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改革创新财务管理

2024-05-14

企业改革创新财务管理(精选十篇)

企业改革创新财务管理 篇1

一、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创新的迫切性

首先, 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是当今社会形势的客观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 企业文化已成为企业国际市场上竞争的灵魂, 如何增强档案管理工作的覆盖面及影响力都给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想服务好企业改革, 档案管理工作就必须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打开企业管理工作新局面。

其次, 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创新也是推动经济建设的需要。随着改革力度的不断推进, 如何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已经显的尤为重要。能否建立一个具有与时俱进的现代档案管理模式, 是鉴别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也是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一大课题。

二、我国企业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档案工作是由科学技术档案工作发展而来, 后在发展成企业档案管理。在计划经济时期, 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主要是为国有企业档案工作, 特别是生产型企业的档案工作。各大中型企业都建立了具有计划经济特点的档案管理机构和管理体制, 加强了各类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和利用。市场经济体制后, 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市场经济大潮的强烈冲击, 给原有的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一些大中型企业中, 计划经济时期建立起的档案机构被撤销, 企业档案管理人员被精简, 企业档案工作无法再像既定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 破产转制企业大量的出现, 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 企业组织形势的多样话, 既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存在着不适应时代发展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 企业档案管理体制上尚未摆脱传统的管理模式。现在企业的知识化管理和信息化的意识不断增强, 不断完善办公自动化、信息管理系统等应用, 来促进企业信息化进程。然而传统的档案实体管理模式仍未完全改变, 有些单位的企业档案管理仍然分散在各个部门单位之间, 管理方法上实行“档随人走”, 没有实现档案管理信息与其他信息的资源共享, 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和统一的科学规划。

第二, 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随着企业档案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 企业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加强, 对档案资源的需要也大量增加。目前, 越来越多的企业都意识到了企业档案资源的重要性, 重视对企业档案基础设施的建设, 但具有高业务水平, 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人才却相对缺乏, 很多企业的档案人员不同程度存在文化素质不高, 老龄化结构严重, 满足于简单的立卷归档, 对档案信息深层次研究和开发人才相对匮乏。

第三, 企业档案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随着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相继推出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 使档案事业步入了正轨。但目前档案工作主要还是针对纸质、音像等档案, 针对数字化档案很少, 这就要求制定新的标准来规范, 建立健全的电子文件信息。

三、积极探讨企业档案管理的改革创新之路

面对经济全球化,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管理制度的不断健全, 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必须解放思想, 大胆创新, 更好地位企业改革发展服务。如何提高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 从而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 这也是档案管理工作大当务之急。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第一, 提升企业知识资产的理念。企业档案不仅仅是原始的凭证材料, 同时也是企业的有价资产, 它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就要求, 企业要高度重视档案管理工作, 把档案视为有价资产、一种战略资源, 充分发挥在企业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要让档案管理人员转变观念, 改变以往的重藏轻用的现象, 提高服务质量, 加强对档案综合利用。

第二, 加强培训机制,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企业档案管理要实现科学化管理关键在于人才。现代管理系统的复杂性和技术标准都要求档案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业务知识, 还需要具备档案信息分析和处理能力, 特别是管理信息技术应用和开发能力。因此, 要先培养档案管理人员的概念意识, 在逐步向软硬件开发人员、数据处理分析人员、网络运行于维护人员以及决策人员等方向转变。

第三, 从体制上推进企业档案管理模式的创新。传统的静态化的企业档案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 必须摆脱滞后于企业发展步伐的档案管理机制进行有效改革创新。首先, 大力推进企业档案管理法律标准化、科学化, 及时修订完善档案管理条例和法律法规, 来促进档案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其次, 要实行统一的管理机制, 避免不顾企业自身的特点实行一刀切式的管理模式。最后, 针对激烈的国际竞争, 应注重先进的开发手段和措施, 加强信息载体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大力推进企业档案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管理, 加快建设企业信息资源数据库, 实现企业由静态管理变为动态信息管理。

摘要:在当今社会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 经济进入全球化发展模式, 企业管理在当前的世界格局下也受到巨大影响。面对全球化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的企业档案管理业需要从机制和管理方式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 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本文针对企业档案管理分析了其迫切性和存在的问题, 并提供了一些改革意见以供参考。

关键词:企业档案管理,智能化服务,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张斌.对我国企业档案管理困惑的思考[J].北京档案, 2007 (02) .

[2]袁田, 李颖.走出国有企业档案工作宏观管理的困境[J].档案与建设, 2006 (S1) .

关于企业管理改革创新口号 篇2

2. 革新不却步,成功不止步。

3. 布局谋发展,求变赢未来。

4. 变以占先机,动则赢天下。

5. 创新谋突破,努力获成功。

6. 逆境求生存,睿智谋发展。

7. 创新扬我名,时代我先行。

8. 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

9. 今朝新思路,来年开门红。

10. 经得住考验,挡不住难关。

11. 汇卓识远志,创市场成效。

12. 创新共发展,同心破万难。

13. 疾风知劲草,坚韧铸辉煌。

14. 慧眼看世界,聪心思己步。

15. 突破靠战略,共赢靠大家。

浅析企业计量管理的改革与创新 篇3

前言

计量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古至今计量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在国家经济和社会进步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企业计量工作中涉及到的范围比较广,包括了材料的检测、产品质量检测和安全环境检测等诸多方面,是企业经营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只有科学的计量才能指导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提升产品质量,从而帮助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

一、计量管理的价值

从管理主体来看,计量管理是国家进行设立的,由专业计量部门来进行实施的主体。而在管理过程方面看,计量管理则是依法监督和协调的过程[1]。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的快速发展,企业行为已经从原本政府控制协调逐渐的转变成为了市场协调。而在当前市场环境竞争十分激励的条件下,很多的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常常采取造价或者降低产品质量等行为,严重的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因此,计量管理也就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并逐渐的扩大到市场范围内。可以说计量管理是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保障。在企业的产品质量检测管理中,计量管理在质检和数据统计等方面发挥着自身的基础作用,真正的将消费者需要放在实处。在质量保障体系中,企业对用户所提供的一切质量检测保障,都是通过计量管理为基础来实现的,这些都充分说明了计量管理在市场中的价值。

二、企业计量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计量管理认识不够全面

当前我国很多企业中都存在着对计量管理认识不全面的问题,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就更加不明确计量管理的重要性。这些企业中无论是检测的设备还是专业的检测人员够有着一定的欠缺,不是十分完善,导致计量管理工作很难进行,之所以坚持开展计量管理工作,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付相关检查部门的工作。

(二)企业管理混乱

我国近年来发展起了很多的企业,这些企业中不乏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这些企业中计量设备明显缺失,计量方法也不够规范,甚至有的企业购买设备只是用来做检查敷衍,没有相关的操作人员,在相关制度上也存在着明显的缺失,导致计量管理和监督工作很难开展,计量管理无法起到自身的作用。

(三)企业发展限制

多年以来我国的计量管理工作一直就受到人力财力等各个方面的限制,导致发展十分缓慢,无法满足市场环境发展的需要。从我国的计量设备和投入方面可以看出,很多经济效益不好的企业,他们缺少自己来购买和改造先进的计量设备,而一些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虽然能够进行资金投入,但大量的资金投入后使用量又是有限的,很难产生经济效益。此外,传统计量管理需要定期进行检查,很多时候会因为人为原因导致精准度降低,产生大量的资源浪费。

(四)信息化水平低

从当前的企业计量管理现状可以看出,计量行业的创新管理仍然处于落后阶段,并没有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很多的企业仍然采用人工方式来进行各种信息的核算和记录,不仅工作人员所面临的工作压力大,同时也比较容易出现失误。虽然部分企业已经在使用计算机来记录和分析各种数据,但普遍侧重于一些简单的办公软件,功能十分单一,属于半智能化半人工化的管理模式。

三、企业计量管理的改革和创新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现代化的计量检测,因此,企业一定要积极的建立起全面的计量检测体系,强化对计量检测的科学管理,同时提升计量检测的信息化水平,使传统计量方式发生质的突破,逐渐的使企业计量管理走向正规化和现代化,为企业的发展奠定稳定的基础。

(一)建立计量管理纲要思想

企业应紧紧的围绕着生产经营活动,不断的强化计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建立起计量数据就是产品生产的理念,坚持计量仪表和计量检测设备由专门部门进行管理的原则,以此来实现计量数据管理的统一性和规范性。

按照企业生产经营的管理需要,企业应当不断的提升对工作的要求,加大数据管理的力度,将过去简单的抄报逐渐转向具体的数据分析,从产品的生产开始一直到结束实行专门监督和检查,实现计量数据全程管理。

(二)科学使用计量器具

近年来科学技术快速的发展,这使计量检测手段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的计量投入很难真正的适应这种变化需求,对此,就应积极的进行计量器具的使用模式改革和创新。

对一些经济实力较强,规模较大的企业来说,他们可以依托于自身的经济能力,加大对计量设备方面的资金投入,完善企业的计量管理制度,从而使计量管理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适应市场的发展[3]。对于一些经济实力较弱的企业,很难在計量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那么就可以采取企业联合或者企业和个人联合等形式,形成独立经营核算的检验部门,为各个企业提供计量检测服务,同时也可以为社会其他企业提供服务,并收取相应的资金。这样的形式一方面能满足企业自身的计量检测需要,另一方面也能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有所保障。

(三)计量管理系统改革创新

在现代社会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十分迅速,计量信息化已经是当前的必然发展趋势。利用信息化计量进行现代化的管理,不仅能有效节省人力和物力,同时也能提升工作效率和精准性。因此,企业有必要开发一个兼容性强、使用方便同时又能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的信息管理系统,使计量工作的每一个部分都能严格、统一,从而实现统一的管理。近年来我国一直在计量管理软件方面进行研究,并出了一定的贡献,很多软件已经投入到使用中,为企业的计量检测和信息管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提供了进一步的保障。

结语

计量工作是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强化企业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的根本保障。怎样提升计量管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一直以来是计量管理工作者所面临的难题。本文主要对当前计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又提出了计量管理改革和创新的建议,希望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

改革创新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篇4

一、黄陵矿业公司对标管理的主要做法

黄陵矿业公司是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所属的大型核心骨干企业, 位于延安市黄陵县店头镇, 1989年9月成立, 现有两对生产矿井, 一号煤矿和二号煤矿, 核定产能合计1300万吨。拥有一条长50公里、年运输能力2000万吨的自备铁路专用线, 一座13万千瓦的煤矸石发电厂, 一座年产1亿块的粉煤灰砖厂。正在建设的大型项目有:炼焦能力520万吨、化产能力100万吨的煤化工项目和2×300MW煤矸石电厂项目。公司目前总资产153亿元, 现有员工5500名。近年来, 在陕煤化集团的领导下, 黄陵矿业公司产量每年以百万吨级递增, 经济效益屡创新高。2011年, 产销煤炭1338万吨, 产值65亿元, 利润28亿元, 并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按照陕煤化集团要求和公司“十二五”规划目标, 黄陵矿业正在实施“以煤炭开采为主体, 以煤化工为主导,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把公司打造成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基地”的战略规划, 致力于形成一个煤炭洗选、精煤炼焦、矸石发电、灰渣制砖、废水回收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打造一个固体废弃物“吃干榨尽”、废水“零”排放、瓦斯发电的循环经济综合利用企业。“十二五”期间, 矿区总资产将达到200亿元以上, 煤炭产量将达到1600万吨, 炼焦能力将达到260万吨, 化产能力将达到100万吨, 发电能力将达到40亿度, 铁路运量将达到2000万吨, 工业总产值将突破200亿元, 利税将突破50亿元。

近年来, 黄陵矿业公司立足矿情, 在实施标准化、精细化管理过程中, 以对标管理为主线, 先后开展了以下四个阶段的工作:

1. 定位。

分析企业的历史和现状, 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 总结成功经验, 找出问题和不足, 找准黄陵矿业在陕煤化集团及全国的坐标位置。第一是认知矿情。2008年以来, 公司以庆祝建矿20周年为契机, 举办循环经济论坛等系列活动, 总结分析矿区建设发展历程、梳理传承公司企业文化。第二是找准坐标。公司按照“走出黄陵看黄陵, 站在高处看黄陵, 另一个角度看黄陵”的思路, 组织各级管理人员分别到省内外先进的同行业企业和知名企业进行考察, 找到黄陵矿业在同行业中的真正位置。第三是展望未来。组织召开干部研讨会, 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 集思广益, 找准企业再次大发展的基点, 理清中长期发展规划框架, 制定了公司七年发展战略规划, 为矿区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通过定位, 公司上下在以下几个方面统一了思想:在安全生产方面, 形成了黄陵矿业公司作为复杂地质条件下高瓦斯矿区的共识;在规划发展方面, 明确了实施循环经济战略、打造“三创六型”矿区的目标;在经营管理方面, 确立了传承矿区优秀文化、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的思路。

2. 立标。

在安全生产、产业布局、经营运作、精细化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各确立一个学习的标杆, 将其成功的经验和优势同本企业实际结合起来, 使公司管理层能够高起点地提出今后发展思路、工作方法和措施。针对当时矿区发展亟需解决和突破的几个问题, 公司确立了以下几个标杆:把枣矿集团作为精细化管理的标杆, 把铁法煤业集团作为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标杆, 把淮南矿业集团作为安全生产和瓦斯治理的标杆, 把海尔“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OEC”管理模式作为岗位价值精细管理的标杆, 把黄河矿业集团作为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模式的标杆。公司按照所确立的标杆, 有针对性地组织相关管理人员分头对照学习考察, 召开管理创新座谈交流会, 对症下药、寻找差距、发现短板, 并为公司及各单位制定翔实、可行的对标方案。

3. 对标。

时时事事对照标杆, 校正偏差、弥补缺陷, 并对先进做法进一步普及、推广。对标的过程, 就是消除短板、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达到或超越标杆的过程。由于各二级单位行业特点、产业性质不同, 我们制定了“一矿一策、一厂一品、示范先行、典型引路、张扬个性、百花齐放”的措施。公司选择条件成熟的单位作为精细化管理、“五精”管理和岗位价值精细管理的试点单位;选择有代表性的岗位、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高的员工率先尝试“岗位描述”和“手指口述”。由各单位根据实际, 按照先易后难的步骤, 制定学习、赶超标杆的实施方案, 经公司审定后付诸实施。在试点过程中, 由公司领导带队多批次到标杆单位进行详细学习考察, 不断吸取经验教训、矫正纠偏。

4. 升标。

每完成一个对标的目标, 进行一次阶段性回头望, 根据实际对原定的标准和标杆进行适当调整, 不断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对标管理的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循环流程, 升标也就是新一轮的定标。近年来, 在企业管理创新方面, 公司每年一个节点, 逐年进行升标:2008年上半年, 确立了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的目标, 以“三基”建设为突破口, 推行定置、编码、标识、看板四项技术, 建立标准化的精细管理系统, 推行干部走动式管理, 健全“三工”转换激励机制, 实现了企业文化在黄陵矿业的落地生根, 扭转了安全生产被动局面。2009年, 在第一阶段对标工作取得成效的基础上, 确立了“精细、精准、精确、精益、精美”的“五精”管理目标。2010年, 对五精管理进行了升标, 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 确立了全面推行岗位价值精细管理的目标。2011年, 公司汇集前面三年对标管理成果, 着力打造岗位管理文化品牌, 通过岗位安全管理、岗位作业管理、岗位经营管理、岗位成才管理和岗位和谐管理, 激发职工立足岗位、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全员创新的动力, 确保矿区基业常青和永续发展。

二、黄陵矿业公司对标管理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

1.实现了安全从被动防范向建立长效机制的转变。公司把安全发展作为对标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吸收标杆企业先进理念, 借鉴优秀单位的经验做法, 制定安全管理“二十条红线”, 建立安全风险抵押金和安全账户制度, 将“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推行“朝七晚九”、“一井两会”制度, 强化“三三整理”、“三人联签”开工制和“四位一体”负责制, 消除了重大安全隐患。将安全质量标准化与精细化管理相结合, 两个矿井均被评为国家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率先与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合作, 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全方位落实瓦斯治理规划, 将高瓦斯矿井转变为低瓦斯矿井生产, 极大地增强了矿井防灾抗灾能力和安全可靠性, 为矿区实现规模化生产和延长安全生产周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实现了从粗放式管理向集约化、精细化管理的根本性转变。通过落实精细化管理十一项要素, 全面推行五精管理, 打造三基九力团队, 总结、推广降耗节支增效的“六维三十六策”, 全面实施岗位价值精细管理, 使职工由劳动者转变为经营者, 岗位成为利润源, 打破了平均主义大锅饭分配方式, 调动了职工的成本挖掘潜力和经营创新意识, 发挥了“岗位增值、企业增效、员工增收、保障安全”的重要作用。

3.实现了单一煤炭产业向循环经济多元化产业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在对标过程中, 通过分析国内外煤炭产业的发展方向, 结合标杆企业的先进模式和矿区资源禀赋的特点, 确立了以煤炭为主体、以煤化工为主导的循环经济发展思路。按照陕煤化集团科学发展的总体部署, 公司抢抓金融危机带来的低成本机遇期, 开工建设循环经济园区。到“十二五”末, 矿区将形成煤炭开采和洗选加工、精煤炼焦、煤化工、煤矸石发电、粉煤灰制建材和铁路物流六大产业板块, 实现煤炭资源有效价值的“吃干榨净”和固体废弃物、废水的“零排放”, 每吨黄陵煤带来的产值将由现在的400多元提升到1000-1500元, 公司销售收入将达到200亿元以上, 利税将达到50亿元以上。

4.实现了从注重经济发展向全面统筹、和谐发展的转变。在开展对标管理的过程中, 不但提升了管理, 激活了经济, 而且也促进了发展理念的转变。公司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投入巨资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 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改造矿区中心住宅区和旧单身楼, 建设28栋新住宅楼, 建成职工餐厅和大学生公寓, 解决了职工食宿问题;稳步提高职工收入, 开工建设职工之家和矿山公园, 改善矿区生产生活环境, 不断提高职工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同时, 实施城乡统筹发展, 建成了王庄河水库、南河寨新村、生态果蔬中心, 最大限度地推动地方经济, 优化周边环境, 让职工和当地群众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黄陵矿业公司四年来开展的对标管理工作, 为企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筑牢了根基、提升了境界, 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 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煤企业文化建设和五精管理示范基地、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全国资源综合利用十佳企业、联合国清洁煤技术示范和推广企业等荣誉称号。

三、黄陵矿业公司对标管理下一步设想

2012年是黄陵矿业公司实施十二五战略规划的关键之年, 也是公司实现销售收入达百亿的攻坚之年。作为陕煤化集团旗下较早推行对标管理的子公司, 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 面对新任务、新使命、新挑战, 公司将按照集团公司对标管理的新要求, 瞄准“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目标, 放眼国内外管理先进的优秀企业, 以兼容并蓄的胸襟和海纳百川的气度寻找新的标杆。

公司确立的标杆有:在安全生产方面, 继续以淮南矿业的瓦斯治理和王村矿的质量标准化为标杆, 以实现安全生产2000天、3000天为目标, 延长安全生产周期;在科技创新方面, 以兖矿集团为标杆, 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提升企业发展效率和效益的科技创新成果;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 以同煤集团的塔山模式为标杆, 实现资源可利用价值最大化和废弃物零排放, 加大对外资源开发工作力度, 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将企业做大做强;在高产高效方面, 以神华集团的上湾煤矿为标杆, 把二号煤矿建设成为千人千万吨矿井, 使矿区全员工效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在煤化工产业方面, 以黄河矿业集团的黑猫焦化为标杆, 实现化产产业当年投产、当年盈利;在社会责任与和谐发展方面, 与黄陵县规划共同投资20亿元, 实施21项工程, 为矿区职工和当地群众打造具有现代城市设施环境, 力争用3-5年时间, 把店头镇建设成为西部煤化工新城, 使陕煤化集团和延安市成为企地共建、统筹城乡发展的典范。

企业改革创新财务管理 篇5

1当前背景下经管工作的具体特点

在当前的背景之中,单位的经管活动也出现了非常显著的变动性,其关键的体现在如下的三个层次之中。

1.1单位经管活动是一项非常全面的管控活动

当前背景之中单位的经管活动是将价值模式当成是前提的,对单位的总的运作活动开展的全方位的管控,是当前管控的最关键事项。当前单位可以积极的分析和管控运作以及生产活动,进而带动利润增加。

1.2经管活动和单位的各项管控活动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

当前背景之下,单位的全部管控内容都牵扯到对单位资金的使用和调节,经管和单位的各项管控活动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此时就牵扯到单位的全部的下属机构和工作者,由于经管的优劣和个体的收入以及单位的发展等都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因此必须形成积极的管控氛围,才可以获取非常优秀的管控效益,进而才能够将单位的各项管控方法落实好。

1.3经管活动中的财会要素体现了单位的运作活动

单位负责人的决定对于单位的经管活动来讲,有着非常关键的意义,单位的生产运作情形是由各个时期的财务指标体现的。单位的管控工作者要结合相关的指标来指引单位的.管控目标,进而调节生产科技和销售方法,此时不但能够确保单位设定的管控目的得以落实,同时还能够提升单位的综合水平。

2当前背景中提升管控创新的方法

2.1确保经管思想发展

不论是何种单位的管控工作,更新思想都是非常关键的。在当前的背景中,单位的经管活动力,不断的变革工作者的思想,尤其是高层的经管思想是必须的,要创造出优秀的管控氛围。在确保管控理念变化的时候,要引入战略思想和危机管控思想,以此来确保负责人可以在设定管控目标的时候,生成总体意识和管控意识。我们都知道,当前单位的经管活动有着干扰区域宽,牵扯要素多的特点,因此单位要在落实管控思想的时候,关注其管控措施和技术的发展。

2.2变革单位的运作方法

单位经管创新的一个关键要素是对单位的运作方法创新,单位要变革过去的组织模式,变革之前的运作思想,使用合理的组织体系,设置全新的组织体系,切实变革单位的管控幅度。创新企业的经营策略主要包括创新企业的经营联盟和品牌。而对于品牌的革新是说单位变革之前的代人生产的模式创造自身的牌子,经由此类措施来提升行业的信誉度,提升单位的附加效益,进而获取份额。对单位的运作思想进行创新,必然会为单位争取市场,增加利润,切实的提升单位的效益。

2.3设置有效的财务支出约束机制

单位要不断的发展像是工作者的职务责任体系,经费管控体系等全方位的管控体系,强化车辆的使用力度等的管控工作,企加强邮资费、电话费、办公费等单项的管理制度。此时就可以确保活动有切实依据,在单位自身设置非常合理的制约体系,不过要关注的是,在落实的时候要切实的结合制度来开展工作,以此来节省费用,应对不利现象,进而提升单位的资金的使用性特点。而且,要做好预算细化活动,设置预算体系,此时就能够提升单位的财会管控的预算水平。所有的单位都要结合自身的具体状态,不断的调节定额内容,认真的分析预算的落实状态。同时,单位设置财产物资登记盘存制度,单位可以结合其具体的状态,选择年末、每季、每月等时间段来进行实地盘存,同时对最终核算的结果进行处理。或是设置单位自身的计划价格体系,单位在进货的时候,按照定额模式来开展工作,或是使用价格体系,在月末的时候对其分摊。

2.4切实提升对单位的预算管控活动的认知能力

第一,要积极的设置有序的预算管控体系,其是单位所有的收支能够得以落实的关键前提。第二,要切实的意识到设置有序的预算管控体,合乎国家相关法规规定,防止出现条例层次的问题,对于强化廉政建设力度,更加积极的合乎单位的管控氛围有着非常显著的意义。第三,要切实的意识到设置精准综合的预算管控体系,对于单位认识风险,评估问题的意义。第四,要结合问题开展处理工作,积极的应对存在的各种不利现象和问题。

3结束语

企业改革创新财务管理 篇6

关键词:新时期;企业生产管理;问题;改革

0 引言

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通常都会有一个固定的生产管理模式作为主导思想,生产管理模式运行的高效与否,直接决定着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是否能够正常有序开展。在新时期的社会形势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市场竞争也日益加剧,市场需求也朝着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方向发展,这给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传统的企业生产管理模式与现代社会发展趋势之间的矛盾愈发明显。因此,企业要想在新时期取得竞争优势,有必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经营发展状况对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进行改进和完善,优化企业生产管理链条,实现企业的现代高效管理,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实现企业在新时期的突破。

1 新时期企业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组织机构不够完善 企业生产管理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是否有健全的生产管理组织机构。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生产管理组织机构设置的不够合理,各种组织功能还不健全,不能将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市场调查、原料采购等一系列的业务工作协调的联系在一起。并且,由于生产管理组织机构的不合理,相关制度也有待完善,使得企业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配合,权责不明,最终导致企业的各项生产管理工作无法实现协调、高效运行,也容易由于沟通协调不畅带来问题,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1.2 质量控制不到位 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取得竞争优势,必须要保证产品的质量,质量是企业在新时期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因此,在企业生产管理工作当中,必须要对质量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控制。但是,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仍有一些企业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对企业产品质量把控不过关,工作人员也缺乏必要的质量意识,在产品检测环节中经常疏忽大意,不按标准要求来进行严格检测,并且有的在企业生产管理过程中也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进而由于质量问题影响企业产品的销售,给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影响企业的形象。

1.3 生产流程比较混乱 企业产品的生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经过多种工序才能完成,而且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严格的把控才能保证产品按质按量的完成,这就对产品的生产流程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生产链条工作的正常开展。然而,目前仍有部分企业由于对生产流程的管理控制不到位,导致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经常有偷工减料、违规操作等现象的出现,这样的行为直接导致企业产品的质量,不利于企业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2 新时期企业生产管理改革对策

2.1 完善企业生产管理组织机构 企业生产管理组织机构是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硬件基础,因此,要改进现代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提高管理和工作效率,首先就要健全和完善企业生产管理组织机构。按照“精兵简政”的原则,通过合并、精简或撤销企业中一些功能重复的组织或部门,优化组织体系,强化部门职能,合理配置企业的人力资源,使人的效用发挥到最大化,进而提升生产管理效率。与此同时,企业还应当建立起由部门负责人、管理层、决策层共同组成的管理机制,明确各部门、各人员的责任和义务,以便可以有效应对企业在生产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使企业内部协调性更强。

2.2 加强质量管理 良好的产品质量是一个企业得以生存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新时期,企业要想进一步提高生产管理效率,必须加强对产品质量的控制。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明确产品的质量标准,并且对产品的检测阶段进行严格把控,对于导致质量问题的环节要积极优化改进。另外,企业可以采取教育培训等方式提高企业职工的质量意识,使企业生产的一线工作人员能够切实做到为产品负责,为消费者负责,充分认识到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性。

2.3 完善生产管理流程 要想改进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必须对企业生产管理流程进行优化,使企业生产管理朝着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首先,必须完善企业生产管理相关的制度规范,对于生产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一定要着重关注,完善企业生产流程建设,将企业原材料采购、订单处理、库存管理、产品生产、质量检测等环节有效的串联在一起,一旦出现问题,要做到有据可循,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其次,企业产品的生产必须按照流程规范要求严格进行,坚决杜绝偷工减料、违规操作等现象的出现,一经发现必须严肃处理。通过完善企业的生产管理流程,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生产管理的效率和科学性。

2.4 实行精益化管理 在新时期,对于现代企业来说,要想取得竞争的胜利,必须在细节上取胜。如前文所述对企业的生产管理流程进行严格控制和规范化管理,注重产品质量等,这些都是企业实现精益化管理的主要表现。精益化管理对于现代企业而言是一个比较适用的同时也是具有一定创新性的生产管理理念,有助于企业优化生产管理模式。进行精益化管理,首先就要从市场出发,以消費者需求为最终目标,尽量满足顾客的需要,进而抢占市场份额。其次,在生产管理中注重以人为本,进行适量生产,并通过改进生产方式不断“简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

3 结语

综上,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企业在新时期必须不断优化和创新生产管理模式,完善生产管理组织机构和相关工作制度规范,并强调产品的质量管理,同时通过对生产过程实行精细化管理,更能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进而为企业在新时期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由秉成.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改进措施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7):268.

[2]谭群满.试论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创新[J].企业导报,2012(21):57-58.

谈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改革和创新 篇7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自身的弊端

(一) 股权结构与经营模式问题

一般来说, 中小企业股权结构体现高度的集中性, 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 投资者与经营者合一, 这种模式给企业财务规范管理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中小企业中, 个体、私营性质企业的比例较大, 企业领导者权力过于集中, 家族式管理现象严重, 决策不科学、不民主, 随意性较大, 个人说了算的情况比较普遍, 投资决策失误的现象屡见不鲜。

(二) 日常管理和财务控制问题

一是在现金管理上不够规范和严格, 导致资金利用率低或资金不足。由于一些中小企业管理和决策者对现金拥有量的错误认识, 致使现金闲置利用率低, 不能正常参加生产周转;有些企业的资金缺少使用预算和计划, 盲目过量购置不动产, 应对经营急需的资金能力较差, 极易陷入财务困难境地。二是应收账款的周转问题, 导致资金回收速度较慢。主要是因为赊销制度不完善, 制约措施不得力, 及时兑现应收账款率低甚至形成呆账。三是存货控制出现问题, 延长了周转周期。由于一些中小企业存货挤占资金较多, 甚至是其营业额的数倍, 造成资金大量呆滞, 周转不够灵活顺畅。四是因为管理问题, 存在严重资产流失浪费现象。由于一些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在固定资产、原材料、半成品上管理不到位, 没有建立和完善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造成不必要的资产流失和浪费。

(三) 财会人员素质问题

缺少高素质财务管理人员, 是制约中小企业财务核心作用发挥的主要问题。企业普遍存在重技术轻管理现象, 对会计人员重使用轻培养, 满负荷地工作使会计人员被动地处理日常事务, 没有时间和精力主动钻研财务管理业务, 没有能力处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关系。一些中小企业财会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化、系统化的教育培训, 出现许多无证上岗的现象。财务与会计界限不清, 缺少专职的财务管理人员, 财务管理和会计人员的职能兼任, 造成内部管理无序, 岗位不明确, 责任不清晰。

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外部不利因素

(一) 融资和资金不足问题

目前, 我国中小企业运转独立、渠道多元的融资体系已初步形成, 但是, 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仍然是融资难、担保难。主要原因有:一是过多数量的债务, 相对较大的融资成本, 导致中小企业信誉下降;二是中小企业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较少, 使中小企业长期处于竞争和发展的不利地位;三是因为一些中小企业是非国有企业, 银行方面受传统思想观念和行政违规干预的影响, 贷款不积极、不及时;四是财务管理缺乏外部监督, 一些企业的财务管理仍处于记账管理阶段, 职能部门和行业协会没有进行有效监督。

(二) 投资能力和盲目性问题

一是中小企业投资所需资金严重短缺, 资金来源主要靠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 银行因向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高而提高利率, 无形中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成本, 导致中小企业借贷困难;二是存在追求短期目标行为, 由于自身规模较小, 贷款投资所占比例较大, 面临的风险也随之增大, 它们总是想方设法尽快收回投资, 很少或根本不去考虑扩展规模使企业可持续发展;三是投资存在盲目性, 投资方向飘忽不定、难以把握。

三、改革创新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

(一) 构建新的产权制度和管理体系

1. 产权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 产权制度改革势在必行。产权规范改革的作用, 一是解决所有权过于集中的问题, 建立多元化的产权结构, 防止“一股独秀”局面出现;二是积极组建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 形成现代的企业治理结构。新的产权结构形成后, 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体制和机制, 为财务科学规范管理奠定制度和组织基础。

2. 构建科学的管理体系

按照国家现行相关财会法律、法规的要求, 建立规范、完善和自律的财务管理组织体系, 以及财务管理制度。结合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在规律, 对财务管理的组织体系和相应的工作机构, 在分工协作的原则下, 确定管理岗位和职责, 严格财务管理的审批程序和工作流程;与此同时, 依据国家法律法规, 针对企业财务管理上的薄弱环节, 制定并严格执行财务收支计划、筹集资金方式、成本和资产费用管理、工资及劳动用工、分配利润等相应的管理制度。

(二) 提高效率强化管理

1. 提高资金的运营效率

调整和改善资金结构, 形成比较合理的债务债权比例, 使资金应用的积极效果达到最大化。既要调整和改善资金结构, 又要保持一定数额的付现能力, 使日常资金周转灵活顺畅, 防止市场波动和贷款困难带来的不利影响, 现金持有量保持在最佳状态。

2. 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

依据企业制定的相关制度, 在应收账款发生后, 企业要按一定的程序采取措施, 最大限度地按期收回款项, 避免因拖欠时间过长而发生坏账, 使企业蒙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及时编制账龄分析表, 对应收账款进行账龄排查分析, 对各项欠款是否超过信用期要心中有数。按照欠款的时间和额度, 企业要采取不同的收账方式, 并制定出经济、可行的收账办法, 对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 要未雨绸缪, 防患于未然。

3. 加大财产控制力度

为了加大财产控制力度, 中小企业要不断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在财产物资管理上, 如物资采购、领用及样品管理等等, 要建立规范严格的操作程序, 堵塞漏洞防患于未然。必须将财产的登记与管理分开, 把资产管理、登记、检查、核对等分别安排不同人负责, 建立内部相互制约的机制。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 促进科学规范管理, 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 强化企业财务管理意识

1. 强化人本理财意识

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中要树立人本理财的思想, 克服“物本理财”的观念, 要做到理解人、尊重人、服务人, 满足人的合理诉求, 规范财务人员的行为, 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财务体制和运行机制, 注重对人的激励和约束, 充分调动人们科学理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 强化风险理财意识

在财务管理中, 要时刻树立风险意识, 善于对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因素进行科学预测, 有前瞻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防范措施, 避免遭受损失或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四) 提高会计人员和领导者素质

1. 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严格执行会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无会计资格证书的从业人员, 必须经过教育培训、岗前考核, 达到要求标准后方可上岗;不具有相应的职务任职资格者, 不能被委任为会计领导岗位, 委任条件决不可因人而异;坚持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业务技术教育, 提高道德和业务素质, 不断加强对财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思想政治教育, 不断加强对《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学习、贯彻和落实, 增强财会人员的监督意识和自律意识。

2. 企业领导者要不断学习相关法律

企业领导者, 要不断学习相关法律法规, 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只有通过企业财务人员和领导人员甚至全员的共同努力, 才能改善企业财务管理状况, 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提高企业效益, 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

(五) 改善企业发展环境

1. 政府应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

各级政府要不断完善政策法规, 并加快落实进程, 给中小企业更多平等竞争和发展的机会。目前, 我国已经陆续出台了《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中小企业促进法》, 表明我国在这方面已经开展了一些规范的、有效的工作。

2. 建立必要的信用担保体系

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要以服务为主要宗旨, 担保费的收取要尽量减少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 建立信用担保体系要把信用担保制度和其它形式有机结合, 为企业的融资担保提供优质的服务, 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机会, 促进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3. 提高认识, 齐抓共管

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 必须深刻认识到强化资金管理, 是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由于资金的使用周转, 对企业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 所以企业经营管理者应转变观念, 深刻认识到管好、用好、控制好资金,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是财务部门、企业其它部门、各个生产经营环节共同的责任。因此, 要层层提高认识, 全方位抓好落实, 共同为企业财务管理献计出力。

众所周知, 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和生存双重压力, 中小企业必须要具有国际战略眼光, 不断进行企业管理的改革和创新,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只有财务管理水平提高了, 才能保障企业的生产经营顺利进行。因此, 中小企业要对财务管理提高认识, 积极进行改革创新, 这样才能实现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瑞杰.对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J].科技与经济, 2006, (19) .8-9.

[2]玉溪中小企业信用促进会成立, 首批会员220户[N].玉溪日报, 2006-08-08 (9-10) .

浅谈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篇8

一、我国企业当前的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新时期,企业要想使自身在国内外的激烈市场竞争中获得健康的生存,就必须积极地加大对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分析及研究力度,争取推动企业财务管理瓶颈的突破。具体而言,当前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当前面临着日益加重的财务风险,如税收风险及资金链风险。以主要开展进出口业务的企业来讲,随着国家对于进出口贸易的不断规范,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以及退税风险都逐渐增加。尤其是退税风险,企业财务人员不能积极地就本企业的当期的出口业务向国家退税部门进行精确的汇报,企业必将遭遇一定程度的财产损失。而就资金链风险来讲,当前的世界金融经济环境处于不甚平静的阶段,企业各项业务的货币供给、货币支付能力及资金成本等都面临着一定程度的风险。

其次,我国各企业对于现代化的财务管理理念还缺乏必要的认知。当前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依然存在于旧有的财务工作思路中,没有认识到时代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赋予的新的重要性、特点以及管理要求等,致使企业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一直处于落后的财务管理中,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而且,诸多中小型的企业无法做到紧跟时代经济的步伐对财务管理理念进行变革,这就使得我国整体的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呈现出落后的状态,国家在推行新的财务管理措施时往往会遇到诸多阻碍。

二、我国企业当前的财务管理工作具备的特点

就目前整个大的时代环境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企业提出的现代化财务管理目标来看,我国各企业财务管理的现代化开展开始被赋予诸多新的特点,实现了对旧有的财务管理工作特点的大幅度更新。本文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企业财务管理的新特点:

一方面,企业当前的财务管理工作在更高水平上涵盖了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在新时期企业正常的经营管理活动中,任何与资金相关的事件都开始进入财务管理的工作范围,这就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逐渐地渗透进企业运营的全部环节。企业各个部门在对资金进行应用之前,都需要征得财务管理部门的同意,这就使得企业的财务工作全部汇笼到财务管理部门,在某种程度上为企业的财务管理赋予了更多的工作职责,至少财务管理要在这种环境下做到对于成本的有效控制。因此,现代的财务管理工作可以说直接扣住了各企业发展的命门,左右着企业全部工作的运行,成为企业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先导。

另一方面,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对于财务数据的计量更加精确,使得财务管理工作实现了在更高程度上对于企业各项经营管理工作的指导及反映。现代的企业财务管理开始使用电算化的高科技手段进行数据的采集、分析及处理,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及精准性都大大增加,同时企业对于市场整体发展方向以及本行业的发展风向等实现了更加有效的动态监控,而且自身的全部工作也开始被纳入完善的内部监控中。这样一来,企业财务数据不仅能够通过预先分析各种发展动态来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指引,还能够充分地反映每一个阶段企业经营管理状况的实时表现,使得企业的发展在诸多方面转向了向财务管理工作的依赖。

三、我国企业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创新的途径

本文下面主要从几个方面来谈论一下企业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创新变革的途径:

(一)强化财务风险的应对

企业对财务工作进行创新,就必须从应对财务风险的角度出发,通过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妥善处理这些财务风险,从而为企业开展财务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首先,企业要积极地应对财务税收风险。一方面,就企业的整体税务风险来讲,企业必须要求财务人员按照国家的财务会计法以及税法等严格地规范做账工作的实施;同时,企业还要规范纳税方式,并推动投资企业当前的转型,尽量针对高风险业务采取规避措施,以推动各项新业务的良好税务管理。另一方面,就企业的退税风险来讲,企业财务人员在处理出口业务时,一定要定期地与国家退税部门联系,并向税务部门汇报企业当期的出口货物情况,保证企业及时得到国家的退税资金。其次,企业应该采取措施来努力应对资金链的风险。一方面,企业要努力拓展对外的融资工作,为企业的发展争取更多投资资金。另一方面,企业还必须加强对于预收及应收款项的管理工作,及时地将处理库存货物以提高资金的流动性,避免对企业造成过多的贷款利息。

(二)规范创新企业财务管理

企业要在新时期做好顺利完成财务管理工作,就必须规范财务管理的方式,并努力地创新企业财务分析的方法。首先,就规范企业财务管理方式来讲,企业要充分地任用高素质的人才,并给予这些财务人员以充足的信任,要求他们定期将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向管理人员汇报。而且,企业要为财务管理工作培养充足的后备力量,避免财务管理人员的青黄不接。其次,企业还要创新财务分析的方法,通过对企业财务开展横向的对比及行业间的对比,推动财务管理工作对本行业经济重大走势的有效应对。同时,企业还要在当前时期着重分析其经营与管理的相关工作,并完善高科技的信息软件在重点的财务分析中的应用。再者,企业还应该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要求的统计及分析机制,及时地就财务会计原则的转变对财务工作进行调整,并根据企业各项经营管理业务的发展趋势来全面地跟进企业的财务管理,使财务管理在符合先进的财务会计原则的前提下达到对于公司全部原有业务以及新建业务的充分服务。

(三)完善财务管理团队建设

企业当前的财务管理工作要求不断转变,要想做好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应对,企业就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年轻化的财务管理团队。首先,企业可以通过多岗位培训的方式,来加强年轻的管理人员对于各项财务管理相关工作的了解。比如,企业可以开展轮岗制度,使员工接触不同的财务信息。其次,企业要充分发挥老员工对于年轻员工的指导作用。企业定期组织年轻员工及年老员工之间的针对新的财务政策的交流,并针对具体的财务管理工作来安排二者的结合,鼓励年老员工在工作中发挥帮带作用,以使年轻员工尽快地独立接手财务管理工作。再者,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必须建立激励机制,对财务管理的人才进行有效的价值管理,通过奖励、竞争、考核等手段充分地调动人才参与现代化财务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企业还要鼓励年轻财务人员围绕基层工作开展财务管理,再慢慢地将其转变为管理人员,使年轻人能够实现踏实地开展财务管理工作。

四、结语

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直接关系着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经济命脉,新时期,我国各企业一定要努力应对财务管理工作的新要求,对旧有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彻底的改革及创新,争取推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在新时期的顺利运行。

摘要:新时期, 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着不断增加的挑战, 现有的财务管理的体系呈现出诸多的问题, 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开展。我国企业正在纷纷对财务管理进行改革及创新, 以求能够探寻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出路, 使财务管理工作符合时代的要求。本文就是从企业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及创新的角度出发, 通过分析当前时期企业的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现代化的财务管理的特点, 谈论了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创新改革的几点途径, 希望能够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有所启示。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存在问题,特点,创新途径

参考文献

[1]杨波, 葛贵付, 祝湘陵, 范梅英.浅议知识经济下企业管理的创新[J].科技创业月刊, 2009 (01) .

[2]吴焱, 刘云彤, 焦黎.现代企业管理创新初探[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01) .

[3]黄金龙.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分析及改进措施[J].时代经贸 (下旬刊) , 2008 (12) .

[4]林月玲.新形势下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路径[J].China's Foreign Trade, 2011 (16) .

企业改革创新财务管理 篇9

1 集团企业税务管理方式概述

(1) 企业税务管理概念。

企业税务管理是指企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充分利用税收的优惠政策来减少企业纳税, 进而提高企业利益。企业税务管理是一种合理合法的避税行为, 不同于法律严禁的偷税、漏税行为。集团企业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形成的具有多家子公司的团体企业, 集团企业每年单是赋税就是一个特别庞大的数字。因此, 拥有一个完整而全面的税务管理体系, 在企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对于企业纳税进行全面的规划, 制定出符合企业投资、纳税的方案。

(2) 企业税务管理的重要性。

许多企业一味追求低税负而选择偷税、漏税, 这不仅要担负相当大的财务风险, 也会降低企业的信用等级。企业税务管理拥有和偷税、漏税手段同样的功能, 但是企业税务管理是法律许可的方式。企业税务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 企业税务管理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 税收的减少会直接降低企业的成本, 进而增加企业的利润。其次, 集团企业财会管理人员通过对企业进行税务管理, 可以在明确我国财税法的业务流程和财务规定的基础上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同时提高纳税人纳税意识。此外, 集团企业人员通过对企业税务的管理, 明确了税收优惠以及纳税的控制, 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和合理配置资源。集团企业下属有多个小的企业, 只有克服当前管理方式上存在的问题, 有效的进行税务管理, 才能在集团企业的改制重组中赢得有利地位。

2 集团企业税收管理现状

尽管许多集团企业都把税收管理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 但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问题, 我国集团企业税务管理并没有在现代集团企业中取得其应有的位置, 集团企业多混淆了资金管理和税务管理。企业税务管理现状不容乐观。

(1) 缺乏全面的税务管理认识。

有些企业税务管理人员观念落后, 并没有认识到税务管理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税务管理人员没有认识到企业税务管理的重要性, 自然也不会研究我国税法、经济法中新的规定。集团企业税务管理脱离了法律、政策的约束, 势必制定不出符合法律而又可以降低税负的缴税方式。更可怕的是, 税务管理人法律意识淡薄, 有时为了完成企业税务管理的目标而不得不采取偷税、漏税手段, 损害了企业的利益。

(2) 缺乏有效的税务管理手段。

企业税务管理不仅是简单的税务筹划, 有效的企业税收管理既包括通过合理规避法律来减少企业应纳税收, 还包括尽量的减少税收处罚成本。在很多情况下, 集团企业的财会人员都把税务管理等同于税务筹划, 单方面进行减少税收的筹划, 忽视了税务管理的作用。

(3) 缺乏税务风险管理意识。

由于集团企业规模庞大, 资金流动量大, 税务管理本来就具有一定的困难。此外, 有些企业税务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不高, 自上而下有没有一个完整的税务管理系统, 企业缺乏统一的调度和管辖。特别是在目前经济环境与国家政策都不稳定的情况下, 企业更会由于管理政策来不及调整而被国家认定为偷税、漏税, 得不偿失, 付出较大代价。

3 集团企业税收管理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集团企业结构庞大, 公司繁多, 地域分布比较广, 这就决定了集团企业的税务管理必须向多层次化方向发展, 建立一个全面的税务管理体系。在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要贯穿税务管理, 实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

(1) 设置专门的税务管理机构。

我国多数企业在资金的管理运营中, 只是简单地设立财务管理部门, 这个部门统一负责公司资金的支出、公司工资的发放和公司税务的缴纳。集团企业子公司庞大, 资金运转量比较大, 因此集团企业要设置专门的税务管理机构。这个机构要在集团企业总公司的支配下对整个企业的税务状况进行管理, 使母公司和子公司保持高度集中一体化, 以保障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 实现企业纳税利益最大化。

(2) 提高税务管理水平。

集团企业在设立专门的税收管理部门后, 要对税收管理部门的人员进行定期培训。税收管理人员要时刻关注我国法律、政策的新动向, 严格按税法办事, 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同时, 企业税收管理人员要增强自身的业务水平, 对企业的纳税行为进行统一的筹划和管理, 尽量在合法的范围内减少企业的税负。

(3) 主要经营环节的税务管理。

我国税收种类多样, 集团企业税务管理人员在统一的调度管理下, 要认真对我国的税收政策进行研究。企业的经营环节包括投资、生产经营以及利润分配等, 任何一个环节的税负管理都影响着整个企业的税务高低。比如在企业投资活动中, 国家对于进行进出口的企业有明显的税收优惠, 以不同材料为原料, 国家也有不同的税率。又如在企业的投资环节中, 集团企业设立子公司时可以直接利用国家税法的优惠规定进行筹划和管理, 这样不仅符合国家法律也符合公司的发展目标。

(4) 加强税务风险管理。

企业涉税风险不可避免, 企业在对税务进行管理和防范时, 要从根本上预防, 最大限度的把风险降到最低。首先企业要积极的面对风险因素, 提高税务风险管理意识, 增强自身抗风险能力。同时, 国家税收政策会根据经济的发展进行调整, 相近的企业的税务管理方案要具有灵活性, 能够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和改正。此外, 集团企业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评估系统, 加强对税务的风险的监督, 建立有效地监督机制, 定期进行检查。

4 集团企业税务管理方式改革与创新应坚持的原则

集团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集团企业在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创新时一定要坚持如下原则, 切不可在集团企业税务的管理中出现盲目调度、违背国家法律以及损害公司整体利益等新的纰漏。

(1) 依法纳税原则。

集团企业进行企业税收管理方式创新的目的就是为企业降低税负, 节约成本, 但是一些集团企业的税务管理人员偏离了这个原则。我国法律规定, 公民具有纳税的义务, 作为法人形式的集团企业也不例外。虽然集团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节约成本, 减少赋税, 但是税务管理人员一定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对于应该交的赋税要及时缴纳, 切不可进行偷税、漏税。

(2) 整体效益原则。

集团企业结构庞大, 母公司和子公司可能会在缴税过程中因为各自的利益产生冲突。整体效益原则就是要求二者在产生冲突时, 一定要以集团企业总的利益为重。在生产经营环节母公司和子公司都要兼顾自己的利益, 二者可以在资本支出、投资以及缴税过程中有自己不同的标准, 但是当出现利益冲突时, 子公司的经营战略要听从集团企业总公司的经营战略指导, 降低整个企业的成本, 这样母公司才可以为子公司投入更多的资本, 子公司也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

(3) 合理节税原则。

每个公司的经营目标无非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成本的最低化, 企业的日益壮大。因此集团企业税务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要在研究我国税法政策的基础上, 找出适合自己集团的缴税方式。在日常的工作中, 他们要时刻跟踪国家新的税收优惠政策, 顺应税收政策导向, 充分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同时,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管理者通过对公司整个战略规划进行事先筹划和安排, 合理降低公司税务的缴纳。

5 结语

总之, 税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企业税务管理的目的是规范企业纳税行为, 优化企业产业结构和投资方向, 减轻企业税负成本, 进而提高企业利润。集团企业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税务管理部门、建立系统完善的税务风险评估体系来创新自身的税务管理方式。集团企业税务管理的改革与创新对集团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所以一定要在上述原则的指导下, 逐步更新企业税务管理方式, 使企业赢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贤志, 周明刚.论企业税务管理[J].冶金财会, 2010, (11) .

[2]孙建国.对加强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的认识[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 2009, (10) .

企业改革创新财务管理 篇10

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一直高居各行业榜首, 长期以来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 建筑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很多方面还只是一味地停留在传统意义的形式上,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当代建筑企业的开展。在我国建设事业蒸蒸日上的今天, 作为常年在外作业, 人员流动频繁的建筑企业而言, 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建筑企业是否能够取得成功, 关键之处在于企业是如何对员工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新经济时代的到来, 无论是哪一行业, 都早已把人才与知识看作是最为宝贵的资源。作为建筑企业来说亦是如此。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那么, 毫无疑问的要把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 要把人才作为最重要的资本。

当今社会, 无处不存在着竞争而且竞争愈演愈烈, 说到底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谁能够抢占人才的巅峰, 谁就会在这个纷繁的社会上享有主动权, 为此, 对建筑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改革就成为了非常必要而又紧迫解决的问题。

一、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无论是哪一行, 哪一业都需要各种各样掌握各种技能层次不一的人才。建筑企业亦是如此, 它既需要优秀的项目经理, 又需要其他现场管理人员;既需要技术骨干, 又需要技术工人;既需要专业人士, 又需要复合型人才……无论是哪种人才的缺失势必都会影响到建筑企业的整体发展, 影响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所以, 若想有效的对建筑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开发, 关键一步就是要学会“对症下药”, 只有有了针对性, 才不会盲目的开展工作, 才会使建筑企业充满活力, 更具有实力去参加市场竞争。

(一) 从业工人整体素质低下

传统的建筑企业从业人员普遍素质不高, 学历层次多元化, 各个层次人员都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有资料显示:在我国从事建筑行业的人员已超过850万人, 这样一支庞大的队伍在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 也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隐患。建筑企业从业人员多数为建筑工人, 而建筑工人绝大多数人员都是一些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其他行业转岗人员组成, 据有关部门统计, 在这一群体中, 初中以下学历者所占比例超过85%, 大专以上学历人数极少, 所占比例还不足2%。他们在从事本行业之前, 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员未曾接授过专业的训练就直接上岗, 又或者只是简简单单的进行一些培训, 使得从业人员之间技能参差不齐, 随着建筑企业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 新的要求在不断涌现, 就使得这些未受过专业训练的从业人员显得力不从心, 由此导致的结果很可能就是工程质量问题, 这样的结果势必给建筑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带来不利影响。

(二) 技术人员队伍薄弱

在建筑企业中技术的先进与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存亡, 建筑企业的生命线紧紧的抓在建筑企业技术人员的手中, 所以, 建筑企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强弱直接关乎建筑企业的命脉。加入WTO以来, 对建筑企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层出不穷的出现在建筑行业, 在这个高速度发展的新形势下, 现代化的、风格化的建筑早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但是, 在我国目前现有的建筑企业中, 专业技术人员不仅人数相对较少还存在知识水平偏低, 知识陈旧老化、知识更新困难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都在无形地影响着建筑企业的发展, 影响着建筑企业参与竞争的能力。

(三) 管理人员结构安排不合理

传统的企业普遍缺乏统一的与企业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结构体系。在以往的建筑企业中, 用人机制不能摆脱论资排辈、任人唯亲的观念, 在人才安排、使用上不灵活, 较少的考虑如何最大限度的挖掘企业现有人才, 发挥人才的作用, 使得建筑企业中大部分优秀人才外流, 导致企业人才结构性单一性特点严峻。

在建筑企业管理人员中, 既懂得工程项目, 又懂得人员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 近几年, 随着建筑市场的发展, 人才的需求结构正在悄然生息地向着综合型、复合型的方向趋势发展, 使得我国建筑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结构上表现出的不合理、不适应性突出。企业中初级人才相对较多, 高等人才相对较少, 出现了“金字塔”式的人力资源管理结构体系, 使得在现代化建设中难以满足建筑业的行业发展需求。

二、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改革研究

(一) 创新改革管理观念

建立一个全面的人力资源观是建筑企业取胜于市场的基本前提, 企业领导层应建立正确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正如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所说的那样:“一场新的信息革命正在悄然地兴起。这不仅仅是一场在技术上、机器设备上、软件或速度上的革命, 更是一场‘观念’上的革命。”学习型的社会里, 知识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和企业之间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而对于知识的拥有者———人力资源也已成为日益重要的战略资源。所以, 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学会如何用人, 如何充分挖掘人的潜能, 尽可能地做到适才适用, 尤其是要为精英型、尖端型人才提供一个可以施展才华的舞台, 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 让其价值在企业中得以实现, 使得建筑企业获得最大效益。

(二) 创新改革管理体系

无论是哪一个建筑企业, 其市场竞争力的根本都离不开知识与技术。而知识、技术、智慧融于一体后形成了人才, 人才是企业参与竞争的核心, 是建筑企业参与竞争的必备武器, 建筑企业若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关键之处还要构建出一套完整的适合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目前的我国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仍然还只是停留在一个传统的管理体系阶段, 大部分建筑企业仍然缺乏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建筑企业若要想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实现企业最大效益就必须提升企业的人才素质与质量, 改变以往的用人选拔制度, 学习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方法, 建立一套完整的, 适应我国国情、适应建筑企业生存发展的科学的管理体系。

(三) 创新改革管理机制

1. 薪酬激励机制

建筑企业要想实现充分地开发与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 单单一味地依靠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来约束员工的行为是不够的, 必须采取全方位、多手段的激励方式进行调整实施。

建筑企业对员工的薪酬激励是建筑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设计合适的薪酬制度, 以科学的绩效作为评价制度, 提供合理的薪酬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关键环节。建筑企业只有建立正确的考核与评价机制才能对人事的调整与人才的晋升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依据, 也会有最大的空间挖掘和发现人才。严格依据考核结果进行薪酬分配, 将建筑企业员工的业绩与薪酬紧密挂钩, 并适时兑现, 确保激励机制的良性循环。

2. 灵活用人机制

企业用人不当或者是用人失误, 往往会给建筑企业带来可怕的人力资源成本, 轻则导致资金的流失, 重则导致企业的破产。所以, 建筑企业建立一个科学的、合理的用人机制, 正确使用人才, 是十分重要的。

用人之道, 关键在于用其所长。领导者要根据建筑企业员工的个性特点、个人能力以及专业特长, 安排适合发挥个人专长的工作岗位, 且勿大材小用, 或是小才大用, 以避免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3. 市场竞争机制

引进合理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 会使建筑企业人才在竞争中激发出前进的动力, 使建筑企业中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 引进一匹狼, 激活一群羊, 带出一群狼。这种“鲇鱼效应”可以有效地激活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的潜力。

三、结语

建筑企业人力资源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源, 只有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才能保证现代建筑企业的蓬勃发展。因此, 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系, 科学管理, 切实落实到工作中, 不断研究新情况, 创新改革新问题, 实现高效而又现代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 以促进建筑企业不断提高核心竞争能力, 保证建筑企业持续而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永棋.浅析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6 (11) .

[2]区莹.创新型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经济与管理, 2006 (9) .

[3]陆信红.国有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17) .

上一篇:放射防护手术室护理下一篇:学困生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