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学生的小练笔

2024-05-17

进行学生的小练笔(精选三篇)

进行学生的小练笔 篇1

一、充分发掘文本空白

中国的国画中有留白艺术, 二年级课文中也有很多“空白”, 这些“空白”为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在教学中, 教师精心挑选有价值的“空白点”, 引导学生通过入境体验、合理想象, 为学生打开创作的一扇窗。如《找春天》一课, 课文展现的春天是如此丰富和动人, 嫩绿的小草, 早开的野花, 解冻的小溪, 飘荡的风筝, 娇艳的桃花, 雪白的梨花……灿烂春光里还有哪些美丽的景物, 还有哪些美好的记忆?让孩子拿起想象的笔, 在和暖的春日里尽情描绘心中美好春天。有的学生写:“春天的雨细细的, 密密的, 很轻柔。微风吹过, 雨丝飘动, 像在跳舞。”“春天, 油菜花开, 田地里金黄一片。有的蝴蝶停在花朵上, 有的在空中飞来飞去。”

由此, 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 很大程度锻炼了形象思维能力, 最大程度挖掘了学生的潜能, 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

二、通过仿写吸收精华

语文课本中不乏经典佳作, 它们或者句式工整, 或者语言优美, 或者结构独特。如果教者能抓住这些独特之处, 引导学生模仿借鉴, 就能实现课文写作方法的有效迁移, 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二年级的课文中有许多具有特殊结构的典型句段,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虽无需了解这些句子间存在的结构特点, 老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渗透。如《泉水》一文, 文中先写泉水流过山间的平地, 流进山坡的果园, 穿过静静的山谷, 然后泉水分别对杜鹃花, 果树, 画眉鸟说了一句话。课堂上可以设计假如流过青青草地, 泉水会对青草怎样说, 让学生思考, 然后模仿前面泉水说的话进行练笔。有的学生写:“喝吧, 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 喝饱了, 你们会长得更青翠。”

从仿到创这也是一个规律。在初学习作的时候, 模仿是不可或缺的。特别典型的段落让他来模仿一下, 有目的、有阶梯的一点一点地引领我们的孩子, 一步一步地走向习作的王国。

三、在意犹未尽时练笔

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 创新始终是其关键所在。对新事物充满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 阅读教学中, 教师抓住孩子的这一天性, 在他们意犹未尽处适时设计小练笔, 就会激起他们创新的欲望, 再及时予以热情地鼓励, 高度地赞扬, 真诚地赏识, 他们就会大胆地进行创造, 生成无限的精彩。如学完《我要的是葫芦》一课后, 孩子们仍然沉浸在故事之中, 或惋惜、或埋怨, 我随机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第二年, 这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有一天, 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请你接着往下写。”一石激起千层浪, 孩子们思维的闸门全部打开, 他们大胆地想象, 创意地表达。有学生写:“第二年, 这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有一天, 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 他急忙从街上买来农药, 喷洒在葫芦上, 蚜虫死了, 葫芦长得又大又好。”

在这个创作的过程中, 孩子们既超越了文本, 提升了认识, 又体会到了写作的成功与喜悦。当然,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并不等于放任自流, 教师还需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

四、续编故事, 创作练笔

有些课文的故事性强, 虽然文章结尾了, 但却余音袅袅, 给读者留下许多想象的空间。在教学中, 应充分引导学生利用故事本身的创造性因素进行思维训练, 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 有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坐井观天》一课, 教学到最后一个自然段, 就可以设计一个问题:青蛙如果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会说什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创造, 续编这个故事。有学生写:“青蛙跳出井口, 看见天上飘着朵朵白云, 风轻轻地从身边拂过。原来, 天真像小鸟说的那么大, 无边无际。”

由此, 孩子们张开想象的翅膀, 一个广阔的世界也在眼前徐徐展开。当然, 练笔的形式还不止这些, 还可以模仿课文的语句修辞仿写, 可以紧扣情节的发散点续写, 可以捕捉语言的聚焦点创写……

虽然, 小练笔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颗明珠, 但需要教师潜心钻研教材, 精心设计小练笔, 用教师的心血去引导低年级学生进行小练笔, 也唯有如此, 小练笔这颗明珠才璀璨夺目。坚持语文课堂中的小练笔, 孩子们的思维会在作文的天空中自由驰骋, 在日积月累中, 孩子们的作文水平得到提高, 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 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关键, 检验学生语文知识学得如何, 主要是看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学生是否将所学和语文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为了使学生具备未来职业所需要的写作水平, 在语文教学中, 引导低年级学生进行小练笔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小练笔, 顾名思义就是围绕某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小篇幅的写作练习。它对于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状态, 最终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 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大有裨益。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年级,小练笔

参考文献

[1]蔺莉莉.活化作文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写作水平[J].考试周刊, 2014 (68) .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小练笔 篇2

[关键词] 如何;阅读教学;有效的;小练笔

在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中,读是吸收,写是倾吐,读影响和制约着写,写又反过来促进读。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以读促写,以写促悟的“小练笔”形式,是打开小学生习作大门的钥匙,也是阅读教学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练笔的形式多样,有模仿、续写、改写、扩写……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小练笔较之大习作,篇幅短小,难度降低,内容减少,目标清晰,表现出更灵活、更生活、更鲜活的特点,分解了知识与能力的难点,增强了学生写文的信心。

一、抓住妙词,进行仿写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过:“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模仿优秀作品进行写作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大家之作的灵气熏陶,提高文学修养,更重要的是依样画葫芦中,能感受作者的表情达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精髓。心理学家也告诉我们: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是他们的心理需要。所以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以文本为范例进行模仿练笔,模仿的切入点多种多样。当然,小练笔的目的都是在积累、应用、感悟、表达,都是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从文本中来,又回到文本中去,这就是读与写的双生双长。

1.随文积累词语,练笔灵活应用

完成课文学习后,及时运用新学的词语进行练笔,特别是一些成语和四字词语,可以加强学生对词语的积累,让语言表达更具表现力。如《秦兵马俑》这篇课文,运用了很多像“举世无双、所向披靡、南征北战、神态自若、惟妙惟肖、若有所思”等这样的四字词语来形容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此处可设计小练笔,用上这些词语描述你眼中的各类兵马俑,或是细致刻画其中的一种。这样不仅加深学生对大量新词的理解,也能让学生现学现用,巩固新知,更润色练笔语言。

2.随文解读词语,练笔细致刻画

文章中的重点字词,看似不起眼,却值得“咀嚼”,需要透彻解读。《黄河的主人》中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艄公”一词,可让大家结合预习搜集的资料,想象描述艄公的样子,从肤色到五官,从肢体到衣着,从神态到动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将艄公的饱经风霜、镇定自若、勇敢娴熟等特质融进这一独特的形象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训练了人物刻画的能力。

3.随文品析词语,练笔同一主题

许多经典文学名著也可成为学生抓住好词佳句进行练笔的范例。如六年级下册练习3中的“语文与生活”,出示了一段《红楼梦》里刘姥姥进大观园逗乐众人的文字,其中刻画了不同种类的“笑”,堪称经典。练习题要求学生品味词语,想象画面,理解不同笑的表述方式,并进行积累。在完成以上练习要求的基础上,可延伸读写结合式的小练笔,让学生仿写生活中的“笑”,比如请班级故事大王讲笑话,或观看一段幽默视频……然后让学生进行人物神态、动作的刻画,很多学生能够活学活用,描写妙趣横生,表达丰富流畅。

二、抓住句式,丰富仿写

从低年段开始,句式的模范练习就是学习语言表达的主要途径,但是不同的年段模仿句式时的训练要求应该是不同的。

低年级段是集中识字的年段,句式的练写主要作用是给孩子一个语言格式,扩展他们的思维,初步建构规范的语言习惯。比如二年级上册中的课文《秋游》第四段“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仿写,只要学生能表达清楚同一主题下的不同情境就可,不强求语言工整,不强求有多么的精彩。

中年段是从字词教学向篇章过渡的关键时期,句式的模仿练习非常多,在模仿的过程中从单句向复句,向小段落过渡,逐步提高要求,增加篇幅,讲究对仗工整,表达准确。比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中的课文《秋天的雨》中“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啊扇,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可模仿练写“ 像 ,——啊 , 。”此处比低年段中的“像”句式练写提高了难度,有了内容、格式、感情的要求。

高年级段和中年级段比较句式仿写的要求又上了一个台阶。比如,六年级下册练习6中仿照“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伐来了,她携着神奇的小花篮,把五彩的鲜花撒向大地”来写一写夏、秋、冬三季。这里要求用上拟人的修辞方法,抓住季节特点,用诗歌的语言形式仿写三句,还要能连句成段。

三、抓住修辞,想象模仿

在许多课文中,为了表达的需要,作者运用了拟人、比喻、夸张、对仗等修辞方法,这些优美的句式往往也是学生们模仿提升的例子。比如六年级上册练习1中的“语文与生活”中比较几组句子后,让学生写一写熟悉的事物,让它们“活”起来。其中“风儿不知向小草说了什么笑话,乐得小草前仰后合”,在这个练习中拟人的修辞方法让习作变得生动有趣,而应用到生活中的小练笔则让这种“活”成为孩子们信手拈来的精彩。在练笔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不同的修辞方法,也试着学习并丰富纸上的表达。

四、抓住结构,布局模仿

从课文出发,读写结合,解决了习作的“无米之炊”的问题,但是怎么成炊,还需要教师智慧的点拨和提升。对于从整篇文章入手,总结写文方法,学习布局技巧,这样的仿写还是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层层推进。

1.段落结构

三年级上册中的课文《东方之珠》课后练习4中仿照课文第五段的写法,围绕“一到休息日,街上就热闹起来”这一句话来写一段话,以及《海底世界》第三段仿写,都是在训练学生掌握“总分”表述的方法。在同一册课本中有这么相似的练笔,教师在设计时,可分层次练笔,第一次先规定把主题补充完整,比如“一到休息日,街上就热闹起来”;第二次课文《海底世界》进行练笔时,再回顾方法,自由定题,提升为“总分总”式的前后呼应构段,或是重点关注遣词造句的准确性。

2.篇章布局

回顾写文思路,统领文章脉络,渗透表达方法,也是仿写练笔的一种方式。比如《颐和园》一课,先总写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接着详写几处景物,最后总结抒情。总分总和移步换景的写文方法在这篇文章中非常显眼,是学生们学写游记的经典范例。还比如《黄果树瀑布》《游金华双龙洞》等课文也有着不同的仿写练笔点。

五、抓住留白,跳出模仿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在阅读中吸收营养,拓宽知识面,积累语言素材,掌握写文技巧,培养思辨能力,有了一定的积淀,学生会在不知不觉间跳出模仿,“创”出精彩,表达自己。

1.合情合理,读写结合于课文留白处

“空白”是绘画技法,在课文中也有着许多艺术的留白,巧以利用,引导学生有效地填补。值得注意的是留白处的练笔要与课文衔接起来,做到理解文意,合理延伸,合理想象,表达出深入思考后的感悟与个性解读。当然,这样的练笔也有很多:《雪地里的小画家》中的练笔抓住插图想象留白;《狼和小羊》续写结尾想象留白;《普罗米修斯盗火》中人们得到火种后的表现为移情留白……

2.灵魂共鸣,读写结合于真情流露时

课本中的许多文章除了语言优美,还离不开一个“情”字。有浓于水的骨肉之情,有浓烈的爱国热情,有深厚的手足之情,有坚毅的生命之情……在文章高潮跌宕的时候,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可增强情感体验,训练表情达意。从课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中的离别祖国和亲人的时刻,能感受到肖邦浓厚的爱国热情,虽没有细致的刻画,却能让学生想象肖邦此刻的内心活动,丰富对人物的解读。从课文《给家乡孩子的信》中,在感受巴金爷爷大气、淡泊、淳朴、真挚的语言文字后,很多学生需要一个抒发感受的渠道,此时给巴金爷爷写回信就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练笔。

阅读中的小练笔是智慧的结晶,是笔尖的美景,是动情的歌谣,是表达的台阶……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以文本为依托,以阅读为根基,潜心会文,找准切入点,帮助学生练好语用本领。

三年级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小练笔 篇3

所谓“小练笔”就是围绕某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范围小、篇幅短的习作练习。在阅读教学中,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小练笔训练,不仅可以减缓作文的坡度,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三年级才刚开始学写作文,应该从片段开始,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指导三年级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练笔训练呢?

1、模仿性练笔。

模仿性练笔是选取课文中典型句段,如总分结构、排比句式、比喻句等,仿造其规范的语言和句式,指导学生进行仿写。通过仿写,使学生逐步掌握各种写作方法。在学习完第五课《北大荒的秋天》后,我们就根据第四节总分段式设计了一个小练笔,以操场热闹非凡,集市上热闹非凡,果园里热闹非凡等等,来练习写一段总分段式的话,学生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句子。

2、看图写话。

三年级学生刚开始作文,应该尽量降低写作的难度,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看图画书是他们最喜欢的,看图写话也会有图可依,再加上学习课文,他们更会有话可说。比如,在学习完第一课《让我们荡起双桨》,我就引导学生来看图写一写北海的美景,学生把文中所运用的好词语都运用上了,并且加上了自己的想象,收到了很好地效果。

3、改写性练笔。

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织,重新表达,既可以帮助小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为学生创造练笔的机会,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古诗教学中,可经常采用这种方法来提供学生练笔的机会。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大多都是浅显易懂的,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可引导他们把自己当作诗人,将这些古诗改写成自述式的现代文。

如教学《枫桥夜泊》这首诗时,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地感受到诗人张继当时内心的孤独、寂寞、忧愁,教师设计了这样的一段导语:在秋风萧瑟的夜晚,诗人张继只身坐船来到江南,将船停泊在枫桥边,漫天霜华,寒气袭人,他看着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点点灯火,听着乌鸦凄惨的叫声和寒山寺悠扬回荡的钟声,肯定是愁绪万千、难以入眠,相信此时此刻的张继一定有许多话想说,你能帮他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位说出来吗?这样,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他们的感受一定会不同寻常,有话可说可写。

4、表达性练笔

这类小练笔是在学生充分阅读理解、感悟课文内容之后,产生了新的思想认识、获得了新的情感体验,有一种表达、交流的欲望,教师适时地选择一个写的话题,学生自然有话可写。这样的小练笔能展示学生的思维成果和情感体验深度,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阅读程度。如在学习《三袋麦子》之后,我引导学生仔细思考,这三种小动物,谁的做法好,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怎么做?学生有话可说,有的说,还是猴的做法好,他能够吃很多很多的麦子,聪明能干。还有的写到,如果是我,我可以吃一半,种一半,这样,我今年可以吃到好吃的麦子,下年还可以吃到麦子。启发学生要有一个长远打算,并且学会享受生活。

5、理解性练笔

理解性练笔就是在学生理解、领悟课文内容和语言形式之后,让他们运用刚从文中学到的某种语言形式,去转换、丰富、发展课文内容。通过练笔的方式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比如,在学习完第二课《学会查无字词典》时,对于骄阳似火一词,你是怎样理解的?学生学习文中运用现实生活,学会查无字词典的方法写到:人们穿着短衣短裤,手拿着扇子来到树荫底下乘凉,树上的知了在不停地叫着,热死了,热死了。有的写到:我家的小狗热得无处躲藏,只能伸着长舌头在呼呼地喘着粗气。„„这样更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个词语的理解,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6、想象性练笔。

上一篇:企业管理的有效沟通下一篇:手术并发症处理