包括运动类型、持续时间、频率、强度、进展等。

3 CR的护理现状

3.1 CR护理的理论指导

3.1.1 跨理论模型 (Trans theoretical Model, TTM)

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行为改变理论, 包含四个内容:改变、进程、决策平衡和自我效能[7]。该模型认为, 每个个体所在的行为准则, 改变是一个包含动态变化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该过程大致分为以下5个阶段: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和保持阶段。

3.1.2 激发性会谈 (motivational interview, MI)

是一种能促进CR患者自我恢复及行为改变的行为[8], 通常以患者为中心, 用一种类似会谈式的咨询方式来改变患者危险行为的方式, 通过CR患者自身的参与及分享来激发个体行为的改变, 它与提高患者参与康复计划的主动性具有一致性, 也是当前康复护理应用的相对较多的一种方式[9]。

3.1.3 自我效能 (Self-efficacy) 理论

一种应用的比较多且相对成熟的模式[10], 该模式提出:影响个体对目标值期望的认知评估主要来源于4种信息: (1) 口头上的说教; (2) 个体直接参与的经验; (3) 间接获取的主、客观经验; (4) 个体的心理或生理反应。而在对患者进行自我控制能力提升的过程中, 主要是通过正向性提高参与者的自我效能的能力, 进一步避免危险行为的发生。在此过程中运用赞美及鼓励的语言, 促进患者养成健康行为的信心。有效积极的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CHD患者的自我效能。

3.2 CR护理的临床内容

3.2.1 康复运动

心脏康复以运动为核心, 大量研究证实了其有益性和安全性, 适当的有氧运动能增强心脏功能, 提高冠脉血管调节能力, 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11]。心脏康复的核心部分是康复运动, 对促进CR患者的健康恢复, 回归正常生活及工作岗位具有重要作用。适量的阻力运动、灵活性的协调运动和鼓励患者参与某些较低强度的体力活动, 均能提升心脏康复患者的健康恢复。

3.2.2 改变生活方式

CHD是一种与行为相关的长期发展而形成的慢性病, 很多不良的生活方式及行为都与冠心病的发生有关[12]。长期的临床研究证实吸烟、饮酒、静坐、过多的脂肪摄入等生活方式都是CHD的高危因素, 研究证明:控制危险因素能有效降低介入术后冠状动脉再狭窄的发生, 但在患者中普遍存在的一个认识误区就是不能够充分认识到高危因素对冠心病复发的影响, 甚至以为做了介入就等于治愈了CHD。对于那些不能重视原有致病行为方式改变的患者。护士的日常指导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内容, 应该让患者充分认识到预防的重要性, 积极控制危险因素, 做到二级预防[13]。

3.2.3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冠心病已被证实是一种常见的心身疾病, 其发生、发展、转归与社会心理因素如焦虑、急躁、抑郁、慢性压力等密切相关[14]。Fernandez等[15]对202名接受介入术后的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研究表明:25%的患者存在焦虑、抑郁倾向, 17%的患者长期存在慢性压力。尽管这些都是相互独立的社会危险因素, 但也不能排除相互影响的作用, 因此, 将心理干预计划在内是一个必要条件。

3.2.4 心脏康复阶段的划分

现代心脏康复学认为, CR应该在心脏疾病症状出现的早期就开始启动, 并且应该贯穿在冠脉事件发生或介入治疗的过程中, 依据各侧重点的不同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期即院内康复期。为已经发生急性危及生命的CHD患者即刻启动CR治疗。患者在突发遭遇急性期心血管事件时, 常常会合并有严重焦虑或恐惧心理, 对患者精神状态的评估及向患者或家属解释病情以及告知治疗方案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措施, 这不仅仅可消除或减轻患者以及家属的不良情绪, 还能得到其配合治疗的效果。通常在病情允许的前提下, 为患者启动康复活动应该是越早越好, 并且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治疗模式。待病情得到控制, 恢复到出院时机时可制定个性化的第二期康复计划, 即院外早期康复阶段。此阶段通常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3~6个月开始, 并持续到事件发生后的1年内。这一时期的治疗主要是通过对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或行为习惯进行改变, 如吸烟、高脂油腻饮食习惯、缺乏运动等方面, 在充分了解患者病情、生活、心理以及社交能力等方面的进展情况后, 通过个性化辅导的方式为患者建立健康持续的生活模式。第三期即院外长期康复。为心血管事件发生患者1年后提供的院外预防和康复服务, 包括维持已形成的健康习惯。

3.2.5 CR的禁忌证

CR对CHD术后的患者有着积极的作用, 但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适合进行CR, 除了一些绝对禁忌证如急慢性血栓性静脉炎、高血压病 (高危或极高危) 、心包炎或心肌炎的急性期、严重精神神经疾病、主动脉瓣狭窄、不稳定性心绞痛、主动脉夹层、严重的心律失常、心衰, 还有以下一些相对禁忌证: (1) 若装有心脏除颤器或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 应该避免上肢的抗阻运动; (2) 对于有过心肌梗死的患者或者正在发生其他心血管事件的患者必须在进行至少2周的有氧运动后才可以开始渐进式的抗阻训练; (3) 有手术切口的患者必须等到切口愈合后方可开始有氧运动训练; (4) 手术后恢复后的患者必须在进行最少1周的抗感染治疗后才能开始轻度有氧运动, 以免感染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 (5) 有过冠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 在进行1~2周的有氧活动后, 可以进行一些轻微的恢复式运动, 对于那些能使胸部张力增高的活动是绝对应该避免的; (6) 禁止在疾病急性期进行抗阻训练。

3.2.6 护士领导CR计划

参与CR计划的人员主要是一线临床工作者, 包括医师、护士、训练师、心理治疗或心理咨询师等, 但与患者直接接触最多的还是临床护士, 郭宏[16]通过对134名心内科护士的调查研究发现, 护士对于实施CR的动力因素水平较其他成员相对要高, 说明护士对CR的效能作用比其他治疗者要重要的多。Campbell[17]在对4个随机对照试验做出分析后证实, 护士所领导的CR可以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 并降低病死率。护士领导是指CR患者允许单个体在某个时间或地点进行锻炼, 而并不是单纯地对所有参与CR患者都要求进行相同的模式或进程, 也就是说护士所领导的CR模式应该更具有个体化及灵活性, 而这种方式是CR治疗能被患者所持续坚持的关键所在[18]。

4 CR存在的挑战

尽管CR的益处已得到广泛证实,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 几乎所有的CHD患者必须参与心脏康复[19]。在相当多的心脏病研究所, CR治疗已成为常规治疗的一项内容[20]。而我国CR还处于起步阶段, 人们对这种新型的治疗还未得到充分的认识, 还需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去接受一种新事物, 且还没有一个正规的机构对参加率进行规模的调查研究。

5 我国CHD康复护理的未来

自助式心脏康复护理 篇4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康复护理,并发症

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疾病之一, 传统的治疗观点认为, AMI患者至少卧床2周, 以减轻心脏的负荷[1]。现代心脏康复模式认为早期适量活动不仅不会使病情恶化, 反而有利于心脏康复。为了促进AMI患者早日康复活动和工作能力, 沂源县人民医院自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对收治心电监护病房 (CCU) 的AMI患者实行早期活动, 缩短了住院天数, 减少了并发症, 康复疗效显著,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收治确诊的AMI患者103例, 年龄37~78岁, 平均65.3岁。其中前壁AMI 58例, 下壁AMI 40例, 复合壁AMI 15例。Kllip心功能Ⅰ级患者80例, Ⅱ级患者23例, 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1例, 男性31例, 女性20例;康复组52例, 男性37例, 女性15例。排除合并严重并发症如心率失常、心力衰竭、休克及其他心外疾病。

1.2 方法

两组药物治疗和其他治疗措施相同。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式, 即第1周绝对卧床, 第2周以卧床休息为主并逐渐增加活动量, 康复组采用早期康复护理活动, 见表1。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康复组平均住院天数明显缩短 (P<0.01) , 出院前6min平均步行距离 (m) , 康复组较对照组明显增加 (P<0.01) , 卧床引起的并发症, 康复组便秘发生例数明显减少, 差异显著 (P<0.01) , 两组肺部感染的发生例数无明显差异 (P>0.05) , 见表2。

3 讨论

3.1 既往AMI患者即使无合并症也需要住院4~6周, 其理论基础是坏死心肌愈合为坚实的瘢痕需要6周。

随着CCU的普及, 证明AMI后发生致死的心律失常大多在发病24h内, 以后的发生率呈指数性减少[1]。由于AMI治疗的进展, 特别是溶栓治疗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广泛开展, 使梗死面积缩小, 患者预后显著改善。20世纪80年代, 欧美国家对无合并症患者于发病第5天开始下床活动[2]。研究表明, 活动锻炼可扩张冠状动脉及形成冠状动脉侧支循环, 增加心肌共血, 减慢心率, 降低动脉压, 改善葡萄糖耐量, 降低血脂, 有利于心功能恢复。长期卧床可导致肌力下降, 引起血栓栓塞性疾病及坠积性肺炎。患者长期卧床, 情绪亦较消极, 同时由于食欲减退, 食量减少和肠蠕动减弱, 可引起排便困难和便秘。绝对卧床期间, 患者生活必须有他人协助, 加之对疾病的较多顾虑, 使患者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通过护理人员有效地康复指导, 有利于促使患者积极主动地参与治疗。

3.2 指导AMI患者早期康复训练

3.2.1 为了更好地指导AMI患者安全实施早期康复训练, 沂源县人民医院仍让患者住院3~4周, 在院模拟出院后的生活方式或运动量。

本研究中, 两组患者在心室晚点位阳性、室性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肺部感染、再梗死方面在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 表明对无合并症AMI患者实行康复指导是安全可行的。为了安全实施早期康复训练严格掌握适应证, 严密心电监护, 充分利用心电监护系统, 严密观察患者心率、心律、血压的变化, 及时发现患者有无并发症发生, 作为对患者早期活动的监护和指导手段。对有心泵功能不全性心律失常 (如窦速、房速、房颤) 、不稳定性心律失常 (室速、室颤) 以及急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不宜实行康复活动;广泛前壁梗死, 病情发展难以预料, 不宜施行早期下床活动。如患者出现心绞痛或呼吸困难, 心率超过120次/分, 心电图ST段明显变化, 出现有意义的心律失常等, 应将活动量适当减轻和延缓活动过程。

3.2.2 合理饮食, 保持大便通畅

心肌梗死长期卧床患者由于肠蠕动减弱, 应用镇静剂, 进食量减少易引起排便困难, 除应用缓泻剂, 应向患者介绍科学饮食的益处及AMI后饮食注意事项, 适量摄入含纤维食物, 早期活动可促进肠蠕动, 增加食欲利于排便, 由表2可见康复组便秘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3.2.3 与患者沟通, 做好心理护理

早期康复与过去传统治疗方法不同, 活动前让患者了解早期康复的优点, 根据患者的心理特征进行适宜的心理治疗和护理。将心理护理贯穿于整个康复护理过程中, 急性期可运用触摸护理, 以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3], 运用正面鼓励语言和握手等心理支持方法, 稳定患者情绪[4], 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 解除恐惧心理,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康复活动的进行。早期活动的整个过程均由专业护士给予指导, 制定康复计划并详细记录,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保证康复进程的安全。急性AMI患者早期起床活动和早出院是近年来的新趋势[5,6,7]。早期康复训练可增加患者的运动耐量, 改善心肌功能, 提高心肌储备和应急能力。AMI后1~2周参加体力活动和康复程序的患者, 罕有发生并发症, 如心脏破裂、室壁瘤的形成及严重的心律失常;3年内病死率和再发致命性心肌梗死的危险性降低了约14%。而长期卧床休息可使循环血量减少, 血液黏稠度增加, 加之活动时, 往往发生明显的心动过速和直立性低血压, 致使患者心功能和活动能力恢复的时间延长。康复组52例患者在无严重并发症的基础上, 在实行早期活动过程中未出现因活动引起的各种并发症, 如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脏破裂等, 相反促进了AMI患者心功能恢复, 既可增加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增加患者对康复活动的安全有效性, 又可减少患者和家属的运动盲目性, 避免因活动不当而引起的心绞痛等症状的发生。康复护理大大缩短了住院天数, 提高了心肌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 提高了医院的床位周转率, 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及家庭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 使患者早日恢复工作康复是安全可靠的。

参考文献

[1]马虹, 廖新学, 董吁钢, 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99, 27 (3) :213-215.

[2]王朝晖, 程龙献, 程龙献, 等.两周康复程序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康复治疗中的可行性[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03, 12 (增刊) :582.

[3]童优利, 刘聪华.触摸护理的临床效应[J].安徽医药, 2005, 9 (7) :552.

[4]吴学勤, 郭晓岚.直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10A) :17.

[5]郑玲.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活动的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 1998, 14 (6) :291.

[6]殷磊.老年护理学[J].护士进修杂志, 2001, 16 (10) :726.

自助式心脏康复护理 篇5

关键词:集束化护理,冠脉支架植入术,心脏康复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 我国冠脉支架植入术越来越多。冠脉支架植入术不仅需要高超的治疗技术, 还需要高水平的护理水平, 这样才能达到较高的心脏康复效果[1]。为了验证集束化护理对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心脏康复效果的影响, 本文特以100例患者进行分析,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运用随机抽样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本院接受冠脉支架植入术治疗的患者10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27例, 女23例;年龄31~72 (54.5±2.5) 岁。学历:高中及以上26例, 初中18例, 小学及以下6例。对照组男24例, 女26例;年龄29~69 (53.8±2.8) 岁。学历:高中及以上25例, 初中19例, 小学及以下6例。两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差异不明显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集束化护理: (1) 认知护理[2]:患者对病症的认知度越高越有可能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对此, 应在术前与患者进行沟通, 消除患者对病症的错误认知, 使患者及家属对病症有一个正确、积极的认知, 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 (2) 心理护理[3]:术前, 大部分患者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抑郁、恐惧心理, 甚至因此而抵触正常的治疗和护理。对此, 医护人员应认识到老年人心理状态的脆弱性, 给予他们及时、专业的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的消极情绪, 使其积极主动地配合我们的工作。在接触和交流的过程中, 要热情耐心, 让他们感受到被重视, 使他们更加信赖医护人员。必要的情况下, 还可安排技术过硬的护理人员来照顾消极情绪严重的病人, 或者把其与心态好的患者安排在一个病房内, 确保每个患者都处于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 (3) 术前护理[4]:护理人员应在术前做好患者的身体状况评估工作, 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相应的准备工作, 确保突发事件发生后能立刻进行处理, 降低风险的发生率和危害。 (4) 饮食护理:纠正患者不良的饮食习惯。嘱多食用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 确保有足够的营养。 (5) 并发症护理:为了避免局部切口感染, 护理人员应及时为患者换药、叩背和翻身。 (6) 康复护理:根据患者运动所需的MET数, 制定相应的康复方案。康复护理应循环渐进, 根据每天0.5MET的原则适当增加锻炼的难度和力度。 (7) 出院指导[5]:指导患者根据MET数参与到日常活动中, 适当有节制地进行训练。

1.3 观察指标观察血压、活动强度、射血分数、体重指数、胸闷发作频率、空腹血脂等。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用±s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压、体重指数、血脂比较

护理干预半年后, 试验组血压、体重指数、血脂改善明显,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胸闷发作频率、运动耐受强度、射血分数分析

护理干预半年后, 试验组在胸闷发作频率、运动耐受强度、射血分数改善明显,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持续的心脏复健运动和规律的生活习惯是提升心脏康复效果的关键, 集束化护理涵盖了这两方面的内容, 通过减少心脏工作量、控制血压及血脂水平来不断增加心脏血管功能, 达到一定的康复效果。集束化护理有以下功能: (1) 指导患者运动训练[6], 运动训练可增加心脏射血量, 降低身体血液回流的阻力, 降低心跳速率, 加强身体对氧气吸收、运用; (2) 改善疾病症状[6]:呼吸过快、疲倦感、心绞痛、晕眩、心悸等症状在针对性护理后会得到明显改善; (3) 控制疾病的危险因子[7]:高血压、血脂蛋白浓度是疾病的风险因子, 风险因子得到控制是心脏康复的前提条件; (4) 改善心理反应, 患者心理积极健康不仅有利于配合我们的医护工作, 还利于预后效果的提升。在本次研究中, 试验组在血压、体重指数、血脂、胸闷发作频率、运动耐受强度、射血分数方面改善明显,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总之, 对冠脉支架植入术患者行集束化护理有利于提升心脏血管功能, 改善疾病症状, 达到了良好的心脏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梁春娥.集束化护理对于偏瘫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25 (1) :235-236.

[2]颜羽.冠脉支架植入术前影响患者心理状态的因素分析及护理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3 (29) :3292-3293.

[3]谭利, 彭贵海, 陈玲玲, 等.冠脉支架植入术患者围术期血脂水平与状态焦虑的关系[J].职业与健康, 2013, 29 (22) :3054-3056.

[4]胡玉玲.冠脉支架植入术的护理方法与体会[J].遵义医学院学报, 2011, 34 (2) :202-203.

[5]杨俊明, 董云春.集束化方案预防外科重症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10) , 2192-2193.

[6]郭鹏.经皮冠脉支架植入术对缺血性心脏病左心功能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 19 (8) :1366-1367.

自助式心脏康复护理 篇6

1 临床资料

本科室2007年3月~10月被确诊为肺心病患者58例,其中男40例,女18例,最少年龄45岁,最大96岁,平均年龄56左右。诱因:慢支炎急性发作并呼吸道感染45例,肺气肿并呼吸道感染13例;住院天数最短5天,最长35天,平均天数14天。54例症状治愈(好转)出院。4例病重,抢救无效死亡。

2 护理及康复指导

2.1 呼吸困难的护理

2.1.1 观察神志的变化

肺心病患者突然发生性格及神志的变化,往往是脑组织严重缺氧的信号,要立即通知医生做处理,同时要分析是由于气道阻塞还是用药不合理,针对患者情况进行护理。注意生命体征变化,观察呼吸频率深浅的改变。将患者安置在洁净,光亮,通风的病室。室温18~20度,湿度60%左右,病室和物体表面消毒,定期空气消毒。

2.1.2 氧气疗法

在目前对肺心病还无有效防治措施的情况下,氧气疗法仍然是一理想措施。但在临床护理中要严格掌握吸氧的浓度和流量。高浓度吸氧,可导致缺氧骤然解除而发生呼吸暂停或变浅,使肺泡通气量减低,从而加重CO2潴留和呼吸性酸中毒。吸氧浓度过低,则达不到改善缺氧的目的。浓度25%~30%,流量以1.5~2L/min为宜。若患者出现呼吸衰竭应用呼吸兴奋剂,因此时耗氧量增大,需适当提高氧流量。在吸氧过程中要保持氧量的通畅,注意观察患者意识状态,等病情变化。遵医嘱抽动脉血气分析监测,观察缺氧症状有无改善,确保疗效,同时要注意用氧安全,远离易燃物品,室内严禁吸烟,打火。给氧时宜采取鼻塞给氧,两侧鼻孔交替插管以保护鼻粘膜。

2.1.3 保持呼吸道通畅,

改善通气功能正确指导病人进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对卧床者q2h~q4h协助助翻身叩背一次,促进排痰及预防坠积性肺炎。痰量多而又粘稠不易咳出者可配合氧气雾化吸入化痰药物,必要时协助医生通过支纤镜,气管插管(切开)吸痰。

2.2 观察用药情况变化

(1)肺心病急性期的治疗以抗感染为主,要求护理人员要及时准确地执行医嘱,严格按医嘱用药;按药物的性质和病人的病情调节滴速,同时注意药效观察。用药过程中要严格按医嘱给药,药物现配现用,以保持药效。在用药的同时,严格注意无菌操作,加强病房管理,减少探视人次,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2)支气管解痉剂,氨茶碱是首选药物,应严格掌握该药的浓度及毒副反应。血药浓度>20mg/ml时,普遍出现恶心,呕吐等毒性反应;>30mg/ml时,则出现抽搐,心率失常等严重反应[2]。故静注或静滴氨茶碱时都应严格按医嘱调整速度。熟悉药物毒副作用,密切观察用药前后患者的各种变化,气管梗阻时禁用呼吸兴奋剂。

(3)利尿剂和强心剂的使用,肺心病患者常常出现浮肿,心悸等心动能不全症状。合理使用利尿心剂,可减轻心脏后负荷,增强心肌收缩力,达到改善心功能目的。护士严格按医嘱给药,并观察疗效,使用利尿剂,尤其是要注意电解质絮乱的情况。做好电解质监测。使用强心剂要监测心率律变化。防止失常的发生。

(4)大剂量激素,选用大剂量地塞米松静脉注射或滴注,是治疗肺心病的有效惯用药物。用药期间护士应充分熟悉其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防止滥用激素带来的不良后果。应密切观察用药后反应,注意患者精神,神经,消化道等变化。若并发生应激性消化道溃疡出血,应按医嘱护胃止血治疗,并停用激素。

2.3 心理护理

肺心病急性期患者多有悲观伤感,病人常常对治疗丧失信心,加之少数患者在病情不严重时亦长期滥用抗生素,使机体抵抗力下降,病情加重,同时由于呼吸困难而出现烦躁不安,易发脾气,有时甚至拒绝治疗。因此,此类患者除了药物治疗和专科护理外,同时要辅以心理护理,诱导患者保持良好情绪,避免各种精神刺激,护理人员对患者态度要良好热情,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尽量给予解释,每日多巡回病房,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心理状态,建立起护患之间的信任感,鼓励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从而配合临床治疗和护理。

2.4 饮食护理

患者患病期间,体内的水分,蛋白质等大量消耗丢失,如不设法及时给予补充必然影响治疗效果。因此,肺心病的饮食指导非常重要。通过病者及其家属解释有关饮食方面的知识,提高病人家属对饮食治疗的认识。配合饮食治疗,效果满意。如肺心病急性期给予低盐饮食,并根据患者的饮食爱好,调配高质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谱,特别强调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

2.5 康复指导

本病病情长,易反复发作,使病情日渐加重。必须对患者进行生活指导,呼吸训练指导,鼓励病人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减少发作次数,延缓病情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3 讨论

肺心病是一种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引致慢性心肺功能损害。功能不全的慢性病。病程长,易反复发作,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出现,发病率日渐增加,已严重困扰着老人的健康问题。已引起医学界重视。在急性发作期加强抗感染,促进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利尿强心,改善心肺功能,有效氧疗等是抢救的成功的关键。康复期的生活保健,呼吸操训练,适度体育锻炼等亦很重要,可减少发作次数,延缓病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9

自助式心脏康复护理 篇7

1 心脏康复的定义

心脏康复涉及医学评价、处方运动、心脏危险因素纠正、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行为干预的综合长期程序, 用以减轻心脏病的生理和心理影响, 减少再梗和猝死的危险, 控制心脏症状, 稳定或逆转动脉硬化过程和改善患者的心理和职业状况[2]。

2 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依从性的影响因素

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的依从性受多种因素影响, 主要包括患者合并疾病, 如:脑血管疾病、心源性心力衰竭、不稳定型心绞痛、糖尿病等, 可降低患者的心脏康复依从性。患者年龄越大, 心脏康复依从性越低。但48岁以下的年轻患者更易退出心脏康复计划, 原因是这些患者还需要返回工作岗位, 而且有的患者还担任着重要的职位, 工作繁忙。进行心脏康复所需时间长, 患者经济收入低, 患者所掌握心脏病危险因素的知识相对较少, 缺乏动机等均可降低心脏康复的依从性。除了上述已被反复证实的影响因素外, 近年来对于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依从性的研究较为集中, 并取得了很大进展, 认为还与以下因素有关。

2.1 性别

女性冠心病患者参加心脏康复比例明显低于男性患者, 原因是女性受女性激素的作用, 大多数女性冠心病患者年龄偏大, 并存在较多疾病, 家务工作繁重, 缺乏配偶的关心, 缺乏社会的支持, 容易发生抑郁。提示医护人员应该重视女性冠心病患者的心脏康复, 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2.2 治疗方案

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方案不同, 心脏康复的依从性不同。Worcester等[3]对573例进行心脏康复的患者进行了前瞻性的调查研究, 结果显示:284例 (49.6%) 患者参加了心脏康复。实施冠脉搭桥和冠脉介入两种不同治疗方案的患者参加心脏康复的比例显著不同 (P<0.001) , 66.2%的冠脉搭桥患者和25.0%的冠脉介入患者参加了心脏康复[3]。研究结果显示冠脉介入患者参加心脏康复的比例最低[3], 分析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随着冠脉介入术后住院时间的缩短, 减少了安排患者进行门诊心脏康复的机会;患者和医务人员通常认为冠脉介入术不会给患者带来身体和心理的严重创伤, 所以觉得进行心脏康复没有必要。不同的治疗方案会影响患者心脏康复的依从性。因此医护人员可以针对不同治疗方案的冠心病患者实施不同的心脏康复方案, 从而提高其依从性。

2.3 心脏康复信念

我科对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了一次前瞻性的调查, 结果显示:参加心脏康复的患者比未参加者更相信心脏康复的必要性, 更能理解心脏康复的内容和意义, 心脏康复依从性差的患者认为心脏康复更适合于年轻、有活力的患者, 认为参加心脏康复会有现实的障碍。心脏康复的错误理念会降低患者心脏康复的依从性。这也提示护理人员应该加强患者对心脏康复必要性和益处的认知, 降低患者的认知障碍, 从而提高其心脏康复的依从性。

2.4 疾病感知

Yohannes[4]等用于修订的疾病感知问卷 (IPQ-R) , 对180例参加心脏康复的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患者的IPQ-R后果维度得分越低, 依从性越差;个人控制维度得分越高, 依从性越差;治疗控制维度得分越低, 依从性越差。依从性差的患者认为:疾病不会给自己带来严重的后果, 可以不经治疗就能很好地控制疾病。疾病感知与心脏康复的依从性并没有显著的关系, 因此, 患者的疾病感知是否影响其心脏康复的依从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2.5 社会支持

近年来, 社会支持作为可重复利用的外部资源一直受到康复医学的关注, 它与人的身心健康密切联系[5], 吴燕等[5]对冠心病患者康复运动依从性的调查显示, 依从性高的患者社会支持各项平分均高于依从性低的患者,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说明康复运动的依从性与社会支持关系密切, 社会支持越多, 患者心脏康复的依从性越高, 其中医务人员的支持是影响患者心脏康复依从性的一个预测因素, 因此, 医务人员应该鼓励和支持患者多参加心脏康复, 从而提高其依从性。

3 提高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的依从性的干预措施

3.1 健康教育

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依从性与健康知识呈正相关, 患者掌握的冠心病危险因素方面的知识越多, 生活方式、运动的依从性越好[6]。本组将冠脉介入患者在出院前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干预组在出院前观看有关冠脉搭桥术后6个月内患者恢复过程中相关信息的录像等, 比如患者术后的运动、饮食、睡眠、情绪等的变化过程, 其中描述了患者在此过程中的冷静、自信、稳定的恢复过程以及描述了患者术后成功应对各种困难的过程;对照组只是给予出院前一般的康复指导。患者在出院后1个月时观察患者的运动和饮食依从性, 结果是在出院后1个月时的运动依从性, 低胆固醇、低脂的饮食依从性干预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此项研究采用观看录像带的健康教育方式, 其优点在于患者在看录像的过程中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提问相关的问题, 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 这在目前护理人员缺编的情况下是一个可行的干预措施。因此, 合理的健康教育在提高患者康复依从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的不同特点提供个体化的健康教育。

3.2 心理干预

患者的疾病感知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 但疾病感知是否与心脏康复的依从性相关, 目前还没有明确定论, 针对通过改变冠心病患者疾病感知提高其心脏康复的依从性的干预措施相对比较少。我科进行了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 将30例首次出现心肌梗死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 干预前分别测试患者的疾病感知问卷得分情况。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健康教育指导;干预组由主管医生根据患者的疾病感知知识得分给予3次心理干预, 每次30 min, 以及做常规的健康教育指导。分别于患者出院前、出院后3个月测量疾病感知情况及患者心脏康复的依从性。结果显示:针对患者疾病感知的心理干预可以显著地提高患者对疾病的正确认识, 但是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心脏康复的依从性差异却没有显著意义。因此, 该项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必须进一步证实。

4 小结

心脏康复的益处已得到公认, 但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的依从性仍普遍较低。性别、年龄、治疗方案、心脏康复的信念、疾病感知、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等不仅是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依从性的影响因素, 而且也是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干预, 以提高其心脏康复依从性的切入点。

参考文献

[1]张宝慧.心脏康复研究的新进展[J].中国临床康复, 2003, 7 (1) :4-5.

[2]刘江生.我国康复心脏病学的发展及现状[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05, 14 (5) :409-413.

[3]Worcester MU, Murpby BM, Mee VK, et al.Cardiac rehabilitation programmes:predictors of non-attendance and drop-out[J].Eur Jcardioasc Prev Rehabil, 2004, 11 (4) :328-335.

[4]Yohannes AM, Yalfani A, Doherty P, et al.predictors of drop-out from an outpatient cardiac rehabilitation programme[J].Ghin Rehabil, 2007, 21 (3) :222-229.

[5]吴燕, 汤鸿鹰, 吴红敏.老年冠心病患者社会支持和心理状况对康复依从性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6, 23 (6) :37-38.

上一篇:双A/D下一篇:现实美与艺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