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结果

2024-05-23

风险结果(精选十篇)

风险结果 篇1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按照“市、县、乡 (镇) 三级覆盖”的要求, 采样点分布崇左市城区、凭祥市、龙州县、大新县等城区及乡 (镇) 超市、农贸市场、饮食服务 (学校食堂) 等单位300多家, 监测食品23类。检测食品安全危害包括金属元素、食品添加剂、微生物等3大类。2012年监测食品1 052份, 检测3 095项指标。

1.2方法

1.2.1采样

按照《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监测工作手册》《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进行样品采集、保存、运输、送检、留样、检验、数据报告, 同时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质控方案》进行质量控制, 确保数据准确性。

1.2.2结果判定

检验结果判定均依据国家各类食品最新卫生标准进行判定。

2 结果

2.1各类食品检测结果

检测1 052份样品, 合格981份, 总合格率93.25%。其中饮料、冷冻饮品、区域特色食品、生食动物性水产品合格率100%;合格率最低的为果冻 (25.0%) 。见表1。

2.2食品有害物质指标监测情况

共检测理化指标289份, 合格254份, 合格率为87.89%。采集粉丝、粉条各30份, 油条、馒头、面包、油炸面制品类食品 (明矾作膨松剂) 60份进行铝指标检测, 检测不合格率分别为粉丝3.33% (1/30) , 油条、馒头、面包、油炸面制品类食品为30.00% (18/60) 。采集腌腊肉制品70份进行亚硝酸盐检测, 检测不合格率为4.29% (3/70) ;采集萄葡酒、果冻等进行甜蜜素检测, 不合格率分别为25.00% (1/4) 和75.00% (3/4) 。

2.3微生物指标监测情况

结果显示, 检测微生物指标763份, 合格727份, 合格率为95.28%, 合格率最低的是熟制米面制品, 为75.00% (63/84) ;其次是果蔬类和熟肉制品, 分别为92.68% (76/82) 和94.84% (147/155) 。3类食品微生物超标共35份, 占总超标份数的97.22% (35/36) 。

2.4不同来源食品合格率比较

大型超市合格率为96.91%比农贸市场 (92.89%) 和餐饮行业 (91.05%) 高, 不同采样来源的食品检测合格率之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81, P<0.01) 。见表2。

注: 合格率比较, χ2= 10. 81, v = 2, P < 0. 01。

2.5不同检测项目食品合格率比较

理化指标检测合格率为87.89% (254/289) , 微生物指标检测合格率为95.28% (727/763) ,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8.20, P<0.01) 。见表3。

注: 合格率比较, χ2= 18. 20, P < 0. 01。

2.6食品重金属污染指标监测

对83份样品的铅、镉、总汞、总砷含量进行检测, 检测结果显示, 4类食品中镉和总汞的合格率均为100%。畜鲜肉、大米总砷超标严重, 合格率分别为70.00%和61.54%, 表明本地区农作物存在重金属污染的风险。见表4。

注: 4 类食品中镉和总汞的合格率均为100% 。

3 讨论

通过对影响食品安全的生物、化学有害物质进行评估, 定性、定量的描述风险特征, 提出风险管理措施[2]。2012 年崇左市食品检测合格率93. 25% , 与其他地区报道的食品合格率基本相近[3], 本地区仍然存在食品安全风险隐患问题, 重金属污染、食品添加剂滥用、微生物污染是本地区食品的最大安全隐患。提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从控制微生物污染和理化指标超标入手, 加大监督力度, 努力降低食品污染风险, 确保消费者身体健康。

本地产食品主要为大米、畜生鲜肉类, 重金属污染总砷超标严重, 大米和畜生鲜肉类的总砷等元素来自土壤和化肥, 环境因素导致食品和饮用水安全时有发生, 应引起高度关注。外埠食品中葡萄酒、果冻食品甜蜜素添加剂超标严重。传统的馒头、面包、油炸面制品加工工艺中, 必须要放明矾作为食品的改良剂和膨松剂, 由于传统工艺的问题, 我国油炸面制品中的铝超标现象一直比较严重[4-6]; 油炸面制品的铝含量超标问题对于全国各地的食品和生产加工部门都是非常严峻的事实。如何推出新一代可以替代明矾作为油炸面制品的经济和效果良好的添加剂是科学工作者的新课题。随着人们高节奏的生活, 食品添加剂的摄入途径和渠道越来越多, 对人体产生的危害也越来越大, 食品添加剂使用的管理不能放松。

熟制米面制品、果蔬类食品、熟肉制品3 类食品都受存在不同程度的微生物污染, 3 类食品微生物超标共35 份, 占总超标份数的97. 22% ( 35 /36) 。主要原因是这3 类食品加工场所都是小作坊, 生产场所不符合要求, 卫生条件差、工艺流程不合理, 盛装食品容器不洁, 露天摆卖, 特别是熟制米面制品和熟肉制品, 防蝇防尘设施形同虚设, 容易受细菌污染, 与文献[7-9]报道的一致, 提示食品生产、加工、贮存、运输等各环节的安全隐患没有彻底消除, 致病菌污染是导致食物中毒的主要因素, 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前列, 是当前世界上最突出的卫生问题, 食品安全关系到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切实加强监督管理, 把好食品安全关。

通过对结果分析, 暴露出食品生产、加工、销售, 贮存、运输等过程有待进一步规范, 加工场所环境卫生状况急需改进; 从业人员卫生意识有待提高; 加工、运输、贮存设备盛装食品的饮具用具清洗消毒应加强。

4 预警和措施

( 1) 对食品的生产、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实行“从农田到餐桌”全方位监控, 既要抓好食品加工源头的卫生管理, 又要抓好市场销售的卫生管理, 从源头上杜绝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 2) 食品生产企业要建立良好的生产操作规范体系 ( GMP) , 推广应用食品安全控制体系的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 ( HACCP) 管理方法, GMP或生产规范和SSOP ( 卫生标准操作程序) 是建立和实施HACCP体系的前提条件[10]。杜绝使用非食品原料, 不滥用添加剂, 包装材料符合卫生要求。

( 3) 不断提高食品卫生监测和危险性评估能力, 杜绝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 4) 加强监督管理, 定期监测, 向群众宣传不合格食品的识别方法, 随时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行政执法结果及食品安全信息应向群众公布, 正确引导消费者安全消费。

参考文献

[1]朱坚, 邓万军.食品安全监督测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

[2]杨志琼, 朱万明, 万衍, 等.乐山市售面制食品中铝残留检测[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11, 27 (10) :845-846.

[3]方宇, 沈小芳, 戚志勇, 等.2009年越城区食品卫生质量抽检结果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 2010, 10 (10) :2009.

[4]叶蔚云, 雷宇绯, 陈秀端.广州市几类食品中铝的测定[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7, 17 (6) :1018-1019, 1047.

[5]刘京辉, 王海娟.太原是早餐油条中铝污染现状分析[J].山东医药杂志, 2008, 37 (8) :727.

[6]陈金, 张娟, 李薇.2004和2007年徐州市售油条中铝含量的比较[J].职业与健康, 2008, 24 (3) :231-232.

[7]李辉, 文继辉.沈阳市大型超市散装食品卫生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8, 24 (3) :266-267.

[8]王丹, 黄薇, 潘柳波, 等.2004—2005年深圳市食品污染物污染状况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8, 20 (1) :22-26.

[9]王鸿雁.河北省市售食品卫生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8, 20 (2) :147-149.

风险管理部思想排查结果 篇2

为切实加强我部室从业人员思想行为管理,及时掌控员工思想行为动态,及早发现风险隐患,防范声誉风险及案件风险的发生,接到《关于在全行开展员工思想行为大排查的通知》后,我部室按照通知要求,积极组织人员展开排查,积极推行以落实员工思想行为排查基础、以合规教育为保证、以强化监督为手段的员工思想排查工作。一是加强对全行员工的思想教育,树立合规经营理念;二是系统对员工思想异常行为进行认真排查。

集中排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参与社会非法高息融资或个人贷款参与高利借贷等非法经营、利用职务和岗位之便,为本人、亲属或关联方的投资、经营、交易等活动提供方便,谋取不正当利益、涉嫌贪污、侵占、挪用银行及客户的资金、涉嫌吸收客户资金不入账、违规出具保函、违法票据承兑、付款、保证、参与“黄、赌、毒、黑、传销”等违法违纪活动、热衷于大额购买彩票、参与“六合彩”、赌球等赌博、利用职务之便违规帮助客户拆借资金、介绍集资、高利放贷,从事有偿中介活动、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或经常擅自离岗,经常迟到早退、个人资产状况(房产、汽车、股票等)明显超出其正当收入来源的,或日常消费明显高于正常收入水平的、重大家庭变故造成情绪异常、消极悲观等。三是加大对重点岗位员工的思想排查力度。主要对我部室事后监督工作人员进行排查;四是设立互相举报的形式开展日常排查工作。

通过对员工思想行为的集中排查,并未发现我部室员工有思想异常现象,合规理念普遍较强,同时,使我部室员工的思想行为和道德水准得到了进一步固防和提高,从而确保了全行各项业务的健康发展,为创建和谐、平安的部室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风险管理部

风险结果 篇3

(一)审计人员的责任风险。在行政执法活动中,无论执法主体是故意还是过失造成的执法责任,都要区分原因,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审计人员作为审计事项的具体承办者,对审计报告质量都要承担相应责任。对此,各级审计机关都高度重视的,先后建立了审计行政执法责任制、审计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审计结果公告风险,绝大部门是由审计人员具体行为引发的,一旦审计人员出现执法违法的问题,一方面将被本部门和上级审计机关追究责任,另一方面将面临本级行政监督机关、纪检、组织人事等部门的追责。轻则责令检查、通报批评,取消评先评优资格;重则离开岗位学习、暂停行政执法、行政处分,甚至追究刑事责任。最终牺牲的将是审计监督的权威性和审计工作的公信力。所以,因审计人员的责任引发的风险是审计结果公告的最主要的风险之一。

(二)行政诉讼风险。审计人员的具体行为代表的是整个审计机关,而真正承担责任的法律主体则是披露审计结果的审计机关。公告人必须对公告内容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公正性负责,并承担审计公告风险,这是行政执法的基本要求和原则。不管是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报告,还是效益审计报告、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它涉及的对象只有两类:一个是被审计单位,一个是与此相关的责任人。作为正面肯定的审计报告倒无关紧要,那么一个问题性的审计报告公开披露后,纪检监察,司法机关随之也会因此介入,对被审计单位和相关责任人来讲,冲击力是相当大的。如果审计程序不当,反映问题失实,适用的法律不准,受到危害的被审计单位和相关责任人,势必拿起法律武器来捍卫自身的权益,要么行政复议,要么行政诉讼,使审计机关坐上“被告席”的位置。

(三)行政赔偿风险。行政赔偿作为行政责任的承担方式,将更多的出现在社会生活中。涉及审计机关经济赔偿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因审计过程中采取强制措施,影响被审计单位正常生产经营而造成经济损失的。二是审计结果公告泄露了国家和被审计单位商业秘密,给其造成了经济损失的。审计机关的经费是依靠本级财政预算拨付的,财政在编制部门预算时,并没有安排这笔费用,所以审计机关无法承担经济赔偿责任,况且因泄露商业秘密造成的损失往往是巨大的。

(四)政治风险。从现阶段来看,问题性的报告占了整个审计报告绝大多数,从地方经济利益出发,或考虑到社会稳定,政府对于向社会公众提供的审计报告都会有一定的要求,无论是公告的内容,范围,还是公告渠道。也就是说,非经 “点头”的问题性审计报告,是难于面向社会公众的。换句话说,能够向社会公告的审计报告,并非都是原汁原味的审计报告。

二、审计结果公告风险的主要成因分析

(一)在审计准备阶段,由于审前调查不够充分,内部控制测试程序缺失,重要性水平确定不准确,重要审计领域、重点审计部位被遗漏,而在实施过程中,又没有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及时调整审计方案,实施相应地审计程序,应该履行审计职能没能完全到位,未能查出重大的错报漏报和舞弊,造成审计反映的问题与实际情况不符合,以致审计机关出具显失公正的审计报告。

(二)在审计实施阶段,审计人员敷衍塞责,没有或没有完全按照审计方案履行基本职能、基本程序,没有查深查透,没有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不能准确说清被审计单位的账目是假是真;不能准确说清相关负责人有没有擅自决策造成重大失误,以造成国家财产的重大损失;不能准确说清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有无重大经济问题的。审计人员违法执法,或采取审计强制措施,给国家财产和企业生产经营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的。审计人员徇私舞弊,故意隐瞒或夸大事实真相,造成审计机关做出不准确和失当审计决定的。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和其他场合有意无意泄露国家和被审计单位商业秘密,以致于造成不良影响和经济损失的。

(三)在审计报告阶段,审计小组未能充分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没有充分听取被审计单位有关责任人的陈述和辩解,或对被审计单位的陈述意见和辩解事由未经核实,做出与实际不符的审计决定的;审计机关超越法定职权做出审计决定,擅自改变审计处理、处罚种类或裁量幅度做出审计决定的,或未告之被审计单位或有关责任人依法应享有的听证、行政复议权利的;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划分失当,导致干部监督管理部门用人失察或给其政治生命造成影响和危害的;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隐瞒大案要案线索,该移送的没有及时移送,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

(四)在审计结果公告阶段,没有履行审批程序,公告途径与渠道有失偏颇等,都将诱发和导致审计结果公告风险,使审计人员和审计机关处于被动位置。由此可见,审计结果公告在实现公开透明的同时,也要求审计工作自身更加公开透明和客观公正。

三、审计结果公告风险控制

(一)建立健全审计结果公告法律制度体系,从机制上控制风险

我国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具有浓厚的政治性,法律所具备的本质特征明显不足,推行审计结果公告的当务之急就是加强其法律制度建设。一方面国家审计机关要在推进审计结果公告法律制度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应充分利用审计法实施条例修改契机,加强审计结果公告方面的法制建设,切实解决其与保密法等法律之间的衔接问题。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部门规章生成快速、灵活的特点,对现有规定中一些失之笼统、条文简略、不易操作的地方进行修订,进一步完善与审计结果公告相关的准则和制度建设,优化审计结果公告法制环境,控制风险。

(二)建立审计结果公告审批制度,有效降低风险

审计法规定,我国各级审计机关分别在本级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审计工作。这就为建立审计结果公告审批制度,合理转移部分公告风险,找到了理由。政府应指定政府法制机构牵头,对拟公开的审计报告组织保密、审计机关等部门进行审定和评估,然后报经政府批准后,按要求进行公告。

(三)将审计结果公告纳入地方政府政务公开范畴,合理转嫁风险

审计结果公开,即是政府公众信息的组成部分,也是政府政务公开的必然要求。地方政府应按照公众信息管理办法,对审计结果公开实行统一管理,以 “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或利用政府电子政务网络、或指定有关新闻媒体开设专栏、或由审计机关单独编发“审计公报”,面向社会统一公开审计结果,以减少对审计机关的各种非议。

(四)提升审计报告质量,从根本减少风险

审计结果公告后,被审计单位如有不同意见或异议,势必影响审计公告的权威性。因此,没有更权威的审计报告,审计结果报告只能使审计机关处于不利局面。审计机关应在加强审前调查,科学制定审计方案,完善五级复核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审计报告评审制度,成立审计报告审查委员会,对审计报告反映问题的真实完整性,问题定性的严谨性,审计决定适用法律的准确性进行全面复核,从根本上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

(五)建立审计结果公告风险问责制度,减少审计结果公开风险

风险结果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质控样品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下发, 代号为X J Z K-2 1的样品测试内容为奶粉中食源性致病菌定性分析。要求生化反应鉴定到属或种。

1.1.2主要仪器设备、培养基与试剂恒温培养箱, 法国梅里埃A T B-E e x p r e s s io n细菌鉴定分析仪。这次质控所用培养基和试剂由北京陆桥技术、B D、科玛嘉、天津诺凡、天津医科大学医学检验制品厂、O X-O I D、天津金章有限公司生产;I D 3 2 E试验条为法国梅里埃公司生产, 由天诚恒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所有试剂、仪器检定和校准均在有效期内使用。1.2方法按照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G B 4 7 8 9.4.1 0.3 0.4 0-2 0 1 0 G B/T 4 7 8 9.7.3 6-2 0 0 8、G B/T 4 7 8 9.5.6.1 4-2 0 0 3[1~3]、2 0 1 2年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4], 进行检测。同时做室内质量控制, 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

2 实验室检验

2.1样品处理以无菌操作打开塑料管, 取全部样品置于装有5 0 m l脑心浸出液肉汤的无菌三角瓶中, 充分混匀。

2.2 培养

2.2.1直接培养将样品液直接接种于X L D、沙门菌显示平板、S S、H E、C T-S M A C平板、O 1 5 7弧菌显色平板、血平板、B a r id-P a r k e r平板、金黄色葡萄球菌显色平板、P A L C A M平板、李斯特菌显色平板、T C B S平板、弧菌显色平板、m C P C平板、阪崎肠杆菌显色平板, 3 6℃培养2 4 h。M Y P平板, 3 0℃培养2 4~4 8 h。2.2.2增菌培养将样品液分别接种于胰酪胨大豆多粘菌素肉汤, 3 0℃培养4 8 h。m L S T-V m, 4 4℃培养2 4 h。李氏增菌肉汤L B (L B 1, L B 2) , 3 0℃培养2 4 h。S C、G N、肠道菌增菌肉汤、改良E C肉汤、7.5%氯化钠肉汤、3%氯化钠碱性蛋白胨水, 3 6℃培养2 4 h。

2.3 分离培养

2.3.2观察直接培养的平板菌落特点, 见表2。

2.3.3挑取可疑的菌落涂片染色镜检, 镜下菌落为中小等大小两端钝圆的G-短杆菌。

2.3.4分别挑选阪崎肠杆菌显色平板上、伊红美蓝平板上可疑菌落接种三糖铁 (TS I) 和动力—靛基质—脉酶 (MI U) 和普通平板, 3 7℃培养2 4 h。

2.3.1观察增菌液中的细菌生长状况并接种选择性琼脂平板, 结果见表1。

2.4 鉴定

2.4.1观察TS I和MI U结果, 并挑取普通平板上菌落做氧化酶实验, 结果见表3。

2.4.2生化试验挑取两种可疑菌纯培养物, 采用ATB-E ex p res s io n细菌鉴定仪使用手册I D 3 2 E肠杆菌鉴定试剂条, 进行生化鉴定。鉴定结果为极好鉴定结果, 阪崎肠杆菌 (%id=9 9.9=0.9 2) 和大肠埃希菌 (%id9 9.9=0.86) 见表4。

2.5结果判定XJ Z K-2 1样品经以上检验, 检出两种致病菌分别是:阪崎肠杆菌和大肠埃希。

增菌后接种选择平板的操作与结果同直接接种法, 最后, 将实验结果上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XJ Z K-2 1质控样品检验结果为“满意”。

3 讨论

微生物实验室间比对试验是验证实验室检测准确性的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虽然每年本中心都会接受不同的质控盲样, 但参加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室间质控考核尚属首次。分析人员除了应具备熟练、过硬的实验室检测操作技能外, 还必须全面掌握食品卫生检验及医学检验的相关知识, 结合实际情况全面考虑污染样品中可能存在的病原菌, 在细菌鉴定过程中应思路清晰, 可以增菌和直接划平板同时进行[5], 合理选择增菌和分离培养基, 保持培养基营养丰富, 保证温度、湿度等培养条件符合, 力求不漏检, 提高检出率, 并在日常工作中始终坚持这一原则方法。无论是实验室间的质控考核, 还是常规样品的检测, 首先要保证室内质量控制, 这是提高实验室检测准确性的先决条件。分析人员应该认真对待每一份样品的检测, 严格操作程序, 这样才能保证在样品采集及处理、细菌染色、培养基和试剂使用、方法选择等整个实验环节的准确可靠, 确保每份样品检测结果的正确无误。

食品微生物检验是食品卫生检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机构定期参加实验室间质量控制考核, 有利于锻炼卫生检疫人员的业务能力, 提高实验室的检测水平, 保证常规工作的快速、准确进行。尤其是在由食源性病原细菌引起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 能为卫生监督执法部门提供可靠的实验室依据, 确保食品卫生的安全性;同时, 能向广大群众和社会媒体提供专业资讯, 消除不正确传言, 保证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GB4789.4-2010[S].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 2010-03-26:1-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GB4789.10-2010[S].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 2010-03-26:1-1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验GB4789.30.-2010[S].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 2010-03-26:1-6.

[4]2012年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S].内部文件.

风险结果 篇5

公共卫生风险评估结果利用制度

近年来,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突发事件频发,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卫生应急管理和决策的复杂性和难度日益增加。风险评估是卫生应急管理的重要环节。及早发现、识别和评估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对有效防范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为进一步提高我中心对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结果的应用,减少我区突发事件的发生,构建我区公共卫生安全保障。特制定本制度:

1、及时将完成的风险评估报告报送本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根据需要通报相关医疗卫生机构。

2、评估结果应整合到日常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数据分析报告中。当评估发现可能有重要公共卫生意义的事件或相关信息时,应立即开展专题风险评估。

3、对于评估中发生的可能高的疾病或事件,及时给与预警。通过中心外网发布健康提示。

4、对于专题评估的前后进行对比,及时发现评估中可能忽略的问题,及时探讨改进。

风险结果 篇6

上海市共设置115个监测(采样)点,以食品供应量较大的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综合和专业)和超市配送中心为主,以大卖场、超市、集贸市场为辅,兼顾生产企业、连锁餐饮配送中心、集体供餐配送中心、餐饮企业、熟食店和农村小食品店,基本覆盖了本市75%以上的食品供应渠道。

在I类食品中,合格率最低的为熟食卤味(67.37%),主要不合格项目为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亚硝酸盐;其次是盒饭(桶饭)(75.32%),主要不合格项目为菌落总数、大肠菌群。

在Ⅱ类食品中,合格率最低的为腌腊肉制品(80.0%),主要不合格项目为酸价、过氧化值;其次是茶叶(87.5%)及粮食制品(87.6%),前者主要不合格项目为三氯杀螨醇,后者主要不合格项目为铝、菌落总数、大肠菌群。

市售食品的食源性寄生虫风险监测中,检测项目为水产品,合格率为100%;市售食品的食源性致病菌风险监测中,禽畜肉致病菌的检出率最高(18.8%),主要不合格项目是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是米粉、盒饭等(11.8%),主要不合格项目是蜡样芽胞杆菌。

主要问题

1.水产品养殖、运输过程中使用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等违禁渔药仍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2.盒饭(桶饭)和熟食卤味等高风险食品加工过程卫生状况不佳,部分熟食卤味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3.部分熟食加工过程中存在滥用亚硝酸盐的情况;

4.虾夷扇贝肠腺麻痹性贝类毒素时常有超标样品检出;

5.餐饮单位即食菜肴偶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

6.部分学生盒饭检出热能和脂肪不合格;

7.部分蔬菜种植中存在超范围和超剂量使用农药的现象。

上述不合格样品的污染物残留量总体上属微量水平,对普通人群风险不大。不过,即食食品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一定的急性中毒风险。此外,违禁使用农药、兽(渔)药和即食食品中微生物污染的现象值得高度关注。消费者平时饭菜需洗净烧透,不吃国家禁止食用的食物,外出就餐寻找有笑脸标志的店家吃饭。

风险结果 篇7

关键词:社区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

缺血性心血管疾病(ischem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s,ICVD)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据统计,全球每年有171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病[1],美国2006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35%[2],欧洲2008年统计数据显示,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48%[3],我国近20多年来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33%[4]。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具有较高死亡率。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2》报告,估算我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卒中至少700万人,心肌梗死250万人[5],2012年心血管病死亡率为255/10万,每5例死亡人员中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因此,控制ICVD的蔓延已成为提高我国人民健康水平的重中之重。本研究对上海市潍坊社区中老年人群ICVD相关危险因素现状和未来10年ICVD发病危险度进行分析和评估,以期及早发现、及时预防,减少相应的危害。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法,抽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中老年居民为调查对象,进行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筛查。排除明显肝肾功能不全或近期罹患肝炎者,合并恶性肿瘤者,确诊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者,合并精神疾病者。本研究共有1 400名常住中老年居民参与。

1.2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由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3部分组成。问卷调查采取自行设计的中年人社会人口学及体检一般项目问卷,以自填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吸烟情况、饮酒情况、饮食情况、身体活动、体重、血压、血糖、血脂信息和健康状况等10部分组成。共有1 400人参加问卷调查,有效问卷1 340份,占95.71%。

1.3 心血管事件10年风险评估

使用WHO于2008年发布的《心血管风险评估和管理袖珍指南》[6]对人群心血管事件10年风险进行评估。该指南有适合中国人群的心血管事件10年风险预测图表,以年龄、性别、收缩压水平、总胆固醇水平、糖尿病和吸烟6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为指标。按照《指南》风险评估方法,分别对每位中老年人进行心血管风险评估,预测个人心血管事件10年风险。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统计指标均进行正态性检验,社会人口学资料、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心血管风险水平以频数、构成比(%)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和调查对象的基本社会人口学特征

共发放问卷1 400份,核查剔除实验室检查和体格检查项目不全问卷,实际调查1 340份,占95.71%,其中男性387人(28.9%),女性953人(71.1%);平均年龄为71.6岁。中老年人受教育水平:20.1%为小学及以下,21.0%为大学及以上。职业:30.6%的老年人为工人,35.1%的为干部。见表1。

2.2 老年人的CVD危险因素及心血管事件10年风险情况

(1)既往患病情况。通过调查发现:既往有111人患有糖尿病,其中男性患者(37人),占9.6%,女性患者(74人),占7.8%,男女发病率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既往有8人被诊断出心肌梗死。(2)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吸烟、饮酒、饮食和身体活动等情况,见表2。

对调查对象的生活习惯进行分析,有23.5%中老年患者的饮食中食盐摄入过多(>6g/d)(缺少每天摄入超量的比率),65.7%运动强度低且无规律,18.3%有吸烟习惯,21.9%有饮酒习惯。

体重、血压、血糖和血脂等信息:体重指数(BMI):BMI(kg/m2)24~27.9超重,BMI≥(kg/m2)28肥胖,高血压(≥140/90 mmHg),高血糖(空腹血糖>6 mmol/L),高血脂(总胆固醇≥8 mmol/L)。通过指南,得出风险预测情况。(3)实验室检查情况。经实验室检查,有7.6%的中老年人患有高血压,19.8%患有高血脂,22.8%患有高血糖,41.5%超重或肥胖;中老年人心血管事件10年风险较低:心血管风险<10%的有1 289人(96.2%),心血管风险在10%~<20%的有23人(1.7%),心血管风险在20%~<30%的有13人(1%),心血管风险≥30%的有15人(1.1%)。见表3。

3 讨论

心血管疾病的高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已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的健康。但是,在我国针对社区人群的ICVD危险因素调查研究却较少,对ICVD重治疗,轻预防。因此,本研究针对无症状人群进行个体评估,分析其发病率。同时根据社区已有数据提出针对性问题和诊断建议,以便全科团队在健康教育和干预时具有更好的针对性,为今后的干预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刘赞等[7]采用WHO/ISH《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对衡阳市城区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心血管事件10年风险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老年人心血管事件10年风险较高,心血管风险10%~<40%的为510人(45.5%),心血管风险≥40%的为388人(34.6%)。而本研究主要针对中年人,其心血管风险≥30%的占1.1%。数据显示:随着人群年龄的增长,心血管事件风险急剧增高。洪震、胡永勤等[8,9]研究表明,年龄尤其是高龄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较大,随着年龄的增长,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都会升高。年龄对脑卒中发病率影响,可能与一些基础性疾病累积升高,如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等有关。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疾病负担也明显升高[10]。因此有必要对多个因素进行预防和干预,预防多个因素的聚集,降低其发生风险。

采用《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十年发病危险度评估表》,分析并评估社区45~59岁年龄段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疾病(ICVD)的发病危险[11]。结果显示,除了45~49岁年龄段的男性,ICVD平均危险度得分均高于参考值。男性10年ICVD发病危险度极低危、低危发生率分别为53.8%(141/262)和40.5%(106/262),女性10年ICVD发病危险度极低危、低危发生率分别为79.7%(298/374)和13.9%(52/374)。从整体来看,心血管疾病低危发生率为93.86%,与本研究的心血管风险<10%,占96.2%极为接近,进一步说明,需要在更早的年龄段进行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干预。

综述所述,通过对无症状危险人群的早期个体化评估,提早感知人群的发病风险。针对高血压、糖尿病和肥胖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同步进行预防和干预,避免多因素聚集进而引发心血管疾病。同时,将ICVD预防年龄段前移,针对中年人开展高血压、糖尿病和肥胖等相关知识教育,对于50岁以上或具有多重危险因素聚集暴露者,应积极开展规范降压、调脂、降糖治疗和戒烟等健康干预和管理,以及ICVD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

参考文献

[1]袁绍华,张新超.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方法及存在问题[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1,16(3):223-226.

[2]KONES R.Primary prevention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integration of new data,evolving views,revised goals,and role of rosuvastatin in management.A comprehensive survey[J].Drug des devel Ther,2011(5):325-380.

[3]ALLENDER S,SCARBOROUGH P,PETO V,et al.Europea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statistics 2008(third edition)[M].Brussels:European Health Network AISBL,2009.

[4]胡春平,邵姣梅,严江涛,等.武汉市社区人群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分布现状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5(1):115-119.

[5]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2[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3.

[6]世界卫生组织.心血管疾病预防(心血管风险评估和管理袖珍指南)[M].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出版处,2008:1-23.

[7]刘赞,曾颖.衡阳市城区老年人群心血管事件风险预测及评估管理[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4,42(3):258-261.

[8]洪震,曾军,黄茂盛.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与年龄的关系[J].上海医学,2000,23(11):663-665.

[9]胡永勤.人口性别和年龄变量对脑卒中发病的影响[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2,20(4):485-489.

[10]何柳,施小明,胡永华.地区社会经济水平与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14,30(7):936-939.

风险结果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284例孕妇均来自2007年12月~2012年3月因为唐氏综合征血清学筛查高危来我院产前诊断中心接受产前诊断的患者, 年龄20~45岁, 孕16~38w的病人。

1.2 实验方法

1.2.1 唐氏综合征筛查方法

唐氏综合征血清学筛查孕早期使用PAPP ̄A (妊娠相关蛋白) 和游离β ̄HCG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的两联筛查, 孕中期使用AFP (甲种胎儿球蛋白) 、UE3 (游离雌三醇) 和游离β ̄HCG三联筛查。21三体风险≥1:270;18三体风险≥1:350;游离β-HCG中位数值倍数 (MOM) ≤0.3或≥2.5为筛查异常。

1.2.2 羊水染色体制作及核型分析

根据羊膜腔穿刺术操作常规, 对孕16~23w孕妇抽取30ml羊水, 按常规方法接种培养6~7d, 观察羊水细胞贴壁情况, 第7~9d换液传代, 观察培养细胞由梭形细胞向圆形细胞转变且透亮的圆形细胞量较多时加秋水仙素2~3h后收获;收获后的羊水细胞按常规方法制片, G显带染色。每例标本常规计数30个核型众数, 分析5个中期分裂相。如有异常计数50个核型众数, 分析10个细胞的染色体核型。

1.2.3 脐带血染色体制作及核型分析

根据脐静脉穿刺术操作常规, 对孕24~38w孕妇抽取脐带血2ml于肝素钠真空采血管中;按常规方法接种培养72h, 收获前2~3h加秋水仙素;收获后的脐带血细胞按常规方法制片, G显带染色, 染色体核型分析同羊水细胞。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5.0进行数据分析χ2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分析,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研究中284例唐氏综合征筛查高危孕妇中共检出38例异常染色体核型, 总异常检出率13.38% (见表1) , 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7例, 染色体结构异常5例, 染色体多态性异常26例, 并对不同染色体异常核型的妊娠结局做了追踪随访和统计分析 (见表2) 。

注:*:为双胎之一, 继续妊娠, 分娩后次日死亡。**:引产核型为46XX, der (11) t (10;11) (q22;q23) mat

3 讨论

本研究中284例唐氏综合征筛查高危孕妇中共检出38例异常染色体核型, 总异常检出率为13.38%, 远高于一般人群染色体异常发生率0.5%[1], 也高于既往报道的具有产前诊断指征的高危孕妇胎儿染色体异常检出率2.8%~7.7%[3~6], 其中染色体多态性异常26例 (9.15%) , 与其它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染色体数目异常7例 (2.46%) , 染色体结构异常5例 (1.76%) ,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异常染色体核型中唐氏综合征4例, 18三体综合征2例, Turner综合征1例, 其它染色体结构异常者5例, 染色体多态性异常26例, 因此对唐氏综合征筛查高危孕妇进行羊水或脐带血细胞染色体检查具有重要的意义。

3.1 唐氏综合征血清学筛查高风险与胎儿染色体异常检出率的关系

唐氏综合征 (Down&apos;s syndrome, DS) , 又称21三体综合征, 是人类最常见的一种遗传性染色体病。本次研究284例唐氏筛查高风险者异常核型总检出率13.38% (38284) , 高于席娜等[7]报道的唐氏筛查高风险阳性组异常核型检出率的2.8% (10/531) , 本文把染色体多态性异常归于染色体异常类型, 故提出的异常核型总检出率高于文献报道的数据, 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2.46%, 染色体结构异常1.76%, 染色体多态性异常9.15%, 与文献报道[8]接近。目前唐氏综合征血清学筛查高风险位居产前诊断的首位, 但数目异常与结构异常检出的比率并不高, 其中唐氏综合征4例, 18三体综合征2例, Turner综合征1例, 其它染色体结构异常者6例, 但染色体多态性异常却达到26例, 说明唐氏综合征血清学筛查不仅可以筛查出唐氏综合征, 对其它染色体异常的筛查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特别是染色体多态性异常。

3.2 胎儿染色体异常类型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常染色体数目异常及嵌合型异常, 临床表现为进行性智力障碍伴不同程度的组织器官异常, 多选择终止妊娠。本组中5例常染色体数目异常及1例嵌合型21 ̄三体孕妇均选择终止妊娠, 杜绝了缺陷儿的出生。性染色体数目异常, 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内、外生殖器畸形或第二性征发育障碍, 如合并其他脏器的畸形, 则会表现出相应的生长发育障碍。本组中1例45, XO, 由于是双胎之一, 但不能确定是单卵双胎还是双卵双胎, 所以没有进行减胎手术, 一直到孕36+3周时, 由于45, XO一胎突发胎音消失, 进而紧急行剖腹产手术, 染色体正常胎儿出生后无异常, 45, XO胎儿第2d自然死亡。平衡易位型染色体核型因无染色体片段或基因的丢失或重复, 通常不引起明显的遗传效应[9], 只是在生育过程中由于可产生16/18的非平衡易位配子而导致流产或生育畸形儿。Sismani等[10]提出平衡易位携带者可能隐藏着小片段基因的缺失和重排。本组1例源自母亲的平衡易位, 核型为46, XY, t (2;3) (p21;q21) mat, 由于母亲表型正常故选择了继续妊娠, 现已分娩, 表型正常, 但是否有智力或生长发育的障碍, 还要继续追踪。本组1例源自母亲的不平衡易位, 核型为46, XX, der (11) t (10;11) (q22q23) mat, 其母亲核型为46, XX, t (10;11) (q22;q23) ;t (13;18) (q22q21) , 最后引产。染色体倒位是染色体上某一区段连发生两次断裂, 中间的片段发生180°的倒转, 然后重接[11]。倒位携带者形成的不平衡配子, 可以造成流产、不育不孕、死胎等异常生殖。本组3例倒位都是源自母亲的臂间倒位, 由于母亲表型正常故均选择了继续妊娠, 现已分娩, 表型正常, 但成年后建议要做好生育指导。本组还有1例22号染色体短臂上有未知来源片段的增加, 但夫妇双方都拒绝检查外周血染色体且要求继续妊娠, 随访分娩一表型正常胎儿。传统观点认为染色体多态性不会引起表型效应, 但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染色体多态性有一定的临床效应, 且是以流产、死胎、不孕不育为主要表现[12]。本文26例染色体的多态性异常全部源自父亲或母亲, 且都有不良妊娠史, 均建议其继续妊娠, 成年后做好生育指导。

综上可见, 对唐氏综合征筛查阳性妊娠者进行羊水或脐带血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核型分析, 有利于及时发现染色体异常胎儿;对胎儿染色体异常的孕妇及家庭进行科学的指导, 有利于降低出生缺陷率、提高人口素质和生命质量。

摘要:对284例唐氏综合征筛查阳性妊娠者进行羊膜腔穿刺产前诊断。结果染色体数目异常7例, 染色体结构异常5例, 染色体多态性异常26例, 总异常检出率为13.38%。

风险结果 篇9

关键词:深圳市南山区,2013年,孕前检查,高风险人群,应对措施

国家人口计生委及财政部对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进行了组织实施, 以促进出生缺陷发生率的有效降低, 对不良妊娠结局进行有效规避, 最终达到促进出生人口素质显著提升的目的[1]。本研究对2013年1月~12月我中心进行免费孕前检查的580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探讨了深圳市南山区2013年孕前检查高风险人群结果及应对措施,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月~12月我中心共对5802例进行免费孕前检查, 所有人员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将其家庭档案收集起来, 所有家庭档案均具有规范的填写和齐全的内容。其中男2755例, 女3047例, 年龄20~48 (34.2±10.1) 岁。在文化程度方面, 大专及高中以上文化4201例, 本科1451例, 硕士以上学历150例。

1.2 方法

对所有入选人员进行免费孕前检查, 检查内容包括病史询问、全身体检、实验室检查、B超等。待所有结果出来后由专门的评估医生对该档案进行风险评估。

1.3 评定标准

高风险因素是指档案里任何一项有可能导致不良妊娠结局或出生缺陷的都称为高风险, 包括病史、体检、化验检查、B超等, 孕前做再发风险评估及预测, 孕期做产前诊断, 评估时采取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因为除了夫妻双方以外, 还有很多单男单女来检查, 所以我们统计的是人次, 如果夫妻双方有一人为高风险, 则定为高风险人群, 双方都有高风险因素的, 一份家庭档案定为一份高风险。所以, 在下面分析的高风险人群里, 有的人是属于多发性的高风险人群, 有的是单一的, 都列为一人次。

2 结果

5802例中, 519例为高风险人群, 达到8.95%的高风险发生率。见附表。

3 讨论

3.1 深圳市南山区2013年孕前检查高风险人群结果

本研究结果表明, 5802例中, 519例为高风险人群, 达到了8.95%的高风险发生率。高风险的诱发因素首先为女方年龄>35岁, 共284例, 占总数的54.7%, 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与广东省刚刚放开单独二胎政策有关, 也包括少数的晚婚晚育、不孕不育、分娩过出生缺陷儿的女性。针对这部分人群我们建议尽早妊娠, 分娩过出生缺陷儿的先行遗传咨询后再妊娠, 妊娠后行产前诊断。本研究结果还表明, 高风险的诱发因素居于第二位的为妊娠过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者, 再次为妊娠过先天畸形儿者, 之后为分娩过先天癌症患儿者, 最后为分娩过先天单肾患儿者, 37例为其他, 说明深圳的出生缺陷率形式是比较严峻的。针对这部分人群进行专门的随访, 给予其染色体检查等, 同时对其跟踪随访调查。结果调查发现, 夫妻双方有70%为经济压力大, 心理压力大的人, 居住环境及生活环境属于中低等, 可见社会心理因素也是造成胎儿畸形的一个重要因素[6]。

3.2 孕前检查高风险人群结果的应对措施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预防出生缺陷的发生, 要从多方面做起, 孕前检查只是代表某一时间段被检查人群的身体状况, 只是对身体状况的一个最基本的评估。检查都正常不代表绝对可以生育一个健康的孩子, 而检查的意义在于早期发现致畸、致不良妊娠结局的因素, 加强一级预防。遗传、环境、病毒感染、社会心理因素、年龄, 这些都可以导致胎儿出生缺陷的发生[2~5]。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入手, 重视自己的生理、心理健康, 重视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才能生育一个健康的宝宝。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孕前咨询和指导, 对孕前不良因素进行有效的预防和避免, 从而将出生缺陷减少到最低限度。在胎儿各器官发育成形过程中, 孕早期属于一个重要时期, 这一期间受精卵对致畸因素具有最强的敏感性, 最易受到致畸因素的不良影响, 特别是在停经3~8w。因此我们服务机构应该运用各种检查手段, 促进孕前检查知晓率及检查率的显著提升, 对早期胚胎受到孕前及孕早期不良因素的侵袭而受到伤害的现象进行有效的预防和避免[7], 从而将出生缺陷发生率降低到最低限度。

总之, 深圳市南山区2013年孕前检查高风险人群结果不容乐观, 临床应给予其诱发因素以充分重视, 给予高风险人群积极有效的干预, 从而为提高深圳市备孕夫妇的妊娠质量, 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 节约社会成本, 减轻备孕夫妇的经济及心理负担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张世琨, 李笑天.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风险评估指导手册[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5-6.

[2]刘满荣, 唐建华, 丁可.等.17932例中晚期孕妇产前超声结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3, 28 (1) :32-33.

[3]李贤, 侯建香, 陆素妍, 等.心理干预对习惯性流产患者治疗效果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9 (2) :242-243.

[4]计雪玲.异位妊娠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及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下旬刊) .2012, 22 (10) :3671-3671.

[5]孙巧霞, 孙京倩.8511例孕前优生检查结果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2, 4 (4) :268-269.

[6]王芳.1520例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结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临床医学学刊, 2012, 5 (3) :172.

风险结果 篇10

据最新研究显示,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老年人使用新阿片类药物处方,面临的呼吸方面的负面风险将增加,包括死亡风险。使用新阿片类药物的COPD患者可能性死亡率是未使用阿片类药物患者的4倍,发现对于未接受姑息治疗的COPD患者,阿片类药物处方的使用率很高。对于COPD患者,阿片类药物可以引起呼吸道抑制,减少黏液间隙及免疫抑制。研究人员称,在对于COPD患者使用处方阿片类药物的研究调查显示有利有弊,可能会增加死亡率。为弄清楚阿片类药物在COPD患者中使用与呼吸结果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观察了Ontario卫生管理数据中超过130 000人社区居民中66岁以上男性和女性,其中68%患者在2007-2012年间使用了新型阿片类药物处方。新型阿片类药物使用者更有可能因COPD或肺炎进行急诊[风险比(HR)1.14,P=0.04],但门诊患者恶化风险降低(HR 0.88,P=0.88)。与对照组相比,只使用阿片类处方的患者在门诊呼吸加重(HR 1.27),ER就诊(HR 1.64),COPD或肺炎住院(HR 1.54),肺炎相关死亡率(HR 4.76)和全因死亡率(HR 4.01)的风险明显更高。研究人员发现,少量使用或短期使用阿片类药物的患者也会增加呼吸道有害结果的风险。研究人员称,阿片类药物的几种机制可能会导致心脏疾病,且COPD患者常伴有心脏疾病。70%以上的COPD患者伴有心血管疾病,约1/3 COPD患者的死亡与心脏疾病相关。阿片类药物可能适合接受姑息治疗的COPD患者,Vozoris博士称:我们有意从研究中排除接受姑息治疗的患者,因为这是特殊情况,在这种背景下,使用阿片类药物的风险—效益比率是不同的。(源自:药品资讯网)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风险结果】相关文章:

风险排查结果报告05-16

60例鼾症麻醉期风险性的临床分析与结果02-03

结果与任务结果思维08-15

结果05-22

结果公开05-30

结果展示05-04

政策结果05-05

综述结果05-22

结果证明范文05-16

专一结果作文04-22

上一篇:云计算商用冲击波下一篇:初中美术探究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